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生成范文

2024-08-04

意外生成范文(精选12篇)

意外生成 第1篇

一、淡化“彩排”

和谐教育是从创设和谐的情境入手,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使学生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目标的教育思想。在当前倡导和谐教育的形势下,教师努力地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用轻松、活跃、和谐、民主的环境氛围去感染学生,尊重并关注学生的差异,用发展和期待的眼光动态地看待学生,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备课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可以通过借试班的方式来了解、熟悉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作出相关的调整,以求作出最佳的设计;它要求教师课前深入细致地去了解学生,去备学生,但并不是让学生去备;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但不是让学生提前演练课堂上的答案……其实,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完美,往往就会缺乏“真”,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最大的缺陷,他们失去的将是最宝贵的训练机会。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练习四中的整理句子,学生对“顿时,锅里便噼里啪啦响个不停。”这句话存有疑义。有的说应放在向锅里倒油一句之后,有的说应放在把鸡蛋放进锅里一句之后。于是我便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甚至争辩,他们有的说,只有在放下鸡蛋后,锅里才会有不断的噼里啪啦的声音,锅里还会起一个个大泡泡;有的说,在放进油之后,就会有噼里啪啦的声音了;有的说,放进油之后,那不是噼里啪啦的声音,而是啪啪的爆炸声;有的说,一般放进油之后不会有声音,只有在锅里有水的情况下才会有爆炸的声音……同学们个个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同学还在极力地回想着什么。在课堂上,我没有给他们明确的答案,而是布置给学生一个家庭作业,让他们回去之后亲自动手煎一个鸡蛋,看看究竟结果如何。在学生亲自实践之后,教师除了和学生交流答案外,还要教育学生,以后要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可以说,学生对于煎鸡蛋,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储备,但又是模糊而不完整的,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平时在家家务做得少,平时的观察还不够细致。试想,如果课前布置学生亲自动手去煎一煎鸡蛋,解决这道题目的话,学生在课堂上又怎么会有如此激烈的辩论呢?思维和语言能力又怎么能得到这样实在的发展呢?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预设得越多,生成得越少。

二、善待“意外”

课堂教学和演员表演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的互动性。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着鲜明个性的人,整个过程都是在交互、平等的互动中完成的。教学过程包括老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几个因素,都是教师提前预设好的,基本能心中有数,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意外”。对于这些意外,我们不能束手无策,而应该多一些灵动,由课堂生成的资源常常是最宝贵的,“意外”也可大作文章。有专家指出“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如我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起先,整个课堂进行得相当流畅,但临近尾声在“拓展体验”环节出了个小小意外:我出示了一个对话问题———文中的人与鸟是如此地和谐共处、互相依赖,读后,你想说些什么?思考讨论之后,一生举手发言:“我想对作者说,请放了这三只珍珠鸟吧,因为鸟儿长有翅膀,它们希望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不想被人关在笼子里受束缚当玩物,这是对鸟儿生命的不尊重。”此言一出,全堂肃静,不是我预设的结果,怎么办?我一愣之后马上加以肯定、引导:“这想法很好,很独特、很深刻,从‘尊重生命’的高度审视了笼中养鸟这个问题。那好,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各执一词,不断撞碰出思维的火花,不断加深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与体验。这里便是一种多元对话中的有效生成,这种生成的平等对话使教学相长。

三、把握“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何在?大量的研究和事实已经证明:每个学生先天拥有的遗传基因和潜能是大体相似的,关键是要在后天为他们提供一个优化的、与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的条件与环境,让一颗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种子”,尽情地萌发、舒展、长大……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这里的条件和环境,主要是指那些与儿童的大脑、神经、生理发展具有相似性的、令他们乐此不疲、健康向上的信息和可供他们历练的平台。这一资源既潜藏于课堂,又潜藏在课外;既潜藏于学校,又潜藏在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中;既来源于我们对相对静止的“文本”的挖掘,又来自我们对师生与生生之间对话、合作、交流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信息的察觉与把握。从某种意思上说,来自于大自然的造化和师生互动中碰撞出来的转瞬即逝的“火花”,更具灵性和生命力。

课堂也与其它事物一样,不排除突发因素,课堂上有时发生的一些偶发事件,有的与语文教学相关,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思想旁逸。比如:于漪老师在教学《木兰诗》时,一生突发议论:这诗不真实,因为古代妇女都缠足,木兰是个“缠足女”,怎么可能在军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呢?对这问题,于漪老师坦诚相告:自己也没有预想过,也真不知道答案,于是她提议全班同学和自己一起课后去查找有关古代妇女缠足的历史和知识,以佐证诗歌的真实性。这种处理,无疑是一种高度的课堂机智的体现,它既有效捕捉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又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代名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格魅力。也有的偶发事件可能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关,比如一只蝴蝶或蜜蜂飞进教室,顿时教室里大乱,这时就需要老师用敏感而富有实践智慧的头脑,及时作出反映和处理,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促成教学的精彩生成。

四、追求“和谐”

和谐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谐,也是每个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形成过程的和谐。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教师需要用和谐的方法去培养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当学生提出了新颖的、别具一格的观点之后,老师要适时肯定、表扬和鼓励;出现了各种小错误后,教师不要斥责,更不能置之不理,视而不见,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帮助、教育学生;应引导学生以积极的、主动探究的心态去学习、去发现,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在学生探究时,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因为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教师给他们的提示越多,问题提得越细,他们的思维就越受束缚,课堂就会越少精彩。

意外生成 第2篇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表演的场所,是一个充满了变数的“八卦”阵地。因为课堂既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所以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让人惊讶、令人心跳的情节,使教师时而处于尴尬的境地。

不同的意外情景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手段,机智的应对。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和学习他人的教学,简略地谈谈意外事件的处理艺术。1.泰然处之,关心呵护

中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积极、热情、可塑性强,稳定性差。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同伴的竞争、环境的熏陶等外界刺激下,能保持一定时间的高质量的学习情绪。但由于个体差异,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说话,玩点小动作、精力分散等视角疲劳症状。此时教师要泰然处之,不必大动干戈,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温柔的拍肩或许就能立竿见影,扭转局面。

