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素养范文

2024-05-17

精神素养范文(精选12篇)

精神素养 第1篇

那什么是职业精神呢? 职业精神内容包括很多方面: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 如何将职业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中呢?

一、学习中融入职业精神

1.从入学教育开始, 通过实地参观、 专业分析等, 让学生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性质、意义和工作环境有所接触、了解。只有喜欢这个职业才会努力学习技能, 即便在枯燥、重复、辛苦的基层岗位上, 日复一日, 仍然能耐得住寂寞, 受得了批评, 十年磨一剑。 然后入学初的教育往往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只是让学生对未来行业有所了解, 初步适应, 产生想进一步了解、想进一步把学习专业知识的欲望, 达到最初的目的——树立理想的轮廓。

2.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一个初中刚毕业的人, 很少会思考五年以后的事情, 更别说是规划, 我们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未雨绸缪, 思考未来, 向学生展示这个行业内佼佼者们的成就, 向学生宣传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循着他们的足迹找到前行的方向, 于是乎更容易由此获得前行的力量、学习的动力。

3. 接下来学生开始学习两年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程, 在最初的两年内, 学生并没有全面学习专业课程, 学生普遍觉得语数外很枯燥, 而且实用性不强, 找不到学习的动力, 这也许会让入学教育时培养出来的热情慢慢冷却下来。 但是如果入学教育成功的话, 那么学生每个学期都会很期待专业课的开展, 这两年便需要锻炼学生的耐心, 磨炼学生的性情。对于职校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 有很多是重复性高的, 枯燥的, 于是便会有很多人坚持不下去, 而只有沉下心来, 不为外界所动, 在操作工艺上精益求精, 才能成为行业中的精英, 成为“大国工匠”。 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 就得抱着从事这个职业的决心, 不管多苦多累多难, 都要坚持下去——这是一种职业态度。

4.二年级下半年专业开展起来了, 却只是专业基础课, 有种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奠定了实践课的理论基础, 也是学生以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 此时教师要对学生格外严格要求, 任何一个操作都要反复练习, 任何一个问题都要耐心解答, 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要随便放过, 让学生感受专业魅力、专业的严谨及追求品质的职业作风。

5.当专业核心课程全面开展后, 学生应该已经养成钻研的习惯, 上课特别认真, 会在操作中发现问题, 会主动问问题, 为做好一个操作, 反复练习, 没有怨言, 已经产生强烈的专业归属感, 而且他们清楚地知道这是他们糊口的技能。

二、生活中融入职业精神

世界著名社会学家马尔滕有句名言:“工作是一个人的人格表现。 ”“90后”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在生活中, 还有很多来自单亲家庭, 在家从不劳动, 动手能力弱, 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一旦到工作岗位上就很难适应。 要培养学生能吃苦、愿奉献的精神。 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 吃不亏, 受不了委屈, 老师应该在学生中建立宽容、奉献的价值导向, 以表扬、激励、批评相结合的方式助其价值观的形成与人格的健全。 合理运用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磨炼他们的意志,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同时, 班主任可以结合专业特点, 布置课外作业, 比如市场调研、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新闻信息班会, 收集与专业相关的各种信息布置教室墙面或者班级空间等, 这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锻炼书本以外的技能, 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同时使职业感充斥生活的点点滴滴, 让职业和生活紧密结合、密不可分, 这为培养职业精神奠定了基础。

三、实习期间融入职业精神

实习是学生进入职场前的最后适应阶段, 在这个阶段要让学生明白实习的最终目的是技能的实际运用, 是所学知识与职场需求的对接, 是对职场人际关系的初步建立, 而不是收入攀比, 不是实习地点的攀比。 首先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 合理安排实习点和带教老师, 完善的实习制度是保障实习效率的重要前提。 其次, 实习期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 适时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 鼓励他们在隐忍中练就技能, 在锻炼中发现困难, 在困难中寻求突破, 从突破中实现自我提升。

四、就业是职业精神最终养成的时期

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在工作后逐步完善, 首先这个工作得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工作对每个人来讲其实不只是谋生的手段, 更是我们获得尊重、促进人际交往、事先自己人生价值的载体, 我们每天的工作不是为老板, 为企业在打工, 而是在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 在工作中我们才会不仅仅满足于简单地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 我们才会不断思考, 并勇于承担责任。 像《大国工匠》中的人物那样, 哪怕是最简单重复的工作, 依然能沉下心, 用心完成, 经过数十年的积淀, 最终完美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科学素养 第2篇

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科学素养

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先驱们为我国引进了“赛先生”,从此开始了我国的科学进程。时至今日,科学依然在我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成为了我国既定的国策。然而尽管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国不断取得突破,却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科研学术浮躁、“伪科学”盛行、公民科学素养低下都成了我国科学进程的绊脚石,因而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就尤为重要。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的发达进步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推动力,而科学精神便是指引科学技术走向正轨 的指路明灯。只有弘扬科学精神才能在全社会树立人人懂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才能进一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国家方方面面的发展。因此,要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指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就是要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秉性,它要求人们在对待任何事情的时候必须从实际出发,摒弃浮躁,以务实的态度探索未知的世界,去揭示事情的本质以获求真理。而我国目前学术界及科研领域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夸大研究成果以骗取国家经费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素有“象牙塔”称号的高校校园里,也出现了师生共同炮制泡沫论文、虚假奖项等学术浮躁现象。这些具有欺骗性质的行为反映出科学工作者浮躁、不踏实的工作作风,明显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法在学术上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脚踏实地地专注于科学与学术研究,创造新的科学成果。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就是要弘扬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由“加碘盐可抵抗日本地震引发的辐射”这样一条假新闻引发的全国抢盐潮以及下岗工人张悟本的“绿豆养生说”引发全民喝绿豆汤这些“闹剧”,无不显示出我国国民科学素养之低下。究其原因,是我国国民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面对社会上的传闻和所谓“专家”的论断,公众不是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是盲目的跟风,媒体舆论也不进行科学的查证就进行吹捧炒作,造成了虚假消息满天飞,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思想蔓延的严重局面。因此,应当引导全体国民形成一种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面对一切问题都头脑冷静地进行分析,运用科学知识去破除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思想,从而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目的在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学科学、爱科学、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进行科研和学术,以理性探索的精神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唯有此,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养,才能朝着建设世界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才能使中华民族在未来的竞争中占领先机。

范文二:

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科学素养

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史,无论是西方先进的发达国家还是“亚洲四小龙”新兴国家,无一不将科学作为引领本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也不例外,随着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我国在科学道路上也越走越宽。但是近年来却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科研造假现象屡有发生、张悟本事件反映的“伪科学”行为横行、公民科学素养普遍低下。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科学进程的加快推进,因此必须要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要净化科研环境。当前我国存在的科研造假问题反映出了目前的科研环境并不单纯,究其原因既有科研人员的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与利益相连太过密切,也有制度上的漏洞,评价标准太过单一。因此要净化科研环境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设立科研成果专项基金奖励措施等方法鼓励科研工作者专心科研;另一方面要完善现在的单一评价制度,改变以论文数量评职称的评价体系,特别要实现高校去行政化。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要打击为科学。张悟本事件反映了当前我国伪科学盛行,伪科学是与科学对立,以盈利为目的,以虚假宣传为手段,披着科学的外衣干着不法的勾当,因此必须要严厉打击。一方面,要增加宣传伪科学人员的犯罪成本,严格执行对宣传伪科学的处罚手段,追求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发现有不实信息的流传必须要即使出来予以辟谣,向公民解释,传扬正确的科学的知识。同时公民还要明辨是非,不盲目跟从,发现有虚假知识的宣传药即使举报,帮助国家共同打击伪科学。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要普及科学知识。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普遍低下,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科学进程,因而必须要普及科学知识,帮助公民学习丰富的科学知识。一方面,国家要提供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条件,比如免费开放科普博物馆,发放科学知识宣传手册,免费宣传科学知识等,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学校要承担起宣传科学知识的任务,各教育阶段都应开设相应的科学知识课程,并可以通过科学竞赛等形式进行普及。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渐向公民普及科学知识,从而提升其科学素养。

