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教学现状范文

2024-08-08

口译教学现状范文(精选12篇)

口译教学现状 第1篇

关键词:职业口译员,口译教学,言外知识,市场需求

口译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 与国家的国情和经济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因而, 口译的教学模式也应该能够充分体现市场的需求与变化。目前国内的口译教学尽管经历了多年的发展, 仍难以满足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本文从口译市场现状分析目前口译教学的不足, 并以此为基础, 提出以培养职业口译员为目标的口译教学方案。

一、口译教学理念的发展沿革

自20世纪40年代初正式的口译教学机构在日内瓦大学和维也纳大学成立以来, 口译教学已走过了七十年的历史, 口译教学从最初的培训课程发展成为今天的专业课程。在西方, 早期的口译教学理念以译员的直觉和经验为基础, 采用学徒式培训方式。到了20世纪60年代, 口译教学开始形成比较系统的教学理念。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在西方口译研究追求科学范式的背景下, 口译教学研究也开始探索“科学”理念, 形成了以口译认知处理过程和口译技能分解为基础的教学理念。

在中国, 口译教学理念在近年经历了从“专题型教学”到“技能型教学”的转变, “专题型教学”关注的是口译的专题内容及其口译表达;“技能型教学”关注的是口译的技巧, 如听辨理解和口译笔记等。近年来, 随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等系统翻译学科建制的成立, 专业口译教学在中国有了迅猛发展[1]。

但我们必须看到, 传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专题教学”还是“技能型教学”都存在着一些不足。最近几年中国的口译市场蓬勃发展, 口译职业化不断加快, 这对我们口译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职业口译员的能力构成

许多研究者认为, 职业口译员的“口译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模块, 即:双语能力, 言外知识和口译技巧[2,3]。“双语能力”指译员两种工作语言的水平和能力, 主要指源语听辨理解能力和目标语表达能力。“言外知识”包括百科知识和专业主题知识, “口译技巧”包括听辨理解、逻辑分析和整合、口译记忆、口译笔记、口译转换、口译表达等方面的技巧。除此之外, 职业口译员的表现还会受到一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译员的心理素质, 承受压力的能力。通过多年的口译教学与实践, 我们深知, 中国目前的口译教学在培养“口译技巧”以及“双语能力”方面已经有比较成型的较为科学的培训体系和方法;但比较而言, 在“言外知识”培养以及非语言因素应对训练方面相对落后。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以了解资深职业口译员对口译市场现状的一些看法。调查结果 (6位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的资深口译员的反馈) 显示, “专业知识”的匮乏与非语言因素 (压力) 被一致认为是职业译员的最大挑战, 也是职业口译员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以下将着重从这两点分析职业口译员的能力构成以及当前口译教学模式在这两方面能力培养的欠缺与不足。

1. 职业口译员的心理素质。

焦虑是在口译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显著的一种心理现象, 由焦虑所引发的听力障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口译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智力活动。听者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声音进行识别、理解、加工连接、记忆储存等一系列的解码处置, 才能使声音转换为具有特定意义的信息。因此, 由于听不懂而焦虑和急躁是一种相当普遍和极易产生的心理现象。听不懂与焦虑状态互为因果, 对口译活动产生负面影响[4]。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译员顺利产出译文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而且它极大地影响译文产出的过程与结果。因此, 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的问题引起了职业译员极大重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半数译员表示压力是影响他们译文产出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 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作为一种非语言因素, 往往在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当中被忽视。这种模式仍然把口译作为一种“单打独斗“的智力工作, 学生的压力仅仅来自于语言与技能的欠缺, 忽视了非语言智力因素对口译的影响。

2. 职业口译员的言外知识。

言外知识往往包括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 特定主题的专业知识和口译现场的场合知识;狭义上也指“专业技能”, 即使专家能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一系列代表性任务中有持续优秀表现的一整套认知资源和能力, 而“专家”则指能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一系列代表性任务中有持续优秀表现的个体。根据已有文献, 专家译员和新手的口译专业技能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别, 包括:知识的组织方式、口译技巧和策略、信息处理方式, 乃至于认知神经基础等;一些研究者使用“新手/专家比较范式”, 发现专家译员和新手在口译技巧和策略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别[5]。因此, 言外知识的积累在口译教学发展之初就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所以几乎所有口译教学课程都是以“专题”进行。但是很可惜,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们目前口译教学所用的“专题素材”过于浅显, 根本不能满足市场对职业口译员“专家”层面的要求。就资深职业译员对口译行业与相关口译教学的态度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职业口译员们选择会议频率最高的行业包括“信息通讯”、“金融”、“医药”和“化工”, 而难度最大的行业是“通讯技术”“医药”和“法律”。绝大多数的职业译员认为:目前的口译专题教学与“口译职业所需能力相脱节”, “不能满足市场要求”或“语料过于理论以及理想化”。

三、以培养“职业口译员”为目标的口译教学模式

根据传统口译教学难以满足目前市场需求, 结合着对资深译员的调研结果, 我们提出了以培养“职业口译员”为目标的口译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1.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最早由N.S.Prabhu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并在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总的来说, 任务型教学法是指运用一些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言的学习与实践, 它关注语言实践过程而不是结果, 强调学生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单纯语言技能的提高。最近几年, 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任务型教学法在口译教学当中的应用。任务型教学法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体现为口译教学的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的分层进行。“任务前”主要设定口译场景, 进行发言人-译员-听众角色的分配, 由教师选定主题和素材进行模拟会议, “任务中”由学生独立完成口译任务, 然后在“任务后”接受听众的评价。职业口译的特点使得任务型教学法更适合口译的教学[6]。相比传统教学, 任务型教学口译更能还原口译任务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能够模拟职业口译员面临的压力, 迫使学生独立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状况。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自觉地将口译过程内化, 提高了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 这也是成为合格职业口译员的必然要求。

2. 课程设置与语料选择。

根据一些学者对口译教学语料库以及教学资源的相关研究表明:目前MTI口译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于网络资源, 或是基于分类明确的语料库, 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贸易、教育、科技、农业、旅游、医疗卫生、核能科技等专题。这种教学资源的选择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却与目前口译市场有一定的脱节。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这种脱节主要表现在目前口译市场对职业译员“专业知识”有更细、更深的划分要求, 往往具体到行业内部的市场行情、技术发展与产业现状。而且, 会议往往有一定的集中性, 会议频率较高、难度较大的专业往往集中在几个领域, 比如“信息通讯”、“能源化工”、“医疗”、“法律”和“金融”。而传统口译教学模式所使用的教学资源没有触及“高精尖”的行业知识, 只是泛泛而谈, 点到即止。关于口译教学的教学材料的选择, 一些译员提出的“国外专业公开课”、“口译会场录音材料”或当地“行业专家的专题讲座”应该成为口译教学资源的首选;而教学素材应该以突出专业性和真实性为主, 避免理论性太强和过于书面化的材料。因此, “以培养职业口译员”为目标的口译教学应该充分面向市场, 在语料与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专业性, 现场性”的特点。

总之, 基于对职业口译员的问卷调查, 我们分析了我国传统口译教学与口译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 提出并实施了任务型教学法, 结合真实的专业语料, 提高了学生使用言外知识的能力以及口译实践中的心理承压能力, 初步探索了一个市场定向并以培养“职业译员”为目标的口译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斌华.从口译能力到译员能力:专业口译教学理念的拓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 (6) .

[2]蔡小红.交替传译过程及能力发展—中国法语译员和学生的交替传译活动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 2001, (3) .

[3]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 2001, (2) .

[4]龚龙生.心理压力对口译解码过程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 2006, (2) .

[5]Ericsson, A.Expertise in interpreting:An expert-performance perspective[J].Interpreting.2001, (2) .

口译教学现状 第2篇

作者:aoeaoe2010 标签:口译翻译韩刚口译2011-05-06 23:24 星期五 晴

外交部口译员,一个充满神秘的职业。每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总理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都能被外交部高翻迅速口译成精彩的译文,令无数人为之折服。日前,口译网有幸独家专访了毕业于外交学院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曾以优异成绩考入外交部翻译室接受培训,后调任新闻司担任新闻发言人同传的著名口译教学名师——韩刚先生,请他以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向广大口译学习者现身说法,并回答各位口译网网友提出的问题。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韩刚老师,您好!非常高兴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口译网的专访并回答各位网友的提问。您在翻译圈子里名气很大,曾为国际大型会议担任同传数百场,口译实战经验非常丰富,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是怎样走上口译这条道路的?

