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模式范文

2024-05-26

阳光模式范文(精选12篇)

阳光模式 第1篇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摇篮, 人才培养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普通类高校相比,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 除需要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外, 还要致力于提高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 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

1 研究现状及意义

“阳光体育运动”是根据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现状, 所实施的一项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时代赋予我们体育和教育工作者的重任。目前, 查阅参考文献, 我们并没有发现国外有关于“阳光体育运动”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专著、论文。综观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学校运动俱乐部、体育青少年社团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 他们让学生积极地运动起来, 这一点和我们所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目的是一致的。国内对“阳光体育运动”研究的专著并不多见, 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研究, 可以说是处于空白。从中、小学的实施情况来看, 我国的一些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取得一些成绩, 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他们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而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开展这项活动, 其原因是受传统学科教学思想、办学理念、专业特色、“扩招”、“顶岗实习”、教学改革、生存、生源、就业, 以及学校体育制度建设、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 高职院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

因此, 本文将以高职院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通过系统的实际分析, 探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提出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行模式, 以期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校体育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2 高职院校推行阳光体育模式的原则

1.转变思想观念, 理清“健康第一”与“专业第一”、“阳光体育”与“专业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

2.充分挖掘《决定》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传达的丰富信息, 制定出适合高职特色的校本化阳光体育工作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系。

3.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阳光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强健的体魄会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 激活学生的运动兴趣, 演绎充满阳光的体育教学。

4.构建“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 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评价办法等方面不断创新, 要充分发挥本校、本地区的体育优势, 使其生活化、常态化。要努力构建区域性长效机制, 将“阳光”效应辐射到广大师生, 实现“阳光体育”的校本化、长效性。

3 高职院校阳光体育活动的推行模式

3.1 运行机制

3.2 指导思想

3.2.1 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健康第一”思想也是对学校体育任务的一个高度概括。但是, 提高学生健康体质的任务并不仅仅依靠体育课教学, 还要依靠课外体育活动。因此, 在 “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 建立阳光体育教育模式是必然的。

3.2.2 坚持“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素质教育, 简言之就是: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站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强健的体魄, 具有长远的效益性。

3.2.3 坚持“创新人才”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谓创新性人才, 是指富于独创性, 具有创造能力, 能够提出、解决问题, 开创事业新局面, 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体育活动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创新人才锻炼的兴趣, 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3 推行模式

3.3.1 实行阳光体育教学

在体育课教学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心中时刻装着学生的情感和健康, 根据学生的体能和技能的差异, 确定教学目标, 安排教学内容, 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劳动,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使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但简单易行, 贴近学生生活, 而且能在设施简陋的条件下实施,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 增强学生的体能, 让学生享受学习乐趣,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 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如: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超过教学法、创造性思维法和兴趣教学法等, 以“新、趣、奇”的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开心, 玩得有趣, 个个满怀激情大胆表现, 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习目标。

3.3.2 以体育主管部门为主导的模式

体育部是学院的教学单位, 既承担全院学生的体育课程教学任务, 又承担学生的运动训练、竞赛和课外活动任务, 学院体育工作搞得好坏, 体育课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体育部、学生处、各系部等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以及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 积极组织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使校园充满朝气和活力。每年要举办两次大型运动会, 同时还要大力宣扬“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50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 以此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激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部要全面接管全校体育专业指导工作, 学工部和各系部主要负责活动组织及社团全面管理工作;体育协助组建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跆拳道、健美、瑜伽、健美操、体育舞蹈、轮滑等体育协会, 各协会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本协会特点制定工作计划, 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 通过协会工作的参与, 学生在体育意识、运动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成为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有效平台。

3.3.3 学生体育社团的自主锻炼模式

大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发挥学生体育特长, 培养体育兴趣, 提高锻炼身体能力的自由舞台, 将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和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供学生自由地、自主地、尽情地选择。从数量、参与人数看, 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76.3%的北京高校在校参加各种形式的团体、协会活动, 参加体育社团成员数占全部学生数的24.7%, 参加体育社团占各类大学生团体总数的32.4%。可见参与体育社团数量之多、人员参与面之广。大多数大学生是喜欢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 原因在于它是一个较为轻松的团体, 有大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教师适当的指导、小型的竞赛, 并且它是在平等自由的气氛下进行的活动。 大学生正处于富有活力和激情的青春时期, 精力充沛, 思维灵活, 善于创新, 乐于实践, 喜欢运动, 而体育社团成员与其他社团如文学社、书法协会等社团成员相比, 更加活泼好动, 更乐于参与各种校外实践活动。

3.3.4 系部联赛与群体活动相结合的模式

体育部在学生处的协助配合下举办系部各类体育联赛,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校内外各种群体竞赛活动, 形成了月月有比赛, 天天有训练的学校体育良好局面。并以体育竞赛为突破口, 通过各种竞赛活动, 丰富了广大师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在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时间里, 体育场地要对学生免费开放, 以满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每年定期举办一届校级田径运动会, 校级足球联赛, 两次校级篮球联赛, 新生杯篮球赛, 排球比赛, 乒乓球比赛, 羽毛球比赛。组织阳光体育长跑、拔河、跳绳等丰富多彩的趣味比赛项目, 来极大丰富广大师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3.3.5 体育锻炼的激励性模式

表彰与奖励对学生积极参加锻炼有较强的激励效应。因此, 每年每学期都应该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 参与评选“先进班集体”, 对在体育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并在每年的奖、助学金评比中加分, 纳入“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比条件;对于体育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取消奖、助学金评比资格。综上所述,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能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 养成锻炼习惯, 并使他们在长期的锻炼中充分利用自然力因素, 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和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 以改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能力, 有效地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提高身体素质。

3.3.6 探索高职特色体育项目

根据高职院校发展的定位、办学特点, 结合《纲要》的基本要求, 确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高职院校的体育活动, 要以“培养人才”为最高目标, 以“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为主线, 把“身心健康”、“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人需要”、“增强实践能力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来制定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计划, 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终身性特点。要探索出适合本校和本区域的特色体育项目, 为“阳光体育”增添新的亮点。

摘要: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对培养高素质人才,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探索高职院校阳光体育活动推行模式, 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职特色,推行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玉扩, 陈庆合, 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7) .

[2]刘艳霞, 赵晓红.职业中学体育目标定位与内容设置[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7.

广东药品阳光采购模式分析 第2篇

广东省以省为单位开展“阳光采购”近两年时间,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仅从国家和各省政府角度看,一度变为全国药品集中招标模式的风向标。今年六月初,广东省多家媒体报刊报导了广东省将从名噪一时,但目前又不能得到市场认同的 “阳光采购”模式退位,明确废止“阳光采购”中的 “两票制”等核心操作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省最近又向国家发改委要求取得对国家定价药品的重新定价试点权限,准备改以推行以“零差率”加价为基础的药品采购方案。

“零差率”加价从表面上看是为了降低药价、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但在政府补偿不到位的前提下,这一做法进一步强化了现行的“顺加作价”政策,将彻底消除医院在实际采购和使用药品中,降低采购成本和使用相对低价药品的积极性。在政府投入不足和医疗收费成本背离这两大问题未解决前即予执行“零差率”政策,必然导致医院迅速步入亏损,医院发展呈倒退态势,长远看反而是损害群众利益。同时这一政策会误导群众将“看病贵”的矛头直指医院,从而掩盖政府想解决“看病贵”问题,但实际决策和操作设计却由于忽视我国药品流通国情和市场经济规律造成单纯追求政绩工程的恶果,在中国现在国情之下,出台这样的政策将对药品流通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更大的混乱和迷茫。

在广东省补偿能力不能到位的情况下,为了适应和基本满足政府对药品“零差率”采购的补偿能力,广东省申请取得对国家定价药品的省级降价、定价试点权力。从已经重新定价的一千多种药品数据分析,虽然从总体上看降价幅度没有过度,但从具体品种和价格上看,特别是与浙江省市项目二十二种药品通用名,采用“订单化”询价采购的部分成交品种和价格相比,降价程度是比较惊人的,也是比较盲目的。我们认为:2007浙江省市联合采购项目中二十二个通用名药品和2007年宁波市项目占采购总量70%的药品,采用明确最低采购数量和回款时间等合同条件的“订单化”集中询价采购方式,并以此作为药品市场价格竞争的基础和依据,开展面向全国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将药品价格有效地下降。对此药品流通市场和目前流通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们都已经觉得市场竞争太激烈了,不能在短期内适应,并以各种形式上书各级政府要求放慢“订单化”询价采购的改革步子,让市场有一个适应期和磨合期。而广东省不通过市场竞争,仅从单纯为了达到政府的药品“零差率”补偿能力,通过人为和行政手段政将药品价格下降到企业或具体品种不能生存的做法,将使目前的医药市场更难接受,这样的思维和设计,甚至不可能将项目进一步操作下去,再一次失败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

