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案教学的收获

2024-07-28

地理学案教学的收获(精选8篇)

地理学案教学的收获 第1篇

我校是本地区的一所三流高中,生源较差,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课后作业难以独立完成,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一直是困扰地理教师的一大难题。高中必修一自然原理多、现象多、计算多;必修二、三案例多、事件多、区域多。再加上地理学科图表多、区域广、案例多,而学生的识图能力普遍较差,考试中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则教师总是怕学生学不好,就满节课地讲,满黑板地写,学生满节课地听、记。教师很累,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适时引进“学案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学案教学”的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充分解决问题的精神,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它的基本过程是:课前教师将准备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教材自主预习,努力实现预习目标,同时完成相应的习题;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围绕学习学案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解决办法;小组可以用多种表达方式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拨和点评;点评结束后,要配以适量的练习题,当堂独立练习,当场学生讲评,马上纠错,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学案教学”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作用如下。

1. 引导作用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学案教学有效开展的前奏。学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过程,把学生的“学”放在了教师的“教”之前,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的上课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势,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转变教育观念,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才能发挥好学生学习方法转变的引导作用,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只要引导到位,学生就会积极配合,完成学习方法转变这一重要环节。

2. 编导作用

学案教学质量高低关键在于学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因此教师在学案设计时要认真研究考纲和教材,同时要充分了解学情。这样在编写学案时才能突出重难点,有的放矢,而且教师还要注意“导”,即适时把学生有意识地导向课外,不仅是知识的拓展,更重要的是探究能力的培养。但也要注意以下问题:防止把学案做成教案;学案不能脱离教材,要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难度要适中,拓展要适度,不要过难或过易。

3. 督导作用

学案在手,学生是否认真完成是学案教学成败的重点。因为学生所做的学案不仅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体现,而且是教师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学生有哪些问题的重要来源,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督导和检查,严防学生抄袭,否则就会误导教师的备课,偏离教学目标,也会助长学生学习的坏习惯,使学案教学流于形式,功败垂成。

4. 导演作用

课堂顺利进行是学案教学的关键。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地方,也是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就在学习学案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合作探究,不仅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可以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充分显示能力。要想使之顺利进行,教师无论从思想还是从方法上都要发挥好导演作用,从选择问题,到划分讨论小组;从分配任务,到课堂辅导;从烘托课堂气氛,到协调各学习小组进程等,教师都要加以调控。由于学生的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宽,如无有效控制,则课堂会乱成一团,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这对教师的导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增强课堂的调控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步入正题。

5. 评价作用

教师的评价作用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维护,这是对学案教学的拓展延伸。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评价,而且要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过程、表达方式、合作成效等各方面加以评价。学生通过学习,既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又知道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积极性大增,这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6. 反思作用

教师的反思有利于以后学案教学的更有效展开。一节课结束了,教师要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的地方,加以改进,精益求精,这不仅有利于以后学案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有利于教师本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案教学模式并不是没有缺点,只有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在教学中承担的角色,明确自己的工作重点,认真研究学生和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徐学福.探究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陈林森.高效课堂:模式与探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亢晓雯.“四步走”法地理教学实践[J].地理教学, 2011, (15) :29-30.

地理学案教学的收获 第2篇

[关键词]学案教学;教学相长;系统性;开放式课堂

一、高中地理学案教学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中的作用

在结合高中地理新课改,探索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运用学案教学。选编学案这是实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学案的选编,既可以让我们学习地理案例的编写知识;又能使我们根据学生身边的实际、热点地理问题等结合高中地理教材将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寓于其中,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就在自已身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一个“整体参与、充分民主、鼓励竞争”的开放式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彻底获得“自由”,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致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采用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等灵活多样的操作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在自由自主开放的氛围中纵横驰骋,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去领悟,允许有不同的思考、见解、思路,体现了个人价值和创造潜力,使课堂成为创造的天地,充分发挥地理案例教学的功能,提高地理教学实效。通过对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比较,分析利弊,扬长避短,使地理教学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学案教学”模式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该模式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它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地理学习成绩的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地理教学学案的类型、展示和应用

