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情感引导

2024-07-20

作文教学的情感引导(精选11篇)

作文教学的情感引导 第1篇

一、小学生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的实施

教学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的讲课与学生的学习是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的。因此, 教师应设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多创造机会,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营造一个互助共赢的和谐课堂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改变以往的粉笔、黑板的授课方式, 采用多媒体教学, 为英语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 利用音像资源。现代媒体如:录音、录像、图画、DVD等, 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发音、语调, 而且还可以为学生介绍语言使用范围, 如:使用的对象、场合、时间, 以及手势、动作、表情等, 现阶段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系统性思维还没有形成, 主要依靠直观事物进行学习, 通过音像资源使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更为直观、形象生动, 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 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文字、图画、动画等多种形式,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化被动为主动, 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 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先进教学设备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观看美剧、美国动画、以及与外国人进行聊天, 使学生体会真正的英语, 而不是中国式英语, 提高英语发音和应用。如:《Home alone》、《TOY Story Mania》、《THE sound of music》、《Jane love》等。

第四, 多媒体教学学习时间灵活化。英语课堂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 教师的板书时间就占了一大半, 学生真正的学习时间很少, 多媒体教学课堂改变了这种学习模式, 只要有电脑随时都可以学习英语, 扩大了英语学习时间, 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 当人心情愉悦时, 可以将智力水平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通过这样快乐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正是突出表现了情感对于小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 教师在讲课时要关注学生的情绪, 将学生的积极向上情绪发挥到极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多, 如:做游戏、讲故事、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等, 小学生天性爱玩, 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 因此做游戏和讲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 增加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提高课堂效率, 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Learn in the game, not only learn knowledge,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教学、授课应该在学生乐于学习的状态下进行, 因为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不但要在枯燥的学习中找到乐趣, 而且要因为学习而感到快乐, 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我们要看到学生的进步, 学生的点滴进步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但对于学生来说, 他喜欢被关注, 希望得到更多的关爱, 因此对于学生的每一次进步, 我们都要不吝啬表扬。表扬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口头表扬和精神表扬, 例如:给优秀的学生发奖状、星星、小红花等, 我们要及时对进步的学生提出表扬。树立优秀典范, 让学生有参照标准, 从而更加努力学习, 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评价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当然以评价性为主, 以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动机、交流程度为依据, 新课标要求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口语的学习与锻炼是十分有必要的, 现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采用以笔试为主, 口语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口语可以检查该学生的发言、口语流畅度、实际应用能力等, 笔试主要是检查学生的听力和写作能力。

Due praise to enhance students’self-confidence.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例如:学生虽然写的很少, 但是正确率很高;学生虽然正确率低, 但是字写的非常漂亮;学生虽然正确率低、字面不整齐, 但是写的很多, 特别努力。通过多角度评价方式, 我们总会在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 及时给与学习表扬,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了课堂效率。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定可以学好英语, 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以后激烈的世界竞争中, 中国占有一席之地。

作文教学的情感引导 第2篇

青春期的爱心萌动是美妙的,也是危险的。歌德曾经赞叹:“ 萌动的感情之所以美好,就在于它既意识不到自己的产生,也不考虑自己的终结,它是那么欢乐而明朗,竟觉察不到它会酿成灾祸。”

现今,很多家长和教师闻“恋”色变,往往处置不当,弄得满城风雨。不但不能改变学生的做法,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演变到出现逃学、离校出走等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情况。

针对青少年中越来越早的爱心萌动,我们该如何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帮助他们学会做自己情感的主人?

1、咨询,正确引导

中学生男女同学之间也会存在正常的交往,切不可一律归结为早恋行为。如果发现确实是早恋,也应在尊重青少年感情的前提下进行引导。不要轻易地把早恋的学生贴上品质恶劣的标签。实际上这是性发育的表现,关键只是在于怎样认识与处理。

首先是科学地揭示与宣传青春期性生理、心理的知识,帮助引导青少年认识自己的心态,继而悦纳自我而不再排斥自我。其次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道的爱情伦理观,以指导与异性交往行为。在这些问题上,采取回避与缄默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2、沟通,理解

每一个早恋的青少年,都希望父母不要粗暴地干涉自己朦

作文教学的情感引导 第3篇

一、在调查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知、情、行的和谐统一。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并非靠空洞地“说教”,而要凭借学生的“实践活动”和“主体感受”。因此,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安排学生的调查活动,对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大有裨益。例如在《科学技术的喜与忧》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同学们在调查中以翔实的材料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了近年来人们在服装、食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居住条件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他们感受最深刻的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脑的普及,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带来的显著变化。某生在交流中深有感触地说:“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上仅有5名学生家里有电脑,如今,全班每个学生家里都有电脑。电脑网络使我们开拓了眼界,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无限乐趣。”在调查活动中,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诸多方便,同时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當,则会产生不良后果,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技术利与弊的完整认识,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在探究学习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探究式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如《隔海相望》一课,为了让学生明确“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道理,我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对台湾的历史和现状,对台湾的自然和经济,进行不同角度的探讨。探究(1):在祖国的版图中找出台湾省,探究台湾岛和台湾省的区别。探究(2):结合阅读课文,探究台湾岛形成的原因。探究(3):结合自己收集的关于郑成功的史料,探究郑成功的主要贡献。探究(4):结合课内与课外阅读,从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等方面寻找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的例子,探究“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的证据。探究(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两岸同胞之间血浓于水的感人事例,认识两岸最终实现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主线,将阅读与探究有机结合,将目标与过程紧密联系,将核心知识的教学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促进了学生对台湾的历史和现状的认识。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在思维的拓展中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的课程标准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帮助者。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最大的空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在思维的拓展中升华情感体验。在执教《我做志愿者》一课中,我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民独特的文化习俗,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开放的国际意识,启迪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想成为一名志愿者,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修养和一定的技能。为此,笔者以“我要做一名志愿者”为话题,要求学生畅读学习体会。下面是学生代表的发言摘要:(1)我要做一名志愿者,因此,从现在起,就应该学会做人,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长大后,像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一样,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人们变得更加友好,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彩。(2)我要做一名志愿者,因此,就应该像北京市小学生王雪一样,既要具有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又要具有刻苦学习英语以及其他功课的态度,长大后,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回报社会。(3)我要做一名志愿者,因此,从小就要确立尊重和欣赏不同地域文化的意识,把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视为一种责任感,并把它与充分尊重人类个体尊严的观念紧密联系起来,长大后,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同学们的发言不仅表达了个人美好的心愿,而且从社会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将热爱祖国与热爱世界和平联系在一起,既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又表现出作为地球村未来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浅谈诗歌教学中的情感引导 第4篇

