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整合分析

2024-07-26

数学教学整合分析(精选12篇)

数学教学整合分析 第1篇

一、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点

整合应该指的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在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中, 如何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达到最优化, 乃是目前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 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去寻求一个最佳的整合点, 从而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策略

整合应该指的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在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中, 只有讲求整合策略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达到最优化。笔者通过实验认为以下策略可行。

1. 用趣味性优势, 创设问题情境, 增添课堂魅力

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获取知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而教学媒体创设问题形象化、明确化, 容易将新知与旧知或各知识点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 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教学媒体使学生真正拥有发展他们想法的机会, 使学生驰骋奔腾的思维有了充分的展示空间。运用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为师生的交流提供共同经验, 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想象、表达能力、学习活动, 变强迫性教学为诱导思维式教学, 极力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 以直观、形象性优势, 建立清晰表象, 优化知识的形成过程

表象是思维想象的依据, 能否在学生的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 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几何形体知识教学中, 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作图的方法, 常规教学中, 教师常用三角板、圆规等教具在黑板上的板演, 但由于受到教师的手、粉笔或视角的不同而形成视觉阻碍。我们在制作课件时, 将这部分内容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 使模拟作图过程或其他知识点的讲授, 既不受视觉阻碍, 又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 为教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埋下伏笔。

3. 假灵活性优势, 使练习多样化, 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多媒体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反应快的反馈信息。多媒体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联系的及时反馈,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知识, 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学生稳定性差, 易疲劳, 在巩固环节思想最容易溜号, 只有不断的改变练习形式, 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 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精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 化抽象为具体, 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 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 从而切实激发学生想做、乐学的学习情感, 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制各种形式、各种情景的选择题、填空题或解答题等, 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 并配以声音、图像, 根据练习的情况, 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数学教学整合分析 第2篇

摘 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起源的民间美术,在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地方高校开展民间美术教学,也是对于中国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有益的完善与补充,能够较好的传承与保护民间美术,并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可以对大学生较好的传承历史文化。而每一个地方多元化的民间美术素材,都能够提供给地方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地方高校主要立足于所在地发展教育,能够较好的获得地方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本文对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当地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整合的课堂作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以此来构建起体现出地方高校特色的美术教学体系。

关键词:地方高校;美术教学;民间美术资源;整合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民间美术,体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但是当前伴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全球多元文化的持续冲击,从而让具有着乡土特色的民间美术,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下出现了渐渐消失不在的生存困境。民间美术素材能够提供给地方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地方高校应致力于对民间丰富美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地方高校为培养当代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传承与发展地方民间美术,本文就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当地民间美术资源整合这一课题作为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此来构建起能够体现出地方高校特色的美术教学体系。

一、当前我国民间美术教学发展现状

中国传统美术由宗教、宫廷、文人、民间等美术形式所共同构成,因此民间美术也被称誉为“艺术之源”,并长期根植于民间进行传承发展,在历史的演进过程当中,多种美术形式彼此间相辅相成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在相互影响当中又共同发展。在早期中国美术教育模式产生的时期,在传承我国传统文人绘画造型的基础之上,又引入了西方绘画艺术当中的造型技法,但对于民间美术教学实践而言,此一领域却是未曾开发的处女地。虽然在当时的众多的文人学者大家如王国维、金岳霖、郑振铎等都曾对于传统的民间文化进行过关注与研究。但是在当时的教学大纲中仍然未有中国传统民间美术课程出现。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靳之林、杨先让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注重宣传与研究传统民族文化、并从的中国文化这一视角来深层次解构与研究传统民间美术,受此影响与推动,在当时教育界展开研讨在我国各级美术教育体系当中导入民间艺术。中央美术学院于1987年首次开设了我国民间美术专业“民间美术系”,“民间美术系”的教学基础是中国传统民间造型,并以传承保护中国民间美术为己任。此后,在我国各大专院校推广普及了中国民间美术课,并随即开展起了相关的教学研究。

二、传承民间美术的重要方式是高校美术教育

对于地方高校在教学当中运用民间美术资源来进行研究与探索,是地方性美术教学的重点所在。可将民间美术教育资源来视作开展美术教育的一个基础点,并立足于此来进行实践创新、研究拓展,从来源于民间艺术这一鲜活的艺术形式当中,来探究中华民族传承久远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心理当中固有的真、善、美,是一种有效的高校美术教学策略。

(一)兼具教化与审美的双重功能。

作为高校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的民间美术教学,是一种具有传统艺术特性的教学形式,其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在我国民间美术在初创之时即有着初步的教化功能,在民间美术当中融合了道德教育、文化知识,让人们在潜默移化当中来接受教育。

(二)人类文化传播的实践方式之一。

长期以来人类都是以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以此来让受教育者在掌握文化之后,将人类文化薪火相传的传承下去。美术教学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实践方式之一,在我国博大精深传承久远的.民族文化当中,民间美术在民族文化体系当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化石”。从中体现出久远的历史积淀、艺术汇聚的大美所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人类历史文化成果传承。作为高校美术教学课程资源的民间美术,具有多样化的民间文化知识、以及智慧的结晶,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其会从中获得积极的影响,其涵盖了知识层面的拓展、提升综合素质等。