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将所选案例分成四类:一类是讲读式,如《茫茫宇宙觅知音》、《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等;讨论式,如《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开通对家乡的影响》、《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活动式,如《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什么》、《身边的污染及人们的反映和能做的小事》;调查式,如《西安交通现状、问题、原因及解决途径》、《家乡河流的现状、变化、原因、危害及对策》;图表、图象展现等。将教学案例在课堂内展示和应用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呈现教师或学生课前搜集的案例。呈现的方式有:印发地理背景材料;有学生、教师描述、介绍;有电教手段放映、模拟再现实际情景;有学生角色扮演、记者采访等形式。其次,分析和讨论案例。教师根据给出材料和相关的条件(包括课前),提出要求,进行师生互动分析;将高中地理案例的内容和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高中地理案例与道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规律。学生经过准备,包括阅读资料、调查访问(课前)、构建图示、分析资料、讨论问题、寻找方法、作出决策,进行发言交流。教师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研讨和学习、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对前一阶段的案例教学进行概括和提升,即时表扬和肯定学生们的成绩,特别要鼓励那些虽有不足或明显错误但富有创意的发言、建议、想象等;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弥补。最后,给学生“布白”,提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留一段“悬念”,促使学生拓展视野、调整视角,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三、实施“学案教学”模式,科学、高效地使用学案是关键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引功能,结合学案指导学拦看书,归纳知识要点;同时还要通过学案启发学生,使其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利用学案中的地图资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总结,培养独立思考与研究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过程之中,主动完善自己的地理认知结构;明确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学案进行查漏补缺,完善大脑中的知识结匈体系。在每次学案使用课后,都要及时积极搜集各方面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总结,集体研究讨论,反思存在的不足,讨论改进措施,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模式,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运用策略,不断完善地理学案教学模式。

四、编制高中地理学案的原则和运用策略

在高中地理学案设置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在“学案”设置过程中要对高三学生整一年的学习进行整体设计教师要精通全部教材,了解学生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单元设计、课时设计、训练设计,使学生的认识由浅人深,由局部到全部,认识分布现状与模式关系,并建立起“全景脑图”,形成学习系统高一的“学案”按教学单元发放,一学期形成成套的复习提纲。

2.教学相长原则。 “学案”的设置主要是组织学生自学,利用“学案”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在进行“学案”设计时,教师已经考虑了引导、步骤、深度等教学问题,还要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所以,“学案”的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设计好哪些。

3.可操作性原则。“学案”以讲义的形式发放给每个学生,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给予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学案”的安徘有程序、有梯度“学案”能使我校90%的学生自己完成85%的学习任务,而对10%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15%有难度的学习任务,通过教师的教和辅导来解决“学案”有利于发现问题,进行个案分析、典型性问题分析,有利于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有利于学生反思、复习及认知通过学生反馈及时修改“学案”或在下一阶段的“学案”中进行调整。

浅谈高中地理学案教学 第3篇

一、实施“学案导学,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1. 课前导学。

以备课组为单位提前一周编写学案, 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 填写教学案, 把问题标注出来;教师再回收导学案进行批阅, 掌握学生预习情况。

2. 课内探究。

区别于以往的单一讲授模式, 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 课后延伸 (探索与思考) 。

有针对性地精选少量具有基础性和拓展性的习题, 让学生课后做短时间的限时训练, 教师收缴批阅。

二、分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

1. 给学生分组。

我们一般以前后桌4位同学为基础组建学习小组, 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同学来主持。

2. 让学生“自议”。

课堂上注意调控学生的探讨时间, 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 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

3. 让学生“自说”。

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 鼓励质疑,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 让学生“自练”。

新课改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为学生减负。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心理和人格得到健全;并获得了人生的体验, 激发了活力, 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药理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收获和体会 第4篇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病案作为教学材料, 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概念或理论, 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法确实有许多优越性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以下是我们在我校药理学案例教学课堂中的收获和体会。

1 药理学学科特点及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

药理学在医学各专业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在药理学中学习到的各种药品及其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等内容, 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一种甚至一类药的全面知识从而应用在临床上。因为其自身的特点, 所以药理学的知识点多且杂, 并且如果不能很好地归纳就很容易混淆知识点, 出现张冠李戴的记忆错误。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 而学生则是在下面“疯狂”地做笔记, 课后机械地背书。这种方法不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死记硬背却无法很好地应用在“实战”中, 学生的学习也是“事倍功半”,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2 我校药理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模式和方法

我们应用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由于药理学理论教学课时不多, 且一次理论教学的人数太多 (每次120~240人) , 无法在理论课堂上进行案例讨论。我们的案例讨论是在实验课中进行的, 每个班级分两大组, 每大组分6个小组, 讨论6~8个病例, 每小组至少准备1个病例。在课前1周教师已将要讨论的案例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组医学案例进行分析整理, 并做成幻灯片, 然后在课堂上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

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每名学生都对案例进行思考, 并整理成文字, 然后全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各自的观点, 并且统一思想得出一致的方案, 同时对于案例中那些在课本中没有涉及的药物和知识点, 我们都通过各种方式填补了这一部分的空白, 完成了一份案例讨论方案。在案例讨论课上, 由组长发言, 把本组的学习结果进行汇报。在课堂上, 学生和教师将对本案例的疑问都提出来, 并且一起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3 在药理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收获

