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

2024-09-18

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精选7篇)

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 第1篇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 国家的需求让林大全的人生与仿真体模领域的研究发展紧紧相连。贡献了青春热血, 他的科研成果也随着世界前进的脚步, 不断开拓创新挤身于世界前列。

卅余严冬酷暑潜心研究仿真人体模型

林大全教授介绍, 只要有人类生存、工作、生活的地方, 只要有可能危及人类生命与安全的场所, 都有仿真假人这个“万试不辞的替身”的悲壮身影。当今, 仿真假人已广泛应用在医学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军事工程及其它高科技领域, 正形成新兴产业, 成为社会各界共识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的典范, 是世界范围最大的关注人类生命与安全的民生工程。

仿真人体模型是揭示人体—机器—环境系统, 物理、能量、信息、时空相互联系的“桥梁”;是形态高度拟人化, 结构功能仿生化, 对外部环境反应智能化的“人体替身”;是各种物质波 (辐射、振动、超声、微波、热力学等) 作用的“稳定受体”;是危险场所替代人体的“实验工具”;是具有自传感、自调节、损伤程度自我评价的“智能仪器”, 是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科学工具”, 应用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

在林大全教授的“人体模型相似性原理”中, 提出了仿真人体模型应具备的五大特征:1、外部形态与人体相似性, 实现几何形态仿生;2、材料组织等效性, 实现化学组成仿生及物理特性仿生;3、内部结构仿真性, 实现内部脏器结构几何物性仿生;4、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可测试性, 实现物质、能量、信息传递过程仿生;5、人体损伤及安全的可评估性, 实现能量传递与生物损伤的相关性仿生。

仿真人体模型——社会发展、和谐所需

正是这项科研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内函价值, 成为了林大全教授坚守阵地30余年和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 成为民众关心和有识企业家帮助的重要原因。

1980年, 林教授及同仁为向WHO报告“中国医疗辐射及剂量水平”需要, 在十分艰难境况下, 仅两万多元的预研费用和100多平方的破旧厂房, 在群众和企业的支持下, 在国内开创了仿真辐照人体模型研究。1992年, 国际辐射剂量单位与测量委员会 (ICRU) 报告将我国研制的仿真人体模型命名为成都剂量体模 (Chengdu Dosimetric Phantoms) , 是向全世界推荐新型辐射剂量体模之一。

CDP—R系列辐照仿真人体模型

2001年后, 林大全教授又研究出“透明弹性体辐射假人系列”、汽车安全实验假人、航空救生假人、直升机抗坠毁假人、伞兵躯干仿生假人、武器装备试验假人、医学训练假人、重粒子辐射假人、海难搜救假人、缉私查毒安检假人、中国武功工程测试假人, 有30多种类型约300余具假人投身“造福民众, 富国强军”的行列。林教授和他20多人的团队, 在“中国本来人多, 哪还需要体模?”、“经济效益论英雄, 哪管将来?”的偏见干扰下, 虽不为理解但仍坚定不移, 虽历尽艰辛仍无怨无悔。因他们身后有众多群众的关爱和期盼, 让中国仿生材料和人体模型技术为后辈留下-颗有用的种子, 他们没有趴下、没有放弃、坚持至今。

不断地探索并拓展应用到更多的实际领域中, 让科技造福人类是林教授漫长科研征程中的重点。林大全教授说, 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约230万人, 其中75%需要放射治疗与其它方法治疗相结合, 危害人类健康的肿瘤治疗对模拟人的产业需求正在逐年增加, 在治疗中高精度、高剂量、高疗效、低损伤的现代放疗模式正逐步实现, 这就对中国人体仿真体模、智能化仪器及相关配套技术的需求支撑。而模拟人及新技术的应用则对提高疗效及病人生存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另外, 为减少或避免医患纠纷增加, 也迫切地需要摸拟人技术以提高医疗水平和团队协同能力;在自然灾害、矿难事故突发事件濒发的今天, 也急需提高抢险救灾、战地救护等能力。为此, 林大全教授也在不断地探索着仿真假人在这些领域中的产业应用。

另外, 模拟人在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安全性研究上有着无可匹敌的优势。林教授指出, 模拟人在这个领域的应用, 对制造出安全性能良好的交通工具, 从而缓解交通危害这个困扰人类的大难题上已作出巨大贡献。林大全教授解释, 目前中国交通安全形势严峻, 交通事故已成为各种事故的第一杀手, 严重危及民众生命、财产与安全。我国 (不包括港、澳、台) 每天300人死于车祸, 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身于车轮, 每1分钟就有1人因交通事故而致残。“专家估算2015年到2020年交通事故死亡率将达到最大峰值, 因此我们呼吁全社会都应该重视交通安全, 重视交通安全技术的研究。”