从目前世界发达中家的情况看,药品集中采购和流通解决方案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通过政府财政全额补偿的方式解决,比如英国、香港、澳门等(其实国内一些省份,特别是加大政府补偿,向零差率作价机制方向靠拢的动机和做法,就是从这些国家和地方学来的做法,但我们认为这不符合我国国情,政府不可能在几十年内将十三亿人的用药吃药和流通成本问题都包下来);另一种是在政府定价基础上,通过专业化、市场化的集中采购积极压缩流通成本,让具备巨大潜力的市场本身消化、解决利益分配和患者让利问题,比如美国、日本等国家。显然我国目前或在几十年内通过政府财政全部包揽十三亿人的用药问题是不现实的,我国的国情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药品集中采购只能走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价格发现机制及其解决方案,通过减少和降低流通成本来解决各方的利润分配问题;相反,政府的财政补偿仅可以作为药品市场竞争后的有效补充手段,决不能一味扩大政府包办药品流通市场的作用。通过分析,国内基本公认我国目前药品流通市场各种各样的市场促销费用占药品市场总容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如果我们能够将这块蛋糕通过市场竞争手段切下来我国和我省药品流通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集中采购效率就会大大增强,医院、企业自身向老百姓让利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而不是广东这种为了实施“零差价”的补偿能力,政府人为或没有具体依据地指定某种药品降价的方式,将企业和产品的生存能力由普遍的市场规律和临床应用能力决定,转化为政府人为指定)。在这里我们重提一个观点:药品价格的虚高对社会和老百姓的影响不在于“高”字,而在于“虚”字上,药品价格就是降得再低,只要有规模化、日常化的临床促销费用存在,政府和老百姓照样说它是虚高,相反,从国外经验看,药品价格不低,但只要不正常的、非规模化的药品促销费用降低,老百姓和政府照样不会说药品价格虚高而需要大规模治理。所以我们认为浙江和中国其它省份不能学习广东省“零差价”药品采购的做法,而应该继续坚持政府牵头,充分应用市场竞争机制的手段,从减少药品市场促销费用和降低流通成本入手,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浙江杭州等地区已经试点实施的“订单化”集中采购成果,去找资源、想办法,可能是目前最符合国情、省情的一个长效性的药品流通解决思路。

附:广东媒体在实施“阳光采购时的”正面介绍,但在去年低就已经中止了该模式的实施。

广东药品阳光采购模式

广东省于2006年正式启动以政府为主导的“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方案”。限价竞价阳光采购模式是通过全省统一的不限价不竞价、限价竞价、价格谈判后,产生入围品种,以全省统一价格向全省医疗机构供应,并通过网上采购系统进行采购。新模式下,招标每次的报价都不得高于上一次报价,每次报价结束后,同竞价组内所有品种最新报价按照由低到高顺序排列,末位淘汰高价品种,剩余品种进入下一次报价或直接入围。它首创了绿色通道——不限价不竞价目录,首创面对面谈判模式,首次采用竞价模式,首次采用“两票制”模式,得到的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许。首创药品采购绿色通道

针对廉价老药,建立“绿色通道”,大胆的设立了不限价不竞价目录。主要是一些质优价廉的常用药、老药,根据方案的规定,由生产企业报价后直接挂网提供给医疗机构采购,为这部分药品开设了“绿色通道”。该目录品种已于2006年12月30日进行了报价并挂网,涉及药品品规共有5395个。全国首创“面对面谈判”模式

进入面对面谈判的品种主要是议价品种。进入面对面谈判的品种主要是议价品种。通过面对面“讨价还价”的方式可使专家和企业有充分的沟通,了解企业药品的各种成本构成,能有效地压缩药品价格的虚高成分。谈判场面精彩、激烈,专家问答专业、巧妙,个个药品在针锋相对中逐渐被剥去华丽外衣,显示出面对面谈判的威力。谈判时还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现场监督。体现了公开、透明。

首次在药品集中采购中实施竞价模式

引入市场机制,在全国首次就药品集中采购实施竞价模式。在预报价后同竞价组有3个或3个以上厂家的26139个品规须进行三轮竞价,每轮竞价按末位淘汰后,最终有13409个品种规格入围。竞价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报价竞价,省略了以往招标必须到现场报价的劳累。企业对此大加赞赏,纷纷说“方便快捷”。通过竞价,挤出了药价的“水份”,平均降价40.39%。全国首次采用“两票制”模式

“两票制”即经销商必须直接从生产商购货、结算货款,生产商则要向经销商开具发票。如果在个别边远地区确实需要有二级经销商的,药品的进货发票必须由一级经销商开具,也就是说,从厂家到经销商再到医院,只开两次发票。这种配送药品的方式,砍掉了流通中多个环节“层层加价、层层盘剥”吃差价的经销商,压缩了流通费用,从而达到降低虚高药品价格的目的。

据统计,在新模式中政府定价品种专利层次有182个品规报价竞价,153个入围,21个进入重点监控限额采购目录,8个淘汰,入围率84.1%;原研层次有229个品规报价竞价,217个入围,12个进入重点监控限额采购目录,入围率94.8%。市场调节价品种专利层次入围率相对往年招标来说有一定数量增加,尤其是名优产品、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绝大部分都已经入围,可以更广泛地满足临床需要。

“阳光工程”探索戒毒新模式 第3篇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与云南、广西交界,距离世界三大毒品产地之一的“金三角”较近,成为毒品流入内地的主要通道之一,多年来,这里不仅是毒品流入内地的主要通道,也逐渐发展为毒品过境、毒品集散及毒品消费同时并存的受害地。禁毒,也成为当地政府最重视、最重要的工作2——。

贵州省政府把加强和创新禁毒社会管理作为重要新课题,通过几年来的摸索与实践,2011年,贵州省找到了一条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新途径,这就是以“就业安置”为核心,以“阳光企业”为载体,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安置、融入社会”四位一体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安置戒毒康复人员就业,有效解决了吸毒人员管理控制难、戒断巩固难、融入社会难等问题,被誉为是关注民生的“阳光工程”,为深入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创造了宝贵经验。

建立对戒毒康复人员的管理机制

“一次吸毒,终身戒毒。”这是对吸毒者最形象的一句描述。据国家禁毒办通报,戒毒出所人员一个月内复吸率为51.6%,一年内复吸率为88%。而如何解决吸毒人员戒断难、复吸率高已成为一个世界难题,也是禁毒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难题。落实就业安置,是“阳光工程”的核心内容,是解决复吸率高问题的根本举措,解决了戒毒康复人员的生活难题,通过就业使这些人能有稳定的收入、稳定的住所,有业可就、有事可干、有病可医、困有所帮、身心健康有人关爱,帮助他们彻底摆脱对毒品的生理和心理依赖,让他们找回自尊、找回自信,促使他们增强回归社会的愿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真正回归社会、融入社会。

贵州省都匀市的“阳光产品加工厂”,就是一个专门为戒毒人员创建的戒断毒瘾的工厂。在4000多平方米的工厂区内,医务室、宿舍、车间、食堂一应俱全,除了工资收入,工人们还能享受低保,免费住宿和免费午餐。与普通企业不同的是,禁毒办的工作人员也会参与企业的行政和安全管理,除了正常的生产之外,建立严格的尿检制度,并由专业医务人员免费向戒毒康复人员提供药物延伸治疗。现在该厂已先后接纳了500多名戒毒康复人员在厂里工作。

六盘水市水城县组建的“四季鲜果蔬阳光合作社”,主要针对的是农村戒毒人员的就业。戒毒康复人员通过自有土地入股,政府给予果蔬基地补助资金建大棚,供销社提供种子、技术和销售等服务,参与者既可以参与分红,又可以通过发展果蔬产业有务工收入。合作社现已投入资金30余万元人民币,现有果蔬大棚29个,还聘请了专业老师为大家讲解种植技术。另外,合作社还会跟社员签订协议注明:政府出资建大棚,合作社负责技术培训,但一旦社员复吸,大棚就会被收回;而如果社员彻底脱瘾,则依旧可以享受优惠条件。在合作社里,他们既是股东,又是劳动者,自己发展生产,自己致富。