语文教师的素养和精神 第3篇

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过硬的专业知识体系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坚强后盾和稳固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建起高楼大厦。从字词到修辞,从阅读到写作,任何一块语文知识都不能缺失,从而要建立起完整的有机的知识体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给学生建起完整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进而去培养能力。故具备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必须的和急需的。专业能力素养主要是指语文教师对语文现象、阅读和写作的处理能力水平。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对语文现象分析研究并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应该具有良好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尽管现代社会信息丰富快捷,为语文教师准备了大量的可以解决问题的东西,但信息的真伪和科学性并不十分可靠,甚至是以讹传讹,更何况语文教学还需要言传身教,教师的作为能力影响很大,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文能力。

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该是语文教师的第一素养。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没有专业知识与能力,无以“授业解惑”。如果说教学是耕种的话,那么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是雨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语文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决定着教学有无收获。

高中语文教师的人文思想和情感素养。一个人的思想是否科学、情感是否健康,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性质和结果,反映出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和形象优劣,关系到他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而语文教师的思想和情感直接影响和改变着学生,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人文思想和情感。更何况,语文考试的阅读与写作直接与思想和情感相关,学生没有与之相配的思想与情感是很难应对考试的。尽管学生可以从文本中吸取科学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但语文教师的影响更大,学生没有正确的思想和情感,就没有优秀的语文成绩,语文教学也就归于失败。可见,语文教师的思想与情感举足轻重,它比任何学科教师的思想和情感更重要更迫切。

语文教师的思想与情感要具有人文性,就是对人生、生活、社会、国家、民族等等方面的认识和反映要体现真、善、美,避免不足或偏激,杜绝假、丑、恶。语文学科是培养人的学科,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前途,更关系到学生成人。

精神素养 第4篇

不能依靠个别学生来推进课堂教学

一般说来, 课堂教学三个方面的要素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是课堂内容, 第二个是老师使用的课堂教学技术或艺术, 第三个是课堂过程的设计与组织。就我们所看到的这节课来说, 课堂过程的设计与组织是更为值得注意的方面。

就本节课来看, 课堂过程的推进有过分依赖个别同学的现象, 在流畅性和参与性方面还存在着改进的空间。在数字记录中, 本班共有29位学生, 15位学生没有以个体形式参与课堂;共有14位学生进行了65人次的个体参与, 如个体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被叫起来读书;在65人次的个体参与中, 其中的4位学生被进行了45人次。在很多时候, 教师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只有这4位学生举手, 他们的回答成为教师可以进行下一环节教学的标志或机会, 因此这4位同学实际上构成了课堂起承转合的关键节点。实际上, 这是一个课堂过程组织的问题。

从基本理念上看, 绿色课堂特别要突出自信, 特别要突出学生的投入。这种自信与快乐不仅要源于课堂内容, 而且还要源于课堂过程组织。绿色课堂的组织应该是让学生积极投入的, 能够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

在课堂过程组织中, 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 而且这个问题在课堂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过渡价值, 但是与此相应的是只有几位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从课堂过程的流畅性和参与性来看, 虽然这几位学生能够保障教师把教学过程向前推进, 但课堂过程的参与性就出了问题。如果在一节课中经常出现此类现象, 就会出现几位基础好的学生占据了多数个体参与课堂的机会, 需要教师思考的是课堂过程的设计是不是超越了学生的发展水平。

课堂教学有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因材施教, 现在也可以称为“以学定教”。这种基本原则意味着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找准大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便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求很高, 即便我们的教育理想很高, 但是都需要把学生的现有水平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课堂的平等参与还与课堂教学技术的使用有关。比如说在编码这一课。教材给学生的最后一个题是要给学校的学生做学号, 这个编码其实是相当困难的。编码的技术在计算机编程中是非常核心的技术, 好多程序编得好是因为它的编码好, 好多程序不好是因为它的编码太复杂了。那么, 在这个内容中, 有一个知识的梯度。如果这个梯度在教学中没有处理好的话, 那么在知识要求比较浅的时候学生们都能发言, 这个时候再习惯于找那几位好的学生回答问题, 在难的时候又只能再找这几位学生, 那么, 这节课最后的结果肯定不好。因此, 知识梯度的问题就是一个共通的问题。从学生参与来说, 这看起来是一个课堂过程组织的问题, 事实上又是与课堂内容的组织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有公平意识, 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关注课堂教学的精神追求

绿色课堂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方面, 还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精神追求方面。课堂教学的一种高位精神追求就是要实现非常高位的学生发展目标。对于具体的课堂来说, 精神也是需要的。比如, 对数字编码的课来说, 我们可以追求一种人文化的数学。为什么一些特别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中内容很多, 也不会感觉到忙乱,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有着明确的精神追求。具有特定精神追求的教师很明白, 自己在课堂上应该关注什么和忽略什么。

从课堂的深层追求上选择课堂教学的内容, 这就是精神的聚焦。有一次我遇到一位特级教师, 她的叙述方式引起了我的兴趣, 在关于教学的对话中她的说话方式是:“我理解数学是什么, 我理解小学数学是什么, 我理解小学数学教育是什么, 那么我现在该做什么。”她的创新是一个思路层面上的创新, 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改进。一般来说, 课堂技术方面的改进只能让我们高效, 不能让我们富有品质。所有优秀教师的优质课, 都不一样, 都有个人特色。从这点上来说, 课堂教学的高层要求是个性化的, 我们主要处理的一般问题只能让课堂达到高效的水平。但就高效而言, 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哪个维度的高效。

就教研来说, 有很多人追求能够把个体化的课堂经验转化为更为普遍的经验,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研究不能太具体, 要关注课堂中共通的问题和要素, 要学会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基本的归类。进行归类就是一种聚焦, 比如语文课堂我们可以聚焦在如何深刻地把握语文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或如何处理知识的梯度。通过教研, 如果我们一旦在这类问题上取得更为深入的认识, 这样的教研就能真正解决普遍性的问题, 就能真正产生促进普遍意义上的课堂改进效果。

关注教师的深层学科素养提升问题

绿色课堂的建设需要关注深研教材的问题, 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 这对于普通教师来说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从以往的教师培养体制来看, 很多教师在进入教师岗位之前经历了最为扎实的学科素养教育阶段。但是, 这里面会出现当时的学科素养教育水平就不太高、现在任教的学科和当时学习的学科并不对应, 或者学科知识本身发展很快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制约这些教师在自身所教学科上的基本专业素养。更为紧迫的是, 如果一位教师在这个方面有一定问题, 这是很难通过日常方式来解决的。从现代教师日常的学习来看, 进行比较多的是结合教学内容的学科专业学习以及教育教学技术学习, 很少会涉及普遍性、根本性的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除非, 个别教师接受在职的学历教育。

