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医学范文

2024-05-29

应急救援医学范文(精选10篇)

应急救援医学 第1篇

武警部队长期担任执勤、处置突发事件、维稳反恐等任务,是抢险救援的突击队,承担着大量急难险重的任务,为了提高武警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做好应急救援卫勤准备,适应武警部队卫生机构建设要求,武警后勤学院承担武警总部培训任务,举办武警部队各级卫生人员培训班。为提高培训班的授课质量,了解应急救援培训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从而最终提高部队卫勤保障能力[3]。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3月-8月来武警后勤学院接受培训的武警部队各级卫生人员共计124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124份,其中有效问卷121份,问卷有效率为97.58%。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调查内容:调查问卷是自行设计的,此问卷由从事应急救援医学的专业教师反复修改而成,并通过35人预调查证明的可行性。内容包括:①一般需求,②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满意度,③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师水平认可程度。课程完结后,进行闭卷笔试考核,总成绩为100分制。

调查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现场笔试闭卷测验。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教师的配合下组织卫生队长集体填写,填写时不许相互讨论;问卷填写完毕后,由调查员统一回收,并当场检查调查表的填写情况,对问题答卷(如漏题,选择不明确)及时进行更正补充,以保证样本数量。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方式进行数据录入并校对,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软件分析。定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处理,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处理,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应急救援课程的掌握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支队(团)下军医、卫生队长各组与卫生员组相比,结课成绩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支队(团)下军医组与卫生队长组比较,结课成绩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

注:*与卫生员组比较,P<0.05;Δ与支队(团)下军医组比较,P<0.05

2.2 各级卫生人员对应急救援课程的满意度

表2显示,各级卫生人员对应急救援课程的满意度不同(P<0.05),其中,处置突发事件卫勤保障的满意度最高(92.5%),其次是灾害救援的卫勤保障的满意度(91.7%),而对核武器条件下卫勤保障满意度最低(74.2%)。

2.3 各级卫生人员对应急救援课程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

表3显示,各级卫生人员对应急救援课程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不同(P<0.05),其中,在课程教学中合理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认可度最高(98.2%),其次是点播精讲(95.7%),而对传统大班授课的教学方式认可度最低(72.5%)。

3 讨论

从表1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在对应急救援课程的掌握程度方面,支队(团)下军医、卫生队长各组与卫生员组相比,结课成绩差异均有显著性,说明各级卫生人员的课程接受程度不同。卫生员组由于整体学历相对较低,结课成绩最低,支队(团)下军医组年龄较小,学历较高(均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结课成绩最高,卫生队长组由于年龄较大,知识结构与接收最新研究进展的能力较差,但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极强,提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级别的卫生人员而在授课中适度调节不同授课内容的比例,做到因材施教。

据表2结果显示,各级卫生人员对应急救援课程的满意度不同,其中,处置突发事件卫勤保障的满意度最高(92.5%),其次是灾害救援的卫勤保障的满意度(91.7%),而对核武器条件下卫勤保障满意度最低(74.2%)。这是由于我国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在防治非典、抗击冰雪、洪涝灾害以及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等重大灾难人道主义救援中,各武警部队卫勤机构一直以人为本、为民解困、最大限度的减少灾难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有效的履行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保护人民的安全。在这一过程中,各级卫生人员深入一线,有效地将处置突发事件卫勤保障和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等相关知识合理运用,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接受应急救援课程时,积极主动与授课教师交流,共同研究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进行相关授课时,学员带着问题上课,教员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回答实际问题,互动良好,因此各级卫生人员对该部分课程的满意度极高。而在教授核武器条件下卫勤保障等相关知识时,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学员互动性较差,教员授课方式也以理论授课为主,导致各级卫生人员对该部分课程的满意度相对不高。提示人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并结合外军、外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如可根据日本的“3.11”海啸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进行情景模拟,并邀请我国参与国际救援的专业人士现身说法[4]。

表3的数据表明,各级卫生人员对应急救援课程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不同,其中,在课程教学中合理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认可度最高,其次是点播精讲,而对传统大班授课的教学方式认可度最低。说明各级卫生人员对应急救援课程的相关知识已基本掌握,而对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合理、有效、快速解决的能力亟须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在授课前进行基础知识摸底,根据知识的薄弱点进行重点讲解,同时应结合不同的授课方式安排情景模拟、卫勤演练,以提高各级卫生人员对应急救援的实际工作能力[5]。

摘要:目的 了解某军校各级卫生人员对应急救援培训的满意度。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该军校培训干部124人,应用自制的调查表,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SPSS11.0软件进行软件分析。结果 支队(团)下军医、卫生队长各组与卫生员组相比,结课成绩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支队(团)下军医组与卫生队长组比较,结课成绩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各级卫生人员对应急救援培训的满意度不同(P<0.05),其中,处置突发事件卫勤保障的满意度最高(92.5%)。其次是灾害救援的卫勤保障的满意度(91.7%),而对核武器条件下卫勤保障满意度最低(74.2%);各级卫生人员对应急救援培训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不同(P<0.05),其中,在课程教学中合理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认可度最高(98.2%),最后是点播精讲(95.7%),而对传统大班授课的教学方式认可度最低(72.5%)。结论 根据不同级别的卫生人员而在授课中适度调节不同授课内容的比例,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并结合外军、外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在授课前进行基础知识摸底,根据知识的薄弱点进行重点讲解,同时应结合不同的授课方式安排情景模拟、卫勤演练,以提高各级卫生人员对应急救援的实际工作能力。

关键词:应急医学救援,培训,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罗荣,郑然.瞄准卫勤保障需求,提高任职教育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94-895.

[2]张雁灵.关于重大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7):601-603.

[3]张宏涛,王毅,王华,等.区域性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建立的构想[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11):1367-1368.

[4]康宁,时立强,徐克均.武警部队应急医学救援应把握的关键环节[J].人民军医,2009,52(5):285-286.

应急救援医学 第2篇

应急演练脚本

背景资料:

本次演练,由江苏省卫生厅主办、苏州市卫生局承办。其目的主要是使卫生应急人员熟悉掌握铁路交通安全事故紧急医学救援流程,检验铁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后系统内各相关单位紧急出动、现场指挥、紧急医学救治、信息报告等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提升全省系统实施铁路交通安全事故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根据需要,演练分别设立“演练指挥部”和“演练现场指挥部”。演练总指挥由江苏省卫生厅汪华副厅长担任,副总指挥由江苏省卫生厅应急办袁家牛主任、苏州市卫生局张月林局长担任;演练现场指挥长由苏州市卫生局沈洁副局长担任。演练现场指挥部下设组织协调组、现场抢救组、伤员转送组、院内救治组、环境消杀组和综合保障组,组长分别由苏州市卫生局应急办、苏州市市立医院本部、苏州市急救中心、苏大附一院医务处、苏州市疾控中心和金阊区卫生局等单位负责人担任。

参演单位主要有金阊区卫生局、苏州市疾控中心、苏州市急救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苏州市市立医院;并根据演练需要,特邀苏州市消防支

队、苏州火车站、苏州市红十字会、江苏万思国际传媒机构等单位协助配合。

此次演练共分演练准备、演练实施和演练结束三个阶段。其中,演练实施阶段大约*分钟。

一、演练准备

1、协调金阊区公安、城管等部门帮助清理演练观摩现场;(由综合保障组负责)

2、协调苏州火车站、苏州市消防支队、苏州市红十字会将演练所需棚车、配合人员(消防队员、红十字志愿者)调派到位;(由组织协调组负责)

3、按商定的计划方案完成演练与观摩场地的各项准备;(由万思传媒负责)

4、按规定的时间组织参演人员及车辆及时到达指定位臵集结待命,并检查督促所属人员充分做好各项演练准备。(由现场抢救组、伤员转送组、院内救治组和环境消杀组分别负责)

二、演练实施

在苏州市政府王鸿声副市长致辞结束并听到主持人——省卫生厅应急办袁家牛主任宣布“下面请各位领导、同志们观摩……演练”后,解说员开始解说,沈洁副局长离席准备报告。

解说:(解说同时,现场直播观摩区及演练区的部分场景)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下午好!

欢迎光临2012年江苏省铁路交通安全事故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演练现场。本次演练,主要依据《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和《江苏省铁路交通安全事故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预案》由江苏省卫生厅主办、苏州市卫生局承办。参加此次演练的单位有:苏州市卫生局、金阊区卫生局、苏州市疾控中心、苏州市急救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苏州市市立医院;同时,根据演练需要,还特邀苏州市消防支队、苏州火车站、苏州市红十字会和江苏省万思国际传媒机构协助配合演练。此次演练以现场演练方式为主,主要检验、展示重大铁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及时组织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协调配合、科学规范、及时有效实施紧急医学救援的能力和水平。担任今天应急演练的总指挥是江苏省卫生厅汪华副厅长、副总指挥是江苏省卫生厅应急办袁家牛主任和苏州市卫生局张月林局长,现场指挥长是苏州市卫生局沈洁副局长。

【现场直播】沈洁副局长:“各参演单位请注意,演练即将开始,请各单位报告演练准备情况”。

【现场直播】市急救中心、市立医院、苏大附一院、苏大附二院、市疾控中心联络员依次报告:“***单位演练准备

完毕”。(依次直播)

【现场直播】沈洁副局长向汪华副厅长报告:“报告汪厅长,江苏省铁路交通安全事故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演练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请指示!”

