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作种植范文

2024-09-11

间作种植范文(精选4篇)

间作种植 第1篇

在南方茶叶产区林茶间作中, 梨树是茶园中常见的间作树种, 而梨树品种中又选择沙梨中的黄花梨、新世纪、幸水梨为主要种植树种。梨树属于蔷薇科苹果亚科梨属梨种, 它对温度、湿度、土壤、肥力和光照的要求, 都与茶叶有相近之处, 能融合种植, 且种植技术容易掌握, 经济效益也高, 是茶农喜欢的间作品种[4]。在选定树种的情况下, 如何采取经营措施, 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性因素。在此, 针对南方地区梨茶间作中梨树的种植密度及树体定型谈以下几点看法。

1 种植密度

南方茶叶产区的海拔不高, 多数是丘陵地区, 生态环境较好, 在梨茶间作时, 不必考虑管理生境因子, 只要因地制宜地确定种植密度, 就能优质丰产。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林下茶叶光照不够, 种植密度过小又起不到间作的效果。因此, 只有间作的密度要适当, 才能达到较好的间作效果。间作密度大小, 还决定于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一般而言, 在土壤肥沃的地方, 间作密度小些, 在土壤较为贫瘠的地方, 间作密度大些。总的来讲, 种植密度在28~42株/667 m2, 具体情况如下。

1.1 低密度种植

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 土壤肥沃、水分充足、光照也好, 梨树的地上枝叶生长迅速, 地下根系发达, 需要足够的生长空间, 梨树才能优质丰产。所以种植密度以小为宜, 可采用株距4 m, 行距6 m定植, 其种植密度为28株/667 m2。

1.2 中密度种植

在立地条件适中地方, 土壤、水分、光照条件一般, 梨树枝叶生长适中, 根系生长也能满足其生长需求, 只要保留一定的生长空间, 梨树就能正常结果。所以种植密度要适中, 可采用株距4 m, 行距5 m定植, 其种植密度为34株/667 m2。

1.3 高密度种植

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 土壤、水分、光照条件较差, 梨树地上枝叶和根系生长较慢, 一般只保留能满足其生长需求的生长空间, 梨树就能正常生长结实。所以种植密度可以大些, 可采用株距4 m, 行距4 m定植, 其种植密度为42株/667 m2。

2 树体定型

树体定型是为调整树冠结构、控制树体形状、调配枝类组成而采取的人为措施。通过对树体进行修剪、拉枝等措施, 保留适当的树冠高度和冠幅宽度, 使树体形成既能优质丰产、也能兼顾茶叶生长的最佳形状。树体定型能平衡各主枝之间的生长势, 使梨树产量均衡, 还能协调梨树地上部与根系生长, 又便于管理, 有利于提高梨树产量和品质。总之, 树体定型是为了达到经营目的, 对茶园中间作梨树的树体高度形态进行人为控制, 达到既不浪费营养元素和光、肥、热、水等资源, 又能获得优质丰产的目的。一般而言, 树体定型后树高保留、冠幅修剪和枝下高的保留情况如下。

2.1 树高

梨树高度的保留视土壤理化性质而定, 一般情况下, 在土壤肥沃深厚的地段, 梨树生长茂盛根系发达, 树高保留应适当高些, 相反树高保留可适当高低一些。控制树高一方面可以避免树体过于高大, 有利于梨树防虫治病、拉枝整形、梨果采摘等管理工作;另一方面, 可以避免树体过多消耗营养元素。在南方茶叶产区, 梨树高度控制一般在5~7 m。根据种植密不同, 梨树保留高度可分为3种情况:在低密度种植的区, 树高保留7 m为宜;在中密度种植区, 树高保留6 m为宜;在高密度种植区, 树高保留5 m为宜。

2.2 冠幅

冠幅直径大小的保留视树高而定, 树体越高枝叶伸展空间越大, 冠幅直径大小的保留可相应要大些, 反之则小些。冠幅直径保留的原则是既能满足梨子结果枝的生长, 又要满足茶叶生需要的光照度。根据梨树的高度不同, 梨树冠幅直径大小的保留可分为3种情况:当梨树的高度为7 m时, 冠幅直径保留2.5 m为宜;当梨树的高度为6 m时, 冠幅直径保留2 m为宜;当梨树的高度为5 m时, 冠幅直径保留1.6 m为宜。

