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的混凝土

2024-08-19

建筑用的混凝土(精选12篇)

建筑用的混凝土 第1篇

在建筑工程中, 混凝土施工首先要基础施工。建筑工程的基础施工主要是指建筑的地基施工, 我们要求挖掘地基时要按照由深入浅的程序进行工作, 首先进行深基础的施工、再进行浅基础的施工。通过这种形式以确保建筑工程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在施工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地基基坑的降水和排水工作, 要保证施工过程中地基的安全。其次是承台的施工。在建筑工程中, 承台施工要根据楼体的标准高度进行准确的测量, 通常情况下, 一般楼体承台以水平分割为主进行两层施工, 两层都需要进行混凝土的浇灌, 浇筑时间也有严格的要求, 同时也要注意浇筑厚度。在层与层之间为了防止意外发生需要采取必要的间隔措施。一般我们可以用抗拉钢筋作为间隔的手段, 这种方法能够保证措施在施工条件范围内, 同时保证混凝土内部温度降低, 减少了施工的成本和机械设备的投入, 减少施工的开支, 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最后, 要严格遵守混凝土的施工顺序。在混凝土施工时, 施工顺序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 我们采取从远到近的顺序进行。在施工时, 所处位置不都是平坦的, 有时会存在一定的坡度, 在由坡度的地方施工时要保证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成功, 然后在推至到另一边, 最后推到顶部。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 对于施工设备的位置也有严格的要求, 混凝土输送泵的位置一定要在场地的正中央, 这样方便施工。如果采取混凝土泵管浇筑时, 要注意散掉热量, 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同时接缝问题也影响了安全问题, 为了解决接缝的问题, 工程设计人员在在接缝的地方留设一条调节带, 避免在制作模板时, 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出现遇冷收缩、遇热膨胀的现象, 这样现象极易发生应力断裂, 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2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 要控制水的质量。通常情况下, 我们对混凝土中混有水分的要求不是很严格, 一般的饮用水都可用于混凝土的制作。但是, 在制作混凝土时, 我们严格禁止未经过工业处理的工业使用废水、污水以及沼泽水。这类的水源含有很多化学物质或者有机物质, 会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此外, 海水也不应使用, 海水的大量盐分会导致混凝土后期拌制的硬化, 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在混凝土的水分控制中, 也要事先经过一定的检查, 我们要求饮用水中油类、糖类的成分要偏低, 酸碱度PH值不得大于4, 硫酸盐的含量不能大1%。在混凝土施工工艺原材料控制过程中, 要注意水泥的控制。我国的水泥工业比较发达, 生产的水泥品种也比较多, 一般工业上按照水泥的用途和性能将水泥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以及特种水泥。通用水泥是最常见的水泥, 包括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硅酸盐水泥以及复合硅酸盐水泥, 一般用于土建工程。在水泥的使用过程中, 还有注意水泥的等级, 区分好水泥的品种和强度等级, 才能合理的运用其性能, 掌握使用方法, 合理地使用水泥。在水泥的使用过程中, 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在运送水泥中, 我们优先使用散装的水泥, 因为散装的水泥长时间接触空气, 容易受到氧化的干扰, 因此, 我们要先使用散装、暴露在空气中的水泥, 防止水泥的变质浪费。水泥运送到工地上后, 要把不同的水泥分开储存。按照水泥的种类、生产厂家、出厂批次等, 进行不同仓库的储存工作, 不可以混装, 防止水泥在后期使用时造成混乱, 影响施工效果, 拖延施工时间, 使工艺繁琐。在水泥的储存时, 要注意水泥的防水防潮, 严重结块受潮的水泥经过检测后显示不能达到规定的标准就不能使用这样的水泥, 防止工程受损。在水泥库应该设置通风设备, 防止水泥受潮结块, 进而变质, 影响水泥的使用。此外, 还有注意骨料的选择。沙石骨料是混凝土的最基本组成成分, 在骨料选择时, 要严格按照工程上的规定进行选择。

3 混凝土材料的搭配与选择

在建筑工程中, 对材料的选择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因为材料是施工的基础, 如果材料的性能无法满足施工的要求和安全, 那么建筑施工就是不合理的。因此只有科学合理地选择建筑材料才能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进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其中对于混凝土的施工主要是以水泥和沙石为主, 我们在运送材料的过程中首先要检查的是水泥, 主要对水泥的型号、出场合格证、使用年限和质量证明等严格的把关, 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如果混凝土的要求较高, 在选择沙石时就要优先考虑沙石的质量和韧性。总之, 对于沙石的选择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选择, 根据混凝土的实际需要进行筛选, 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在外加剂的选择时, 外加剂的作用是防止混凝土变形开裂, 通常以粉煤为主。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添加外加剂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水化热能, 同时还可以改变混凝土的坚实性和柔韧性, 切实保证工程的质量, 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在配置材料的过程中对混凝土的各项指标把关要严格。在施工之前, 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试验。通过试验得出了混凝土的配置是否符合要求以及配合的比例。有时试验的结果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因此一般情况下要进行试验多次, 一直到达标为止才可以投入使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混凝土的强度, 适当的降低水泥的用量, 已达到降低水灰比例的作用。混凝土模板也是很好的应用, 在混凝土施工前, 工程技术人员要根据工程上所需要的模板类型, 考虑相应了设计要求与工程特点, 尽量选择技术先进、结构简单、施工容易、经济合理的混凝土模板类型, 同时还要保证混凝土模板的质量要求。

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所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 在建筑工程建筑施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在对混凝土的原料进行选择时要注意控制, 还要注意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注重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和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和施工要点, 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方光宇, 范设立.建筑施工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J].中国建筑工业, 2011 (20) .

[2]汪广源, 李丽, 刘敏玲.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索[J].城市建筑, 2010 (01) .

建筑用的混凝土 第2篇

某大楼工程建筑面积约17260.2m2(其中地下室面积约为8612.7m2),本工程主体地下3层,主体地上5层。建筑物呈不规则四边形,长69.3m,宽47.6m;工程为天然基础,基础持力层为强风化岩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500kN/m2,为框架抗震墙结构。本工程设计标高±0.00相当于珠基高程25.70m,建筑高度22.7m,地下室天面标高为为±0.00,地下3层总高12.9m,首层高4.2m,2层高 3.4m,3层高3.4m,4层高3.4m,5层高3.3m。地下1层4.5m,地下2层4.2m,地下3层4.2m。

2 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特点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混凝土中产生的水化热很难散发,当混凝土内部温度和外界环境温度的温度差大于规定值后,就会在混凝土的表面产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主要特点如下:

2.1 大体积混凝土的抗拉伸变形能力差。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面比较大,施工中使用的水泥量也很大。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水泥凝固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这些热能会不断的在混凝土中集聚,混凝土内部就会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的表面就会出现开裂,使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降低,并出现严重的渗漏。

2.2 一般情况下,大体积混凝土多在基础工程中应用,而基础工程中一般配置了比较多的钢筋。由于混凝土变形模量和钢筋变形模量差距较大,混凝土凝固过程中有可能导致钢筋表面出现辐射性裂缝。

2.3 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会有水化热产生,并且因水化热造成的温度应力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长期的影响,并且上部混凝土结构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应力,在这些应力的影响下,会因为拉应力过大出现裂缝。

2.4 由于混凝土为非均质材料,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会出现不均匀的体积变化。例如,混凝土中骨料出现的收缩也许会比较小,而水泥石产生的收缩也许会很大,这些因素都导致混凝土的变形不够均匀。也正是由于这些不均匀的变形,使得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会有约束力出现,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

3 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导致其结构表面出现裂缝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总的来说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因为结构产生变形造成的裂缝,另一方面是因为结构荷载引起的裂缝。

3.1 水化热裂缝。调查显示,混凝土因不均匀沉降变形、收缩变形、温度应力影响出现裂缝的概率为82%,而结构荷载所造成的裂缝只有18%。其中因温差产生的裂缝尤为严重,不管是桥梁结构、建筑结构、还是水工结构,都有温度裂缝存在。而水泥凝固过程中释放的水化热无法扩散是造成裂缝出现温度的一个关键因素。计算证明,水泥水化产生的热量会使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升高至35℃~40℃,再加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度,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温度会升高至55℃~80℃。在剧烈的温度应力影响下,混凝土表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裂缝。

3.2 混凝土收缩变形。大体积混凝土收缩变形主要有干缩变形、硬化收缩变形和塑性收缩变形。混凝土在凝固时,有很大一部分的水分会流失掉,从而造成收缩变形。一般浇筑完混凝土后,会在5h~15h 内终凝,这段时间内,水泥水化反应剧烈,水分快速蒸发,出现严重的收缩、失水情况,致使混凝土的表面出现了大量形状不规则的裂缝。

3.3 环境的湿度和温度。在浇筑混凝土时,施工环境也会对水泥水化热造成严重的影响。当外界温度比较高时,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温度也较高,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表面的温度会快速降低,而混凝土内部温度依然较高。由于内外部温差大,就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在浇筑时,浇筑的温度、水泥水化热、散热速度都会导致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裂缝。为了防止出现温度裂缝,首先要解决混凝土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4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由专业搅拌站提供。混凝土缓凝时间控制在4h左右。

4.1 混凝土的质量要求。(1)商品混凝土进场时应有供方提供的每一运输车预拌混凝土的发货单。(2)运送时,运输车应保持混凝土拌合物均匀性,不应产生分层离析现象。(3)商品混凝土每车进入现场时,试验员都要对其进行塌落度的测量,以符合配合比设计要求,并认真核对商品混凝土出槽后历时数,确保不致超过初凝时间才允许使用。(4)水泥进场时,应有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砂、石等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5)浇筑前应对模板浇水湿润。

4.2 混凝土浇筑程序。梁板和柱混凝土浇筑,先浇筑柱的混凝土,待梁、板模支好、钢筋绑扎好后,再浇筑梁、板混凝土。梁与柱的水平施工缝留置在梁底下5cm位置处。梁板混凝土浇筑按划分的施工缝连续浇筑。如因特殊情况(如停水、暴雨等),其施工缝按规范可以留置在次梁跨中三分之一的范围内,并留成垂直缝。

4.3 混凝土振捣要求。混凝土捣固除楼板采用平板式振动器外,其余柱、梁构件均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应使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插入式振捣器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并避免碰撞钢筋、模板等,注意要快插慢拔,不漏点,上下层混凝土搭接不少于50mm,平板振动器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严格控制振捣时间,防止砼离析。竖向构件浇捣后应及时清除上部乳浆。

4.4 混凝土施工缝处理。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混凝土的强度(抗压)不应小于1.2N/mm2;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的石子以及软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4.5 混凝土的找平及养护。(1)楼地面混凝土浇筑前,在柱处弹出标高控制线,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后,用3~4m双人刮尺按控制标高刮平,并使用一台水准仪复测整平;然后用长把拖抹平,保证混凝土面的平整,以便下道工序施工。混凝土水平构件应在收水前后进行2次持平压实。(2)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h 以内对其进行湿润麻包覆盖、18h 后即浇水养护,浇水护养时间不得少于14d。

4.6 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在浇筑混凝土前,将上端和下端均封闭好的测温管布置在测温点的平面位置,并使用测温组建在套管上进行布置,然后利用热电转化的方式监控各个结构部位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情况,收集好相关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按照混凝土浇筑施工的顺序,在同一平面上布置测温点,本工程分别在各个厚度的承台基础上布置了八个温度测量点,并分别在各个测温点均布置上、中、下三个温度测量组件。其中下部温度测量组件布置在混凝土底部10cm、左右的位置,中部组件布置在混凝土的中间位置,上部温度测量组件布置在混凝土顶部10cm左右的位置。此工程温度测量系统设计的巡检周期为30s,并且保证混凝土内部和微机终端显示温度可以同时进行变化,达到了温度监测要求。此外,工程还安排了工作人员在现场对温度进行监控,并且要求混凝土升温至温度稳定这段时间内,每30min 提交一次监测结果,混凝土温度进入下降时,每间隔60min提交一次监测结果。当有异常情况出现时,要立即联系管理人员,并将记录工作做好。

5 结语

本文结合实际施工案例,对高层建筑基础承台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对整个浇筑过程进行了监控。

参考文献

[1] 赵小路.房屋建筑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科技创业家,,7(5):112-113.