【现场直播】汪华副厅长宣布:“演练开始!” 解说员开始解说,沈洁副局长回归原位。解说:

江苏省铁路交通安全事故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演练已经开始。本次演练重点演示信息报告和紧急出动、现场抢救与转送、院内救治和现场消杀四个场景。

现在演示的是第一场景:信息报告和紧急出动。插播以下视频:

【插播视频】(1.火车脱轨视频)定格 解说:

2012年6月20日14时*分,苏州市急救中心接到列车上旅客报告,14时*分一列由南京开往上海的普通客运列车在沪宁铁路苏州火车站西白洋湾附近发生脱轨致两节车厢侧翻,有大批伤员急需救治。

解说:

苏州市急救中心立即调派距离事发地点最近的急救站救护车赶赴现场,同时向市卫生局应急办报告。苏州市卫生局应急值班室接报后,要求市急救中心继续增派救护车赶赴现场,并通知苏大附一院、苏大附二院、市立医院分别派出紧急医学救援队迅速赶赴现场救援,并尽快做好接收救治大批伤员的准备;同时,向局带班领导、省卫生厅应急办报告。

插播以下视频:

【插播视频】(2.接报电话)解说:

江苏省卫生厅应急办从三个渠道得知了事故险情:省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监测预警系统、苏州市卫生局报告、省应急办指令。

【插播视频】(3.120救援)

省急救医疗指挥中心通过突发事件急救医疗救援监测预警系统,发现苏州市有4辆120救护车同时驶向事故现场后,就立即与苏州市急救中心联系核实情况,得知准确信息后立即向省卫生厅应急办作了报告。

同时,江苏省卫生厅应急办接到苏州市卫生局应急办报告:沪宁铁路苏州火车站西白洋湾附近,一普通旅客列车脱轨致2节车厢侧翻,初步估计有60余人受伤,其中有30余名重伤员。已指令市急救中心调派120救护车前往救援;同

时,要求苏大附一院、苏大附二院、市立医院派出紧急医学救援队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实施现场抢救并做好接受救治大批伤员准备。另外,还通知市疾控中心派出卫生防疫人员赶赴现场,做好事故现场的消杀工作。

根据省卫生厅汪华副厅长的指示,省卫生厅应急办通知省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立即从省级卫生应急专家库中迅速就近调集胸外、普外、骨科、神经外科、ICU等方面的医疗救治专家10人立即出发赶赴苏州;同时开通省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这样省级专家在南京也可通过视频指导苏州市做好危重伤员的医疗救治工作。(解说同时,插播省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监测预警系统、省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与苏州市120指挥系统对接、120救护车出动、紧急医学救援和消杀队伍出发、省级专家库、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等镜头)

解说:

现在演示的是第二场景:现场抢救与转送。

接到列车脱轨侧翻事故信息报告后,市公安、消防、交警、城管等救援力量迅速到达了事故现场;市红十字会组织的部分志愿者也赶到了现场。消防队员正在利用切割机、液压剪扩器等破拆器材实施破拆救人。

【插播视频】(4.消防、警察救援)消防车进场、交警警戒以及消防队员利用切割机等破拆器材已将列车车门破开,成功解救出多名被困人员等镜头。

【现场直播】消防队员抬着担架跑向列车并有序进入事故车厢。

解说:

现在,第一辆120救护车到达了现场。……沈洁副局长和市立医院紧急医学救援队也先后赶到了现场。

【现场直播】120救护车及紧急医学救援队乘车到达事故现场。

解说:

沈洁副局长立刻召集有关人员商议成立事故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对先期到达和将要到达事故现场的医疗卫生人员进行了工作分工,主要划分为现场抢救、检伤分类、转运分流和环境消杀等四个小组。紧急医学救援队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在现场搭建帐篷,临时设臵了现场抢救区,检伤分类区、快速完成了现场抢救准备工作。(解说同时,插播沈局长现场召集相关人员商议以及市立医院搭建帐篷、设臵检伤分类区等镜头)

【现场直播】市立医院12名医务人员携装备排队跑步向指定区域集结。其中,有3组人员分别跑向现场抢救区(分红、黄、绿三个区,其中红区2医1护、黄区3医1护、绿区1医1护,黑色区域不安排医务人员),有1组人员(3名医生)跑向检伤分类区。

解说:

消防队员正相互协助将伤员抬送至检伤分类区。……部分轻伤旅客在红十字志愿者的搀扶下陆续走到检伤分类区。

【现场直播】消防队员组成的救援担架队(共12人,每3人一组,分4组)抬着伤员(由红十字志愿者和金阊区卫生局派员假扮,加上安妮模型4具共20名),以3分钟1人的速度奔向检伤分类区;少数轻伤员在他人搀扶下走到检伤分类处。

解说:

大家现在看到的场景是伤员的检伤分类。伤员被转运出危险区后,现场急救人员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根据国际统一的标准迅速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用红、黄、绿、黑4种颜色的伤标,分别扣系在危重、重、轻伤员和死亡人员的手腕部位作出标识,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所有伤员采取先救后送的原则,对已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病人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送到定点医院进行救治。

【现场直播】检伤分类区,市立医院急救队员给现场第一批20名模拟伤员检伤分类,2名模拟伤员(安妮模型)被抬到现场救治区的红旗帐篷、6名被抬到现场救治区的黄旗帐篷、8名送到现场救治区的绿旗帐篷、2名被抬到到黑旗帐篷。

解说:

检伤和救治同时进行。需现场抢救的伤员根据伤情不同被分送到现场抢救区的红区、黄区和绿区;死亡人员被送到黑区。医务人员立即对伤病员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等紧急处臵,并填写伤情标志卡。处臵后的伤员被转运至医院。

医护人员正在紧急有序地抢救伤员。在红色救治区:急救医疗队员正在对心跳、呼吸骤停伤员实施心肺复苏和气管插管。他们全力以赴,尽力挽救伤员生命。

【现场直播】红色救治区,放臵2个模型(均系红色标志),2名急救队员在对着模型做心肺复苏;1名医务人员在对模型做气管插管,救护车转运已初步处理的重伤员。

解说:

在黄色救治区:医护人员正在为骨折伤员进行包扎、固定,为烧伤伤员进行必要处理,为出血伤员进行加压包扎止血及止血带止血,他们动作准确、熟练。

【现场直播】黄色救治区,急救队员为下肢骨折伤员进行包扎固定;为烧伤伤员进行规范处理;为胸部出血的伤员进行加压包扎止血;为上肢出血伤员进行止血带止血。黄色救治区的伤员经现场救治后随即转送至定点医院。

解说:

绿色救治区:医护人员正在为轻伤员进行三角巾包扎、输液,清创缝合。整个救治现场紧张、有序。

【现场直播】绿色救治区,急救队员在为一上肢骨折伤员固定;为一头部出血伤员包扎;给一伤员输液。此环节演示三角巾包扎方法(头部、肩部、胸背部、腹部、臀部、四肢等部位的包扎)和各种绷带包扎(环形包扎、蛇形包扎、螺旋形包扎、8字形包扎等)。

解说:

现在演示的是伤员转运分流。按伤情分类及抢救情况,按照“先重伤、后轻伤,先分类、后运送”的救护原则进行转运。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伤员病情变化,确保治疗持续进行,并负责转运途中的救护工作。

本环节重点演示在事故中脊柱损伤伤员、心肺复苏后伤员和烧伤伤员的转运。

对疑有脊柱损伤的伤员转运过程中要注意3点: 1.搬动时要保持中轴样平衡;

2.搬动和转运过程中避免震动和颠簸; 3.固定时除了脊柱固定外,四肢也要固定。

对疑有颈椎损伤的伤员的固定与搬运原则如下: 1.急救员正面走向伤者,表明身份,告知伤者不要做任何动作;

2.先稳定自已,再固定伤者,避免加重颈椎损伤; 3.用“五形拳”的方法徙手固定后再用颈托固定; 4.搬运时要统一协调,整体搬运,在移动过程中保持脊

柱维持一条直线。

对心肺复苏后伤员的转运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吸氧、补液等治疗,并进行心电监护,必要时要使用呼吸机,对烧伤伤员的转运要注意暴露伤口和冷却。

【现场直播】分别在黄色救治区和红色救治区,急救队员和救护车内医护人员共同完成以下固定转运动作(先演示黄色区动作1;再演示红色区动作2):

1、对怀疑有脊柱损伤的伤员的转运:先将伤者双下肢伸直,上肢也要伸直放在身旁,硬担架放在伤者一侧,至少三名救护人员水平托起伤者躯干,由一人指挥整体运动,平起平放地将伤者移至硬担架上。在搬运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协调,以防止躯干扭转。对颈椎损伤的伤者,搬运时要有专人扶住伤者头部,使其与躯干轴线一致,防止摆动和扭转。伤者放在硬担架上后,固定伤者的颈部、躯干和四肢,以防止在往医院转运过程中发生摆动,造成再次损伤。

2、对心肺复苏后伤员的转运:将复苏后的伤员抬上监护型救护车,并进行心电监护,使用呼吸机。

解说:

现在进入演练的第三场景:院内救治。

各定点救治医院接到市卫生局的救治指令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并提前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成立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和抢救专班,做好人员、技术、药械、设备、血液、生活保障等各项准备;紧急腾空病房和床位,指定急诊科、门诊大厅等场所为二次检伤分流场所;开通绿色通道,接诊、接收转运的伤病员,积极做好伤病员的院内救治工作。市中心血站接到短时内需大量用血的申请后,主动送血到各救治医院。省级专家已赶到各定点医院指导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

【插播视频】(5.附一会议)苏大附一院接到救治任务后迅速成立领导小组,指定急诊科为二次分流场所,动员住病员中已基本治愈的伤员出院紧急腾空30张外科病床和4张急诊手术床。

【插播视频】(6.送血)血液中心派车主动送血到各救治医院。

【现场直播】一辆救护车开至黄色救治区,救护人员携带急救物品下车,将一名紧急处臵后的伤员抬上车后开出场地,一辆救护车刚离开,另一辆救护车到达,开展伤员转运工作。

苏大附一院模拟急诊室门口2名医务人员严阵以待,当急救车驶入时,医务人员立即迎上前将伤员推送入急诊室,演示电除颤等抢救措施。

解说:

由于现场医用物资消耗较多,为保障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有序高效进行,现场指挥部紧急调集了一批医用物资及消杀物品运往事故现场,以备不时之需。

【现场直播】卫生应急物资保障车携带备用医用物资及消杀物品驶向事故救援现场,并将医用物资及消杀物品补充给进行开展现场医学救援的队员。

解说:

事故中的所有伤病员全部转运到苏州市内3个定点收治医院。

现在演示的是最后一个场景:环境消杀。

当列车上旅客、急救人员以及伤员全部离开后,根据《江苏省铁路交通安全事故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预案》规定,必须对事故现场立即开展卫生防疫消杀和医疗垃圾处理工作。现在看到的是6名卫生防疫专业队员穿戴好C级防护服后,对列车车厢及现场抢救检伤分类帐篷等事故现场开展卫生防疫消杀工作。

【现场直播】6名卫生防疫专业队员统一着装,携带消杀设备,整队跑步从主席台前经过,动作统一,现场穿戴好C级防护服。分两组,一组2人跑步向列车车厢开展工作,第二组4人跑步向现场抢救检伤帐篷等事故现场开展卫生防疫消杀工作及垃圾清理工作。

解说:

各定点收治医院及时启动重大突发事件院内救治应急响应,对转送入医院的伤员全力以赴开展救治工作。医院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迅速协调相关人员,确保应急医疗救治人员迅速到位,并及时开通院前到院内急救“绿色通道”,保证绿色通道各环节畅通无阻。各医院按照“一人一组一案”的诊疗原则,及针对每一位伤员成立抢救专班,制定抢救方案,省、市专家组集体会诊。本次事故中,各定点救治医院共收治伤员73名,重伤员32名(有15名危重),轻伤员41名,全部在医院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解说同时,插播医院急诊室抢救病人及手术情景)

解说:

现在各定点救治医院正在向现场指挥部报告院内救治情况。

【现场直播】苏大附一院、苏大附二院、市立医院向沈洁副局长报告:

苏大附一院:“报告现场指挥部,我院共收治24名伤员,重伤15名,其中8名危重伤员目前正在手术室急诊手术治疗,9名轻伤员伤情平稳。报告完毕!”

