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新探范文

2024-07-26

诗歌教学新探范文(精选11篇)

诗歌教学新探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思维能力

作为经典的语言艺术, 古诗代表了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小学生纯真无邪, 充满幻想, 从小吟咏诗词, 必能陶冶情操, 丰富想象, 发展思维, 提升素养。

小学诗歌教学非常重要。但如何指导学生深入感悟, 提升诗歌赏析的能力, 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也是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下面, 结合本人多年对诗歌教学的研究和探索, 我谈一些个人的感悟。

一、教学理念上:重诵读少讲解

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含义丰富, 学生初学诗歌时, 弄不懂诗歌大意, 教师常常很着急, 甚至上课就搞“满堂讲”。表面上看, 学生认真听讲, 认真做笔记, 听懂了也背会了, 但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并没有提高。他们只是被动接受、机械记忆, 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基本上是老师告诉他们的。

诗歌语言具有抒情性和音乐性, 情感丰富, 节奏鲜明, 读来平仄有致, 朗朗上口。学生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诗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要比直接讲解的作用大, 效果好。所以, 我们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去反复朗读和吟咏。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要解读诗歌的真正意义, 需要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需要创造力的参与, 需要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以, 从教学理念上, 我们必须鼓励学生自主诵读, 深入思考, 这比教师亲自上手费劲讲解, 效果要好很多。

二、学法指导上:细安排多指导

对学生自主诵读, 我们要进行细致的安排和指导。下面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 做一具体说明。

初读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查字典的能力, 疏通字词障碍, 把握生字难字的正确读音, 轻声试读, 划分节奏并读出节奏;

再读要求:发挥想象和联想, 将诗歌的文字转化为诗词所表现的画面, 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由此理解诗歌的大意;

三读要求:从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概括诗歌勾勒出的意境, 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读要求:结合老师课件给出的作者生平简介及写作背景, 领悟诗人在诗歌中要表达的情感和心志。

因为每一次诵读, 老师都详细安排了每个步骤的明确的目标, 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 就可以由表及里地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对诗歌中的景、物、人、事就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把握。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去做疑点和难点的点拨, 学生就会一点即通, 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我们现代教育实践也再次证明了这一道理。学生的诵读是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的综合活动。他们通过“目视其文、口发其声”, 进而“耳闻其音、心悟其情”, 从多个渠道对诗歌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由此, 学生增强了语感, 丰富了想象, 语言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教师教得有所得, 学生也学得有所获。

三、教师点拨时:重感悟深解读

在诗歌教学中, 除了反复吟诵, 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点拨。那种置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于不顾的“满堂讲”的做法, 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 老师虽然讲得很辛苦, 到头来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真的是费力不讨好。

诗歌教学提倡以生为本, 就是要注重学生自己对诗词的感悟, 教师的讲解当然重要, 但要讲在该讲之处。讲就要讲到位、讲深入, 讲到学生的难处、痒处, 讲那些非讲不可的地方。那么, 哪些地方是我们非讲不可的呢?如, 诗歌中离散的内容、留白的地方、作者的生平简介、当时的写作背景等。

还以《江雪》这课为例, 我在执教这一课时, 注重引导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进行画面的“再造”, 还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画面, 并由表及里, 品味炼字, 领会意境、作者情感和作品主题。

1.发挥联想和想象, 还原画面

通过学生的自主吟诵, 一幅飞雪漫天、寒江独钓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幽静的冰雪环境和傲雪独钓的渔翁构成了一幅“人景俱奇”的图画。

2.品味炼字, 体会诗歌意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时, 抓住“鸟飞绝”的“绝”、“人踪灭”的“灭”、“孤舟”的“孤”、“独钓”的“独”等, 让学生咀嚼品味, 学生会明白: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 营造了一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孤寒意境。

3.补充背景, 把握人物形象及主题

教师补充柳宗元的生平简历:诗人曾参与过政治革新, 但改革失败后, 受到排斥, 被贬为永州司马。诗中自然环境其实就是作者所处政治环境的暗喻, 诗人内心孤独, 但他不屈服于压力, 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寒江中那位孤独寂寞, 又抗寒傲雪, 毅然垂钓的渔翁就是作者自己。至此, 学生理解了诗人的内心:被贬之后, 极度孤独寂寞, 不愿与世俗同流。独处孤寒之地却能我行我素, 安之若素。至此, 诗人刚正不阿、坚忍不拔、孤傲高洁的伟大形象也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

参考文献

单元教学新探 第2篇

新的语文教学观,就是不再把传授每篇课文的有关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它不要求学生全面弄通每 一篇课文,而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把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对他们进行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的语 言材料来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 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单元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单篇教学,它摒弃了以单篇为基本单位的教学形式,而要以单元整体来教学。这 种形式可以精简教学环节,缩短教学过程,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下面就所做的几个方面,谈些初浅的看法。

一、完善知识传播过程,树立单元教学整体观。

语文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要想提高教学效果, 就必须使语文知识传授系统的诸要素都发挥作用,按教学程序办事,老老实实完善知识传授过程。

从大范围说,首先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仔细推敲每堂课的教学目的、难点、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和课 外结合点。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不能把握这些,就无法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必须要有知识、能力和方法,才 能对学生有所给。其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再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反馈到教师那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训 练目标、易误点等)再作指导,返回给学生。这样,才能说基本完成知识传授过程。

从小课堂讲,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是教学之关键,要使对象和内容和谐统一,就必须按程序进行,在教 学中按教师→学生→教师→学生过程进行传授。就学生自身而言,要使之能学(给知识、方法)→激发其愿 学→引导其会学→指导其自学。就读写讲,也要阅读(观察在内)→写作→阅读(实践)→创写。只有按一 定的程序落实每个环节,才能完成教学。

进行单元教学,就必须树立整体观念。首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形式,不能只着眼于孤立的单篇教学, 而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来组织教学。因此,在处理教材时,对于每篇课文内容,可根据教学要求、学习重点 以及单元知识和训练等项目敢于取舍,决不求全。而对施教过程中的具体模式、方法、手段、速度等,则要 从实际出发,恰当选择,以利于单元教学的整体效应得到最理想的发挥。

另外,它还表现在每个单元的教学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训练过程。它包括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 容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效果检测,经验总结和补救措施等方面。因此,我们进行单元教学时,一定要 认真制定出单元教学的整体方案,规划具体的实施步骤,力求实现单元教学的全程控制。

此外,进行单元教学时,也应注意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阅读、写作、听说能力训练以及语言训练的有机 结合。因此,教学中就一定要注意训练系统中的纵横联系,要弄清本单元与前后单元的联系,使语文知识的 教学和语言训练服务于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使阅读和写作读书与听说紧密联系,互相渗透。

二、有目的培养各种技能。

作为一名初中生,他正是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阶段。他们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存在巨大的潜能。进行 单元教学,应该做到“三准”,即摸准学生的能力水平,选准训练材料,定准训练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 的放矢,避免不系统、不集中、重复等现象。

例如: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写作能力。应先摸准观察水平,是不懂观察方法,还是不会写作。以全班衡量 是属于中等,还是下等。再根据学生的实有水平,选准训练教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春》等单 元进行训练,并使之成为一个系列。因为它能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当然,教学应有目 标,在定单元的基础上,确定目标非常重要,这样便于检测,也有利于向更高目标追求。

