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开发水资源论文

2024-06-03

合理开发水资源论文(精选12篇)

合理开发水资源论文 第1篇

一、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由于总体水平落后的原因, 我国目前在水资源利用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农业用水利用率低, 虽然目前农业用水每年使用率占全国用水总量70%左右, 但仍有近300亿立方米的农业用水缺口, 技术落后和对水资源的浪费, 造成全国平均农业用水的水渠利用数仅为0.4~0.6, 宝贵的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白白损失。二是城市化过程中对水环境保护力度不足, 造成水资源相对丰裕地区的因水质引发水资源缺乏的矛盾, 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与当地水资源短缺的水源性缺水矛盾突出。三是工业化进程过程中, 工艺设备落后导致产品的单位耗水量增大, 而工业水循环使用率偏低又造成水资源浪费。四是公共卫生和住宅用水因耗水设备落后和水价偏低, 造成人均耗水指标激增与对水资源的浪费。

二、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解决办法

在水资源利用上, 应倡导合理用水、科学管理、综合发展和保持平衡的原则, 奉行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开源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节流是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开源方面, 应开拓视野, 除了大型远距离引调水工程之外, 还应在开发再生水资源、海水利用、雨水采集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因地制宜的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去替代更为宝贵的淡水资源。在节流方面, 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1. 人与水和谐共处

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 要完全消灭洪灾是不可能的。人类既要适当控制洪水, 改造自然, 又要主动适应洪水, 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 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持续发展。

2. 建设现代高效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70%以上, 长期以来, 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灌溉设施老化失修等原因, 我国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5%左右, 与发达国家的80%利用率相差甚远, 节水潜力很大。因此, 要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转变为建设节水高效的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 以满足农产品需求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 实行节流为先、制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节流为先”不仅是根据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所采取的基本国策, 也是为了降低供水投资、减少污水排放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合理选择。“治污为本”是保护供水水质、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我国缺水城市的类型分为资源型、设施型和污染型3种, 缺水原因不同, 对策也不同, 因此, 在加强节水治污的同时, 开发水资源也不容忽视, 除了开发地表水和地下水等传统水源外, 应大力提倡开发处理后的城市污水、雨水、海水、微咸水等非传统水资源。

4. 实行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污减灾战略

在工业废水治理中, 长期以来采用的末端治理、达标排放的控制战略已被国内外经验证明是耗资大、效果差、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 应大力提倡以清洁生产为主的污染预防战略, 淘汰旧产品和工艺, 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污染排放量。对各种无组织、大面积排放的污染源应从源头控制, 如对来自农药的污染, 须从施用上严格控制施用时间和施用量。另外, 湖泊、河流、海湾的底部由于蓄积了多年排放的大量污染物, 成为十分危险的内污染源, 须引起充分重视。

5. 实施保障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战略

生态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所以, 在水资源合理配置中, 应在保障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保障社会经济用水。

合理开发水资源论文 第2篇

(2)加强水文站的建设。按照目前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工作现状,对水文站加强建设,及时引进先进的勘测技术和仪器,加大该项工作的资金投入,对水文站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当地旱涝情况为重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水文站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严格遵守水文监测要求。流量、水位、泥沙、降雨以及水质等方面均属于水文监测的主要内容。在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控制流程严格遵守,对设备的每项操作方法都熟知。在进行人工信息处理时,需要细心认真,防止不必要的损失因记录错误而产生。另外,要确保工作人员合理的采集、输入和处理水文信息,使其与目前水文技术要求相符合。

(4)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与更替。在水文勘测工作中,水文设备作为基础设施,设备的好与坏对测绘工作数据的正确性产生直接影响,对勘测结果的产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仪器的磨损和破坏现象很容易发生在勘测过程中,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清洗维护固态设备与GPRS终端设备,从而使勘测资料的资料得到有效提高,确保顺利完成水文资源勘测工作。

(5)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在水文监测工作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水文监测质量。水资源勘测具有大量的数据,因此需要工作人员极其细心和耐心,如果因为粗心而错误识读和输入数据,则会严重影响勘测工作。所以,落实规章制度不但能够使员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而且能够使勘测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良好开展。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水位勘测的技术要求日益提升,断面上的水文特征通过旧式的勘测技术已经无法准确推测。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技能知识,提升个人技能素养,提高水文勘测水平,通过较高的技术水平确保水文水资源勘测工作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6)加强水文水资源的技术研究体系。国家需要从根本上对水文资源的技术加强研究,有效解决水文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规范勘测工作。一是将巡航系统应用于勘测技术中,从而确保更具方便、快捷和高效的解决突发事件;二是加强自动化设备的智能化,使设备能够根据不通的情况作出最有效地判断,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三是增强传感器的集成化,确保能够对电波和压力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有效感应,第一时间反应其感测到的对象。

(7)完善水资源评价体系。在水文水资源检测工作中,水资源评价体系的建立作为重要一项内容,能够更加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水文监测数据,确保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调度水资源。利用水资源评价体系还能够使水资源预测预报工作得到加强,从而推动水文水资源勘测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水文勘测作为基础性事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该项勘测能够实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要对水文水资源勘测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了解,对水资源勘测工作逐步健全,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完善措施及时解决水文勘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工作管理水平,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来保障自然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勇,李水泉.十堰水文水资源勘测队巡测技术分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第3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P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81-0127-01

抚松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自然风景秀丽的长白山西侧,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降水时段集中,多阵性天气。径流补给以降水为主,降水水主要集中在4~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85%。年均径流量75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38立方米/每秒。平均年降水量为816.5毫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林地面积552082公顷,是全国六大林区之一,是国家命名的“中国人参之乡”,年产人参350多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近30%;国际矿泉水组织命名世界第三大矿泉水保护地;各类中小药材5500亩,山野菜保护地5500亩。是全国电气化试点县。县内河流众多,最主要的河流是头道松花江和二道松花江,二者皆发源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水能蕴藏量84.26万千瓦,已开发建成电站9座,装机容量188190千瓦时。有装机容量101万千瓦的省重点工程松江河梯级电站。同时是白山发电厂和丰满发电厂的主要水源。

1我县50年来的气温和降水变化

1)我县年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在57年到2000年的44年中,我县的年平均气温是明显的升温趋势,而降水量呈明显的减少的趋势。我县气候的变化趋势就是高温少雨(见图1和图2)。

