初中数学:学习兴趣

2024-06-11

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精选12篇)

初中数学:学习兴趣 第1篇

我认为情境内容要具有时代性, 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 智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该赋予一种时代气息。在讲三角形的全等时, 不是直截了当讲方法, 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个三角形的玻璃破了, 现在只有下面的一块碎片, 根据它, 你能制造出一个和原来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思考, 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问题。另外, 通过以上方法引入, 还让学生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并不是枯燥空洞的、乏味的。

二、重视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个精彩的故事总是能唤起学生无限的遐想, 引导他们进入数学的殿堂, 因此, 作为数学老师, 不能把数学仅作为一门知识、一种技能传授给学生。而应该认识到数学有它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有成功的喜悦, 也有失败的教训;有硕果累累的辉煌, 也有在黑暗中的苦苦探索;更有甚者, 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些数学故事对学生们的心灵有相当的启迪作用, 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不懈追求真理的信念有很大帮助, 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在适当的时候, 选择恰当的例子, 把它“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 向学生娓娓道来的时候, 你一定会发现, 全班的学生都在屏住呼吸, 那一双双充满对知识渴求的眼睛紧紧的望着你, 这时, 一棵数学的种子已经悄然地落在了他们的心田, 一旦遇到春天的甘霖, 它一定会破土而出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所以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是提高学生对数学用途的认识, 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最好途径。相反, 天天让学生面对枯燥的数据进行操作, 学生就不会感到数学的多姿多彩, 当然也就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上每节课时, 我都会想这节课的知识, 对学生有什么实际用途, 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我都会找与本节知识相关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融洽师生感情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数学学习兴趣 第2篇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总

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如,函数的取值范围可选择如下一组例题:

(2)y=13-2x

(3)y=3x+2x-1

(4)y=1x+1-1

(5)y=x+2x-2第二,习题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如,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圆的证明题中圆周角、圆心角、弦心角、圆幂定理、射影定理等的应用都是综合性强且是重点应掌握的题目,都要抓住不放,抓出成效。

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3篇

一、建立民主、和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如果一位学生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就会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差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就能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正如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學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之一。

二、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所谓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快。”比如,在讲解乘方时,我先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张厚度为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二十五次后大约有多高",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马上进行激烈地讨论,有的学生甚至动手做起实验来,5分钟后当我告诉学生结果为1678米之多时,学生惊奇的瞪大了眼睛,因为他们并没有想到会有老师说的那么高,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计算的秘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起来更加投入,这节课效果自然很好。所以教师的教法,贵在启导。精彩的导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语言生动幽默,引发兴趣

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有趣的内容配合生动的语言,便会相得益彰。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判断、定理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易于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在教学几何中“两点之间为什么线段最短” 时,借助图形问:有一只狗在点A,一块肉在点B,当狗看到肉时,怎样去吃?学生顿时情绪高涨,,从而让学生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道理!另外:借助简单明了又朗朗上口的口决来揭示其本质,帮助记忆,也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同类项,同类项,字母要相同,指数要一样。”;“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要忘,只要系数加,字母、指数不变样。”

四、动手实践,探索交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问,学生听、答"和大量练习等,学生兴趣不高,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动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先让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三角形,然后把,∠A、∠B、剪下来与∠C拼在一起,观察∠A+∠B+∠C是不是一个平角,得出结论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其记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思维活跃,从而激发了兴趣。如在学习"可能性"时,我在三个口袋里分别放了"红球"、"绿球"和"黄球",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讨论摸出一定是红球吗?从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通过动手操作,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同时又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激发了学习兴趣。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延缓了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成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的接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讲解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证明和应用方面的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之探析 第4篇