3.1 增强了学生运用和理解药理学知识的能力

在准备案例的过程中, 学生学习到了很多。原本在新学一种药物的时候, 教师把基本的知识点教给学生, 但是学生没有实际应用到真正的医学事件中, 所以记忆不是很深刻。而案例教学法把知识放在特定的场景中, 对于药理知识点的记忆更清晰, 并且学生对于自己负责的案例了然于胸, 对于该类药物使用的情景也有了一个认识, 了解到为什么此类药物应该用于这种情况、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有哪些是使用禁忌等, 这样一下子就把所有的知识点串连起来了, 并且思路也很清晰。

3.2 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案例教学的新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课堂由教师的“独角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我们认为这样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单纯讲授教材内容, 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学习, 既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对学习效果的提高也不明显。

在这次学习中, 学生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大家畅所欲言, 有了思想的碰撞, 在交流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 最后达到一致。这样的学习模式给了每一名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再通过合作学习, 最后得出结果, 在学习中既有独立思考, 也有团体合作。学生在讨论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不了解的问题, 通过询问教师、查阅书本、上网等手段解决, 对要了解的药物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学生在学习中也慢慢感受到药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及新的药物领域的开发等。

3.3 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因为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并且能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临床的工作场景, 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提高。而且案例教学法不受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空间, 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受“模拟医生”的训练, 可极大地促进学生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药理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和建议

4.1 案例准备时间不够

在这次利用案例场景进行讨论的学习模式中, 学生都积极准备各自小组的案例, 而且准备得都很充分。因为准备时间只有1周, 没有足够时间了解别的小组的案例, 只能对自己小组的案例场景掌握得比较好, 个别小组因为没有充分的准备, 所以学习效果也没有预想的好。因此, 我们建议教师应提前2~3周左右或更长的时间把要讨论的病例发给学生, 让学生对所有要讨论的病例进行充分准备。

4.2 课堂主导不够

由学生来主导课堂, 因为学生没有教学经验, 有时难免会控制不住课堂, 往往对案例的讨论焦点把握不够, 偶尔会把讨论引向不是学习的方向。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 把握好讨论的广度和深度。

5 结论

案例教学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其临床综合分析能力, 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将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 形成现代教学的新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而非只是“授之以鱼”。因此, 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育中值得推广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何宏庆.保险学案例教学模式初探[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0 (1) :84-86.

地理学案教学的收获 第5篇

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其主要作用在于:一方面, 为学生整合和优化学习资源,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在眼花缭乱的信息面前容易迷失方向, 所以教师应扮演“学生的导航者”的角色, 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 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地理教师要在学生“方法知识”的学习中起引导者的主导作用。要弃传统教学之弊端, 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 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 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其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 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 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1.在获取知识的技能上给学生以引导

我国古代有“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 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作为一名地理教师, 仅仅教给学生教材中的一点基础知识是不够的, 若能教给学生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技能, 那么学生就会终生受用了。

(1) 运用地图获取知识

初中地理现象的主要内容是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空间形象。如大洲、大洋、国家地区的轮廓、某地的地形区、气温的高低变化等, 它们是难以用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的。借助于地图, 便能一目了然, 要求学生身边时常备有地图, 对各地理事物、现象能形成准确、牢固的印象, 避免了诸如世界各国名称、气候类型等的混淆现象, 尝到运用地图好处的同学是对地图常看常新, 新知越积越多。地理学科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的综合性, 我们可以从一张地图中采集大量的地理信息, 如一个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自然知识, 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该地区人口、工农业、交通等人文状况, 从整体上把握该区域的综合特征。因此, 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就应该多运用地图来指导学生获取知识。

(2) 联系实际内化知识

把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引入课堂, 如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时, 记住各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非常困难的, 新授课时, 教师要求学生辨认车辆牌上的字, 由此说明学习省级行政区划简称的实际用途。然后让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知道的车牌上的字, 教师写到黑板上 (不重复) , 问:“在全国范围内, 还可能有哪些字出现在车辆牌上呢?”学生此时急切地想知道, 翻开书细细地找, 并且已经体验到它在实际中的应用, 找到后积极主动地结合省级轮廓、简称由来去记忆, 谁也不甘落后, 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这样不仅顺利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同时使学生学会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这种方法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法。

(3) 分析归纳升华知识

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归纳与综合, 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为此, 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归纳———综合”的规律, 使所学知识得以活用。分析应从国内地理事物本身内容的系统性入手, 从个别到一般, 把个别分散的地理事物联系在一起, 找出它们的共性, 总结出规律, 再从部分到整体把具有相关信息归纳综合起来, 这样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的特征, 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 在新授完初中地理教材后进入复习阶段, 师生先一起研讨, 将初中地理知识归纳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 自然地理再划分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 人文地理可划分为人口、民族、工农业生产、交通等;有的专题还可分为若干项, 如地理位置可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分析, 气候可以从气候名称、分布地区、气候特征等分析。再运用整体指导局部的学习方法, 大到国家, 小到乡镇、村庄都要从上面这一知识结构中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探讨。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 体现了知 识的分析———归纳———综合过程的特点。