三、建立一定的教学模式、检测系统。

要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过程,就必须建立一定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检测系统,认真落实各个训 练点,教学模式应切实可行,要注意它的科学性、有效性。

建立一定的教学模式、检测系统进行单元教学,可采用“按布点分单元;按步骤分课型;按目标分水平,灵活进行教学。

(一)按布点,分单元。语文教学有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行单元教学时,要使学生在脑 中建立起一定的思维模式,须按布点、分单元进行强化训练。

进行单元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诸如“六课型”,“单元导读法”,“单元自学法”,“单元比较法” 。纵观单元教学的各种形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通过单元类型来体现,应该说单元教学的类型是单元 教学形式的具体化。单元教学的布点类型多种多样,总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1、知识点相连型:即根据单元目标,每篇突出一个知识点, 点点相连就形成单元知识的链条。

2、知识迁移型:即根据单元目标选择有共同属性的文章进行组合,教学中精读一篇,运用在一篇中所 得知识,学习其余几篇,实行单元知识迁移。

3、多篇丰富一篇型:精读单元内的一篇课文, 使单元要求落实在一篇课文中,然后通过其它篇进行某 一知识点的学习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加深或拓宽。

4、专题比较型:围绕单元布点,设计几个专题, 在各篇文章中进行教学,分别加以比较,启迪学生思 维,使学生在综合中获得知识。

5、问题穿元型:根据某种需要,从一定的教学目标出发, 抽出某些单元的 篇章组成新的单元,或讲授 新的单元时,借助其它单元有关 篇章,进行纵横联系,作归纳、分析、比较的研究。

(二)按步骤,分课型。根据单元的不同布点对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切实可行的教学 步骤,分不同的二课型教学。

以单元整体来说,可以“读一,比二,合议,写一”消化迁移,如对第四册散文单元进行全面阅读训练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此类文章的基本特点,象征物(托物)抒情(寄意)的写法,培养读写能力, 我们教学时就可根据布点以及教学需要,教读(讲解分析一篇,然后求同求异成横向纵向的角度进行比较阅 读(比二),这样既可使学生的知识加深,又能了解此类文章的特点,强化知识,紧接可合议,仿写一篇, 完成单元写作训练,以达到巩固掌握的要求,使之消化迁移。

以单篇教学说,可按定向指导、阅读分析布点训练、消化迁移目标检测等几种课型进行教学。当然,对 于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方法,不一定就该按步就班,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对于教学的步骤可增可减 ,应该定而不死、灵活多变。

(三)按目标,分水平进行检测。按目标分水平进行单元检测是单元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教学的补救 措施,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搞好单元整体教学,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其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有一个明晰的.单元教学目标,有目标有利 于教学,也有利于检测。

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重点的突破,力求集中完成一两个重点教学任务。当然也应兼顾相关 的综合性的教学任务。例如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教学的重点是:1、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2、说明的方 法。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应着力抓住这两个重点来进行知识教学和能力的训练。此外还要兼顾描写和说明 ,词句的理解,修辞的作用等,故检测中也应兼顾。

其次,进行单元教学时应根据大纲要求,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训练序列,从而找到某一单元在整个教 材体系中的独特位置,及特有的教学功能。在具体确定单元目标时,必须仔细探求每个单元中所选课文的共 性和相关性,以便明确共同的内在联系,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课后思考、练习、知识短文、综合练习及课本 附录、注解等,准确的归纳出各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具体明确的检测目标,使它落实到具体教学中。

当然,目标的制定和检测,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和制订目标的差距 ,考虑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检测方式和过关要求,以致对预定目标作适当调整和补充,从而使语文知识 教学与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循序渐进,激发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

要使检测与达标能正常有效进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向学生讲明单元教学目标,并说明其具体的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具体体现,以及它的上下联系,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使单元教学目标成为学生 主动追求的学习目标,使检测能顺利进行。

四、正确布点,合理分配,灵活运用。

语文知识涉及面广,知识点多,从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等方面来分,可分成若干知识、能力训练点,只 有通过对各个知识、能力训练点的消化,才能使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形成各种能力,使之逐步形成一个较 完整的系统。

正确布点,合理分布能使教学更加有效,但是布点应该注意到它的合理性、集中性、渐进性和层次性。

(一)合理性:即根据大纲,定好目标,注意适度、适时。

适度,适合大纲要求,适合学生水平,注意转换、调节。抓住课内消化巩固。

适时,布点要符合年龄、年级特点,另一方面要注意合时特点(特别写作训练),灵活运用。

(二)集中性:“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只有“断其一指”才能达到长期记忆,即对于某一 知识点或某一类知识点或技能进行集中训练,使学生在一时期内建立较为巩固的思维模式,更有效系统的获 得知识。

(三)渐进性:知识技能的形式有其自身的系统性,知识的积累消化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所以布点 必须注意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依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四)层级性:知识掌握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因为随时间的推移、知识面的拓宽,认识是不断加深的, 要把知识消化迁移、巩固,训练时就必须注意布点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层次阶段对于同一或同类知识点应提 出不同要求,达到既巩固前一个布点又使后一个知识训练达到深化的目的,所以在布设后面训练点的时候, 尽可能联系前后的知识但又必须在前面布点的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

古代诗歌教学激趣新探 第3篇

关键词:古代诗歌 教学 激趣

我们的中学生距离古诗产生的时代甚远,对古人的思想感情、情趣爱好、语言运用等等都极其隔膜,再加之我们在古诗教学中的急功近利的做法,虽然中考、高考加大了赋分力度,但却愈来愈有走入死胡同之嫌。为此,我们大有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之必要。

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来激趣。

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的古诗最多只能算是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枝一叶一花一朵,对古诗的内容形式、风格、技巧根本不可能有初步的甚至是起码的整体的认识,除极少数外,绝大多数都是被动学习,兴味寡然,这亦在情理之中,但到了中学阶段,整整六个年头,所学古诗篇目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那么教师就应该使学生建立一个对古诗的较为全面的、整体的印象。

语言形式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代中叶出现了句式长短有致、参差不齐的词,宋末有了杂言加衬字的散曲,各有各的韵味。有一首运用几种诗体对外国诗的翻译足见我国古诗体的魅力,激发起我们对古诗的热爱。

这里有一段英文的诗歌,用中文古诗的形式翻译了一下,结果所有人都惊呆了!不信?您请看:

英文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

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

君乐吾兮吾心噬。

五言诗版:

恋雨偏打伞,爱阳却遮凉。

风来掩窗扉,叶公惊龙王。

片言只语短,相思缱倦长。

郎君说爱我,不敢细思量。

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

七律压轴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佳木欹依趁荫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蛾眉轻蹙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犹恐流年拆鸳鸯。

不知道这世界上是否还有第二种语言能像汉语这样,拥有如此美的韵律。

当我们不假思索地跟随着众人疯狂地学习英语、韩语、日语…的时候,是否能偶尔停下脚步,回过头来欣赏一下我们自己的文化呢?是否能偶尔静下心来品味一下汉语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感动呢?

