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范文

2024-09-10

三学范文(精选11篇)

三学 第1篇

一、激起学生爱学的需求

学习要有动力, 学生爱学才能主动地学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契机。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 首先必须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爱学的需求主要途径有:

(一) 萌发成才欲望

在起始课和平时教学中不断教育学生以下思想:科学在发展, 知识在更新, 社会在进步, 你要去适应社会, 想在未来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得爱学习;民族素质在提高, 世界竞争在加剧, 要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你就必须得爱学习。向学生经常灌输“立大志, 成大材、干大事、创大业”的思想和“先人一步, 多人一手, 胜人一筹, 助人一臂”的追求。勉励他们要端正学习动机珍惜学习时间, 学好文化, 打好基础, 增长能力, 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 为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 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丰富生活的语言, 直观形象的图片、图表、教学电视、幻灯、计算机等手段, 多角度调动学生感官, 激发学生短暂兴趣。久而久之, 学生会感到学习历史是一种享受, 逐渐形成喜欢上历史课的稳定性兴趣, 形成认真学习历史的良好气氛。利用课外活动和选修课时间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古建筑群、文物、影视基地,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广度, 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效应。

(三) 强化成功体验

能够享受到学习上的成功, 无疑会激发学生爱学的需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 这就要求我们讲授的内容, 平时的作业应使各种程度的学生找到能够发挥自己才智的所在, 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给每一个学生有一个成功的期望和机会。特别在讲评中既要表扬优秀学生, 更应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 肯定他们的某一点成绩, 唤起其信心, 鼓励其勇气, 使其产生主动、愉快、爱学的情绪。

(四) 融合师生情感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利用与学生心理距离近的特点, 主动接近并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主要是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困难, 结果一批后进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普遍提高, 学习业绩稳步提高;同时一大批尖子生在高二文理分科时选读文科, 文科班生源结构较往届大为改善。

二、给予学生会学的指导

学生爱学, 还要会学。所谓会学就是懂得学习方法。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既有相通性, 又有特殊性。学习历史就要掌握历史这门学科的特殊性, 提出学习不同历史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这是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落脚点。概括起来我的做法是:依托教材, 授之以法, 反复演示, 鼓励实践。

1) 教学课文正文内容侧重编写内容细目, 培养学生提纲领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a.利用专题导语, 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搭建该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如学习专题一导语,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找出本专题所要学习的重大历史事件, 而后由教师做好搭建知识体系的教学示范。以后各专题导语部分就可以让学生课前照此练习上课时核对。b.对每节课具体内容教学, 在示范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和由此及彼的能力。如对“西周分封制”采用范例教学, 先有教师从原因、内容、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对“宗法制”则在学生阅读基础上, 进行分组讨论形成小组书面意见,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进行点评。

2) 教材配有“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连接”等文字型材料和说明教材内容的历史图表, 则根据各自特点授之以不同学法, 以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各种史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遇到文字型材料则可以采用“择其要义”和“自述要义”的方法来分析归纳获取有效信息。b.遇到数据表格型材料则可以采用“抓住标题, 纵向看发展, 横向看差异”的方法来分析归纳获取有效信息。c.遇到图片和地图型材料则可以按照“标题—图例—内容”的顺序获取有效信息。

3) 通过对教学书的练习题与部分思考题的解题示范, 培养学生应用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解答历史练习题的能力, 是学生最高兴和最迫切的要求。针对不同题型, 指出各自特点, 演示解题过程, 反复示范, 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要领, 分析题目要素, 做到答题“四化”。最终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领悟到历史问题答案的思维品质:源于材料与教材又高于材料与教材。

三、讲究乐学的教育艺术

有了爱学的心理, 会学的方法, 还需要有乐学的习惯。如果没有乐学的习惯, 爱学不能持久, 会学也会转变为不愿去学。从实践中我感到下列教育艺术对学生乐学还是十分有效的。

(一) 生动严谨的语言

教学中力求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来烘托历史现象学习, 既能激发学生兴趣, 也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历史, 加重知识记忆, 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想象力。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用严谨的历史语言进行演绎推理, 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

(二) 自我激励

不断地去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能动性, 会使学生学得主动、深入。如让学生课外命题:通过改变情境, 已知变未知, 选择变为填空, 填空变列举, 课后练习题的改造等方式编题。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对这些习题互练互改分析, 特别是鼓励不同见解学生发表意见, 虽然花时多, 但反应效果好。编题过程是学生认真阅读、细致分析、总结反思的思维过程, 体验到终生难忘的学习高潮,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种激情是在主动快乐的气氛中产生的, 同时学生也得到了再学习再提高。

(三) 现代化的手段

保留传统教学的合理部分, 恰当地引进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等教学媒体, 使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互相配合, 综合运用, 解决抽象难懂内容教学, 可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一教”意蕴新 第2篇

菁华学校在多年学习、借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第一步,明标自学。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又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目标引领下,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意识,提升自学的能力。第二步,合作助学。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互查、合作互补、合作互辩、合作互助,生生互动,学进去,讲出来,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第三步,师教点拨。赋予教师点拨与拓展两大责任,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群体迷失时能够指点迷津,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浮光掠影时能够通过引导由浅入深。第四步,达标查学。围绕学习目标设计检测练习,学生自主作业,自主检测目标达成情况,既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更能有效地推进学生的知识内化。

