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整合范文

2024-06-23

区域整合范文(精选12篇)

区域整合 第1篇

一、文学活动在美工区的想象创造

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积累, 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文学活动《荡秋千》中, 通过课件让幼儿掌握诗歌的内容, 体验诗歌的优美诗句。在活动仿编诗歌的环节中, 幼儿都纷纷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很多幼儿在活动中还来不及说出更多的想法, 因此我将诗歌延伸到美工区, 与美工区整合, 提供适合的材料, 让幼儿在区域中操作, 为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 让幼儿随心所欲地畅谈自己的想法, 鼓励幼儿操作并仿编诗歌中的诗句。幼儿来到美工区里, 他们摆弄着各种颜色的棉花, 用棉花拼贴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有的像鞋子, 有的像帽子, 有的像书包, 还有用五颜六色的棉花拼贴成彩虹……我请幼儿用诗歌《荡秋千》里的诗句说说自己贴的是什么。晟皓拿着自己的作品说:“摘朵黑云像什么, 做个书包肩上背。”东楷:“摘朵绿云做什么, 做棵大树种土里。”俊宏:“摘朵彩云做什么, 做个彩虹挂天上。”鸿哲:“摘朵白云做什么, 做个枕头在床上睡个觉。”我问幼儿:“鸿哲想得很好, 你们觉得他这句诗歌有什么需要改的吗?”晟皓说:“太长了, 应该是7个字诗歌才整齐。”我说:“那可以怎么改呢?”俊宏说:“可以说‘做个枕头睡大觉’。”大家都鼓掌说好。我将孩子们仿编的诗句写在他们的作品旁, 让同伴互相欣赏。

在操作中, 利用活动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幼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他们在美工区操作、讨论、交流, 根据诗歌的诗句进行仿编, 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文学作品激活了孩子们内心深处一种快乐的愿望, 引发了孩子想象的乐趣, 不仅使个体的愿望得以满足, 更使情感得到宣泄, 思维得以拓展。

二、文学活动在音乐区的表现

语语语言言言和和和音音音乐乐乐有有有着着着非非非常常常密密密切切切的的的关关关系系系。。文文文学学学作作作品品品中中中生生生动动动的的的语语语言言言、、变变变化的情绪与音乐, 那一串串音符、节奏以及旋律变化可以让幼儿充分表达和表现, 都会编出不同的故事。凭着儿童对音乐的特别情感, 将文学活动与音乐区活动进行整合, 在幼儿充分理解感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 结合音乐的表现, 更深入地体会和表现文学作品的情节、情感、情绪等。例如, 民间故事《年》新颖的构思、诙谐的情节、生动的画面, 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活动中幼儿对怪兽“年”的神秘充满兴趣, “年”从一只吓唬人的“年”到转变为令人喜欢的“新年”, 故事从沉重到欢腾。活动后我把故事的画面布置到音乐区, 与音乐区进行整合, 让幼儿为故事配乐, 幼儿边讲故事边表演, 故事讲到“年”跑下山冲到村子时, 幼儿为故事配上了沉重的音乐, 用夸张的动作表现“年”威风凛凛, 到处吓唬人的形象。当故事讲到“年”转变成“新年”人们敲锣打鼓放鞭炮迎接“新年”时, 幼儿为故事匹配上喜庆热闹的音乐, 表演出欢乐、庆祝的情景。文学作品与音乐区的整合让幼儿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幼儿通过语言、音乐、动作、表情充分地表达和表现了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音乐与文学作品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发挥音乐的感染力、烘托力及表达表现的作用, 提高幼儿文学活动的有效性。通过文学活动与区域的整合, 可使幼儿更充分地认知、理解、表达和交流, 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 从而使文学作品在音乐的衬托下富有灵动性。

三、文学活动在语言区的拓展延伸

语言区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语言的轻松氛围, 激发幼儿开口说话的兴趣。在语言区中, 教师运用文学作品的语言对幼儿进行适时的启发与引导, 帮助幼儿完成语言表达。文学作品中常常有许多优美的语句, 在学习这些作品后, 孩子会引用作品中优美的词汇和语句, 迁移能力不断增强。例如, 文学活动《梦姐姐的花篮》是一首散文诗, 形象而易于幼儿理解的比拟手法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散文中把梦刻画成优美的梦姐姐, 通过撒花瓣把美的景物呈现在小动物和小朋友有趣、奇妙的美梦中。在欣赏散文的过程中, 我通过课件把幼儿带到优美的梦境中, 幼儿把小动物的颜色和梦姐姐的花朵颜色联系起来, 用语言表达出小动物的梦境, 在最后的环节中, 幼儿也想得到梦姐姐的花, 想实现自己的美梦。因此, 我在语言区提供了梦姐姐的各种颜色的花, 幼儿在语言区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花, 开始时幼儿只是简单地说:“我做了一个粉红的梦, 梦见粉红的蝴蝶结。”“我做了一个白色的梦, 梦见白色的冰淇淋”……我对幼儿进行引导, 问:“你在哪里睡觉做的梦呀?粉红的梦里还有更多漂亮的东西吗?幼儿的表达就更丰富了:“我在床上舒服地睡觉, 梦姐姐给我撒了一朵粉红的花, 我做了个粉红的梦, 我梦见粉红的蝴蝶结、粉红的裙子、粉红的小书包。”幼儿在语言区里美美地做着梦, 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梦境。文学活动在语言区的延伸和拓展中为幼儿的想象及表达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也为不同能力的幼儿搭建了展示的平台。

促进区域经济优化整合方案 第2篇

第一节加速市本级的崛起,实现“一城四区”联动发展

市本级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拉开6080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区发展总体框架(要根据城区修编再作调整),集约经济与集约人口同步,加快城区化进程。年,力争城区建设用地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为35万人,达到中等城区规模。要进一步增强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

市本级的功能定位。带动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是金融、交通、信息、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

二是商贸流通中心。现有商贸设施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及一批大中型骨干流通企业和大型商业购物中心;

三是现代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逐步把市本级建成具有现代化水准以医药、食品、饮品、服装等优势产品为主的现代工业基地;

四是能源化工基地,继续发挥煤电资源优势,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一、提升老城商贸区

提升人居环境,增强城区功能。加强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和完善老城区的改造,改造闲置老厂区,完善路网体系,改善和完善绿地系统,建成城区沿江休闲绿化带,改造公园等。全面完成城区大街小巷“硬化、美化、亮化”工程。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燃气普及率达到85%污水集中处置率超过50%

二、加快新城区建设

尽快完善商贸、金融、供气、公交、邮政等服务工程。完善污水处置、垃圾中转站、城区公交、公共厕所、给水系统及燃气系统等市政配套设施。至年新区要充分依托新国道和高等级公路,拉开10平方公里城区框架,进一步完善新区城区功能,依照规划。以新建学校、医院和建设新城购物文化娱乐中心,推动人口向新城区集聚。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毗邻新城区的下岗职工守业园和孙渡北部区域,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以制造业的`发展带动新城区人口的集聚。

三、做强做实工业园区

加速工业园向东(方向)扩展和延伸,加快工业园与“一城四区”格局的对接。并通过大桥连接新老城区。十一五”初期完成9平方公里建设,力争年前32平方公里发展框架基本形成,进入全省重点工业园行列。要从功能上布局,依照产业分工和产业功能,形成若干个特色产业园,积极创建工业园、工业园、工业园等外商投资的专业工业园。着眼久远和可持续发展,严格入园项目准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优先引进大型骨干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主导产业项目、集群配套项目以及财税贡献大、就业能力强的项目。严禁污染型、高耗能性、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入园,逐步减少、退出高耗能、低产出、污染型的产业。加大项目、资金入园力度,力争到年园区累计引进资金50亿元,平均每年实际引进资金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3亿美元。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80亿元,上交税金5亿元。

四、新建矿循环经济开发示范区

拉长支柱产业链,把丰矿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依照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链条式延伸、企业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的要求发明特色,树立品牌。

第二节优化城镇体系。加快副中心镇和重点镇的建设。

按市场发育水平、商品流向和城市的综合辐射能力,城镇体系的总体结构上。突出重点,逐步形成以市本级为中心,23个副中心城镇,具有分工明确、结构互补的合理的城镇体系,从而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交互作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协调发展。

将副中心镇和重点镇纳入城区整体规划中,高起点、高标准加强副中心镇和重点镇的规划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城镇功能,确立分工明确的产业体系。副中心城镇的目标应为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口规模适当的新型小城市。建设副中心城镇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1、副中心城镇的建设只能作为市本级建设的补充。自成中心;

2、副中心城镇的建设不能过多。

广州区域荔枝品牌整合研究 第3篇

关键词:荔枝;区域品牌;品牌整合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1-0013-05

近年来,因为质量安全等问题,农产品品牌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2005年,广东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在《关于创建区域品牌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在3-5年内创建30个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品牌,3-5个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国际品牌。2006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此背景下,广州各地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打造品牌,并形成了众多的荔枝品牌。与此同时,荔枝“一品多牌”,品牌多、乱、杂、弱、小、散等矛盾也随之显现出来,导致许多荔枝产品出现“多品牌少名牌”的格局,使得荔枝品牌效应大打折扣,甚至带来资源的巨大浪费。由此,品牌整合成为当前广州乃至广东荔枝品牌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广州区域荔枝品牌发展现状

(一)品牌意识逐步增强,但品牌的知名度普遍不高

广州荔枝种植历史悠久,是著名的荔枝之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种植的荔枝品种已达60余个(李建国,2008),分布于全市十区两市的广大城乡之间,主要集中于增城、从化、萝岗等区域内。近年来,伴随广东创建区域名牌战略的实施,广州各地各级政府、企业、协会等荔枝品牌建设意识有所增强,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众多大大小小的企业荔枝品牌和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区域荔枝品牌,比如双壳(从化)、水厅(从化)、增城荔枝、从化荔枝、钱岗糯米糍、从化荔枝蜜、贤江双肩红糯米糍、笔村糯米糍、罗冈桂味荔枝、增城挂绿荔枝、仑头尚书怀荔枝、文冲黑叶荔枝、从化淮枝、水晶球荔枝、先一(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创立)、伟明(广州市佳荔干鲜果食品有限公司创立)、叶海等。然而,在众多的荔枝品牌中,真正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却屈指可数。2009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百强的品牌仅有从化荔枝和梅州金柚两个品牌,品牌价值分别为10.88亿元和9.47亿元,位居百强品牌的52位和58位(胡晓云等,2010)。即便是在广州地区,一些区域品牌的知名度也仅限于一个镇或几个村的范围内。不要说外地消费者、经销商搞不清楚,本地市民也记不住几个。