我多次遇到讲解知识点,有个别学生欲进入睡眠状态,于是我马上想到设置一个问题让欲睡的同学站起来回答。既点醒欲睡的学生及其他学生,又使学生们集中精神听讲。

2.借题发挥,善意批评

一些课堂的意外与学生的养成习惯有关,学生有时身不由己地走向了意外之境。此时教师可借题发挥,恰到好处地教育学生。

我有一次上课正在讲解知识点,忽然发现一个学生正吃着瓜子且乱扔瓜子壳。如果老师马上训斥一顿,效果未必好,何不结合“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来个借题发挥呢?于是我稍作停顿,话题一转。现在我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糟糕,同学们如何从自我做起,保护我们的生存的环境呢?特地点明吃瓜子的同学回答。这时使他明白:上课吃瓜子不对,乱扔的子壳就是破坏我们清洁的环境,也不太卫生。既教育他本人,也教育了全班同学。3.坦诚相待,留下空间

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随处可见,时时处处显现闪光点。在提倡培养创新精神的今天,教师更应鼓励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突破常规,创造性地学习的习惯。因此课堂上常见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令师生惊讶。有一次,我在上自习时,有个学生突然问一个问题:珠江、淮河流域的耕地面积分别约为480万公顷和1200万公顷,若两流域等径面积,耕地的农业污染量相当,根据耕地面积和径流总量的对比关系,淮河受农业污染的程度约为珠江的——倍。(取整数)(另有珠江和淮河流域径流总量分别是3338亿和622亿)我当时陷于长考,突然接触此类数字题目,我的思维几乎僵化,后来没有给学生讲解。我说:“这类问题我最近是首次接触,有些知识已遗忘,容老师思考,下一次给你答案。好吗?”

老师不是万能的,有时会出现知识盲区,有时是知识遗忘的,这很正常,向学生说明情况,学生也会理解的。4.幽他一默,扭转窘境

幽默的力量是很大的。教学中,常见一些意外事件可能是学生有意“栽花”得的,也可能是无心“插柳”来的。此时幽他一默,可走出困惑之境,可收意外之效。我有一次正在上上午第四节课,即将下课时,一男生正在收拾自己的餐具等东西,出现了较大的响声,吸引了一些学生的视线,面对几十双关注的眼神,我停顿了几秒钟,微笑着说:“这位同学很聪明呀,他懂得军事策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要着急,马上就要下课了。” 5.预设意外,智慧生成

为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时可预设意外,有意失误,创设情景,让学生来辨别,纠正问题。这也需要教师的智慧运用。

有时在讲解选择题,让学生自己说出答案并说明理由,然后让全班同学来判定是否正确。或者有时特地说出错误答案,让学生自己来判定。然后在看看同学们的反应。

6.将计就计,化险为夷

有时教师的教学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被学生“抓住”,对自己的失误应敏捷、巧妙地处理,化被动为主动,顺水推舟,巧妙迁移,把困境转嫁给学生,令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因为有了意外,课堂才显得更加精彩;因为有了意外,课堂才更加富有挑战性;因为有了意外,课堂才能彰显其莫大的魅力!

直面意外巧生成 第3篇

一、打破传统,鼓励创新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价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因而不同的学生欣赏不同的文学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

有一次教《鸿门宴》时,我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对于“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的做法,你是怎么看的?大多数学生认为这反映了项羽的妇人之仁,这是在“放虎归山”,不然项羽肯定会一统天下的。连毛泽东也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有一个学生却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项羽即便准许项庄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也不一定能一统天下,坐稳江山,因为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既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也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他自以为是,目空一切,那种耍阴招、玩小伎俩对付政敌的做法是为项羽所不齿的。而项羽光明磊落的性格恰恰是他致命的弱点。因为政治斗争很少是公平正义的,往往是异常残酷的。历史车轮的前进常常以碾压政敌甚至亲人为代价。无论是勾践卧薪尝胆还是玄武门之变,亦或是武媚娘即位,都印证了这一残酷的生存法则。因此,项羽即使不杀刘邦,最后也有可能败给其他对手。听完这位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室里顿时掌声雷动。对于这种打破常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学意外,教师应善于捕捉,即时鼓励,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面对质疑,从容应对

学生个体间的知识储备、审美能力参差不齐,生活经验、情感特征、审美情趣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因而,高中语文课堂往往意外丛生,学生层出不穷的问题可能让教师措手不及。

2011年12月我在本校讲了一堂公开课,课题是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当讲到马丁·路德·金提醒黑人同胞一定要注意斗争方式和策略,要采取非暴力手段争取自由和平等时,有一个学生忽然举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马丁·路德·金主张用游行示威这种非暴力手段争取自由平等,而毛泽东却认为‘枪杆子里出政权,您觉得谁的说法有道理呢?”面对学生的提问,我感到有点意外,心里闪过一丝慌乱,毕竟我在讲全校公开课。如果我被学生问哑了,那肯定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幸好我的政治历史还学得不赖,我稳定情绪,马上想出了应对之辞。我说:“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对于敌我矛盾,我们不能手软,应以暴制暴,大革命的失败就是最惨痛的教训;而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则应本着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原则,尽量采取非暴力手段,和平解决争端。因此,马丁·路德·金的观点和毛泽东的观点各有各的道理。”对于我的回答,那位学生比较满意。接下来,教学又步入了正轨。

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一定要冷静处理,要相信自己能应对学生的提问。当然,这需要教师平时深钻教材,博览群书,不断加强业务修养。

三、改变预设,扭转僵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课前有精心的预设,而课堂中却没有精彩的生成的情况。当碰上这种情况时,我们应及时调整预设,根据课堂的教学实际设计可行的教学思路,提出能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问题,从而扭转僵局,使课堂重新焕发出生机。

2012年3月,我到咸宁高中参加教研活动,当时讲课的题目是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我抽到1号签,开讲还不到10分钟,多媒体突然出现了故障。这一意外多少影响了我的心情。不过,我迅速做出了调整,让学生带着刚才投影上出示的问题到文中找答案。这样既不影响工作人员修理机器,又不耽误教学进程。过了几分钟,多媒体修好了,教学重返正轨,不过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按原来的预设,我打算在讲完中国诗的特征后,让学生就其中感受最深的一两个特征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原以为学生会有精彩的表现,没想到学生反应比较默然,课堂气氛显得较沉闷。面对这种情形,我突发奇想:与其按部就班地讲中国诗的特征,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钱钟书先生的观点,不如让大家主动挑挑这位文学大师的刺,兴许沉闷的课堂会别开生面?于是,我抛出一个问题:你同意钱钟书先生的观点吗?他对中国诗特征的概括是否都准确?果然,课堂上立即炸开了锅,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说作者的观点是片面的,中国诗不一定篇幅都简短,也有很多篇幅长的,譬如《离骚》《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有的学生说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中国诗不一定都富于暗示性,有不少诗篇都是直抒胸臆的,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直接抒发了陈子昂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感伤,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精神……由此可见,当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教师应及时改变课前的教学预设,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思路。只要教师善于提问,善于引导,就一定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收获意外的精彩。

放飞学生,“意外”生成 第4篇

师:在数学中, 字母能表示一些什么呢? 生:字母能表示数. 师:用小棒搭正方形……我现在要搭2003个正方形, 谁能告诉我, 需要多少根小棒吗? 请同学们在10秒钟内回答我. 大部分同学在思考, 但是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只听到下面学生的小声议论, 有几名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我, 好像在说, “老师快说答案吧”, 也有些学生很无助地看着我. 师:学习数学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复杂的不会, 那就从简单的特例入手, 深入浅出, 去解决问题.