“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是菁华学校基于校本的创造,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在苏北,尽管系民办,尽管是校本,但这一教学模式并不老土,并不陈旧,它有很多新的意蕴。首先,有着对新人培养目标的追求。我经常和校长们讨论,办学校要有向往未来的意识,要想着我们把学生带到一个什么新的地方。我甚至还受巴尔蒙特的诗(“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太阳”)和邓丽君的歌(“直到海枯石烂,冉冉出情人”)启发,创造出教育理想的童蒙:“冉冉出新人”。教育最原点、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美国教育有一句口号:培养适应性。培养学生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变化,并积极促进这种变化。以知识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育,是培养不出这种适应性的,是培养不出时代需要的新人的。“三学一教”、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学会合作等等内涵都在表明,这一教学模式不是针对传统教学对人的培养的种种弊端,不是基于对新人培养目标的热切追求。第二,有新的理论支撑。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三学一教”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一种校本化的表达。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哲学领域开始关注“主体与客体”问题,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很快波及教育领域。二十多年来,我国教育界主体性教育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有了很大进展。从“教师单一主体论”出发,经过“学生单一主体论”,逐步走向“教师与学生双主体论”的共识。一般认为,对于客观世界观说,教师、学生都是主体,教师和学生又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激发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又并不排斥教师的主体性,努力在教学情境中让教师充分解放智慧、激情和创造力。这样的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激荡,也能使主体性生命得到很好的生长和发展。第三,有新的学习方式。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很多学校在浅尝辄止之后,已经束之高阁了。我以为教育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刚刚开始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我们不熟悉,不适应,并且有时单一化、唯一化。在10年课改后再来实践,我们就有了许多的底气。学习方式的变革说到底是指向生活方式的改变,指向人的培养模式的变化的。菁华学校“三学一教”教学模式蕴含了这些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并且与行之有效的一些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发展,菁华学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自觉的育人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韧不拔的毅力一路走来,“风景这边独好”。“菁华人”是有梦想、有观点、有品位、有智慧的教育人,愿菁华学校拾级而上,再创佳境!

“三学一练”互助学习的尝试 第3篇

一、“三学一练”互助学习提出的背景

在落实规范办学的背景下, 数学教师心中存在以下误区: (1) 学生在校的时间短了, 教学时间与前相比明显少了, 总感觉以前讲得多的内容现在都没有时间讲了, 所以教师很不放心; (2) 认为自己的学生基础差、习惯差等, 而且难以将其改变, 把学习当作苦差, 没有成功的喜悦; (3) 认为“我讲了, 你就应该懂, 就应该会”“我讲了, 你还做不出, 那就是你的责任;我没讲, 你做不出, 这才是我的责任”, 于是教师就拼命讲。

在上述情况下我校提出了“三学一练”互助学习的模式, 以期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学一练”即“自学”“互学”“导学”“反馈练习”四个环节。

二、“三学一练”互助学习的实施方法

(1) 前期准备———同桌的组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定, 以成绩均衡、方便操作、利于考核和管理为原则, 建立互学小组, 每组4~6人, 并确定好各学科小组长。

(2) “自学”——教师根据新授内容, 提前一天认真钻研教材、大纲,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编制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预习提纲, 引导学生熟悉下一课要学习的内容, 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 并将拟好的预习题发给学生。课前教师先进行预习检查, 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看哪些内容学生已掌握, 还存在哪些问题。

(3) “互学”———在预习检查后,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设计小组互助学习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思考, 再在小组内互学, 即每小组由小组长结合独立活动的内容, 查看、交流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对部分学生在活动时有困惑的地方组织小组讨论、指导, 实现助学, 在小组讨论时间内交流学习心得。以课堂为平台, 由学生展示自己预习的成果, 提交所遇到的个性化问题, 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 指导、启发学生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延伸拓展。

(4) “导学”———教师的导学体现在四个方面: (1) 引导学生解读目标, 要求形式新颖、目标明确, 要点明学生的学习目标。 (2) 引导学生问题探究, 与组内外交流, 开展小组内外兼修式学习;要求把知识问题化, 设置问题链,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 (3) 引导并协助小组展示与质疑, 做到“三讲”与“三不讲”。“三讲”即讲知识生成时的重点、难点、疑点;“三不讲”即课标没有要求的不讲, 学生会的不讲, 学生通过自学而达到目标的不讲。 (4) 引导学生及时归纳, 或作方法的小结, 不断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一些共性、典型的错例, 可找出来, 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提醒同学要注意的问题。

(5) “反馈练习”———分为三种弹性形式:当场检测,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反馈, 独立完成1~2个典型习题, 达成自我消化式的学习;整个过程在10分钟之内完成并进行讲评;每天一练, 从而完成一堂课的教学, 周末回练, 用全组教师智慧提炼出的测试题, 检查学生学习的疏漏, 使其进行能力的迁移。