2)我县春季和秋季的气温降水变化。我县的春秋两季的气温降水变化同年气温降水的变化一致,都是高温少雨。

2未来的气候变化对抚松县经济的影响

在由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指出:在未来二十至一百年,中国地表气温将明显增加,其中北方增温大于南方,冬春季增暖大于夏秋季。与2000年比较,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增加1.3到2.1摄氏度,2030年增加1.5到2.8摄氏度,2050年增加2.3到3.3摄氏度,到2100年,增加3.9到6.0摄氏度。该报告称,受气候变化影响,干旱将加剧,森林火险的等级会持续升高。在未来五十到一百年全球继续变暖条件下,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的影响将加剧:中国北方地区年平均径流可能减少2至10个百分点,而南方地区平均增加24%;各地森林生产力将增加1到10个百分点,但林火灾害、森林病虫害传播范围会扩大、程度加重,部分林业工程区可能逐步转化为非宜林地。未来的干旱少雨将对我县的林业、水利、人参业、绿色能源业和制药业都将造成巨大的影响,对林业的影响最大。干旱少雨使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森林防火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林木的生长也会因为降水的不足而减慢,而矿泉水是水循环的一部分,那时它也不能独善其身,产量也会逐渐减少;而以人参为首的林下经济作物也会受到巨大冲击;水力发电的影响也会更加突出。

3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对抚松县经济发展的影响

未来的干旱少雨将是制约抚松县经济发展的最大羁绊。扩大人工增雨作业,加强气象部门与林业等部门的协作,是降低森林火险、促进林木的生长、保证抚松县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有效手段。从《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可以看出,未来百年,干旱一定会影响到抚松县区,那时将对我县的农业、特产业、林下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我县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做到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证我县的林业、农业、特产业、药业,人参业和林下经济稳定快速的发展,保证水循环的正常运转,从而保证抚松矿泉水的产量和人们正常的水需求。也可以通过人工增雨来保证树苗的存活率。更重要的是当春季和秋季森林火险居高不下时,根据有力的天气形势和云雾里要求,进行人工增雨或人工增雪,以达到降低森林火险的目的。

1)对树木增长的影响。树木生长受环境因素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地区的树木对降水量反应敏感,年轮的宽窄往往反映年降水量的多少。如果温度条件可以满足树木生长的需要,那么树木究竟能否生长,以及长成什么样子,就要看降水量的多少了。按人工增雨可增加10%到30%的地面降水量来计算,每年就可以增加6.5×103到2.0×104立方米的木材,经济效益非常明显。2)对林下经济的影响。当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减少时,对各种山野菜、各种菌类以及山货中草药和人参等的生长都有很大的影响。通过人工增雨,可以促进以上作物的增长,从而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对森林防火的影响。进入森林防火关键期,如果火险居高不下,那么就可以在气象条件适当的条件下,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来降低森林火险的等级,减少森林防火的投入,也可以进行灭火的人工增雨作业。4)人工影响天气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可以通过火箭作业来进行人工防雹,通过人工增雨来实现农业抗旱、水库增加蓄水等。随着天气越来越炎热,全区用电负荷必将出现较大的增长,温度每升高1℃,全区用电负荷就大约上升0.5万千瓦。采用人工增雨降温增加发电量,成为缓解夏季高温电荒的重要措施。人工增雨降温对减少用电负荷影响明显。通过统计,每年就可以节省上千万元。

在酷暑的天气下,人工增雨既保证了许多企业用电,也保证了政府的诚信和我县的投资环境,其产出的价值意义很大。人工增雨给人民的生存环境也会带来明显的改善。

总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在温度升高、降水减少的前提下,利用人工增雨降低森林火险、加快树木的增长和林下作物的生长,以及保证水循环,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4结束语

抚松县东部是长白山山脉,我县处于山脉的迎风坡,有利于降水系统的发展,西南部有渤海、黄海,东部有日本海,水汽充沛,南部的暖湿空气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很容易到达我县,但春、夏、秋季有时会因为冷空气受阻于贝加尔湖阻高,只阴天不下雨,或者只有微量的降水。而人工增雨就是增加冷空气或者凝结核条件,因此说抚松县是最适合人工增雨的地区。

作者简介

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 第4篇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

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评价主要是指把握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并在此基础上, 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的规划,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 同时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合理性评价还有利于保障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水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所以,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是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所以, 要制定完善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 同时, 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 以期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提供制度保障和依据。

1 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内涵及原则

1.1 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内涵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主要是指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水资源, 同时, 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水资源自身的特征和优势, 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规模、结构、布局、开发效率等进行整合, 使其与水资源自身的条件和特征相匹配, 同时, 使水资源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宜, 并坚持换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相关原则, 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 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致性, 同时满足生态效益, 使自然与环境都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 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开持续利用,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资源流失[1]。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应坚持的原则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首先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做到不过分开发水资源, 节约用水, 同时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 以此保障生态环境用水, 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进而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担和难以承受的负面影响。其次, 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要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并秉承社会公平原则, 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用水要求, 进而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有序进行。最后, 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要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和资源, 但同时也是为了经济收益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 应该努力用最低的成本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 与此同时, 要利用最有限的水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利益和经济收益, 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 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

规划的目的也是为了以最合理和最优的方式满足社会各层面对水资源的需求, 目前, 我国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规划思路主要是:以流域和含水系统为主要的基本单位, 同时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统一的调配, 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可开发的水资源, 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与此同时, 要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水利工程, 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所能起到的作用, 统筹各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元素, 优化目前的供水体系, 在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尽可能的满足农业、工业以及生产、生活用水等[2]。基于此目的, 首先要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 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对水资源的需求, 同时还要考虑到城乡供水的现状, 还有在供水过程中以及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进行合理的规划, 与此同时, 还要结合供需平衡分析的结果和水资源评价体系, 提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合理配置方案, 评价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 并分析工农业与城乡生活的主要供水方向, 制定出改善供水结构的具体措施, 并在此基础上, 进行水资源的规划和分区, 其中涉及到开采方案的调整和开采数量的增减, 划分增强开采区、控制开采区、调减开采区和禁采区, 并针对一些专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同时, 要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 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 在规划的过程中, 还要结合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城乡供水现状设计方案, 其中应该包括不同水源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 并且要对开采量有初步的预定和评估。同时, 在查明水文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建立起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在内的水资源系统的概念和数学模型, 并对模型进行识别, 所以, 模型要尽量简化, 以便日后的工作, 之后, 要将之前的设计方案输入模型, 通过不同程度的计算和调节, 观察并总结模型的输出, 进而分析水资源系统在不同激励下的长期反应。最后, 在大量的方案之间进行选择, 并按照特定的决策目标进行理性选择, 选择好相对满意的方案之后, 按行政区划分资源的目的就实现了, 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开采数量, 还有具体的开采布局作为指导, 将现有的方案与选定的方案相比较, 就可以分析出现有方案合理性与否, 以及该如何进行调整和修订, 这样一来, 就可以轻松的做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重大问题的论证[3]。

但是, 在计算的过程中, 必须以流域或含水系统为基本单位进行计算, 同时, 也必须将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孤立的规划会降低其规划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相关的生态环境的问题, 并准确评估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现状, 以确保降低开采水资源引发的生态问题[4]。

3 结语

水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由此可见, 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必要性, 通过合理的规划, 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还能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最终实现自然与社会, 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同时实现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 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规划可以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致性, 同时满足生态效益, 使自然与环境都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进而促进我国生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平衡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朝阳, 于静洁.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风险现状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秦长海, 甘泓, 汪林, 王琳.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阈值研究[J].水科学进展, 2013.

