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的地下经济

2024-06-23

网络社会的地下经济(精选8篇)

网络社会的地下经济 第1篇

1 社会网络的基本概念及表述方法

对于社会网络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给出的侧重点虽有所差异,但基本都认为,社会网络是指由一系列社会关系联结在一起的节点的组合,节点可以是个人、组织,甚至是国家,个体间的关系可以是人际关系、交流渠道、商业交换或贸易往来。

对于社会网络的表述,一般采用图的形式,最早将图论应用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Moreno,他在1937年的一次讨论会上首次使用了“社群图”,后来的学者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用二维空间中的点代表经济个体,用点与点之间的线代表经济个体之间关系的社会网络图,并构造了密度、网络集中度、联结强度和特征路径长度等指标来描述不同社会网络的结构差异。

密度是社会网络图中实际拥有的联结数与最多可能拥有的联结数之比,能够衡量社会网络中各结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对于一个由个节点、条联结组成的社会网络,其密度的表示式为,如果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是孤立的,密度为0;当每个节点都与自身之外的所有其他节点相连时,密度为1,此时形成的网络结构称为完备图

网络集中度是指一个网络中的联结集中于一个或者几个节点的程度,可以衡量特定节点所凝聚的联结数量。节点联结的数量越多,这个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就越重要。但网络集中度并不是衡量节点在网络中地位是否重要的唯一标准,还要取决于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

联结强度是衡量点与点之间联结紧密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在图中用虚线代表弱联结而用实线表示强联结。联结的强弱可以通过“在某一联结上所花的时间、情感、投入程度以及互惠性服务等的综合”来加以测量(Granovetter,1973)。强联结是指那些经常发生的、持久的和充满情感的关系,而弱联结则指那些偶然发生的疏远的关系。

路径长度是指从一个节点开始,不经过重复的点和线达到终点所经过路程的长度。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CPI)是衡量网络中路径长度的参数,路径长度决定了信息和知识的传递速度和难易程度,因此它可以用来衡量网络的效率。单个节点的平均路径长度等于该节点到网络中其他节点路径长度的平均值,而整个网络的CPI等于网络中所有节点平均路径长度的中值。

2 有关社会网络形成的经济学研究

2.1 对社会网络成因的一般性解释

在经济学中,对社会网络形成的解释主要采用了博弈论的方法,将经济个体建立网络的付出和社会网络对其经济活动的影响量化为可以衡量的成本和收益,认为经济个体通过权衡成本和收益来决定是否建立社会网络,只有当净收益为正时,经济个体间才会建立联结,从而形成社会网络。

Jackson和Wolinsky(1996)的联结模型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该模型假定,经济个体建立社会网络联结一方面能够获得信息、帮助等形式的收益,同时也要为联结的建立和维持耗费时间、精力等成本。联结包括直接联结(朋友)和间接联结(朋友的朋友)两种,由于信息具有时效性并且可能在传递的过程中发生损失,帮助也会因为关系的疏远而打折扣,因此,间接联结带来的收益要小于直接联结。在此基础上,Jackson和Wolinsky构建了经济个体参与社会网络的净收益函数:

其中,ui(g)表示经济个体i从社会网络g中获得的净收益,为i从与j的直接或者间接联结中获得的收益,pij为i和j之间最短路径的联结个数,个数越多,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越疏远;cij为保持联结所要付出的成本。为了简化分析,假设网络中的所有联结都是对称的,任意一对联结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均相同,即cij=c,δij=δ,c,g∈[0,1]。

运用这一联接模型,Jackson和Wolinsky推导出了经济个体构建和维持网络联结的成本c与均衡网络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果c<δ-δ2,则社会网络中的每个经济个体都会与自身之外的其他个体建立联结,网络结构的形式为完备图;随着成本的提高,选择建立联结的经济个体数量减少,当时,所有个体之间都不会存在网络联结。而当成本处于这两者之间时,均衡的网络结构将是围绕某一核心成员的明星图。联结模型揭示了不同社会网络结构形成的原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处于社会网络核心的经济个体通常掌握更多的权利和资源,是社会网络的最大受益者。而在联结模型中,由于其拥有的联结数量最多,耗费的成本最高,反而成为社会网络中净收益最小的参与者,这显然是和事实不符的。

2.2 企业间网络的成因

企业间网络是社会网络在企业间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企业间建立社会关系联结的途径有很多,如研发合作、合资、签定长期供货合同,甚至勾结、串谋等。对于企业间网络的成因,现有研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

(1)竞争模式说

Goyal和Joshi(2003)利用联结模型对企业间建立社会网络联结的决策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网络能否形成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直接相关。他们假定两个企业间的社会网络联结能够降低各自的生产成本,而成本结构和最终形成的网络结构会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和利润,然后运用联接模型中的净收益函数分析了在设定产量的古诺竞争和设定价格的伯特兰竞争两种不同的竞争模式下企业网络的均衡结构。结果表明,当企业之间的竞争为古诺模式时,若联结的成本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则每增加一个联结企业的利润都会上升,无论是否考虑消费者福利,完全联结网络都是唯一的均衡网络结构。而当企业之间的竞争为伯特兰模式时,如果所有企业具有相同的边际成本,则市场价格最终会趋于边际成本,每家企业都无利可图,因此,没有企业能够负担建立联结所需的成本。如果企业当中有一家为成本领先者,那么将只有这一家企业有利润,愿意构建网络联结。不管哪种情况,最终都不会有联结形成,因此,不建立网络是唯一均衡的网络结构。

(2)交易成本说

很多学者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对企业网络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在科斯使用交易成本对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作出解释之后,威廉姆森将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这三个变量作为企业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并指出当这三者处于较高与较低水平之间时,会形成一种中间组织形态,也就是企业网络。而Jackson和Wolinsky(1996)联结模型的提出,使运用网络结构对企业网络的成因进行解释成为可能。众所周知,企业间交易的过程是伴随着费用发生的,所有这些信息搜寻、讨价还价、签订合同以及监督合同执行的费用统称为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企业间有建立联结形成企业网络的动机,由于企业间联结建立的成本要远大于联结建立后的使用和维持成本,对于彼此间频繁交易的企业来说,建立企业网络无疑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

除此之外,许多学者注意到,社会网络中的强联结包含着信任、合作与稳定等因素,而企业中的每一项商业交易活动都含有信任要素,因此,企业之间通过建立网络关系能够促进彼此间的信任程度,降低交易成本。高静美和郭劲光(2004)通过研究指出,企业网络中的相互信任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事务的处理成本与防范投机行为,促使组织内部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合理地运用而提高组织效能。李丽(2007)通过信任运行机制的博弈分析展示了在网络组织中信任的作用,得出信任对于网络组织中企业间交易的发生以及交易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社会网络结构对经济个体行为的影响

3.1 社会网络结构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对于社会网络结构如何影响企业的行为,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联结强度、网络集中度以及结构洞等方面。

关于企业间联结强度的强弱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有两种不同观点。强联结理论认为,企业间保持的紧密联系可以塑造和增强彼此间的信任程度,为企业获取资源创造条件,通过传递影响力和信任感,加强信息的交流,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弱联结理论却强调,强联系往往会形成信息的循环,致使同质、冗余信息过多,获得更多的异质性信息需要依靠弱联结关系。Kogut(2000)认为,在实际中,企业可以从强、弱两种关系联接中获得不同的租金。强联结关系能够使企业成员相互高度信任,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产生科尔曼租金;而在主要由弱关系构成的开放性社会网络中,结构洞效应的存在使企业可以在相应的结构洞中建立起经纪人地位,通过广泛的信息桥接与获取来取得伯特租金。Hoffmann(2007)分析了企业对战略联盟的管理问题,发现强联结和弱联结产生的不同性质的租金会影响到企业获取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姜翰、杨鑫等(2008)以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为中间变量,研究了企业战略模式对关系治理行为的影响,证实由于强关系和弱关系为企业提供的资源不同,在不同的战略模式下,两种关系对企业的价值潜力存在差异,企业会根据其战略需要选择其主要利用的关系强度类型。王夏洁和刘红丽(2007)考察了社会网络中联结的强弱对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指出弱联结有利于新知识的获取,是企业获取无冗余的新知识的重要通道,而强联结更支持高质量的、复杂的或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