林教授说:“仿真体模技术在国际上应用, 其历史应追溯到上世纪4 0年代。为拯救日本原子弹受害者, 世界体模发明人S.w.Aulderson教授发明了辐射仿真 (Radiation Phantom) 。80年代, 为减少汽车对民众带来的巨大伤害发明了汽车、飞机安全仿真假人 (Safety Dummy) 。90年代为减少病人痛苦, 提高医疗水平及团队协同能力又研制了医学训练仿真假人 (Training Manikin) 。为大力改善人体-机器-环境友善关系, 研制了机械装备性能评价的人机工程假人 (Mon-machine Engneering Dummy) 及武器杀伤 (防护) 性能评估的武器装备试验假人。仿真体模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极大促进医疗设备、机械产品、武器装备的人性化、科学化及安全性。目前正向更高的拟人化、智能化、系列化、多功能和生产自动化发展。

仿真体模技术的社会价值及效益早已毋庸置疑, 但如何持续发展创新并有所作为却正考验我们国家和每一位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勇气。

回顾我国的仿真体模科研历程, 这是一个伴随着林大全骄傲与梦想的历程。1992年, 林大全研究的人体模型系列产品被国际辐射剂量单位与测量委员会 (ICRU) 48号报告命名为“成都剂量体模” (Chengdu Dosimetric Phantoms) 。如今, 中国科技人员已向各领域提供了300余台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0余种假人, 取得成绩令人欣喜。林大全教授说:“我有幸作为中国仿真体模的拓荒者, 历尽30余年艰辛, 为研制体模身体多处致残, 但我仍无怨无诲, 我诚愿能传承几代人探索的雕虫小技, 日后能造福中华子孙, 中国必将为世界科技文明作出新贡献!”

朴实话语寄托着这位仿真体模专家的殷切期望, 当初国人对“中国人多、中国经济不足”是否需要体模作“替身”质疑的时候;有科学价值, 但眼下经济效益论英雄, 遭否定的态度;“有地位但无见识的个别领导”百般刁难;在无经济来源, 科技骨干用个人房产、家电抵押贷款, 继续研发而遭嘲笑的时候。林大全深信人体模型这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技术与产品, 而是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与安全的大事, 更是彰显了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

在林大全教授心里,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科技优势就是民族精神, 如果中华民族的每个领域都有我们领先的技术优势, 那么我们民族的脊梁则会永远昂然挺立。发展仿真体模技术服务社会, 让人的生命更有尊严, 这是林大全教授心底的目标, 也是他努力的方向。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实现安全发展 第2篇

在安全生产工作实施过程中,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是安全生产长期稳定的关键所在,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只有真正激发广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才能营造一种美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形成人人抓安全、讲安全、管理安全的局面,才能真正地做好安全工作。

通过一些安全生产的学习和同事们的言传身教,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牢固树立安全就是生命的意识,努力使这种意识扎根于我们的灵魂,扎实的体现在我们的工作中、生活中。不但把各种工作规章制度挂在墙上、读在口中、答在试卷上,更重要的是要记在心上,落实在工作中。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对安全工作掉以轻心、存在不负责任的无所谓心理,我们要深切理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在工作中做到一丝不苟地按操作规程、按规章制度抓落实。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操作中,要真正做到认真、专心、仔细、冷静、沉着,抱着为单位负责、为个人负责、为亲人负责的态度去工作。要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已的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管理人员要精通自身业务,做到开口能说、动手能干;技术人员要做到技术精良,一专多能,干什么活都能拿得起、干得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安全。我们应该像珍惜生命一样重视安全生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清醒地认识一点小小的故障或一时的疏忽,有可能给单位造成巨大损失,给亲人造成无法言表的痛苦,时刻保持着“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的警觉。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仅仅只有一次,我们没有理由不珍爱自己的生命。我们要彻底清除凭老经验、老办法办事,认为“以往都是这样做,事故不一定降落在我的头上”的心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责任心,时时刻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克服侥幸心理,消除麻痹大意的松懈思想,把好自己的安全关。“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个责任,不仅仅关乎着我们的国家、企业,更与我们自己息息相关。因为没有安全,就谈不上发展;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我们个人的生存;没有安全,我们的幸福,我们的未来就无从谈起。

二、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我们高速公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岗位量化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高速公路行业各级干部职工要认清肩负的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的神圣使命,努力学习、勤于学习、善于研究,多深入基层,摸清情况,查找问题,对所分管领域内的安全状况要有量化分析,做到心中有数。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切实掌握安全管理所必须的法律知识,业务知识,提高履职能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特殊作业人员培训,严格考核,持证上岗。加大对公司内部驾驶员素质教育的力度,将驾驶员培训的重点由技能培训转为素质培训,注重提高驾驶员文明行车理念和安全意识。

三、加强安全宣传工作。安全生产宣传是安全生产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实现安全生产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它是通过以提高人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素质来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一)安全宣传应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对象广泛化,时间紧凑化,不能只在“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中宣传,要多种形式进行经常性的宣传,时时刻刻敲响安全警钟,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宣传阵地建设,在企业员工中大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坚持“以案说法”,奏响警示教育最强音。防止事故的发生,人是第一要素,要实现持续的安全生产,必须解决人对“事故”的了解、认识和掌握问题。事故是一种蕴含着大量信息的有待挖掘的宝贵“资源”,所以我们要对过去发生的交通事故资料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客观地总结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和规律,对沿线群众和过往司乘开展这一“资源”的学习教育。