口译教学现状 第3篇

【关键词】高校英语专业 英语教学 口译英语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以及交流日益频繁,由此英语口译工作在国际合作以及交流上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对英语口译人才的需求也增年增加。近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相继开设了英语口译课程,积极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口译人才。然后,我国高校的口译英语教学仍旧存在许多待于急迫解决的问题,英语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深入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口译教学现状与改革的分析有着不可代替的意义。

二、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化。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口译学习为主,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进行口译教学时,没有将口译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口译上,而是以笔译学习代之,致使学生混淆了口译与笔译的区别。在一些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中,口译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师只是按照口译教材内容逐一逐句进行翻译,而忽略了先进技术的应用,从而导致口译教学成了简单的口头笔译,制约了学生在口译学习中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口译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口译教学过程,教师会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播放有关教学影像,但在此过程,教师只是单纯依据录像的播放内容让学习模仿学习,而没有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关于口译学习的应用,从而制约了口译教学的实用性,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过于单一化,是影响口译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当前,在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中,英语教师主要依附英语教材作为主要参考资料,但由于口译教学的大纲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进而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出现脱节现象,造成口译教学质量下降。由于当前市面上的口译教材种类繁多,且没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在选择口译教材时很难做到与实践与理论有效结合。多数口译教材没有重点规划翻译内容,而且教材重点也只是停留于翻译理论表面,没有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学生实践上,从而致使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理解阶段,很难达成预期口译教学的目标。从所述情况来看,在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中,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不但限制了学生对口译教学的熟悉掌握,同时也在无形中间接影响的教学质量。

3.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在高校英语专业中的口译教学中,教学的课时安排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口译教学的质量。在一些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中,通常针对口译教学的课时安排过少,这样不仅影响到口译教学的进度,同时也很难达成口译教学的目标。加上口译教学设置于大学生的最后两年,这个阶段的学生多数忙于实习与工作上,基本没有过多的时间投入在英语专业学习上,从而导致学生滞后于学习,造成了口译教学的质量下降。由此可见,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口译教学的课时的安排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口译教学的质量,同时制约了口译教学的实效性。

三、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口译教学的改革策略

1.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由于在英语专业中的口译教学中,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进而制约了学生对口译知识的进一步深入了解。为此,教师应该注重口译知识的讲解过程,并实现多样化的口译教学方法。从授课方式至授课内容,将笔译与口译的讲解彻底区分开,让学生对两者的学习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区分,并进行系统化及多元化的口译教学。在进行口译内容教学过程中,过于陈旧的讲课方式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不符合当代社会对专业口译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应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进行授课讲解,注重口译内容的讲解方法,切实考虑到现代学生个性迥异特征,满足当代口译人才培养需求,确保口译教学的质量与实用性。

2.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随着高校新课标的改革,高校课程的标准逐渐倾向于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应用,为此,英语专业中的口译教学目标应将重点放在结合实践教学上,推动高校新课标改革进度。在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鼓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使学生切实感受口译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此一来不仅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对口译学习的积极性。单纯依靠课堂上的实践交流仍然满足不了当前实践教学要求,此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建立一个简单的英语学社,招募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利用下课或者是晚自习等时间,组织学生担当各个角色,相互使用英语交流,促进口译教学与实践应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口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由此可见,理论与时间的结合,不仅是口译教学质量的保证,同时也是口译教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3.注重口译教学课时安排的有效性。由于口译教学的课时安排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为此,教师在进行口译知识授课时,应更注重口译教学课时的合理安排。首先,教师应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合理安排口譯教学课时量与进度。同时,为了确保课时安排的合理性,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拟出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口译教学方案,加强对口译知识的程序化与自动化,并注重学生在口译教学过程的实践应用。教师在口译教学课程安排上,不仅需要注重学生对口译的实践应用,同时还需注重口译实践的课时安排,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保证学生忙于其他事情之余,也能很好的把握英语学习。由此看来,在高校的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中,要想保证口译教学质量,教师应在的传授口译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口译教学课时安排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中,要想保证口译教学的质量,务必针对当前口译教学现状存在问题,提出改革,并制定出合理的改革策略,以便实现口译教学的实用性,然而,随着高校新课标的改革,高校课程的标准逐渐倾向于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应用,传统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改革需求,因此,在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应结实践教学,为学生作为专业口译人才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吉晓霞.国内翻译教学研究十五年回顾与思考——基于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04):182-186.

[2]曹盼盼.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现状与思考——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136-139.

[3]国刘振,何明霞.内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4,(03):123-124.

[4]陈文杰.高职英语专业口译课的重要性、现状及提高途径[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78-179.

[5]秦勤,秦勇.从释意理论再探大学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新思路——基于中欧同声传译培训项目[J].外国语文,2014,(06):169-167.

英语口译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 第4篇

英语目的性强。口译的语言形式、词汇、内容和专业密切相关, 用词讲究简单易懂, 比较正式和规范, 在陈述事实和传达信息时不能笼统抽象, 表达要求具体明确, 不能含糊不清。语言综合要求高。口译结合听力、记忆及口头表达力等多项综合能力, 只有平衡发展才能顺利完成口译工作。培养高水平口译人才需要科学方法和长期坚持, 同时要求译员有广博知识和良好口才。口译是一个要及时反映效果的复杂过程, 译员要反应迅速, 领悟准确, 通畅表达本意。对背景知识要求高。不同国家有不同文化取向, 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 语言表达不尽相同, 口译工作中一个难题是对源语的理解力, 英语的句法复杂, 经常出现句子套句子的现象。

二、译教学现状

1. 教学安排不合理

口译的内容、话题和场合变化多端, 仅扩充语言知识和技能不足应对口译任务的要求, 有限的课时更加无法达到训练目的。就目前情况而言, 大学口译课很难保证学习的效果。口译课程通常设置在大三或大四中高年级, 但作为专业主干课程, 口译需要大量实践, 实际情况却是课时短缺, 在短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这门课程, 大多数老师感到力不从心, 无法深入剖析讲解。再次教学资源紧张, 课堂人数较多, 违背口译需要小班教学的原则。

2. 口译教材稀缺

现有教材内容陈旧, 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 重理论讲授轻技能训练。目前翻译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无论是口译教程还是手册, 都没有摆脱以训练为主线的培养模式, 过于强调语言的对应和转换, 系统性和交际性有限, 难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译策略。

3. 教学脱节

过多依赖课堂教学, 目前口译教学基本停留在口语教学或者笔译层面, 目前几许多高校英语专业都已开设口译课, 但对教学要达到的效果和目标却没有清晰定位。个别院校盲目跟风, 缺乏对课程的整体认识, 不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选取适当教学语料, 只是照搬其他院校经验。

三、课程改革

口译教学改革必须使用新的思维视角, 融入新的教学观念, 调整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 加大师资力量, 科学全面地审视英语专业口译教学。

1. 调整培养方向与教学方式

首先引入前期课程, 即与口译相关、学生在进行正式口译学习前需要掌握的课程, 包括演讲技巧、口译礼仪等。其次, 在教学中注意专题与技巧的结合。教师可以将专题练习与技能讲解有机结合, 加深学生学习理解。在教学中增强模拟性, 营造现场感,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 为学生口译实战打好基础。还可以创造条件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事进行讲座。

2. 规范口译教学, 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口译课是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 时间投入有限, 教学流于机械操练的程序化, 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教学上也是按照政治外交、经济商务、文化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情景对话和角色扮演的老套路, 缺乏灵活性。口译教学应当合理增加相关课程课时数, 更新专业课程设计, 增强口译技能相关知识学习, 改革口译教学模式, 使口译教学内容充实, 体系规范化、系统化。学生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教学工作应当做到“以学生为本”, 从口译教材来看, 选材要注重时效性, 主题应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知识技巧与应用实际有机结合, 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口译的了解适应。

3. 创设良好口译学习环境

组织多样化的口译学习活动, 使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实践等过程中内化吸收口译课程, 教师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 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创造空间。改革评测制度, 建立完善民主的评估制度, 以测试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目的。再者, 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和共享率, 以网络为核心, , 把文字、图像、影像、动画、声音等多种语料资源融合在一起, 给学生创造一个与教师双向互动的交流环境。

4. 加强口译训练

深化口译能力和技巧训练, 在加强语法学习的指导, 减少语言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口译中的不准确率, 对语言应用的各方面进行探讨和掌握。尤其注重加强听力训练, 遵循输入-输出为核心的模式, 采取渐进方式提高听力水平, 进而完成同步翻译。师生互动、协作学习, 口译教学以对学生进行训练指导为主, 引导其自我探索, 逐渐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差异, 将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译员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口译教学始终。

结语

要完成口译课的教学任务, 老师和学生都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 清晰流畅的表达能力, 良好的记忆力、逻辑思维力、分析理解力和应变反应能力。作为教师需要考虑以学生为中心, 因人施教,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及课程进度,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大学英语口译教学质量目的。

摘要:口译作为实用性学科在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越发得到重视, 同时口译教学还存在种种问题亟待解决, 实际情况是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表示与目标值相去甚远。下文将对现存的口译教学问题进行分析, 从口译特点入手, 针对口译教学面临的困难, 就口译教学过程中就加强口译技巧训练, 注重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采用新型教学方式提出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蔡小红.口译研究新探:新方法, 新观念, 新趋势[M].开益出版社, 2002.

[2]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 2004.