一、数学学习中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此话一点不错。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 我体会最深的是:“在教学方面、付出与收获并不总能成正比”, 很多教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台上你讲得挥汗如雨、声嘶力竭, 台下的学生却目光呆滞、毫无反应;台上你耐心讲授、谆谆善诱, 台下学生却魂游太虚、作客仙居。所以有这种学生和老师不咬弦的情况出现, 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有关。老师认为学生都是好学的, 自己的责任就是把知识倾囊相授而已, 但是与愿违, 教师讲得愈起劲学生就愈反感。因为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并自觉, 社会上吸引学生兴趣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什么电脑游戏、卡通动画、追星潮流、电视连续剧等等。节目的丰富多彩, 紧张刺激, 与数学学习的单调乏味简直是天渊之别。怎么能要求学生的投入与配合呢?但承认客观事实并不等于向客观现实低头,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冷淡是可以改变的, 其突破口就是兴趣的培养。美国“极端自由教育”能取得成功, 与这种教育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不无关系。既然兴趣是可以引导和培养的,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的培养, 那么, 让学生想学数学、乐学数学、会学数学的愿望是不难实现的。

二、促进数学学习兴趣的产生

数学学习中的兴趣从何而来?我们知道生成兴趣的若干因素有:起码的了解, 初生的新鲜感, 相对的繁难, 比较的奇特, 尚存的余味等等。既然数学学习如同母语一样具有普遍的意义, 那么数学教学如何简洁概括、深入浅出, 引导学生入门呢?首先, 教师在讲解数学问题时, 先对要讲解的问题来一个简单介绍, 尽量深入浅出, 语言形象,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起码的了解是兴趣产生的基础, 对完全陌生的东西不容易产生兴趣。我曾就两种不同的引入方法做过比较, 一种是先复习旧知识, 再慢慢地铺垫过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直截了当, 尽量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新知识, 然后再深入讲解。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 学生明显喜欢后者, 因为后者让他们一开始就知道学些什么, 而前者讲解完后, 还有一些学生不明白“新课学些什么?”在概括数学问题时, 能突出特征, 唤起联想, 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效果更明显。由于它能把数字和文字、仿真图形、立体音响、运动视频图像等多种视听信息综合运用, 使学生的感官和视觉互相配合, 较深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新本能, 给学生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在这个新颖环境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 学习效率更快提高。例如在教授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时, 用带有绚丽色彩的图形运动图像, 配合音响效果, 直观演示图形的拆分、组合。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形象, 把微观的事物变成宏观的现实。动听的立体音响更使教学有声有色, 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更加强了学生的记忆速度和强度。学生被生动的视听信息所吸引, 从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

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达到更好的效果如 (图略) :

∠ACB=80°, ∠BAC=45°, ∠ABC=55°

∠ACB+∠BAC+∠ABC=180°

用鼠标移到点C, 可得到任意多个不同的三角形, 并观察到三个角度不断变化, 但其和仍是180°, 这与传统教学中通过实物展示, 把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相比, 无论趣味性、可信性和直观性都大大增强了。在证明该定理时, 不但可以观察到∠A与∠ACB自动拼合∠ABC成一平角, 还可以观察到过点B作BE//AC, 产生∠A等于∠1、∠ACB等于∠2和过点C做FG//AB产生∠A等于∠3、∠ABC等于∠4, 通过图形的运动变化, 多种证明方法——展现眼前。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一种教法由始至终不变的做法, 已经行不通的了。相反, 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学阶段, 学生年龄与素质, 教学的具体条件等客观因素, 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 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不但可以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而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如同一章的每一小节, 其教学方法都不同、花样翻新, 基本不会重复的来。这样当然不是为标新立异而为, 而是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 更重要的是考虑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若干因素:新鲜感、好奇心、好胜心等, 相应地通过设疑、发现、尝试、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恰当的教学方法, 过于生硬、过于深奥, 都会挫伤学生的兴趣。而过于平淡、过于单调的方式方法也会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在数学教师的视野之内, 爱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关爱他们的成功, 爱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爱护了他们的未来发展, 爱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把整个数学教学舒畅地展开, 爱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爱护教学, 更是爱护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马忠林.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如何提高初中孩子学习兴趣 第5篇