筅河北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卞爱民

在语文教学中, 诗歌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对诗歌进行刻板的结构和语言分析, 忽略了诗歌教学中的最重要的一环———情感教学, 使之被分解得支离破碎, 失去其自身的美感和完整的艺术形象。诗歌不是“无情物”, 每首诗歌都饱含着作者发自内心的情感, 而学生的思维有具体性的特征, 生活经历又相对较少, 难以把握住蕴含于作品中的情感, 从语言文字所塑造形象方面看, 以情感人又是诗歌教学显著的特点。因此, 诗歌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思想分析的过程, 还是学生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共鸣的活动过程, 教师创造一个充满热忱与激情、欢快与和谐的教学氛围非常重要,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情感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共鸣中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就诗歌情感教学阐述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诗歌的情感因素, 找准动情点, 以“情”激“趣”

诗歌是运用最凝炼的语言描绘出优美而神奇的意境, 出神入化地反映主题, 它能从时代的深度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切真、善、美和假、恶、丑都能在诗篇中反映出来, 反映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诗歌对人的陶冶是通过对诗歌的审美过程来完成的, 对学生来说, 课堂诗歌教学是接受情感陶冶的最佳契机, 教师应很好地把握住这个契机。艾青说过“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最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诗旨就是激发人们对“拼搏”的渴望和对到达“胜利”的喜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分析诗意不宜过实, 因为太实了过于拘泥, 缺乏意象的感受, 以致索然无味, 但也不能过虚, 过虚会给人一种玄虚感, 淡化了诗旨, 不利于深层剖析。

诗歌是以情感为纽带, 以默默持久的力量, 改造并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净化人的心灵, 甚至给读者一定的震撼力, 令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合拍共振, 爱其所爱, 悲其所悲, 从而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诗中乡居生活的描绘作为学习的切入点, 从诗中“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看来, 作者的生活并不富裕, 但他的住宅环境却很美“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柳榆相荫, 桃李争艳, 更有一幅动人景象“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以农村常见的事物入诗, 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既是诗意的主导句, 也是学生理解本诗的动情点, 学生对这些场景较为熟悉, 便于理解。通过这些入情点引导出学生真正的情感, 使他们深深地感知陶渊明的田园之乐。以上诗句是诗人内在感情在自然美中获得净化再上升为艺术美的外化表现, 诗人采用白描、抒怀言趣的方法如实地再现了田园生活朴素的自然美。在教学中, 让学生感知到这种自然美, 学生既赏心悦目, 又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 从中陶冶情操, 形成超越尘俗的品性。简单地说,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过程也就是学生对教师营造的情感氛围进行了解和归纳的过程, 因此学生的主体情感作用不容忽视。

二、披文入情, 在情感导引中产生共鸣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叶圣陶也指出:“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 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以此来看, 只有在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基础上, 才能抓住作品的情感因素, 才能体会到作品的“味”, 才能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感是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纽带, 诗人原有某种强烈的感情, 在接触物境时把这种感情融入其中, 于是客观物境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意。要实现诗歌情感的迁移, 单靠概括思想内容和解说诗意是不行的。正确的授诗方法应予以传情, 所谓传情, 即通过动情的吟诵使人、物、事、景的形象浮现鲜明, 创作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远意境。俗语说:“诗是无形画。”意境隽永的诗, 总是富有诗情画意的, 诗歌中的一切景物都带有感情色彩, “以有限之意, 蓄无限之情”。在教学中, 朗读诗歌的技巧是很重要的, 也很讲究, 教师具有感染性的范读是产生移情之首要因素。我们应当通过教学活动把诗境中的浓浓的情感沁入学生的心田, 学生听着教师的动情朗读, 在愉悦中便会以情感感染其身心, 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感觉, 这正是黑格尔所说的“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境界。

具体说, 入情也就是寓诗情于教境, 开启学生的听觉, 诱导学生的视觉与触觉,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通过生动、形象的朗读给学生一个自由想像的广阔天地, 触发无限的情思, 进而在脑海中自然想像诗作所描绘的情景, 使其“听到”或“看到”诗人所描绘的事物, 一咏三叹, 余味无穷, 使感情淋漓尽致抒发, 言有尽而意无穷, 再留下一定空间让学生用情感去填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诗歌的审美作用。不同的诗感情互异, 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有对高尚情操的赞扬, 有对美好事物被毁灭的哀怨, 有对腐朽事物的怒斥……教师范读的语调要富于变化, 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感情或慷慨激昂, 如大海波涛;或流畅自然, 如莺歌燕语;或轻言细语, 如春雨润物, 不一而足。