我们对来自广东各地的消费者进行了调查,获取有效问卷共349份,其中广州市76份,佛山市64份,东莞市45份,汕头市25份,惠州市26份,韶关市21份,广州周边其他城市共92份,调查的品牌包括30个省级农产品品牌和区域农产品品牌,涉及荔枝产品的有从化荔枝、增城荔枝、从化荔枝蜜、钱岗糯米糍、先一、伟明等6个荔枝品牌。结果显示,除从化荔枝、增城荔枝外,其它四个荔枝品牌的知名度都非常有限。尤其是先一、伟明两个企业荔枝品牌,无论是在广州还是广州以外的地区,几乎没什么知名度。即便像从化荔枝蜜、钱岗糯米糍这样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知名度也不高。增城荔枝虽然在增城本地的知名度为100%,但在增城之外的地区知名度也仅为70.4%,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广州区域荔枝品牌辐射半径过小。市场影响力有限(见表1)。

表1 部分荔枝品牌的知名度(%)

广州韶关惠州汕头东莞佛山

从化荔枝69.7395.2342.393226.6756.25

增城荔枝76.3110073.077253.375

从化荔枝蜜36.8438.0915.382015.5616.6

钱岗糯米糍11.849.523.8408.896.25

先一1.314.670004.68

伟明2.630008.891.56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整理得到。

(二)重申报轻管理,形式大于内涵

一方面,广州各地各级政府大都制定了各自的品牌发展战略,并出台一系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和奖励措施,扶持和奖励的标准大多是以是否获得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质量认证,是否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体系的认证,以及农产品商标注册等为标准,这就使得一些荔枝生产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刻意去创建名牌形式。如有些荔枝生产经营者在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后不久的抽查中,又出现了不能达标的现象,这说明荔枝品牌主体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品牌的内涵。即使是名牌的特色荔枝,也只是“珍品”、“贡品”、“礼品”,没有形成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拳头产品,不能形成市场优势,未能把品牌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荔枝注册商标使用率普遍不高,使得商标的含金量大打折扣。注册商标是指经政府有关部门核准注册的商标,注册商标享有使用某个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的专用权,这个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受到法律保护,其他任何企业都不得仿效使用。作为品牌的一部分,注册商标是识别某商品、服务或与其相关具体个人或企业的标志。但从荔枝商标的使用来看,存在着“有注册商标的不使用,需要使用商标的不注册”的问题,商标注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致使大量注册商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或仅发挥防御性的作用,用于防止他人在该类商品上进行“恶意抢注”,而商标注册人并无计划自己使用,更无意识增加投入,将注册的荔枝商标打造成知名品牌。甚至有的商标已经过期,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这说明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或农户尽管已经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忽视了品牌的后续管理。荔枝品牌缺乏整体规划,特别是缺乏长远规划,大部分荔枝经营组织者的品牌经营手段单一,品牌组合、品牌延伸等策略应用较少;营销观念落后,营销方式落后。导致品牌利用率较低,未能真正发挥品牌的价值增值效应。

nlc202309041641

(三)品牌过于分散,不能形成合力

目前,广州各地的荔枝品牌数量可谓不少,但各地、各企业都自立门户打出各自的品牌,出现品牌多、乱、杂的现象。导致品牌过于分散,集中度低,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区域荔枝品牌做大做强。加上广州各地的地理条件较为相似,相似荔枝品种较多,可能出现不同行政区域或同一行政区域同一品种不同品牌之间的过度竞争,使得荔枝品牌效应相互抵消,极大地增加了竞争成本,并带来较大的资源浪费和品牌维持费用,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区域品牌竞争力。通常情况下,申请注册一个产品的商标费,认证及年检费,电台、报刊广告费,外加各种名目繁多的展销会、博览会,每年的品牌维持费用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

二、区域品牌整合的涵义

(一)品牌整合

品牌整合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随着新品牌的不断增多,市场上出现了众多孤立分散的小品牌,于是一种新的品牌管理方法——品牌整合便出现了。所谓“整”,可以理解为整顿、整理、协同、融合等,而“合”则可理解为组合、合成、一体化等,因此,整合的本质就是对处于分离状态的事物或现状的重塑。一般而言,品牌整合指的是企业为了维持和提高长期竞争优势,把品牌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企业旗帜品牌上,同时明确企业品牌或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关系,使品牌家族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协调发展,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来进行品牌扩张,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品牌系统。具体来说,品牌整合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从战略高度来对品牌进行管理;二是应建立企业旗帜品牌与产品品牌之间的合理关系,并将现有成功品牌扩展到新的产品或新的市场,力争拓展品牌的作用范围;三是将更多的资源投向旗帜品牌的建设,同时要保证整个品牌家族有一个统一的形象;四是建立旗帜品牌的关键是使企业品牌形象能够代表品牌的实质,并且这种品牌实质能够在产品品牌中得到体现并传达给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成功的品牌整合能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保持顾客忠诚,扩大市场份额;反之,则不仅造成顾客流失,还会损害原有品牌的影响力。美国学者汤姆·邓肯(2004)归纳了企业常用的四种整合层次:统一形象、一致声音、好听众、世界级公民。

(二)区域品牌整合

品牌整合的出现有其必然性。首先,市场竞争的压力加大。随着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市场上竞争品牌的数量急剧增多,另一方面,顾客通常只选择那些强势品牌的产品销售。这样,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品牌体系变得刻不容缓。其次,创建和维持品牌的费用昂贵。创建和维持品牌的费用越来越高,迫使企业集中于企业旗帜品牌,重点培育少数品牌。培育企业“旗帜品牌”是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手段。第三,顾客不仅关注产品本身,而且关心提供产品的企业。从顾客角度看,旗帜品牌是顾客购买信心的重要来源,从企业角度看,旗帜品牌最能体现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培养忠诚顾客、与顾客建立长期关系的纽带。最后,品牌家族需要协同作战与有序发展。品牌是使整个营销传播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粘结剂,只有创建企业旗帜品牌,并适当建立起旗帜品牌与产品品牌之间的联系,才有利于企业品牌家族形成共同的目标和战略。品牌整合是一种新的品牌管理方法,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

区域品牌整合指的是特定地理位置或空间区域范围内的品牌核心利益主体及其要素的空间协同、互动、联合的过程,目的在于实现区域内产品品牌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走向一体。广州区域荔枝品牌整合特指广州地区各市(区)、乡(镇)、村荔枝品牌的整合,即把荔枝品牌运作区域范围较小的品牌逐步整合为一个具有更大区域范围影响力的品牌,并使之与广州地区以外的竞争者的荔枝产品或服务相区别开来。其目的是联合作战,实现整体优势,并由此组成一个共享品牌或品牌共同体。区域荔枝品牌在地域空间上与各子区域,比如各市(区)、乡(镇)、村区域范围内荔枝品牌之间呈现出类似“金字塔型”的结构关系,即各子区域荔枝品牌通过地域空间上的横向联合或纵向兼并等,形成在更大区域运作的荔枝品牌,最终实现荔枝品牌知名度从较小区域向更大区域辐射或提升,从一个地方乡村品牌整合为一个市、省,乃至国家或国际性的品牌。

三、广州区域荔枝品牌整合的基础

(一)自然资源趋同

广州地处北温带与热带过渡区,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2℃,最热月平均气温28.5℃,最冷月平均气温13.3℃,是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并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广州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各种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广州各地气候、地貌特征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加上地理位置相对集中,使得同一品种的荔枝产品可以在不同区域生产。而且在地域相邻的某些地区,荔枝的品质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各地荔枝品种和品质上的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区域荔枝品牌整合的顺利进行,整合后的各个品牌产品之间一般不会因为品种或品质上的明显差异而损害整个品牌形象。

(二)农业龙头企业众多,实力较强

截至2009年,广州市拥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就达80家,其中国家级8家,各种专业合作社289家,这些企业或经济组织已经建立了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拥有众多的农产品品牌,仅2007-2009年,广州就有75个省级农产品品牌通过认证,加上各地经过认证的一些“三证”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种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其中包括不少与荔枝产品相关的品牌,这为区域荔枝品牌整合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利益共享

区域荔枝品牌整合通过品牌资源的共享,不仅使参与品牌整合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能够获得相应的、持久的经济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品牌的设计费、整合营销费等,进而实现规模经济,同时也解决了单个企业做不了的事情。做大做强荔枝品牌,最终达到双赢或多赢是区域荔枝品牌整合的共同目标。

nlc202309041641

四、广州区域荔枝品牌整合的路径

(一)发展区域性特色荔枝产品

区域特色荔枝产品是广州市区域荔枝产品品牌整合的基础。没有特色,就很难形成品牌,也就谈不上品牌的整合。区域特色荔枝产品在地域上具有地域上的依赖性,一定程度上不可替代。发展区域特色荔枝产品需要特定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气候、土壤等)和人文历史条件。这些条件使区域特色荔枝产品比起一般荔枝产品更具优势,更容易形成区域品牌。以增城为例,增城荔枝栽培历史悠久,面积广,品种多,品质优。清代诗人李凤修曾这般形容增城挂绿:“南州荔枝无处无,增城挂绿贵如珠。兼金欲购不易得,五月尚未登盘盂”。历史上,文人赞增城荔枝的诗词数不胜数,赞增城挂绿的最多,其中以陈恭尹、屈大均的影响最大,因他们的诗词曾惊动皇帝,挂绿也被列为贡品。关于增城荔枝的传说也有很多,其中以仙姑挂绿荔枝传说、桂味荔枝传说、阿娘鞋荔枝传说最为经典(李建国,2008)。增城荔枝深厚而独特的荔枝文化,使增城荔枝享誉南国、蜚声中外。同时也体现了增城荔枝文化的独特性。

(二)建立旗帜品牌

建立旗帜品牌(或主品牌)是区域荔枝品牌整合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核心的、旗帜性的品牌,才能突出产品的整体特点,强化产品的核心功能,从而为品牌整合打下牢固的基础,壮大品牌整合的支撑力。旗帜品牌是整个品牌家族及至整个企业的灵魂,广州荔枝品牌整合首先要树立旗帜品牌,即在广州地区众多的荔枝品牌中确立强势品牌,以强势品牌带动其他品牌发展。强势品牌的选择可以是某个区域或行业中知名度较高的区域公用荔枝品牌,也可以是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或联合品牌,或者是重新打造一个新品牌作为旗帜名牌。产品主要以旗帜品牌来命名,荔枝统一使用“广州增城荔枝”或“广州从化荔枝”。同时,可由广州市荔枝协会申请证明商标,并对目前有关企业使用的荔枝品牌的注册商标予以收购,全市统一使用申报后的商标,让旗帜品牌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区域荔枝品牌整合中旗帜品牌可能不止一个,尤其是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可以考虑树立不同层次的旗帜品牌。