一些研究发现,企业在网络中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关系稠密区域内,而在于关系稠密区域的缝隙之中,居于结构洞位置的企业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相对于其他位置的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例如,黄海云、陈莉平(2005)通过研究嵌入性企业集群的结构及优势指出,在由众多中小企业围绕某些核心企业聚集形成的企业集群中,核心企业通常占有稀缺资源并结构性地分配这些资源,企业在网络中占有的结构洞越多,其关系优势和控制优势就越大,获得收益回报的机会就越高。

除了网络联结强度和结构洞之外,部分研究还分析了网络集中度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例如,Kakade等(2004)构建了一个包含社会网络联结的市场交易模型,假定买方拥有资金,卖方拥有产品,双方购买或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总是大于0;买方购买产品的时候总是从与他联结的价格最低的个体处购买,此处产品售完后,便转向价格次低的卖方,直到用完所有的消费预算;而卖方采取相同的方式制定价格,使他所有的产品都能以尽可能高的价格销售出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个体的网络集中度决定其收益,拥有联结个数多的个体在购买商品时可以支付更低的价格,联结个数多的卖方则可以索要更高的价格。但由于该模型中买卖双方联结的建立是随机的,因此很难进行具体的实证。

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网络结构对小企业和新创企业的影响。例如,王庆喜、宝贡敏(2007)认为,小企业成长需要充足的企业资源,而小企业自有资源的有限,决定了小企业主的社会网络规成为小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通道。他们引入了关系强度和关系重要性这两个维度的交叉项(即两个维度变量的乘积)作为对企业获取资源以及成长绩效影响的测度,结果得出小企业主的社会关系网络越强,小企业从外部获取企业成长所需资源的可能性就越大。曾一军(2007)指出,社会网络是新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环境要素。新创企业相对于成熟、大型的企业,缺乏信用资本,规模较小且资源稀少,更依赖与其他企业的联结及互动,因此,社会网络的运用是新创企业获取资源及创造竞争优势的工具。

3.2 社会网络结构对劳动市场中经济个体行为的影响

关于社会网络结构对劳动市场中经济个体行为的影响,已有研究非常多,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社会网络结构通过什么方式影响经济个体的求职、升迁活动;社会关系如何影响经济个体的工资水平和工作质量;社会网络结构对群体工作状态影响的趋同性。

Granovett(1985)对联结的强弱程度对个体求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强联结关系被圈在一个小范围中间,而弱联结关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跨越不同的行业,弱联结到处伸延,可以把社会网铺得特别远,非常广,求职的信息来源广,机会多,因而弱联结较强联结能产生更好的求职效果。

边燕杰(2001)对上述的弱联结优势理论提出了质疑,在分析中国数据的基础上,他发现,在中国这样一个职业市场相对还不完整的人情社会中,“人情”比信息更重要,长辈的推荐最有用,但是要得到推荐必定需要一定的关系,弱联结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强联结在中国经济个体的求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更符合强联结理论。

Burt(1992)提出的结构洞理论认为,经济活动在运作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产品交易之外的社会市场(Social Market),成员在此网络中发展相互关系,并且交换或分享与组织有关的信息,若一个人占据了交换资源的良好位置,则其拥有的资源较多,占据较多社会结构中介位置的人较易得到升迁。

上述研究主要从静态的角度说明了社会网络的联结强度和结构洞等结构特征对经济个体求职活动的影响,但是,经济个体的社会关系也会因工作而动态变化。Calvo和Jackson(2004)的研究表明,经济个体的工作和工资状况取决于以下因素: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拥有的社会关系数量以及与之存在社会关系的个体自身的工作好坏程度。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当企业中的某个员工因获得新的工作机会而选择辞职后,与其存在社会网络关系的很多其他员工也往往会跟着辞职,这种传染性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工资水平和辞职率在不同种族间存在天然的差异。

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结合了中国的特点对社会网络结构如何影响经济个体求职活动进行了研究。顾丽丽(2007)提出农民工和大学生群体求职都依赖于强关系。唐咏(2007)提出中国的劳动市场可以分为体制内与体制外两个部分,体制内领域是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体制外领域是指国内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体制内一般适用强联结优势理论,而体制外则适用于弱联结优势理论。张文宏(2006)通过对社会网络资源在职业配置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得出社会网络资源降低了求职效率,但却提高了求职者的目标收入,帮助求职者流出国有部门,流向无政府主管的市场化经济实体。这些研究对劳动市场中很多可以具体测量的变量给出了有效的解释,扩展了社会网络领域的实证研究。

4 结论和展望

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割裂了经济个体之间固有的社会联系,单纯从经济因素出发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研究结果往往与实际存在偏差。社会网络的引入提高了经济研究的解释能力,从嵌入性理论入手分析社会因素对经济问题的影响正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与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等学科对社会网络的研究相比,有关社会网络的经济学研究多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由于考虑了构建网络的成本和收益,因此能够检验出均衡的社会网络结构是否达到了社会最优,并可以对既定社会网络的成因进行解释。目前,有关劳动市场中的社会网络和企业间网络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理论,但由于数据收集以及变量衡量上的困难,相关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确定社会网络结构的衡量方法,进而完善实证研究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此外,在利用联结模型研究社会网络的成因时,由于使用了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导致均衡状态下的网络结构过于简单,对现实中网络结构的预测可能存在偏差,如何结合经济学理论对较复杂的社会网络结构进行建模和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社会网络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了其他领域学者的关注。近些年来,有关社会网络的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在阐述社会网络的基本概念及表述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从社会网络成因以及社会网络结构对经济个体行为的影响两个方面对相关理论进行回顾,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社会网络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做出展望。

网络社会的地下经济 第2篇

——读《地下经济学》有感

张嘉乐 经世济用最中南

地下经济,又可以叫第二经济、灰色经济、未观察经济和未统计经济,总的来说,就是那些实实在在存在的,但不计入各种数据(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失业率)统计之中的经济。

贩毒,淫秽,走私与犯罪固然属于地下经济,然而这些非法经济行为也只是地下经济的一部分,总的来说,地下经济包括合法与非法两部分,合法部分是使用货币但未统计到的经济和不使用货币未统计的经济,例如,在我国广大农村中都存在的物物交换,未经过正经劳务市场和劳务公司的雇佣,这些对收入和就业影响重大的经济行为都属于地下经济的范畴。

地下经济图示

GDP可以用收入形式来表达,在A点,人类刚开始有经济生产行动时,所有的经济都是以物来表示的;B点,当经济活动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货币作为流通的一般等价物产生,并伴随着货币交易的种种优势,原来大量的物物交换迅速的向货币交换转移,然而依然有部分经济保持着物物交换的形式;C点,当国家开始有了国家统计概念后,绝大多数的货币交换都被纳入了经济统计之中,然而还有非法的货币交易和部分的合法的货币交易未被统计,更不要说还存在这一部分的物物交换的部分。而到了如今的E点,我们仍然只统计了总收入中货币收入的一部分,L1E-L2E就是当前存在的物物交换的部分;而L2E-L3E就是非法货币交易和部分未统计的合法部分交易,我们常说的地下经济,就是L1E-L3E的部分。

而这些数据也对政府的统计行为与政策制定存在影响。各国都有相当数量的地下经济,为此,各国往往存在着高估失业率与低估GDP水平的状况,而由此引发的财政与税收政策就可能造成不尽如人意的方法。

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传统菲利普斯曲线。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论证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反向变动关系而在上个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滞胀”时期,菲利普斯曲线却呈现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正向变动关系,()宏观经济学对此的解释为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忽视了人们的预期作用。

然而地下经济学却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事实与理论不符错的难道一定是理论吗?事实特别是我们所观察到的经济事实会不会出现问题?

