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控制和调整

2024-07-26

动态控制和调整(精选4篇)

动态控制和调整 第1篇

一、消费与投资关系调整的博弈分析

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 消费、投资和国际贸易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在过去很长时期内, 我国过于重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而忽视了消费和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 消费问题在近年来已经成为一个焦点问题, 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年来,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 使得消费问题日益凸显, 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 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因此, 将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与经济增长, 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 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 经济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 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 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 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 那就是不仅经济增长决定着消费, 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 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 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

然而, 在国民收入一定的前提下, 消费与投资互为此消彼长的关系, 与此同时, 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不一样。若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 二者应该属于典型的非零和博弈, 因为不管是消费比例高于投资比例, 还是投资比例高于消费比例, 其比例关系的动态调整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扩大社会就业机会。

二、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1. 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它受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如消费、投资、国际贸易、劳动力、科技进步、经济体制及政府政策等。对于投资、劳动力生产要素的研究已取得相当多的成果, 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 却相对较少。近年来, 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 需求不足已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要素瓶颈作用显著的情况下,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比较明显, 扩大投资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递减,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逐渐减弱, 这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会明显增强, 并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

贡献率是我们研究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所采用的一个重要统计指标。消费贡献率是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即在GDP增长中消费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资贡献率是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即在GDP增长中投资因素所占的比重。

2. 贡献率分析。

在我国经济增长中, 消费贡献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状态, 投资贡献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重投资、轻消费,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特殊格局, 成为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从投资方面看, 面对比较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要素如电力、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颈制约, 我们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搞建设, 采取高投资政策, 依靠扩大投资规模, 来完成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实力扩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经济获得迅速增长, 大大扩大了就业机会和缓解就业压力。由此可见, 我国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走的是一条依赖扩大投资、盲目铺新摊子的粗放型、外延式的增长道路。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 基础设施和发展要素不断完善, 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开始逐渐减弱。尤其是近十几年来, 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的低水平、大而全、小而全项目的盲目重复建设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 虽然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因此, 在经济增长问题上, 扩大投资规模只能是权宜之计, 而且在宏观投资政策上, 我们要一手要抓“规模控制”, 一手还要抓“结构引导”。

从消费角度看, 我国消费贡献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潜力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投资边际效益下降的情况下,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加强。但是, 我国需求不足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资政策下仍然没有高产出, 经济增长放缓。

从国际经验的比较来看: (1) 不能绝对地看待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不存在储蓄率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绝对关系。高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刃剑”, 高储蓄率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可能埋下消费不足的消极隐患。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经济环境中, 高储蓄对经济发展的正负面作用影响大小不同。 (2) 高储蓄转化为高投资是有条件的。投资需求从社会再生产来看并非是最终需求, 它不是为出口服务就是为消费服务。在出口主导增长型国家, 只有投资需求与出口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高储蓄才能转化为高投资。在内需主导增长型国家中, 只有投资需求与居民消费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高储蓄率才能转化为高投资率, 高投资率才会有高效率。如果居民消费不足或出口需求不足, 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将发生困难, 高储蓄将造成资金的闲置。 (3) 从长期看, 经济大国发展只有走内需主导型增长道路, 才能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通过出口主导增长型发展起来的经济大国必须及时转换到内需主导增长型模式, 转换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振兴消费需求。

三、国民经济的消费总量及其结构分析

1. 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分为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总消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我国经济取得相当大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1978~1988年, 总消费占GDP比重为60%~86%。在较低水平的经济总量情况下, 较高水平的消费率必然是较低的储蓄率, 总投资处于有限的低水平规模, 经济发展处于一种低增长或滞缓状态。1989年到现在, 消费率为43%~67%, 储蓄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总投资规模迅速膨胀, 经济取得迅猛发展。但是, 消费率下降滞后的结果是, 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需求不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我国经济的高增长率是以牺牲消费为代价的, 同时, 低收入低消费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 消费水平没有获得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增长, 经济增长的机会成本高昂, 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2. 消费模型。

消费, 从实物形态看, 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从货币形态看, 来源于可支配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一国国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所谓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 受投资、税赋和政府转移支付等因素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个人可支配收入决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转移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

设个人可支配收入为Yd, GDP为Y, 假定个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b, 我们称b为GDP的个人分配系数。这样就得到:

再假定个人消费C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 由此得到:

这样, 我们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消费模型, 即式 (3) 。其中, a是自发性消费, 为常量, 表明一个基本的消费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 它是消费增量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