2.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给学生以诱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把自己正确的思维过程、结果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诱导。教师每节课要坚持使用导学案, 从目标到活动, 再到检测, 三位一体, 相辅相成, 习惯成自然。为了消除地理课中不利因素的干扰, 尽可能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我给学生定下了这么一个规矩。上地理课时, 其他无关书籍一律不准放在课桌上。桌上只有地理书、导学案和地图册。这样, 可以尽可能避免学生分心做与地理无关的事,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 教师在导学案的设计、编制和使用上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教师在导学案中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以期产生新的问题, 从而使学习过程不断走向深入, 重视并鼓励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力。

3.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予不同方法的具体指导, 比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可用比较法;学习海陆变迁时可用推理法;学习地形、气候等知识时可用综合法。所有地理内容的学习都应该强调使用图像法, 自然地理多用原理图、示意图;人文地理多用联系图、结构图;区域地理使用空间分布图等等。地理与社会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要经常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特别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关心的热点及身边实际问题, 使学生体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 从而增强地理实践意识和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的具体做法还有:

(1) 对较大的知识系统采用纲要信号法。如要说明南极大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可按下面纲要信号进行:

寒极、风库、冰雪高原

纬度高→低温→多大陆冰川→动植物稀少, 有极昼极夜现象

(2) 对地名记忆采用正意、正音、正形、正位的办法进行。

“正意”即联想记忆。如大庆是“石油城”, 金昌是“镍都”, 鞍山是“钢城”等, 通过意义联想来记住它。

“正音”即熟读。如湖北的简称是“鄂”和广东的简称是“粤”易混淆, 通过熟读来分清。一些外国地名往往较长, 亦要多读来记住。

“正形”即对较生僻的字多写, 通过掌握字形的写法来避免出错。

“正位”即明确空间位置, 主要通过填图读图, 多用地图来掌握。

(3) 对我国政区的掌握采用逐步推进的办法。

1先通过顺口溜熟记我国省级单位的名称, 即:沿海12省市区, 由北而南辽冀津, 鲁苏沪浙闽粤桂, 海上两省台和琼, 四川相邻8省区:北边相邻陕甘青, 南边两省贵和云, 东西相邻鄂湘藏, 剩下10省不难记, 分布略成丁字形, 黑吉宁新内蒙古, 京晋豫皖和江西, 还要加上港澳和渝。

2填注图表, 将省名、简称、行政中心名称一一对号记住。

3填图, 将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名称落实在地图上, 掌握其空间分布, 并熟悉主要省区的轮廓特征。

二、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的研究者

导学案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成研究者, 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学情境,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问题, 才能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要弘扬学生个性,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必须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师生间应该是良性互动, 和谐发展, 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1.变“食指教育”为“拇指教育”,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拇指教育”法, 即由过去的指责 (用食指指着学生进行批评) , 改变为经常性地鼓励、欣赏 (伸出拇指表示赞赏) , 效果显著。不用批评的语句、语气来教育学生。有同学听课状态不好, 不去直接批评他, 而是表扬克服不良习惯、认真听课的好典型;回答问题, 哪怕是大部分没说对, 也要找出那一点点闪光处, 即使完全不正确, 也赞扬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主动学习”的精神。久而久之,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师生的协调配合都会得到显著改善。

2.尊重个性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对一些学困生来说, 经常给以恰当的鼓励和热心的帮助, 增强其主动学习的动力。有的学生信心不足, 上课不敢回答问题, 教师可以提问简单问题,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 学生会深受鼓舞。有的学习成绩不好, 但学习积极性很高, 回答问题很主动, 尽管有错误的时候, 教师也要鼓励这种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总是以一种欣赏的态度评价学生, 其变化会非常大。整齐划一的要求是不客观的, 恰当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3.经常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中, 可结合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训练。如在“中国的水资源”一节中, 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在你的周围、你的学校, 浪费水的现象有哪些?你来设计一个学校用水调查表, 结合作业中的“家庭用水调查”, 写出调查报告。一方面, 写出一份节水倡议书, 另一方面, 将你所提出的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上报给中国水利部长。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背后的原因, 理解形成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 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从而学会和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也就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不是空洞的理论, 而是现实中有用的知识。