菲利普斯曲线L

当经济受到外生因素的影响时,例如战争,对政府的不信任和管制经济会促使一部分人口与产业转入地下经济,而在政府的统计之下,这部分人口已经被划分为失业人口,在政府的表格上,失业率从菲利普斯均衡点U1转移到了U2,而实际的失业率依然是U1。而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采用传统的菲利普斯理论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导致通货膨胀率由0上升到3,货币增长率超过了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形成了新的均衡。以上帝角度来看,这变化是U1点上升到A点,是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但在政府统计的眼里,U1点变化到了D点,形成了上升的菲利普斯曲线L。

所以,如果政府保持着稳定就业这一指导方针又没有考虑外生变量引起了经济人口向地下经济转移的情况,那么就会造成观察到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双上升。

变化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地下经济学说的一个应用,而除了用来解释理论,地下经济学说与现实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市场化阶段的大国,地下经济的规模与经济的管控程度呈现倒U型关系,在绝对管控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不存在地下经济。而在完全市场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地下经济与地上经济没有区别。

地下经济的规模

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阶段,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保持着对经济的控制。而无论认为我国的经济是更倾向于市场亦或者是更倾向于计划,或者是两者的平衡点,地下经济的规模都不可小觑。

地下经济充分影响着就业,更何况是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我国官方并没有失业率的指标,往往使用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比例来代替。而社会上,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对我国的实际失业率进行了估测,而得出的数据也从百分之几到百分之三十几差异巨大。这差异有统计方法,统计口径,甚至个人利益的影响因素。当然也有对地下经济的不同程度的考虑的因素。

Web2.0引领网络经济社会化 第3篇

2004年3月, 欧雷利媒体公司 (O'Reilly Media Inc.) 负责在线出版及研究的副总裁Dale Dougherty在公司的一次筹备会上偶然提出了Web2.0一词, 该公司主席兼CEO提姆·奥莱理 (Tim O'Reilly) 立刻被这一说法所吸引, 并召集公司相关人员用大脑风暴的方式进行探讨, 进一步完善之。随后, 在欧雷利媒体极力推动下, 分别于2004年10月和2005年10月两次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全球Web2.0大会。从此, Web2.0这一概念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全球传播开来, 目前已发展到大红大紫的境况。它不仅给网络的内容带来了新气象, 还改变了网络自身的运作方式。

实际上, Web 2.0是个历史学的概念, 而非技术性的概念, 它是对Web发展历史断代的成果, 是相对于Web1.0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关于Web2.0的定义, 很多人持不同观点。Blogger Don从Web 2.0组成的角度让我们首先认识了Web 2.0:“Web 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 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 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互联网协会对Web 2.0的定义则让我们体会到了Web 2.0的内涵:Web 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 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它不单纯是技术或者解决方案, 更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 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 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在信息流动的世界里, 每个人开始从信息的消费者向信息的生产者和贡献者转变, 这样的转变也给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了铺垫。

二、基于Web 2.0的电子商务2.0

介绍电子商务2.0之前先来说说它的前身——电子商务1.0, 它诞生于互联网作为商务信息的载体之时。是从单纯的网页展示公司信息及产品, 发展到网络公司帮助企业建设网页, 再到后来的黄页和企业网站, 这是信息电子化过程, 内容仍来源于企业现有信息, 只是它的展现形式从传统的纸张到电脑上可以展示的信息。在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 利用电子商务开展贸易的企业获得了较丰厚的回报, 正是因为基于网络的商务模式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实际利益, 才得以使得电子商务1.0获得了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认可。

而目前, 随着网络时代由Web1.0逐渐发展到Web2.0, 这种新的网络理念可以说炙手可热, 当电子商务与其交汇碰撞后必然引起一场网络经济的新变革。Web 2.0与电子商务这两种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在各自发展的进程中, 很自然地交汇并紧密结合于一起:电子商务自然需要充分应用Web2.0的技术与精神, 将客户购买的决定权、发言权从商家手中转移给了买家, 由客户群体自己掌握。因此, 用户评论、用户推荐、用户标签、论坛搜索、BLOG、WIKI等等Web2.0色彩的应用将成为电子商务的必然选择。因为只有这样的平台才能够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而日益繁荣, 而不会受传统资源的限制, 它与传统经济形成一个鲜明的优势互补, 从而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基于Web 2.0的电子商务2.0, 其全新特色的形式与内容, 将标志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基于Web 2.0的电子商务2.0的出现看似巧合, 其实有其必然性。它们既有相同目标的思想基础, 又有相辅相成的客观条件。Web 2.0最重要的特征是以用户为中心, 而不是以物为中心;电子商务2.0的核心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 而不是以企业为中心。在互联网上, 用户与客户都是被服务的对象, 而这两种对象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是趋同与重合的。电子商务2.0同时也具备了Web2.0的特点, 而同时又具备了自身的独特性, 电子商务2.0平台的特点概括为:去中心化、共享性, 以及易参与性。

第一, 去中心化, 注重个性化信息, 强调用户的需求。用户之间没有谁是主导, 也没有等级区别, 只有分工和角色不同。信息的发布也不再是从速度和数量上来堆砌, 而是对内容进行筛选和分类, 同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个性化定制, 最终呈现给用户的信息服务是经过信息组织、技术手段处理, 用户的体验和感觉成为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服务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 信息服务市场更加细分。明确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流程, 从专业化和精细化入手, 着眼于用户个体复杂而多变的需求, 完善客服体系。提供一个用户参与的信息收集、创建、发布、管理、分享、合作、维护等平台, 强调开源、参与、个人价值和合作, 充分提升用户体验, 从而培养用户忠诚度和树立品牌知名度。

第二, 共享性, 注重信息交流的共享。由于网络是可读、写的, 用户的信息反馈可以随时进行, 信息源同时也可以随时更新信息, 形成一种真正的双通道交流模式。在六度分隔理论上产生的SNS (社会网络) 的应用使得信息交流呈现网状结构, 形成多渠道信息交流模式, 尽量使厂商与消费者在提供和获取信息的质与量上都渐趋对称, 从整合现有技术、服务和信息资源入手, 抓住服务的核心竞争领域。在创新理念的引导下, 实现组织体系中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 聚合服务与技术手段, 以轻松耦合的方式构建非正式、低成本、简便的企业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系统, 将信息交流、知识管理、企业竞争和学习创新的过程合而为一, 发挥企业群体智慧, 提高企业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水平, 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第三, 易参与性, 企业参与的门槛降低, 独立性增强。每一个参与的用户即是生产者, 也是消费者, 使网络从以门户、社区、搜索这些“集约型服务”为中心, 转移到以独立自我为中心, 围绕独立个体的需求开发技术、设计新的服务与商业模式。企业用自己的商务活动直接参与互联网, 在自己完全独立的网站上进行。一切核心商务及其管理, 甚至参与网络商务活动的方式——选择B2B还是B2C, 标价还是拍卖, 提供信息还是获取信息, 接受所有访问者还是做出筛选, 给不给某些用户特权或者特惠待遇等等完全自己做主, 充分满足成长型、成熟型企业的需求。同时又与面对消费者、买家或者信息需求者的门户无缝连接, 以独立的自我分享网络的繁荣。

总得来说, 电子商务1.0是经营者推动网站, 用户处于被动;电子商务2.0则是经营者邀请用户一起推动网站, 用户处于平等或者更高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 用户间共享信息和分享体验, 从自身产生的信息中互补。易参与性又使得大量中小企业独立、自主地参与电子商务, 此时才将是电子商务产业能量真正爆发的时刻。

三、电子商务2.0的应用

第一, 电子商务2.0首先凸现的优势, 就是对商业诚信的贡献。因为电子商务在诚信建设上是把双刃剑, 它的虚拟性带来的最大负作用是为非诚信行为创造了天然的条件, 但其厂商与消费者联系的直接性 (消除了中间环节) 和超时空性又是对非诚信行为制约的“紧箍咒”。通过它可加强多种信息渠道建设, 尽量使厂商与消费者在提供和获取信息的质与量上都渐趋对称, 对商业诚信产生积极的、良性的引导作用, 使讲求诚信的厂商获得更多利益而更恪守诚信, 使原有投机心理的厂商为自身的长远利益不愿再冒犯诚信规则。例如淘宝网的用户评级系统, 对于每一次交易的诚信度每一位参与用户都有评价权, 不仅保障本次交易的诚信度, 对其他用户也具参考价值。