苏大附二院:“报告现场指挥部,我院共收治22名伤员,重伤8名,其中2名挤压伤和1名颅脑外伤伤员病情危重,正在手术治疗,14名轻伤员伤情平稳。报告完毕!”

苏州市立医院:“报告现场指挥部,我院共收治27名伤员,重伤9名,其中2名胸外伤和2名胸腹联合伤正在手术室手术治疗,18名轻伤员伤情平稳。报告完毕!”

【插播视频】(7.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室内(门品有标识),心理咨询师给一名伤员作心理辅导。

解说:

一和旅客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后,心理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和创伤,普遍存在惊恐害怕、淡漠迟滞、情绪不稳定和缺乏安全感,并出现了记忆闪回及选择性遗忘等症状,严重者还有认知功能损害症状。针对这些心理创伤后应激反应,市卫生局立即组织市级卫生应急心理援助队专家及时进行心理援助,通过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缓解了伤员和旅客的恐惧紧张情绪,心理创伤后应激反应也有了明显改善。

此时,沈洁副局长再次离席准备报告。解说:(文字视频)

根据省卫生厅领导指示,厅应急办及时将重大列车事故伤员医疗救治等紧急医学救援情况报告省应急办,按照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相关规定,及时召开伤员医疗救治情况新闻发布会并在省卫生厅网站发布了伤员医疗救治情况等信息。

至此,江苏省铁路交通安全事故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全部完成,伤员在定点医院得到及时救治,经请示省政府批准,由省卫生厅宣布本次事故紧急医学救援2级响应终止。

【现场直播】沈洁副局长再次向汪华副厅长报告:“报告汪厅长,江苏省铁路交通安全事故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演练各项程序完成,请指示”。

【现场直播】汪华副厅长:“我宣布,江苏省铁路交通安全事故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演练到此结束!”

三、演练结束

听到汪华副厅长宣布演练结束后,按照金阊区卫生局、市疾控中心、市急救中心、苏大附一院和附二院、市立医院、市消防支队、市红十字会的顺序,各单位在场外集中整队后依次跑步入场,并按由南往北的顺序在观摩台前列队。联络员或组长应位列队前。

沈洁副局长再次回归原位,袁家牛主任继续主持演练观摩活动。

…………

航空应急救援系统优化研究 第3篇

【关键词】航空器;应急;灾害;管理;救援

我国国土面积巨大,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然而,灾害也是频繁发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不胜数。现如今,地震、洪涝灾害、泥石流等都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大灾害。不仅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还带来不少的人员伤亡。如今,在灾害面前,利用通用航空直升机进行救援的应急方法在我国还不能完全实现。航空应急救援是应急救援的方式之一,主要是利用小型航空器和航空技术手段再加上先进的装备实施进行的一种应急救援。与其他应急救援方式相比,航空救援有其独特之处。

一、航空应急救援的特点

应急救援是一个需要应对多种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的作业。应急救援基本可分为四类:自然灾害救援、事故灾害救援、公共安全事件救援和航空应急救援。航空应急救援具有以下特点:

(1)快速反应

灾害事故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不可预测的。航空应急救援系统必须快速反应,救援工作必须在一定的时限内展开。

(2)不确定性

灾害事故发生后,人们很难准确评估灾害的范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次生灾害等,这些因素导致航空应急救援的具体内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救援机场的准备、物资的运输、人员的到位、航线的安排、空降点的确认都很难一步到位,即使是制定好的飞行计划也经常因为偶发事件而打乱,所以人们只能一边探察灾区,一边实施救援。

(3)实施范围广

航空活动是可以不受地域限制的,可以从地球表面一个点直接飞到另一个点,这是陆上和水上交通难以匹敌的优势。

(4)复杂性

在灾害事故救援中,航空救应急援的任务各式各样。如,在救援前期对灾情进行航空偵查,这就包括定位、摄影等工作。在救援过程中,空运伤员、空投物资、空运装备等,还有利用通信中继飞机进行通信的保障等。在救援后期,执行消毒防疫的飞行作业等。

二、我国现有应急救援系统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快速应急响应能力

我国在面临重大灾害条件下,航空应急救援无法快速发挥其救援作用。比如,汶川地震2小时后,成都空军指挥部派出4架直升机赶往灾害现场,但是,由于当天天气条件是非恶劣,直接导致这4架救援直升机立即返航。到地震后第二天,中国民航局才开始调配全国范围内的直升机全部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总共在24小时之内仅仅调用了16架救援直升机。如此来说,地震前三天我国的直升机在救灾工作中的作用太小。自第三天起,应急救援的航空器才缓缓飞来,几乎和地面救援小组同时赶赴目的地。与此同时,直升机机动灵活的特性没有得到一丝的体现。也没有体现其速报灾情和抢救伤员的作用。

(2)小范围救援能力不强

我国对于小范围内航空应急救援的能力不强,其主要原因有:

①通过以上各国直升机数量对比可知,可供应急救援的直升机数量少;在航空应急救援中直升机是最有效的救援交通工具,但是,08年参与汶川抗震救灾的军民用直升机总数仅仅约120架,与美国相比,他们一个空降师的直升机数量就是这么多,因此,这其中的差距显而易见。

②复杂条件下救援受阻;即使我国的直升机能在第一时间赶往救援目的地,但一旦遇到复杂天气,如雷雨、雾天、大风等就常常返航,不能正常作业。因此,航空应急救援的路径还需要优化完善。

③缺乏专业的航空救援人员;除了用直升机运送伤员外,很多时候还需要运送部分医护人员和消防人员到灾区进行救援。而我国真正经过专业训练的空中救援人员数目并不多。包括很多直升机驾驶员都没有经过应急救援训练。

三、我国航空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1)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联系网络及指挥中心

搭建好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搜索联络网络是进行航空应急救援的基础。只有每个地方都覆盖了救援信号,才能知道哪些地方需要紧急救援,做到万无一失。建立起这个搜救网络之后,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航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即航空救援总部。它可以设立在我国的首都北京,也可以建立在中西部大中城市以便靠近西部偏远地区,便于支援。比如成都、西安等等。这个统一的应急救援中心就是我国航空救援中心的灵魂,非常重要。

(2)按不同省份划分搜救责任区

一个健全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还需要下设各个分部,因此在每个省份还应当划分搜救责任区。跟美国等国家一样,他们各个州都拥有自己的应急救援机队。这样,如果哪个地区发生了自然灾害或者重大事故,而影响不是很大的情况下,灾害所在的省份就可以依靠自己的航空应急救援队伍进行救援。就大可不必由国家航空救援总部指挥。如此一来就能大大节约成本,且能快速、有效的进行救援。

(3)培养专业的航空应急救援人员

航空应急救援不是仅仅依靠直升机就能完成的,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为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培养专业的航空应急救援人员迫在眉睫。航空应急救援人员不只航空器驾驶员,他还包括医护人员、消防人员、高空作业的摄影师等。由于是应急救援,因此航空救援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不仅专业技术一流,他们的心理素质还必须过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或事故时,具有临危不乱,严谨有序的心态。只有大批这样的应急救援人员,救援工作才如鱼得水。所以,我国应该培养一大批这样的人才,关键时候为航空应急救援队伍所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加紧研制作为航空应急救援的直升机

无论是从我国农业、林业、气象、航空测量、海上石油勘测,还是从体育训练、飞行培训、休闲娱乐、公务飞行、观光旅游、短途运输、特种行业、私人飞机对通用航空的需求来看,这些领域今后对通用航空的需求都很大,2011年国内通用航空直升机的总数已超过3800,约是前一年机队总规模的7倍,到2014年年底至少要补充3600架左右的直升飞机和通勤飞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固定翼飞机;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包括:邮政快递的运送服务,专业飞行(航拍与勘测,电力、油田线路和管道的巡查,重点工程设备吊装,灭虫,人工影响天气等等),林业的保护和消防,旅游业中的观光游览,工商务和通勤飞行,航空货运以及航空运动俱乐部。但目前为止,我国的直升机数量与其他国家依然相去甚远。

参考文献

[1]刘峰,徐晓东,肖曙光.我国航空应急救援现状及发展建议[C].沈阳:2010年国际安全科学技术学术讨论会议,2010.

[2]郑言.美国建立机场应急救援体系的做法及启示[J].现代职业安全,2009,06(11):66~67.