精神素养 第5篇

巧用“工匠精神”,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

【摘要】本文主要从“工匠精神”引申到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在强调工匠精神的同时,对我国职业教育中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关键词】工匠精神 工匠艺人 职业教育 职业素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何为工匠精神?百度百科的词条中解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虽说工匠精神是其利虽微,却能长久造福于世。正如罗民所说:“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工匠精神,正是追求精益求精,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的体现。工匠精神是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它的核心在于,不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且树立对工作的敬畏、对事业的专注、对责任的担当、对质量的执着、对完美的追求,并将这些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不仅需要提高科技研发能力,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因素——工匠精神。只有摒弃浮躁,专注耐心地提升品质、改进设计、完善细节,才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中国制造”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作为传授职业活动所必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必然在培育工匠精神中承担重任。职业教育要为学生注入“工匠精神”,培养符合现代工业需要的智慧型“匠人”。重拾“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诉求。将 “工匠精神”培育成为职业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那么,如何在职业教育内培育工匠精神来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更多关注专业知识的授受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人的发展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职业素质养成缺少,无形中把学生当成了技术的容器,试图使其成为掌握实用技术技能的高级“机器人”,体现的是典型的“技能至上”功利主义理念,偏离了育人的教育目的。这种理念下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工匠精神,很难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职业学校应当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在职业教育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工匠精神的氛围,让学生获得工具性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一是通过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实习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工匠、工匠精神,及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是通过传授完整的产业链知识与技艺,让学生了解产品的改革和产业发展动向,感受工艺形成的历史文化,体会工艺的价值和工匠的地位。三是改革评价标准,完成一项任务不以“合不合格”做标准,而是以“完不完美”为要求,纠正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培养专注持久的定力。

第二、借用工匠艺人 “扬长避短”的智慧,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工匠“扬长避短”的智慧,帮助学生选对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职校积极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打造多样化、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中职学校所有专业均开展选课走班教学活动。比如太原市太平高级职业中学通过“选择性学习”课程改革,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寻找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专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例如:指导善表达爱交际的学生学习旅游专业,选修“口语表达”课程;指导心思缜密、喜欢独处的学生学习会计专业,选修“企业模拟经营”等课程„„实现学生特长与专业发展方向的无缝对接。

第三、借用工匠艺人“高瞻远瞩”的眼光,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就要学习石雕大师在动刀斧之前“眼前有原石,胸中有锦囊,脑里有成品”,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不断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和通道中,搭建学生多样成长成才的发展平台,满足学生直接就业和继续升学的不同选择需要。首先,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在开展职业理想教育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方向、人生目标、家庭期望等综合因素,既有较高标准,同时契合实际。如教师、工程师、企业家、职业经理人、高级技师等,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第二,帮助学生规划切实可行的职业理想实现路径。将目标实现过程分为学校学习、社会实习、工作适应期、工作发展期、工作突破期、目标达成期几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设置阶段目标,安排实现路径。引导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做到像高超的工匠艺人那样“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相信中职学生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宽。

第四、借用工匠艺人“大刀阔斧”的勇气,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职业教育要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必须要学习工匠艺人的勇气,帮助学生大刀阔斧地剔除陋习,使自身优势得到巩固和发扬。首先,中职学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行为陋习的危害性,通过多种途径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工作事业的顺利发展。其次,中职学校校纪严明,管理“严”字当头,“亲、勤、细、实”辅之,不但发挥集体舆论力量监督,还通过评比机制激励,更有严厉的制度约束,从学生个人的形象到日常行为都要明确规范,令行禁止。其三,中职学校可引进企业“5S”管理模式,塑造学生规范职业行为。在实训室、教室、寝室做好“统一标准,强化学习;分层推进,突出重点;注重细节,反复训练;检查评比,奖优罚劣”四个步骤,让学生“花费点时间,养成好习惯;做好5S,受益一辈子”,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第五、借用工匠艺人“精雕细琢”的耐心,提高学生专业应用技能 技能是中职学生在社会中的生存之道、立足之本。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必须学习工匠艺人“精雕细琢”的耐心,尊重技能的规律,重视耐心的培养,重视技能的磨练。首先是理论指导操作,任何技能的学习,都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理论相对枯燥、抽象,更需耐心。其次是熟能生巧,实践操作需要千百遍的重复,特别需要耐心。技能的提高,重在精细:如烹饪专业,讲究刀工的精巧;数控专业,车工钳工都精确到“丝”(0.01毫米);汽修专业,寻找车的毛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或在修理时都需要耐心。中职学生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需要工匠艺人般的“精雕细琢”,只有耐得住寂寞,耗得了时间,才能成大器。

第六、借用工匠艺人“吃苦耐劳”品质,锻炼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 中职学生要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工作岗位,实现职业理想,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吃苦耐劳”。而工匠艺人就是他们最好的榜样。首先,职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吃苦耐劳”主题教育,营造浓烈的教育氛围。如举办 “吃苦耐劳与成功之路”优秀毕业生汇报会、“培养吃苦耐劳品质,铸造人生辉煌”的主题班会等。其次,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需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中职学校可每月安排学生参与综合能力实践,每个班级负责一月学校管理、服务、卫生保洁等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工作岗位中体会辛劳和成功。第三,顶岗实习阶段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的最佳时机,学校要求接收企业对实习学生从严要求,严格考核,把学生的实习表现作为择优推荐的重要依据。职校还可建立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对接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和配套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的无缝衔接。通过提高校企合作成效,使学生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真正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

第七、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精神素养 第6篇

【关键词】 教师 师德素养 校园 精神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1-002-02

0

一、抓观念更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树立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理念,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办学思想和管理思想引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學校办学水平。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学生每个方面的健康成长。为此,抓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更新教师的观念,把教师对教育的认识统一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高度。近年来,我校确定了“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本,以德立校”的办学策略,提出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口号,牢固树立了家长学生的事无小事的观点,让教师从人的心理、情感、发展、需求、个性特点等方面,倾听学生的心声,听取家长的建议。学校要求每一位教职员工要像热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热爱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并要求教师每月做到“六个一”:找学生谈一次心,与学生做一次扫除,参与学生一次班队活动,观看或批改一次学生日记,进行一次家访,总结一次班级思想状况。这样在全校上下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师生之间驾起了沟通的桥梁,建立了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在感受和谐大家庭温暖的同时,工作并快乐着。

二、抓读书学习,丰富教师文化底蕴

“生命因读书而精彩,事业因读书而成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不断丰富教师的文化积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在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中,我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大力倡导读书,为教师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学校的图书室购置书籍十多万册,并每年订齐了所有的报刊杂志,让教师随时借阅。二是为每个教师发放购书卡,每年400元,让教师自由选择购书。三是学校集体为教师购买《教师法律法规》、《走进新课程》、《给教师的建议》、《教师教育心理健康》等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供教师阅读。四是学校定期在网上发布教育教学最新信息,供教师上网阅读。五是制定读书计划,提出读书要求:①针对事业特点和职业需求,研读先进的教育理论及专业类书籍,做学习型、专家型教师;②读教育经典著作、名家、名著,与智者对话,做智慧型教师;③读自己喜欢的个性化的书,做有特色的教师,这样做到有目的地阅读。六是人人发放笔记本,随时写学习摘录、读书心得体会,并定期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通过这些有效手段,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变为自觉行为,使教师不断追求新知、充实自我,提高文化品位,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

三、抓师德培训,提高教师师德认识

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对教师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力。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与发展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随着形势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用新的教师教育理论和终身教育思想,开展校本培训更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为此,我校在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把提升教师师德素养作为校本培训的首要任务。一是组织专题学习、讲座。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开县优秀教师群体的感人事迹;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五位教师模范事迹;学习了《人民教育》中的《以新的视角审视教师职业道德》、《爱与责任——师德之魂》等文章。先后举办了《新时期师德建设》、《找准德育着力点,凸显德育生命力》、《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建设班级文化,打造班级特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讲座,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德认识。二是引导行为研究,提升教育教学智慧。学校采取自我剖析、经验交流、专题讨论等方式,探讨研究德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交流自己的新点子、新思路、新举措。我们还定期开展互动式研讨活动,教师将自己教育中的困惑问题筛选出共性化的话题作为研究的议题,在年级组内掀起头脑风暴,激发主动思考、真诚合作研讨。三是坚持开展“师德结对”帮教活动,落实师徒对子。签订帮教协议,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通过以上一系列培训,促进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抓制度建设,规范教师师德行为