第二, 电子商务2.0也为电子商务的在线增值提供了最佳机制。无论是B2B、B2C, 还是C2C交易, 一般都是从对买卖双方进行聚合与交易匹配两方面来获得市场增值。电子商务2.0则在促成消费者市场成熟性的基础上, 让买卖双方自觉主动地聚合于一起, 各自低成本、高效率地寻找到合适的对方, 通过将“合适的商品卖给合适的买主”的最佳匹配, 来创造更多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同时还可借此深入地了解消费者的偏好, 及时提供在线的个性化服务。

第三, 电子商务2.0可用于深层次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本义也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来组织推动整个企业的经营, 其主要功能是记录客户与企业的交往和交易, 将相关信息、特别是将有可能改变客户购买行为的信息加以整理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商业情报研究, 以了解竞争对手、行业和市场的动态。把电子商务2.0应用于客户关系管理, 既可拓展管理的广度, 又可挖掘管理的深度。

第四, 电子商务2.0可用于消费者对商品的高效率选购。现时网上信息浩如烟海, 如何将这些庞杂散乱的信息便捷地转变为对企业自身及用户有用的信息?现在的电子商务2.0很好地利用了搜索技术带来的商机, 通过搜索关键词可以将产品和企业更精确地推广到网络用户, 为此产生了搜索技术触发的新经济, Google、百度都是电子商务的发展的强大需求下获得了强劲的发展, 而一些应用该模式的网站, 不仅会把厂商与商品的信息汇聚在一起, 更注重把用户购物使用的体验评论聚合在一起, 使消费者能便捷地查到所需信息, 大大节约了时间与心理成本, 提高了选购商品的效率。

第五, 电子商务2.0还可用于网站建设精细分类商务社区。目前一些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 都设有行业社区或论坛, 如阿里巴巴、腾讯拍拍等。但这些社区、论坛虽有大致分类, 却如前所述信息杂乱, 主旨不明, 厂商信息居多, 用户言论较少, 更鲜见双方交互的信息, 没能形成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以评议商品为主题的分类商务社区群落。若各商务网站的决策层能明确电子商务2.0的利好优势和发展前景, 舍得投入成本建设好大规模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分类商务社区群落, 并将其设置于较醒目诱人、便利查找的层次, 它将为网站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蓄足强力的后劲。

四、结语

Web2.0是一个流行的互联网概念, 它代表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 更是一种网络时代、应用理念的转变。Web2.0着重于人纬度, 它体现出利用互联网体现出个体的行为对网络信息的丰富和编辑, 体现出一种个体文化。搜狐副总裁王建军理性的分析出, 为什么具有纯正互联网本质的web2.0现在才起来?因为世界总是在循环, 时机很重要。现在互联网在进行着改变, 从中心化到非中心化。Google的成功就是把全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居为所用, Web2.0更多是让用户自己决定它的需求, 让用户自己去决定它想做什么, 这是Web1.0和Web2.0的最大的差别。原中国黄页网公司CEO蔡文胜也鲜明地表明自己对Web2.0的态度。他指出, 互联网的核心是一种交互、互动、参与, Web2.0应该说才是真正的互联网, 它体现了互联网参与的思想。而基于Web2.0的电子商务2.0, 以用户为导向, 注重“长尾”, 重视参与, 使其在新的网络技术下表现出更优的商业价值, 必将成为商务领域广大网络受众群的最佳选择。

摘要: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也是人类迄今正在进行着的最重要的创新。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成熟, 其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Web2.0的广泛应用, 以及电子商务广泛化、日常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电子商务2.0理念在电子商务领域崭露头角, 并开始发挥越来越广泛的作用。结合电子商务2.0的特点, 本文阐述了电子商务2.0的发展及其应用, 以期能够为基于Web2.0的电子商务2.0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Web2.0,电子商务,商务模式

参考文献

[1]TimO`Reilly.What IsWeb2.0Design Patternsand BusinessModelsfor theNext Generation ofSoftware[DB/OL].

网络社会的地下经济 第4篇

网络建设是根本。自4G牌照发放以来,南通联通致力于建设高品质的4G网络为南通市信息化建设发展贡献力量,4G网络建设总投资达到了4亿多元。截止目前,已建设开通4G基站3000个,实现4G覆盖到行政村,人口覆盖率达99%。在市区、县城、铁路、高速等重要道路均实现连续覆盖,校园、景区、交通枢纽、大型场馆等重要场景也实现了深度覆盖。全市4G网络平均下载速率达50Mbps以上,在数据热点区域,实现双载波覆盖,峰值速率已达到300Mbps,网页几乎秒开,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只需一分钟。于此同时,南通联通率先开通了高清语音,让通话体验升级。南通联通全力打造“速度快、覆盖广、信号强”的匠心网络,不断提升网络质量,丰富人们的互联网生活,努力让客户的体验更好。

二、创新服务措施,提升客户满意度

(一)加快网络升级改造,打造高速、优质网络质量。

南通联通为了向用户提供高速、优质网络,完成ADSL网络光改一、二期工程,同时完成FTTB小区PON口分裂网络优化工作,使南通90%的宽带用户享受到50M以上高速宽带网络。

为了保证网络平稳运行,南通联通每月安排维护人员对末端网络进行巡检,能及时发现网络中隐患,并加以整改;定期组织人员对宽带小区进行接入能力测试,能够及时掌握宽带小区真实接入状况,并对高负荷小区进行网络优化。

(二)打造高质量装维服务队伍,提供‘专家会诊’服务,解决服务短板。

装维队伍是一支在一线直接服务于用户的队伍,装维人员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用户对公司的服务感知,南通联通新进装维人员都要按照《江苏联通末端装维培训手册》对进行培训,只有通过培训考核人员才能进入装维队伍。

南通联通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考核办法对装维人员进行管理,每个星期对装维人员服务质量进行点评,每月组织装维人员进行培训工作,每半年对装维人员进行A、B、C星级评价,目前南通联通获得B级及B级以上的装维人员占比超过90%。

南通联通组建专家团队,并提供‘专家会诊’服务,处理日常维护中遇到疑难故障;大大缩短疑难故障处理时长,提供用户服务感知。

南通联通搭建网络测试平台,通过故障再现,由专家团队分析出疑难故障原因,提出疑难故障正确解决方法,并整理宽带疑难故障处理手册,以此提高装维人员故障处理能力。

(三)搭乘“互联网+”快车,实现透明化服务。

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各行业深入应用,公司推出多项互联网+服务,南通联通在微信公众号“沃爱联通”上推出宽带服务,用户可以在微信上实现自助报障、装移修进度查询、密码重置等多种功能。同时南通联通还把装拆移服务过程以短信方式发给用户,用户可以了解联通公司服务全过程。

三、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南通联通秉承“开放、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以“强政、兴业、惠民”为主线,聚焦“政务、行业、民生”三大领域,致力于成为“互联网+”的推动者和“互联网+”的赋能者。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近几年,南通联通参与建设了多项智慧城市项目,包括市政府应急指挥平台项目、崇川区政府邻里信息化平台、公安局移动执法警务PAD、城市公共wifi建设等等。通过互联网加速社会信息化发展,推动众多创新应用和服务,带动包括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各行各业全面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不同类型地下经济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5篇

