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智慧范文

2024-05-17

写作智慧范文(精选9篇)

写作智慧 第1篇

反思我国当今的高中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方向迷失,没有合理的目标定位。写作教学依旧是一切为了应试,目标趋向功利,培养的不是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和素养,而仅仅是一种写作的“应试技能”。人们对写作教学的基本目标也缺乏起码的认识。

二是教学“反规律”,背离写作学习之道。平时充斥课堂的大多是应试写作训练,这种应试训练除脱离学生的生活、思想与情感实际外,在写作时间和内容上具有“限制性”,在完成目标与任务上又具有“强制性”,因而客观上使得大多数学生自主话语的权利被剥夺, 在“被写作”,没有写作的自由与尊严。

相当一部分课堂,写作的指导或重理论轻实践,或重技巧轻思维,或重训练轻阅读。尤其是在操作层面上,又往往是“理论先导”、 “结论先行”,而不是把写作实践放在首位,有违认知规律。

在写作教学的行为方式上,又常常出现严重偏差:过于强调技能、模式,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修养;注重语言的训练,但偏废了思维的参与;存在随意性及命题中的霸权行为,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2],如此等等。

三是教学乏“术”,缺少富有智慧的方法和策略。由于受诸如教学理念、教材体系、训练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目前中学写作教学领域多数老师处于“难作为” 的尴尬境地。大多数老师上作文课, 除了布置写作任务,提写作要求, 课后简单批阅之外,几乎“不作为”,而即使“有作为”,也还存在三大病根:伪主体观,其自主精神和内在创造精神的丧失。主要表现在命题中无“我”,导致学生“我不愿写我”、“我写的不是我”,或虽然让学生自由地抒写,但教师的批改却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3]。

概言之,写作教学本真迷失, 智慧缺失。因此,写作教学收效甚微。有鉴于此,我们主张在写作教学上要回归本真,彰显智慧。其核心要义是,尊重规律,返朴归真, 激发潜能,讲究艺术。

“本真”强调对写作教学规律的尊重,“智慧”突出对写作教学艺术的彰显。“本真”是写作教学的根本,而“智慧”则是提升写作教学效率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一.返朴归真,给写作教学以一个合理的目标定位

我们认为,写作教学的基本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素养, 提高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而不止于应试高考。

写作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为生命的,一种是为生存的。为生命的写作,更多的是一种自主、自由;而为生存的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指令性,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和需求的写作。国外写作教学,教师大多关注的是为生命的写作;而在我国,多数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为生存的指令性写作。其实,无论是为生命的、自由的写作,还是为生存的、指令的写作,都是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组成部分。但如果将写作教学窄化为单一的“应试技能” 训练,甚至将之异化为以应试为唯一的指向,目标趋向功利,这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因为这样的写作,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受到抑制,没有写作的快乐与尊严, 培养的只是嫁接文章的高手,滋生的是虚假的文风,这不仅违背了写作的基本规律,也背离了最起码的写作教学原则和宗旨。为此,我们需要尊重规律,回归理性,努力克服应试弊端,消除其功利影响,从而使写作教学步入正途。

其实,对写作教学目标的认识,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 《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文中早就十分富有见地作了这样的阐述:“中学写作教学所要培养的, 是一个青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般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内容正确,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明晰确切,能够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有用的知识见闻,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无疑也是对中学写作教学目标作的一个基本定位。

二.回归本真,遵循写作之道和教学基本规律

1. 给学生以写作的自由和尊严。写作从本质上说是学生心灵的一种释放,极富精神独创特质。写作的本色是什么?北师大中文系刘锡庆教授说得极是:“作文,其实是写作主体写他的自得之见,抒他的自然之情,用他的自由之笔,显他的自在之趣。”所以,写作教学应努力营造自由写作的生态环境,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 “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一句话, 给学生以写作的自由与尊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并 “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也才能“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4],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叶圣陶语)。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应尽量少采用一些封闭型的命题作文形式的训练,而多一些开放性的自由写作实践。最大限度的给学生自主写作的时间与空间, 真正意义上把写作的自由和自主话语的权利还给学生。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积极倡导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体生命, 保护学生自主写作权利的写作教学,让学生享受自由写作的快乐与尊严,这理应成为我们语文同仁努力践行的写作教学理念和恪守的基本准则。

2.坚持实践第一的路径取向。 写作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实践性, 写作教学应坚持实践第一的路径取向。实践出真知,写作的真知无疑也源于实践。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从写作实践中来到写作实践中去,这是提升写作能力和水平的不二法门。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写作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这虽然是个常识,但我们至今似乎仍没有形成共识并努力去践行。从目前的写作教学实际来看,不少课堂基本背离这一常识,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突出的表现是,写作课堂是先指导后写作,亦即“理论(知识) 先导”、“结论先行”,由写作理论(知识) 到写作实践,于是也就形成了“先教后写”的教学程式。

表面看来,“先教后写”似乎无可非议。但只要认真审视一下, 就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每次写作,在学生尚未进行写作实践之前,我们所作的一番作前指导往往是灌输式的,或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规定必须“怎么写”;或偏重于构思、章法乃至模式等技法的传授,强调应该“怎么写”。于是 “限制”不少,“框框”也多了。 对于前者,在没有考虑学生获取写作知识、探索写作规律的求索过程的情况下,便把必须“怎么写”的结论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结论先行”的做法,不仅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求知的价值;而后者,则又易使学生在写法上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从而落入“八股”式的怪圈。

相反,倘若是“先写后教”, 效果则截然不同。 实践也表明, “先写后教”比“先教后写”更为有效。

3.将思维训练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写作能力的核心是语言和思维,除语言外,写作教学应紧紧围绕思维这一核心,将思维训练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防止写作教学中单纯的技术主义倾向。教育部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2002年4月版) 在谈教学应重视的问题时强调指出:“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著。中学写作教学,应努力革除应试写作中那种禁锢思想、固化思维,让学生言不由衷,把学生的脑袋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将写作程式化、模式化乃至套路化等弊端,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写作素养。

当然,在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关系处理上,两者要和谐发展,切不可偏废。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放在应有的位置,也要努力摈弃重视语言训练而忽视思维训练,或重视思维训练而忽视语言训练的那种走极端的做法。