三、互助学习的实施注意点

(1) 注意好角色的转变, 将自己定位于做好“第三者”:学生“第一”, 课程“第二”, 教师“第三”。教师是引导者、策划者、参与者、追问者和合作者, 要在幕后策划、指导学生去展示, 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做好以下几点: (1) 有效地讲解; (2) 有效地提问; (3) 及时纠错, 从学生的主要问题入手, 发现学生好的思路或解题方法, 供全班同学分享。

(2) 进行科学地分组:要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开展合作学习。为了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互补学习, 互相帮助,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在位置与学习上应确保互助式同桌小组构成科学可行。每一小组中要有素质高、表达能力强、为人热心的学生。互助合作的“师徒”同桌上课, 出现个别“师徒”合不来的现象时要让他们重新互选, 直到满意为止。当然, 课上也会出现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帮“徒弟”作弊的行为, 教师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来监督学生, 要经常给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3) 要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成绩好的学生完成练习后再帮助仍然不会或半知不懂的同桌或后进生, 当后进生开始自己完成练习时, 成绩好的学生再去完成更高要求的练习。

继“自学”“互学”“导学”“反馈练习”互助合作学习形式推广以来, 学生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增强, 同时, 还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 加强了团队精神。

“三学一练”互助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达到共同进步, 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学心得 第4篇

为期16天的三学活动完美结束,在“三学”的活动中,我作为参与者收获颇多,体验颇多!

学雷锋——进敬老院

雷锋,从小在老一辈的熏陶下,从他耳濡目染,了解他的相关事迹,对于他的默默无闻的为他人服务的精神敬佩十分。而雷锋精神,虽然在当代的社会上仍然有所体现,但是它又是何其少之又少!因此,为了促进自己在品格上的发展,切实将三月的雷锋月继续结合与实际,我利用了此次三学的活动,以问鼎队的称号与他人一同来到了敬老院,去帮助他们,和他们来聊聊天舒解舒解压力。此次,虽然与老人的交谈虽然仅仅才半个小时,但是我的体会不同,有对这位“爷爷”的同情,有对他的母亲的不理解,有对他和他的母亲的伤心。在我心中,情绪百感交集,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是以一种什么心态去看待!但是至少,这些会让我们从中看出社会的一些些问题,敬老院虽提供给了无助孤单的老人一个家,但是同样让社会中的一些不想尽责的人有理由来让生他养他的父亲或母亲一个被遗弃的结局。在这里,我衷心的希望与祝福那些老人:凡事看开点,无论是什么样的理由让你住进来,来了后,也许更加提供了你一个机会,让你能够交上更多的朋友。既来之,则安之!以另外一种心态来生活。这便是我的真实的感受。我相信:三学之学雷锋就是在于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真实经验中去发现雷锋的不同是在于他帮助了人。也让我们会站

在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自己,去审视自己。

学理论——雷锋的关爱精神

在实践了雷锋精神后的我仍然发现自己需要更多的精神来指导自己。现今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熟知了作为一名党员的义务与职责上,我深知自己应当更加以理论来充实自己,以做实事来实践所学理论。以参与班级的读报活动为形式,我说说了自己在作为“爱心包裹”项目参与中的感受与体会:关爱贫困孩子,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一个关注问题,而这次中国扶贫基金会更加发挥了其主动带头作用,号召各大高校及社会人士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山区的孩子送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参与此次的活动中,我参加了街区的劝募,校内的爱心义卖,其中有苦,有乐,当遇到了一大群不理解的人时,面对他们的挑拨与不支持,你会发现,其实自己为孩子们做的仅仅只是为他们最简单的生存送去那么一点点的微薄之力。但是让人更加高兴地是当有人大力支持时,你会连忙对他们说许多的“谢谢”!谢谢他们的付出,谢谢他们的理解。将理论的雷锋精神付诸实践,这次的学习虽然不像往常一样是最为听众学习,但是,我发现:在自己的参与过程中,无论是从哪方面,我都会把它当做一种学习的过程。此次理论的学习来源于实践,也让自己在实践中体会到了理论学习的意义。

学创新——雷锋活动开展的创新

在雷锋月结束后,举办的此次活动,相信应该是不要让我们忘记我们应当时时刻刻争做雷锋。在三月份,院内就雷锋月号召班级之间多多举办相关活动,在这其中,我看到了许多创新的好点子。像11

级班级团日活动的开展,极具特色,不仅在活动的开展中让我觉得其创意颇多,并且在活动的后期总结上,让我看到了其对于我的生活学习的帮助。学习上的努力,学习后的反思正好是促进自己学习得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宽容理解大度,生活不愉快时的乐观都让我从活动中的点点滴滴中得到了升华。在活动中的创新,在活动方案上的创新,五路会让我在哪些方面上有较大的进步,我相信:最终的效果都会是美好的。对自己对他人都会是有利的。

浅析“三学互动”教学模式张 第5篇

本刊视点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评论家劳伦斯·克雷明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理论,他把教育界定为审慎的、系统的和通过不断努力去唤起知识、态度、价值、技能和情感的过程。指出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相互作用论。