[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水工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第3篇

【关键词】水工建筑;砼施工;影响因数;质量控制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水工建筑逐渐增加,然而受技术条件以及施工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尤其是混凝土的施工,正是其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水工建筑的大坝、渡槽、厂房、桥梁、隧洞衬砌等工程都会使用到大量的混凝土,其施工质量直接决定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对于施工建筑施工来说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因素的基础上,从源头出发,寻求加强水工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2 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因素

在实际的水工建筑工程施工中,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天气、湿度、施工强度、工期长短、原材料质量等,本文主要分析对施工质量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

2.1 混凝土和易性不佳。混凝土的和易性是在满足一般施工条件的情况下对混凝土施工质量影响最大因素。所谓混凝土的和易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能够保持其组成成分均匀混合,不发生泌水、分层离析等现象,并易用于运输、浇筑等施工作业。水工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如火和易性不佳,那么混凝土就容易产生离析或者振捣不实的现象,从而导致建筑质量缺陷。混凝土的和易性不佳,其保水性和粘聚性就会较差,产生泌水等现象。

2.2 混凝土施工环节缺陷。整个水工建筑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包括很多环节,如混凝土比例设计、原材料原则、搅拌、运输、浇筑振实等,其中对混凝土施工质量影响最大的环节是浇筑振实。此环节容易产生两种问题:一种是表层问题,诸如外观上的蜂窝、孔洞等;一种是内部问题,没有振实而导致内部产生孔洞、空穴等质量问题,这种问题很难从外观上检测,这类问题很容易造成整个建筑结构遭到破坏,建筑受力不均,产生严重的后果。

2.3 工程监理不严格。对于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应该有严格的监理组织和制度进行监督和控制,然而现阶段的工程监理制度不完善,很多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弥补,在完工之后发现质量问题很难修补。现行的监理制度往往只注重事后监理,对于事前和事中的控制不到位。

2.4 混凝土变形。混凝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变形。根据所受因素的不同,混凝土的变形可以分为体积变形、温度变形、湿胀干缩变形和在荷载变形等。混凝土的变形会导致原本质量合格的工程重新出现问题。

3 加强水工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根据以上对影响水工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从因素入手,具体问题寻求具体解决方法,以提高水工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3.1 从源头着手,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混凝土的原材料作为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首要因素,其质量必须得到保证。原材料的好坏,不仅对混凝土的质量而且对工程的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如水泥的强度对混凝土强度起很大的决定作用,石子的含量以及大小变化直接影响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和易性。因此,必须把好原材料这一关。在水工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水泥、石子等原料的质量达到了法定质量标准和规范,并对其进行定时检测,以防其含量发生变化。当原材料的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

3.2 科学配置混凝土是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先决条件。对于混凝土的科学配置,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清楚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换算。试验室所确定的混凝土的配合比,其各级骨料都是不含有超粒径颗粒的,且处于饱和面干状态。但是在施工时,各级骨料往往含有一定量的超粒径颗粒。而且含水量超过饱和面干状态。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测试骨料超粒径颗粒的含量以及砂石的含水率,将实验室确定的配合比换算成施工配合比。其次,合理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实验室所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其和易性不一定能够与实际施工条件完全符合。尤其是当施工设备、运输方法等发生变化时,所需要的混凝土的坍落度也会随之改变,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能够符合施工的要求,应适当调整混凝土的含水量,即保持水灰比不变。最后,混凝土的配合比只有符合水工建筑工程技术性能以及施工工艺的要求,才能保证混凝土顺利施工以及达到工程要求的强度等性能。水工素混凝土和少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3~5cm,配筋率超过l%的钢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7~9cm,对于桥梁施工中的箱梁采用泵送施工,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10~14cm,初凝时间在4h 以上,强度为45Mpa的缓凝早强混凝土;灌注桩要求配制强度为35Mpa,凝结时间在10h 以上,坍落度一般为18~22cm 的大坍落度超缓凝混凝土。按通常的配制方法使混凝土达到上述工程技术性能是困难的,为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强度,达到工程各部位对混凝土各种性能的要求,在混凝土中掺入不同类型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科学配制,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在施工中效果明显。可见,科学配制混凝土,早期强度明显提高,加快模板周转,加快施工速度,其技术、经济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3.3 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所谓的和易性亦称为工作性,指的是拌混凝土适合于运输、搅拌、振捣密实成型以及浇注的性能。它包括混凝土的保水性、流动性、粘聚性、可泵性等技术性能,同时,和易性是决定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组成因素。因为,混凝土中如果和易性不佳通常会导致很多严重的质量问题与缺陷,因此,这就要求在水工建筑混凝土施工中要确保混凝土的和易性。研究表明,当施工中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合格时,往往会使混凝土的上表面泌水现象,同时会导致其硬化后表面疏松多孔,从而严重地降低了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甚至还会导致浇注后模板中的混凝土不密实,产生蜂窝,狗洞等质量事故,并影响到混凝土的耐久性及正常使用的功能。所以,务必要将混凝土的和易性视为水工建设施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尽可能地使混凝土的和易性趋于最佳状态,切实地提高施工效率。

3.4 加强对混凝土施工重点环节的质量控制。混凝土的施工环节是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一环。如上文所述,最重要的一环是浇筑振实。为了减少因浇筑振实不力导致的气孔、蜂窝、孔洞、裂缝等现象的发生,首先应加大对这一环节施工的重视,积极研究浇筑振实的新科学施工办法,对于施工细节方面尤其要重视。其次,加强对浇筑振实的设计管理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施工设计人员应在全面的考察施工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浇筑振实施工方案,切忌经验主义。再次,浇筑振实应选用经验多、技术熟练的施工人员进行操作,尽量减少施工失误。施工组织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培养有经验、有技术的高级施工队伍。

3.5 加强对水工建筑混凝土施工的工程监理工作。监督工作是促进施工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但是现阶段,工程監理不力,且只重视事后监督对施工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混凝土的施工,监理组织应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就跟踪监督,配合施工人员把好原材料这一关,对于各个施工环节,也要时时监督,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促使施工部门进行改进。此外,工程监理组织应积极研究科学的监理办法,以便更好的对混凝土施工进行监督。同时,监理组织应提高工作效率,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因发现问题而长时间没有解决办法,拖延施工进度。

4 结语

水工建筑的混凝土施工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有很大的决定作用,因此必须在重视现阶段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导致问题的各种因素,从原因入手,寻求解决办法。除上述措施以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等也是十分重要。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单位都应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从主观意识上加强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

建筑混凝土的强度分析 第4篇

1 立方体抗压强度与强度等级

按国家标准规定, 以边长为150 mm的立体试件为标准试件, 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28天, 测得的抗压强度称为立方体抗压强度简称抗压强度。测定抗压强度时, 也可采用非标准尺寸的试件, 但其测定结果应乘以换算系数, 折算成标准试件的强度值。对于边长为100mm, 200mm的立方体试件, 换算系数分别为0.95, 1.05。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即具有9596保证率的立方体抗压强度, 划分为C7.5, C10, C15, C25, C30, C35, C40C 45, C 50, C 55, C 60等十二个等级。例如C 20表示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0 MPa。

应用范围:C7.5-C 15用于垫层、基础、地坪及受力不大的结构;C 15-C 25用于梁、板、柱、楼梯、屋架等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C20-C 30用于大跨度结构、耐久性要求较高的结构、预制构件等C 30以上用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吊车梁及特种结构等。

2 轴心抗压强度

轴心抗压强度是以150 mm X 150 mm X300 mm的棱柱体为标准试件, 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28天所测的抗压强度。棱柱体试件比立方体试件能更好地反映混凝土在受压构件中的实际受压情况, 故在结构设计时, 以轴心抗压强度为依据进行设计。试验表明, 轴心抗压强度为立方体抗压强度的0.7-0.8倍。

3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3.1 水泥强度等级和水灰比

混凝土的破坏主要出现在水泥石与骨料的界面以及水泥石中骨料破坏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在水泥石中骨料与水泥石界面往往存在有孔隙、水隙和潜在微裂缝等结构缺陷, 是混凝土中的薄弱环节故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石的强度及其与骨料的粘结强度而粘结强度又与水泥石强度及骨料的情况有关。当原材料选定后混凝土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石的强度, 水泥石的强度又取决于水泥强度等级和水灰比。因此, 水泥强度等级和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也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水泥强度等级相同时, 《泥石的强度随水灰比的增加而降低。但如果水灰比过小, 则混凝土拌合物过于干硬, 成型困难, 难以成型密实, 从而导致强度下降。在水灰比不变时, 水泥石的强度随水泥强度等级的提高而提高, 从而使混凝土强度也提高。

大量试验表明, 混凝土的强度在原材料不变时, 随灰水比 (即水灰比的倒数) 的增加而增加, 并近似呈直线关系。

根据工程实践, 原材料一定时, 混凝土的强度与水泥强度等级和水灰比的关系符合下列经验:当所采用的水泥强度等级已定, 欲配制某种强度的混凝土时, 可估计应采用的水灰比大小;当所采用的水泥强度等级及水灰比已定, 可估计混凝土28d可能达到的强度。

3.2 骨料的品种, 规格与盾量

水泥石与骨料的界面黏结强度除取决于水泥石强度外, 还与骨料的品种、规格与质量有关。碎石表面粗糙, 与水泥石黏结强度较高卵石表面光滑, 与水泥石黏结强度较低, 故在水泥强度等级和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 碎石混凝土的强度高于卵石混凝土的强度, 特别是在水灰比较小时。因此, 当配制高强度混凝土时, 往往选择碎石。

骨料的级配良好, 杂质少, 针、片状骨料少, 砂率合理, 可使骨料组成密实的骨架, 充分发挥骨架作用, 并可降低用水量及水灰比, 有利于强度的提高。对于高强混凝土, 较小粒径的粗骨料可明显改善粗骨料与水泥石的界面结构, 提高黏结强度, 故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16mm或20mm。

3.3 施工条件

采用机械搅拌的混凝土拌合物比人工搅拌的更均匀, 采用机械捣实比人工捣实更密实, 特别是对水灰比较小的混凝土。

改进施工工艺, 如采用多次投料搅拌工艺;采用高速搅拌机拌合;采用高频或多频振捣器振捣;采用二次振捣工艺等都会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3.4 养护条件

混凝土成型后, 必须在适当的温度和足够的湿度条件下进行养护, 使水泥充分水化, 以保证混凝土强度的产生和发展。

养护温度高, 水泥水化快, 混凝土强度发展快;反之, 强度发展缓慢。当温度低于冰点以下时, 水泥的水化不但停止, 而且有冰冻破坏危险, 使强度降低, 故冬季施工时, 应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或掺人早强剂、防冻剂, 防止早期受冻。

环境湿度是保证水泥正常水化的另一重要条件。在适当的湿度条件下, 水泥能正常水化, 使混凝土强度发展顺利;若湿度低, 则由于水分大量蒸发, 水泥不能正常水化, 而且造成结构疏松、干裂, 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受干燥作用的时间越早, 造成的干缩开裂越严重, 结构越疏松, 强度损失越大。GB50204-92规定, 混凝土在浇注后, 应在12h内进行覆盖草袋、塑料薄膜等, 以防止水分蒸发过快, 其浇水养护时间, 对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或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对粉煤灰水泥, 在干燥或炎热气候条件下, 不得少于21d对高强混凝土则在成型后, 必须立即覆盖或采取保湿措施。

3.5 龄期

龄期是指混凝土在正常养护条件下所经历的时间。在正常养护条件下, 混凝土的强度随着龄期的增长而不断发展。最初7?14 d内发展较快, 以后逐渐变缓, 其增长过程可达数十年之久。掺加粉煤灰掺合料时, 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有所下降, 但后期强度增长大。国家标准规定, 粉煤灰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龄期, 对地上工程宜为28d对地面工程宜为28 d或60d对地下工程宜为60d或90 d;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宜为90 d或180 d。