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系统、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教师行为,内化为教师个人的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体现出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我校在探索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师德考核奖惩机制。我们根据各级教育部门制定的师德师风准则及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各科室、班主任、任科教师、员工育人职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达标条件》、《教师师德考核评估记分标准》、《师德师风管理制度》、《教职工工作十个不允许》教师师德互评表、学生评教表、家长评教表。每个制度的出台都交教职工讨论、通过,取得共识,一致认同。使教师人人都能自觉地用此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师德素养。从而以达到全体教职工共建校园、共造校风、共守校规的目的。

五、抓师德建设活动,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尊重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师德是学校精神的主体和灵魂,师德建设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重要工程,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抓出实效,才能把教师队伍打造成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师德高尚的德艺双馨的教师群体。近年来,我校紧扣时代特点,创新工作思路,以活动为载体,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活动,创造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教育服務进万家”活动;“树师表、重师德、讲诚信”活动;《我为教师添光彩》师德主题活动;《让师德在岗位上闪光》、《修师德、正教风》演讲比赛活动、教师职业道德论坛活动、《征集教师人生心语、教育座右铭、教育用语忌语》活动、《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活动。年末还开展了德育年会,通过教师人人写德育论文、教育案例、专题论坛、年级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形式,共同探讨新时期德育问题及对策,收到了良好效果。

六、抓师德评比,激励教师争先创优

人本管理的关键就是对人性的科学理解基础上,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看准人的优势和利用这些优势,发现每一个教职工的独特的价值,发现每一个人的闪光点和不同点,然后激励之、弘扬之。建立良好的师德评价机制,坚持开展好师德评比是将师德建设引向深入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必要措施。我校多年以来,一直坚持开展师德评比活动。一是开展“师德师风四评”活动。领导评,教师互评,学生评,家长评,并将评比结果纳入教师期末教学奖考核。二是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专项奖惩考核,根据制定的师德师风考核十个条件逐一检查、打分、评出等级。三是每年评选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在校园橱窗里宣传。通过以上师德评比活动,让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每个人活得有尊重、有价值。同时更加激励了广大教师不甘人后、积极向上、严于律己、争先创优,形成了一种以遵守师德为荣、以违反师德为耻的良好风气,从而促进了教师和学校的健康发展。

精神素养 第7篇

一、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以往的教学方式来看,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模式,对教师产生了较大的依赖。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需求着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在建立新的教学体系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新的教学体系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模式的放弃,教师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发挥教学的最大化作用。

例如,在学习《赠汪伦》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前,教师应该讲解自学的一些要领以及注意事项,在必要情况下还可以为学生制定一些教学任务,指引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从诗歌的题材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通常情况下体现的都是依依惜别之感,从而体现双方的友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应该从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当时的情感着手。而后,学生就可以具体分析诗歌内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是情感宣泄的节点,作者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依依惜别与朋友之间的友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基于他们对友谊的理解,解读这首诗的感情,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共鸣。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对知识的内容有了直观的了解,而且自主学习能力也有所加强。

二、为学生建立情景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情景模式的作用是在课堂中模拟情景,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通过直观的观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的。更重要的是,多数情景模式需要由学生来完成,因此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转变情景的方式,以求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多数文章具有情景建立所具备的条件。对学生来说,应该珍惜这些机会,在参与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语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雷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发挥文章本身的优势,将话剧改编为一个情景,并由学生进行表演。在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他们会对话剧中人物的性格、所要表达的主旨和内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种亲身经历中,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也是不同的,他们可以基于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对于教师来说,除了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景模式之外,还应该根据时刻观察学生的动态。小学生接触学习的时间还少,无法根据自身情况改变自主学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是一个抽象的内容,若是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无法形成具体的认识,从而对教学形成了一些负面的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情景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

三、不断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及时纠正

培养学生自主精神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调整的过程,遇到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能够从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在教学计划和课堂形式中做出调整。此外,教师还应该正视这个问题,调整好教学心态。对教师来说,应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与之匹配的解决方式。首先,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自我约束能力都不够成熟,因此教学节奏不宜过快,应该循序渐进,保护学生的情绪。其次,在制定情景模式的时候,应该应用多种教学资源,提高情景模式的针对性,增加学生在情景中的感受。这样可以让学生得到良好的体会,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的养成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最后,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情绪上着手。对小学生来说,情绪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对教师来说,应该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为他们营造一个合理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感染。

四、结语

自主能力是表现学生独立程度的主要衡量标准,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同时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其语文素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建立一种新的教学体系,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发挥情景模式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其中得到足够的锻炼,发展自己的独立意识。最后,教师还应该正确地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所谓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是指学生的自学能力,它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在这个条件下,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他们制定针对的教学措施,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精神观念或者是对语文的一种感悟,它对语文同样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来,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出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小学语文的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倩.初中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2).

精神素养 第8篇

1 培养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养与团队精神的重要意义

新闻采编工作, 即对电视新闻素材、线索和资源进行搜集、获取、整理和编辑, 是新闻节目制作的核心与关键部分。新闻采编包括多个环节, 内容也相对复杂, 如, 针对新闻当事人进行采访, 对新闻事件进行文字编辑、图像摄录以及对后期合成等, 因此需要新闻采编团队各个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高质量的新闻采编工作, 是确保新闻节目逻辑清晰、主题明确、报道深入的重要前提, 而新闻采编团队成员的个人素养以及团队精神, 则是高质量完成新闻采编工作的关键因素:首先, 有利于新闻采编人员的个人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竞争与合作的社会, 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自成长、甚至获得成功, 在互助合作、充满团队精神的氛围中, 新闻采编人员能够更好地向他人汲取经验、避免失误并更快地完善自己;其次, 有利于新闻采编队伍的整体提升。“1+1≧2”, 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相加之和, 只有新闻采编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团结一致、相互支持, 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支综合素质高、采编业务过硬的新闻队伍;第三, 有利于制作出精品新闻节目。如前所述, 新闻采编工作涉及多个环节、丰富内容, 只有采编队伍之间的通力合作, 才能真正做到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也才能使一切工作有条不紊、顺利推进, 最终打造出真正的“精品”来。

2 培养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养与团队精神的几点原则

重视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养与团队精神的培养, 是确保电视新闻栏目富有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根据新闻采编工作的特点以及新闻采编人员成长的实际需要, 可以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2.1 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即从有益于每一个个体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 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的人。新闻采编队伍是一个整体, 只有确保每一个新闻采编人员都能在这一整体中获得终身发展及成功的机会, 才能使团队整体充满活力、不断进步。新闻采编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 当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团队中能够迅速成长并获得最大收益, 自然乐于在团队中努力成长并为团队其他成员提供更多帮助。

2.2 鼓励良性竞争

良性竞争, 即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 每一个新闻采编人员为了打造出高质量的新闻节目, 所进行的比较各自工作完成情况及业绩, 以便使自身获得更多激励的行为。良性竞争是提高采编人员个人素养、培养团队精神的重要原则。如果缺乏竞争, 团队就会缺乏活力, 而如果缺乏良性竞争, 团队则会陷入混乱之中。因此, 要在新闻采编团队中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使每一个新闻采编人员都能发现他人的优势、看到自身的成长。

2.3 强化岗位职责

岗位职责, 即岗位所要求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新闻采编工作是一项新闻记者、摄像人员、编导等多个岗位人员共同努力完成的系统工程, 因此, 在团队中进行明确分工, 尽量使不同岗位的人能够高质量地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 是提升团队工作效率和整体实力的重要原则。

