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鉴别诊断范文

2024-06-02

CT鉴别诊断范文(精选12篇)

CT鉴别诊断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2月我院确诊并手术治疗的大肠恶性肿瘤患者110例共计122枚。男59例, 女51例;年龄43~76 (66.5±1.3) 岁。所有患者均经结肠镜检查及活检确诊为大肠恶性肿瘤。110例患者就诊时便血53例, 便秘31例, 腹痛伴腹泻26例。所有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行CT和强化CT检查, 并择期手术。经手术活检病理结果证实110例患者共计122枚大肠恶性肿瘤。

1.2 方法

检查前6~8h将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与2000ml温水混合, 在2h内匀速服下。扫描前肌注低张药, 待肠道充气符合标准后开始扫描。采用GE公司的Lightspeed 64排螺旋CT, 扫描参数120k V, 100~150m A, 层厚1.25mm。扫描范围从膈顶至盆腔下缘仰卧位扫描, 先行腹部平扫, 后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 (300mg I/ml) 90 ml, 注射速率为3.0ml/s, 对比剂注射后50s进行实质期扫描, 延迟3min对ROI进行再次扫描。采集到的图像传输到ADW4.4工作站上, 图像处理后对肿瘤进行观察评估[2]。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 肿瘤检出率及对瘤体部位、瘤体形态、生长方式的检查符合率等。

1.4检查结果的评估

由两名以上高年资医师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评估肿瘤的生长部位、肿瘤形态及生长方式, 同时观察周围淋巴结核临近脏器情况, 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3]。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敏感度与特异度

强化CT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注:与CT组比较, *P<0.05

2.2 检查符合率

强化CT组肿瘤检出率和瘤体部位、瘤体形态及生长方式符合率均高于CT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例 (%) ]

注:与CT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诊断大肠恶性肿瘤的检查方法里结肠镜检是最有效的也是首选的方法, 镜下可直观观察肿瘤形态, 通过病理活检还可判断出肿瘤分期、肿瘤类别, 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有效信息。然而结肠镜检属有创检查, 许多患者耐受不了, 同时也无法判断肿瘤浸润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周围脏器转移等。CT和强化CT在这几方面有着结肠镜检无法比拟的优势。既往研究表明CT及强化CT可有效评价大肠恶性肿瘤的TNM分期, 并可用于肿瘤预后及复发的预测[4]。本研究旨在分析CT和强化CT在诊断大肠恶性肿瘤的差异, 结果显示强化CT不论是在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上均优于平扫CT;在辨别肿瘤形态、明确肿瘤生长部位和生长方式上, 强化CT的准确性也明显高于平扫CT。这可能是因为平扫CT受密度分辨率的限制, 从而较难显示肠壁黏膜和黏膜下层。肿瘤大都是富于血供的组织, 注射CT对比剂后可显著提高组织的密度对比度, 提高肿瘤检出率与分辨率, 因此强化CT的使用对于肿瘤的诊断至关重要。然而强化CT由于使用对比剂, 会有过敏反应和其他毒副反应的发生, 同时重度心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过敏史患者均应当谨慎评估造影可行性, 严格把关强化CT的适应证[5]。

大肠癌发病率高但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 除定期体检检出者, 大多数患者均是在有明显症状之后才就诊, 此时肿瘤大多已是中晚期。因此中老年人定期体检对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肠恶性肿瘤十分重要。本研究显示强化CT在大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上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检出率也高达90.2%, 同时兼具无创性, 除既往研究表明的可帮助制定手术方案外, 还可应用于大肠恶性肿瘤的筛查。同时也应普及大肠癌的相关知识, 提高患者警觉性和就诊意识。

摘要:目的 探讨CT和强化CT在诊断和鉴别大肠恶性肿瘤的准确性差异。方法 将110例共计122个大肠恶性肿瘤确诊患者分别采用CT与强化CT对所有大肠恶性肿瘤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 肿瘤检出率及对瘤体部位、瘤体形态、生长方式的检查符合率等。结果 强化CT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强化CT组肿瘤检出率和瘤体部位、瘤体形态及生长方式符合率均高于CT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强化CT较CT在大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敏感度与特异度及瘤体生长情况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临床应注重强化CT的应用。

关键词:增强CT,大肠恶性肿瘤,灵敏度,特异度

参考文献

[1] 高硕徽, 赵吉生, 刘坤, 等.增强CT结肠成像在结肠癌术前TN分期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1 (31) :26-27.

[2] Regge D, Neri E, Turini F, et al.Role of colonograph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Eur J Radiol, 2009, 69 (3) :404-408.

[3] Duman M, Tas S, Mecit EA, et al.Preoperative local staging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MDCT[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12, 59 (116) :1108-1112.

[4] 南琼, 董坚, 陈娅蓉, 等.螺旋CT和B型超声检查在大肠恶性肿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肿瘤杂质, 2012, 21 (5) :482-485.

CT鉴别诊断 第2篇

第七节:影像诊断质量控制标准和报告书写规范 1.目的

本规定是为提高全体医师诊断质量,规范病例报告的书写,确保医疗服务质量而制定。2.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全体医师在病例诊断和报告书写中,规范自身的言行、态度和工作。3.作用

全体医师严格按照影像专业的要求,完成病例的诊断和报告的书写,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4.要求

各级医师严格遵守诊断报告书写标准,突出重点照顾全面,提高医疗诊断质量,尽职尽责的为患者服务。5.影像诊断质量控制标准和报告书写规范细则(1)报告书写前准备工作

确定X线片或CT片质量是否合乎诊断要求,包括黑化度、对比度等,对于CT片尚需确定定位像、窗技术应用是否合适、照片连续性及有无伪影。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照片,不予书写报告。

在保证照片质量的前提下,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号是否与照片所示一致。并要核对照片与病人申请单要求检查的部位、项目是否相符,是否与申请单所记录的照片数目一致。CT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2012.10)

申请单所填写的内容及附带的相关临床资料是否详细和充分,其中包括其它影像学检查结果。

若为随诊复查病例,需有即往影像学检查照片及诊断报告书。确定以上项目无误后,方可进行照片观察和报告书写。照片观察:详细、系统观察每幅照片,包括CT、MR照片上的每一帧图像,这是作出正确诊断印象的基本保证。

要根据申请单的要求及所怀疑的病变,对照片中某一部位或某一器官进行重点观察。

还应仔细观察照片中其他部位和器官的表现,而这些部位和器官常常是诊断医师易于疏漏的地方,常有可能导致错诊和漏诊。

当在照片上发现明显病变时,不应仅满足这一发现,还应系统观察以发现其他病变。例如,发现了肺内明显肿块影,还应观察有无肋骨骨质破坏等其他异常表现。

书写过程中应注意事项

要认真填写诊断报告书上的一般项目(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检查号、检查部位、检查日期、报告日期、检查项目和检查方法等)。