平时带孩子去科技馆、天文馆。去这些场馆的时候,要仔细看,要注意听讲解人员的介绍,注意看一些模型的原理介绍。咱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原来很多日常生活中和电视电影中经常见到的航空母舰、卫星、航天器、导弹、望远镜、原子弹等等,都离不开物理,培养孩子们对物理学科的“好感”。

建议2:

适当的买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类书籍,著名物理学家们的自传(牛顿、伽利略、哥白尼、爱因斯坦、霍金等)。

建议3:

用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释身边的问题。比如:水为什么沸腾?棱镜为什么能够产生七彩斑斓的光(折射)?放大镜距离远了不放大,为什么?为什么说话的时候喉咙会动(声音的产生)?马桶工作原理(浮力+杠杆),建筑吊塔(杠杆)工作原理,家用电灯和电热器(电学),大头针为什么前面尖尖的,后面是一个面?磁铁为什么能够吸住铁?为什么地铁要有黄色的警戒线(压强与流速关系)?等等。

家长们都可以与孩子一起来探究,让孩子明白,哎呀,原来物理这门课这么有用,存在于身边的各个角落,能够解释很多原来想不明白的道理。的确如此,许多物理规律能用解释身边的现象。一旦学生们认可了物理,觉得物理学科有用且有意思,就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建议4:

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6篇

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的教学之法,关键的开巧之术,乃在于教师能寓教于乐。”学生兴趣的培养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的,课堂教学又是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从早从快获得新知识,并加以巩固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使之容易接受这一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为了根除学生解题时出现“a2=a”的这类错误,我尝试了许多方法,都无济于事。最后运用生动的比喻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解题时用绝对值来过渡,如a2=|a|,并告诉学生要化简a2可先让a从“屋子”(根号“ ”)里走到院子(绝对值“| |”)里,至于如何到院子,这要看a的“体质”,体质健壮(a>0)的直接出去,体质虚弱(a<0)的必须带上一条围巾(负号“—”),预防感冒。学生听了哄堂大笑,他们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对这类错误印象深刻。通过这样的生动比喻,学生兴趣倍增,对知识也就记得牢固。可见,如果教师在每一节课的知识点传授中,都能根据学生的特点,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那么学生每一节课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喜欢你的课,进而认真去学习,不懂的地方他们也会自觉地去请教、去钻研,这样学生的成绩就会一天天的好起来,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所以,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变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多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交流,发挥小组内各成员的才能,让他们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同时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进行适当的表扬,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 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众所周知,在诸多科目当中,数学科比较呆板、枯燥和乏味,而数学本身的内容安排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不花点心思则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教学方式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动口发展到动手,而动手和动口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最好途径。如在上“点、线、面、体”这一节课时,我以玩游戏的形式设计教学,用笔尖代表点,用一根短木棒代表线段,用一枚硬币代表面,让三个学生上讲台来分别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笔尖(点)动起来,得到什么?木棒(线)动起来,得什么?硬币(面)动起来,得什么?学生整节课都非常活跃,而且也能自己很好地概括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青少年产生好学的欲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情绪措施都是无济于事。”兴趣能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带到乐学的天堂,促使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兴趣创设是于困难造成悲观,因繁琐造成烦恼之外,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例如,已知关于x的方程x3-ax2-2ax+a2-1=0有且只有一个实根,求实数a的范围 。学生解此题时,通常把x当作主元,求出x,再对a进行讨论,但这条路不易走通,这时我稍加点化,方程中有x和a两个字母,把x当作主元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不能“反客为主”把把a当作主元呢?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学生茅塞顿开,得到如下巧解:a2-(x2+ 2x)a + x3-1=0,即(a-x+1)(a- x2- x-1)=0,x= a+1或x2+ x+1= a。

因为原方程有且只有一个实根,所以方程x2+ x+1= a无实根,由Δ=1-4(1- a)<0得a<3/4。

通过这样引导,使学生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解决一些数学难题,特别是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他们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以上几种。作为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特点,根据教育学心理原则,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7篇