3 培养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养与团队精神的有效策略

在对新闻采编工作及团队建设方面进行细致了解之后, 笔者结合自身的一线工作经验, 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策略培养采编人员素养与团队精神。

3.1 明确团队目标

团队目标的明确是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培养、团队成员提高的重要前提。打造精品新闻节目, 锻造过硬的采编队伍, 正是新闻采编团队建设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明确后, 有助于将团队成员的目标凝聚汇集到一点上, 使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再将团队目标进行合理分解, 落实到每一个团队成员身上, 使每个人都能明确自身所要完成的任务, 以上都有助于团队成员及团队整体的发展。

3.2 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培养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养与团队精神的制度保障。通过科学考评机制, 对团队成员的个人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激励, 在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之余, 也有益于在团队内部形成良性竞争的良好氛围, 为团队成员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促使团队整体形成发展的合力。

3.3 加强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是培养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养与团队精神的关键环节。传媒业是一个快速发展和进步的行业, 只有不断学习、深入学习、终身学习, 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新闻采编团队会就某一新闻采编工作召开工作会议, 或进行工作安排和部署、或进行工作反思和总结, 这都是团队进行学习的良好契机, 要鼓励大家积极发言、集思广益, 在团队内部刮起头脑风暴, 使团队成员在激烈的碰撞中更好地提升自己。

个体的智慧和才能, 只有在团队之中, 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团队整体目标的实现, 同样需要个体的大局意识和团结协作。电视新闻媒体是一份承担了重大社会使命, 极具挑战性的事业, 因此, 重视新闻采编人员素质与团队精神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新闻采编人员既要重视对个人素质和业务技能的提高, 又要强化自身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力争为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质与团队精神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新闻节目的质量。当前, 我国电视新闻媒体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这也对采编人员素质与团队精神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深入探究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素养与团队精神的规律与原则, 为打造一支过硬的采编队伍、推动我国电视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编人员,采编素质,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波.浅议新闻采编工作中的团队精神[J].科技风, 2010 (17) .

[2]陈哨兵.浅谈电视民生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和团队建设[J].科教文汇, 2013 (6) .

一篇童话中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第9篇

人类现代教育史也是促进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历史。不管哪个国家、哪个名族, 对下一代的教育, 也都是本着这一原则进行, 因为这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方法的使用是实现社会创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和基础, 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人文精神更包含了很多的因素, 不管是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把握, 还是对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寻, 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的渴望, 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只要增强了这种人文精神, 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幅度提高,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就认为, 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习做事”和“学习做人”两大部分。在他看来, “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 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 养成人文精神, “做人”和“做事”对人来说, 都是必不可少的。

当代中国的高职教育, 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高职生在校期间, 他们学知识、练技能, 做事的翅膀逐渐硬朗起来。那么, 他们作为社会的一员, 怎样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笔者想就人文社会课程教学中如何体现对高职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做点分析, 以期到达高职课程改革中大量渗透人文思想的意图。

我们以一篇童话作品《海的女儿》为例看看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青年学子的人文精神。

《海的女儿》是安徒生童话宝库中的珠玑, 是最脍炙人口的名篇, 它通过小美人鱼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为爱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 来表现小美人鱼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善良的心灵。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她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 8岁、18岁、28岁、38岁、48岁分五段阅读《海的女儿》, 每次都能读出新意, 但小美人鱼的崇高精神、高贵品质却是一一贯之, 每每让她流连忘返, 不绝于耳。

执著的追求

追求, 就是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人类社会自古至今, 在追求中前进, 在追求中发展。就一个人而言, 活着就必须要有追求, 如果没有理想, 没有目标, 没有追求, 将会迷失自己, 会活得很空虚, 很迷茫, 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古今中外, 多少名人学士都有过关于追求的名言或通过文艺作品阐述追求的故事。因而, 追求本身已经成了一个人思想品格高低的代名词。

我们要分析的《海的女儿》这部童话作品, 其主人公小美人鱼身上就具有这种优秀的品质。

小美人鱼为了追求人的高洁和不死的灵魂, 放弃华贵的海宫生活和三百年的寿命, 经受种种痛苦, 最终在希望幻灭之时, 不惜抛弃生命, 去诠释何为真正的人。她追求美好的目标, 但对于追求过程本身的看重, 远胜于结果。一般的人, 看重的却只是结果, 遇到一点点困难、挫折就会止步不前甚而退缩。但这些痛苦, 对小美人鱼来说算得了什么?她的每一步都像是在刀尖上行走:永远离开海宫, 离开父母姐妹, 去掉鱼尾长上人腿。可是她为了一个自己的目标, 始终没有放弃。即便是在追求的目标已经没有实现可能性的时候, 她仍在前行。难道小美人鱼真的没有获得人类不灭的灵魂吗?不, 她分明被作者赋予了人类最美好的灵魂。表面上小美人鱼失败了, 她没有得到王子的那份爱, 但在精神上她至高无上, 芸芸众生望尘莫及。

是的, 无论怎样, 你努力地追求了,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懈地拼搏了, 不论结果如何, 都不会有遗憾。追求本身就是回报, 追求本身就是一种美。

有个故事很发人深省。

有人曾问三个砌砖的人:“你们在做什么呢?”

第一位说:“砌砖。”

第二位说:“赚工资。”

第三位说:“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

若干年后.第三个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三句话反映了三种迥然不同的人生追求。第三个人把平凡甚至枯燥的工作当做自己的人生梦想, 这个美丽的梦想激发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地去追求, 这成为他人生中不竭的动力, 他最终实现了梦想。

人类正是在不断追梦的过程中, 不断地发展、创造、完善。历史的车轮正是在追梦过程中飞速地向前发展。

做一回人真值得

《礼记礼运》中说:“故人者, 天地之德, 阴阳之交, 鬼神之会, 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 天地之心也, 五行之端也, 食味, 别声, 被色, 而生者也”。

当代人学家张荣寰2008年3月给人以合理的解释:人是自然 (多维度生物圈) 的本我存在;人是超越万物的灵长;人能在生物圈获得两个层次的和谐幸福, 即初级追求真、善、美所获得的和谐幸福;高级追求价值、意义、超越所获得的和谐幸福。

人的本质即人的根本是人格, 人是具有人格 (由身体生命、心灵本我构成) 的时空及其生物圈的真主人。人的终极目标是使人类迈向更高文明, 实现更高层次的和谐幸福。人类将重新发现了人和人格的伟大,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能力, 人要砺练人格, 个性应该智慧;一致幸福的求实精神, 人对人首先要研究, 绝不满足于对其他事物的一知半解, 为创造现实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把人从以往历史、民族、宗教、地域划分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人是世界的灵魂, 也是的主宰。笔者认为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他的社会属性, 即有自控力、会思考会分析、有最复杂最壮丽的爱等。

小美人鱼可以在那深蓝色的海底世界自由自在地度过三百年的岁月, 然后化为泡沫, 结束她无忧无虑的一生。寿命比人类长好几倍, 但她却永远是一个低级生物, 没有人类的特有的那种“不死的灵魂”。为了获得这个灵魂, 进入生命的较高级境界, 她放弃了无忧无虑的生活, 忍受着把自己的鱼尾换成一双美丽的人腿后所带来的巨大痛苦, 而热恋人间的一位男子, 希望通过和他的爱情能分得一份人类的灵魂……可是, 当她得知王子已有了心上人之后, 美好的憧憬、希望破灭了, 这让她极度的遗憾和伤感。如果这时她能“回心转意”是有机会的, 但她不愿以牺牲心爱的人生命为代价, 换取自己的个人幸福。最终自己投入大海, 化为了泡沫。

小美人鱼对做一回人抱有充足的信心, 可是事与愿违。尽管如此, 我们还会说“好样的, 小美人鱼!”