诊断报告书最好用计算机打印。对于不具备打印条件的单位,书写时要求字迹清楚、字体规范,不能涂改,禁用不标准简化字和自造字。书写时要使用医学术语,要语句通畅、逻辑性强。CT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2012.10)

“影像表现”是诊断报告书的核心内容,也是“印象”产生的依据,因此对“影像表现”的叙述尤为重要,既要突出重点,也应注意全面。既要防止过于简单又要避免面面具到而无重点。

要重点叙述病变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CT值)及与相邻结构的关系,如系造影或CT、MR增强检查,尚应叙述造影后形态学表现和病变强化表现。

要特别注意描述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的阳性与阴性征象。

应简要描述片内已显示但未发现病变的其他结构和器官。当由于病人原因而不能行标准方法检查时,在“表现”叙述开始时应予以说明。

“印象”是诊断报告书的最终结论,需特别注意其准确性。提出诊断印象时必须联系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既往影像学资料。合格的诊断印象应当包括“有无病变、病变部位和范围及对病变性质的判断”等要素,具体要求如下。

“印象”应与“表现”所述内容相符,绝不能相互矛盾和相互混淆。也不应 “表现”已述,然无相应的“印象”,或反之。

如“表现”中未发现异常,则“印象”应诊为“正常”或“未见异常”。CT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2012.10)

若“表现”中发现异常,应在“印象”中指明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病变的性质,如“肝右叶巨块型肝细胞癌并周围多发灶及门静脉右支内瘤栓”。

若“表现”中发现异常,但不能确定病变性质时,“印象”中应说明病变的部位、大小和病变性质待查或几种可能的性质,并依可能性大小进行排序。此外,还要提出进一步的检查手段。

当“表现”中有几种病变异常所见时,“印象”中书写应依这些病变的临床意义大小进行排序,如“左肾癌并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胆囊结石,肝右叶肝囊肿”。

在“印象”书写时,更需注意不要有错字、别字、漏字及左、右侧之误,否则可导致严重后果。

报告书的核对工作

报告书写完毕后,书写医师要复审报告书各项内容,并需再次核对申请单、照片所示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和检查项目的一致性。复审完毕后以工整、清晰字迹签名并提交负责医师审阅。

负责医师需对诊断报告书进行复审,依次检查报告书的各项内容,确认无任何差错后,以工整、清晰字迹签名并送交登记室。

腮腺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第3篇

关键词:腮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诊断

【中图分类号】R78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24-01

涎腺腫瘤约占成年人头颈部肿瘤的3-6%,其中70-85%发生于腮腺?[1]腮腺肿瘤病理类型多样,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及其与周边结构关系,对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CT资料,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腮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搜集2014年6月-2015年1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腮腺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5 例,女 11例,年龄15-67岁 ,平均 41.1岁?

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由颅底至颈根部,层厚0.5mm,层距0.5mm,增强采用肘静脉团注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经高压注射器注射,流速3-3.5ml/s,剂量60-90ml?

3、图像分析

由两名放射科主治以上医师对图像单盲法阅片,评价肿瘤的边界?大小?位置,有无钙化及囊变?病变的强化特点通过测量实质区域的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CT值确定?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1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边界

良性肿瘤大部分边界清楚,恶性肿瘤大部分边界模糊?

2、大小

本组病例中,良性肿瘤平均大小2.5cm,恶性肿瘤平均大小3.3cm?

3、位置

良性肿瘤多位于浅叶,少数位于深叶或累及浅深叶?恶性肿瘤多位于深叶,少数位于浅叶或累及浅深叶?腮腺深?浅叶的划分采用U线[2]?通过下颌后静脉最背侧点与颈椎骨同侧最背侧点的连线,外侧为浅叶,内侧为深叶?

4、钙化与囊变

良性肿瘤可有钙化及囊变,恶性肿瘤可有囊变,钙化少见?

5、淋巴结增大

良性肿瘤淋巴结增大为反应性增生,恶性肿瘤大部分为肿瘤转移,少部分为反应性增生?

讨论

腮腺肿瘤中良性占80%,恶性约20%[3] ?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60-80%?本组约占65% ?好发于腮腺的浅叶,病灶单发多见,中年女性好发[4]?病灶生长缓慢,少引起疼痛?麻木症状?病理上由腺上皮及肌上皮细胞组成?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增强均匀一致强化,延迟逐步强化?

腺淋巴瘤,又称Warthin瘤或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好发于腮腺浅叶下极,可单发或多发,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大多数患者有吸烟史?临床多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肿瘤实质主要由嗜酸性上皮细胞和淋巴样间质组成?CT平扫密度多不均匀,与肿瘤的囊变?粘液变及纤维变性相关?病灶边界清楚,病理上多有完整包膜,增强扫描早期显著强化,与肿瘤实质含丰富毛细血管并呈不同程度扩张有关,肿瘤内含较多小静脉?本组病例中腺淋巴瘤动脉期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肿瘤,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5]?

粘液表皮样癌,是腮腺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6],好发于腮腺深叶,质地偏硬,活动度不良,部分可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肿瘤与正常腮腺组织分界不清,浸润性生长,无完整包膜,CT平扫密度多不均匀,可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强化明显?

腮裂囊肿:CT平扫多边界清楚?锐利,圆形或椭圆形,其内多为水样密度,当合并感染?出血时,囊内密度增高,影响诊断?增强囊壁均匀强化,囊壁完整?厚薄均匀?与合并囊变的腮腺肿瘤的鉴别点为肿瘤很少完全囊变,增强可见未囊变完全的肿瘤实质部分强化?

腮腺结核:临床可有肺结核病史,伴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触诊光滑?活动度良好,CT平扫等或稍高密度,内可有点状钙化或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增强可见典型的环形强化征象?