于是我让学生小组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小棒动手搭个、2个、3个、4个、10个、100个、2003个正方形分别需多少根小棒, 学生独立去搭建, 边搭边数, 同时在小组内交流, 并填写表格.

一部分学生很快完成了前5格, 但后两格不会.

师:前面5个空你是怎么填出来的? 生:数出来的. 师:搭100个、2003个正方形还能用数的方法吗 ? 生 :不能. 师 :那怎么办呢? 这时在各小组内开始讨论. 稍后要求每组说出讨论的结果. 提问后发 现大多数 同学都知 道第一个 正方形需根, 以后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就需增加3根, 所以搭100个正方形需4 + 99×3 = 301 (根) , 搭2003个正方形需4 + 2002×3 = 6010 (根 ) , 此时学生都感到非常兴奋和自豪 , 好像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师: 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呢? 这时大部分同学在思考, 也有一部分同学在疑惑:“n个究竟是多少个呢? ”此时我仍不讲解, 继续让学生在小组中去讨论. 很快学生们就有了答案. 生1: 我发现的规律是, 除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外, 其余的正方形均是由3根小棒搭成, 那么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就需要[3 (n - 1) + 4]根小棒. 这种想法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师: 那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2:我的答案和他的不同, 不知道对不对? (该学生有点害羞, 声音很轻) 我没出声, 只是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 点点头生2:我先把n个正方形都当成用3根小棒搭起来的, 然后再加上开始的1根, 应该是 (3n + 1) 根. 我没作评判, 让其他同学去思考, 很快就响起了热烈掌声, 掌声中第三名同学站了起来. 生3: 我可以把每一个正方形看成4根小棒搭成的, 然后减去 (n - 1) 根, 即需[4n - (n - 1) ]根小棒. 生4:我与他们的想法都不相同, 因为上面一排为n根小棒, 下面一排为根小棒, 中间竖着的一排为 (n + 1) 根小棒, 所以共需[n + n + (n + 1) ]根小棒. 生5:老师 , 上面的结果各不相同 , 都对吗 ? 生6:都是对的 , 因为他们的思路都没有错误. 生7:我知道这几个结果的值是一样的. ……师: 我们思考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只要思维正确, 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对的, 这几个式子表面上看起来不尽相同, 但等掌握了含字母的式子的运算后, 你就会明白了. 我们以后要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 这里的n表示什么呢? 生:正方形个数, 是整数说明字母可以表示数. 接着让学生用字母去表示运算定律公式、图形的面积等, 从而让学生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数和几何图形中有关的量.

案例反思

1. 放飞思维 , 出现“意外”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 学生听, 课堂沉闷乏味. 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倡导“五还”, 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还学生“空间”.只有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活动空间, 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使他们的思维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 也才能产生多种“意外”, 促成“生成”. 实践证明,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善于抓住教学中的闪光点, 才能真正使每名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2. 关注学生 , 呈现“意外”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阳光雨露,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塑造学生是教师爱学生的美德. 老师一个鄙视的眼神会使他们一蹶不振, 也会使其他同学对他们更加冷漠. 在班集体中, 要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 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 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老师的尊重和关爱不仅给学生送去了温暖和信心, 也教会了其他学生对人要尊重使得师生、生生在课堂上关系和谐, 心理相融, 情感相通.

3. 把握课堂 , 捕获“意外”

当我们的课堂中出现那些始料未及的“意外”时, 有时候可能是与你的设计格格不入的, 那就需要我们教师直面“意外”, 善待“意外”, 冷静思考, 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 才会使课堂在不断地“生成”中绽放美丽, 充满生命的活力.

案例点评

意外生成 第5篇

【摘 要】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的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要关注课堂的现场生成,尤其是非预设性生成。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实践策略,有效地应对生成信息,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物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思维与新方法。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实践策略,有效地应对课堂中鲜活的、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一、应对学生生成的新问题、新情况

1、“欲擒故纵”策略

当教师刚开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讨论的话题上来的时候,学生可能会生成一些比较简单但又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学生间的经验和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所以,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对这些及时生成的问题产生兴趣,教师可以不直接把答案告诉大家,而是充当能力较弱的学生,把已生成的有意义的问题再次提出来,以引起所有学生的注意,并让他们共同讨论,寻找答案,把生成的有意义的问题及时解决。这种方法称为“欲擒故纵”策略。“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其中 “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在使用这个策略时,我们常用的语言是:“他刚才说的什么?”“是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呢?”“谁知道这是为什么?”等等。

2、“推波助澜”策略

当学生生成一些与教学内容关联的问题或更深层次的教学问题时,由于大部分学生经验有限,认识事物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教师一般可以借助于发生的问题,推波助澜,把问题深化,以引起学生更大的关注,进一步深入探究,这就是“推波助澜”策略。在使用这个策略时,我们常用的语言是:“不会吧!你再试试看。”“我觉得没有这么简单。”“会不会有不一样呢?”等等;引导学生再次探索或者扩展思维,找到事物的关联或者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3、“延后处理”策略

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在不经意间产生许多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对学生所有有价值的生成,不一定都要当场应对。例如,当教师对学生生成的一些知识点不是很清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个知识点,回家再作一些资料收集,下次再作研究;还有,当教师发现学生生成的问题很有价值,但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具备这个知识点的初步经验时,也可以延后处理;再有,当发现学生生成的问题,是这个教学活动的延续或更深一层次,无法当场解决时,我们也可以另找时间进行活动,无须当场解决。延后应对,不是回避,而是等应对的时机更成熟,等待下一个更精致的预设。