4 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根据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可知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为:采用高强度等级水泥和较小水灰比或水灰比较小的干硬性混凝土。采用杂质含量少, 针、片状骨料含量少, 级配良好的骨料及合理砂率。配制高强混凝土时, 尽可能选用碎石。采用机械搅拌、机械振捣, 改进施工工艺。加强养护。对自然养护的混凝土, 应保证一定的温度、湿度, 特别注意早期养护, 防止干缩或早期受冻, 即夏季注意保湿, 冬季注意保温;采用湿热养护, 可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这种措施尤其适合掺混合材的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掺入减水剂或早强剂, 掺加混凝土掺合料。

参考文献

[1]张志伟.建筑材料性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1]张志伟.建筑材料性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建筑用的混凝土 第5篇

一、综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设规模正日益增大,如何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众多的工程质量问题中,混凝土裂缝现象则更为突出,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混凝土裂缝成因的分析及预防。应该指出的是混凝土中有些裂缝是很难避免的,例如普通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在30%~40% 设计荷载作用下就可能开裂;而受拉构件开裂时的钢筋应力仅为钢筋设计应力的7%~10%。工程实际中除了荷载作用造成的的裂缝外,更多的是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形和不均匀沉降等导致开裂。虽然有些裂缝对使用无多大危害,但在实际施工中仍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特别是避免有害裂缝的产生。本文分别就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地下室墙板混凝土、地面混凝土、现浇楼板混凝土及屋面防水细石混凝土简要分析其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然后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与大家商榷。

二、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

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和干缩变形,其次是砼的水灰比等,其预防措施如下:

1、严格控制水化热。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和征得设计同意的前提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可考虑采用60天强度,以减少水泥用量,同时,应选择低热水泥,减少水泥水化热。

2、通过“双掺”技术(掺加缓凝高效减水剂及粉煤灰),以减少水泥用量,并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

3、浇筑顺序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一次整体连续浇筑结束。

4、大体积混凝土浇捣完毕后,初凝前用长刮尺刮平,经6小时先用铁滚筒滚压数遍,再用木抹子在混凝土表面拍实并搓毛两遍以上,以闭合收水裂缝,防止产生表面收缩裂缝,约12~14小时后,覆盖塑料薄膜和草包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并按规定时间测量混凝土各部位的温度,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度差不超过25℃。

三、地下室墙板裂缝主要也是由于干缩引起,其预防措施如下:

1、在不改变墙板钢筋总量的情况下,对墙板水平钢筋进行等截面代换,将原来的粗钢筋大间距改为细钢筋小间距,从而防止墙板产生裂缝。

2、墙板混凝土浇筑后,摸板至少7天后方可拆除,并在墙顶设淋水管,进行24小时不间断淋水养护。

四、地面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有:

不均匀沉降(地面的沉降往往与主体结构中柱、墙等的沉降不一致,从而在它们的结合部位产生较大的裂缝)、温度及收缩变形。其预防措施如下:

1、地面混凝土浇筑时应与墙、柱间留有30mm的缝隙,以使墙、柱和地面的沉降相互独立。

2、垫层铺设前,其下一层表面应湿润。室内地面一般可不设伸缝。室外地面采用混凝土垫层时应设置伸缝,其间距为30m。室内外地面的混凝土垫层,均应设纵向缩缝和横向缩缝。纵向缩缝间距为3~6m,横向缩缝间距为6~12m。室外地面或高温季节施工的地面,缩缝间距宜采用下限值。垫层混凝土的纵向缩缝应做平头缝或加肋板平头缝。当垫层厚度大于150mm时,可做企口缝。横向缩缝应做假缝。平头缝和企口缝的缝间不得放置隔离材料,浇筑时应互相紧贴,企口缝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假缝宽度为5~20mm,深度为垫层厚度的1/3,缝内用1:3水泥沙浆填缝。工业厂房、礼堂、门厅等大面积水泥混凝土垫层应分区段浇筑,分区段应结合变形缝的位置,不同类型的建筑地面连接处和设备基础的位置进行划分,并应与设置的纵向、横向缩缝的间距相一致。

五、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主要原因有:

1、混凝土水灰比、塌落度过大。

2、板负筋位置不当。

3、混凝土早期养护不好。

4、建筑物建好后(特别是长期空置的商品房)长期关闭,室风相对湿度过低,混凝土收缩开裂。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即在正常湿度环境中,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裂缝十分微小,而且裂缝不会进一步扩展。但当混凝土所处环境的相对湿度低于80%时,混凝土内部自由水蒸发加速,从而加剧了混凝土的收缩,若这一过程持续时间过长,微裂缝就会进一步扩展,进而可能形成通缝。

5、混凝土强度未到1.2N/mm²前,就在其上堆放材料、搭设支架。

预防措施如下:

1、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对于商品混凝土的塌落度应加强检查。

2、在楼板浇捣过程中派专人护筋,避免踩下负筋的现象发生。

3、混凝土浇筑前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浇筑完毕后应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并满足以下要求:

(1)应在浇筑完毕后12小时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2)混凝土浇水养护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天,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天;(3)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4)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4、在一定的时间段(一般自混凝土浇筑完成后2年内)保持空置房间内的相对湿度与室外相对湿度基本一致并不宜低于85%,这一要求可采用经常开窗的方法得以实现,有条件的地方定期洒水增加湿度则效果更好。

5、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²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堆放材料、安装模板及支架,以免由于振动等原因产生裂缝。

六、屋面细石混凝土刚性防水层开裂的主要原因有:

1、未设分格缝或分格缝设置不合理。

2、混凝土内钢筋网片在分格缝处未断开。

3、混凝土与基层间宜设置可靠的隔离层。

4、养护不好。

预防措施如下:

1、混凝土应在屋面板的支承端、屋面的转折处、突出屋面结构的交接处设置分格缝,其纵横间距不宜大于6m。

2、混凝土内钢筋网片应在分格缝处断开。

3、混凝土与基层间设置可靠的隔离层。

5、混凝土浇完后应按规定做好养护工作。

七、结语:

为了避免混凝土产生裂缝,我们在工程实际中应注意:

1、采用合理的配合比。

2、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包括浇筑方法和表面处理方法等)

3、采用必要构造措施。

4、及时养护。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replyview]摘 要: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 裂缝 预防 处理

一、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也就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多工程的失事都是由于裂缝的不稳定发展所致。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钢筋混凝土规范也明确规定[1]:有些结构在所处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二、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

1.干缩裂缝及预防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间,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二是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三是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四是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五是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2.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二是严格控制水灰比,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三是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四是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五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及时养护。

3.沉陷裂缝及预防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二是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三是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四是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五是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4.温度裂缝及预防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 kg/m3,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左右甚至更高)。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26℃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二是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3以下。三是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四是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五是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在传统的“三冷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六是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七是高温季节浇筑时可以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八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与结构尺寸相关,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越大,因此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九是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冷水或者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十是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十一是预留温度收缩缝。十二是减小约束,浇筑混凝土前宜在基岩和老混凝土上铺设5mm左右的砂垫层或使用沥青等材料涂刷。十三是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十四是混凝土中配置少量的钢筋或者掺入纤维材料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5.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

碱骨料反应裂缝和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这种裂缝一般出现中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因此应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主要的预防措施:一是选用碱活性小的砂石骨料。二是选用低碱水泥和低碱或无碱的外加剂。三是选用合适的掺和料抑制碱骨料反应。

由于混凝土浇筑、振捣不良或者是钢筋保护层较薄,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使钢筋产生锈蚀,锈蚀的钢筋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胀裂,此种类型的裂缝多为纵向裂缝,沿钢筋的位置出现。通常的预防措施有:一是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二是混凝土级配要良好。三是混凝土浇注要振捣密实。四是钢筋表层涂刷防腐涂料。

三、裂缝处理

裂缝的出现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还会引起钢筋的锈蚀、加速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疲劳、抗渗能力。因此根据裂缝的性质和具体情况我们要区别对待、及时处理,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表面修补法,灌浆、嵌逢封堵法,结构加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以及仿生自愈合法。

1.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2.灌浆、嵌逢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

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3.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4.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5.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防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腐,既可用于已裂结构也可用于新建结构。[/replyview] 6.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4]。

四、结 论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防裂措施综述 摘要: 本文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概括介绍了防止裂缝发生的措施,可在工程实践中参考应用。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 裂缝 防裂措施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大型现代化技术设施或构筑物不断增多,而混凝土结构以其材料廉价物美、施工方便、承载力大、可装饰强的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于是大体积混凝土逐渐成为构成大型设施或构筑物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大体积混凝土,一般理解为尺寸较大的混凝土,美国混凝土学会给出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任何现浇混凝土,其尺寸达到必须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开裂影响的,即称为大体积混凝土。这就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问题,开裂问题是在工程建设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技术问题,裂缝一旦形成,特别是基础贯穿裂缝出现在重要的结构部位,危害极大,它会降低结构的耐久性,削弱构件的承载力,同时会可能危害到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所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

裂缝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结构型裂缝,是由外荷载引起的,包括常规结构计算中的主要应力以及其他的结构次应力造成的受力裂缝。二是材料型裂缝,是由非受力变形变化引起的,主要是由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本文主要探讨材料型裂缝。其中具体原因如下。2.1 温度应力引起裂缝(温度裂缝)

目前温度裂缝产生主要原因是由温差造成的。温差可分为以下三种:混凝土浇注初期,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水化热积聚在混凝土内部不易散发,常使混凝土内部温度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温度为室外环境温度,这就形成了内外温差,这种内外温差在混凝土凝结初期产生的拉应力当超过混凝土抗压强度时,就会导致混凝土裂缝;另外,在拆模前后,表面温度降低很快,造成了温度陡降,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当混凝土内部达到最高温度后,热量逐渐散发而达到使用温度或最低温度,它们与最高温度的差值就是内部温差;这三种温差都会产生温度裂缝。在这三种温差中,较为主要是由水化热引起的内外温差。2.2 收缩引起裂缝

收缩有很多种,包括干燥收缩、塑性收缩、自身收缩、碳化收缩等等。这里主要介绍干燥收缩和塑性收缩。2.2.1 干燥收缩

混凝土硬化后,在干燥的环境下,混凝土内部的水分不断向外散失,引起混凝土由外向内的干缩变形裂缝。2.2.2 塑性收缩

在水泥活性大、混凝土温度较高,或在水灰比较低的条件下会加剧引起开裂。因为这时混凝土的泌水明显减少,表面蒸发的水分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这时混凝土尚处于塑性状态,稍微受到一点拉力,混凝土的表面就会出现分布不均匀的裂缝,出现裂缝以后,混凝土体内的水分蒸发进一步加大,于是裂缝进一步扩展。3 防止裂缝的措施

由以上分析,材料型裂缝主要是由温差和收缩引起,所以为了防止裂缝的产生,就要最大限度的降低温差和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具体措施如下。3.1 优选原材料 3.1.1 水泥

由于温差主要是由水化热产生的,所以为了减小温差就要尽量降低水化热,为了降低水化热,要尽量采取早期水化热低的水泥,由于水泥的水化热是矿物成分与细度的函数,要降低水泥的水化热,主要是选择适宜的矿物组成和调整水泥的细度模数,硅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主要有:C3S、C2S、C3A和C4AF,试验表明:水泥中铝酸三钙(C3A)和硅酸三钙(C3S)含量高的,水化热较高,所以,为了减少水泥的水化热,必须降低熟料中C3A和 C3S的含量。在施工中一般采用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水泥。另外,在不影响水泥活性的情况下,要尽量使水泥的细度适当减小,因为水泥的细度会影响水化热的放热速率,试验表明比表面积每增加100cm2/g,1d的水化热增加17J/g~21 J/g,7d和20d均增加4 J/g~12 J/g。3.1.2 掺加粉煤灰