[3]崔东文.基于极限学习机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评价[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3.

合理开发与配置农村人力资源 第5篇

闫景铂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力资源将是科学技术中最核心的因素。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基层工作者,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丰富与人才资源缺乏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之一,农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

一、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通俗地说,人力资源是一定社会组织范围内能以合法劳动创造财富,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那部分人口,是第一资源。从广义上讲,农村人力资源指农村的人口总量,从狭义上讲是指具备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等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力资源可以分为人口资源、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三个层次。人口资源层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这是最基础最广泛的层次,也是每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一般的人口并非就是人力资源,只有投入到生产过程、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创造价值的劳动人口才能成为人力资源,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真正优势。劳动力资源层是指在人口资源层中,符合就业年龄已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和符合就业年龄但尚未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人才资源层指在劳动力资源层中德才兼备、进行创造性劳动贡献较大的人,居人力资源层的顶端,是人力资源层的精英和支柱。

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三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村富裕的需要,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二、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村人力资源相对过剩,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既有“民工潮”,又有“民工荒”。前者反映的是农民工的数量,后者则反映出农民工的技能与市场选择之间的差距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严重滞后,已成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沉重包袱,庞大的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固然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潜在优势,然而在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下的情况下,其文化素质、技术素质、思想素质势必造成农村劳动力技能低,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这就大大限制了农民利用知识创造财富的能力。农村需要技术型、应用型、开发型人才,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亟待提高。

2、农村环境条件差,人才外流现象比较突出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对农村人才的培养与财政投入各有不同,同时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差、交通不便利等情况,农民的脱贫致富往往依靠劳务输出,到外面打工,从而造成农村中一些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民也向非农产业转移,难免出现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外流的严重现象,这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将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在农村,大量青壮年人才外出打工或上学,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对发展农村事业缺乏热情和能力,而留下来的农民,要么素质偏低,要么缺乏基本技能,不能完全胜任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中去,政府有关部门要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支农制度,引导更多教师下乡支教、医师支援农村等措施。

3、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尽管第一产业仍是农村最主要的产业,但是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乡镇企业的较快发展,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步流向工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等第二、三产业,这就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技术水平的农民,劳务性收入将在农民收入结构中占有更大份额。要保证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中分享到社会福利增加的好处,保证农民有能力参与市场化的竞争而不被“边缘化”,并让没有转移的农民从农业中受益,就要注重新型农民的培育。

4、政府管理部门认识存在偏差,投入不足

许多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只重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把许多精力放在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中去,往往忽视了农业的基础作用,尤其在免缴农业税的现实情况下,不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对实施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仍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工业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农村自然就发展好了,认为农村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将农村经济搞上去,外出打工赚钱回来更实惠,甚至有些地方还有严重的“等、靠”思想,对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1、解放思想,因地制宜挖掘农村人力资源

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农村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党委和政府部门要继续解放思想,加强指导,切实把广大干部、党员和各类人才培养好,使用好,通过开展农业技术比赛、农产品成果展示会、科技推广项目招标等多种形式发现人才,有意识地物色致富带头人。要仅仅围绕企业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急需人才。

2、发展农村教育,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培育

目前,农村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技能素质偏低,思维方式较为保守和僵化,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在笔者的家乡,相当多的青少年初中没毕业就走上打工的道路,更谈不上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必然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只能从事传统农业和城市中苦、脏、累、险、差的行业和工种。同时,受文化水平限制,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受到严重制约。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政府重视和各方面的支持,但关键是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真正加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3、创新机制,突出重点

随着大量青壮年和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离开土地,农业的“空洞化”现象日渐显现,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只有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才能吸引农村大学生报效家乡,吸引城市过剩而又是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到农村创业。这也体现了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应依靠制度创新,激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向农村输入知识、技术、先进文化,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发展现代农业。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创新外出务工回乡人员激励机制,制定农村人才开发的激励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人才创业的良好环境,全面调动农村人才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积极性。

4、加大投入,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培育环境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稳定农业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收入积累率,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容量。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完善,把紧缺岗位信息尽快提供给农民,并加以正确引导,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农民成长兴业、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作者为河南省汝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员)

合理开发水资源论文 第6篇

关键词 森林资源;林下经济;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02

四川省简阳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龙泉山脉东麓,地貌以丘陵为主,兼部分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林业用地面积0.33余万hm2,主要林木资源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和竹林等,常见树种包括柏树、桉树、榆树、泡桐和慈竹等,森林覆盖率达36.31%。

1 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下资源开发的原则

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下资源的开发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要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发展林下经济,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适度开发。提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将不合理乱砍滥伐给森林资源造成的浪费降至最低,在采伐林木时,要严格遵守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提高林木开采的计划性与平衡性,以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林下资源分类管理。充分了解当地林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生长规律及采集收获期等,再根据市场行情、林场人员构成及资源采集量对林下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再次,坚持科技开发的原则。林下资源开发过程中,科技含量越高,由于不规范开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就越少,因此林下资源的开发要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专业水平,保证其技术过硬;还要加大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以提高资源的开发效率,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将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出来[1]。最后,加强领导组织。林业局要设置林下资源开发项目专项领导小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组织管理及指导服务等,加强对林下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定期进行现场指导;针对林下资源经营权的有偿转让进行管理与监督,有效保证林下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与有序性,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2 森林资源保护过程中开发林下资源的措施

林下资源既是森林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林农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渠道,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加强林下资源的合理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可以拓宽林农的就业渠道,增加经济收入,推动林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2.1 加强林区产品的开发

森林资源中包含丰富的经济植物资源,这些资源多是野生的,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药用植物资源、食用植物资源、油料植物资源等,这些植物资源经过加工提炼可以制成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要加强这部分林下资源的开发,将绿色食品、山珍食品、中药材等作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的重点开发对象,打造具有特色的林区产品品牌,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此外,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种植经济作物,形成产业规模,以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简阳市玉成乡青山公司就在林地里套作了66.67 hm2油牡丹,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今年核心示范区已初具规模。

2.2 因地制宜发展林区旅游业

森林旅游资源主要是指林下生物景观与其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经过科学、适度的开发,成为旅游观光的景点。在强调绿色生活理念的今天,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逐渐成为林下经济的重点内容。各地林业部门可以在保护森林资源、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再融入当地的人文地理、风土文化等人文因素,不断提高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品质及文化品味,以“生态、休闲、文化”理念为主动,因地制宜地发展森林旅游业。此外,要注重将森林资源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开发野生植物园、动物园和森林野营地等功能多、对象广的项目,不断提高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

2.3 促进林区的生态建设

虽然林下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但是其与森林资源的保护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因此,林區的生态建设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加强林区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加强管理与监督,严格控制林地的开发面积,避免盲目开垦、滥采滥挖的现象。注重保护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将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景区的保护作为生态建设的重点,不断扩大保护范围,改善林区环境。此外,要注重保护林区濒危物种,加大人工繁育及培育的力度,保证林区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2.4 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大引进力度

