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信息管理

2024-08-31

农业科技信息管理(精选12篇)

农业科技信息管理 第1篇

科技信息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信息。科技信息能使科研设计工作少走弯路,节约人力物力,加快工作进程,提高工作效率,获得经济效益。因此科技信息管理要走在科研设计工作的前面,要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在科研设计中的作用。随着科研设计工作的不断开展,科技信息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加,想要广泛、迅速、准确地提供所需的科技信息,传统的手工管理已经无法满足要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档案、图书、标准管理软件的应用,使科技信息实现了现代化管理,科技信息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二、科技信息管理的作用

1 能及时准确的提供科技信息。

任何一项科研设计工作都不是凭空进行的,都需要参考和借鉴已有的科技成果,当科研设计人员接受一项任务后,首先要查阅单位内是否有相关项目及具体数据。进入档案室面对近千个项目,几十万张图纸,近万卷案卷,会感到束手无策。手工编制的检索工具不能及时准确完整的满足检索需求,现在档案管理软件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能力大大提高。

2 能减轻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科技信息的计算机管理,旨在利用计算机实现对科技信息的各个门类,各种载体加以管理,提高科技信息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减少科技信息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特别是重复性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使科技信息更好的为领导决策,为科研设计服务。科技信息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做好科技信息基础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信息,为科研设计人员提供信息服务。为了使科技信息能更好的被开发利用,需要制作必要的检索工具,如总目录、分类目录、案卷目录、案卷分类目录、案卷文件目录、卷内目录、专题目录等。这些检索工具的编制耗费了信息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又是重复劳动。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应用,大大减轻了信息人员的工作量。

3 科技信息管理水平提升措施

更新观念,增强科技信息意识。

发挥科技信息资源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科技信息的认识。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信息资源成为争夺的重点,谁能掌握和利用更多有用的信息,谁就能取得主动权,谁就能得到生存和发展。为此,要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强对科技信息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大对科技信息管理的投入,切实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科技信息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培养造就科技信息人才,提高他们的素质,信息人员的素质是发挥科技信息作用的前提。另一方面,信息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服务意思,处理好信息利用与保密的关系,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本专业只是和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高科技信息服务质量。

4 广泛收集科技信息,丰富和优化库藏信息。

发挥科技信息的作用,必须以一定的库藏信息量为保证,库藏信息量应当同科研设计人员的信息需求量相一致,不能因库藏信息量不足而影响信息利用需求的实现。应广泛收集科技信息,不仅要收集本单位产生的科技信息,还要收集外单位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不仅要收集纸质材料,还要收集电子文件。通过归档、订购、交换、复制、购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广泛地收集科技信息,为科研设计人员提供丰富的科技信息。同时,还要注意科技信息的有序管理,收集到的科技信息必须进行鉴定,以保证库藏信息的质量。去粗取精,及时提出无价值的科技信息,使库藏信息保持最佳的可利用状态。

5 完善科技信息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是做好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科技信息的种类,分别制定有效、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科技图书管理制度、规范标准管理制度、电子文件管理制度、信息保密制度、会议资料收集制度等,使科技信息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运用计算机技术管理科技信息,有效的满足了科研设计、经营决策对科技信息的需要,实现了科技信息为科研设计、经营决策服务的最终目的。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科技信息管理软件将逐渐完善,科技信息在科研设计、经营决策服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摘要:科技信息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信息。本文在介绍科技信息管理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科技信息管理的措施,以为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决策支持。

关键词:科技信息,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国庆:《深圳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理论架构及阶段性成果》.中国档案,2003(3)

村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 第2篇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村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确保科技体系持续稳定运转,根据《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实现对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预警和控制,推动村镇银行业务创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保障村镇银行业务持续平稳发展。

第二章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第三条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退出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第四条

发起行科技信息中心是村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主要管理部门,发起行科技信息中心有以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权限和职责:

(一)建立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管理架构,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防范和控制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系统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落实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相关监管要求;

(三)履行村镇银行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职责,建立、健全村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四)负责村镇银行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和监控等工作,提供村镇银行信息系统日常信息服务和运行技术支持;

(五)负责指导和监督村镇银行科技部门落实有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六)发起行科技信息中心安全科是村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发起行科技信息中心各科室按其职责范围承担相应工作。

第三章 信息科技风险具体控制要求

第五条 信息科技总体风险点是指信息系统在策略、制度、机房、软件、硬件、网络、数据、文档等方面影响全局或共有的风险。包括以下风险点:

(一)缺少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策略;

(二)自然灾害、运行环境变化;

(三)信息系统相关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不完善;

(四)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五)缺乏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六)数据中心机房物理安全;

(七)使用盗版软件及自有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八)电子设备自身运行;

(九)主机与网络运行;

(十)网络安全;

(十一)密码安全;

(十二)数据加密安全;

(十三)信息系统配置参数管理;

(十四)数据管理;

(十五)突发事件响应;

(十六)信息系统故障导致影响银行信誉;(十七)网上银行安全。

第六条 信息系统总体风险控制措施:

(一)根据村镇银行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在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政策指引下,制定明确、持续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策略,根据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级别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

(二)建立同城信息系统灾备中心实现运行环境备份,防止各类突发事故和恶意攻击事件造成不良后果;

(三)建立健全相关信息科技制度,明确信息系统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制约机制,实行最小授权;

(四)严格执行国家信息安全相关标准,参照有关国际准则,积极推进信息安全标准化,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相关工作;

(五)加强对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及时对风险点进行修补和完善,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六)信息系统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时严格参照国家有关计算机场地、环境、供配电等技术标准,数据中心机房实行严格的门禁管理措施,未经授权不得进入;

(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用正版软件,加强软件版本管理;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和相关金融产品,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村镇银行信息化成果;

(八)严格执行与银行信息系统相关的电子设备的选型、购置、登记、保养、维修、报废等相关规程,选用的设备应经过技术论证,测试性能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信息系统所用的服务器等关键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充足的容量和一定的容错特性,并配置适当数量的备品、备件;

(九)严格参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设计、建设信息系统网络;网络设备应兼备技术先进性和产品成熟性;关键网络设备和线路应有冗余备份;严格线路租用合同管理,按照业务和交易流量要

求保证传输带宽;监测和管理通信线路及网络设备,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严格网络边界控制,使用各种技术手段降低外部攻击、信息泄漏等风险;

(十一)加强信息系统加密机、密钥、密码、加解密程序等安全要素的管理,使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密码设备,完善安全要素生成、领取、使用、修改、保管和销毁等环节管理制度;

(十二)加强数据采集、存贮、传输、使用、备份、恢复、抽检、清理、销毁等环节的管理;优化系统和数据库安全设置,严格按授权使用信息系统和数据库,采用适当的数据加密技术以保护敏感数据的传输和存取,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

(十三)对信息系统配置参数实施严格的安全与保密管理,防止非法生成、变更、泄漏、丢失与破坏。根据敏感程度和用途,确定存取权限、方式和授权使用范围,并严格审批和登记手续;

(十四)制定信息系统相关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评审和修订;

(十五)加强对技术文档资料和重要数据的备份管理;技术文档资料和重要数据应保留副本并异地存放,按规定年限保存,调用时应严格授权管理;

(十六)在信息系统可能影响客户服务时,及时通知业务部门,以便以适当方式告知客户;

(十七)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切实加强网上银行信息安全保

障。加强网银用户身份认证管理,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逐步对所有网上银行高风险账户操作统一使用双重身份认证。积极研发和应用各类维护网上银行使用安全的技术和手段,保证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能够持续适应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安全要求。

第七条

信息科技研发风险的操作风险点是指信息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组织、规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投产等环节产生的风险。包括以下风险点:

(一)信息系统项目研发管理;

(二)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人员外包;

(三)信息系统项目需求不明确;

(四)信息系统测试不规范或不完善;

(五)信息系统应用推广;

(六)信息系统测试发现的软件缺陷;

(七)信息系统项目文档管理;

(八)信息系统项目验收。

第八条

信息科技研发风险具体控制要求:

(一)一般项目研发成立项目工作小组,重大项目还应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指定负责人。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检查、监督工作。项目工作小组由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整个项目的开发工作;

