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社区范文

2024-07-19

乡镇社区范文(精选10篇)

乡镇社区 第1篇

关键词:社区,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当前, 社区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实验。我国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 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社区教育是迈向学习化社会, 建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途径”。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它的发展应依托地区的实际情况, 按照居民的文化特质来合理规划。地方政府应统筹优化社区教育资源, 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和社区教育网络, 进一步拓展社区教育覆盖面,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成员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社区教育的组织机制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保障。

要形成一个镇级社区教育的组织网络, 加强统筹, 加强整合。各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 各司其职、互通有无、协同作战, 共同解决社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运用组织机制, 开展各种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 由镇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发动, 镇成人学校具体承办, 各基层单位和家庭积极参与, 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这些创建活动由镇政府主办, 就能宣传好、组织好、开展好, 可以把每一年的创建工作落到实处。镇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创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组织的评选标准, 镇成人学校负责召集各单位创建干部会议, 具体落实各项工作, 并善始善终检查交流这些工作的进程。各单位在讨论酝酿的基础上确定创建的家庭和单位, 开始创建活动。社区教育委员会对参加创建的家庭和单位进行评选, 选出镇级的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组织, 由镇人民政府隆重举行镇学习型社区建设推进大会暨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表彰大会。镇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向全镇人民发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倡议书。这些举措将会在全镇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 社区教育运行机制的完善是抓实社区教育工作的保证。

政府领导和基层企事业单位领导需要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和经费投入的必要性。健全保障体制, 夯实创建基础。一是人员保障。构建社区教育管理人员、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和社区教育志愿者三支队伍, 邀请退休教师、老干部、科研人员以及在职教师, 以报告团、讲师团、辅导员的形式, 定期到社区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二是经费保障。将所需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经常性财政开支, 直接划拨, 专款专用。完善以政府为主导, 各部门分担、社会捐助、受教育者支付的多元筹资方式, 保障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制度保障。建立社区教育管理机制和考评激励机制, 推进社区教育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建设, 强化管理和考核, 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四) 社区教育的动力机制是抓好社区教育工作的关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只有当学习成为居民内在需要的时候, 社区教育的动力机制就显现了, 而且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随着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要加强“学习改变命运, 知识成就未来”的宣传, 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习与自身发展的关系, 促成他们走进学校接受文化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要注重社区教育激励机制的运用, 开展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 通过开展太极拳、太极剑、京剧、扬剧演唱等比赛活动, 不断丰富内容、提高层次、扩大参与面, 把活动引向深入。

此外, 各种社区教育活动的持久开展, 也源于社区居民内在的动力。同样随着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区居民对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多。许多会计中专毕业的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学习会计专业的大专课程, 从事企业或行政管理的人员需要学习企业或行政管理的知识。因此, 镇成人学校可以与等多家院校开展联合办学, 开办《会计学》《行政管理》等成人专科和专升本学历班, 吸引专业从业人员前来报名学习。 (下转第52页) (上接第95页)

当然, 拓展协作机制, 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也是抓好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在社区学校还未兴办、镇级各类教育资源分散的情况下, 加强教育资源整合, 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是抓好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同时, 社区教育的群众性、广泛性也客观地需要各方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镇党委要加强领导、镇政府强势推动, 充分发挥镇成人学校, 中小学、镇文化中心、科协、体委、各村、居委会和各企事业单位教育资源的作用, 使镇级的社区教育体现一个整体性、互惠性、互补性。

综上所述, 提升社区教育工作水平也就提高了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必须始终坚持终身教育理念, 还要充分利用社区黑板报、宣传橱窗、社区网站、小报等阵地, 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卫生、科教、法律“四进社区”活动, 结合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 开展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还可以通过举办“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教育”、“和谐社区建设大家谈”等主题论坛, 提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为了大力提升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可以创新开展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工作, 积极开展社区青少年团体心理咨询等活动, 创造良好的青少年教育环境及设施。

开展社区教育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居民素质的重要措施, 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进入学习化社会,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社区教育, 普遍开展社区教育必将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 加快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乡镇社区为民服务 第2篇

坚持以党的建设总揽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区党代会及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两会”等精神,认真抓好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向党的xx大献礼。