三、地理教师是改革教学方式的促进者

传统的地理教学大多是教师讲、板书、中间穿插提问;学生听、记笔记、做作业。使用导学案教学模式, 教师上课的着眼点不仅在教材, 更重视学生, 着力诱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方式的转变是目前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已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课程改革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 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

新课改中的地理导学案及其教学探究 第6篇

一、关于地理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设计的以引导学生预习、探究为方式, 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自主获得知识为目的的方案。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方案于一体的方案, 三案合一, 解决了教与学、说与做、看与听的辩证关系, 达到优势互补、和谐统一。

传统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教学方式向素质教育为主的方式转变, 导学案及其相应的教育教学行为, 确实为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出一条成功佳径。因为它首先实现了三个转变, 实现了“兵练兵”、“兵教兵”的教学目的。

1. 从听明白向学明白的转变, 避免了———学生“你一讲我就明白, 可是自己就是不会做”的问题

传统教学评价一节好课, 主要标准是教师是否讲得好。好像只要讲得好, 学生就一定学得好, 一厢情愿地过度关注学生的正面因素, 把学生看作是一张无任何知识痕迹的白纸, 恨不能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从脑海里全都复制出来粘贴在这张白纸上。是否吸收消化, 教师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大多时候, 教师所付出的努力与学生的成绩不成正比。

在电视里, 见过这样一个游戏:七八名嘉宾站成一排, 在前后没有影响的情况下, 主持人给了第一位一张纸条, 上面是一句很长的话, 然后让他向后面的嘉宾依次传达, 传到最后一位时, 主持人让他复述一遍从前一位传过来的话, 结果与纸条上的内容大相径庭。因为, 每传递一次都有一些信息被丢失。关于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实验已经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通过听这种学习方式能记住的知识仅占20%, 其他分别是, 读为10%, 看为30%, 看听结合是50%, 说占70%, 说做结合为90%, 教别人为95%。

可见, 听说结合, 说做结合或当小教师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而导学案及其相应的教学以小组合作为学习形式, 而小组合作就是以这样的学习方法为主,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课改的教育理论。

因此, 在导学案的编排和设计上, 要格外关注学生自我获取显性信息的能力及提高对知识触及的敏感度, 并训练学生学会如何从显性信息中挖掘出内在的隐性知识。

2. 从看明白向说明白的转变, 避免了———教师“我都演示了快一百遍了, 就这么简单的题, 你怎么还不会”的问题

看明白和说明白其实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 除了教材中基本的知识表述外, 教师还要通过课件、Flish动漫等诠释相关概念以及展示地理事物的本质内涵。在这个过程中, 看明白其实明白的大多是一些表象的、目视所及的层面的知识。而说明白是透过显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表述, 是感悟, 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综合, 是把零散的知识整合为知识体系的过程。

地理教学中, 虽然小组合作是实施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它其实是自主与合作两个过程。自主是合作的前提, 是基础, 是获取显性知识的主要过程, 也是看的过程。合作是升华, 是对隐性知识的探究和对表象知识背后原因的获取过程, 是说的过程。所以, 整个过程中, 无论是对知识的获取, 对隐性知识的感悟, 还是对方式方法的总结和技巧的归纳都是在学生们的听与说、看与做中完成的。

因此, 在导学案的设计上, 要注重对知识的条块分割, 通过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评价矫正等达到对知识的统一认识, 去伪存真, 形成真知灼见。通过交流、辩论, 使知识更系统化、条理化。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说知识。即说教材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以及相应的链性、网性知识架构等。

(2) 说感悟。不但包括对学习体验的感悟, 也包括方式方法的认识, 以及在学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体验。

(3) 说学习方法。依据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点, 不同的同学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交流有助于相互借鉴,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4) 说评价。可以是自己的, 也可以是其他同学的, 甚至是教师的。评价的范围包括构成课堂主客体的各方面因素。

(5) 说解题技巧。通过学习掌握不同类型知识的不同学习技巧, 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

在新课堂里, 学生要说或者想说的其实很多, 只要教师正确引导, 学生既可以说与学习目标有关的, 也可以适当探究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地理知识和现象, 允许有一定程度的拓展延伸。

3. 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 避免了———家长“我的孩子早就不想念了, 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的问题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或复制式教学, 学生由于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所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身体大部分感知器官基本上处于静止状态, 这样, 很难从根本上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最敏感的神经, 以至于学生过剩的激情只好以学习以外的方式发泄。因此, 就出现了教师边讲解边维持课堂纪律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

首先, 利用学案来组织教学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杜威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学习就好比踢足球, 在正常情况下, 足球运动员在场上踢足球, 教练在场外监控、指导。而我们传统教学是教师把学生置于看足球的位置上, 教师自己上场踢球去了, 教师踢得越多, 学生参与得就越少。而导学案就是把学生推到足球场上, 即使足球水平再低, 参与的时间长了, 水平也会提高。