三、创设情境, 移诗情于人情

目前, 社会尚缺乏诗的氛围, 我们在教学之余要切实重视诗歌的感染作用, 创设一定的情境, 以培养学生对诗情的敏感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诗歌有关的活动, 还可以在生活、学习、工作活动的场所有意识地布置诗篇、诗句。如在教室、会议室布置诗轴, 在门口、宣传栏布置诗联, 在黑板报、墙报上发表诗作, 周末让学生自己写写诗等, 这样引导的最终结果可使学生对现实生活产生感情以至激情。常读诗、善吟诗、好作诗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有效途径。郭沫若说过:“人的根本改造, 应当从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移诗情于人情, 让诗歌教学充满“浓情”, 让“诗情”与生活中的“美情”结下不解之缘, 这是诗歌移情教学成功之本, 诗歌教学的成功就在于使学习诗歌成为造就人生修养的一种永恒的力量。

激活学生生活积累, 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诗歌教学的捷径。纵观教材中的诗歌, 不仅诗中有情, 而且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还诗中有理。在教学设计时, 引导学生读这些诗作, 应当注意引导好这些如珠妙语, 阐发其中的“理趣”。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 就学生而言, 他们对草已经非常熟悉, 看过小草发芽, 感受过绿茸茸、软绵绵的草质, 感受过春风拂面的舒畅, 这为他们从课文语言中感受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提供了先决条件。学生生活中对小草情形的储备, 有利于学生更快地理解诗的内蕴, 此时学生对诗中的小草已不是形象的简单再现, 而是具有了学生自己的新的感觉。从小草一枯一荣中, 他们发现了“变化”, 这是对生活的新的加工, 这是对生活的新的体验。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生活积累相沟通、相联系, 学生就能将语言文字还原为具体, 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感受。

四、把握诗歌思路和意境, 激荡情感, 引发想像

爱因斯坦说得好:“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杨朔说, 意境就是使人动情之事, 因而思路是作者情感的流向。在诗歌作品中, 不管是优美动人的自然景观, 还是赏心悦目的花鸟鱼虫, 不管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还是扣人心弦的动人情景, 都有作者情感的清泉汩汩流淌其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的思路, 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特定的生活和社会环境中, 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并引发联想, 掀起情感的波澜。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渲染中, 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的艺术境界, 一词一句都会牵动他们的情思, 一举一动都能引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

诗歌中的情感因素如果没有丰富的想像, 无论多么优美的诗句也只是符号的抽象意义, 而体味不到其无限的情趣意味, 想像能伴随着感情使读者领悟到诗的意境。

诗歌教学情感引导需要教师努力寻找诗中与学生生活的相通点, 启发学生想像的翅膀,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充实、丰富诗歌的意境, 以便使学生更生动更全面地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如《山居秋瞑》写景的主要部分在中间的两联, 其中既有视觉意象, 又有听觉意象, 有远景又有近景, 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 有自然美又有生活美, 要体会其中的整体美, 必须依靠想像。通过想像在学生眼前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图画, 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创造性地抒发情感内涵。如根据诗境可以想像出村庄、炊烟、花草、飞鸟等物象, 使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再如《登鹳鹊楼》这首诗, 似乎内含的情感并不太浓, 而通过想像, 就能使人感受到:一轮红日依远山渐渐落下, 彩霞满天, 波涛汹涌的黄河浩浩荡荡一泻千里, 在金光中向大海奔腾流去, 这样在读者眼中就构成了一种立体美, 展现出祖国江山的壮丽, 令人神往。学生就自然地领会到“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艺术境界, 真正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钟爱之情, 使情感激发出来。

情感因素的引导方法 第5篇

【关键词】情感因素 引导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方面应注意以下五点:

一、教态方面

师生之间要达成沟通和吸引,教态在传递情绪信息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亲切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等,都是无声的语言,一经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来对待老师。

二、语感传情

英语可以用不同的语调、音量、速度表达说话人的不同态度、感情和意图,教师可以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高低和快慢来传递自己的感情。如果中国学生在英语会话和朗读时,该升的不升,该降的不降,语调听起来就比较生硬。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就更应在语调、重音、节奏等方面加强练习,练就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像优美的音乐那样给学生以美感,激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和学习之情,促使对教师所教的内容的吸收和掌握。

三、以情动情

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比如我班的刘健壮同学学业有困难,表现欠佳,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我发现他也有自己的闪光点,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爱动脑筋,并且做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平时经常跟他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我就及时表扬他、鼓励他。慢慢地,我发现他的作业能按时完成了,学习也主动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事实证明,只有我们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拿到了,学生的心扉才能够向老师打开,教师有的放矢进行情感教育才能够成为事实。

四、评价激情

英语学科的教育评价是学校英语教育的重要环节。科学全面的评价可以为教学的改进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和和质量监控和导向,更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诊断、激励和强化的作用。及时恰当的评价,可以激起学生内在的进取热情。成功的一句赞扬,能是学生迸发继续探求的渴望;困难时的一句鼓励,可使学生产生自强不息的信心。

五、情境刺激

作文教学的情感引导 第6篇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运用一些特定的教学方法, 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进而促进教学活动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进行的过程。

情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 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催化剂, 不容忽视。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合理调节和充分利用情感,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人类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语言也能反作用与人的感情态度。在英语教学中, 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进而促进英语的学习;而消极悲观的情感态度会阻碍学习的步伐。

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不仅仅是要照顾、指导学生情感方面的诉求, 还包括学生的兴趣、信心、目的、意志力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态度方面的因素。课程改革对在英语教学内容中加入了更多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 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方面会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教师在备课阶段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设计和制定可行性强的情感教学方案, 深入浅出的进行情感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值得一提的是, 成功的情感教学不仅会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还能引导学生建构积极的情感体系, 克服客观事物或主观情绪带来的负面心理, 促进学生发展健全人格, 对学生的一生都具有深远意义。

三、如何将情感教学融入到英语教学之中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如何能做到以情感教学为基调呢?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创立熟悉的情境, 引发学生情感