(三)要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主题,组织开展好2012年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深入服务区、乡间地头、沿线学校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沿线人民群众和过往司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四、加大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力度,确保道路安全畅通。我们应不断加大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力度,认真组织开展道路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规范高速公路运营秩序,为道路交通安全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高速公路安全专项检查活动,加大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的管理力度,在冬季、春运、“五·一”、“十·一”黄金周等重点时段,组织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深入一线查隐患、堵漏洞、保安全,确保所辖路段在节假日实现“安全、快速、有序”的目标。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不断夯实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要建立高速公路企业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明确企业安全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人员。加强考核,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在高速公路其他相关单位的配合与协调下,制定和完善安全应急处理预案,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健全安全生产信息通报的工作体系,规范事故信息的收集、报送和处理,提高应急能力和事故处置效率。

以人为本关注生命 第3篇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师应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校内的语文学习与校外的社会生活相互贯通,语文学习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教师应转变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创造条件,提供广阔的实践天地

想让课堂丰富而有活力,就得把“生活”引进课堂,把学生推向“生活”,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充分实践。学生在自由的空間里浏览、阅读、收集信息、积累语言,并把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变为口语交际语言,这种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较大的提高。

2.课内外结合,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面对课程改革的新时期,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之下走出校门,从而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让其能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

要想激活课堂教学,首先得让学生充满自信。我们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所以课堂上老师要尊重学生,多给学生鼓励与关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面对学生的各种出乎意料的想法、看法,教师应给予鼓励或合理引导,而不是批评或否定。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个性差异观,承认学生发展的多元性、差异性、丰富性、多样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他们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得到发展。

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安排是能否激发了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了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索与问题的求索的欲望和行动。生活的课堂常常致力于营造一种生活态、生活场,即给学生们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学习成了有意义的生活。如一位教师执教《识字3》中的“木马、滑梯、火车、山洞”等字词时,就创设了有趣的游园情境。因这些词语与学生的生活实践体验紧密相连,所以对学生而言识字就如同在逛公园,兴趣盎然。

三、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我们要改变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淡化分析性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感悟,受到熏陶,培养语感。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所以课堂教学应致力于促进学生完整生命的健康成长。

1.在设疑、探究中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再创造的过程,是在老师指导下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猜想的翅膀,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有时候的多种猜想,更会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向高潮,使整个课堂教学都充满生命的活力。

2.在合作、互动中学习

分组合作活动是教学中的有效组织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我一般采用小组学习,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学生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教师应树立一种生命价值观,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过程。

总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应该成为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心中永不熄灭的明灯。

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 第4篇

要通过科学技术让“模拟人”代替人去进行有危害和有危险的活动, 对人类智慧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而要使模拟人技术不断发展以应对各种严苛环境条件, 对创新者而言, 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业。如果放在人类安全和健康这个宏大背景来考量, 那么倾心于模拟人科技的林大全教授, 倾其一生所进行的则是一件虽微小但何其伟大的事业。

仿真人体模型——危险实验的“人体替身”与“智能仪”

林大全教授介绍, 只要有人类生存、工作, 生活的地方, 只要有可能危及人类生命与安全的场所, 都有仿真假人这个“万死不辞的替身”的悲壮身影!当今, 仿真假人己广泛应用在医学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军事工程及其它高科技领域, 正形成全新兴产业。

仿真人体模型是人体—机器—环境系统相互联系的“桥梁”;是形态高度人型化, 结构功能仿生化, 对外部环境反应智能化的“人体替身”;是各种物质波 (辐射、振动、超声、微波、热力学等) 作用的“稳定受体”;是危险场所替代人体的“实验工具”;是具有自传感、自调节、损伤程度自我评价的“智能测量仪器”;是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科学实验工具”, 无疑要动用理、工、医交叉学科广阔知识, 更需要现代医学、化学、物理、制造、信息先进技术的支撑!

在林大全教授的“人体模型相似性原理”中, 提出了仿真人体模型应具备以下五大特征:1外部形态与人体相似性, 实现几何形态仿生;2材料组织等效性, 实现化学组成仿生及物理特性仿生;3内部结构仿真性, 实现人体内部结构几何物性仿生;4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可测试性, 实现物质-能量-信息传递过程仿生;5人体损伤及安全的可评估性, 实现能量传递与生物损伤的相关性仿生。

仿真人体模型——社会发展、和谐需求

正是这项科研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价值, 成为林大全教授和同仁坚守和创新的不竭动力。

1980年, 林教授及同仁为向WHO报告“中国医疗照频及剂量水平”的需要, 在十分艰难境况下在国内开创了仿真辐照人体模型研究。1992年, 国际辐射剂量单位与测量委员会 (ICRU) 发表的报告将我国研制的仿真人体模型命名为“成都剂量体模 (Chengdu Dosimetric Phantoms) ”, 是向全世界推荐新型辐射剂量体模之一。

2001年后, 林大全教授又研究出透明弹体辐射假人系列、汽车安全实验假人、航空救生假人、直升机抗坠毁假人、伞兵躯干仿生假人、武器装备试验假人、医学训练假人、重粒子辐射假人、海难搜救假人、缉私查毒安检假人、中国武功工程测试假人等, 共有20多种类型约250余具假人投身“造福民众, 富国强军“的行列。林教授和他20多人的团队虽不为理解但仍坚定不移, 历尽艰辛仍无怨无悔, 好在他们身后有众多群众关爱支持和热情期盼, 只盼中国仿生材料和人体模型技木为后辈留下一颗种子, 用个人局部牺牲唤醒人们科技觉醒和民族精神!