二、应对学生生成的新思维、新方法

1、“顺水推舟”策略

在自主性较大的探索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的思路出乎意料,学生会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探索活动,从中教师会发现,有的学生的探索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 区。这时教师不要去直接干涉,不要强把学生的思路调整到自己的预设上来,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想法,进行引导,有时还可以主动出击,通过提问,使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的思路更明朗化,为培养目标服务。当然这个策略要求教师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学会适时的整合。这样顺水推舟的策略,往往会使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运动图像”习题课上,笔者设计如图所示的两个曲线图形,希望通过分析讲解,帮助学生区别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和位移——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然而在讲完本题后,并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仍然有一部分同学表示不能理解。笔者本想用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它们的区别,此时有一位同学示意他可以用走动的方法表示它们的区别,我请他说出方法,他走到讲台中间,向同学们介绍他的做法,接着他先按图A的图像走动(边走边讲解):向教室门口方向走去(0-t1时段),停了几秒钟(t1-t2时段),又向门口走去(t2-t3时段),再接着又转身走回开始的位置(t3-t4时段);又按图B的图像走动:先加速小跑几步(0-t1时段),接着匀速走几步(t1-t2时段),又加速跑几步(t2-t3时段),然后还是向前越来越慢的走几步(t3-t4时段),直至停下。他的这种表示方法,好多同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深受启发,立即改变原来的设计,同意让几个同学上台表演,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表示,也有几个在t3-t4时段出现错误,经过下面同学大声的指正,最后都表示能理解这两个图像的区别。

2、“将错就错”策略

由于学生年龄小,思维活跃,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教师的意图。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假如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作为教师,不必强求学生把思路扭转过来,可以采取“将错就错”的策略,只是教师心中要藏着目标,并通过不同途径实现目标。

作为教师,面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意外生成,应做到关注、支撑和引导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反省能力和 教育 智慧。应对学生有价值的生成,还有很多策略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用心

爱心

巧借意外 生成精彩 第6篇

笔者在教授该文时,教学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可是在说到小狗包弟被担惊受怕的主人送到医院,惨遭厄运时,却发生了教学意外。一个学生突然提出:没想到巴金先生也这么软弱,为了自保,竟然弃小狗于不顾,把它送上了死路,真是自私自利,冷漠无情啊!

听到这个声音,我心里一惊。这个问题之前虽有预设,但没有作为话题进行探究,现在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自然不能小觑了。很显然,学生对巴金先生的认知是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但也不是毫无道理的。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直接给出答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也不能使其心服口服,这样自然不可;如果置之不理,只会让学生错误地坚持己见。教者略作思考,决定组织全班同学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认真分析,积极探究,正确全面地认识巴金先生,从而理解本文的主旨。笔者灵机一动:刚才同学的回答很有个性,观点很独特,说明他肯动脑筋,喜欢思考。那么软弱自私、只求自保,这几个字与我们平时所认识的文学大师巴金先生的形象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章,寻找依据,说出自己正确的见解。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答案精彩纷呈。

生1:“小狗被送走以后,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说明作者有良知,是个善良的人。

生2:作者想到为了自保,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后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作者很真诚勇敢,敢于袒露自己的心迹,勇于剖析自己的内心,让我们深受感动。

生3:13年过去了,愧疚和自责没有减少一分,“而且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

生4:“不能保护小狗……我不能原谅自己。”作者不断地自我谴责,这种内省的忏悔意识多么真挚强烈。

生5:作者在叙述小狗包弟的经历时笔端带着浓厚的情感,写小狗向人作揖,讨糖果吃,“每天清晨守住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笔下的小狗如此聪明伶俐、乖巧可爱,可见作者对小狗是非常热爱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作者依然记得小狗的这些细节,说明他是非常思念小狗的。

(我也被学生的热情和精彩感动着,探讨继续深入进行。)

生6:巴金与狗的故事,也是为了表现作者自己的一段心里历程。写自己对爱犬包弟的“出賣”与“背叛”,谴责自己的懦弱,表现内心沉重的负罪感和忏悔。

生7:在动乱年代,人的生活都所寄无望,哪里还有心思顾一条小狗?人的生命尚不值一钱,为了生存而抛弃一条小狗,又算什么!可巴金先生却因为自己不能保护一条小狗而“感到羞耻”、“不能原谅自己”,久久不能释怀。

笔者顺势作了个小结:浩劫中,作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进行声讨、控诉,而是自责、自省,这是道德主义、良心主义者之所为,充分说明了巴金先生是个善良的人,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同时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

教学反思

在课程教学过程当中,一旦发生教学意外,教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课堂生成营造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著名教育家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他会尊重学生的意见,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讨论,对话,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交流,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让学生体验成功,品尝失败,从而得到提高和进步。

其次,教师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来深入探讨问题。学生的思维灵活,想象力丰富,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同时又飘忽不定,甚至转瞬即逝。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这时聪明的老师就要迅速而准确地抓住学生思想中的火花,巧妙引导,让其迸发出耀眼璀璨的光芒。其中有效的的方法之一我认为是回归文本。课文是课堂教学的本源,如同水之源头,木之根本,房之根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加强对学生阅读教材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让学生学会精读,自主专注地进入阅读状态,对教材进行解读,阅读品味,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这样之后探讨问题才有依据,看问题才能正确全面。那么课堂教学就能生成精彩。

尊重“意外”精彩生成 第7篇

在课堂教学中, 特别是在公开课上, 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经常会提心吊担地等待着学生的回答, 生怕学生回答错误, 或者答非所问, 影响了整节课的设计。记得那是在一次上级领导来校视导听课。

上课铃响, 复习环节完成后。

师:整数有计数单位, 那么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是不是也有一定的数位顺序,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出示课题: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

师:整数在写数时, 每个计数单位占有的位置就是数位, 像计数单位一所占的位置是个位, 计数单位十所占的位置就是十位, 那么小数的计数单位也都占有一定位置, 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小数的数位。

(出示课本中第31 页的表格)

问:你们能接下去把31 页的表格填完吗?

(这里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把表格填完, 同时体现学生自主性。谁知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生齐:“不能。”

(听了学生的回答我心里咯噔一下, 坏了, 学生不会填, 还好以前也见过点“世面”, 于是笑了笑)

问:为什么不能把表格填完呢?

生:因为它填不完。

问:为什么?

生: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

(没想到学生说出了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 顺手在最后打上……这也是我后面要讲到的内容, 于是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

问:那么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什么位?

生:十分位。

问:最低位呢?

生:没有。

师:你们能接着把表格中的空格填好吗?

