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范文

2024-08-23

重庆市北碚区范文(精选10篇)

重庆市北碚区 第1篇

关键词:花木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北碚区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及新农村环境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园林花木需求旺盛,花木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地花木产业蓬勃发展。 重庆市北碚区气候温暖湿润,花木种植历史悠久,形成了以“中国花木之乡”———静观镇为核心的全国花木重点市场,对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花木产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当前花木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现有基础,打造北碚花木产业特色和品牌,提升花木产业档次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思考的问题。

2发展现状

2.1花木产业概况

北碚花木栽培始于南宋时期,已有800年历史,是全国花卉五大流派之一川派花卉艺术的发源地。随着改革开放,北碚花卉苗木生产以静观镇为中心,逐步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5年底,该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6.6万亩,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等4大系列900余个品种。该区共有花木公司70个,花木专业合作社250个。 2015年实现销售额7亿元,花农人均花木收入达到17000元。花卉苗木已成为北碚生态农业新的亮点与经济增长新引擎,是北碚现代农业的一张“金名片”。

2.2北碚区花木产业发展新时期的特征

2.2.1生产经营产业化

北碚花木产业由农户零散种植向专业合作社、公司、龙头企业等规模化发展,形成了大户引导型、公司+基地+农户型、花农+中介组织(合作社、协会)+公司型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营销方式由单纯的卖苗到参与园林景观工程建设;营销手段由传统模式的随街兜售、店面售卖方式一跃进入互联网阶段;逐渐催生一批基地在农村、办公在主城的现代化花木企业。如双塘的草坪,就以草坪合作社的模式,带动农户培植草坪,统一草坪包装规格,合作化统一营销,实现草坪生产经营产业化发展,使草坪生产走向良性循环。

2.2.2专业化、品牌化意识增强

随着腊梅花茶、腊梅礼品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北碚花木产业逐渐树立起品牌意识和商标意识。尤其是花木生产户逐渐意识到一户多品种生产弊端,只有规模化才能推出拳头产品。在花木生产时考虑市场对品种的需求,选择受市场欢迎的新品种。同时,积极提升花木生产技术管理专业化水平,提升花卉苗木品质。如多彩园艺,引进浙江森禾的工厂化生产管理技术,专业生产金森女贞、红叶石楠等彩叶植物,给花乡专业化生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2.3复合型经营业态初显

受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的推动,近几年花木之乡已萌生出一种集花木生产和花卉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新业态,如陶花园、花漾溪谷等就是有代表性的精品园。既使花木生产附加值增加,又带动地方旅游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前景广阔。

3存在的问题

3.1花木产能过剩

伴随前几年重庆森林工程建设对苗木市场的严重透支,接着又是房地产市场趋冷后对苗木市场的打压。 北碚花木生产整体出现产能过剩已是不争事实。部分花农已现弃花种粮的苗头,部分租地种花的大户在人工费增加、土地租金增加、而销量下降的三重压力下,正面临去留不定的窘况。

3.2品种结构不合理

跟其他花木之乡的“一村一品”相比,北碚花木产业可以说是个中药铺,什么都有,但什么都抓不齐。某一个品种的某一规格如果需求上千株,可能需要询问几十家种植户,花费几天时间。这严重阻碍了花木产业的产品化和信息化销售渠道。同时,还存在大路货多,名贵品种少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不利于花木产业的长远发展。

3.3生产技术落后

缺乏科学合理并跟市场接轨的花木产品的标准,使花木产品的修剪、定干、成型标准不一,形态万千,跟邻近的成都花木相比,如在紫薇定干、桂花成型方面,北碚花木落后很多。导致同样规格和投入的花木产品,往往市场价不及成都货的1/2,经济效益低下。

3.4花木发展后劲不足

有的龙头花木企业已转向多行业经营,留下的小型花木企业和花农已出现发展后劲不足的兆头。两江新区对原有花木种植区的征地使花木种植面积开始下滑。 同时,受上游企业资金链紧张的传导,近年来花农花款回收困难、相互欠债甚至赖账的现象已悄然出现。花木经营“先销后付款、一年一结账”的传统诚信正在遭到风蚀。

4发展对策建议

4.1实施统筹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碚不仅立足于花木之乡的规划,更要将重庆“生态向北”的理想羽化成现实。结合两江新区的规划,开辟柳荫、三圣、金刀峡一带新的花木产业基地,山下利用特色产业项目支持,大力发展花木精品园建设;山上利用退耕还林政策,成片种植腊梅园和果园。对花木企业的种植扩张,鼓励企业核心区在北碚,拓展区在外区县的新型花木发展模式。并结合沿线的旅游点合理分区布局,打造成花木生产和花卉观光旅游的新区。

4.2拓宽花卉苗木业的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扶持

充分利用北碚区种苗站、北碚区花木协会等平台优势,加大对花木产业的技术支持、政策引导。同时,政府要加强对财政与信贷的支持力度,在专项资金、农发资金、贴息贷款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对信誉好、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效益好的重点企业和项目要优先提供信贷补贴,疏通融资渠道。

4.3优化品种结构,打造特色花木品牌

为了消化北碚花木产业过剩产能,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应加大力度对花木产业品种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改善当前大路货多,名贵品少的现状。结合北碚自然、区域位置和社会经济优势,培育优势产业、打造拳头产品, 避免结构雷同与低水平重复。在静观镇等基础较好的花卉苗木主产区,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 建设特色花木产业园。此外,继续开发罗汉松、腊梅等传统品牌,引导花农发展小型盆景加工,增加花木种植单位面积产值。包装推出一批花木品种品牌,既能代表地方特色,又能适应市场需要。

4.4搭建苗木交易平台,加强市场建设

北碚区花木产业发展存在信息不灵的现状,农户缺乏对市场需求信息的及时掌握,往往导致盲目生产以及产品滞销等问题。通过筹建北碚花木生产交易网上平台,及时传递政府对花木产业的相关政策,及时发布当地和外地对苗木需求信息,搭建花木销售、技术交流的资源共享平台,将对农户花木生产种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培育消费市场是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北碚花木除了目前现有的腊梅节,可以增办多个赏花节, 将花木文化通过营建、包装、推广而成为重庆市的一张名片,引导市民对花卉苗木的购买意愿,进一步开拓花木市场。

4.5加大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一方面,要加强与西南大学、市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利用北碚乡土自然植物资源优势,加大对地方特色新品种的筛选培育,探索新型花卉种植,如药用花卉、保健花卉等新品种的开发。另一方面不断巩固和提升产业原有优势,如继续传统品种素心腊梅的产品开发;改进传统盆景的盘扎及造景方式,选材更广、体量更小、造型更灵活,既弘扬传统工艺,又使其升华成熟。 此外,还应制定北碚花木产品的标准,指导花农实施标准化生产;同时积极开展花农培训,提升花农的生产种植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晓东,苏雪痕.中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05(4):134~137.

[2]冯德珍.静观花木后来居上:重庆北碚发展花木纪略[J].中国花卉园艺,2002(21):20~21.

[3]曾锋.解放思想与重庆市北碚区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江东花木及旅游农业产业带发展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144~145.

[4]丁廷发,殷绚文.重庆静观苗圃花木产业化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5):3708~3710.

[5]林夏珍,陈高坤.浙江省花卉苗木产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浙江林业科技,2008,28(3):86~90.

[6]丛日晨.北京地区园林苗木产业的发展思路[J].中国园林,2007(3):87~91.

[7]王蓉霞.成都市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 第2篇

2009——2010下期中小学德育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开展“四项行动”——以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德育骨干队伍建设,以浓厚育人氛围为重点的班级文化建设,以“唱传讲读书”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班主任基本功竞赛、课程育德、德育课题等为途径的德育研修,推进区域“人文校园”建设,规范德育教研制度,提高德育队伍专业化水平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开创中小学德育教研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一、打造人文校园,切实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二、开展富有实效的德育研修活动,提升德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开展区域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建设一支区级骨干班主任队伍。

四、指导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促进区域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五、建立德育主任、班主任教研例会制度,规范区校两级德育教研活动。

三、重点工作

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骨干班主任培训、学生故事撰写

四、工作内容

(一)做好“教育部‘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项目”区级总结工作。梳理北碚区“知行中国——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召开本区域培训工作总结会,颁发培训合格证,表彰优秀学员,通过学院网站、《碚城研训报》交流“优秀学思作业、知行作业”和“优秀网络班级”,进一步提升我区小学班主任的专业能力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保质保量完成国家级培训总结阶段的工作任务。

(二)推进我区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深入、持久、全面地开展。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有力支撑和精细化研究,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在上学期广泛进行区校两级“班级文化建设”专题培训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市、区“人文校园”建设,开展区级中小学“班级文化论坛”、1