在GDP既定条件下, 个人分配系数b决定了消费总量和消费水平。b是政策参数, 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 b波动区间的上限, 也就是消费的最大限度, 受预期投资影响。预期投资决定了预期的收入, 所以b受到预期收入影响。因此, 消费不但取决于即期可支配收入, 也受预期收入的影响。

利用消费模型, 我们来进一步分析我国经济中消费的特点及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特征。第一, 以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为主要特征。第二, 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第三, 非工资性收入和非货币化消费现象严重。我国经济表现为低收入低消费的特征同时, 还表现为高储蓄。

四、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需求不足及其对策

1. 我国经济增长中需求不足的原因。

收入水平、预期收入是消费的主要来源, 并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们称之为内部影响因素。消费习惯、产品质量、品种、价格以及服务, 影响着消费选择, 可以称之为外部影响因素。我国经济中需求不足, 既有内部因素的原因, 也有外部因素的原因。总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政府消费主要受政策影响且较难定量。下面仅从居民消费方面说明需求不足的原因。 (1) 收入分配改革相对滞后。进入上世纪90年代, 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得以较快提高, 消费水平取得明显增长。但是, 相对于经济增长水平, 收入增长比较缓慢, 消费水平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全部合理转化成果。从消费模型看, 在既定GDP条件下, 可支配收入高低取决于收入分配系数的大小。收入分配系数是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高投资政策, 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 也必然带来低消费, 造成需求不足。 (2) 价格机制改革快于收入机制改革, 影响着消费需求的增长。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 以及市场流通领域利益驱动和立法力度不够等原因, 国内市场商品价格比较混乱, 曾一度失控。在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上, 盲目追逐价格平行而忽视了产品品种、质量等非价格因素, 也忽视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 使得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居民消费处于抑制状态, 从而造成消费市场低迷, 有效需求不足。 (3)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预期收入的下降。由于近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使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不明确, 对收入的预期下降, 使得人们少支出多储蓄, 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因此, 人们只能精打细算, 以积极节流、被动开源的方式来抵御预期收入的下降。 (4) 消费模式不利于需求不足状态的改变。在改革开放中, 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消费习惯、消费模式却没有多大变化。近年来, 储蓄率不断上升。随着收入增加, 消费未得到较快增长, 储蓄却大幅上涨, 说明人们增加的收入不是用来扩大消费而是进行储蓄。高储蓄率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 在经济起步发展阶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经济总量扩大, 高储蓄将影响消费率的提高, 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波动发生时, 人们在经济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 必然采取多储蓄, 而不是多消费。因此, 在扩大内需问题上, 不但要一手抓鼓励消费, 一手还要抓生产环节中的浪费, 要珍惜稀缺的资源。 (5) 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下降, 不利于收入增长和消费的增加。我国财政政策比较单一, 主要以投资为首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 当经济过热时就严格压缩投资, 在经济低迷时就大量追加投资。这种政策的结果是, 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低水平低效益项目十分严重。投资结构不合理和建设项目效益差, 造成企业普遍严重亏损, 甚至有许多项目一开工就亏损。投资严重浪费, 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企业低效, 从而造成职工下岗人数增加, 收入增长缓慢。

2. 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选择。

以需求不足为特征的我国经济的缓慢增长, 已经引起普遍关注。国家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 也把扩大内需作为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 我们应以此为契机, 积极拓展消费市场, 刺激消费需求, 及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提高消费率并不是消极的压缩投资, 以经济增长为代价换取消费的增加, 而是积极地扩大消费, 使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 在经济适度增长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同时, 注重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和政策的连续性, 克服和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所造成的危害;注意防范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 出现社会两级分化, 要“效率”与“公平”并重, 利用宏观调控手段, 逐步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 保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安定的社会大环境。

在政策选择上,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 (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 的收入水平;二是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三是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树立消费者信心, 引导消费者的支出预期;四是加快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模式升级;五是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我国, 消费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扩大内需、解决需求不足的同时, 还要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这样才能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矛盾,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对消费和投资比例动态调整的分析与研究, 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经济增长率与经济增长质量为出发点和核心。因此, 经济增长是经济质量的提高, 应当包含环境保护、住房条件、教育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平均预期寿命、科技含量等内容, 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经济增长观和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曼昆.经济学原理 (第3版) [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蒋学模.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动态控制和调整 第2篇