为了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并提高和易性,我们可以把部分水泥用粉煤灰代替,掺入粉煤灰主要有以下作用:①由于粉煤灰中含有大量的硅、铝氧化物,其中二氧化硅含量40%~60%,三氧化二铝含量17%~35%,这些硅铝氧化物能够与水泥的水化产物进行二次反应,是其活性的来源,可以取代部分水泥,从而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的热胀;②由于粉煤灰颗粒较细,能够参加二次反应的界面相应增加,在混凝土中分散更加均匀;③同时,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进一步改善了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使混凝土中总的孔隙率降低,孔结构进一步的细化,分布更加合理,使硬化后的混凝土更加致密,相应收缩值也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粉煤灰的比重较水泥小,混凝土振捣时比重小的粉煤灰容易浮在混凝土的表面,使上部混凝土中的掺合料较多,强度较低,表面容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因此,粉煤灰的掺量不宜过多,在工程中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粉煤灰的掺量。3.1.3 骨料(1)粗骨料

尽量扩大粗骨料的粒径,因为粗骨料粒径越大,级配越好,孔隙率越小,总表面积越小,每立方米的用水泥砂浆量和水泥用量就越小,水化热就随之降低,对防止裂缝的产生有利。(2)细骨料

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和中粗砂,最好用中粗砂,因为其孔隙率小,总表面积小,这样混凝土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就可以减少,水化热就低,裂缝就减少,另一方面,要控制砂子的含泥量,含泥量越大,收缩变形就越大,裂缝就越严重,因此细骨料尽量用干净的中粗沙。3.1.4 加入外加剂

加入外加剂后能减小混凝土收缩开裂的机会,外加剂对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有以下影响:

(1)减水剂对混凝土开裂的影响 减水剂的主要作用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提高混凝土强度或在保持混凝土一定强度时减少水泥用量,而水灰比的降低,水泥用量的减少对防止开裂是十分有利的。

(2)缓凝剂对混凝土开裂的影响

缓凝剂的作用一是延缓混凝土放热峰值出现的时间,由于混凝土的强度会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大,所以等放热峰值出现时,混凝土强度也增大了,从而减小裂缝出现的机率,二是改善和易性,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塌落度损失。(3)引气剂对混凝土开裂的影响

引气剂在混凝土的应用对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性、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十分有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外加剂不能掺量过大,否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在GB8076~1977中规定,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28d的收缩比不得大于135%,即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收缩比基准混凝土的收缩不得大于35%。3.2 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3.2.1 混凝土的拌制

(1)在混凝土拌制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原材料计量准确,同时严格控制混凝土出机塌落度。

(2)要尽量降低混凝土拌合物出机口温度,拌合物可采取以下两种降温措施:一是送冷风对拌和物进行冷却,二是加冰拌合,一般使新拌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在6℃左右。3.2.2 混凝土浇注、拆模(1)混凝土浇注过程质量控制

浇注过程中要进行振捣方可密实,振捣时间应均匀一致以表面泛浆为宜,间距要均匀,以振捣力波及范围重叠二分之一为宜,浇注完毕后,表面要压实、抹平,以防止表面裂缝。另外,浇注混凝土要求分层浇注,分层流水振捣,同时要保证上层混凝土在下层初凝前结合紧密。避免纵向施工缝、提高结构整体性和抗剪性能。(2)浇注时间控制

尽量避开在太阳辐射较高的时间浇注,若由于工程需要在夏季施工,则尽量避开正午高温时段,浇注尽量安排在夜间进行。(3)混凝土拆模时间控制

混凝土在实际温度养护的条件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最低温度控制在25℃以内,预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降不超过9℃以上允许拆模。3.2.3 做好表面隔热保护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主要是由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的。混凝土浇注后,由于内部较表面散热快,会形成内外温差,表面收缩受内部约束产生拉应力,但是这种拉应力通常很小,不至于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但是如果此时受到冷空气的袭击,或者过分通风散热,使表面温度降温过大就很容易导致裂缝的产生,所以在混凝土在拆模后,特别是低温季节,在拆模后立即采取表面保护。防止表面降温过大,引起裂缝。另外,当日平均气温在2~3d内连续下降不小于6~8℃时,28d龄期内混凝土表面必须进行表面保护。3.2.4 养护

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湿润,这样既减少外界高温倒罐,又防止干缩裂缝的发生,促进混凝土强度的稳定增长。一般在浇注完毕后12~18h内立即开始养护,连续养护时间不少于28d或设计龄期。3.2.5 通水冷却

若是在高温季节施工,则要在初期采用通制冷水来降低混凝土最高温度峰值,但注意,通水时间不能过长,因为时间过长会造成降温幅度过大而引起较大的温度应力。为了削减内外温差,还应在夏末秋初进行中期通水冷却,中期通水一般采用河水,通水历时两个月左右。后期通水是使混凝土柱状块达到接缝灌浆的必要措施,一般采用通河水和通制冷水相结合的方案。4 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是目前学者和工程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体积混凝土的材料型裂缝主要是由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笔者认为精心选择原材料,并在施工中采用合理的方法,能有效的防止裂缝的发生。[参考文献]

[1] 龚召熊:水工混凝土的温控与防裂.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 戴镇潮:大体积混凝土的防裂.混凝土,2001,(9):10

[3] 覃维祖:混凝土的收缩、开裂及其评价与防治.混凝土,2001,(7):3 [4] 迟陪云: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起因及防裂措施.混凝土,2001,(12):31 [5] 康方中:浅谈现浇商品混凝土楼板变形裂缝的成因和防治.混凝土,2003,(5):18

[6] 段 峥:现浇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防治.混凝土,2003,(5):48 [7] 尤启俊:外加剂对混凝土收缩抗裂性能的影响.混凝土,2004,(9):

32、33 [作者简介]

霍金荣: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云南农业大学在读结构方向研究生 龚爱民:男(汉族)、云南楚雄人、云南农业大学材料和结构方向研究生导师

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可能原因

大体积混凝土墩台身或基础等结构裂缝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各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收缩裂缝。混凝土的收缩引起收缩裂缝。收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混凝土中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越高,混凝土的收缩就越大。选用水泥品种的不同,干缩、收缩的量也不同。

混凝土逐渐散热和硬化过程引起的收缩,会产生很大的收缩应力。如果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中产生收缩裂缝。在大体积混凝土里,即使水灰比并不低,自身收缩量值也不大,但是它与温度收缩叠加到一起,就要使应力增大,所以在水工大坝施工时早就将自身收缩作为一项性能指标进行测定和考虑。

2、温差裂缝。混凝土内外部温差过大会产生裂缝。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和混凝土表面的温差过大。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更易发生此类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一般要求一次性整体浇筑。浇筑后,水泥因水化引起水化热,由于混凝土体积大,聚集在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混凝土内部温度将显著升高,而其表面则散热较快,形成了较大的温度差,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此时,混凝龄期短,抗拉强度很低。当温差产生的表面抗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则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3、安定性裂缝。安定性裂缝表现为龟裂,主要是因水泥安定性不合格而引起的。

二、裂缝的防治措施

1、设计措施

1)精心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在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工作性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降低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采用“三低(低砂率、低坍落度、低水胶比)二掺(掺高效减水剂和高性能引气剂)一高(高粉煤灰掺量)”的设计准则,生产出高强、高韧性、中弹、低热和高极拉值的抗裂混凝土。

2)增配构造筋提高抗裂性能。配筋应采用小直径、小间距。全截面的配筋率应在0.3-0.5%之间。

3)避免结构突变产生应力集中,在易产生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强措施。

4)在易裂的边缘部位设置暗梁,提高该部位的配筋率,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

5)在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施工时的气候特征,合理设置后浇缝,保留时间一般不小于60天。如不能预测施工时的具体条件,也可临时根据具体情况作设计变更。

2、施工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和技术标准,选用低水化热水泥,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应尽量减少(1-1.5%以下)。

优选混凝土各种原材料。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应优先选用收缩性小的或具有微膨胀性的水泥。骨料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所占比例一般为混凝土绝对体积的80%-83%,应选择线膨胀系数小、岩石弹模较低、表面清洁无弱包裹层、级配良好的骨料。砂除满足骨料规范要求外,应适当放宽石粉或细粉含量,砂子中石粉比例一般在15%-18%之间为宜。粉煤灰只要细度与水泥颗粒相当,烧失量小,含硫量和含碱量低,需水量比小,均可掺用在混凝土中使用。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复合使用对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度,提高硬化混凝土的力学、热学、变形、耐久性等性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混凝土向高性能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

2)细致分析混凝土集料的配比,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减少混凝土的坍落度,合理掺加塑化剂和减少剂。

3)采用综合措施,控制混凝土初始温度。

4)根据工程特点,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可以减少用水量,减少水化热和收缩。

5)加强混凝土的浇灌振捣,提高密实度。

6)混凝土尽可能晚拆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度不应下降15℃以上,混凝土的现场试块强度不低于C5。

7)采用两次振捣技术,改善混凝土强度,提高抗裂性。

8)根据具体工程特点,采用UEA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9)对于高强混凝土,应尽量使用中热微膨胀水泥,掺超细矿粉和膨胀剂,使用高效减水剂。通过试验掺入粉煤灰,掺量15%-50%

浅析混凝土裂缝的原因、预防与处理

摘要:本市近几年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尤其是房屋建筑。在建筑业繁荣的背景下,建筑主管部门受到的投诉也多了起来,特别是住房混凝土的裂缝是最普遍的问题之一。作为一个建筑工作者,在当前施工中如何克服水泥混凝土裂缝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本文将对水泥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 裂缝 原因 分析 处理

一、混凝土裂缝的分类

混凝土裂缝是混凝土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情绝大多数发生于施工阶段,其原因复杂多变,一般可分为微观裂缝和宏观裂缝两大类。

微观裂缝是指肉眼看不到的、砼内部固有的一种裂缝,它是不连贯的。宽度一般在0.05mm以下,这种砼本身固有的微观裂缝,荷载不超过设计规定的条件下,一般视为无害。

宏观裂缝宽度在0.05mm以上,并且认为宽度小于0.2~0.3mm的裂缝是无害的,但是这里必须有个前提,即裂缝不再扩展,为最终宽度。

二、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裂缝产生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有设计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施工过程的各种因素组合产生的,要根本解决混凝土中裂缝问题,还是需要从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人手。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最有效的途径。

(一)砼的收缩

收缩是砼的一个主要特性,对砼的性能有很大影响。由于收缩而产生的微观裂缝一旦发展,则有可能引起结构物的开裂、变形甚至破坏。产生收缩裂缝的原因,一般认为在施工阶段因水泥水化热及外部气温的作用引起砼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多为规则的条状,很少交叉。常发生在结构变截面处,往往与受力钢筋平行。收缩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砼中,梁、板、柱等小块体构件,预应力构件极少产生收缩裂缝。砼收缩裂缝危害较大,尤其是暴露在大气中的构筑物,影响更大。如不加以防止,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二)混凝土材料及配合比 配合比设计不当直接影响砼的抗拉强度,是造成砼开裂不可忽视的原因。配合比不当指水泥用量过大,水灰比大,含砂率不适当,骨料种类不佳,选用外加剂不当等,这几个因素是互相关联的。有关试验资料显示:用水量不变时,水泥用量每增加10%,混凝土收缩增加5%;水泥用量不变时,用水量每增加10%,混凝土强度降低20%,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力降低10%。合肥市近两年发现不少商品混凝土浇捣的楼板出现裂缝,总结的原因有如下方面:

1.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

2.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量增大。3.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严重增加混凝土收缩。4.水泥品种原因,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大。

5.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原因: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脆性越大、越易开裂。

(三)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1.现场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产生。

2.高空浇注混凝土,风速过大、烈日暴晒,混凝土收缩值大。3.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缺少两次抹面,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

4.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对水化计算不准、现场混凝土降温及保温工作不到位,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

5.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混凝土早期脱水,引起收缩裂缝。6.现场模板拆除不当,引起拆模裂缝或拆模过早。

7.现场预应力张拉不当(超张、偏心),引起混凝土张拉裂缝。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砼较大的收缩,产生龟裂裂缝或疏松裂缝,致使砼微观裂缝迅速扩展,形成宏观裂缝。