“班级文化建设成果展评”、“班级文化建设现场观摩”等活动,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班级育人环境和氛围。深入贯彻《重庆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把校园文化建设引向深入。协助区教委指导北碚区首批“人文校园”的创建工作。

(三)组织指导区校两级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

与区教委共同组织开展“北碚区2010年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通过“我的班主任观”论坛,提高班主任的理论素养,通过班主任技能竞赛提高班主任的育人能力。为大赛提供专业支持与辅导,促进本区域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提升。2010春期,开展校、镇级班主任基本功技能培训和班主任技能大赛,通过学院德育教研平台,为校级竞赛提供相关资源;2010秋季,各校推荐选手参加区级大赛,对选手进行赛前辅导,为大赛提供评价标准及组织赛后反思总结。指导我区选手参加重庆市班主任基本功决赛,组织我区部分学校观赛,并力争在市级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四)启动北碚区首批中小幼骨干班主任培训工作。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始终是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期将以提高学校全员育德能力为核心,以班主任骨干队伍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队伍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区教委的培训规划,分阶段开展北碚区中小幼骨干班主任培训;组建本区域班主任培训者队伍,建构本区域班主任培训课程;启动实施首批区级骨干班主任培训工作,促进德育骨干队伍理论水平和育德能力迈上新的台阶。

(五)撰写“北碚学生故事”,深入开展“唱传讲读书”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指导中小学撰写《北碚教育故事学生篇》,召开相关研讨会议,大力宣传和树立一批勤学上进、志存高远、充满朝气、富有责任感的北碚优秀学生榜样。

深入开展“唱传讲读书”主题实践活动,挖掘红色经典丰富的德育价值,参与指导区、镇、校级“唱传讲读书”活动的开展。

协助区教委精心培育一批“四位一体”活动创作基地,提高本区中小学“四位一体”活动水平,打造“四位一体”活动精品。

(六)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共研共进,不断提升区域德育研究水平。

收集整理总课题组课题资料,撰写总课题组工作报告,做好重庆市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三生”德育整合实验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

定期召开中小学德育主任工作例会(学校德育处定期召开班主任教研例会),对“课程育德”、“班主任例会的组织与策划”、“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与交流,推动德育研究、德育管理上台阶,为学校发展服务。

深入中小学校,加强对德育课题的专项调研、研讨与指导,不断提升本区中小学德育科研水平。继续利用学院网站、《碚城研训报》和重庆德育网等平台,交流德育信息,拓展专业视野,加强对德育问题的思考和创新实践,提升区域德育研究水平。

五、各学月安排

 2月:

1.收集整理中小学撰写上报的《北碚教育故事“学生篇”》,通报相关情况

2.收集整理“三生”总课题组课题资料,撰写总课题组工作报告

3.召开北碚区中小学德育主任开学工作会,下发《区级德育教研工作计划》  3月:

1.召开“教育部‘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项目”总结表彰会,在《碚城研训报》开辟专版作相关报道和经验介绍

2.开展“北碚区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成果评选”活动(下发评选通知)

3.做好重庆市规划课题《“三生”德育整合实验研究》总课题组结题工作

4.组织召开《北碚教育故事“学生篇”》撰写人员研讨会

5.协助区教委编制并下发《班主任基本功培训暨竞赛指南》

 4月:

1.进行“北碚区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成果评选”活动(公示评选结果)

2.召开“北碚区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论坛”参与人员研讨会

3.与展示学校共同筹备“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现场观摩活动”

4.指导我区选手参加“重庆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组织学校观赛

5.指导学校开展校、镇级班主任基本功技能培训和班主任技能大赛

 5月:

1.组织指导中小学撰写《北碚教育故事“学生篇”》

2.开展“北碚区中小学班级文化论坛暨现场观摩活动”

3.组建区域班主任培训者队伍,建构区域骨干班主任培训课程

4.指导学校开展校、镇级班主任基本功技能培训和班主任技能大赛

5.为在德育课题、德育活动、德育课程中,有需求的学校提供德育专业支持  6月:

1.召开北碚区中小学德育主任期末工作例会

2.完成《北碚教育故事“学生篇”》定稿

3.总结本期中小学德育教研工作

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

重庆市北碚区 第3篇

关键词:湿地动态变化北碚区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a)-0006-02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湿地科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历史较短、学科体系不够健全,与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相比,虽然在某些方面在国际占有一席之地,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北碚区位于重庆市西北部,以稻田为主的人工湿地和以嘉陵江为代表的河流湿地占到北碚区湿地总量的绝大部分。

1 研究区概况

北碚区位于重庆市区西北郊的缙云山下,嘉陵江畔,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06°18′14″~106°56′53″与北纬29°39′10″~30°03′56″之间,全区土地总面积为75419.64hm2,湿地多年平均面积占全区面积的21.57%。然而,自1998年以来北碚区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特别是2007年北碚区被确定为重庆市城乡统筹示范区,北碚新城的建设更是如火如荼,湿地资源受到了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1.1 重庆市北碚区湿地类型及面积

目前,国际上对湿地的定义尚不统一,但较为公认的“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根据我国湿地分类系统的分类标准,结合北碚区湿地的现状,本文把北碚区湿地分为:2个一级类,4个二级类,7个三级类,如表1所示。

1.2 重庆市北碚区湿地的特点

1.2.1 人工湿地面积大,天然湿地面积小

由表1可知,人工湿地面积达13363.81hm2,占湿地总面积的85.09%,天然湿地面积仅为2341.88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4.91%。

1.2.2 分布广,但区域差异显著

北碚区辖5个街道和12个镇,湿地广泛分布在3个街道和12个镇,但又表现出区域差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湿地总体分布在地区上的不平衡。湿地主要分布北碚区的东南部和东北部,其中东北部占湿地总面积的30.79%,东南部占湿地总面积的24.99%;而在北碚区的中部分布最少,仅占湿地总面积的13.61%。

其二,不同湿地类型的分布在地区上的不平衡。天然湿地主要分布在北碚区的中东部地区,占区内天然湿地的53.46%,而仅有3.26%的天然湿地分布在东北部地区;而人工湿地主要分布在北碚区的东北部地区,占区内人工湿地的42.59%,而仅有11.01%的人工湿地分布在中部地区。

1.2.3 湿地类型少,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例大

《全国湿地分类系统》将湿地类型的划分为29类天然湿地和12类人工湿地,而北碚区内仅2类天然湿地和5类人工湿地,类型少;从数量上来看,北碚区湿地面积为16265.02hm2(1996~2008年平均值),占区内土地总面积的21.57%,是我国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的3倍多。

2 研究区湿地面积的动态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2.1 湿地面积的动态变化

自1996年至2008年,北碚区湿地在面积上的动态变化过程如图1所示:湿地面积时增时减,但总的来看,湿地总面积是在减少的,从1996年的16419.71hm2到2008年时减少至15568.85hm2,平均每年减少65.45hm2。

就区内的天然湿地而言,1996~2008年期间共增长2.56公顷,平均每年增加0.20hm2。而区内天然湿地仅占湿地总面积的14.37%,人工湿地面积占湿地总面积85.63%(1996~2008年均值),故北碚区天然湿地对区内的湿地总面积影响不大,北碚区人工湿地的面积变化主导着这一时期区内的湿地总面积变化。人工湿地的总面积虽时增时减,但总的趋势是减少的,由1996年的14080.49hm2减至2008年的13227.07hm2,平均每年减少65.65hm2。

2.2 湿地面积变化原因分析

2.2.1 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湿地盲目开发和改造

20世纪中期以来,北碚区在全国城市/镇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其城市/镇化进程也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也不断加大。由表2可以看出,2002年的36.56万人迅速增至51.2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44万人;城镇化率不断升高,到2008年末已达到71.24%;人口密度大致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而增大,但因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其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新增的大量城镇建设用地主要是耕地,而北碚区耕地类型主要为灌溉水田,因此,作为北碚区主要湿地类型的灌溉水田被大量改造成建设用地,面积大量减少。

2.2.2 污染加剧,导致湿地退化。

同时,随着北碚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工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大量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使湿地受到污染,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不断下降,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降低,从而加剧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最终使得湿地不断减少。

2.2.3 全球变暖背景下带来的气候变化

1998~2008年期间,北碚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8.31℃,近20年来,北碚区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以0.025℃的速率逐年增加,升温效果比较明显;而1998~2008年北碚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52.11mm,年际变化较明显。其中,年降水量的极大值在1989~1993年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此后1994~2008年呈缓慢上升趋势,但相比1989年的年降水极大值而言,仍然呈下降趋势;而此期间的年降水量的极小值总体而言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01年,年降水量的极小值最小,为855.6mm。

综上所述,北碚区的总体气候趋势是气温增加,降水减少。气温增加会加大地表蒸发能力,降水减少则会进一步降低上游河流径流对湿地水量的补给,同时,降水减少会降低土壤含水量,从而使得湿地面积缩小,退化严重。对比图4和图5不难发现,同一时间段内,降水和气温的曲线弯曲方向相反,因此加剧了气候单要素(气温/降水)对湿地面积的影响。

3 对策及建议

3.1 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

在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在处理各种矛盾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力争实现三者的协调统一发展。北碚区的湿地以水田为主,近年来减少面积最大的也是水田,这部分水田最主要的用途是城市建设。因此,保护湿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切实保护耕地,保护湿地。

3.2 控制、治理湿地污染

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加强水体污染治理的力度,限期治理工农业废水、污水和生产生活废弃物;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防止造成湿地环境污染。

3.3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造成湿地面积减少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气候变暖,造成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轻大气的温室效应,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候变暖给湿地带来的影响。

3.4 建立湿地管理和保护体系

建立专门的湿地保护组织,同时制定严格有序的湿地管理机制,通过立法来加强湿地的保护;此外,可鼓励公众参与到湿地保护工作中来,注意加强和民间环保组织、大学生环保社团等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唐小平,黄桂林.中国湿地分类系统的研究.国家林业局湿地资源监测中心,2003.4.