一、贴近生活, 引发兴趣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有一个思想上的基础。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 讲述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 使学生明白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课, 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引入新的课题。老师要将这些引言课讲得有声有色, 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价值。

二、因材施教, 培养兴趣

在教学上和练习上不搞一刀切, 要根据学生特点、基础高低、兴趣差异, 采用不同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 以适应不同要求, 使各类学生都能产生学习兴趣。对基础差的学生, 讲课要注意浅显易懂。对基础好的学生, 讲课则可寓理深刻一些, 布置的练习也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使每个人有所收获, 有所进步。

三、保护好奇心, 激发兴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 这是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 是兴趣的先导。利用他们的好奇心, 教师把一些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搞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默记住一个数, 先将这个数乘上5倍, 再将所得结果加上25并除以10, 最后将结果告诉老师, 那么老师即能猜出你默记的那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老师很神, 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是解一元一次方程讲给学生, 他们恍然大悟, 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

四、丰富活动, 开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对某一方面有兴趣, 就会在这方面下工夫, 这方面的智能就容易提高。所以说激发学习兴趣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比教给学生知识还要重要。教学中我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 定期举办数学竞赛, 使课堂教学得到补充, 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广泛。

论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8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初中数学的重要性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才可以得益。”爱因斯坦也说过:“我认为, 对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从这些名言中, 我们不难看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以及兴趣对于促进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重要意义。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集中精力, 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探讨之中, 并且使课堂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浓厚, 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越强, 学习效果也会越好。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 促进初中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二、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具体方法

兴趣作为一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可以说, 教学的目标不在于教师给学生讲授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教学的过程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促使学生自主、积极地进行学习, 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以下是几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具体措施:

(一)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愉快。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时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受到一位教师的批评时, 就会对这位教师产生抗拒心理, 进而对其所讲的学科失去兴趣。相反, 若学生受到了某位教师的表扬, 就会增强自己学习的信心, 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 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少些批评, 多些鼓励, 形成友好的师生关系。

要营造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首先,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及时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增强对学生的威信力, 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其次, 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进而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 然后对症下药。这样, 教师在学生中才更有感召力, 学生才会更加信任教师。再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充分发挥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使概念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活跃, 充满趣味性, 进而缓解课堂学习的压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 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

初中数学的学习相对较难,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 失去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阻碍时, 教师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成绩差的学生会经常受到教师和家长的责备,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产生逆反的心理, 对学习更加抵触。因此,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 鼓励学生, 激发他们学习的劲头。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 教师可以放低要求, 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 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也可以采用口头表扬或赠送礼物的方式来肯定学生的进步,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 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只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和学生的课后练习这种枯燥的数学教学模式,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为了提高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广大数学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展竞争式的学习方式。在竞争的过程中, 学生由于不服输的劲头, 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超越自我, 进而主动地进行学习。二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渐走进了数学课堂。在传统的黑板教学中, 许多知识很难向学生展示。而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使文字与图片、动画充分地结合,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可见, 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 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加强动手实践, 进行探索和交流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 教师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探索和发现, 让学生学会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然后, 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中, 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进行讨论、争辩并最终达成共识。这种以学生自己发现为主的教学方式, 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进步, 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 又增强了学生间交流合作、团结互助的意识, 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之外, 还有许多其他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述与数学相关的历史人物、数学家的趣事等,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缓解课堂气氛;游戏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课堂小游戏, 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维;疑问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设疑, 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等。可见, 教学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只要广大教师认真地去发现、去探索, 就一定会找到更多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 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主要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希望能够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初中数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9篇

一、根据学生特点和成绩差异设置课程内容

首先我认真分析班级学生特点, 并根据学生一段时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我将他们区分为三个层次, 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后作业等, 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获得各自的知识需求。

1、对学生进行大概的分组:

根据平时课堂测试和学生接受课程的快慢程度进行分组。

2、根据分组特点分开备课:

通过我前期对分组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次备课, 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自身素质来备课, 对三个层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目的是使全体学生在达到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所提高, 得到充分的发展。

3、根据分组特点注意授课差别:

45分钟授课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坚持进度基本一致, 程度有所不同的原则, 做到不同授课内容内容区别对待, 在具体课题内容上分别提问、分层做练习, 甚至分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样有的放矢, 让学生不在同一标准课业上竞争, 各取所需, 三个层次学生进步提高均很快。

4、课后作业也要分类下功夫:

课后作业的特点是为了让学生对当天所学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为了让全班同学都不掉队, 我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上也进行了有梯度、分层次的设计和安排。大体较差学生要能掌握一般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中等学生要能熟练掌握和透彻理解数学教学的方法和解题的技巧, 能够完成课本和各类习题册上的大部分题目;成绩较好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进行联想学习, 同时逐步培养他们具有发散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让班级学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掌握我所传授的学习内容和技巧, 不会产生厌烦和压力。

5、课后个别辅导是必要补充:

教学中我逐渐发现很多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 课堂45分钟教授内容难以理解, 这对他们完成课后作业和各类考试设置了障碍, 为此我经常对学校较差学生开展课后辅导工作。开发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逐步拓宽他们的学习范围和思路, 鼓励他们通过参加学习小组和其他好学生交流等形式提高自己,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 家庭教育在一个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如何发挥家长的作用, 协助老师进行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也是我多年来思考和实践的重点。为此我常年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和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活动。

1、通过作业反馈形式与家长沟通:

孩子作业本是我与家长沟通的主要途径, 多年来我批改过的每一本作业后面, 都会认真书写一段评语, 有的是表扬学生的近期表现, 有的是希望学生进一步提高, 跟多的是告诉家长孩子近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了那些困难、取得了那些进步。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习惯, 很多家长来电话告诉我, 孩子每次看到作业本都会非常关注后面的评语, 回去后和家长一起分享一起交流, 很多家长还给我写了许多建议和意见, 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通过相互沟通交流, 让我更加了解和学生的整体情况, 在今后教学中有的放矢。

2、让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二任教师”:

怎样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10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教师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教师要满腔热情,让学生从教师的“精神”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提倡“微笑教学”,要用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二、重视教学艺术的研究,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会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奥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要开动脑筋,不能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教学风格,被老思路、老方法束缚,从而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中。要知道教无定法,然不可无法,一成不变的风格,尽管能使学生少一种适应的过程,却也使学生少了一份新鲜感,长久会使课少几分吸引力。高明的教师会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探索研究,为学生度身量体,设计新的教学方法。我们有怎样的学生,决定了我们必须有怎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不足,课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分析式教学、讲练结合法,并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和研究,我总结出自己的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就是说这一问题在学生心中激起探索的欲望,敲开了思维之门,收到了激活思维的理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就来自于这些充满问题的情境。

五、运用网络技术,丰富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

在信息时代,学生普遍对网络信息感兴趣,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一些学习素材,下载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内容应用到在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探索的视野。

如在处理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设备,让学生看到三维世教学指导方针:低起点,高要求,面向全体,突出个体,采取了“充分暴露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轨迹,通过双边关系,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教学思路。在我不知不觉的教学示范下,灵活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重在引导,妙在开窍,教之以法,施之以练,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表达知识技巧。

三、体验数学美感,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感,从理论教学中,体验逻辑的缜密性,体会探究的乐趣,从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的重心内分高为3∶1,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这些都使人产生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也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使学生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让数学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数学在其发展各个时期就与人类的生活及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教学中,我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使学生了解了数学的历史,丰富了知识,又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五、以“成功教学”观点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解题的难度、广度、深度大大加大,五花八门的方法、技巧,再加上几次考试的不理想,令有的学生一下子悲观起来,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智力,慢慢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很有可能陷入恶性界中那些没有规则形状的东西,如石头、植物等。同时也有许多具有规则的形状的东西,如自然界中存在的橘子、苹果、西瓜、菠萝等。另外还有人类文明创造的东西,如埃及的金字塔、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以及各种书本,等等。这些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又能使学生理解这些事物与数学又有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交流,对几种特殊的立体图形进行简单的分类(如分为柱体、锥体、球体等)。在教学中,我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用变换的观点解释现实世界中与图形有关的现象,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把握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才会快乐而有用。