(二)项目工作小组人员应具备与项目要求相适应的业务经验与专业技术知识,小组负责人需具备组织领导能力,保证信息

系统研发质量和进度;

(三)项目组根据业务部门项目需求编制项目功能说明书,依据项目功能说明书分别编写项目总体技术框架、项目设计说明书,设计和编码应符合项目功能说明书的要求;

(四)软件研发必须建立独立的测试环境,以保证测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一般测试应包括功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压力测试、验收测试等,测试不得直接使用生产数据;

(五)研发人员必须根据测试结果修补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缺陷,提高信息系统的整体质量;

(六)根据职责范围配合业务人员分别编写操作说明书、技术应急方案、业务连续性计划、投产计划、应急回退计划,并进行演练;

(七)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文档资料应经相关部门、人员的签字确认并归档保存;

(八)软件开发项目必须进行严格的项目验收流程,项目验收应出具由相关负责人签字的项目验收报告,验收不合格不得投入使用。

第九条 信息科技运行维护风险的操作风险点是指信息系统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操作管理、变更管理、机房管理和事件管理等环节产生的风险。包括以下风险点:

(一)人为因素导致信息系统运行故障;

(二)运行管理不完善;

(三)信息系统日常变更;

(四)新建信息系统运行;

(五)机房环境变化;

(六)信息系统故障报告程序。

第十条 信息科技运行维护风险具体控制要求:

(一)信息系统运行人员应实行专职,不得由其他人员兼任。运行人员应按操作规程巡检和操作。对生产状态的软硬件、数据进行维护应符合授权和维护规程要求;

(二)相关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人员严格按照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及维护手册运行及维护信息系统。对软件或数据的维护必须通过上级审批、授权后方可进行;

(三)制订严格的信息系统变更处理流程,明确变更流程中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并遵循流程实施控制和管理;

(四)在信息系统投产后一定时期内,应配合业务部门,积极参与组织对系统的后评价,根据评价及时对系统功能进行调整和优化;

(五)对机房环境设施实行日常巡检,明确信息系统及机房环境设施出现故障时的应急处理流程和预案;

(六)实行事件报告制度,发生信息系统造成重大经济、声誉损失和重大影响事件,应即时上报并处理,必要时启动应急处理预案。

第十一条

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操作风险点外包风险是指

银行将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等委托给业务合作伙伴或外部技术供应商时形成的风险。包括以下风险点:

(一)信息科技外包需求控制风险;

(二)信息科技外包承包方合作风险;

(三)信息科技外包项目商业风险;

(四)信息科技外包项目安全风险;

(五)信息科技外包项目质量风险;

(六)信息科技外包项目风险管理;

(七)信息科技外包项目责任风险;(入)信息科技外包项目监控风险。

第十二条 信息科技外包风险具体控制要求:

(一)在进行信息系统外包时,应根据风险控制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外包的原则和范围,认真分析和评估外包存在的潜在风险,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建立健全外包承包方评估机制,充分审查、评估承包方的经营状况、财务实力、诚信历史、安全资质、技术服务能力和实际风险控制与责任承担水平,并进行必要的尽职情况调查。评估工作可委托具有国家相应监管部门认定资质、具有相关专业经验的独立机构完成;

(三)与承包方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规定承包方在安全、保密、知识产权方面的义务和责任;

(四)充分认识外包服务对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的直接和间接

影响,并将其纳入总体安全策略和风险控制之中;

(五)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外包风险评估与检测程序,审查管理外包产生的风险,提高本机构的外包管理的能力;

(六)信息系统外包风险管理应符合风险管理标准和策略,并建立针对信息系统外包风险的应急计划;

(七)与信息系统外包承包方建立有效的联络、沟通和信息交流机制,并制定在意外情况下能够实现承包方的顺利变更办法,保证信息系统外包服务不间断的应急预案;

(八)对信息系统外包承包方进行持续的监控。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各支行可依据本办法,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农业科技信息管理 第3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技术;农业机械管理;应用

前言: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在现代农业生产当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根据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管理变得十分必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农业机械管理变得更加信息化和智能化,更加高效的为农业生产服务。信息管理技术为农业机械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农业机械生产的效率更高,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信息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赢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现代农业在机械化发展的基础之上,正在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迈进。农业在长期的发展当中,适应市场的能力逐渐落后于其他行业,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因此,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现状,推动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市场信息的获取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往的传统农业生产都是采取市场预估的方式,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生产活动。但是由于所获取的信息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当市场信息不准确时,会对农户的经济收益造成影响。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科学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实时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农户在生产活动当中,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而进行及时的调整,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收益。另外,信息管理技术要以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基础,应用于农机管理当中,推动农业机械的创新发展,进而实现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管理[1]。

二、农业机械管理现状

(一)农业机械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管理对于农业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是十分关键的,但当前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当中存在诸多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其一,在多种农业机械配合工作时,缺乏合理的配置,协调性差,工作效率较低,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其二,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指导,使用方法不合理、不规范,很容易造成农业机械的损坏。农业机械在长期的使用当中会发生较大的磨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修缮,机械受到一定的损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三,农业机械的管理方法和相关技术较为落后。对农业机械的类型以及使用方法没有充分的进行考虑,采取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的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导致资源的浪费。

(二)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的难点

农机管理信息是农业机械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由于农业生产信息的不断变化,农业机械管理信息也随之变化。这些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获取农业机械管理信息时,很难保证信息值的连续性。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的类型有了很大的拓展。在农业生产当中就会出现多种选择。不同的农业机械适用于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当中,从而农业机械管理信息变得十分繁杂,涉及到农业机械的类型、数量以及使用要求等多个方面。另外,农业机械信息根据时间的变化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量,并需要从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农业机械信息,给农业机械造成了很大的难度[2]。

三、信息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

(一)农业信息数据管理

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农业机械管理相互对接,通过对农业机械相关信息和使用情况的有效掌握,进行数据分析,并实时传输给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屏幕将数据清晰的显示出来,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建立农业机械的信息数据库,将农业机械使用的各项数据存储其中,能够及时的获取、查询和调取。与此同时,农业机械管理管理系统与农业信息数据库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有效掌握土壤的肥力。水分以及种植环境,根据相关数据的对比,从而选择最适合的农业机械,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高效进行。在农业机械的运行过程当中,能够实时获取数据信息,并由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农户对于农业机械使用有了正确的了解,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故障维修

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监督管理,对农机运行进行实时的监控,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对农业机械进行故障检测,并将相关的数据信息数据反馈给农业机械生产厂家或维修企业,极大的提升了农机故障维修的效率。建立故障维修的网络平台,实现数据和技术共享,加强沟通与交流,当配件储存不足时,可以通过该平台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及时的调配,能够有效满足农业机械故障维修的要求,解决了农业机械结构复杂、零部件繁多的难题。极大的提升了农机维修的效率,保证了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GPS定位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当中的应用,农业机械的控制系统开始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GPS定位系统的应用,使农业机械设备实现对地理位置的控制,是一项虚拟现实技术。首先,GPS凭借其测量精度高的特点,对不同的地理环境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和处理,并通过成像技术,将信息数据形成图像呈现在显示屏当中。然后,优化农业机械设备的配置,确定农业机械的运行条件,为农业机械管理提供相关数据信息参考。最后,数据信息及时的进行更新,而农业机械的运行需要参照数据信息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充分实现了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管理[3]。

结论: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当中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农业机械的运行效率。针对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的难点,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利用信息技术,真正实现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管理。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的完美融合,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冯莉莉,刘小辉.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运用[J].北京农业,2014,30:236.

[2] 杨贵兵,孙太永.现代农业机械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4:27.