其次, 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 学生的激情能通过学习宣泄出来。导学案创造了热烈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充分展现, 整个课堂随时都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感悟以及评价。虽然教师也调控课堂教学, 但调控的目的主要是对知识或者学习环节的引导。

另外, 探究小组的命名也可以迎合学生们的心理特点, 如, 火箭组, 奋进组, 或者是成功一组, 成功二组等。在学生们看来, 自己小组的名字也就是小集体的荣誉, 能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再次, 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 组内同学能起到引导作用和榜样作用。通过对导学案的精心设计, 真正达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导结、导测的作用和目的。组内那些优秀学生的一言一行以及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其他同学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二、地理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倡导以学生探究为主要形式。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基础, 而学生的合作探究情况决定了后面的程序和内容。所以说, 自主探究是一节课的起点, 教师只有把握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才能更好地开展合作探究, 才能找准后面程序的切入点, 所以, 学生的自主探究情况直接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通过“确认目标———自主探究———合作解疑———展示交流———引领提升———检测补救”来构建课堂环节。

1. 个人备课形成初案

教师要结合教学要求, 学生学识状况及学案要求等因素个人备课, 设计编写导学初案。

2. 集体备课形成通案

同一教研组教师要集中备课, 针对个人备课中出现的有关教育教学策略、导学方式及切入点的确定、知识体系的编排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 针对个人备课所形成的初案进行评价审议, 扬长避短, 群策群力, 形成组内通案。

3. 完善提升形成个案

教师结合导学共案, 针对学生情况要进一步补充完善、提升, 突出学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及时效性, 形成特色学案,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措施, 情感目标的达成方式等更符合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特点。

4. 课后反思形成定案

通过课上的实践检验找出学案的优点和不足, 把优点上升到理论高度, 形成理性认识, 作为以后教育教学的指导。对不足要提出改正措施, 认真总结。对课后反思, 要在学案上以旁批的方式进行标注和补充, 使学案更趋完善, 作为以后教学的参考。另外, 及时反思, 还能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学案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由于只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所以学案的设计除了基本环节和知识框架以外, 具体到学生在课上探究和展示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是教师事先无法预知的。就是因为课上有些学情课前不可预料, 才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随机应变和临场发挥能力, 在课上要随时做好对学案的个别部分进行补充或调整, 因此, 学案的设计不应像教案那样具体, 所以, 学案也是应急预案。

三、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为了使有效课堂达到有理有序, 教师的场外监控、指导起关键作用。在课堂上教师的指导点拨就是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的方向标, 是学生探疑解难的切入点, 是以旧知解新知的纽带, 是知识间逻辑层次的衔接点。没有教师的点拨, 课堂教学就是一团乱麻。

1. 教师点拨的内容

(1) 对知识衔接的点拨。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 为了使学生注意到知识间的联系, 形成体系, 使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 (或网) , 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 适时适当点拨。

(2) 对知识逻辑层次的点拨。这一点很重要。它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对课堂探索达到有序的一种知识手段 (而组织学生学习, 调控纪律属于组织手段) , 在教师的引导下, 从一个知识环节进入另一个知识环节。二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注重知识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 学会用前知解决后疑, 在导学案的编排上, 要突出这样的导学目的。

(3) 对课堂学习情绪的点拨。在有效课堂上, 学生的学习情绪要恰到好处, 不要过分追求热火朝天、好声连连、掌声不断的热闹场面, 这样会造成学生过分追求身动而影响了心动。过于沉闷, 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这时, 适当的激励是很有必要的。同时, 恰当的点拨还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提升, 提高学生的进取心和社会责任感。

(4) 对课堂调控的点拨。这里包括知识调控和组织调控。前者是对学生探究知识、层次节奏等知识方面的把握和点拨。而后者是指对个别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纪律及合作方式等方面的指导。

(5) 对疑难问题的点拨。对于有效课堂, 我们反对把一切都推给学生的做法, 有的教师认为讲得越少越好, 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杜绝对同一难题乱哄哄地无休止地反复讨论探究, 避免偏失了探究的方向和主题, 出现学生在场上随意踢球的现象, 那永远也没有破门的机会, 既浪费了时间, 也无收获可言。有时临门一脚, 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仍不可少, 而且对教师的讲解绝对不能有时间的限制, 必须以效率作为用时多少的唯一标准。

2. 教师展示的内容

在以导学案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 强调学生的课堂展示, 展示自己收获的知识、自己的观点看法、经验感悟、学习方法技巧以及自己对其他同学所展示的评价, 等等。但同时还要注重对以下方面的展示。