一、前三次分配体制不完善, 为地下经济的蔓延提供了土壤

我国第一、二、三次分配体制还不是很完善, 分配的公平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导致贫富分化加剧, 弱势群体生活艰难, 只好转向体制外寻求就业生存, 地下经济于是大行其道。第一次分配由市场主导, 大部分普通劳动者由于不掌握生产要素, 在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 表现为国家和企业分配份额上升而居民份额下降;第二次分配由政府主导, 目前个人所得税、财产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健全, 弱势群体在分配中依然处于不利地位;第三次分配由富人主导,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慈善捐助规模小, 体制机制不完善, 难以形成气候。目前是从第一次到第三次分配都出现了问题, 这才使得第四次分配这一“怪胎”得以滋生蔓延。前三次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导致贫富分化加剧,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一般认为, 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比较平均, 0.2-0.3之间表示较为合理, 0.3-0.5之间表示差距扩大, 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相当悬殊或两极分化。据估算, 199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932, 表明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超出合理范围, 正在扩大且日趋严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呈现出持续扩大趋势, 以1985年和2007年相比较,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86倍逐步扩大到3.33倍。短短30多年, 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这必然引起经济主体的不平衡发展和打破这种收入分配不公格局的强烈愿望, 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经济活动规避政府约束, 以逃税甚至更严重的破坏法制的经济行为来改变收入分配格局, 从而引起地下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某些地下经济是社会特定阶段的转型产物

从国际经验看, 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都经历过腐败盛行、地下经济猖獗的阶段。依照衡量腐败程度通行的国际标准, 现今世界约有10%的国家腐败水平最低, 美国即名列其中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2005) 。然而, 美国政府赢得廉洁而高效的良好声誉仅仅是现代的事情。一个多世纪以前, 有关美国腐败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 贪污受贿、收取回扣、巧取豪夺、偷盗欺诈、内部人交易等形形色色的丑闻充斥着那个时期的美国社会。与今天一些被冠以“最腐败”之名的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相比, 那时美国腐败的泛滥程度和恶劣后果毫不逊色,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数据表明, 在1815至1975年间, 美国经历了一段腐败事件从层出不穷的高峰期到锐减并维持在一个低水平稳定期的过程。由此可见, 某些类型的地下经济是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 地上经济的供给水平、结构与需求水平、结构的矛盾为地下经济提供了必要的市场空间。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 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我国也是如此。

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 中国是一个只存在国有和集体经济的单一经济社会, 所有的社会财富都是全民所有, 全体劳动者公平获得社会财富, 地下经济几乎难觅踪迹。这种分配方式虽然保证了公平和公正, 但遏制了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致使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关系落后, 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物质匮乏和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双重困惑。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首先造就了第三产业中以流通业为代表的地下经济的繁荣。最早在农村和城市边缘人群中涌现出来的“万元户”, 以及后来出现的“官倒”、“私倒”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80年代初期的发财和腐败途径主要来自于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个体户”和国家垄断的贸易部门 (内、外贸) 获益。微观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轻型化的调整, 极大地缓解了短缺经济所造成的供需矛盾, 但与此同时, 在生产领域, 80年代的中国出现了一股制售假冒伪劣商品 (多属低档货) 的狂潮。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一是供给的短缺;二是收入的短缺。这两种短缺, 尤其是后一种短缺, 不仅能够解释80年代的假货横行, 也能解释90年代的造假升级。

90年代初, 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启动。从原始股分配、上市资格的审批、证券市场操纵, 到保险业、基金业、产权交易、计划利率与黑市利率长期并存, 以及贷款权力的使用, 每一次金融变革, 都伴随着由权力支配的巨大的利益再分配。国有资产管理由于存在产权关系不清和产权主体缺位的体制漏洞, 也成为国有企业负责人和相关管理部门大肆侵吞的对象, 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90年代末以来, 中国进入了“买方市场”, 而“买方市场”的形成与中国高收入者寡、低收入者众的分配格局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国在国际生产和贸易分工体系中仍处于劣势地位, 产业水平处于较低的层次。这样, 高端产品 (如信息技术产品、时尚消费品等) 供给不足, 难以适应高收入人群的需求, 中低端产品相对低收入人群的需求又供给过剩。当然, 地下经济也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提供了公开经济不可能提供的特殊商品或劳务, 黑色经济中的大部分行业都是因为能满足这部分人的畸形需求而赖于生存发展的。

三、低成本、高收益导致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黑色经济盛行

世界各国都有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被法律禁止的经济活动, 如卖淫嫖娼、走私、贩毒、拐卖人口、行贿受贿、地下工厂等在大多数国家均属于法律禁止的行业, 而这些行业往往市场需求巨大、利润可观, 如果人们想从事这些活动, 就不得不转入地下, 成为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黑色经济。有人估计美国这类黑色经济活动的规模占了地下经济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犯罪分子之所以甘愿冒坐牢甚至枪毙的风险去从事此类违法犯罪活动,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的理论, 是因为预期犯罪收益大于成本。一般而言, 犯罪成本包括三方面:一是直接成本, 即实施犯罪过程中产生的成本, 包括作案工具、作案经费、作案时间等直接用于犯罪的开支。二是犯罪的时间机会成本, 由于一个人把一部分时间用于犯罪, 那么通过合法活动谋利的时间就会减少, 由此自动放弃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纯收益, 即为犯罪的机会成本。三是处罚成本, 即犯罪被司法机关侦破并被判处刑罚对犯罪分子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 影响犯罪成本高低的因素有4个, 其中犯罪直接成本和犯罪机会成本与人们所受教育程度、工资收入、就业机会、年龄等相关, 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常量。惩罚成本则是以破案率为前提, 破案率越高, 犯罪者就越少。政府要采取的措施则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政策, 使黑色经济成本最大化, 最后达到减少黑色经济的目标。

而从我国的现状来看, 法律法规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比皆是, 构成犯罪成本的处罚成本较低, 对犯罪分子的震慑不足, 这是我国黑色经济猖獗的重要原因。比如, 对企业和个人的偷税漏税, 税务部门的依法惩处力度远不及国外严厉。对于黑工厂、黑矿山以及违法经营的娱乐场所, 只要不出人命, 违法者一般也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即便有人举报, 最多也就是行政处罚。特别是在目前“按领导指示办”高于依法行政的现实状态下, 法制力量对黑色经济的威慑力量十分有限, 更有甚者, 一些官员与黑社会组织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这种“官黑”结合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大降低了犯罪成本, 而只要犯罪成本低于犯罪收益, 那么“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还会存在, 黑色经济活动就不会停止。

四、法制缺陷导致合理但不合法的黑色经济屡禁不止

许多合理但不合法的黑色经济活动, 如黑车、黑摩的、无照餐馆、无照摊贩、高利贷等, 从业者大多是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 其存在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 而法制的滞后与缺陷是产生这些黑色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因。在需求方, 这些“黑色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价格低廉、方便快捷, 特别获得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青睐;在供给方, 可以低成本解决“地下职业者”的就业问题,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这些黑色经济活动对社会、对消费者而言都是非常需要的, 仅仅因为目前法律不允许, 就使其沦为“黑色活动”、“非法活动”。比如, 按照目前我国的工商登记规定, 个人开餐馆必须出示承租房屋的产权证才能办理工商执照, 但我国南方许多城市的“城中村”及城郊结合地区大量存在没有产权证的农民自建房及小产权房, 由此出现大量没有工商执照的“无照餐馆”, 由于没有合法手续, 当然连税务、卫生、消防等别的手续也都一概免了, 成为不折不扣、没人监管的“黑餐馆”。

在大小城市, 由于为建设城市文明而设置的行业“门槛”越来越高, 一部分谋生者难以获得合法经营资格, 不得不进行无证经营、违法违规生产, 沦为“地下职业”, 因此形成独特的“地下经济”。但这些“地下经济”的存在却有着现实需求, 如果“地下经济”统统关闭, 当地将会到处是失业人群, 城市人就会吃不上饭、理不上发, 经营者和普通消费者都将会非常不满。目前我国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 政府职能转变也远未到位, 导致许多此类社会服务不是没有就是被政府垄断, 或者价格高昂, 给低收入者带来极大不便, 而上述“黑色经济”服务恰恰在这方面体现出了效率。这样的“地下职业”者不仅很难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扶持、关怀和同情, 反而因为“妨碍城市管理”而不断遭受地方政府的打击取缔, 本已脆弱不堪的泥饭碗, 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砸烂, 长期打击下积累的怨气怒气, 一点就着, 容易使偶然事件升级成恶性冲突。