(三)发展子品牌

发展旗帜品牌的子品牌(或副品牌)有利于提升广州荔枝品牌整合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旗帜品牌的子品牌分为两种途径。一是在同类产品基础上,开发出在外观、口感、营养成分、味道等方面具有较明显区别的产品,并为这些各具特色的产品确立不同的子品牌。以增城荔枝为例,增城荔枝在国内外已经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可以“广州增城荔枝”作为广州荔枝的旗帜品牌。虽说已经拥有统一的旗帜品牌,但是由于自然环境差异、品种差异和种植方式差异,增城各地出产的荔枝具有较明显区别,如果笼统地把各种荔枝都加上“广州增城荔枝”的品牌进行出售,将会使消费者产生增城荔枝品质不一的不良印象。因此,应该在“广州增城荔枝”的旗帜品牌下,再根据不同荔枝的各自特色,细分为水晶球牌、糯米糍牌、桂味牌、妃子笑牌、犀角子牌、雪怀子牌、挂绿牌等子品牌。这种在同类不同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子品牌,一方面有利于在推动荔枝品牌整合的同时,又可以保留各种子品牌的特性,避免出现忽视各地实际条件只生产一种产品或者将不同产品冠以同一品牌出售的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细分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提高广州市荔枝品牌的市场份额。另一种途径是在生产不同类产品的基础上,发展子品牌。还是以增产荔枝为例,农户生产出增城荔枝,然后将部分荔枝交给企业作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生产出荔枝果汁、荔枝果脯、荔枝罐头、荔枝干等产品,然后在“广州增城荔枝”的旗帜品牌下,再将各种产品细分为“增城荔枝果汁”、“增城荔枝果脯”、“增城荔枝罐头”等子品牌。通过这种方式来发展子品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广州市荔枝品牌整合的广度和深度,使荔枝品牌整合可以在不同行业下得以延伸,从而使品牌整合效果倍增。

(四)企业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之间的互动

针对区域品牌的外部性特点,企业可以把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有效结合起来,以区域公用品牌作为母品牌,使用统一的市场识别标志,突出区域共性;同时创建自己的企业品牌,作为区域公用品牌的子品牌(或副品牌)。在此情况下,企业除了可以享受区域公用品牌的利益,还可以同时注册自己的商标,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形象,以防范公用品牌的“株连”。为了实现企业品牌与区域公用品牌的互动发展,企业要充分利用区域公用品牌的公共产品特性,在维护区域公用荔枝品牌建设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利用区域公用荔枝品牌的优势,有效地提升企业品牌。而企业荔枝品牌的发展和壮大,反过来又会促进区域公用荔枝品牌的塑造和延伸。比如“从化荔枝”和“增城荔枝”是目前广州乃至广东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两个区域公用荔枝品牌,可在两个区域品牌下设“糯米糍牌”、“桂味牌”、“挂绿牌”等。这样既凸显了区域品牌的主品牌地位,又保留了单个企业品牌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李建国.荔枝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邓肯.整合营销传播[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胡晓云,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评估研究[J].

中国广告,2010(3):126-132

[4]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3.

[5]刘源远,邓波.整合品牌,整合行业[J].中外管理,2004(4):

79-82.

[6]沈铖,刘晓峰.品牌管理[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郁琤)

辽西走廊区域旅游整合开发构想 第4篇

一、科学定位辽西走廊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区域旅游形象定位是对一个区域所有旅游资源的抽象概括, 是留给游客的印象标识, 也是开拓旅游市场, 发展该区域旅游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从辽西走廊地区当前的旅游发展情况来看, 该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景点和景区, 这是一个最大的软肋, 亟需树立“大旅游”观念, 科学定位辽西走廊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

辽西走廊区域贯穿五个地级市, 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必须突破这一行政界限, 实现思想上的转变, 把整个辽西走廊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定位放在首位。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将其升格为国家发展战略, 为包括辽西走廊在内的中国最北端的沿海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兴建的高速公路和滨海大道的建成通车, 使得交通条件得到很好的改善, 为重新定位该区域的整体旅游形象奠定了新的基础。

辽西走廊区域整体旅游形象定位应立足于旅游资源基础。该区域资源点状分布, 各具特色。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山海风光为主, 而更丰富的是该区域的人文旅游资源, 区域内如战争文化、辽文化、佛教文化等等题材的资源丰富。纵观辽西走廊区域, 已开发和可开发的资源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很好的可组合性。自然与人文资源相互融合, 并独具特色。这种特色的融合为辽西走廊旅游的整合开发提供了可能和保证。针对这样的旅游资源基础, 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相继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 如:“山海相连, 文明之源”、“辽西文化”等等。本文认为, 辽西走廊区域整体旅游形象应定位为“走廊文化, 山海情缘”更为合适。一方面突出了“走廊文化”这个主题, 另一方面更赋予一种山海风光的浪漫色彩, 这种浪漫色彩将有利于未来该区域旅游形象的宣传。

二、整合开发辽西走廊区域旅游资源

整合的目的就是形成旅游资源整体竞争力, 突出区域旅游资源整体优势, 实现区域内资源联袂、企业联合, 市场共享。同时也要积极与区域外整合发展, 把握机会进行国际合作。

1、现实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首先, 是战争题材与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辽西走廊旅游带拥有丰富的战争题材和红色旅游资源。兴城古城、前所古城、九门口长城、锦州市区、葫芦岛市塔山、锦州市黑山等, 历史上都是重要的战争、战役发生地。该区域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咽喉, 无论是我国近代还是古代, 该区域都是战争发生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遗留下来的战争遗迹数量也相当可观。在对走廊上的这类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注重近代和古代战争资源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依托, 迎合游客不同的旅游口味, 以红色旅游为主, 辅之以古代战争旅游。在对该类型旅游资源的开发中, 更应注重“战场还原”。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全景画馆, 就是运用了现代声控和光控技术, 仿佛将游客带入紧张的战场之中。还可以开发刺激型体验性战场, 让游客亲身体验生命止于瞬间的那种紧张刺激;开发纯粹的教育型战场景区, 让人们了解当初战争时代惨烈, 而懂得现代生活的来之不易;开发CS枪击类的娱乐型战场、假期训练营式的战场景区等。给游人以置身其中的全新体验。

其次, 是区域自然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辽西走廊区域内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魅力独特。该区域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山、海特色, 对于旅游观光产品重在以山、海为主, 现有的已开发的资源也已成为该区域的核心旅游产品。在对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历史内涵, 老景区要树立新形象, 打出新旗号。对于该区域的山、海观光休闲产品可进行组合营销, 加强景区 (景点) 之间联合, 可试行通票游览。

再次, 整合开发观光农业与乡村民族风情旅游。辽西走廊是满族、蒙古族、锡伯族、朝鲜族等民族的聚居地。民俗风情是辽西文化的重要内容,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游的整合开发思路在于, 在丰富绚丽的民族风情的文化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在已开发的常兴店葡萄基地、前所果园等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升级改造, 发展乡村旅游。同时积极推出乡村民族风情游, 开发民俗村、满族婚俗表演等特色产品, 让游客们吃住于少数民族百姓家, 使他们同时体验乡村生活和少数民族生活, 获得更高的旅游价值回报。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做好引导工作, 做好行业安全监管、服务质量管理和执法监督、业务培训工作, 提升民俗户的接待和服务水平, 以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

2、潜在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首先是挖掘与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在一味追求经济发展与重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年代里, 辽西走廊地区有很多的旅游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令人心痛。但是也有一些资源, “因为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得以保全, 未遭到破坏, 有待被认识和被发掘。有一位张老先生在锦州生活了40多年, 亲眼目睹了锦州的变化, 他说, 当年的锦州是四面城墙, 老钟楼还在, 后来被摧毁了, 只剩下了古塔。有的古遗址还没拆, 现在的锦州中国人民银行就是当时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现在锦州铁路局的大院内有末代皇帝溥仪的行宫, 从外面看是一平房, 其实是楼房, 地下有一层。对于这些未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 首先要做好保护, 在有了开发条件的时候, 可以把它们与辽沈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第二, 在已开发的景点景区中增加新的项目。为了满足游客同中求异的心理, 满足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 在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中可积极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 包括体育和娱乐产品, 度假疗养产品, 山海探险产品, 节庆文化产品, 盛会产品等等。据此, 相关的整合开发思路为:以秀美的山、海风光为依托, 增添如海滨赛舟、沙滩体育、景区内相亲大会、寺庙内的新年祈福等多种活动项目, 努力打造辽西走廊旅游带大型的体育健身娱乐基地、探险寻奇基地、度假休闲基地、海滨疗养基地等多样型的旅游基地。冬季旅游项目也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要敢于创新。

3、区域旅游线路整合开发

旅游线路既是连接各旅游景点的空间组织形态, 又是一张经济网。该网络中的每一个结点都是一个旅游经济体, 通过优化组合这些不同等级的经济体, 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 从而增强各旅游地的整体对外吸引力。对于该区域旅游线路的整合一方面是优化组合各类不同的旅游小区域, 另一方面要做好与周围旅游区域线路的整合和对接。该区域的红色旅游线路, 就应该推出沈阳-锦州-葫芦岛-山海关线。将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抚顺市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 战犯管理所旧址;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黑山阻击战纪念馆, 葫芦岛市塔山阻击战纪念馆等连成一线。

三、整合辽西走廊区域旅游系统

辽西走廊地区的旅行社存在为了拉客源而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 导致很多旅行社遭受严重损害, 甚至遭破产淘汰。推行整合开发, 利用合作来取代恶性竞争, 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区域旅游系统。

区域旅游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要强调政府主导优势的发挥。在辽西走廊区域内建立起具有政府权威的区域旅游发展组织, 要有完整的合作章程, 依法签订各种合作协议来保证合作行为。推进政府协作, 调整由于行政区划造成的旅游资源开发的不便,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完善区域旅游基础设施, 共建区域生态旅游环境, 构筑辽西走廊旅游发展的整体平台。以保证区域旅游合作的顺利进行。

建立综合化的区域旅游信息平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辽西走廊的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对信息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虽然当前各景区都拥有自己的信息平台, 但主要都是以发布信息为主。而区域旅游的发展需要的是一个综合化的网络系统, 含宣传、招商、网上预定、网上求助、电子地图等多方面系统于一体。这种网络的建立, 有利于加强旅游企业、旅游消费者和景点之间的互动, 从而提高宣传, 降低成本, 扩大市场。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可以使辽西旅游资源各项要素联为一体, 以知识经济创新旅游体系, 尽快与国际旅游水平接轨, 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以适应旅游业发展新动向。