2.3 枝下高

枝下高的保留也与树高相关, 树高越高, 枝下高保留越高, 反之则矮。留足适当的枝下高, 一方面是可以调节树下茶叶的透光度, 另一方面是便于梨树管理。根据梨树的高度不同, 枝下高的保留可分为3种情况:当树高为7 m时, 枝下高保留3 m为宜;当树高为6 m时, 枝下高保留2.5 m为宜;当树高5 m时, 枝下高保留2 m为宜。

摘要:南方茶叶产区林茶间作, 提高使用土地当量的常用作法, 经过长期试验, 梨茶间作是比较理想的间作模。通过梨茶间作, 可增加光、肥、水、热等能量的能量利用。同时, 可充分利用各种营养元素, 促进茶叶与梨树种的优劣互补, 形成立体组合, 达到茶叶梨果双丰收的目的。选择适当的种植密度, 采取调整合理的树冠结构, 保留一定的枝下高度等人为措施, 有效地调节间作梨树与茶叶的立体结构, 改善林地生态小环境, 是达到目的关键措施, 也是值得人们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梨茶间作,种植密度,树体定型

参考文献

[1]秦德俊.浅谈安顺县的粮茶间作茶园[J].贵州农业科学, 1982 (2) :31-32.

[2]姚渊, 罗敬, 王港.油茶芽苗砧育苗技术的优化[J].贵州林业科技, 2015 (1) :31-32, 63.

[3]徐平, 欧平勇.茶园间作梨树试验初报[J].贵州茶叶, 2014 (2) :21-24.

朝天椒间作玉米双株种植技术 第2篇

朝天椒间作玉米双株种植技术

从品种选择、阳畦育苗、精细整地、适期移栽、田间管理、病虫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朝天椒栽培技术;并从品种选择、挖穴点播、肥水管理、防病治虫、完熟收获等方面介绍了玉米栽培技术,以期指导朝天搬玉米间作模式的大面积推广.

作 者:张玉敏 刘静 郭振忠 金彦文  作者单位:张玉敏,刘静,郭振忠(河北省泊头市齐桥镇政府农业技术站,河北泊头,062153)

金彦文(泊头市科技局)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S344.2 关键词:朝天椒   玉米   双株间作   增收效果  

川贝母、藁本间作立体种植技术 第3篇

关键词 川贝母;藁本;间作;种植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0.027

1 川贝母、藁本生物学特性

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温、忌强光的特性,在海拔低、气温高、光线直射强的地区不能生存。野生川贝母常生长于我国西南地区及青藏高原2 700~4 500 m气温较低、土壤较湿润的向阳草坡或灌丛草坡。生长期为90~120 d。

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是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喜凉爽、湿润气候,野生多分布于海拔1 500~3 500 m

山坡、林缘及半阴半阳排水良好的地区,耐寒,忌高温,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好。生长期为3月底-11月初。

2 间作优势

首先,川贝母和藁本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且二者都喜湿润气候,贝母株高约为15~25 cm,植株较纤细,仅4月初-7月生长;藁本株高约为20~60 cm,茎干分枝多,叶片茂盛,生长期在3月底-11月,生长期长。二者间作,藁本能在贝母整个生育期内遮荫,既满足了贝母喜散射光的特性,又能节约栽培贝母所需的遮荫成本。其次,贝母是须根系植物,入土不深,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浅表层,只能吸收上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藁本是深根系植物,有强大的根系,入土深,可以吸收较深层土壤的水分和养分。这两种药用植物间作,能充分利用土壤肥力,使土壤种养分得到充分利用,也是有效利用土地,增加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栽培措施。

3 种植技术

3.1 选地、整地

根据卷叶贝母和藁本的生物学特性,应选择海拔约为2000~2600 m、背风、半阴半阳坡,土壤要求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选好地块后,播种前翻耕30 cm,结合耕地施入圈肥或土杂肥2 000 kg/667 m2,整細耙平,作宽1.0 m,高10 cm左右的平畦,畦间距