三、整合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当地民间美术资源的举措

(一)传统美术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式美术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在主动进行创新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实用型的艺术人才,在地方高校美术教学实践当中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民间美术资源,并在进行传承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创新发展,使得美术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而源自于现实生活的美术教学,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艺术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去发现和鉴赏生活艺术。学习民间美术的目的并非是进行鉴赏与评价,而应是充分再现民间美术资源、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在地方高校当中设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

通常而言,地方高校都具有体肩负着开发利用、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当地民间美术资源的重任。因此,对于民间美术而言,地方高校不但是一个教育基地,还应是一个研究基地。可由地方高校内部的民间美术教师为主来进行民间美术研究,并由其他高校相关教师与社会研究者来共同参与,民间美术研究机构重点任务为:对于民间美术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开展民间美术教学事务,涵盖了多元化的民间美术资料与实物作品等;开展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利用当地民间美术作品,来推进地方艺术产业的持续进步,发展地方经济。并重点研究当地民间美术资源,来提升美术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美术教学体系应兼具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

地方高校应该确立艺术教育定位,具有明晰的办学理念,宣传和推广民间美术教育,建立和健全地方高校美术教学的完备体系,凸显出地方高校“立足于地方、贡献于地方”的办学思想,体现出“地方特色、实用创新”的办学特点。大力宣传和推广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其专业设置可划分为民间美术的美术设计专业与非美术专业。对于非美术专业学生而言,其美术基础较为薄弱,可设置美术选修课与美术公共课,来分层次的进行教学,教师可首先提升学生的美术兴趣,促进学生了解民间美术基础知识,在提高学习水平之后,再逐渐学习选修课,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美术设计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则必须更注重专业性,在课程体系当中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可将民间美术课程划分为选修与必修两种课。通过民间美术理论教学,可使学生对于我国优秀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深层次了解,使学生紧密联系现代艺术设计与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在设计创作当中充分融入民间美术元素,由此制作出本土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在地方高校教育当中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民间美术资源。

(四)建设完备的师资队伍。

首先应加强培训教师在民间美术的发展理念、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地方高校也可借助交流学习、培训学习、专题讲座等方式来提升本校的民间美术水平,另外,为加强本校的师资力量,可外聘社会优秀的专业人才来学习开展交流合作、进行互动式学习,培养学生认知与理解民间美术,并增进情感,真切的感知民间美术的美好之处。再经过整合地方民间美术资源与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之后,能够开创高校全新的美术教学模式,培养实用新型的艺术人才,凸显出地方高校美术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以此来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五)课堂教学应紧密结合科研与产业。

将课堂教学科研与产业进行紧密结合,构成产业、教学、研究、三为一体的整体教学体系,立足于本校的手工操作训练中心室以及社会实践单位来开展实践教学,由师生、艺术家一同进行研究,制作出能够体现出地域特点的旅游文化产品,可促进当地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宣传地方旅游。并能够使学校与学生都获得一定收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参与设计制作地方性的民间美术工艺品与旅游文化产品,让产品能够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彰显出产品个性化特征、提升产品品牌效应、逐步打入高端化市场。使美术教学能够紧密联系地方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进步、旅游业宣传与推广、提升地方民众艺术素质,将由民间美术创新发展而来的艺术产品进行市场推介,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发展。

伴随着当前地方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的发展趋势,高校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发展,可应用“三进”与“三出”的方式来进行创新。所谓的“三进”是指高校:引进民间美术的教师、教材、作品。随着近几年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出版了研究中国民间美术的专著,并有不少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进行开发与利用,促进了全国性的传统民间美术的研究,高校选用部分有关的民间美术著述作为参考性的教材;并外聘民间艺人作为兼职讲师到校来进行授课、开办培训学习班。“三出”是指高校:外出进行异地学习培训;外出进行美术实践操作;外出创作美术作品。高校还可安排师生进行异地学习培训,与当地民间艺人进行交流学习,创新发展出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弘扬民间美术,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步。

结语

总之,在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中融入当地民间美术资源,不但可对地方高校美术教学领域进行有效拓展,同时也能对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整合规划、高效利用、合理开发,以此来传承保护、宣传弘扬本土文化,对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活态保护”。

【参考文献】

[1]谢琳.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与当地民间美术的保护[J].韶关学院学报,2012,09:134-137.

[2]平军,平妍.简论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的意义[J].成功(教育),2012,16:280.

[3]吴禾.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建构[J].泰山学院学报,2005,02:108-111.