设立区域旅游发展基金平台。为了使区域旅游组织或者管理协会更具有影响力, 充分发挥其宏观导向和刺激作用, 辽西走廊区域内应当设立区域旅游发展基金, 并同时拟定区域旅游发展基金征收和拨付的相关规定, 在今后的运作中严格按照规定来实施。该区域旅游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区域旅游的宣传、项目的开发补助、信息平台的维护、教育经费、旅游产品设计等多个方面。

建立与周边高校合作平台。一个区域旅游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必然要依赖于人力资源, 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与高校的合作意义深远。一方面高校能够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能够为企业培训员工, 从而提高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更重要的是, 高校能够为旅游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整合发展强调的是整体利益, 但并不是不注重个体利益。企业间的联合, 会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 消除体制障碍和地区壁垒, 减少各企业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促进合理流动和最优配置, 共同丰富产品结构, 扩大市场份额, 壮大经济实力, 提高企业竞争力, 最终实现“共赢”。这是各个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辽西走廊旅游发展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邹本涛.关于辽西旅游形象定位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 2006 (6)

[2]、东北振兴添新引擎-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N].经济参考报.2009-7-2

[3]、周凤杰.辽西地区旅游产品构成及结构优化[J].渤海大学学报, 2005 (1)

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整合功能 第5篇

毕业论文是检验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文档,如何写好毕业论文也成为每个即将毕业的学子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论文范文

摘 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所具有的政治整合功能可归纳为以民族整合为核心、以领土整合为先导、以价值观念整合为基础、以目标取向整合为前提、以行为方式整合为重点等五个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政治整合;自治制度

一、政治整合的涵义

政治整合也被称为政治一体化。从字面上理解,政治整合是指若干个政治单位结合成一个整体。在一般意义上,政治整合又被理解为地域上的统一与一体化,包括民族主义与民族统一、国际上地区间的整合、国内地区间的整合、国家建设与政治发展、政治稳定以及联邦主义等内容[1]。具体而言,它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政治整合指几个独立国家的结合。“其最严格的定义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国家合并为一个国家”。由于学术流派不同,对于广义的政治整合的理解也略有区别。功能主义学派关注于行为主体创建的或在其中进行活动的机构和制度。新功能主义者的注意力集中于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如新功能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哈斯把政治整合看作是一种规范的过程,用来使那些处于独特的民族国家环境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将其忠诚、期望和政治活动归属到一个新的中心,这个中心的机构拥有或要求拥有对在其以往存在的民族国家的管辖权。多元主义学派将政治整合与“和平变革的可靠期望”,而不是与机构联系在一起[2]604。广义的政治整合概念在对欧洲共同体及欧盟的分析中被频繁使用。

对于狭义的政治整合,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从一致的视角,把政治整合作为具有共同政治目标的社会政治力量的统一与联合[3]。第二种观点从冲突的视角,把政治整合作为应对社会分化所带来政治冲突的策略[4]。第三种观点从民族国家建设的角度,把政治整合作为后发国家解决解决政治发展危机的策略。这一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米隆·魏纳。他认为政治整合一词涵盖了民族整合、领土整合、精英与大众整合、价值观念整合以及行为的整合。因此政治整合的内涵涉及了将广泛的人类关系和态度——多样的和单个的文化归属感整合起来,并发展成为一种国族情感;将不同的政治单元的整合成一个拥有政府并可实施权威的地域单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整合以及将公民整合为一个共同的政治过程和将个人整合进入一个有目标行动组织当中等诸多成分[5]52-64。类似的观点还有亨廷顿等人的观点,认为政治整合“也就是政治不以沿着种族、宗教、阶级、文化或领土界线截然分割开的做法为其特点的程度”[6]160。

从民族国家建设的角度定义政治整合,既包容了民族、领土等宏观政治单位的整合,又兼顾了微观政治单位,如价值观念、行为的整合,因而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政治整合在政治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该定义也明显存在着过于重视西方民族国家建设的经验,把民族国家作为后发展国家政治整合终极价值目标的嫌疑。实际上,西方民族国家内部也存在着政治整合问题。因而从民族国家建设的角度,对于政治整合的概念还有进一步修订的必要,使之更具有普适性。

参考以上几位学者的定义,笔者倾向于认为从民族国家建设的角度,采用狭义的政治整合概念,意指将一个国家内部差异明显的民族、领土、价值观念、目标取向、行为方式等要素进行有效协调和统一的政治过程。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政治整合是与民族国家建设联系在一起,不仅新兴民族国家需要政治整合,而且老牌民族国家也同样需要政治整合;第二,民族国家内部异质性因素很多,政治整合并不是同质化,而是在保持程度差异性基础上,对于差异性较大的异质性要素的协调和统一;第三,鉴于不同民族国家内部所面临的整合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为了使政治整合成为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有必要在定义中选取一组合适的变量,但所选取的任何一组变量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应当随着政治整合侧重点不同而增减;第四,政治整合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政治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局部的描述。

集腋成裘:网络整合区域市场 第6篇

伴随而来的,是网络碎片化的加剧。DCCI Net monITor 2009监测数据显示:互联网用户网络访问热图“长尾效应”显著,访问行为更趋多元化、复杂化,从而导致少数几家媒体的网络广告影响特定的受众更加困难。因此,将数量庞大的网民消费群体进行梳理,探索广告立体化投放模式和整合平台建设,精确评估网络广告效果等,已经成为广告主对网络媒体的新要求。正是看到了区域媒体的价值潜力,互联网业内,出现一批整合网络的公关公司和媒体公司,其模式各不相同,目标却是一致的:进军区域市场,整合二、三级甚至农村市场。

优势互补,频道共建

在进入区域市场的诸多营销服务公司中,天极传媒旗下的IT分众却是与众不同的一家。有异于广告联盟,IT分众的整合建立在媒体的核心价值—内容之上,“频道共建”是IT分众的最大特色。

地方媒体受到地域限制,非地方性的内容与核心城市的媒体相比不具有竞争力,而在这一点上,它们可以得到天极传媒专业媒体的有力支撑—“频道共建”就是IT分众输出专业内容与广告,由合作网站提供频道位置,贡献地方媒体的流量价值。在合作中,频道的域名是合作网站的,而内容则在IT分众的服务器上,由IT分众的编辑管理,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分享。

广告主的反应是积极的。IT分众总经理肖敏证实说:“通过调研发现,除了北京、上海,其他区域媒体很难获取全国性品牌的广告,也难以提供专业的资讯内容,而全国性品牌的广告主又缺乏了解区域媒体的渠道,IT分众正是基于这种双重需求而打造的。”

据了解,天极传媒是将旗下近500人的编辑团队所做的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分成各种频道与合作网站进行“共建”,通过把广告信息与内容进行有机糅合以吸引受众,将信息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受众,这样就可以组织专业的内容,集腋成裘,从而达到网络内容和网络受众的聚合效果。肖敏说:“在帮助企业做新品上市、品牌形象、企业事件等传播活动的时候,不应把它单纯看作公关的事情来做,而是要把内容糅合在一起,给网民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有价值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讲,在提供服务的时候,会更媒体化,或者说是在领导民意。”

技术的支撑也是不可或缺的。肖敏表示,IT分众为了加强服务的专业化和媒体化,研发了几套与服务相对应的技术系统,例如广告发布系统和商业合作分账系统等。由此,IT分众的服务和系统创建对于广告主来说,传播效果的可控性更强,进而“内容完全控制,广告统一售卖”,而且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深度服务。广告、文章发布和商业分成,这三套由IT分众统一管理的系统,将所有共建频道的资源完全整合起来。

IT分众还推出了一个调查系统,其特殊之处在于,采用的样本来自全国各地,更具有区域价值,而不是过于集中在某些大的城市,让广告主的区域市场营销决策有了现实的依据。至于广度方面,截至2009年11月,IT分众新媒体资源平台,基本上实现了对全国二、三线城市的覆盖。

聚合中的“剥离”

IT分众的出现一方面顺应了网络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也暗合了媒体发展四次剥离理论。四次剥离理论是媒介研究专家黄升民提出的,针对的对象是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但网络媒体同样适用。四次剥离理论认为,广播电视系统经营改革要经历四次剥离:第一次剥离是网络和内容的剥离,第二次是制播分离,第三次剥离是频道分营,第四次剥离是宣传与报道分离。而IT分众所采用的“插件儿”式运营方式,实际上正是综合网站对于其经营性内容与非经营性内容的一次剥离。这种剥离如果扩大开来,延展到各类经营性频道,可以让综合网站减少内容制作方面的投入,减轻运营压力,使专业网站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让广告主的广告投放有的放矢。

对于IT企业来说,它们需要的是具有以下几大特点的网络媒体:拥有IT产品库、产品评测和口碑信息,对于IT产品的性能和信息更加了解、更加专业化,以及提供可测量的效果。目前的情况是,IT网站数量众多,同质化严重,用户重叠;综合门户的IT频道流量可观,但投资回报率不容乐观。因此,找到这些媒体覆盖不到的人群、聚合分散的网络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IT分众的网络媒体整合平台,凭借全方位的内容控制和广告组织,让广告主的需求可以更加方便地与各大网站对接,地方门户网站可以减轻内容制作的负担和投入,受众则可以享受到更加专业的信息服务。在如此运转的过程中,IT分众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关公司和广告联盟的运作模式,正像肖敏一再声明的:“我们不是公关公司,我们是媒体整合平台。IT分众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一是保证传播质量,因为我们可以控制媒体的任何一个位置、时间和流量;二是媒介资源可以相互补充和替代,整合分散各处的价值人群。IT分众期望成为公关公司的供应商,更希望成为公关公司项目中的一个环节。”

区域媒体整合

网络媒体碎片化的趋势已经得到第三方的验证。DCCI的数据显示,目前大多数区域网民主要关注的是区域性网站,网民对于居住地的知名新闻网站、信息港和论坛的关注度高达95%,其中经常去看或者参与互动的人数占48%,偶尔去看或者参与互动的人数占47%,本地网民已经习惯通过访问本地网站获取更多的本地社会信息,区域性媒体的崛起乃势所必然。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广告主打造区域性品牌、根据区域市场特点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的需求日益强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步转移到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城市。在区域市场上,即将开始新一轮的竞争,这些都需要得到区域性媒体的支持。