除了政府直接出资建立集中安置戒毒康复人员的“阳光企业”之外,还有一些自身运营良好的企业愿意伸出道义之手,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阳光企业”,即依托企业,分散安置。企业拿出一部分岗位,将戒毒康复人员按需分配到各个岗位,让他们和普通员工在一起工作,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能较快掌握熟练工的基本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和普通人在一起生活工作,也有利于他们减少心理阴影,慢慢趋向同化。企业方面也会一视同仁,同工同酬,他们的社会福利保障也由政府补贴。

为保障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省、市(州)、县(市、区)将“阳光工程”建设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仅2011年以来,全省投入“阳光工程”建设经费1.17亿元,其中省级投入1283万元,市(州)投入288万元,县(市、区)投入9000多万元。省财政已将“阳光工程”建设经费超前预算至2014年,共计2025万元,2012年已投入800多万元。省财政对安置规模50人以上和100人以上的阳光企业分别给予补助前期建设扶持经费15万元、30万元,地方财政配备同等数额经费。在药物治疗上,省政府明确将美沙酮维持治疗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免费向“阳光企业”就业的戒毒康复人员提供治疗服务。

多种渠道解决戒毒康复人员就业

为了拓宽戒毒康复人员的就业安置渠道,贵州省已初步形成了“阳光工厂集中、其他企业分散、政府安置、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形式多样、互为补充”的就业安置体系。除了统一安置戒毒康复者就业,政府还通过提供市场信息、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帮助戒毒康复人员自主创业、自谋出路;另外,政府还会提供一部分公益岗位的办法,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铜仁市碧江区寨桂村的徐新龙,曾因吸毒被劳教3年,有4年的戒毒经历。2000年,徐新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从卖炸油条、摆烟酒摊,到经营旅店、开烟酒专卖店,事业一步步发展起来。现在,徐新龙经营两家酒店,还开办了吸纳有吸毒史人员的洗涤服务部。在洗涤服务部,徐新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鼓励员工重拾自我。服务部设立了微笑奖、勤劳奖、优秀员工奖等奖项,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员工们的特长,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能充分展现自我,树立信心。近两年来,其吸纳的戒毒康复员工无一复吸毒品。

绥阳县茅垭镇新江村的赵德凯,曾因两次吸毒被送去强戒,在戒毒康复后,他终于下定决心与毒品决裂,并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在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协调下,他拿到了信用社3万元的小额贷款,在自己家建起了酿酒房,开始创业的第一步。后来,他开了养殖场饲养生猪,还种植烤烟,两年盈利20余万元。今年初,他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新江村利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购置的农用机械免费提供给村里人使用,成了农村戒毒康复人员的创业典型。

这样的例子,在“阳光工程”中数不胜数。贵州省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广泛参与,对戒毒康复人员进行人文关怀,为他们提供帮助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对他们开展技能培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已把戒毒康复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纳入劳动技能培训计划,培训经费由政府财政统筹安排。强制隔离戒毒、戒毒康复场所在吸毒人员出所前三个月,就开始对吸毒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其自身能力。另外,大力鼓励有创业精神的人员通过自己创业成为样板,带领其他戒毒康复人员参与就业,让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正常工作、生活。

各级政府对戒毒康复人员自主创业给予经费扶持、税收减免和贴息贷款。各地将戒毒康复人员中低收入群体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生活特别困难的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临时救助,把戒毒康复人员就业技能培训纳入人力资源整体培训规划。截至今年6月12日,通过集中安置、分散安置、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全省共安置9400多名戒毒康复人员就业。今年底以前,全省1.6万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将全部纳入就业安置体系,实现“全覆盖”的目标。

帮助戒毒康复者融入社会

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又是病人、受害者,这是一个特殊群体,既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更要给予其特殊关爱。“阳光工程”的管理理念,就是“人格上尊重、感情上贴近、生活上关心”,在解决就业难题的同时,帮助他们生理脱毒、身心康复、融入社会。

首先是在吸纳了戒毒康复人员的“阳光企业”建立生理治疗室,通过美沙酮延伸治疗,每天专职工作人员都会接送医生到企业为戒毒康复人员免费提供药物维持治疗,逐步消除他们对毒品的生理依赖。同时建立尿检制度,通过定期组织尿检,及时掌握他们的身体状况。另外,还建立谈话、谈心、家访等跟踪帮教管理制度,实现管理与家庭监护的无缝对接,随时掌握戒毒康复人员的思想、生理状况,防止其再次接触毒品,防止复吸行为的发生。

戒毒康复人员在“阳光工程”企业中,像普通工人一样上下班,过着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增强了自信,重拾了尊严,重新成为父母的乖儿女、家庭的顶梁柱、社会的建设者。一些戒毒人员家属反映,以前自己的孩子因为吸毒找不到工作岗位,整天东游西逛、无事生非、非偷即抢,现在有了稳定的工作,不仅戒断了毒品,而且有了收入,减轻了家庭负担,衷心希望政府把阳光就业基地长期办下去。

目前,贵州省现有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的各类“阳光企业”59个,到年底将建成100个左右,这些具体措施,有助于帮助已戒毒人员不再复吸,同时又能够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改变自己弱势群体的地位,实现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平等发展。通过“阳光工程”的建设,贵州省在巩固戒毒成果、减少违法犯罪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3年戒断未复吸人员达3.3万人。

成都阳光拆迁模式的形成及特点 第4篇

一、阳光拆迁的雏形

成都市早在1996年的府南河整治工程中, 就非常注重拆迁信息公示, 以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坚持依法拆迁, 防止行政权力滥用。当时提出了“三公开”原则, 即拆迁政策公开、安置地点公开、安置房源公开。2000年, 成都市为规范拆迁办公现场, 建立良好的拆迁工作秩序, 在全市推行了“五公开、三统一”制度。其中“五公开”是指在拆迁现场公开拆迁法规政策、安置房源、安置补偿标准、办公时间和办公制度、工作人员身份;“三统一”是指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二、阳光拆迁的发展阶段

2001年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出台后, 成都市先后颁布实施了《成都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成都市城市房屋拆迁纠纷裁决程序暂行规定》、《成都市城市房屋拆迁听证程序 (试行) 》、《成都市房屋拆迁工作人员资质管理办法》、《成都市城市房屋拆迁补偿评估管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 规定从被拆迁房屋评估、拆迁补偿安置, 到拆迁裁决及听证程序, 一律公开透明, 接受老百姓监督。

2002年5月, 成都市开始实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危旧房拆迁改造工程, 即用3年时间, 投入近150亿元, 完成城区二环路内410万平方米危旧房拆迁改造。当时, “拆迁难”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和城市建设的难点, 全国相继发生了安徽农民朱正亮因拆迁矛盾自焚未遂、湖南嘉禾暴力拆迁等事件。为圆满完成民生工程目标任务, 切实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 从2003年底开始, 成都市委、市政府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着眼点, 以群众利益为本, 要求在全市全面推行“以人为本, 阳光拆迁”。2004年4月30日, 成都市房管局出台《成都市房产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屋拆迁工作的通知》, 规定在拆迁现场公布拆迁法规规章、房屋拆迁许可证、房屋拆迁公告、拆迁工作人员名单、安置房平面图、安置方案、拆迁补偿项目公示表 (含奖励办法) 、办公时间和办公制度、房地产 (被拆迁房屋和安置房屋) 评估报告、拆迁协议书格式样本, 称为“十项公示”制度。

2004年7月20日, 《四川日报》发表题为《阳光拆迁, 倾力打造锦绣蓉城——成都市坚持以人为本改造旧城》的专题报道, 形象地将成都市拆迁政策和补偿标准公开透明的做法归纳为“阳光拆迁”。自此, “阳光拆迁”成为成都市拆迁的亮点之一。

三、阳光拆迁的成熟阶段

随着拆迁市场的不断规范, 阳光拆迁的内涵逐渐丰富起来, 与之相对应的是, 成都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不断赋予阳光拆迁新的内容。2008年10月, 成都市出台了75号文, 将拆迁标准统一为“被拆迁房屋补偿、政策性补偿、政策性补助、政策性补贴、提前搬迁奖励”五项费用构成, 并提出拆迁过程中应做到现场公示信息、严格执行政策、坚持文明拆迁, 使得阳光拆迁和统一拆迁标准有机结合起来, 极大地丰富了阳光拆迁的内涵, 使其更具操作性和现实意义。随后, 成都市又出台了若干配套政策, 对拆迁补偿、拆迁评估、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和安置房源监管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