农业科技信息管理 第4篇

农业科技信息管理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联机分析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 为农业科研人员等构造一个虚拟的协同工作环境, 使科研活动能够跨越时间、空间和物理障碍, 提高科研工作能力, 促进农业各学科建设和发展, 加快出成果、出人才和成果转化的速度,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 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科技信息管理观念滞后

农业科研尤其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部分领导在思想观念中存在着对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偏见, 对信息化的了解也仅限于表面, 对于如何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科研工作中, 如何运用信息管理促进农业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研究较少、重视不够。这种状况已成为影响农业科研单位加快信息管理进程和推动科研工作发展的瓶颈, 与当前形势发展和农业科技工作的任务需求极不相适应[1]。

1.2 科技信息管理职能弱化

目前, 不少科研单位认为实施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作用不大, 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投入不足, 组织机构、保障体系、预算体制极不健全。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没做到主动出击, 深入基层了解和挖掘信息, 使科技人员经常处于“要找的信息找不到, 不要的信息到处跳”的状况。

1.3 科技信息整理工作浮浅

科技信息综合整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一般情况下, 工作人员能做到从信息内容上区分轻重缓急, 在文字上力求简捷。但受网络工具和其他因素制约, 部分管理员对科技信息概念模糊不清, 对搜集到的科技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筛选、整合以及及时有效的宣传引导;不能深层次、多角度地发现、采集、挖掘信息源[2];深层次调研类、问题类、建议类信息少。很多情况下是“送来什么报什么, 送来多少报多少”, 主动归纳、加工处理不够, 造成信息的过量流动, 失去了为科研工作提供科技决策、技术改造等有效的信息支持。

1.4 科技信息获取渠道不畅

科技信息来源渠道比较狭窄, 加上管理人员多为兼职, 待遇低, 使一些人产生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消极思想, 把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定位在仅仅向领导和科技人员提供一些简单信息上, 认为既然不能做出有特色的成绩, 就不如做好面上的工作, 缺乏深度提炼和深层挖掘的责任心和敢为人先的精神, 这种思想上的障碍严重阻碍信息工作的发展和信息工作水平的提高。

1.5 科技信息缺乏时效性

目前, 大部分科研单位没有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站和信息资源数据库, 或者网站贫乏、信息内容更新周期长, 没有真正在科研单位之间形成科技信息内部管理体系和信息传输体系, 科技信息化管理水平、科技信息和统计数据质量的时效性低, 造成科学研究决策缺乏科学性、完整性、持续性, 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共享利用[3]。一条很有价值的信息由于捕捉不及时或传递迟缓, 就成为冗余信息而毫无价值。

1.6 科技信息储存水平偏低

目前, 科技信息的储存统计管理工作仍依靠人工进行其缺点突出表现为耗时、耗工和耗物。由于日积月累, 纸质档案堆积如山, 查询很不方便, 更谈不上电子检索, 甚至许多单位没有专门的档案室, 公开查阅的资料和存档资料并存, 也使科技信息储存的安全性令人担忧。

1.7 科技信息利用率不高

科技信息收集的目的就是让科技人员进一步挖掘其存在的价值, 从而受到启发, 以更好地搞好科研工作。但现实中, 由于科研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有限等因素, 类似跨平台检索、个性化服务、网上虚拟参考咨询等强大的软件平台和相应的服务形式得不到很好利用[4]。有些科研单位收集的信息数量多、质量高, 可收集过后就封存在档案盒中。信息管理员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更不存在科技人员相互传阅的现象。科技信息工作形行同虚设, 名存实亡。

1.8 科技信息管理缺乏系统性

由于现行的农业科研单位运行机制和岗位设置所限, 多数单位没有把信息管理工作纳入战略思考, 更多的作为附属部门或机构。信息的收集、统计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完备性、协调性和全面性。表现为信息统计没有统一的归口管理单位, 信息统计管理基本定位于完成上级下达的报表任务[5]。各部门按自己所需随机管理, 造成某一事项的统计数据不一致, 统计结果缺乏可信度, 而且对统计内容、统计方法、统计结果如何分析处理等方面也缺乏必要的规范。

2 对策

2.1 营造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环境

科技信息管理是一项先投入后产出的前瞻性、长期性工作, 要把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总体部署, 切实加强领导。将农业科研信息化的硬件条件支撑作为重点投资内容, 加强与农业环境、资源、市场等基础性工作相关的观测站、台、圃、库、室、园等基本设施相配套建设;加强网络科技环境、数字图书馆、研究网络等建设;为农业科技信息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 在工作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6]。与日常重点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同考评。进而形成领导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 为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2 围绕科研中心做好科技信息管理工作

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是把握大局、服务中心, 科研工作需要的信息是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 农业科技信息管理要围绕科研中心工作, 有方向、有目标、分阶段、限时间的与本单位发展关联度较大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信息资源管理、开发部门进行合作, 及时收集、整理、提供真实可靠、适时对路的不同类型的科技信息, 提高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科技含量和使用效率。

2.3 强化科技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布局合理、结构完整、渠道畅通的科技信息网络, 是全面了解、及时掌握国内外发生的各类动态信息的关键, 是搞好科研单位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硬件基础。一是充分运用已组建的局域网。根据本单位实际, 对本单位局域网进行改造。对于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在投入上最大限度地做到高配置, 从而为保证局域网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快速传递创造基础条件。二是制订科技网络信息化发展规划、阶段发展目标和总体发展目标。三是搭建网络信息平台, 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管理和协作机制。四是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完善制度, 保障科技信息工作的正常运行, 并逐步形成科技信息交流市场, 逐渐引导信息向市场化、效益化方向发展。

2.4 引领科技信息管理工作进档升位

随着计算机局域网的建立及互联网的普及, 科研单位的信息管理工作也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整理、存储、传输信息已成为必然。信息是时间上的“易碎品”, 报送得越快越及时, 其价值就越高, 反之, 就会降低甚至失去信息的价值。因此, 必需改变过去习惯的“工作先行, 信息跟上”的传统做法, 要充分发挥信息的前瞻性和对实际工作的引领作用, 各项工作安排与科技信息同步, 工作开展过程中科技信息跟随, 形成科技信息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互提升、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使广大科研人员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 充分地共享和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 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进档升位”。

2.5 加强培养科技信息管理队伍建设

培养有较高政治素质、高度责任心、较强信息观念和热爱农业科技事业的人才, 将其选拔到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队伍中, 并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技术人员发展的空间。加大业务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 以会代训、跟班学习、岗位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通过系统的培训, 让从事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能够提高发现信息的洞察能力、区分优劣的判断能力、由表及里的分析能力、产生新思想和新观点的创新能力、娴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技能等。

2.6 加强科技信息安全管理

在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中, 技术是信息安全的基础保障, 制订一个全面细致的安全制度很重要, 而如何执行这个制度更为重要。因此, 要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将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 将信息软任务化为硬任务;建立信息员岗位职责、行为规范、信息报送制度、考核制度等, 用制度来强化目标管理;进行量化考核, 年终对优秀者给予表彰, 以此督促此项工作的落实, 确保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安全。

3 结语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而且为推动整体社会的信息化搭建了平台。虽然目前还有许多难题尚待解决, 短期内可能无法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但只要加强领导, 不懈努力,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定能实现信息共享, 带动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使用, 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科技问题。

参考文献

[1]方小洵.网上技术市场的共建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启示[J].农业科技, 2007 (3) :25-27.

[2]谢松文, 余宗尧, 张绪华.创新信息平台服务现代农业[J].农民科技培训, 2010 (7) :9.

[3]吴华刚.推进福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J].情报探索, 2010 (7) :55-56.

[4]李玉环, 刘炎雷.健全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体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黑龙江档案, 2010 (2) :86.

[5]卓文飞.农业科技信息集成服务的分析与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 2009 (11) :5-7.