二、活动时间

2月15日—3月15日

三、具体内容

主要开展“六个一”的活动:

1、开好一个动员会。

乡党委决定在2月22日组织全乡600名党员召开动员大会,党委书记在动员大会上上一堂有针对性的党课,党课的主要内容:一是宣传贯彻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二是客观总结去年工作,大力表彰先进典型;三是深入分析各层面的突出问题,明确今年工作的具体要求。各支部要结合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加强社会管理培训班,党委书记的党课等精神,围绕“再创新佳绩、献礼xx大”的主题开展一次不少于一天时间的学习讨论。

2、选树一批先进典型。

乡党委结合年度评议情况,以“五个好”的标准,按照“先进、一般、后进”三类对各支部进行定等分类。对于先进典型、乡党委在春训动员会上大力表彰,同时,还安排具有代表性的2个先进支部和2名优秀共产党员在春训动员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各支部也要评选出2-3名兑现年度公开承诺好的典型党员在支部大会上介绍经验,努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深厚氛围。

3、开展一次领导点评和群众评议“回头看”。

乡党委和各支部要对年前开展的领导点评和群众评议工作进行“回头看”,活动开展不利不深入的要“回炉补火”。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善相关制度。要结合领导点评和群众评议情况,广泛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乡党委书记要与班子成员、站所长、支部书记进行一对一的谈心谈话,支部书记要与全体党员进行一对一的谈心谈话。谈话时,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征求意见建议。谈话内容要认真做好记录和整理。乡党委和各支部还要召开民主生活会。

4、开展一次公开承诺。

春训期间,乡党委、各支部、全体党员,分别结合行业特点和本地实际,开展新一轮的公开承诺工作。承诺事项要具体实在,切实可行,体现个性化。各支部和全体党员的公开承诺书分别上报乡党委审查备案,同时还要在支部党务公开栏中公示。承诺践诺情况要建立台帐,动态管理。

5、开展一次实用技术培训。

春训期间,乡党委结合省、市部署的“一人学一技”活动,由农业综合服务站牵头,组织开展一次竹荪种植技术培训,由各支部选派村主任、入党积极分子、当前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优秀共产党员参加。各支部也要相应的组织开展一次实用技术培训活动,结合实际,请土专家、现场参观等方法进行。

6、组织开展一次党员义务劳动。

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开展一次以“三清”(清沟渠、清垃圾、清路障)为主要内容的义务劳动,时间不少于一天。

三、相关要求

1、加强领导。乡党委成立春训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徐杰担任,副组长由蔡国平担任,成员有谭云国、李云华、李超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谭云国担任,联系各支部的乡党员干部为春训活动联络员。各支部由支部委员会成员组成领导小组,同时,也要相应制定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实施,乡、村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2天。

2、建强组织。各支部以春训为契机,建立好政治学习、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评优评先等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党小组长岗位责任制,树立党员示范岗。

3、明确责任。乡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乡党委组织委员具体负责,各支部书记为本支部第一责任人,分管组织工作的支部委员具体落实。全体党员要积极参与,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各支部在春训活动中的好典型,好作法要及时上报乡党委,再向电视、网站等媒体进行总结推介。

乡镇成人学校如何向社区教育拓展 第3篇

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镇成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乡镇成人学校随经济、社会发展应运而生,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为农民致富、企业发展、科技推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等发挥积极作用。但成人教育中心校建设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些地方重视不够,学校的地位、作用没有落实发挥好,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比较简陋,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运转比较困难,专职人员配备不足,师资配备不强;有的学校办学机制不活,培训质量不高等。为适应新形势,政府部门要对成人学校加大投入,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向社区教育中心转变,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教育功能的综合发挥,切实承担起提高群众思想政治、科学文化、技能素质和生活品质,推动农村社区逐步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乡镇成校专干和专兼职骨干教师业务素质培训