区域性媒体的价值虽然与日俱增,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区域性媒体众多与分散的特点让广告主很难找到新的目标用户,选择新媒体的风险大、不可控,而且没有专业研究区域营销以及媒体的机构,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支持。面对区域受众的蓝海,广告主未必敢贸然试水。一方面区域性媒体难以跟得上全国性客户的步伐,另一方面单一媒体对4A等服务全国市场的广告代理机构缺乏足够的推动力,加上单独销售投入产出比低等原因,导致区域性媒体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商业化程度仍处于很低的水平。

为此,继IT分众之后天极传媒针对区域市场打造了又一个平台“区域分众”。肖敏介绍说:“区域分众与IT分众的不同之处在于,IT分众侧重于IT频道内容和广告的全面开发,而区域分众主要的着力点在于区域网络媒体广告资源的整合,将其他频道打包进来,注重区域性媒体的价值。”

区域分众与地方新闻门户、地方信息港、地方社区等拓展到全站的合作。区域媒体整合营销不再是简单的媒体广告资源组合,也不再是粗犷式的打包捆绑销售,而是顺应媒体发展规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整合平台。它提供的解决方案包括区域广告投放策略支持、在线区域媒体管理系统、在线网络广告投放技术系统、网络广告评估标准体系等,主要服务包括品牌市场分析、目标受众搜寻、竞品市场分析、区域市场策略、媒体匹配、锁定细分频道、广告产品推荐等。

永城市面粉企业区域整合思考 第7篇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全国唯一获得“中国面粉城”称号的永城市, 旗下面粉企业近500家, 具体表现为“多、小、散”、产品开发不合理且各自为阵, 没有形成资源共享、利润共分的面粉企业集团, 鉴于此形式, 参照乌江榨菜整合的实例, 提出永城市面粉企业的区域整合理念。

一、永城市面粉企业现状不容乐观

(一) 经营目标不明确。

面粉企业绝大部分生产规模不大, 经营目标不明确。据统计, 永城市2, 0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有500余家各种类型的面粉企业, 但仅有不足10家企业日加工能力在500吨以上, 仅仅2家生产能力达800吨以上。绝大部分面粉企业都是独资式、家族式的企业, 管理模式单一、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匮乏。由家长直接敲定当年的生产任务, 根本没有对市场的整体考虑, 只看当前的经营情况, 具有很大盲目性。家族式企业小富即安的思想贯穿经营始终, 该经营目标也会导致产业布局单一、规模效应无法形成。

(二) 资源严重不足

1、人力资源匮乏。

“千秋大业, 人才为本”。前进中的普通面粉企业没有意识到人才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没有相应的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缺乏人才储备计划, 更没有可靠的薪酬激励机制, 致使高、精、尖的人才极度匮乏, 技术研发滞后。

2、设备陈旧不堪。

设备是面粉企业正常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 先进的设备能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但是, 家族式的面粉企业由于前期资金投入不到位, 购置的设备更新改造的能力不强, 一直沿用陈旧设备进行生产, 产出效率低下。此后, 要高度重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 积极采取措施, 针对设备管理的不足, 提高设备管理的水平。

3、资金周转捉襟见肘。

在持续紧缩的原粮市场, 没有足够的资金以确保粮食供应, 成为面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困境。然而, 个体户起家的小面粉企业原本流动资金就有限, 加之周转不畅, 资金的制约作用凸显。

(三) 市场竞争激烈。

当前, 面粉企业在中国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的态势下, 不仅要应对国内粮油巨头的挑战, 而且要与国际市场中的粮油巨头过招, 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永城市面粉企业普遍存在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制度不完善、生产经营不上规模等特点。因此, 银行等金融贷款机构不能准确掌握此类企业的财务数据, 伴随小企业与生俱来的高风险性, 加之所贷款项没有规模效应, 致使面粉企业无法争取到足够多的贷款。虽然, 部分企业能争取到贷款, 但因为综合授信额度不高、贷款数量微弱, 无法有效保障小麦收购季节所需资金, 前期没有原材料的充足储备, 后期面粉的生产受制严重, 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永城市的面粉企业大部分是家族企业, 其固有的经营目标不明确、产业布局不合理、市场定位不准确等特点致使其生产的面粉品种单一、质量较低、市场竞争力低下。

(四) 产品单一, 缺乏深加工。

永城市面粉企业生产技术落后, 产品附加值低。一直以来, 永城市的面粉生产者们故步自封, 不注重开拓创新, 没有加大产品研发的力度, 产品种类单一、技术含量不高, 在面粉产品深加工上投入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较小。

原材料的供应不统一, 面粉品质不稳定。目前, 面粉企业采购的小麦, 均为当地农民一家一户单独种植的, 没有统一监控和管理, 小麦质量参差不齐, 导致生产出来的面粉品质不太稳定。

二、区域整合的理论依据及融合措施

(一) 区域。

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 “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说, 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

(二)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一般来说, 点、线、网络和域面四部分组成了区域空间结构。但是, 点、线、网络和域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 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特点, 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互交错、完美搭配, 最终一起构成了区域空间结构。

(三) 区域空间整合。

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的“函数”, 可以通过空间结构的调控调整区域发展状态。因此, 通过人为干预和科学引导空间结构的转型, 即区域空间整合, 是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整合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趋势, 任何一个行业都必须经历一个混乱———整合———优化的过程, 市场份额会向日渐成熟的大品牌集中, 最终无法逃脱二八定律, 其结果是, 20%的龙头企业拥有80%以上的市场份额。

永城市的面粉企业区域整合措施如下:

1、谋战略。

近几年, 我国面粉规模化生产的年产量稳定在1亿吨上下, 加上农村数以万计的小型面粉厂和作坊, 我国面粉生产的总体能力将破1亿吨。但是, 据调查, 目前我国面粉需求量在5, 000万吨左右。由此可见, 面粉生产的供过于求的市场问题已经存在, 这将严重威胁众多面粉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永城市的大部分面粉企业都是由个体户或者家族企业发展壮大而来, 其小农意识的存在决定着他们在制定目标上不够明确, 目光短浅, 只注重眼前利益, 不考虑企业和整个行业的长足发展。通过调查面粉企业的国内国际形势, 制定统一的、明确的战略目标, 通过战略目标约束整合企业, 使整合企业有“法”可依。

2、并资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是决定一个企业长足发展的动力源泉, 而各自为阵的面粉企业, 资源不共享、优势不互补, 很难形成充足的资源优势。建立整合后的面粉企业, 将统一调配人、财、物, 使资源、信息发挥到最大优势。在市场经济中, 同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微观竞争、宏观合作, 这应是双赢多赢的游戏规则。当前, 单个企业凭借自身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去实现一枝独秀, 独揽整个市场, 形成较大的垄断企业, 这种理想化状态无法实现, 所以明智的企业应该学会对外合作。特别是实施“走出去”战略, 去学习和借鉴外地的科学做法和成功经验, 去寻求外部合作的机会。与此同时,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政策优势, 发挥永城市“中国面粉城”的荣誉称号的带动作用, 吸引高精尖人才入驻, 扩大风投资金的关注, 努力寻求大型粮食收购公司或食品加工公司等上、下游大集团、大企业合作的良机, 促使永城市当地的面粉企业管理上档次、规模上台阶。

把永城市及周边地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改变地区本位思想, 树立大面粉企业观。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制度整合, 完成政策对接, 消除企业间利益的对立状态, 建立一种企业间利益转移或利益补偿机制, 加强区域合作。建立以永城市为中心的面粉物联网, 扩充以“中国面粉城”为亮点的宣传渠道, 进一步消除地区间的壁垒, 加强地区间的区域合作, 从而加快永城市及周边地区面粉行业的整合速度。

3、打市场。

以前常谈“酒香不怕巷子深”, 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市场经济时代, 市场营销在现代社会举足轻重, 产品再好, 没有市场或者无人知晓, 终归被市场大流所冲刷, 终被埋没于厂区或车间内。利用电视、网络、手机等营销信息, 构建立体营销网络, 将产品信息植入人心。依据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放眼国际的战略目标, 固守省内市场, 兼顾国内及国际市场, 构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立体化面粉营销网络。加大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营销投入力度, 扩大市场份额, 重点营销高档面粉、挂面等优势产品, 突出宣传富硒、绿色、有机等特色。树立全球观念,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4、做产品。

企业要想做强做大, 必须有做强的产品, 整合后的面粉企业将创建自主品牌, 优化产品结构, 如改良学生粉、挂面粉等。尤其要在产品深加工上下足功夫, 产品没有深加工只是销售初级产品, 或者对初级产品再改良, 产品的附加值也提升不多, 而深加工后, 如饼干、小食品等附加值会明显提升, 利润空间也更加明显。整合后的面粉企业将更加注重构建科学研发体系, 高度重视应用型研究, 加快研究成果的推陈出新。在产品多样化、特色化以及高附加值的面粉深加工上做足文章, 通过不断努力, 建立起“中国面粉城”式的优势产品。

历史证明, 区域整合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经济大跨步发展后的必经之路, 永城面粉企业的区域整合之路无法回避。当前, 应该正确认识永城市面粉企业的目标不明确、资源不充足、市场竞争激烈化、生产产品单一化的现状, 迅速落实谋战略、并资源、打市场、做产品的区域整合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东森, 曹维让, 杨磊.我国面粉行业技术进步与发展的思考[J].粮食加工, 2015.2.

[2]张春良.2015年国内面粉市场行情回顾及2016年展望[J].现代面粉工业, 2016.2.

[3]杨磊, 刘超峰, 李东森.现代面粉工业生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面粉工业, 2014.12.

[4]李则选.我国面粉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与科技的普及[J].现代面粉工业, 2016.2.