2009年2月, 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房产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规范郊区 (市) 县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指导意见》, 将统一拆迁标准和阳光拆迁的相关规定推广到郊区 (市) 县, 体现了“全域成都”的发展理念。同年3月, 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城市房屋拆迁阳光操作规程》, 该文件首次对阳光拆迁进行了定义, 即明确阳光拆迁是“在城市房屋拆迁活动中, 将房屋拆迁相关法规政策、工作程序及与拆迁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重要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并接受监督的行为”, 对拆迁工作中的32个环节进行了明确规定, 并将阳光拆迁的主体扩展到主管部门。该文件是对历年城市房屋拆迁中流程、政策、方法等系列阳光操作进行的全面归纳、总结与提升, 是目前为止成都市仅有的专门针对阳光拆迁的规范性文件, 也为广大的拆迁工作人员提供了一本指导性与操作性都很强的实用手册。为了维护成都市城市房屋拆迁市场的良好秩序, 促进成都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009年12月25日, 成都市出台了74号文, 提出在拆迁过程中要认真执行拆迁补偿政策, 遵循市场价值原则对被拆迁房屋依法进行评估, 严格按照五项费用的相关规定制定补偿安置方案;进一步强调了坚持阳光拆迁, 依法公布拆迁相关信息, 执行拆迁政策要一视同仁, 坚决防止暗箱操作。

四、阳光拆迁的主要内容

成都市阳光拆迁可谓贯穿城市房屋拆迁的始末, 涵盖拆迁工作的各个方面, 涉及拆迁工作各个参与者的权利义务。概括来讲, 成都市阳光拆迁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阳光。通过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 使老百姓能及时了解拆迁政策;通过在拆迁范围内公布拆迁政策, 使老百姓对拆迁有更为直观的认识;通过设立政策咨询台、拆迁投诉中心, 发放便民手册等, 使老百姓在短期内能快速、系统、全面了解拆迁政策, 充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是信息阳光。通过在拆迁范围内公布房屋拆迁许可证、房屋拆迁公告、拆迁工作人员名单、安置房资料、补偿安置方案、被拆迁房屋和安置房屋评估报告、拆迁协议书格式样本等拆迁信息, 主动告知老百姓拆迁项目的相关信息。同时, 被拆迁人有权向拆迁人或者城市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索取金融机构出具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存款证明和安置现房评估报告的副本或者复印件, 对拆迁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阳光城翡丽湾高周转成长模式新典型 第5篇

4月26日,阳光城厦门翡丽湾项目公寓房源首次开盘,当天实现认购1115套、总销面积99492平米、总认购金额11.08亿元。这一纪录不仅刷新了阳光城集团历史上最大规模地开盘纪录,更创造了厦门房地产史上单次推盘量和单次开盘成交量最高记录。

阳光城·翡丽湾位于厦门重点发展的翔安南部新城首期开发区。作为阳光城阔别16年后在厦门再度开发的首个项目,本次推出的公寓房源主要包含70-90平米的两房、三房,及110-120多平的三房或四房,成熟的产品和瞄准刚需、改善型自住需求的准确定位获得市场的热烈反馈。

二期别墅开盘不到一小时即售罄,这几乎只有在阳光城翡丽湾才可能是常见的销售盛况。但是细细品味阳光城翡丽湾时光墅,似乎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无论是从展示区环境:密林花海、白沙滩阳光躺椅„„都给客户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有的客户还惊讶地问道“你们的景观示范区,是借鉴迪拜八星级酒店做的吗?这是我见过最棒的销售现场了”。还有的客户一眼就看出来这像是在马尔代夫情境景观体验,尤其是女性客户对这里更是倾爱不已。当然更多的客户,关心的是它优越的城市资源:揽湿地公园、乌龙江,望旗山;8分钟直达金山万达广场,乐购、红星美凯龙、3000亩海西奥特莱斯、200亩城市商业广场、超五星级酒店近在咫尺;未来更有地铁三号线贯穿全程,15分钟即可畅达城市每一角落,去哪里都十分的便捷。很多人都看好这里作为下一个金山的升值潜质。

而这已经不是阳光城集团在厦门第一次创造市场记录。就在4个月前,2012年12月,厦门阳光城·翡丽湾项目首次开盘,推出160套别墅,以28分钟售罄的“极限速度”,创下了当时厦门房地产史上两大记录:别墅开盘销售速度最快,单次销售面积最多。而再往前6个月,2012年6月,阳光城集团才刚刚拿下这片位于厦门本岛与翔安新城隧道口的新地块。这一系列数字,意味着厦门阳光城·翡丽湾项目不足一年已完成开发销售过半,毫无疑问它已成为阳光城“高周转、高成长”模式的一个典型样本。

阳光模式 第6篇

【摘要】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为增强学校内涵发展,办有文化、有思想、有特色的学校,这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学校狠抓德育,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把著名钢琴家郎朗的勤学、执著、博爱精神引入育人管理模式策略中,认真构建“七彩阳光,朗朗岔小”办学思路,创建了朗朗校园,培育了朗朗学生。

【关键词】校园文化 ; 健康教育 ; 品行养成 ; 课堂培育 ; 活动锻炼 ; 特长培训 ; 关注弱势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38-01

一、校园文化为引领,建设朗朗校园

学校是文化圣地,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品牌和灵魂,对学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校坚持方向性,特色性,整体性原则,在绿化、美化、净化、文化上下功夫,在不同场所设置不同文化,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有大门文化、围墙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标识文化……

如郎朗背景墙:钢琴家郎朗巨照英俊潇洒,个人生平深入人心。学校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一览无遗。木牌旁栋青园、桃李园、书香园、爱心园、科技园,相映成趣。一草一木、一池一壁,都彰显文化魅力。踏进校园,绿树成荫,干净整洁,布局合理,风景如画,不愧为朗朗校园。

二、健康教育为保障,形成朗朗精神

教师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注重学生身心成长,认真构建健康教育思路,让学生形成朗朗精神。

1.抓体育教学,提升体育技能。学校精心安排课程,保证体育课时。除队列队形、跑跳训练外,还将“跆拳道”纳入体育课程。体育课教授跆拳道,大课间展示跆拳道,营造“拳声朗朗”的校园。

2.抓体育竞赛,提高体育兴趣。学校根据传统节日,设置喜闻乐见的阳光体育竞赛活动。如六·一节开展袋鼠跳、仰卧起坐比快、水面运球、障碍跑、转圈前进、投篮比赛等;一二·九开展50米短跑,1000米长跑、两人三足行,胸前抱气球等,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3.抓心理健康,引领自信成长。学校以“五心”教育为载体,集中培训,单独辅导,交心谈心,亲情结对,道德讲堂,主题班会等,多形式走进学生心灵,引领学生自信成长,形成朗朗精神。

三、课堂培养为中心,铸就朗朗态度

学校坚持课堂为阵地,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线的办学宗旨,注重培养学生朗朗的学习态度。

1.注重课堂育人要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2.注重教师素质提升。创建了以“课题引领,主题依托,课堂中心”的教研格局,以“专家引路、示范引领、同伴互助、共同成长”为教研模式,开展教研工作。树立名师偶像,阅读教育理论,撰写随笔反思,提升教师素质。

3.注重减负提质增效。定期开展摩课,观课,评课,集体备课,赛课等活动,注重备、教、批、辅、考、研的数量和质量,关注学生习惯培养,铸就学生朗朗的学习态度。

四、特长培训为提升,提高朗朗艺术

钱学森说:“他在科学上取得如此成就,得益于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因而思路开阔。”学校在注重德育发展同时,也关注学生兴趣特长培养,促进学生朗朗艺术提高。

学校利用乡村少年宫资源,提出了“培养兴趣,发展特长,成就朗朗人生”的特色教育主题。开办了跆拳道、篮球、手工、音乐、书法、舞蹈、器乐等18个特长班,通过培训,提升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营造校园“艺术朗朗”。

五、活动锻炼为平台,培育朗朗能力

1.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成长。学校的文明监督、卫生检查、图书借阅、升旗仪式、道德讲堂、好习惯银行等事务,都让学生自主组织完成。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提高,锻炼朗心、朗言、朗行。

2.特色课间活动,体艺双馨。学校将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与安全演练、经典诵读、阳光体育、舞蹈艺术、班级风采展示相结合,使大课间活动有声有色。

