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阅读课堂范文

2024-05-19

高效阅读课堂范文(精选12篇)

高效阅读课堂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当今教学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 而应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路上迅速前进, 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 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 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针对课外阅读, 我们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方法、一个习惯、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

二、操作方法

1.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每周安排两节外阅读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必要时,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 放些轻音乐, 能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里阅读。其实, 与语文教学相关的音乐欣赏又何尝不是课外阅读的一部分呢?

2.划定刊物的范围。学生在阅读时由于自制力较差, 对刊物不熟悉, 往往会很盲目, 在阅览室挑挑拣拣还是找不到自己想读和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所以在阅览课开始时, 就一定要划定一个范围, 比如《读者》《散文》《作文与考试》等。

3.阅读的方向: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与所学知识链接起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这样学生才不会有面对陌生世界的茫然的感觉。

4.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作笔记, 应成为高中生必须熟练掌握的阅读方法。我相信阅读笔记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也会成为学生最好的复习资料和作文素材库, 通过定期检查阅读笔记, 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养成积累的习惯, 锻炼学生的课外阅读意志。

5.引导学生读名著。要求学生以节选的课为基点, 向整部名著作扩展, 通过对整部书的阅读来加强对局部的理解。立足课内, 带动课外, 从课内有力地向课外拓展辐射。

6.在阅读的过程中, 时刻关注高考, 找到自己阅读材料和高考的契合点, 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 不断积累学生的文学素养, 提高自己对文字的感知能力, 另外通过阅读, 提高自己的心性修养, 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 认真快乐地对待生活、学习。

7.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以组为单位进行阅读内容的初评, 在初评过程中进行筛选, 将最美的段落和最适合高考作文的部分展示在各组的黑板区域, 写出来、读出来让大家共享, 进行二次积累, 学生在此过程中, 奇文共欣赏, 博采众家之长,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阅读资源的整合, 让学生养成向其他人学习的意识和思维, 有利于节约学生的阅读时间, 提高阅读效率。

三、阅读方法

1.阅读积累。积累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素材的情况下, 才有可能进行阅读、写作等一系列的活动, 荀子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就是这个道理。我从高一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一个专门的积累本, 将自己平时不熟悉的内容、自己喜欢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等搜集起来。很多学生到现在都已经积累了满满的一大本了。

2.阅读选择。面对浩如烟海的阅读世界以及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 我们不可能每本书都仔仔细细地研读, 另外, 高中阶段的学习, 不可回避地, 有很强的目的性。我们的学习除了积累知识, 积累人生经验, 培养性情之外, 更重要的是为了高考, 所以, 针对考试的阅读, 粗细结合, 该精读的, 一定要认真研读, 与考试关系不大的, “走马观花”即可。这样, 既有效率, 也有知识面的拓展。

3.阅读交流。这是阅读课与口语交流的一个结合点, 在专门的阅读课之后, 还有一个课堂口头展示的环节, 一节课安排几个学生, 将自己近期阅读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写出来, 然后谈谈自己对它的体悟。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同时, 也让同学们资源共享, 无形中扩大了阅读面,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获得更多的阅读写作正能量。在这个环节里, 我常常能听到学生最真挚的声音和最原初的体悟, 听到年轻的心灵所发出的最真诚的感悟。

4.阅读升华。读写结合是阅读的终极目的, 毕竟高考考场要的是一份作文, 而写作, 最终也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能力, 学生阅读的效果最终在作文中体现出来。所以阅读课不仅仅是读, 还要通过写来加以升华, 将自己阅读积累的素材整理组成一篇文章, 文章的好坏, 体现出阅读课的效果, 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阅读效果的自我检测的一种方式。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边读边写, 这样才能将阅读书面化、成果化。所以我的阅读思路是:积累———模仿———创作。

四、高效阅读

阅读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智力活动, 经常阅读有助于智力开发, 阅读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没有知识的积累, 就没有灵感的闪现与爆发。因此, 让学生充分认识高效阅读的重要性, 掌握阅读方法并进行不断的训练, 才能使学生的阅读高效。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 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 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 才能逐步达到“高效阅读”的理想目标。

余映潮《让课堂阅读更高效》 第2篇

□余映潮

原载2015年4月22日《中国教师报》

高效让阅读教学更高效的方法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反复研读课文,提取教学资源;设计清晰思路,安排学生活动;突现语言学用,注重技能训练;克制碎问碎答,着眼集体训练。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元素,如何让中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更加高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充分运用课文。课文不是教师用来提问的,但目前大量的语文课堂中,“碎问碎答”式教学方法仍然积习难改。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会充分运用课文。所谓充分运用课文,就是不“就课文问课文”、不“就课文教课文”。教师不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无休止的散乱提问,而是要在细腻、多角度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字词认读、朗读背诵、归纳概括、精段阅读等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并依托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丰富实践活动。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师应该组织起丰富的实践活动,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参与朗读、品析、讨论、听记、微文写作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在读写技能上得到训练与提高。教师设计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第一需要“安排任务”,第二需要“给予时间”,第三需要“集体训练”,让所有学生都有活动的机会与可能。