综上,CT扫描可以对腮腺病变做出较准确的定位,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大部分病变可以较准确定性,当肿瘤同时累及深浅叶,肿瘤合并感染或出血时诊断有时比较困难,需要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 Modlin IM,Shapiro MD,Kidd M,Primary Carcinoid Tumor of the Parotid gland: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Ear Nose Throat J,2006,85(8):533-539

[2]De Ru JA,van Bentbem pp,Hordijk GJ,The lotation of parotid gland tumors in relation to the facial nerve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J],Joral and Maxill ofac Surg,2002,60(9):992-994

[3] 李果珍,临床CT诊断[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19

[4]吴振华,郭启勇,黄砚玲,等,五官及颈部影像鉴别诊断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65-370

[5]Lee YH,Yu IK,et al,Warthins tumor of the parotid gland :CT and MR features [J],J Korean Soc Radiol,2009,61(1):17-22

球形肺炎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在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入住我院的、经过临床诊断证实的且经过螺旋CT薄层扫描的26例球形肺炎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本组男性患者为16例, 女性患者为9例。年龄在20~78岁, 平均年龄为47.5岁。病程在28~162d, 多数在70d左右。上述26例患者所出现的病症如表1所示。

1.2 方法

对本组26例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 采用的是型号为岛津5000TH型全身扫描机, 全部病例均行胸部螺旋CT扫描, 间隔为14mm, 层厚为10mm, 对全部患者采用薄层扫描、其中, 8例患者仅仅做1次CT薄层扫描, 剩下的18例分别做了3次螺旋CT复查。在行螺旋CT检查之前, 本组所有患者均摄有胸部正位及侧位平片 (视具体情况而定, 也可以任选两者其一也可) 。

2 结果

对本组患者行螺旋CT扫描之后, 经过临床资料的总结及分析, 可以得出如表2所示的结果。

3 结语

我们知道, 球形肺炎属于肺炎的一种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 而且是一种急性的肺炎炎症, 主要由肺炎双球菌或葡萄球菌 (大部分为金黄葡萄球菌) 的感染而引起的, 因其在影像学特点方面表现为球形或者近球形而得其名曰“球形肺炎”。在病理方面, 表现为炎性渗出物, 经过抗炎治疗之后病变可以达到95%以上的吸收。在医学发展的今天, 对于球形肺炎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但是在发病机制方面, 尚不清楚, 根据专家的临床经验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导致球形肺炎发生的因素: (1) 肺炎性渗出物沿肺泡孔向上下、左右、前后均匀扩散, 形成各径线相等的炎性病灶[3]。 (2) 球形肺炎可以通过肺泡孔进行向心性地吸收, 这就很有可能是节段性或是大叶性肺炎再吸收过程的一种特殊的表现。

传统的球形肺炎是用X-rad来进行鉴别及诊断的, 但是该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误诊率非常之高。经过医学专家的长期摸索和研究, 发现用螺旋CT扫描可以完全消除这种情况的发生, 这就使得球形肺炎的诊断转向螺旋CT扫描。由上述结果可以分析得知, 球形肺炎在形态学上与其他球形病变及肺炎病变相类似, 但CT表现仍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这对于正确地诊断及鉴别球形肺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1) 在病变部位检查中, 球形肺炎多数 (17/26) 是位于肺野的背侧, 且与胸膜的距离较近, 其机制是含有病菌的内容物因受到重力的作用而沉积于下垂部位的细支气管而引起的炎症。 (2) 虽然形态上与其他球形炎症相类似, 即都为球形或近球形, 但是其大小却与其他的不同 (为1~6cm的直径大小) 。 (3) 病变密度不均匀, 边缘不光滑, 多数边缘模糊, 部分病例可见粗长毛刺。对于这些特征的了解和掌握, 可以保证确诊率, 降低误诊率, 这对于医师对症下药具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也为患者的身心带来了更多、更大的慰藉。

参考文献

[1]曹春鑫, 蒋宝国, 杜旭焱, 等.球形肺炎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3, 19 (12) :1093~1096.

[2]孙姜军.球形肺炎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医疗前沿, 2007, 2 (23) :93.

CT鉴别诊断 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疑是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采用螺旋CT扫描结合临床表现及新生儿缺血缺氧新脑病CT分度标准进行分度。结果:螺旋CT诊断为Ⅰ度者50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Ⅱ度者21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硬膜下出血3例,脑实质出血2例;Ⅲ度9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实质出血2例。Ⅰ度组随访1年均未见明显异常,Ⅱ度组随访1年有不同程度的脑积水、脑萎缩、脑软化、脑沟增宽7例,Ⅲ度组随访1年可见脑软化、脑萎缩8例。结论:螺旋CT可于早期诊断,早期分度,及时明确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脑损伤情况,从而对颅内出血作出定性及定量诊断,指导临床施行有效的干预治疗,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CT鉴别诊断 第6篇

郑先生,53岁,因严重咳嗽、咳痰,到医院做X胸片、CT检查,初诊为右下肺底肺炎。经治疗虽有好转,但病情反复发作。最近他到本中心行CT透视下活检,确诊为肺泡细胞癌。可见,之前诊断不准确,不仅让郑先生花了许多冤枉钱,而且还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吕女士,40岁,因胸痛到医院检查,初诊为纵隔恶性淋巴瘤,拟行放疗及化疗。后为了明确肿瘤细胞类型,行CT引导下活检,结果出乎意料的是,竟然不是淋巴瘤,而是淋巴结核。CT活检让吕女士及时避免了错误治疗。

在诊断疾病时,为什么需要活检?这是因为,对许多疑难病例来说,即使通过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表现,诊断仍然困难,这就需要活检病变标本,从细胞、组织学乃至分子学的角度,直接、快速地确诊疾病。

目前活检的方法主要有:手术活检、X线引导活检、超声引导活检、CT及CT透视引导下活检。其中公认最安全、最准确的方法是CT及CT透视引导下活检。

◆创伤小,准确率高

CT透视结合了超声实时成像和CT图像清晰的优点,同时避免了手术活检创伤大、费用高的缺点,为活检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们利用CT透视,可以对直径1厘米以上的肺部病变进行准确穿刺活检。对于大于1厘米以上的恶性病变,其诊断准确率达到87%,而对于大于2厘米以上的恶性病变,其诊断准确率可达94%以上。

◆适用于多种疑难疾病诊断

CT及CT透视引导下活检,可应用于以下多个方面:

(1)待证实的良恶性肿瘤。

(2)疑为无手术指征,但需明确细胞类型以便确定治疗方案的恶性肿瘤。

(3)待证实的转移性肿瘤。

(4)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诊断的疾病。

(5)肿瘤治疗后随访,评估肿瘤有无复发或是残留。

总的来说,CT及CT透视引导下活检,是诊断疾病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可以从人体的任何部位获取组织标本,得到病理诊断,指导治疗计划的制订、预后的判断和治疗后的随访;还可以在极微小损伤的情况下,治疗多种疾病,避免了某些手术,也弥补了内科治疗的不足。

中心及专家简介

西南医院介入放射治疗开展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非血管介入开展于90年代,是我国最先开展该项目的单位之一。经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该中心年诊治量已达2000余例,成为西南地区最有影响的非血管介入诊疗中心。