30~40 cm。四周挖好排水沟。

3.2 播种

3.2.1 藁本的播种

藁本可采取种子直播或育苗移栽两种方式。种子直播可春播、冬播,春播于4月上旬和中旬,冬播于封冻前。播种时,距畦边约20 cm处开沟,沟深2 cm,将饱满充实的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浇水即可。育苗移栽可春栽、秋栽,移栽时距离畦边约15 cm处挖穴,穴深

10 cm左右,株距约20~25 cm,每穴栽1~2株,栽后覆土压实、浇水。春栽覆土至根茎上2~3 cm,秋栽稍深,春栽一般10~15 d出苗,秋栽第二年春发芽。

3.2.2 贝母的播种

藁本直播的第二年间作贝母,育苗移栽的当年间作。间作栽培的贝母种植于畦面中线上,一般以生长1~2 a的小鳞茎为栽培材料,也可用贝母种子直播。以鳞茎为栽培材料的于8-9月将小鳞茎种植藁本畦内,开沟或挖小窝栽植,株距约5~8 cm,覆土5~6 cm,压紧镇平。种子播种,于土壤解冻4月初将经过后熟处理的贝母种子条播于畦内,盖一层混匀的腐殖肥土约1 cm,浇水保湿即可。

3.3 田间管理

3.3.1 间苗、定苗

直播藁本在苗高3~4 cm时要适当间苗、补苗,苗高7~8 cm时定苗,株距20 cm。种子播种的贝母出苗后不需要间苗,当年播种的可于第二年春移栽小鳞茎进行补苗。

3.3.2 除草

藁本间种贝母一年需除草2~3次。第一年间种时,播种贝母前应结合播种除草一次,播种后贝母苗高3~5 cm

时再除草一次,贝母倒苗后除最后一次。在第二、三年,藁本植株处于生长旺盛时期,初春藁本苗刚出土时除一次,6-7月采收幼嫩茎叶时除一次。除草时贝母植株周边要人工除草,不伤害贝母鳞茎,带出的小贝母要立即栽入土中。

3.3.3 施肥

藁本贝母间作需肥量大,在藁本刚返青时可在贝母和藁本间开沟结合浇水施10~15 kg尿素;藁本11月倒苗后,每667 m2用腐殖土或农家肥2 500~3 000 kg,覆土3 cm

厚。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利于贝母越冬。

3.3.4 遮荫度管理

贝母整个生长期需遮荫,间作栽培要掌握好遮荫度。第一年贝母苗弱,藁本植株长势不旺,可不调节遮荫度。第二、三年,贝母苗长势强,需光量大,藁本枝叶茂盛,在6-7月时,需将内侧藁本茎叶摘除食用,不可一次摘除完,遮荫度调节至40%~50%,每15~20 d采摘一次。

3.3.5 越冬管理

每年到11月藁本植株变黄倒苗时,应割除藁本植株,清洁田园,特别在第三年藁本植株长至60~70 cm高时,在采收种子后,立即割除,以利来年藁本生长。

3.3.6 水分管理

藁本和贝母都喜湿怕涝。连续干旱,要及时浇水使土壤保持湿润,特别在间作第一、二年,贝母苗弱,抗旱能力较差。久雨或大雨过后要及时疏通排水沟,防治积水烂根。

3.3.7 摘花蕾

藁本在第二年少量开花,应将花枝摘除。第三年大量开花,如不采收种子作种源用,也应将花枝摘除,利于地下根系生长。

4 病虫害防治

藁本不易发生病虫害,雨季时注意调节土壤湿度,防治烂根。贝母幼苗在夏季多雨季节易发生立枯病,发病时注意排水、调节荫蔽度,可用波尔多液喷洒。此外贝母鳞茎在5-6月时易变黄、腐烂,发病时拔出病株,降低土壤湿度,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石灰水浇灌。