(学生在表格中填百分位、百分之一;千分位、千分之一)

……

【案例反思】

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事先难以精确预料的问题情景与偶发事件, 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

一、精心预设, 为生成做好准备

教学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 精心的预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每一个问题都要以为教学目标服务, 使学生产生数学思考为宗旨, 提问的问题要具体、明确。如本课教学中笔者问:“你们能接下去把31页的表格填完吗?”问题指向性不明确, 语意模棱两可, 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因此, 教师在备课的同时, 还要预先想好提问的目标是什么, 如何更加清晰明了地提出问题来。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 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适应学生认识水平, 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

二、尊重“意外”, 为生成搭建平台

课堂上当教师按照自己课前预设的方案进行教学时, 学生会突然出现这种或那种意外的情况。当教师面对意外的精彩答案是惊喜的, 而对于意外的尴尬答案则不够重视, 甚至心有不悦弃置不顾。其实课堂中的一些“意外”也是一种“生成”的资源, “意外”的出现是好事, 是好课的亮点, 是课程的生长点, 它往往具有动态生成的价值, 它能激活教学过程, 丰富教学内容, 迸发教学智慧, 使课堂获得意外的成果。

三、平等对话, 为生成营造氛围

动态生成需要一个积极的“生态环境”, 即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动态生成的课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和活动, 变知识的单向传递为师生互动学习, 教师和学生也就成了学习上的亲密伙伴。

教师课堂上的微笑与亲切的语气, 对学生来说如沐春风, 学生会因此亲其师, 信其道, 师生间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和谐、融洽, 形成快乐、轻松的课堂。

四、巧妙点化, 为生成放大价值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过程中, 有时自然而然地生成一些“错解”“错例”“错说”。不可否认, 这些差错可能对部分学生的新知产生“负迁移”作用, 但有些差错是防不胜防, 是学生主客观反应的必然结果, 它反映了知识的易错点、注意点、关键点或思维的忽视区、盲区等。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对捕捉到的各类信息加以整合、重组促进生成, 这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化腐朽为神奇”之能力, 点在需要时、化在关键处, 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之效。

捕捉意外生成精彩 第8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教学是主体、能动、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 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 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如果教师能用心倾听, 及时捕捉这节外生枝的亮点, 并由此拓展开去, 打开学生的思维, 引领学生向纵深处体会, 加深情感的体验, 相信一定能够生成意外的精彩。

[案例描述]

还记得那是一节教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练习5中十二生肖的课堂, 我按照预设的教案过程让学生读熟后试着背诵, 一声令下, 只见孩子们有的看一眼再合上书试着背一背;有的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地背着;还有的已经骄傲地举起了小手, 暗示我他已经背好了。我忽然看见学生禹, 表情有些游离, 似乎在想什么。我观察了片刻, 又见他嘴里念念有词。我很好奇:这小孩在干什么呢?于是决定让他站起来问个究竟。

“好, 大家安静一下, 接下来我们请同学们来背一背十二生肖。”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禹没有举手, 仍在走神。“禹, 来, 请你背一下。”禹愣了一下, 随即站起来流畅地背完了。我更惊讶了, “你刚才好像……?”话音未落, 禹说:“老师, 我还会背一个关于十二生肖的歌谣。”说完, 期待地望着我。“那好呀, 你愿意背给大家听吗?”“好吧!”他有些害羞地点点头背了起来:“小老鼠唧唧叫, 大水牛尖尖角, 老虎老虎一声吼, 吓得兔子撒腿跑……”还没背完, 其他的同学有些激动了, 因为禹背得非常流畅, 而且还很顺口好听呢!真没想到, 禹还真能干!我立刻带头鼓起了掌, 不少同学冲着他竖起了大拇指说:“棒, 棒, 你真棒!”“禹, 刚才你背得太快了, 能不能慢一点, 教教大家这首儿歌呀。”我希望他再来一遍。

“当然可以!”禹很乐意地又背了一遍。这一遍背的时候慢了许多, 不少同学竟跟着和了起来。我决定让禹教教大家, 让所有的同学都会背。就这样, 禹四遍下来, 绝大多数同学竟然也能流畅地背了出来, 看着一个个开心的小脸露出了满足、自豪的笑容, 我明白这又是个意外的收获。

儿歌背完了, 孩子们兴味盎然, 热情丝毫未减。我也突发“灵感”:“让孩子们猜猜我属什么并说说理由, 训练一下口头表达能力。”好, 就这么办!

我让大家安静下来, 然后神秘地说:“同学们, 我知道你们有的是属蛇的, 有的是属龙的, 可是你们知道老师是属什么的吗?不仅要猜属什么的, 还要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认为。看谁聪明, 好好想想。”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热情高涨, 有的作冥思苦想状, 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嘴里还喊着:“老师, 我知道, 我知道。”“好, 跃你说。”只见跃站起来自信满满地说:“老师, 你一定属蛇。”“为什么呢?”我追问道。“因为你的脸长得像蛇。”“啊?”我做晕倒状, “不会吧?”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我连忙自我解围:“喔, 跃一定是认为老师像动画片中的美女蛇一样漂亮, 对吗?”跃居然还点了点头, 我笑了:“真可惜, 我没那么漂亮, 谁再接着猜呀?”哈哈哈哈, 孩子们爆发出快乐的笑声。

接着, 姣连忙站起来纠错道:“老师, 您一定是属兔的, 因为您有时候像兔子一样可爱。”“不对不对, 应该是属羊的, 因为您像羊一样温和可亲。”舞立刻反对。“老师, 我也觉得您是属羊的, 因为, 您比我妈妈年轻, 我妈妈属蛇的, 您可能比我妈妈小两岁吧, 所以您应该是属羊的。”阳的声音响亮而坚定。“哟, 这个孩子还会动脑筋比较推理呢, 值得表扬。”我心里暗暗欣慰。“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虽然没猜对, 但是老师还是要夸夸你, 来掌声送给他。”我狠狠地夸他, 只见阳一脸的灿烂, 快乐极了。连续猜了四个, 也没人猜中, 但孩子们丝毫没有泄气, 小手继续高举。“萱, 你猜呢?”我喊了她——一个小手举起来又放了下去的文静内向的小女孩, 她站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 我觉得您可能是属马的。因为我觉得您会像马儿一样跑步厉害, 而且为了我们平时很忙碌就像马儿那样勤劳!”天啦, 她竟然猜对了, 而且那么善解人意。我惊喜地张大了嘴巴:“萱, 你知道吗?你说得很准哦, 老师在读书的时候还参加过越野长跑得过奖呢。而且, 你说老师很勤劳, 谢谢你的夸奖。我会继续努力的, 大家要和我一起努力, 你们勤奋地学习, 我勤奋地工作, 好吗?”“好!”孩子们齐声地答应着。萱也坐了下来, 脸上写满了喜悦与激动。相信她此时此刻一定收获到了成功的快乐, 也相信她以后会更大胆地举起小手回答问题的。