黄学全,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非血管介入诊疗专家。1989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疗专业,1996年开始从事CT非血管介入诊疗工作。在其带领下,所在科室的非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已达西南领先水平,在全国也颇具影响。发表论文30余篇,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1部,曾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完成科研课题3项。

肺癌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中男12例, 女8例, 年龄40岁~75岁。20例均经临床证实, 其中经手术证实10例, 穿刺活检7例, 胸水细胞学检查3例。

1.2 CT扫描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GE公司生产的CT/e螺旋CT, 扫描参数:层厚、层间距均为10 mm, 螺距为1.0, 120 k V、100 m A。行全肺螺旋扫描后, 对病灶区域进行薄层扫描, 层厚为2 mm。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20例周围型肺癌中, 右肺上叶6例, 右肺中叶2例, 右肺下叶4例, 左肺上叶5例, 左肺下叶3例。

2.2 病变形态球形1例, 类圆形15例, 不规则形4例。

2.3 病灶边缘17例有分叶, 14例边缘有毛刺。

2.4 病灶内部结构病灶内空泡征1例, 空洞2例, 空气支气管征1例, 钙化1例, 其余呈内部均匀软组织密度影。

2.5 病灶周围改变胸膜凹陷征9例, 临近胸膜增厚1例, 血管集束征4例, 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 胸水形成3例。

3 讨论

肺癌是发生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 发生在段以下支气管的肺癌称周围型肺癌[1]。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主要根据病灶形态、内部结构、边缘特征及周围改变等特点进行分析。

3.1 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及病理学基础

周围型肺癌常见形态有类圆形、球形、不规则形, 而炎性病变一般为斑片状改变。

周围型肺癌的内部结构常见征象有空气支气管征、小泡征、空洞及钙化。空气支气管征是癌组织在细支气管与肺泡表面呈覆壁式生长而不充盈管腔, 管腔通畅。空气支气管征可见于肺癌、肺炎性病变或淋巴瘤, 但以肺癌较多见。小泡征瘤体内可见1 mm~3 mm小的透亮含气影, 其形成机制为部分细支气管及肺泡仍未被肿瘤填充, 该处仍有气体存在;当数个肺泡破裂并融合成不规则的小腔时称为“裂隙征”, 此两种征象主要见于小于3 cm的早期肺泡癌, 此征对于诊断恶性病变有意义[2]。空洞是由于肿瘤组织坏死经气管排出所致, 小空洞一般偏向肺门侧多见于结核球, 远离肺门侧的空洞则以肺癌常见[1], 而大的癌性空洞一般壁较厚, 内壁欠光整, 多有壁结节。周围型肺癌一般不发生钙化, 本组病例也反映了这一特点。周围型肺癌钙化一般认为有两种来源, 一是肿瘤生长过程中将肺内原存在的钙化灶包入其内, 故常见于结节边缘;另一类钙化为营养障碍性钙化, 多呈小片状高密度影, 呈偏心性分布, 此类钙化密度相对较低, 故有“亚X线钙化”之称。

周围型肺癌边缘及轮廓的改变主要有分叶征及毛刺征, 大多数周围型肺癌的边缘是凹凸相间的分叶状改变, 即分叶征, 其形成机制一般认为是肺癌各部位生长速度不同所致。张燕群等[3]认为肺癌一般表现为深分叶征, 而良性肿瘤常为浅分叶征。本组病例中分叶征发生率为85%, 亦说明分叶征是肺癌的重要征象。瘤体边缘毛刺即肿瘤边缘可见毛刺样阴影, 其病理学基础为癌组织的浸润性生长、渗出、增殖反应及肿瘤周围毛细淋巴管炎所致。据笔者经验恶性毛刺一般呈放射状, 较密集, 边缘较亮、较锐利, 呈尖刺状, 而良性毛刺一般数量较少, 边缘较模糊, 有弯曲。本组病例毛刺征发生率为70%, 说明毛刺征亦是肺癌的一个重要征象。

肿瘤周围及相邻组织改变主要有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周围转移征象。胸膜凹陷征是由于肿瘤的纤维瘢痕组织收缩, 收缩力通过瘤体邻近纤维网架传递到脏层胸膜面导致临近胸膜凹陷形成, 在肺癌中胸膜凹陷征多表现为结节与胸膜间的条形或三角形影;兔耳征是胸膜凹陷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赵数伟等[4]统计显示26例胸膜凹陷征中80.7%是恶性结节, 本组病例中胸膜凹陷征发生率为45%, 说明胸膜凹陷征亦是肺癌的另一个常见征象。血管集束征是周围血管向肿瘤聚集, 恶性肿瘤有丰富的血管, 向肿瘤供血的血管代偿性增粗、迂曲、扩张, 可见血管在肿瘤中贯穿或截断;而良性结节的血管一般进入结节时不增粗, 多在肿块边缘呈受压状改变或紧贴肿块边缘走行[5]。本组病例中血管集束征发生率为15%, 可能因CT机不能多平面重建所致。CT可明确显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部位、大小及数量, 目前判断淋巴结转移主要根据淋巴结横径的大小, 其标准为肺门淋巴结最大横径大于10 mm, 纵隔淋巴结横径大于15 mm提示为肿瘤浸润, 一般准确性为76%。但如果肿大淋巴结侵犯、包绕肺门纵隔结构, 则可确定为肿瘤浸润。

3.2 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

周围型肺癌的正确诊断取决于CT对肺内病灶的形态、边缘、内部结构等特点的显示, 对诊断肺癌有意义的征象有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厚壁空洞等。上述各种征象均非特异, 一般而言2种或2种以上征象同时存在时则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征象越多, 肺癌可能性越大。

3.3 鉴别诊断

周围型肺癌需与炎性假瘤、结核瘤、肺良性肿瘤及肺隔离症等鉴别。

炎性假瘤一般边缘光滑, 无分叶及毛刺阴影, 或有浅分叶及边缘模糊毛刺, 病灶与胸膜粘连时多伴有胸膜肥厚。结核球平扫时密度高而不均, 内可见钙化, 病灶周围常有卫星灶。肺良性肿瘤密度均匀, 边缘光滑, 无毛刺或其他类型的线状阴影。肺隔离症根据典型发病部位可确诊, 即典型发病部位平扫病灶边界清楚, 呈蜂窝状结构或多囊状改变, 增强后发现来自体循环系统的异常血管即可确诊。

总之, 在分析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时, 应充分考虑病灶的边缘形态、内部结构、瘤周组织的变化等特征, 只注重某一征象往往会造成误诊。

参考文献

[1]殷泽富, 张忻宇, 张传玉, 等.胸部CT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28-141.