乡镇成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开展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水平。现在很多地方还缺少专业的社区管理队伍和适应社区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许多开展社区教育的地方,人员都是借调的,没有社区教育的固定编制,还有些地方是退休返聘的教师或者大学生志愿者,这势必影响社区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因此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乡镇成校专干和专兼职骨干教师业务素质培训尤其重要,这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教育提供了平台。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及乡镇成校专干和专兼职骨干教师业务素质,更好地为社区发展服务,省成人教研室于2013年8月中旬在新乡开展了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理论研讨,来自全省各地的130多名学员参加了本次活动。河南大学成教院焦峰院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吴海峰研究员分别做了专题讲座。学员们还来到辉县市洪洲教育文化中心、辉县市上八里镇杨和寺的万亩桃园基地、新乡县古固寨镇新农村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新乡县刘庄进行了实地参观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社区教育要以乡镇成人学校为载体和平台,满足城乡居民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要进一步拓展成人学校的服务功能,注重实用性、多样性、生动性,不断创新社区教育的理念与办学思想。学校、社区互动的核心,是社区服务学校教育,教育服务社区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区教育的外延应比成人教育大。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成人教育的范畴局限于成年人,而社区教育则包括整个社区内的所有教育,真正做到集中所有教育资源,开展终身教育,从而构建学习型社区。因此乡镇成校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重视开展老年教育工作,建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和知识讲座,比如教育身边人文明出行、开展中老年多发病的预防及保健讲座等等,使老年同志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第二,进一步增强成人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通过现代化媒体和远程教育,传播居(村)民喜闻乐见、简明易懂的知识、技术和市场信息,让市民在家门口享用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应加强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和远程教育接受点等建设,通过网络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这也是现代社会必不可缺的功能。第三,积极扩大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及讲座、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社会教育活动,不断开发和培育居民休闲娱乐、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等项目,逐步把成人学校建设成为当地的教育培训中心、劳动力资源管理中心、面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远程教育网络中心,满足城乡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浅谈开展乡镇社区文化工作 第4篇

一、完善的组织体系是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保障

1、要取得领导重视、明确分工

开展社区文化,必须要得到党政领导的重视,切实把开展社区文化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社区文化建设要纳入本镇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体系中来,由镇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统一规划和组织领导,镇文明办组织各有关职能部门,落实职责,明确任务,坚持经常地搞好公民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2、要建立组织网络、用好文化人才

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与社区文化人才资源关系密切,社区要成立一支由本社区文艺爱好者和有文艺特长者组成的业余文艺队伍,鼓励他们发挥各自专长,在社区活动中承担起主力军的作用。要适当引入奖励机制,调动社区内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并对有培养潜力的成员加强培训,使其成为社区内各类活动的带头人。

3、要开发本社区现有的文化设施、设备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来开展活动。如文化休闲广场、电影院、图书室、俱乐部、歌舞厅、健身房、棋牌室、网吧等可利用的设施。社区要密切与辖区内各单位的联系,争取将单位内的文化活动场所向群众开放,使社区内的文化活动资源得以共享、共用。

4、要多渠道筹措社区文化建设资金

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首先,政府投资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次,社区要充分利用本社区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对社区文化建设输入资金,为社区文化的发展开辟道路。社区可通过与辖区单位合办社区市民学校或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如文化补习班、书画学习班、电脑辅导班、艺术研究班等等),收取一定的学习费,以有偿补无偿,维持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深化群众对社区文化的认识是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前提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认为社区文化无非是组织群众说说唱唱、蹦蹦跳跳,甚至有些社区工作干部也对社区文化工作形成了一种简单的娱乐观、健康观,这些观念性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矫正,社区文化建设就难以向纵深发展,其已有成果也难以巩固。在工作中,要树立社区文化建设的新理念,这种新理念是指在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指导下,依据社区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体现以人为本的现实要求,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向总纵深发展的思想观念。

社区文化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居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活动的内容既有格调较高的高雅艺术,又有适合于一般市民的通俗文化,尽量照顾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人员的文化需求。努力做到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便民服务、艺术培训、网络咨询、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形式多样。使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居民群众都可分享到社区文化活动的乐趣,并从中得到教育、交流和提高。

总之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以提高和升华居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为目标,想群众之所想,应群众之所需,得群众之所盼,使社区文化得到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这样社区文化活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长期发展下去。