养护是使砼正常硬化的重要手段。养护条件对裂缝的出现有着关键的影响。在标准养护条件下,砼硬化正常,不会开裂,但只适用于试块或是工厂的预制件生产,现场施工中不可能拥有这种条件。但是必须注意到,现场砼养护越接近标准条件,砼开裂可能性就越小。

(四)使用原因(外界因素)

1.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沉降裂缝。2.使用荷载超负。

3.野蛮装修,随意拆除承重墙或凿洞等,引起裂缝。4.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引起裂缝。5.意外事件,火灾、轻度地震等引起构筑物的裂缝。

三、混凝土裂缝预防措施

根据砼裂缝成因,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预防要比事后补救有效的多。也就是说采取以防为主的方法,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计

在设计上要注意到那些容易开裂的部位,如深基与浅基、高低跨处等,应考虑到由于地基的差异沉降或结构原因而引起的薄弱环节,在设计中加以解决。在构件截面允许、配筋率不变而且浇筑方便的条件下,钢筋直径越细、间距越小则对预防开裂越有利。

2、施工方案

良好的施工方案与预防、控制裂缝有很大的关系。施工方案主要应确定一定浇筑量、施工缝间距、位置及构造、浇筑时间、运输及振捣等。一次浇筑长度由垂直施工缝分割,最好是设置在变截面处或承受拉、剪、弯应力较小的部位。除控制一次浇筑厚度外,分层位置即水平施工缝留设位置也应加以注意,一般来说,因尽量留在变截面处,或远离受拉钢筋部位而设在砼的受压区,确定浇筑时间的原则应尽量避开炎热天气和昼夜温差大的日子。如果必须在夏季施工,则应采取材料降温措施来控制砼入模温度。

3、施工质量

由于施工质量原因而产生的裂缝发生率在95%以上。如果在施工阶段控制住了裂缝,则在使用阶段开裂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因此,施工阶段是裂缝预防的主要阶段,在施工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砼要有合适的配合比,选择合适的配合比,不仅要满足强度要求、施工要求,还要从防止产生裂缝的需要出发。适当地选择好水灰比,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原则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其次钢筋的成型和模板安装位置要准确、牢固,以免施工中变形。钢筋上的污物和氧化铁皮要清除,以免影响粘结力。第三是浇筑、振捣操作合理,特别是振捣操作技术,往往不被人们重视。过分地振捣对砼均匀性有害,振捣不足也不能保证砼应有的密实度,要恰到好处。

4、养护

养护的目的是使砼正常硬化,强度增长,不受或少受外界影响。技术关键是设法使砼温度级慢慢下降到接近外界气温,缩小降温过程中的温差。以便减小温度应力,阻力裂缝的产生。

常规养护方法是喷水,对一般砼结构,减小表面收缩,防止龟裂是可行的。大体积砼由于块体内外温度不一致,强度增长不同,常常是在强度增长慢的表面开裂,其养护就不能只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具体说,尽量晚拆模,拆模后要立即覆盖或及时回填,避开外界气候的影响,养护期应以砼强度增长最快的阶段为准,即7至28天,最好能长些。

四、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1、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2、填充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3、灌浆法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利用压送设备(压力0.2~0.4Mpa)将补缝浆液注入砼裂隙,达到闭塞的目的,该方法属传统方法,效果很好。也可利用弹性补缝器将注缝胶注入裂缝,不用电力,十分方便效果也很理想。

探讨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浇筑技术 第6篇

关键词:混凝土;浇筑技术;建筑工程

1.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飞速发展,混凝土浇筑技术被广泛的运用于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技术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发展至关重要,怎么将混凝土浇筑技术科学合理的运用于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之一。

2.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类型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按浇筑的类型分为小直径钢管法、加固双管法、大直径薄壁预应力输水管法等几个类型。驳岸加固双管法往往在水下浇筑中被运用,在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将混凝土与水完全隔离开才可以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合格。运用小直径钢管法浇筑混凝土时要提前调配好混凝土的比例,加强辅助振捣措施与泵管注入措施。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应用较多的是大直径薄壁预应力输水管整体混凝土浇筑技术。

3.实施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前期准备

实施混凝土浇筑之前有三个前期准备,即严格的管理与检测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搅拌混凝土和输送混凝土。

3.1.严格的管理与检测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

实施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前期准备中严格的管理与检测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主要有3点,即a.首先就应该严格的检查进入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水泥,比对和检查水泥的质量报告与基本信息,比如:品种、包装、出厂日期、出厂合格证、合成原料、水泥型号等。依照有关的规定对水泥实施抽样检查,水泥的初凝时间、安定性、强度、终凝时间等一系列特性的指标要和我国有关规定中对于水泥质量的要求与标准相符合。接着依次抽样检测包括砂子、砖块、石子、钢筋等在内的其他进入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原材料;b.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在备注原材料产地到施工图纸上的时候,一定要符合建筑工程设计图纸中的要求与标准;

3.2.搅拌混凝土

在搅拌混凝土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控制水泥、掺合料、混凝土骨料、外加剂等一系列原材料的数量、质量和放入搅拌池中的先后秩序,也要合理的控制混凝土中的搅拌时间与浇筑时间,在搅拌混凝土的过程中不可以对类型不同的水泥实施混合搅拌,要合理的对水泥进行分类;倘若在搅拌混凝土的过程中,含水率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就应该增大对含水率的检测力度并且预计检测含水率的次数,对搅拌混凝土过程中所放入的水、骨料的用量实施合理的调节。

3.3.输送混凝土

可以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设置有关的移动泵、拖泵,这样可以保证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对混凝土实行现场及时供应,能够运用移动泵直接把完成搅拌的混凝土输送到需要浇筑的地方。在运用泵对混凝土实施输送的时候,要仔细的了解混凝土泵中的各个性能、功能,在运用泵机的过程中要配备相关的配件,这样可以在泵机出现故障之后,对其进行有效、及时的维修。在安装泵管的过程中,要仔细的检查泵管里面是否存在残留的混凝土,尤其是泵管里面的弯管,倘若发现存在残留的混凝土就要彻底的清洗干净,确保管道接入口的密实性,防止管道接入口处出现漏浆现象。

4.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4.1.分段分层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浇筑混凝土的时候实施全面分层,这种混凝土浇筑技术方案的过程中,浇筑混凝土的强度特别大,当在浇筑混凝土现场中的混凝土搅拌机、运输机不能达到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要求与标准的时候,能够选择分段分层这种浇筑混凝土技术方案。分段分层本质上就是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从结构的底端开始浇筑混凝土,在浇筑混凝土一段距离以后,再开始浇筑第二层的混凝土,按照这个顺序依次浇筑结构中的每一层混凝土。一般我们在厚度较小和面积较大的结构中使用分段分层这种浇筑混凝土技术方案。

4.2全面分层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在建筑的整个结构中分层浇筑混凝土的时候,在确保完成浇筑整个结构中的第一层混凝土后,在终凝的位置上进行浇筑第二层,保持这样的浇筑模式浇筑混凝土,一直等到完成混凝土浇筑,在运用这种浇筑混凝土的方案技术时,结构的平面不可以太过宽大,要从结构中的短边开始浇筑混凝土,接着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要顺着结构中的长边进行,也能够运用从结构的中间到两端或者是采取结构的两端到中间浇筑混凝土。

4.3余面分层

在结构中一次性的完成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会在结构中形成对应的斜面,当混凝土的结构与斜面之间的比例为三比一时,一定要从浇筑层的下端开始进行浇筑混凝土的振捣工作,缓慢的朝上运动,这样可以有效的确保浇筑混凝土的质量。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的截面比较大,因此非常容易导致混凝土结构中存在裂缝,出现这一不良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降温和收缩。在混凝土结构中发生的水化热反应,导致了温差与收缩,能够把这两个事项分解为均匀降温差以及非均匀降温差。因此在浇筑完成大体积混凝土之后,要有效、及时的排除污水,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质量。

5.混凝土浇筑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5.1控制混凝土高度

在实施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在混凝土入模的时期我们应该随时检查模板或钢筋骨架的倾倒。在混凝土高度小于2m的时候,要运用串筒的方式,应该把从出料管口到浇筑层的自由倾落高度控制在1.5m以下。

5.2控制浇筑时间

在进行混凝土的现浇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把握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针对有的需要进行二次浇筑的混凝土结构,应该把间隔控制在1.5小时之内,而且需要在5个小时之内全部完成整个混凝土浇筑工程,避免产生裂缝。

5.3养护控制

在完成浇筑混凝土的施工后,要实施二次甚至三次的抹压,同时做好混凝土的养护,有必要的话要对混凝土进行覆盖薄膜以致密封,确保混凝土养护的质量。

5.4控制振捣

在浇筑混凝土梁板的过程中,应从梁柱的节点开始实施混凝土的浇筑,保证该地方处理振捣拥有较好的密实性。首先应该浇筑高标号的施工混凝土,而后再实施浇筑低标号的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应该一直保证浇筑高标号混凝土高度要高于附近低标号浇筑混凝土的高度,而且还应该强化梁柱节点部位钢筋的综合密实性,从而行之有效的防止形成蜂窝混凝土等不好的质量问题。

6.结束语

现代建筑大多是以混凝土结构作为重要的施工材料,因其结构的耐久性、完整性、安全性成为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优先选择,另外随着现代房屋建筑的周期性延长,更加加强了对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关注,不少建筑企业也不得不将混凝土浇筑技术作为开发热点,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浇筑后质量的保管、养护上,用最为科学的方法加以提升,以确保整体建筑工程的质量,确保获得最大的建筑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铭.论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271-272.

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第7篇

1.1 混凝土强度对质量的影响因素

1.1.1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

度, 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 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 按公式计算, 当水灰比相等时, 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因此, 当水灰比不变时, 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混凝土强度是错误的, 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 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

综上所述, 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 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 最重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

1.1.2 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 当

石质强度相等时, 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 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 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 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 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左右, 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比粗骨料小, 所以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 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 砂石质量必须符合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 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 并根据现场砂石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 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 不能把实验室配合比与施工配合比混为一谈。混凝土只有在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 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以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影响。冬季要保温防冻害, 夏季要防曝晒脱水。现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法及蒸养法。

1.2 混凝土和易性对质量的影响

和易性是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等各种性能的综合表述。当混凝土拌合和易性不良时, 则混凝土可能振捣不实或发生离析现象, 产生质量缺陷。混凝土的和易性良好, 混凝土振捣密实, 且不发生离析, 能够获得均质密实良好的混凝土质量。通常一些人员配制混凝土用低水量、低坍落度, 强调以振实工艺来保证混凝土质量, 其实这样容易产生蜂窝、孔洞等缺陷。实践表明, 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才便以振实, 且应具有大些的流动性或可塑性, 以利于浇筑振实, 且应具有较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 以免产生离析、泌水现象。现在通过掺高效减水剂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

1.3 混凝土变形对质量的影响因素

混凝土的变形主要有硬化过程的自身体积变形、湿胀干缩变形, 温度变形和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混凝土的湿胀干缩变形是由于混凝土中水分的变形而引起的, 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是:

1.3.1 混凝土变形后, 养护不良, 受到风吹日

晒, 表面水分蒸发快、体积收缩受到内部和突然的约束, 出现拉应力, 引发混凝土表面开裂, 或者构件水分蒸发, 产生的体积收缩受到地基或垫层的约束, 而出现干缩裂缝。

1.3.2 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 表面湿度经常发生剧烈变化。

1.3.3 采用含泥量多的粉砂配制混凝土。

1.3.4 混凝土受到过度振捣, 表面形成水泥含量多的砂浆层。

1.3.5 后张法预应力构件露天产生后长期不张拉等。

2 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内容

2.1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 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如水泥强度的波动, 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石子粒径颗粒含量的变化, 导致混凝土级配的变化, 并直接影响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 骨料含水率的变化, 对混凝土的水灰比影响很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在生产过程中, 一定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 全部符合技术性能指标方可应用。骨料中含有害物质, 超过规范规定的范围内, 则会妨碍水泥水化, 降低混凝土的强度, 削弱骨料与水泥的粘结, 能与水泥的水化产物进行化学反应, 并产生有害膨胀的物质。如果粘土、淤泥在砂中超过3%, 碎石、卵石中超过2%, 则这些极细粒材料在集料表面形成包围层, 妨碍集料与水泥石的粘结。它们或者以松散的颗粒出现, 大大增加了需水量。如果使用有机杂质的沼泽水、海水等拌制混凝土, 则会出现混凝土表面形成盐霜。对混凝土集料来说, 影响配合比组成变异而导致混凝土强度过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含水率, 含泥量的变化和石子含粉量。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 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除经常性的检测外, 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掌握其含量的变化规律, 并拟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2.2 混凝土质量标准差的控制