内容风格上,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情怀,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兵燹惨象;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使胡马度阴山”的豪情壮志,有“壮志饮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畅快淋漓;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寄情隐逸;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愁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随遇而安,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金还复来”的自信洒脱;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热烈,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清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艺术风格也是百花齐放,多彩纷呈。如三曹诗的苍凉雄健,孟浩然的怡静雄阔,王昌龄的雄浑厚重,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清闲,刘禹锡的清俊,李煜的伤感,秦观的真情,李清照的婉约,陆游的雄浑……可以说大凡是有名的诗人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

表达技巧上,凝炼意象,意境深远;注重修辞,语言精美;表达含蓄,手法多样。

审美教育功能上,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从形式到内容上均有不可比拟的艺术美。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对诗歌就做过很高的评价:“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山川鸟兽草木之名”。作为丰富的文化宝藏,对之进行感悟欣赏,对于培养中学生清雅闲适的文学气质,提高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李远洛先生所言:“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学习古诗,还能够让中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博大,能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海德格尔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作为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学生,生活于盛世,但有不少心理浮躁,精神滑坡,不思进取,幸福指数低,十分有必要从古诗中吸取应有的营养,以陶冶其性情,滋养其心灵,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以培养其诗人的气质,使之诗意地生活,享受人生。

2、从教学上培养能力来激趣

课堂是中学生学习、鉴赏、积累古诗的主阵地,故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上要给力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激发兴趣。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引用诗歌,激情导入

有位老师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首先播放《唐之韵.第七集.一代诗仙》(上篇),接着说道:“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由此起步,以隐逸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远闪耀着宝石红光的诗碑,留下了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杜甫《饮中八仙歌》有这么四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读过这四句后,你能感觉到李白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啊?——豪放,嗜酒,才华横溢。是啊,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饮酒,那是多多益善,有十分酒才有十分才情。诗酒同步,李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已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将进酒》就是李白酒酣之时高吟出来的杰作。明人徐增认为:‘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

余光中先生的《寻李白》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许多文人骚客都与酒结下了深厚的缘,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还有范仲俺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等等。在这些诗人中,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得独步千古而得了‘诗仙’的美名,而且也因为人的酒留下了‘酒仙’的称号,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李白。

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一首诗来走近李白,这就是《将近酒》。”

这个导入先以视觉盛宴来刺激,再引用诗句辅之以诗化的语言进行听觉强化,创设情境,迸发激情,让学生兴味盎然,急欲一读一赏为快。如此激趣,岂不妙哉?

②运用故事,引人入胜

讲故事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既有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加深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了解与认识,对古诗的欣赏与理解多有帮助。一位老师为《虞美人》教学准备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阴云低垂、细雨濛濛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位面容苍白,泪影朦胧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可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脱去穿了十五年之久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虽被封为“违命侯”,但厄运还是在他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降临了。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遥望南方“三千里地山河”,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诵了一曲千古绝唱,喝下了宋太宗赐予的毒酒。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呈现这样的一个故事,有助于学生在把握这首词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体悟诗人亡国之后的无限愁苦之情,体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不尽愁绪与深切悲哀。

③讲述轶事,引发兴趣

大凡文人墨客,都留下了饶有兴味的轶事,教师讲述这些趣闻轶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有可能陡增。如在讲授李清照的词前,讲述李清照这样两则轶事:其一,词人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往往都是其丈夫赵明诚输,可见词人读书之多,记忆力之强。其二,李清照因善于填词声名鹊起,搞得赵明诚颇无颜面,又极不服气,遂关门在家若干日,搜索枯肠填词50首,朋友看后说,只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有韵味,殊不知,而这三句恰恰是从其妻词作中剽窃而来的。

有此两则轶事的铺垫,学生了解了词人横溢的才华和罗曼蒂克的生活情趣,学习李清照词的兴趣就会被大大地激发起来。

④援用定评,激趣引智

古代学者对古代诗人作家的评价往往一语中的,十分中肯,适时介绍给学生,可以提振其兴趣。如“胡儿能唱琵琶篇,童子解吟长恨曲”,(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可见白居易这两首古体长诗的影响范围之大、人众之广;清人赵翼指出:“白居易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无朽。”(《瓯北诗话》);可见白居易这两首诗成就之大,地位之高。以“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两句来评价李后主,可以让学生知晓其不幸身世及其在诗歌史上的显赫地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枊词”(还可比之于今天的歌词圣手方文山),可见柳永词传唱之广大与魅力之无穷;如介绍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可见其过人的才情才气才华。类似的定评,言简意赅,有趣易记,均可以收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之深厚兴趣之效。

激发中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方法绝不仅仅笔者所罗列的以上这几种,诚望语文界广大同仁积极探索、躬身实践激发中学生学习古诗兴趣之法,使我们的古诗教学更加兴味盎然,收效多多。

阅读教学新探 第4篇

一、掌握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谓“教师的分析”就是语文教师的课堂分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听记”教师、编者、教参的“分析”,做好“思考和练习”的解答,学生只是重复、模仿他人的阅读,丧失了自我阅读的权利。因此,教师应掌握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充当“主持人”式的组织者,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精心设计阅读对话,调整控制好教学节奏,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再者,教师要有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善于开发和利用语文阅读资源,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密切生活与语文的关系,优化教学的配置,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优越的阅读环境,为学生自主化、个性化阅读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

二、媒介革新带来的阅读新技术

1. 图画阅读。“图文并茂”的读物特色,使“图画阅读”与“文字阅读”各展所长。文字阅读着重目的,较为理性;图画阅读在于过程,更重感性,它以色彩和构图刺激眼脑,调动小读者自由联想、任意想象,使学生的心灵在感受和体验中愉快成长, 从而开辟理解意义的新途径和新境界。绘本阅读就是达到这一新境界的有利突破点。在国外,绘本阅读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我国,绘本阅读作为阅读的一部分,正被更多的小学生所接纳。

2. 网络阅读。网络化阅读是学生以网络环境为平台, 从网络的大量信息以及形式丰富多样的资源中获取情感体验,在这个平台上传递体验、观念、价值观,相互启发思考,共同探究,得到反馈和再认知,从阅读交流中反观自己,从而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网络环境不再是单纯的因特网, 还包括整个班级的局域网,双网齐下支持网络环境的平台。网络阅读将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到了一切可以感受的材料,图片、漫画,还包括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音乐、电影等。这种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面。来自各方的信息和资源丰富了学生的感官体验。因此, 开展网络阅读教学是适应新形势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趋势。

三、理解性阅读的新认知

阅读理解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新课标》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力主要提出了四项要求:“语境定义、经验汇兑、理清思路、把握主旨”,这都是阅读理解的基本功。

1. 语境定义。语境定义是感知和领悟言语意思和情味的一条阅读原则。体味和推敲课文语境中的词句含义,它不同于翻查一般词典的多义项,而是学习特定语境意义,它不是静态的言语意义,而是动态的言语意义。

2. 经验汇兑。经验汇兑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凭借读者自己的经验去兑换课文的思想情感,它是理解课文的途径。学生用来兑换作品价值的主体经验,包括来自书本的间接经验、来自实践的直接经验以及来自遐思的想象经验。

3. 理清思路。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因为思路是章法的核心。思想的路线支配文本的层次,使结构具有条理性;思想的路线制约着文本的衔接,使结构具有连贯性;思想的路线围绕着文本的中心,使结构具有统一性。

4. 把握主旨 。把握主旨是理解课文的基本目标。文本的情意有显隐之分,对于情意显露的作品,可以直接概括; 对于情意隐藏的作品, 则要阐幽发微,由表及里,由内及外,由正及反,发掘出文本的深层义、言外义、象征义、情韵义、哲理义。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教学理念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方式改变了, 个性化阅读教学就会水到渠成。只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的目的才能达到。

《锦瑟》教学新探 第5篇

课改以来教材虽然几经更换,但许多经典篇目并没变。如何把这些旧课文上出新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呢?以《锦瑟》为例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以前我教《锦瑟》往往会先确定一个主题,比如恋情说,然后设计教学流程,在把所定主题教完之后再引出多主题的探讨。面对新形式,面对新一届学生,我再上必修三时,尝试着改进教学流程。《锦瑟》这首诗它最大的魅力在于主题隐晦,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难解读的一首诗。我紧紧捉住“主题难解”这一特点来安排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解构全诗。

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语:数学史上有个“哥德巴赫猜想”它是数学界最难解的数学题,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至今无人能解。无独有偶,中国诗歌史上也有个“哥德巴赫猜想”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它就是《锦瑟》,同学们有没有兴趣摘一摘这颗“明珠”呢?说说这首诗主题到底是指什么?