所谓创立情境, 是指教师在教学进行中通过语言、道具或者课件等辅助工具创造出另一个模拟的场景。该场景要求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同时要与生活实际相关, 让学生产生熟悉感, 使学生愿意主动想象、思考、提问、解答。

例如, 在讲解《新视野大学英语1》Unit 1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时, 任课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讲述自己学习英语等其他外语时遇到的问题、轶事或收获。由于贴近自己生活且具有趣味性, 所以学生对这一环节十分喜欢, 纷纷发言, 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得到学习外语的经验, 可谓寓教于乐。

再比如Unit 2是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的, 刚刚成年的高校学生与父母之间有点摩擦是很正常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问题或者相处之道, 也可以让学生扮演父母的角色, 在角色转换中理解父母, 学习到英语教学内容以外的东西, 使其受益一生。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味生活, 感受点滴, 树立正确的观念, 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一举多得。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情感

由于情感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同, 教师在进行情感教学的时候也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下应该主动研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置不同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例如, 在讲授各国电影文化单元里, 教师可以将学生按固定人数进行分组, 并让每组同学选择一部英语电影的经典桥段“翻演”并向全班同学介绍电影的主旨、背景等方面的信息。在演绎过程中, 学生会找到各自的乐趣, 活跃课堂气氛, 在玩乐中完成教学任务, 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后, 学生会因为这一次的体验而愿意多多的关注原声电影或歌曲, 在课下的娱乐活动中提高自己听力等方面的英语水平。

3、教育学生学以致用, 保持学生情感

传统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应试型人才, 但已经无法适应经济、政治、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现在的教学, 尤其是英语教学, 其目的一定是培养学生将英语真正的运用到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去。

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这也正是情感教学的意义所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多多的鼓励学生去说英语、用英语, 从点滴确立学生的信心, 再辅以适当的机会, 让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保持对英语学科的热忱。

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本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校的留学生进行英语访问, 了解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访谈之前学生会准备好自己的采访稿, 并将自己的问题联系的非常流利, 对于适当的承接句靠的就是学生平时的积累。采访留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十分贴近高校学生的校园生活的, 真实的运用英语的练习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德国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英语, 比传统的教育要科学的多。

参考文献

[1]郝颖:《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策略》,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4) 。

[2]马晓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情感因素的培养》,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4) 。

作文教学的情感引导 第7篇

1977年Dulay&Burt首先提出情感过滤假设。旨在解释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影响。他们把情感过滤定义为“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它潜意识地通过情感因素来阻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Dulay etal 1982)。后来,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之上,克拉申发展了它。他认为情感过滤是“阻止学习者完全消化他学习中所得到的综合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的一种心理障碍”。学习习得的产生过程就是学习者吸收语言输入中可理解的部分的过程。而这种被定义为情感过滤的心理障碍会阻碍学习者将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也就是影响了学习习得的产生。

“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和焦虑而造成的”(Krashen,1985),即缺乏自信或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灵活运用。克拉申总结的影响学习习得的情感因素是(1)动力;(2)性格;(3)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就越高,获得的语言输入就越少,反之则容易获得更多的语言习得。)

2 行为引导型教学的定义和操作方法

2.1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定义。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思潮,是从传授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出发,全面增强学生的行为能力,使学生在从事职业技术活动时,能系统地考虑问题,了解完成工作的意义,明确下一步内容和时间安排,具备独立计划、实施、检查能力;以对社会负责为前提,能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和交往;工作积极主动、仔细认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在专业技术领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的教学法。该教学法属于现代教学法中的“人格中心、合作教学”体系。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实质上是指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师生互动的情境,学生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把教与学过程视为一种类似于社会交往的情景,从而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可以简单概括为: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该教学法采用跨学科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活动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活动模式。其次,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该教学法,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由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成教学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最后,该教学法采用目标导向,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且参与全部教学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退出,教师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

2.2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一般操作方法。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引导课文法、项目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每种方法各有特点,可独立使用,也可穿插使用。

3 如何将情感过滤学说结合在行为引导型教学中的实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模式都在急剧增加。同时,高职学校也积极扩大办学规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下降,不少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感叹“现在的学生真难教”,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尤其是听、说能力不强,而最严重的是学生普遍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不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师生无法进行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情感过滤学说指导下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方式对改变这种现状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尝试。

克拉申总结的影响学习习得的情感因素是(1)动力;(2)性格;(3)情感状态。这三个因素在学生获得新的英语习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三个因素会影响学生知识信息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决定学习成就感的高低,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业表现,所以,在行为引导型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考虑情感因素对能否顺利推行引导型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3.1 在行为引导型教学的模式中要倾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努力培养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获得进步的喜悦、成功的快乐、发展的满足、升华的自豪等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他的学习动机就会越来越强。在引导学生具体实施引导型教学步骤的过程中教师要潜移默化为自己负责为社会负责的学习动机。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发音,用纯正流利的英文课堂表达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语言美。可以通过朗读英文诗歌,介绍翻译经典片段,向学生展示同声传译会议录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高水平英文能力的魅力,继而产生“要将英语读的像老师那样美妙”“要将表达变得像老师那样确切清晰”“要将翻译做的像资料里介绍得那样准确”的“I want”欲望。这种利用实物的情境感受比老师的说教更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同时,基于克拉申的动机影响学习习得一说,高职院校可以考虑改革考试方式,配合行为引导教学法这一教学改革内容。任课教师要建立详细的课堂成绩,记录学生参与课堂操作的程度和其表现。用平时成绩作为一个学习动机因素来刺激和奖惩学生的参与程度。甚至学校可以充分信任老师,大幅度加大平时成绩在期末总评里的比例,为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的推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在实施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差异。