首先,森林资源管理部门要成立专业的组织机构,基于制度面、管理面实现林下资源与森林资源保护的有机结合。创新工作机制,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及应用的规章制度,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明确林下资源开发的方针、原则、管理权限及经营范围。其次,要加强相关林业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专业素质;大力宣传林业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使林区农民了解更多相关知识,保证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营、发展。最后,引进深加工、精加工流水线,以延长产业链[2]。简阳市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引进了林产品加工企业,对林下资源进行深加工,以提高林业产品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竞争力;从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加工工艺、包装装潢等管理上实现规范化管理。制定必要的质量标准,加强产品质量的测定,建立国际标准化的体系。

3 结语

林下经济属于循环经济,其包括多种形式,是林区农民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并且基于长远的角度而言,发展林下经济也是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林下资源以林地资源为立足点,通过科学技术及经济管理实现林下资源的有效利用,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丰富林地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因此,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凤文,李文娟.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林下资源的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15(3):4-5.

[2]王萍,梁延海,王雪松.科学构建林下资源综合开发的经济技术模式[J].中国林副特产,2015(4):95-96.

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探讨 第7篇

关键词:林业资源,开发,利用,措施

1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对木材的需求量却越来越大。怎样确保有限的森林资源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不再减少, 在当前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研究课题。因此, 必须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然后落实行动, 使森林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林业资源主要包括林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两大部分, 其中林地资源主要是指用于生产和再生产森林资源的土地, 这部分土地资源包括:林地、宜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灌林地、苗圃地等。林地是林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 它既是林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又是林业资源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是不可或缺且不可再生的生产要素。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本文所说的森林资源主要指的是林木资源, 另外还包括森林中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等。

2 我国林业资源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 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hm2, 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m3, 森林蓄积137.21亿m3。除港、澳、台地区外, 全国林地面积30378.19万hm2, 森林面积19333.00万hm2, 活立木总蓄积145.54亿m3, 森林蓄积133.63亿m3。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hm2, 天然林蓄积114.02亿m3;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hm2, 人工林蓄积19.61亿m3, 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当前我国林业资源在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2.1 科技含量低, 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我国的林业资源开发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普遍存在林业产业科技含量低和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 当前我国从事林业工作的科技人员中, 有大约3/4的工作人员没有经过林业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即使是一些技术人员也大多是初级技术人员, 还达不到一些发达国家50%。大多数以林业资源为原材料的生产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偏差, 技术装备较落后。另外, 这些生产企业只是处于生产链的低端, 只负责原料生产、初级产品和低档产品的粗加工, 从而导致其经济效益与国外市场相比相差很大。

2.2 不能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三大效益

林业不同于其他行业, 它同时具有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其中它的经济效益最为显著,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 林业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为社会提供直接木质产品, 提供以木材为原料的加工产品上。合理地开发利用林业资源不仅可以满足工业生产、建筑建设和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的需要, 还可以极大程度地改善人们生活的质量。森林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轻温室效应的危害、防治荒漠化、涵养水源、改良土壤、防灾减灾等方面。林业的社会效益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 增加人们的收入, 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往往过度注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过度开发森林资源, 从而导致生态失衡。这不仅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林业的社会效益, 阻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林业的机制、体制效益不尽合理, 不尽完善

由于难以将保护环境和森林资源的观念落实到行动中, 林业资源的保护仍然是一句空话。其中, 最主要的原因是:①管理体制不完善, 管理过程中各环节相脱节, 最终在某种程度上放任了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② 没有建立森林采伐的制约机制, 以致当经济利益与森林资源发生矛盾时, 林业企业往往只重视当前的利益, 从而使得森林资源的紧缺更加严重;③ 由于林业生产的风险大、获益小,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使得从事林业生产加工的企业较少。另外, 林业资源存在着产权不明的状况, 导致分配不平均, 经营主体利益得不到保障。

3 林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措施

3.1 进行科技创新,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 能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等诸多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已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难题。在这种压力下, 科技创新变成了唯一的出路, 因为只有科技创新才能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平衡的矛盾。对于林业科技的创新, 首先要在国家政策上予以鼓励, 加大财政投入;其次, 要培养更多的林业科技人员, 提高林业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大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引进学习国外的良好科技成果, 提高林业行业科技创新能力, 最终提高我国林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2 采用科学的方法, 充分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

针对林业资源三大效益的不协调发展, 要进行科学规划, 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因为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 可以采取生态效益优先的方针, 把维护生态平衡放在林业开发利用的首位, 这样才能在获得生态效益的同时,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使我国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中。

(1) 做好造林设计, 对林木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管理, 同时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设计栽种不同的林木品种, 加强林木采伐管理的制度, 并认真执行, 坚决遏制乱砍滥伐林木资源的行为。

(2) 从事林业开发利用的人员坚决遵循客观规律, 尽量做到保持森林资源的生态平衡, 而不是过度采伐之后再进行人工造林。

3.3 深化林业科技机制、体制改革

(1) 引进市场利益机制, 由于一般的民众不能参与到森林营造当中, 因此人们对森林的概况和所面临的问题都不甚了解, 关注度也不高, 使得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不能够深入开展。如果能加大普通百姓的参与度, 将林木的建造与民众的利益结合起来, 分配到集体乃至个人的经营范围内, 营造主体的积极性, 森林的管理工作将能得到更好的开展。

(2) 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明确产权归属, 合理分配资源, 缩小收益差异;或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增加社会保障, 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3) 完善森林交易市场, 减少乱砍滥伐的现象。

(4) 改革和完善森林管理体制, 增设评估和监管机构, 防止不按规程作业、违反国家法规政策的现象发生。

(5) 采取森林采伐限制机制, 预防只顾眼前利益过度采伐。

(6) 完善奖励机制, 加大奖励力度, 从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方面进行评估奖励, 使得林业经营者的目光从经济效益更多地转变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来, 而不是只重视企业的利益。

3.4 加强林业的信息化管理

在当今社会,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了一个行业的科技发展水平, 而且还反映出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实力。林业生产的发展也不例外, 它也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走向信息化。我国过去经历了粗放型和集约型的发展模式, 信息化技术的介入能够使林业建设事业的各项工作得到更加迅速有效地开展。运用现代化的森林检测方法, 所得数据更加准确, 相关人员也就能更清楚地看到森林资源的现状, 进而研究方案、采取措施、解决难题。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可以使林业工作人员力量更加集中, 工作效率更高, 节约了劳动成本, 有效地缓解了各环节脱节的现象, 加快林业的发展。

4 结语

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程。它不仅需要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努力钻研, 寻找科学合理的方法, 为林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力量;也需要森林企业的配合, 兼顾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更需要社会民众的积极参与, 从自身做起, 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己任, 这就需要加强宣传工作, 使普通民众认识到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也加入到保护森林资源的工作中来。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所需要的生活产品, 我国的林业事业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 国家的影响力才能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辉, 徐继成, 李延军, 等.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吉林农业, 2010 (12) .