3.开展阅读活动,书声朗朗。学校认真构建校园阅读文化,发挥图书室、阅览室、班级图书角、流动书屋的建设,注重学生经典诵读指导。把阅读融入课前三分钟、大课间、晨读等一日常规,认真开展读书交流、阅读沙龙、特色朗诵、课本剧表演、演讲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广泛阅读,营造校园“书声朗朗”。

六、关注弱势为抓手,促进朗朗性格

为关心教育特殊学生,构建和谐教育,学校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着眼特殊学生,着力留守儿童三级管理模式。

教师走入家庭,摸清情况,建立好“贫困生、寄宿生、残疾生、单亲学生、留守儿童”等十类弱势学生台账,开展特殊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学校倍加关爱,开设了留守儿童之家,亲情电话视频室,下午四点半工程等,全面呵护儿童身心健康。还通过亲情见面,亲情辅导,亲情交流,亲情家访,亲情资助,亲情成果展示的“六个亲情”帮扶活动,让学生感受学校的温暖,促进弱势学生形成朗朗性格。

七、品行养成为基础,培养朗朗习惯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播下习惯,收获命运。”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办学思想,注重学生习惯培养。

為转变学生习惯定势,学校以“好习惯银行”为载体,通过“评星晋级”方式,培养学生的朗朗习惯。将习惯分成“健康星、仁爱星、安全星、文明星、守纪星、智慧星、才艺星”七种星级卡来评定。学生通过积极表现获取星级卡,再把卡存入“好习惯银行”,集齐七种星级卡,荣获均一星级少年称号,颁发星级证书。一直到八星级少年,评为金星少年,也就是“朗朗学生”。

采用评星晋级表彰,学生在课堂上,集会中,随时注重言行举止。目前,学校已有金星少年230多名。越来越多的同学改掉了自以为是,随心所欲的恶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品德养成的有效性,培养了朗朗习惯。

研究后记:

通过“七彩阳光”育人模式扎实推进,我校坚持“建朗朗校园,育朗朗学生”办学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了校园环境净朗,学生身体健朗,性格开朗,语言清朗,做事爽朗的良好校风,促成了我校学生朗心、朗言、朗行健康发展的良好精神面貌,奠定了学生成就朗朗人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3]肖远骑 《教育的天空》

阳光体育运动模式在小学的推广探究 第7篇

一、小学阶段推进阳光运动模式的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是孩子发展的基础阶段,是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是体育运动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小学生近些年来的课业负担不断加重,课余时间较少,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近视、肥胖的小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在小学阶段推行阳光体育运动,正是贯彻了教育部的号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不单单重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样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小学生养成乐于运动的习惯。

阳光运动模式的推广正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最佳体现,它以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体育运动的重点,结合多样的体育运动形式,使孩子在快乐中享受体育。小学的阳光体育教育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运动、学生喜欢怎样的运动课模式,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阳光运动模式在小学体育教育的推广能够使学生作为体育课堂的主体,能够使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小学生的个性、运动技能以及意志力,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阳光运动模式的推广是对传统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在传统小学体育教育的基础之上,扬其长,避其短。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小学体育教育的弊端,在传统体育教育中,课堂中老师是主体,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体育课往往表现为一种“被迫的运动”,而阳光运动模式的推广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阳光运动对推进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二、阳光运动模式推广存在的问题

由于阳光体育运动是一种新的体育教育模式,其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和以往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因为教育体制的因素,小学的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始终无法撼动,都是“一切服从于科学文化教育”,体育运动的教育往往不受重视,甚至有的学校的操场就是一片空地,没有任何运动器材,这种教育模式和教学观念都使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举步维艰。

由于我国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往往许多班级的体育课都是由一个老师教授,有的老师甚至还会承担其他的教学任务。阳光体育运动则需要老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备案课堂教学内容,甚至有的新颖运动形式需要老师花费时间去学习再来教授学生,老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之无法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丰富体育课堂,这是阻碍阳光体育运动进行的重要客观因素。

阳光体育运动提倡引进多种样式的体育运动形式,但是引进的体育运动要简单、易操作危险系数低,适合小学生。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运动,难度系数不高,而且容易学习,对于改善体质有着极大的作用; 健美操是一种相对新颖的运动形式,传统思想认为健美操不适合孩子,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健美操有利于展现孩子的活力,活动身体各个环节,增加身体柔韧性;队列比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激发学生运动热情,但是由于现阶段思想的局限,多样式的体育运动很少被引进。

阳光体育运动是以多样的运动形式为基本特征的,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仍然缺乏多新颖的体育运动形式,依然在沿袭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踢足球、跑步以及拍篮球仍然是体育课教授的重点内容。另外,体育课的形式也趋于单一,仅仅是老师教授,学生模仿,缺乏师生互动,更是缺乏一些趣味比赛,无法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三、阳光运动模式推广的可行性措施

1.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一步推广阳光体育运动模式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根据学生的需要设置体育教学课程,树立牢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小学体育老师应该积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必须避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运动的意识,使学生养成终生运动的习惯。

2. 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阳光体育运动的课堂教学是在一种师生关系融洽、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进行的,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更是为了学生有一颗阳光的心。愉快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孩子们在快乐中运动,因为运动而快乐,也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被迫运动”的尴尬局面。小学体育老师要注重把快乐带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教学相长,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有一个放松的心情,正式运动之前要进行课前热身运动,老师可以讲一些关于体育趣闻笑话,充分活跃气氛。

3. 引进多样化的运动形式

阳光体育运动要充分体现其多样化的运动形式,要实现师生的平等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要引进新颖的运动形式,同时又要适合小学生,这样才有推广的价值,诸如队列操、健美操、太极拳等简单易行的体育运动形式。同时,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积极参与运动,组织运动,积极发言,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

四、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模式应用于小学体育课堂教育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多样的运动形式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先进的理念弥补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孩子们自主锻炼,乐于运动。但是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存在一定的阻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希望本文提供的建议对读者有所帮助。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体育运动对于孩子的身体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阳光体育运动模式是在“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之下,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把体育课和课外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引进简单、易行、多样化的运动,形成一种可持续的体育教育模式。本文根据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的现状分析其特点、重要性、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小学体育教育中推广的有关措施。

阳光模式 第8篇

关键词:高校,阳光体育,俱乐部模式

1. 初、中、高三级阳光体育俱乐部的成立

初级俱乐部是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的, 在班级里学生根据学生喜爱和特长自发组成4-6个不同项目运动队。中级俱乐部是各学院为单位, 以运动项目为名称建立的院系俱乐部。高级俱乐部是以学校为单位, 以体育项目为名称建立的代表学校参加大型比赛的俱乐部。

2. 高校阳光体育俱乐部模式方案

2.1 阳光体育俱乐部活动内容

以竞赛为核心, 以训练为辅, 以每天一小时锻炼为重点。以赛制建设为突破口, 以竞赛促参与, 扩展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 以班级开展体育活动为重点。以班级课外体育竞赛活动为引领, 挑选热门、时尚、兴趣高、参与度高的运动项目作为班与班之间的比赛项目。每个班组成4~6个不同项目运动队, 有计划、有组织地训练、开展班与班之间的体育比赛和班内体育活动, 让人人参加训练、有机会参与比赛, 达到“人人有体育项目, 班班有体育活动”的目标。达到每天、每周、每学期、每学年都有不同的体育活动。

2.2 阳光体育俱乐部活动形式

建立课内外体育活动宗旨、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相统一, 阳光体育俱乐部是课内体育活动的延伸和发展, 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大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形式。阳光体育活动广泛采用的形式主要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早操、体育节、体育俱乐部、体育竞赛及主题特色活动等, 重点以班级之间比赛和班级内部活动为主。

2.3 阳光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

2.3.1 组织管理第一层:

阳光体育俱乐部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把任务和责任全部压给体育教研部, 必须联合校团委、各学院、、体育协会、班级共同协助才能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因此在组织机构的设立和责任划分上, 学校成立阳光体育俱乐部工作领导小组是顶层, 负责设计策划开展全校阳光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 并对全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考评。

2.3.2 组织管理第二层:

在体育部设立阳光体育俱乐部指导办公室, 处理日常工作。各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 团委书记为副组长, 成员包括辅导员、学生干部组成的阳光体育俱乐部工作小组, 负责组织落实本学院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各项工作。

2.3.3 组织管理第三层:

学校团委和体育部成立以团委书记为组长, 体育教师为副组长, 各单项体育协会会长为成员的阳光体育俱乐部工作小组, 负责组织开展专项的阳光体育活动。

2.3.4 组织管理第四层:

班级成立以辅导员为组长, 体委为副组长, 班长、各运动队队长为成员的阳光体育俱乐部工作小组, 负责组织开展班级内部及班级之间的体育活动和竞赛。

2.3.5 组织管理第五层:

体育教师分派到各学院, 负责指导、协助学院阳光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形成层层管理, 步步落实的阳光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网络。

2.4 阳光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

2.4.1 成了以体育部教师为组长, 高、中级俱乐部队长为队员的全院技术指导委员会, 体育教师负责指导高级俱乐部的训练, 高级俱乐部的队长负责中级俱乐部的训练比赛工作, 中级俱乐部队长负责初级俱乐部的训练技术及比赛工作。体育部负责组织校一级的体育赛事。各学院负责开展学院内的学生体育活动。

2.4.2 以班级课外体育竞赛活动为引领, 挑选热门、时尚、兴趣高、参与度高的运动项目作为班与班之间的比赛内容。每个班建立不同项目运动队, 有计划、有组织地训练、开展班与班之间的体育比赛和班内体育活动, 让俱乐部内每个人都参加训练、有机会比赛, 达到“人人有体育项目, 班班有体育活动”的目标

2.4.3 加强高级俱乐部建设, 建立学校特色阳光体育俱乐部项目, 重点抓好高级俱乐部的建设和运行工作, 鼓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积极参加校运动队的训练、比赛。让学生有才可施, 有力可使, 让学生带动学生去锻炼, 形成以学生为锻炼的主体阳光体育活动氛围,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2.4.4 拓展各单项体育社团, 学校加大力度鼓励有体育特长建立体育社团。使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鼓励和支持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活动, 加大宣传, 形成阳光体育活动氛围和文化, 带动初级俱乐部搞更多活动, 真正形成校园阳光体育文化。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培训学生体育骨干, 努力提高其业务能力, 使他们能独立完成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的组织工作。

2.5 建立考评机制

阳光体育俱乐部考评对象为校级、院级、学生体育协会、班级和个人。对学院的考评主要是学院组织和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情况, 包括:参加校级运动会、校级体育协会等组织的赛事的人数和所获成绩;自行组织开展体育赛事的情况;学生参加校体育运动队情况;班级之间体育比赛情况。对校级学生体育协会主要考评各单项体育协会活动的开展情况, 如:学生参与情况、活动开展次数及效果。由校阳光体育运动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考核成绩, 结合交流总结情况进行评选。对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效果良好, 学生参与度高的单位进行表彰。奖项设立:阳光体育先进学院、先进体育协会、先进班集体和个人积极分子。受表彰的学院的体育部指导老师和学院阳光体育工作小组成员, 学校认可相当于一次指导学生参加省级比赛成绩, 名次与学院排名相同

建立导向性强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激励和引导使学生达到“健康成长”的目标。抓住过程评价, 重视学生参与态度, 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方法, 针对每项活动内容, 都设定了体现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健康目标的评价办法和细则。通过相应管理部门负责执行, 由具体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实施。

3. 建议

3.1 培养并形成以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为核心的多级体育骨干队伍, 让学生参与管理, 运行、训练、评价全过程。

3.2 阳光体育俱乐部活动内容上应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3.3 阳光体育活动应加大力度与体育课程的结合, 努力促成课内外一体的阳光体育活动模式。

3.4 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都要走到操场, 和学生一起进行阳光体育活动, 拿出体育锻炼的行动来, 不要成为看客。

参考文献

[1] .李天珍。“阳光体育”发展模式分析。《榆林学院学报》 (J) 2011.11

[2] .王震。试论大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构建。《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J) 2012.1

阳光模式 第9篇

近年来,“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术语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中,阳光体育的研究文献也日益增多,阳光体育运动成为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重要里程碑。[1]“阳光体育运动”是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国家体育总局三部委共同决定,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简称。在阳光体育开展的浪潮中,陕西省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响应,并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高职高专教育高等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如何构建一种在陕西省范围内适合高职高专院校运行的阳光体育开展模式?以促进该阳光体育价值的最大化,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高职高专阳光体育开展模式为研究对象;对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院校进行了调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

2 陕西省高职高专阳光体育开展现状

2.1 阳光体育运动组织管理情况

调查得知,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都转发了阳光体育相关文件,都举办了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成立了学校专门的领导小组,学校对体育工作有了更强的关注,调动了在校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只有83%的学校设置了阳光体育计划,仅仅有50%的学校根据制定的计划逐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见表1)。大多数院校领导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态度仍然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结果,对于部分院校阳光体育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往往是宣传造势多于实际执行,使得阳光体育流于形式,这是值得深思的。

2.2 学生对阳光体育的了解程度

从图1可以看出,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对阳光体育的了解程度,仅仅有2%的人完全了解,还有29%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可以看出,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了解认知情况不容乐观,阳光体育运动并没有彻底走进学生的心中。相关部门需加强宣传阳光体育理念,体育教育者要让学生了解阳光体育是引导学生走向操场,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兴趣和技能,来促进健康,享受阳光体育带来的快乐,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幸福。

2.3 阳光体育教学情况

访谈得知,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年级开设公共体育课,部分学校二年级开设选项课,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体育选修课。上课班级人数大多为45-55人,有的甚至60人,男女生混合上课,体育教师的周课时量为12-28学时。在开设体育选项课的学校,由于受场地匮乏和师资不足的限制根本达不到学生“三自主”选课,学生无法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为了节省开支,近年来有些学校还压缩体育课课时,这直接降低了学生体育学习效果。可见,陕西省高职高专体育课教学已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必须引起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

2.4 课外体育开展情况

由表2可知,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每周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占11%,参加1-2次的占45%,参加3-4次的占29%,参加次数大于4次的仅占5%;每次课外体育活动持续时间低于30min的占66%,持续时间在30-60min的仅占28%,高于60min的占7%,还远远达不到阳光体育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其原因是,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锻炼出于心血来潮,有些学生则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去锻炼。说明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应该进一步制定推进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有效措施。

3 陕西省高职高专阳光体育开展模式的构建

3.1 理论支撑与现实意义

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2007年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开展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阳光体育运动贯彻的是阳光教育理念,所谓“阳光教育”就是指教师用爱心来关怀、理解和激励学生,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3]“阳光体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而是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第一”的思想。因此,阳光体育运动不仅重视学生的短期健身效果,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终身体育。

构建陕西省高职高专阳光体育开展模式,能够促进相关院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促使学生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达到《标准》及格以上,掌握至少2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发展高职高专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所需的良好身体素质。

3.2 阳光体育开展模式的构建

陕西省高职高专阳光体育开展模式是推动高职高专阳光体育运动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是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运行发展、组成结构及相互联系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推出阳光体育运动在陕西省高职高专长期发展的程序体系和措施方法。本研究把高职高专阳光体育的指导思想定位为职业教育、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发展,目的任务定位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运动技能的掌握,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在中间环节实施系统中,学校硬件、软件等人、财、物是具体活动的保障因素,校园体育文化和传统为活动开展提供动力,保障因素和体育文化需要落实到阳光体育的组织方式上,从而最终作用于学生个体,基于此构建出一个理论依据充分,可行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阳光体育开展模式(见图2)。

在阳光体育开展模式中,体育教学、课外体育和校内外体育一体化这三个板块是整个模式的核心环节,这三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每一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模式的协调发展。以下对这三个板块进行具体解析:

3.2.1“3+3”体育教学模式

基于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特点,本研究提出了陕西省高职高专“3+3”体育教学模式(见图3),该模式在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三维空间中,构建开放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的高职高专体育课程体系。体育课程设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行三自主的教学体系,坚持三年不间断的体育教学,以此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

“3+3”体育教学模式(见图3)中的“三自主”即“自主选课、自主选师、自主选时”,特点是多元需求、弹性组合、充分尊重学生选择权与个体差异。“三年不间断”的体育课教学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职业技能运动训练课等内容。学生要在一年级完成公共体育课,二年级完成体育选项课,一二年级同时开展职业技能运动训练课,所谓职业技能训练课,就是课程设置要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对体能的需要选用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高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这三项内容属于必修课范畴。三年级开展选修课、体育俱乐部、校外体育活动等,使得三年成为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的最大亮点在于开设职业技能运动训练课,这样既符合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还能充分体现出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