[4]唐立斌.民间美术纳入地方高校专业美术教学体系的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15,02:146-149.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多媒体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也促进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也就使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我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听说而没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生活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从而造成学生厌学、怕学数学的情绪。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应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探究性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具有许多优势,但还有些问题我们必须注意:一是使用信息技术仅是教学的工具、手段,既不能盲目否定,更不能夸大其作用。过多的感官刺激,过多的动态过程,将会使数学学科失去其丰富的形象性、抽象性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二是信息技术手段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而不是全部,不能因此而贬低其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取性。

四、注重课堂及时反馈,创建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突出矛盾,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而且,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评价,而运用多媒则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反馈评价。如在课件制作时,我应用交互中的“判断”功能,当学生回答的结果符合题意时,屏幕上就出现一只鼓掌的小动物,同时播放一至五秒钟的掌声;当学生回答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时,屏幕上就出现一位擦眼泪的小朋友。这种新的评价方式,能调节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愉快学习。

五、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把重点知识、难点内容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有目标,学得有信心,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而且把更多的知识呈現给学生,加大课堂学习密度,节省许多传统方法浪费的时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上《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可以播放经过处理的某一电视剧或电影中车水马龙的场景,或者拍摄一段校门口车流录像,制成课件,让学生统计各种车辆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镜头的总量。这样可以免去实地调查这一环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教学认识时间这一课时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小朋友的一天的生活,每个时间段小朋友在干什么(起床、吃饭、上课、做操、游戏、写作业、睡觉等),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很形象的感受到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在教学1时=60分时,可通过动态课件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最后,通过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60分钟,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个教学片段通过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达到了最优化的境界,这光靠教师的讲解靠传统的教育媒体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的。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和总结。我们必须勇敢地肩负起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个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技能的培养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及学科教师进行系统而细致的教学才能逐步形成。要迎接教育革命的到来,为适应新型教育模式,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优秀人才做好准备。

数学教学整合分析 第4篇

一、应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 一) 将高中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化

高中数学教师要想打造高中高校课堂, 需要对数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把握, 才可以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引入到高中数学课堂, 使课堂充满活力. 例如在学习有关椭圆的相关知识, 如果采取利用实验验证的传统教学方法就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几何画板将椭圆的长轴保持不变, 将其焦距进行缩小,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椭圆的离心率的变化的影响因素.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直观具体,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在课堂中引用信息技术.

( 二) 深入探究数学的本质

学习高中数学知识, 需要学生去仔细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发现一些定理和规律, 得到学习的结论. 如果这些都需要教师去讲解答案,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太过抽象复杂, 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这就需要结合信息技术, 帮助学生展开数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 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的学到数学知识,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 一) 展示动态的图像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数学教师普遍利用教学模具加以辅助, 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形象,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一些内部的几何关系单纯依靠教学模具是不足够的, 其中的动态变化无法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如在学习旋转体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将图像动态的变现出来, 让学生们可以比较直观的去了解圆台、圆柱等图像. 在学习几何图形侧面的时候, 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 将各种各样的多面体的侧面图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在学习几何图形的体积的时候, 可以将直棱柱和正棱柱以及斜棱柱之间的关系利用课件进行展示. 利用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 学生会初步具备创新的意识,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进行有效的调整,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与此同时, 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还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教师需要在学生身边对学生科学合理的灌输信息技术, 让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区学习数学知识.

( 二)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

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教学, 可以将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直观. 例如: 在学习初等函数的时候, 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只是依靠教师提供的函数图像, 但是这些函数图像其自身的准确性和精确度都不高, 学生的直观感受不会太高. 因此这就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Matlab将各种各样的函数图像画出来, 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的去研究函数的相关性质.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绘图, 增加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学生对于函数的性质和特征都会了解的更加深入, 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改变高中数学一直以来给人晦涩难懂的感觉. 在几何教学中会更多的利用多媒体教学, 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图形内部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率.

( 三) 完善课后复习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外复习效果, 将现代信息技术引用到高中数学的课外复习中, 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 可以为学生更加系统的梳理出复习的重点, 这就需要教师对信息技术可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掌握, 将高中数学重点的内容准确的梳理出来, 可以以此为基础, 为学生建立一个试题库, 在具体编制的时候, 要按照从难到易的顺序, 这样在不同水平线上的学生够可以获得属于自己选择. 学生选择复习内容的依据就是自身的学习水平, 可以在这个过程中, 培养自己对于学习的自信心, 提高自身对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 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互动, 这样就嫌少了一些时空限制, 学生可以在微信、QQ等软件上和教师进行沟通, 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结束语

数学教学整合分析 第5篇

一、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整合的意义

初中计算机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能够通过主动学习熟练掌握计算机运用及操作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能够有效地与实际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

就目前的初中计算机教学现状而言,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内容过多,但课时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接受能力范围内无法快速吸收所学知识;(2)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实践过程。因此,必须针对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现状,对教学方法实施科学的改进,必须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生活经验、计算机学科的人文特点及实践特征,促进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学科的特色。

二、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整合的探究

初中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的教学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这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其课堂教学方法的整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以兴趣带动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吸收相关的知识,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设置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采用情境教学法向学生传授计算机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之后熟练地运用到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一般无法完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是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中时常接触的计算机信息运用到教学中,学生在产生熟悉感的同时,其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2.促进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一般来说,学生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后,其掌握程度会受到理论是否付诸于实践的直接影响,若学生将理论充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则其对知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长此以往,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也会不断提升。因此,在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受课堂的限制,无法在计算机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接触实际生活,这时教师就需要在教授时引入现实生活的相关信息。