区域经济整合的中国机遇和考验 第8篇

在“国际会议周”中, 区域整合议题再次进入世人眼中。通过对外交议题的有效管理, 中国在会议期间取得了全方位的外交成就, 其中又以APEC期间通过的亚太自贸区路线图受到的重视最为显著。

在全球金融危机风暴下, 近年来, 东亚扮演着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角色, 当中又以中国和东盟最具经济增长潜能。作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中国和东盟人口总量超过19亿人, 经济增长动能强劲。

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情况下, 东亚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积极力量。凭借着较高的互补性, 中国和东盟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长潜能, 然而, 增长潜能正在衰退。

增长动能不足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进入转型阶段, 在“新常态”下, 中国经济将从以往的高速增长进入中等增长。与此同时,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使得东盟国家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的局面, 东亚经济也因此进入增长动能不足的困境。近期, 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 东盟国家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以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马来西亚为例, 出口转弱使得令吉兑换美元创下四年来新低, 2014年10月份投资人减持马国资产总额超过25亿美元, 马来西亚成为新兴工业国中经济表现最差的国家。

同样情况也发生在印尼。作为东盟内最大国家, 印尼出口以大宗商品 (矿物燃料、矿渣、油脂以及橡胶类制品) 为主, 大宗商品占其出口总额50.7%。随着出口商品价格下跌, 印尼政府财政支出也被迫消减。2014年11月, 印尼政府宣布消减对汽油补贴, 而调高油价不但使市民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通货膨胀的阴影也为该国政治稳定带来变数。

对于以大宗商品为主要出口项目的东盟国家来说, 国际商品市场低迷不振使得经济增长受到抑制, 也因此, 如何扩大内需市场则成为提振经济动能的首要目标。由此可见, 东盟的目标与中国的目标大致相同。

扩大公共投资

在国际经济短期内缺乏增长动能的情况下, 包括中国和东盟十国的财长于2014年10月24日在北京就“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签署了意向书;2014年11月8日, 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议上宣布建立400亿美元规模的“丝路基金”用作“一带一路”建设基金。随着上述项目进入运作阶段, 中国将为周边国家提供总额逾1400亿美元的发展融资。然而, 对于急于通过公共设施建设来扩大内需的周边发展中国家而言, 这笔资金并不足以填补其缺口。

随着东盟共同体将在2015年底建成, 但迄今为止, 相关基础设施尚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 在2020年前, 东盟国家需要投入80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而区域内跨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则需3000亿美元左右。

相较于东盟国家因基础设施短缺导致的内需不足, 中国所面对的则是产能过剩的问题。如何在自由贸易的框架下更好地融合, 进而提升总体经济效率便成为中国-东盟深化双边关系的关键一环。为了让市场在双边关系中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政府除了大幅取消企业境外投资限制外, 也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以深化区域经贸整合。北京APEC期间, 在中国积极斡旋下, 亚太自贸区路线图正式纳入会议宣言中, 如果一切顺利, 随之而来的区域整合有望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能。

结论

随着亚太自贸区路线图进入研议阶段, 新一轮区域经济整合有望再次展开。我国在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同时, 应该更加审慎地进行思考。在周边外交优先的纲领下, “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助于带动周边国家内部需求, 进而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然而, 相对于中国, 周边国家的投资环境并不出色。除了尚未完成现代化转型外, 其劳动力素质与基础设施水平皆存在差距。在商业环境、法治水平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 中国投资能否受到公平对待有待时间证明。

近年来,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经常遭遇不公正对待。在经商环境不及中国且投资缺乏保障的情况下, 如何向中国企业提供诱因, 进而引导具有竞争力的国内企业前去周边国家投资都与亚太自贸区发展息息相关。

也因此, 在积极促进区域贸易整合的同时, 相应配套措施是极为重要的。在对外投资的同时一并配套相关的措施帮助输入国改善投资环境、减少贸易障碍、保护境外与私人投资才能真正深化周边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而在项目选择等方面, 更要注意市场导向, 确保基础设施投资可以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 以此维护中国作为资本输出国的利益。

浅谈环渤海港口的区域整合 第9篇

1.按照交通部的有关统计和规划, 我国沿海港口的产能要到2010年才会基本实现总体供需平衡。但由于过去几年港口的投资冲动使得港口总体产能增长较快,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 珠三角地区及环渤海湾地区港口产能的结构性过剩局面已有所显现, 且有进一步加剧可能。青岛港、烟台港等大型港口因货源过于充足, 时常处于高负荷运作的状态, 货物压船和压港的状况时有出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中小型港口因货源等问题, 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 资源浪费严重。

2.在港口缺乏合理分工的情况下, 港口间腹地货源、集疏运设施方面的竞争异常激烈。与某一区域内各港口比拼价格、无序竞争相矛盾的是, 我国港口整体吞吐能力仍显不足。

3.来自于东亚、南亚及环太平洋地区的国际竞争激烈, 国内与北美及欧洲之间集装箱货运量的70%仍要通过境外港口中转。这些中转业务如果在境内开展, 不仅可大大扩展国内海港的吞吐规模, 而且对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但这种趋势如果不加以遏止, 国内港口将在短短几年间丧失机遇, 沦为支线港。对于航运公司来说, 选择挂靠航点的首要因素是港口是否拥有贸易货源的腹地, 其次是吞吐能力和装卸效率等, 价格只排名第三。这就意味着, 如果中国港口希望吸引更多航运企业挂靠, 与国外港口一争高下, 首先自己必须力争成为这一区域内的枢纽。而确立枢纽地位, 整合资源至关重要。

4.环渤海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离不开港口的发展。港口的有效整合既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 又推动一体化的进程。

以下将从环渤海主要港口各自的特色出发, 扬长避短, 分工合作, 提出区域整合的构想。

青岛港——

有着得天独厚的建港条件和深水航道, 是北方最大的矿石中转港, 最大的国际集装箱中转港。进出口集装箱箱源沿着黄河流域可以上溯到西部内陆。新港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港口通过能力。

发展方向:整体布局, 以青岛港为干线港, 实行区港联动, 日照港、烟台港为支线港, 威海港、龙口港等为喂给港。

天津港——

淤泥质、高成本是天津港的最大劣势。但是, 天津港是北方惟一的2亿吨级大港, 大宗散货和集装箱在的地位几乎同等重要。陆域面积广阔, 每平方米码头占有陆域面积1000平方米, 高于国内其他港口。天津港背靠京津、辐射中西部, 7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来自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 60%以上的集装箱运量来自"三北"地区, 北京的外贸出口货物中约有80%通过天津港出口。

天津港在局部也应该进行区域整合, 化竞争为合作。秦皇岛港是中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 大庆油田的输油管、山西煤炭外运的大秦铁路直达港口。周边还有黄骅港和曹碑店港。

由于青岛和天津腹地交叉较多, 争抢货源一直比较激烈。出于此, 两港应该发挥各自优势, 合理分工, 实现良性发展。

大连港——

我国外贸第一大港, 外贸进出口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左右, 与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密切联系。吐量大于吞量, 外贸高于内贸, 是大连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重要出海口, 我国最大的油品转运中心。

大连港应立足于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 为东北三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平台和通道。

大连港相比于青岛和天津, 缺少其他港口的配合和补充, 显得比较孤立。大连港周边, 有近130年历史的营口港, 鲅鱼圈新港区主要为长春第一汽车厂的汽车运向南方各省的中转地。还有锦州港, 因此大连港也可推组合港策略。

由上可看出, 环渤海区域的港口可以实行从局部到整体的整合, 走集团战略, 形成大型的周转港。此外, 港务集团内部的资产整合是国内港口资源整合的另一个途径, 也为未实现整体上市的港口上市公司创造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港口的区域整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既有利于港口的良性发展, 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又有相互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财富时报

[2]青岛新闻网

[3]王柄根:证券时报

[4]高于萍:21世纪经济报道

[5]周永峰:中国水运报作者

我国区域人力资源整合宏观环境分析 第10篇

(一) 以国际经济组织为依托的世界经济全球化

目前,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1958年初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全球化性质的经济组织, 此后, 该组织不断扩大, 并改称“欧洲联盟” (EU) 。到2008年5月, 全球已成立了24个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贸易集团, 参加的国家达到140多个。

经济全球化以生产、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全球扩张为突出特点, 它打破了世界垂直分工的模式, 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目前网络和新经济的迅速发展, 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 国际分工更加细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 以地区开发为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早在1961年美国就颁布了《区域再开发法》, 1965年又颁布了《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和《阿巴拉契亚地区开发法》等, 划定“区域经济开发区”。在投资方向上, 从最贫困地区的“扶贫式开发”转到“最有潜力地区”的“带动式”开发。如英国的区域开发始于“带病区域”的改造, 法国则始于“危急区” (critical zone) 的优先规划。法国于1966年在全国设立了8座“平衡大都市”, 形成“地区增长极”, 将全国划分为九大经济区, 以抑制巴黎为中心的中央地区的过度膨胀, 并最终形成多个一体化经济区。德国于1969年10月颁布《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共同任务法》, 1990年东西德统一后把对东部5个“区域经济促进区”的“增长中心”作为区域经济政策的重点, 使区域一体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理论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前的“均衡理论”,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50年代中期发展成主流思想的“非均衡理论”的重大转变, 区域发展理论也从注重区域平衡到促进有潜力区域的极化增长转变。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成为国家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这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回避的现实。区域一体化经历了仅仅由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纯经济要素的跨地域流动和汇集阶段, 到生产要素流动、汇聚与制度创新的综合发展阶段, 即制度区域一体化 (institutionalization) 。目前,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处于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时期, 地域壁垒、行政管制、结构性障碍 (Structura impediments) 是目前区域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超越这些壁垒、障碍, 进行区域生产要素和制度的整合, 成为区域一体化继续深化的当务之急。

二、制度环境下的人力资源区域流动与户籍改革

(一) 严格户籍制度下的人力资源区域流动

1. 群众性政治运动起主导作用的人力资源流动:

1950-1978年。改革开放前, 我国人力资源区域流动带有明显的政治运动及政策性烙印, 人力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严格受国家政策特别是多次全国性政治运动的影响。“大跃进”使人口大批流入城镇, 三年自然灾害又迫使其“遣返式”回流至乡村, 及此后的“上山下乡”和“知青返城”运动, 形成两股方向相反的人力资源洪流。这些运动持续了20多年, 共形成了1800万人城乡大迁移, 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事实上, 1958年后, 除政策性的人力资源调动外, 自发的经济性流动近乎“固化”, 城市人口数量也绝对减少。

2. 势头不减的人力资源全线转移:

1978至今。改革开放后,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制度及调控措施的变化, 人力资源流动的规模迅速扩大, 流向也发生了逆转。由延续数百年的向北、向西自然资源富集区、边疆地区、人口稀疏地区的迁移, 转变为向东部沿海地区、或东南沿海地区, 形成以“候鸟式”迁徙为主的“民工潮”及各种专业人才流。如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8000万, 到2000年流动人口总量降为7876万, 但跨省流动有较大增长。2005年后, 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人力资源流动总量又出现回升势头。

(二) 制约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严格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此后对我国人力资源流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58年前出台的多项户籍管理制度, 主要以区分个人身份实施登记管理为目的, 户口与实物供应和分配的联系不是很紧密, 人口可以自由迁徙。但是, 自1958年1月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后, 人口迁移就受到严格控制。1961年6月《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销量的九条办法》的发布, 要求3年内城镇人口必须减少2000万以上, 1961年内必须减少1000万, 此后大量城镇人口迁往农村。