构建应急救援医学教育体系的探讨 第4篇

关键词:应急救援医学,灾害医学,军事医学,院校教育,继续教育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和工业化程度快速提升,使得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生态矛盾急剧加深,地震、海啸、洪水、火山、飓风、雪崩等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随之日益频繁发生,2004年末的印度洋大海啸,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 2010年1月海地地震7.0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强烈地震,2010年4月14日,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下一座火山喷发,2010年 4月14日中国青海省玉树7.1级地震,2010年7月巴基斯坦洪灾肆虐,2010年8月7日中国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2011年3月14日本9级大地震,2011年5月的美国龙卷风,都以血的教训告诉人们,人类社会正不断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磨难,世界正面临着一个更为宽泛的灾害谱。由于生态失衡,新型爆发性发传染病也开始向人类发难,2002年非典型性肺炎,2004年禽流感,都令人记忆犹新,2011年5月又出现欧洲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蔓延。由于经济需求,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多方位出击造成的局部战争一直不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先后发生了英阿马岛战争、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美军入侵格林纳达、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2011年利比亚内战及北约介入等等,告诉我们当今世界的局部战争不断,不排除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引发的恐怖突发事件剧增,从2001年美国的“9·11”恐怖开始,俄罗斯人质事件、马德里连环爆炸、伦敦地铁爆炸、巴厘岛爆炸、贝布托遇刺、以及印度孟买的恐怖袭击等等,一次次震惊了整个世界。

上述各类事件都会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都需要紧急抢救生命,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对应急救援医学的需求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迫切。特别是我国在21世纪初才重视应急救援医学及体系的建立,虽然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存在诸多不足。例如社会各层次的医学救援知识缺乏、应急救援医学理念陈旧、管理体制机制不畅、预案不够完善和配套、先进的救援装备匮乏、缺少健全法律体制、专业化的应急救援医学队伍不足,救援设备和技术手段落后、后送体系还不够健全等等[1],之所以存在这么多问题,其基础原因是应急救援医学教育体系没有形成,因此构建应急医学教育体系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1 应急救援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对应急救援医学的组织实施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世界各主要国家都组建了应急救援医学(灾害救援医学)的组织机构,在应对各类紧急事件的医学救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在1995年由卫生部颁布了《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2003年的SARS疫情,推动了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后,2006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率先成立了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成立了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尽管我国党、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应急救援医学,每次重大事件发生都是中央集中指挥调度、全民动员,但是在“5·12”汶川地震救援暴露出在救援力量组建、开赴较快,但效率不高等问题[2]。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日本在这次地震引发的核泄露危机的救援中暴露出明显漏洞[3]。这些都说明应急救援医学是在突发事件时显现成效,但是需要以平时的教育、组织机构建立、训练为基础。而我们往往重视应急医学组织机构的组成和部分人员的训练,忽略了教育及教育系统的建设。

1.1 对应急救援医学教育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升

应急救援医学理念较为滞后是目前我国应急救援医学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应急救援医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内大部分人员对应急救援医学的认识仍停留在医院急救的层面上,应急救援医学是一个专业学科分支的理念还未形成。应急救援医学应该是灾害医学救援与军事医学救援的综合。灾害医学是近20几年形成的研究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性损伤条件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治、疾病防治和卫生保障的一门科学,是为受灾伤病员提供预防、救治、康复等卫生服务的科学,是介于灾害学与医学之间的学科[4]。军事医学是已经相对成熟的学科,是运用医学原理和技术,面对军队这个特殊的机动群体和特殊战斗任务,研究各种战争造成的大量伤病员的紧急救治和平时特有的医学保障的科学。由于当今的世界军事格局处于多点局部突发战争状态,其军事医学更多是指局部突发战争(常规或高技术)的应急救援问题。因此从广义角度看应急救援医学应该是灾害医学救援与军事医学救援的综合。

1.2 应急救援医学教育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目前应急救援医学的专业院校教育体系还很不健全。除了2006年武警医学院成立救援医学系以外[2],军队和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均未正式包括应急救援医学,更缺少对应急救援医学有所研究的专门人才。有学者在参加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灾难医学的现状与未来》时,所有受调查的29所医科大学都没有设置灾难医学的必修课,只有15.9%的学校设置有相关的选修课,甚至有44.7%的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灾难医学知识的教育,可见我国应急救援医学教育远不能适应当前及今后应急救援形势的需要[5]。

我国普通院校培养方案中基本没有应急救援医学的内容。面对应急救援医学,主力自然是医学专业,然而面对自然、社会造成的突发事件是所有人不能回避的,并不因专业不同而可以选择取舍。大学教育是人生学习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阶段,但是目前似乎都认为这是医学专业的教育问题,而不是所有大学教育中的不足,据不完全了解,除了少数医学院校之外,没有其他院校开设应急救援医学方面的选修课。

对应急救援的主力机动群体缺少应急救援医学基本知识的教育。在我国出现任何突发事件和灾害或战争时,军队、武警是一支可以及时调动并具有战斗力的队伍。但是由于没有应急救援医学的基本知识,往往不能提高救援效率。而且军队武警是一只流动的群体,如何使这支救援生力军具备应急救援医学的基本知识,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关应急救援医学的继续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规范。自从5.12地震后,最先响应这种社会需求的还是我国各种继续教育机制。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医师协会,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中国武警卫生部,中国灾协救援医学会等学术团体,还有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社,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社等多个杂志积极就应急救援医学的继续教育组织学习班和专门论坛,2010年4月CERT(HK)有限公司出资8,000万在北京建立了首家紧急救援训练中心——中援思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可以说我国应急救援医学的继续教育与普及活动正在迅速提升。但是这些继续教育活动的组织多限于民间,缺少对需要培训对象参与的约束性要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计划性也有待加强。

2 建立应急救援医学教育体系的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学习各种文献后并结合近年来我国应急救援医学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2.1 构建应急救援医学教育体系

构建基本原则为: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资源,军警民联合,构建专业教育、普及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应急救援医学教育体系,既能承担各种非军事的应急救援任务,也能承担各种战争时期的应急救援任务。在军队、武警、教育部分别选择1所院校设立应急救援医学系,为军地应急救援医学的实施培养专业骨干。

国家教育部门要统一制定全国各类、各阶段、各层次人员的教育大纲、考评标准及不同程度的应急救援医学系列教材;另外,以医学高校为专业教育基地,以其他高校为普及教育阵地,运用必修或选修学分的量化控制方法,使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应急救援医学成为学历教育的组成内容;另外,强化应急救援医学的继续教育体系建立,使专业队伍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水平,所有公民都有可能接受应急救援医学基本常识的教育。

2.2 组织相对系统的应急救援医学的教学内容

建议高校应急救援医学专业人员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从6个方面考虑:①各类应急救援医学事件特殊性:包括各类自然灾害(地震、海啸、飓风、洪水、火山喷发、雪崩等)形成、危害及主要损伤类型,各类恐怖事件(爆炸、火灾、劫持人质等)的特点危害及主要损伤类型,各种局部战争(常规武器、高技术新概念武器、核化生武器等)的特点及主要损伤类型;②可借鉴军事医学的内容与课程,主要包括野战内科学、野战外科学、防原医学、防化医学、军队流行病学、卫生勤务学等等;③借鉴急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内容与课程,主要包括急救医学、危重监护学等临床医学知识,预防医学、传染病学、公共卫生学;④借鉴医学管理、社会学、法学等人文知识,主要包括管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等;⑤基本技术技能训练,例如各种一线急救技能(针对气道堵塞、张力性气胸、失血等),伤病员检伤分类、后送与转院,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等;⑥应急救援装备的使用与研发需求等等。

普通非医学类高校应急救援普及教学的内容与课程建设相对简单一些,主要包括:①各类为应急救援医学事件特殊性概述;②各类应急救援事件现场的基本抢救知识与技能,例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建立气道、紧急止血等;③基本应急心理学知识。

继续教育的内容:①针对应急救援医学专业人员,应包括国外各类应急救援医学进展,应急救援医学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不同规模应急救援医学演习等;②针对医学从业人员,包括各类应急救援医学事件特殊性,应急救援医学组织与机构的迅速组建流程,现场应急救援医学技术与技能,应急救援医学社会心理学等等;③针对一般群众,包括各类灾害、恐怖事件、突发战争的特殊性与自我防护,各类事件现场急救基本知识与技能,应急心理调整等内容。

2.3 完善应急救援医学继续教育

随着社会、科技、军事医学、灾害医学的发展,寻找一种适合我国的军民结合的应急救援医学继续教育的模式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根据国家医学继续教育的规定要结合应急救援医学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继续教育学分强制考核要求。当前继续教育的重点首先是医学人员,因为他们是应急救援医学的技术骨干。其次是军队和武警部队,因为他们是应急救援医学的主力军。应分别针对这两部分人员制定继续教育要求,实施、考核办法。另外开展全民普及型的应急救援医学基本直至能力的继续教育,把应急救援医学育扩展到全体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工作人员中,并发挥乡镇村的作用,面向广大农民开展。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武警的分区、分层次的应急救援医学继续教育基地,可依托军地医学院校、军队武警的军区总医院,地方急救中心等等。

另外,各学术团体组织的以应急救援医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是一种非常好的继续教育方式, 例如,2010年11月,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武警卫生部、中国灾协救援医学会、国际SOS总部联合主办的“2010年中国国际第八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暨纪念心肺复苏创立50周年、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实践与理论国家级继续教育研讨会”[6],既有专家紧密结合形势发展的专题报告,又有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分会场,与会者可以结合具体问题开展讨论。

综上所述,应急救援医学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部分,因此应该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列入各级各轨道的教育规划,而不仅仅是临时的宣传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对各种灾害、恐怖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局部战争带来的各种突发灾害及自救互救的认识水平,有效保护和救治生命。建立应急救援医学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岳茂兴.应急医学救援的现状及存在问题[EB/OL].ht-tp://yuemaoxing.com/blog/read.php.

[2]董谢平,沈录峰.国内外灾害医学救援现状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4):207-209.

[3]胡能灿.地灾防治要“强健”自身“软肋”—从日本大地震反思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J].南方国土资源,2011,3:38-39.

[4]岳茂兴.灾害医学的定义及其主要研究方向[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5):1476-1479.

[5]吕开阳,马兵,贲道峰,等.军队医学院校开展灾难医学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894-896.