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某一学习目标时要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分配任务,把合适的工作给合适的人,促进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精神。下面举例说明,在进行我院涉外文秘专业综合英语《大学英语2》第6单元“As His Name Is,So Is he!”时,单元目标为掌握如何介绍和谈论人名,了解英文常用人名的来源及含义,知晓起名注意事项。本单元在使用引导型教学时,我首先采用大脑风暴法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最有特色的中文名字,自己经历过的人名趣事,活跃课堂气氛。接着向同学们介绍单元目标,然后利用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分组:向学生提出四项任务由学生自愿结合成四个任务组:第一组完成课文知识点介绍和全文翻译。第二组搜集英文名字来源资料。第三组改编并演绎课文中由于名字成见引起一起的小闹剧。第四组讲述中英文姓名趣事。这四个分组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性格和能力特点--第一项任务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组内可再细分为资料准备和课堂讲述个部分。前者可由基础好但内向的同学承担,后者可由表达能力强外向的同学完成。第二项任务强调获取信息的学习能力,比较受积极的喜欢独立学习的学生欢迎。第三项任务强调英文写作和表演能力,可再细分为两组。第四项任务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并可以为学生认识英文名字的深层含义提供素材。这样的分组使不同性格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愿意参与到引导型教学的过程中来。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安排非常受学生欢迎,学生们表现出了意想不到的热情和才能。第一组同学利用模拟教学法将课文知识点娓娓道来;第二组同学用卡片展示法明了清晰地再现了英文名字的这条历史长河的三大源头。第三组同学用角色扮演法演绎了课文场景,竟然还有同学演唱英文歌曲“Falling in Love”作为party的背景音;第四组同学利用案例教学法以几个典型的成功和失败的名字实例让大家明白原来英文名字同样有深刻的含义。这样一来,教师只需要做适当的补充和提高,就可以顺利地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并且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3 在实施行为引导型教学中要始终重视并严密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共同作用的过程。在学习者方面,学习成功与否,除受智力因素和本人已有的知识能力制约外,非智力因素也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对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起决定作用的,可能非智力因素更为重要。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改善,主要是由人在社会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造成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是不是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还要给与学生正面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灵魂、有智慧、有作为、有情趣、幸福快乐的人。

教师在操作行为引导型教学过程时,需使用赏识教育的法则,十分注意引导、鼓励和认可学生的表现,同时多和学生沟通。可以通过关心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年龄阶段所崇尚的文化,将手机、网络ID向学生公开等方式形成良好的亦师亦友师生关系,从而降低学生对老师和课堂的敬畏心理,这对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也要特别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良情绪带上讲台,搞情绪污染;同时还要积极寻求放松学生情绪的方式。例如采用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婴儿照片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学生表达个人观点时,老师应该对其准确的或者新颖的表达方式给与充分肯定。对错误则能够容忍并心平气和的做出纠正;在操作引导型教学中的评定工作质量这个环节时,若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教师应采用间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自觉加以改正。教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本人在任教旅游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时,有位男生天生口吃,但学习态度和端正,上课发言也很积极,但往往情急之下,一句英语也讲不出来。在这种状况下,我对他发言中的闪亮之处多加点评,对错误则引导其校正或者并不指出,而是以重复正确形式的方式让他自己领会。在多次引导之后,他也体验都到了老师的用心良苦和情感关照,开始一点点进步了。最终竟然在全校英语演讲比赛中取得了二等奖。当他走下领奖台,向我深深地一鞠躬时,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老师一句赞扬的话抵得过十句严厉的说教”。

4 总结

行为引导型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探索和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试点阶段,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摸索和总结才能使其优越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在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中,虽然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导者,但教师并不是完全脱离课堂的,教师仍然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organizer),指导者(adviser)、参与者(participant)、帮助者(helper)、协调者(mediator)和评判者(assessor)。教师既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学说是教师履行行为引导型教学中以上六种使命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情感过滤学说这一认知理论并将其始终贯彻到行为引导型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其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并收到预期的学效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Krashen.S.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AlemanyPress,1985.

[3]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国家课题“行为引导教学法在高职实践课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5(4):9-101.

作文教学的情感引导 第8篇

一、要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

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 是学生的个体行为,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教师必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尽可能自得其乐地读:采取什么方式读课文, 让学生自己决定;思考什么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课文读得怎么样, 让学生自己去评;读后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自己去谈……在这样的充分自主的教学中,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或发表不同的意见:“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损失吗?”引导学生提高认识;或点拨、提示:“如果圆明园还完好保存着, 你会以什么心情读?”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的情感;或肯定、激励:“中国人的声音, 这位同学把中国人的恨读出来了。”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以上案例均选自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

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 教师就应尊重、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体验文章的情感。例如于永正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初读课文时, 不仅要求学生把字读准, 把句子读通, 而且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 如果能把对课文的理解, 把自己的感情读出来就更好了。这里于老师留足时间, 让学生充分读课文, 多与课文对话, 产生自己的个性体验。其次要拓展读书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所体验的情感。如可以让学生将读书产生的个性体验通过表情朗读表达出来, 这是最实惠、最便捷的方式;可以通过画画、唱歌、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也可以引导学生直接谈体验, 但教师的导语一定要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欲望。再次要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交流各自的体验。这里可以把全班交流和小组交流结合起来, 在小组中交流, 使每个学生都有交流自己情感体验的机会, 交流的内容就具有个性特点, 如学生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 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等。