“数据分片”允许在表一级对数据存储进行控制。“表分片”是INFORMIX数据库的一个特征。用户可以对表中的记录或索引进行分组,并且存储在不同的位置,这样可以将数据存储到多个磁盘上,从而减少对磁盘I/O的竞争。数据分片的方案以及分片数据所存放的一组dbspace构成了“分片策略”。数据分片有两种基本类型:基于轮转分片“和”基于表达式分片”,对于“基于轮转法分片”,正如其名字一样,数据是根据轮转法方式存入表中的。“基于表达式分片”则根据表中的一个或多个字段对分片的规则进行定义。一般在预知查询条件时采用这种方式,从而避免查询中对某些分片的扫描。

对“表中的数据”和“索引”进行分片主要是为了提高应程序的效率,由于INFORMIX动态服务器可以并行地扫描多个磁盘上的数据,从而实现内部查询的并行操作,因此采用”分片“技术可以提高查询效率。内部查询的并行化有助于减少对一个复杂查询的响应时间。”表分片“技术与并行数据查询(PDQ)特征联系在一起使用,这样INFORMIX服务器可以分配多条线索。从所有数据分片上并行地选取数据。此外,还可以仅仅对包含“目标数据”的数据分片进行扫描。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整个系统效率。“DATASKIP“这一个特征还允许用户跳过那些出现故障或者不包含“目标数据”的数据分片,当某些数据所在的盘出现故障时,就可以体现出高度的“数据可获得性”我们通过大量的数据分片将数据分布在许多的磁盘上,也实现了外部查询的并行操作。这样在大量用户对同一个表进行访问时,可以减少I/O的竞争,每秒钟完成的事务数(系统吞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表分片”技术还通过对存储在dbspace上的数据分片进行备份/恢复操作。

分片方案

在“创建表”和“创建索引”时候均可以用到分片方案。索引可以附加在与其相关联的数据上,或与数据分离存放。一个索引如果出现在对表数据的分片方案中,就可以认为索引已经附加在数据上。另外一个方面,如果索引的分片方案与数据不同,就称为索引与数据分离。这种情况下,索引存放在指定的dbspace上。“数据分片”方式主要有两种:“基于轮转法”和“基于表达式”的方案

轮转法方案

轮转法(PR)所使用的分片规则是系统内部定义的。使用这种方案,新追加的记录被存放在轮转法方式指定的下一个数据分片。记录所插入的第一个数据分片也是随机选定,例如,下列语法用于创建一个名为xyz的表:

CREATETABLExyzFRAGMENTBYROUNDROBIN

INdbspace1,dbspace2......dbspaceN

INFORMIX不支持用轮转法方式创建索引,因为这样会降低系统性能。轮转法方案的优点在于各数据分片上数据量是比较均匀的,对记录进行更新时,并不需要对记录进行转移。然而轮转法有一个缺陷,在进行一个查询时,要扫描所有的数据分片。因此,轮转法方案不支持DATASKIP,不允许INFORMIX动态服务器越过某个数据分片。如果不支持DATASKIP,同时又有一个数据分片出现错误,那么整个查询将会失败,因为不能确定出现故障的数据分片上是否有符合条件的数据记录存在。轮转法方案适用的情况是:用户需要快速加载数据,用户预先不知道数据访问的方式。用户的数据经常更新,或者是用户对于数据分布方式未知。

“基于表达式”的分片方式

对于“基于表达式的分片方案“,用户可以用下面两种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片”

范围规则

范围规则用SQL的关系或逻辑操作定义表的数据分片的边界。范围规则可以包含关系操作符,比如>,<,>=,<=,还可以包含一些逻辑操作符,比如AND。范围规则最好根据表的某一个字段进行分片,但也可以根据两个或者多个字段进行分片。下面的分片实例运行效率并不很高,因为向表中插入一行时候需要进行太多的运算。所有不符合表达式条件的记录将存放在REMAINDERdbspace中。基于“范围表达式”的分片方案可以确保只对包含目标数据的数据分片进行扫描。

下面是一个采用“基于范围表达式分片方案”创建表的例子:

CREATETABLExyz(aainteger....)

FRAGMENTBYEXPRESSION

aa<=100INdbspace1

aa>1000ANDaa<2000INdbspace2

REMAINDERINdbspace3

绝对规则

“绝对规则”使用了SQL的关系与逻辑操作符。与“范围规则”不同,“绝对规则”运行用户采用关系操作符与逻辑操作符对规则进行定义。此外,表中可以有多个字段参与分片。

例:FRAGMENTBYEXAMPLE

zipcode=94536ORzipcode=94538INdbspace

zipcode=94025ORzipcode=92310INdbspace

REMAIDERINdbspace3

对于以上这种分片方案,必须知道每一个邮政编码所联系的数据个数,以确保每个数据分片上的数据量比较平衡,从而使INFORMIX动态服务器减少扫描的数据分片的数目。指定分片方案时,要确保数据分片之间不互相重叠。此外,定义数据分片时可以不包括REMAINDER分片。