不断地探索并拓展应用到更多的实际领域中关爱百姓生命, 是林教授科研征程中的重点。林大全教授说, 我国每年有两百多万危害健康的肿瘤患者, 对模拟人相关配套技术的需求正在逐年增加, 在放射治疗中“高精度、高剂量、高疗效、低损伤”的现代放疗模式正逐步实现, 而相关模拟人及技术的应用则显著提高了疗效及病人生存质量;另外, 为减少或避免医患纠纷, 也迫切需要模拟人技术以提高“医疗水平和团队协同能力”;在自然灾害、矿难事故、突发事件濒发的今天, 全社会亟需提高抢险救灾、战地救护能力。为此, 林大全教授也在不断探索着仿真人体模型在这些新领域中的应用。

另外, 模拟人在高速运载工具 (汽车、列车、飞机、舰船) 的安全性研究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林教授指出, 模拟人在这个领域的应用, 对制造出适合国情安全性能良好的交通工具, 缓解交通危害这个困扰人类的重大难题大有作为。林大全教授解释, 目前中国交通安全形势严峻, 交通事故已成为各类事故的第一杀手, 严重危及民众生命、财产与安全, 因此他呼吁全社会都应该重视交通安全, 重视交通安全技术的研究!”

发展仿真人体模型——人类高瞻远瞩的智慧体现

为模拟人研究奉献了一生的林大全教授, 虽因运送体模化工原料遇车祸伤残, 但如今仍奋斗不息, 为实现前副总理方毅为其研究室的题词:“发展生命科学, 造福全人类“而孜孜不倦的努力。

林教授说, 其实模型方法起源于中国古代, 而只是在现代欧洲发展。我国《后汉书》和《旧唐书》记载了青铜浑天仪和黄道游仪竹木模型的制作。公元1027年, 北宋翰林医官王惟一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医学训练人体模型——天圣针灸铜人。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对模型方法的应用记载。

随着时代的发展, 仿真人体模型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广。在新时代, 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应该努力把这些渊源于中国的科学方法发扬光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强国利民”的内涵和价值, 并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福音!

学生为本 关爱在先 第5篇

一、融合“三渠道”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抓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认为:除了课堂教育是德育的主渠道,学校的其它活动是辅助渠道以外,我们应该从新的视角认识德育,即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心育人,育人之心,让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强化德育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德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不断升华,成为持久而平衡的情感世界,进而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我校在德育工作中注入了新的内容。我们把它这样表示:主渠道莫→雷隐性渠道→辅助渠道。

首先,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在思想品德和各学科教学中找准教学内容与德育的结合点,注重德育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众所周知,改革开放给深圳特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辉煌,富裕起来的家长有意无意间对孩子娇生惯养,使孩子自理能力差,怕苦怕累;还有深圳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有不少家长或在海外、或在香港,而把孩子托管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孩子离父母久了,渐渐养成孤癖胆怯的性格特征。为此,我们经常开办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讲座、班会,并针对特区儿童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丰富的人生感受。

一是与大鹏湾青少年活动中心、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灵芝派出所等六家单位签订协议,建立德育基地,邀请基地的同志来校做专题报告,同时还邀请雷锋生前的战友张广才同志来讲雷锋的事迹,邀请原东江纵队的老游击队员叶元康同志来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二是积极开展“做新世纪的主人”的军事训练及争“国防章”和“争当劳动小能手”、“今天我当家”等活动,学生们通过森林探险、超越训练、抢渡大渡河、赛龙舟、自助野炊、军营哨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体验了军营生活、磨炼了意志、增强了体魄,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体会到团结协作的可贵,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一位家长动情地说道:“这样的活动很好,作为新世纪的孩子,不仅需要具备独立意识,还必须具备自立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这一切都要从小培养,从这些活动中来。”

三是广泛开展“同在蓝天下,情系穷山区”等献爱心活动。近三年来,同学们给广东贫困地区大埔、贵州毕节地区、三峡库区中的巫山县,还有为长江、嫩江等灾区共计捐款246418.10元,捐衣服7498件,捐学习用具7016件,捐书报6885份:大埔东城小学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五个包裹内沉甸甸的书报——宝民小学全体学生的心意,我们全收到了。我们万分感谢你们的关怀,感谢你们的支持!按照学校计划,这批珍贵的精神粮食将以多种形式分期安排给我校师生分享……”