五、权力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贪污受贿现象层出不穷

从理论上看,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推导, 促使个体实施腐败犯罪的制度因素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教育机制的缺陷, 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规范的弱化。二是正式制度结构的缺陷, 主要体现在制度真空 (漏洞) 和制度结构中的短板效应等。三是监督约束机制的缺陷, 主要体现在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完善, 导致制度执行力不强。由于权力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的贪污受贿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在世界各国, 都有些政府官员掌握着资源配置的权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权力极有可能导致出现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黑色活动, 它们给一些人带来了收入, 而这些收入是从不向当局申报的。

有些国家的经济活动需要特别许可证, 人们为了取得许可证, 或有时只是想取得它的时间不要拖得太长, 就得以暗中行贿作为交换条件。如投资、进口、施工的许可证, 对某些规章制度的特许豁免权, 甚至由于供应渠道的阻塞, 想得到某项公用服务 (例如通电话) 而不能立即得到时, 确实能向主管官员花钱买到许可证、特别豁免证或某项服务。在一些国家中, 同政府签定的合同, 常常由愿意向身居要职的官员走后门“进贡”的某些人获得。德索托在《另一条道路》中列举了一个他和他同事所做的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实验:他们试图在秘鲁首都利马建立一个服装厂。为获得营业执照, 他们奔波了近300天, 2次对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使用贿赂手段。后来, 他们到纽约注册了一个同样规模的服装厂, 所有的手续仅用4个小时就办妥了, 而且不必向政府主管部门行贿。同样他们想在秘鲁注册个运输公司, 至少需要2年时间, 即使是办个小商亭也要43天后才能得到营业执照, 并支付600美元的各种费用。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权力的资本化、市场化一直伴随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由于没有同步建立起对权力的约束监督机制, 导致了公共权力的腐败, 各种贪污受贿现象应运而生。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 在90年代后半期, 主要类型的腐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平均每年在9875亿-12570亿元之间, 占全国GDP总量的13.2%-16.8%, 而我国国民工资仅占GDP总量的10%-15%, 这不能不引起国人的深思。

六、税费负担过重是产生未申报经济的根本原因

绝大部分未申报经济之所以从“地上”转入“地下”, 其初衷一般是为了逃避税收。当逃避税收成为可能时, 地下经济的成本收益率会明显高于地上经济, 因此税收负担是决定地下经济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 税收总额在许多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某些国家已达到50%, 与此相关的边际税率甚至更高。税率的提高, 使得为诚实付出的“代价”提高了。许多纳税人在纳税负担不重的情况下, 可能是诚实的;但税率提高后, 他们也开始逃税了。一国的税法越是复杂, 监管成本越是昂贵, 其地下经济所占GDP的份额就越高。这解释了, 在发达国家中, 为什么西班牙、希腊、意大利和比利时的地下经济份额很大, 而美国、加拿大和瑞士的地下经济份额相对较小的问题。

而在我国, 沉重的税费负担同样导致许多生产经营活动由“地上”转入“地下”。我国企业税收负担主要表现在实际宏观税负水平偏高 (行政性收费是变相税收) 。2007年, 我国政府收入 (包括税收、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债务收入等) 占GDP的比重为30%, 远超过同期发展中国家17.87%的平均水平。同时, 征税环节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税制设计存在较多漏洞。我国现行税制设计均存在过于复杂、不便操作, 对不同纳税人差异较大, 不够具体严密等问题, 这些都给纳税人偷逃税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征管水平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使得交易的规模、频率、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手段相对落后, 难以适应复杂的征管环境, 导致诸如民间交易、现金交易、劳务交易、网络交易等新的交易行为大量偷逃税款。

地下经济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 但在正规统计体系里面没有显示, 是一种“隐形”经济”

网络社会的地下经济 第6篇

随着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和施工工艺的革新, 现代建筑尤其是地下大空间结构中对大开间、大跨度的需求越来越多。现浇钢筋混凝土空腹楼盖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结构新技术, 适用于大空间、大跨度建筑[1], 同时具有楼板刚度大、隔声隔热效果好、节约模板、节省配筋以及自重轻、地震效应小等特点, 并可明显降低建筑结构的整体造价[2,3]。目前, 国内外对现浇钢筋混凝土空腹楼盖的结构设计已提出了可行且较为实用的计算方法, 如弹性薄板法、空间有限元法、等刚度法、网格梁法等[4,5,6], 并已在一些工程项目中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地下结构顶板所承受的荷载一般比地上主体结构中普通楼盖要大很多, 国内外对此楼盖技术应用于地下结构的研究还不充分, 尤其是空腹构造采用蜂巢芯空心模盒的技术经济性能研究更少。本文以某地下车库顶板结构为例, 研究了蜂巢芯空腹楼盖方案应用于该地下结构的技术经济效果。

1 工程概况与结构选型

某地下车库位于合肥市新站区规划中的国际商务集聚核心区域, 建筑平面近似为矩形, 建筑物总长353.85m, 总宽79.55m, 地上沿纵向布置4栋塔楼, 其余为广场, 地下为车库, 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其地下室顶板大部分区域为植被覆土及消防车道或消防登高面。地下两层, 层高分别为3.4m、3.8m, 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主钢筋采用Ⅲ级钢。

根据建筑布置, 本工程的地下结构主要柱距为8.1m, 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双向板肋梁楼盖、密肋楼盖和无梁实心楼盖等楼盖形式, 这几种楼盖形式从设计理论的完善到施工技术的运用都趋于成熟, 但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肋梁楼盖的跨度大、荷载大, 其肋梁对楼层净高影响较大, 为了不影响设备管道的穿越, 势必要增加层高, 增加工程造价。无梁实心楼盖虽然不露梁, 但楼板自重过大, 增加了柱和基础的荷载, 使柱和基础的截面尺寸及配筋都相应地加大, 且在较大的荷载作用下, 楼盖变形很难达到设计要求。

本工程跨度较大, 如采用普通现浇梁板式楼盖体系, 梁高约0.8~1.0m, 在下层空间梁将突出顶板约0.6~0.8m, 观感较差, 且顶板承受了很大的植被覆土荷载及消防使用荷载, 挠度变形难以满足设计要求。因此, 肋梁楼盖只能采用刚度大的井字楼盖或密肋楼盖形式。与蜂巢芯空腹楼盖相比, 井字楼盖和密肋楼盖不仅在施工工艺上存在肋梁侧模工作量大、施工工期长的缺点, 而且其框架大梁高约1m, 再加上消防喷淋管的设置等因素, 其净高远不能满足建筑功能要求。若采用蜂巢芯空腹楼盖, 框架梁可采用宽扁梁形式, 楼盖空心率达到50%以上, 楼盖自重降低, 可减少钢筋用量, 增加室内有效净空, 且在基础承受荷载大幅降低的情况下, 基础造价也相应降低。另一方面, 由于车库为室外工程, 蜂巢芯空腹楼盖中芯盒的双层效应在隔声隔热方面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 本工程地下室顶板采用蜂巢芯空腹楼盖结构方案。

2 楼盖结构方案设计

2.1 基本构造

蜂巢芯是以超高强无机胶结料为主要原料, 附以纤维增强, 复合制成具有整体性的轻质模盒空心构件 (图1) 。蜂巢芯壁设有增强冲击性能和强度的加强钢筋, 芯模四边底部可内凹形成凹槽, 其作用是固定模盒。该构件可根据板区格的大小制成各种规格, 壁厚仅3~7mm, 底面一般为正方形, 可选尺寸500~1250mm, 高度根据板厚具体确定, 在现浇混凝土空心结构中与钢筋混凝土形成整体共同受力。