突出语言应用。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这是其本质特点。因此,语文的课堂,首先是语言应用的课堂,是语言积累、感悟、运用的课堂,不突出这一点,就忽略了语文课的基本训练要求。所谓的语言应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字词认读、句式学用、段落写作、文章读背、改写续写、口头阐释等多种语言表达实践的形式与机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既解读了课文内容,又练习了语言表达,发展了语言能力。

关注技能训练。技能训练长期未能真正进入语文课堂,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在用提问的方式完成对课文的肤浅解读。其实,课标中说得很清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所谓“基本技能训练”,就语文的阅读教学来说,主要是训练学生概括、复述、批注、品词析句、解说道理、欣赏文句、阐释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等能力。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自主学习,这也是“教是为了不教”的基础。

重视集体训练。集体训练是面对所有学生安排的,有一定时间长度与思考力度的教学训练活动,是每一个学生都要亲身参与的课文读背、独立思考、圈点批注、课堂笔记、课中写作等活动。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笔,最重要的特点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内,每个学生都在做与自身素养提升有关的事情。在语文教学中,“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如果用一段话概括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那就是:反复研读课文,提取教学资源;设计清晰思路,安排学生活动;突现语言学用,注重技能训练;克制碎问碎答,着眼集体训练。

高效阅读课堂策略 第3篇

(一)阅读教学缺乏针对性

很多语文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时,通常都会要求学生首先把文章浏览一遍,之后再逐字逐句地分析文章中的每句话甚至每个词语,有时候常常把一篇前后联系很紧密的文章分成了很多碎知识点,而缺乏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词句的讲解。这样一来很多学生仅仅理解了文章中的部分词句而并未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深层次含义。

(二)过分注重阅读考试

现阶段很多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地注重学生的成绩,将本应充满趣味的阅读课堂变成了枯燥无味,应对考试的课堂。在讲课的过程中仅仅抓住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常常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担心学生不能理解教学内容,常常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从上课到下课全部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说,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而阅读课的性质、地位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决定了语文阅读课堂是否高效。

二、高效阅读的应对策略

(一)积极扩展阅读面,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升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扩充学生的阅读范围,从而让学生能够学习和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感受语文阅读带给他们的收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不同学生的语文基础以及个性特点来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为他们推荐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优秀的课外读物。在课余时间,我还积极鼓励学生多看报刊杂志,在班级里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家里的好书带到学校和同学一起分享,一起体验阅读的乐趣。此外,还要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掌握正确的语文阅读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不断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

(二)采取自主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

要打造高效阅读教学课堂,我们应该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对阅读知识的掌握度。例如我在教《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首先通读一遍文章,然后向学生提问:大家第一次阅读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啊?学生都回答说很美,语言很优美,描述的景色也很优美。然后我用多媒体播放这篇课文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去感受荷塘月色的美,随后我告诉学生: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内,据说原来不过是一塘死水,周围长着几棵杨柳,败叶残花,潦倒其间。随即放出幻灯片,学生看到文章中描绘的优美景色居然在现实中是这样的,都觉得很吃惊,我适时提问:大家知道为什么朱自清先生要这样来描写吗?然后特意给学生留了几分钟的思考、交流时间,让他们充分想象。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都被激发了出来,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了,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切实的提升。

(三)深入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如果从阅读的角度来说,人物形象的刻画无疑是文章的中心点,作家通常都是以深刻入微的人物塑造来体现出创作观念和美学观点的。比如笔者为学生分析了鲁迅先生作品《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描写,首次描写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对她的第二次描写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的精神了。”当祥林嫂被赶出鲁家而沦为乞丐之后是这样描写的“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如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我再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所写的背景以及当时的封建制度,学生们由表及里地对祥林嫂三次外貌变化进行了思考,再从封建社会的大背景出发,更加准确的理解“吃人”的封建制度与礼教才让祥林嫂走入绝境,进一步地掌握了这部作品的所表达的主题。我让学生将这一方法用在阅读学习中,学生们都能够较快地理解阅读课文的主旨和内涵,阅读教学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巧妙提问,打造高效阅读课堂 第4篇

一、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质疑

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教师在提问时,不仅要考虑问题是否优化、问法是否艺术,而且要总览全文,在最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选择以下时机提问:(1)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2)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3)学生学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教师把握提问时机,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文本意图,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二、遵循规律,引导学生答疑

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也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1)由点及面。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相同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能最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进行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思索,由一点到全面地把握课文内容。(2)由表及里。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篇,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3)由浅入深。课堂提问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效果。(4)由具体到抽象。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提问设计也应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实效,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有效的提问需要教师倾注心血,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做到角度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首先,变“曲”为“直”。“直”就是直接提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单一,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曲”就是“曲”问,不从正面提问,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富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从而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曲”问,可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其次,化“顺”为“逆”。“顺”就是“顺”问。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提问,学生回答只需顺藤摸瓜。“顺”问的最大不足在于思考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顺向提问,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的停顿。“逆”就是“逆”问。它从相反的视角切入,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训练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打造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第5篇