谈谈初中数学教学的反馈与矫正

邵天才

(郑州市第三中学,河南郑州

一、反馈与矫正的一般原则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种重要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通过反馈,可以不断地矫正偏向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一般说来,反馈与矫正有如下几条原则。

(一)适时反馈,及时矫正。

在教学视导过程中,我发现有两种不正常现象:一种是备课。教师根据主观意识,提前几天或几个星期备课,个别的教师甚至将纸张发黄的陈旧教案拿到课堂上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学习中出现的新情况。结果本来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津津乐道,而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内容却蜻蜒点水,甚至根本没有涉及,教师陶醉于少数优生“热热闹闹”的发言中,而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另一种是作业。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有四个,这样一来,学生做的练习最快也只能在三天后见到,有时一个星期后才见到,甚至一个单元的测试卷半个月或一个月后才与学生见面。这样反馈来的问题再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堆,此时,师生双方都感到矫正无从下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实抓好当堂了解、当堂消化、节节夯实、层层达标、分步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及时。

(二)真实反馈,准确矫正。

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对反馈与矫正的效果起关键性作用。如果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教师就发现不了问题或不能全面地了解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教学实践表明,要做到真实反馈,准确矫正,一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独立思考的优良学习习惯。

有经验的教师都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这样学生提供的信息才是深层次的而不是表面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

2.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克服师道尊严的作风,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取得学习进步的甜头。

3.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教师在获取信息后,应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矫正方案。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题论题,就事论事,否则矫正就是低效的或无效的。

循环的环节,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和一些优秀的同学没法比。其实,这些学生只是因为自控能力低,惰性十足,懒于思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针对学生的这种状况,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说明这些毛病是可以克服的,即使优秀的学生,也有或多或少的毛病,只要克服缺点,消除不良因素,辅之于努力学习,成绩总会提高的。教师可适时举几个成功的例子,在不断鼓励和引导下,可使学生逐渐消除自悲心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焕发斗志,最终能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可喜转变。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育学生的成就感,要做到低起点,高要求,从简单处入手,从细微处入手,平时提问问题,出考卷,要注意循序渐进,分层要求,把握好难度、梯度,要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使之能产

(三)主动反馈,自觉矫正。

反馈与矫正有良性与恶性两类。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即反馈—矫正—再反馈—再矫正。良性的反馈与矫正不论从知识、技能、智力、习惯、情感的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一种在不断地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教学活动;而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则是问题不断重复堆积的微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

要避免恶性循环,师生双方必须做到主动反馈,自觉矫正。因为反馈来的信息往往是教和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属于教的问题,教师应注意主动地去发现和收集,及时自觉矫正或调控,不能等待。属于学的问题,教师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再者,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靠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只有教师的主动性,而没有学生的自觉配合,其结果仍然是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当然,如果教师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结果同样会是恶性的反馈与矫正。

二、反馈渠道与途径

常规教学过程的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评价就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一般来说,反馈渠道与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时充分估计。

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能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把问题解决在初发阶段,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应在教学实践中勤于观察与思考,逐步学会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问题,设计教案。

(二)上课中勤于捕捉。

上课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教师仅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愿望去估计是不行的,必须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法。有的教师讲授时不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也不去听取学生的反映,等到批改作业或阅卷时才发现问题一大难,这样就不利于及时反馈与矫正。

(三)板演时注意收集。

板演是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重要渠道。对学生板演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仅要指出其错误所在,而且要正确分析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指出应该怎样纠正错误,并在下次板演或作业中有意安排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及时矫正。