为了爱牺牲自己

生死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要面对的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讲, 生是人类繁衍的一种自然延续, 死也是自然界保持正常的一种循环。死除生理性衰弱而产生, 还有自然因素的促成, 也属一种自然环节, 同时也保证了人类的繁衍和兴旺。生死是宇宙的生成、消亡的定律的科学, 永恒不变是不存在的。由此而知, 生死与之俱来, 有生便有死。死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死并不可怕, 关键还是应该死得其所。臧克家《有的人》说的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形象地说明了人类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的生存与死亡的状态。中国历史上, 像刘胡兰、黄继光这样的人, 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关键时刻视死如归, 凛然就义, 堪称英雄, 着实是我们的榜样。

小美人鱼最终的化为泡沫 (也即死亡) 也是为了心中的一个念想。那即是不让自己所爱的王子受到伤害。她的姐姐们曾对她说, “在太阳没有出来以前, 把刀刺进那个王子的心里去。当他的热血流到你脚上的时候, 你的双脚将会又联到一起, 成为一条鱼尾, 那么你就可以恢复人鱼的原形, 你就可以回到我们这儿的水里来。这样, 在你没有变成无生命的咸水泡沫以前, 你还是可以活过你的300年的岁月。快动手吧!在太阳没有出来以前, 不是他死, 就是你死!我们的老祖母悲伤得连她的白发都脱落光了, 正如我们的头发在女巫的剪刀下落掉了一样。刺死那个王子, 赶快回来吧!快动手呀!你没有看到天上的红光吗?几分钟以后, 太阳就出来了, 那时你就一定要灭亡。”可是, 小美人鱼“看见那位美丽的新嫁娘把头枕在王子的怀里睡着了。她弯下腰, 在王子清秀的眉毛上吻了一下。她向天空凝视-——朝霞渐渐地变得更亮了。她看了尖刀一眼, 接着又把眼睛转向王子。刀子在小美人鱼的手里发抖。但是正在这时候, 她把刀子远远地向浪花里扔去。刀子沉下的地方, 浪花就发出一道红光, 好像有许多血滴溅出水面。她又再一次把她迷糊的视线朝王子望了一眼, 然后就从船上跳到海里, 她觉得她的身躯在融化成泡沫。”

人最终都有一死, 可死的情形各不一样。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 小美人鱼为了自己执著的爱, 她放弃了本属美好的东西, 而甘愿以死相报。这种为了他人的利益而甚至放弃自己生命做法, 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高职生专业文学课程的学习, 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 当然也不可缺少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二者相辅相成, 彼此促进, 通过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 进一步提升高职生的整体素质, 使他们毕业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祖国, 服务于社会。

摘要:科学素养是人类认识自然、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一种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弘扬科学精神的态度。人文精神却是人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把握, 包括对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寻, 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的渴望, 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正确把握好二者的有机联系, 才能够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素养,人文精神,融合,渗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彩霞:《试论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第15期) 。

[2]、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精神素养 第10篇

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素, 儿童的精神从很大程度上说就是游戏的精神, 儿童是以游戏的形式和态度拥有世界的, 儿童文学作品与儿童游戏之间是一种对应同构的关系, 儿童对文学的接受也常常具有游戏化的倾向, 是一种带有游戏意味的审美活动。在幼儿文学教育活动中, 受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 幼儿选择和欣赏作品受到很大限制, 教师由此成为传授幼儿文学作品的媒介, 调控和规范着整个文学欣赏过程, 教师的文学素养直接影响着幼儿对文学的欣赏。作为以儿童文学作品为教育中介的幼儿教师理应把游戏精神作为自己的存在前提和美学品格。高洁曾撰文指出教师的游戏精神“主要包括自由精神、创造精神和体验精神”, 徐冲也对此进一步阐释:“‘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自主、自愿自觉的精神, 是一种超越功利、愉悦快乐的精神, 是一种感受体验、想象创造的精神, 是一种超越现实、自我满足的精神, 是一种平等参与、合作互动的精神, 是一种交流对话的精神, 是一种主动建构和自我生成的精神”。这种呈现自由与愉悦、体验与平等、开放与创新的内在精神品质, 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及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 游戏精神的自由、自主、体验和创造性的超越境界是每一个幼儿教师所应追求的, 笔者认为, 幼儿教师应在游戏精神的观照下注重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一.导入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 实现教育观念的自我超越。

多年来, 幼儿期常规基础知识教学及文学教育与“快乐”、“创新”无缘, 大多数幼儿教师侧重语言主题的活动, 以单纯的识字教学为主要目的, 本应充满乐趣的教学活动因而变得枯燥乏味。实践证明, 幼儿期的语言学习要给孩子乐趣, 在游戏的语言环境中, 孩子找寻到欢欣的元素, 才能更轻松愉悦地掌握新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成人与儿童进行精神交流与对话的纽带, 是以儿童为本位的作品, 它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 反映儿童真实的情感愿望, 具有儿童乐于体验的审美情趣。3-6岁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在教育活动中要借助幼儿文学作品对孩子进行最初的心理和审美启蒙, 教师必须在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下, 既关心孩子语言的发展与提高, 又着眼于孩子终身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只有彻底改变那种将幼儿文学教育视为纯粹的语言教育工具的看法, 树立起全新的儿童文学理念, 从儿童本位出发, 以愉悦儿童身心为旨归, 注意契合儿童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接受能力, 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文学欣赏活动的价值意蕴, 回归幼儿文学欣赏本身, 才能在幼儿园卓有成效地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活动。总之, 高擎游戏精神的旗帜, 倡导加强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理念教育, 让“儿童文学回归儿童”, 是提升幼儿教师文学素养的关键。

二.童心与爱心携手, 凸显教育真义。

尽管理论研究者对游戏的理解各持己见, 但他们都把“愉悦”作为游戏的一个基本特质。趋乐性是游戏的本质特征, 愉悦则是受超越性动机驱使的体验, 最直接的代表着游戏精神的特色。在教育生活中, 愉悦绝不是简单地等同于表情上的兴高采烈, 而是一种因自由和投入而产生的心灵的满足, 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反过来促使游戏人极容易达到精神层面的满足, 从而进入忘我的自由状态, 在悠然自得的状态中体悟并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和生命的充实。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怀有童心, 热心教育, 挚爱孩子, 努力走向职业的自由自觉, 体验教师生命的幸福与愉悦, 是教师游戏精神的必有之意。童心是走进儿童精神世界的钥匙, 热爱儿童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基本品格。幼儿的文学天地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饱含真善美的奇幻天地, 它从内容到形式, 从情感到语言, 都焕发着源自纯洁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教师感悟理解幼儿文学作品, 引导幼儿欣赏文学需要“童心”。“以儿童的耳朵去听, 以儿童的眼睛去看, 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才能更充分地去了解、认识儿童, 理解、欣赏儿童, 才能得到更多的童心回应。而拥有崇高的爱心会促使教师激发起强烈的责任心, 体验到教育的真趣, 育人的真义, 职业的超然。我们可以看到, 只有教师认真投入、充满热情, 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享受的时候, 才会将蛰伏在教师自身以及学生身上潜在的审美因子唤起, 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 才能有助于和谐、活泼、互动的教学氛围的创设。