3.课后讨论

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要的互动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课后讨论环节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可以由老师提问,学生自由讨论,以掌握学生知识接受程度,也可以由学生提问,老师负责解答,这样就可以将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形成紧密的知识结构。

三、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

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帮助其更好地掌握知识,但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却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对整合之后的教学性质认识存在盲区;(2)在经整合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出现误区。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在其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是引导者,但不是掌控者,虽然要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充分理解经整合的教学方法实践的性质和意义,实现丰富实践与枯燥理论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计算机技术作为一股新鲜的、强势的力量,在社会的发展中已越来越体现出其无可比拟的价值。与此同时,初中计算机教学应顺应潮流,不断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整合与实践,才能促进初中计算机教育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黄祖苗。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整合及实践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02):111,113.

数学教学整合分析 第6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渗透,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信息技术也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当中。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既拓宽了教学的信息量,又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信息技术;有机整合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进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当中。现阶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也要求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正好为这一改革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且也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也主要围绕着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浅析以下几点自己的教学见解:

一、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实验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摆设。但是,随着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为数学课堂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可能。比如,教材中的一些“概率、统计、几何、函数”等知识的形成就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数学模拟实验得以获得。这也是符合新课标提出来的标准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要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其中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则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要针对一些数学问题探究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延拓和创新,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与推断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过程。”比方说,在“探究统计与数据”的相关内容探究中,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同时收集数据,课堂上指导学生把相关的数据输入到电脑中,然后再用电子表格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处理,最后再制成各种统计图表,分析探究相关的结论。这一过程要由学生完成,这样也能够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既能够掌握统计的相关知识,又能及时地了解了现代社会,还培养了他们分析数据,理性看数据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一种新的活动课教学形式,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模拟,丰富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在教学时,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以及色彩变化等手段来传达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探究“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以及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出过程时,就可以借助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然后再加上有关必要的解说,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锻炼,让他们自我挖掘各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相关的计算公式的推出。这种借助与信息技术的动画模拟教学,既能有效地改变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之尴尬,还能把学生的学习能动主观性充分地调动出来,而且还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对于课堂教学也能够产生特有的教学效果。

三、化抽象为形象,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尽管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逐渐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是由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形成的过程,这也是一个理解与运用结合的过程。在学习一些新知识的时候,如何把这些抽象且深奥的数学概念和定理寓于形象直观的数学素材当中呢?让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取直观的感性认知,进而再为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点。信息技术课件具有较强的表现效果,能够把传统的教学中单一的传递信息的方式转换为图文声像并茂的综合传递,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而且还能够使得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数学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特有的功能进行集中化、系统化的处理,让学生都能够从大量直观的材料中提炼并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再适当地加以实践运用,为真正达到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探究“基本初等函数”的相关内容时,信息技术课件的有效使用就能够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描点法做图像精确性和准确性不高的问题。借助几何画板,数学教师还可以准确地做出各种函数的图像,学生对知识也会产生更为直观的感知,而且还能为接下来探究函数的性质做好铺垫。

四、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教学中,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而且还使得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一个质的转变,使原本较为枯燥无味的课堂因为信息技术的作用而使变得更加的活泼生动且易懂明了。尤其是在上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时候,表现更加的突出。数学教材中的知识都是静止的,借助信息技术就可以把这些静止的知识动态化,比如可以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知识的活动过程全面地展现出来,既能够突出重点,又能有效地突破难点,将一些抽象的知识转化成更具体的,而且还能够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得更加的清晰。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学生对运算顺序这一重点掌握的不是很好,通过制作的幻灯片就能突破这一重点。可以先出示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判断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先算的部分用红色闪烁的线条标记出来,再现知识点,然后再突出重点,既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记忆,又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课堂中,为课堂教学带来新鲜的活力,但是也需要注重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为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服务。此外,还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使用信息技术课件的技巧,完美地将数学和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艳.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3).

[2]刘道芳.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1(06).

[3]吴红伟.算法模块在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中的“融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0).

[4]乔维青.论高中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课堂内外, 2011,(10):79.

数学教学整合分析 第7篇

( 1) 教师严重依赖多媒体,从网络中下载现成的课件,模仿视频教学,阻碍了教师自身特色教学的形成,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 2) 信息技术手段辅助知识手段,它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从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和素质潜能的挖掘。( 3) 在课堂中,由于多媒体的介入,学生的学习由老师的灌入变为了计算机的灌入,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4) 由于长期的使用计算机,现在,学生视力在逐年下降,已经成为了严重的问题。那么,如何能解决这些问题,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很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呢?