其次,我们狠抓教师的言传身教。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在追逐物质和金钱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那些最不该失去的东西,比如爱心、关怀与理解。这些无疑也影响到在校教师。因此,我们把改变教师的习惯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方式作为学校德育的隐性渠道来抓,让教师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看待教育。为能够有效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首先组织教师们学习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政策以及一些优秀班主任转化后进生的经验;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请专家教授给教师们做辅导报告,使教师认识到,关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杜绝体罚是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学校决定,对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坚决不予聘用。如今,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办公室的门向学生敞开的,随时欢迎他们来聊天、谈心、反映问题。教师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加深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并把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有一个高年级的女学生,经常是闷闷不乐、无精打采的样子,而且日见瘦弱,班主任教师敏锐地发觉到了,想方设法找她谈心,终于这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秘密”。原来,在半年前,这学生不知怎么突然胖起来,父母不问青红皂白,每次在她吃饭的时候讽刺挖苦她,说她是“肥婆”,不让她吃菜,怕她越吃越胖。这样几次下来后,这个学生终于得了“厌食症”,一看到吃的东西就想呕吐.人越来越没有精神。老师听后,深感事情严重。一方面找这位学生父母做工作,一方面细心周到地关心、鼓励这位学生,还经常组织其他学生邀请她到家里作客,一起用餐,通过半年的努力,如今这位学生已经不再“厌食”了,成了快乐、健康成长的学生们中的一员了。在我校,教师们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我们所做的一切,是要激发起学生努力向上的精神,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

二、课堂教学渗透“四环节”

“融入教育,享受工作”,这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能感受到的最大的幸福。但是,小学教师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长此以往,就很容易“画地为牢”,无法真正融人教育,也无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今天,素质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亟待改变,但怎样改变却又众说纷纭,我校针对小学教师的这一特点,大胆进行了“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我们认为,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比具体的教育行为更为迫切和重要。首先,我校专门给教师们推荐和介绍了代表当前最新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书籍;其次,来自教育专家的精辟分析又使大家有“顿悟”的感觉;第三,外来优秀教师的成功课例,给教师们更多启迪与思考。

同时,我校抽调优秀教师,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开始了艰难的探索。我们要求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每周定期进行专题学习;从语文、数学两科开始,讨论如何找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失败,可是,没有人灰心丧气,大家继续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中探究着。慢慢的,心理健康教育让教师们重新认识了学生与课堂的关系,对学生而言,课堂不应该只有硬性的课程、硬性的作业和考试的分数,它还应该是一个让学生的个人潜能能得以充分挖掘、发挥的场所;每个学生的身上都蕴藏着独特的潜能,教育的责任在于把它挖掘出并使之发扬光大。于是,教师们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升华了教育境界,超越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曾飞云(一年级教师):好动、贪玩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抓住这一特征,把游戏适当引进课堂教学,让欢乐的活动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杨育群(数学教师):在数学学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竞争意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常常鼓励学生在解题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不甘落后,互相启发,能够很快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得出不同解法。

△黄若锋(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崇尚“文道合一”,内容又具有形象性,适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要找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创设恰当的心理氛围,就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但心理渗透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心理辅导课……

在此基础上,我校又推出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环节:自学尝试——初学感知环节;敢学好问——参与探究环节;平等合作——互动讨论环节;总结规律——创新发展环节。

三、兴趣活动结合“五到位”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让孩子们从小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既利于孩子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又对他们今后步人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基于此,我校开展了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了器乐、声乐、舞蹈、外语、书法、国际象棋、美术、心理健康等等30多个兴趣小组,分为校级和班级两种形式,定期开展活动。教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活动中总结出了五个步骤:情景创设一主题引路一形式多样一心理激荡多元引导。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强调学生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和自我超越。如有…个学生,上课老是不专心,成绩提高不起来,但是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发觉这孩子字写得不错,便在这方面引导他,夸奖他,这样一来,他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上课也专心了。

实践证明,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以后,兴趣小组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它像一个不受时间、地点和形式局限的舞台,注重的是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验,给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领域,让他们获得最丰富的人生感受。因而,学生在“气氛到位、目标到位、活动到位、体验到位、目的到位”的实践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素质教育带来生机。

学校的兴趣活动的影响是直接的,深刻的。学校艺术节上,学生们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英语小品《东郭先生和狼》的表演者则以逼真的造型、生动的表演、流利的英语使东方和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的比赛结束了,其中不乏文情并茂的精品,学生们用心倾诉着自己的感受体会,编织着自己的憧憬与希望……

“兴趣小组活动,使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从兴趣小组活动中感受到为他人服务的光荣与快乐”,“亲身体验到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战胜困难之后取得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这是孩子们幸福的心声。

四、社区服务引入“六个一”

据权威统计,少年儿童在一年中除去学校正规教育外,有170多天是在家中和社会上度过的。因而家庭和校外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学校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同时,我校也把目光转向社区,开始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社区服务工作。我校和灵芝园居委会合作成立了社区心理服务站,组织了一支以学校教师为主的心理健康服务队,开设了一块心理健康宣传栏,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解决社区内一系列由心理引发的问题;我校和宝安区家长学校合作,每学期为全校家长开设讲座,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改变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创办了一份校报和一份心理健康教育报,让学生和家长在课余也能够掌握教育精神,了解学校动态,报上还刊登了许多学生倾吐心声的文章,增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互相了解,从而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这样,我们给孩子们创造了一片良好的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理解、支持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社区心理教育活动转变了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看法,也得到了居民的称赞,一位家长说:“我一直担心女儿,因为她缺少自立、自理能力,不会体贴父母,也不知道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我才明白这是我太娇惯孩子造成的。”另一位家长说:“过去,我们只知道孩子会不知不觉地长大。如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却让我们听到了孩子成长的脚步声。”