分片的基本原则

“数据分片”的表达式必须尽可能简单,因为执行较复杂的表达式将加重CPU的负荷。同时,数据库中并不是每一个表都需要分片,除非能从“数据分片”中得到显著的收益。“分片”的表达式因为能确保磁盘I/O操作均衡,尽管我们没必要制定一个均衡的数据分片方案。如果大量的查询只对表数据中很小的区域进行访问,那么应该用表达式将那些被频繁访问的数据分片到多个盘上,尽管这样的分片也许数据量并不均衡。表达式应该把限制性最强的部分放在前面。对表达式进行修正是为了减少表达式的计算量,减少每次访问的数据量,从而最终减轻CPU的负荷。如果表达式中第一个不等式的结果为假,那么整个表达式的结果也将为假,因此不必计算表达式的其它部分(AND表达式)。比如说,为了插入数值25,下列表达式需要计算6个不等式:

?x>=1andx<=10indbspace1

?x>10andx<=20indbspace2

?x>20andx<=30indbspace3

如果用如下表达式,则只需要计算4个不等式:

?x<=10andx>=1indbspace1

?x<=20andx>10indbspace2

?x<=30andx>20indbspace3

分片的表达式中应该避免数据类型的转换,

例如,日期数据类型在表达式中内部转换为整数类型。对于频繁更新的字段进行分片,会带来许多管理上附加工作。例如,如果根据一个日期字段进行分片,而超过保存日期的记录被删除,那么包含”超期数据”的数据分片将最终变空。这样就需要删除旧的数据分片,并为最新日期的记录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分片。

“分片”策略的设计

一个“分片”策略包含数据分布方案以及数据分片所存放的一组dbspace。制定“数据分片”策略时需要根据分片的目标以及数据库的信息,诸如硬件/软件特性、查询特性、数据分布等作出决策。同时还需要知道一个现存的未分片数据库是否做转换,以及是否需要临时创建相应的应用程序。在前面的例子中,已经预知查询的方式,则可以加以利用。我们还应考虑到查询方式在将来的不断变化,诸如数据库的区域和/或帐户的附加部分,这一点也很重要。

“数据分片”的目标包括最大程度的内部查询并行化、外部查询并行化、提高数据可用性、更细的备份/恢复粒度以及更强的数据加载效率。

数据分片获得“内部查询并行化”:是指INFORMIX动态服务器充分发挥“数据分片”与PDQ功能的优势,并行地处理一个复杂的查询。这是决策支持系统(DSS)一类应用程序的主要目标。DSS查询从一个表中顺序读出大量数据记录。我们推荐使用数据分片。选择“轮转法”分片方案还是“基于表达式”的分片方案取决于查询特征、数据分布等因素,一般来说,当用户不能确定根据表中哪一个字段做“基于表达式”的分片,从而保持数据分片的均衡,或者不知道数据访问的方式时,我们推荐采用“轮转法”方式。“轮转法”方式不支持对索引的分片,因为扫描线索要越过分片的边界去读取索引,这样会导致效率的下降。“分片策略”还应该确保数据均衡的分布在不同的数据分片上,确保并行顺序扫描能均衡地完成。

数据分片获得“外部查询的并行化”:是指在大量用户运行较小的查询、返回少量的数据的条件下,INFORMIX动态服务器最大程度提高性能的能力。一般来讲,对于“存在大量用户,需要实时响应的应用程序,称为联机事务处理(OLTP)。OLTP查询总是在同一时间访问数据的一小部分区域,总是随机地对一些数据行进行更新或者删除操作。这些操作总是和”索引扫描”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表达式将数据表和索引表进行分片,从而允许查询在扫描过程过中某些数据分片。如果不考虑I/O竞争,数据分片和索引分片可以在同一个盘上,并使用同样的“分片”策略。另一方面,在一个大系统中如果额外有空余的盘,并且磁盘I/O可能成为潜在的瓶颈,那么最后将索引单独建在一块盘上。调换一下顺序,当按照某一字段创建索引时候,如果每一个查询都根据同一字段访问数据时,我们也可以使用与“数据分片”不相同的策略对索引进行分片。这种情况下,最好在WHERE子句中使用另外一个字段,“分片”策略的理想化程度取决于数据的分布和对表的查询的分布情况。我们的目标通过数据分布消除I/O瓶颈,尽管每个数据分片上的数据量可能不太均匀。