《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大纲 第5篇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512514 英文名称:Business Interpreting 教材:商务现场口译

授课对象:英语专业本科大四学生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先修课程:口语、听力、综合英语、高级英语等课程 学分/学时: 3/64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课程简介:商务现场口译是针对应用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培养通晓商务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环境、善于跨文化交际、掌握一定口译技巧的复合型商务人才。本门课程的任务是通过1学期64个学时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国际商务交流的基本知识、商务口译的基本技能、口译活动的基本技巧。通过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国际交流的基本思维方式,熟悉商务交流的礼仪、礼节和具体过程,拥有一般性的国际商务交流的口译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方向课程,其功能在于培养既通晓商务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环境,善于跨文化交际,又掌握口译技巧的商务口译人才。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社会活动能力与应对各种商务场合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Unit 1 Introduction

1、教学目的

旨在培养了解并基本掌握口译技巧,能较好地负担起生活接待、导游、一般性会议和简单的商务洽谈等口译任务的商务、外贸、物流、旅游、外企的技能型英语人才。

2、教学内容

商务活动的外延和基本流程,商务口译的定义、内涵、特点,商务口译的原则和标准,商务口译译员的基本素养,译前准备。(1)商务活动的基本流程?(2)商务口译的标准是什么?(3)如何做好译前准备?

3、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商务口译的标准和要求。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商务口译的标准和要求;难点是商务口译译员的基本素养和译前准备。Unit 2 Business Model

1、教学目的

口译课主要通过训练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记笔记能力等来综合提高学生听和口译的能力。

2、教学内容

企业介绍的内容,口译要求与技巧,译前准备,常用词汇和句型,实战口译以及模拟情景口译。

(1)企业介绍包括哪些内容及对口译的要求与技巧。(2)企业介绍口译有哪些常用词汇和句型?

3、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商业模式的常用表达方式以及口译技巧。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企业介绍常用的表达方式及口译技巧;难点是企业介绍口译中对企业文化、理念、荣誉等信息的处理方法。Unit 3 Business Environment

1、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商业环境

2、教学内容

商务环境的口译技巧,口译要求,译前准备,常用词汇及句型,实战口译以及模拟情景口译。

(1)商务环境口译有哪些特点?(2)口译员在商务环境中扮演什么角色?(3)商务环境涉及哪些专业术语?

3、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商务环境的特点、常用表达方式以及口译要求和技巧,熟悉数字的口译技巧。

4、教学重点

重点是商务环境的口译要求;难点是口译员在商务环境中的角色以及专业术语。4.2教学条件 多媒体教学 4.3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采用情景工作任务教学方式,所编主题全部选自真实的商务交际情景,既注重口译技巧的讲解和练习,也强调商务背景知识和商务礼仪的渗透和补充;开展模拟情景口译小组练习,给学生身临口译现场的感觉,并根据口译评价指标对译员的现场表现进行同伴和师生评价,以培养学生在商务活动中自如流畅地完成口译任务的能力。4.4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考试内容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由各任课教师命题,各二级学院进行组题。考试内容应紧密结合所学教材,重点考核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课程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成绩根据学生月考、完成作业的情况、在课堂上的综合表现以及参加小组活动和其他学习中心组织的活动的情况综合而定。

4.5推荐教材:商务英语口译(Business English Interpreting),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Unit 4 Ceremonial Speed

1、教学目的

复习口译笔记技巧,了解商务礼仪祝词的功能、类别和结构,口译要求和技巧,译前准备,相关词汇句型,实战口译以及模拟情景口译。

2、教学内容

(1)商务礼仪祝词包括哪些内容?(2)商务礼仪祝词口译的要求有哪些?

(3)如何进行商务礼仪祝词口译的译前(短期和现场)准备?(4)如何应对口译困境?

3、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商务礼仪祝词的口译要求、口译技巧、常用表达方式,熟悉口译笔记技巧,掌握困境应对策略。

4、教学重点

重点是商务礼仪祝词的口译要求和常用表达方式;难点是口译困境应对策略。

Unit5 Business Interview

1、教学目的

提高学习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反应以及能力

2、教学内容

复习口译记忆法,商务访谈的基本流程,联络陪同口译译前准备,相关词汇句型,陪同口译礼仪,实战口译以及模拟情景口译。(1)如何进行商务访谈陪同口译译前准备?(2)陪同口译中需要注意哪些商务礼仪?

3、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商务接待和陪同参观的表达方式、礼仪、口译技巧,熟悉口译记忆法。

4、教学重点

重点是商务访谈的常用表达方式;难点是运用商务礼仪,进行无笔记商务访谈陪同口译。

Unit 7 Business Negotiation

1、教学目的

是同学达到快、准、顺的程度

2、教学内容

复习数字的口译技巧,贸易谈判的基本程序和特点,口译要求和技巧,译前准备,常用词汇及句型,实战口译以及模拟情景口译。(1)贸易谈判有哪些基本程序?(2)商务谈判口译有哪些特点?(3)口译员在商务谈判中扮演什么角色?(4)贸易谈判涉及哪些专业术语?

3、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商务谈判的特点、常用表达方式以及口译要求和技巧,熟悉数字的口译技巧。

Unit 8 Business Travel

1、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商务旅行的口译能力

2、教学内容

商务旅行的背景知识,商务旅行的基本情况,口译技巧,常用词汇及句型,实战口译,模拟情景口译。(1)商务旅行的基本模式是怎样的?(2)商务旅行的口译技巧是什么?

3、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商务旅行的口译技巧和相关表达方式。

4、教学重点

重点是商务旅行的基本模式和表达方式;难点是运用商务旅行的相关背景知识和常用表达方式进行实战口译。Unit 9 Product Promotion

1、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对产品表达的技巧

2、教学内容

产品促销的内容,口译要求与技巧,译前准备,常用词汇和句型,实战口译以及模拟情景口译。(1)产品促销包括哪些内容?(2)产品描述有哪些口译技巧?

3、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产品促销的常用表达方式以及口译技巧。

4、教学重点

重点是产品促销常用的表达方式及口译技巧;难点是产品描述的口译技巧。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贸易谈判的基本程序和口译要求;难点是口译员在商务谈判中的角色以及贸易谈判的专业术语。Unit 10 Business Advertise

1、教学目的

了解广告口译

2、教学内容

商业广告的基本情况,口译要求和技巧,译前准备,常用词汇及句型,实战口译,模拟情景口译。(1)商业广告有哪些基本情况?

(2)商业广告的口译要求和技巧是什么及需要做哪些准备?(3)商业广告口译有哪些常用的表达方式?

3、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商业广告的口译技巧和常用表达方式。

4、教学重点

重点是商业广告的口译要求;难点是商业广告的口译困境应对策略。Unit11 Business Exhibition 1教学目的

了解商业展览的口译技巧

2、教学内容

商业展览的重要环节,口译要求与技巧,会展口译译前准备,常用词汇句型,相关商务礼仪,实战口译以及模拟情景口译。(1)展览活动有哪些重要的环节?(2)如何做好展览口译的译前准备?(3)展览口译有哪些常用词汇和句型?(4)展览口译需要注意哪些商务礼仪?

3、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商业展览的常用表达方式以及展览活动重要环节的口译技巧。

4、教学重点

重点是商业展览各个环节的常用表达方式;难点是运用恰当的商务礼仪,在模拟情景中进行展览活动口译。Unit14 Business Investment

1、教学目的

了解商业投资地表达计较

2、教学内容

我国商业投资的背景知识,招商介绍的基本模式,口译技巧,常用词汇及句型,实战口译,模拟情景口译。(1)商业投资介绍的基本模式是怎样的?(2)商业投资的口译技巧是什么?