[2]重庆市北碚区国土局办公室.重庆市北碚区2007年度土地利用情况调查报告(内部资料)[R].2007-5~10.

[3]陈宜瑜.中国湿地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出版社,1995.

[4]重庆市北碚区地方志办公室.《北碚年鉴》[R].2002—2008.

[5]何太蓉.重庆市湿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N],2002年02期.

[6]徐玲玲,张玉书,陈鹏狮,毛留喜.近20年盘锦湿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N].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3.

[7]柯春婷,曾启鸿.泉州湾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57~58.

[8]孙志高,刘景双,李彬.中国湿地资源的现状、问题与可持续利用对策.《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87~88.

[9]高光林,孙英,米晓娟,秦筱山.九江学院土木与城建学院,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修复方法探讨—— 以九江市为例,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7,351:156~157.

重庆市北碚区 第4篇

1 培训与自律相结合, 卫生意识不断增强

1.1 强化对学校卫生工作管理人员的培训

每年定期举办1~2期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及卫生管理员参加的有关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及学校传染病防治与爆发疫情处理等培训, 强化守法意识和传染病防治知识。

1.2 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

对辖区食品从业人员较多的各大中专院校、重点中小学校, 结合实际上门实施整体全员培训, 不定期地派专人到学校对从业人员开展指导性培训工作, 着力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制意识和卫生知识。

1.3 督促学校抓好自身的日常培训工作

从业者较好地掌握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坚持经常性、长期性的培训, 是保证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基础。为此, 卫生与教育主管部门协作, 督促学校抓好自身的培训工作, 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要求, 在日常的监督检查中, 将从业人员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督察、抽查内容。

2 监督与指导相结合, 推动学校卫生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作为学校卫生监管的职能部门, 在实际工作中, 始终坚持“管、帮、促”相结合的原则, 把搞好对学校的指导服务、督促规范管理当作主要职责, 纠正过去对学校食堂“以罚代教”或“一罚了之”的简单做法, 取而代之的是帮教结合, 具体指导督促整改, 从而达到规范、安全的目的。实践证明, 指导和服务、辅以行政处罚的监管措施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 重点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2.1 提前介入, 开展预防性卫生审查

对学校新、改、扩建食堂的选址、设计进行预防性卫生学审查, 采取主动上门、靠前服务的方法, 派监督员现场指导、跟踪监督, 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目前, 北碚区各学校食堂的新、扩、改建工程的预防性卫生审查已成为一项必要环节, 形成了未经卫生监督部门预防性卫生审查同意, 不擅自施工;未经卫生监督部门验收合格, 不擅自投入使用的良好格局。

2.2 动态管理, 全面推进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

按照“集中人力、统一管理, 集中时间、统一检查, 集中整改、统一实施”的原则, 2004年以来, 卫生部门与教委一起, 每年春秋开学前期, 组织人员集中开展学校卫生专项整治, 运用危险性评估原则, 对学校食品卫生进行统一评定和科学管理。根据学校食堂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价的情况, 以A, B, C, D 4个等级对食堂进行风险分级和信誉度分级, 按等级进行分类管理:等级高的减少监督次数, 等级低的加大监督力度。

2.3 科学防治, 切实加强传染病疫情的监管

近年来, 北碚区学校风疹、腮腺炎、水痘、急性结膜炎等爆发疫情不断发生。在疫情发生后, 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要求, 及时核实疫情、调查疫情、处理疫情, 尽可能在最短时间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按照疫情处理职责, 做好学校疫情处理的指导工作和信息通报, 督促指导学校开展患者隔离、预防性消毒、健康教育宣传与预防接种等工作, 确保稳定教学秩序。

从2006年起, 各医疗机构在全区学校启动了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 对未按免疫程序实施接种的学生进行查验, 并要求及时补种, 从根本上减少传染病对学生的威胁, 为防止学校肠道传染病和学生食物中毒的发生奠定了良好基础。

2.4 主动预防, 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坚持每年开展1次学生食堂的食品餐用具监测工作, 覆盖率达100%, 同时对学校餐具等公共用品消毒做好指导;二是对未饮用集中式供水的学校饮用水源实施免费卫生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提出消毒建议, 以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

2.5 集中突击, 周边食品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对学校周边摊贩采取集中突击与重点时段监管相结合:一是对有固定门面的店, 要求其从业人员穿戴工作衣帽, 保持个人卫生, 完善“三防”设施, 增设消毒器具, 加强食品索证, 办理从业人员健康培训合格证及卫生许可证;二是根据流动摊贩流动性强、卫生条件差的特点, 多次监管仍难达标, 仍然不符合卫生要求的, 依法予以取缔。

3 软件与硬件相结合, 切实保障学校卫生安全

3.1 落实责任

北碚区内各学校基本建立了学校卫生主管校长负责制, 设专人落实食品、饮水、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通过卫生、教委两部门多年的努力, 目前该区绝大多数学校领导对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

3.2 落实制度

为督促学校加强自律管理, 首先从制度建设着手, 指导学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并着重强调落实。部分学校结合自身实际, 在制度管理上创新特色, 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使学校的整个卫生管理工作上了一个大台阶。这些举措为搞好学校的卫生安全工作从组织和制度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落实硬件

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各学校按照市教委“先于、优于、重于”的要求, 加大了对学校食堂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 尤其是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等级达标工作, 各学校对食堂硬件设施的投入更加重视。个别农村学校在经费极度困难的情况下, 通过多方努力, 筹集资金, 投入学校食堂的改造;还有很多农村学校已充分认识到“硬件太差, 软件也无法补”的现状, 纷纷投入必要的资金, 按照要求, 对学校食堂进行了改造。目前, 已完成了对全区所有学校食堂的等级评审工作, 均达到了合格食堂的条件。有力推动了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长效建设, 确保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健康校园”。

参考文献

[1]汪玲.从公共卫生职能看学校卫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5) :385-386.

[2]黄敏.无锡市学校卫生监督管理新措施.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1) :77-78.

重庆市北碚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 第5篇

北碚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我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促进农村公路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交通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交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管理办法》、《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交通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重庆市一般公路建设项目中央车辆购置税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区行政区内农村公路建设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涉及的农村公路一般是指通镇街、通行政村的公路。通镇街公路是指城区通达镇街、以及连接镇街与镇街之间的公路,通行政村公路是指由镇街通达行政村的公路。

农村公路建设包括通乡、通村公路的新建和改建。

第三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因地制宜、经济实用、严格管理、确保质量”的原则。

第四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当保证质量,降低成本,节能降耗,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

鼓励农村公路建设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第五条 区交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全区农村公路建设监督和指导。主要职责:指导全区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拟定技术标准;监督资金使用;总结交流经验、收集整理和反馈建设信息;定期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情况通报。

第六条 各镇街负责本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组织、实施、管理、监督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施工安全、资金筹集、协调等具体工作。

第七条 农村公路建设实行目标考核。北碚区政府与各镇街签订目标责任书,按进行检查和考核。

第二章 工程设计与标准

第八条 各镇街应当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技术指标。

第九条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一般采用一阶段施工图设计。一般乡、村公路项目设计文件可简化,但应有平纵断面设计、路基标准断面设计、构造物标准图、预算等。

第十条 三级以上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和桥梁、隧道工程,应当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其他农村公路的规划与设计,可以由建设单位组织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对公路的平面线形、纵横断面、路面结构和构造物等进行简易设计。第十一条 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指标应当根据道路在路网中的作用、流量、经济地位等综合确定。

乡道一般应采用等级公路建设标准;村道的建设标准,可由交通主管部门、各镇街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和经济条件确定。第十二条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可分段采用不同技术等级,相邻路段,设计速度差不应大于20km/h。不同技术等级或不同设计速度变更点应选择在驾驶员容易判断的地形变化处或路线交叉地点,并设置警示标志。