商场应急救援预案 第5篇

对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整体结构的各项内容分别叙述如下:

1.启动条件

当商场发生相对应的此类事故时,可以启动本预案。

2.报警与紧急处置

当遇到事故发生时,事故发生区域内的人员首先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汇报上级及相关部门,并利用自己的应急知识采取保护人身和财物不受损失的积极措施,同时拨打 119向消防部门报警等。报警人员在报警时应同时说清着火路段、燃烧物品、事故发展状况等。

3.应急响应

(1)接到报告后,应立即通知应急办负责人判断事故级别,按不同级别的程序,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组织人员、设备、车辆等前往现场扑救。现场成立救灾指挥部,由专向应急小组负责人任指挥。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查看事故,掌握发展情况,随时向指挥中心通报事故情况,根据现场情况指挥切断电源、可燃性气体源等,指挥抢救伤员,疏散物资,及时控制事故蔓延。

(2)全体在场工作人员必须立即加入救灾行动。在救灾指挥部指挥下,引导护送商场内人员向安全区疏散。

(3)报警后,值班组长马上派专人接应消防队和清除交通通道障碍,疏散围观群众,做好警戒工作。公安消防队到达后,及时向公安消防总指挥报告灾情,按统一步骤,组织职工贯彻执行,做好安全工作。

(4)立即采用有线广播告控制现场人员,同时切换信号、可变情报板和变速屏等做好一切时制止人员聚集工作。

(5)现场救护,若有伤者,应急小组马上组织抢救,采取急救处置措施,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尽快送医院抢救。

(6)现场指挥员根据救灾的需要,有权决定如下事项:使用各种水源,限制用电直至停止使用,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划分安全警戒线,劝阻无关人员离开现场。

(7)事故得到控制后,派专人值守,严格检查,以防二次事故的发生。

4.应急工作状态的解除

商场应急指挥小组根据现场处置情况(包括消防队和应急委的意见)宣布应急状态的解除,切换商场事故信号,可变情报板,可变速屏等。

5.后期处置

将事故处理情况及时上报当地政府应急委及职能部门,按政府应急预案相关规定进行事故原因调查、处理、整改和总结。

6.日常条件保障及措施

(1)加强安全隐患巡查。

(2)商场领导要亲自带班,办公室负责具体检查落实各部位安全防灾措施,根据需要安排行政值班。

(3)定期对商场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知识、器材使用等知识的培训。

(4)应急办要保证昼夜有人值守,电话畅通。

(5)加强防灾落实及上报工作。

应急救援医学 第6篇

关键词:应急医学救援,关键问题,医院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遭受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等各种突发事件威胁的形势越为严峻,使得应急医学救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医学救援重要力量的各级医疗机构,虽然在常态下发挥着较好的院前与院内急救的功能和作用,但当大的突发灾难发生后,各级医疗机构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迅速而高效地融入医学救援大系统构架内,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安全和构筑公共安全屏障仍是应急医学救援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1 应急医学救援的含义

医学救援概念的引入源于战争活动,现代的医学救援是指通过医学等手段使受困对象脱离灾难或危险,得到医学救护的活动[1]。应急医学救援是指对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伤病员,按时效救治理论和原则,组织并实施医疗救治的活动[2]。应急医学救援具有紧急性、不确定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当灾害发生后,往往会造成集体性伤害、伤员群发,而要挽救危重伤员生命,降低死亡率,必须力争最短时间内展开最为有效的救援行动,而由于灾害事件的不确定性又给应急医学救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代应急医疗救援以灾难医学为其重要理论基础,其目的是将突发事件对人生命健康的伤害降至最低,它所强调的并不是对某一病人的临时抢救,而是针对突发的、大规模伤害的救援行动。因而,应急医学救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院前急救,两者区别见表1。

2 我国应急医学救援组织体系框架及医疗机构在其中的作用

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危机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应急医学救援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我国将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分为四级: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医疗卫生救援组织机构主要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的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专家组、医疗卫生救援机构和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4部分组成[3,4],参见图1。

我国的应急医学救援主要依托于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职业病防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单位开展,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以成立专家库的形式,对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和卫生力量进行整合和调配[5],并与已经建立的、遍布省、市(州)、县(区)的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站)一起,构筑了纵横交错的应急医疗救援网络。在现代应急医学救援网络中,医院作为以防病治病为主要任务的医疗机构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应急医学救援任务的主要承担机构,同时也是应急医学救援信息沟通的网络中心,担负着与参与救援的各部门间建立伙伴关系,分享资源信息的重要责任,是其协调的重要枢纽[6]。我国幅员辽阔且人口众多,面对近年来日益严峻的突发事件形势,医院作为应急医学救援的中坚力量,无疑承担着更为重大的责任和挑战。

3 医院应急医学救援存在的关键问题

我国救援医学起步晚、发展慢,应急医学救援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作为医学救援重要力量的各级医疗机构在应急医学救援工作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掣肘着应急救援能力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医院应急医学救援文献的系统梳理以及专家深入访谈,深度挖掘制约医院应急医学救援实践工作的关键性根源问题,通过路径分析,对医院应急医学救援关键问题做如下探讨(图2)。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提高的资源保障见图3。

3.1 组织协调的综合能力薄弱

医院应急医学救援不同于医院的急救工作,突发的各类灾难往往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医学救援不仅仅强调的是医学救治,更多是对其组织管理、运行及指挥协调等工作。在“重处置轻管理”的大的医疗卫生现实环境影响下,医院应急医学救援工作并没有形成综合性的、长效的应急医学救援的组织管理体系,面对复杂多样的突发事件医学救援任务,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应急医学救援预案,往往需要临时成立救援指挥机构,由于缺乏持续的运行管理机制,在应对复杂的救援管理和指挥工作时,便会因救援队伍互不隶属、力量分散而出现职责不清、效率低下及指挥不力等问题,应急医学救援管理运作的较大随机性、难以掌控救援效果成为应急救援的重大障碍。

3.2 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不足

3.2.1 人力资源亟待提高。

应急医学救援主要依靠救援人员的紧急救护,因而,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保障是应急医学救援的前提。整体而言,应急医学救援人才严重匮乏,在医疗机构中缺乏专业化的医学救援队伍,医学救援队伍大多是临时从医院各科室抽调的医务人员,具有队伍不稳定、技术单一、综合急救处理不强等特点,并不适应复杂多变的应急医学救援工作,急需培养适应“大救援”理念的医学救援人才[7,8]。

3.2.2 技术与知识的长期欠缺。

医务人员及应急管理人员普遍缺乏救援相关的知识技能,缺乏最新紧急医学救援知识,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不具备在短期内迅速接受、处置批量伤病员能力,对现有救援装备的使用技能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熟练操作问题。此外,应急医学救援人员普遍存在着缺乏应对生物、化学、核恐怖活动等特殊灾难事件的医学救援的知识和技能。

3.2.3 物资储备管理欠佳。

医院的物资及药品储备缺乏目录清单,对储备物资缺乏使用、定期更换、分类存储及维修保养等科学的管理程序;无论是药材储备数量,还是应急医学救援技术装备,医院的存储与配置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足,难以适应大型的突发事件所需的药品器械等物资要求。

3.2.4 培训与演练机制薄弱。

应急医学救援实践表明,迅速、正确的自救互救,是挽救生命、减少伤残的关键[9]。目前,由于对救援医学等的重视不足,应急医学救援队伍普遍存在着缺乏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应急医学救援理论培训指导和临床实践知识,而现有的演练形式又存在着单一性、流于形式等普遍问题,导致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偏弱。

3.3 应急医学救援的不平衡性

应急医学救援的不平衡性首先表现在地理上的不平衡。在诸如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发达,医院应急医学救援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救援网络,而在欠发达地区,医院应急医学救援能力不足[10]。在救援种类上,医院对于诸如化学性事故、意外创伤和中毒常规灾害事件的医学救援方面积累一定经验,而对生物、核辐射事故,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救治,大部分医院却没有足够的准备,成为医院应急医学救援的重要短板。

4 关于完善我国医院应急医学救援的几点建议

4.1 完善医院应急医学救援的管理机制

应急的有效救援关键在于组织,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为有效救援和高效运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为增强救援组织管理、提高应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医院应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在机构内组建针对救援任务的应急机构,明确领导及组织机制,构建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其他医学救援机构的良性互动机制,提高应急指挥协调能力;在应急机构的组织领导下,在院内成立针对不同灾害事件的应急救援队,同时根据灾害性质和医学救援需要,匹配相应的医护人员,通过不断的培训与实践学习提高救援能力。

4.2 健全医院应急医学救援的运行机制

4.2.1 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医学救援预案。

通过在灾害发生前制定救援预案,可以有效增强对灾害的预见性,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科学救援。通过区域内灾害分析,制定相应的医学救援预案,从而明确救援职责,一旦灾害事件发生,便可以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通过平时对各类灾害事件特点和性质的掌握,可以做到临阵不慌地组织开展救援工作。因此,面对复杂多样的医学救援任务,医疗机构应制定周密的、实用的、可操作的应急医学救援预案,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救援人员学习救援预案,明确本职岗位的职责、任务和程序等工作要求,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完成。

4.2.2 完备物资储备制度与管理。

应急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医疗机构参与救援必须在建立救援物资的战备库制度的基础上,完备对救援物资的管理制度。药品、血液、器材物资、急救车和各种医疗救援急救设备等物资储备可以有效支撑现场急救以及中后期的相当数量的普通医疗工作。此外,医院还应配备有物资储备标准及储备清单,制定并严格执行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对救援物资的准入、定期置换、应急调用以及事后管理评估等工作。

4.2.3 组建专业的应急医学救援队伍。

救援组织机构建设是救援活动的重要保障,应急医疗救援专业人才是现场综合紧急救援的主体。因此,医疗机构应注意组建专业的应急医学救援队伍,依据救援实践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及综合素质等考量救援人才予与纳入,组建包含一线救援队伍、后备救援队伍及专家救援队伍等在内的稳定团队,平时进行严格的学习与培训以备应急之需。

4.2.4 完善培训和演练机制。

灾难发生后,应急医学救援的效果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救援人员面对灾难事件的能力和素质,而救援能力和素质离不开日常的培训与演练工作。为提高医学救援能力,可以依托区域内的医科院校及医疗卫生救援中心,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与演练活动,其内容不仅应涵盖包括检伤分类、针对各类事件所需现场紧急救治技术、通科救治技术等专业医学救治技术,也要包括信息沟通、物资调配以及现场组织指挥协调等管理技术,从而全面提高救援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4.3 加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准备

随着灾害谱的拓展,医院应急医学救援任务也在发生着重要转变。因此,各级医疗机构应在提高常规事件应急医学救援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应对不明原因疾病、生物恐怖、核危机等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和灾难准备,制定应急预案,增加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知识、救治技术等的准备工作,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适应各种情况下应急医学救援的需要。

4.4 积极开展区域性经验交流与合作

应急医学救援离不开区域卫生行政机构、各级医疗机构等的协同作战。因此,作为医学救援重要力量的各级医院应加强区域间的密切联系,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组织培训与经验交流、建立可供相互支援的专业救援力量组合机制、相互支持的先进技术装备的援助机制,开展联合救援演习行动机制,努力搭建信息交互共享平台,提高医学救援快速组织、统一指挥及协同作战能力。

参考文献

[1]贾铁武.灾害公共卫生应急的能力建设[J].疾病监测,2003,18(4):143-145.

[2]程红群,吴乐山,陈文亮,等.军队医院的应急医学救援[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2):118-119.

[3]樊毫军,侯世科,郑静晨.我国灾害医学救援组织体系建设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77-78.

[4]董谢平,沈录峰.国内外灾害医学救援现状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4):207-209.