蜂巢芯模盒在施工阶段是一个受力构件, 使用阶段则是楼盖的空腔构造, 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双向受力传力差异小、挠度变形小、抗剪抗扭性能好、抗裂性和抗震性好等优点[7]。蜂巢芯填埋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 与周边的框架梁、密肋次梁及上部楼板结合形成网格状密肋传力的双向空心楼板, 构成了钢筋混凝土-蜂巢芯空腹楼盖结构体系 (简称蜂巢芯空腹楼盖) , 其截面示意见图2。楼板浇筑成型并产生粘结强度后, 蜂巢芯底与上部现浇层产生“蒙皮效应”, 上下板之间变形协调, 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积极影响[8]。同时, 在刚度基本不变甚至有所提高的情况下, 蜂巢芯空腹楼盖可大幅度减轻楼盖自重。

2.2 设计方法

为分析蜂巢芯空腹楼盖的技术经济性, 本文以该项目G地块地下室顶板为例, 按空间有限元法对蜂巢芯空腹楼盖进行结构设计, 并与传统方法设计的密肋楼盖作对比分析。空腹楼盖主要构件尺寸如下:板厚400mm, 肋梁截面150mm×400mm, 柱帽2300mm×2300mm×600mm, 蜂巢芯750mm×750mm×250mm。

设计时, 可把蜂巢芯空腹楼盖看作是无梁楼盖的平板部分采用部分中空形式 (即在肋梁相交形成的网格内均采用空心模盒填充) , 内力分析按无梁楼盖的空间有限元分析[9]得到板中主应力, 然后按肋梁间距、框架梁 (暗梁) 宽度内的应力进行积分后得到肋梁、框架梁弯矩, 最后按照规范方法计算肋梁、框架梁的配筋。因此, 与传统无梁楼盖相比, 可节约混凝土用量, 减轻结构自重, 板配筋不需按实心板最小配筋率配置, 钢筋用量也可大幅降低。

与传统密肋楼盖设计相比, 可把蜂巢芯空腹楼盖看作对传统密肋楼盖施工工艺改进, 即为了改进传统密肋楼盖中密肋梁侧模操作面小、不宜施工、支模工作量大、模板侧向支撑不稳固、拆模后肋梁歪曲等缺点, 采用空心模盒填充密肋梁间的空隙, 解决密肋楼盖支模困难的问题。另外, 其计算原理与传统密肋楼盖也不同, 空腹楼盖采用梁、板内力分析合一的空间有限元分析方法, 按照应力进行楼板及肋梁、暗梁设计, 没有明确的梁、板和主、次梁之分, 而传统密肋楼盖为主梁支承密肋次梁, 密肋次梁支承楼板的逐级承载传力设计方式。因此, 空腹楼盖的计算分析方法更加合理、经济。

3 技术经济分析

3.1 材料用量分析

为进行两种楼盖结构方案的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选取G地块地下室顶板G-46轴到G-65轴交G-A轴到G-S轴范围 (面积5756m2) , 计算其主要材料用量, 结果见表1。

从表1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本工程在两种楼盖结构方案中的混凝土用量基本相当, 但蜂巢芯空腹楼盖方案的单位面积含钢量仅为密肋楼盖的76.09%, 表明采用蜂巢芯空腹楼盖方案, 不仅可有效改善楼盖的受力和变形特征, 且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 明显降低钢筋用量。此外, 蜂巢芯空腹楼盖的单位面积模板消耗仅为肋梁楼盖方案的59.41%, 模板消耗得以大幅减少, 这便降低了施工难度, 间接提高了工程质量。

3.2 概算成本分析

依据《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 (2000) 安徽省综合估价表》及相应造价文件对两种楼盖结构方案的成本进行套价与换算, 当采用空腹楼盖方案时其成本概算为494.44元/m2 (蜂巢芯模盒及其安装费用按照95元/个计算) ;当采用密肋楼盖方案时其成本概算为492.98元/m2。

由于蜂巢芯空腹楼盖增加了空心模盒的消耗及其安装工序, 两种楼盖结构方案中楼盖部分费用基本持平, 但采用现浇空腹楼盖其结构梁高仅为0.4m, 采用密肋楼盖梁高需要0.7~0.8m, 为得到相同的层净高空间, 采用现浇空腹楼盖可使层高减少0.3~0.4m。层高减小后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基坑土方开挖量、基坑支护、抗浮设计水头、地下室外墙、框架柱、填充墙及模板支撑等方面费用。在同一楼层净高要求下, 本文将以上影响因素折算成楼盖结构的概算成本, 与密肋楼盖方案相比, 蜂巢芯空腹楼盖方案的费用减少98.22元/m2, 降幅19.92%。

3.3 荷载-成本效应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使用荷载 (恒载+活荷载) 对蜂巢芯空腹楼盖经济性的影响, 本文以柱距8.1m的部分地下室顶板为例, 计算了在不同使用荷载作用下两种楼盖方案的概算成本差值 (密肋楼盖成本-空腹楼盖成本) , 其荷载-成本变化曲线见图3所示。

由图3可知, 随着使用荷载的增加, 概算成本差值呈现递增趋势, 表明对于大跨度楼盖结构, 使用荷载越大, 采用蜂巢芯空腹楼盖方案的结构性能及经济优势越明显。

4 结语

蜂巢芯空腹楼盖结构技术是一种适用于大空间的建筑结构新技术, 具有降低工程造价、降低施工难度、缩短工期等优势。与传统肋梁楼盖及密肋楼盖等相比, 蜂巢芯空腹楼盖具有无梁、隔音、隔热及空间可灵活分隔的优点, 同时可有效增加建筑净高。本工程地下室顶板采用蜂巢芯空腹楼盖, 与密肋楼盖相比, 在混凝土用量基本持平情况下, 单位面积含钢量和模板消耗降幅明显, 考虑蜂巢芯空腹楼盖的层高降低效应后, 其概算成本比密肋楼盖方案降低了约20%, 经济效益显著。研究还表明, 当蜂巢芯空腹楼盖应用于大跨度结构时, 其经济优势随着使用荷载的增加表现得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祖庆芝.钢筋混凝土蜂巢芯空腹楼盖研究与力学分析[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2010.

[2]陈敏, 刘华东.现浇空心楼盖与现浇实心楼盖的技术经济性比较[J].施工技术, 2010, 39 (S1) :187-189.

[3]王潇洲.现浇混凝土CBM内模空心楼盖的施工实践[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1 (3) :51-54.

[4]Hashim M.S, Abdul-Wahab, Mohammad H.Khalil.Rigidity and strength of orthotropic reinforced concrete waffle slabs[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2, 126 (2) :219-227.

[5]Wei-Jun Yang, Zhen-Hao Zhang, Chen-Wei Liu.Ex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cal property of stiffening-ribbed-hollow-pipe cast-in place reinforced concrete girderless floor[J].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09 (3) :59-69.

[6]曲成平, 杨润峰, 黄翠翠, 等.现浇无梁空心楼盖结构性能分析[J].施工技术, 2013, 42 (18) :81-82, 117.

[7]韩冰, 马丽慧.角点支承蜂巢芯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 2007, 37 (S1) :456-459.

[8]胡萍, 杨伟军, 张振浩, 等.蜂巢芯空心楼盖足尺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J].建筑结构, 2012, 42 (1) :85-90.