接下来我们又玩了文字游戏——猜一猜成语中藏了哪个动物。比如“亡 () 补牢、杀 () 吓 () ”, 我一连串地问了十几个成语, 孩子们踊跃极了, 精彩一个接着一个。不知不觉下课了, 孩子们都说:“老师, 这节课怎么这么快呀?”我笑了:“因为你们今天的表现很棒呀!你们沉浸在了学习的快乐中, 都忘记了时间了, 所以, 上课时专心听, 积极参与, 你就会觉得原来学习也是件快乐的事呢!你们说对吗?”“嗯。”孩子们使劲地点头。

哎呀, 孩子们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这个无意中的生成, 竟然收获如此别样的精彩!这也更坚定了我要细心观察孩子们的表现, 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声音, 恰当地抓住孩子们独特的发言生成精彩的决心。

[案例反思]

在这个案例中, 禹的节外生枝就是课堂中的一个生成性资源, 如何恰到好处地开发这个资源, 这对于教师是个很大的挑战。首先, 它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师不是“权威”, 不是“知识的代言人”, 而是学生的倾听者与指导者。佐藤学认为, 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 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其次, 它还要求教师敏锐的教学机智, 善于捕捉课堂中有利于教学顺利展开, 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教学不是做“秀”, 一堂好课并不是那种精雕细琢、滴水

不漏的表演,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不断迸发儿童的声音、诞生儿童的精彩观念的舞台, 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的捕捉和开发。只有教师充分意识到创造对于学生的意义, 生成对于教学的意义, 也只有当教师及时、敏感地捕捉到这些课堂中的“意外”时, 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意外生成 第9篇

记得是在八年级的一节《梯形》的复习课上,我和往常一样,准备边练习边梳理。但从学生回答的语气和表情上我可以看出,学生是不情愿的。有个学生还嘴里唠叨着:又是做练习。我心里想:这段时间正好是复习阶段,学生整天就是练呀练,也难怪学生有情绪,我可以理解。

意外事件:“老师,不如让我们自己出题做吧?”

我正准备给学生发练习题时,有一个声音突然冒出来:“老师,不如让我们自己出题做吧?”

“让你们来出题?你们会吗?”我心里暗怪此生捣乱。“那你准备出哪些类型的题?”我有点不高兴。

“可以出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等。”“根据这个单元的内容,出计算题比较合适。”很多学生你一言我一言地讨论开了。

教室里乱糟糟的,学生各抒己见,我好几次想叫停,但又不忍心抹杀他们的积极性。

此时,我心已定,就让学生自己出题。然后反馈,引导学生理清这几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然后同桌互换做题、互改、互评。最后在反馈的时候,有一桌学生对一道题起了争议。事情是这样的:李杰给李翔出了这样一道题: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AB=CD,对角线AC⊥BD,垂足为P,梯形的高为3cm,BD=5cm,求梯形的面积。

李翔的计算过程为:∵在梯形ABCD中,AD∥BC,AB=CD,∴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而李杰的计算过程为:如图(2),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E,过点D作DF⊥BC于F,又∵AD∥BC,∴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DE=AC,AD=CE在梯形ABCD中,AD∥BC,AB=CD,∴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AC=BD=5,∴DE=BD=5.∵AC⊥BD,DE∥AC,∴DE⊥BD,由勾股定理得BE=两个同学的解题方法截然不同,答案也完全不同,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所以就起了争议,于是我让大家一起来“评理”。此时的学生开始有些躁动,学生们小声议论开了。一名成绩并不出众但学习态度特好的女同学怯怯地举起手,我马上示意她来解答:老师,我的答案与第一位同学相同,由(2)得DE=BD=5,AD=CE,又∵AC⊥BD,DE∥AC,此时,其他的学生也受到感染,跃跃欲试,纷纷举起手来,要求发表见解。接着大胆的章晨又给出了一种答案:同图(2)得,DE=BD=10,DF⊥BC,DF=3,由勾股定理得:BF=EF=4,BE=AD+BC=8,∴S梯形ABCD=×(AD+BC)×DF=12cm2.又一个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截然不同的答案,连我都感到有点意外,真没想到学生的思路这么广,方法这么多。我的数学课代表轻易不发表意见,到现在他也耐不住了,要求发言:同(2)得,DE=BD,DF⊥BC,∴BF=EF(三线合一),∵AC⊥BD,DE∥AC,∴DE⊥BD,∴BE=AD+BC=2DF=6(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S梯形ABCD=×(AD+BC)×DF=9cm2.一道题竟然出现四个完全不同的答案,比我想到的思路更多,这种现象不正好说明学生们已具备多向思维、积极思考的探索精神和灵活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吗?

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达成共识:原来高3cm与BD=5cm自相矛盾在作怪,建议把高3cm改为,或高3cm可以不用,建议去掉,这样就不会出现一题四解的怪现象了。

二、事件反思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意外,类似的教学“意外”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屡见不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

1. 面对“意外”,教师要有效利用宝贵资源。

新的课程观确立了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教学环境即课程等新的观念,使课堂成为一个在动态和生成的过程。本节课中,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的进行了本单元知识的回忆、梳理,在互改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练习、反思、查漏补缺。

2. 面对“意外”,教师要提高教学机智。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事件。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发挥教学机智,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并妥善处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中出现意外,说明我们的学生是有个性的,是有思考的,这样才使我们的课堂能够耳目一新,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

3. 面对“意外”,教师要“以学定教”。

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牢固树立“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教师要做到“以学定教”。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的学生,他们必定个个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作为教师的我们必将随时随地做好心理准备。

摘要: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活动。在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熏陶下的课堂教学中“意外”事件屡见不鲜,当我们“邂逅”课堂中的“意外”时,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机智,让“意外”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功效,成就课堂的一份份精彩。

课堂有“意外”生成亦精彩 第10篇

镜头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九色鹿》是一篇精彩的民间故事, 一位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自由读文, 在重点语句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充分给予学生朗读和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九色鹿和调达的不同形象特点。交流展示时, 一位学生却把感受集中到了乌鸦的身上, 他说:“乌鸦能在危急时刻帮助九色鹿, 而调达呢?九塞鹿对他有救命之恩, 而他却贪图钱财, 恩将仇报, 乌鸦和他比起来, 虽然长得乌黑丑陋, 但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不能不让我们觉得它更加可爱、可敬。”又有一个男孩可能是受了他的启发而迫不及待地说:“老师, 我想补充的是, 文章中作者巧妙的构思, 让乌鸦和调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乌鸦虽然长得丑了一点, 但它的心灵是美的, 从这里我们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调达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的小人形象。”老师高兴地说:“这篇文章中, 乌鸦只是一个小角色, 而你们却能从这样的小角色身上看到与众不同的东西, 见解很独特, 也很有道理, 老师也有感触呀, 还有同学要说吗?