以人为本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第6篇

一对大学生生命现状的反思

(一)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下降

身体素质通常是指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 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及柔韧性等。一个人的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 同时也与后天的营养和锻炼密切相连。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锻炼效果的基础。我国每5年都要对大学生体质进行一次调研, 从2000年至今, 已经进行了3次, 河南省每次有4所高校被定为调研学校, 调研的体测项目有身高、体重、肺活量、耐力、速度等。下表是以19周岁的大学生为测试对象调查测试部分大学生的体育水平。[2]

以上统计结果显示, 每5年进行的测试,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了整体下降的趋势。当然, 引起其产生的原因很多, 高校体育教学的缺失, 大学生自身体育锻炼的缺乏等等, 都是其身体素质下降的影响因素。

(二) 意外伤害的频发

2008年, 上海市在校的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共计59.84万人, 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3起, 涉及在校大学生73人, 造成55人死亡、18人受伤。事故灾难类事件, 去年18起, 占总数的28.57%。这类事故主要包括交通事故、溺水、火灾、在体育活动或做实验过程中意外受伤等。高校众多的事故, 均为学生外出旅游、寒暑假返乡等途中遭遇车祸。大学生群体生理已经成熟, 但部分学生的危机意识淡薄, 面对险境缺乏应对的策略, 因此频发的意外伤害, 对于大学的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三) 自杀、他杀等轻生行为的频现

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面临着人际关系的矛盾、两性关系的紧张、学习与就业的压力等等。因此, 在介于成熟与未成熟之间的大学生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时, 部分学生选择了极端的自杀和他杀的问题解决方式。据统计, 大学生的自杀率, 南京市1987———1991年23所大学的在校学生平均自杀发生率为15/10万, 自杀率为7.62/10万, 稍低于南京市一般人口的自杀率8/10万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1992) [3]。

对南京高校1万多名大学生的调查统计显示, 自述有过心理危机的有75%, 47%的人有过自杀的念头。研究表明, 自杀未遂发生的年龄为17岁~56岁, 平均年龄29岁, 25岁以下者占34.27%。[4]如此残酷的现状说明, 大学生的自杀现象不仅存在, 而且愈演愈烈。

面对如此严峻的大学生生命现状, 从以人为本出发, 关怀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校展开广泛的生命教育研究, 就显得十分及时而又迫切需要。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就是要培养完满的生命, 强调生命各方面品质的协调发展。每一个大学生都具有全面发展的潜能素质, 但却因为所处的教育或教学环境的限制, 不一定具有全面发展的外在自然条件或社会历史条件。在高校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中, 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既是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发展, 同时也应关注其社会生命的成长。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提法就是在打破过去完人教育关注精神生命的基础上, 将社会生命纳入其中, 不仅关注教育的工具性, 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人文性。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就是在教育中达成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完满、和谐与统一。

二以人为本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从西方国家起步, 到80年代逐步推广, 至90年代台湾地区大规模、有系统地开展而有了华人地区本土化的生命教育, 大大推动了生命教育的发展。然而, 当下域外的生命教育研究多与宗教相连, 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生命教育, 使之以一种崭新的思维向度和观察视野, 在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内容与问题之中, 完成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及生命观教育任务。

(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社会转型时期, 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了全社会的主流价值理念。在教育中, 由80年代提倡的素质教育而来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既不是抽象的理论教条, 也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 它应该在教育的每个层面得到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教育中, 把人放在第一位, 以人的教育为出发点, 顺应人的天性和禀赋, 提升人的潜能, 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而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是在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 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 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5]因此,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就是要关注大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

(二)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以人为本理念下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关注, 强调对于大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而生命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从个体生命的角度而言, 人有着三重生命, 一是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 二是关联又超越自然生命的精神生命, 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人的这三重生命互为前提, 互为因果, 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生命流程。因此, 在这一视野中, 大学生生命教育就应该培养完满的生命, 强调生命各方面品质的协调发展。其内容应包括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

1关于自然生命的教育

任何教育都是建立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之上, 是自然生命的延伸和提升。因此, 教育活动决不能无视人的自然生理性生命的发展。对于自然生命的教育首先就是遵循人的天性, 在此基础上做好身心的养护工作。大学生在生理发展上已成熟, 但心理却介于成熟与未成熟之间, 充满了冒险精神, 爱好挑战。因此在教育中不应强加阻挠, 而是顺应和指导, 因为对于自然生命发展最好的方式即是“无为”, 无所为而为, 顺应自然, 促进自然生命的健康成长。当然, 运动是发展自然生命的良好途径。而大学生的运动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体育课程的教学, 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定的运动锻炼。