其实,思维训练无处不在,随时可行。即令是应试写作,也可化腐朽为神奇,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比如,在审题能力训练中,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在立意能力训练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在构思能力训练中,提高思维的清晰性、灵活性和广阔性,如此等等。

三.彰显智慧,寻求写作教学的有效路径、方法和策略

对于写作教学,我们通常需要关注的是两点:“教什么”和“怎么教”, 两者的关系是 “ 道” 与“术”的问题。写作教学应两者兼顾,以力求标本兼治。

写作教学的路径、方法和策略属于“怎么教”这一“术”的范畴,其探索与实践需要富有智慧。 写作教学的效率取决于写作教学的路径、方法和策略。因此,充分发挥写作教学机智,重视对写作教学路径、方法和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1.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写作教学要有效,应首先重视训练的科学性,而科学的训练应该是系统有序的。缺乏系统有序的训练,过于盲目随意的写作乃是稳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大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写作教学,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从高一到高三,学生能力的提升不是循序渐进,拾级而上,而是急功近利甚至拔苗助长。 有的在高一阶段便开始对学生进行高考应试训练,而根本不顾及能力提升的梯度。为此,我们认为高中写作教学应首先考虑的是整体目标以及阶段(学段) 目标的合理定位,在此前提条件下,进而以写作能力诸如立意、构思和谋篇等训练为经,文体训练为纬,纵横交织, 从而构成一个既有助于发展思维, 又能提升和完善表达能力的系列化训练体系。

在这方面,我国著名语文教育改革家周正逵先生集中研究了写作能力训练的“能级递进”问题,探寻到五个层级:“文字书写—造句用语—辞章构段—布局谋篇—思辨立意”。据此,他提出了从小学到高中按学段分步实施的写作能力训练规划[5]。这对写作教学训练体系的构建,给我们极其有益的启示。

2.构建理想的写作教学模式。 实事求是讲,目前中学写作教学领域理想的教学模式以及具有普适性的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并不多见。 一般而言,对学生的写作指导通常有这几种模式: (1) 以阅读为凭借的“经典范例-借鉴”式; (2) 以理论为指导的 “ 写作知识- 传授” 式; (3) 以实践为基础的 “写作能力-训练”式。这几种模式虽各具千秋,不是相互彻底的对立排斥,但又并非尽善尽美。如何综合这几种模式的优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超越,构建一个“写作素养-养成”的理想模式,从而体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素养的有效提升,无疑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3.融“读”、“写”、“思”三位于一体。在写作指导的方法和策略上, 我们要坚持将 “ 读”、 “写”、“思”三者结合。阅读本身自有相对独立的功能,我们不必过分强调阅读是为写作服务,但阅读毕竟是写作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努力克服写作教学中“重训练,轻阅读”的倾向。当然,事物总是辩证的,阅读之于写作,关系较为复杂,有时大量的阅读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未必能够奏效。因为这种阅读通常不是真阅读,而是“伪阅读”。 真正的阅读不只是 “ 读书本”、 “ 读经典”, 更要 “ 读生活”, 这 “生活”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生, 毕竟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不仅如此, 要想有利于写作, 不仅要 “读”、“写”结合,而且要“读”、 “写”、“思”三位一体[6]。“思” 是写作之“魂”,作文的生命力来自于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所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就特别强调在“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4.重视写作规律的探索。写作教学应重视文章写作规律的探索, 虽说“文无定法”,但并非无规律可循。不同的文体,其基本思路、 结构章法以及写作范式就是规律, 既有共性的,又有个性的。指导学生探寻、研究和揭示文章的这些写作规律(方法),并在写作实践中加以借鉴和灵活运用,也不失为有效提升写作能力和水平的理想途径。

5.关注非智力因素。写作教学不仅要关注智力因素,也要关注非智力因素,做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并重。写作的动因来自于学生的内在需求,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内驱力产生了,并对写作有了一种欲望,写作教学才有可能进入理想的状态。经验告诉我们,衡量写作教学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不是学生“写得怎样”,而是学生“是否爱写”。写作教学中, 如能让学生享有最大限度的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不再视写作为畏途,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并从中感悟到需要和满足,自尊和光荣,进而形成一种写作的自觉与习惯,我们也许才算真正找到了写作教学的真谛[7]。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

[2]李洪义,李贵田.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J].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3]叶黎明,郁夜琴.伪主体伪生活伪科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2(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17.

[5]周正逵.语文教育改革纵横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1.

[6]华义平.当前中学写作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写作的智慧 第2篇

这大概是最后一次,在方格纸上写下规定字数的文章。

已经太久了:不曾在横条纹的周记本上,写下或两三行的只言片语,或动辄两三页的恣意文字。

还记得考前,语文老师用黑板擦敲打着黑板,不厌其烦地再三强调“作文拿高分的智慧”。无非是开头引用名人名言,观点鲜明,事例翔实,等等。

是的,这样的“智慧”我都懂,能让我拿高分的“智慧作文”也不应排斥。毕竟,经验和能力也是智慧的.起点。

然而,我总是不屑。不要真情实感,不需形式创新,只需把大段捣烂如泥的“王开岭”、“史铁生”、“周国平”们注入固定模板,便会催生大批身穿统一制服的克隆军团。此乃应试教育下的集体分泌物。

在作文纸上,索尔仁尼琴已将古拉格群岛控诉了千万次,“全俄国最好看的霜”已成为令人作呕的白色凝结物。屈原已拒绝再投江,海子思索还要再卧轨多少次。

这样的智慧,不要也罢!