[2]朱玉林, 陈洪.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林业循环经济研究[J].生态经济, 2007 (6) :108~110.

[3]许红梅.东北森林生态建设与旅游开发优势[J].理论前沿, 2008 (13) :45~46.

[4]王洪峰.我国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J].农家之友, 2009 (6) :67~68.

合理开发水资源论文 第8篇

关键词:沱江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开发利用

1. 研究区概况

沱江为长江左岸一级支流,是流经四川盆地腹部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绵竹市九顶山,流至汉旺镇出山区进入成都平原,经德阳,先后纳石亭江、湔江及都江堰水系中的青白江、毗河,在金堂县的赵镇始称沱江。其下流经简阳、资阳、资中、内江、富顺等县市,于泸州市江阳区入长江,全长627.4千米,流域面积2.78万平方千米,其中四川省内面积2.56万平方千米,占沱江流域的92%。

沱江流域是我省人口集中,人口密度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我省国民经济基础条件最好,工农业生产最发达的中心地区,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沱江流域涉及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内江、乐山、眉山、宜宾、资阳等10地市的35个县(区),总人口约2000万,耕地面积1682.8万亩。

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 供水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末,沱江流域共建成各类水利基础设施13.52万处(不含地下水和其他水源工程),设计供水能力42.61亿立方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供水系统形成一定规模。

流域内有县级以上行政区26个,供水量最大的是成都市为25807万立方米,占沱江流域总供水量的34.27%。整个沱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的城市供水不足,难以维持正常需求。

2.2 水利灌溉

沱江流域内耕地面积1682.8万亩,灌区主要分布在上游平原区和中下游丘陵区,区内拥有都江堰东风渠及人民渠灌区、金堂九龙滩灌区、隆昌石盘滩灌区、威远长葫灌区等大型灌区,并基本达到设计灌面。大型灌区有效灌面占沱江有效灌面的49.9%,占沱江耕地面积的25%,由于水源的保障,粮食产量占到沱江流域的40%以上,因此大型骨干工程灌区在流域中的地位尤为重要。

2.3 发电

沱江干流规划23级电站,装机31.05万千瓦,目前已经实施了九龙滩等14级,装机17.86万千瓦;上游支流(湔江、石亭江、绵远河)干流规划44级电站,装机22.02万千瓦,目前已建成27级电站,装机12.03万千瓦。

2.4 航运

沱江自金堂至泸州航道里程496千米,已建成14座水利枢纽,改善航道172千米,除最上游九龙滩外,其余枢纽均建有船闸,基于沱江干流防洪要求,部分枢纽水位不衔接,存在枢纽间的变动回水区及天然河段。现有碍航滩险145个,航运尚受沱江枯水流量较小,水深不足,以及电站调峰影响。

3.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

3.1 水资源相对短缺,时空分布不均。

3.2 水资源的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3.3 供水不足,水体遭受污染,水环境日趋恶化。

3.4 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涵养差。

3.5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当地水资源开发潜力有限。

3.6 现有水利工程老化、年久失修,水量损失严重,效益衰减。

4. 沱江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沱江流域现状供水量为57.85亿立方米,其中本流域供水量32.5亿立方米,外流域供水量25.35亿立方米。规划水平年2020年,沱江流域供水量达70.63亿立方米,其中本流域供水量40.6亿立方米,外流域供水量36.03亿立方米。规划水平年2030年,沱江流域供水量达92.88亿立方米,其中本流域供水量45.20亿立方米,外流域供水量47.69亿立方米。

以上数据表明,沱江流域水量供求矛盾较大,应立足本流域挖潜和节流的基础上,考虑外流域调水方案。通过加大外流域调水,提高沱江流域的供水量,弥补流域中游和下游段的缺水情况。

5. 沱江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

5.1 流域水资源配置思路与原则

沱江流域以全省3.5%的水资源不可能支撑全省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和产值,结合前人所做的大量工作,分析沱江的实际情况,解决沱江流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问题,最终出路是跨流域调水,结合沱江水资源分区特点,沱江流域水资源配置思路与原则如下。

沱江水资源配置以优先满足调出区合理用水,维护健康沱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妥善处理好沱江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保障城乡饮水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状况。

沱江上游地区治理与保护相结合,重点是德阳市、成都市节水治污问题,关注因水质造成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沱江中游地区节水治污优先,综合治理水环境,通过流域挖潜(开展已成灌区节水改造)和跨流域调水(新建毗河供水工程),满足中游区社会经济需水要求,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沱江下游地区节水治污优先,注重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通过流域挖潜和跨流域调水(新建向家坝供水工程、小井沟水库工程等),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供水以生态和生活优先,最后生产。

5.2 流域河道内与河道外水资源总体配置

经计算,规划水平年2020年,沱江河道外社会经济配水76.65亿立方米、河道内配水12.18亿立方米,未利用水量68.55亿立方米。到2030年,沱江河道外社会经济配水92.89亿立方米、河道内配水12.18亿立方米,未利用水量68.29亿立方米。

6.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及管理对策

根据流域地形地貌、河流自身特点,以及国民经济生产力布局,结合河段划分为沱江上游区、沱江中游区、沱江下游区。

6.1 城市供水

沱江上游区,在维持现有取水工程的前提下,对地下水过度开采区域进行控制,主要考虑通过都江堰输水调度,人民渠为其补水,同时考虑充分利用边缘山区河流水资源,新建一批水源工程解决流域城市供水问题。

沱江中游区,在维持现有取水工程的前提下,沱江左岸主要考虑通过都江堰调度,东风渠为其供水;在2020年前,沱江右岸主要考虑新建毗河供水工程,解决简阳、雁江区沱江右岸以及乐至、安岳(流域外)城市供水问题。

沱江下游区,在维持现有取水工程的前提下,在蒙溪河上新建两河口水库解决资中县、内江城区近期城市供水,考虑在岷江流域新建小井沟水库解决自贡城区2020年供水,在金沙江干流新建向家坝供水工程解决内江城区、隆昌县、自贡城区2030年城市供水。

6.2 农村供水

农村供水相对比较分散,以小微型水利、开采地下水为主,结合大中型骨干工程解决。通过新建毗河供水工程解决沱江中游右岸干旱死角,通过新建向家坝供水工程解决沱江下游区农村供水问题,以及流域内新建的大中型水库解决局部区域的农村供水问题。

6.3 灌溉

以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为主,通过新建毗河供水工程和中小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幅度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6.4 水力发电