三、要教给学生体验情感的方式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但教师作为课堂阅读的组织者, 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有责任帮助和促进学生深入阅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从而获得较深的情感体验。而教给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的方式无疑是最能体现出教师的“导”。于永正老师不愧是这方面的高手、典范, 他以“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为原则, 抓住“文贵自得”“读中有悟”的特点, 指导学生以读为核心, 创造性地把朗读和叙述、歌唱、绘画、比较、问题、思考、写作等方式聚合交叉, 从而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感悟文章, 体验文章的情感,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 我认真向于老师学习, 努力实践,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 第三自然段采用读讲结合的方式, 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敢于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务的爱国主义精神;第四自然段读想结合, 通过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五、六自然段采用读画结合的方式, 学生通过画简笔画“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来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和聪明才智;第七自然段读演结合, 学生演来中国游览的外宾, 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 会怎么赞叹, 进一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思想和杰出才能。

作文教学的情感引导 第9篇

小义是我班新转来的一名学生, 家距学校有二、三公里远,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不算太远, 可他却经常迟到, 有段时间里甚至天天迟到。而即使是在学校里, 他一天也至少要迟到两次———总是上课了几分钟后才匆匆进教室, 偶尔有一次不迟到也是踩着铃声冲进教室。尤其是冬天早晨的第一节课, 有时课已经上了30分钟了, 他才在教室门口打报告。同学们都取笑他:“快放学了, 还来呢。”即使这样, 他第二天还照常迟到。我问过教过他的老师, 没有不为他头疼的。有时找他谈话, 他就直截了当地说:“起床晚了, 所以来迟了。”没有一点羞耻感, 老师拿他也没办法。

面对这位学生我陷入了沉思, 他似乎一点也没有时间观念, 对于教师的训斥也是“左耳朵进, 右耳朵出”, 久而久之, 抵触心理会越来越强。我该怎么办?不能再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如果“情”通“理”达, 以心换心, 是否有可能使“浪子回头, 顽童成金”呢?

于是, 在课下时间, 我找到小义的同村同学了解情况。通过了解发现小义家庭情况特殊, 父亲卧病在床, 只有母亲能干些活, 哥哥在外打工, 家中小义还算是个壮劳力, 作为孩子本应享受童年的快乐, 可他却早早当家。农村有个风俗, 儿子大了父母就要为其盖房娶妻, 父母为了给哥哥攒钱盖房, 累出了一身毛病, 房也盖起来了, 人也累倒了。年幼的小义, 看在眼里, 疼在心里。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 他每天早晨早早起床, 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再匆匆吃饭上学, 因此, 经常迟到, 学习成绩也在下降。就这样, 日复一日, 养成了迟到的习惯, 再加上教师经常训斥他, 时间长了, 心理也麻痹了, 对教师的谈话也无所谓了。听了这些, 我心里有些酸楚, 小义并不是一个“差生”, 他很孝敬父母, 爱劳动, 虽然由于一些原因, 耽误了学习, 但上课还算认真听课, 再加上小义脑瓜聪明伶俐, 如果改掉迟到的坏习惯, 教师帮助其补习功课, 他应该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对于小义的迟到, 我决定从他爱劳动, 孝敬父母这个优点来进行突破。我将小义叫到办公室, 亲切地和他交谈:“小义, 我知道你迟到可能有某些原因, 你是一个很不错的孩子, 平时爱劳动, 能体贴父母, 但这儿毕竟是学校, 作为学生就应该遵守学校的规定, 你说对吗?”小义有些吃惊, 以为我肯定会像其他教师那样训斥他一顿, 然后定些条条框框让其遵守。听到我的这些话他开始有些腼腆, 不好意思地说:“老师, 我保证再也不迟到了。”听了这些, 我心里有些欣慰, 但想到小义迟到的习惯已经养成, 如果让其一下子改正这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告诉小义:“老师不要求你立刻改掉这个坏习惯, 咱们制定个计划, 如果你每天能比前一天早到五分钟, 老师就不算你迟到, 我相信你不出一星期就能改掉这个坏习惯。如果实在起不来床, 我可以每天打电话叫你起床。”小义听了之后也表示:“请老师放心, 不用叫我, 请看我的表现吧。”果然, 从第二天开始他来得早些了, 趁热打铁, 我在班上表扬了他。就这样, 在我的鼓励下, 一星期过去了, 他能够早早地来到学校, 但孩子要想改掉一个坏习惯谈何容易, 他偶尔还会迟到。在课堂上只要发现其有进步的地方, 我就适时地表扬他一番, 找出他的优点进行鼓励, 然后给小义制定了有效的补课计划。渐渐地我看到了一个自信的, 不再迟到的, 学习认真踏实的, 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小义。新学期开始, 他还被选为了体育委员。

其实迟到在学生中间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也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问题, 但又不是很快能改掉的毛病, 尤其是那些爱迟到, 又没有时间观念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批评, 学生总是“左耳朵进, 右耳朵出”, 该迟到还是迟到。教师这时就要针对不同的迟到原因, 进行情感渗透, 耐心引导, 以便做到因生施教, 因情况施教, 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团体辅导中的情感变化与引导 第10篇

一、情感的淡漠阶段

团体成员的情感淡漠主要体现在建立团体的准备阶段和团体开始的初期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团体成员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期望来到一个陌生的团体中,会产生心理抗拒的现象。心理抗拒是个体为了避免自己或别人对个人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而产生的,也是个体启动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体现。

(一)成员情感的主要表现

1.冷漠在别人面前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认为团体其他成员对他帮助不大甚至一点帮助也没有,认为团体并不可靠,仍处于试探团体的阶段,所以团体成员对自己如何在团体中活动感到焦虑不安,压抑自己的情感表达,在活动中显得过于沉默,表现出对旁人的排斥。 2.被动成员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对于团体中出现的问题一般不会主动地去承担责任与风险,多半抱着观望的态度去观察他人的做法,倾向于让旁人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忠告等。

3.退缩团体成员在参与团体活动的过程中,常因为他们所提出的建议或他们乐于见到的活动方式没有受到其他成员或是团体引导者的认可或采纳而产生消极情绪。反过来,这种情绪又往往使团体成员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处于犹豫的状态,一直徘徊不前,甚至反其遒而行。