湖北省京山小学 杨其英

摘要:王敏勤教授说过:“无论课程改革怎样改,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基本功。”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理清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与环节,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教学为导向,以实际生活与情景为模板,以语言交际为目的来开展阅读教学。

关键词:打造小学英语阅读高效课堂 理清 明确 有效的学习者 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每一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所谓“高效”就是在课堂40分钟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既定的知识传授,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各方面素质最大限度地得以发展。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培养最多的能力。

笔者在2010年11月25日和26日这两天听了荆门市在京山小学举办的全市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竞讲后,感受颇深。认为教师不可以占用课堂时间肆意表演,要打造小学英语阅读高效课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炼课堂用语。

对于课堂用语教师要尽量的精炼语言,节约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简单发出指令即可,如:read and answer, read and choose, listen and choose, listen and answer, read and underline, read and judge, read and write等,至于细节可借助‘tips’给学生提示,学生通过自读“助学小提示”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形成学习的技巧。

二、理清教学思路与环节。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唯有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王敏勤教授说过:“无论课程改革怎样改,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因此,我们教师要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与环节理清。

小学英语阅读体现在高年段的“Let’s read”,“Let’s read and write”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点,根据阅读内容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在课堂上给学生安排清晰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感受到学习的轻松愉快。如PEP五上Unit5 My New Room(A)Read and write,在上课前布置学生事先预习。在课堂上阅读之前利用卡片、CAI、游戏等形式带着学生复习There be句型和关于房间里摆放的一些实物的单词。阅读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师生共同解决;接着让学生阅读后回答简单的提问;然后阅读后填表;最后阅读后完成句子;根据重点词组和图片复述课文。

三、明确学生的目的。师生进入课堂的目的不同。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学生的目的更多在于寻找一种快乐。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就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选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或游戏;用图片、优美的体态语、简笔画、照片、多媒体课件、视频、电影片断、歌曲、甚至演讲、时事及背景文化知识,chant,英语歌曲,歌谣等形式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要精神饱满、微笑地面对学生,用饶有兴趣的语调和恰如其分的身体语言引入课文,不断向学生传递期待、鼓励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使学生能以饱满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这样,教师得到的回报将是学生专心的听课和对学习活动的热情投入。

四、以学生主体为中心。

只有当学生自己成为反思性的学习者时,他们才真正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教师教学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对教学内容都了如指掌了,但是学生并不了解,我们需要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通过阅读在文中找出自己陌生的词、句;通过在小组中讨论、查字典等方式相互学习;然后老师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课堂差异,乐于向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和学生一道解决问题,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的作用。

五、以任务教学为导向。

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主要是指在教育环境下的学习任务,是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标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可操作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如PEP六年级上册Unit 5 What Does She Do?(B)Let’s read第一遍阅读: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圈出不理解的单词和短语。第二遍阅读:学生带着表格内容,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的爱好和工作。第三遍阅读: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的方式,了解文中每个职业所做的事以及他们工作的地点和上班的方式,填写表格。将表格1和表格2合并成表格3,教师针对表格中的内容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根据表格3,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每个环节的任务设计由易到难,所有阅读环节紧密相扣,行之有效,真正能达到阅读效果。

六、以实际生活与情景为模板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学习语言。”课内的虚拟情景要放到课外的真实体验中,以分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完善。PEP五年级上Unit 5 My New Room(A)Read and write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境,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的房间,然后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房间。四年级上册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用一把大伞设计一个水果摊,让学生扮演摊主和顾客进行购买水果。

七、以语言交际为目的。

在课堂中,教师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渗透文化、风俗习惯,要利用现行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熟读时注意语音、语调,表情自然到位,然后熟记关键语句,强化常用口语。如PEP六年级上册Unit 5 What Does She Do?(B)Let’s read,教师指导阅读完毕后,引导学生利用关键词进行描述三个人物的工作情况,使阅读教学上升到语言的运用中,从而有针对性培养了学生正确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

师生一起阅读 实现高效课堂 第6篇

关键词:师生阅读;高效课堂;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40-01

现在的教育高呼:“从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但无论口号再响,实效并不大。我们的课堂教学问题出在哪里呢?决定因素在哪里呢?课堂只有40分钟,这40分钟要按照老师的设计顺利完成教学。如果在这节课中老师设计不合理,如果学生认字差课文读不通,或是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那么这节课显然是高效不了的。如果说,即使这节课学生和老师配合得很完美,课堂就高效了吗?孩子的语文能力就得到提高了吗?否也,要想打造语文课高效课堂必须要追根求源——阅读。正所谓“书读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的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平时不但在做好课内阅读教学,还要努力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甚至布置一些读书任务。

