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2024-06-27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精选12篇)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第1篇

科学课堂案例重现:

在执教《今天天气怎么样》一课时,我安排了一个由学生小组合作创作气象图标的环节。因为这一环节十分贴近日常生活,学生们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不少学生都中规中矩地制作出了常见的天气图标,与天气预报中使用的标准天气图标大同小异。在听了各小组的汇报之后,我一一予以肯定,因为这至少说明学生不但能很好地掌握传统天气图标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理解创作天气图标的基本原则。但我总觉得这样的“创作”中“作”的比例太大,“创”意不足,缺乏亮点,有些遗憾。当我再一次巡视课堂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幅令我眼前一亮的“晴天”天气图标———烈日下,操场上,一个孩子大汗淋漓地在跑步。这么富有创意的图标为什么没能代表小组在全班展示呢?在我的引导下,小组内的其他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个图标画起来太麻烦了”“这个人画得不好看”“我们在电视和书上没见过这样的图标”……回想起这些听起来理直气壮的批评,我陷入了沉思……

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支柱,也是这门学科所应坚持的原则,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科学课所要追求的根本目标之一。我们的科学课必须在坚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之科学态度的同时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播下科学探索精神的种子。笔者认为,科学教师理应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空打造成孕育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帮助学生拾级而上的扶梯,有望呵护“创新之花”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空中次第绽放。

扶梯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

用多极对话制替代组长集中制,构建科学课的合作小组,保障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

科学教材的编号越来越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规律,越来越便于让学生从经验和现象中生长出新知识、新经验,而这种对新知识、新经验生长过程的体验比知识数量的叠加本身更重要,更贴近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鉴于此,小组合作理应避免组长集中制,以最大程度地消解“优势学生”对“弱势学生”的话语制约,使得一些有创新能力的学困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让充满儿童智慧、充满思考的想法得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由呈现和表达。

在课堂小组活动中,特别是讨论猜测等环节不设组长, 只设主持人,而且主持人随机更换,让每个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可以大胆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人思考,人人发表看法,并学会对别人以及自己的观点作出客观的评价。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注意肯定学生的多种想法与思路,明确我们所研究的“科学”是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科学,所以要接受一定范围内的多种结论并存。相信在这样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中,会有更多更好的想法得到肯定及展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听到拔节的声音!

扶梯二:培养“众人拾柴”的协作意识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对话规则才能更好地培养协作意识,使个体思维中“一闪念”的“创意”在“众人拾柴”式的协作下丰富、成型。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需建立“各抒己见”“扬长补短”“非否定”式的对话规则。另辟蹊径的创新思维往往稍纵即逝,也不够成熟,单单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很容易卡在思维的瓶颈处,难以突破壁垒。这时如果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能迅速将思维汇集到共同的兴奋点,集思广益,一定有益于催生出创新之花。

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地呼吸’。”如果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认同并遵守“不否定”他人创意,积极为他人创意“补台”的合作原则,那每一个成员就都能放下怕被人耻笑、怕得不到共鸣之类的思想包袱,就能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到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之中,就好比形成了一个促进创新能力尽情施展的能量场,能大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激活思维的效益。

扶梯三:设置“动静结合”的合作模式

一提到小组合作学习,大家的脑海里往往首先会浮现出学生们热热闹闹的讨论场面。的确,自信的表达、思维的碰撞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刺激,能帮助他们拓宽思维广度,挖掘思维深度。但有时那种场面上的热闹只是一种表象,并不能说明课堂的真正成功,更不能说明学生真的有多大收获。因此,笔者试想,如果在小组讨论之前和小组汇报之后各留出一段时间给学生静静地思考,也许能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所帮助。胡适就曾讲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仅仅会大胆假设的人,可能是莽撞的,可能既没有根据,也没有对结果的充分估计,更没有对实验成功可能性大小的分析,这是不负责任的胡乱猜想, 不是科学的行动。同样,没有科学方法的指导,创新的想法可能没有结果,也可能是非理性的破坏作用,所以在小组讨论活动之前安排短暂的静思能让学生在不受任何干扰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观点、看法进行一番自我甄别和完善,避免讨论时的莽撞。当然,也可以在班级交流之后设置“补充与评价”的环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怕挫折的精神和随时准备纠正错误的态度,可以让学生回味、筛选、整合、消化刚刚接收到的诸多信息,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观点,从而真正有所悟有所得。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第2篇

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差异,如何让每个小组实现不同水平学生的合理分配,就成为英语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要考虑的一大问题。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平时的英语成绩、兴趣爱好、交际能力等情况,对学习小组进行合理划分。在划分小组时,允许组内成员英语成绩存在较大差异,但不同小组间的总体水平却不能够存在较大差别。(谢秀珠,2011)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公正性,增加组内成员的多样性,还可以推动各学习小组间展开积极的学习竞赛。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可以由四到六人组成,男女比例适当,且教师要将学困生、中等生和优秀学生合理地分配到每个小组中,确保每个学习小组内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弱相似,成绩高低大致相同,从而让组内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互帮互助,进而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合作精神。