第十三条 选线时应注意尽量利用老路、原有桥梁和隧道,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防止诱发新的地质病害。尽量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软土、断层等地质不良地段。

第十四条 技术指标

(一)乡、村道受限路段设计速度可采用15km/h,回头曲线路段设计速度可采用10km/h。

(二)设计速度采用15km/h时,圆曲线最小半径不应小于15m。当采用最小半径时,纵坡不应大于5%,超高不应大于6%。回头曲线设计速度采用10km/h时,最小半径不应小于10m,纵坡不应大于5.5%,超高不大于6%。

(三)新建公路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0%;改建公路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2%,特殊情况下可视当地条件确定;积雪冰冻地区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

(四)乡道、村道受限路段净高不应低于3.5m。

(五)单车道路基应设置错车道,每公里不少于3处,其路基宽度不应小于4.5m,有效长度不应小于10m。

第十五条 对于工程艰巨、地质复杂路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平纵指标可适当降低,路基宽度经论证可适当减窄。第十六条 桥涵工程宜采用标准跨径、技术成熟、施工简便、经济适用的结构形式。

第十七条 路面应当选择能够就地取材、经济适用、易于施工、有利于后期养护的结构。季节性的浅宽河流或泥石流通过区可修建漫水桥或过水路面。

第十八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当重视排水和防护工程的设置,提高公路抗灾能力。在陡岩、急弯、沿河路段应当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提高行车安全性。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十九条 各镇街要根据全区农村公路总体规划,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规划,明确分阶段实施重点和建设目标。规划一经通过,应严格执行。

第二十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严格项目审核,凡列入政府补助资金的建设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已纳入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

(二)施工图设计或简易设计已批准;

(三)建设单位和资金构成方案明确;

(四)通过“一事一议”,解决了征地、拆迁等问题。

第二十一条 农村公路建设计划一经下达,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项目、变更投资、减少建设规模、降低技术标准。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二条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实行政府投入、群众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区财政将按国家和市政府有关规定列入预算,并按新增税收一定比例逐年增加,作为农村公路发展的稳定资金来源。鼓励企业、个人或受益者捐助,积极利用冠名权、路边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多种方式集资。

在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前提下,倡导受益村民投工投劳、自愿出资。

第二十三条 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补助资金只能用于工程直接费,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专户存储、独立核算。严禁截留、挤占、挪用或提取咨询、审查、监督、管理费用。

农村公路建设的财务收支应纳入各镇街镇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应告之村民市、区补助多少资金,镇(街)村配套多少资金,每条道路的建设标准和资金用途,实行“阳光作业”。

第二十四条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应定期公布收支情况,提高管理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审计、财务部门的检查,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第二十五条 拨付农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均采用竣工验收合格后一次性支付。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办理结算时,应按工程价款总额的5%留取工程质量保证金,待2年质量缺陷责任期满,而且质量缺陷得到有效处置后,返还施工单位。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将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进行会计核算,编制报送财务会计和竣工决算报告。乡、村公路建设项目竣工后由镇街负责组织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报告。

第二十七条 区交通主管部门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具体负责审核、汇编建设工程支出计划、预算和财务决算。合理安排并及时划拨建设资金。监督检查建设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及时纠正违纪违规问题。定期与不定期对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第五章 工程建设与管理

第二十八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市扶持、以区为主;村民自愿,民主决策”的原则组织实施。第二十九条 农村公路建设实行月报制度。各镇街应在每月按规定上报工程建设进度、资金以及其他有关情况。

第三十条 通过招投标的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中型桥梁、隧道等工程,应当选择有资格认证的专业队伍施工。路基改建和公路附属工程中,非专业技术的简单劳动工序,可以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组织当地农民有序参加工程建设。第三十一条 二级以上公路、大中型以上桥梁、隧道工程必须依法进行招标。

通畅工程的路面加铺工作,可直接由区专业公路管理机构依法组织实施。

群众集资、农民投劳的一般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以及未达到法定招标条件的项目,可以不进行招标。

第三十二条 对于规模较大、技术复杂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以及大中桥、特大桥和隧道工程应当单独招标,其他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可以在同一镇街范围内多项目一并招标。

第三十三条 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必须签订施工合同,依据合同实施管理。

第三十四条 区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五条 三级以上公路或中型以上桥梁、隧道工程项目应当依法办理施工许可;其他列入建设计划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完成相应准备工作经区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认可,即视同批准开工建设。

第三十六条 各镇街要建立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质量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并接受检查。项目业主对项目建立工程质量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三十七条 铺筑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公路、大中型以上桥梁、隧道工程应当设定质量缺陷责任期和质量保证金。质量缺陷责任期一般为2年,质量保证金一般为施工合同额的5%。

第三十八条 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发生工程质量或者安全事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不得隐瞒。

第四十条 各镇街可以聘请技术专家或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作。

农村公路施工现场应当设立工程质量主要控制措施的告示牌,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一条 农村公路工程监理可委托有资质的监理单位承担。

农村公路工程监理工作应当注重技术服务和指导,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加强现场质量抽检,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第六章 工程验收

第四十二条 农村公路竣(交)工验收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主体和附属工程已完成;

(二)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自检合格;

(三)项目业主组织对工程质量评定合格;

(四)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主要指标检测鉴定合格;

(五)养护责任资金、人员已落实;

(六)工程决算已按规定完成,需审计的已经过审计;

(七)设计文件、工程管理文件、施工资料、竣(交)工验收文件等已整理归档。

第四十三条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中的大桥、特大桥、隧道工程完工后,由区交通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向市公路局报备;其他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由各镇街组织验收。

区交通主管部门对农村公路工程验收工作进行抽查,各建设管理单位要全力配合,接收检查。

第四十四条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交工、竣工验收可以合并进行。二级以上公路和大桥、隧道工程交工验收、竣工验收按交通部相关规定分步进行。

10公里以上的乡道项目一般按项目验收;其他乡道和村道由镇街组织验收,报区交通局备案。

按通客车要求建设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应按线路审批权限邀请运管、交警、安监等相关部门参加。

第四十五条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开放交通,并按规定开通客运班车。

第四十六条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当落实养护责任和养护资金,加强养护管理,确保安全畅通。

第四十七条 各镇街可以参照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办法》,按照适用、从简的原则具体制定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验收办法与程序。

第四十八条 各参建单位必须建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制度,按规定收集、整理、归档,建立工程档案。

第七章 工程监督及廉政建设

第四十九条 各镇街、监察部门、审计、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监管。

第五十条 各项目法人对项目廉政负总责,应建立廉政建设责任制,在签订工程合同的同时要签订廉政合同,廉政工作的各项指标与建设的各项业务指标同时下达、同时检查、同时考核。

第五十一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坚持公开、民主的管理原则,特别是村道建设应让沿线群众广泛参与管理、参与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对于有农民捐资、集资修建的项目,必须按照村务公开的管理办法,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程序和有关情况向沿线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第五十二条 违反规定,在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过程中,强制向单位和个人集资,强迫农民出工、备料的,区监察局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责任单位进行处理。

第五十三条 违反规定,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由区监察局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责任单位进行处理。

第五十四条 违反规定,未经验收即开放交通的,由区交通主管部门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通报批评,同时扣减、停止拨付上级补助资金,甚至停止安排补助计划。

第五十五条 农村公路建设发生质量违法行为的,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办法》、《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规定》、《重庆市农村公路质量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处罚。

第八章 附 则

重庆市北碚区 第6篇

1 北碚区购买公共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北碚区积极探索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困难家庭救助、社区文化生活、社区养老建设、独居老人心理疏导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特别是部门间携手合作,共同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和途径,进一步促进了北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比如:区民政局从福彩工作经费中安排资金用于支持团区委组织社会组织和志愿力量提供社会服务的补助资金。调整了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充分的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建以资金造服务、以服务引资金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区2014年、2015年主要购买的重点项目有“发现美丽”行动“、无忧”家电“、幸福家庭”我来画“、萤火虫”计划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我区公共服务购买规模初显,项目数量与财政采购资金的投入稳步增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同时,我区公共服务领域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公共服务购买起步较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薄弱,公共服务在单个项目投入、项目范围以及项目数量上都不足以满足公共需求。以2014年为例,我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采购投入仅为10万元,远远跟不上真实需求。

当前,随着北碚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区公共服务产品需求已发生显著变化,公共服务在数量、效率、质量上等都已跟不上发展所需,现有的购买公共服务水平还不能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相匹配,诸如在公共教育、文化旅游、还建房维护、物业管理、节能管理、市政园林、停车维护、产业孵化、公共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均未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畴。公共服务供给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相当多的社会矛盾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公共服务短缺相关联。具体来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政府治理理念转变进程缓慢,财政投入乏力。