真正的写作智慧,应拥有大自然般的天然气象,是超越了经验和能力的升华,是“我手写我心”的了然境界。这智慧,是汪曾祺式的“士大夫清韵”,是张爱玲市井小民的絮叨,是余光中式的精巧瑰丽,是优美字句背后的郁郁文气、坦率心性。

时间不多了。我周围的考生,应该在进行最后一段说理了吧?若我一开始便选择了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此刻,理当安心而又机械地援引着最后一个例证了……

可惜今天,在高考考场上,我没有。

我不后悔。我想写幼年的玩伴,夏蝉歌咏的少年梦,白衣黑裙的青春悸动,高考重压下偶尔的灰心失意,噙泪微笑的坚强。我想写平凡生活里的细微感动。就算是议论文吧,我也想拒绝炫目的名言和事例,静静地用质朴的语言说清内心的所思与所悟。

对不起了,老师!您教的那些智慧法宝,我今天一概没有用上。

因为,我已明白了何为真正的写作智慧。

真正的写作,是在高考考场上掷下没有退路的崛傲开头的勇气。

真正的写作,是抛弃成规通法,以真情入文,以实感动人的自觉。

真正的写作,是“忽如一夜春风来”的烂漫才华。

真正的写作,是捧出一颗至诚之心的赤子纯真。

微写作,大智慧 第3篇

关键词:中考;语言运用;微写作;创新例析

中考微写作发端于新媒体微博、微信。微写作,即小作文,它具有内容多元、形式多变、字数有限等特点。在分值上,5~10分不等,以10分居多。按照《2015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对考试目标的要求,“语言运用一”要求根据情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能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近几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语言运用题中微作文考查形式与内容不断创新,有生活应用类、情景描写类、论述类等,对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分析2015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微写作题目,发现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传承文化,注重人文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着过去,也代表了未来,它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鲁迅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民族魂是什么?传统文化无疑是其核心之一,而中国的书法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示例】2015年温州中考卷

18.根据要求,完成任务。(10分)

小瓯在温州江心屿看到一处石头上的题字,很喜欢,便拍下照片(见图1)与家人分享。请你以小瓯的身份,参考图2,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一位亲人向他(她)介绍。

A.爷爷 B.上小学的妹妹

要求:①根据选择的对象,得体、清晰地介绍;②至少包含内容、字体特点两方面;③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④120字左右;⑤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分析】本试题注重让学生学会欣赏中国书法艺术,将书法艺术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根据生活需要,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让语文与生活无缝对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以江心屿“诗之岛”的题字为载体,创设了“分享游览所见”的情境,要求学生根据特定对象进行介绍,融书法艺术、文化休闲与语言运用于一体。这道试题充满了语文味,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书法文化的熏陶,提升素养,净化心灵,学会表达。这道题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文化,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和熏陶。在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地把握教材和试题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理念、人文情感、人文情操、人文情趣、人文情理等,合理地加以阐发、有效地加以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合理地发展。

二、源于生活,落实工具性

生活本身就是语文,大语文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生活。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近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贴近学生生活,能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最终能在工作、生活中恰当而熟练地表情达意。

【示例】2015年湖州中考卷

20.为缓解交通高峰期间道路拥堵的状况,保障文苑小学放学期间的交通安全,自2015年5月20日起,交通管理部门对吉山南路部分路段实施机动车限时单向通行(详见示意图)。请你为湖州广播电台“交通之声”拟写一份文稿,提醒广大市民注意相关情况。要求:语言表达得体,规范;表述准确,有条理;120字左右。(6分)

【分析】此命题突出指向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而且这个生活片段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话题——交通,通过我们的了解将相关交通新规告之广大市民,这就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的这种以适应社会前进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认为,在练习微写作时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而不仅仅是端着语文课本机械地学习,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并有自己的发现和思考;二是端正语文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与人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三是树立理想,指导学生积极投身生活,努力改造生活,使自己、他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积极健康。这样“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目的才会真正实现。

三、注重阅读,传递正能量

全民阅读,传递正能量,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是2015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的一个亮点。阅读是写作的根本,只有植根阅读,写作才大有可为。当今快餐文化泛滥,网络文学汹涌而来,文学名著的阵地岌岌可危,所以,在《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附录中列出了25部推荐书目。

【示例】2015年衢州中考卷

18.育英中学广播站的读书栏目“开卷五分钟”开播了,现在向你约稿。本期的主题是“挫折的苦味暗含成长的滋味”。广播站提供了以下资料,请你选择其中的一项,从人物经历和自己感悟两方面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稿子。(10分)

A.《草房子》中的细马 B.《童年》中的阿廖沙 C.《简·爱》中的简·爱

【分析】此题从初中生必读经典书目中选取三部书籍,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传递经典名著中人物的正能量。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阅读,如果语文教师不去引导学生如何阅读,尤其是文学名著的阅读,只抱住几本语文课本,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实施建议里明确指出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文学名著构建和影响着我们所处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空气,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它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内心的纯粹和高尚,引发我们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每个时代的人们往往需要从历代文学名著中吸取继承前人的文化、内涵、精神,并赋予自己时代的特色和精神内涵,才能厚积薄发,形成新的自我。

四、锻炼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活动,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还指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够学会与人合作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示例】2015年台州中考卷

18.根据要求,完成写话。(8分)

据央视报道:南京马拉松比赛中,一个24岁的小伙在终点前突然倒地,呼吸、心跳骤停。紧急关头,两名选手为小伙进行心肺复苏,小伙渐渐有了呼吸。

下面是心肺复苏中的“胸外按压”动作示意图,请你根据图示及提示语写一段说明性文字,按步骤介绍“胸外按压”动作。(120字左右)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结合胸外按压的步骤写作,每一步应该怎么做,结合提示,表达清楚、准确,有可操作性。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所谓“能力”就是指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实现某项目标的一种能量、一种本领,这种能量或本领是实践主体(即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从对客体的重复接触、多次尝试和反复练习之中获得的。

总之,密切关注中考语文动态,研究相关信息,以课程标准为纲,以教材为本,以生活为基,教给学生学习语文微写作的科学方法,拓展其思维,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微写作能力,实现其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另外,我们教材中的课文蕴涵着丰富的资源,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和熏陶。在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地把握教材中的资源,合理地加以拓展、有效地加以渗透,培养学生微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合理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余映潮.写作教学的智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写作智慧 第4篇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文教学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从课堂走向课外, 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作文能力。回想我们的作文教学, 常看到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抓耳挠腮, 无从下手的景象。学生写出来的东西要么空洞无味, 缺乏新意;要么照搬范文, 异彩纷呈。以前鲜活的面孔此时个个老气横秋, 活跃的课堂一下子变成一潭死水。我教了《莫泊桑学作文》一课后, 感触颇深。

面对处在作文困境中的学生, 我们何不借鉴一下莫泊桑的成功经验, 为学生创设智慧的作文平台, 帮助孩子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 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呢?