教育生态理论源自自然生态、融合生态学的精髓,生态学有耐受定律和最适合原则,认为生物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适度的范围内,生物可以得到最佳的发展。

生态课堂遵循并发展了这种原则,一方面主动探究各种教育主体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根据具体的课堂生态环境进行最佳的量化设计,积极促进其向最佳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强调释放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减少教师无效的“排放”量,提升学生积极主动“吸纳”的能力,如此既保证了课堂教与学的总量平衡,也使学生在一种轻负担的良好生态环境中成长,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

作为教育生态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课堂,是课堂教学中人与环境之间动态平衡、良性发展的课堂。总体目标定位为相互作用的两个层面,即低碳高质、和谐共长。

低碳,是指课堂的能耗要低,主要表现在教师要精讲少讲,学生要精学精练,减轻负担。精讲,在于善抓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的是“学习过程由不知到知的矛盾”,这就要求教师讲到“点”上,而少讲则要求教师进行有效的“量”的控制。

高质体现在高效率、高效益和高品质三方面。

生态课堂所追求的效率不是“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的量”,而是“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取的知识量、思维的广度与深度、通过交流生发的创新以及延伸到课外的思考。生态课堂追求的高效率就是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生态课堂是高效益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的课堂教学都会有效果,即使是一讲到底的“填鸭式”课堂。但效果有正面和负面之分,如果这个效果是以牺牲师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那么这个效果显然就是负面的。生态课堂既要看教学行为的效果,更要看这个效果是否有益,要看它“在学生身与心上能否发挥永远的影响”,要看“获得效果的过程与方法是否科学与道德”。

生态课堂是高品质的。首先,高品质表现为课堂信息流动的畅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没有障碍。其次,高品质还表现为学生个性的张扬,学生在课堂生活中要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时空,多元思维能够自由展示和碰撞,学生的独特学习体验得到尊重,暂时性的学习错误得到宽容。最后,高品质表现为情感体验的愉悦,要激活学习主体的学习“内源”,让学生收获到课堂学习的愉悦,从而产生并保持一种对于课堂生活的自我归属感。

生态课堂的和谐共长,主要体现为课堂生命主体的主动发展,其基本表现有两个方面:

一是生命主体自身的主动发展。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需求与满足,发展是否符合规律以及发展的最适合性。

二是生命主体与外界保持良好的交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主体之间流畅的信息沟通、彼此促进,以及主体有效参与环境、分享环境并不断促进环境的改善等。

二、生命课堂的实施

1.预习反馈,调整教学目标

预习反馈是指在课堂中以师生对话或练习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诊断。通过预习反馈我们能了解到学生课堂学习的起点,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目标。

为什么要关注学生的起点?因为只有充分摸清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缩短教师主观猜测和学生客观水平之间的距离,科学确定我们的教学起点。

前面谈到生态学有耐受定律和最合适原则,教育主体有自身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如果说起点是下限,那上限又是什么呢?它就是我们要设定的教学目标。

起点的关注不仅应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因为课堂是鲜活的,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呈现,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顺应学生的学情实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行为,灵活地把课堂教学向横向与纵向延伸,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

关注学习起点,我们不仅可以做预习分析,还应做好课堂监测、教学后测。

2.多元互动,探究重点问题

多元互动环节是指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间的交互过程。

常规课堂上,大多数师生互动交往都是轮式的,教师处于中心位置,分别与每个学生进行互动,或者同时与全班学生发生交互作用。这样的互动方式教师更易于控制,但是它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生态课堂倡导的多元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习小组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小组群体之间的互动。这样的互动让教学兼具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多重色彩,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达成这样的互动,小组学习俨然成了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生态课堂提倡学习小组的建设,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课堂学习的要求,组内成员相互合作,组际之间相互竞争、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有效的小组学习方式增加了每个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3.自主小结,习得学习方法

自主小结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归纳学法的教学过程。

通过学习小结,就能够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但小结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结点。我们还必须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教师的传授,而应是学生的自主习得。教师所做的就是呈现、启发,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学习活动中习得学法。

4.习题精编,检验学习效果

习题精编是指教师课前依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精心编制习题,通过让学生完成多种形式的练习,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情况,收集反馈信息,进而指导下一步教学活动。以语文课为例,一节语文课上能习得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而这里的习题精编旨在检验本课应习得的一两处重点知识,起到检验本节课重难点学习效果的作用。

5.拓展延伸,促进持续发展

拓展延伸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调动相关课程资源,利用各种环境延伸课堂学习,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教学过程。

生态课堂把课堂教学当作师生健康生活、幸福成长的一个片段,而这样的一个片段是放在教育生活的大环境当中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使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沟通,引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

生态课堂的拓展学习以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同时我们还需要将教师、学生、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网络环境)等生态要素有机整合,形成协调运动的生态场,让师生在其中主动发展、健康成长。

近几年来,我们将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学校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相结合,在语数外学科中进行了实践研究,经过不断的实践、修改,目前初步构建了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该模式还需要继续完善,但实践证明,这一模式为很多教师在构建生态课堂的路上指明了方向,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升。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阳区五里墩小学)