5 采收

5.1 藁本茎叶采收

藁本茎叶第二年可适量采收食用,第三年进入采收旺期,植株高度在30~40 cm时即可采收,采收视茎秆嫩度灵活掌握,每株茎叶不能一次采光,畦面外侧可重采,内侧结合贝母需光量适量采收。采收期为5月至8月中上旬。

5.2 种子采收

藁本第三年大量开花,每667 m2可采收6~10 kg种子,藁本花期较长,种子成熟度不一致,当果枝颜色变褐时就可采收,不可过迟采收,否则种子易掉落。间作栽培用种子播种的贝母不采收种子,用鳞茎作种的在第三年结果,可采收种子,当果壳变黄褐色或褐色时剪下果实,趁鲜脱去果壳,抖出种子,立即进行后熟处理。

5.3 药用部位采挖

间作栽培三年的两种植物根或鳞茎均可采挖,贝母6-7月倒苗后收获,选择晴天土壤稍干时进行,用小锄轻轻插入土中,向上翘,抖去泥土,鳞茎即可露出,注意切勿损伤鳞茎,采后及时分级,小鳞茎经初加工出售,大鳞茎作种培育种子。贝母采挖后立即覆土,以保持土壤湿度及养分,维持藁本后期生长。藁本采挖于贝母采挖当年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割除地上枯枝,用大锄深挖,刨出根茎,将大块的根茎晒干出售,瘦长的根茎留下作种。

间作种植 第4篇

开展泡核桃林粮间作, 可以解决农、林争地, 改善泡核桃生长的土壤条件, 提高泡核桃种植管水平, 促进泡核桃种植产业的发展。

1.1 改善泡核桃生长的土壤条件

实行林粮间作, 在农作物翻耕、松土、除草、施肥和灌水的同时, 改善了泡核桃生长的土壤条件。核桃树喜肥, 只有在各种养分满足的情况下, 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结果, 否则, 会形成“小老树”, 或连年枯梢, 不能形成产量。要根据核桃的需肥量施肥。一般情况下,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促进核桃生长、发育和结果。种植农作物过程中, 在为农作物施肥中, 同时也为泡核桃树施了肥;如果间作豆科农作物, 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肥含量;农作物的根、茎、叶腐烂后增加了土壤有机物质含量, 同时疏松了土壤, 改善了泡核桃的生长条件, 促进了泡核桃的生长。根据太忠镇林业服务中心2011年对泡核桃经济林的普查资料, 太忠镇泡核桃种植面积16971.9亩, 进行林粮间作的8270.4亩泡核桃树势旺盛, 挂果树坐果多。而未进行林粮间作的8701.5亩泡核桃造林地块, 泡核桃长势较差, 挂果树坐果少。以叶家坡村丫口小组陈汝德、罗应兵2户管理情况说明。2户农户于2008年种植, 陈汝德户种植面积5亩, 种植在家里的耕地内, 栽入53株泡核桃树, 一直种植农作物, 套种小麦、玉米等, 2012年调查, 保存率为100%, 泡核桃平均高2.1m, 平均根径6cm, 平均冠幅1.5m, 泡核桃生长旺盛。罗应兵种植面积3亩, 栽入泡核桃31株, 栽后就没有进行管理, 次年成活率为68%, 2009年督促该户完成了补苗, 2010年检查成活率为56%, 又督促该户进行补苗, 2011年检查保存率为52%。2012年进行检查, 存活核桃树10株, 平均高1.5m, 平均根径4cm, 平均冠幅1.1m, 树势衰弱。

笔者2011年10月对太忠镇叶家坡村啰么山小组吴明忠户进行访问调查, 该户有丰产期泡核桃树15株, 2009年以前泡核桃地一直承包给邻居进行林粮间作, 自己收获泡核桃, 泡核桃年产量在950kg左右, 泡核桃果大, 籽粒饱满。2009年邻居因为发展其他产业, 不再承包该地种植粮食作物, 荒芜下来, 吴明忠户常年在外打工, 仅收获季节回来, 泡核桃产量逐年降低, 2010年仅收获560kg, 2011年收获480kg, 且有空瘪核桃, 果实也变小了。