2.2.1 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合理的配合比有实验室通过试验确定, 除满足确定、耐久性要求和节约原材料外, 应该具有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因此要实验室设计合理的配合比, 必须提供合理的水泥、砂、石。水泥控制强度, 砂控制细度、含水率、含泥量等, 石控制含水率及含泥量等。只有材料达到合格要求, 才能做出合理混凝土配合比, 才能使施工得以正常合理的进行, 达到设计和验收标准。

2.2.2 正确按设计配合比施工。

按施工配合比施工, 首先要及时测定砂石含水率, 将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其次, 要用重量比, 不能用体积比, 最后, 要及时检查原材料是否与设计用原材料相符, 这要求供方提供两份相同材料, 一份提供给实验室, 一份给工地, 工地收料人员应按样本收料, 如来样与样本不符, 应马上向上级汇报, 及时更改配合比 (材料不合格不收料除外) 。

2.2.3 加强原材料管理, 混凝土材料的变异将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因此收料人员应严把质量关, 不允许不合格品进场, 另外与原材料不符及时汇报, 采取相应措施, 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2.2.4 进行混凝土强度的测定, 我们以28d强

度为标准, 在施工简便和质量保证, 我们一般做7d试块等, 以对混凝土强度尽量根据其龄期测定其发展, 以明确其质量。

2.3 科学配制混凝土质量的控制

2.3.1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换算。

实验室所确定的配合比, 其各类骨料不含有超逊径颗粒, 且以饱和面干状态。但施工时, 各类骨料中常含有一定量超逊径颗粒, 而且其含水量常超过饱和面干状态。因此应根据实测骨料超逊径含量及砂石表面含水率, 将实验室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其目的在于准确的实现实验室配合比, 而不是改变实验室配合比。调整量= (该级超径量与逊径量之和) ——— (次一级超径量+上一级逊径量)

2.3.2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调整。

实验室所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 其和易性不一定能与实际施工条件完全适合, 或当施工设备、运输方法或运输距离, 施工气候等条件发生变化时, 所要求的混凝土坍落度也随之改变。为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符合施工要求, 需将混凝土含水率及用水量做适当调整 (保持水灰比不变) 。

2.3.3 混凝土配合比, 需满足工程技术性能及

施工工艺的要求, 才能保证混凝土顺利施工及达到工程的强度等性能。

素混凝土和少筋混凝土坍落度一般为3~5cm, 配筋率超过1%的钢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7~9cm, 对于桥梁施工中的箱梁采用泵送施工, 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10~14cm, 初凝时间在4h以上, 强度为45Mpa的缓凝早强混凝土;灌注桩要求配制强度为35Mpa, 凝结时间在10h以上, 坍落度一般为18~22cm的大坍落度缓凝混凝土。按通常的配制方法使混凝土达到上述过程技术性能使困难的, 为改善混凝土性能, 提高混凝土强度, 达到工程各部位对混凝土各种性能的要求, 在混凝土中掺入不同类型的外加剂, 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科学配制, 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 在施工中效果明显。可见, 科学配制混凝土, 早期强度明显提高, 加快模板周转, 加快施工进度, 期技术、经济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2.4 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对混凝土质量的控制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材料的质量、配料准确、搅拌均匀运输, 浇筑振实成型, 养护等整个施工环节中, 浇筑振实成型是主要的环节。

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 第8篇

1 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施工前原材料的选择。

材料的选择对于施工质量影响很大。一般材料包括水泥以及骨料, 混凝土在施工前要根据场地的气候以及环境, 正确的选择水泥的种类, 水泥购买之前要看好品种、标号以及质检证明, 骨料一般在混凝土的原材料中使用量很大, 对于它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自身因素, 还要考虑运材料的距离以及价格等。

1.2 施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砂石的含水率, 一般混凝土的配合比是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进行的, 假设砂石是干燥的, 但是根据现场施工中天气以及环境的影响, 所以在每次使用砂石前都要测定其含水率, 不能用含水的砂石进行搅拌,

2 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2.1 原材料控制。

混凝土施工的基础环节是原材料环节, 在原材料的选择上要严格把关。一般混凝土都是由水泥、水、添加剂等材料组成, 几种材料按照一定的配比要求搅拌而成。搅拌的过程要就均匀, 在搅拌结束后, 通过振捣使混凝土成型, 并且对成型的混凝土进行养护。在几种材料进行搅拌前, 相关的检查人员要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查, 采用抽样的方式检查实际样本是否有伪劣现象。在保证原材料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2.1.1 水泥。

混凝土的基本原材料就是水泥, 水泥的种类也有很多, 在选购的水泥中要明确标注相关信息, 例如:水泥的类型、重量和标号等等, 避免出现原材料混乱的现象。根据实际的施工选择相应的水泥, 避免造成原材料的浪费, 增加施工成本。在配置混凝土中要注意水泥的标号, 例如在配置高强度的混凝土时不能选择低标号的水泥, 必选选择与之匹配的高标号水泥, 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2.1.2 砂。

在检查砂的时候, 要注意砂的质量, 检测砂中的含泥量以及等级分析砂中是否存留有害物质, 有害物质主要是有机物以及硫酸盐等。砂中的含泥量不足或者存在有害物质。都严重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在混凝土施工中, 根据混凝土的功能, 选择合适的砂。在搅拌混凝土时, 砂的含泥量要小于3%, 而砂中的有害物质也要控制在2%。

2.1.3 石子。

搅拌的混凝土一般选择大于5毫米的粗骨料石子, 在搅拌前也要检查石子的质地以及含泥量等, 测量最大石子的直径。混凝土常用的石子是碎石和卵石, 可以用于混凝土施工中的石子一般是碎石, 大小在1厘米到2厘米之间, 而卵石只能用在受力的位置, 在混凝土中不能有燃烧过的石灰石。

2.1.4 水。

一般用于搅拌混凝土中的水都是不能正常饮用, 并且是经过严格的检验。混凝土对水有严格要求, 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等不能用于混凝土拌制, 酸性度以及含盐度较高的水都不能用于混凝土施工中。

2.1.5 外加剂。

混凝土在搅拌中需要适当的添加外加剂, 外加剂是用来调节混凝土的浓稠度。外加剂也要经过严格的检验, 在选购外加剂时要查看生产日期、外加剂的配料、检验合格证明以及生产商的相关证书。在使用外加剂前, 在小范围的混凝土中加入外加剂, 查看这一小范围的混凝土是否符合建筑工程的施工需要, 当一切条件都符合时可以在混凝土中添加外加剂。在添加外加剂时要控制添加的数量, 不能过多或者过少同时也要延长搅拌的时间。

2.2 配合比的质量控制。

按照建筑的施工要求确定相应的材料, 搅拌合适的混凝土。在搅拌前要注意混凝土的配比, 按照配比进行混凝土的试配工作。在搅拌混凝土中, 有质量监管人员在搅拌现场监督, 抽取样本交给化验室进行化验, 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2.3 搅拌过程的质量控制。

应要求施工单位严格原材料计量控制。搅拌机应配备水表, 禁止单纯凭经验靠感觉调整用水量的做法;对外加剂, 应事先称量出每盘一份加入, 禁止拿铁锹随意填加;对砂石料, 应坚持要求每次过磅称量, 不提倡小车划线做记号的体积法。另外, 还应对每盘的搅拌时间、加料顺序、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是否离析等进行抽查。在较大的工程中, 应要求施工单位采用电脑计量的搅拌站, 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人为因素, 使配合比得到可靠的保证。

2.4 浇筑过程质量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 监理工程师、质控制工程师应检查混凝土的浇筑方法是否合理、水电供应是否保证、各工种人员的配备情况;振捣器的类型、规格、数量是否满足混凝土的振捣要求;度件模具及数量是否合适;浇筑期间的气候、气温, 夏季、雨季、冬期施工, 覆盖材料是否准备好。针对不同的板、梁、柱、剪力墙、薄壁型构件应要求采用不同类型的振捣器;当混凝土浇筑超过2m应采用串筒式溜槽。应审查确认施工缝的设置位置是否合适, 使施工单位安排好混凝土的浇筑顺序, 保证分区、分层混凝土在初凝之前搭接。混凝土是水泥、砂、石、水、外加剂、掺合料等多组成分构成的一种性能多样化的材料, 其性能不仅与组成材料的性能有直接关系, 而且还与施工技术、所处环境及维护条件等有关。要在设计方法、施工技术以及维护要求等方面进一步研究, 以促进我国混凝土结构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5 提高工作人员质量意识。

在混凝土施工中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多数是农民工, 基本素质和技能低, 因此, 在混凝土施工中要注意提高工作人员质量意识。在具体的施工中, 明确规定施工的任务, 控制施工行为。施工方也要对施工现场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 保证施工中不出现质量问题。施工的各个部门也要相互合作, 检查部门要树立质量意识, 严格检查施工材料质量, 发现不合格的材料要马上清除, 保证进入仓库的都是高质量的材料。仓库管理人员也要保管好材料, 明确划分不同的材料, 做好标记, 不定期查看仓库材料, 检查材料是否出现问题。施工人员在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规定合理施工。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混凝土作为建筑中重要的建筑材料, 在混凝土施工中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质量。影响混凝土施工的因素很多, 我们也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建筑整体质量, 保证建筑的安全, 使建筑发挥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丽静.建筑施工用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安丽娜, 马新新.预制梁板商品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J].科技信息, 2011.

[3]付海军.建筑工程施工中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 2012 (2) .

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 第9篇

1 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要点分析

1.1 混凝土运输过程的把控

混凝土施工所需要的工程材料用量十分巨大, 运输过程对于整体施工质量的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保证混凝土施工所能呈现的质量, 就必须对运输过程严格把关。首先在运输工作的计划确定上, 就需要根据特定的、现实的、确定的工程, 合理计算出工程材料用量, 规划出合理的工程施工步骤, 并对整个运输过程进行合理安排, 确定每一次运输的货量和运输间隔, 以此保证混凝土在连续浇筑中的施工效果。而在运输过程中, 要保证混凝土材料不因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出现质量问题, 尤其要杜绝混凝土分层、离析以及成分变化现象的发生。除此以外, 还要对塌落度进行考虑, 以适应工程的实际需求。总的来说, 运输过程的严格把控, 就是要避免因工程材料运输而导致各种施工时间的浪费, 进而影响整个施工的最终质量。

1.2 振捣、浇筑工作的把控

为了根本上避免物料泵在泵送过程中因吸进部分空气而出现阻塞, 降低工程质量, 延缓工程进度, 需要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 让受料斗充满工程实际操作中所需要的混凝土材料, 同时安装上物料网筛, 同时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施工的监督工作。如果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发现大粒骨料或者与工程无关的异物混入施工泵管, 必须及时运用相应处理措施尽快加以排除, 维持混凝土物料从关口到下落的高度在2m的标准之内, 并严格控制时间, 保证混凝土运输、浇筑以及间歇的时间小于等于其初凝所耗费的时间。在同一阶段施工过程中, 需要保证连续浇筑作业的实施, 并在发现底层混凝土出现初凝现象之前就完成上层混凝土的浇筑工作。与此同时, 振捣棒的插入深度要大于50mm的深度标准, 以此消除混凝土层与层之间细小的缝隙。除此以外, 在施工操作中, 振动棒产点在排列上的工作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具体的要求就是:保证插入相关角度与混凝土上层的角度行成470度或者90度的垂直角度, 并在移动过程中依据混凝土浇筑的前后顺序来操作, 确保漏镇的问题不会发生, 振动棒的移动范围保持在300mm的半径以内, 工作距离保持为作用半径的1.5倍以下。最后要维持模板与振动棒的距离控制在振捣器工作半径的0.5倍以内。严格把控振捣和浇筑的各个操作均处于施工要求的标准, 对于混凝土施工作业的最终效果十分必要。