一、学生读书吧

俗话说的好:“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语文教学上课堂就是台上,而台下就是指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我听了多次市直小学的语文课,在课上,老师抛出问题,让孩子说、写或者想象,有的孩子答得非常有深度,写得非常精彩,想象力丰富,使之成为本课的亮点。当时我就想:我的学生能够回答得出来吗?我的学生能写出那么有深度的东西吗?我的学生能想象得出吗?有的同行曾说:“这种能力课堂上慢慢练就可以了。”我不那么认为,课堂上,老师们已经做到这些练习,而孩子们的思维仍然是枯竭的,感悟是浅显的,为什么?千百年来,诗人、作家都是从小就开始读书。诗人李白,五岁就开始诸子史籍,他才会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豪放自信的诗句;金庸又是从小就读完了自己家书房里的所有书籍,所以才会在“刀光剑影”中集儒释道,琴棋书画于一身,兼顾传统的忠孝仁义理念。毛泽东也是每日手不释卷。才会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胆识与气魄。他们不单是读书,而是大量的读书,大量的积累。在他们身上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教学不能只为了考试而教,要让学生形成语文知识储备,才能在课堂上绽放美丽。有心的家长已经让孩子博览群书,所以课堂上才会有精彩的回答,丰富的想象。但让所有孩子都达到高效,必须从根做起,每天开辟一定的时间让孩子读课外书,积累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储备想象的能源,最重要的是养成阅读习惯。课前预习时孩子们才能读进去,想开去,课堂上才能悟进去,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记得有一次听窦桂梅老师的介绍教学经验时深情地说:“让孩子读书啊,大量的读。”是啊,让孩子读书才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源。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的读。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课文的内涵和课文的意旨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应是学生自己读出来、品出来的。而要想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情感,读出收获,仅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西湖》是一篇形神兼备的美文,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欣赏课文的插图,通过文中重点词句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创设情境,先在舒缓优雅的音乐声中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反复练读,最后给学生的朗读配上音乐,让学生的声音与画面音乐融为一体,品味出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的美妙和迷人。就这样,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充分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已了然于胸,文本的画面与意境已呼之欲出。此外,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还通过及时有效的积极评价促进学生的朗读。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引导学生品味积累文本语言等等。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是并不是每条道都适合每个人走,所以说教师要联系课堂实际,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二、老师读书吧

要想实现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学生读,老师也应该拓宽视野,加强阅读。我也听过几次名师的课,如:于永正、魏书生、窦桂梅等老师的课,深有感触。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切入点,找准切入点,有时这个切入点是一个词,有时是一句话,运用教学策略根据切入点让学生找—读—想—悟—说、写。他们的课我们学不来,学不来教学的机智,学不来对文本的灵性解读,学不来的是智慧。原因是什么?在一堂课上凝聚着老师的语文素养、教师的灵性与智慧、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一节语文课,只是语文上的一个点,是老师透过一篇课文教给学生如何去阅读和写作上的方法,不光是单单的学习字词,学习中心思想就完事大吉。这就需要我们研读教材的同时还要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才会对文本有灵性解读。这一堂课好比是一桶水,教师就是那水的发源地,教师要想拥有活水,就要让自己变成一股泉,不断汲取天地之精华——阅读,教师视野宽了,角度新了,思维活跃了,才能更好地演绎教材,才能绽放灵性与智慧。

如何创设英语阅读高效课堂 第7篇

英语阅读是人们获取英语知识、提高英语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 在英语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往往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吃力等阅读困难, 甚至有部分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会产生抵触心理。那么, 如何上好阅读课, 创设英语阅读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造有生命气息的阅读课堂是创设初中英语阅读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

如何打造生命课堂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一、精选阅读材料,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校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教得很累, 学生学得痛苦。尤其是在阅读课上更是如此。这是因为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 阅读材料主要以教材、复习资料和试卷为主。这些教学内容的题型相对单一、内容相对枯燥。在整个阅读过程中,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都不多。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基本体验不到快乐, 更别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英语阅读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了解西方国家的人文地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为什么同样是文章, 比如《读者》《情感读本》学生就爱阅读了, 关键是阅读的欲望。学生能不能第一眼被故事情节所感染是很关键的一步。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澜教授也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 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成长, 课堂教学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 我们要选择一些有趣味的或者包含某种寓意的文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 所选择的阅读材料要有教育意义, 甚至能引起学生产生共鸣的更好。在材料选取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自编练习。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降低了难度, 也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最后, 教师还需要通过巧妙设计,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逼真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思考, 轻易地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未知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要理解作者刻意想要表达的内容, 并且掌握与之相关的信息。因此教师不要把阅读理解课当成精读课, 注重对词义、句子、语法结构的讲解。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挖掘文章的主题和寓意。教师要敢于给学生交流和切磋的时间, 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 甚至是在小组讨论中寻找乐趣。这样, 学生才有机会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集思广益, 听取别人的见解, 这也是锻炼阅读理解能力的好机会。他们可以取长补短, 了解别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辨析, 举办一场辩论会。如果学生还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 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补充。当然, 教师还需要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比如:专门寻找段落大意和文章主题, 寻找文章中表示转折和并列的词语, 猜测推敲文章中某个单词或短语的含义, 限时阅读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针对性练习, 培养学生对文章细节的分析、推理、归纳, 就更能帮助他们彻底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外延。