在适宜泡核桃生长的气候条件下, 泡核桃生长发育主要依赖于立地条件的改善, 泡核桃林粮间作, 既疏松了土壤, 同时, 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了土壤肥力, 从而促进泡核桃的生长发育。

1.2 间接防治了泡核桃病虫害

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翻耕、除草, 从源头上消灭了泡核桃越冬害虫的越冬场所, 起到了防的作用;在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同时, 也防治了泡核桃病虫害。

1.3 为扩大泡核桃种植面积提供了土地资源依托

景东县发展泡核桃种植产业, 扩大泡核桃种植面积, 需要有适宜泡核桃生长的土地资源为依托。在海拔1500~2000m区域内, 为哀牢山和无量山腹坡地带, 是景东山区群众生产生活较为集中的地段, 有大量水肥条件好的坡耕地, 应用林粮间作模式发展泡核桃产业, 使泡核桃种植产业发展有了土地资源依托。

2 泡核桃林粮间作评价

2.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泡核桃树体高大, 树冠枝繁叶茂, 多呈半圆形, 可阻挡雨水直接冲刷地表, 缓和地表径流。其根系发达, 为深根性树种, 可以固结大片土壤, 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在已造的泡核桃林地内间作粮食作物, 雨季集中的季节 (6~10月) 正是农作物生长期, 可阻挡雨水直接冲刷地表, 缓和地表径流, 并不造成生态破坏。而在耕地内培育泡核桃, 有助于保持水土, 改善生态环境。

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的种植, 不但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收入, 同时可为景东县创造明显的生态效益和风景观光效应。该县的核桃基本上是种植在海拔1500~2000m之间的腹坡地带, 而海拔在2000m以上的地区基本属于该县的国家级哀牢山和无量山自然保护区。核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进一步扩宽了两山保护区过渡地带和缓冲地带的绿色林带, 促进了景东生态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2.2 对当前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林粮间作改善了泡核桃生长条件, 促进了泡核桃的生长。泡核桃培育周期长, 栽培一般需要10年才可产生效益。从泡核桃抚育管理角度看, 实行林粮间作, 在农作物翻耕、施肥、灌水的同时, 代替了对泡核桃林的中耕抚育, 节省了劳动力等的投入;从农业生产角度看, 开展林粮间作, 增加了耕作面积, 提高了山区土地利用率, 从而达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综合利用目的。

林粮间作发展核桃种植产业, 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景东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县, “希望在山、出路在林”。全县已有13个乡镇, 135个村, 1467个村民小组的4万户农户, 12万人在种植核桃。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 还增加了全县农村人口的就业机会。

3 结语

针对当前景东县山区发展现状, 走林粮间作的路子发展泡核桃产业符合山区实际。林粮间作发展泡核桃产业, 节省了泡核桃抚育管理的劳力投入, 促进了泡核桃生长发育;改善了当前山区粮食生产不足的现状,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泡核桃产业发展有了土地资源依托;有利于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因此, 要将林粮间作作为一项技术措施进行推广, 实现“地养核桃树, 核桃树养人”的目的, 做到长短结合, 以短养长, 使山区群众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致富之路, 使泡核桃产业真正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主要支柱产业, 实现泡核桃产业真正成为景东强大绿色经济产业目标。

摘要:指出了开展林粮间作, 在解决景东山区群众当前生产生活需要、取得近期效益的同时, 也改善了泡核桃种植地块的土壤条件, 达到泡核桃抚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同时, 泡核桃林粮间作为扩大泡核桃种植面积提供了土地资源依托, 解决了农林争地的矛盾。开展林粮间作, 以短养长, 主副结合, 是景东泡核桃种植产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林粮间作,土壤条件,农林争地,种植产业

参考文献

[1]杨源.云南核桃[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1.

[2]熊文愈.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类型和效益[C]//中国林业学会.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学会, 1988:1~5.

[3]熊文愈.生态系统工程与现代混农林业生产体系[J].林业学杂志, 1991 (1) .

[4]李丽芬.景东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J].云南林业, 2010 (5) :64~65.

上一篇:骨折内固定手术下一篇:实验室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