1、各单位的共同协作是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基础

社区文化是一种要求“共同参与”的群众文化,因此,社区文化的开展,需要社区内的单位、部门共同参与协作,需要社区内广大居民共同参加,通过联合组织活动,充分挖掘社区内单位的文化优势,利用文化资源的互补来增进单位间的文化交流,扩大社区的影响,在密切党群关系、密切社区单位、部门之间的联系方面能够取得明显成效。因为这些联谊活动都是由街道牵头、社区单位参加、辖区居民参与的,这就为那些原先相互缺少联系的单位和部门沟通创造了条件,在共同参与文艺活动中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安定团结,为社区的“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2、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根本

社区文化的生力军是社区群众,社区文化的依靠也是社区群众,群众在业余空闲时间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社区文化的广泛开展,正好适应了群众的需求。它不仅能吸引社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而且对改善社会风气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由于社区文化参加的主体是居民群众,因此,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密切了邻里关系。

3、立足农村是开展社区文化工作重点

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方案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贯彻盛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为中心,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整体水平,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职能作用,为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执行制度、维护郑楼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二、工作原则

坚持按照“依法规范,积极稳妥”的工作原则,推进全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坚持以“矫正为本”的原则、教育、矫正、转化每一名矫正对象。

三、工作目标

一是提高教育矫正质量,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监管,确保社区矫正对象漏管率不超过2%、脱管率不超过2%、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5%以内。二是规范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

四、工作措施

1、镇村(居)两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健全社区矫正的组织机构,完善工作保障制度,制定工作方案。

2、坚持“矫正为本”的原则,规范矫正对象的管理教育,按规定组织矫正对象开展警示教育、心里咨询、公益劳动、技能培训等专项教育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引导社区服刑人员的认罪伏法;依法维护矫正对象的权益,从解决矫正对象的实际困难入手,不断提高教育矫正质量;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的研究,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个性化矫正体系,规划方案《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方案》。

3、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落实专职工作人员,镇司法所配备2人司法行政编制工作人员;加强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相关知识、制度和工作流程的分期分批的学习培训,培训率达到90%以上;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业务检查和指导,建立矫正对象和社区矫正工作的考核机制,规范矫正对象档案、工作台帐、文书材料的制作、管理、传递和使用。

4、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加强社会帮扶力量,进一步组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并实行动态聘用制管理。

5、加强安全保证体系建设,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早建立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强对重点人员的管理;三是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严格请销假制度,落实审批责任,消除管控盲区。

6、加强社区矫正示范点建设,要按照承担三项任务(课题研究、形成示范、创新经验)和实现五个突破(理论研究、形成特色、提高质量、完善制度、形成体系)的要求,制定措施,加大对示范点的检查、指导力度。

7、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镇村(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考核,以促进各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8、要发挥社区矫正工作调研的引导和信息的宣传作用。总结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乡镇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思考 第6篇

一、乡镇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乡镇社区教育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然而,从笔者近期对某市所作的专题调研看,状况不容乐观,离可持续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教育事业的要求相距甚远。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以某镇社区教育中心为例,按全镇3万多人口数的比例,专职教师的人数应不少于3人,然而实际的人数仅有1人。(2)队伍建设经费“贫富不均”。由于所在区域不同,全市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在队伍建设经费上存在不平衡的现象。(3)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当前社区教育中心的教师整体文化层次不高,大多数来自小学,许多人仅有中专及以下水平,社会管理素质、社区教育业务素质均不高。

二、加强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规范师资管理体制

作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原有成人教育分散管理的基础上,根据乡镇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借助体制特点推动有关部门配合社区教育工作,把社区教育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融合在一起,取得政府部门支持,取得更多的资源,从而着力形成“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制。具体建议:(1)设置一定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岗位,并将其纳入各级事业单位选聘体系中。(2)规范职称评聘制度,按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称评聘制度,理顺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教师职称评聘渠道。(3)制定社区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和一定地区间轮换制度。(4)完善考评体系,制定社区年终考核制度。(5)制定有关法规,保障社区教师的合法权益,等等。