沱江上游山区水能资源开发以引水式电站开发,电站开发应严格执行现行环境政策,按规定下泄河道内生态水量。对已开发的电站修改其调度运行方式,减少脱水河(时)段的出现。

6.5 航运

沱江干流水力发电24级梯级中,梯级间有16处不衔接,最大水位相差10.5米,出现梯级间长短不同的天然河段,未形成连续渠化航道,应进行航道整治,实现金堂至泸州496千米全线渠化。

6.6 水资源系及水生态保护

沱江干流水质不容乐观,上中游受到较大程度的污染,水环境逐步恶化,如不加强废污水治理,总体水质将进一步恶化。为使沱江水环境得到改善,重点应加快制度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治理工业及生活污染源,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做好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进一步深化水域环境管理,切实搞好水域环境治理和保护,并加强水(环境)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排污口设置审批、水质监测,保障鱼类天然的水域生存环境。

6.7 水资源综合利用管理

水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包括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水资源利用管理应在相关的流域或者河段规划指导下进行。沱江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与四川省的总体发展相互协调。沱江流域应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点,以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为重点,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7. 结语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第9篇

例1 (2015年江苏地理卷) 图1 为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变化率, 图2为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单位GDP碳排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美、日、德三国人均GDP变化率均低于人均碳排放变化率

B.美、日、德三国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同步增长

C.美、日、德三国单位GDP碳排放最大的是美国

D.1971-2008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量最大的是中国

(2) 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是 ( )

A.控制人口数量B.加快发展新能源

C.加强科技创新D.缩减生产规模

【解题思路】第 (1) 题, 图1和图2两图分别是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变化率和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单位GDP碳排放图, 读图可以看出美、日、德三国单位GDP碳排放量最大的是美国, 中国是1971-2008年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量最大的国家, 故选CD。第 (2) 题, 加强科技创新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 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不排放碳, 所以加快发展新能源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 而缩减生产规模和控制人口数量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总量, 不能减少单位GDP碳排放, 故答案选BC。

【参考答案】 (1) CD (2) BC

例2 (2015年上海地理卷) 新西兰是大洋洲最美丽的国家之一, 被誉为“绿色之国”。读图文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外贸易在新西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已是新西兰最大的贸易伙伴, 新西兰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以服装、电信设备、电子数据处理与办公设备、金属制品、化学成品等为主;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主要有肉类、鱼类、水果、乳制品、林产品、毛毯、食品、造纸、木材等。

材料二畜牧业是新西兰农业的主要部门, 第三产业以金融业、进出口贸易、通信邮电、旅游业为主。

材料三新西兰地理简图 (图3)

(1) 新西兰享有“绿色生态”, 植被覆盖率约80%。810万公顷森林中, 原始森林约占78%, 拥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其原因。

(2) 新西兰拥有“绿色能源”, 生产生活用电多来自清洁能源。 推测其主要能源, 并说明理由。

【解题思路】第 (1) 题, 动植物资源丰富与气候、地形 (涉及垂直差异) 、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等自然因素有关。新西兰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新西兰为南太平洋岛国, 远离大陆, 受外界的影响小, 有利于植被保护和生长。第 (2) 题, 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均为绿色环保能源, 可结合新西兰实际进行分析说明。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断裂多, 岩浆活动频繁, 因此地热资源丰富;新西兰全年降水丰富且均匀, 国土狭长, 中部为山脉, 河流多向东西两侧流入海洋, 河流短小, 落差大, 水流湍急, 因此水能资源丰富;多数国土位于西风带, 风力较大, 因此风能资源丰富。

【参考答案】 (1) 新西兰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新西兰为南太平洋岛国, 远离大陆, 受外界的影响小, 有利于植被保护和生长。

(2) 能源:地热能、水能、风能。理由: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断裂多, 岩浆活动频繁, 因此地热资源丰富;新西兰全年降水丰富且均匀, 国土狭长, 中部为山脉, 河流多向东西两侧流入海洋, 河流短, 落差大, 水流湍急, 因此水能资源丰富;多数国土位于西风带, 风力较大, 因此风能资源丰富。

二、解题准备

(一) 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

1.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方法

资源开发条件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分析。自然条件主要是分析储存量等, 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包括市场需求量、距外地市场的远近、交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下面以可再生资源为例, 分析其开发条件。

2.如何进行能源基地建设

(1) 扩大煤炭开采量。

(2) 提高资源的外运能力。

(3) 加强资源的加工转换。

(4) 构建多条产业链, 能源的综合利用。

3.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 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2环境污染———“三废”污染。

(2) 保护与治理的措施。

1提高煤等资源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 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 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2调整产业结构。3治理“三废”,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4.资源型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5.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的比较

分析一个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该区域的背景条件———地理区位、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二) 流域的综合开发———水利工程修建的影响与分析

水利工程的评价包括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和建成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价两大方面。可行性评价主要从水利工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影响评价则需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1.可行性评价

(1)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和工程条件。

(2) 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条件:经济发达, 人口稠密, 市场广阔。

2工程条件:移民少, 淹没农田少, 生态破坏小, 有利于工程实施。

2.河流的开发与利用

(1) 水能资源开发。

主要从河流流量大小、落差大小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 河流水量大、落差大的地方, 水能资源就丰富;反之, 则水能资源贫乏。因此, 河流在从山区流入平原或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的地方, 水能资源大多比较丰富, 如刚果河、我国的长江、黄河中上游、红水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等。

(2) 水资源的利用。

主要用于供水和农业灌溉, 解决季节性供水不足主要靠修水库蓄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采取跨流域调水或修引水工程的方式。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澳大利亚有东水西调工程。

3.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 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 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三) 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反映了生态状况的变化。针对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生态危机, 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使土地退化状况趋于好转。

三、命题预测

以区域资源的状况及开发利用为背景, 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 考查区域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考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1) 考查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2) 考查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资源 (如土地资源) 的开发利用及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如何根据区域资源优势来确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4) 结合区域能源结构图或产业结构图表以及区域资源分布图, 考查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状况、存在的问题及综合整治的措施。

四、能力测试

图4为“我国某地区1980年和2014年工业结构简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1980年相比, 该地区2014年 ()

A.矿产资源储量减少

B.新兴工业迅猛发展

C.已无环境污染

D.失业人口明显增加

2.目前, 该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 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此, 2014年以来该地区采取的有效措施可能有 ( )

①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传统工业全部向外转移

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④大力开发水电, 并禁止煤炭开采

⑤加强环境管理, 提高绿地面积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①③④D.③④⑤

“中国龙”———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 “病症” (如图5 所示) 。据此回答3~4题。

3.黄河各河段的“病症”, 其主要成因及对症的“药方”对应正确的是 ( )

A.“大量脱发”———气候寒冷干燥———加高、加固堤坝

B.“动脉阻塞”———过度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

C.“腹泻”———地表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

D.“脚肿”———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地形崎岖———在下游修筑梯田

4.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 )