3.2.2 课外体育

课外体育是阳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检验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平台。[4]陕西省高职高专阳光体育活动具体推进措施应该是把课外体育列入教学计划,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推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大力提倡以系、班级为单位组织的早操、课间操、运动会、校内单项体育比赛、体育文化节等阳光体育活动;积极建设学生体育社团协会、单项体育俱乐部等组织,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参加体育代表队,为学生自主锻炼提供技术帮助和物质保障,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锻炼技能学习需要。

3.2.3 校内外一体化体育运动模式

校内外一体化指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三者之间的互动。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该模式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建立以学校为基础、家庭为纽带、社区为依托的一体化体育运动系统,使三者互动相连,构成统一的整体。

校内外一体化体育运动模式(图4),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共同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实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贯彻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使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通过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子系统的作用,使学生在学校、在家庭、进社会都能积极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促进阳光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 结论与建议

4.1 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都成立了阳光体育专门的组织机构和领导小组,但活动流于形式,相当一部分学生完全不了解阳光体育的涵义,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开展的并不理想。

4.2 陕西省高职高专阳光体育开展模式是推动高职高专阳光体育运动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阳光体育的指导思想是职业教育、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目的任务定位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运动技能的掌握,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

4.3 陕西省高职高专阳光体育开展模式的中间环节是实施系统,学校硬件、软件等人、财、物是具体活动的保障因素,校园体育文化和传统为活动开展提供动力,体育教学、课外体育和校内外体育一体化这三个板块是整个活动具体操作层面。

4.4 各院校要因地制宜,结合本校的特点和实际,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方式方法和运行规律进行总结,根据反馈科学引导学生体育参与,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斌,汪玮琳.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的设计与实施[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4):44.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Z].教体艺6号,2006.

[3]周洪宇,广少奎.“阳光教育”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4,1:17-19.

[4]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1.

[5]张笋,沈纲.高校体育运动模式的系统设计与实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3):105-107.

阳光模式 第10篇

2006年12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召开了一个会议,针对我国现在学校体育课的实际情况,如我们国家学生体能与运动素质下降,视力差的学生很多,超重与肥胖的比例上升等情况,这个会议首先提出要求全国各个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1]。这是我们国家建国以来第一次举行的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陈至立国务委员出席了会议,并且做了重要讲话,她同时还亲自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计划”的实施。这个行动提出了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要用三年的时间使85%的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

同时要求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提出了一个鲜亮的口号就是“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2007年5月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对体育活动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2,3]。

2 高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

校内体育赛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体育活动开展模式.为了更好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自文件下发以来,各高校纷纷行动,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为了让校内赛事在阳光体育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电话问询、实践总结等方式对陕西部分高校校内体育赛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共性问题。

2.1 有利因素

2.1.1 学院高度重视。

中央7号文件一下发,学院立即组织学习;快速立了阳光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会由院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系主管学生工作领导组成,负责部署阳光体育工作。设立专项资金,为阳光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4]。

2.1.2 学生热情高涨。

高校的体育设施和场地状况明显优于中学,良好的体育设施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了硬件保障。中央7号文件的学习,学生更加意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加上院、体育部、系等组织的各项赛事也激发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2.1.3 体育部门引导及时。

体育部门按照中央7号文件精神和学院的具体要求,对体育课进行了改革;尽量让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联系.这样既保证了授课内容顺利完成,又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相连接.真正实现学有所用,终身受益。定期举行体育赛事,让学生以比赛为目标,以锻炼为目的;在比赛中找不足,在训练中加以弥补,实现比赛与锻炼的良性循环[5]。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没有完全调动全部力量、活动缺乏广泛性。

多数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策划、宣传、组织、裁判、奖励等所有环节都是由体育教学部具体实施。体育教师在上好课的前提下,每人都负责有一到两项赛事的开展任务,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早操带操、赛事裁判、体质测试等工作上。由于人力有限,活动缺乏广泛性。

2.2.2 活动缺乏分类管理,重复性工作多。

体育活动的组织没有按照参入人数、受关注程、赛程长短、组织难度等进行分级分类;每一项活动都是按照相同的程序进行。这样既没有突出活动规格,又造成了一定的人、财、物浪费[6]。

3 课外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模式的构想

3.1 健全制度建设;

完善体育评价办法依据7号文件精神高校应制定出详细的阳光体育制度和实施细则。阳光体育活动实施状况作为系室评优树模的条件之一。完善学生体育评价办法将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时间、取得成绩、体育课考试结果一并纳入到体育评定当中,这样既能实现学生体育锻炼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又调动了各类运动基础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7]。

3.2 体育活动实行分级积分模式

3.2.1 体育活动分级分类办法。

体育活动可分为院级活动、系际重点、系际一般、系内活动四级。院级活动就是指纳入学院活动规划的大型学院活动;要求全院师生参入,活动由学院运动委员会牵头,各系党政领导带队参赛,如田径运动会.系际重点活动是指受关注程度高、赛程长、裁判难度大的赛事;要求以系为单位组队参赛.活动由体育教学部承办,各系派教师带队参赛,如系际篮球赛、足球赛、学院健美操赛等[8]。系际一般是指组织难度不大、赛程短的体育赛事,要求以系为单位组队参赛.活动由教学系承办,体育教学部协办;各系派教师带队参赛,如系际拔河赛、趣味运动会等。系内活动是指在体育指导员指导下,教学系内组织的体育赛事,以年级或教学班为单位参赛。

3.2.2 体育活动积分办法。

按照各系活动级别、活动成绩、承办活动次数进行积分.院级活动团体第一名积分数为10+系个数×3、系际重点团体第一名积分数为10+系个数×2、系际一般团体第一名积分数为10+系个数×1。例如商洛学院有10个教学系,每系参加学院活动团体第一名积40分、第二名积37分……第十名积10分;每系参加系际重点活动团体第一名积30分、第二名积28分……第十名积10分;每系参加系际一般活动团体第一名积20分、第二名积19分……第十名积10分。每系承办一次系际一般活动积20分;举行一次系内活动积10分[9]。

3.3 体育部在活动中具体负责,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3.3.1 制定活动计划,统计活动积分。

体育部门年初制定出详细的全年赛事计划,计划包括活动项目、举行时间等内容;各系向体育部申报当年阳光体育活动计划;计划经学院运动委员会通过后,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各部门。体育部在体育公告栏内加以公示,并制定出全年活动积分表。活动举行时就不再做宣传。比赛结束后,体育部及时将比赛积分公示到全年活动积分表上,年终统计出全年的活动积分。

3.3.2 培养活动骨干,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体育部组建热门项目运动队,通过训练比赛展示项目魅力,从而带动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加入到活动中来。

体育指导员定期对各体育协会会员、各系体育组织者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规则、裁判法、以及活动的组织程序等,以便他们能够承担一部分活动组织工作。这样既缓解了体育部人力不足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10]。

3.4 学院集体表彰,体现奖励分量根据统计结果,在第二年的院级体育活动结束时进行集中表彰。

由学院领导亲自为阳光体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颁奖。这样既简化了活动的程序,又能显示了奖励的档次与规格。凸现出阳光体育活动在学院工作中的地位。

4 结束语

高校要落实好中央7号文件,实现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就必须形成一套详细的体育活动奖惩制度和实施细则.体育活动实行学院宏观指导,体育部门集体负责,全院集体动员的全面、系统、科学的综合开展模式。真正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响亮口号落到实处。

摘要:校内体育竞赛是成功的高校体育活动开展模式。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让校内赛事在阳光体育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电话问询、实践总结等方式对高校校内体育赛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赛事组织不系统、缺乏统一管理、重复性工作多等现象比较严重。提出了运动委员会宏观指导、体育部具体负责、动员集体力量、实行分级积分制管理、学院集中奖励的开展模式。

关键词:阳光体育,本科院校,校内赛事,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李先勇.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07,21(2):76-78.

[2]李先勇.谈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54-57.

[3]李先勇.论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专项课教学[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94-96.

[4]李先勇,朱书祥,赵亚龙.陕南城镇居民体育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20(5):87-89.

[5]李先勇.山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状况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50(25):23-24.

[6]李先勇.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8(4):52-54.

[7]李先勇.新升本高校体育选项课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08,22(2):88-91.

[8]黄显忠,吕超.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商洛学院学报,2006,20(4):119-121.

[9]戴健.上海体育学院“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86-90.