数据分片增强“数据可获得性”:是指可以在某些数据分片发生故障的时候,数据库仍然能接受应用程序的查询请求。这种能力是有INFORMIX动态服务器的DATASKIP特征提供的。

数据分片“增强数据加载的性能”:尤其适用于”周期性地加载几个G的数据,从而需要快速加载技术”的大型应用程序。将数据分片到不同的磁盘上,可以使数据自动地进行并行加载,这是通过使用多个I/O流向数据分片所驻留的磁盘上写数据而达到的。轮转法分片方案应该最能保证快速数据加载,因为复杂表达式的计算会加重CPU的负荷,如果采取较简单的表达式并将每个数据分片放在单独的盘上,用“基于表达式”的分片方案同样可以保证快速加载数据。

以下是“确定合理的分片策略”所必须的步骤

硬件/软件特征

要搞清楚硬件平台,如CPU的速度,数目,磁盘数目,大小,磁盘控制器的数目,以及与每个控制器相连接的磁盘数目,等等。这些信息对于确认表分片的数目以及怎样存放数据分片以减少I/O竞争,都是十分有用的。除了可用的磁盘外,对于每个表的数据分片的数目都有一定的上限,这些限制与分片的目标有关,如果分片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内部查询的并行程度,那么系统CPU的数目和数据总线的带宽将限制一个表所能得到的并行线索的最大数目。另一个方面,如果分片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外部查询的并行程度,那么分片的数目可大于CPU的数目,从而保证数据分布在许多磁盘上,在OLTP条件下可以允许用户并发地访问不同的磁盘,然而,当数据分片的容量变小的时候,应用程序会寻找多个数据分片,同时对寻找的结果进行合并。这些都会降低查询的效率。

对于具有高速CPU和低速盘的系统,每个表的分片数目可以超过物理CPU的实际个数。

所选的硬件平台的操作系统类型和编译器对选择“分片”方案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的操作系统擅长处理MOD操作以及数据类型转换。

了解查询的特征

要了解一个应用程序到底是OLTP还是DSS类型,还要了解SELECT语句查询用的频繁还是update/delete操作频繁。如果查询多用SELECT语句,还要确定带有“groupby”,“orderby”等复杂子句查询的执行频度。对于这些情况的了解有助于平衡I/O,消除瓶颈。检查每个SELECT查询的选择性以及返回数据的比例。如果一个查询的选择性(selectivity)很大,就需要为查询创建索引。检查有无JOIN操作,并确认JOIN操作的主码是什么。如果在DSS查询中总对某一特定的表进行JOIN操作,那么这个表应该被分片到不同的磁盘上以避免I/O瓶颈。检查每个查询的查询条件。最后将所涉及的表中的字段画一个矩阵。接着将某一查询中用做查询条件的字段填上“+”字符。有了这个矩阵,我们可确认在所有的查询中,哪个查询条件最常用。这一信息与每一查询的执行频度一起,有助于确认对哪个字段做“基于表达式的分片”收益最大。检查数据是怎样被访问的,即数据是通过“顺序读取”还是通过“INDEXSCAN“被访问。为每一个查询配备“SETEXPLAIN”子句,加上表的模式信息,可以达到以上目标。

数据分布及特征

确认表中用户查询条件的字段的取值范围。确认表中每一取值范围内符合记录的个数。在许多DSS类应用程序中,结果是从几个GB的数据或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数据中得出来的。在这种条件下,很容易确认某一州,某个城市的记录数,或者是整个月的数据供以后使用。如果大多数查询将某个州和某月作为筛选条件,那么这些字段是参与”基于表达式”的分片方式的最佳选择。此外,还应了解表中数据被修改的速率,诸如增、删、改等。

圆盘剪的间隙调整和控制 第3篇

圆盘剪是用于冶金工厂连续或半连续式生产线上的重要设备, 其主要功能是剪切带钢的两边不规则的毛边, 使带钢的外形达到产品的要求。邯钢酸洗镀锌厂推拉式酸洗线是从奥地利AN-DRITZ公司引进的现代化生产线, 其中圆盘剪是酸洗线的重要设备, 采用双头回转式圆盘剪, 圆盘剪和碎边剪共用一个调整机构。由于圆盘剪在剪切过程中经常出现溜槽卡钢现象, 影响了带钢的剪切质量和正常生产, 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 给生产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分析了影响带钢切边质量的原因, 提出了改善带钢切边质量控制措施与对策及优化措施。