一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挖掘写作的源头

众所周知, 艺术来源于生活, 一切好的作品都是人们从现实生活中经过提炼、加工而成的。因此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积累作为积淀, 学生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在作文教学中要树立一种新的观念, 引导学生到社会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生活。生活有多广阔, 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有多么广阔。大自然是多彩多姿的, 大自然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带领学生亲近自然, 获得深刻的生活体验。一年四季, 大自然的景物各不相同, 春姑娘来到人间, 带领学生去踏青, 和勃勃生机的春天进行交流;夏天到了, 和孩子一起开展快乐的夏令营活动;凉爽的秋天到了, 让孩子走进金色的田野, 感受农民伯伯丰硕的成果;洁白无垠的雪精灵来到人间, 这时可以让学生真正融入雪的世界, 和雪娃娃做游戏, 和小伙伴一起开心地打雪仗。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学生从自己真实的体验中获得一笔巨大的写作财富。作文内容不仅包括校外的自然景色, 还有学校内的学习生活。因此我们还经常开展活动, 组织各类竞赛, 建立兴趣小组, 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增强自主意识。这些活动,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 而且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增强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走进生活, 陶冶情操, 在缤纷绚烂的大自然中放飞孩子的灵性。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 学生只有置身于大千世界中才会有所感悟, 才能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生活, 激发孩子们写作的欲望,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引导学生留心生活, 观察生活

莫泊桑的老师让他站在大门口, 天天观察过往的马车, 把每天观察到的情况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可见,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 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要想写好作文, 首先要注意观察和感受生活。古往今来, 凡是写文章有所成就的人, 都十分重视这一点。汉朝的司马迁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这“行万里路”, 就是指要从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 从20多岁就开始漫游全国, 考查史迹, 采访史料, 终于写出了著作《史记》。

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在于:首先, 可以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因为我们写作文, 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描写景物, 都是在写现实生活, 都需要现实的生活情景、生活细节。而这些生活情景和生活细节, 是不能凭空捏造出来的, 只有通过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才能获得。即使是合理想象的那部分, 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其次, 可以使文章获得较深刻的思想意义。因为只有与现实生活有较多的接触, 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才能有较深切的感情体验。准确地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有了较深切的感情体验, 才能写出思维意义深刻的好文章。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但是学生却感觉没有什么东西可写, 其原因是什么呢?一句话, 缺乏观察和思考。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让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获记录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坚持不懈地这样做, 教师可以定期批阅, 也可让学生定期相互交流, 为其日后的写作做好素材积淀。在作文教学中,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敏感的新视觉,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 重视观察, 在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后, 还要注意观察的顺序, 抓住特点进行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观察目的确定。

三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的积累, 是指人们头脑中所储备的词汇语句。无数事实证明, 在教学中重视语言的积累, 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前提。古人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鲁迅也曾这样说:“只看一人的著作, 结果是不大好的, 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 有深刻的道理, 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如果没有一定量的阅读作为基础, 即使学生有再丰富的生活感受和实践材料, 也断然写不出好文章来。因此一定要重视“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第一兴趣”。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书, 可以让孩子有写作灵感, 可以让孩子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读好书, 可以让孩子增加课外知识的同时, 变得聪明、有智慧。我班的孩子从书中, 发现自身的不足, 从而不断地改正错误, 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一年来, 我和孩子们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这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四让学生坚持练笔

莫泊桑的老师告诫他:“才气, 就是长期坚持写的结果。”可见, 持之以恒的练笔至关重要。一个人只有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 才可能在某个方面有所成就。因此, 让学生天天坚持写东西, 即使没有什么可写时, 也可以写一些读书笔记。

[责任编辑:高照]

写作智慧 第5篇

请以“生活给我智慧”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解题指津]

1. 生活给我智慧:生活,指现实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所涉及的范围。

2.生活给我智慧:我,确定了行文的人称,并限定了文章体裁——记叙性(记叙性或带有叙事色彩的散文)。“我”可以不是事件的主体,但必须是其中的“角色”,是“智慧”的受益者或见证人。

3. 生活给我智慧:给,实际上暗示表现手法——借事寓理,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是由生活到智慧,由体验到升华的过程。

4.智慧,指辨认、判别、发现和创造的能力。审题关键:必须把“智慧”与“道德”“意志”两概念区分开来。爱心、诚信、谦虚、宽容、见义勇为、克己奉公等均属道德范畴;顽强、刻苦、勤奋等应属意志范围。而智慧则应该包括理性的判断和灵性地创造能力。

[例文一]

生活给我智慧

人生如棋——我在三尺棋枰的拼杀中悟出了人生的道理。

第一盘。也许是太想证明自己,也许是太急于取胜,我步步紧攻,棋风凌厉。然而由于疏于防守,破绽百出,很快被对方打败。一盘本来开局不错,可以更精彩的棋,就这样匆匆收场。

可见,做事要心怀全局,把得失进退考虑周全。如果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就会顾此失彼,适得其反。再说,过早的分出胜负,也许未必是好事,即使赢了,匆匆结束的一盘棋也不算是好棋;那一段草草走过的人生,有怎能算是精彩的人生。

第二盘,起手稳多了,攻守结合,稳步推进。对手思索的时间越来越长,也许对方已被我难住,但也很可能在琢磨更加高明的招数,突然,对方紧绷的脸露出了微笑,我知道我又惨了。果然,对方在两条棋路的交叉点上放了一颗棋子,这下一举打通了两条路,我已经堵不住了,只能认输。

解决问题,应该把握关键之处。对于这盘棋来说,两条棋路的交汇处就是关键,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出奇制胜。

第三盘。双方比拼进入白热化阶段,我和对方都不动声色,但早已在棋盘上战得热火朝天。我盯着棋盘老半天,终于看出了门道,往交汇处放了一颗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得意地望着对手,然而对方并没有认输的意思。

对方不断地用四子,我不慌不忙堵,心中暗想:哼,看你还能顽抗多时?我还没得意多久,就惊异的发现我又输了:对方不停地用四子创造机会,反倒先我一步制胜!