二、在学生读完诗歌后,我围绕“主题难解”设计问题。

主问题:本诗“主题难解”表现在哪?

难解1——“此情”不明确

1.诗言情,本诗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

2.作者为什么而惘然?——为“此情”

3.此情到底是什么情呢?——不明确

难解2——意象不明指

关键词上找不出明确的主旨倾向,同学们能否从意象上找到呢?

4.请同学们概括文中出现的意象。

意象有:五十弦锦瑟、庄生梦蝶、望帝化鹃、月明珠泪、蓝玉升烟。

5.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特点:模糊朦胧。李商隐的诗歌常常大量出现带比喻性的或象征性的形象,而且这种比喻只出现喻体,没有出现的本体,比喻就比较模糊朦胧。意象,往往被埋藏起来,因此较难捉摸。比如首联中“五十弦锦瑟”是个喻体,但喻什么,它所喻的本体没有交代。诗中跨过了这个本体说锦瑟使他“思华年”,引起了他的追忆和情思。丢掉了本体,而直接由喻体跨越到情思,这就造成了一种难以捉摸的朦胧之感。其它几个意象更是如此。总之,意象暗示虽多,但不明确。这些意象重叠,累积构成多层次朦胧境界,加上这首诗又弥漫着一层浓重的怅惘感伤的情雾。连诗人自己也觉得似隐似现,难以捉摸。所以结尾才会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分组讨论。

同学们现在知道这首诗“主题难解”难在哪了吧。但这首诗读来却很美,大家再细细品读,然后分组破解。(当然,为了降低难度也可以先告诉学生:一千多年来,这首诗形成的五种看法,恋情说、悼亡说、自伤说、评诗说、参禅说)

四、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看法千奇百怪,异彩纷呈。有把这首诗编成爱情小说表达的;有把这首诗改写成现代爱情诗歌的;有把这首诗说成作者怀才不遇的;有把这首诗说成作者回忆一生中闪耀的事迹的;有把这首诗说成作者老了回想自己青春年华的等。

五、课文总结。

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都很精彩。对这首诗进行了各自的破解。虽然不能说哪一位同学的讲解是正确的,因为学术界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这正是这首诗的魅力。这正如断臂的维纳斯一样,你可以为她的断臂想像出很多复原的样子。虽然原貌仍不可复,但乐趣已在其中矣。

小学阅读教学新探 第6篇

1. 主动尝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真正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地位的转变, 媒体作用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转变, 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模式, 转变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的过程来获得知识。

2. 发现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 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而本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点, 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狼和小羊》一课总结处,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环节:请两位同学上台, 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 表演出整篇课文的内容, 最后在狼扑向小羊的一瞬间, 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幸免于难, 请学生发挥想象, 在可能实现的基础上尽情表演, 这样, 既可以使学生总结出对狼不能只讲道理, 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反抗, 才能获胜的道理。教师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 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 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质量。

3. 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在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中, 多媒体计算机走进了课堂, 优化了阅读教学, 读书由被动转化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 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份新鲜感, 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在多媒体刺激下, 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助于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如第三册看图学词学句《祖国多么广大》一课中, 配有长江两岸的风光图片, 课件设计如下:长江大桥巍然耸立, 横跨江面, 柳枝吐绿, 燕子鸣唱, 江上渔舟往来穿梭, 江面风平浪静, 再配上《春天在哪里》的音乐, 于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沉浸在怡人的春光中, 兴趣盎然。教师再适时提问:“你能不能用更精彩的词汇来描写一下美景呢?”“随着图中你看到的景物, 你能想象出此地还有哪些美丽的风光吗?”一石激起千重浪,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不少好词好句在此应运而生, 最后, 教师又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 要求学生用想象绘一幅自己心中的春景图。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的内在动机,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口语表达、说完整话及丰富的想象能力。此外, 多媒体还以动态画面、展示过程、符号提示、指导朗读等优点, 赢得广大师生的喜爱。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对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二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1. 初读感知

有感于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 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 也是准备环节中, 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 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 教师不做任何提示, 或者帮助学生复习一下旧知识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 对初读感知能力不够强的小学生, 可引导他们反复阅读, 培养他们的语感, 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 提出问题

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 掌握了部分知识, 但还有一部分问题, 会被学生五花八门地提出来, 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3. 合作交流

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的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 好奇心与成功欲就得到极大的满足, 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 让学生回答:通过自学, 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请同学帮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 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 对学生的意见, 教师除指出语病外, 暂不发表意见, 学生不用举手, 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手、脑、眼、口全部放开, 让思维纵横驰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 教师一般不替代, 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 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同时, 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 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 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 教师再梳理思路, 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 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会贯通, 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

4. 反馈归纳

在教学过程的小结处, 教师要根据实际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揭示主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要机械重复, 只是高度概括。该环节也可留给学生来完成, 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 感悟乐趣、激发热情、发挥想象, 形成认知结构。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的总结中, 教师总结出:看问题要全面, 眼光要放得远, 才能把事情本来的面目看清楚, 不要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 固执己见, 不听劝告。没想到, 此时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驳老师:老师, 我不完全同意你的意见, 我认为青蛙有值得人学习的一面, 它不听小鸟的话, 也正说明了青蛙不盲目相信别人, 它对自己的眼睛自信不疑, 这也说明它能坚定立场。学生的一番话使老师有了触动, 老师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并表扬了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不盲从的精神。

三实验效果

通过几年的实践, 我们收到了这种阅读模式带来的良好效益, 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试验班级的教学质量有了质的变化,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某些非智力因素也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 同时, 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中学写作教学新探 第7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 关于写作部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1]简言之, 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要点就是三个字——真、情、意。具体地说, 就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表达真、情、意。所谓真, 就是事为真、言为实;所谓情, 就是言为心声、抒发内心的情感;所谓意, 则是有价值、有内涵。但是, 真、情、意并不是孤立的, 往往是相互关联的, 只有将三者完全融合于写作中, 才能成功地完成一篇文章。可以说, 一篇出色的文章, 必定是真情意的完美结合。

一、引导学生书写事为真、言为实的文字

“教育即生活。如果课堂教学离开了对生活的理解与领悟, 那么, 课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2]语文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 让学生贴近生活、感受真实, 同时要学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记录生活的点滴。

(一) 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我们越来越强调情境教学。作文教学亦离不开这一教学方法, 尤其是课堂作文, 限时限地, 学生往往会比较恐惧、比较紧张, 一时间没有思绪, 没有材料。此时, 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