三、矫正类型与方法

教师要使教学矫正效果好,必须准确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大体有如下几种矫正类型与方法。

(一)少数人的问题个别矫正,群体性的问题集中矫正。

生一种成功的感觉,一有进步就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他们,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培养信心。另外,教师对考试,作业中的失误,不能责怪、讽刺,而要耐心地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知识上的缺陷,然后用类似问题对他们重新测试,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做,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双方的距离拉近,思想上不断得到沟通,从而有利于教学,提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论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措施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质量的关键,因为兴趣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关键因素。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质量,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必须从源头上及时、积极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够以兴趣为动力,推动学生的学习、成长。

一、初中生对数学学科失去兴趣的直接表现

就我国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脱离兴

趣参与学习的主要表现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在进入到初中数学学习之后,不适应新的思维方法,从而表现出焦虑、惶恐;第二,在学习方式上没有有机的转换,从而产生无用功式学习,最终对自己产生怀疑;第三,在学习的整体过程中出现矛盾,既想主动的投入学习,又跟不上学习的脚步,久而久之灰心,甚至放弃。

二、初中数学教师培养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

1.转换教学方式

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转换,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也才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推动学生的进步。比如说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教学等等,而教學的语言也应该更加倾向于鼓励、激励等等。

2.转换教学内容

尽管教学内容是死的,但教师是活的。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地帮助学生转换教学内

容,比如说将教学内容进行类比、对比等等,使枯燥的教学内容能够转变成学生所感兴趣的、所熟知的内容,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中的关键所在,因为人具有情感,只有让学生先接受教师,才能够以教师这个载体带动兴趣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朋友,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只有基于兴趣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才是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胡寻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17).

[2]陈相昀.浅谈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2011(5).

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12篇

以人为本, 尊重、理解学生, 关心和爱护学生, 是教师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 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师爱, 其内涵极为丰富, 包括教师真挚热爱学生和教师精心教育学生.教师热爱学生, 将会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有道是:“亲其师而信其道”, 一旦学生对一位教师产生了敬佩的感情, 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燃起学生们求知的欲望.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曾说“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就好比你站在大山前, 对着大山喊‘我尊重你’, 得到的将是成百上千‘我尊重你’的回应.”教师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爱那些成绩优秀和遵守纪律的学生, 也要爱那些成绩差甚至有缺点的学生,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平等的爱, 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可以说, 具有爱心, 是教师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成绩的重要的前提, 对学生爱愈深, 教育教学效果愈好.

二、巧妙设疑, 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上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兴趣, 热爱数学, 就会有数学学习的自觉性, 进而转化为内在的动力, 就会有探究新知识的愿望.新课导入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恰当地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活跃学生的思维, 并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然而在数学教学中, 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地直接导入新课内容, 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其实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 可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 我是这样进行设疑的:房屋保洁时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碰掉, 造成一角严重残缺, 问如何利用这块残缺的玻璃, 到店里划一块一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呢?又如, 在教学“证明”这节课时, 可先问学生通过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会想到折纸法、剪拼法、度量法, 然后进一步问这样剪拼起来恰好就是一个平角吗?度量的三个内角和, 会不会是179°或181°呢?怎样才能让人确信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新课内容.

三、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为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 如果不注意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马斯洛认为, 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初中阶段, 学生比较活跃, 都有很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欲望, 这为学习兴趣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 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主动地获取知识.例如, 在教学“统计图表”这一知识时我布置学生对本班学生的兴趣小组参加人员进行统计, 绘制成表, 再由表绘制成统计图, 所有的这些都交给学生亲自动手去做, 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地统计班级参加兴趣小组的人员名单, 饶有兴趣地绘制了本班的兴趣小组参加人员统计图, 并用水彩笔涂画好.在教学“数轴”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生活事例: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上, 有一个汽车站, 汽车站东5.6米和9.5米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4米和11.3米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你能画图表示这一情景吗?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一篇:亚临床甲下一篇:氡浓度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