三、开展星级评价制度,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课堂教学改革, 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高度依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小组合作能力的提升。所以,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有必要对学生的当堂表现进行一下量化, 开展课堂星级评级制度。“星级评价”体系即包含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又包含对小组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当堂表现, 选出每堂课的星级学生和星级小组。个人星和小组星可以在周末月末进行一下汇总。明星小组和明星学生可以晋级为二星小组或二星学生, 依次递进。通过星级评价制度, 鼓励更多的学生更好地自我完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要营造有生命的阅读课堂, 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 成为一个个有生命的精灵。这就要求教师要丰富阅读训练的模式,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守纪情况等情况进行分组, 每组6人, 按长方形围坐, 以作启发引导之用。小组成员间要分工明确, 各尽其责。务必人人都有事做, 人人都能有贡献。教师可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要做什么, 寻找什么。同时,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不要过多地去要求他们。要给他们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 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 小组合作还能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集体意识, 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

主题阅读使课堂更高效 第8篇

从现行语文教材出发, 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学习课文后,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原本12课时左右完成的一个单元教学任务, 压缩到8课时左右, 剩余时间进行同步拓展阅读。教师改变了单篇阅读教学的习惯, 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 辐射大量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 力图形成以主题为圆心, 以阅读实践为半径的大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从多样化的文本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让我们走进课堂, 品读文本, 去欣赏这一朵朵实践之花吧!

一、以“情”串文, 净化心灵

李老师执教的《花瓣飘香》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的故事, 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

初读课文后, 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文中的主人翁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呢?继而又提问: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小女孩很懂事的?并用笔画下来。

在学生回答中, 李老师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惶恐—不好意思—闪着泪花。让学生领悟到小女孩想把最美的东西送给生病的妈妈;为了不影响别人赏花, 不忍心把整朵花都摘了;因思念爸爸, 忍不住流泪。小女孩感情的变化足以让学生感受她的懂事、孝顺。

品读完课文, 李老师与学生共同阅读了《妈妈喜欢吃鱼头》。在教师配乐朗读时, 学生一边听一边找文中作者共几次写到“妈妈喜欢吃鱼头”, 接着提问这几句话中的“妈妈”是同一个人吗?怎么天下的妈妈都喜欢吃鱼头?从而让学生知道:所有的母亲都希望把最好的留给孩子, 其实我们细细想来, 妈妈的爱就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一组母爱图片中, 学生重温了似曾相识的画面。此时, 李老师恰到好处地提出:“此时的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想为她做些什么呢?用你的笔把此刻的想法写下来!”情感的涟漪让纯真的孩子切身感受到母爱的温暖, 流畅的笔头表达的是对母亲绵绵的感激!

二、品“诗”吟读, 积累语言

“汉语是诗的语言。”一位学者曾这样说过。诗歌教学在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褚老师《大海》组诗的教学, 让学生感受到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 同时更让学生领略到大海豪情、深沉、宽广、富足。

课前一曲《大海啊, 故乡》, 配上滚动播放大海图片 (海上日出、日落、风平浪静、波涛汹涌……) , 使学生很快走入教学情境。新课标指出, 要强化朗读感悟, 注重阅读方法的个性化;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朗读;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在褚老师的课上, 有学生大声读, 低声吟, 同桌对读, 男女声互读, 配乐读……多样化的朗读, 让学生读出了画面, 读出了诗情, 读出了诗味。

在重点指导《我们去看海》后, 用迁移法完成拓展诗《海水》的学习。步骤: (1) 初读知诗意; (2) 再读想画面; (3) 三读悟诗情。简洁、凝练的语言朗朗上口, 蔚蓝、深沉的画面跃然纸上。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大海的气魄, 更牢牢记住了诗化的语言, 受益匪浅。

三、用“文”引路, 勤于练笔

阅读文本, 学生除了要吸取和积累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 还要学习文章构思, 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 同时加强小练笔训练。

《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采用“总—分”的结构, 脉络清晰。在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杨老师在执教本课时, 首先围绕“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这句让学生找出课文选择了哪几个方面来叙述?