(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量足质优、结构合理、拥有发展潜能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是推进基层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骨干力量。各级行政主管领导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良好格局。针对专职教师人员不足的问题,要着力破除三种错误观念:社区教育务虚不务实,设置和增加专职教师没必要;社区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专职教师可有可无;社区教育是草根教育,专职教师素质无所谓。可通过加大招聘比例的方式增加教师人数,也可从乡镇各部门分流干部或从本地中小学富余教师中抽调较为得力人员充实队伍,甚至还可从大学毕业生和社区教育志愿者中公开竞聘。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坚决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171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苏政办发〔2011〕183号)以及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社区教育机构建设的意见》(苏教社教〔2014〕6号),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从2016年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将年度社区教育经费列入同级财政教育经费预算。按常住人口测算,每年人均社区教育经费以不低于2元的标准拨付给社区教育机构,并逐年有所提高。除此之外,作为社区教育中心也应想方设法自筹资金,保障自身的运行。以本地的具体做法为例,洋马社区教育中心依托洋马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现拥有独立阵地,占地面积1.1公顷,建筑面积达4680平方米,镇政府每年按社区内常住人口1元/人纳入财政预算并下拨到社区教育中心。中心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中心自筹资金10万余元用于创建工作的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了阵地建设。一期工程校舍维修、装潢即将竣工,二期工程添置桌椅、电脑及其他办公设备即将实施。

(四)加强教师队伍培训

社区教育是一项全新事业,不管是从原先成人教育中转入的,还是新充实进来的,都要加强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全员培训,改善队伍素质,促使其尽快增强意识,熟悉业务,提高能力。培训重点主要包括工作责任意识、信息素养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活动组织能力等方面。以本校的教师培训工作为例,2015年共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培训:(1)组织参加学校管理培训。参加由市教育局组织的各社区教育中心专任教师、管理干部培训工作,学习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标准、学校管理要求、学校课程设置、开课要求,从而使每个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和管理干部明确任务,熟悉业务,找准方向,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水平;(2)组织集体参加计算机专题培训。在去年培训“ppt制作”的基础上,今年再次派出教师赴上级学院进行业务培训,从而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进行教学的能力。(3)开展各类技术项目培训。先后组织教师参加电动缝纫、数控机床、农业种植、水产养殖等项目的培训,从而切实提升广大教师的业务技能。(4)邀请专家来校举办社区教育研究专题。针对学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差和撰写论文水平低的实际情况,我校计划请来相关专家和学者来我校现场讲座,指导教师撰写社区教育的研究课题和论文,开阔教师社区教育科研思路。

关键词:乡镇社区,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乡镇社区 第7篇

随着历时8天的岗前培训顺利结束, 海南省26名优秀村 (社区) 干部正式进入到乡镇公务员队伍。

为体现向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人员倾斜, 在本次招考中, 对报考者获得省级以上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劳动模范 (五一劳动奖章) 荣誉称号的, 或报考者在担任村 (社区) 党组织书记期间本村 (社区) 获得省级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的, 按本人笔试成绩的5%予以加分;在笔试、面试命题环节, 专门抽调熟悉基层工作情况、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集中封闭命制试题。考试遵循“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 笔试主要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农业、农村有关政策及依法行政等, 注重考素质、考能力、考岗位适应度;面试主要测评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组织协调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确定面试考官时, 主要从熟悉基层情况和了解干部工作的市县领导、镇委书记、农业部门公务员中随机抽取, 确保评分准确公正。

乡镇社区 第8篇

1. 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1.1 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2001年11月, IIME正式出台《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2002年国家出台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 明确要求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公共卫生课程, 培养学生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 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这是古代医家对预防的重要性和意义的高度概括和总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防治并举、重在预防是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 也是历史的选择。

1.2 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是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物产的日益丰富, 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 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重视, 意识也越来越强。以前由于受条件所限, 生病后一般不去看医生, 小病拖一拖, 大病忍一忍, 凭借自身免疫对抗疾病, 实在没办法才去医院。而现在, 人们只要身体稍有不适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医生, 想立即消除疾病引起的痛苦。国家对人们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 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前之所以被称为“东亚病夫”, 就是国民身体素质太差, 为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 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医疗合作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不起病等问题, 减少了“因病致贫”等社会问题, 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 但现代人更注重拥有不生病的身体, 更想预防疾病。因此在临床医生的培养过程中, 除了要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掌握如何准确快速地解除疾病的方法和技能外, 还必须加强预防医学教育, 注意培养学生三级预防观念及预防战略。