2 圆盘剪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圆盘剪主要由底座左右卡紧台和左右机架组成, 左右机架分别在左右卡紧台上, 并可在液压马达的驱动下旋转180°, 左右卡紧台靠液压缸由电液比例阀调整分开或合拢, 当圆盘剪开口度调整好后, 卡爪在卡紧油缸作用下卡住底座, 回转架位置确定后, 定位油缸将夹住底座上的滑动横轨, 使其固定不断。两根剪轴平行安装在机架内, 悬臂端装有剪刃和刀盘, 由液压螺母销紧, 两根轴分别通过滚动轴承装在偏心套中, 下轴轴向不能窜动, 上剪轴可通过调整螺母轴向移动, 用来调整上下剪刃的侧间隙, 两个偏心套端部都装有互相咬合的齿轮, 与机架上部蜗轮蜗杆相连, 调整上下剪刃的重叠量, 机架下部装有大齿轮, 机架插在卡紧台主轴上, 大齿轮与卡紧台上下齿轮啮合, 小齿轮由液压马达驱动。圆盘剪安装有带驱动的两个回转式圆盘头, 切边宽度设定、剪刃的重叠量和间隙量根据带宽规格自动设定, 两侧刀头分别由AC-VVVF电机驱动, 用于带钢切边。

圆盘剪构成示意图如图1。

3 影响圆盘剪切边质量的因素

影响圆盘剪剪刃切边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带钢的板形、圆盘剪前纠偏装置、圆盘剪设定参数基准点的影响、带钢厚度宽度、剪刃的硬度、耐磨性等一系列因素。

3.1 板形的影响

酸洗板产品规格为0.8-6.0mm, 通常生产的规格在1.5-4.0mm之间。热轧带钢常见的板形缺陷有:边浪、中浪、褶皱、镰刀弯、头尾宽度偏差大等, 这些板形缺陷的存在, 致使带钢在运行过程中运动轨迹不规则, 圆盘剪前纠偏能力满足不了, 使带钢跑偏, 造成圆盘剪切边不均, 或是有边丝, 碎边剪剪切不断, 堆钢卡钢现象。

3.2 纠偏的因素

为了保证带钢运行过程中不发生偏离, 圆盘剪前设有纠偏装置, 其目的是通过一个带钢位置测量的框架, 检测带钢的位置, 然后将采集的信号通过比较, 最后将比较的信号反馈给PLC, 释放驱动信号, 由比例阀控制液压缸, 使圆盘剪前的纠偏辊发生偏移, 对带钢位置进行纠正。但纠偏装置有一定的限制, 带钢的位置超出或偏移某一定量, 位置测量信号不再准确, 纠偏辊就会出现功能障碍, 无法对带钢再进行纠偏, 造成生产线停车, 影响生产。

3.3 圆盘剪设定参数基准点的影响

圆盘剪剪刃侧间隙gap调整, 在操作面板上显示侧间隙为+1mm, 另一名操作人员用0.2mm的塞尺进行间隙测量, 并示意操作者慢慢减少剪刃间隙, 直到塞尺被两剪刃略微夹紧为止。如果在操作画面上剪刃侧间隙gap显示在0.17mm-0.23mm之间, 测量者手动转动剪刃一圈, 进行六个位置来检测两剪刃之间的侧间隙。如果在操作画面上剪刃间隙都显示在0.17mm-0.23mm之间, 说明剪刃侧间隙调整完毕。

圆盘剪剪刃搭接量lap调整, 打开两剪刃搭接量在操作面板上显示为-1mm, 一个操作人员在操作画面上逐渐减少剪刃的搭接量, 另一个操作人员用0.2mm的塞尺对搭接量进行测量, 直到塞尺被两剪刃略微夹紧为止。如果在操作画面上剪刃搭接量lap显示在0.1mm-0.3mm之间, 测量者手动转动剪刃一圈, 进行六个位置来检测两剪刃之间的侧间隙。如果在操作画面上剪刃间隙都显示在0.1mm-0.3mm之间, 说明剪刃侧间隙调整完毕。

宽度设定必须保证圆盘剪实际值的中心值与生产线的的中心线一致, 如果设定宽度为1250mm, 通过操作画面检查圆盘剪左右刀头是否为625mm, 如果两边宽度相等, 则说明参数设定准确。如果上述参数设定不在设定范围内, 则可能会产生边部毛刺、边丝剪切不断, 两边剪切质量不一致, 剪刃寿命低, 更换频繁, 生产事故多等因素。