2 混凝土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混凝土制备工艺缺陷

实际的混凝土施工操作中, 混凝土制备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在利益驱使下, 不少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施工的工程成本, 选择价格低廉品质低下的初始混凝土材料, 有时建筑单位在采购环节因监管不到位产生贪污腐败也会造成一样的后果。初始制备物料质量的低下会在根本上对施工质量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另外, 很多施工单位对于混凝土的搅拌过程把控不严, 水泥、石子和水等各种材料的搭配比例出现误差, 达不到施工要求的标准。最后, 部分单位对于物料运输的规划不到位, 执行监管出现偏差, 因此错过最佳的混凝土灌浇时间, 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凝结。

2.2 混凝土结构缺陷

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混凝土结构的问题。大部分情况下, 完成浇灌工作后, 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麻面、强力不足等缺陷。如果不能对这些缺陷进行有效的控制, 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从而降低整个施工过程的工程质量。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是不可避免的, 往往是施工单位在世纪进行施工作业的过程中不注意细节的把控, 没有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工程监管, 甚至是施工技术不达标造成的。

2.3 混凝土养护缺失

混凝土施工是成体系的过程, 施工的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 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整个施工工程的失败。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 大部分施工单位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混凝土的实际施工作业中, 包括内容制备、浇灌、捣实等, 但对于混凝土的养护往往不够重视。比如经常在施工作业中出现捣实后, 没有及时进行混凝土的覆盖作业。还有的单位的养护工作流于形式和表面, 没有对具体环境进行深入分析, 导致防护措施达不到防护效果, 这些都会对混凝土施工产生不利影响。

2.4 施工作业人员能力缺陷

工程施工工作既是一个体力劳动, 同时也对作业者提出了一定的技术层面上的要求。参与施工作业的工人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和一定的施工经验, 唯有如此才能及时应对施工作业中的各种问题。但现在我国多数建筑工人普遍存在技术缺失的严重问题, 碰到实际操作中的突发问题和特定场合出现的特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从而为整个建筑施工过程埋下深深的隐患。

2.5 技术创新的缺乏

现代建筑公司的竞争也是异常激烈,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占据市场先机, 为自己在建筑领域赢得生存空间, 建筑单位就必须在传统的施工技术上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然而就目前建筑施工行业来看, 创新精神的缺乏非常严重, 显然对整个建筑行业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目前混凝土施工效率提升十分缓慢, 无法进一笔提升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无疑是有着阻碍作用的。

3 混凝土施工技术问题的解决

房屋建筑的质量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国又是一个多地质灾害的国家, 房屋建设质量的把关十分重要。而混凝土施工作业又是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重中之重, 所以对于混凝土施工作业的把控十分关键, 必须严格控制整个施工过程, 严格管控各个环节, 确保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得到保证。而对混凝土施工作业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 具体的解决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3.1 强化混凝土制备

混凝土制备作为混凝土施工工程的技术性工作, 必然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把控。在混凝土原始物料的选择上, 施工单位需要对包括砂子、水泥、石子等各种原料均进行严格筛选, 挑选最适合施工作业的产品。同时对采购过程严格把关, 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产生。从而在源头上为施工质量做出最有力的保障。

3.2 严格管控施工过程

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过程的细节把控十分重要, 对于最细微的施工作业也必须严格控制, 防止因细小的错误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在具体施工过程中, 确保每一步操作都能够严格遵守施工的各项标准和规定, 保证施工质量。尤其在基本作业完成之后的混凝土养护工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防止因最后一环节的疏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3.3 积极加强施工人员培训

对于参与施工作业的各个员工, 除了常规的安全教育和操作方法之外, 还应建立健全的职工培训体系, 加强工人们的技术能力, 提升工人处理常见问题的水平, 节约整体施工时间,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可靠。

3.4 新技术引进

鼓励施工单位对最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实验和推广, 通过最新的施工技术, 在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之时, 缩减工程成本和人工成本。现在比较流行的混凝土施工新技术包括BIM系统和整体成型装配技术等。这些技术一是可以大幅提升混凝土施工的精准程度, 二是省时省力, 对于混凝土施工的过程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新的解决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瑛.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可控性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3∶155-156.

[2]孟云如.对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可控制的分析[J].城市建筑, 2012, 15∶33.

[3]唐红霞.浅谈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08∶314.

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的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裂缝,原因

预防措施工业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其中较多的要数钢筋混凝土构件。实践证明, 混凝土结构件和相当部分裂缝是可以通过设计手段、施工措施来克服的, 就常见的容易忽视问题, 引发裂缝的原因进行归纳,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1 常见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

混凝土是一种抗拉能力极低的脆性材料, 尤其工业建筑改扩建项目, 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 当发生温度、湿度变化, 轧机震动、地基不均匀沉降时, 极容易产生裂缝。近年来, 随着建筑技术、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的发展和试验检测手段的进步, 不仅重视其物理性能, 同时重视其化学性能。如“AAR”碱集料反应以及化学介质的侵蚀会使混凝土结构过早产生裂缝, 降低混凝土强度。

1.1 材料质量

材料质量问题引起的裂缝较常见的原因是水泥、砂、石等质量不好。苦工程上用了这些不合格的材料就会导致“豆腐渣工程”, 所以说只有材料的质量关把好了, 工程质量才会在根本上得到保证。

1.2 地基变形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 造成开裂主要原因是不均匀沉降。裂缝的大小、形状、方向决定与地基变形的情况, 由于地基变形的应力相对较大, 使的裂缝一般是贯穿性的。

1.3 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3.1 水分蒸发、水泥结石和混凝土干缩通常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原因。

1.3.2 混凝。

土是一种人造混合材料, 其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成型后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程度。因此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灌、振实各道工序中的任何缺陷和疏漏, 都可能使裂缝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1.3.3 模板构造不当, 漏水、漏浆、支撑刚度不

足、支撑的地基下沉、过拆模等都有可能造成混凝土开裂。施工过程中, 钢筋表面污染, 混凝土保护层太大或太小, 浇灌中碰撞钢筋使其移位等都可能引起裂缝。

1.3.4 混凝土养护, 特别是早期养护质量与裂缝关系密切。

早期表面干燥可使其内外温度较大更容易产生裂缝。

1.4 结构受荷

结构受荷后产生裂缝的因素很多, 施工中和使用都可能出现裂缝。例如早期受震、拆模过早或方法不当、构件堆放、运输、吊装时的垫块或吊点位置不当、施工超载、张拉应力值过大等均可能产生裂缝。而最常见的是钢筋混凝土梁、板等受弯构件, 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在承受了30%~40%的设计荷载, 就可能出现裂缝, 肉眼一般不能察觉, 而构件的极限破坏荷载往往都在设计荷载的1.5倍以上。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允许带裂缝工作的 (这类裂缝有的文献称之为无害裂缝) 。在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中, 分别不同情况规定裂缝的最大宽度为0.2~0.3nun.对那些宽度超过规范规定的裂缝, 以及不允许开裂的构件上出现裂缝则应认为有害, 需加以认真分析, 慎重处理。

1.5 设计构造

结构构件断面突变或因开洞、留槽引起应力集中;构造处理不当现浇主梁在搁次梁处如没有设附加箍筋或附加吊筋以及各种结构缝设置不当等因素均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

1.6 湿度变形裂缝

普通混凝土在空气中硬结时, 体积会发生收缩, 由此而在构件内产生拉应力, 在早期混凝土强度较低时, 混凝土收缩值最大。因此, 若构件早期养护不良, 极易产生收缩裂缝。这类裂缝, 在现浇剪力墙、水池底、壁等工程结构中最为常见。

1.7 徐变裂缝

结构构件在内应力的作用下, 除瞬时弹性变形外, 其变形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现象称为徐变变形。据文献记载受弯构件由于徐变变形的作用, 其长期变形值可增加2~3倍, 因变形量加大而使拉区混凝土承受拉应力, 造成裂缝的出现。预应力构件因徐变会产生较大的应力损失, 降低了结构的抗裂性能。此类裂缝常见于受弯构件的拉区, 其特征与承受荷载出现裂缝相同。

1.8 施工方面

由于施工原因造成裂缝出现的因素很多。如混凝土结构养护不良或养护时间不够;水灰比过大、水泥或外加剂加入量过大;搅拌时间不够、振捣不实;钢筋表面污染、保护层过小或过大;任意留置施工缝且不按规定处理;后期施工扰动前期混凝土;构件内外温差大, 未采取有效措施;在不宜施工的气候条件下, 勉强施工;冬季施工未采取防冻措施等。

2 预防措施

2.1 材料选用

2.1.1 水泥: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 严禁使用安全性不合格水泥。

2.1.2 粗骨料:

宜用表面粗糙、质地坚硬的石料。级配良好, 孔隙率小, 无碱性反应;有害物质及粘土含量不超过规定。

2.1.3 细骨料:宜用颗粒较粗、孔隙较小, 含泥量较低的中砂。

2.1.4 外掺料:宜采用减水剂等外加剂, 以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 降低用水量, 减少收缩。

2.2 配料

2.2.1 配合比设计:采用低水灰比、低用水量, 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2.2.2 禁止任意增加水用量。

2.2.3 配制混凝土时计量应准确, 要严格控制

灰比和水泥用量, 搅拌要均匀, 离析的混凝土必须重新拌匀后, 方可浇灌。

2.3 配筋

钢筋配置应严格按施工图施工, 尤其重视以下各点:

2.3.1 从塑性铰区延性考虑钢筋品种、规格、

数量的改变、代用, 必须考虑对构件抗裂性能的影响, 做到强度弱梁。

2.3.2 钢筋位置要正确。

保护层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 钢筋间距过大易引起钢筋之间的混凝土开裂。

2.4 模板工程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 在模板工程中应注意以下各点:

2.4.1 模板构造要合理, 以防止模板各杆件间的变形不同而导致混凝土裂缝。

2.4.2 模板和支架要有足够的刚度, 防止施工荷载 (特别是动荷载) 作用下, 模板变形过大造成开裂。

2.4.3 合理掌握拆模时间, 拆模时间不能过早, 应保证早龄期混凝土不损坏或开裂。

但也不能太晚, 尽可能不要错过混凝土水化热峰值。

2.5 混凝土浇筑

2.5.1 混凝土浇筑时应防止离析显现, 振捣应均匀、适度。

2.5.2 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时间。

在气温高、湿度低或风速大的条件下, 更应及早进行喷水养护。当浇水养护有困难时, 或者不能保证其充分湿润时, 可采用覆盖保温等方法。

2.6 施工技术

2.6.1 加强地基的检查与验收工作, 基坑开挖后及时通知勘察及设计单位到场验收。

对较复杂的地基, 设计方在基坑开挖后应要求勘察补钻探, 当探出有不利地质情况时, 必须先对其加固处理, 并经验收后, 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2.6.2 开挖基槽时, 要注意不扰动其原状结构。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相邻建 (构) 筑物间距较近时, 一般应先施工较深基础, 以防止基坑开挖破坏已建基础的地基。

对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 第11篇

1临安市明天建材有限公司 浙江临安 311300;2越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绍兴 311800

摘要: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决定了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有关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加强混凝土施工的技术水平,为建筑项目工程的顺利完成提供质量保证。文章分析其施工技术,探讨其问题及施工控制。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施工控制

引言

混凝土施工技术是我国建设项目工程的重要核心内容,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设项目的整体施工质量。混凝土施工工程包含多项复杂工序,也包含了多项施工技术要点,只有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施工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加强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素,才能最终确保混凝土施工环节的施工质量,保障建设项目工程质量。为了真正发挥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功能性,需要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要点、技术优化策略、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措施做出研究和调整。