看来,就算是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否则很可能会功亏一篑。就对手而言,能劣势中积极寻找对策,不放弃希望,最终绝处逢生,反败为胜,真是难能可贵。

虽然连输三局,但我没空去伤感,因为我一直暗自庆幸:幸亏让我在下棋中领悟了人生的智慧,如果让人生教我这些,我付出的代价绝不会像连输三盘棋这样简单。况且我知道,棋可以连续下多盘;而人生,只有一场,一旦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重来。

小棋子,大智慧。

棋如人生。

[教师点评]

本文选材于生活中人们喜闻乐见的棋类活动,能够很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尤其是文中对博弈双方的运子拼杀和处心积虑的神态、举止、心理等活动的细节刻画,更是引人入胜,极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以事寓理,角度新颖,是本文又一突出亮点。选材上大中取小,而在立意上却能小中见大,小事件揭示大道理,对弈中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审时度势、考虑周全;比拼中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不言放弃的必胜的信念也是能否取胜的重要因素,这些最终决定胜负的变量在文中都得到很好体现,并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此外,文中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借助对弈双方棋艺的不同和心态的差异,较好地突出了主题:成功的取得并非偶然,棋如人生,人生如棋,生活给我们智慧,生活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文章多用短句使表达简洁、精炼。以“人生如棋”发端,以“棋如人生”结局,首尾圆和,结构匀称,同时也起到了点题和升华主旨的作用。

【例文二】

生活给我智慧

跳跃的壶盖给世界带来了蒸汽动力时代,树上落下的苹果把近代物理学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生活给能工巧匠、智者先哲以启示,给了他们以撬动世界的力量。

而生活又是公平的,他亦把智慧给了我。我若是一道清渠,生活便是泉眼,把智慧的活水注入了我的血脉;我若是一棵绿树,生活便是土壤,把智慧的矿物质送进我的根系;我若是一弯虹桥,生活便是阳光,把智慧的颜料涂上我的躯体。我所领悟的生活的智慧虽无法改变世界,但也足以完善自己。

儿时的我喜欢蹲在墙角看蚂蚁,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有所感悟。有一次,看见一只蚂蚁正奋力爬上一段矮墙,或许是墙面过于光滑的原因,它每爬到接近一半就滑了下来,后来渐渐摸索着越爬越高,可总也达不到顶点,看得不耐烦了,我就转身去观察其他的蚂蚁。过了一段时间后,正欲起身离开,却惊异的发现,那只蚂蚁正伏在墙头悠闲地疏理自己的触须。

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坚持不懈方能成功”的含义,明白了母亲讲的“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于是,多年来我始终没有被困难所击垮,而是坚定目标永不言弃。

生活不仅教给我逆境中要坚定,而且教会我顺境里要沉稳。常听人说“沸水不响,响水不沸”,为了证实此言,我曾守在火炉旁目不转睛地盯着水壶。待到壶内开始躁动,发出噼噼剥剥的声响,声音越来越大,给人一种碎裂的感觉。再后来,躁动渐趋平静,只剩下丝丝的余响,仿佛是诗人的低吟。于是,我明白了真正有才能的人不会锋芒毕露、哗众取宠的,正所谓“大言稀声,大象稀形”。

生活给了我为人的智慧,亦给了我处世的智慧。田间赏花,发现一朵月季娇艳无比,禁不住萌动了采撷的念头,可刚伸出手便因一阵剧痛而缩回——我忽视了花茎上的利刺于是我领悟到:每一个人就像月季一样,其性格中有你欣赏的,也有你无法容忍的,在与人交往时,既要避免被刺伤,又要防止刺伤自己珍爱的人。

生活宛如一位冷静的哲学家,它把智慧写进我的每一天,教会我正确地为人处世,引领我走向灿烂的明天。

[教师点评]

在写作课堂合作,放飞集体的智慧 第6篇

本节课是基于外研社英语新标准七年级上册Module 3 My school的一堂复习写作课。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复习本模块内容,利用There be句型和方位短语最终完成描述自己的学校的写作任务。在此模块中,学生第一次接触There be句型,呈现的课文中多次出现倒装句,这个写作任务对我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我尝试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完成本堂课的写作任务,期望最大化地利用集体的想象力和智慧,更好地落实本课的写作目标。

【情景描述】

本节课我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基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将班级的38名学生分成六组,根据他们不同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重新组合,每组6~7人,根据田字排列法坐好。教师站在班级的中间来回走动授课。

经过了课前的合唱数字歌热身、万圣节抽奖回答问题赢糖果等环节,学生已经进入非常热烈的学习气氛中,同时和组员之间也有了一定的合作默契,而我也将there be句型和方位短语进行了有力的铺垫。之后便进入这堂课的重点:合作设计重建后的学校地图(我们的学校正在进行重建),并写作描述自己的新学校。

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张白纸和两支彩笔,并明确描述了合作任务:一位学生画,一位学生补充画,四位学生给建议。我有意将绘画和补充内容的任务交给了组内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平时上课很不积极的学生。我发现这样的分配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小组参与感,人也变得“勇敢”了起来。而其余四位平时上课就比较积极的学生也在热烈地给出意见和交流分享。绘画环节全班参与,非常成功。

画出的重建后学校地图仍然是为最后的写作环节做铺垫。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英语的篇章结构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在开展合作写作之前,我引导学生共同思考文章的结构,粗拟提纲,并适当给出方位短语的提示,之后由小组合作执笔完成。我惊喜地发现在写作环节的合作中,组织性最好的小组会把写作任务分配好,每人负责介绍一幢建筑,相互修改,再由成绩较好的一位学生负责连贯成文。在我的鼓励下,其他小组也纷纷效仿,但仍然有少数学困生“默默”退出了合作,等着抄写最后的成文交差。写作环节的合作没有做到全班参与,需要改进。

最后是评价环节。由每个小组代表朗读自己组的文章,同时把设计图贴到黑板上。然后全班根据我给的写作评价表和教师一起进行评价,并选出“最佳写作组”“最佳设计组”“最佳合作组”。