阳光模式 第11篇

关键词:阳光体育 高校 体育文化节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85-02

“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梁启超先生在一百多年前说过的话。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体质是国家的财富,是社会进步、国家昌盛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高校体育运会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推行与实施必须符合学校体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发展的原则。许多高校现行的体育运会还是以传统的田径项目为主要比赛项目,把少数学生在校运会上获取名次,为本院、系拿分当成了主要目的,这和当代学校体育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

1、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内容与含义

为了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指导,2006年12月26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央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全面实施《标准》为基础。建立和完善《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测试成绩要记入小学生成长记录或学生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生要记入学生档案,并作为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建立《标准》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地《标准》的实施情况和测试结果。认真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开展“达标争优”活动,对达到《标准》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1]阳光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最终目标,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学校体育活动。[2]刘传安《系统科学视角下的阳光体育运动体系》中认为:“阳光体育运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应包括目标体系、实施运作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监督体系。”

2、高校体育运动会

2.1 高校体育运动会的现状与分析

2.1.1 参与人数比例小,不能满足众多学生展现自我和健身锻炼的需要。

传统高校田径运会和各球类比赛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比赛,规程一般都规定各院系限报的人员和队伍,这就使得各院系每年只选派极少优秀学生组队参与学校的比赛,这种多年不变的模式使得学校运动会成了少数学生的运动会,大多数学生大学四年根本没有机会参加比赛,导致那些没有机会参加比赛的学生缺乏锻炼的积极性。

2.1.2比赛项目设置跟学生日常锻炼不符合

2002 年以来,全国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实行选项教学,田径项目在高校体育课中基本消失。[3]现行高校运动会的撑杆跳高、链球、跨栏、标抢等项目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基本没有,这些项目难度系数大,报名参加这些项目的同学很多不能顺利完成比赛,这些传统的田径项目不能真正促进运动会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检查体育教学效果和反应教学水平。

2.1.3 评奖方式单一

现行的学校体育运动会基本上以奥运宗旨里的“更高、更快、更强”为目标,完全以竞技体育的比赛方法评奖,只重视比赛结果,不重视学生平时的锻炼及参与运动会的过程,这就使参加比赛的大部分学生拿不到奖牌,使大多数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运动会失去了信心,挫伤了他们参与学校体育运动会的积极性。

2.2 高校运动会的发展趋势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阵地,健康的身体是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的基础。阳光体育运动旨在提高全民的身体健康,这就要求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运动会,要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们的健身理念和健身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指导思想。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高校体育运动会的发展趋势向着参与人数大众化,比赛项目趣味与群众化,比赛时间持续化的“体育文化节“模式发展。

3、高校体育文化节模式的构建

3.1 体育文化节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新时期学校体育目标,高校体育文化节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为主线,将竞技、健身、娱乐、传播体育文化有机融合,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文化节当中,去体验运动带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多方面的感受。

3.2 体育文化节的内容

①竞技性体育活动。

以田径、球类等项目为主。学生田径赛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分成甲乙组,提高更多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教工田径赛可以分成不同年龄段的比赛。球类可分2-3个级别的比赛,各院系就可以组一队、二队、三队来参加不同级别的比赛。

②健身性体育活动。如健身操,交谊舞,太极拳等。

③娱乐性体育活动。如踢毽子、拔河、跳大绳、齐心协力跑等

④特色性体育活动。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传统体育项目,例如北方可以组织滑雪滑冰比赛,南方可以组织游泳,广西气排球发展较好可以组织气排球这样的特色的体育比赛等。

⑤观赏性体育活动。武术表演、团体操、街舞比赛等。

⑥知识性体育活动。如奥运知识竞赛、体育知识问答、专家讲座、专家咨询、体育名人事迹展等活动。

3.3 体育文化节活动时间安排

传统高校田径运动会一般持续 2~3 天,而内容设置全面的体育文化节时间跨度比较大,建议时间1-2个月。在时间的安排上,田径项目会在体育文化节开幕后的两天时间内集中完成;集体项目、大众体育项目则利用课余时间分散进行。在各集体项目进行决赛、体育文化节达到又一个高潮之后,举行闭幕式,总结体育文化节的成绩,并对优胜者予以奖励。

3.4体育文化节的组织形式

以主管体育的校长挂帅,由体育部、宣传部、团委、学生会、院系、保卫处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体育文化节领导小组,设办公室(负责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联系、沟通、检查、协调、督促工作) 、活动组织部(负责制定总的实施方案,对体育文化节进行总体安排,包括内容、时间、场地、规则、裁判的安排) 、新闻宣传部(组织新闻宣传人员通过校广播电台、校报及闭路电视对体育文化节公开报道) 、安全保卫部(确保体育文化节安全、顺利有序进行) 等。

4、结束语

提高青少年体质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所高度重视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激发了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正踊跃地投身到体育运动中来,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应抓住当前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有利时机,学校体育运动会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部分,要注重竞技体育与健身、娱乐体育的和谐发展,发展个性体育、兴趣体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广大学生体质为宗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体艺[2006]6 号文件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06.

[2]杨庆辞 易长江“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宝山学院学报,2010第 2期

阳光模式 第12篇

一、“模块化音乐教学模式”研究的动因

“模块化音乐教学模式”是在学生需求调查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并让学生参与到设计中来。为此音乐教研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师生广泛收集如何进行模块化教学的相关知识和问题,涉及问题45个,在对师生进行调查收集之后,教研室进行了问卷调查情况的分组统计和结果分析。针对调查的情况,音乐教研室在区音乐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和大力支持下,我们的“模块化音乐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通过实践教学日趋成熟。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等基本理念为研究方向和目标。最终任务就是改变过去传统的单方面设计课程,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理念模式,即“模块化教学模式”。根据调查结果,依托现有的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整合自己的思路,反复推敲,最终定成四个教学模块:音乐欣赏、歌唱、课堂器乐、简谱视唱。

二、“模块化音乐教学模式”研究分析

“模块化音乐教学模式”的运行,音乐教研室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具体方式就是把全校所有班级都开设这四个模块,在同一时间开设四堂模块课,学生按照所在年级自己选择模块合班上课。

在具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我们让学生也参与到其中,在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收集相关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教学。采取教学互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模块教学,具体模块教学形式分析如下:

(一)音乐欣赏模块课:我们强调训练与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培养良好的音乐思维。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以听,培养学生会听音乐、听懂音乐,真正具有“音乐的耳朵。”但这一类课最容易上成教师的单向灌输课。所以,我们从引导学生的想象入手,在教学中注意及时反馈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主动去探索音乐世界的奇妙。比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我什么都没有铺垫,让他们完整的听完了一遍音乐。然后问:在聆听音乐时,你听到了什么?在听的同时你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说了起来,有说自己好像穿着白纱裙赤脚踩在沙滩上;有说在一个森林里,蛙鸣蝉叫,溪水潺潺,月光透过树林倾泻于其中;有一个学生觉得音乐好像描绘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从黑白到彩色的那一瞬间,还大胆的用表演的形式来表达了她的感受;还有的学生用美丽的图画展绘了音乐的联想。

(二)歌唱模块课:我们要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歌唱方法,形成良好的“表演”习惯,不断地给学生创造机会并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在众人面前演唱。我们把合唱作为歌唱教学的重要形式,训练多声部歌唱作品,让学生尝试合作演唱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多声部声乐作品,以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艺术鉴赏品味。比如,我们根据最近流行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在课堂上开展了我也能当导师的活动。让学生来评判,为不为你青睐的声音转身。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及时灵活的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有效评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也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课堂器乐模块课:我们在不同年级开设的不同器乐课程,四年级开设口风琴教学,五六年级开设的葫芦丝教学,七年级开设竖笛教学。在这个模块中,学生通过集体演奏,兴趣更浓,在进行多声部演奏时,懂得了合作,声部协作,知道了聆听别人声部演奏的重要性。也因为课堂器乐的学习,让绝大多数孩子有了演奏的技能,演出的机会,更增添了自信心和自主学习动力。

(四)简谱视唱模块课:它是音乐学习中一门基础技能训练课。我们通过视唱中的乐谱练习、音准练习、节奏练习,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模块教学过程中,音乐教研室再次对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喜欢音乐课的学生由当初的不足百分之五十上升到了百分之八十。学生们给出了很多喜欢的理由:觉得各个版块都很有趣,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感觉自己音乐能力得到了提高,敢于参加一些音乐活动了,自己更自信了等等。学生的认可,我们感到很欣慰。

三、结语

上一篇:生活化原则下一篇:段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