公共服务购买主体是公共服务中最重要的角色,公共服务意味着政府从财政资金的直接使用者向分配、监管者转变,财政支出的不断透明化和规范化,必然引发各主管部门、购买主体新旧理念的碰撞和冲突。在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结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环境下,公共服务的购买主体也会顺应趋势,由以前的单一化政府主导向多元化社会主导发展。现阶段,我区公共服务购买的主体也多数停留在各部门、街镇、村社等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力量参与不足,这种“大政府,小社会”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共服务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的需求。同时,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需求日益增加,作为单一主体的政府不仅仅凸显了这一矛盾,而且在资金供给上也反映出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区用于公共服务购买的财政性资金已经远远跟不上社会需求。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财政投入乏力;另一方面,各部门单位对公共服务的认识也需要进一步深化,资金的投入以及资金使用方法上也未得到充分的考虑,导致公共服务财政资金未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未使其运用于刀刃上。

1.2 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社会力量欠缺。

当前,我区社会组织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导致政府购买服务领域竞争乏力。现有独立社会组织发展缓慢,规模偏小,能力偏弱,无法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公共服务人才缺乏,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组织发展程度滞后。以我区建设方面的为例,建设服务涉及到各行各业,如产业孵化、教育培训、科技创新等,对于服务工作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要求较高,没有专业化社会组织及专业人才往往难以胜任。可见,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专业化程度不高与承接能力的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因素,这给购买服务带来了很大困难,也必然影响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信誉,降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效果。

1.3 购买公共服务的领域较窄、界定不清。

我区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占预算支出的比重不高,规模偏小,范围较窄,远远未能覆盖民间组织、公共事业、政府物业经营等方面,在品种和结构上都比较单一,现阶段的购买项目基本上是“政府配餐”为“百姓点菜”的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如医疗、教育、住房、养老、良好的生态等发展性需求和保障性需求,呈现出多元性、多层次性特点。我们需要清楚的认识到公众还需要什么,当前最需求的是什么。同时,目前纳入政府采购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公共场所保洁、社区养老建设、困难家庭救助等方面,而产业孵化、教育培训、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科技创新、资金引进、法律顾问等还未纳入公共服务采购范围,而这些方面往往又是推动区域发展、公共迫切需求的。不但如此,以上所列范围哪些应当由政府全权购买,哪些又应当由政府部分参与或是由民间自行实施都没有明确界定。界定不清可能会导致权责不明,不利于购买公共服务具体实施,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各部门、单位没有根据各自职能范围拟定本部门公共服务购买范围界限,也没有年度购买公共服务计划等相关措施来保证公共服务的采购与统筹。

1.4 购买公共服务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购买模式单一。

现阶段,我区还未出台相应的购买服务办法等规定,政府购买服务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法规来组织实施,对达到竞争性条件的购买事项按我区现行的政府采购程序进行采购。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与一般性货物和工程有明显不同,社会服务的购买内容是有关劳动力以及机构的,并不像其他的一般商品,所以当前一般性的制度还不能完全适用于购买公共服务。在购买方式上,目前,法定的政府采购方式主要有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邀请招标、询价和单一来源。对于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的公共服务,这几种方式已难满足潜在需求。公共服务所衍生出来的多元服务购买形式,如,政府合作、政府补贴、特许经营等具有积极引导和吸纳社会资本参与供给的方式没有相应法规、制度来规范和要求。由于制度的不完善,给购买公共服务带来了不少问题。

1.5 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督与评估机制不完善。

政府购买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服务的有效供给和政府履职水平,关系到资金和服务客体的执行力度及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一方面,政府作为主体的资金供给,如果缺乏有效监管,有存在寻租和腐败的风险。另一方面,对于被购买公共服务的社会力量,没有严格的监管和评价机制,就无法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无法很好的落实资金去向。再加之公共服务项目很多属于新领域,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经验都比较缺乏,对具体的实施效果、效益和效率评价、标准制定和评审方式都比较复杂。从我区情况来看,当前我区购买公共服务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尚未健全,缺乏较为完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会导致公共服务的质量难以保证,从而降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公信力。

2 关于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当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要围绕谁来买、向谁买、买什么、如何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1 进一步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实现“管理”向“服务”转变,最大限度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一个服务型政府,应该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政府。因此,全区上下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摒弃大包大揽,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政府治理模式,逐步理顺政府与社会的职能关系,逐步形成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努力“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讲,一是要增强全区各职能部门、单位对公共服务和自身职能职责的认识,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掌握服务界限的平衡点,公平的界定公共服务中政府作为、社会供给、自我负责的范围,真正让购买公共服务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公众满意、让百姓满意。二是要在维持原渠道的基础上随着供给需求的增长,逐步增加政府在购买服务方面的资金投入,以购买服务吸引社会资金、人力、技术等,形成多元合作共治的契约关系格局。

2.2 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拓宽购买服务范围。

加快《北碚区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北碚区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出台,各政府职能部门应根据财力及资金情况结合我区发展和公众需求,制定购买公共服务计划,逐步将产业孵化、教育培训、社区养老、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科技创新、弱势人群关怀和救助、市场行为监督、政策咨询、文化娱乐活动等新兴公共服务纳入公共服务购买计划范围,实现政府业务的“卸载”。要聚焦于社会公众需求的公共服务,根据我区经济发展实际和群众对公共服务的现实需求,在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采购目录的“需求调查、论证和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开展政府购买服务,不能闭门造车,应科学决策优先购买次序,进一步明确拓宽我区政府购买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并进行动态调整,促进购买服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2.3 加快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制定,建立以竞争性为主导的采购机制,不断完善监督、评估机制。

加快公共资源交易、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政策文件的出台,逐步建立“流程规范、合同约束、全程监管、信息公开、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政府购买服务运行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及政府采购的规定,对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项目,应以公开招标为主的方式确定承接主体,实行集中采购,形成规模效应;对公开招标限额以下的项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政府采购规定分别采用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和单一来源等方式购买;对于现阶段市场主体发育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竞争的服务项目,可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制定特定情况标准,鼓励购买主体以合作、政府补贴等多元化方式积极引导和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服务。切实强化监督和绩效考核,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评估体系,建立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和第三方专业机构组成综合性的评审机制,采取事前、事中、事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服务的质量、效果等进行评估,服务准入和核拨费用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发展由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社会公众和专家所构成的监督机制,财政、审计、公管办等部门要加强对购买服务全过程监督检查。逐步将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考核纳入政府履职的绩效考核,进一步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建立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形成持久的良性循环。

2.4 加强领导,强化措施,逐步建立和形成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政府购买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上级组织、社会各界对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很高、期待很高,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非一日之功。要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职能部门按职责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格局。在推进过程中,要把握好节奏,分步实施,可采取“探索试点、提升扩面、全面推广”的方式推开。通过先建立相关制度,开展试点,总结经验,逐步完善购买服务的制度,建立形成与政府职能相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和供给体系。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并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需要逐步解决包括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等诸多方面问题,应按照由点及面、先易后难、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许芸.从政府包办到政府购买:中国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9(7).

[2]苏明,贾西津,孙洁,韩俊魁.中国购买公共服务研究[J].财政研究,2012(1).

[3]薛晓芳.论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转变[M].南京:东南大学,2007.

[4]李海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规则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5).

重庆市北碚区 第7篇

一、城郊贫困地区——重庆北碚区金刀峡镇

本文所言城郊贫困地区, 是指地处都市郊区, 经济发展水平却比较落后的地区。本文所指的城郊是指距都市繁华核心区域在5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城市近郊地区。

重庆北碚区地处重庆市东北方向, 东北边与四川邻水县接壤。重庆北碚区金刀峡镇是在2005年由原金刀峡镇和偏岩镇两镇合并建立的一个建制镇, 幅员面积69.20平方公里, 总人口16843人 (其中, 非农业人口1827人) , 共辖原属金刀峡镇和偏岩镇七星洞、五马、小塘、胜天湖、小华莹、永安、石寨、响水等8个村委会, 偏岩社区1个居委会。金刀峡镇是北碚区最边远的镇, 距北碚城市中心50多公里, 是典型的城郊贫困地区。地处城郊却交通不便, 基本上没有工业, 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很低, 全镇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比较落后水平。2006年全镇财政收入仅165万元, 农民人均收入也只有3100多元, 这对城郊地区而言, 是属于比较贫困落后的乡镇。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金刀峡镇却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镇内有国家AAA级自然风景区金刀峡, 有重庆市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偏岩古镇和市级风景名胜区胜天湖。这为金刀峡镇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近几年来, 金刀峡镇以金刀峡旅游资源为龙头,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整治优化景区环境, 完善各项基础设施, 促进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金刀峡藏刀洞、二龙洞、森林公园、银塘阁等景点也相继得到开发, 形成了集山、湖、洞、峡、民俗文化于一体的重庆市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作为北碚区乡村旅游重镇的基础已经初步形成。经过申报, 偏岩古镇在2007年5月30日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批准为全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 这为古镇的进一步包装、开发, 开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刀峡镇开展乡村旅游还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就是与金刀峡镇相距不过二十多公里的北碚区静观镇, 是重庆市著名的花木之乡, 花卉苗木是其主导产业, 镇里所产梅花远近闻名, 北碚区每年都在静观镇举办梅花节。静观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 依托花木产业开展乡村旅游起步也比较早, 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的“乡村嘉年华”旅游景区已经开业, 在节假日吸引了大批的都市旅游观光客。另外, 重庆市也规划重点建设以“碚金” (北碚-金刀峡) 路沿线高水平的“百里花卉长廊”和江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带, 这些都为金刀峡镇利用优势资源, 借助开发时机, 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遇。