[2]王利伟, 王自正, 顾建平, 等.孤立性肺结节的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6 (8) :882-883.

[3]张燕群, 曹丹庆, 高玉嗷, 等.深分叶在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2, 26 (3) :154-156.

[4]赵数伟, 赵坛, 张恩红, 等.孤立性肺结节CT与HRCT表现的对照评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 14 (10) :806-808.

脑转移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 第8篇

关键词:脑转移瘤,CT,诊断,鉴别

脑转移瘤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颅内肿瘤, 男性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是肺癌, 女性则为乳腺癌, 此外乳腺癌、绒毛膜上皮癌、甲状腺癌、肾癌、黑色素瘤等也较常见, 有少数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无法找到原发瘤[1]。多经血行转移至脑, 亦可直接侵犯或经脑脊液循环种植转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脑转移瘤患者53例, 男42例, 女11例, 年龄36岁~78岁, 平均年龄57.9岁。主要表现为头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偏瘫, 部分表现为癫痫、视力模糊、失语、意识障碍等。

1.2 CT扫描方法

使用G E9800全身CT机, 以听眦线 (O M) 为基线, 自颅底向上连续扫描10~12层, 层厚10 m m, 层距10 m m, 部分关注区域5 m m或3 m m加扫。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 采用团注法外周静脉注射安其格纳芬或欧乃派克80 m L.

2 结果

2.1 肿瘤分布及数目

病灶位于幕上46例占86.8%, 幕下3例占5.7%, 幕上、幕下并存4例占7.5%.大多数幕上转移瘤位于灰白质交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多发病灶37例占69.8%, 单发病灶16例占30.2%.

2.2 CT表现

(1) 形态和密度, 平扫瘤体呈结节状等密度或低密度影40例占75.5%, 呈高密度影8例占15.1%, 呈混杂密度影5例占9.4%, 其中有1例瘤内伴钙化。增强扫描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强化, 呈环状强化36例, 均匀结节状强化7例, 不均匀强化10例。 (2) 瘤周水肿大多数明显, 本组病例仅1例无灶周水肿, 5例轻度水肿, 以中重度水肿居多。水肿大部分呈指套样改变, 幕上病灶表现侧脑室受压变窄, 中线结构移位。幕下病灶表现为基底池、第四脑室受压变形。

3 讨论

转移灶主要位于脑内, 少数累及脑膜, CT平扫时脑内转移瘤多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少数为高密度, 偶见钙化。病灶一般呈圆形或类圆形, 大多数脑转移瘤平扫能显示病灶, 因绝大多数转移瘤血供丰富及血脑屏障破坏, 对比剂容易渗入肿瘤内部, 所以增强扫描能显示更多病灶, 使其更为清楚。强化程度取决于肿瘤的细胞类型和血供丰富程度, 实质性肿瘤呈均匀强化, 而坏死囊变者增强扫描表现多为不规则环形强化, 当肿瘤中有出血或坏死时会出现不均匀强化。本组大多数转移灶分布于幕上大脑半球, 好发于额顶叶, 其次为颞枕叶。瘤周常有明显水肿, 平扫所显示的低密度水肿不易与低密度的瘤体鉴别, 增强扫描后瘤体强化而水肿不强化, 较易判断瘤体的大小及水肿范围。有时皮层下瘤结节很小, 但水肿非常广泛, 很有特征性。水肿往往累及脑白质而胼胝体较少侵犯, 常有典型的“指套样”征象。

诊断:

脑内转移瘤多见中老年人, 好发于大脑半球, 多发生于脑灰、白质交界处。单发者多较大, 多见额叶和颞叶。多有显著瘤周水肿, 脑内转移瘤诊断并不困难, 尤其原发肿瘤已经明确, 而以后又出现颅内占位性病变征象者。

鉴别诊断:

多发性脑转移瘤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 脑脓肿。多发生于皮髓质交界区, 也易发生坏死, 病变周围水肿较明显, 但边界较规则, 而转移瘤尽管也呈圆形或类圆形, 但边缘不规则, 呈浅分叶状, 增强后前者为均匀一致或均匀环状明显强化, 后者为不均匀性囊壁厚薄不均强化, 加之临床上有感染病史及相关检查有助于二者的区别。 (2) 多发性脑梗死。周围水肿轻和占位效应轻或无, 强化不明显。 (3) 胶质瘤。成年人的胶质瘤一般多发生在大脑半球的任何部位, 并多位于髓质内, 病灶大小不一, 一般发现时已较大, 肿瘤周围水肿相对较轻, 而转移瘤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或皮质内, 可达脑表面, 病灶一般较小。 (4) 脑膜瘤。平扫多为稍高密度, 可伴有沙砾状钙化, 增强后瘤灶明显强化, 密度均匀, 基底宽, 与脑膜相连, 瘤周水肿轻, 可伴有邻近的颅骨骨质改变。 (5) 原发淋巴瘤。多呈等、高密度, 病灶分布于基底节、额颞叶、胼胝体及脑室周围白质, 强化多较均匀。 (6) 结核瘤。青少年多见, 好发于后颅窝, 有肺部结核病灶。 (7) 多发性硬化。病灶好发于侧脑室周围, 两侧对称, 可自行消失。

总之, 脑转移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应充分掌握脑转移瘤的CT表现, 特别是对脑转移瘤瘤灶多发、大多数位于幕上灰白质交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瘤周水肿明显等CT征象特点的细致观察。积极寻找颅外肿瘤特别是肺部或乳腺部肿瘤有助于诊断, 减少误诊率。

参考文献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22例,女性20例,男性2例,年龄31~68岁,平均48.5岁,病灶位于左侧13例,右侧9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疼痛。15例经手术,7例针吸穿刺,均经病理证实。

22例患者均经GE 16排螺旋CT扫描,层厚5 mm,间距5~10 mm,扫描范围自肺尖至乳腺下缘,必要时多平面重建,4例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碘的质量浓度为320 g/L的碘佛醇。注射流速2~3 m L/s。

2 结果

2.1 乳腺恶性病变

乳腺癌14例,其中原位癌8例,导管癌3例,浸润癌3例。CT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较深分叶,周边毛刺(见第326页图1),肿块较大时浸润四周组织结构,侵及胸大肌和胸膜(5/14)、肩关节(1/14),局部皮肤增厚(10/14),乳头凹陷(2/14),病灶内点状钙化4例,病变周围脂肪层见条索状密度增高影(5/14),腋窝淋巴结肿大(8/14),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CT值平均提高45 HU。