3、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商业投资的口译技巧和相关表达方式。

4、教学重点

重点是商业投资的基本模式和表达方式;难点是运用商业投资的相关背景知识和常用表达方式进行实战口译。四.教育方法

本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本领为目标,所以课堂也尽量为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的机会。本课程主要操练方法如下:

(一)课堂口头小测

布置学生每节课后复习学习过的单词句子,下节课小测,以口头汉译英方式进行。督促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同时培养即时快速的现场反应感。

(二)团队合作

课堂上经常以2至3人小组进行协作训练,课后自由组合6人或者3人小组,分别担任演讲者、口译员和评价者的角色,进行持续的练习。教师通过详细询问小组活动情况以及抽调其中数组在全班演示,达到鼓励学生不断自我训练的目的。

(三)自评互评加师评

口译的表现如何,教师要清楚,学生也要明白。所以训练前应说明评判标准,先指定一至两位评价员,操练一结束即由指定评价员先评,接着由学生自由补充评,然后由教师评,最后请口译者及演讲者自评,让学生自己也有机会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改进。

(四)课堂即时口译

无论任何时刻,教师或学生在课堂上有任何言语,都随机挑选学生进行口译。目的是让学生建立起随时绷紧神经准备翻译的译员敏感度。

(五)多给实例

教师给一些现实发生过的口译案例,请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并提出一些解决建议,以作比较。让学生在不断反思过程中自己摸索一套最适合自己个性以及现实情况的方法。

(六)鼓励学生参加实践

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抓住现实的口译机会。并且请一些已经有过口译经历的学生上台演讲,与大家分享其中的点滴。这对他们自己以及别的同学都是一种极大的激励。

平时成绩的分配

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成绩根据学生完成课堂词汇小测、小组口译模拟操练情况、口译课上的综合表现以及其他实践活动的情况综合而定。

考核方式

“商务口译”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一)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成绩根据学生完成课堂词汇小测、小组口译模拟操练情况、口译课上的综合表现以及其他实践活动的情况综合而定。

(二)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每学期安排一次,考试的内容紧密结合所学教材。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以口试形式进行,主要测试词汇口译、句子口译等。第四、第五学期以口译实战形式考试。

七、参考书目

1、《英汉口译技能教程——口译》(旅游教育出版社,卢信朝 著)

2、《听说与译述——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仲伟合,何刚强主编)

3、《基础口译——全国翻译硕士学位(MTI)系列教材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仲伟合)

4、《交替传译——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王丹主编)参等

执笔人签字: 教学院长签字: 二级学院院长签字:

法庭口译话语教学 第6篇

关键词:法庭口译话语;教学;提问

法庭口译是指口译员在法院实施的,为实现共同目的和法律公正而为不具有同等语言水平的诉讼各方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不同的语言加以表述的口头翻译行为。法庭口译发展成熟的国家都是移民大国,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潮导致了大量说各种语言的人员的涌入,使得对法庭口译的要求日益增加,法庭口译逐渐成为法庭中必然存在的形式。

进入20世紀,法庭口译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法庭口译在法庭审判中起着“信息中心”的枢纽作用。Alicia B. Edwards 认为,口译员在司法系统中重要负责三方面的翻译:证人翻译,即为法官、律师及陪审员翻译语言障碍证人的证词;被告翻译,即为被告及其辩护律师翻译;程序翻译,即翻译律师、证人和法官之间的对话,使语言障碍者了解法律程序的进行。法庭口译话语教学担负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要注重以下几点内容。

一、梳理和总结法庭口译的主要问题

在法庭口译教学当中,忠实和准确是法庭口译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教授学生在保持语言的自然以及语域、语体、语气不变的基础上,尽可能接近在同一情况下母语说话人的位置,使语言结构、语义和原语言一致,对模棱两可的话语、错误的开头语以及重复等都应如实翻译。教师还应该廓清法庭口译员应该具备的角色,认识到法庭口译员既不能扮演辩护人的角色,帮助处于弱势的非母语说话人获得有利的结果,也不能逐字翻译,因为那样的译文令人费解而达不到传达完整信息的效果。学生应该深刻理解法庭口译员的角色定位,这将有助于自己在未来工作时注意自己的语言选择。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展示有的译员会越过这一角色界限,在口译时添加自己对于要翻译的事件的理解和判断,这样做法会改变法庭话语的路线走向。

二、剖析法庭口译员如何处理庭审中律师的各种问题

在庭审的直接询问阶段,律师喜欢使用最有强制性的、控制性的及进攻性的引导性问题,这些问题以否定疑问句或者反意疑问句的形式出现,有的还带有情态动词,这是法庭口译员翻译的难点。在交叉询问阶段,使用的是更加自由的、友好的问话类型。从业的法庭口译员对于不同类型的问话的处理策略,其总体的处理方法就是改变或省略某些话语特征。教师还应该向学生分析译员缘何作出这种选择,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译入语和译出语之间在某些表达上没有句法以及语义之间的对等。

1.介绍法庭提问中的话语标记语。法庭提问中的话语标记语,比如“well”“see”“now”等在律师直接询问和交叉询问中有不同的用法。在直接询问阶段,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议论以及对峙,主要是引起争论和挑战。在交叉询问时,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信息流的控制,也是陈述的进展的标记。这类标记语在律师庭审言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译员在两种询问模式中大都省略或者误译了这些标记语。这种情形发生的原因,其一是由于口译员忽视了这些话语标记语,认为它们是可有可无的内容;其二是由于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找不到准确表达这些标记语言外之力的词语,无法做到对等。

2.了解证人的语气、话语风格及语体风格的改变。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出发,证词的类型会影响陪审团及法官的判决。通过案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证人证词当中的具有独特语用功能的“无力”话语特色,比如避免正面答复,话语填充词以及模糊限制语等在法庭口译员的译文中很少得到体现。相反,一些法庭口译员通常无意识地添加另外一些无力话语,如语法错误,或犹豫,或者一些对于证人的诚信有影响的词汇,因为证人相对法官来说处于弱势。法庭口译员的这种译法会降低陪审员和法官对证人的信任,从而影响陪审团和法官采信其作出的证言,进而改变诉讼程序中言语行为的真正意图。

此外,教师还应该向学生展示如何以问卷调查为数据收集工具,旨在了解从业的法庭口译员在自然状态下对于法庭口译员的角色定位和法庭口译译文的准确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董晓波.法庭口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克兴,张新红.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赵军峰.作为机构守门人的法庭口译员角色[J].中国翻译,2011(1):24-28.

高职高专口译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7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逐步扩大, 不同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下的交往越发广泛。口译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的作用益发重要。对口译人才的需求直线上升。但是高校的口译教学现状缺不容乐观, 特别对于生源、师资相对较弱的高职高专院校而言, 开设口译课程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笔者认为只有认清口译教学的现状, 考虑相应对策, 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才能优化口译教学, 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口译是指一种语言在“现场”以口头的方式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确切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过程, 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

1 高职高专口译教学的现状

1.1 口译课程目标不明确, 规划无序

教材、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求。因此有一套适合学生实际水平, 又能满足将来工作需求, 且易操作、可执行的教材便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口译教材林林总总, 大都分两类:一类以讲解口译技巧为主;另一类虽然突出了口译实践活动, 但基本上面向本科或者更高层次的学生。虽有部分作者开始采用主题任务模式编写教材, 仍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理论和实践脱节, 偶有技巧讲解, 却依然停留在经验摸索阶段, 很难让学生举一反三。很多教材都是广义上的口译, 对高职学生而言, 教材太难、涉及面太多, 专业针对性不强。

口译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口译综合能力, 口译教学绝不是语言教学的继续, 而是在大量的口译训练实践中认识口译的性质、对象、程序、方法并初步掌握口译技能。由于生源质量的不同, 高职院校在口译教学的规划和目标上应有自己的定位。实际上社会需求更多的是日常翻译工作, 因此高职高专的口译教学重点应是对口译技能的直接训练, 口译课应该是一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课。

1.2 具有合格资质的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 国内高职院校口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与国外同类教师甚至是和国内本科院校教师相比, 在实践经验、学历资格和思想理念等各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很多院校的领导认为只要是英语老师就能上口译课, 直接导致了口译教师自身素质的缺乏。由于缺乏理论和教学的研究, 缺少实际的口译经验, 加之没有合适的教材, 很多教师把口译课上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笔译课, 无法有效进行口译技能的训练。笔者认为, 口译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 较高的母语及外语水平, (2) 相对丰富的口译理论, (3) 扎实的语言学知识, (4) 实际的口译实践经验。只有这样, 口译教师才能有效的把口译经验和知识贯彻到教学实训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常要身兼数职。如:材料和活动的组织者;现场口译的演示者;学生口译效果的评价和审核者。万万不能把自己看作是权威, 而应该和学生一起分析口译材料, 生成相应译文, 在对不同译文的评价讨论中, 体会口译的技巧并达到掌握该技巧的程度。然而目前在高职院校具备这样条件的口译教师少之又少。

1.3 口译教学方法单一化

口译是一门高端课程, 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项基本技能的要求都很高, 这就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专项的训练。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是三年, 少数学校甚至是两年, 口译课程基本开设一个学期。有效学习时间严重不足。加上因为师资力量的不足, 一般采取大班教学模式, 平均到学生个人的课堂操练时间不超过5分钟。很多的活动都只能浅尝辄止。还有个别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的进度, 采取“满堂灌”的方法, 使得原本应该以交流演练为主的口译教学转为单项输出的传统模式。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状态, 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很大的抑制。虽有越来越多的老师表示在教学中会引入磁带、网络、录像、PowerPoint等手段, 但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限于教学设施的不足及自身能力的欠缺从来没有用过电教等多媒体设备。

2 高职高专口译教学的探索和建议

在既没有既定模式可循, 又要兼顾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 还要满足社会对口译人才不断提高的要求情况下, 我们更要认清现状, 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2.1 明确教学目标, 选定合适教材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 就有专家认为应提出具体要求, 最好能够定性定量, 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学时安排, 保证足够的教学时数, 做到有纲可循, 并要制定相应的检查措施, 保证大纲的实施 (庄智象, 1992)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高职院校口译教学依然难有起色, 而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首先学院领导要高度重视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 加大投入。这种投入既包括添置口译教学所需要的如语音教室等硬件设施, 也包括对口译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或者排遣到国外进行学习交流。进而提高口译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学院应重视口译教材的建设工作, 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和能力, 结合专业 (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 需要, 组织多方力量 (教师、行业管理人员等) 编写适用、够用的教材, 再辅以其他实际教学资料, 形成适合自己院校各专业学生需求的系列教材。