下课后,与往日不同的是,连几个学困生都围到我身边,听着其他同学和我的交流,时不时地也插几句话。可见这堂写作课对学生来说,轻松有效,收获了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信心。

【案例评析】

通过这次尝试我发现,在英语写作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可取之处。写是检查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写是“输出”环节,写的训练要在听、说、读的基础上进行,对学生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在写作教学中适当地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策略,培养综合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的合作学习关键有两点,一是在绘制地图时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的特长,让平时很难参与进来的学生也能获得成就感。二是写作环节不再是每个人独立完成,而是由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篇。一方面降低了写作难度,另一方面学生能从其他组员那里收获到不同的句型表达,相互修改加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课堂上产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这次尝试中,我认为英语合作学习课堂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合理安排各组成员

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我在分组过程中,每组都包含学业成绩低、中、高的学生,使各小组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避免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造成各小组能力不均衡。另外,我还注意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让每一位组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

2.教师要明确任务,并给予充分的时间

小组在合作学习中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分配任务,才能让每个人“有事可干”,具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在设计地图环节,我的任务分配很明确,尤其要注意让英语学习困难和上课不积极的学生画画,从而让全班参与进来。而在写作环节,我在设计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部分小组没有明确的分工,形成了“可想可不想,反正有人想”的局面。好学生忙着想怎么写得好,部分学困生无动于衷等着抄成文。但有一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在我的鼓励下,其他部分组开始效仿。因此,在合作学习课堂中,一定要明确合作环节的任务和小组分工。遇到组织能力较差的小组,就要发挥老师的调控能力,一起分配组员任务。

3.创设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情景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各种模拟情景中进行英语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掌握英语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在上这节课时,正好学校在进行重建,我就顺势根据本课教学重点,把学校重建设计作为话题引进课堂,创设了学习情景,把小组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内部需要结合起来,激发合作兴趣,并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

4.教师要负担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作用

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小组合作过程中会随时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让学生尝试合作学习的乐趣。

5.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并让学生参与评价

在合作学习课堂的最后往往需要对各个小组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要避免出现一边倒,即少数活动开展好的小组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大多数小组的努力被忽略。长此以往会极大地降低多数学生合作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起到负面的影响。本堂课的评价中,我首先肯定了每一组的努力,并把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和我一起完成。评价结果也不仅仅局限于文章的完成好坏,而是分为“最佳写作组”“最佳设计组”“最佳合作组”,让更多的小组在更多的方面都能得到肯定,获得成就感。

总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合作精神,同时课堂效率也会大幅度地得以提高。但我认为,不是每一种课型和活动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将合作学习与其他有意义的活动方式相结合,根据具体的课型和内容来选择是否运用合作学习。

写作智慧 第7篇

班级本位, 写作教学目标更有延续价值

写作教学是一项复杂多变的系统, 每个班级的写作背景、写作基础和写作水平各不相同, 教师如果机械地、按部就班地进行写作知识的传授和训练, 必然会带来教学的重复和盲区, 最终扼杀学生的写作兴趣。作为语文教师, 通过调查谈话、研读作文等方式, 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写作状态, 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规划, 这样, 儿童写作教学就有基础和目标感, 通过长期的言语牧养, 儿童写作会朝着理想化迈进。

特级教师管建刚作文教学的智慧之所以源源不断, 在于他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班级, 扎根作文教学, 耕耘自己的一亩良田。管老师每带一个班就是两三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 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了如指掌, 这是进行作后讲评和训练的基础。可以说, 离开了班级, 管老师的作文教学智慧就失去了存活的源泉。

班级周报是管建刚作文教学的“招牌”, 投稿的作者是班级学生, 面向的读者是班级学生, 讲评的受众也是班级学生。通过班级周报, 管老师能准确地把握班级学生的写作水平, 选择合适的写作教学内容。可以说, 教师的作文教学内容来自于班级学生, 随着班级写作水平的变化而相机调整。针对班级周报的作后讲评, 管老师经过十年的潜心研究, 出版了《我的作文训练体统》和《我的作文教学课例》等专著。这些都是基于班级的作文教学经验, 具有共性的特点, 也具有管老师自身的个性和班级写作的个性。没有十几年的班级耕耘, 不可能有管老师独创的作文教学训练系统。

班级, 永远是作文教学智慧的源泉。离开了班级, 一切的作文教学都是空谈。管老师以其坚韧和执着, 在班级周报的出版和讲评中寻找到自己的教学宝藏。

学生本位, 写作教学训练更有个性价值

传统的写作教学凸显教师教学为本位, 作前指导充分, 传授写作知识, 以此来带动写作水平的提高。尽管学生在写作上的问题得到预防, 但也带来很多的弊端。因此, 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把学生放在首位, 顺应言语发展的个性和天性, 促进言语表达能螺旋式提升。

管建刚作文作文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始终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一切教学从学生出发, 最终回归到学生的言语发展上来。管老师把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引导学生在言语表达中能充分展示自己丰富的内心活动。管老师喜欢上“作后讲评课”, “讲评重于指导”是他的一大主张。他不上“作前指导课”是尊重学生生活的体验,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是一种“无”的教学。管老师说:“你指导了, 好学生和后进生的作文, 有语言天赋和没语言天赋的学生, 都差不多了, 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面对千篇一律的作文, 教师还有什么滋味去作后讲评呢?还有必要去讲评吗?