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教师可以凭借自己形象、极具感染力的言语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之中, 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真实、感受真实。有时候教师可以用音乐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真实。例如, 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 执教老师播放了抗震救灾歌曲《承诺》。随着歌声的响起, 学生们渐渐进入状态, 整个班级除了歌声在回荡, 已听不见任何声音。学生们一个个低着头, 沉思着, 甚至抽泣着, 悲伤的感情油然而生。此时的他们已被深深感染, 听着歌曲, 似乎看到了抗震救灾的一幕幕。有时教师可以用直观的形式, 真实地呈现所要描写的事物, 让学生调动一切感官因素来了解所呈现的事物, 从而感受、体验真实。

选择适合的情境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更让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写作的主人。毫无疑问, 在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 也增加了学生写作文字的真实性。

(二) 引导学生关注并记录真实生活

课上, 教师需要运用情境教学法, 让学生融入情境、感受真实;课后, 则需要学生真正去接触生活, 关注生活的点滴。写作的素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整理, 便能有所收获。

在学校里, 有优美的校园环境, 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有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还有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在家里, 有亲人间的浓浓亲情, 有温馨的家庭氛围;走向社会, 有奇异的自然景物, 有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这些都是写作的素材。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 用真情去拥抱, 用慧眼去关注, 就会发现生活中并不缺少写作材料。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地、有意识地去积累、整理平时的点点滴滴, 才能使他们写作时思绪源源不断。指导学生写两记 (日记和周记) , 记录点滴, 并且逐步引导他们养成这一习惯, 可谓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 更是积蓄灵感的重要途径。

二、引导学生书写言为心声、抒发情感的文字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情感是写作的血液, 真情则是文章的灵魂, 说真话, 言真情是文章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3]作为教师, 就要学会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并逐渐使之成为一种倾吐的意愿。

(一)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1]那么, 教师如何来引导呢?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 要善于抓住契机从自然、社会、人生中选择教学的内容。记得教学中有这么一次经历:学校的桂花开了, 香飘十里。我正准备上课, 一阵风吹来, 迷人的桂花香随风飘来, 很快, 整个教室都弥漫着花的芳香。学生们忍不住嗅上一嗅, 我也忍不住闻上一闻, 和同学们一同细细品味一番。紧接着, 我做了个决定:“我们下去赏桂花吧。”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好啊。”同学们一个个带着兴奋, 来到桂花树旁, 自觉地围成一圈。此时, 我轻轻地摇了一下桂花树, 桂花纷纷落下来, 落到草坪上, 落到同学们的头上、肩上、身上……同学们似乎正在沐浴着一场桂花雨有的同学静静地享受着;有的惊叹着:“好美的桂花雨啊!”“好香啊!”有的捡着落在地上的桂花, 还时不时拿起来闻上一闻。回到教室, 我和同学们说:“这节课我们就改成习作课, 写一篇小练笔, 记录你们个人赏桂时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这无疑是一次很好的练笔机会, 而且无形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原来大自然离我们这么近, 原来感受大自然是这么简单。

为学生创造“每日一评”平台, 分享自己的真切体验, 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如果我们走近学生, 可以发觉学生其实很能说, 有时还挺有见解。他们关注时事政治, 关心周围发生的事, 还时常会聚在一起对各种现象、问题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老师为何不成人之美, 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 让他们尽情发挥呢?

(二) 引导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作文是什么?作文为谁而写?这样的问题似乎很幼稚, 却值得我们重视。“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1]作为教师, 首先应该明确写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更不是为了应付老师, 而是自己的倾吐需要, 是为需要而写作。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

曾经组织过一次秋游, 学生问我:“老师, 回去是不是要写秋游的文章?”当时我就怔住了。过去, 在春秋游过后, 布置这样一篇游记是家常便饭了。一年、两年……年年如此, 在学生脑中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式。似乎游玩和写作已经结合在一起了。然而这一次, 对于这样的提问, 我并没有按照惯例程序式地布置一篇作文草草了事, 而是这样回答说:“我们这一次秋游作文不做硬性的要求, 如果你没有什么感觉可以不写, 如果你对于今天的秋游很想写点什么、想留下点什么, 可以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成为你记忆中的一部分。”简单的回答, 却无形中起到了一种正确的引导作用, 即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如果按照惯例布置了这篇作文, 学生们即使写出来了, 交上来的文章质量又能好到哪儿, 这已经不是学生因为某种热情或者意愿写出来的了。

写作不仅是自我的表达, 还是与人的交流。管建刚老师认为:“学生的作文缺少读者, `生成'不了`意义', 要使文字成为一种`公众的言说', 必须给文字一个呈现的平台。没有平台, 文字只能白纸黑字地留在纸上, 不能活跃于读者的视线里, 活跃于读者的心头和口头。”[4]为此, 我创建了《班级作文周报》, 每周让学生给周报投稿, 变“作业”为“投稿”。文章发表了, 就有了一个读者群———同学、老师甚至是家长。这样, 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只有当学生将写作视为自己倾吐、释放、表达的意愿时, 才会产生“我要写”的欲望, 真正地做到“言为心声”。

三、引导学生书写有价值、有内涵的文字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 因此有了“人本教育”这一概念。“人本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并使其能够快乐地过有意义的生活。”[5]基于此, 作文教学要时时刻刻以这一点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为做人而作文, 以作文促做人。正如王启彦、瞿红安所提出的“我们的`人本作文'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意识'与`爱'的教育。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 由爱父母、爱自己到爱他人、爱自然、爱国家、爱人类。弘扬尊老爱幼、和睦亲善、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和强化科学与文化意识、人口与环保意识、奉献与创新意识、国家与民族感情的时代精神, 并把这些融入内心, 倾注笔端, 在文章中展现这些思想感情”[5]。

(一) 引导学生理性的思考

现在不乏出现这样的文章:“时下, 光明正大的事, 要偷偷摸摸地干;名正言顺的事, 要鬼鬼祟祟地干;青天白日的事, 要月黑人静时去干。相反, 偷鸡摸狗之事, 要光明正大地干;狼心狗肺之事, 要心安理得地干。君不见, 买公债之事当政策来说, 不学无术当聪明来说, 能贪会捞当能人来说, 一掷千金当潇洒来说, 野蛮之事当文明来说。”[6]这位考生以冷眼看社会, 看到的是社会的黑暗与肮脏。这样的文字, 即使考生的作文功底不错, 文采再好, 也让人无法恭维, 更不可能妄想得到很好的分数。因为, 文章“主心骨”丧失了, 文章也就变成了一堆毫无传载意义的符号, 又怎么能算得上是一篇好的文章呢?出现这样的文字, 老师必须认真反省。首先要端正学生的思想, 让他们能够理性地思考。不可否认, 现代社会生活中不乏庸俗事、阴暗面。但可以说、并可以肯定地说, 那些并不是主流, 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并不能代表所有。应该说,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更多的是阳光, 是春风, 是正义, 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对于中小学生中出现的这种消极思想、价值取向,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引路人, 必须将他们引向积极的、健康的思想上去。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真理、追求美的思想感情, 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 教师才能引导他们书写出有价值、有内涵的文字。