信息科技与电子银行风险管理 第5篇

信息科技发展现状

 完成了全省数据大集中

 各类业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不断丰富  更好更快更优的服务

 对业务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

 信息科技地位和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 信息科技风险日益积聚 信息科技风险的概念

 IT风险是指在对信息科技的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风险、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 特点:风险发生时影响较大

风险出现具有不确定性

对风险的估计或防范手段不足

对其他风险具有传导性

 对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最大的风险是对科技的不够了解,以至于没有纳入日常管理内容。

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商业银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银行信息科技风险事件

 2007年3月21日,某全国性银行因主机监控软件存在缺陷,导致业务交易阻塞,系统瘫痪近4个小时,所有营业网点无法正常开展业务;

 8月15日,某全国性银行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升级,但由于没有避开业务高峰期,导致个人业务系统运行不畅,业务办理速度缓慢,部分代理证券业务受阻,在持续5个半小时之后,系统才逐步恢复正常 ;

 12月21日,某全国性银行因运行中心核心网络设备出现故障,造成业务无法正常进行,虽启动应急预案,但仍然中断营业近1个小时;

 08年元月7日,某地方银行因主干专线的接入设备发生故障,造成在京117家支行网点柜台交易缓慢,业务无法正常进行,故障持续1个多小时才得以解决。

 06年4月,某大型银行间组织发生系统故障,导致所有银行卡跨行业务影响8个多小时

 2010年,发生多起某全国性银行、地方性银行、外资银行、银行间组织等严重信息科技运行事故。

监管当局VS信息科技风险

 2006年,银行业机构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通知;

 2007年,落实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整改及自评估工作的通知  2008年,发布《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应急管理规范(试行)》;  2009年,发布《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 2010年,发布《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要信息系统投产及变更管理办法》、《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等》

目前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

 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没有将科技纳入日常管理工作范围

二级法人体制下的科技建设矛盾和信息安全管理的矛盾

主要业务平台和结算渠道建设完成后,行社将成为特色业务、产品创新的主要角色

信息化快速发展造成行社科技管理的缺失:

对系统功能没有充分了解,影响业务管理,如授权、流程、劳动组合、产品创新

 科技人员不足、内部审计的空缺

现状:科技人员的缺乏,法人行社内部审计对科技信息风险管理监测的缺失

措施:未雨绸缪,结合精英培养工程,制定人才补充、培养计划

内部审计部门应配备足够的资源和具有专业能力的信息科技审计人员,独立于本银行的日常活动,具有适当的授权访问本银行的记录

充分重视科技队伍建设,做好人才储备,关键岗位

实现A、B岗

 没有正确认识业务与科技关系

科技的工具作用:引领作用、创新作用

科技工具的双面性:提高生产力水平和风险的隐蔽性、聚集性

关键工作:

业务规划、市场调研:科技充分介入

业务需求说明书:科学、详细,业务为主、科技参与

测试:重点关注、运行风险及业务风险关键

科技工作特点:风险大、责任大、压力大

科技人员工作软环境:理解、认可、支持,科技人员不是电工

科技为业务服务,科技需要走在业务的前面

 外包风险将是银行未来主要关注的信息科技风险

案例:

2006年4月21日,许霆与朋友郭安山利用ATM机故障漏洞取款,许取出17.5万元,许霆被广州中院判处无期徒刑。

2010年5月23日,云南农信昆明关雨信用社ATM出现故障,何鹏取1000元,取款机吐出了3700,ATM大方送钱近6万元。何鹏被抓,判无期,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又改判为8年6个月。

措施:关键系统维护必须严格管理,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清晰职责、履行审批手续,双人操作,换人复核,做好维护记录。

自己的系统自己管,落实制度、不能偷懒,外面的人员更要严管

 访问控制(内外网互联)

案例:

2004年,某大学生非法侵入合肥多家银行的计算机盗取客户资料,并公布于互联网上,对银行声誉产生了很大影响,该案是公安部成立网监部门后破获的第一起案件,该罪犯被判处2年徒刑。

某银行员工,采用拨号接入方式,在家中登陆业务系统,非法窃取资金500多万。

措施:关键系统维护必须严格管理,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履行审批手续,双人操作,换人复核,做好维护记录。

专机专用、内外网物理分离、部署检测工具软件、不在外网机器存放敏感、涉密信息

 由业务而导致的科技风险

案例:

2010年,某大型银行一分行,提交50000笔代发工资业务,随即又进行取消操作,导致该行计算机系统停止服务20小时,该分行行长被调离岗位,科技部门负责人受到处分。

分析:数据修改、批量代发、中间业务等,业务对科技风险具有传导性。

措施:严格操作管理,对批量业务事先做好准备工作。计算机物理环境风险

 计算机实体安全:资源管理、冗余、防盗、变更、维护  机房基础设施:防火、防水、温控、冗余  机房出入管理:门禁、登记、陪同、监控  值班与监控:  物理安全域

所有设备都要有备份、冗余 银行卡的种类及功能

 按照能否提供透支功能,银行卡可分为信用卡和借记卡  针对发卡对象的不同,银行卡可分为单位卡和个人卡

 按银行卡的帐号币种不同,银行卡可分为人民币卡、外币卡和双币种卡  储蓄功能、支付结算功能、汇兑转账功能、消费信贷功能 银行卡业务风险

 银行卡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 确定管理目标  进行风险评价

 风险控制及处置

银行卡风险管理的原则

 银行卡业务特有风险管理原则:

 从上到下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流程明晰化原则

 深刻理解风险和收益对称的原则

 应用统计手段和系统化管理的原则

 有效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原则。

银行卡业务风险

 银行卡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政策风险、声誉风险

 借记卡风险较低,主要是管理责任,包括:反洗钱、受理环境保障、风险提示义务 银行卡业务风险

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持卡人主观或者客观上的原因,违约拒付欠款而产生的坏账风险,由于信用卡属于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消费信贷产品,因此,信用风险是信用卡业务的一个最主要损失来源。

 应对措施:做好信用卡申请人员的身份、还款来源的审查工作,系统提供预警机制。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员、系统以及业务流程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风险,主要包括欺诈风险、内部操作风险、中介机构交易风险和系统安全风险。

 欺诈风险又分为欺诈性申请和欺诈性交易。欺诈者盗用他人身份信息而申请开户信用卡,是欺诈性申请,欺诈者盗取卡片或卡片的信息进行刷卡,是欺诈性交易。 欺诈风险也是目前最严重、危害最大的一类风险。

 应对措施:一是加强本行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建立各种交易风险监控机制,构建数据分析和风险预测模型, 二是加大与中国银联、公安部门及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合作,共享银行卡风险信息和风险控制的最新措施,通过各方的力量化解风险事件, 三是做好银行卡受理环境的预防工作,按照“谁发卡,谁负责”和“谁发展的特约商户,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特约商户进行回访制度;加大对收单机构人员银行卡受理流程的培训,做到规范受理,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 四是加强对自助设备的巡查和监控力度。

 五是加强银行卡风险宣传工作,提高持卡人风险防范意识。 内部操作风险

 是指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或操作失误造成银行资金损失,或者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与不法分子勾结、串通作案,引起发卡行或客户资金损失的风险。

 与外部欺诈风险和中介机构交易风险相比,此类案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由于是内部专业人员作案,手段更加隐蔽,对银行声誉的影响也更严重。 规范内部流程、明确岗位责任、加强监督制约

 声誉风险:往往是一种结果性的体现,银行卡业务环节中某一个利益主体在出现欺诈风险、系统安全风险或法律、政策性风险时,其未必会有直接性的财务损失,但往往会影响其良好品牌形象的维护,从而间接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 声誉风险也来自于客户的错误操作或是疏忽。安全风险会被夸大从而导致客户对银行失去信心。

 克隆网站、钓鱼网站等虚假网站会带来客户敏感信息泄露,引起资金损失从而影响银行声誉。

案例一:2009年3月8日,雷某在深圳某ATM机取钱,在正常输入密码后,听到点钞声,但出钞口未见钱出来,这时,雷某看到ATM机旁有一张“温馨提示”,就按照“温馨提示”留下的“服务热线”拨过去,对方在电话中称事主的银行卡出现故障,卡内资金已不安全,要求按提示转移到另一“安全账户内”,雷某立即在ATM上进行转账。导致资金受损1万元

 应对措施:加强对ATM机和转账业务的管理,未经持卡人主动申请并书面确认,发卡机构不得为持卡人开通电话转账、ATM转账、网上银行转账等自助转账类业务  为持卡人开通自助转账业务时,要向持卡人充分提示开通有关业务的风险,并要对持卡人进行更为严格的真实身份核查,确保实名开户。同时提示持卡银行卡密码设置不能过于简单、银行卡与身份证等证件尽量不要放在一处保管,领卡时及时在卡片背面签署持卡人姓名,不要在不安全的网站链接网银。

总结

 风险是可以转移的  风险就是收益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支撑银行业务发展 第6篇