[5]田军章.略论应急医学救援[J].现代医院,2011,11(7):1-2.

[6]戴晓娜,陈正英.JCI标准下的医院突发事件管理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7):524-525.

[7]李自力,郭豫学,王世文,等.我国紧急医疗救援人才建设的思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2(5):291-292.

[8]呼文亮,南克勉,陈振锋,等.救援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途径[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12):710.

[9]张军勇,丁迎周,张美进.军队医院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的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1):57-58.

应急救援医学 第7篇

论坛以“加快医学救援发展, 共筑‘红十字’坚盾”为主题, 围绕我国应急医学救援技术装备产业现状与发展以及我国近年来应急救援情况展开。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王正国院士,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宗浩教授,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徐新喜研究员, 广东省应急医院院长田军章教授, 武警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彭碧波主任医师分别以《应急医学救援军民合作发展》《中国现代医学救援建设〉〈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与发展思考》《广东省紧急医学救援建设及今后发展〉〈中国国际应急医学救援发展与国际合作》为题作了5个精彩的主题报告。

结合6月4一6日举行的"2015北京国际防灾减灾应急产业博览会",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还同期主办了以“军民融合, 共筑坚盾”为主题的"应急医学救援技术装备专项展”。展览分现场急救区、立体后送区、野外机动医院、卫生防疫区4个模块, 展示了50余种国内外研发的新型可用于应急医学救援的装备。为期3天的展会吸引了国内外近万余名观众参观。

应急救援医学 第8篇

近年来的重大灾害医学救援实践表明, 现有的自然灾害应急医学救援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EMR) 体系不仅在救援实践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且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5·12汶川、4·20芦山地震的医学救援中, 早期信息不畅、指挥协调不力, 多路救援人员齐涌灾害现场[1]。而一部分受灾地点却因缺乏医疗救援力量, 大量伤病员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或延误了关键的救治时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共享信息不对称、救援环节衔接不力、缺乏有效的统一组织指挥, 致使各个救治单元形成了新的救援“孤岛”[2], 难以实现统一调动、合理配置、快速施救、快速前接和快速后送的全程医学救援。

1突发事件对指挥决策的影响因素

1.1突发性

突发事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难预测性和突然性[3]。事件爆发后, 上级决策者难以把握事件的实际状况, 如伤员数量、伤情、伤势以及参与救援的力量等。因此, 全面而及时地收集汇总现场的相关信息数据, 准确无误地上报事件状态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快速的收集、上报、汇总全面的信息数据资料, 将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并为指挥决策判断和应急救援的统一组织提供可靠依据, 才能大大提高指挥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并依托指挥决策系统, 采取有序的现场急救、途中救治和后方医院持续救治的全程救治链 (whole treatment chain, WTC) 方案 (如图1所示) , 才能充分发挥应急医学救援的作用。

1.2广泛性

突发事件可能涉及的人员众多、分布广泛, 甚至波及整个地区。比如我国发生的四川汶川、雅安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 在近10万km2范围内存在几百个受灾点, 参与救援的队伍 (包含志愿者、地方、军队和专业部门) 多达上千支[4]。因此, 将救援与被救援双方的大量信息有效收集、实时上报, 并由指挥决策系统进行全面组织和协调、有序调度救援力量, 才能应对区域较广的突发事件, 避免造成救援力量的云集和浪费。

1.3时效性

突发事件难以防范, 一旦发生, 会立即对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且事态瞬息万变, 救援机会转瞬即逝。“白金10 min”、“黄金1 h”的时效救治理论 (time-effect treatment theory, TETT) 就是要求各种救援力量争分夺秒, 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最恰当的救援力量, 以快捷的方式到达现场展开救援工作[5]。这就必须基于指挥决策平台能实时、高效、 稳定、通畅地运行, 使整个指挥决策系统可与各救援单元及时呼应配合。特别是针对伤员需要专家进行远程医学指导的情况下, 更加突显出救援单元和指挥决策系统信息互通的必要性和时效性。

1.4复杂性

突发事件的事态变化多, 社会效应大, 处置过程十分繁杂, 如果处理不当, 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6]。所以, 多部门的密切协同合作才是最有效的处置方法。决策者利用交通、气象、地理、物资、人员等各种信息、数据资料, 汇总每个现场的上报数据和所有的可用救援资源, 综合分析判断, 合理安排不同种类的救援资源, 统一调配人力、物力, 将所有救援力量统一组织指挥, 形成一套最优化的应急救援方案, 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

2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发展现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应急救援地理信息系统信息化平台建设较早, 主要通过城市联动服务中心整合电信、消防、警察、军队在内的多领域、多部门、多功能、多层次资源, 力求体现综合救援的效能[7]。同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全球卫星通信导航系统等技术, 并形成城市应急救援联动体系, 这些都成为解决应急救援等突发事件的主要措施[8]。但这些系统均为独立操控和运行, 每个系统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 而且很多只适用于城市救援和小范围应急, 在较广的地理救援范围或组织较多的救治力量时缺乏统筹和协调能力[9]。如美国的911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立了911呼叫应急体系, 每个中心包含若干个移动车载救援单元 (见表1) [10]。该系统采用集中式共享数据库, 每个小时都交互、更新和备份数据。整套系统较为先进和完善, 但涉及州与州的救援协调时略显不足。

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部署社会联动救援工作, 到现在已经有上百个城市形成了应急救援体系。比如部分城市将公安110、火警119、急救120由市级办公室直接统一联动指挥, 采用专用的通信信道, 实现通信手段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救援体系[11]。但上述系统也仅限于城市救援, 对本地以外的范围不能互联互通, 直接影响了跨区域的相互协同。例如城市综合应急救援系统中虽然包含了互联网、数据库、GIS、无线移动数据传输系统、车辆定位系统、有线通信子系统、图像监控及显示系统、卫星定位系统、中心联动系统和指挥调度子系统等, 但大多数救援系统仍采用传统的语音通信模式进行协调, 且通信效能受到信带瞬时占用率和地理地貌结构的影响, 常常出现信息交换不畅的现象, 制约了指挥决策系统的运行[12]。

3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发展趋势

3.1利用局部信息平台组成综合系统

当前许多信息系统大多独立运行, 如公安、消防、交通、地理、防汛、气象等, 从硬件结构或软件接口上都无法互联, 系统都处于独立部门内的一对一数据传输, 数据无法交换共享[13]。一旦事件突发, 决策者不能第一时间掌握综合信息并形成合理的指挥决策方案, 只能逐一通过电话了解受灾现场、交通运输和救援队伍的情况, 拖延了应急救援时间。若能整合数据交换平台、移动救援终端和各类数据库, 形成分布式空间多元数据库体系的资源共享平台, 并采用统一接口标准、兼容软硬件等方式构建综合指挥决策系统, 便能实现数据共享、医疗救治单元定位以及场景监控、医学力量调度、指挥命令下达等功能, 构成应急医学救援指挥决策的立体系统。

3.2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实现科学辅助决策

为了使指挥决策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 可将排队论 (queue theory, QT)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al hier- archical process, AHP) 应用到救援对象分类和服务时间的统筹中, 利用层次矩阵、排队长度、等待时间、 缓急加权等数理统计[14]建立数理模型, 优化指挥决策系统的调度模式, 科学地进行辅助决策, 实现各种救援力量的优化配置, 使应急医学救援指挥决策既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 又不浪费救援资源, 从而大大提高医学救援指挥决策系统的有效性。

3.3集成应用现代通信技术保障信息传输

3G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网络覆盖面积广, 不仅能够实现远距离语音通信, 而且支持移动环境下高速率数据的传输服务[15]。目前, 3G网络最高能够提供2 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而新一代4G- LTE技术采用OFDMA-MIMO模式, 能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卫星通信 (含海事卫星电话) 及其定位技术的覆盖盲点少, 对于山区、谷底等特殊地理环境更为有效, 但通信延时相对较长。北斗卫星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通信卫星, 既可实现快速定位, 又可保证应急时的短信息传输, 具有高可靠性, 但信息传输量较小。

在指挥决策系统中综合利用现代通信技术, 及时收集施救与被救、前方与后方、前接与后送各类信息, 搭建优化、可靠、快捷的通信技术保障平台, 是指挥决策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

3.4构建“全程救治链”最优指挥决策系统

目前, 各类救援指挥系统只限于本部门或本单位内部的信息交换, 指挥中心无法覆盖多个救援终端和其他相关部门, 各指挥中心又不能有机链接, 往往形成点对点的单一信息交互[16]。如甲医院只能通过手机、短信、微信或远程会诊系统与本单位的一线救援队伍进行信息互通, 而无法与乙或丙医院的医学救援队伍进行沟通, 也无法与现场或高层指挥机关的指挥系统形成联接, 致使一线救援单元形成信息孤岛。信息交互不畅易造成决策失误, 出现多支救援力量云集一处、一线区域救援力量分布不合理、部分伤员得不到及时的医学救援、伤员前接后送衔接不力的现象, 从而制约应急医学救援的效果[17]。构建一种衔接现场救援、后送组织、后方医疗的“全程救治链” (如图2所示) , 集成应用多种通信手段, 及时收集各类信息, 并与其他相关系统无缝链接的全程救治链指挥决策系统 (management decisional support system, MDSS) , 是未来应急医学救援指挥决策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

全程救治链指挥决策系统以“链-树”构架 (chain-tree framework, CTF) 为体系的 (如图3所示) , 每一个“全程救治链”系统均以统一的标准化接口并入上一级指挥决策系统, 并兼容不同的系统平台, 形成有效的树状信息传输链路, 从而组建一个以伤病员为中心、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链-树”应急医学救援指挥决策体系。

4结语

应急救援医学 第9篇

1 风险沟通基本理论

1.1 概念

美国国家科学院对风险沟通的定义为风险沟通是个体、群体以及机构之间交换信息和看法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多方面的风险性质及其相关信息,它不仅直接传递与风险有关的信息,也包括表达对风险事件的关注、意见以及相应的反应,或者发布国家或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措施等[3]。威廉姆斯则认为风险沟通是关于风险本质、影响、控制与其他信息的意见的交换过程[4]。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沟通是在人们普遍存在着对潜在的不确定的有关健康风险问题上,以传达相关信息为主要形式,以科学为基础进行有效的沟通[5]