责任编辑姜楚华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评价工具设计 第6篇

一、“月评 (形成性评价) 表”的设计与运用

本表评价主体采用“教师主评, 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 家长参与”的互动方式和以教师评价为主, 多主体参与互评的形式。“口语交际及活动”在教学中通常是学习小组共同参与完成的, 因而小组成员对同伴的表现是最清楚的, 能进行较公正的评价。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及养成非常清楚, 能提供全面、具体、准确的评价意见, 这就避免了评价中自评的不实现象和学生互评中的“互惠”现象。家长也可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评价。

在评价内容中, 应加强语文积累和语文实践的评价, 注重课内外结合, 并力图简洁明了, 突出重点。习作、课外阅读、口语交际、语文活动等是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关键性作用的项目, 课堂参与、学习兴趣是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 更大程度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及时地掌握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表采用月评制, 用比较直观、形象的星级制表示。评价可用得星 (★) 的数量表示对学段目标的达标程度, 最多得星数为二十颗。并且设置了“上月得星”栏, 以关注学生学情的变化。而且月评价建议、学生学习反思和家长反馈, 能及时起到反馈调节作用。通过评价反馈, 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 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 也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自己如何改进学习的建议, 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学期评价表”的设计与运用

该评价表的评价项目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凸显平时定性月评, 淡化期中、期末定量评价的方法。在评价方式的“形成性评价”栏中, 将本学期月评 (四个月) 得星数量进行汇总 (月评十颗★可获得学期评价一颗☆) 。特长评价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特长自选内容, 诸如:朗诵、书写、演讲、写作、讲故事等。每学期可设制专门课时进行展示, 也可将成长记录袋中反映学生特长的各种资料进行汇集评价, 做到“因材施评”。定量评价包括期中和期末检测, 可围绕课标的各项阶段目标来设计一些评价试题, 用以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达标程度, 同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巩固和提高。

本表也采用比较直观、形象的星级制, 评价可用得星 (☆) 的数量表示达标程度, 最多得星数为十颗。表中设置的“上学期得星”栏, 关注了学生学段学情的发展变化, 使学生的学情一目了然。评价建议是在学段目标指导下,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给予反馈, 并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只有这样, 才有助于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 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这是整个评价活动的归宿。

三、成长记录袋的建立与运用

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如学生的作品、奖励、月评 (形成性评价) 和学期评价等。

评价表与成长记录袋相辅相成。学生月评表 (形成性评价) 和学期评价表全部收入成长记录袋。其中, 成长记录袋中月评 (形成性评价) 资料直接进入学期评价 (月评汇总) , 而反映学生特长的各种资料, 也可以计入学期评价表的特长评价。

三学两做, 让自学导航更有效 第7篇

有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 想要学好一个内容, 首先必须明确学习目标。知道了学习目标, 主要途径是“用好书”。课本是自学的依据, 书上的内容, 尤其是例题, 不能走马观花, 要注重理解, 详看例题的分析过程, 思考例题的解题方法, 可以边读边做记号, 画出重点和难点。遇到概念性的数学知识, 比如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 可以把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用“誗誗”画下来。遇到解决问题类的知识, 比如“找规律”这一课, 把平移的方法, 重点用“”圈起来。“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遇到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 可以打上“?”, 留待解决。

二、细学

在对学习内容有了粗略了解之后, 要消化这些知识。把书上的内容逐字逐句理解, 尤其是公式、概念性的知识, 学通透, 再把书上的例题填写完整, 并完成相应的书上的练习题。

在此基础上, 完善自学导航的“我已知道”和“我会探索”部分。“我已知道”部分是对旧知的梳理, 学生能很轻松地完成。“我会探索”部分, 把新课问题抽丝剥茧, 层层深入,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同时也对自学导航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 把例2 及探索部分设置为这样几个问题:

(1) 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 涂色表示它的1/2。

(2) 继续对折, 找出一个和1/2相等的分数是___________。

(3) 我还能找出与1/2相等的分数, 分别是____________。猜猜看与1/2相等的分数有多少个?____________。

(4) 它们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 我发现了__________。

(6) 根据“我的发现”, 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7) 我能用以前的知识解释“我的发现”!

“细学”直接关系到“自学导航”的完成质量, 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个规范的过程, 这里需要教师钻研教材, 把学习目标落实到每一个问题中, 使问题能切中新知的要害, 再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自学导航”的用法指导, 90%的学生能有效完成, 不是难事!

三、再学

如何能把新知更好地掌握, 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在经过“细学”之后, 还需要经历“再学”, 查漏补缺, 拓展提高。

书上打“?”的地方, 可以再通过看书, 仔细思考, 联系“自学导航”中的小问题, 尝试解决。完成自学导航“我会练习“部分, 练习是检验学生预习效果不可缺少的过程,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 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 要让学生通过更有难度的练习题, 体验学习的挑战性, 这部分要求教师设置的练习有坡度、有适当难度, 可以是开放性的问题。结合掌握的知识, 完成“思维导图”, 可以是初步框架, 也可以有适度的新知内容, 使得学习内容完美呈现。

“自学导航”的完成, 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对学生“三学”的有效方法指导, 使得学生完成的质量大幅提升, 在此基础上, 仍需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了解完成质量