网络社会的地下经济 第7篇

地下车库的顶板比普通楼板要承受大的多的负荷能力。对耐久性和要求比较高、双向柱据间的尺寸数值也比较接近。这些特点都让车库建造工程有明显的难度。车库的顶板结构十分多样, 其中包括十字梁结构形式、无梁楼盖结构形式、井字梁结构形式、无次梁的大板结构形式等, 每一种顶板结构形式不同造成承受的负荷能力也不同, 配筋结果有很大区别, 而车库的造价是根据整个结构而定的, 造价成本会因为结构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我们通过对现实中不同顶板结构案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究, 结合实践, 看看选用3种不同的结构设施对车库的造价和材料有那些影响, 通过对比和研究, 选择最符合经济效益, 性价比最高的结构, 为开发商和设计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工程简述

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区的一个如意开发小区内, 是呼和浩特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所开发的一个高级多层的住宅小区, 里面一共有高层住房43栋, 其中分布有18层、11层和22层3种楼房的规格。将这43栋划分层6个区, 每个区拥有近2万m平面的地下车库面积。在车库中, 顶板的覆盖厚度平均为1.2m, 两个车库柱之间的距离大概为8.5m。覆盖面积的上面铺满了绿化植物和消费车道等, 同时也在地面上添加了地面停车位来缓解地下车库的压力。

2 对车库顶板梁的方案分析

要采用优化设计为基本原则对地下车的结构类型进行选择, 主要可以根据地下车库的几点特殊性老进行综合考虑。影响因素主要有: (1) 车库的总面积比较大, 所以顶板在整个的使用过程中要覆盖的面积也十分大, 这就给车库的成本造价提供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对顶板的材料选择, 和对顶板机构的优化设计对整个车库的建造工程都有巨大的影响。必须在对车库建造成本预算时加入对顶板的预算。 (2) 车库位置在房屋住宅的底下, 要承受很强的的负荷能力, 在对车库顶板进行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顶板的厚度, 必须按照国家关于车库建造工程的规定来严格执行对车库顶板的相关要求, 一般来说, 承受的负荷能力范围可以用数学公式进行技术, 应该是:18×1.1=19.8k N/m2。

(1) 井字梁的结构布置为:在每两道横梁之间进行测算, 次梁截面300mm×650mm, 主梁截面500mm×800mm, 板厚h=250mm。

(2) 十字梁的结构布置为:在每道横梁之间进行测算, 次梁截面400mm×700mm, 主梁截面500mm×800mm, 板厚h=250mm。

(3) 依靠主要梁。没有次梁的结构设置方案为:板厚h=300mm, 主梁截面500mm×800mm, 根据我国关于地下工程防水设置的要求标准, 车库的顶板厚度至少不能低于250mm。

3 对计算结构进行分析对比

我们主要采用有限元的计算软件对几种车库顶板结构进行分析比对, 由于版面的限制, 所以没有列出全部的计算过程, 下面展现下所得的计算结果:

(1) 井字梁的数据统计。梁混凝土用量的单元数:32.59m3;板混凝土用量的单元数:70.56m3;混凝土总用量的单元数:103.15m3;梁钢筋用量的单元数:10953kg.

(2) 十字梁的数据统计。梁混凝土用量的单元数:30.58/m3;板混凝土用量的单元数:70.56/m3;混凝土总用量的单元数:101.14/m3;梁钢筋用量的单元数:10451kg.

(3) 主梁大板的数据统计。板混凝土用量的单元数:84.67m3;混凝土总用量的单元数:103.15m3;梁钢筋用量的单元数:6676kg.

三种梁布置方案经济性比较:

(1) 井字梁布置方案。混凝土量 (m3/m2) :0.365;梁钢筋量 (kg/m2) :39;板钢筋量 (kg/m2) :27;单位钢筋量 (kg/m2) :66;单位造价 (元/m2) :0.365×330+0.066×4600=417。

(2) 十字梁布置方案。混凝土量 (m3/m2) :0.358;梁钢筋量 (kg/m2) :37;板钢筋量 (kg/m2) :27;单位钢筋量 (kg/m2) :64;单位造价 (元/m2) :0.358×330+0.064×4600=413。

(3) 主梁大板方案。混凝土量 (m3/m2) :0.365;梁钢筋量 (kg/m2) :24;板钢筋量 (kg/m2) :48;单位钢筋量 (kg/m2) :72;单位造价 (元/m2) :0.365×330+0.072×4600=452。

4 结束语

通过数据显示分析, 十字形的车库顶板结构能够降低模板的使用量, 对风机、消费管道、风管等方面的安装都十分有利, 也最符合经济性的要求。因此, 在对地下车库顶板结构选型的过程中, 十字梁型的首选方案。

摘要:我们主要对3种不同的地下车库顶板结构设计进行对比与分析, 探究不同次梁版型布置方案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通过数据显示, 在对地下车库顶板结构进行选择时, 十字形次梁的结构最符合经济性的布置要求。

关键词:布置方案,地下车库,经济性比较

参考文献

[1]薛峰.高层住宅绿色节材限额设计方法研究[J].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论文集——S01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践, 2013 (03) .

[2]程晓杰, 葛炎晨, 赵聪.某双层地下车库顶板与楼盖方案的经济性分析[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04) .

[3]薛峰.高层住宅绿色节材限额设计方法研究[J].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S01: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践, 2013 (04) .

网络社会的地下经济 第8篇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存在若干问题。首先, 由于地下管线现状资料的缺漏和偏差而造成的盲目施工, 时常损坏地下管线, 导致停水、停电、停气、通讯中断, 甚至引起灾害事故。其次, 由于事先缺乏地下管线现状资料, 有些道路及管线工程无法按设计进行施工, 不得不在现场修改设计方案, 且覆土前又未进行竣工测量, 造成管线数据的动态更新难以实施。此外, 城市管线资料来源不明确, 精度不可靠, 且在传统的管线资料管理模式下, 图文表格不统一, 分类统计、检索速度慢, 不利综合分析, 存在较多弊端。所以要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就必须实现管线资料的数字化管理, 立项对城市内的管线进行普查, 并对管线资料的管理作出长远规划。

一、更新城市地下管网信息

城市地下管线测量包括历史的和现状的地下管线测量。历史地下管线测量宜用管线普查的方法加以解决。现状在建的各类地下管线, 则要求复土前进行竣工测量, 采用实测法进行数据采集和录入地下管网, 对拆除的管线及时从地下管网中删除, 确保地下管网信息的现势性。

1. 现状调绘。

即充分利用已有资料, 协调各专业管线权属单位, 对已埋设的地下管线进行资料搜集, 分类整理, 调绘编制现状调绘图。

2. 实地探测。

在现状调绘资料的基础上, 以实地开井调查和仪器探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测前, 选用不同仪器和工作方式, 在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实验, 通过足够的、有代表性的开挖点验证校核, 以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仪器的精准性, 从而求得相应的探测修正方法和最佳工作方式, 实践证明进行测区的方法实验能有效解决探测精度问题。

3. 数据采集与成图。

为保证城市地下管线测量精度一致, 首先应作控制测量。对野外采集的导线数据进行平差计算, 再对地下管线点、附属物、带状地形细部点进行测量和坐标计算, 为地下管线数据库提供图形数据及管线的材质、管径、埋深、权属单位、铺设年代等数据。地下管线图的编绘可用外业采集数据以数字化机助成图。

4. 成果验收。

地下管线普查成果验收可分外业和内业两大部分。外业部分:先由作业单位自检、互检和全面质量检查。再由上级主管部门实地以5%的比例抽样检查。内业部分:作业单位应分别对所有原始资料 (探查表、手图等) 、成果表及综合管线图等进行100%的检查。上级主管部门按规定比例进行检查, 并结合内、外业检查情况作出验收结论。复核无误后将测量成果及时地添加到地下管网中去;对拆除的地下管线从地下管网中删除输入到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二、数字城市和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的未来

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 经济、社会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城市信息化对于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这是城市国际化的需要。快速的全球化加速了城市国际化的步伐, 城市日益融入到了全球的概念框架之中, 提高城市的区域和国际竞争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目标。而城市信息化将为全球化的实现和全球城市体系的构建提供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 是其实现的前提。同时, 城市信息化也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表现。其次, 城市信息化是城市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带来了城市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转型, 这为城市实现信息化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因此, 加强城市信息化建设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依赖于城市的建设发展, 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信息化战略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所以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城市信息化的进程, 进行城市基础数据的采集收集, 在数据采集、自动化入库、动态更新数据库一整套有效措施和手段的基础上, 研究和建立集空间异质、结构复杂、三维标度和海量数据的综合管线信息系统, 不但对于城市地下管线的科学化管理, 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而且对于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学科的完善和发展, 也无疑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示范推广价值。

上一篇:道路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