二、城郊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广泛利用乡村农业资源和山水田园景观、乡村民俗风情及乡村文化等优势条件, 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集观光、体验及游乐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活动。

近年来,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旅游新的需求, 城郊乡村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成为满足城市居民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城郊贫困地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对于拓宽城郊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渠道, 带动城郊贫困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及对改变城郊贫困地区农村面貌, 促进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大作用。

1.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城郊贫困地区虽然地处城市近郊, 但由于各种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落后, 产业结构都比较单一, 一般都是以维持生计之农业为主。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 极大地促进了城郊贫困农村由单一的农业产业向以旅游和旅游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转移。比如在金刀峡镇, 依托金刀峡风景名胜, 出现了以小塘村这样以旅游服务为主导产业的旅游村。

2. 促进农民增收。

城郊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 最为直接和显见的一个意义就是促进农民的增收, 通过为旅客提供吃、住、行、游、玩以及小商品服务, 大大地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在金刀峡镇小塘村, 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农民户均可达到1万元~3万元年收入, 多的可达到10多万元, 小塘村也因此成为了该镇八个村中农民最富裕的村。

3. 促进村容村貌改善。

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必然会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展, 农民收入以及村集体收入增加, 也会促使农户能够有资金投入改善村容村貌。金刀峡镇小塘村和胜天湖村,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 建成了一批具有建筑风格特色的农家小院, 形成了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化、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

4. 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经常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利用乡村旅游, 结合特色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农时, 举办特色农事会节, 可以极大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农产品销售。金刀峡镇每年举办的“品冬桃、观古镇”文化艺术节, 搭建起了培植、宣传优势农产品的平台, 促进了农产品销售, 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牌价值, 使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 形成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城郊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与对策

城郊贫困地区地处都市近郊发展乡村旅游, 虽然在吸引都市游客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便利, 但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定然会存在许多困难, 特别是在起步发展阶段。主要困难表现在:一是交通滞后。发展乡村旅游, 交通是首要。乡村旅游主要依靠双休日等节假日城市居民前来游玩, 时间较短, 交通不便是城郊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首要制约性因素;二是经营服务水平提高难。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多是当地农民, 城郊贫困地区的农民由于文化水平及服务意识不高, 也缺乏必要经营管理、规范服务的知识技能, 严重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要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现状比较难;三是环境建设不适应乡村游发展的要求。城郊贫困地区由于受财力制约, 在乡村旅游初期, 不可能投入足够的资金来改善旅游环境, 因此, 在城郊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 普遍存在卫生条件差, 旅游设施简陋, 经营点周边环境不协调, 景点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四是突出乡村旅游特色难。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一般是依托本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 要突出别具一格的风土风俗及挖掘独特的文化底蕴有一定难度;五是树品牌, 营销推广难。财力所限, 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对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进行宣传推广。

重庆北碚区金刀峡镇作为典型的城郊贫困地区, 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 也同样存在上述困难。像金刀峡镇这样一些有资源优势的城郊贫困地区, 如何克服困难, 发展乡村旅游呢?

1. 依托政府的支持, 改善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城郊贫困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 首先要取得政府的大力支持, 改善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金刀峡镇发展乡村旅游, 破烂不堪的“碚金”公路的改造是最重要的。目前, 碚金公路的沥青改造已经到静观镇, 距金刀峡镇也就只有二十余公里, 争取政府早日把这段公路改造好, 加上即将建成通车的重庆市外环高速公路, 其出口距金刀峡镇不过三十余公里, 交通便利了, 必将促进金刀峡我乡村旅游的发展。此外, 乡村旅游所必需的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也要依靠政府之力来大力改善。

2. 依托国家级旅游风景区, 作好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景区布点规划。

金刀峡镇要依托镇境内的国家AAA级风景区金刀峡及市级风景区胜天湖两大景区, 规划好景区周边乡村旅游经营点的布局和经营活动。景区 (点) 客源充足, 容易形成休闲农舍、休闲山庄扎堆经营, 要通过规划控制, 合理布局, 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休闲农舍、山庄等经营场所, 要突出民居建筑风格, 使其与景区 (点) 自然环境, 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3. 依托古镇山乡风光, 突出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风土民俗特色。

特色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 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 最终也将失去竞争力乃至生命力。金刀峡镇在发展乡村旅游要特别突出以下特色:土:利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手工艺制作等农家风情, 展示乡土气息、原始风貌, 满足游客的怀旧心理;奇:通过展示冬桃、清家脐橙、脆红李等优良果种以及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等, 满足游客好奇、开阔眼界、学习参观的需求;特:通过展示当地放火炮、熏腊肉、挂灯笼、打糍粑等年节活动, 斗鸡、放风筝、捉迷藏、滚铁环、抽陀螺、猴儿鼓、彩龙船、舞狮子等地方游乐活动, 来突出地方民俗特色, 吸引城市旅客;鲜:通过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和生态环保的新鲜果蔬、家禽家畜, 让游客放松身心, 满足其“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心理, 并尝鲜农家饭菜;体验:设计学农事、干农活休闲体验活动, 如通过采果、摘菜、锄地、薅草、推磨、插秧、捕捞等农活的劳动过程, 让游客参与, 并结合趣味项目, 让游客在参与中得到锻炼身体和体验劳动的乐趣。

4. 依托旅游企业和节会, 提高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城郊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捷径之一是发展“公司+村庄”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拥有特色旅游资源的乡村, 通过政府引导, 企业开发、农民参与的发展模式, 形成企业与农户紧密的利益关系, 实现双赢, 打造旅游专业村。此外, 通过有效的促销手段, 吸引城市旅客是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也是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争夺客源市场的关键所在。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还仅仅靠“回头客”及口碑传播, 许多经营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尚少人问津。因此, 需要积极拓宽信息发布渠道, 构筑信息服务平台, 通过媒体宣传、组织旅游线路、策划节庆活动等多种方式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 扩大影响, 提高知名度。金刀峡镇举办的“品冬桃, 观古镇”文化艺术节以及静观镇每年举办的梅花节等农业节会, 是对外形成宣传品牌, 对内凝聚人心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高曾伟 高 晖: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02 (3)

[2]周晓平:乡村旅游资源特征与利用探讨.中国旅游报, 2007~10~17

重庆市北碚区 第8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传承,传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形式丰富,民族特色浓烈,具备重要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旅游价值,是体现人类精神智慧和生活经验的文明遗存。它们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世代传承,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极大的改变,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原始环境而迅速退化甚至消失。传统的传承方式已经满足不了非遗的传承要求,也解决不了目前的传承困境。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

二、“互联网+非遗”的初步探索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成果,旨在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从而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但这并非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现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于文化、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2014年年底,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同阿里巴巴首次推出非遗相关的产品,将非遗手工艺通过众筹方式让互联网的用户参与。目前,阿里拍卖会入驻了121位省级、国家级传承人,建设了个人的互联网工作室,同时通过互联网渠道授权艺术机构,如今已经覆盖了65个文化产业带。2016年年初,由文化部认可、淘宝众筹联合“故宫淘宝”发起的非遗众筹项目在阿里年货节期间上线,大批传统手工艺在网上亮相,实现了传统与年轻的一次对望。

三、北碚非遗传承,冰火两重天

北碚区位于重庆市西北郊的缙云山下,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丰富,凝聚着北碚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近年来,为全面深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北碚区委、区政府以打造科教文化高地为引领,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成立北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局际联席会议,并在北碚区文化馆设立北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门从事保护工作,深入基层,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00余项,经北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的比对论证,先后三批公布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及10大类共104项,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和传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然而这些收集在录的非遗的传承和传播状况却有着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其中,《北碚五谷粮食画》《北碚木雕》《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等传统手工艺类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链,并进军市场。《北碚五谷粮食画》的第五代传承人唐大焱凭借着年轻人对时代的敏感,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中看到了粮食画的出路。2011年他开通了微博、官网,利用网络平台上传粮食画作品的图片、视频进行宣传,并组建专业团队对产品进行包装推广,宣传、营销双管齐下。随后他又开通了网络销售平台,利用便捷的网上支付功能为五谷粮食画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其实非遗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年轻人的断层。而网络是追求个性的年轻人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为吸引他们的注意,打造出符合他们个性的产品,唐大焱积极研发新产品,开发了一系列衍生产品,并与当地大学合作设计了纪念册,通过微信、微视频、校园微电影等方式大力宣传,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打开了年轻群体的销售市场。