2.2 乳腺良性病变

乳腺增生2例,为混合性。CT示增厚的乳腺组织呈片状致密影,密度稍高于周围腺体,内见一小囊状低密度区。乳腺纤维瘤4例呈圆形、椭圆形肿块,密度较均匀,CT值高于乳腺小叶,病灶周围脂肪间隙较清晰(见第326页图2)。乳腺炎1例乳腺结构组织紊乱,邻近皮肤增厚,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乳腺组织中见较大低密度区,示脓腔形成(见第326页图3),腋窝淋巴结肿大。男性乳房发育异常1例,皮下组织内有乳腺组织,小叶中见片状致密影,轻度分叶状(见第326页图4)。

3 讨论

3.1 乳房肿块

乳房肿块可为圆形、椭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按此顺序,恶性可能依次递增,良性可能依次递减[6]。恶性肿瘤因具有侵润性生长的特点,形态多为不规则形,少数边缘光整者,经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仍可见病灶边缘细小毛刺、尖角征。肿块密度与正常乳腺组织比较,可呈等、高、低密度。一般良性多为等、低密度,恶性者密度增高,炎性乳腺癌时可呈低密度。若肿瘤内含脂肪组织,则可确诊为良性病变。平扫无法区分乳腺疾病的良恶性,增强扫描对肿瘤良恶性鉴别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恶性病变的CT值高于良性病变[2]。一般认为增强后肿块CT值升高大于45 HU作为区分良恶性的标准。

3.2 病灶内钙化

CT对乳腺疾病的钙化灶发现明显优于钼靶X线,但对细微钙化的显示CT不及X线,良恶性病变均可出现钙化。通常,粗大、圆形、环形、蛋壳状钙化多见于良性病变,而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簇状分布尤其沙粒样钙化则多半提示恶性征象,细小钙化是乳腺癌的唯一早期征象[4,7]。

3.3 腋窝淋巴结肿大

本组8例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大者直径达4 cm,小者直径约1 cm,边缘较光整,密度欠均匀,较大者内见小片状坏死(见第326页图5)。经病理证实,7例为转移性,1例为良性,见于乳腺炎,CT示直径小于2 cm,边缘光整,密度均匀,CT值高于转移性淋巴结。

3.4 邻近结构受侵

CT在显示胸大肌、胸壁是否受侵及受侵程度明显优于钼靶X线等其他影像检查方法,也是判断内乳淋巴结、肋骨等邻近结构及组织是否受侵的主要检查方法。本组1例CT显示侵犯胸壁,肩关节,为乳腺癌的确诊及其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直接依据。

3.5 其他

皮肤增厚在良恶性病例均可出现,恶性者皮肤增厚与局部凹陷同时存在,良性者,皮肤增厚多见于乳腺炎患者,增厚部位大多位于炎症下方;乳头凹陷多见于乳腺恶性肿瘤中晚期患者,CT诊断乳头凹陷不能依赖于轴位图像,应经工作站多平面重建,将乳头置于切线位观察,还应与对侧比较,询问病史,排除先天因素后作出结论;CT多平面重建还能发现Copper韧带增厚,乳腺周围脂肪侵润,乳后间隙变形、消失(见第326页图6)有助于恶性诊断;彗星尾征提示恶性,但临床上少见此征象;血管增粗在良恶性疾病中均可见,本组病例无统计学意义;“晕圈征”则为良性疾病表现。

综上所述,多排螺旋CT能消除重叠干扰,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多层面重建等后处理功能,在乳腺疾病诊断中,尤其对致密型乳腺患者,能够发现直径小于0.2 cm的细微病变,明显优于X线,对乳腺癌术前分期,手术方案选择,治疗计划的确定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多排螺旋CT低剂量乳腺扫描在乳腺癌的二级预防中,亦具有不可低估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滕慧,莫可良,李卓容.乳腺癌早期X线诊断及技术进展[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8,9(4):265-267.

[2]Miyake K,Hayakawa K,Nishino M,et al.Benign or malignant?differentiating breast lesions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 attenuationvalues on dynamic computed tomography mammography[J].JComput Assist Tomogr,2005,29(6):772-779.

[3]Izzo L,Stassolla A,Basso L,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umorallesions of the breast:preliminary experience with multislice spiralCT[J].Exp Clin Cancer Res,2005,24(2):209-215.

[4]Vetshey PS,Temovo SK,Abduraimov AB,et al.Multi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diagnosis of tumors of the mammary gland[J].Khirurgiia(Mosk),2005,(2):12-17.

[5]Perrone A,Lo Mele L,Sassi S,et al.MDCT of the breast[J].Am JRoentgenol,2008,190(6):1644-1651.

[6]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84.

CT鉴别诊断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2月我院大肠癌恶性肿瘤待查患者110例,其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46~73(53.5±1.7)岁;直肠占位23例,乙状结肠占位21例,升结肠占位24例,横结肠占位22例,降结肠占位20例。

1.2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具备大肠恶性肿瘤典型临床表现,如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大便习惯改变等;(2)所有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近,大肠癌无全身转移;(3)所有患者于我院检查前未接受抗肿瘤治疗、手术开腹或肠镜探查;(4)患者符合检查条件,其本人及家属愿意配合本研究调查。

1.3 排除标准

患者存在下列任意一条即可排除:(1)患者已确诊消化系统除大肠外其它恶性肿瘤或既往消化道病史;(2)患者存在高血压,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系统疾病;(3)患者对强化CT检查造影剂过敏,属于检查禁忌证者[2]。

1.4检测方法

记录患者详细个人信息,依次进行以下三项检查。(1)B型超声检查:行肝胆脾胰胃肠全腹超声探查,超声型号HDI-35000,诊断仪KXO-15;(2)普通CT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 Slices螺旋CT行腹部扫描,扫描厚度9mm,发现肿块后改为3mm厚度行薄层扫描;(3)强化CT检查:在CT检查前静脉注射碘海醇(50ml∶17.5g;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70327),后行CT检查,方法同(2)。所有患者最终经大肠镜下病理组织提取及活检后确诊,根据最终确诊结果例数计算各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其诊断差异。

1.5 评价指标

根据诊断试验研究标准及各组检查和金标准检查结果,计算各组检查真阳性、假阳性、假阴性及真阴性,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值,用于准确性评价,灵敏度=真阳性/金标准阳性值,特异度=真阴性/金标准阴性值[3]。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1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金标准确诊大肠恶性肿瘤76例,非恶性肿瘤34例。B型超声检查、普通CT检查及强化CT检查灵敏度依次增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检查特异度差异值不大,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大肠癌作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安全的最危险疾病之一,针对大肠癌的早期检查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治疗价值。目前,广大人群针对恶性肿瘤的检查主要在于常规体检,但检查效果一般,且因为大肠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故早期检出率较低。大肠恶性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是开腹或肠镜下中可疑占位病变提取后病理检查,但该方法属于有创检查,难以用于普通人群大规模的检查诊断[4]。B型超声、普通CT及强化CT作为临床应用最多的影像学检查,针对大肠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彼此间诊断准确性的差异及应用适应性缺乏足够研究,故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探讨常规影像学检查大肠恶性肿瘤的准确性差异,以供临床应用。