教师的友善评价是学生进步的源泉, 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从而促使学生进步。这样的目标需要教师用心才能达成。自学导航的完成情况, 可以在课前, 教师就收齐批阅, 但这不是单纯地打对错, 而是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 给学生的自学加★,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自信, 最多五颗星。要允许学生的错误存在, 并对这个错误做到心中有数, 在课上交流时, 才不至于慌了手脚。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友善评价中不断调整, 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 以期达到更好的发展。

2.完善评价体系

有效的评价不仅仅表现在教师方面, 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很重要, 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在自学导航上体现, 让学生对自我的学习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评价, 小组自学导航完成得好的小组, 在小组评价中及时加分, 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几种形式交叉进行, 学生的情感需要达到共鸣, 知识形成水到渠成, 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真正做到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以“三学”为主料, 辅以两项作料, 何愁“自学导航”完成质量得不到提高。“自由度愈高的学习, 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 让学生的自学成为一种习惯, 相伴终生!有自学导航存在的课堂, 学生更为自信。自学导航的高效参与, 使学生的学习更是如鱼得水。

摘要:“友善用脑”理念下的数学学习,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自学导航”是“友善用脑”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组成部分, 是基于学生学会新知、学会学习的预习文案。学生完成“自学导航”的质量如何, 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最终效果。如何正确指导学生高效完成“自学导航”就成为重中之重!归根结底, 还是要指导学生“用好书”, 做到“三学”!

关键词:自学导航,数学,初学,细学,质量

参考文献

[1]Christine Ward.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05.

[2]Laura Erlauer.不可不知的用脑教学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07.

以“三学三研”激活物理课堂教学 第8篇

一、自学自研,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境。让学生亲眼看或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新课教学前,教师可以寻找生活中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物理现象,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中,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相关物理知识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新授课前,教师可以创建一定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亲自体验坐电梯的感觉,为什么电梯向上时感到腿部变重,而下降时会感觉轻飘飘。称体重时,为什么要求人静止不动?如果人猛然下蹲或者向上站起来会出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时,如果弹簧秤突然运动,示数会怎么变化?这些实验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观察与思考,主动发现其中的奥秘。通过自学自研来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个人的事,不能依靠别人,必须学会主动地学习,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好物理。

二、互学互研,增强学生自主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互学互研的基础,教师合理引出问题并创设一定物理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并解决物理问题。教师引出问题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观察、指导、帮助,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研究的任务,并培养其研究物理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协作通过实验来研究加速度a与外力F、质量m的关系。教师将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告诉学生,然后在实验原理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加速度a、外力F、质量m,还要思考如何处理得到的加速度a、外力F、质量m的实验数据等,最后形成行之有效的实验步骤。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了其创新能力。在互学互研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讨论、辩论、共同实验,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师在学生互学互研的过程中,不仅要评价学习结果,还要注意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教师要通过评价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学生也要通过评价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

三、深学深研,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品质

在物理学习中,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发现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习的重点。学生的自学自研、互学互研只能解决一些简单、表象的问题,对于物理现象背后的深刻物理规律还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深学深研。只有深入研究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背后的东西,才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理解并形成知识网络,进而提高学生物理思维品质。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学生“互学互研”自主完成实验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分析对于同一质量m,F取不同值时,a不同,但F/a不变,经过抽象分析得出a与F成正比;对于同一F,m取不同值时,a不同,但ma不变,抽象分析得出a与m成反比,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得到a与F成正比,a与m成反比。

三学 第9篇

一、先学———一种思维习惯

数学能力的累积是逐渐建构在已有基础之上的,所以学生有条件自主先学。倡导学生先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解题思维,因为先学带来的成功感会极大地帮助学生树立起解题的自信。而且在先学的过程中,能激起学生的解题欲望,他们会奋力调动旧知,想方设法去探究解题路径,有效地促进了他们解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目前,大多数小学生先学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了解题思维的发展。但是,先学不等同于预习,而是学会、学透。如对于梯形的表面积这一课,其预习目标为:1了解梯形的表面积公式,2尝试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而先学目标为:1用多种方法推导梯形表面积公式,2会自觉使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3会提出质疑并敢于探究。很显然,预习目标停留在较浅的学习层面上,生搬硬套,过分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深加工”,学生的解题思维处于被动状态,很容易养成不良的怠学习惯。

先学分为小组先学和个人先学。小组状态下的先学,凝聚了最强的学习元素,按照6人或4人分组,明确学习目标后,立即投入先学过程,“先吃饱的”帮助“没吃饱的”“吃得慢的”请教“吃得快的”“吃饱了又饿了的”再接着吃,既独立又合作,既扬长又补短。这个“吃”、消化、吸收的过程可以充分帮助学生养成主动的解题思维习惯,对于训练和完善学生的解题思维是无可厚非的。

二、引学———一种思维方法

光靠学生先学,其解题思维是很难冲到高水平的,这还需要教师的点石成金。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了一个解题结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笔者认为使学生能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分析题意”。在平时练习中,许多学生拿到题目以后只是粗略地读一下,然后就下笔解答了,其结论往往是错误的。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再次发生,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在拿到题目后,应多读读题,多说说条件和问题、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当然,刚开始时会有些困难,但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从而启发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从根本上掌握解题的思维方法。