对于学生而言, 作文就像自己的孩子, 需要精心“照顾”, 修改就是最好的途径, 使之成为学生的作品, 引以自豪。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 有了自信和尊严。管老师以自己切身的体会, 把学生带入写作的自信中去。可说, 无论是办班级周报, 还是推荐学生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作品, 都是管老师切中了学生的写作心理, 树立言语表达的自信, 让学生获得了表达的尊严。

言语本位, 写作教学表达更有动力价值

写作, 本质上是一种言语的运思活动, 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 立足言语特点,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把脉, 切准了学生写作的病灶, 能有针对性地开出药方, 使学生获得写作的自信, 写作自然就成了富有成就感的言语表达。

语文教师应站在人的高度去看待儿童写作, 要努力“牧养”好学生的写作天性, 激发学生的言语兴趣和智能, 让学生拥有自我的言语体系, 使“沉睡”的言语表达逐步被激活。在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不断感受, 努力发现生命中的精彩, 善于展示自己独特的言语视角, 使写作成为他们生命表达的需求。

管建刚老师以“班级周报”为平台, 以“作后讲评课”为基石, 通过来自学生作文中的语言, 传授学生修改的策略, 达到牧养学生“文心”的功效。管老师的作后讲评课, 充分关注学生的言语, 通过认真研读, 发现表达的个性和缺点, 给予训练的机会, 最终使言语表达越来越简洁、流畅和灵性。周报讲评课中, 管老师有一套训练的动力体统和助力系统, 如“心灵力”训练、“描写力”训练、“架构力”训练等;也发现在学生作文中的共性问题, 如“常见的6种口语病”、“记事文的7中语言病”、“写人文的5种语言病”、“4种‘流行’的语言病”等。可以设想, 管老师如果不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语, 怎么会有如此多的训练策略?怎么会发现学生这么多的语病呢?

从“作后讲评课”到推出“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这是管建刚对自己写作教学的一种完善, 真正达到了“阅读课”和“写作课”的比翼齐飞、语文教学两条腿平稳走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是机械地传授写作知识, 而是管老师基于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写作个性, 从写作教学的角度教授阅读, 真正达到“阅读教学是为了提升写作”的最终目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是对传统阅读课的颠覆, 而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调整和补充。管老师挖掘文本的言语特性, 提升学生语感的同时, 不断丰富学生写作的知识。有了文本的依托, 写作知识的传授有根有底, 写作的迁移显得水到渠成。

发展本位, 写作教学高度更有视野价值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不应以“应试”为目标, 而应以“应需”为首务。他反对为了应试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写作训练, 认为写作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 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 须应生活之需, 切生活之用。写作教学不仅为了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还要为学生的今后的生活、工作服务。潘新和教授说:“为生命美丽而作。”站在对生命呵护的角度, 写作关切生命本体的内在需求, 关切人的心理和精神遭际和处境, 关切人的言语潜能、欲望、个性、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写作就是对生命的一种表达。简而言之, 写作, 让人诗意地栖居, 体验到存在意义和幸福, 做一个真正的自我。

如果说表达的自由让学生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那么, 作品的发表则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班级周报的价值, 在管老师手下发挥到了极致。通过班级周报的出版, 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 逐步有了“作品”的意识, 作文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班级里的学生会表达、会修改、会评论、会抒发, 写作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难怪人们这么评价:“哪个孩子不喜欢写作文, 就送到管老师班里去吧!”

班级周报的出版让孩子体验到表达的成功,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让学生插上“阅读”与“写作”两个翅膀, 在语文的道路上飞得更高远。通过“指向写作”课, 学会了相关的写作知识, 提高了写作水平, 也学会了阅读的新思路, 促进了阅读质量的提升。“指向阅读”的阅读课把孩子带入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改变了学生阅读的状态。

摘要:管建刚老师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 淡化作前指导, 强化作后讲评, 辅以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形成“以人为本”的写作训练序列, 把儿童的写作渗透在生活中, 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的写作知识, 提高了写作水平, 还学会了阅读的新思路。

写作智慧 第8篇

本节课是基于外研社英语新标准七年级上册Module 3 My school的一堂复习写作课。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复习本模块内容,利用There be句型和方位短语最终完成描述自己的学校的写作任务。在此模块中,学生第一次接触There be句型,呈现的课文中多次出现倒装句,这个写作任务对我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因此,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我尝试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完成本堂课的写作任务,期望最大化地利用集体的想象力和智慧,更好地落实本课的写作目标。

【情景描述】

本节课我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基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将班级的38名学生分成六组,根据他们不同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重新组合,每组6~7人,根据田字排列法坐好。教师站在班级的中间来回走动授课。

经过了课前的合唱数字歌热身、万圣节抽奖回答问题赢糖果等环节,学生已经进入非常热烈的学习气氛中,同时和组员之间也有了一定的合作默契,而我也将there be句型和方位短语进行了有力的铺垫。之后便进入这堂课的重点:合作设计重建后的学校地图(我们的学校正在进行重建),并写作描述自己的新学校。

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张白纸和两支彩笔,并明确描述了合作任务:一位学生画,一位学生补充画,四位学生给建议。我有意将绘画和补充内容的任务交给了组内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平时上课很不积极的学生。我发现这样的分配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小组参与感,人也变得“勇敢”了起来。而其余四位平时上课就比较积极的学生也在热烈地给出意见和交流分享。绘画环节全班参与,非常成功。

画出的重建后学校地图仍然是为最后的写作环节做铺垫。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英语的篇章结构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在开展合作写作之前,我引导学生共同思考文章的结构,粗拟提纲,并适当给出方位短语的提示,之后由小组合作执笔完成。我惊喜地发现在写作环节的合作中,组织性最好的小组会把写作任务分配好,每人负责介绍一幢建筑,相互修改,再由成绩较好的一位学生负责连贯成文。在我的鼓励下,其他小组也纷纷效仿,但仍然有少数学困生“默默”退出了合作,等着抄写最后的成文交差。写作环节的合作没有做到全班参与,需要改进。

最后是评价环节。由每个小组代表朗读自己组的文章,同时把设计图贴到黑板上。然后全班根据我给的写作评价表和教师一起进行评价,并选出“最佳写作组”“最佳设计组”“最佳合作组”。

下课后,与往日不同的是,连几个学困生都围到我身边,听着其他同学和我的交流,时不时地也插几句话。可见这堂写作课对学生来说,轻松有效,收获了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信心。

【案例评析】

通过这次尝试我发现,在英语写作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可取之处。写是检查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写是“输出” 环节,写的训练要在听、说、读的基础上进行,对学生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在写作教学中适当地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策略,培养综合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的合作学习关键有两点,一是在绘制地图时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的特长,让平时很难参与进来的学生也能获得成就感。 二是写作环节不再是每个人独立完成,而是由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篇。一方面降低了写作难度,另一方面学生能从其他组员那里收获到不同的句型表达,相互修改加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课堂上产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这次尝试中,我认为英语合作学习课堂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合理安排各组成员