(二) 引导学生感性地表达

人是理性的, 也是有感情的, 我们要让理性回归感性有多少知名的作家用他们手中的笔, 把生活中最美好、最有价值的东西化作真挚、优美的文字。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人坚持不懈、征服一切的气势鼓舞了多少人不断地追求与奋斗;朱自清《荷塘月色》和《背影》这些文章启迪了多少人对美与亲情的呼唤;冰心《空巢》这类歌颂伟大母爱的优美散文至今读来仍叫人魂牵梦萦, 这就是感性的力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性的思考之后, 能够感性地表达。

要利用好教材引导学生感性地表达。例如语文苏教版四年级的课文《特殊的葬礼》, 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情愫。执教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重要环节:为菲格雷特总统撰写一份演说辞。简单的设计, 却收获了很好的效果, 可谓一举两得既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了主题, 又升华了他们的情感学生最后写的这篇演说辞很是感性, 真真切切, 洋溢着他们的激情。还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诗、美文。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通过诵读一首首声韵和谐的诗和优美细腻的美文, 不仅能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 更能从语言中汲取感性表达的营养, 这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 学生也就能自己写出有价值、内涵的文字了。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作文教学方面, 教师要把学生引进真、情、意三位一体的空间, 进而引导他们写出情意相生、真实感人的文字。渐渐地, 我们会发现习作就是生活, 为真情而写, 为兴趣而写, 为需要而写, 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其实, 让自己真切浓郁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 那是一种乐趣和精神的享受。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写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人们的写作能力却令人担忧。当前中小学作文往往存在着缺乏真实情感和内涵的现象。明确“语文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并针对性地指出改变现状的方法。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表达真、情、意。可以说, 一篇出色的文章, 必定是情意相生、真实感人的。

关键词:作文教学,真实,情感,内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17.

[2]吴琪.回归生活, 自然天成[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 :16.

[3]王增昌.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 (小学卷)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7.

[4]管建刚.对当前作文教学几个误区的破解[J].小学各科教与学, 2008, (10) :22.

[5]王启彦, 瞿红安.人本作文的思维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 (8) :16.

小学阅读教学新探 第8篇

1.主动尝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真正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地位的转变, 媒体作用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转变, 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模式, 转变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在校领导的支持下, 建立实验小组, 拟定了与教改实验同步的设计方案、教材分析、教法的探究。看录像课, 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以便我们尽快掌握“四结合”教改试验这种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从而达到“一个目的”, 即和谐的双轨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实施素质教育。

2.发现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 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而本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点, 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狼和小羊》一课总结处,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环节:请二位同学上台, 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 表演出整篇课文的内容, 最后在狼扑向小羊的一瞬间, 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幸免于难, 请学生任意发挥想象, 在可能实现的基础上尽情表演, 这样, 既可以使学生总结出对狼这样的坏人不能只讲道理, 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反抗, 才能获胜的道理。我校有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 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3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 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先把诸葛亮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 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 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质量。

3.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在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当中, 多媒体计算机走进了课堂, 优化了阅读教学, 将读书由被动强化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 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份新鲜感, 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在多媒体刺激下, 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助于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如第三册看图学词学句《祖国多么广大》这一课中, 配有长江两岸这一带的风光图片, 课件设计如下:长江大桥巍然耸立, 横跨江面, 柳枝吐绿, 燕子鸣唱, 江上渔舟往来穿梭, 江面风平浪静, 还配有《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音乐, 于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沉浸在怡人的春光中, 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适时提问:“你能不能用更精彩的词汇来描写一下美景呢?”“随着图中你看到的景物, 你能想象出此地还有哪些美丽的风光吗?”一石激起千重浪,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不少好词好句在此应运而生, 最后, 教师又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 要求学生用想象绘一幅自己心中的春景图。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的内在动机,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口语表达、说完整话及丰富的想象能力。此外, 多媒体还以动态画面、展示过程、符号提示、指导朗读等优点, 赢得广人师生的喜爱。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对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大有益处的。

二、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1.初读感知

有感于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 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 也是准备环节中, 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 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 教师不做任何提示, 或者可帮助复习一下旧知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 对于小学生初读感知的能力不够强, 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 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

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 掌握了部分知识, 但还有一部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会被学生五花八门地提出来, 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3.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 好奇心与成功欲就行到极大的满足, 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 让学生回答:通过自学, 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请同学帮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 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 对学生的意见, 教师除指出语病外, 暂不发表意见, 学生不用举手, 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手、脑、眼、口全部放开, 让思维纵横驰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 教师一般不要替代, 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 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同时, 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 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 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 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 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 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汇贯通, 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反馈归纳

在教学过程的小结处, 教师要根据实际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揭示主题, 使学生的思维形成能力, 不要机械重复, 只是高度概括。这一环节也可留给学生来完成, 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 感悟乐趣、激发热情、发挥想象, 形成认知结构。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的总结中, 教师总结出:看问题要全面, 眼光要放得远, 才能把事情本来的面目看清楚, 不要向青蛙那样目光短浅, 固执己见, 不听劝告。没想到, 此时的一各学生站起来反驳了老师:老师, 我不完全同意你的意见, 我认为青蛙有值得人学习的一面, 它不听小鸟的话, 也正说明了青蛙不盲目相信别人, 它对自己的眼睛自信不疑, 这也说明它能坚定立场。学生的一番话使老师灵机一动, 老师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并表扬了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不盲从别人的精神。

三、实验效果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 我们收到了这种阅读模式带来的良好效益, 其中试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试验班级的教学质量有了质的变化,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某些非智力因素也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 同时, 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得到锻炼。“少讲多读、少理解多感悟、少分析多体会”已逐步在我校教师心中达成共识。“你认为课文中哪一段最精彩, 为什么?”“你能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你能为课文画一幅图吗?”类似于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 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只要我们用欣赏、信任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相信学生, 用“以学生为本”的态度面对学生, 创新教育的成功之日将指日可待。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全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才能使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章可循;只有重新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才能使创新学习对学生终身受益。经过实践, 我们将阅读模式概括为初读感知——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反馈归纳, 其具体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自议、自得, 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英语词汇教学新探 第9篇

1 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具体分析

在具体的英语词汇教学中笔者发现,中国学生词汇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比较欠缺,主要问题存在于词汇的正确运用上,而不是在词汇的数量上。具体原因主要包括缺乏近义词辨别能力、正确的词汇搭配知识、词汇派生知识。这些原因说明:词汇能力的含义不仅仅是懂得词义,还包括许多其他知识,其中包括懂得同义词之间的区别、一个词的其他意义、从它身上能派生的词、它与词典中的其他词条有何种联系、它的句法作用和它在不同情景和功能下的使用范围。[1]这就是说,词汇教学不应该仅仅是帮助学生把握词典中的字面意义。词汇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鼓励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词义细微区别,同时努力学习本族语者和其他该语言的精通者是怎样运用目的语的。传统的词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词典中的字面意义,学生掌握了一些单词,就认为自己已经扩大了词汇量。老师也没有刻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精通该语言如何选词,或者让学生分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今,“Consciousness raising”[2]这一理念在语言教学中变得越来越引起重视。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理念的灌输,让学习者能够清楚认识目的语的形式特征,主动去发现词汇的规律、体会语义上的区别,然后通过思考逐步理解这些规律和特征,从而促进语言的习得。所以,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词汇的正确使用的敏感性或者是语言意识就成为我们教师要努力思考的问题。