2.2 优化课程设置,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口译能力归根结底是一种可以通过反复操作而得的技能。但是这种技能是建立在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基础技能之上的, 这就要求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衔接;注重英语学习的统一性。因为口译实践操作的特殊性, 学校应缩减班级规模, 增加课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把口译课堂转变成口译现场。提倡“以学生为主题,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优化课程的设置,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有条件下营造真实的口译现场。如: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大会现场、记者招待会、小型商贸洽谈会等。教师要摈弃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口译教学软件。在课前预先以主题任务分组, 创造课前口译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全称参与。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助口译操练,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 从而通过实践掌握外语的口译技能。

2.3 提高口译教师自身素质

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 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这就要求译者在母语和外语之间能自如转换, 要对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能指引学生正确处理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偏差和误译。教师本身也要不间断的学习和实践, 了解新的语言、词汇、表达方式, 紧跟时代的发展。另外教师还应在授课技巧上有所提高, 切忌单一简单化。授课方式应灵活多样, 话题应新颖实用, 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口译的实践操作中来, 绝不能把口译课上成笔译课。

2.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教学课时又十分紧张。这就决定了口译能力的提高关键是在课外, 课堂教学只是起到点拨的作用。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得口译训练在课后得以延续。

2.4.1 坚持收听收看英语节目

一个合格的英语口译人员, 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 (琼·赫伯特1984) 。英语是世界性的语言, 不同国家的人说的英语必定在语音语调方面千差万别, 既有标准的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 也有很多非标准、非规范的英语。要口译得当, 首先就要听懂这些五花八门的口音, 而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养成收听、收看英语节目的好习惯。如VOA针对非英语国家开设的Specia English节目以及CCTV的英语频道, 对提高学生听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要想口译准确到位, 必先听懂, 听明白, 听完全。与说相比, 听一点也不简单。听和说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两端。听与说的结合就形成初步的口译过程。

2.4.2 有针对性的进行习语翻译训练

习语和成语 (idiomatic expression) 是英语中经过长时间使用而提炼而来的固定表达, 是约定俗成的地道英语表达。通常言简意赅, 表达传神到位。口译人员如能掌握这些用语在口译过程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更容易被人接受。因此有必要作针对性的操练。如三个代表 (Three represents) 、下岗工人 (Laid-off workers) 这样的习语, 我们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省掉了很多不必要的解释。对于谚语, 因为有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在口译的时候不能望文生义, 只能采用释义的方法。如: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可以解释为一石二鸟, 也可以解释为一举多得。另外还有些当下流行的表达, 也是需要译者有所涉猎的, 如couch potato (电视迷) ;I am behind you (我挺你) 。

2.4.3 阶段性对学生口语表现进行评估

口译的最大特点是要与中外双方直接发生交往。因此除了准确到位的语言之外, 也要注重译者自身的仪容仪表等细节, 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口译表现评估。限于课堂时间有限, 这种评估更多地放在课后。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估, 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相互的评估。如:语言是否规范;表情是否自然;语速是否适中, 是否与听众有眼神交流等。在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 可以逐步缓解学生口译时的心理压力, 为将来的现场口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对口译人才的要求和需求还会进一步加大。提高口译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大量合格的应用型口译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实践证明, 高职院校必须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制定合理的教学安排。选拔优秀的师资力量,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口译课的好处和益处, 就一定会让学生融入到口译学习训练的过程中, 也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胜任各种口译工作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Gile.D.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梁洁, 肖桂芳, 黎珍.简述我国口译教学现状及问题[J].南方冶金学院院报, 2005 (10)

[3]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王白涛.高职高专口译教学初探[J].新余高专学报, 2008

[5]杨柳.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J].中国翻译, 2001

[6]庄智象.翻译教学及其研究的现状及改革[J].外语界, 1992

[7]琼.赫伯特.高级口译手册[M].张晨君编译北京出版社, 1984

[8]季绍斌.对英语口译教学和口译实践的思考[J].莆田学院学报, 2003

口译教学现状 第8篇

笔者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 对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以提出改革的可行办法。

(一) 问卷调查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状况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外语系五年制2003级和三年制2005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共8个自然班, 人数312人。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生源是应届初中毕业生, 毕业后可获得相应的大专毕业证书;三年制学生为高中应届毕业生, 毕业后可获得相应的大专毕业证书。笔者调查了2003级五年制和2005级三年制学生在商务英语口译课程前的学习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12份, 回收302份, 回收率达96.79%, 其中有效问卷296份, 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7.87%。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不高

问卷的第一部分调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包括3个问题: (1) 是否喜欢上英语课。很喜欢占11.5%, 喜欢占16.7%, 一般占52.6%, 不喜欢占19.2%; (2) 平时是否经常阅读英语方面以外其它学科的书籍, 报刊或杂志。8.8%的学生经常阅读, 26.3%的学生偶尔阅读, 58.8%的学生很少阅读, 6.1%的学生不阅读; (3) 平时是否关心时事。13.1%的同学很关心, 27.2%的同学只关心重大事件, 50.9%的学生无所谓。

调查结果表明, 对学习英语抱有很高学习热情的学生不到30%, 而一半以上的学生积极性不高, 主动学习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通过合理引导和激发, 还是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而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关心不同专业领域的信息, 不关心时事, 这对于口译课程的实施都是不利的。

2.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问卷的第三部分主要调查学生的英语水平, 包括4个问题: (1) 是否已经通过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三级 (PETSIII) 。50.7%的学生已通过, 而49.3%的学生却没有通过; (2) 是否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CET4) 。36.8%的学生已通过, 而63.2%的学生没有通过; (3) 、 (4) 为商务英语和笔译课程的成绩, 见表1: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没有通过PETSIII和CET4考试, 而这两个考试只能算是英语中等级别考试, 特别要注意的是, PETSIII中有口语考试, 因此可以证明将近一半的学生无论是口语还是基础知识都没有达到英语的中等水平, 这离口译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另外, 从商务英语和笔译的成绩来看, 优秀和良好的成绩占1/4左右, 而60%的学生成绩都集中在中等和及格, 而这两门课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口译课程的难度和进度。

3.学生对口译课程的态度

问卷的第二部分通过调查学生的成绩, 主要了解学生对于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态度和信心, 包括6个问题: (1) 是否了解商务英语口译课。很了解的学生占33.3%, 了解的学生占47.4%, 不太了解的学生占12.2%, 不了解的学生占7.1%; (2) 是否想学习商务英语口译课。27.0%的学生很想, 27.0%的学生一般想, 34.5%的学生无所谓, 11.5%的学生不想上; (3) 是否认为自己现在的英语水平能够达到口译课程要求。14.2%的学生认为能达到, 24.7%的学生认为还可以, 39.5%的学生认为不能, 22.6%的学生认为相差太远; (4) 相信自己毕业以后是否有能力从事一般的商务英语口译活动:一定能行的占7.1%, 勉强行的占34.1%, 不一定行的占42.9%, 不行的占15.9%; (5) 你想从商务英语口译课程中学会 (可多项选择) :80.7%的学生想学习口译的方法和技巧, 58.8%的学生想提高英语口语, 27.2%的学生想学习不同领域的英语知识, 89.4%的学生想在真实场景做口译, 22.8%的学生想学习商务英语知识; (6) 希望老师在商务英语口译课程做:1.8%学生选择讲英语课文, 13.2%学生选择大量讲授英语知识, 79.8%学生选择能给学生机会做练习, 提高口译能力, 5.3%学生选择了其它。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大多数学生都了解口译课程及其要求, 但是6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达不到口译的要求;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信心不足, 只有7%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一定能从事口译活动;很多学生希望借口译课的机会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而近90%的学生希望能够在真实场景学习如何做口译, 所以在口译课上希望老师能够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其练习。

4.学生对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要求和建议

有很多学生没有回答问卷的最后两个问题, 但是也有学生真诚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要求。另外,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也了解了学生的具体问题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和建议等。例如, 有的学生要求能够多看一些实际的口译录像, 能够在学校的口语实验室里上课, 还有学生建议老师能够灵活地上课, 要求课堂生动有趣等。

(二) 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现状

当前口译教学在国内尚未形成规模, 一些院校各行其是, 国内开设口译专业的院校屈指可数。大多数高校在本科阶段没有设立翻译专业, 更谈不上建设口译专业;有些院校只能以单一的口译课程取代口译教学。口译教学非专业化的直接后果是, 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只是零散地掌握口译的一般技能, 而根本不能真正胜任专门的口译工作。而一些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在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时候, 往往模仿这些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与此相对, 很多国外的大学早已经将口译专业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如陪同口译、会议口译、医学口译、技术口译、法庭口译等。