三.充实拓展知识结构, 激发创造热情。

追求自由、主动创造是人的精神的内在要求, 也是游戏精神的核心所在。从根本上说, 幼儿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营造一种爱的氛围需要创造, 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需要创造, 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取舍同样需要创造。一个具备游戏精神的教师会凭借自身丰富的知识结构, 主动迎接教育生活中的开放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积极自主地思考问题, 自由舒展灵感的羽翼, 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是一个开放而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最需要“自由创新”的游戏精神。而一些幼儿教师知识结构体系中理论知识比较匮乏, 文本阅读量太少, 面太窄, 在教学活动中难以有所创新, 更难以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启蒙作用。只有拥有丰厚的儿童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对儿童文学作品较高的阅读分析力与审美鉴赏力, 教师才能在文学欣赏主题活动中准确地驾驭教学, 在引导幼儿真正享受到阅读乐趣的同时, 将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有鉴于此, 幼儿园在引进教师的时候, 应改变重艺体的旧观念, 把文学素养作为其中的一项考核标准, 定时集中对幼儿教师进行儿童文学理论的培训, 并在教师评价中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以促使幼儿教师提高学习的动力, 掌握广博、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 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 了解儿童文学欣赏规律, 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 激发创造热情。

四.掌握娴熟的游戏组织技巧, 彰显教育灵性。

游戏是幼儿兴趣的源泉。游戏活动总是让孩子们充满着激情, 充满着乐趣。传统教学模式照本宣科, 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 从语言工具性入手, 单纯地强调认知能力发展与德育教化, 这样很难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美的意识, 得到美的享受。理想的幼儿语言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 也要突出其儿童性, 前者指向诗意、感性、美, 后者指向快乐、有趣、游戏精神。教学语言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教学组织技巧, 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文学欣赏的效果。如果教师以形象生动、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会收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具有娴熟的游戏组织技巧:首先, 幼儿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场域”, 扮演好“助玩者”的角色, 把基本的教学过程和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的快乐情感有机结合起来, 把教学任务和内容通过多样化游戏活动表现出来, 把语言文字视为文本、幼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游戏”, 用游戏引领幼儿进入阅读的世界, 激发幼儿每个感官的积极投入;其次, 搭建语言文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平台, 给幼儿以美的熏陶。儿童文学中有许多内容与其他艺术形式都是水乳交融的, 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这一特点, 在游戏精神的引领之下, 创新幼儿文学的教学手段, 将朗诵、游戏、绘画、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 使语言教学、文学熏陶、艺术教育、童心童趣等融为一炉, 娴熟运用现代化、多元教育设计方案, 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架设起一道认知的阶梯。

幼儿文学教育的终极是走向“幼儿”的教育, 幼儿教育的关键是“游戏精神”, 倡导幼儿教师的游戏精神是今后学前教育革新的重要参据。适应时代发展与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 从游戏精神的角度观照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 凸显教育真义, 激发职业热情, 使生命的灵性、创造性在教学中得以彰显, 是提升我国当前幼儿教师文学素养的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主编.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2]高洁.论教师的游戏精神[J].全球教育展望, 2008 (10) :40-43.

[3]徐冲.追寻语文教学的游戏精神[J].语文教学, 2006 (11) :23-25.

精神素养 第11篇

關键词:工匠精神;坚持不懈;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2015年随着《大国工匠》节目在央视的热播,引发了国人对“工匠精神”高度关注。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而言,如何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要培养新时代的能工巧匠,就要让“工匠精神”在学生的职业素养中绽放。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工匠精神及其文化渊源

美国作者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中说:“工匠精神的拥有者并不单指手艺人,还有使用现成的技术工具,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明家和发现者。他们不仅仅存在于街头巷尾,埋首在自己的工作室,也可以是默默在写字楼里敲着键盘的程序员。他们专注、仔细,用心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做到精益求精,通过自己拥有的一颗正心、真心、诚心、精心,去迎接当下的人和事。”因此,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真心、诚心地对待他人,热情、乐观地对待生活,正心、静心对待事业,坚强、忍耐地对待挫折。对人友善,真心诚意,不欺骗不哄骗,不夸大不缩小,实事求是,坦诚相待,不卑不亢;对生活热情乐观,不悲切不狂喜,充满希望,充满力量;对事业对工作,正心静心,不为名不趋利,精益求精,专心雕琢,一丝不苟。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缺失

(一)农业文化的影响和垄断经营模式使“工匠精神”的传承缺乏土壤

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农业文明,自给自足的消费模式,使得国民养成独立于群体之外的生存习惯,“我生产我使用,好坏与你无关”,这样的思维模式不利于产品的精益求精。建国后,由于客观因素,长期的国有控制和计划经济形成的行业垄断,造成国企成为行业老大的角色和地位,而没有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导致产品更新速度变缓,同时,由于奖励机制的缺失,也使得“工匠精神”传承大打折扣。

(二)传统的就业理念影响“工匠精神”的传承

在独尊儒术,“学而优则仕”等观念的引导下,寒门子弟的就业只有一条道,即“做官”。尽管俗语说,“敲锣卖糖,各干一行”“行行出状元”,但行业的三六九等,“士、农、工、商”的行业排序,使得人们对工匠总是低看一眼。这样的行业认知偏见一直延续至今,这也是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工匠低人一等的重要原因。

(三)精英教育理念下的招考模式是“工匠精神”传承的主要障碍

长期以来,精英教育理念下的招考模式,在择优录取的环境中,使得优秀者走到了社会的上层,一些缺乏学习能力的人成了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负面的评价机制,使得“工匠精神”的传承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三、“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途径

(一)在校园活动中浸润“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院团委、学生会开展校园活动,在校园活动中浸润“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坚持不懈”的职业素养。

1.注重体验,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

素质拓展训练是对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是对个人心理的挑战,让人直面真实的自我,体会团队的力量。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激发队员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可以将信任和感恩播种在每个人的心中。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对每一个新生班级以“行政班”为单位开展素质拓展轮训,素质拓展活动的项目可以从“组建团队”开始,然后逐步展开相关项目,如“人体多米诺”“破冰”“解手链”等,由简入难,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会合作、懂得协作、体验艰辛,坚定信念,学会感恩。素质拓展结束时可以安排学生代表回顾参训的感受、体悟与收获,让“工匠精神”扎根于学生心中。班级素质拓展轮训活动使得同学关系更加融洽、班级氛围更加温馨、集体凝聚力空前加强,学生“团队协作、坚持不懈”的职业素养在活动中初步养成。

2.强化实践,开展独具特色的“双百”活动

强化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以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为例,多年来,学院一直推行“双百”活动,即倡导学生在校期间做够一百天的社会实践,做够一百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重视社会实践是发展职业能力的需要,是培养良好学风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职业素养的需要。

3.重视设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型活动

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型活动,活动初期通过播放成功人士的成功经历和本院学生代表的求职经历等,让学生对职业规划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活动中期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论坛和讲座,可以邀请上市公司的人事部总监、就业指导老师,以及已经签约的学长,就面试、职业选择、能力培养、自主创业等问题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如简历的写法、面试技巧、创业知识、实践经验积累、心理调适、社会就业形势等。论坛结束后,学院就业指导部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招聘会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活动后期可以评选出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汇编成册。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强化个人认知,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学生督促自己实施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应该如何转变,这对学生合理安排大学生活,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面对国际竞争的大背景,只有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心精心、敬业精业”的职业态度。

1.教学生学会乐观对待生活

热情乐观对待生活,是做人之要,也是“工匠精神”的生命力。马克思指出,人有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乐需要。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最后归结为人的享乐,即人类幸福。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服务,而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即对幸福的追求。以满腔的热情和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整合,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始终都应该贯穿这一主线。

2.教学生学会正心精心、敬业精业

正心静心、敬业精业,培养做事的基本态度,是“工匠精神”之基。《大学》的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认知,正心诚意是态度,因此,态度的培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在完成这一任务时,重心不在于传授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而是要求学生不唯名利,不唯面子,对待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工序、每一个零件都要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一丝不苟,用心打造产品、用心提供服务、用心进行思考、用心感恩生活,只有持有这样的态度,才能打造品牌。

(三)在技能大赛中磨炼“工匠精神”