2关于精神生命的教育

精神生命是一种超越自然生命的内在生命, 表现为个体的完美人格。在高校中, 对于大学生的精神生命教育, 即是落实到生命教育视野中的智育、德育与美育的统一。生命的智育即是将所教授的知识、智慧加以正确地引导, 融入生命之中。因此学习知识、形成智慧、点化生命是智育的三重任务。而且只有将前者转化为后者, 才有其价值和意义。生命德育即是在关注道德、关注情感、关注生活的基础上, 为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生命观。生命美育以情感为中介, 以感性的形态, 是一种自由和超越的教育, 在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同时, 造就一种审美的自由人格, 达成审美的境界。精神生命的教育即是真善美的统一。

3关于社会生命的教育

全面而完整的生命不仅仅要有健康的身体, 有道德、有智慧、有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意识, 同时还应有适应社会生活和创造物质财富的本领。因此, 社会生命的教育实际是指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 社会生命的教育, 是使他们成为社会人、家庭成员、社会公民和生产者的教育。它包括了社会化的教育、共同生活的教育和生存教育等等。

总之,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 其中他们各自内部又包含了相应的体育、智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等等, 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完整的生命教育内容和生命教育体系。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自然生命的强健、精神生命的呵护和社会生命的达成, 需要家庭、社会、学生个人的协同配合。而其中, 学校是因其特殊性, 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并且各大高校都试图通过多种途径实施生命教育, 已达成大学生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过程的完满统一。

(一) 以各类课程为主要载体

当前, 众多高校尚未开设单独的生命教育课程, 即便有, 也是只在通识选修中出现。因此, 生命教育的落实在目前应主要以各类课程为主要载体。众多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题材, 教师在挖掘、整理和提炼的基础上, 蕴生命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 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此外, 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 聘请社会人员、心理专家等与学生就生命实践中的问题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思考。

(二) 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大学生中的网络成瘾、游戏成瘾行为十分普遍。可以说相当大部分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生活缺乏规律, 体育运动量不足, 吸烟、酗酒及酒后酿成的惨剧层出不穷。大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仅影响了学习, 同时也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 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计划而且规律的生活, 合理饮食、适度锻炼、不吸烟、少喝酒等等, 不仅能强其筋骨、健其体魄, 同时也能使大学生开阔心胸, 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同境遇。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于20世纪的80年代, 对于缓解学生压力, 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重要的实施途径。在高校, 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路, 以“校———系———班”三级网络, 覆盖全体学生以及多方位的支持网络。以学校领导为指导, 制定方案和政策, 以院系为重点, 为学生面临的生命现状提供及时的帮助, 以班级为辅助, 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压力缓解、环境适应、情绪调试等等问题进行有效地心理调节。当然,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有赖于学校领导的重视, 同时也包括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与参与。

(四) 轻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自杀和他杀, 是当前大学生中最为凸显的轻视生命的行为。其形成的原因也很复杂, 是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体。从宏观的角度, 社会经济的稳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都对于轻生行为的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微观上,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大学生中进行自杀意念的筛选, 有利于对具体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的早期发现, 抑郁症是自杀病理生理的主要机制。

当然, 开展生命教育远非上述所说的几条途径, 如高校的管理人员应树立生命教育的意识, 教师应深化生命教育理念, 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等等, 都是加强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以人为本,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生命教育拓展了新的视野。在高校运用一切条件包括显性和隐性的资源, 在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协同下, 完成大学生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平衡统一。

参考文献

[1]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 1.

[2]王岩.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

[3]何兆雄.自杀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462.

[4]高飞.由大学生自杀率增高质疑高校心理健康机构的有效性[J].青年心理辅导, 2003 (2) .

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 第7篇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主要指的是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而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四类: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 气象灾害, 地震灾害等;突发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工矿等企业的各类的安全事故, 交通事故, 环境污染等;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指恐怖袭击事件, 像美国的911事件, 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 像SARS、甲流病毒的传播等,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 动物疫情等事件。

2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四大特点:a.突发性。大多数突发事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爆发, 最后产生怎样的结果, 这些都是难以进行准确的把握。b.破坏性。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造成人员的伤亡, 人民财产的损失, 造成各种直接的或是间接的损害, 这种危害还会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造成破坏性的冲击, 事件的影响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c.复杂性。突发公共事件往往由于是天灾人祸所产生的, 其本身以及所带来的影响总是呈现出一果多因、相互关联的复杂状态。d.持续性。突发公共事件需要人们进行及时的应对以及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 因此它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正是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具备这样的特点, 突发性, 破坏性, 反常性等特点也特别符合新闻价值规律, 并且突发事件的发生与每个人的利益总是切实相关, 普通公众有了解事件真相的知情权, 因此, 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也一向被西方媒体所重视, 但由于中国媒体的舆论导向原则,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公开度、透明度做得不好, 近年来,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越发地受到人们的重视, 并且能较为客观公正报道, 但是毕竟此类报道从理念到经验对于仍处在发展期的中国媒体而言, 媒体报道也出现了许多新闻伦理问题, 而这些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 中国突发公共事件所暴露的新闻伦理问题