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并不是所有非遗都能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北碚偏岩唐门彩扎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旧时每逢古镇赶场,偏岩镇上龙飞凤舞,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如今唐门彩扎的传承人唐乾太已年过七旬,这门手工艺的传承已然后继无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舞龙耍狮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科技的变迁使人们在娱乐活动上有了更多的选择,移动互联网的发达把人们禁锢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屏幕上,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外界连接。网络全球化更是给文化发展和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正如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朱进所说:“互联网加剧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挤压。”作为一种弱势文化,唐门彩扎已经走在了消亡的边缘。

四、非遗传承,任重道远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因为彩扎的没落而全盘否定互联网的功劳,粮食画的成功无疑是最有力的反击。网络时代,把互联网引入非遗,是目前保护和传承非遗最有效的手段。然而这是一个全新的市场,需要一套全新的打法。对于传承人来说,他们更期望能有一个专业的第三方平台,担负起网络营销推广的工作,将传统的非遗以一种更为吸引人的方式包装起来,呈现于公众面前。无论是像故宫淘宝那样凭借创新理念在非遗中加入流行元素,还是像阿里年货节那样利用互联网发起非遗众筹,都能让人眼前一亮,勾起大众对非遗处境的关注和思索。

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保护方式。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不能仅仅作为历史放在博物馆里当做收藏和摆设,要让它们变成可知可感的移动互联的沟通内容。我们期望看到,在新的时代,非遗的道路能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蒋晓丽,杨琴.媒介生态与和谐准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7):36-38.

[2]卜星宇.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D].北京印刷学院硕士论文,2014.

[3]孙婷.浅议新媒体的产生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0(22):127-128.

重庆市北碚区 第9篇

一、我区中小学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及问题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的要求, 2015年由我区教育内部审计中心牵头, 对全区47所中小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 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对象包括:4所重点中学, 5所普通高完中, 6所初级中学, 1所职业学校, 2所公办独立幼儿园, 25所小学 (教管中心) , 4所区教委直属单位。分别从内部控制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 对各个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进行了统计, 如表1、表2:

经分析, 关于我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从上表可以看出, 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非常薄弱。从单位控制来看, 大多学校没有建立内控机构和重大经济事项议事决策机制;关键岗位职责大多只建立会计职责、出纳职责, 而很少涉及采购员、资产管理员、基建管理员等职责;关键岗位人员轮岗制度只重点关注财务人员轮岗;信息公开只涉及收费标准公开。从业务层面来看, 首先, 内部控制制度不全面, 大多学校建立了财务收支审批、财务管理制度, 但在低值易耗品、货币资金、预算和政府采购、基建维修、合同管理等方面控制非常薄弱。其次, 内部控制制度适应性差, 制度和执行两张皮, 如, 2014年10月我市规定单位“一把手”不能分管人财物, 而大多学校在制度中并未修订。

(二)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环境差

1.领导内控意识薄弱

中小学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一直以来, 学校的中心工作都是围绕在教育教学方面, 所谓一线教学、二线后勤。目前, 领导五年一轮换, 教育内审中心会对领导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却不涉及内部控制审计, 所以领导重视经济行为是否合法合规, 而忽视内部控制建设是否健全有效。另外, 上级部门对领导的考核, 也没能将学校内部控制管理情况纳入其中。再加上内部控制会使管理层的权利受到牵制, 导致管理层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倡导内部控制, 所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很难推动。

2.关键岗位人员结构不合理

很多学校存在关键岗位人员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人员配备不齐全, 如:单位仅配一名会计和一名出纳, 无会计稽核、会计主管;还存在一人多岗, 甚至兼职不相容岗位, 如:出纳兼采购、库管兼采购。第二, 关键岗位人员配备很随意, 据统计:我区中小学会计人员共114人, 其中63%非会计专业出生, 大多为教师转岗, 由于专业素养缺乏, 会计账目混乱, 手续不清。另外学校资产管理员、采购员等很少受到职业道德及业务方面的培训, 责任意识和风险防患意识较低。所以, 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下, 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不能得到有效判断和监督, 财务信息质量不能真实完整, 资产使用不能保证安全有效, 舞弊和腐败便可轻易侵袭,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显得苍白无力。

(三)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和执行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核心环节, 但是很多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却形同虚设。如:建立有预算管理制度, 但预算编制往往只会计一人负责, 预算执行更是随意, 如:固定资产采购严重和采购预算脱节;建立有资产管理制度, 但大多学校资产处于混乱状态, 因为资产管理员往往只进行账卡核对, 对实物却不盘点, 报废清理不及时, 账实严重不符;建立有档案管理制度, 实际上却是财务、人事自行保管档案;内部控制制度中设立的内部牵制制度, 在实际工作中也没能得到实施, 如:有些学校往往为了方便省事, 印鉴由出纳一人保管, 包括网银支付管理, 都是由出纳一人操作;有的老师甚至领导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并不支持, 如:不遵守财务审批程序, 认为领导签字比制度更管用, 制度的要求是太原则不灵活的表现, 甚至给内部控制扣上“办事难、效率低”的帽子。

(四) 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监督和考核

目前, 中小学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监督部门, 只有2%的学校成立了内部控制评价监督小组, 虽一般设立了纪检委员, 但主要是监督学校党政、行政管理、绩效分配和职评过程。财政局、审计局作为学校的经济活动的外部监督单位, 主要着力于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教育内审中心今年开始关注学校内部控制管理情况, 已做了制度摸底调查和分析, 对内控的审计和评价还在初步探索期。所以, 对内部控制制定、实施、执行程序内外都没能很好加以监督和评价。另外, 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绩效考核, 其中对内部控制考核不全面, 考核面仅包括:经费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基建管理;考核时间仓促, 往往只用半天时间完成一个单位考核;考核方法不具体, 通过翻阅资料, 不能做到过程性考核与评价;并且对内部控制的考核分值只占总分值的12%, 考核力度明显不够。

二、我区中小学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 科学合理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学校应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成立由财务、纪检、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关键部门人员组成的内部控制小组。依据相关法律和规范, 结合单位实际经济活动情况, 建立具有制约监督、全面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单位经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会计人员除规范地进行会计核算外, 还应参与到经济活动决策中去, 实现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对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及领导审批权限的划分, 应该通过行政会或教代会讨论、研究, 一经决定, 任何人不得变更或越权, 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束缚性和权威性。不相容岗位必须相互分离, 关键岗位实行3年轮岗, 确因人员安排受限等原因不能实现按期轮岗的, 须报主管部门备案, 并采取专项审计, 实现内部牵制和监督。随着单位经济环境的变化, 如:财政大平台管理的推行, 政府采购网络平台的使用, 财政票据改革等;以及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管理强化, 如:预算执行管理、“三公经费”管制、生均公用经费达标等, 单位必须对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以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制度。

(二) 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 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保障, 只有在健康、良好的环境中, 才能发挥内部控制的效用。首先, 领导要提高风险意识, 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是对学校经济活动风险的防范和管控, 也是对学校物资、财产的保护。二是, 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个部门支持和协作, 全体教职工都必须高度重视, 将内部控制视为学校管理文化, 树立内部控制理念, 自觉遵守内部控制规范, 任何人不得越权行事。三是, 完善人员结构体系, 形成人员牵制机制, 重视关键岗位人员的配备, 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 会计人员必须职业道德良好, 专业技能过硬;此外, 要及时加强关于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 以适应新政策和新形势。

(三) 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贯彻落实内部控制制度, 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目标的实现,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内部控制是领导有条不紊治理学校的强有力工具, 而不是限制领导权利的绊脚石, 领导要带头遵守重大事项集体决策、集体联签制度, 严格按审批程序进行签字。第二, 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实施的过程, 通过开展风险、责任宣讲, 来提高全体员工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 以及对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责任意识;加强关键岗位的再教育, 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定期对关键岗位进行评价, 并落实定期轮岗制度。第三, 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 而财务人员又是会计控制的主要执行者, 所以财务岗是管理岗而不是服务岗, 应重视对财务人员管理能力的培养, 赋予其管理的职责和权利, 如:设立财务主管, 财务主管参与重大经济决策和财务审核。第四、建立内部控制考核机制, 内控小组定期抽查, 对遵守制度、落实制度较好的职工给予奖励, 反之则给予惩罚。

(四) 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监督和考核

要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有效推进, 必须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一是, 学校要设立独立的监督部门, 建立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 明确责任和权限, 找出经济活动的薄弱环节, 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并形成书面报告提交学校管理层。二是, 财政部门要开展关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预算管理方面的监督与考核, 以健全财务管理, 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教育内部审计中心要定期对学校内部控制管理做专项检查, 从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运行两方面进行评价, 对存在的缺陷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并督促学校按期整改。三是, 学校要实施激励机制, 提高内部控制管理者和执行者的积极性。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舞弊和错误行为, 坚决实施问责制度, 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刚性, 以及监督部门的权威性。四是, 将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和整改情况, 纳入学校绩效考核范畴, 加大考核力度, 切实增强建设、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动力, 推动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 2012.