然后围绕“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引读:“先讲……接着讲……最后讲……”从而理解这样的表达顺序不能调整、改变;同时引导学生从文章的一些字眼中发现语意的递进 (到处……许多、多……就连、也……) 。

作者不仅从多角度选择素材, 而且组织材料时心思缜密, 从城市的寻常建筑到王室的花园, 语义层层递进,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维也纳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 一草一木, 都深深烙上音乐的印记。

杨老师适时让学生练笔, 分析校园的布局, 介绍校园。可以抓重点建筑:育才楼—励志楼—仁爱楼—求真楼;也可以按方位顺序:香樟大道—运动场—构骨操场。这样有针对性地练习可以巩固学生从文中学习的表达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阅读一篇文章, 如果在思想上有所悟, 情感上有所动, 心灵上有所净化, 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一;如果在语言上有所积累, 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二;如果学到一点写作方法, 懂得作文必须“情动而辞发”, 这就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三。

高效课堂中的英语阅读 第9篇

1.制约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词汇量不足和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匮乏。

2.学生的阅读面比较广泛,但阅读兴趣各不相同,喜欢的程度,由强到弱排列为: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这说明我们的实践应选材广泛,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3.欠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以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学习策略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大面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精心选材

教师在选取材料时既要考虑满足教学的需要,又要注意材料的趣味性,特别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更应重视这一点。同时,还要注意各种不同材料的交替使用,尽量避免体裁和内容的单一。阅读英语文章时,必然会遇到文化背景差异,尤其是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等。教师要对此给予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二、教给学生阅读技能帮助扫除阅读障碍

1.查阅法。查阅法是一种查寻式阅读,它是从阅读材料中有目的,有选择地迅速查找某一具体事实或特定信息的技能,其要求是快速,准确。即没有必要通读全文,只要能快速找到想索取的有关内容就算完成了阅读任务。

在考试中,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时,这一方法就可以应用,即学生先把文章后面的问题读一遍,看清每个题干是什么意思,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这样,就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必要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要弄清楚,而仅能回答问题即可。总之,这一方法要求学生在不连贯的、跳跃式的阅读中能够迅速掌握所需信息。

2.猜测词义。有些学生在阅读时,一遇到新词就不知所措,总是去查字典以求得正确解释,结果影响了阅读速度, 从而达不到阅读的目的,也使阅读量大打折扣。

1)通过原文中提供的例子来理解词义。

2)运用对比法猜测词义。

对比法常用的词或词组有:but,while,however,yet, otherwise...通过使用这些词,我们可以对生词进行对比猜词义。

3.理解句义的技巧。培养学生抓句子中的关键词,领会句子大意,以及分意群理解,明确全句大意等。

4.利用标题猜测。当拿到一篇陌生材料时,不要急于通读,更不要放弃,而应先看标题,理解标题,根据标题预测文章的大意;其次提取各段的主题句,分析,理解主题句的内容,预测各段的大意;最后弄清一些指代关系,尤其注意文中的斜体或黑体的醒目的部分,因为这些可能是文章的重点之处或关键词语。如果做到耐心、冷静地去阅读一些新材料,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

5.判断推理法。运用以上方法学生已经能做出好多题,但是在答题的时候,考生有时会发现所给的四个题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可以作为答案项,这时就应该意识到该题是一个判断推理题了。在答题时,考生一旦发现有一个看似正确的选项, 就立即把它作为正确答案的备选项,这是不明智的,正确的方法是再看一看其他选项中还有没有更完备的答案。如果有别备选答案的话,就要根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选择比较, 去伪存真,做出深层理解和全面分析,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选出切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的最佳答案。

三、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增添阅读兴趣

课堂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它也是学生及教师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师生之间思想和意见的多维互动,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让大家在取长补短、相互砥砺的过程中达到在和谐和竞争中共同进取的境界。讨论这项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反应速度,使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独立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学生摸索到了方法、产生了情感和态度、磨练了意志,使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开发。学生通过民主讨论享受由他们共同探索而得出的新的知识和观点,有助于他们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益于他们理解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中领略到习得所带来的无限乐趣,促使学生兴趣的火花不断迸发,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定出计划和要求,坚持大量的阅读训练,就能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技能,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是人类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事物,发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英语四会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所以要尽可能多地安排有效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学习策略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大面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第10篇

一高效阅读的基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态度决定一切。学生阅读效率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和注意力, 取决于学生即时阅读的兴趣。课堂阅读教学, 教师要依据文本主题, 精心设计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小结语,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巧妙的导语、过渡语能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文本意境当中, 让学生未接触文本就有一种要探寻究竟的欲望;激励性的评价语和蕴含哲理又意味深长的小结语, 自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定位, 高效课堂必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 人人参与, 甚至可以议论, 不断质疑。

二高效阅读的核心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 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 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探究, 是高效语文阅读课的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核心。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颠倒了师生关系, 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跟着教师转, 不仅教学效益低下, 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高效的阅读课堂不是关注教师讲得多么精彩, 而是关注学生学得多么主动, 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把主动权让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自主学习、思考、探究, 才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能力。

