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思维范文

2024-07-09

跳跃思维范文(精选3篇)

跳跃思维 第1篇

“跨过体操垫”是小学体育课过障碍游戏中最常见的设置方式, 要求学生能大胆完成跨过体操垫这一技术动作。在一节四年级跨过体操垫障碍游戏的课上, 我像平时上课一样讲解并示范动作后, 让学生开始练习跨过体操垫这一动作, 此时出现了一小部分学生跳过体操垫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 我马上集中学生讨论跨过和跳过体操垫这两个技术动作的区别。学生甲说:“跨过体操垫是一只脚起跨后单脚落地;而跳过体操垫是一只脚起跨后双脚落地。”这不就是我所要的答案吗?我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时有一个平时不爱上体育课的调皮学生举手了:“老师, 我有问题。”我问:“你有什么问题?”他说:“跨和跳两个字不一样。”这句话刚说完, 全班哄堂大笑, 我也觉得好笑, 但一想, 不对, 应该尊重学生让他把话说完。于是, 我示意他继续说, 这时, “调皮学生”很羞涩地说:“‘跨’字是足字旁, 右边是一个‘夸’字, 足字旁代表一只脚起跨, ‘夸’字去掉大是‘亏’字, 底部很像一只脚落地。而‘跳’字是足字旁, 右边一个‘兆’字。足字旁代表一只脚起跨, ‘兆’字去掉四点是‘儿’字, 底部很像两只脚同时落地。”听了他的话, 我为之一惊, 讲得多好啊, 他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从两个字的字形上展开想象, 更直观更形象地比较、理解两个动作的不同。这样的理解更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我马上对他的回答做了肯定和表扬。并分别示范了这两个技术动作, 通过肢体动作, 使学生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层次。在接下来的练习中, 学生再也没有出现“跳过体操垫”这一错误动作。

反思:

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新奇与活跃的思维能力, 正是我们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勤于探索,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悉心聆听学生的陈述, 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要善于捕捉契机, 及时调控与把握学生的思维, 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的思想。

一、与知识对话——迁移学习

运用联系、转化、发展的观点指导学生学习, 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懂得体育动作与语文知识象形字结构的内在联系, 促使知识内在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

二、与动作对话——练习学习

动作练习强调学生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小学生的动作练习应大量采用游戏的形式,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尽可能将他们平时乐于接触的活动融入体育动作技术学习过程, 提高其积极性。使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三、与自我对话——反思学习

在对话教学中, 学生的反思是一种基于对话的反思, 即学生是站在一个对话者的立场上进行反思。采用自我对话教学, 使师生交流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四、与别人对话——协作学习

展现个性,让思维跳跃起来 第2篇

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和结论为主,而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探索、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营造氛围,培养思维意识

以认识心理学家,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使他们建立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二、创设情境,提供思维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的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的新问题,从而为各种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理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教师还可以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素材,创设思维策略性情境。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后,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層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从而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解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策略进行适用性研究,拓展其使用范围。这对克服思维定势等原因产生的消极影响,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自主学习,培养思维能力

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了获取新知识而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自学中进行。开始时,教师可提出自学要求或编拟自学提纲,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按自学要求或对照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内自学课本。自学时可以讨论,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然后问问老师或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逐步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这个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精心设计,培养求异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她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9×5-4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很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五、引导猜想,培养思维品质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李军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1020米,李军3分钟走255米,照这样计算,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探解。

解法1: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就是求余下的路程所需的时间。“从3分钟行255米”,可求出李军速度为(255÷3),而余下的路程是(1020-255),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出:(1020-255)÷(255÷3)=9(分)。

解法2: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也可先求李军走完全程的时间,然后减去已行路程的时间,即得到余下路程的时间1020÷(255÷3)-3=9(分)。

解法3:用倍比法解,将已行的路程255米看作“1”倍数,全程1020米是已行的255米的4 倍,行255米用3分钟,那么行完全程1020米就得用12分钟,然后减去已行的时间,即得出:3×(1020÷255)-3=9(分)。

通过上述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此外,一题多变、一空多填等训练,同样也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

跳跃思维 第3篇

一、让童心展开想象的翅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因为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最终实现了什么, 而在于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挥学生独创与奇特的想象, 对学生所显露出的“突发奇想”和“智慧火花”都应及时进行“引思”和“助燃”。例如:在欣赏课中, 我们追求的是对欣赏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可以提示同学们用颜色表示出来, 在多次聆听之后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鲜艳的颜色, 有个别的同学会选择黑色, 并且能说出他们的理由。这些同学认为黑色能表示出我们祖国的土地肥沃。辽阔的土地上、田野上埋藏着很多的石油……。这是多么好的创意啊。另外, 我国中小学音乐欣赏教材中的《龟兔赛跑》、《动物狂欢节》等更是启迪思想, 开发智力的优秀幻想教材。当我们把学生带入这些音乐的梦幻世界的时候, 怎能不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兴趣而展开想象的翅膀呢?

二、让教学过程竞相开放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让音乐伴随它让音乐贯穿始终, 同学自由的创作, 搜集灵感。通过音乐的贯穿让我们的教学过程音乐化避免教学过程封闭化、孤立化。用音乐贯穿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对音乐的理解。有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能体现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 通过音乐的加盟使教学过程变得动态、富有变化、是极具开放性的。为此, 音乐开放了教学过程, 拓展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空间, 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开放音乐教学过程, 就势必要将音乐与同学活动联系起来, 赋予他们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因为音乐富于变化具有不确定性, 学生自由想象度是最大的。所以, 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音乐去理解音乐、去创造音乐。音乐可以让他们释怀、让他们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音乐让他们的个性充分体现。提供这样的自由空间。通过音乐游戏、音乐表演等把主题活动表现的恰如其分。因为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所以也就是他们最好的记忆方法。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 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引导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奥秘与空间, 让他们插上幻想的翅膀、自由创造。通过音乐使学生和老师增进感情让音乐变成桥梁。变成心与心交流的桥梁。在音乐教学中这种开放的、民主自由的、轻松愉快的氛围, 保证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 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教育心理学认为, 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 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 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 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

三、让发散性思维折射光芒

所谓发散性思维, 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 就是要学生由已知去探求未知的思维方法。比如, 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音乐中的二拍子, 并通过走路, 体会到了二拍子音乐的特点。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想:不用走路, 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体会到二拍子的特点呢?学生会给老师做出多种有二拍子特点的动作。再如, 当学生已经了解了3/4拍号的含义, 老师就可引导学生根据拍号的要求和已掌握的音符知识, 自己编出不同节奏的四三拍的“小节”, 并让学生从中选出2—4节编出流畅的终止感较强的节奏谱。如二年级欣赏教材《四季的歌》一课, 这是一首管乐合奏曲。用四个段落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的美。音乐是抽象的, 为了强化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可借助于画面向学生提供信息源:盛开的桃花, 清粼的湖面、金色的麦穗、银色的树挂等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过程, 让学生结合音乐去观察、去想象。再用自己的语言, 描绘出四季的景色。在指导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读谱知识和自己所掌握的常识来评价欣赏作品的同时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再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音乐。如选择色彩、画出不同的线条, 也可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四季的特点、景色等等, 用图画引趣解难, 使学生入情入境;通过表演、涂画理解, 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大脑皮层形成立体型网络兴奋区, 促进学生的认识由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 再回过来, 创造性的运用到具体的学习环境中, 这样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层次, 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上一篇:论文标题下一篇:体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