2 关联理论对认知语境的解读

关联理论认为[3],语境是在交际过程中互明的认知语境。语言使用者通过认知语境进行对自己周边环境的所有假设和推理。关联理论认为,认知语境是语言使用者与生俱来的语用能力,正如乔姆斯基所提倡的语言能力是人所天生就拥有的能力。我们通常把认知语境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它们分别是具体语言使用场合的情景知识、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或者说百科知识。在各种具体的语言交际场合下,语言使用者会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因素将妨碍语言使用者的对语言的正确理解,此时,语言使用者就会本能地凭借认知语境进行最佳关联的推理。所以,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给学生认真讲解认知语境的具体概念和特点,然后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分析,充分展示认知语境的的作用和功能。这样,学生就会很快领会其作用。在下面的部分笔者将对认知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具体作用进行具体阐述和分析。

3 认知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3.1 利用认知语境使单词词义具体化

众所周知,英语词汇大部分是多义词,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能把所学的绝大多时单词与其字典中的第一字面意义联系起来已经是很困难的事了,就不用说去把握英语单词的其他延伸意义了。再者,我们常说理论不等于实践,也就是说,掌握了足够多的单词意义不等于能够正确恰当地运用这些单词意义。所以,教师就需要通过借助认知语境来教授帮助学生单词的具体词义和具体使用场合。这样,学生就会对英语词汇的多义词没有那么畏惧了。

再者,在英语词汇学领域,英语单词的歧义现象也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在很多的英语词汇学教材中,对歧义现象也单独列出一个章节进行讨论,但结论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还有待学者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歧义现象中最常见的情况有同音(同形)异义词现象。对同音(同形)异义词的意义解释不仅需语言使用者凭借自己的所拥有的语言知识进行字面意义的解读,还需要语言使用者通过利用认知语境知识来选择在具体语境中同音(同形)异义词的最佳关联的意义。[4]所以,通过认知语境的筛选过滤作用,可以给单词歧义现象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这也不乏为另辟蹊径。

3.2 利用认知语境揭示词语的蕴涵意义

英语中有很多丰富的修辞现象,包括换喻、提喻、隐喻、双关、反语等。对这些修辞现象的研究和解读也不乏优秀的论文和著作。本文主要是从认知语境角度分析这些现象,从而在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这些修辞现象不用畏惧,加深英语词汇的理解能力。下面分别对隐喻、双关和反语进行具体分析。

隐喻,这一修辞现象最受学者青睐,对其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语言学角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有的学者从普通语言学角度去分析隐喻的语言特点,有的专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去阐述其认知机制。本文主要立足于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去分析隐喻的具体意义。因此,教师在讲解隐喻这一修辞现象时,可以着重从认知语境来阐释。具体而言,可以给学生讲解单词字面意义的同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联想和推理来挖掘单词的其他引申意义。这样,就可以避免只见枝叶,不见森林的情况。由此,也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使用最小的努力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下面以“head”这个常用的多义词为例进行具体说明。从字典里面我们可以知道“head”的基本意义是指“the higher part o the human body”;然后可以通过认知语境的辐射作用进行横向的联想和推理,归纳出我们比较熟悉的事物的类似的表达方法如“head of the nail”,“head of the page”,“head of the hammer”等。另外,“head”本身具有的基本长度概念可以引申出其作为度量单位的功能,例如:“Tom is taller than John by a head”,其意思是“汤姆比约翰高出一个头”;除此之外,“head”还有很多的比喻说法,比如“above one's head”,“bring something to a head”,“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等。通过利用认知语境的延伸作用去讲解单词的词义,学生就能很快把握住head的绝大数意义了。

另外,双关这一修辞现象,固名思义,一语两义或者一语多义,也可以利用认知语境获得其准确意义。比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册[5]第五单元课文A的标题“True Height”就有双关意义。从字面意义出发可以得出主人公作为跳高运动员所跨越过的一次又一次的新高度。通过仔细阅读,读者可以体会到主人公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时所攻克的艰难险阻。所以,该题目的真正含义,需要读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认知语境得出不同的解读。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反语也是英语词汇学研究领域比较受人关注的一种修辞现象,对它的研究也不乏丰硕成果。本文主要从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角度去分析。关联理论认为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而实现关联是正确理解的基础,对反语这一修辞现象的理解则需要通过认真解读话语的间接含义。比如对于下面这句话“Tom is a fine friend”的理解就需要动动脑筋。假设说话者是在他的一位好友Tom把他的秘密透露给他的竞争对手后说了该话语。显然说话者说了比较违心的话,他真正要传递的意思是“Tom is not a fine friend.”由此可见,其深层意义与字面意义刚好相反。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反语时,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认知语境知识对具体的反语进行实例分析,这样的教学效果将达到最佳状态。

除上述这些修辞现象可以利用认知语境进行具体解读外,词汇的临时意义也可以凭借认知语境进行理解。从字面意义出发,可以得出词汇的临时意义是区别于该词汇比较常用的意义。语言使用者只是在某一特定语言交际场合下,使用某一词汇去表达特定的含义。所以,认知语境的限定和筛选作用就可想而知了。交际双方通过具体的语言交际场合传达语言的特定含义,而且这些场合的具体语境只有对双方而言是互明的。他们只有凭借这些互明的知识去推测词汇的临时意义。而这些知识就是认知语境知识,它们有别于语法规则的理解。因为语法规则无须认知语境的参与就可以得出。所以,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对各种修辞现象和词汇的临时意义的讲解中,可以通过运用认知语境的限定和筛选功能,列举一些比较贴近日常生活的实例来具体分析各种修辞现象和词汇的临时意义,从而让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深刻的把握,进而提升学生对词汇的敏感性和正确把握词义的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花时间比较多却成效不太令人满意的一个学习环节。因此,如何扩大学生能真正掌握的词汇量,进而提升学生对词汇的敏感性和运用英语词汇的正确性方面的能力,这是英语词汇教学战线上广大英语教师必须攻克的一个重要课题。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对于此课题提供了比较好的解决思路。因为认知语境通过对词义的选择、制约、消除歧义等方面来确定其意义。与此同时,人们还常使用英语词汇来表达某种修辞意义或者临时意义,其中包括隐喻、双关、反语等这些修辞现象,它们的修辞意义或者临时意义蕴藏于词汇表层意义之外或超乎词汇本身意义,从字面意义较难得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这就需要通过认知语境来正确理解词义。因此,教师在教授英语词汇的时候,如果恰当利用认知语境对英语词汇词义的选择、制约、消除歧义等功能进行一一具体分析和解读,让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具体词义有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把握,将成为一个必须苦下功夫的研究课题。

摘要: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英语学习最为重要的内容。该文立足于目前的英语词汇教学现状,提出利用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进行英语词汇教学。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关联理论,认知语境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 C.The role of vocabulary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76,10(1):77-89.

[2]Sharwood-Smith.Consciousness Raising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M].Applied Linguistics,1981.

[3]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86:107-123.

[4]罗靖.论语境对话语中词汇理解的影响[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17.