3.4 其他影响圆盘剪剪刃切边质量的因素

由于圆盘剪下剪刃刀头为主传动刀头, 由电机驱动, 上剪刃为从动刀头, 因此, 上剪刃磨损严重, 容易损坏。为了提高剪刃寿命, 上、下剪刃刀头带有压环, 用于吸收、减小带钢边部震动。但压环联续使用, 带钢与剪刃之间摩擦发热, 弹性变形, 容易使压环磨损、老化, 因此应保证压环的及时更换。另外如果剪刃未锁紧, 产生滑动, 甚至造成剪刃崩裂, 会影响带钢切边质量和生产成材率、作业率。

4 控制措施与对策

4.1 加强原料卷的使用管理

由于板形的限制, 应尽量使用平整卷, 同时做到优化矫直机的压下量参数, 降低浪板、褶皱板性、镰刀形的带钢的影响, 如果板形较差, 降低带钢生产的工艺速度, 调整圆盘剪的间隙量和重叠量。

4.2 加强纠偏装置的维护和控制

(1) 由于纠偏辊一直处于工作状态, 辊面磨损严重, 应及时更换纠偏辊, 防止辊面老化, 导致辊面磨损不均, 辊身不圆, 两端直径不均, 无法很好起纠偏作用。

(2) 加强纠偏装置的压下缸的检查和校对, 保证在工作状态下, 两端的行程一致, 带钢运行时表面受力均匀。

(3) 保证纠偏装置上下辊的轴线平行。

(4) 防止带钢位置测量框架移位, 致使中心点偏移。

4.3 加强基准点的校核核调整

使用0.2mm的塞尺进行侧间隙测量, 如果在操作画面上剪刃间隙显示小于0.17mm或大于0.23mm, 则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刀头轴承间隙太小, 引起刀头温度变化;由于剪刃或轴上有污渍而使安装不正确;剪刃没有正确夹紧等;另有刀刃发热, 剪刃磨损, 可以对操作画面上剪刃的侧间隙参数进行微调。上述原因解决后, 重新进行间隙基准点的校核。

使用0.2mm的塞尺进行重叠量测量, 如果在操作画面上剪刃间隙显示小于0.1mm或大于0.3mm, 则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刀头轴承间隙太小, 引起刀头温度变化;由于剪刃已被带钢磨损;剪刃轴已变形;剪刃没有正确夹紧等。上述原因解决后, 重新进行间隙基准点的校核。如果在生产过程中, 剪切后, 带钢实际宽度与设定值不一致, 或两边剪切量不等, 偏差较大, 应检查圆盘剪左右刀头间距是否沿中心线左右对称, 如果两边值一致而切边量不一致, 可对一边的设定值进行修正, 以保证切边量相等。但可以根据现场原料的实际情况, 在不影响生产情况下, 调节单边切边量, 一般单边切边量在5-10mm为宜, 切边太小不易碎边, 造成边丝或切边切不下来, 增加生产事故。切边过大, 影响成材率和生产效率。

4.4 加强剪刃的检查, 并及时更换损坏的剪刃

由于圆盘剪上剪刃为从动刀头, 因此, 上剪刃磨损严重, 剪刃材质为高合金钢, 硬度高, 脆性大, 上下剪刃压环不能完全吸收由于板形的不良造成的振动, 易出现崩口, 因此在剪刃磨损一定程度时应及时更换。在剪刃更换时, 液压锁紧螺母的紧固, 用力不能过大, 防止液压螺母内膨胀环弹出, 不能恢复, 引起液压螺母的失效。紧固螺母时应用量均匀, 防止液压螺母局部变形, 造成液压螺母对剪刃的作用力不均, 引起切边不匀, 损坏剪刃。

5 结束语

1) 剪切时, 通过对不同的板形采取不同的间隙以及重叠量的调整, 来减轻不良板形对剪切时的影响。

2) 通过加强纠偏装置的维护和控制, 使其减少纠偏对带钢剪切的影响。

3) 加强基准点的校核核调整, 优化圆盘剪设定参数, 延长剪刃寿命, 提高切边质量。

4) 加强剪刃的检查, 并及时更换磨损的剪刃和压环, 降低损失, 提高生产率。

邯钢推拉式酸洗线圆盘剪投入运行后, 通过长期的摸索和经验总结, 圆盘剪的切边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切边合格率、产品质量都提高一个层次, 减少边丝、毛刺和堆钢卡钢, , 提高了成材率和作业率, 并减少圆盘剪剪刃的损伤, 降低了成本。

摘要:对影响圆盘剪切边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提出了圆盘剪维护和间隙控制的有效措施。实施后, 圆盘剪的作业率、成材率和切边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圆盘剪,间隙,重叠量,调整