根据本结果所示,诊断最灵敏的强化CT检查,其阳性诊断具有重要的确诊指导价值;由于各检查特异度差异值不大,选择更为简便、低廉且无创的B型超声,更适合大规模的筛查试验,用于大肠恶性肿瘤的排除[5]。本结论为临床影像学检查方法选择提供指导,选用最佳方法以服务患者和人群,确保经济合理的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nbsp;杨熊飞,张艾莉,肖兴元,等.三种辅助检查在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中的临床应用及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16(12):1897-1899.

[2]&nbsp;Dichiro&nbsp;G,Oldfield&nbsp;E,Wright&nbsp;Dc,et&nbsp;al.Cerebral&nbsp;necrosis&nbsp;after&nbsp;radiotherapy&nbsp;and/or&nbsp;intraarterial&nbsp;chemotherapy&nbsp;for&nbsp;brain&nbsp;tumors:PET&nbsp;and&nbsp;neuropathologic&nbsp;studies[J].Am&nbsp;J&nbsp;Roentgenol,2008,150:189-197.

[3]&nbsp;冉勇.螺旋CT与超声结合在结肠癌诊断中应用价值[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5):21-23.

[4]&nbsp;Filippone&nbsp;A,Ambrosini&nbsp;R,Fusch&nbsp;IM,et&nbsp;al.Preoperative&nbsp;T&nbsp;and&nbsp;N&nbsp;staging&nbsp;of&nbsp;colorectal&nbsp;cancer:accuracy&nbsp;of&nbsp;contrast&nbsp;enhanced&nbsp;multidetector&nbsp;row&nbsp;CT&nbsp;colonography&nbsp;initial&nbsp;experience[J].J&nbsp;Radiology,2012,231(1):83-90.

肾癌的CT诊断认识 第11篇

【关键词】回顾;肾癌;CT诊断;认识

由于影像学检查诊断肾癌的符合率高达90%以上,而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诊断肾癌的价值有限,所以通常不做肾穿刺活检检查[ 1 ]。但对影像学诊断难以判定性质的小肿瘤患者,可以选择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或定期(1~3个月)随诊检查[2]。笔者回顾了26例肾癌病例,加深了对肾癌的CT诊断的认识,结合了大量的书籍、刊物总结出如何更加准确诊断肾癌确诊,更好地为患者延长生命,提供影像保证。与各位同仁共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癌的病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4~92岁,平均年龄57岁,肿块大小18~84毫米,平均30毫米,发生于左肾、右肾的差别不大

1.2 诊断方法

检查前头一天禁吃晚餐,口服甘露醇100毫升,采用120V、320AmS扫描,先平扫,后静脉注射优维显250ml,分别在16秒、60秒、180秒扫描。

1.3 鉴别标准

①肾囊肿:无论其平扫密度高、低,在增强扫描时皆不强化,囊壁规则且薄,与肾癌的鉴别不难。

②灶性肾盂肾炎:其临床表现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尿检有异常炎性细胞。

③错构瘤:观察病灶时仔细辨认有无脂肪成分,当发现脂肪密度时鉴别就不困难了。肾癌很少有脂肪成分。

④嗜酸性细胞瘤:此瘤小时难鉴别,较大时,其间可出现瘢痕。

⑤肾素瘤:多为女性,临床有血压升高、醛固酮增多症状,为少血管性肿瘤,增强扫描多不强化。

⑥淋巴瘤:多双侧受累,往往伴有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脾内也有低密度病灶。此瘤肾脏明显增大,当出现肾功能障碍时,肾增强延迟或无明显强化多见于淋巴瘤。

2 结果

26例患者中透明细胞癌19例、乳头状细胞癌7例。其中小肾癌12例。CT平扫显示低密度15例、等密度5例、高密度1例、密度不均(囊变、坏死)5例、钙化3例(呈沙粒状或环状钙化)。突出于肾轮廓外的14例,其中小肾癌7例。增强扫描:皮质期不均匀明显强化9例、不均匀皮质样强化5例、环状规则皮样强化2例、均匀强化3例、中等强化2例、轻度强化3例,实质期均表现为迅速消退。其中2例因强化不明显,CT未能明确诊断,经手术证实为肾癌。出现远处转移的2例,包括:肺、肝、骨等转移。(其中一例因出现肺转移,体检时发现,经全身检查,从肾CT检查中发现。)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大多为40岁以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早期一般有腰背部不适、隐痛,以后逐渐出现血尿、腹部可触摸到肿块。肾细胞癌可诱发副肿瘤性内分泌综合征,包括恶性高血钙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和男性女性化等內分泌失调症状。如有远处转移则出现相应的症状[3]。

3.2 CT表现

CT对小肾癌(<3cm)诊断非常重要。小肾癌平扫多为均匀低或等密度,少数为高密度,多位于肾轮廓外围,突出肾轮廓外。故平扫见密度等密度或高密度病变,突出肾轮廓,应提高警惕,需要增强扫描。小肾癌坏死和囊变、钙化少见,本组1例直径2.5毫米肿瘤出现环状钙化。增强扫描多为不均匀强化,少数可均匀强化。呈“快进快退”的典型征象,增强扫描大多边界清楚,少数不清的恶性程度高。小肾癌周围假包膜较多。值得注意的是增强扫描尽量在皮质早期完成,30秒后有些血供丰富的肾癌已减退到低于肾皮质的密度,给诊断带来困难[4]。

大于3cm肾癌常使肾轮廓局部隆起,多数呈侵润生长,边界不清,因出血、坏死和囊变呈混杂密度,病灶内可有沙粒样钙化或边缘钙化。多数增强扫描出现“快进快退”的典型表现。肿瘤内出血表现为高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肾周间隙,尤其肿瘤边缘的改变,对肾癌是否突破包膜的判断至关重要。肾癌突破肾包膜,侵入肾周脂肪和肾筋膜,表现为肾周脂肪层模糊、消失,肾筋膜增厚。肾周间隙的改变有不规则线状、棘状、网状、云雾状及片状影。如出现包膜外壁结节或肾周间隙内肿块,则可肯定包膜或肾周间隙受侵。淋巴结大小不是肿瘤发生转移的可靠征象,病理有时淋巴结不大而有肿瘤侵润;有时淋巴结肿大而无肿瘤侵润,为炎性反应增大。但淋巴结>2cm及淋巴结强化则提示有转移[5]。

肾癌的生长方式是对肾实质的浸润和破坏,因此多数突于壁外,且肾皮质呈双侧“鸟嘴”样交角,而非膨胀性生长的钝角。对于静脉的瘤栓主要看是否进入下腔静脉,确定瘤栓最高是否位于肝静脉以下,若位于已肝静脉以上,还应扫描心脏,看是否达到右心房;是否侵犯静脉血管壁。

参考资料

[1]冯晓莉,何 群.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3.