1施工技术分析

1.1施工中的技术

①运输混凝土。运输过程也会对混凝土其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将有关的质量保证措施应用在对混凝土进行运输的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运输混凝土对时间和运输距离也一定要严格的控制,对运输最好在短时间内及时完成,过长的时间会给混凝土的性质和质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会将混凝土的粘聚性降低。要按照混凝土的不同性质和要求对混凝土进行分批次的运输,防止不同性质的混凝土相互混合,以防对施工以后的质量带来不利的影响。

②搅拌混凝土。在施工的过程前,施工人员一定要将所有的材料确定好,在设计配比的时候先将一部分选择出来,先行试拌出少量的混凝土在进行现场调配,对其性能和质量进行检验,符合标准之后,就按需对混凝土的配比确定下来,来指导现场搅拌混凝土,但是,在具体施工的时候,对骨料和混凝土的含水量也要密切关注,在搅拌混凝土的时候,对拌合物的坍落度和施工性能也要进行关注,要严格的根据配比和性能要求进行操作。混凝土要保证自身用水能够有效的融合其中,搅拌一定要充分,在实际搅拌中,要按照混凝土的特质和搅拌量来确定,合理控制搅拌的时间。

1.2浇筑混凝土

对模板和钢筋进行检查是浇筑混凝土前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要保证浇筑的条件满足现场要求。同时,要确保混凝土下落的高度小于3米,是浇筑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在浇筑结束以后,对施工的位置要立刻的进行振捣,令混凝土可以紧密、均匀的向钢筋模板中填充,防止有孔洞和空隙的情况出现在模板的部分角落当中,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外观。浇筑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例如选择分层的浇筑方法,需要与结构的特性和钢筋的密集状态结合起来,进而对每一层的高度上进行具体确定。

1.3养护混凝土

混凝土的部件终结完成了之后,养护必须要立刻的进行。利用养护,可以令混凝土获得强度和耐久性上的提升。在进行养护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湿度和温度,通常进行养护的策略是将水洒在终凝后的混凝土的表面上,并且将草帘覆盖在上面,在冬季的时候,需要将保温的措施设置出来,对于养护的时间也有一定的要求,通常的养护的时间不少于14天。

2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

2.1施工人员没有配备齐全

在混凝土施工概念中有一种错误的理解,施工人员单纯的认为混凝土施工只是混凝土工人的工作,与其他管道工、模板工、钢筋工等方面的工人没有多大的联系,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实混凝土施工工作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不仅与混凝土施工有关,还涉及混凝土工作以外的部分工程,从表面来看这些施工项目都是相对独立的,其实是一个相互牵连的有机组合,所以在任何一个工程项目中出现问题其余项目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混凝土施工部分,如果在这个部分出错,将会对其他部分工程甚至是整个建筑物的工程质量产生影响。

2.2混凝土质量不稳定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质量对工程施工是十分重要的,其直接關系着建筑施工质量的稳定性。现实社会中,经常会遇到因混凝土材料比例配备不符合规定而出现的质量问题。混凝土属于一种由多种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搅拌均匀而获得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料,任何一种材料的性能或数量发生变化或未能按照标准配比都将会对混凝土的整体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特别是在遇到恶劣的天气时,配制好的混凝土如未能由必要的防护措施进行遮挡,混凝土中材料的比例配置将会发生改变,直接使用的话将会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安全。

2.3混凝土搅拌不均匀以及工序混乱

运用混凝土施工时应该遵循一定的次序性,如果不按照混凝土的施工工序进行,很有可能会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比较严重的后果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以及因此而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另外,在对混凝土进行搅拌时,如果产生搅拌不均匀的现象将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和麻面等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如果将其应用到建筑工程中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构件的承载能力,从而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

2.4混凝土施工出现裂缝

混凝土出现裂缝目前已经成为混凝土施工中最为突出的常见问题之一,如果在建筑工程结构中出现规范允许范围之外的裂缝,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将会对工程项目质量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施工过程中如浇筑速度不均匀也有可能导致混凝土质量不合格。在浇筑工作完成后,如果养护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在遭遇恶劣天气的影响后,同样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对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2.5混凝土漏筋和麻面的问题。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漏筋是和麻面也是建筑工程施工时最为常见的施工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筑施工的技术也不断提高,在施工过程中巧妙地利用钢筋和混凝土进行有机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结构自身的承载能力。在目前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材料结构建设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混凝土材料自身的粘聚性能的有效的发挥,从而增强钢筋结构的稳定性。如果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大面积漏筋现象,未能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予以校正,建筑工程将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另外一方面麻面对建筑工程施工也具有非常大的危害,麻面问题既是建筑工程项目的混凝土表面整体或局部位置由于缺浆问题而导致的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的现象,经过长时间的受潮风化,会对建筑的美观程度和耐久性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威胁到结构质量的总体安全。因此对于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操作过程应当十分仔细、认真,保证施工安全有序的进行,保证施工的质量安全。

3混凝土施工中的控制

3.1供应商

在选择商品混凝土的供应商的时候,应该选择信誉好、资质高的商家。应该安排好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和施工现场之间的联系,对混凝土浇筑的速度做好计算,选择合理的车辆和路线,使混凝土运至施工现场时的质量有所保证。

3.2施工操作

应该在周密的科学组织之上合理安排施工的速度,保证施工操作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杜绝盲目的赶工。在浇筑工程中不踩踏钢筋,不移动预埋的管线。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前不能踩踏和堆放重物。

3.3现场管理

应该对施工现场加强管理,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建设项目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总工程的施工质量,有关建设单位、有关部门需要把握好混凝土施工的技术要点,从材料选取和监督管理各环节做好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杨书策,宋洪斌.浅析建设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9).

[2]畅健.刍议房屋建设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J].门窗,2015,01:94.

浅谈建筑中的混凝土 第12篇

1 混凝土的特质

1.1 混凝土的结构美

混凝土类似石材的形象,赋予混凝土建筑一种厚重、坚实的感觉。当建筑结构成为建筑艺术表现的主体时,结构表现所蕴含的生命力便成为建筑表现的核心部分。在细部的塑造上,混凝土的可塑性使得建筑表面能够形成连贯灵活的一体化造型,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建筑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为建筑形象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

由大谷幸夫设计的日本国立京都会馆就是一座利用混凝土结构造型进行空间设计和建筑表现的代表建筑(见图1)。整幢建筑毫无掩饰地将混凝土梯形结构暴露出来,并着重表现混凝土自身自然朴素的质感效果。建筑师利用混凝土结构及其可塑性,在表现现代结构的同时,也探索了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点尤其值得学习。

混凝土作为结构体系的主要材料,如何正确合理地处理其结构,并赋予其建筑含义,对建筑的艺术表现有重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正如混凝土建筑典范,罗马小体育宫的设计者,意大利建筑师奈尔维所说,“技术上的正确性构成了建筑语言的一种语法”。如何有效而合理地将严谨的结构逻辑语言与生动的建筑形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建筑作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构与形体的统一、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建筑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2 混凝土的技术美

建筑是技术的诗性表达。建筑是物质的,而技术是产生物质存在的一种手段。作为一种工程形态,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技术的存在方式,技术则是建筑中物质和精神构成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推动建筑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可以说,由于混凝土独特的施工技术和造型的潜在可能性,推动了建筑技术和建筑美学的不断发展。

混凝土最终的效果取决于其设计手法和施工技术。材料调配,模板的选择、安装、拆除,混凝土的拌制、浇筑、养护以及涂料的种类等诸多因素最终决定了混凝土的各种“容貌”。其中,广为称道的就是清水混凝土,因其极具装饰效果,又称装饰混凝土。它采用高质量混凝土浇筑,不需做抹灰等外部处理。这种混凝土表面光滑,棱角分明,无外装饰,只在表面涂一两层透明的保护剂,十分天然、庄重。

“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曾这样描述,它象初生的婴儿般美妙和神秘,再有经验的施工人员都无法在脱模前描述它的模样。安藤所设计建筑的混凝土表面通常十分平滑光洁,这主要得益于浇筑时的精确性和一丝不苟的细部处理。浇筑混凝土的模板精度极高,一般为900 mm×1 800 mm×12 mm的胶合板,外覆聚氨酯涂层。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模板可用2次~3次。移动模板要很小心,以防表面受损。注浆成型后的养护也很重要,为了防水、防尘的需要,混凝土表面每隔2年~3年要涂一层新的保护层。通过每个细节技术上的完美处理,混凝土表面得以达到诗意的效果。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建筑师都在设计中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如日本国家大剧院、巴黎史前博物馆等世界知名建筑。从实际工程的角度来说,虽然清水混凝土较普通混凝土加工制作成本高,但可免去装修,总体上反而降低了成本。

1.3 混凝土的材质美

20世纪中期,建筑师们逐渐将目光从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的具体利用转移到材料本身所拥有的各种质感、触感对人的感官及精神的影响和刺激上,开始用混凝土与生俱来的装饰性特征来表达对建筑的情感。清水混凝土体现的是一种高贵的朴素,看似简单,却有无可比拟的艺术效果。

混凝土具有很强的拓印功能,利用这项特性,使用天然木板(如杉木等)作为模板可将木纹原封不动地印下来,产生一种源于自然又融于自然的质感效果。位于日本福井县的三方町绳文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在博物馆的设计中,建筑师希望通过“万物有灵论”和“森林”的构思使博物馆与绳文时代的世界观相结合。平缓升起的草地和巨大的圆柱是“万物有灵论”的一种表现。大量发掘出来的木质文物说明了森林特别是绳文时代雪松树的重要,所以在建造中,暴露的混凝土使用了雪松作为模板,代表了原始森林中的巨树。博物馆室内的装饰和家具都是用雪松制成的,以此来暗喻博物馆与原始森林的密切关系。

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先埋置大理石、钛板等其他材料,脱模后与混凝土墙体融为一体形成饰面,可以达到一种异质的共生,与环境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拆模后的混凝土墙面可以细琢其表面,或斩假石饰面,或喷射混凝土,在阳光的作用下,表现出层次丰富的光影变化。由冈田新一设计的日本冈川市立东方美术馆就充分挖掘了混凝土的质感表现力(见图2)。在美术馆入口处,建筑师对混凝土墙面做了层次丰富的饰面处理,入口上方的横梁雕琢成斜条纹的装饰线条,旁边的墙体则细琢成类似石材的效果。在阳光的照射下,不同的肌理和光影变化丰富了混凝土的质感,增添了生机,而类似石材的纹理则隐喻着建筑的永恒性。

2混凝土的发展展望

随着混凝土设计方法以及施工手段的快速发展,促使混凝土结构体系十分成熟。组合结构、预应力混凝土体系、高强混凝土结构体系等结构体系的不断发展,使得混凝土建筑日益显露出它独特的魅力。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建筑工程中日益显示出它的优异性。近几年,具有污染少、能耗少、可利用工业副产品等特点的新型混凝土相继问世,对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资源起着积极的作用。

高性能混凝土(HPC)是近年混凝土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高性能是指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高流动性等多方面的优越性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是发展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大跨度结构的重要措施。采用高强混凝土,可以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减轻自重,提高耐久性,因而可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在生态保护和再生利用上,再生骨料混凝土和轻质混凝土是新的课题。很多老旧混凝土建筑,因老化或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拆除重建,拆除量十分巨大。在拆除的混凝土中,约有一半是粗骨料。再生骨料混凝土就是研究如何使之再生利用,以减少环境垃圾,变废为用。轻质混凝土利用天然轻骨料(如浮石)、工业废料轻骨料(如炉渣)、人造轻骨料(如膨胀珍珠岩)制成,具有密度较小、相对强度高以及保温、抗冻性能好等优点。利用工业废渣制成的轻质混凝土,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减少污染,节约土地,利于环保。

3结语

混凝土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从简单的结构材料转变成了诗意的建筑表现材料;从单一的材料扩展成了多元化的材料;从低技术含量的材料发展成了高技术含量的材料。可以说混凝土给予了人们很多选择,新的设计构思自然也随之不断产生。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吴耀东.日本现代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戴志中,陈宏达,顾红男.混凝土与建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加强农机职业道德教育下一篇:商品品牌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