参考文献

[1]安德里兹 (ANDRITZ) 公司编制圆盘剪操作和维护手册, 2001

浅谈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和管理 第4篇

1、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动态管控的内容

所谓全过程造价动态管控就是指在项目设计及施工中, 将投资金额控制在允许的限额范围内, 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超过设计限额的环节进行及时纠正, 保证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效益达到预定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管控工程项目内容:建筑工程的全过程项目动态控制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对项目的大小及活动数量进行实时控制, 从而将各种不同、无效项目活动及没有必要实施的环节进行消除, 达到节省工程建设成本的目的。其次, 要对活动方法进行控制, 通过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方法进行改进, 达到节省资源、降低建设成本的目的;

(2) 控制造价结算:该项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建设及施工成本进行间接的管理, 从而达到有效降低项目贷款利息, 提高工程项目投资资金利用效率的目的。

(3) 控制项目资源:在对项目资源进行控制过程中, 必须要对各种资源物流进行管理, 通过对物流过程中的成本消耗、资金浪费现象进行控制;其次, 要对各种类型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对项目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等问题。

2、建筑工程造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造价动态管理缺少必要的管理机制

在当前的建筑行业中, 因为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暗箱操作、不按规矩办事、行贿受贿、减少工程期限等问题, 使得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影响了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效果。

2.2 工程造价管理缺乏合理的引导

通过市场经济的合理引导是实现建筑工程项目资源整合及合理规划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 当前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建筑工程造价管控方法依然使用传统的计价定额方法,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影响了建筑行业企业的持续发展。

3、基于全过程的建筑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策略和建议

3.1 项目决策控制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从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就应该开始进行, 这主要是因为在工程项目立项阶段若对工程款预算进行控制, 将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工程造价的控制。执行过程中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 (1) 对项目建设可行性进行分析, 并搜集相关的预算资料和文件, 分析工程项目建设当地的价格、地理环境等, 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管理; (2) 根据国家规定和条例, 在工程造价编制中要对工程预结算审核、材料审批和保管维护等进行整体规划, 并将建设全周期中的所有支出都纳入到项目明细中。

3.2 设计阶段的控制策略和建议

(1) 优选设计方案

设计任务书是的投资估算额是工程项目建设投资的最高限额, 同时也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设计单位和造价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现代造价核算与管理意识, 避免其中存在的重技术轻经济行为, 将技术、经济、设计和造价核算等整合起来, 避免出现管控脱节的现象。另外, 要基于建筑工程项目结构及功能实际需求, 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 在确定工程造价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 使得工程建设方案符合相关的经济技术指标。

(2) 采取清单计价模式

招投标是建筑企业确定并选择最优设计方案的重要方式, 而且可以对中标项目进行相对准确的投资估算, 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有效支持。所以, 为了保证招投标工作的有效性, 在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要积极推广应用清单计价模式, 通过选择最佳报价来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优势, 为造价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制度保障基础。

3.3 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策略和建议

(1) 工程项目施工材料的管控

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价格进行管理和控制对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尤为重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的工程项目建设要求合理选择材料, 并通过市场调查的方式形成建设材料及设备的价格标准, 并根据合同中的内容和要求对材料、设备进行补充与完善。

(2) 强化合同管理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 要明确交待合同中明确提出的事项, 并将经济责任交底工作落实到位, 保证施工项目处于合同具体要求之下有序展开。同时, 要定期做好合同的执行情况检查工作, 通过有效沟通、协调的方式保证合同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

(3) 合理控制设计变更与签证事件

当前, 由于工程签证及设计变更导致的工程造价成本增加大约占到工程竣工结算的7%-20%左右。因此, 做好工程签证与设计变更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而降低工程索赔是工程造价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 工程索赔又是客观存在, 不可避免的。这时, 相关部门要正确对待, 避免因为索赔事件处理不及时、不合理而导致工程停工。通常, 要积极的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 尽量将总体损失降至最低。

3.4 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策略与建议

竣工结算阶段是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最后环节, 是对整个工程项目建设成果的检查和验收。在造价控制方面, 该阶段的工作主要是要对工程项目建设期间的资金支出进行审核, 保证所有支出的合理性。

摘要:在对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动态管控的内容进行分析基础上, 探讨了当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整体水平为目的, 从工程建设全过程提出了对应的造价管理策略和建议, 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控制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动态控制

参考文献

[1]王五一.试论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控制[J].价值工程, 2015 (19) .

[2]吴鸿喜.关于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的探讨[J].建筑·建材·装饰, 2014 (20) .

上一篇:使用特性下一篇:通风空调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