1.3 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是保护医护人员的需要。

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只有当被查出“严重脂肪肝、肝硬化”时, 才想到如何预防;只有当发生重大疫情时, 才想到预防的重要性, 但随着时间推移“好了伤疤忘了痛”, 对预防又不重视, 至少不够重视。目前医疗大环境中, 普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的实际, 医生对自己的专业非常重视, 也努力提高, 但对于预防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就相对放松和薄弱。2003年的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 由于发病较急、认识有限, 医生缺乏相应的预防知识和技能, 在这场抗击SARS的斗争中, 医务人员付出了惨重代价。根据卫生部发布的SARS疫情信息, 截至2003年5月24日, 全国共报告5316临床诊断病例, 医护人员感染的比例为18.13%[2]。只有加强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和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 确保自身安全, 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4 乡镇及社区订单医学生培养必须加强预防医学教育。

在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医学背景下, 2010年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扶持农村医疗卫生政策,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环境, 为农村订单定向培养本科医学人才, 充实医疗人员, 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根据国家政策, 订单定向培养的乡镇及社区本科医学生, 将来就业的地点是农村, 所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农村人口, 而农村存在地域广阔、生活条件艰苦、人员素质相对差等实际情况[3]。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 农村医疗单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构建了集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主要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症前期处理, 进行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农村人员卫生习惯、预防和传染病意识较差, 乡镇及社区订单医学生在加强临床医学知识培养的同时更应加强预防保健知识教育, 肩负起改善农村健康状况的重担。

2. 预防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2.1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

医学教育一般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部分组成, 而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公共卫生学科, 预防医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4]。目前国内对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开设了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课程, 占总学时的5%左右, 但对预防医学教育不够重视, 教学投入较少, 以课堂教学为主, 实践机会很少, 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乡镇及社区订单本科医学生培养对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视有所加强, 在课程上增加了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及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等课程, 约占总课时的10%, 实践教学也有所加强。

2.2 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教育的认识, 2012年对在校的2010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和非定向学生及赣南18县市的乡镇卫生院领导、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是否有必要开展预防医学教育, 如何开展;预防医学对提高本专业水平及医生威望是否有帮助;你认为学校开展的预防医学教育是否能够满足未来工作需要;对预防医学学习是否有兴趣, 如何才能够提高学习预防知识的兴趣;学校是否组织学生进行预防教育实践;基层医疗实践过程中是否会用到预防相关知识, 比重如何。

通过对调查资料统计分析, 大部分学生认为: (1) 自己修读的是临床医学专业, 将来从事治疗疾病, 至于预防应由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处理, 对预防医学缺乏学习积极性;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统计学比重偏大; (3) 理论和实践割裂, 除统计实践外, 只有一些案例分析, 缺乏实际的体验感受。乡镇卫生院领导及医务人员认为: (1) 现在的毕业生预防观念不强, 特别是面对公共卫生时, 无从下手; (2) 要突出学生公共卫生观念及健康教育理念培养; (3) 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水平有待提高, 技术高明的医生更有利于开展预防健康教育。

3. 加强乡镇及社区本科医学生预防医学教育

3.1 加强预防教育宣传, 统一思想和认识。

疾病的控制重在预防, 通过加强预防教育宣传, 统一学生认识和思想。首先加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宣传, 可以通过图片展及录像等形式, 介绍一些经典公共卫生案例, 如SARS、禽流感等传染性公共卫生的危害。其次组织一些专题讲座, 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讲学, 使学生对预防医学有更深层的了解和体会。最后开展农村医务人员责任和奉献精神教育。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需要一批临床医学知识丰富又较好掌握预防保健知识的医生的引导, 使农民摆脱旧俗,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提高健康水平。