题意分析清楚了,解答起来就会很容易。那么,题目解答完毕,到底我们的解法对不对、好不好呢?这时候,“回顾解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回顾解法”可以帮助我们证实解法是否正确、有效,过程是否简捷。例如:师生共有42人去秋游,坐大船每船限乘4人,小船每船限乘3人。坐大船每条6元,小船每条5元。你准备怎样租船?学生一般有如下解法:142÷4=10(条)……2(人),11×6=66(元)。答:全坐大船一共需要11条,共66元。242÷3=14(条),14×5=70(元)。答:全坐小船一共需要14条,共70元。342÷(4+3)=6(次),5×6+6×6=66(元)。答:大船小船同时坐需6次,共66元。教师先带领学生逐个回顾:每种解法都是正确的、有效的。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哪种租法最省钱?还有更省钱的租法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会发现,解法1可以更省钱,只要租10条大船,1条小船就行了,(或者是租9条大船,2条小船)。

有些题的解答过程比较烦琐,学生容易出错,在他们解答完成后,教师应让他们说出每步算式的意义,这能帮助他们检验解答是否符合题意。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解题思维能力。

三、悟学———一种思维反刍

思维是人类最高级的活动。但小学生的思维活动还位于初级阶段,特别是解题思维初具雏形,处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的确需要一种手段来监测和提升思维活动质量,这种手段就是悟学。

让小学生去悟什么?就悟解题的成功妙处与失误错处。是什么样的思维引导学生解题成功,要立以榜样、体悟发扬,是什么样的思维让学生误入歧路导致解题失败,要举一反三、常思矫正,悟学的过程就是思维深度反思的过程,是提升和完善解题思维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在悟学上下一番功夫。

笔者是这样实施悟学手段的:小组成员人手一AB本,A面记录小组其他成员值得学习的解题成功案例,详细记述解题策略与步骤,写出自己所受的启发;B面则录入自己或帮扶对象的典型错例,并分析所错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及措施,用红笔留出错题再解专栏。每天提醒学生自己琢磨反思,在周五集中举行5分钟~10分钟的悟学小组座谈会,对自己的错例进行自悟,针对他人成功或失败之处进行互悟,对共有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共悟,“终极展示”环节就是让他们告别错题,树立新解题思维的擂台。悟学的目的是为了二次解题的正确,让学生自信地在悟中学、学中悟。悟学在大幅降低二次错误率的同时,很及时地纠正了缺陷性解题思维,为学生解题思维的养成提供了巨大的冲力。

童诗里的植物第三学段 第10篇

花儿是大地的精灵,轻盈、美丽。它们匍匐泥土,它们站立枝头,它们迎风招展,它们润雨绽放,它们倾吐芬芳,它们孕育甜蜜,有了花儿的装点,世界就有了颜色和香味。

《花》·杨唤

丁零零,丁零零/铃兰花摇响一串串小铃子/呜啦啦,呜啦啦/牵牛花吹起一只只小喇叭/有细雨给漂亮的百合花洗脸/有微风给白发的蒲公英理发/有夜莺为红玫瑰歌唱/有太阳跟康乃馨亲热的谈话/有蜜蜂介绍花朵和花朵结婚/花的家族,最美也最大//花,是人们最好的朋友/花,去访问学校、病院/和每一个幸福温暖的家/花,把香气散满了这世界/花,开在中国、日本、美国和西班牙

在大地上,生长着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花儿,它们不分国界,不分地点,热烈地开放着,为人类带来幸福和温馨。

《一朵花是一个家》·金波

一朵花是一个家/舒适而美丽/永远飘散着一种香味/如母亲的气息//家里常常有客人来采访/有蝴蝶,有蜜蜂/留下一首歌/留下一个梦/梦见一个硕大的果实/唱着歌谣,挂在枝头//一朵花是一个家/这个家,很富有

一朵朵花儿,是一个个家,这个家芬芳四溢,这个家宾客蜂拥,这个家富有甜蜜,这个家温暖美好,这个家总是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二、 弱小坚强的草

草,卑微弱小,却以顽强的生命力葱绿世界。高山顶,悬崖边,石缝里,溪沟旁,到处都有它的身影。它无处不在,不屈不挠;它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它不与树木比高底,不与鲜花争艳丽。它用精神鼓舞人间,它用生命回报大地。

《草》·谢武彰

泥土里的/小草,在夜里/都不休息/努力地向上钻//到了早晨/啊/终于钻出了泥土/舒了一口气/小草们的/汗珠,亮晶晶的/在阳光下//风,拿着大毛巾/轻轻地帮小草/把汗擦干

这是怎样的小草,坚韧、执著、努力向上,为着心中长大的梦想,日以继夜,通宵达旦。不睡不眠又有什么?汗流浃背又有什么?冲出黑暗,拥抱阳光,才是它不懈的追求。

《小草的歌》·琳通公主(泰国)