初中作文教学新探 第10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探究;策略;生活

创新思维探究 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植根于作者独特的感受与深层次的认识,是由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所决定的。那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要抓哪些训练呢?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想象和联想、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等几个方面。想象与联想是作文思维的两翼,思维的发散与集中则决定了作文的丰富性与概括性,辩证思维是思想认识的全面性、深刻性形成的基础。概述如下:1.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它是以现实的对象或资料为依据的。人们对社会生活逐渐有了深切感受,便能对原有的素材进行新的概括与整合,从而创造出生动逼真的新形象来。2.联想是就事物间的某种联系而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联想是跨越时空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鹜八极”,它把眼前的情景与万里之外、千年之遥的景象融为一体。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联想潜能,教给学生联想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联想思维品质。3.发散思维是对事物进行多维思考的心理过程。它具有打破思维定势,出新求异的功能。客观事物是多样性的、多面的、立体的,都具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不同性质和特征。教师要提供具体材料,启发学生作横向、纵向、正向、反向、侧向的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以训练发散思维。4.集中思维是指对不同事物进行集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具有异中求同和归纳概括的功能,是发现事物间的共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重要思维方式。教师可列举一组组具有某种联系的具体材料, 让学生去求同或求异,并以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述。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写作练习”部分,为训练集中思维提供了一种有效方式,可资借鉴。5,辩证思维是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写议论文,往往出现议论肤浅、片面性或绝对化的毛病,盖因缺乏辩证思维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事物间的矛盾与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方面,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创新思维训练策略 学生在充实大脑、拓宽思路、丰富联想的同时,必须进行有关的基础训练。那么,如何去实践呢?方法一;模仿。以读促写,读写互动,读写结合。学习离不开模仿,创新离不开继承。即使文学大师的创作,也常常需要借鉴模仿。模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作文训练要经历一个仿写阶段,以掌握基本技能。分析课文时,要重点讨论在塑造形象、解释事物、辨明观点方向所采用的主要手法,让学生自立几条,记在笔记本上,然后模仿其中一条或两条手法,或写日记或写作文。譬如,学完写景的文章,就让学生也来描写一个自己所熟悉的景色,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倘是按单元编排的课文,每当单元教学完毕,模仿其中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方法二;单项训练。1.课堂演讲;限定时间,让学生口头作文,或说一个形象,一个场景,一段细节,或具体解读某个词或短语,或设计题目如《中国梦》、《生气》、《骄傲》、《我的同桌》、《我的妈妈》、《课堂上》等。2.单项描写;一件事的经过,一个人的相貌、心里活动的描写,描写大家都熟悉的人或事。3.写生训练;形式不拘一格,以达到逼真为好,在班里当众宣读,由大家评价。 我的一次写生训练是这样搞的, 上课了,很安静,同学们准备听我讲课,这时,我叫一名同学走上讲台,面对大家站好,然后,我问他:“今天教室有什么变化?”他仔细巡视一下教室,茫然不知所问为何?因为教室如同往日,无任何变化。接着,我又让他走回座位。这时,同学们莫名其妙,我于是板书“表达训练”。然后安排任务:同学们准备五分钟,然后用最少的文字准确地描写出刚才那位同学的动作、表情、神态来。课堂活跃了!经过紧张的准备,各自开始宣读小作品了,到下课,一半以上学生宣读了自己的描写,人数之多,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出乎意料。方法三;综合训练各种技能的综合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综合训练的内容,除平时独立分析课文外,还应结合作文课,设计一些题目并加以精心指导,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启迪学生感受生活 生活犹如浩瀚的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如果缺乏对生活的了解和感受,头脑空空,认识肤浅,就谈不上作文内容的丰富与深刻。我们的教学仍然尚未彻底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学生很少有机会感受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闭门造车、“想当然”之作,只能导致内容贫乏,立意肤浅。要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采撷生活海洋中闪烁着七彩光芒的朵朵浪花,使作文与生活高度融合,这是作文训练的关键一步。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作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现实生活是缤纷复杂的,要教给他们观察生活的观点和方法,给他们一双慧眼,让他们捕捉生活中那些真的善的美的有意义的方面,留意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写随笔的习惯,记下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和特定感受,哪怕是细微的,点滴的。自然界、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人一事一瞬间,都会触发作文的情思和写作的冲动。神之所会,文之所至,题材鲜活,见解独到,真情实感的佳作就应运而生了,很多优秀作文就是明证。放飞学生吧!让他们充分利用节假日去感受社会、体验生活;让他们通过课内外的阅读去间接感受生活、认识人生、检索词汇、积累素材;让他们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去充分联想、想象、去融入自我情感、去悉心体会阅读材料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摘下精彩段落,写下自我感受,学习精美语言,评点优秀的表现手法,积累广泛的作文素材,奠定写作的坚实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今天,仍然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法宝。

以上是作文训练必不可少的三个内容和三个阶段,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它们不可分割,相互渗透,互补共济,其核心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学无止境,发展无极限。 创新,探索,是我们教师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李景阳.《语文教学论》.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金振邦.《阅读与写作》.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孟宇.《基础写作》.广东.暨南大学出版大学.1989

系数比例法教学新探 第11篇

系数比例法是产品成本计算中分类法的一种简化核算方法,是在同类产品之间分配费用时,将分配标准折算为相对固定的系数,按照固定的系数在类内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在成本会计中,系数比例法是成本计算辅助方法中的一个新的概念,计算过程包括系数的确定、生产费用在该类完工产品及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以及完工产品的生产费用在类内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等,其涉及的概念有产成品系数、在产品投料系数、在产品投工系数、投料总系数、投工总系数等。在成本会计有限的教学课时下,面对系数比例法复杂的核算程序及较易混淆的系列概念,学生较难又好又快地掌握。而在此知识点之前,定额比例法在多个章节中讲过,学生对定额比例法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鉴于此,笔者将系数比例法与定额比例法进行类比讲解,启发学生通过熟悉的概念和方法寻求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应用举例

现通过一道例题来阐述类比教学法在讲授系数比例法时的具体应用。

[例]某企业大量生产A、B、C三种产品,这三种产品的规格不同,但其结构相似,所用原材料相同,生产工艺也相近。为简化核算工作,将三种产品归为甲类,按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该类产品本月发生的费用与月初在产品成本之和为192000元,其中直接材料费用100000元,直接人工82000元,制造费用10000元。本月三种产品的完工产品及在产品的其他资料如表1所示。要求将以上生产费用分配到A、B、C三种产品中去。

在讲解系数比例法分配生产费用之前,可以先通过回顾定额比例法对生产费用的分配过程,然后引申出系数比例法,让学生通过熟悉的原理去探索思考新的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一)材料费用的分配

1. 定额比例法分配直接材料费用

计算过程见右图。

2. 系数比例法分配直接材料费用

系数比例法分配直接材料费用的过程与上述定额比例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为简化计算,将所选择的分配标准折算成了相应的系数,如确定B产品的单位完工产品定额成本60的系数为“1”,则A和C产品的系数分别是“0.5”和“1.2”,那么在后续直接材料费用的各种分配中,直接用A产品的系数“0.5”替代原来A产品的单位完工产品定额成本“30”,以此类推,用B产品的系数“1”替代原来B产品的单位完工产品定额成本“60”,用C产品的系数“1.2”替代原来C产品的单位完工产品定额成本“72”即可,见下图。后续的计算过程与定额比例法完全相同。

(二)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

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过程与直接材料的分配过程相似,差别在于在确定在产品的定额成本时需要考虑其完工程度。

比如利用定额比例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直接人工时,该类完工产品的定额成本依然是60000,而在产品的定额成本应该是15000 (15000=600×30×20%+400×60×25%+250×72×30%),后续核算过程相同,

利用系数比例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直接人工时,也同样只需要在定额比例法的基础上,将各产品的单位完工产品定额成本替换成各自的系数即可。

三、结论

上一篇:教学活动刍议下一篇:信息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