①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 河流落差大

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大

3水量大, 水流湍急

4地处北方地区, 气温高, 蒸发旺盛

A.12 B.23 C.34 D.13

柴窝堡湖位于乌鲁木齐市区东南约45公里的博格达峰脚下的柴窝堡盆地。为有效遏制柴窝堡湖区域水资源超量开采的现象, 进一步促进柴窝堡湖生态恢复, 乌市政府日前下发通知规定, 柴窝堡水厂日生产量不能超过4万立方米, 除生活、绿化用井外其他水井全部关停。据此回答5~6题。

5.湿地的功能主要是 ( )

1提供水资源2调节气候3防风固沙4调蓄洪水5 美化环境6 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D.①③④⑤⑥

6.柴窝堡湖湖面急剧萎缩, 关于其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跨流域调水造成湖泊水面下降

B.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造成湖泊水面缩小

C.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湖面急剧萎缩

D.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缩小

7.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6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

材料二日本能源安全情况 (1973 年和2000年) 。

材料三中东的动荡局势和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垄断使得日本开始重视从其他地区进口石油。日本如果能够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 那么俄罗斯每天向日本出口100万桶石油, 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就可以降低到65%。

(1) 从材料一可看出, 30 年后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将超过石油,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 材料三是日本针对它的什么能源安全问题而做出的努力?

(3)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 从地理角度思考, 我国可以从日本能源安全情况的变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2.B

第1题, 图示该地区1980年、2014年的工业结构均为资源型工业, 故大量消耗矿产资源导致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减少。第2题, 传统工业“全部向外转移”与“禁止煤炭开采”明显与2014年工业结构简图中的内容不符。

3.C 4.D

第3题, A项描述荒漠化, 主要是地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造成;B项描述凌汛现象, 应当疏浚河道;“腹泻”指的是水土流失, 主要是由于地表植被严重破坏, 因此要加强退耕还林, 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地上河”的发生也和上游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有关。第4题, 上游进行梯级开发主要是利用河流的水能。该地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 河流落差大, 水量较大, 水流湍急, 水能丰富。

5.C 6.C

7. (1) 天然气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轻、使用方便、热效率高。

(2) 石油来源过分依赖中东 (或石油来源单一化) 、运输方式单一。

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第10篇

1 利用的原则

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是要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遵循以下8个原则。

1.1 综合利用

过去对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多为传统的单一生产经营模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其生产的“余料”常成为难以处理的包袱,造成污染,解约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综合利用。

1.2 可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时一定要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让有限的植物资源为人类创造无限的财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这手:根据资源的储量、生长年限有计划地利用,不要因其在国内市场抢手就过度收集,也不要因销路一时不畅而毁掉资源,应冷静地对待市场价格的波动;轮采轮挖,给植物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挖大留小,维持一定的种群大小;尽量避免采挖根部,对于取皮的植物要逐年在不同的部位剥取;掌握商品标准。

1.3 深加工

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中,随着资源—初级产品—初加工产品—精加工产品的转化,产品价格成倍甚至几十倍地增加,而且同样的经济收入所消耗的资源量大幅度下降,有利于减轻资源所承受的压力。提高产品加工深度,改变工业初级化、原料化、档次低的状况,是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

1.4 发挥植物资源的生态效益

在山区要大力发展木本药材或果树两用树种。与种植草本药材相比,种植木本药材无需翻土,适合种于各种坡度,保持水土能力强,还为鸟兽提供了栖息地,即可获得直接经济效益,又可改善环境。但是山区不应发展污染重的工业。

1.5 变野生为家植,建立商品基地

野生植物往往分布零星,产量低,实行集约化生产,植物就容易成活,又能保持原有的有效成分不变,投资少,见效快。野生植物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有些性状如味道、产量、适应性等可能于人们的要求不一致,所以要重视种质资源的收集,利用其自然存在的大量变异选育出优良品种,并建立起商品基地。

1.6 发挥植物优势,发展绿色食品

野生植物尤其是边缘地区的野生植物对人类的健康是安全无害的,野生果树在其生长的过程中从未使用化肥和农药,果实不含污染物,而且果实多为小浆果或小核果,营养价值高,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比人工栽植的大型水果高出十几倍,用它们制成的食品既安全又有保健作用,正逐步为消费者所喜欢。

1.7 不断挖掘新的资源植物种类和新的用途

产品更新换代快是当今市场激烈竞争的特点之一,在开发新产品的角逐中,谁能率先推出新产品,谁就能迅速占领市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一条成功经验。

1.8 进行市场研究

畅通的产销渠道是搞活植物资源开发的关键,只有资源与市场密切相结合,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2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步骤

野生资源开发利用有以下4个步骤:

2.1 进行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

进行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摸清家底、是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的第一步,通过调查可以获得:

1)野生植物资源名录。记载植物学名、中名、俗名、生态环境、分布规律、经济利用部位等。

2)主要野生植物资源贮量。包括经济贮量、总贮量、经营贮量。

3)野生植物资源分布图。应明确表示出主要野生植物的分布位置和规律、分布面积及贮量。

2.2 制定开发利用规划

1)直接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

2)近期开发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

3)远期开发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

2.3 确定生产工艺流程

是需要深加工的植物资源进行工厂化生产的技术过程,如将原料药制成中、西药。香料植物芳香油提取,植物胶制取,各种食品饮料加工等。

2.4 开展引种驯化与栽培

引种驯化是野生植物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对于资源贮量少或分布零星不易集中采收的野生植物更必要进行引种驯化。人工栽培时野生植物开发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人工栽培使野生植物种群迅速扩大成有有效资源,对于开发利用非常重要。我国已将人参、罗汉果、砂仁、杜仲、银杏等资源逐渐由野生变家植,成问我国较重要的特色种植业。

参考文献

[1]王华春.生态保护与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J].遵义科技,2003,(2):10-11.

合理开发利用 丰富音乐教学资源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用心挖掘;合理开发;巧妙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资和人力。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周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就能打通课本世界与课外世界的联系,

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增强美育的功能,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开发利用学生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我在讲授民族乐器知识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一班上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介绍乐器的形状,然后听辨它不同于其他乐器的音色,再欣赏此乐器的代表作品,可是在课堂上,无论我讲得多仔细,学生却总提不起学习的精神来,因为只是一味地让他们听老师说,没有给他们动手、动脑的机会,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我认真反思后,想到了一个方法。班级里有好几个学生参加了学校的民乐队。何不让这些学生当当小老师,介绍一下乐器的知识,再现场演奏几首拿手的曲目?二班、三班我都使用了这个方法,结果教学效果出乎意料。台上学生精心准备、认真讲解、卖力表演;台下学生兴趣盎然、专心致志。虽然学生的讲解不如老师专业、演奏不如演员精彩,但同班学生的表演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主地了解音乐知识,开阔了音乐视野,而且记忆深刻,我相信这种学习方式一定要比教师机械的讲授更受学生欢迎,更有效益。

巧妙利用学生资源,既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学生,又使我们变得像工匠那样的精明——最经济地使用教育力量,把它集中到最必要的最有效的地方去。“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只要我们能紧紧依托学生资源这股“好风”来进行教学,必然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借用影视,拓宽音乐教学资源