[2]李清海.16层螺旋CT肾脏皮质早期扫描及CTA在肾癌诊断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6,12(4):256.

[3]周康荣主编.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434.

[4]李松年.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7.

不典型肺结核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12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 白城传染病医院共收治不典型肺结核病患者56例, 男39例, 女17例, 年龄20-81岁不等, 平均年龄50.8岁。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中, 低热、咳痰患者23例, 咳嗽、咯血25例, 胸痛10例, 盗汗8例, 呼吸困难3例, 3例患者无症状, 体检时发现。

1.3 检查方法

本组患者均经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纤支镜病理、痰结核菌、手术病理等手段确诊。56例患者均行CT平扫, 其中20例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肿块或结节

15例患者肿块或者结节大小为3cm×3cm~5cm×6cm, 右上叶前段、后段, 下叶基底段, 左肺上叶前段、舌段等均有分布。4例患者病灶周围有毛刺;2例患者病灶与胸膜广基相连;3例患者出现胸膜增厚, 胸膜凹陷征;6例患者病灶周围有腺泡结节灶和斑片状卫星灶。8例行增强扫描, 4例均匀强化, 2例不均匀强化, 2例环形强化。2例有浅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而误诊为肺癌。

2.2 肺叶、段实变

36例, 主要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及段实变、多发实变, 边缘平直, 密度不均匀。其中3例患者出现空洞;4例合并霉菌, 其洞壁不规则并有霉菌球;7例见支气管气相;4例患者误诊, 其中2例上叶尖段不均匀增强而误诊为肺癌, 2例左下叶实变内见蜂窝状支气管充气征的患者误诊为肺泡癌;2例右下叶未发现卫星灶, 伴有胸腔积液而被误诊为肺炎。

2.3 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增大

5例, 右肺门1例, 左肺门1例, 双侧肺门1例, 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 表现为肺门旁边缘光滑的肿块影, 邻近支气管无狭窄及管壁增厚。其中1例患者淋巴结内有钙化, 1例患者纵膈内可见多组织淋巴结的增大, 未出现钙化, 被误诊为淋巴瘤。5例患者行增强扫描时, 3例均呈环形增强, 提示结核, 余2例患者经抗结核治疗后, 病灶减小, 病情好转。

3 讨论

3.1 CT对肺结核的好发部位和病灶的多形态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近年来老年患者的增加以及病菌耐药性增强, 导致临床上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率降低, 以及误诊率的上升[2], 给诊断以及治疗带来困难。因此, 临床诊断不典型肺结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1.1 病变部位

研究发现, 5%继发性肺结核发病部位不典型, 可单独位于上叶前段及下叶基底段, 且好发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 其病变形式多样, 无特征性, 给诊断带来困难。成人原发性肺结核好发于上叶前段、舌段及下叶基底段等肺通气量大的部位, 非以往观念中的上叶尖后段、叶背段。同时本病均呈节段实变表现, 表明病变呈多段或跨叶分布。病灶的边缘清楚或模糊, 其内密度不均, 本组中20例患者增强扫描, 5例病变呈不均匀增强, 3例均匀增强, 12例实变影旁有卫星灶而诊断结核。

3.1.2 抗结核治疗后改变

肺结核治疗的目的为控制及消灭病菌, 达到痊愈, 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关键, 本组患者中, 9例患者为肺结核病合并慢性特异性感染, 经抗炎及抗结核治疗后, 病情明显好转;3例痰菌阳性出现初治结核强化反应, 持续治疗后好转[3]。由此可见, 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治疗后病情好转, 也可作为临床鉴别本病与其他疾病的标准之一。

3.2 鉴别诊断

3.2.1 与肺癌的鉴别

肺癌常呈现为分叶状, 病灶周围由毛刺和切迹, 且毛刺细短、锐利。结核瘤密度不均, 常见钙化、新月形空洞、周围卫星灶、灶周肺气肿或肺大泡, 且结核瘤多为浅分叶, 毛刺多为粗长毛刺, 多分布在边缘上, 局部胸膜增厚, 粘连易与肺癌区别[4]。增强扫描时可见结核瘤较早出现浅表干酪坏死而呈薄壁环形增强, 肺癌呈均匀增强, 以此鉴别, 但是由于不典型性肺结核其影像学特征不明显, 以此鉴别时, 应综合考虑。

3.2.2 与肺炎的鉴别

肺炎时其CT征象常显示病变局限于一叶, 若CT显示位于右上叶, 甚至波及上叶的尖、后段, 呈云絮状, 密度不均匀, 甚至出现空洞, 则多为肺结核, 如位于下叶后基底段时, 诊断常较困难, 易诊断为肺炎。因此, 临床诊断时, 如患者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且起病急, 结合影像学诊断, 应用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为肺炎。如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 影像学显示病灶密度不均匀, 有卫星结节、空洞、支气管气象、纤维化等, 抗结核治疗有效, 痰中可找到结核菌, 为肺结核。

3.2.3 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结核应与肺内结节病、中央型肺癌进行鉴别

淋巴结核由特征性的环形强化征, 而肺内结节病常表现为双侧的肺门及纵膈淋巴结的肿大, 肿大的结核较结核明显, 且可相互分离。中央型肺癌常好发于中老年人, 结核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中央型肺癌发病时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和肺炎, 并有气管狭窄和阻塞的发生。通过强化CT扫描可鉴别诊断。同时, 还可通过其他辅助手段, 如纤支镜刷检、活刷以及淋巴结穿刺活检等。

总之, 通过CT的检查及对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综合分析, 可有效的减少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Ann LN.Pulmonary tuberculosis:the essentials[J].Radiology, 1999, 210 (3) :307.

[2]王小群, 杨惠, 李小平.糖尿病合并肺结核65例X线、CT表现及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16) :1914-1915.

[3]李铁一, 拢景玲, 葛立.35例肺结核的CT误诊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0, 34 (9) :588.

上一篇:智能检查下一篇:设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