监管对信息化建设新要求

过去五年,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国银行机构信息科技总投入和科技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多家银行机构将IT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从总体情况看,影响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稳健发展的关键问题正在有序解决,信息科技治理稳步提升。银行在信息化建设保持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三个矛盾:一是信息化建设复杂度不断提升与资源和管理能力发展滞后的矛盾,与银行业务迅猛发展相比,信息科技在组织机构、人才、技术、经验等方面均储备不足;二是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与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我国银行机构灾难备份和应急管理能力稳步提升,但与业务连续性管理全面要求还有差距,对业务连续性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三是电子银行蓬勃发展与信息科技风险突出的矛盾,截至2010年,超过100家国内银行机构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交易总金额增长迅猛,已成为银行主要交易渠道,由此带来的容量压力显现,同时,手机银行业务增长迅速,相关风险骤增。

为推动提升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加强行业信息交流和共享,探讨“十二五”银行业信息科技发展战略,中国银监会开设了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年会并将其制度化。在2011年11月举办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2011年会暨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层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监管部门针对银行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矛盾和潜在风险,结合行业现状与特点,对银行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夯实全面风险管理基础。银行应加强数据治理和数据标准工作,从战略角度启动和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将数据治理与IT治理、公司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新监管标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精细化、透明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特别是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及时性要求很高,这些都要通过IT系统实现。银行要统筹开展IT架构规划,保证资源投入,切实完成符合新监管要求的数据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并通过这一过程促进系统全面整合和共享,不仅为风险管理,也为产品开发、业务经营、管理决策等应用系统的架构提升奠定基础,进一步发挥信息科技引领作用,促进IT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协同。

切实提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能力。银行机构应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培养对信息科技风险的内生抵御能力。注重IT治理,借鉴国际经验,切实把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挖掘深层次问题,解决形似神不似的问题;加强信息科技规划,建立专门管理团队,完善规划的制订、评价、更新机制,全面开展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基础架构的规划整理工作;加强IT内部审计,发挥审计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同时,成立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层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银行业信息科技发展与风险管理的专业指导;深入传导监管要求,为银行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咨询;促进部门、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银行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银监部门将努力完善信息科技审慎监管框架,不断提升信息科技监管有效性。

创新对信息科技的内在要求

21世纪的银行业是以信息科技为基础的,信息科技已完全“集成”到银行的业务和经营管理过程,与其“一体化”,成为其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银行转型和电子银行发展对科技创新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银行业在经营模式上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电子银行高速发展。电子渠道在降低成本、扩大交易规模、加快产品创新速度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据统计,2010年,国内某大型银行电子银行的交易量相当于其17000个物理网点的交易量。在电子银行体系中,业务、科技密不可分,业务模式创新、产品研发,都需要信息科技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持。

银行业务转型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银行内部有功能完善的业务流程,具备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功能与定价功能,而合理的业务流程需要各应用系统之间良好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信息共享。

银行业围绕业务结构优化和流程银行改造,以及客户信息和风险数据的整合,要求信息科技有更快的响应能力、更安全的保障能力、更强大的支持能力,达到有效细分市场,有效识别客户,满足客户个性化、综合化要求的经营目标。这需要银行机构进一步促进信息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增强信息科技创新与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科技引领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方向,是锐意进取,科学创新,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确保更加安全、稳健,更加有竞争力。信息科技要承担起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发展质量的使命。首先,信息科技要成为推动银行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差异化战略的关键原动力。创新是银行业发展的源泉,创新的核心已经不是简单地增加产品种类,而是要跟踪消费者需求,以信息科技的广泛深入应用,开展一系列的制度、流程、产品的再造和创新,提升竞争力。树立科技引领的理念,逐步推动信息技术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其次,信息科技要成为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助推器。银行机构要建立一体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涵盖各类风险,贯穿风险战略制订、风险监控、风险管理和压力测试各个环节,这要求银行机构以业务和风险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科技为手段,加快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加强数据治理,提高风险数据质量,构建全面风险管理基础设施,实现风险计量精细化,风险决策科学化,风险管理体系化。

风险管理对信息科技内在要求

随着IT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应用,信息科技成为银行运行中最关键的因素,银行业的风险特征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信息科技应用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带来了交易量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增强了风险的传染性,实质上形成了新的风险类型。201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事件频发。例如,2011年4月,韩国农协银行内部网络遭黑客攻击,导致部分数据被删除和篡改,大量服务器瘫痪,系统服务中断三天,影响正常业务开展;澳大利亚国民核心系统故障。这些事件体现了信息科技风险的突发性、传导性和放大效应。

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等一些国际组织,对金融危机中银行业风险管理和IT建设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认为金融危机最深刻的教训之一,是金融机构IT系统不能有效支持风险数据整合,导致风险数据失真,不能在企业层面和跨业务条线层面识别风险。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系统,关系到银行机构风险防范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同时,完善的信息系统也是银行完善运营机制、提升管理效率、丰富产品和服务、强化风险管理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当前我国银行业身处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时值“十二五”开局之年,信息科技要承担起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使命。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前瞻的思维谋划信息科技发展蓝图;要进一步树立合规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以“保运营安全、促业务发展”为主导思想,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加强保障、有序推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农业科技信息管理 第7篇

一、年轻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档案载体从传统的纸质形式大规模地转化为电子、光盘等新型档案材料, 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能也从传统的档案“物的传递”转变为“知识传递”和“信息传递”, 其工作重点也从以往对纸质科技档案材料的收集、加工、整理、提供借阅服务转化为主要是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并随时跟踪农业科研最新研究动态, 及时为广大农业科研人员提供最新最前沿的农业科研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 在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 也给档案管理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快速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灵活运用于档案管理工作, 为农业科研人员服好务, 这是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 年轻人在这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大量纸质和电子信息的产生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 必将导致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复杂化, 任职年轻化是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保证, 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敏捷地接收新鲜事物和从容面对日新月异的档案管理工作大环境。同时, 年轻人创新能力较强,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容易使人不思进取、工作懈怠, 不利于在工作上不断推陈出新, 容易陷入“你交我才存、你用我才提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被动局面, 使农业科技档案资源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甚至出现一些农业科技档案时间久了就无人问津的情况, 白白浪费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不利于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促进农业科研发展中的巨大潜力。要适应日新月异的档案管理工作未来发展新趋势, 就一定要做到档案群体的年轻化, 利于整体创造力的稳步上升和知识结构的快速更新, 档案管理人员的年轻化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专业化

由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都是服务、支撑于其他部门, 造成其工作的从属性, 因此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都不受重视, 档案管理部门在各个单位中都处于边缘化部门, 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员都是由机构改革优化下来的人员承担, 甚至是照顾家属从业, 造成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混乱, 没有统一标准, 形成“谁都能做档案工作的局面”, 多数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资历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 工作人员存在年龄老化、知识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同时,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内容枯燥、单一、没有突显度, 不像科研工作可以通过论文、科研成果等形式来突显工作业绩, 另外, 档案管理人员待遇低, 属于各个单位被边缘化的人群, 因此造成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入这一行工作, 特别是高学历的专业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重视程度的加大, 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越来越高, 受重视的程度也在逐步加大, 档案管理人员的配备上也逐步趋向于高学历、专业化。尽管档案管理工作日益专业化, 但是目前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使用人才的标准, 随意性较大。虽然有些地区举行了档案管理工作上岗前的培训考试, 并发放了上岗证, 但是并没有严格的规范与标准, 培训时间短且内容表浅, 流于形式。而在国外,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已建立了档案职业证书制度, 建立了客观、公 (下转第52页) (上接第30页) 正、科学的职业资格考试体系, 不同规格的档案机构、不同层次的档案岗位需要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考试。2004年, 我国上海首先推行了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 对档案执业资格制度在全国的推行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可以预见, 从业人员持档案执业资格证书上岗将是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复合化

信息化时代, 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更加融合渗透, 学科界限日渐淡化, 农业科学研究也与其它学科研究之间更加深层次地相互交叉融合渗透, 这些变化, 要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自身档案管理专业的知识,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从而形成档案人员双专业或多专业的复合知识结构的趋势, 只有这样档案管理人员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

随着用户需求从传统地检索档案文件服务拓展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 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向整合与深层次加工利用转变,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收集、加工、整理档案信息资源, 而且要根据农业科研的发展主动开发相关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通过网络等载体及时提供、发布给相关科研部门, 尤其是应注意直接跟踪有关研究课题, 善于把握其最新动态, 运用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综合分析等方法, 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加工, 从而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因此, 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熟练应用和综合分析能力已成为现代档案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专业技能。同时,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本行业农业科技专业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掌握和了解相关课题研究动态, 进行整理、汇总、分析相关课题资料, 以便让农业科技人员更好地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档案, 不断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生产水平, 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档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日益朝着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形势,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日益朝着年轻化、专业化、复合化方向发展, 以期达到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大力促进农业科技档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宋喜梅, 林家丽, 郑良永.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刍议[J].农业科技管理, 2012 (5) :53-55.