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我在分组过程中,每组都包含学业成绩低、中、高的学生,使各小组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避免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造成各小组能力不均衡。另外,我还注意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让每一位组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

2.教师要明确任务,并给予充分的时间

小组在合作学习中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分配任务,才能让每个人“有事可干”,具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在设计地图环节,我的任务分配很明确,尤其要注意让英语学习困难和上课不积极的学生画画,从而让全班参与进来。而在写作环节,我在设计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部分小组没有明确的分工,形成了“可想可不想,反正有人想”的局面。好学生忙着想怎么写得好,部分学困生无动于衷等着抄成文。但有一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在我的鼓励下,其他部分组开始效仿。因此,在合作学习课堂中,一定要明确合作环节的任务和小组分工。遇到组织能力较差的小组,就要发挥老师的调控能力,一起分配组员任务。

3.创设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情景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 趣味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各种模拟情景中进行英语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掌握英语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在上这节课时,正好学校在进行重建,我就顺势根据本课教学重点,把学校重建设计作为话题引进课堂,创设了学习情景,把小组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内部需要结合起来,激发合作兴趣,并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

4.教师要负担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作用

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小组合作过程中会随时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让学生尝试合作学习的乐趣。

5.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并让学生参与评价

在合作学习课堂的最后往往需要对各个小组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要避免出现一边倒,即少数活动开展好的小组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大多数小组的努力被忽略。长此以往会极大地降低多数学生合作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起到负面的影响。本堂课的评价中,我首先肯定了每一组的努力,并把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和我一起完成。评价结果也不仅仅局限于文章的完成好坏,而是分为“最佳写作组”“最佳设计组”“最佳合作组”,让更多的小组在更多的方面都能得到肯定,获得成就感。

写作智慧 第9篇

关键词: 评语;心灵;沟通;艺术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作文评语则是作文评改的关键和前提,容不得马虎。下面本人就依据十多年的农村语文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用作文评语来教育学生的点滴做法。

一、情由心生,发挥评语的感化作用

如一位来自农村家庭的女生这样写到:“我不知我的父母为何常常吵架,我已经三天没吃晚饭了。可他们从来不会像其他父母一样理解子女,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关心过我,只懂得整天忙着他们的茶叶生意。我真想离家出走,离开这可恨的魔鬼家庭……文章写得情真意切,令人深表同情,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消极的想法。我深感这是个教育鼓励学生的好机会,就给她作了这样的评语:

“我劝你还是不要离家出走,一来你在外面不安全,二来你的父母也会着急的。虽然他们平时整天忙于茶叶生意,说真的也不容易,以致顾此失彼,对你不理不睬,可是你出走后他们一定会拼命找你,严重者后果不堪设想。毕竟你是他们的心头肉啊!你找个时间好好和父母沟通一下,让他们知道你现在的想法,也许他们会改变的。”看了我的评语和建议后,她深深感动,果真勇敢地跟父母沟通了一夜。当父母知道了孩子因为家庭的不合而想离家出走的想法后,大吃一惊,于是握手和好,挽救了一个即将破裂的家庭。从此该生也跟父母成了朋友,家庭和睦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稳步上升。听说有空时她还学了铁观音茶艺表演。一回我们老师组织家访时,在她的家里,陪着几个他父亲的买茶老客户,她在悦耳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了一段优雅的茶艺表演,我们都被深深地折服,发出由衷的赞赏。

二、引而不发,发挥评语的启发作用

学生的写作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动笔完成,决不能简单地模仿或抄袭别人的作品应付了事。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作文需要修改、完善等实情,在评语中给以啟发性的提示,使学生充分调动思维,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有一次一个差生交上来的作文,我发现那内容显然又是抄袭的。如果此时我胡乱给他打上评语或者当场撕毁,那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他会认为“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这个样”进而助长该生的消极做法。于是我灵机一动,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不要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是能力,只能是借鉴、学习,不能占为己有。照抄是偷窃行为!你的缺点就是抄写不够工整,但是你不笨!不是听说小学三年时你作文还得过奖吗?鼓起勇气吧,挖出潜能,重新打造一个聪明好学的自我,好吗?老师期待着你的进步!”通过这次作文后,他的进步非常明显,再也没有拖交作文时间,字也认真多了,学科成绩不断进步。可见,作文的评语如同一次心灵的沟通,能使一个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自然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也就加强了。

三、心存爱意,发挥评语的鼓励作用

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都不例外。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尤其在写作中对差生要不拘一格,从不同的角度给予鼓励、表扬,不能用全盘否定的做法而扼杀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而对于那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评语要注重分析,少赞扬、多指导,评语要有促进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这就是说在写评语中要多用些鼓励的话语,尽量用委婉的语气指出学生的不足,让每个学生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或建议,体会到自身努力取得的成就感。基于此,我就抓住作文评语这一平台,尝试以激励性评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于是在批阅作文时,我经常用具有亲和力的、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如:“阅读你的文章,犹如一股春风拂过脸面,烦躁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舒缓了很多。”“你的进步令我们刮目相看了,老师相信下一次你会更加出色……”“端正飘逸的字体犹如人见人爱的你,继续努力吧。”“作文开头,排比句用得很好,真像凤头很有吸引力!”

而对于那些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足,我也是常用温和幽默的口吻给以提出,让学生易于接受。如,“字迹潦草,很像一个大鸟巢,能否把这鸟巢梳理得漂亮些吗?”“句子难以读通,像你家门口那溪水被石头拦住了去路,拐弯抹角,你清理一下好吗?”……就这样,我常用一颗爱心写评语,传递着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使学生变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每当作文发下时,看着学生竞相阅读老师的评语,我的脸上也总洋溢着温馨的笑容。

四、不摆架子,发挥心灵对话的作用

中学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生作文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做人。那么教师就要善于通过作文,降低自己是老师的身份,放下常摆起脸孔教训人的臭架子,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从而启发学生改变不良习惯,追求正确的人生观。

上一篇:频率特性下一篇:饮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