一、对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进行准确定位

1. 设施差异问题

在我国,各地区、各层次学校的信息技术设施差异很大,其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在一些发达地区,学校信息技术设施相当完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大有赶超欧美发达国家之势。而在一些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边远山区,学校信息技术设施相当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就目前而言,我国学校信息技术设施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整合要想取得良好实效,必须建立在我国信息技术实际的基础上。

2. 信息技术的能力素质

除了信息技术设施不足以外,师生信息技术素质较低也是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面临的一大困境。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音乐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对广大师生提出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仅有少数学校的师生具备这项素质,极大地延缓了两者的整合速度与整合效率。

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一项持久性工程,绝不仅仅局限在现阶段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而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能为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因此,如何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音乐学科教学当中,为音乐学科教学服务,成为摆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面临的一项持久性课题。当然,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整合,绝不能仅将信息技术的内容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而要将其扩展到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本体层面,这也是整合过程中的需要明确的内容。

二、切实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音乐学科教师的创新意识

1. 两者整合成败的关键

长期的整合实践证明,教师是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在整合以前,教师应对整合的目标、实质、内容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而要搞清楚这些内容,需要广大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来自主地领会和把握。可见,教师在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

现阶段,之所以将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放在如此重要的战略高度,是因为这种整合能够带来无限的福利,如顺利完成音乐学科教学目标、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信息整合能力等等。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特别是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极大的影响了两者整合的效果。为了更加顺利地实现这些整合目标,需要切实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教师成为整合事业的重要支撑。

2. 增强实效的重要途径

教师培训是增强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实效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参与式培训模式,让教师自主地进行教学设计。与此同时,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和绩效评价的方式,使各类教学设计得到完善,以保证音乐学科教学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为了取得更好地整合效果,应当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与价值。这里所说的评价,贯穿于整合前、整合中、整合后的全过程。这就促使我们必须使评价有章可循,让评价具有真实性、针对性、有效性,还必须科学制定评价指标或评价标准,。要案提高音乐学科教师的创新意识,开发适合音乐学科教学实际的整合模式,为音乐学科教师提供广阔的技术信息时间和空间,以此来更好地服务音乐学科教学实践。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音乐教育资源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音乐教育资源环境进行整合教学,可以转变孤立的、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具体而言,这种教学整合注重信息的提取、分析、利用,通过长期的整合实践,学生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不再举手无措,而学会了如何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学会了如何全方位、多层次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例如,对于教师而言,他们不必事必躬亲地将每种信息“灌输”给学生,而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各类教学信息进行整合,以内部网站等形式予以呈现,让学生通过这些载体找到所需信息。

四、结束语

为了夯实该项工程的基础,增强该项工程的实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对加强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次,要对当前两者的整合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分析; 最后,要对加强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路径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教学事业持续、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而音乐与信息技术整合,将给音乐学科的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要:新时期加强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要建立一套适合当前音乐教学实践的整合模式,必须依靠创新整合路径,来实现两者的有效整合。结合音乐教学,就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整合路径进行了探讨,指出音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给音乐学科的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数学教学整合分析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多媒体,整合

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逐渐来到了教学之中, 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多媒体技术具有多方面的优点, 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很大, 特别是对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而言, 其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这也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要在教学中丰富教学手段,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学, 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概述

目前,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在具体的信息加工和信息处理中应用一定的科学、技术以及一些方法和技巧, 在这些技巧和方法应用中, 涉及到了人与计算机的有效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 对这个定义的理解, 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主要包括: (1) 信息技术一般都涉及到具体的一系列的计算机技术; (2) 信息技术能够对相关的信息、图形和文字等内容进行相关的处理和使用; (3) 信息技术和文本、声音、视频以及图片等多媒体技术联系越来越紧密。

现在的信息技术发展非常快, 已经变成了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内容, 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在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结合, 教师通过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效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并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更好的培养。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优势分析

1. 形象直观地表现数形关系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 数形关系是最重要的内容, 也是学生理解难度比较大的部分, 所以,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有效地丰富了这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很好地提高了数学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具有对数学教学内容清晰直观的展现功能, 还可以充分地结合计算机技术, 对数学中的数形转化等内容, 进行形象仿真的演示。例如, 在“函数”的学习中, 学生往往对这些函数图象的认识和变化存在一定的理解问题, 这些内容比较抽象,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地结合多媒体技术,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知识点。

2. 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

初中数学的学习, 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和培养。目前, 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 抽象性比较强, 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 一定的规律教学很重要, 这也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在具体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技术, 充分地构建一些具有动态效果的数据模型和图表, 这样, 在对相应的几何关系进行教学时, 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同时, 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相关的数学学习内容中的规律, 让学生发挥一定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定理和性质时, 教师就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先做出一个随意的等腰三角形, 并标出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以及顶角的角平分线, 然后对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进行一定的拖动, 学生就能清晰地看到三角形发生的相应变化, 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习。在这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 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不断探究, 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得到一定的结论。这一过程实现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3. 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只注重结合一定的教材和例题去教学, 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把握。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 数学教学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参与性,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多媒体技术展示更好的理解和学习, 并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规律。

例如, 在教学“一次函数”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一次函数图象进行制作并记录相应的数值变化, 然后观察这些变化情况。这个过程的教学, 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有效地动手去进行实验操作, 同时, 思考这种变化的现象和关系, 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规律。

4. 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当前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中, 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更强, 而且,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使得这些具体的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地表现了出来。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应用, 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有效展示, 更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另外,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 毕竟书本上的内容是有限的, 而且形式比较单一, 所以, 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 也是一个重点的发展方向。