1978年改革开放后, 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微调”, 户籍制度控制越来越松动。1984年10月, 政府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规定符合条件的城镇务工经商人员可办理“自理口粮户口”。到1992年以后, 很多地方出台了形形色色的改革方案, 如实行“蓝印户口”、“绿皮户口”等。1998年6月, 国务院批转了《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 提出“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 成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另一个转折点, 此后并设立了“小城镇户口”。2009年, 户籍制度又进行了新的改革, 有的地方开始实行“准入制”, 如上海采用评分制, 它为户籍全面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因此, 改革的总方向是逐步弱化户籍制度的作用, 并最终达到人口自由迁徙和人力资源的完全市场配置。

三、行政区经济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区域分割”

(一) “条块”分割的行政区经济

我国现阶段的区域经济仍然是以“条块”分割为特征的“行政区经济”, 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的“经济区经济”还远未形成。在行政区经济的影响下, 各级地方政府为追求辖区内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控制本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而采取地方保护, 加剧市场分割、地区封锁, 形成区界分明的省域经济、市域经济、县域经济, 甚至乡 (镇) 域经济等地方经济特性。行政管理中表现为各自为政的重复建设、重复布局、相互设卡、分割、区内外区别对待、生态环境分立分治等。由于地方政府的强烈干预, 使竞争极不公平, 外地经济主体难以渗入, 影响本地经济的发展与规模经济的形成, 也严重制约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市场经济已深入人心, 以市场为导向、开放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拆除“围墙”、共同发展是大势所趋, 也是区域人力资源整合的首要条件。

(二) 依然断裂与分割的人力资源市场

我国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到现在已10余年, 但市场经济仍然很不成熟, 人力资源市场断裂与分割仍然很严重。在城乡“二元分割”的同时, 城市内部也形成断裂:一是城市内部正规部门, 知识技能要求较高, 保障健全;二是基本由城市户籍人口从事的非正规部门, 要求与待遇均低于正规部门, 有一定的保障;三是进城民工从事的非正规就业, 以苦、脏、累行业为主, 基本没有保障。人力资源素质的差异是形成断裂与分割的主要原因, 而体制是加剧甚至是直接形成分割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越到上层, 分割得越厉害。同时, 城市的户籍及劳动就业制度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外地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 如很多城市人为限定有的工种外地劳动力不能进入。

四、区域人力资源优化整合的挑战与新要求

(一) 区域分工的深化与产业集群的形成, 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配置

区域产业分工的细化使区域产业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它们不仅仅为了降低成本而集聚在一起, 更多的是为了知识、信息、文化环境、信任关系及共同的价值观等非物质因素而集聚, 以创新为活力, 互利互惠, 共同促进。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相应提高, 它重视人力资源梯队建设, 要求具有更强的创新性、综合性与自我学习能力。这就必须根据区域分工与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规律,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促进产业、经济与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

(二) 人力资源结构“断裂”与“堆积”导致的严重浪费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到1993年后, 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 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开始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就业结构的不合理, 进而影响了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与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偏低, 导致中下层次人力资源出现大量“堆积”。据“五普”抽样数据, 15-65岁人口中, 初中以下文化占80.8%, 大专以上占4.84%, 特别是研究生只占0.09%。经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调整, 产业结构已逐渐转型, 对技术、知识工人数量要求越来越大, 使低层次人力资源出现明显的“堆积”现象。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则存在“重引进、轻利用”、“舍近求远”、“非洋不用”等问题, 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 人力资源优化的新要求

整合区域资源,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 第11篇

一、注重目标引领,实现区域统筹管理

班主任带头人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教育引领能力的研究型优秀班主任,这不仅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个专业,既有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班主任带头人是班主任队伍中的高层次人才,他们既要承担其岗位职责,又要发挥专业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为切实发挥班主任带头人的作用,徐汇区教育局实行目标管理,通过区域统筹策略,把班主任带头人的管理纳入区学科带头人评审系列,由区师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教师进修学院师训部、德育室负责日常管理。同时,确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的原则,明确班主任带头人的管理措施;并出台《班主任带头人管理手册》,制定管理办法。这些举措使班主任带头人能充分明确其职责任务,从而提高自律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工作中。

二、创建特色平台,实现有效运行

1.创建区域培训平台,引领班主任专业提升

班主任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徐汇区教育局通过对广大基层班主任的培训,有效发挥了班主任带头人的作用。

区级层面加强两类班主任的培养,一类是面向全区工作3年以内的职初期的新班主任,第二类是全区的优秀班主任。在对这两类班主任培养的过程中,区教育局积极为每一位班主任带头人搭建平台,使其成为培训者,并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

一是组织区班主任带头人开设培训讲座,与被培训者进行有效互动。班主任带头人的经验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有利于示范与指导基层班主任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如世外中学的姜老师为班主任做了《如何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讲座,为他们面对进入青春期学生时遇到的各种难题提供了一定的解决方法。讲座中的交流互动促使姜老师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实现了共同成长。

二是在区域内带教新班主任。区教育局统筹带教安排,积极为新教师配备优秀班主任,而班主任带头人正是优质的带教资源。他们一般采用跨校带教的方式,并通过网络、手机、电话等信息途径进行带教指导。这一方式能扩大带头人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还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明晰带头人的角色和责任意识,更好地发挥榜样作用。

徐汇职业高级中学岳老师在参加培训后感慨地说:“他们的带班理念、个人特色,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自信、热情和沉稳,让我非常敬佩。但我也深知想要和他们一样,自己从这一刻起就必须努力,在前辈的引领下,开创班主任工作的新征程。在交流中,我收获颇多,一方面感动于他们毫无保留地、真诚地将自己的经验与我们分享,另一方面也感叹于他们的处事不惊、沉着睿智,而这些都需要我在班主任专业成长中不断积累和完善。”

2.创建展示交流平台,提供班主任经验示范

区教育局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各级各类区域班主任带头人进行展示和交流活动,展示班主任带头人的优秀经验,为其他班主任提供示范。

文本展示。区教育局在《徐汇教育》开辟班主任带头人专栏,刊载班主任带头人工作的特色经验,供广大教师学习效仿。如《怎样建立良好的班级集体》《依托家长学校,以活动带动家校沟通》《我们的“D包”不见了》《做好全天下最小的“主任”》《让规则教育渗透班级管理》《信任的眼光助学生走向成功》等文章刊发后,班主任反应热烈。

现场展示。区教育局通过举办班主任带头人大型展示交流活动,展现班主任带头人的教育风采和特色。活动中,来自各个学校的班主任认真聆听和观摩带头人的研究经验与成果介绍,观看展示带教方法和过程的案例片段,与班主任面对面进行交流,并进行现场课题经验介绍。

网络展示。徐汇教育信息网为每个“班主任带头人”开设工作平台。平台显示班主任带头人的个人简介、学科带头人在班主任实践工作中的主要成果、近期思考或研究的问题(个人填写并不断更新)等。通过平台展示“班主任带头人”的实践、研究成果,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全区教师都可以通过该工作平台与“班主任带头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区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还组织专家定期对每个“班主任带头人”的工作平台进行点评。

这些交流与展示平台有效辐射了班主任带头人的经验,同时,在互动交流中,他们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又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对自身作用发挥的认识。

一位班主任带头人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写道:“参加了这次班主任带头人的展示交流活动,我受益颇多。首先,我看了三位代表老师的展示,这促使我思考如何在新的起点追求进一步的发展。班主任带头人不仅仅是荣誉,更意味着责任和义务;班主任带头人的作用绝不仅限于个人的发展与成功,更应突出地表现在能够带领你所在的团队追求共同的价值观,坚持共同发展,共同成功。其作用应突出表现在‘引领’和‘示范’上。”

3.创建校本特色平台,引领班主任队伍整体发展

在区域推进班主任带头人作用发挥机制研究中,区教育局发现,以“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方式发挥班主任带头人的作用最现实、最有成效,它能有效克服班主任工作繁忙、外出不便等造成的培训效果不佳等现象。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班主任带头人特点创建校本平台,以各自的特色为切入点,逐步提升学校班主任专业发展水平,促进班主任队伍的整体发展。

(1)班主任工作室:凸显专业引领

这是基于班主任带头人专业引领、带领学校班主任团体进步的一种班主任带头人作用发挥方式。它由学校校长从人财物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与保障,由专业素养比较高的带头人进行专业引领,有一支需要学习进步的教师团队。因此,班主任工作室能借助多种资源,保证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工作室一般通过教育局认可后,在学校挂牌正式运转。其运作流程是:组建团队—制定章程—活动实施—展示交流。

长桥中学的班主任工作室是其中的佼佼者。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研究室设有一名主持人,即由班主任带头人担任主任,学校政教主任兼任副主任,他们互相配合,保障工作的日常运行;同时,工作室通过市、区专家进行专业引领,聘请学校资深年级组长、优秀班主任担任顾问。在自主原则下,由工作室负责人联合学校行政、政教处,共同确定学员组成团队并开展活动。

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工作室选择学员时会综合考虑男女比例、年龄层次和能力水平等因素。一般情况下,一期学员由岗前、在岗、骨干学员三个层次组成,一学年为一期。自2007年开始,工作室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一期培训完成后,工作室会根据培训需要及时调整学员,一些学员如期结业,另有部分学员进入下期培训。

(2)班主任工作坊:凸显团队合作

这是一种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凸显团队合作的班主任带头人作用发挥方式。它由一位年轻班主任带头人引领,以共同愿景为导向,以解决问题和困惑为目的,通过集体研讨、群体智慧的分享与碰撞,充分发扬团队中每个人的优势与长处,促进成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工作坊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工作链:发现问题与困惑—愿景设计与表达—团队讨论与解决—总结提升与再发现。

华泾小学的“青年班主任”工作坊是这一方式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华泾小学陆续引进了大量的年轻教师。为促进年轻班主任的迅速成长,学校成立了“华泾小学青年班主任”工作坊。工作坊由年轻的区班主任带头人李东老师主持,开展了内容丰富、符合年轻教师实际的活动。如,如何将师生平等融入到教学实践工作中?如何开好一节主题队会?如何及时应对安全突发事件?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工作坊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成员根据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形成共同愿景,然后围绕这些愿景,老师们一起讨论,一起鼓励,一起分享。李东老师带领这支充满朝气的团队,在共同学习中一起成长。

(3)班主任校本培训:凸显课程设计

这一班主任带头人作用发挥方式,基于学校班主任基本功的培训和展示,着眼于学校校本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促进班主任掌握基本的工作理论和实践技能。

如紫竹园中学以班主任带头人作用发挥为依托,实行校本培训。在该校班主任带头人俞老师的引领下,按以下流程开展活动:建立班主任成长包—校本培训调查—课程设计与实施—展、赛促训。在实践中,教师们充分领悟到:带头人的引领是关键,班主任的自身实践是基础,而班主任的内化是最终目标,这也为提高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水平指引了方向。