像稻苗一样碧绿/小草/你是那样柔嫩美丽/当微风徐徐吹过/我愿轻轻地唱着歌/来到你身边小憩/和你在一起/我将永远,永远充满乐趣//像稻苗一样碧绿/小草/你是那样柔嫩美丽/吮吸着滴滴清新的露水/我可爱的小牛/你喜欢它吗/我可爱的野兔/你也喜欢它吗/是的,是的/像稻苗一样碧绿的小草啊/我永远永远不离开你

小草,稻苗一样碧绿,却又是那么柔嫩美丽。它那随风起伏的样子,它那清露点缀的样子,那么灵动、那么可爱,有了它,我的心会多许多的欣喜,有了它,世界也会变得碧绿。

三、 高大俊伟的树

树,高大挺拔,像一位巨人,像一把大伞,像一个歌台。它芬芳着我们的空气,它清凉着我们的生活,它葱茏着我们的世界,它生长着我们的梦想。

《树》·张秋生

森林里被锯掉一棵树/熊就在它的画册上/画下一棵树/森林被锯掉两棵树/熊就在它的画册上/画下两棵树……//熊时常翻开画册,对它已经/不再存在的朋友说/要是你们还在/这世界该有多好

每每读到这样的诗,我们的心会一阵阵揪紧,面对树木被砍伐,森林遭涂炭,我们会有许多的悲愤。作者通过熊所表达出来的对树朋友的怀念,那种慨叹和心痛的情感,具有震撼的力量。

《两棵树》·雪野

在小院/我种下两棵树//春天里/它们像一对朋友/亲切地交谈/热烈地拥抱//秋天里/又像最亲密的朋友/也常会有吵闹//整个冬天/风儿在它们之间劝说/仍不见如冰融化的情形//妈妈对我说/真正的朋友/都有争执的时候/就像小树/冷静后/又将在春日里伸出双手

这两棵树分明就是一对朋友,因为友谊,他们会有交谈,会有拥抱;因为嫌隙,会有分歧,会有吵闹,真正的朋友,不是为了迎合对方而放弃自我。风雨之后见彩虹,患难之中见朋友,是真朋友一定会天长地久。

《五个杈丫的小树》·邱易东

我的两只手/真像两棵树/两棵长着五个杈丫的小树//阳光下/我高高地举起这两棵小树/伸开所有的枝丫/希望能够看到/真正的树叶/真正的果子//可是只是看到——远处/蓝天、白云、大地和路/于是我在手背和手掌上/画上茂密的绿树叶/画上熟透的红果子/还画上/飞来的小鸟把双手比作树,这棵树是一棵精神树。主人公表达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未来的愿望。

围绕树、树林、树叶、树枝、树干、树根、年轮等说一句话,如:“树是一把大伞,在夏天,撑起一片阴凉。”“一片葱茏的树林,一架绿色的竖琴,风细长的手指,拨响春天的乐音。”“年轮是一本成长日记,每一圈,都画着长大的梦。”

欣赏歌曲《好大一棵树》,说说听了之后的感想。

以“树”为主题,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角度,写一首或几首诗。

三学 第11篇

的确, “堂堂清”使我尝到了甜头———我所任班级的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我深深地体会到, 要想实现“三清”, 必须抓好“三学”。而“三学”首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 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下面就落实“三清”, 抓好“三学”问题, 谈一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扣人心弦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 以学生探索的学为主体, 以教师创造性地教为主导。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我经常创设一些紧紧抓住学生心弦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 先让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边面对面地走来, 问下面的同学:“这两个同学是怎样走的?”学生回答:“面对面地走。”我又接着问:“这样走下去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两人相碰了。”这样的情境创设, 不仅使学生对“相向”“相遇”等概念加深了理解, 而且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被激发出来了。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时, 经常从小学生身边熟悉的的事情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引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 创设了这样的活动情境:叫9个男同学站到黑板前面来, 其中5个同学头上戴着小白狗的头饰, 4个戴着小黑猫的头饰;又叫7个女同学也站到黑板前边来, 其中3个同学戴着小白狗的头饰, 4个戴着小黑猫的头饰。然后, 我问:“一共有几个人?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 并点名回报。有的用“点数法”计算;有的用按头上的小动物的颜色进行分类计算;也有的用男女同学合起来计算……通过设计这样的活动情境,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算法,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具有竞争性的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要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因此, 我在教学中, 常常设置一系列情境, 引入竞争机制, 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 促使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我在教学单调、枯燥的口算除法练习时, 设计了“开火车”“夺红旗”“摘苹果”“比一比”“猜一猜”“改一改”等一系列的比赛。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提高了。

四、体验学习的成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成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 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学习成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主动性。形成“成功—有趣—再成功—再生趣”的良性循环。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多位数时, 就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语言艺术, 给学生一个意外的惊喜。出示一道题目, 问:“同学们, 谁能教老师计算这道题?”学生一听, 纷纷举手, 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在学生教老师计算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产生一种自豪、满足感, 同时也帮助了一些中、差生,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中, 我根据学生的差异, 提出不同的要求, 真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经过一段时间, 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 也提升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生成绩不断提高。

上一篇:家庭承包下一篇:损失预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