(1) 展示其他学生不知道的。一是其他同学不能解决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疑难问题。二是典型性、综合性强的学习案例。三是根据课堂实际教师随机确定需要展示的内容等。需要注意的是, 展示的内容切忌过滥, 应有灵活性, 而且内容还应根据课上学生完成情况和掌握程度作出确定, 重点培养学生学会对解题思路、技巧以及评价等方面的展示。以启发诱导为手段,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究方法、究原因、究解题思路。

(2) 展示其他学生想知道的。首先, 展示拓展提高。随着传播知识载体的多样化以及网络化程度的提高, 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变得开阔起来, 在课外阅读和对日常生活观察中总会有一些自己感兴趣并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地理现象或事物, 在不影响本课学习效率的情况下, 可允许学生们提出来与师生交流。

另外, 在学生展示时要注意举一反三, 对于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练习题, 要学会以点带面, 最终达到掌握并能解决其他同类型问题能力的目的。

其次, 展示思路方法。学生要结合具体的学习案例或典型试题以及自身总结出来的经验, 告诉同学们如何审题, 怎样从题干的字眼、词眼甚至在给予的选项中发现答题信息, 如何从显性知识发现隐性知识以及相关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等。

在课堂练习时, 教师要让学生们意识到, 练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把题做会, 更重要的是为了练习、巩固、理解并能熟练运用从同学展示中学到的新方法、新思路、新技巧, 从而提高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 将新旧知识整合在一起, 尽可能地构建更广泛的知识体系, 切忌就题解题、论题。

再次, 展示规范要求。包括自我探究的基本要求, 识图的方法以及文、图相互转换的规范。结合自己的答题情况以及一些典型试题, 明确在一些试题答题方法上存在的误区, 纠正在理解、思路等方面易出现的偏差, 对地理术语的运用、语言的完整性、答题的逻辑顺序以及阐述的层次性提出要求。

第四, 展示动手能力。包括学具的制作和使用, 教学模型的演示以及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等。这些都是学生最愿意做的事情, 因为中学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得到别人, 尤其是自己老师的肯定,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最出色的。

对于学生的自我展示, 开始的时候教师不能有过高要求, 而要通过引导, 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展示能力。由于学生展示出来的信息, 来自于其自身的学习实践, 所以, 教师通过学生的展示, 能直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强, 对教师矫正、评价学生的学习以及为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和发现学案在设计编排上存在的缺陷, 提供了事实依据。

地理学案教学的收获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含义,策略

近年来,导学案在教育教学领域迅速走红,越来越多的教师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学习资料。而以导学案为主的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基于此,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当前众多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高中地理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含义及意义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后,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符合学生认知结构与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随后让学生通过学案的学法指导,以生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对课程知识进行探究学习,并带着合作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入课堂中,与同学、教师一同探究,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对高中地理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 的开展, 能够很好地处理地理课堂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中,“导”的精髓之处在于将课堂知识问题化、情景化,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可能。另一方面,导学案合作探 究式教学的开展,符合高中地理课程关于“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学生通过导学案的梯度性问题,对于“学什么”“怎么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小组的合作探究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增加,使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能够运用推理、归纳的方式学习地理知识,为知识的学以致用奠定基础。

二、高中地理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课前的以案导学

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提前两天将相关知识内容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学生可采取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学法指导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预习之后,由科代表负责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导学案进行批阅。批阅的方式可以是成员之间的互相批阅,也可以是小组之间的互相批阅。最后由教师进行抽样批阅,收集学生在预习时存在的困惑,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

(二)课内的以案论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随后组织小组合作讨论,通过开放性的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热力环流”时,教师在课堂内开展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将导学案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起来。由于纸质版的导学案仅能为学生提供静态的图表与文字,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感受到的热力环流的运动形态是有限的,但将导学案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后,学生可通过多媒体更直观地了解海陆和城郊热力环流现象, 为合作探究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高中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借助导学案的学法指导进行合作探究。在讲解热力环流的知识时, 由于城郊、海陆以及谷顶的热力环流知识是相通的,教师只需重点讲解其中一种热力环流现象,随后即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另外几种热力环流知识,并借助导学案的梯度性问题,触类旁通。小组 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言空间,学生之间还可互相纠错,实现优势互补。

最后,教师需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控。在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地理合作探究课堂中,把握好课堂时间是确保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若学生的合作探究过于自由,课堂便会易放难收。因此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需按照导学案合作探究的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既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合作讨论时间,又要在课堂中进行适当的学案点拨。