三高效阅读的法宝是诱发学生大胆思考

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阅读教学绝不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阅读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 思考是高效阅读课堂的经典, 是高效学习的助长剂。在课堂上, 老师要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质疑, 如此一来, 学生的眼、耳、脑、口、手就动起来了, 问题就多起来了, 创新的思维就活起来了。

四高效阅读的灵魂是交流合作展示

教学实践证明, 在阅读教学中, 重视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合作学习不仅要求教师成为合作小组中的一员, 与学生保持双向的交流,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这样, 合作学习就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社会性和效率, 也就提高了学习的活跃性和有效性。合作学习是阅读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小组汇报展示又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要求, 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种展示才华的平台, 包括听、看、说、读、思、议、写、演等, 激发学生生命个体的潜能和活力, 让他们通过合作充分进行语言交流, 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交流展示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过程, 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引导和训练,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地确定汇报展示的形式。如在教学第八册语文尊严一课时, 各小组展示异彩纷呈:展示课文朗读的小组, 能根据人物的特点分角色朗读, 活灵活现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精彩句段的小组,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等。

五高效阅读的动力是注重阅读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 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 可使学生获得丰厚的知识底蕴、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阅读量, 由此可见, 阅读积累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尤为重要。只有保证了学生的大量阅读, 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有了学生的精彩, 才有了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学生时代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代, 应充分利用学生“记忆好”这个阅读生理优势, 这样既丰富了知识的积累, 又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六高效阅读的前提是瞄准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习的导向、是思维的起点、是教学的指南, 它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对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分别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功夫花在平时, 在平时既要认真研读《新课标》, 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照执行, 又要注意单元目标、教材目标、课时目标的融合与衔接。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 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 从而使学生共同进步, 完成课标规定的学习任务。

制定教学目标策略:

第一, 依据“单元导语”制定。如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四单元导语的第二自然段:学习本组课文, 注意把握主要内容, 联系实际, 深入思考。同时, 积极行动起来, 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 尽自己的微薄力量。其实就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单元有《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4篇课文, 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 知识点、情感训练不同, 但是完成了这个单元目标, 课文的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

第二, 依据课后的“思考练习”制定。每篇课文后的思考练习较具体地呈现了本文所要掌握的内容, 教师可以以此为学生学习的目标, 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思考练习作为学习的目标。

第三, 依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阅读时抓重点词的品位, 就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如十一册《詹天佑》一文中, “杰出”与“爱国”就是全文的重点词;阅读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子理解,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重点段反复阅读揣摩、体会感悟, 从内容中领略中心。

第四, 分阶段和分层制定。阅读过程分为初读感知、深度理解、精读体会、品读积累,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逐步达到目标。

研究阅读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第11篇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它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是的,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是巨大而深刻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它能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吸收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能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思维和审美的能力。那么,怎样阅读,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到这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饮琼浆,吸醍醐,在阅读中长见识、长能力、长智慧,健康地成长?因此,指导他们学会阅读、学会学习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更高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建立师生情感网,巧设教师的语言,采用现代化手段,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进入情境,带动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并迅速进入求知的最佳状态。如在教朱自清的《春》之前,可以放映有关春的幻灯片,教师再用诗画的语言描述画面,看着眼前一幅幅优美的图画,聆听着春的召唤,学生似乎也走进了春天,他们享受着春天的阳光,亲吻着春天的和风,沐浴着细细的春雨,放飞着多彩的风筝,嬉戏着河里活泼的游鱼,亲吻着那柔柔的小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课文,学生积极而热情,课堂活跃而高效。

二、整体感知,明确主旨

语文新课标指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读懂全文,方能参透细微,解读一篇文章必须有个整体感知的过程。整体感知文章可以避免犯“一叶障目”的错误。落实整体感知要把握“三个步骤”和“三个关键”。整体感知,就是着眼于全局,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和主旨,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整体感知着眼于全局,注重“观其大略”。

“三个步骤”是打开整体感知这把锁的钥匙。1.通读全文,知其大意。这是整体感知的基础。2.抓住文脉,理清思路。这是整体感知的重点,也是把握作者思想和观点的前提。3.概括中心,领悟感情。这是整体感知的关键。

“三个关键”是落实整体感知的着眼点。1.文章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打开这扇窗,就能窥见文章蕴含的奥妙。2.关键句。关键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常见的关键句有: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文眼句、抒情性的句子和议论性的句子。3.文章的线索。文章通过线索把零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三、品味语言,读出个性

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字是优美灵动而各具特色的,或自然淡雅,或平和冲淡,或苍劲雄健,或绚丽浓艳,或清婉隽永。品味语言就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流露,享受语言文字的美。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角度:从遣词造句的角度、从修辞的角度、从语言风格的角度、从语体的角度、从情感的角度。品味语言的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咀嚼法、比较品味法、情境体悟法、朗读品味法、生活体验法。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人文之美 ,感受母语之美 从而提高对文本解读能力,也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更是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不应该要求整齐划一,学生之间有差异是完全正常的,我们教师也应该以一种正常的态度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当学生的理解和别的学生出现不一致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关发表自己的看法,切记不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实践证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人才”。