……

显然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学生品读感悟后的交流对象应该是九色鹿和调达, 这也是老师课前预设到的, 但这个同学却“意外”地谈到了乌鸦这个小小的“配角”, 而且是理解到位, 感受深刻, 表达通畅, 甚至还引发了一连串精彩的“连锁反应”, 让课堂生成了预设之外的“精彩”场景。老师的正确引导, 有效点拨不但没有影响教学的进程, 反而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镜头二:

《江雪》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 一位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个学生提出疑问:寒冬腊月, 大雪遍地, 那么冷的天气诗人怎么还会去江上钓鱼呢?老师并没有自己解释这个问题, 而是借这个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一个学生说:“老翁的家里非常穷, 可能是以捕鱼为生的, 虽然天冷, 但是不出来钓鱼家里人就可能要挨饿了。”一个学生说:“诗人可能是一个垂钓爱好者, 虽然天气冷, 但他还是会在江面上垂钓, 他在享受钓鱼给他带来的快乐吧。”也有的学生说:老翁可能在想, 冬天来了, 人烟少了, 鸟儿飞走了, 自己可以在江面上钓鱼而独享一份属于他自己的清静。还有的学生认为, 诗人可能是遇到什么伤心事了。

……

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却都不无道理, 但却不是诗意的主旨, 于是老师让学生查找阅读诗人柳宗元的生平介绍, 在充分研读后问学生有没有新的看法。学生纷纷举手作答, 他们在联系诗人生平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后表示了比较统一的看法:这首诗是诗人在被贬永州时写的, 诗人表达的是被贬以后无法排遣的孤独情怀。于是, 课堂由精彩推向了高潮。

由于一个学生“意外”的疑问, 在老师充分的鼓励和恰当的引导下, 学生对问题进行了由浅到深, 由肤浅到深刻的探究。多种见解, 精彩而纷呈, 最后归于理性的认识, 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虽然学生的解读不一定完全符合诗人写作的原意, 但是学生在从不同到相同的解读过程中, 无疑获得了对文本核心取向的把握, 同时也生成了别样精彩的教学场景。

曾几何时, 教师在教学时, 总是会按照既定的程式去寻找作者的写作“本意”, 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机械的灌输。这种被动的接受无疑在抹杀孩子丰富想象和独特见解的同时, 也抹杀了课堂上可能生成的可能永远驻留孩子心间的那份永远的“精彩”。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以及教材编写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应该是多维互动的平等对话, 教师应该是这种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激励者, 点拨者。这样的多元互动的动态生成更会让课堂上呈现一些无法预约的“意外精彩”。

捕捉课堂意外,生成灵性课堂 第11篇

【关键词】 教学资源 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85-01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往往有提不完的问题,说不尽的困惑,甚至有些问题让人哭笑不得。但只要我们及时捕捉,有效选择,相机利用,这些意外资源就能成为引领学生探究、促进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

一、节外生枝:终止以凸显教学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容易节外生枝, 提一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并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王国,他们的探究心理容易持续地逗留在某一点,至于这一点是否偏离目标他们则不知道。因此,教师要时时关注在探究场景里学生是不是迷路,是不是沿着学习目标在进行有效探索。一旦发现他们偏离目标,忘情地闲扯,不妨采用提示、收缩、调整等方法,以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其实,在充满生成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不只是将一些灵性的画面定格,而应进一步放大、着色,使其更加鲜活灵动,从而为课堂留下不曾预约的精彩。

二、曲径通幽:诱导以指向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突如其来的离奇发言,不予处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过多纠缠会浪费教学时间,教师可巧妙启发诱导,对问题整体把握,依据目标,合理取舍,将课堂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例如:人教版第九册《可爱的草塘》是一篇词藻华丽的写景散文。我曾执教此课。教学中,我调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受体味“美”,感受草塘之“可爱”,学生都不禁为之陶醉。此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作者是什么时候去“草塘”的?不知是出乎他们的预料,还是激起了他们的兴趣,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纷纷小声嘀咕起了作者去“草塘”的时间。上述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学生对内容的浮光掠影。教室里 “沸腾”过后,便是同桌、前后桌之间的交流。这是一种纯粹的自主、合作、探究,那么自然那么热烈,我打心眼里高兴。一些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我想此时讨论时机尚不够成熟。为促使学生细心阅读,整体把握内容,全面感知文本,我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认真思考,寻找答案。巡视中,我发现学生读得那么专注,而且是真正的自读,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是我从教以来最理想的一次学生自读,也是最令我感动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读。

接着,一位学生率先举手,他认为是“冬天”。他的根据是,“棒打狍子”、“野鸡飞到饭锅”只有冬天才会发生。一些同学立即予以辩驳,他们认为应是“春天”,理由是,“草塘”和“小河”两处景色的描写,说明是“春天”,只有春天才会有那么美的景色。但有的同学则认为不是春天,从文中“要是春天,小草刚发芽,河水刚开化……”和“今年春天给你们邮的鱼干……”两处可得到证明。这时,大家的意见似乎趋于一致,但对究竟是“夏天”还是“秋天”,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我让他们再读再讨论。

讨论过后,大部分同学认为是“夏天”。但一些读书认真的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从小丽春天邮鱼干给作者,作者到“北大荒”又住了一段时间,这里应有一段时间差。因此,即便是夏天,也应是“夏末”,大部分同学点头赞同。此时,少数更细心的同学则从“清凌凌”一词读出应是“秋天”。但又鉴于前面“草塘”的翠绿,又不应太晚,否则草塘的芦苇,会变得枯黄,故而应为“初秋”。最后,学生凭借自己的判断和推理,在肯定与否定之间,通过整合,最后将作者去“草塘”的时间锁定在“夏秋之交”。

这样,原本似乎没什么价值的问题,通过梳理运用,就成了促进学生深入阅读 、深切感悟的有效资源。学生在“寻找”中对课文有了透彻的理解,在“整合”中学生获得了乐趣,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三、认识模糊:“拨乱反正”以重视价值导向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但独特感受须以文本价值取向为导向进行甄别。对于叛离文本价值取向、天马行空式的解读要坚决予以摒弃。如以下案例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教学《滥竽充数》临近尾声。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南郭先生滥竽充数, 混在行家里充数,最终没有好下场!