风险沟通对风险认知有直接影响,风险沟通方式不当,极易导致公众产生认知上的偏差[6]。因此,在核事故卫生应急救援护士护理风险沟通过程中能否有效地将核事故的有关风险信息传递给护理对象,进而帮助护理对象理性地认知风险,从而产生心理适应性。交流沟通是个不断发展且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有系统的沟通模式和程序,同时要不断的实践。作为一名护士,只有掌握了沟通交流的原则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风险沟通交流的有效程序和工具,才能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风险共防护关系,最终帮助患者避免风险达到恢复健康的需要风险沟通。

1.2 区风险沟通的目的

在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护理中与护理对象及时、有效地开展风险沟通,最大限度地降低或减少因风险认知造成的生理心理危害与影响。其目的主要有:一是增进护理人员与护理对象的相互信任关系;二是提高护理对象对核事故卫生应急救援护理的风险认知,普及其预防和应急核辐射损伤关键知识,使其正确认知核事故风险,消除过度的负情绪爆发(恐惧感、焦虑、愤怒、绝望等),改变风险轨迹,降低其对风险事件的恐慌与焦虑,预防风险爆发,保持社会稳定;三是提高护理人员对核事故风险的认知水平,增加防范意识,减少由护理行为导致的核事故风险应激而造成的过度的负情绪爆发。

1.3 风险沟通的基本原则

参照WHO突发事件风险沟通5个基本原则:建立信任、尽早公布、计划、保持透明、听取公众意见并促使其参与进,笔者认为在WHO的原则上结合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风险沟通手册》核事故卫生应急救援护理风险沟通有如下5个原则。

1.3.1 提早计划

在核事故卫生应急救援护理过程中,有效的风险沟通是护理人员都要面对的挑战。因此,必须提前建立并不断完善风险沟通预案,通过培训演练达到更快更好地开展风险沟通工作的目的。

1.3.2 平等尊重信任

与护理对象建立平等尊重和信任关系,才能实现相互认同从而沟通顺畅;反之就会产生对立防范心理,导致沟通失败。

1.3.3及早主动

有研究者认为突发风险事件所导致的恐慌,其危害程度可能远远大于风险事件本身[7]。由于核事故是突发性危机,能造成社会群体事件,因此,核事故卫生应急救援护理人员应快速做出反应,选择正确处置对策和风险沟通内容,尽快主动地让护理对象了解核事故的真相,才能正确认知并合理应对。延迟信息沟通则易产生猜疑不信任,产生非理性应急反应。

1.3.4诚实、坦率、公开

在风险信息沟通中,信息准确、透明、诚实可信最为珍贵。可信度体现在真诚、如实地反映风险现况,把明确知道的直截了当地告知公众。谎报、瞒报会失信于民,要敢于承认未知信息,也要敢于承认差错。不缩小不夸大危险的程度,在万分小心的前提下进行推测。合理估计风险的可能范围和最坏的情况[8]。通常核事故较为复杂,不易弄清全部情况、要依据事态发展情况,进行动态持续沟通[9],如实反映真实情况。

1.3.5 双向沟通

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通过听取护理对象对核事故风险认知及心理活动状态,认真倾听其意见并促使其参与进来,实现双向沟通,达到最佳互动和沟通顺畅,达成共识。

2 风险沟通流程及实践

HILL[10]提出,风险沟通在核能发展中的应用研究中指出应遵循3个原则:(1)建立积极主动和持续进行的对话;(2)认真地计划;(3)建立起信任和可信度和让公众参与决策。因而风险沟通是个不断发展且复杂的过程,它需要科学有效的模式,还需要不断的实践。作为护理人员,需要掌握了风险沟通的理论和原则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沟通交流的技巧方法,才能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风险共防护关系,最终帮助护理对象正确认知核事故风险等级,避免误解风险而导致非理性应急应答,正确认知风险有利健康恢复。

2.1 风险沟通流程

风险沟通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沟通对象、完善沟通预案、实施有效沟通的连续过程。风险沟通预案、对象及策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及时根据核事故的发展变化和风险评估结果进行调整,以服务于核事故的有效处置。事故结束后,还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总结,以指导进一步完善沟通准备。

常用风险沟通模式:风险沟通预案→风险识别与判定→确定沟通对象及内容及方式→制定沟通计划→实施沟通→风险沟通效果评估与改善。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护理风险沟通模式:①风险沟通预案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人员职责、应急准备(通信网络队伍人员、设备工具、防治技术、培训演练、沟通模式等方面的准备)、应急响应。②风险识别与评估护理人员依据权威部门、资深专家发布信息,准确表述信息来源,确定事件真实性,向沟通对象反馈政府依据危险性、关注度、应对措施得出的风险评估报告,使护理对象了解风险级别。③根据对象确定内容和方式根据风险判定结果,根据护理对象的年龄、民族、文化、宗教和教育水平及认知能力和水平、决定沟通内容和方式。④制定风险沟通实施方案根据沟通对象具体情况、选择针对性的风险沟通内容和方式,制定风险沟通方案。⑤风险沟通实施确定沟通核心信息,按程序和要求对护理对象实施风险沟通。⑥风险沟通效果评估对风险沟通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改进风险沟通方案,完善沟通机制,提高沟通成效。

2.2 风险沟通实践

2.2.1 风险沟通准备

风险沟通作为卫生应急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的关键是做到未雨绸缪[11],在核事故发生前,需要先做好医学救援护理风险沟通计划和准备。根据国际和国内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列出可能发生的核事故,提前准备好沟通对象可能提出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好正确的响应。

2.2.1. 1 组织准备

成立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护理风险沟通小组,明确各自工作职责,一旦核事故发生,既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风险沟通工作状态,有效地进行风险沟通。成立风险沟通领导小组,包括医学应急救援领导,护理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医生(包括心理医生)。负责建立预案,信息收集管理发布,护理人员培训演练等。

2.2.1. 2 技术准备

制订风险沟通预案,开展护理人员培训与演练。

2.2.1. 3 联络准备

建立与相关部门、主流媒体、专家委员会等的沟通机制,确定联络人,编制通讯录,保持沟通渠道的连续性和畅通性(包括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2.1.4信息准备

收集背景资料、既往突发事件资料、核事件实时信息、监测媒体舆情信息、调查掌握护理对象舆论信息、需求信息、核事故应急防护的基本知识等,主要包括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原因是什么,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波及的人群,是谁的责任,你们愿意承担责任吗,这种情况之前发生过吗,公众安全吗,你们采取了什么措施保护公众,有人伤亡吗,都是些什么人,你想对受害者说点什么,现在还有危险吗,对公众会造成不便吗,你们将对此做些什么,谁负责此事,受害者得到救助了吗,你们此前预测到了吗,目前和以后事态将会怎么发展。

2.2.1. 5 物资准备

护理场所(尤指应急现场)、设备、耗材,宣传工具及资料、培训教材等。

2.3 风险沟通效果评估

在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护理风险沟通过程中,根据事故的初始、持续、终始3个阶段进行风险沟通效果评估,主要是评估护理对象对核事故危害性的认识,对核事故预防控制知识的认知,对核事故控制措施的支持率以及对核事故风险规避和预防行为的形成率等,检查沟通预案的科学性,有效性,适用性,可行性。并根据评估结果对预案进行调整完善。

2.4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沟通培训

国外对护士要求的第一素质就是沟通能力,甚至认为与患者、同事、管理者的交流与沟通,比专业技术更为重要[12]。开展护理人员的风险沟通能力培训和教育,确立风险沟通方法和运行机制以及沟通策略后,更重要的是对护理人员开展关于风险沟通能力的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沟通能力,掌握风险沟通方法;通过请核医学、教育、传播、心理干预等方面的专家讲授有关风险沟通理论知识及沟通策略与技术;组织学习核事故防护知识,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风险沟通的相关规定及程序;设计情景进行演练,以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沟通的意识和能力。针对核事故对医学应急救援的护理人员进行核辐射及防护知识培训,使之正确认知核事故的风险度,能迅速准确评估核事故对社会区域和个体造成的危害程度和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影响,明确核事故医学救援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沟通目的与目标。建立护理风险沟通工作团队,制定风险沟通信息处理与发布流程,确定不同风险情景沟通策略,开展针对护士和受核事故影响的公众或伤员的风险沟通方法和内容的培训和教育。同时还需加强对核电站周边居民核辐射防护知识教育,开展积极、持续、有效的风险沟通[13],将有关核辐射的风险进行详细讲解,特别是对突发核事故应急防护知识要点进行宣传教育。一旦出现事故,医疗救援护理风险沟通中有共同的知识结构,保障风险沟通顺畅有效。

2.5 风险沟通技巧

取得风险沟通对象信任的5个基本要素:①表达理解及关心;②显示能力及权威性;③展现诚实及真诚;④认真承诺;⑤有责任感。平息风险沟通对象的愤怒6个要求:①让对方讲话;②向对方提问;③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④每个人的投入都得到尊敬;⑤告知真相;⑥绝不要让自己情绪失控。

2.6 沟通的禁忌

将来自不同专家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导致发布的信息口径不一致;延误信息发布,导致非主流信息充斥,或公众不信任;摆出家长式的态度,导致公众不信任;未能及时澄清传言,导致虚假信息广泛传播,带来新的危机。

3 核事故医学救援护理风险沟通展望

研究发现,对于风险事件的认知能极大地左右人们的情绪状态(愤怒、焦虑、恐惧、悲伤、绝望等),直接影响到个体、群体态度和行为,因而风险认知在风险沟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14,15,16,17,18],PETER等[19,20]在研究中引入风险认知,得出公式:风险=危害+愤怒。日本福岛核事故引发我国抢盐事件就是佐证。在举办核电站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演练中,发现护理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知识认知度很低[21],对突发事件风险沟通知识知之更少,而对核事故医学救援护理风险沟通则更罕见。笔者借鉴国内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风险沟通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核事故卫生应急救援护理风险沟通方法,但由于核事故发生突发和复杂性,易引起社会恐惧混乱,加之现代媒体发达和传播速度迅速,信息真假并存,个体传递获取信息便捷多样,公众对健康和社会问题高度关注,因而应引起高度重视,对制订风险沟通提出更高要求:(1)政府重视,各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2)卫生部门把核事故卫生应急救援护理沟通列入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工作主要内容之一,从制度上明确,经费保障,完善预案,设置完善培训的知识体系,包括预防医学、流行病、职业卫生学、核医学,核辐射及防护、伦理学、心理学、健康教育、风险沟通等其他公共卫生课程,经过脱产学习后,在理论上掌握突发性核事故急救护理、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和化学中毒、核辐射等消毒隔离、防护知识;(3)在技术操作上掌握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核辐射损伤处理防护、风险评估、信息上报等操作技能;(4)在核事故医学救援现场,掌握各种受核辐射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操作技术和风险沟通、心理危机干预技能,使核事故卫生应急救援护理风险沟通发挥良好作用。