[2]高庆逢.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旬刊, 2013 (2) .

重庆市北碚区 第10篇

一、工作成效

2011年以来, 北碚区农业综合开发快速适应现代化都市发展而形成的现代农业, 通过对传统生产型城郊农业进行调整和改造, 实现向具有多功能的都市现代农业的转变, 将项目开发积极向都市现代农业靠拢。

(一)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效果显著。

北碚区2011—2013年度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3个, 改造中低产田3.63万亩, 项目总投资4386万元, 其中财政投资4121万元。项目实施过程中, 坚持山、水、田、林、路的统一规划, 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配套, 治理后的项目区基本达到田成型、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格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实现路通、渠灌、“粮”丰的目标, 改变项目区农村面貌和生产面貌。同时, 综合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源, 将一产紧密结合三产, 挖掘出农业的最大效益, 结合采摘农业、旅游观光等形式积极发展农家乐。江东片区“一线八点”花木旅游暨农业产业带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年平均吸引游客40余万人次到沿途观光旅游, 实现旅游收入40亿元, 给沿线农户和农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二)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水平不断提升。

北碚区2011—2013年度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9个。3年内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共投入资金1063.2万元, 其中财政投资691万元。通过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实施, 为全区培育了一大批良性发展的龙头企业, 从整体上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其中对重庆伍达畜产品有限公司的扶持, 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外向型农业企业的发展, 目前该公司已是北碚区出口额最大的农业企业。随着全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规模、效益不断提高, 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 企业固定资产达2.82亿元, 实现销售收入9.27亿元, 辐射农户1万余户, 拉动基地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

(三) 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创新。

北碚区2011—2013年度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集中使用科技推广项目2个, 分别是2011年度“优质木本蔬菜——辣木基地建设与示范”项目和2012年度“北碚区优质蔬菜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 项目共投入财政资金50万元。通过集中使用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 发挥西南大学等高校及社会科研机构的农业科研优势, 按照现代农业技术要求, 搭建都市农业科技示范的平台, 采用引进研发、试验、集成、示范推广的技术路径, 升级北碚农业主导产业, 成为重庆乃至中国西部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示范的中心。加大农业产学研基地建设, 建立鼓励农业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做好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及配套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指导服务。

二、北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 以土地治理为主,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体现综合性开发。

目前, 北碚区常用耕地面积约21.5万亩, 其中需改造的农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0%以上。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逐步实施, 北碚区中低产田面积正逐步减少, 但庞大的基数仍然严重阻碍了区内高效农业的发展。针对区域内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 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导, 加快土地治理建设, 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做到涝能排、旱能灌, 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在改善农田环境的基础上,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要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 因地制宜, 实施开发。

(二) 以扶持农业产业化为重点, 发展北碚优势特色产业。

重点围绕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建设优势农产品区域。花卉苗木产业和食用菌产业的区域化布局, 在北碚区已经形成, 但要进一步明确北碚区产业化发展的下一个目标, 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 在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加工型或深加工型企业的发展。北碚区每一年都要申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 所申报的项目都与区内特色产业关联密切, 充分发挥了全区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目前, 北碚农业产业主要有花卉苗木、食用菌、无公害蔬菜、水果、名优鱼养殖、奶牛养殖、瘦肉型商品猪生产等, “生态北碚”这一发展理念的提出, 为全区农业发展提出了要求, 指明了方向, 那就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为基础, 以实现生态效益为目标。

(三)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促进全区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生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是农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北碚区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工作中, 将重视保护、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实现农业生态效益相结合, 提出建设“生态北碚”的重要理念。项目区实行连片开发和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 改革耕作方式, 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 综合治理, 形成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达到土不下山、水不乱流, 保水保肥, 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2011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完成后防止水土流失面积30.2平方公里, 新增灌溉面积0.87万亩, 改善灌溉面积1.05万亩, 新增除涝面积0.76万亩, 改善除涝面积1.01万亩, 为改善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做出重要贡献。

(四) 打捆资金, 实施重点开发, 科学开发。

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水平, 打捆资金、重点开发是关键。一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内部整合, 集中资金, 使土地治理项目进一步集中, 使产业化经营项目和土地治理项目围绕发展主导优势产业统筹安排;二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同水利治理项目、森林重庆建设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城乡统筹发展项目、国土治理项目、扶贫项目、交通建设项目、农业专项资金等一起实施, 重点在一个地方实施, 资金来源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打造亮点工程, 人民满意的工程;三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最大可能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 如土地治理项目一般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的土地流转, 优化产业结构, 便会吸引土地开发商的到来, 土地治理项目与土地开发商的基地建设会相辅相成, 我们农业综合开发就要尽可能的吸引这部分资金的投入, 增加开发的力度。

三、北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业功能开发不足。

农业发展仍然以农产品生产等功能为主, 而为城市发展服务的观光休闲、种源示范、教育体验等功能还开发不足, 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 农业生产“短腿”的现象仍然突出。农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调整, 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低、联动性差, 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弱, 而且城镇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吸引和集聚能力不足, 不利于都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 农业与二、三产业的结合度不够高。

北碚区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拥有大规模的蔬菜种植基地20多个, 花卉苗木企业种植企业50多个, 但既从事种植生产又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的企业少之又少。北碚蔬菜生产企业没有一家是加工型企业, 蔬菜产品的附加值没有得到开发, 获得经济效益较少, 阻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同时北碚农业发展与三产业的结合也不够紧密, 休闲、观光、体验式农业才初步成形, 名气不大, 没有上规模, 仅有金果园一家发展的相对成熟。

(三) 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

目前, 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41家, 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 国家级龙头企业为零。大多数农业企业实力不够强, 产业化基地不够大, 龙头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全区虽然有40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但是总体看来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 绝大部分合作社结构松散, 规模小, 以解决初级农产品销售为主要目的, 没有形成自身完整的产业链。农村土地流转率度不足30%,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北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对策

(一) 总体思路。

以“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为指导, 以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和服务城市为目标, 围绕都市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主体功能, 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拓展农业功能, 逐步实现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着力构筑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全面提高全区都市现代农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二) 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

根据现有农业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 全力推进城市规划区外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以嘉陵江为界分为江东片区和江西片区。江西片区依托缙云山、中梁山、十里温泉城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突出发展以休闲养生、采摘体验等为重点的休闲农业, 龙凤桥街道、澄江镇主要发展槽上萝卜、错季蔬菜和食用菌等无公害蔬菜产业, 歇马镇依托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 重点发展名贵苗木和无毒果苗;江东片区依托蔬菜、花木、嘉陵江名优鱼等特色产业优势, 发展乡村旅游、农科工贸等服务型农业及设施农业、园艺农业, 重点打造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嘉陵江名优鱼和名特经果林等特色产业基地。

(三) 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优质蔬菜、花木、食用菌等效益较高的特色产业, 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连片发展中高档花木, 大力发展花木精品园, 形成集高档花木研发、生产、交易、产品展示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区。提高食用菌产量, 引进新技术, 开发新品种, 抓好精细加工。将粮食当作休闲保健食品和蔬菜种, 建设黑糯玉米、紫薯、山药、中华小米等一批名优新品种基地。扶持壮大柑橘等果苗生产, 加快农业良种化进程。大力发展红豆杉、金槐、腊梅和杨梅等名特经果林产业。

(四) 打造都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重点打造三条休闲农业产业带,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碚金路为轴线, 以重庆市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和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平台, 形成集园艺、观光、养老、度假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示范带, 发展一批具有观光、休闲、体验功能的花木精品园和休闲农庄;依托缙云山、中梁山、十里温泉城等旅游资源, 打造名山温泉旅游休闲产业带, 着力发展一批星级农家乐;歇马—澄江以观光采摘为依托, 打造农业生活体验带。通过打造休闲观光、体验农业示范带, 拓展农业功能, 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 形成“农业产业项目+服务设施+体验区”的北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组团式发展模式。

(五)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级农业产业化项目优先向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倾斜, 通过项目扶持、贴息补助、税收优惠等措施, 3年内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 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2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 对区级以上龙头企业在企业品牌、质量认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基地建设等方面优先给予必要的财政补助。

(六)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上一篇:湿地生物下一篇:换相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