(三)课后的以案促学

对于在课堂教学中未完成的导学案训练内容,可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学生若遇到不会的问题, 可在请教同学或教师后独立完成。学生在完成学案训练后,可由科代表负责组织小组评阅,随后再交由教师评阅。教师对学生导学案训练的评阅,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地理学案教学的收获 第8篇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进行教学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 选择有针对性、有代表性的案例, 引导学生剖析、讨论,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药事管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也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但是, 药事管理学涵盖内容广, 大部分学生都觉得这门课程枯燥乏味, 内容单一, 条规繁多, 实践性弱, 专业术语比较抽象, 这无疑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课上照本宣科, 学生课后死记硬背, 应付考试, 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欲望。为提高教学质量, 强化素质教育, 笔者在近几年的药事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创新,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 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在笔者讲授第一节课时, 笔者给学生播放了“‘联邦’碰不得”系列新闻报道。无良药店为了多赚钱, 黑心网吧为了能让青少年有精神和有更多时间上网, 将必须凭医师处方才能购买的处方药“联邦止咳露”高价兜售给了青少年。青少年由于长期滥服“联邦止咳露”, 结果一个个成了“瘾君子”。目睹了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面, 学生唏嘘不已。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加强药品管理、保障用药安全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大事。如果国家对药品的生产、购销环节不加以监管, 将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笔者通过一系列案例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学好药事管理学、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加强药品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 把相关案例的视频在课上播放, 能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 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 增加教学信息量。又能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 使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在讲授假药、劣药时, 笔者首先介绍了轰动全国的“齐二药”典型事件, 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假“亮菌甲素注射液”导致十多人死亡, 多人中毒。犯罪嫌疑人王桂平以江苏泰兴化工总厂名义用二甘醇假冒丙二醇销售给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 其在购销活动中伪造药品注册证、药品生产许可证。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的生产和质量管理很混乱, 质验部门不负责任放任假原料进厂, 化验室的11名职工竟无一人会进行红外图谱解析, 检验人员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的有关规定, 将二甘醇当作丙二醇投入生产;使二甘醇在病人体内氧化成草酸, 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进而中毒、死亡。质检部门和药监部门的渎职, 造成多个家庭遭受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当学生看到假药事件的受害者任贞朝死亡后其家属悲痛欲绝的场景时, 很多学生都留下了眼泪。这时笔者提出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什么是假药、劣药?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生产、销售亮菌甲素注射液等假药的行为, 违反了《药品管理法》第几条、第几款的规定?药品监管部门根据《药品管理法》应如何做出行政处罚?通过讨论, 学生既掌握了假药、劣药的知识, 又熟悉了有关法律法规。同时笔者还引入了品质控制、品质保证的概念。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懂得了法规, 还体会到了假药的危害。

案例教学法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 做课堂的“主人”, 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和尊重, 纷纷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争相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进行“GMP及其认证管理”内容的教学时, 笔者先引用“欣弗”事件的相关报道, 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违反GMP的规定, 不按批准的生产工艺参数灭菌, 擅自降低灭菌温度, 缩短灭菌时间, 增加灭菌柜装载量, 影响了灭菌效果, 导致数十位病人在使用该厂生产的克林霉素注射液后死亡。然后, 笔者切入主题, 提出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思考题:GMP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意义是什么?实施GMP有什么作用?GMP认证的主管部门和工作程序有哪些?GMP对洁净厂房有什么要求?让学生讨论分析, 合作学习。大家带着问题学, 有的放矢, 学得充实, 学得愉快。

封闭式课堂学生没有兴趣, 案例教学法可以打破常规走出教室, 拓展学习空间, 走向社会大课堂。在进行麻醉、精神类药品部分内容的教学时, 笔者给学生播放了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历史画面, 目睹了那些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吸毒者, 学生无不对毒品产生恐惧和憎恨。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 都有了毒品猛于虎, 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的感悟。继而笔者又选用了惊动全国的在泰州市制造新型毒品———K粉的特大案件作为课堂教学素材, 将案情分析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学生从案情中掌握了精神类药品的分类、专有标识、使用权限、处方要求等知识以及麻醉、精神类药品、毒品的区别, 熟悉了有关精神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的管理法规, 懂得了麻醉、精神类药品的精神依赖性、生理依赖性及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性, 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的滥用最终会使它们变成毒品。通过对案例反思、剖析, 可以使学生长知识、长见识、长才干, 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遵法、守法意识。

案例教学法还能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观。在讲授药品不良反应的内容时, 笔者在课前让学生上网搜查“反应停”事件、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引起病人死亡的案例, 阅读关于我国发现耐药细菌携带者的报道。然后在课上让学生叙述案由, 介绍抗生素与“耐药病菌”产生的因果关系, 引导学生进入药品不良反应的学习环境之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以及监测的方法等知识;还明白了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 药品是把双刃剑, 既能治病又能致病的道理。

参考文献

[1]李小红, 于建斌.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新产品, 2010, 8 (16) :251.

上一篇:高中数学课后辅导答疑下一篇:无果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