例如, 在学习“四边形”的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先制作具体的四边形, 然后对相应的顶点进行拖动, 观察引起的图形变化, 也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假设, 然后进行一定的实验, 并对四边形结构进行一定的探讨和分析。

三、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不足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不足

目前的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结合, 还处在发展阶段, 大部分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到位, 所以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是教学的基础, 因此, 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2. 没有有效地注重过程教学

信息技术的应用,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对相关的教学过程处理的不太好。对问题表现的结果具有直观性, 但缺乏了有效的过程教学, 这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和理解。

四、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

1. 数学教学课件的制作

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因此, 具体的学习过程要有效结合一定的案例分析,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应用。所以,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要充分考虑具体知识内容的联系性,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2. 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教学

教学中对相关的实例进行教学, 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能够方便学生学习和理解, 同时, 有助于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一般在上课前, 教师应该制订教学目标, 让学生去实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方式, 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

目前, 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因此, 这种有效的结合方式, 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肖云.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研究[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2 (10) .

[2]程玮.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1 (4) .

数学教学整合分析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教学

就我国目前的教学形式来看,诸多的教育机构都根据初中数学课程辅之以信息技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有效整合,设计出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的过程更快的掌握知识,培养一定的思维能力.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做一些分析,仅作引玉之砖,和广大教育同仁一起探讨.

一、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问题直观化

在初中数学课程里,有很多比较抽象的定义或者概念,这些概念如果靠学生死记硬背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学生记得也不牢.比如在关于线段知识这一章节的学习中,牵涉到的关于线的概念就有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等,学生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根本就记不住也分不清这些概念该怎么运用和识别.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课程中的线段概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用Flash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两个关于线段的概念由文字语言变成生动的画面,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在理解的基础上在进行记忆,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也不容易忘记.

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有效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形式,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来说无疑有很大的帮助.初中数学课程知识紧扣性强而且关于理性的知识占有很大的比例,在传统的教学方式里,教学者只是强调学生思维逻辑上的训练,不讲求图形理解和支持,学生只能从教材上获地理解,或者通过老师简单的说教以及自己的死记硬背去将知识掌握,没有可以探索的环境.举个例子,在人教版几何内容关于“平移、旋转、对称”这一节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可以学会知识点,但是知识点所变化出来的图形对于缺乏想象力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图形的变换过于复杂,在头脑里根本无法清晰成像,知识的结构也会由此变得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几何画板,将图形的各种变化生成直接演示给学生看,动态的效果图结合静态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远远胜过教学者的口传心教,教学的效果也就大大提升了.

二、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训练学生思维

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学生不仅要掌握好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更要注重思维能力的扩展.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它包括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的判断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发挥想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求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分析、思考、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训练放在一个和显示非常贴近的情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初中数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以及抽象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帮助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增强思维的灵活性,鼓励学生大胆的探索,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或者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在学习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探索和研究,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得出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不再像以前一样依赖老师或者他人去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将数学课堂上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分开钻研,自己找资料,自主完成.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是主体,才能在学习的过程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也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巧设练习,巩固知识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沟通时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应用数学的重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分享各自的观点.而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给学生提供决策的机会,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参与讨论或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自然地运用数学语言对数学思想进行表述.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以准确、便捷、呈现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帮助学生迅速的将运算结果呈现给同学和老师,并可以运用Word文档或者PPT等形式对自己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解决问题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或者数学思想.由此可见,广泛的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表现他们能力的途径,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效率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改善教学方法,为提升教学质量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领悟数学学习的真谛.从而让他们培养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春满.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2).

[2]黄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4).

数学教学整合分析 第10篇

1 机械制图概述

所谓的机械制图, 主要指的是利用图样, 确切的表示机械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的学科。机械制图有立体的一面, 也存在平面制图, 需根据工程大小、工程时间、工程要求来制作, 符合客观实际, 丝毫误差都会产生较大的问题。另外, 机械图样和表示机械结构形状的图形非常多, 以机械图样为例, 其涵盖了零件图、装配图、布置图、轴测图等等。中职机械制图教学资源从现有的情况来分析, 呈现出的是“难度逐步增加”的状态, 学生比较依赖于这种类型的资源。但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企业需要的是能够直接投入工作的人才, 并非循序渐进的培养。因此, 中职机械制图教学资源需要进行整合, 告别以往的慢性教学, 提高教学的速度和质量, 将教学资源优化。

2 中职机械制图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路径

2.1 重新设定整合原则

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资源当中, 装配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知识, 学生必须懂得装配图的含义, 内容、作用、画法、规定、读图方法等等, 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当中, 以装配图的内容为例, 包括了“一组视图、必要的尺寸、技术要求、零部件序号、标题栏、明细栏”等几个大的方面, 有效的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装配图, 而不是一味的将理论灌输给学生。由此可见, 重新设定整合原则, 对装配图的教学, 乃至其他部分的教学, 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根据人才需求和机械制图课程的发展趋势, 教学资源的整合原则,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 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教学资源必须符合教师的科学观点, 结合学生的理解思维, 使得装配图不仅仅是依赖, 而是可以随时增加有用知识的平台。第二,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装配图来说, 教学资源仅仅集中在书本上是不够的, 还需要让学生边学边做, 参与到工作实际当中, 丰富实践方式, 减少理解上的阻力。第三, 要坚持直观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原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当中, 《装配图》课程并没有过多的阐述或者是图解, 而是让学生多思考、多理解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观点, 避免造成“统一思想”。