(顿时,一学生跃跃欲试,手举得老高,老师示意他回答。)

生:南郭先生演技很好,很会装腔作势。

生:他头脑灵活,做事果断,识时务,见齐泯王喜欢听独奏, 就悄悄地离开了。

生:南郭先生很勇敢,敢冒险,自己不会吹竽也敢装,还装得挺像! ……

老师见学生解读得如此多元深刻,表示满意。还鼓励学生要用自己的慧眼给生活中受藐视的对象一个新的含义。虽然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不少教师曲解了独特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放任自流,没有及时纠偏,使课堂生成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对独特感受的鼓励和呵护,决不是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是非问题的含糊其辞。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的独特感受,教者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错误的要引导纠正,模糊的要引导澄清,以保证丰富语言系统与提升精神境界的融合。

教学意外中, 精彩生成时 第12篇

一、教师的教学机制在意外中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 情境瞬息万变, 情况错综复杂,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 可能是教师的失误, 可能是师生、生生的矛盾, 也可能是教师对课堂的预设不够, 等等。这时, 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发挥教学机智, 作出迅速而准确地判断, 并妥善处理, 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在上《把固体放入水中》一课, 学生进行完实验以后, 老师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刚才的实验中, 你有什么意外的发现?”

学生有的回答:“固体沉入水中。”

有的回答:“固体浮在水面。”

这时有个学生说:“蜡烛放入水中会变小!”

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做给大家看看吗?”

这个学生将一支蜡烛放入水中, 搅拌几下, 又捞起来。对大家说:“现在这个蜡烛看起来, 比刚才小了些。”很显然, 学生在错误的操作, 他把想象当作了观察, 并且执拗地坚持自己的错误。对于这个环节, 我不曾预料。很多时候, 我们可能会给予直接的否定, 或者以“课后再研究”加以推搪开来。但如果真那样做了, 课虽然可以继续下去, 却很难让学生真正信服。可如果停下来, 花很多时间纠缠在这个问题上又不值得, 怎么办?

“是真的吗?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我让学生走到台前, 亲手把蜡烛放入水中, 然后说:“短时间是看不出结果的, 轻易下结论也太草率, 如果蜡烛会溶解, 下课后会怎样?”

“会变小。”“那好, 我们就这样, 放入水中一直到下课, 下课以后便见分晓, 怎么样?”学生相当高兴, 兴致勃勃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的探究之中。

处理意外事件, 反应着教师的睿智和思想, 教师要有耐心, 要讲究艺术和方法, 处理得当, 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教得舒心, 学生学得开心。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我们教师依靠自身的机智和文化科学底蕴来把这个课堂生成处理成锦上添花, 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学生探究的热情在意外中激发

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发明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的, 我们在观察、实验中, 要像科学家那样, 高度敏感地留意意外情况。适时更改或增加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研究磁铁》教学中, 我就遇到过一次意外。当时, 学生已经认识了磁铁有南北两极, 探究中还发现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我拿出一根没标明磁极的磁铁, 问:“用今天的知识谁能判断这块磁铁的磁极呢?”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地冲了上来。我把手中的磁铁递给他, 他没有拿住, 磁铁掉在地上, 断了。说来也凑巧, 刚好从红蓝中间断开。有个爱起哄的学生叫起来:“老师, 你的磁铁南北极分家了, 一块只有南极, 一块只有北极, 哈哈……”其他同学一听这话也哄堂大笑起来。我举起两块磁铁, 对大家说:“磁铁断了以后, 真的是南北分家吗?”有的孩子点头, 有的孩子摇头。我灵机一动, 何不用实验来证明呢?于是, 我请一位同学用刚才的方法辨别断的磁铁的南北极。只见他将断的磁铁的一端与完好无缺的磁铁的南极接近, 吸在一起, 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这时, 有个同学说“这块红磁铁断的那端变成了南极。”我趁机提醒他用蓝磁铁试一试, 结果, 蓝磁铁断的一端是北极。没等我说什么, 有的同学就嚷起来了:“奇怪, 磁铁摔断后居然能长出南北极。”可是, 有的同学还是不相信, 提出要用别的方法实验。于是我就说:“那就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实验方案吧。”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方案的设计中。”

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 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 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宽广的发挥的舞台, 让学生有创造的思维、探究的火花。

三、人文精神在意外中体现

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 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 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样, 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师, 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 同样是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酝酿, 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十分周到, 无非也是在做更为精细的预设。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更多的时候, 我们都会突然遭遇意外, 并且是和预设相距甚远的生成。

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个教学片断:

在《冷热与温度》的实验中, 我请了一位同学上台演示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当时, 教室的后面挤满了前来听课的老师。或许是置身于众目睽睽之中的缘故, 该生神态显得有点紧张, 拿温度计的手微微发抖, 结果温度计掉在地面上, 当场碎了。整个教室先是宁静, 静得仿佛都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和心跳。老师和同学们都敛声屏气, 接着是哗然, 许多学生叫起来了:“赔!要赔!”说实话, 这部分学生并没有错, 甚至可以说是极富有集体荣誉感。

但是, 站在该生身边的我, 清楚地看见, 泪水在孩子的眼眶里打转。于是, 我接过学生的话茬, 说:“赔?当然要赔!不过应该由老师赔———因为刚才我让他做实验的!”

说完, 我拿起另一支温度计, 微笑着对他说:“现在, 老师再次邀请你为大家演示实验———”然后转身对大家说:“事先申明, 如果这个温度计打碎, 还是老师赔!”闻听此言, 大家安静下来了。

自信回到该生的脸上, 演示实验很成功。

我率先鼓掌, 顿时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个片断至今我记忆犹新。我知道, 学生无心打破温度计, 自责已经让他心情不安, 如果再加以批评, 那么这个学生探究的天性也许就这样被压抑, 被泯灭, 也许这节课他就无法继续安心上课, 甚至会影响他今后的对科学课的兴趣。所以当时我最先想到的不是怎样让课进行下去, 而是想怎样尽快让这个学生从事件阴影中走出来, 于是, 我给他莫大的鼓励和信任, 使他品尝到实验成功的快乐。

其实, 在意外发生的时候, 伴之而来的是学生的某种隐性的心理需要。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宽容的心来善待孩子的失误和过错时, 是对学生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真正关怀和尊重!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意外, 但怎样正确地处理教学意外, 让意外成为课堂的亮点, 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调控, 发挥教育机制,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上一篇:装配与检测下一篇:“成长型”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