中国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在步入相对开放的一个时期, 相应的也出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违背伦理道德便是其中最不能让人所接受的问题, 甚至有的新闻报道让人感觉到一种人情味的缺失, 在此时中国的媒体对于新闻媒体所应具备的伦理规范产生思考。

3.1 一味追求轰动效应, 而不顾受害者的心灵创伤

突发事件发生了, 比如灾难新闻报道, 当事人及家属还沉浸在亲人往生的悲痛之中, 此时他们的心灵是十分脆弱的, 有些媒体并没有顾及太多的当事人的感受, 为了挖新闻, 拿到第一手的新闻报道, 只考虑到报道任务能否完成, 是否能获得独家报道, 是否能获得更多的煽情内幕。

3.2 血腥场面的大肆运用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除了会使人类的物质财富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不可避免的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创伤。现在许多媒体的记者却将这种血腥场面的报道当做卖点, 这种行为是对受害者不尊重, 也是对受众的视觉污染。在灾害性突发事件报道中经常看到的尸横遍野, 血肉模糊的画面自然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但是同时这种媒体的表达方式或者说媒体所公布的信息往往会引起受众的反感。

3.3 对于报道对象隐私权的破坏

有很多记者在采访的过程当中, 严重侵犯了报道对象的隐私权。比如说未经当事人的许可在报道中使用当事人及其家属的详细背景资料, 公开伤者的个人档案、有关的病历记录, 直接出现未进行脸部遮盖处理的死亡者尸体画面等。这些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都是我们新闻工作者所应该尽量避免的, 简单来说,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对人物残缺肢体和面部扭曲痛苦的特写镜头的使用, 避免过于悲惨的画面的使用。

4 从伦理角度上思考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所应坚持的原则

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所暴露的问题的反思, 我认为从新闻伦理的角度出发, 此类报道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 全面、真实报道基础上坚持不伤害、不侵权原则

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带来全面、客观的报道似乎是记者的天职, 然而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一定要建立在保护、救助新闻当事人的前提上, 不能为了获得关注, 而大肆地报道当事人血腥恐怖的伤亡镜头, 不顾及保障当事人的个人隐私, 甚至公布这些信息为了表现新闻的深度。在突发事件报道中, 记者作为社会的:望者与把关人, 一定要秉持正确的价值观, 在符合社会伦理的前提下, 成为普罗大众利益的守卫者, 而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新闻事件当事人。媒体记者一定要切实为他人着想, 从多个角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分析, 既要最大限度地把新闻真实地报道出去, 更要尽量减少对无辜的人的伤害。

第二, 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秉持客观公正原则

能够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件往往在矿难, 水污染这样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变得举步维艰很难做到。在这几年, 记者面临此类新闻的报道往往会到很大的阻力, 容易受到威胁利诱, 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如广西南丹矿透水事件、山西繁峙金矿矿难, 记者采访都遇到了很多艰难险阻, 有的摄影人员的胶卷被强行曝光, 有的记者被人毒打, 甚至有的记者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有些记者真正起到了模范作用, 他们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 不畏艰难险阻, 深入第一现场采访, 做出了真实而又负责任的报道;相反, 有些记者面对威逼利诱, 放弃了客观公正报道, 他们贪生怕死、知难而退的行径是违背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的。

第三, 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原则

在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 新闻价值往往是记者所追寻的唯一目标, 然而新闻价值固然可贵, 但在所有价值中, 人的价值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新闻价值要让位于生命价值, 每个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

以人为本, 生命至上原则一方面主要指媒体记者的新闻报道要体现一种人性的光辉, 要体现在突发变故前中国人民不畏险阻, 不怕牺牲, 坚强勇敢的人格魅力。做为记者不但要记录再现现场, 更要挖掘在新闻事件背后所蕴藏的人文精神, 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愫, 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 一种自强不息的信念。记者通过自己的报道将人性的光芒广泛传播, 让所有的公众都感受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另一方面, 以人为本体现对于突发事件普通生命个体的关注。普通人虽然平淡无奇, 但却最能凸显人道主义, 也是最能让人感动的采访对象。有许多比较轰动的新闻, 都是因为记者把目光投注到普通的生命个体上, 在汶川地震报道中, 冲进濒临倒塌教室, 救助同学的林浩;为灾区婴儿哺乳的女警察;用摩托车载着死去的妻子“回家”的吴家芳等等都充分展现了一种无私的人文关怀。这种细节化, 人性化报道方式比起传统冷漠、僵化的报道模式更能体现生命的价值以及对于生命的尊重, 生命至上的一种新闻理念。

摘要:突发公共事件的频频发生, 人们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也是各大媒介竞相报道的热点, 中国对于此类新闻的报道越发公开化、透明化, 然而毕竟与西方媒体相比, 中国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仍处于起步阶段, 此类报道暴露出许多新闻伦理问题。面对突发公共事件, 报道者持有的正确的客观公正、以人为本等原则, 使其报道更加符合新闻伦理, 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新闻伦理,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3.

[2]巴晓芳.灾难新闻的维度——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头七”述评[J].新闻前哨, 2008, 6.

[3]赵士林.突发事件与谋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4]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计算机图像修复技术下一篇:地铁无线网络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