四、分析人物,合作探究

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是鲜活的,分析人物形象是叙述类作品中的关键。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要教给学生灵活多变而又可行的方法:可以从传统的描写方式入手,可以借助故事情节分析,可以运用环境烘托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人物比较的方法。应该注意的是分析人物性格品质不应该分析局部语言,而应从整体上来分析,即结合全文来分析局部语言。如《儒林外史》严监生临死前因为燃着的两根灯草不能咽气的细节描写,如果单看局部我们可能认为他这个人过日子很仔细或很节俭,但结合全文才知道这个人极为吝啬,而且“吝啬”的后面还要加一“鬼”字。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要发挥全体学生的力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这句话正是点出了合作学习的真谛。实践证明,传统的封闭性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不愿跟同伴共同克服困难、分享学习的乐趣,失去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只有合作的学习方式才能符合当今时代开放、民主、合作的精神。打破学习的封闭性、倡导合作学习,是我们教师不懈的追求。

语文阅读课堂高效性构建策略 第12篇

一、激发情感, 引发兴趣, 合作提升阅读品质

高中生的心智已渐趋成熟, 对阅读能够有个人的看法和思考。因此, 我们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就要激发他们自主阅读和学习的情感, 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获得阅读兴趣和能力。如在《记念刘和珍君》学习时, 可让学生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了解, 说说自己对刘和珍等众多爱国青年“徒手请愿”的行为的看法, 学生能结合自己的认知, 对这样的行为、效果有一定的认识, 生出一定的情感。然后阅读课文, 找找文中鲁迅先生对此的看法是怎样的,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带着疑问和探索的兴趣去阅读课文, 能使阅读深入起来。

在学生开展个性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 我们老师还需要很好的引导, 力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品质。学生在《记念刘和珍君》阅读中是能够分析、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等“勇士”的哀悼、赞颂和崇敬之情的;而他们把握作者对“庸人”、“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文人”的情感可能不够到位, 需要我们的引导和点拨, 需要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解决。我们老师可以提出调动他们合作的问题:刘和珍等青年学生是为了国家而死, 那么是谁让他们走上死路, 人们又怎么看待他们的死的呢?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哪些人”是容易的, 但是合理而准确的表达出作者对这些人看法和情感却有难度。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合作探讨, 可让学生不断补充作答, 从而得出:批判“庸人”、希望摆脱麻木觉醒起来, 揭露反动统治者的凶残罪行以及“几个文人”的卑劣, 让世人充分感受这“非人间的浓黑”和激起终结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热情。

可见, 虽说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 但是发挥集体的力量, 引导他们合作探究提高阅读效果, 因此, 让小组合作、问题探究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和阅读能力。如让学生合作解读《祝福》中到底谁是祥林嫂悲惨死去的凶手的问题, 学生合作分析鲁四老爷父母、柳妈以及祥林嫂身上的封建思想因子, 才能对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吃人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 联系生活, 互动追问提高效果

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 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 培养语文素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

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 通过联系生活的互动、通过对问题的追问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如在《小狗包弟》学习时, 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有过什么样的动物宠物, 他们最终的结局怎样, 有怎样的情感?学生大多流露出对自己喜爱的动物情感, 也表达出因为家长的反对、或是意外的变故失去自己喜爱的动物的无奈与伤感。我简评之后, 做引导:一个人连自己喜爱的宠物保护不了, 是能力问题;如果一个人为了“想保全自己”, 把自己喜爱的狗送去解剖, 那么我们怎么看待这样的人呢?学生多是义愤填膺。我让他们进入课文阅读, 感受作者对小狗包弟复杂的情感。等学生读完了, 我问学生, 现在我们对巴金这样的行为是否愤恨, 为什么?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作答, 如巴金的这样做法或许是小狗包弟一个比较好的结局;巴金这样做有自私成分等等。我追问:那么, 小狗包弟除了送上解剖台, 有没有其他较理想的处置办法呢?学生再次研读课文, 得出只能如此处置的结论。我追问:小狗包弟的死是被逼无奈, 那是谁逼的?那时候的人都怎么了, 我们如何理解巴金老人的愧疚?学生这才明白作者写作的用意:对包弟的歉意, 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 是在对生命的尊重中表达出作家的良知, 是对那个荒诞时期人性的扭曲的控诉, 更是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追问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能够让学生深入阅读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 更能让学生思维品质得到训练。如在《烛之武退秦师》学习时, 我就烛之武的“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进行追问:这句话什么意思?烛之武为什么这么说?表达了烛之武什么性格?我们怎样看烛之武?结合烛之武说说“怀才不遇”者成因有哪些?我们总认为生活不公平, 现在怎么看待?如此, 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思维品质训练和人格健全的教学。

上一篇:积极传播下一篇:优化初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