(三) 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模式

1.传统口译教学模式

传统口译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学生+教材+磁带+录像带+粉笔”的传统教学法。

2.主题式口译教学模式

主题式口译教学模式是指以专题为主线开设口译课, 技能的训练穿插在各个专题材料的口译练习中的做法。这种教学模式以口译材料的主题为线索, 如以教育、宗教、人口与就业、农业与农业经济、环保、科技、体育、旅游、卫生与保健等为主题。

3.技能化口译教学模式

技能化口译教学是以技能训练为核心, 以语言训练、知识习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为辅的教学模式。

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 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英语基础差, 学习积极性不高

一部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渴望学习商务英语口译课程, 以提高自身的运用英语的能力, 期待在踏入社会从事商务英语口译或是其他英语翻译工作。但是单调的授课方式往往无法满足这部分学生的要求。另外一部分学生对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没有信心, 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口译课程设置达不到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

口译课程的设置不够细致, 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只是简单的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而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仿效本科院校, 更是远离了高职学生的专业, 背离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3.传统的授课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程的设置、培养模式上参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授课模式, 采用“教师+学生+教材+磁带+粉笔”的传统教学法, 过于单一、死板, 仍然依赖于传统教室、黑板和粉笔, 而且教师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翻译方法及翻译技巧的讲解, 甚至有个别教师只谈自己的口译经历, 给学生读一段话让学生翻译就草草了事, 学生的能力很难有所提高。

(二) 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加入WTO,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中国对外语口译人才, 特别是商务英语方面的口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而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培养的英语口译人才又远不能达到市场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研究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面对高职院校生源差、学生学习能力低、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不高的局面, 如果这类院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机械地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 而忽略了高职的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 结果只能是既不利于学生成才, 也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2.课程改革的需要

口译课程是一项操作过程中技巧性强、难度很大的工作。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状况, 不被学生接受, 因此有必要对这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口译教学在方法上, 应从真实口译的需求出发, 尽量使课堂教学的环境和要求接近实际环境的标准和需要, 以学生为中心, 从翻译前的工作准备到口译材料信息的发布, 从翻译场景的模拟到创造机会参与商务活动实习, 通过教与学互动, 使学生不仅在语言转换技能上得到培训, 更重要的是获得在复杂的交际因素影响下处理信息的能力。

针对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现代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笔者尝试在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采用培养学生技能的教学模式。在探索过程中, 笔者发现采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 能解决口译课程难度高和学生水平低的矛盾。通过在课堂中模拟真实的口译场景, 以学生为中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感受或体验在真实口译中交际角色和情景对译员的复杂影响和作用, 培养学生应对真实口译所必需的各种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蓉.口译教学:模式与原则[J].山东外语教学, 2006 (4) .

[2]王天力.口译教学构筑实践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吉林教育, 2007 (1) .

口译教学现状 第9篇

口译在人类各种语言逐渐形成后, 随着人类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需要就产生并发展起来了。由于口译不可留存的特性, 历史上关于口译的记载很少, 但可以想象, 它在形成初期仅仅表现为某种非职业的中介性口头交流。在我国, 除了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记载以外, 涉及与国外交流的口译记载多散见于明清或近代一些档案、小说中的间接描述, 当时人们称呼口译译员为“通事” (鮑刚, 2005) 。直至20世纪初, 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译员队伍, 译员普遍由懂得外语的其他人员兼任;相应地, 对口译活动进行直接的描述, 从方法论上将口译与“学语言”、“笔译”区分开并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体系也还没有开始。1919年的巴黎和会是口译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次会议上出现了口译记忆、笔记、复述等现代意义的口译技术, 现代社会的技能化口译终于诞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纽伦堡战犯审判, 是口译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已有的“连续传译”的基础上诞生了“同声传译”;与此同时, 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来往日益频繁起来, 对口译译员的需求量大量增加, 国际上开始成立了不少翻译学校, 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口译译员;相应地, 口译研究工作也逐渐发展起来, 口译家J.Herbert出版了专著《口译教材》, 国际会议译员协会得以成立, 《AIIC公报》、《巴别塔》、《媒他》等翻译刊物开始发行。1957年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成立是口译界的重大事件, 在逐渐拥有了一批译员出身并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授和经过长时期的科研工作后, 该校于80年代创建了世界上第一种系统的口译理论, 即口译的“释意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塞莱斯科维奇女士和勒代雷夫人等出版了《国际会议口译译员:言语与交际问题》、《言语理解——1980年9月跨学科研讨会论文集》、《同声传译》、《释意翻译》、《口译推理教学法》、《翻译之自由》、《现代翻译:释意的模式》等著作。国际上的这些口译研究成果也影响到了我国, 但总的说来, 我国的口译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历史上我国没有专门的口译教学, 口译只是翻译教学的附带, 而翻译教学又只是外语教学的一部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 我国才有了专业的口译教学, 并产生了《中国翻译》这样可供翻译工作者发表其研究成果的刊物, 但在90年代以前, 有关口译的论文不仅数量少, 而且都是对口译实践的总结, 还没有对口译理论的研究。90年代以后, 有关口译研究的论文逐渐多起来好起来。1996年的“首届全国翻译教学研讨会”和1997年的“国际翻译学术研讨会”期间, 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博士刘和平等人关于“职业口译程序”、“技能化口译教学的作用与具体实施”、“口译理解过程的思维模式”等研究课题的论文引起了关注, 也许这便是我国口译研究理论化的发端, 代表着我国口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鮑刚, 2005) 。

2 从口译研究方法看口译理论在我国的现状和趋势

口译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十来种, 下面将结合这些研究方法对口译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做初步的分析。上文提到过, 20世纪90年代以前, 有关口译的论文主要是对口译实践的总结, 90年代以后有关口译研究的论文才逐渐多起来, 而在1990年至2011年的22年时间里, 接近90%的论文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 因此, 该文将主要针对2000年至2011年这12年之间的研究成果做出分析。

经验总结法是最为基础的口译研究方法, 它主要是对口译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 从而指导将来工作中口译技巧的发挥。在二百多篇重点期刊的相关论文中仅约有5篇是属于该研究方法的, 由此可见, 近年来我国的口译研究工作者已经意识到经验总结法重实践重体验但缺乏严格的术语体系和足够抽象度的缺陷, 并开始转向更有深度更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趋势。

归纳思辨法不满足于对口译经验的总结, 强调对口译规律的归纳, 注重口译方法的规范化, 特别关注对口译实践做出方法上的规定。口译相关论文中有约20余篇是属于该研究方法的,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仲伟合 (2001) 的论文《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 文章对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做了全面介绍, 介绍了同声传译的概念、工作程序及对译员的素养要求, 作者根据多年的会议同传经验及研究提出了英汉同声传译所应遵循的六大翻译原则, 文章还论述了同声传译专业训练及自我训练的主要方法。除了这些论文之外, 还有一些论文在主要运用了其他研究方法的同时, 或多或少地也用到了归纳思辨法, 由此可见, 归纳思辨法是近年来口译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此外还有10余篇论文使用的是与归纳思辨法较接近的内省法, 对于具备正确口译技术和丰富口译经验的研究人员内省法同样是一种良好的研究方法。然而, 尽管归纳思辨法和内省法条理清晰, 推理严谨, 但是因为缺乏实证, 还是难以让人完全信服。

近年来, 逐渐为人们接受和应用的研究方法还有现场观察法、原译语资料分析法和调查法。现场观察法通过观察译员在工作时的外在表现, 从而总结其工作方法;原译语资料分析法通过对双语有声资料的分析反映口译的典型程序;调查法指对译员队伍中一定对象实施的资料搜寻工作;这些方法属于描述性研究的范围, 因其实证、明了, 启用了现代化的科学分析方法而容易令人感到信服。在相关论文中有约20来篇是运用了这些方法的, 可见口译理论研究方法向着严谨科学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关论文中运用得最多的研究方法当数跨学科借鉴法, 即借用其他学科已有成果为己所用的方法。所借鉴的学科涉及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和关系语用学等, 所借鉴的理论包括关联理论、图示理论、语用顺应论等。这种方法见效快, 具有较明显的说服力, 为口译研究工作者们乐于运用, 因而也是现阶段条件下口译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到目前为止, 科学还不允许我们直接对人脑思维进行考察, 因此我们不得不对译员思维外在表现进行观察, 间接地研究译员的智力机制运作程序和工作方法, 这称为“黑箱法” (鮑刚, 2005) 。运用该法需要具备相当的理论研究能力, 否则译员的智力机制会被看成简单的输入输出机制。相关论文中运用该法的可谓凤毛麟角, 其中的优秀之作是蔡小红 (2001) 的《交替传译过程及能力发展中国法语译员和学生的交替传译活动实证研究》, 文章针对交替传译的思维特点, 对职业译员和各种程度的学生译员在交传活动中的心理表征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研究以口译活动外部表征 (信息、时间变量、语言及策略等) 作为变量参数, 观察各变量在思维过程和能力发展阶段的作用, 相互关系和不同变化, 籍此验证理论模式的解释力, 从中分析归纳出交替传译中心理语言活动的普遍规律, 揭示口译技能的实质和影响口译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 黑箱法常常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同时运用, 实证法是在一定条件控制下进行实验, 从而对已有的理论观点进行实证的研究方法。实验的设计思想必须科学、合理、客观, 并且不能在偶然条件下进行。相关论文中约有10篇运用了实证法, 由此可见, 尽管实证法运用起来因条件较高而有一定的难度, 但其科学性和说服力使其成为近年来科研工作者们十分推崇的方法, 也代表着将来口译研究的方向。

除此之外, 相关论文中还有少数运用了口译模式设定法, 有大量论文是与口译教学相关的。

3 结束语

通过分析口译理论的产生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对口译理论研究方法的总结, 可以看到口译理论研究在我国已取得的成绩和将来应该做出工作及努力方向。

摘要:该文简述了口译理论的产生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通过不同的口译研究方法探讨了口译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和现状, 并指明了口译理论将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口译理论,口译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仲伟合.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J].中国翻译, 2001 (4) .