4.冲突团体成员也可能对别人的意见或想法采取批判的态度,同时又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也不愿意去知道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形成一个“自我怪圈”,使得人际沟通困难。

从以上四个方面表现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团体成员可能因为不合格的团体引导者、对团体成员的不信任,或者认为团体不是一个可以表露自己的安全场所等因素而产生心理抗拒,而这种心理抗拒又会严重妨碍团体辅导的进程。此时,如果团体引导者能恰当引导好这一阶段团体成员的心理,就会有利于消除团体成员的心理抗拒;如果处理得不好,则可能影响团体成员间信任的建立和凝聚力的形成,甚至有可能导致团体辅导在这一阶段的失败。

(二) 团体引导者对心理抗拒的控制与引导

1.证明团体安全感的存在团体引导者可以通过讨论团体参与者的权利、保密的重要性及相互尊重的需要等问题,来证明团体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团体成员能在团体中安全地表现自己,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甚至可以鼓励和引导团体成员表达自己冷漠、退缩、被动、冲突等负面情感,消除团体成员的防卫心理。

2.建立团体认同感

首先,团体引导者应从认知方面人手,站在团体成员的立场上去感受他们对团体、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进而创设有利于团队信任度提升的稳定环境。其次,应从感情方面人手,以诚相待,关心团体成员,从而拉近团体引导者与团体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最后,团体引导者应当让团体成员感受到团体是一个可以表达不同意见,可以解决人际交往冲突的安全场所,使团体成员相信在这个场所里不需要刻意隐藏自己或压抑自己,应在团体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接纳团体引导者,接纳团体的其他成员,逐渐建立起对团体的信任感。

二、情感的支持阶段

(一)成员情感的主要表现

随着团体辅导活动的进行,团体成员的心理抗拒可能在团体引导者的有效引导下得到消除,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会不断上升。团体成员相信这一团体是可信赖的,自己在这一团体中是可以受保护和可以被理解的。心理抗拒这一警报一旦消除,就能进一步增进成员间的情感,对团体辅导产生积极的影响。

1.宣泄 团体成员感受到团体的安全感,认识到表达焦虑的重要性,加上创设出的团体气氛有利于公开坦诚地处理心理抗拒,团体成员便会把内心隐藏和压抑许久的消极情绪宣泄出来。负面情绪的释放,有利于成员自我探索的深入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当然,情绪宜泄不仅包括负面情绪的宜泄,也包括正面情绪的宜泄,在团体中公开表达自己的喜、 怒、哀、乐、愁、惧、忧是与他人分享情感反应的重要条件,也是达到“共情”的基本条件。

2.共情 团体成员通过情感的宜泄和彼此间的相互交流,有机会从其他成员的身上发现与自己类似的经历和遭遇,这样有益于在成员间建立一种心理联结,形成团体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在释放自己情感的同时,能对他人所释放的情感表现出一种支持,即在接纳自己的同时,也接纳别人。成员可以从中体验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形成一个强而和谐的“心理场”,进一步促进成员间的信任感。

(二)团体引导者在情感支持阶段的引导

在这一阶段,建立团体凝聚力是团体引导者最主要的任务,虽然凝聚力可能在团体建立的初期便开始发展,但它只有在团体成员经历宜泄与共情之后,凝聚力才成为团体辅导过程的一个关键要素。此时,团体已经历了观察和考验阶段,凝聚力能否在团体辅导中发挥效能,与团体引导者对团体的把握与控制有很大关系。

团体引导者可以充分运用角色扮演技术对团体成员进行引导。例如,先让成员回忆自己与朋友的关系及以往与之相处的情景,从而构思最想对朋友说的一席话。然后,让成员把回忆的内容在团体中进行倾诉与交流,使团体成员在此过程中达到共情状态。接着,综合形成剧本,让成员先后扮演自己和朋友两种角色,通过角色互换,使成员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更好地与朋友相互理解。最后,团体成员进行评论。在这一活动项目中,第一阶段应建立在具有团体安全感的基础上,团体引导者应创设真诚和信任的氛围,激发学员表达情感的意愿。

三、情感的调适阶段

(一)成员情感的主要表现

经过情感支持阶段后,团体信任感与凝聚力的层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情感由相互支持转变为相互感染。团体成员之间的沟通达到畅行无阻,在沟通中感受与其他成员之间情绪的传递和交流。在此阶段,团体成员通过自由、坦率的交流之后,往往乐于对个体存在的问题行为进行尝试性的改变,愿意尝试克服一些令人畏惧的困难,特别是感受到其他成员对自己的尝试表示支持时,更是充满希望。另外,他们在对旁人的尝试和改变作出评价的同时,还能激励他人尝试和坚持新行为。在这一阶段中,团体成员都愿意将问题的讨论带到团体中来,毫不回避地探讨和解决团体所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团体的协作能力。

然而,在团体辅导临近结束时,团体成员可以预见团体即将结束,对分离的情感会采取回避和否定的态度。往往会因分离这一事实带来的焦虑感而产生退缩行为,不再以高昂的热情来参与活动,担心和害怕团体的解散,担心和害怕这种亲密感和归属感的消失,也担心能否把团体中所体验和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害怕回到团体辅导前的状态中。

在团体解散之后,由于情感的遗忘与淡化,团体成员可能难以把团体中所学到的东西切合实际地运用,或是在没有团体情感支持下无法维持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所产生的新行为,从而冲淡团体辅导的效果。