2.2 利用模型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中职教学当中, 所有的科目都会以实践为主, 增加学生的技术能力。就机械制图本身来说, 利用模型进行教学, 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 模型教学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很多科目, 无论是数学几何, 还是零部件加工, 都会应用到模型。根据调查结果和相关数据得知, 模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首先, 采用模型教学, 可以让学生对装配图拥有直观的理解, 减少了平面设计带来的束缚。其次, 模型教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实讲、学生听”, 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教师从旁指导, 甚至是将学生划分为小组进行动手。这样一来, 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并且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为将来的工作提供更大的助力。

2.3 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

中职机械制图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除了上述的两个方面以外, 还必须应用现代技术, 减少整合的漏洞和不必要问题。例如:采用投影仪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将做好的教案、查找到的资料、以及机械制图当中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 减轻教师上课绘图的压力, 抽出一部分时间与学生互动, 提高教学质量。还有, 网络资源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现下的云盘、网络共享、贴吧等等, 都是科学技术手段的集中地区,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地方的资源、数据、案例分析, 与固有教材进行整合, 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实践的方案,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彻底告别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 增强教学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3 结语

该文对中职机械制图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展开了分析, 从目前取得的教学成果来看, 发现机械制图教学资源的整合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例如: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升, 教师的课堂教学告别了古板的状态, 师生互动不断增加, 课外实践成为了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今后的教学资源整合, 需要抓住各个阶段的教学重点, 制定教学资源发散式的网络, 构建细致入微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 要注意学生思考重点的变化和教师对资源的要求, 从多个方面提高资源整合效率。

摘要: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抽象思维强的专业课程。随着社会上的机械加工工业不断发展, 中职机械制图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成为了教育界以及各大企业关注的重点。教学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和减少, 淘汰无效资源, 增加先进资源。让理论和技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该文就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中职,机械图,教学,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张力.提高中职《机械制图》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 (20) .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操作领域的技术革新,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变革。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逐渐独立的时期,是思想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更是语文能力巩固和提高的黄金时段,同时学生还将面临中考等重要的人生考验。语文教师可以从学生逐步成熟的思想体系出发,创新地将信息技术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一、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结合的意义

1.创新思想的启发性。部分现行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在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现实问题,偏重说教和灌输。在当今社会,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死板生硬的语文教学,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而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创新结合,不仅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更能以新颖的方式和前卫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启发和思维上的拓展,而不是单纯依靠传授语文基础古文知识来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水平。

2.刺激学生各种感官认知的敏感度。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实践的整合,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要求熟练掌握word、exeel等学习办公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使用规律,理解各个电脑功能区间中的相互关系和信息处理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课堂上既兼顾到课本教学内容的详细介绍,又能够从容地使用多媒体设备为提高语文教学水平而努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实际上是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的一项重大创新,这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眼”“耳”“手”“口”“脑”的敏感度,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诗篇转化为优美动听的诗朗诵,将原本模糊而遥远的日本名俗转化成生动具体的《伊豆的舞女》视频教学材料。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大量的教学信息,可以更加深刻地加深对于语文知识的记忆。通过多媒体教学背景下感官的交叉刺激,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单一性的缺陷。

二、学科整合教学效果的提升方法

1.采用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在现代化教学多媒体的运用之下,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本质可以得到升华。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每个单元的阅读导语,一般会紧紧围绕着单元中的内容和课文的主体展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每一个单元课文中主旨思想和作者生存的时代,以及文章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例如:在讲解鲁迅《故乡》这一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罗大佑的歌曲《鹿港小镇》,通过这种耳目一新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乡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在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引擎搜索手段,对近年来的网络热词进行点评,例如“喜大普奔”“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给力”等,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化变迁的理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知语文、感悟语文。初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些独具意境的网络热词展开发散式教学,对学生使用网络热词进行“造句”和“段落”拟写等,从而通过对“网络热词”的透彻理解,加深对于当今社会各种热点事件的了解。

2.进行语文教学重难点的深挖。初中教师可以在语文教研课件网络信息库中,下载国外优秀文学作品方面的视频课件,将初中语文中的教学难点——外国文学作品单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重点和难点的全面拆分。可以通过图片讲解和历史短片介绍的形式,将语文学科中欧洲文学作品单元中的思想精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符号等表达方式具体变换,最终直观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对于欧洲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李尔王》这些文学经典,可以采用影视再现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的理解,并从人文内涵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3.巧妙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初中教师要更加重视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不能简单地将《语文》课本知识与一些网络搜罗的片段信息杂糅在一起,而是应该进行课文知识网络的构造,展开“古文教学单元”和“外国文学作品单元”的相关重点和难点的教学设计工作,让学生了解到这节课到底要学习哪一个板块的知识、掌握哪些文章写作手法和作者的大致思想感情。在多媒体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笼统性地对教学目标进行介绍,要融入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环节,有效地抓住课堂教学的要点,明确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在新时代初中语文科目多媒体教学活动中,应该深刻领悟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改精神实质,由语文“理论性”向“实用性”方向转变。