国内口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10篇

按照口译研究界代表人物 Daniel Gile1994年的梳理, 西方口译研究的发展历史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 20世纪50年代的起始阶段。以Herbert和Rozan为代表的日内瓦译员以自身的口译实践经验为基础出版了“手册式”的著作。第二,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以Gerver和Barik等学者为代表, 他们的研究特点是把口译 (主要是同声传译) 引入实验心理学领域作为其研究的对象。第三,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口译实践型研究者”阶段。这一阶段以“巴黎高翻” (ESIT) 的一批学者为代表, 他们的研究特点是以内省式和经验式的理论推演为主, 鲜见实证性研究。第四,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口译研究“新兴期”。以1986年的Trieste口译大会为转折点, 口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比较兴旺的发展阶段。总体说来, 西方口译研究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 表现出几个突出的特点:以会议口译研究为主, 研究视角多样化等, 但也面临着许多诸如缺乏科研方法的培训、缺乏实验研究对象、缺乏相关学科的理解和支持等问题。

二、国内口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国内口译研究的历史

综观近年来的口译研究成果, 对口译定义具有代表性研究有:胡庚申认为口译是将口头表达的信息等价地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根本目的在于使交际双方或各方能即席地相互理解。梅德明认为, 口译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国内学者对口译特点的研究, 内容大同小异, 重点都强调口译的“准、顺、快”。口译是及时地、独立地进行的一次性 (口头) 翻译。王金波、王燕在探讨口译教材的前景时归纳了口译的特点:即时性、动态性、达意性。口译过程可分三部分:理解、转换、表达。陈菁认为口译人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时完成听、分析、记忆和表达的任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译员做好口译的重要保证, 随机应变能力有助于现场口译的发挥, 心理障碍常为口译失败的重要因素。方健壮指出在口译工作中常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难题, 这就要求他必须有应变能力并懂得相关的应付方法。比如, 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简译、补译等方法。关于口译的语体风格这方面的探索较少。胡庚申提出口译中也确实存在着语体识别与对等转换问题, 口语除了具备和书面语区别开来的语体特征, 如多用简短词汇, 多用从句而少用分词等特征外, 还有从庄严、正式、商议、随意到亲密等五种不同的语体。近些年来关于口译质量评估的研究逐渐增多, 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有:胡庚申探讨的口译效果评价法, 并提出了“信任”模型法;鲍刚拟订的“口译竞赛评估表”;蔡小红、方凡泉提出影响口译质量及其评估诸因素关系的理论假设。

对各项口译技巧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口译工作者的实践经验的总结。近年来技巧性研究颇多, 反映了人们对总结实践经验以及对口译质量的提高的重视, 对综合性口译技巧研究的学者也不乏其人。胡庚申系统探讨了重复词语连用时的技巧, 归纳出“变译”、“简译”、“省译”、“对译”四种处理方法。钟述孔强调口译人员的理解能力问题、语言问题 (熟练掌握涉及的双语) 、知识问题 (具有广博的知识面) 。国内研究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技巧的较多, 例如, 黄田、郭建红通过研究认为, 在关联理论指导下顺句直译、预测推理、解释性翻译和简化译文不失为同传翻译的有效方法。李长栓认为同声传译总的原则有一条:顺着译。我国学者对科技口译技巧研究主要从译者主体方面着手, 例如, 刘福祥认为译员应岗前预习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岗间边工作边学习;岗后及时总结。吕世生认为科技翻译应采用面向目的语的策略, 科技口译的相关特征更为明显, 采用这种策略更易为目的语接受。朱俊松强调科技口译要注意客观性, 做到说理叙事明白清楚, 用词造句简洁准确。

2.国内口译研究现状

自2004年上外高翻学院召开第五届口译大会以来, 口译界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两年来又有许多院校和机构都开展了口译培训课程;大量经过专门培训的口译员进入社会, 译员的整体素质提高, 口译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开始出现从事口译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关于口译研究的专著、教材、文章数量明显增多,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一直以来影响颇大的“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 从2005年起推出刘和平主编的“口译研究卷”, 包括鲍刚的《口译理论概述》、刘和平的《口译理论与教学》及杨承淑的《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这三部理论专著代表了国内口译研究的最新成果。

三、国内口译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1.国内口译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一, 口译的理论研究滞后。

中国口译理论研究整体上还非常薄弱, 研究类型较为单一, 数量有限的口译研究大多局限于对教学与实践的经验型探讨。多为应用性的理论研究, 如口译转换策略与技巧的介绍与总结, 以及口译教学与培训的原则、内容、方法等。少有对实际口译活动与加工过程的客观描述性研究, 而探讨口译深层加工过程的纯理论研究则更少。其次, 在研究层次上, 介绍性、跟踪性或直接应用性研究居多, 对既有理论或观念的发展和创新很少。

第二, 口译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不够。

目前来看, 中国口译研究更多还是在理论论证或争鸣的层次上讨论口译研究的方法论, 真正实际展开的跨学科性研究, 特别是有客观实证数据支持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而且跨学科借鉴的层次也较低, 多是简单地套用其他学科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口译现象, 很少结合具体口译实践对口译活动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说明, 以客观口译材料对相关理论或思想进行实证性的验证、修正或革新则更是罕见。

第三, 口译研究队伍的单一局限。

中国口译研究队伍现在是清一色的外语教育背景的高校教学或科研人员, 其他学科人员很少关注口译研究。他们虽然拥有良好的语言基础, 部分人员也有较丰富的口译实践或教学经验, 但基本没有其他学科知识的专业化学习或训练, 特别是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的培训与锻炼。

2.国内口译研究的展望

第一, 对口译动态过程进行研究, 使口译研究科学化。

口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交际环境、主题及交际对象等不断变化, 以及人脑机制的不断变化, 都证明要从根本上解释译员的思维转换机制, 必须要进行口译过程的动态研究。口译要做到科学化, 应从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方向发展。要对口译的动态过程做出描写性研究, 应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 这样, 口译研究才能走出经验总结性的研究阶段, 进入真正的科学性研究阶段。

第二, 借鉴相关学科的成果与方法, 使口译研究专业化。

从学科建设的视野来看, 口译研究应该是跨学科的研究。从国外的口译研究来看, 口译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的特征, 可以充分借鉴认知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翻译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第三, 开拓视野, 丰富口译研究范围。

在新形势下, 各种社区的口译活动, 以及由于新技术应用而出现的各种新的口译形式, 在国内必将越来越普遍, 这些新的口译方式必然会在标准、质量、忠实性、译员角色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上对口译研究提出新的挑战, 也会使口译教学面临新的任务, 值得我们关注, 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摘要:中国口译研究存在理论研究滞后, 研究方法科学性不够, 研究队伍单一等问题。为此要对口译动态过程进行研究, 借鉴相关学科的成果与方法, 丰富研究范围。

关键词:口译研究,历史,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中国翻译, 2005 (4) .

[2]肖晓燕.西方口译研究:历史与现状[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02 (4) .

[3]胡庚申.近年我国口译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 (4) .

[4]蔡小红.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1 (2) .

[5]胡庚申, 盛茜.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J].中国科技翻译, 2000 (2) .