作者声明

应急救援医学 第10篇

一、应急救援课程教学的特点

(一)学科特点:新型学科、知识体系庞大

根据2009 年11 月1 日实施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安全科学技术”是一级学科,代码620;二级学科“公共安全”,代码62080;下设三级学科中有“应急救援”,代码6208040。在我国军队院校重点建设工程中,应急救援学科属于建设基础比较薄弱的新兴、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组织指挥、政治工作、后勤保障、装备建设等相关内容,与军事理论、勤务战术、政治理论与工作、军事心理、管理与后勤、信息技术等多个基础学科,以及地质勘探、森林防灭火、机电工程、道路桥隧工程、医疗卫生等专业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二)学员特点:经历阅历单一、综合素质偏低

武警警种部队的士官分别分布在通信、机要、文化、军交、财务、军需、卫生、营房、保管、防火、地勘、交通、水电等十几个专业中。他们对各警种部队职能任务、基层任职岗位、繁重的执勤、战备和紧张的生活节奏、严格的纪律约束认识有一定的认识,但经历阅历单一,由于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丰知识,综合素质偏低,还不能完全适应部队建设需要。新的兵役制度赋予了士官更大的责任和权利,要求士官成为各个方面的骨干,在部队建设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从部队的实际情况看,士官队伍的素质与部队建设的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改选技术专业的士官尽管有些经过一定的培训,但其技术水平与实际工作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三)教学特点: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

应急救援任务是党和国家赋予警种部队新的职责使命,瞄准警种部队任务转型需求,培养多警种联合应急救援专业技术人才,是应急救援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应急救援学科又是一个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使得应急救援的教学既要优化基础理论进行专题课程设计,力求实现专题搭配合理、内容衔接有效、理论与实践教学搭配得当,满足第一任职需要,又要精选教学内容,区分基础内容、核心内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重点突出、贴近实际、满足需求。同时,应急救援具有实践性较强、危险性较大的特点,应急救援任务突发,属于非常态下的行动任务,故教学主要应采取现场模拟、桌面推演、模拟演练、综合演习等实践性方式进行。

二、应急救援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架构不完善、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以及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都开设了应急相关课程。但是,国内相关课程设计偏重于宏观性培训,重管理轻实践的现象较为严重,针对应急处置的内容呈现出零散、系统性差的特点,大多以传统授课、讲座、报告等形式为主,缺乏实战检验反馈及专业化评价。军队院校虽然也开设了许多与应急救援相关的专业化课程,但对于武警警种部队的职能任务来说,不能直接搬来照用。而警种部队按照总部关于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一系列指示要求,把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作为有效履行新的职责使命的大事来抓,各级均成立了由军政主官挂帅的组织领导机构,经常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先后编写了《应急救援行动实施办法》、《应急救援作业指导战法》等规范性文件。从应急救援研究方面看,部队的建设走在了院校教育的前面,实战工作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从应急救援装备方面看,基层部队配备的应急救援装备内容远多于院校,装备的使用与维护还是靠“以老代新”的传统方式进行。

(二)应急救援意识不强、观望意识严重

武警部队随着职能任务的拓展,黄金、森林、水电、交通等警种部队成为国家应急救援力量的国家队。各指挥部都结合任务转型,着眼打造国家应急救援精锐之师,注重开展经常性的战备教育,不断增强官兵应急救援意识;制订了各类战备方案和行动预案,并经常组织演练;对以工代训、脱产专训、分类组训、警地联训等进行了规范指导,各总队、支队也分别抓了试点推广经验。而来院培训的士官生们在部队呆的时间较长,对警种部队的职能任务有一定了解,但对形势任务认识不清,导致应急救援的意识不强、在学以致用方面研究较少,对当前的任务转型有些模糊甚至是偏差的认识,觉得任务转型后发挥专业特长的机会少了,普遍还存在观望的态度。

(三)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实践环节较少

随着军队院校编制体制调整工作的落实,警种学院任职教育承担着黄金、森林、水电、交通等专业士官的应急救援培训任务。而现有课程设置及内容设计,不能完全满足应急救援人才培养需求。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性,该学院从应急救援概述、应急救援装备、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与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四个方向进行了专题式的教学。但因目前应急救援装备配备不到位、场地建设、实验基地建设和校队联合办学都在设计计划中,故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只占到6 课时,占全部课程的五分之一的比例,士官们要求最多的是增大实践课的比重,多讲授装备的操作与使用,与他们的一线工作相适应。

(四)信息化基础建设较弱、智能化水平不高

目前,警种部队都建立起信息综合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完成了三级网络的建设,三级网络的扩容也基本完成。按照总部明确的基本标准,各单位把人员装备的投入、整合作为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重点来抓,力求配实配强。从调研的26 个重点中队情况看,除少数今年新建的重点中队还缺少一些通信和保障类装备外,其他中队都达到了齐装满员。同时,不少单位还把便携式卫星站、卫星电话、短波电台等通信手段贯穿全程,实现了现场视频实时传输。并普遍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灾害预警机制,保证了第一时间掌握灾情信息。而警种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失了“十一五”建设的机遇,现在正加紧筹划建设,争取把握好“十二五”建设机遇,加快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方面赶上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也需加快基于信息系统下的应急救援指挥模拟系统研究与应急救援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改善现有信息水平低、智能化教学差的不足。

三、应急救援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应急救援学科、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夯实教学基础

武警黄金、森林、水电、交通四支警种部队具有特有的专业、技术和装备优势,已经成为国家应急力量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作为武警警种部队院校唯一的警种应急救援学科,其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其建设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关系着警种部队应急救援指挥和技术人才的培养,而且对于推动我国国家应急体系建设进程和提高新时期我军履行职能使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警种部队应急救援作为综合性学科,学科建设组织结构以警种学院应急救援教研室为核心,以现有的军事理论、勤务战术、政治理论与工作、军事心理、信息技术等基础教研室,以及黄金勘探、森林防灭火、水电工程、道路桥隧工程、机械机电等专业教研室为支撑。以体现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和着重研究应急救援实际问题的教学和科研为方针的应急救援课程体系应包括:应急救援基本理论、应急救援建设理论、应急救援专业理论、应急救援指挥、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等五个方面。应急救援课程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警种部队所担负的任务来设置课程。笔者认为,应急救援课程建设,应围绕岗位任职所需来重点设计。士官制度的改革,是加强部队建设、不断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科学创举。士官要很好地发挥在管理教育、技术工作、执勤训练三个方面的骨干作用。所以,在士官课程设置上应突出重实践少理论、重技能少研究的内容,如黄金部队重点加强物化探、化验加工、野外快速分析和航测遥感等现代化装备操作技能的训练;森林部队应重点加强以水灭火、化学灭火、航空灭火等新型装备技能的训练;水电、交通部队应重点加强抢险救援中推、挖、装、运和钻、爆、破、拆,以及水面船艇等应急救援专用装备识别、操作技能的训练。并将各项基本的能力,整合成相应的专题分立课程,穿插渗透到以任务模块为主线的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内容上要侧重实务性,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实操性,在师资队伍上要强化专业性,在士官对象上要有一定业务集中性。

(二)营造以提高应急救援理念与意识为主体的院校校园文化环境,提高救援意识

多年来,黄金、森林、水电、交通部队在发展壮大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光荣历史传统,如黄金部队的“三光荣”、“三特别”、“三热爱”和“阳山精神”、“西口子精神”;森林部队的“火场精神”;水电部队的“三峡精神”、“羊湖精神”;交通部队的“天山精神”、“老西藏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激励着历代警种部队的官兵们,同时,它也是构成我们警种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和底蕴。随着警种部队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应急救援任务的范围不断加大,对此,作为武警部队唯一一所警种院校,学院的黄金、森林、水电、交通警种专业建设是学院的突出特点,积极研究探索多警种办学的特点规律,紧紧围绕警种部队职能使命和遂行多样化任务现实需要,培育具有“警种元素”的专业文化、特别是宣传危机意识、树立应急救援理念成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的方向。通过宣传、报道近年来警种部队参与应急救援的急难险重任务及感人事迹,组织士官参与地方应急救援等活动,强化士官的应急救援理念,提高应急救援意识,树立“警种战场”敢打必胜的信念,培养士官“警种战场”牺牲奉献的精神、英勇顽强的作风和不辱使命的能力。

(三)构建院校与部队的交流机制,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

为适应我国应急救援的新形势和我院任职教育的特点,应广泛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新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手段,在巩固与完善以往实践性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增加参观警种部队建设、参与部队演练等教学手段,强化和扩大教学领域。一是要从部队精选知识结构合理、有组训教学能力的专、兼职教官。将一线的实践经验与案例充分让士官接触与领会。二是要构建院校与部队的共享资源、训练基地的机制,让士官通过在实地训练过程中锻炼自己,增强自己的认识与能力。三是要建立各警种部队应急救援队伍间的综合演练制度,不断强化各部门间协调演练,形成“总部主导、统一指挥、职责明确、反应灵敏、协调有力、运行高效”的应急救援联运机制。使士官能够经常参与到应急救援综合演练的实战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应急救援能力。结合自然灾害多发区以及事故灾难高发季节等,制定相应的应急培训规划,组织开展各类联动应急演练活动,并实现经常化、制度化。

(四)加强教师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科实力

把应急救援学科的教研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关键性的基础工程来抓,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团队。通过参加院或国防大学轮训班、参加全军学术交流等形式,不断更新现有教授、副教授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始终站在学科前沿,成为应急学科名符其实的学术带头人。有计划地安排中、青教员在职或脱产学习、出国留学或进修深造,大力培养中、青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后备人才。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选拔青年专业人才,改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形成老、中、青比例协调的师资队伍。

(五)增大应急救援信息化内容、实现现代化教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应急救援医学】相关文章:

电力应急救援05-09

应急救援通信05-13

航空应急救援06-23

应急救援响应07-08

应急救援公司07-14

电梯应急救援09-16

应急救援与疏散05-14

应急救援能力评价07-30

隧道应急救援方案05-19

应急救援工作方案07-04

上一篇:走出低谷下一篇: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