3.2 合理安排课程, 提高理论教学水平。

在大学学习教育中, 要优化课程, 始终将预防战略贯穿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在进行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前就使学生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培养学生对预防医学学习的兴趣和好感, 端正学习态度。在基础医学阶段教育学生早发现、早诊断对于挽救生命及预防公共卫生的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要告知学生无菌的重要性, 如何避免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 当感染出现时如何应对, 时时绷紧预防这根弦, 既有利于患者, 又有利于自身健康。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师资是培养合格学生的基石,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非预防医学课程教师的预防观念, 在不同的课程中都体现预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使学生养成预防的好观念和习惯。其次要加强预防医学课程教师预防观念, 教师不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积极掌握最新预防知识和动态, 而且要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过程中体现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5], 使知识变得明了通俗, 容易掌握且牢固。教学过程中可采用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及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提高授课质量。

3.4 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医学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 预防医学也是一样, 因此预防教育的成败关键是实践教学。首先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良好稳定的业务关系, 为公共卫生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实践基地。其次积极开展预防医学实践, 除预防医学课程开设的实验课、实习课外, 充分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基层卫生监督部门、防保所、防疫站等单位进行社会实践, 加深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 树立良好的预防观念。最后合理安排毕业实习时间, 乡镇及社区本科医学生实习时间较长, 有一年半的时间, 可以安排两个月时间在基层进行公共卫生实习, 掌握疾病, 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了解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学习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以及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小全, 季晓辉.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体系下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初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12) :337-342.

[2]陈胤忠, 唐才昌.医护人员SARS感染率高原因与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对策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 13 (11) :1047-1049.

[3]刘振优, 徐凭.定向培养农村卫生院医学人才方案的思考[J].科教文汇, 2011 (27) :150-151.

[4]王成岗.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6) :1118-1120.

乡镇社区 第9篇

一、社区(乡镇)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1、建立社区(乡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机构(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卫生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成员构成应由各社区(乡镇)确定,组成人员人数可参考如下:组长:1人,副组长:2人,成员:5—6人。负责本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指挥、组织和协调工作;监督检查各部门(或行政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履行职责的情况。

2、领导机构下辖组成,应包含四个业务工作组,即:(1)工组协调组:负责社区(乡镇)内外联络及日常事务,及时汇报防治工作的动态。(2)疫情处置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室)承担响应工作。(3)宣传教育组:由党政办(或社区、乡镇文化宣传中心)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工作的宣传和防病知识的普及。(4)后勤保障组:由社区财务室(乡镇财务室)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全面协调和搞好物资供应及后勤保障工作。

3、社区(乡镇)卫生服务中心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技术机构,负责本辖区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用以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协助社区(乡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担负起监督、检查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同时承担协助上级卫生医疗机构开展病人的初诊、转诊和应急救治工作。

二、社区(乡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与疫情通报

1、监测规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室)应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完善、运行和维护好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日常监测;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业务指导,保证监测质量。

2、报告规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救灾防病与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3、疫情通报方式:社区(乡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按照上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机构的授权,全面、及时、准确地向社区居民、单位和行政村(村民)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信息、疫情信息和应对处置措施,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社区(乡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反应

1、应急反应原则:接到上级政府发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时,社区(乡镇)政府要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做出相应的应急响应,组织做好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服从上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构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支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乡镇)的应急处理工作。

2、应急反应措施

(1)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组织

社区(乡镇)各有关单位或行政村,协调人员、物资、交通工具、相关设施和设备,用以参与应急处理工作。

(2)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内发生的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协助卫生医疗部门做好病人的隔离和医学观察工作。

(3)对辖区内发生疑似食物或职业中毒时,要及时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并协助卫生及其他相关部门做好中毒样品的采集及其他各项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配合做好现场保护工作,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致病因素或中毒原因的调查。

(4)按照上级政府发布的信息和宣传要求,在辖区内做好宣传贯彻和解释工作;组织相关单位和个人开展健康教育和了解应急知识,进行相关的应急技能培训。

3、关于应急反应终止,社区(乡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根据上级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终止的决定,确定本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终止的工作。

四、操作规范化和程序化是现场应对的有力保障

1、现场标识和现场分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现场常用的现场标识有两类,包括警示线和警示标识;现场分区根据危害源性质、现场周边环境、气象条件及人口分布等因素,把现场危险区域划分为三类,包括热区、温区和冷区。