[2]黄雯.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29) :135-137.

[3]童亚芬.现代档案管理人员群体结构模式及优化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1) :101-103.

[4]姚淼.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分析[J].山西档案, 2010 (3) :24-25.

中国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 第8篇

1 中国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变动的趋势

我国在最近五十年来, 建立出了个传统农业信息管理的系统。给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起了基础的支持。可是进入了九十年代后, 我国对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脚步, 建设起了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信息管理的系统, 基本上起到了这三个方面趋势转变[1], 如表1, 表示了以前和如今的农业管系统变化趋势表。

2 中国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技术

农业信息管理大体能够划分成微观信息管理和宏观信息管理两种, 正常来说, 微观信息管理是指信息资源的管理, 而宏观信息管理是指信息系统的管理[2]。从管理的技术来看这两类信息管理运用方式是有区别的。

2.1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技术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是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主要的管理工具。对于我国来说于1986年农业科学院的信息专家对MIS在农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就行了研究。直到今天, 我们国家还是对这个系统进行使用、更新, 而且还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优化, 改善系统的很多不足[3]。

2.2 宏观信息系统管理技术

宏观信息系统管理技术主要是指信息资源战略的开发, 1980年左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对信息资源的战略进行开发以及应用, 为了提升组织管理决策的水平, 所以规划出了全新的战略信息系统。SIS就是当时开发出的成果, 其实SIS就是一个对组织内外信息资源战略的系统[4]。SIS体现出了合理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来增强自身的实力, 从而可以获得竞争的优势战略, 可以说是对信息管理战略的竞争。

3 中国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一般是由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设备和财务资金四个子系统构成, 每个子系统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运行系统, 又是相互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整体系统有统一的整体功能, 二级系统有各自的特殊功能, 中国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微观农业信息系统管理尤为重要。这个系统主要由信息资源收集和加工、信息资源研究和开发、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流通等三个系列化的紧密衔接的三个流程或三个环节构成。

中国的各类农业科技、教育和经济信息机构, 几乎都形成了这三个基本构成部分, 而且都有相应的方法系统和技术体系, 以实现各个文献信息中心或图书馆或资料室的信息资源的收藏、加工和流通三个基本功能。但由于不同类型或不同部门的信息机构具有不同的服务对象, 因此, 这三个基本构成部分又具有各自的特定内涵和特殊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忠.中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与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 (S1) :201-206.

[2]戴建国, 王克如, 李少昆, 等.基于国营农场的作物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 (11) :2159-2167.

[3]郭洋.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5.

浅论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 第9篇

一、科技档案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科技档案信息化,就是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具体来说,由于科技档案载体多样、保存期限较长,在存储过程中,出现纸张受损、受潮、虫害、光盘失效等危害的几率就较高;由于科技档案反复查阅率高,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原件受损或遗失,给科技档案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每年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维护,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当今社会正步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新时代,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利用,科学信息的交流、利用必将推动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二、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大量的传统科技档案资源需要进行数字化处理,且处理环节繁杂。

档案信息化建设已开展多年,科技档案数字化工作量大,环节多。例如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环节就主要包括:档案整理、目录建库、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质检、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成果管理等。因此科技档案信息化仍旧遗留了大量未能闭环的问题待处理。

(二)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

办公自动化、办公无纸化等事务的出现,使科技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科技档案中的合同档案的审签单,在现代化办公中审签单的起草、审核等运作过程均在办公自动化平台上,通过网络流转进行。由于档案管理制度还停留在档案原件需签字盖章才为有效文件,那么通过办公自动化平台流转完成的合同审签单,还需打印纸质版本,重新找流程过程中行为人进行签字盖章。这就使得工作出现重复性,滞后性。

(三)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能力亟需培养。

科技档案信息化,档案管理人员的传统档案管理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传统科技档案管理,从形成、移交、保管和利用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手工登记、即设有“科技档案移交、接收目录”等相应的登记本,虽然手工登记保证了移交者和接收者的认可度,但查阅不方便,工作效率低。传统科技档案管理,档案一套存档,一套借阅,借阅档案查阅次数多,会对档案造成一定程度的损毁。此时档案管理人员需将存档档案提出,进行再次复制等工作。这也对原始存档档案造成一定的危害。

提高档案人员信息化能力,可让档案管理人员结合传统档案管理的优缺点与信息化管理理念,进行管理模式、制度的更新。有效提高科技档案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提高原始档案的保护能力等。

三、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议

(一)科技档案数字化几点建议。

1. 档案管理系统平台设置及调整。

按照《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中的内容,设置调整档案管理平台中的著录项、字段长度和内容等要求。著录项应全面考虑到各个科技档案种类的具体录入内容,例如竣工图,应设置最高版本、原始版本著录项。字段长度应依据实际情况及规范表格中格式的要求,分别设置长度。内容要求的设置,也应依据规范表格的格式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例如案卷题名,建议依据科技档案封面及脊背的格式要求,来设定字数限制等。

按照《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制作报表。一般科技档案报表包含封面、案卷目录、卷内目录、备考表及脊背五项。若在基建期,大量科技档案集中收集的时间段,还可依据实际情况,添加及减少报表内容。如科技档案脊背中,应包含的正副本,可在档案管理系统平台上增加正副本著录项,内容为下拉按钮正、副。动作链接到脊背报表上,就可在打印脊背的同时,打印出正副。调整虽小,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 科技档案的扫描。

根据科技档案幅面的大小(A4、A3、AO等)选择相应规格的扫描仪,如工程图纸可采用工程扫描仪进行扫描。大幅面档案可采用大幅面数码平台,或者缩微拍摄后的胶片数字化转换设备等进行扫描,也可以采用小幅面扫描后的图像拼接方式处理。

根据科技档案载体状况选择具体扫描方式,如纸质档案过薄、过软或超厚的档案,应采用平板扫描方式;纸张状况好的档案(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47页)可采用高速扫描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

认真填写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过程交接登记表单,登记扫描的页数,核对每份文件的实际扫描页数与档案整理时填写的文件页数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应注明具体原因和处理方法。

(二)科技档案制度几点建议。

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工作较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更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它需要有统一的档案信息采集标准,统一的规范化数据类型。实行科学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档案用语,建立一个完善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络系统,快速、有效、有序、合法地把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大幅度提高档案数据库的信息量,档案部门通过挖掘自身潜力或借助外力加强数据库管理软件的研制,是加强档案建设的当务之急,搞好各项档案基础业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是档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1. 基建期科技档案标准制度,

应提前制定。科技档案的大量集中收集工作在基建期内进行,应以信息化建设为前提,提前拟好基建期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如招投标工作开展之前,应提前和招投标部门约定,各投标单位投标文件及本单位招标文件,都应在符合档案要求的前提下(如正本为有法律效力的原件、页码清晰等),保存电子版文件。

2. 科技档案信息化制度中的信息安全建议。

为防止未经授权或者偶然因素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破坏、更改、非法利用或恶意泄漏,以实现信息保密性、完整性和利用性。应制定相应的档案信息安全制度。如规定建立网站必须设立防火墙,进行安全扫描入侵检测,安全或隔离等。用户通过网络进入网站服务器,需要对档案信息利用者进行身份认证,从而得到在网上利用档案的资格,积极采取授权访问、拒绝非法访问,安全监控、日志管理、病毒防范等有效措施,预防网上黑客攻击,同时档案信息资源网络系统安全需要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进行不断调整和加强

科技档案中电子档案在其形成、移交、保管和利用等各个环节中都应该保持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信息安全制度尤为重要。如应规定形成过程中档案部门对电子文件的定期监管、移交的电子文件相应的存储格式、保管过程中不同类型档案库房的温湿度规定、提供利用过程中的不同用户角色的权限设置等。