(二)团体引导者对成员情感的引导

首先应对团体成员所表现出来的尝试改变的意愿表示支持,并在适当的时机解释行为改变的意义,以便团体成员可以达到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其次,面对团体辅导即将结束这一现实,团体引导者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促使团体成员调适自己的情感,在团体辅导的后期更好地巩固他们在先前阶段形成的情感支持与自我探索的成果。

1.提供机会让团体成员可以公开表达和讨论因离别而产生的焦虑感和失落感,使成员能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可通过情境模拟或角色互换等活动项目来预先体验分离。在帮助团体成员面对离别的同时,还应注重气氛的缓解与消极情绪的淡化。因此,在该类型活动之后,应有能积极调动成员情绪的高强度活动项目。

2.提供机会让团体成员处理团体中还未解决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团体辅导活动后期的安排应相对宽松,团体引导者退居二线,不过多地干涉团体成员,提供时间与空间让成员自行处理事务。

3.注重交流分享型的活动项目,让团体成员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在整个团体辅导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以及他们进行自我探索的心理历程。帮助成员把学到的经验具体化,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为他们今后的生活提供新的指导。

4.在团体辅导活动正式结束后,团体引导者还应考虑以团体聚会、建立团体成员联系渠道或提供个别咨询等方式,维持与巩固团体辅导产生的新思维方式与新行为。

作文教学的情感引导 第11篇

中专生属于青年初期, 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随着生理的变化心理平衡亦被打乱, 其思想、情绪、行为明显地表现出不稳定性, 他们敏感好奇、情绪易于激动, 缺乏自省、自查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而内心却潜藏着被尊重、被理解的渴望, 常常处于自我矛盾中。这个时期教师给予学生心理上的理解和帮助, 为他们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死板单调的教育方法和形式主义的说教, 积极寻求师生之间心灵道路上的连接点, 以真挚的情感为纽带架起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在健康向上的道路上全面成长。

一、师生间真挚的情感是引导的基础

一位伟人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 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从事教育工作就要把一腔热情和心血倾注到学生身上, 教师真挚的情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金钥匙。这样的感情就象是导线把师生的心紧紧相连, 学生信任你, 才能把心掏给你, 你才能真正了解他们, 从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教育他们。

怎样建立起这种情感呢?首先师生间要有平等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二是要能与学生同甘共苦。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中去, 与他们共同努力, 战胜困难。三是生活上关心, 困难时帮助。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家在外地, 生活难免遇到困难, 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会使他们感到亲人般的温暖, 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教师的工作就顺利得多。

二、深入调查、把握脉搏———引导的前提

要教育学生, 首先要了解教育的对象。只有深入到学生中间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才能找到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方法, 从而有的放矢、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全面成长。学生大量的思想问题都发生在学习、生活和活动中, 经常地深入班级、寝室, 广泛地与学生交谈, 就会发现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各种问题, 几乎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毛病。但在与学生不断交往中也发现了学生身上的另一面:有理想、有抱负、渴望成材;愿意学好一技之长将来事业上有所造就;有爱憎分明的情感;富有青春活力、对生活充满热情;热爱集体、团结友爱;愿意接受新事物。

出现矛盾的两方面不足为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心理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性断乳期”和“疾风怒涛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性格在形成过程中充满矛盾,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我们抓住时机,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变单纯管教为开放性的启发引导, 创造一个自我教育的条件, 让促使学生思想变化的内因其作用。

三、化消极为积极、自我教育———引导的本质

针对上述的问题怎样解决?如果单纯管教学生, 发现缺点就训斥、挖苦, 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逆反心理, 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思想工作的着眼点不能停留在对出现问题的指责、批评和过于严厉的管教上, 而是针对问题找原因、调动起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来对抗这些不足, 实现自我教育。引导的本质就在于运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 改变他们思想和行为中的错误性质和方向, 将其引导到正确方面来。学生身上存在的健康向上的特点就是激励他们积极上进的闪光点, 以此点燃他们的心灵之火, 激起他们奋发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新生入学后班级工作大都由老师组织、管理, 学生处在被动地位, 没有主动性, 尽管工作完成了, 但往往是走过场, 效果不佳, 而且学生思想不统一, 班级没有凝聚力。针对刚刚形成的集体, 什么样的活动才能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想法的同学召集起来, 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召开一个《真诚坦率》主题班会, 副标题《自我介绍》, 让学生敞开心扉、坦诚相见。会上同学们相互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理想、志向, 回忆过去的时光, 憧憬美好的未来, 气氛非常活跃。当有的同学说道能来卫校上学感到快乐、将来能治病救人感到幸福时同学们热烈鼓掌分享她的快乐;当另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自己最大的缺点是自己管不住自己, 而且比较自私, 希望今后同学们多帮助时, 大家被她的真诚感染了, 随即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饱含着对她的信任和鼓励。最后谈到班集体的前景时同学们思想一致, 提出自信、自觉四个字, 只要大家齐心努力、我们的班级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这次班会把同学们纷乱的思想吸引到集体中来,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班级出现了积极向上、人人自觉、团结互助的风气。为了不让班级在学校的操行评比中扣分, 生活能力差、寝室内务不好的学生主动学练叠被铺床, 广播操不好的主动练操, 积极配合班级干部的工作等等, 很快班级各方面工作收效显著, 在学校的各项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

所以, “教育艺术的源泉就在于寓教育于友好自然的关系中, 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这样, 集体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要求, 在集体中显示出自我教育的威力。

四、丰富多彩、富于情趣———多样化的引导形式

做学生的引导工作要有针对性, 针对出现的问题有意识地加以引导、疏通。单调的形式会使学生兴趣索然, 达不到引导的效果。所以, 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引导工作, 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通常在班级工作中针对不同情况可采用以下一些形式:主题班 (团) 会、办班报、实行班级岗位责任制和班务会制度、丰富的课外活动、知识竞赛等。

上一篇:意念训练下一篇:情感目标与历史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