影视节目因其精美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它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处于音乐情感相和谐的氛围中,很快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可知,如果教师能精心准备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影视节目,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引导学生更深刻、更直观地感受和体会教材内容。许多学生对音乐欣赏不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形象相对抽象的音乐,但是让他们欣赏音乐会演出录像,

他们就能兴趣盎然地欣赏完全曲。因为录像不仅能带给他们听觉的刺激,还能带给他们视觉的冲击,学生更容易找到能使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尤其是音乐电视,它使音乐更加形象化、直观化。这对缺乏音乐想象力、音乐感受能力的小学生而言,兴趣更浓、感受更直接、体验更深刻。

《茉莉花》是一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歌,曾在多个场合用多种表演形式演出过。在教唱这首歌时,我问学生,你以前听到过这首歌吗?哪里听到的?学生回忆,在很多电视节目中听到过这首歌。他们如数家珍:哪些明星曾演唱过、曾用哪些乐器演奏过、哪些晚会表演过……随后我安排学生欣赏了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片断、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小姑娘的演唱录像、维也纳童声合唱团演唱录像。不同的演唱风格、不同的表现形式带给学生不同的音乐感受。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还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民歌《茉莉花》已经真正地走向世界。

影视资源能激发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只要能合理使用影视资源,就一定会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三、利用网络媒体,开发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在网络经济的时代,各种知识信息扑面而来,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不同以往的获取知识的办法。网上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可供享用,其中也有许多音乐教学方面的资源。教师就应该利用这一方便快捷的途径,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这一方式尤其适用于学生不熟悉的教学内容。如欣赏《快乐的啰嗦》,我干脆把音乐课堂搬进了电脑室。学生通过网页浏览了解了彝族的居住环境、服饰、风俗人情及火把节夜晚的欢乐之后,再欣赏音乐,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音乐所表现出的情绪、内容和场景。

四、挖掘本地音乐素材,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

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宝库中一颗奇异的瑰宝。《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作为音乐教师,有弘扬民间音乐的义务。因此有必要将乡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重要的资源之一。

浙教版义务教材小学音乐第十册专门安排了地方戏曲的欣赏内容,将京剧列为本册欣赏教学的重点之一。可对江浙一带的学生来说相对要熟悉一些的是越剧和婺剧,特别是金华戏婺剧在我们浦江家喻户晓。

当然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途径还有很多,如其他学科资源、课外音乐活动资源、学校广播、电台等。只要教师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用心挖掘、合理开发、巧妙利用,音乐课程资源就会越来越丰富,音乐课堂将会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金亚文.音乐新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合理开发水资源论文 第12篇

关键词:森林资源,林下经济,环境保护

四川省简阳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 龙泉山脉东麓, 地貌以丘陵为主, 兼部分山区,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全市林业用地面积0.33余万hm2, 主要林木资源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和竹林等, 常见树种包括柏树、桉树、榆树、泡桐和慈竹等, 森林覆盖率达36.31%。

1 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下资源开发的原则

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下资源的开发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要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发展林下经济, 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 适度开发。提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 将不合理乱砍滥伐给森林资源造成的浪费降至最低, 在采伐林木时, 要严格遵守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 提高林木开采的计划性与平衡性, 以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林下资源分类管理。充分了解当地林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生长规律及采集收获期等, 再根据市场行情、林场人员构成及资源采集量对林下资源进行分类管理, 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再次, 坚持科技开发的原则。林下资源开发过程中, 科技含量越高, 由于不规范开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就越少, 因此林下资源的开发要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专业水平, 保证其技术过硬;还要加大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 以提高资源的开发效率, 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 将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出来[1]。最后, 加强领导组织。林业局要设置林下资源开发项目专项领导小组,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组织管理及指导服务等, 加强对林下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 定期进行现场指导;针对林下资源经营权的有偿转让进行管理与监督, 有效保证林下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与有序性, 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2 森林资源保护过程中开发林下资源的措施

林下资源既是森林资源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广大林农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渠道, 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加强林下资源的合理开发, 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而且可以拓宽林农的就业渠道, 增加经济收入, 推动林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具体而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2.1 加强林区产品的开发

森林资源中包含丰富的经济植物资源, 这些资源多是野生的, 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如药用植物资源、食用植物资源、油料植物资源等, 这些植物资源经过加工提炼可以制成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要加强这部分林下资源的开发, 将绿色食品、山珍食品、中药材等作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的重点开发对象, 打造具有特色的林区产品品牌, 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此外, 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种植经济作物, 形成产业规模, 以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简阳市玉成乡青山公司就在林地里套作了66.67 hm2油牡丹, 经过几年的发展, 到今年核心示范区已初具规模。

2.2 因地制宜发展林区旅游业

森林旅游资源主要是指林下生物景观与其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 经过科学、适度的开发, 成为旅游观光的景点。在强调绿色生活理念的今天, 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逐渐成为林下经济的重点内容。各地林业部门可以在保护森林资源、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开发森林旅游资源, 再融入当地的人文地理、风土文化等人文因素, 不断提高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品质及文化品味, 以“生态、休闲、文化”理念为主动, 因地制宜地发展森林旅游业。此外, 要注重将森林资源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 开发野生植物园、动物园和森林野营地等功能多、对象广的项目, 不断提高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

2.3 促进林区的生态建设

虽然林下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但是其与森林资源的保护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因此, 林区的生态建设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加强林区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 加强管理与监督, 严格控制林地的开发面积, 避免盲目开垦、滥采滥挖的现象。注重保护森林生物的多样性, 将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景区的保护作为生态建设的重点, 不断扩大保护范围, 改善林区环境。此外, 要注重保护林区濒危物种, 加大人工繁育及培育的力度, 保证林区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2.4 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加大引进力度

首先, 森林资源管理部门要成立专业的组织机构, 基于制度面、管理面实现林下资源与森林资源保护的有机结合。创新工作机制, 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及应用的规章制度, 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 明确林下资源开发的方针、原则、管理权限及经营范围。其次, 要加强相关林业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 提高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专业素质;大力宣传林业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使林区农民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保证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营、发展。最后, 引进深加工、精加工流水线, 以延长产业链[2]。简阳市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引进了林产品加工企业, 对林下资源进行深加工, 以提高林业产品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提高其综合竞争力;从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加工工艺、包装装潢等管理上实现规范化管理。制定必要的质量标准, 加强产品质量的测定, 建立国际标准化的体系。

3 结语

林下经济属于循环经济, 其包括多种形式, 是林区农民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并且基于长远的角度而言, 发展林下经济也是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林下资源以林地资源为立足点, 通过科学技术及经济管理实现林下资源的有效利用, 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 丰富林地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因此, 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凤文, 李文娟.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林下资源的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 2015 (3) :4-5.

上一篇:背景差分法下一篇:定价机制与污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