2、现场医疗救援规范,其包括现场伤病员医疗救援方案的制定原则、现场检伤分类和伤病者的现场紧急处理。主要任务包涵找到生命受到威胁的危重伤病员并紧急处置其致命伤,满足基本生命需要,随即迅速安全地将所有伤病员疏散、转运到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

3、现场调查和处理程序,现场调查是指针对疾病暴发或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开展的流行病学或卫生学调查;调查的根本目的是尽快明确病因,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事件危害的进一步发展。其具体包括组织准备、核实病例诊断、建立病例定义、核实病例数、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建立并验证假设、采取控制措施、完善现场调查及评估措施的效果。

五、建立科学评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对处置后的卫生学指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结束后,社区(乡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要配合上级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验收评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和处理过程应进行综合详细的评价。

(1)查看本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社区(乡镇)的资料收集情况,包括,本次事件涉及的政府、卫生部门下达的相关文件,本级政府起草下发的相关文件,本辖区地理环境资料、社区(乡镇)的区域化分、居民构成、水源状况(乡镇为饮水条件)、主要媒介生物、饮食习惯、人口流动状况、主要交通和卫生设施;

(2)验证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的准确性,查阅个案调查表的填写是否完整有效;

(3)检查接诊医院在本次患者救治过程中的病历、治疗方案和救治有无差错;

(4)现场处理中采集的样品是否有记录,主要的生物标志物样品采集是否准确(包括血、尿、毛发、呕吐物、粪便等),主要的饮水、可疑食物当时的采集记录,疫源地(室内)空气的卫生学数据指标;

(5)检查疫源地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的正确性,包括检查消毒剂的有效期、批号、使用剂量、喷洒消毒的范围,若为烈性传染病传染源的动物处理的消毒情况记录。

(6)查看物资供应、经费筹集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并检查物资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社区 第10篇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环节,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为此,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颁布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指出高等医学教育应以卫生需求为导向,加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逐步实施高等医学院校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我校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模式”(项目编号03-114-137)工作,从2010年起,学校对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根据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乡镇及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及调研结果,我们对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按照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1]的要求,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设置主干学科和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全科医学课程及选修课等课程群,在融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强调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医学等与乡镇及社区卫生工作适用课程的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2],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

1. 理论教学的改革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选修课等课程内容,培养的医学生以从事医疗工作为主,而现阶段基层对医疗卫生人才的要求是开展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于一体的卫生服务工作,这就对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融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对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等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整合。

依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岗位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结合基层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职能转变和卫生服务特色,在本次教学改革中,调整音乐、美术、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类课程的学时数;重点增设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等农村及社区卫生工作适用课程,将内、外、妇、儿科学改设为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科学,同时针对农村及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增加健康教育学与管理学、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学等预防医学课程[3]教育,适度增加预防医学课程[4]的学习;加强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医学人文类[5]选修课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农民”意识。

2. 实践教学的改革

不同于乡镇级以上医院,大多数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缺少高年资医师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医师“帮、传、带”刚毕业的医学生,加上基层医疗人才紧缺,又要求刚毕业的医学生能较快上手操作,并独立完成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更强调实际应用,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包括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动手能力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对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倡学生早期接触乡镇及社区,早期接触临床,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拓宽实践教学范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利用模拟教学进行临床操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开展临床课间间习、集中见习等获取临床能力,尤其是要强化乡镇及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的训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提倡开设一些选修实践项目供学生选修,将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纳入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早期结合。在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习大纲,安排不少于70周的毕业实习,多于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50周毕业实习时间,其中50周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以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为主,20周为预防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时间不少于12周),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初步形成独立从事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需要不断地科学地进行教学探索、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才能最终推动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教学改革,真正为乡镇及社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全科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春苗.建立特色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947-948.

[2]刘民,甘雅芬,谢清平.农村医学人才“订单式”培养课程设置探讨.教育与职业,2010,11:94-95.

[3]杜鹃,白雪松,宋春梅.深化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中国科技信息,2012,6:136.

[4]梁楠,张晓,何彦芳,等.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7):105-107.

上一篇:还原纸质阅读下一篇:应对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