三、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学会用关键词搜索。信息技术能够连接资源丰富的网络宝藏,只要学生有需要,在里面就能淘到他们想要的知识。但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安全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手段,教会学生使用关键词在网上搜索所需要查找的信息,方便学生学习。

2.学会上传或发送资料。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共用网络平台,如OA系统、BBS、QQ群、微信群或是其他校园内部网站,教会学生在系统内发送个人自作的图片、体会文章、学习安排表等作品,让学生有种成就感,也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3.拓展训练法。要巩固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师必须重视课后作业环节,尤其是要布置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拓展训练练习。这种做法相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而不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或者要求所有学生完成课本上所提供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练习题,是极其有效的。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开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教学方式的整合,必须符合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能够体会到一种难度“循序渐进”的感觉。由于初中学生尚且处在语文运用的初级阶段,因此,教师针对文学运用能力培养的重点,要致力于学生对于“字、词、段落”和“起”“承”“转”“合”等文章写作基本手法的熟练掌握和正确使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激发学习者与教师参与体验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效率、质量的整体提高。

关注学情分析与教学实际的整合 第12篇

1. 教学论角度

随着教学论研究的发展,我国学者提出教育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他学者也都明确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和学双方是不可分开对待的,教学也绝不是教和学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有机的结合体。钟启泉认为,教学是有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他的观点强调了教学双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在于主导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实现这种交互活动,必须建立在遵循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规律、充分分析学生状态的基础上,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充分考虑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尊重学生的个体性。

2. 教学设计论角度

教学设计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计划的过程。教学计划是用来指导教学活动的,它包含了教师对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全部设想,包括教学目标、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措施等,是细化到对下一步教学活动每个环节的设想。教学设计的依据,包括现代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需求及特点。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学要发挥有效作用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上。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肯普模式,这些常用教学设计模式皆关注到了学生的特征。

二、学情分析的内涵

“学情理论”是黎世法在1981年异步教学法中提出的,目的是探索学习的规律。学情的本质是学生观察事物、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非智能因素的客观过程。学情分析,简单来说,是指教师全方位地对学生的上述特征进行分析。对学情分析的界定目前并无确定的说法,已有的学情分析内涵多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程序角度,或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态度的三维目标角度来界定。本文将学情分析的内涵分为学习准备、学习状态和分析结果。

学习准备,即在教学开始时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习态度的倾向及个体差异。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与新知识建立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的知识。学习态度的倾向包括学习兴趣、认知特点以及情感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指学生是具体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教学对象。

学习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准备的基础上生成的学习状态。学习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分析学习状态就是关注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学习困难、困难的解决程度等。

分析结果也是学情分析的重要部分,它强调对学情分析结果的运用。在前面二者之后,要针对分析结果中的各种预设到的问题设计合理的措施,而不是将学情分析和教学措施的设计分离开来。

三、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

( 一) 现实问题

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分析学情,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分析的结果却是脱离实际教学过程的,不能把分析结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也就难以为教学真正找到起点。具体表现在: 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是独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作业布置等环节中少有针对学情分析的表述,割裂了学情分析与课堂教学整体的关联性; 教师对学情分析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并未真正意识到学生是一个具体的个体,分析学生不能一概而论,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分层设计,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 二) 应对策略

1. 杜绝主观性和片面性

教师需要认识到学情分析的重要意义,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教师在做学情分析时就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印象和过往的教学经验。学情分析也不是停留在教案本上的表面文章,更不是高度固定化和形式化的内容和表述形式。

2. 重视学生的个体性

分析学情应该建立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学生,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为学生差异性而做的分层设计。学情分析不仅是对学生整体特征的描述,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思维水平、理解能力等做出的分析。

3. 把握整体关联性

分析学情的重要意义在于运用分析结果来指导实际教学,因此要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体现分析结果,使其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根据学生已具有知识的类型和新知识的关系确定不同的方法,如数学概念教学时,分析学生掌握的是上位知识还是下位知识,选择概念同化教学模式或概念形成模式; 在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上,根据学生已具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分析学生容易发生何种迁移,这种迁移是否正确,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掌握重难点,如学生易错误地将乘法分配律迁移至㏒a( b + c) 的运算当中去; 通过这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设计,才能体现学情分析的重要价值,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摘要:学情分析是教学的起点,由于对学情分析的理论认识不深,分析方法掌握不足,导致教学实际中出现各种问题。突出表现在将学情分析处理为教学设计中一个独立环节,不能与整个教学设计以及课堂实施过程结合。从理论需求、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三方面,对学情分析进行论述和探索。

上一篇:可控风险下一篇:京津冀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