3. 科技档案信息化人才培养几点建议。

按照档案工作信息化的要求,从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中转而投身到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工作当中去。掌握各种档案工作信息源以及信息检索工具、检索方法等方面知识;能将科技档案依据信息化要求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排序、归类处理,充实档案数据库。建立以信息化人才为领头人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队伍。

综上所述,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从现状着手,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尽快完善制度。未来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信息化,通过它,科技档案将带动企业其他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促进企业发展,提高档案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向档案管理工作的新高度进发。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档案信息化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而言,不只停留在保存原有资料的功能上,更重要的是从科技档案信息化现状着手,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完善制度,依靠现代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资源,利用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崭新平台。

关键词:科技档案管理,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科技档案数字化

参考文献

[1]孟世恩、王颖、何芳,《对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的理论思考》

[2]姜之茂,《档案人员上岗必读》,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年

[3]徐云、孙爱萍,《科技档案管理实验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农业科技信息管理 第10篇

一、公安科技管理与公安科技信息化的相关概况

公安科技管理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所有的公安管理工作进行指导, 从而能够有效的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这一系统的活动被称为公安科技管理。公安科技管理能够保证各种科学技术和科技研究成果正确的运用于公安管理的活动过程中, 实现公安管理工作科技信息化。

公安科技管理的职能主要有:

执行科技管理的任务, 提高科学管理的力度。目前我们国家各地的公安部门的建设规模不断的扩大, 人们对社会稳定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因此公安部门不能够仅仅的依靠传统的管理方法, 还应当提高管理的科学性, 完成信息管理的任务, 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规模扩大的要求。当前, 公安部门正在积极建设信息化, 不仅是技术的信息化还要追求管理的信息化, 还要保证管理手段信息化。主要措施有:提高公安科技管理部门人员的组织能力、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加强管理力度、规范相关的公安科技信息化的信息与指导标准。[2]

根据公安工作的特性安排业务, 为人民和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技术。在公安部门管理中, 主要是运用相应的科学技术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一般而言, 居民身份认证和统计系统都是由科学技术作支撑, 这样才能满足未来的需要。[3]信息系统能够使各地的公安管理系统相连接, 实现资源之间的共享和信息交流。

二、公安科技管理和公安科技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国家公安部门相关工作的发展和公安管理工作改革的推进, 陈旧的公安管理工作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需要不断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促进公安科技信息化。由于各项条件的不成熟, 导致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许多地区的公安部门对科技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促进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许多公安工作人员不愿意改变以往的传统工作方式, 习惯于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进行工作, 这就大大降低了管理的效率。不仅如此, 公安部门的管理人员为了应付国家的要求和号召, 在形式上进行科技管理, 但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 忽视了科技管理在公安科技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2) 公安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能力还处于比较薄弱的初级阶段, 阻碍了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目前, 一些违反法律的犯罪人员通常都是采用高科技犯案, 这样就使得公安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大大加深, 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受到严重的威胁。但是, 目前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远远的低于现实情况的需要。[4]

3) 公安管理工作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和全面的公安科技管理体制, 并且在公安管理部门内部职员的责任不分明, 不利于整体的管理。部门内部工作人员的职责不清, 导致内部关系不够和谐, 阻碍了公安科技信息化的进程。

三、提高公安科学管理质量和解决公安科技信息化存在问题的措施

由于在建设公安科技信息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分析其阻碍因素, 探析对应的措施, 以此来提高公安科技管理的质量, 促进公安科技信息化。其主要措施包括:

1) 积极宣传公安科技管理的重要性, 提高公安工作人员对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 积极运用新型的科技管理方式, 提高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不仅如此, 公安部门还应当深入与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方针, 将科技管理政策落到实处。[5]

2) 建立和健全公安科技管理机制, 保证机制运行的可靠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明确公安管理部门中人员的责任。这样才能够保证工作人员有明确的标准来规范自己行为, 而且还有利于实现科技管理的目的。明确职责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 为促进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6]

四、结论

加强公安科技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全面推进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 有利于提高社会的稳定性,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这种思想完全符合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冲开, 王云武, 杨婷.对当前追逃工作的思考——以富源县公安局“清网行动”为视角[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2.

[2]牛惊雷.公安科技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及机制变革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

[3]李媛.强化监察人员保密意识对提升廉政监察水平的特殊意义[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11.

[4]高勇.整体规划, 突出重点继续推进安徽技防工作迈上新台阶——访安徽省公安厅科技处处长范厚本[J].中国安防, 2010.

[5]丁兆威.平安湖北:用科技保平安, 以平安促发展——访湖北省公安厅科技信息处处长黄开兴[J].中国公共安全 (综合版) , 2010.

科技经费预算执行管理的信息化实现 第11篇

家科技部是最早应用预算管

理信息化计划开展业务管理的部门之一,大量地应用各种信息化技术,实现科技经费的申报、评估、批复、拨款、决算和审计验收的全流程管理,科技经费管理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成效。但是,随着十二五财政资金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重预算、轻决算”管理理念的各种不足也被显露出来,原有的基于顶层设计的信息系统远远不能满足管理的需求。

当前管理中主要面临的问题

从过去的“十一五”期间实际管理工作来看,课题经费的使用环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大量课题的经费支出存在着超预算科目上限的情况,导致审计与验收开始后,承担单位频繁要求科技部进行预算科目调整;

二是课题单位一方面以加快研究进度为名要求科技部加大拨款力度,另一方面课题经费大量结余,使得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下降;

三是大量的课题承担单位对于合作协作单位疏于管理,课题经费在合作协作单位中的使用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

四是一些课题违反课题经费使用的规定,随意转拨经费或将大额任务进行合同外包;

五是一些课题甚至存在着不进行独立核算的问题,通过临时调帐来应付审计与验收。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违反了课题经费管理的相关制度要求,迫切需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十一五”期间,三大主体计划的课题数量近2万个,涉及承担单位5千家左右,如果再考虑到合作协作单位,涉及单位数量将达到1万家以上。如何保障国家财政资金安全、高效地使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财政部、科技部曾经考虑采用报帐制的手段对课题经费实施实时动态管理,但是由于实际工作中涉及面广、成本太高、无法操作,最后不得不放弃。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们必然要通过管理改革和信息化建设两个方面同时入手,解决科技经费使用效率不高、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规范的问题。并且,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跨越时空,面向广大的课题用户、单位用户构建科技经费实时动态管理体系。

1.基本思路

要想管好上千亿的资金和上万家的单位能够按照规范使用科技经费,首先要在管理上进行改革,摒弃过去的“重预算、轻决算”的管理理念,通过专项审计、中期财务检查、财务验收和绩效评价等多种方式实施监督检查,严肃处理各种违法违规使用经费的行为。此外,还要强化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的职责,通过加强年度决算、健全信用管理机制、积极推进信息公开等手段对加大经费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切实维护财经法规的严肃性。

落实到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首先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科技经费动态监管系统,为各个课题单位提供预算执行规范化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帮助课题单位对课题经费进行管理,通过预警、流程审批等功能指导科技经费的合理使用,并为广大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经费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和数据支撑。

建设科技经费动态监管系统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实现科技部对课题经费的实时动态管理和监控,将经费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实现科技经费拨付的精细化管理和调控。我们可以通过对各个课题单位的预算执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并间接实现对整个课题经费使用的实时动态管理,及时发现违规现象,将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

2.实时动态管理体系的构建

构建实时动态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建设科技经费动态监管系统,该系统的两大功能就是产生与获取实时的科技经费使用信息与实现科技经费的实时动态管理。

1)科技经费使用信息的产生与实时获取

如图1所示,各个课题单位中的课题组在报销之前,必须通过我们提供的基于互联网络的信息化平台上,填写规定格式的“科技经费支出审批单”,相关管理部门根据科技经费管理制度的规定与要求对支出审批单进行审批,通过后进行打印,再由财务部门对支出审批单复核后记账报销,支出审批单则作为原始凭证附在会计凭证之后。

通过支出审批单,就可以把分散在各个承担单位、合作协作单位中的课题经费动态使用情况,通过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层层汇总、实时采集至统一的全国科技经费支出使用数据库中。