此外,班主任工作咨询室和学生问题研究室也是徐汇区基层学校在探索中创建的校本特色平台,他们分别聚焦班主任工作中的即时问题和学生问题研究,发挥班主任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推动班主任的专业发展。

三、完善评价考核,提供有效保障

1.科学设计,建立考核机制

区教育局在统筹协调对学科带头人(班主任)统一评价考核的基础上,侧重对班主任带头人作用发挥的评价考核。考核标准紧紧围绕班主任带头人的专业素养内涵和特点,考察其任期内的发展与进步。由综合、育德、研究和引领四个模块组成评价考核标准的一级指标,并赋予一定的量值。每个模块都从基本素养、能力和效果三大维度对班主任带头人的工作进行评价与评估,既有过程性指标,又有终结性指标。基于“班主任带头人”的目标定位,考核指标重点为“引领作用发挥”和“育德能力”两个模块,加大其分值,并且强调班主任带头人的建班带教,考察其在更大范围内的引领示范作用。在评价方式上则运用班主任阶段自评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2.奖惩结合,完善激励机制

对于年度考核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区教育局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徐汇区每三年评选优秀学科带头人10名,连续两次获此称号者,可自动连任下届学科带头人;对不能履行职责的“班主任带头人”给予警告或撤消资格的处罚,处罚和奖励名单在徐汇教育信息网上公布。

3.搭建平台,给予经费保障

区教育局通过建设活动平台,设计支持性行动方案,为班主任带头人的发展提供机会和经费支持。如借助上海市实训基地主持人、特级教师等导师团、徐汇教育学会等力量,为学科带头人发挥作用提供支持与帮助。对于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或研究项目,区教育局经评审后给予项目经费支持,帮助学科带头人开展学术活动,并为学科带头人校本培训项目的开发提供经费支持;“班主任带头人”每人每月享受一定的津贴,并可优先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考察活动等。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徐汇区初步形成了有效的班主任带头人作用发挥机制。班主任带头人在师德魅力、育德能力、研究能力、引领能力等方面的素养不断提高,引领了全区班主任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

(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上海市 200032)

长株潭区域物流资源整合模式探讨 第12篇

在具体实践中, 不同的物流区域有不同物流资源整合模式, 即使在同一物流区域也存在多种可行的物流资源整合模式。只有从该区域物流的具体运行状况出发, 多方衡量, 反复比较, 才能使整合的物流资源最大化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一、长株潭区域物流现状

在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大环境下, 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稳步推进, 但物流一体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可逾越的具体困难。

1. 管理体制障碍。

从现行体制来看, 存在纵向部门分割、横向地区封锁的问题。由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的行政管理分属不同部门, 难以统筹规划, 还面临海运、铁路、公路、航运标准及有关税费标准、通关手续不同等诸多难题;各个城市由于行政区划管理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不同, 在行政执法、市场管理、政策体系等各个方面, 包括各地的物流企业市场准入的各类证照审批等都是各自为政, 各地难以协调, 同样也形成了区域管理上的条块分割。

2. 物流资源分散与浪费现象严重。

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商业、物资、粮食、供销、外贸等系统自办储运的状况在长株潭地区至今没有根本改变, 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部门都有各自的物流企业;另一方面,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互不联系,

甚至暗中竞争, 相同功能的设施在小区域范围内你建了我还要建。物流建设和经营互相封闭和部门分割, 造成物流设施重复建设严重, 导致整个物流产业高度分散、各自为政、资源浪费、设施利用率低, 无法形成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集群化和一体化经营。

3. 物流企业经营方式落后, 信息技术水平低。

本区域很多物流企业是在传统体制下的物资流通企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且新增的物流企业大多为个体私营企业,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物流企业服务能力不强, 服务范围较窄, 服务内容多数仍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上, 很少有物流企业能够做到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 这与国际上物流企业的经营领域相比有很大差距。欧美日等国的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是全方位和个性化的, 它能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从供应到消费的全程物流服务。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是现代化物流的基本特点, 也是区域物流体系赖以建立的重要因素。长株潭物流企业大多信息化水平偏低, 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识别和条码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更是处于学习和起步阶段。特别是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 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 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长株潭物流一体化的进程。

二、长株潭区域物流整合模式

要提高长株潭区域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改善长株潭区域物流现状, 助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 我们必须结合独特的区位优势, 采取以下几个模式来整合长株潭区域物流资源。

1. 物流企业战略联盟模式。

企业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 如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等, 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的方式建立较为固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以取得“双赢”或“多赢”的效果。

长株潭地区现有的物流企业虽然数目众多, 但是大多数的特点都是规模较小, 服务单一, 甚至有些仅仅是挂着物流企业的名头, 实质上只是一些仓储公司、快递公司, 根本不具备第三方物流企业所要求的服务能力。对于这些物流企业而言, 每个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但是这些有限的资源相对于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来说又都有着其特定的优势, 这些优势资源分散开来互相竞争, 互相打压, 不但导致物流资源的浪费, 而且严重影响了区域物流业的发展。要顺利实施企业战略联盟, 区域内各物流企业首先要对自有资源、生产水平、开发能力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以明确本企业需求, 然后从众多备选对象中选出最好多于一个符合本企业需求和目标的企业作为潜在合作伙伴以选择最合适的联盟对象;再次对潜在合作伙伴的能力、目标、相似性、文化等方面进行考察和评价从而选出适合的联盟伙伴;最后通过非正式合作最终确定合作伙伴。

2. 电子化物流资源整合模式。

电子化物流 (Electronic Logistics, e-Logistics) 是伴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物流新模式, 代表着物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电子化物流是指物流服务提供商通过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 (比如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等) 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 以更好地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物流服务目标, 并通过物流信息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实时共享, 致力于实现供应链中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物流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运输效率与运营效益。而这两项指标都能通过使用现代科技的方式来提高。电子化物流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客户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与物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进入WTO, 中国企业除了拥有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外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挑战, 所有这些都促使长株潭各物流企业要着力发展物流服务特别是电子化的物流服务以促进物流资源整合。而对大多数物流服务提供商而言, 在开展物流业务时都必须包含三项核心业务流程:一是客户关系管理流程, 二是物流业务执行流程, 三是基础设施管理流程。因此长株潭地区也可按此流程对物流资源进行电子化物流资源整合并可提出如下电子化物流资源整合模式:建立长株潭区域物流信息平台, 通过该平台实现电子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化的业务执行和电子化的基础设施管理。物流是产品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流动的过程, 只有通过物流, 将商品或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商务活动才能成功结束, 所以物流效率是客户评价电子化物流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当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通过因特网高速实现以后, 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将成为顾客选择企业的决定性因素, 它直接影响着电子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 一体化物流资源整合模式。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进入了快速推进阶段, 2007年底长株潭城市群更是被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从设想、规划到大步实施的飞跃和突破, 担当起了引领中部崛起的重任。长株潭具有发展物流的区位条件, 物流一体化也是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组成部分, 对推动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作用。推出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统一的平台上, 为长株潭各物流企业制定个性化的物流运作系统, 可以实现货流、车流和信息流的高度统一, 此举将加快湖南省运输企业物流一体化的进程, 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在收益模式上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来获取回报。从直接经济效益来看, 湖南省可以通过为运输企业提供个性化业务平台以及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收取技术服务费, 网站在线广告和信息咨询等方面也可有一定的收入。从间接效益来看, 车主可以通过减少回程空载率、货主网上竞价降低运费、中介机构以及相关的交通运输企业和物流企业通过享受物流企业的服务, 均相应增加营业额, 提高运输效率, 降低了运营成本,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长株潭区域物流资源整合的意义

长株潭区域作为湖南省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该区域物流不仅对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而且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区域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效益, 即决定着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弱, 对整个湖南省的经济运行亦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加速长株潭区域物流资源的整合, 对于提升长株潭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优化三市产业结构, 推动区域物流的繁荣。根据产业结构

发展演进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 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 产业结构高度化则是一次产业向二、三次产业升级演进, 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结果。现代物流就是通过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物流企业群, 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 促使区域物流业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转化。现代物流业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所有生产领域和部门, 它的发展不仅能够加快区域内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 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促进作用。反之, 物流产业不发达的区域, 必然是经济运行步履蹒跚、缺乏竞争力的地区。

2. 促进长株潭一体化的速度, 使三市经济一体化规划提前实现。

按照专家评审通过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到2020年, 在长沙市迅猛南拓的同时, 将会出现株洲与湘潭的路网和绿色空间衔接及与长沙东部开发区在功能和道路上的衔接;株洲河西将建成行政、金融、商务、文化、体育、教育、科研、信息服务等综合中心;湘潭将重点发展河东城区。特别是对长株潭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 将会对长株潭区域物流的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会产生巨大的膨化效应, 促进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的提前实现。

3. 推进泛珠三角经济联合体的形成, 使长株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长株潭区域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能促进长株潭区域物流的崛起, 能最有效地集聚长株潭的商业、物流、金融、信息和政治、文化、社会等资源, 推进“泛珠三角经济圈”经济联合体的形成, 打造长株潭三市整体核心竞争力, 使长株潭区域经济在泛珠三角经济圈中迅速崛起。

四、结束语

现代企业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要求社会化的大物流与之相适应, 同时为社会化的大物流创造条件。社会化的大物流已拓展到包装、配货、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项增值服务, 从而涉及到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 即供应链一体化。所以现代社会需要一个从专业化物流到社会物流资源整合并产生物流企业利益共同体联盟的过程。实现长株潭物流一体化的战略, 是让更多的“物”高效快速地“流”起来的顺畅的有形的路和无形的路, 是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协调和对接。在目前的情况下, 长株潭并不需要追求过多、过大的现代化的物流中心, 首先要做的是站在区域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 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充分共享, 提高长株潭区域物流的整体竞争力。

摘要:由于起步较晚, 长株潭区域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资源分散, 重复建设严重, 资源的利用率和信息化水平低, 这与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稳步快速推进的大环境极不协调。加速该地区物流资源的整合, 对于提升长株潭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根据长株潭区域物流的具体运行现状, 对适合该地区的三种物流资源整合模式进行了探讨, 全面分析了整合该地区物流资源的意义。

关键词:长株潭,区域物流,资源整合,模式

参考文献

[1]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2]黄国雄:现代物流的整合效应[J].商场现代化, 2000 (12) :18~19

[3] (美) 唐纳德.J.鲍尔所克斯戴维.J.克劳斯: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一体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4]崔征:企业战略联盟的伙伴选择.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学版) [J].2006 (2) :74~77

[5]姚国章:电子化物流发展模式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2006 (4) :46~51

上一篇:整合阶段下一篇: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