2016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是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手段。”技能大赛是培养中国年青一代能工巧匠的熔炉,高职院校要做到重视各类技能大赛,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借助大赛的平台磨炼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

1.以赛代培,开展校级技能大赛活动

高职院校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以赛代培的方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开展校级技能大赛活动。校级技能大赛可以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每一次技能大赛的开展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历练,教师可以在大赛前对学生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讲座,进而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让学生把所理解“工匠精神”的理论性知识付诸于大赛的实际行动中,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教师在指导学生比赛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个性化的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于那些喜欢独断专行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学会与别人沟通,学会团队合作。对于那些粗心马虎的学生,教师要培养他们细心认真的良好职业习惯;对于那些粗枝大叶的学生,教师要培养他们关注细节,追求极致。对于那些应付差事,得过且过,抱有“差不多思维”的学生,教师要努力训练他们的定力、耐心和专注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教师通过一次技能竞赛的指导就可以帮助学生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3.率先垂范,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精神素养 第12篇

一、工匠精神及其文化渊源

美国作者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中说:“工匠精神的拥有者并不单指手艺人, 还有使用现成的技术工具, 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明家和发现者。他们不仅仅存在于街头巷尾, 埋首在自己的工作室, 也可以是默默在写字楼里敲着键盘的程序员。他们专注、仔细, 用心地对待自己的产品, 做到精益求精, 通过自己拥有的一颗正心、真心、诚心、精心, 去迎接当下的人和事。”因此, 笔者认为, “工匠精神”就是真心、诚心地对待他人, 热情、乐观地对待生活, 正心、静心对待事业, 坚强、忍耐地对待挫折。对人友善, 真心诚意, 不欺骗不哄骗, 不夸大不缩小, 实事求是, 坦诚相待, 不卑不亢;对生活热情乐观, 不悲切不狂喜, 充满希望, 充满力量;对事业对工作, 正心静心, 不为名不趋利, 精益求精, 专心雕琢, 一丝不苟。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缺失

(一) 农业文化的影响和垄断经营模式使“工匠精神”的传承缺乏土壤

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农业文明, 自给自足的消费模式, 使得国民养成独立于群体之外的生存习惯, “我生产我使用, 好坏与你无关”, 这样的思维模式不利于产品的精益求精。建国后, 由于客观因素, 长期的国有控制和计划经济形成的行业垄断, 造成国企成为行业老大的角色和地位, 而没有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 导致产品更新速度变缓, 同时, 由于奖励机制的缺失, 也使得“工匠精神”传承大打折扣。

(二) 传统的就业理念影响“工匠精神”的传承

在独尊儒术, “学而优则仕”等观念的引导下, 寒门子弟的就业只有一条道, 即“做官”。尽管俗语说, “敲锣卖糖, 各干一行”“行行出状元”, 但行业的三六九等, “士、农、工、商”的行业排序, 使得人们对工匠总是低看一眼。这样的行业认知偏见一直延续至今, 这也是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工匠低人一等的重要原因。

(三) 精英教育理念下的招考模式是“工匠精神”传承的主要障碍

长期以来, 精英教育理念下的招考模式, 在择优录取的环境中, 使得优秀者走到了社会的上层, 一些缺乏学习能力的人成了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负面的评价机制, 使得“工匠精神”的传承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三、“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途径

(一) 在校园活动中浸润“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院团委、学生会开展校园活动, 在校园活动中浸润“工匠精神”,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 坚持不懈”的职业素养。

1. 注重体验, 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

素质拓展训练是对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 是对个人心理的挑战, 让人直面真实的自我, 体会团队的力量。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激发队员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可以将信任和感恩播种在每个人的心中。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对每一个新生班级以“行政班”为单位开展素质拓展轮训, 素质拓展活动的项目可以从“组建团队”开始, 然后逐步展开相关项目, 如“人体多米诺”“破冰”“解手链”等, 由简入难, 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会合作、懂得协作、体验艰辛, 坚定信念, 学会感恩。素质拓展结束时可以安排学生代表回顾参训的感受、体悟与收获, 让“工匠精神”扎根于学生心中。班级素质拓展轮训活动使得同学关系更加融洽、班级氛围更加温馨、集体凝聚力空前加强, 学生“团队协作、坚持不懈”的职业素养在活动中初步养成。

2. 强化实践, 开展独具特色的“双百”活动

强化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以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为例, 多年来, 学院一直推行“双百”活动, 即倡导学生在校期间做够一百天的社会实践, 做够一百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重视社会实践是发展职业能力的需要, 是培养良好学风的需要, 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 更是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职业素养的需要。

3. 重视设计,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型活动

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型活动, 活动初期通过播放成功人士的成功经历和本院学生代表的求职经历等, 让学生对职业规划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活动中期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论坛和讲座, 可以邀请上市公司的人事部总监、就业指导老师, 以及已经签约的学长, 就面试、职业选择、能力培养、自主创业等问题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如简历的写法、面试技巧、创业知识、实践经验积累、心理调适、社会就业形势等。论坛结束后, 学院就业指导部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招聘会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活动后期可以评选出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汇编成册。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强化个人认知, 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促使学生督促自己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了解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应该如何转变, 这对学生合理安排大学生活, 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 面对国际竞争的大背景, 只有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心精心、敬业精业”的职业态度。

1. 教学生学会乐观对待生活

热情乐观对待生活, 是做人之要, 也是“工匠精神”的生命力。马克思指出, 人有三大需要, 即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乐需要。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 最后归结为人的享乐, 即人类幸福。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服务, 而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即对幸福的追求。以满腔的热情和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目标。因此,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整合, 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 始终都应该贯穿这一主线。

2. 教学生学会正心精心、敬业精业

正心静心、敬业精业, 培养做事的基本态度, 是“工匠精神”之基。《大学》的开篇指出:“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强调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认知, 正心诚意是态度, 因此, 态度的培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在完成这一任务时, 重心不在于传授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 而是要求学生不唯名利, 不唯面子, 对待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工序、每一个零件都要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一丝不苟, 用心打造产品、用心提供服务、用心进行思考、用心感恩生活, 只有持有这样的态度, 才能打造品牌。

(三) 在技能大赛中磨炼“工匠精神”

2016年8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选拔, 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 是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手段。”技能大赛是培养中国年青一代能工巧匠的熔炉, 高职院校要做到重视各类技能大赛, 以技能大赛为抓手, 借助大赛的平台磨炼学生的“工匠精神”,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

1. 以赛代培, 开展校级技能大赛活动

高职院校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用以赛代培的方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开展校级技能大赛活动。校级技能大赛可以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 每一次技能大赛的开展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历练, 教师可以在大赛前对学生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讲座, 进而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让学生把所理解“工匠精神”的理论性知识付诸于大赛的实际行动中, 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 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教师在指导学生比赛时,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开展个性化的指导, 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于那些喜欢独断专行的学生, 教师要引导他学会与别人沟通, 学会团队合作。对于那些粗心马虎的学生, 教师要培养他们细心认真的良好职业习惯;对于那些粗枝大叶的学生, 教师要培养他们关注细节, 追求极致。对于那些应付差事, 得过且过, 抱有“差不多思维”的学生, 教师要努力训练他们的定力、耐心和专注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教师通过一次技能竞赛的指导就可以帮助学生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3. 率先垂范, 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我们知道,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要在技能大赛中磨炼学生的“工匠精神”,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 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 无论任何时刻, 对待任何事都要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如在带领学生练习摆盘子的过程中, 指导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指定的科学方法, 精确到每一个动作、每一秒, 为学生呈现出完美的作品, 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备赛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对于学生赛前出现的问题, 及时给予批评指正;对比赛中的每一个细节, 教师都要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上一篇:层序特征下一篇:糖尿病低血糖症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