2)科技经费的实时动态管理

由于科技经费通过支出审批单的形式被实时动态采集至后台数据库中,这些实时的数据就完全可以为各级课题管理单位提供实时动态管理服务。

对于课题承担单位,以前由于不能对合作协作单位的会计帐进行检查从而出现的无法管理问题,现在则完全可以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对下属各个合作协作单位进行实时管理。

对于科技主管部门以及相关的监督审计机构,则可以通过对课题经费支出数据库的实时管理,通过信息平台的一些预警设置,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以实现科技经费的实时动态管理。

系统可行性分析

1.技术可行性

随着基于云计算的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互联网实现对各个单位的统一控制与核算已经广泛应用于跨国公司以及大型企业集团之中,基于软件即服务(SaaS)的云计算模式已经发展成熟并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例如,用友公司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伟库网,即:大量的中小企业可以不用买会计核算软件,只需要交少量年费就可以开通基于互联网的会计核算服务。这种用户不需要了解软件如何安装、维护,只需要交年费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相关服务的模式,是目前软件的一个发展趋势。

2.管理可行性

目前北京市财政局已经针对财政资金在各个市属事业单位中的使用,推出了预算执行软件,加强对经费的实时监督管理。

河北省财政厅也推出了财政专项资金即时分析监控系统,着重突出对专项资金监控、预算执行监控、监测预警的管理,对财政专项资金开展全程管理、即时监控和挖掘分析。

所以,完全有理由从制度上、队伍上、手段上等方面入手,建立科技经费动态实时的管理模式,不但为广大的课题单位服务,也可以大幅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信息化系统之实现

从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角度来说,基于SaaS模式的科技经费动态监管系统主要包括两大部分:1)面向广大科技经费使用者的系统,称之为预算执行系统。2)面向科技经费监管部门开放服务的系统,称之为动态监管系统。这两个系统面向不同的客户,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即预算执行系统负责为经费使用单位服务,生成动态监管系统需要的数据,动态监管系统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负责与其他的科技经费管理系统进行数据接口,实现信用管理、拨款预警之类的功能。

此外,为了系统的正常运行,配置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也是非常必要的,要求能够对上述的两个系统的运行提供参数配置和管理的功能(如图2所示)。

科技经费动态监管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对服务器访问的要求非常高。由于该系统涉及的用户数量庞大(20万人左右),且访问时间较为集中,必须采用可靠的系统服务架构,使之能够经受住高强度的访问压力。

如图3所示,可以通过数据库分区存储的方式解决数据库服务器压力大的问题,数据库按照功能划分,也可以分为基础数据库和区域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中包含的数据包括:单位/机构/人员信息,权限信息,课题/任务信息及绑定关系,预算批复数据,区域数据库分布情况,应用服务器负载数据等。区域数据库中的信息包括:细分的预算批复数据,预算执行明细数据,财务处理数据和生成的决算数据等。

数据库通过分区存储进行数据处理能力的分散,可以按照课题承担单位的所在地区进行划分,将课题分布情况和系统负荷进行测算,然后将全国范围内的应用按照大区域进行划分,比如北京数据库、东北华北数据库、华东华南数据库、西南西北数据库等。

系统应用及推进措施

科技经费动态监管系统因为涉及的单位众多,业务逻辑复杂,应用和实施面临很大的挑战。信息化系统都是“一把手工程”,要想成功实施与推进,必须做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系统的顺利实施。

首先要在管理上配套相关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预算执行数据的季报、半年报等制度,要求各个经费使用单位按时提交科技经费的支出情况,否则将会影响课题的后续拨款及该单位其他课题的立项。通过加强信息报送、信息公开机制,可以大幅加强经费使用的透明度,科技经费不分别核算等问题将彻底解决。

2.重视基层单位信息服务质量。

该系统不但为政府提供预算监管服务,更要为各个科技经费使用单位提供完备、细致和周到的服务。“帮助科研单位合理使用经费”将是系统设计的重要原则,系统中必须设计大量帮助基层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和决策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抵消基层单位的抵触情绪,推动系统的顺利实施。

3.建立起在线监督检查队伍和专家团队。

建立科技经费预算执行监管体系还在于建设高素质的在线监督检查队伍和专家团队,系统中可以设计大量的自动过滤功能,将大额、高危的支出信息及时让监督检查人员得知,以便及时作出反应。此外,还应该邀请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定期通过在线系统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这样也可以大幅降低现场审计的工作量和成本。

农业科技信息管理 第12篇

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只有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 工农业的发展必须以信息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依托, 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农业信息化作为手段, 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之一。这主要是因为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 将能够建立起完备的信息化体系, 使得长期处于劣势的农业在市场中通过掌握市场信息主动权来提高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能力, 通过针对性的调整策略让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 因为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对应的市场信息, 农业生产都是以农户自身对市场短期内的行情进行预判为根据进行的。这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小农户缺乏对市场的嗅觉, 不能及时地获得市场信息, 导致农产品销路不好。例如, 某种农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受欢迎, 部分农民就购买农机提供机械化生产服务, 部分农户跟风进行, 导致农机服务市场供过于求、服务量过剩、服务价格下降的连锁反应, 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 当前农机信息化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大中型农业机械组织过程中没有达到最优配置

因为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种类、型号众多, 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多机种、多性能机械联合作业的现象。大中型农业机械群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购买资金, 而且使用资金消耗量大, 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协调难以到位的缺点, 使得整个农业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受到影响。这时, 如何做好大中型农业机械生产过程中的最优配置是大中型农业机械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2.2 大中型农业机械维护、使用不当

大中型农业机械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缺乏科学的现场管理与控制问题, 造成了诸多的不合理现象。例如, 机械设备长时间等待、过度反复使用、恢复时间缺乏等问题。同时, 很多农户只有在机械设备出现明显故障特点之后再进行后续的修理工作, 不重视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保养与维护工作。同时, 在修理古城中不重视修理技术的应用, 给机械设备造成较为严重的二次损害。

2.3 注重经验使得大中型农业机械管理缺乏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

大中型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 更多地是直接采用基于经验与习惯的方法对设备进行管理。这种传统的方式对于大中型农业机械化早期小规模、单一机种的机械化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是随着当前机械种类的增加, 尤其是复杂机械数量的加大, 这种管理方式不但不能起到指导性作用, 可能反而会造成管理实践成本的增加以及管理资源的浪费。

3 信息管理技术在大中型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 将GPS与GIS用于农业机群的控制中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 (GPS) 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发展和成熟, 大中型农业机械地理位置的虚拟现实技术得以发展。当前, GPS技术与GIS技术主要用于大中型农业机械机群的控制当中, 可以用来进行农业机群的优化配置方案制定、农业机群作业的管理与实施。同时, 还可以显示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实时工作位置, 即时向中央控制单元发送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位置信息、地理信息, 从而为后续的大中型农业机械智能化管理提供参考。

3.2 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管理

当前, 大量的企业都针对其自身大中型农业机械产品的特点购买或者开发了与自身企业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些大中型农业机械信息系统不但可以实现对机械使用者生产活动的整体覆盖, 而且还可以建立起完善的面向市场、系统、灵活的管理信息系统。这将有利于大中型农业机械化管理的综合与集成, 同时在技术上有利于机械功能化、模块化, 便于系统的扩展、对接。当前, 大量的大中型农业机械企业管理系统为了了解其生产的机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 还将机械设备数据信息支持工作延伸到设备的生产使用过程中, 不但提高了企业产品的质量, 而且还提高了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有利于农业生产机械化。

3.3 将掌上电脑应用于大中型农业机械移动信息管理工作中

掌上电脑 (PDA) 属于一种典型的移动式手持信息设备, 该种设备可以持续为机械用户提供设备的信息查询和信息处理等数据服务。这种设备的特点在于:携带方便、价格较低、工作稳定性高、体型轻便等。当前, PDA已经用于大中型农业机械管理领域, 而且在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管理过程中体现出了其强大的功能, 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4 结语

本文在对信息管理技术在大中型农业机械管理中的作用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 分析了当前农机信息化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 针对性地提出了信息管理技术在大中型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为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程度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北斗星下一篇:企业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