翻译本科口译教学任务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本科翻译专业 阶段性口译能力 教学任及方法

随着2006年我国本科翻译专业的诞生,相关课题研究也方兴未艾,而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1.翻译本科与翻译硕士课程培养均是以技能为主,交差和重复内容很多。2.缺乏对阶段性的教学基本任务和兼顾任务的明确定位。本文以口译为视角,探讨翻译本科口译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兼顾任务。

一、翻译本科口译教学基本任务

1.翻译本科口译能力的定义。口译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口笔译能力的培养。刘和平(2011:38)指出:口译能力包括双语转换能力、相关知识、听辩和逻辑记忆能力、跨文化意识、反应能力等。而且她也指出口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和任务特征。苏伟(2011)在他的博士论文把本科阶段的口译能力定义为一种基本的能力,包括娴熟的双语交际能力和基本的翻译技能的运用能力。

笔者从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来看,结合十余年的教学经验,认为翻译本科的口译能力由三个部分构成:(1)双语能力(以外语能力培养为主);(2)辅助技能;(3)百科知识。

2.基本任务及分解。基于以上认知,笔者认为本科阶段作为口译学习的起步阶段,必须完成三个基本任务即:(1)夯实语言基础,提升语言能力。(2)了解并初步掌握交替传辅助技能。(3)养成语言监控习惯,并培养自我评估能力。

任务一:夯实语言基础,提升语言能力。首先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衔接,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以口译为训练模式,充分暴露学生的语言问题,杜绝基本语言错误。在教学的初期阶段,要让学生充分地犯错,逐渐规范,从而“盈科而后进”!

其次,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以及对学生在口译中错误类型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在提高学生词汇活跃性,加强功能句型储备及操练的强化性训练。词汇方面,加强词性转换、同近义词使用、搭配准确性和词频意识的培养。在语法上面,加强从属结构和非谓语结构使用。

第三,培养学生双语对比学习能力,在提升外语能力同时加强母语修养。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出翻译教学对于外语教学的拓展。从教学之初,就要求同学的完成大量的高质量的中文阅读,配合系统的原语主旨复述练习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思维深度、以及综述能力。另外配合一定的中文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以后的翻译能力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任务二:了解并初步掌握交替传辅助技能。口译本质也是一门技能型课程,对于辅助技能的学习和让学生将这些技能内化也是基本教学任务。根据交替传译的动态过程,基本的辅助技能包括:1.听辨。2.信息加工。3.短期记忆和笔记辅助。4.数字转换。5.公共演讲技能。6.应变能力。而由于课时的安排,本科阶段的训练重点是前四项。

对于听辨技能,教学应该通过以精听为主要的训练方法从语音、音变、识别信息焦点及核心,语篇逻辑等几个方面分阶段分项练习。而信息加工则包括根据目的语特点调整语块结构以及在必要时进行言义分离的训练。对于短期记忆和笔记辅助技能,教学则该从语境、逻辑、选点、简化、分心协调等方面进行强化。而在对于相对独立的数字转换技能,建议教学从无笔记转换、带笔记数字转换到数据动态变化的功能句型逐步递进。

任务三:培养学生语言监控习惯和自我评估能力。无论从元认知视角还是从职业译员的经验之谈,口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而自我评估本身也是一种需要长期培养的能力。所以本科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笔者甚至认为其是本科阶段的核心任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安排,分阶段实施。首先,要求学生在无录音情况下能回顾自身译文中的主要用词及句型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我监控意识。另外,要让学生能够明确指出自身语言和技能上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观察思考教师的点评,掌握评估的角度和方法。第三,最终能够让学生通过对比高质量参考译文提升自身口译能力。

二、兼顾任务

从本科口译能力构成来看,百科知识也是一个重要的主成部分。在本科阶段,教学可以在语言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话题知识,内容从学生熟悉的教育、文化、民生到较陌生的科技、环保、经济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拓展学生对某个话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训练材料选择上要做到与时俱进。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话题知识的拓展,不仅增加学生知识面,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资料搜集能力。同时,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强化学生双语资料的搜集意识,要求学生对专有名词进行双语对照,归纳整理,这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术语整理能力的培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初步的视译力。

总之,笔者认为翻译本科口译教学发挥着一个承上起下的作用,一方面秉承英语教学本质与宗旨通过口译训练模式夯实基础提升语言能力。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引入辅助技能的学习和练习。最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一开始就养成监控语言表达习惯,培养自我评估能力同时兼顾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同时培养他们的资料搜集、术语整理等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在以后的口译职业生涯或者硕士学习阶段的重要的基石。而作为翻译本科阶段的教师,则必须对该阶段的教学定位有充分的了解,全面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突出教学重点,把握教学难点同时完成兼顾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01):37-45.

口译教学现状 第12篇

语料库与语料库语言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研究语言的方法。而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也有近30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 中国建立了第一个英语语料库, 即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英语语料库 (JDEST) 。后来建成的还有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大学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中国专业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语料库与翻译研究的结合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重视。在各种语料库中, 平行语料库对翻译研究和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拓展了翻译的研究范围, 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为翻译实践起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语料库本身强大的检索功能, 学习者可以获得更为完整、更加丰富的语料。王克非曾经指出:“我们的口笔译教学或培训, 将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谁先迈出一步, 谁就占据前沿, 谁就能够获得创新的资源”。

虽然口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 但是由于口译与笔译工作性质、工作思路、工作要求、选词用句方面的巨大差异, 现有的英汉翻译语料库并不能满足口译教学、学习以及研究的需要。从国际范围看, 口译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也仅有短短十余年的历史。而目前, 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口译语料库总数不足10个, 其中规模最大的也不超过100万字词, 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数量少, 研究范围狭窄。国外口译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始于20世纪末。1998年, Shlesinger首次提出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的概念。2003年后, 一些国外研究人员先后建立了若干个口译语料库, 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也陆续展开。其中已经建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口译语料库包括:日本名古屋大学设计开发设计的英日两语同声传译语料库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Database of Nagoya University) , 规模为100万字, 包含口译录音材料共计182小时、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开发的欧洲议会口译语料库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Interpreting Corpus, 简称EPIC) , 现有库容量为18万字词, 是一个包含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的多语平行语料库。其他在建的口译语料库还包括:DIRSI (同声传译方向性语料库) , 收集国际健康会议的口译语料, 容量为13万字、以医院情景下的口译活动为语料收集对象的K2口译语料库, 容量为18万字、以及收集环境保护议题语料的K6口译语料库, 其库容量为3.5万字。

从国内范围来看, 关于口译语料库建设和研究的文献直到2007年以后才逐步开始出现。目前已建成并投入应用和研究的口译语料库是由上海交通大学研制开发的“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 (CECIC) 。该语料库以国内外新闻发布会的口译活动为语料收集对象, 现有规模为54万字词。它包含三个子语料库:汉英口译语料库、英语原语语料库和汉语原语语料库。值得一提的是, 一方面, 口译语料库的建设与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一些研究人员的注意, 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对未来口译教学与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 目前国内口译语料库建设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语料收集、整理加工、应用和研究等方面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应用原则是利用大规模的语料收集和分析提高对语言认识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从规模上看, 相对于现有的上千万字词的大规模平行语料库来说, 现有口译语料库的规模太小。这也大大影响了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也难以为研究结论做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 从语料的来源来看, 大多数现有和在建的口译语料库所收集的对象是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活动, 语料来源非常单一。虽然目前口译是中国较为紧缺的人才之一, 但是口译学习者语料库尚未出现, 难以实现现有的口译语料库与自主学习和教学活动的结合。

再次, 从语料库的加工来看, 个别现有的所谓口译语料库并没有严格按照语料库语言学的标准对语料进行加工处理。而国内大多数口译语料库只对语料进行了浅层次的分类整理加工, 如做篇头标注, 进行词法、句法等传统意义的赋码处理等, 并没有对口译活动中特有的停顿、支吾语、省略等副语言现象进行标注。深入考察和分析这些副语言现象对研究实际口译活动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口译员对口译策略的判断和应用效果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另外, 从检索工具的研发来看, 目前还没有开发应用专门的口译语料库检索工具, 建设口译语料库时主要还是借助其他语料库的一般检索工具, 只能完成KWIC索引、词频、搭配、词语形式等常规的统计任务, 无法对“副语言”等口译特有信息进行处理。

最后, 现有的语料库资源没有实现充分共享。目前, 除了EPIC等少数几个语料库外, 其他的口译语料库仅为部分研究机构及研究人员所有, 并没有对所有研究人员和公众开放, 也没有进行商业化经营。这不仅大大限制了语料库的影响力, 也使得其他研究人员无法对研究结论进行重复性研究或验证, 这就影响了具体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20世纪末以来, 随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语料库语言学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语料库规模越来越大, 种类越来越丰富, 加工层次更加深入, 它们将为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口译与语料库语言学的结合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相信, 随着专门检索工具的研发, 口译语料库规模的扩大及加工层次的深入, 它们必将为未来的口译教学模式带来新的变革, 为口译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威.口译语料库的开发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中国翻译, 2009 (3) :54-59

[2]张威.近十年来口译语料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 (2) .

[3]王克非.双语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上的用途[J].外语电化教学, 2004 (100) .

[4]王克非.新型双语对应语料库的设计与构建[J].中国翻译, 2004 (6) .

[5]王斌华, 叶亮.面向教学的口译语料库建设: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 2009 (2) .23-32

[6]李婧, 李德超.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 2010, 7 (5)

上一篇:应对形式论文下一篇:跨媒体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