2.2 督促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展开合作学习时,要先确保学习的有序性,确保各项小组学习活动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展开,组内成员分工明确,从而将组内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全面发挥出来,以便可以让初中生体会到成功的感受。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各个学习小组的凝聚力,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自行定义组名,以便可以增强小组中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在小组学习期间,组长需要对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其中,主持人负责掌握各成员学习进度,控制和安排发言的时间、顺序;资料员负责收集和整理所有的学习资料;联络员负责同老师和其他小组人员进行联系、收交本小组的作业和评价统计表;发言人负责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记录员负责记录和整理讨论要点。(叶海深,) 在学习小组中,组长需要承担一个“师父”的角色,按照不同的教学活动要求和合作学习内容将组内成员设定成不同的角色,将每个成员都当成自己的“徒弟”。为了满足这一要求,组长需要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鼓励小组成员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快速有效地完成本组的各项学习任务。

2.3 培养初中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新课改提出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因为合作学习在我国初中教育中的应用时间较短,所以,学生在合作学习期间会感到茫然。(焦平,) 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学生应当避免盲从。而组长则需要对组内成员提出的不同见解进行收集、总结和分析,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小组得出的结论。此外,教师在让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分工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性的合作技能与合作学习能力。

2.4 在合作学习期间做好调控引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期间,英语教师需要做好每个教学环节时间的调控,尽量留给学生适当的交流时间,不要因为时间过短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也不要因为过长的合作学习时间而出现偏离教学主题的情况。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当以知识的难易度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分解教学问题,适当调控合作学习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渗入到学生群体中,倾听学生的发言,仔细观察与了解每一个小组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及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吴迪科,2013) 当发现其中一个小组的合作学习开展得较为顺利时,应当给予一定的表扬;对于提前完成合作学习任务的,教师需要检查其完成质量的高低;当其中某小组发现了具有创新性且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当鼓励全班同学展开思考和讨论;当小组讨论内容偏离主题时,教师则要及时将学生引回正确轨道;当小组学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时,教师要针对这些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从而确保合作学习法可以顺利展开。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第3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048-01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习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做到以卜几点:

一、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2.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

3.培养学生掌握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方法 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

二、创设问题情境,当好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设。

三、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的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平等的,建设性地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于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要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让学生树立“我与大家”,“我与集体”的观念。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是实施合作交流学习的关键。老师应注重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和虚心向他人请教的良好风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四、合作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于段,是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取了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交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五、以学生为主体,当好指导者

教师要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这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在指导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六、以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1.评价原则正面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2.评价内容重点化,使学生反思学习的得失;

3.评价方法多样化,使学生全方面了解自己;

要实现评价方法多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①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②关注共性,更关注个性。

正如美国数学教育家舍弗尔德所提倡的:教学应主要由“全班性的讨论”和“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组成。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策略探究 第4篇

一、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配合

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两类。即时评价是对学生的表现立即给予评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延时评价是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而是以鼓励的行为和语言, 让学生畅所欲言。延时评价是一种宽厚和关爱,是一种信任和期待,是一种点拨和启发,它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氛围, 保证了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又强化学生的成就感,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要相互配合使用,使用即时评价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使用延时评价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之后,逐步达成学习目标。

二、自评和互评有机结合

教学中的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评价权下放,提倡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 即让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加强评价者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 既可以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又可以在沟通协商中增进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有效、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有助于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学生自主参与的自评与小组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小组合作更加积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笔者坚持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让学生对自己在本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这个过程是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省。自评后,组长组织组员在本小组内交流结果,然后组员互相评价,评出优秀组员。每组的优秀组员可以得到奖励———免周末的语文作业。实践证明,这样的奖励比物质奖励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过程评价和定性评价相切合

在合作结束时,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重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小组活动后,教师要以小组活动时间的控制、效果的好坏以及参与的程度给予合理而有效的评价,对小组合作积极,研讨激烈,见解独到,敢于质疑并积极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辩论的小组进行表扬,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使每个成员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全体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每个人都为小组成绩的取得尽最大的努力,能够真正实现个人成绩和小组荣誉的“双赢”,这种“一个也不能少”的状态有效地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使小组团结得更加紧密。定性评价主要运用在每个学期的期末, 笔者在每个学期期末对每个小组在本学期的表现写出评语, 然后全班学生参与选举, 评选出“明星小组”, 明星小组的成员能够优先被评为学校的“三好学生”。

初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第5篇

前置:小组课前预习是基础

众所周知,学生课前预习,即前置性学习是上好一节课的有效保障。上课前全面、深入的预习过程,不仅能有效促进课堂生成的预设过程,还能够有效保证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所以,在预习环节融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的一种必然趋势。在预习前,教师可以事先把预习的内容及要求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就有了预习方向,让学生沿着教师的预设,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从而提高课堂实效。如在牛津版7B Unit 5 “Amazing things”一课中,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做到:第一,读课文,查阅生词,理解文章大意,画出疑点难点部分并做初步思考;第二,准备一些让你觉得吃惊的事物,尝试描述它们或者把它们画出来并查阅它们的英文名称等;第三,Write some simple sentences about “ the amazing things”.任务分配下去后,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都很高,上课的时候每组各个同学都把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能保证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顺利完成。因此,初中英语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求,还需落实在主阵地课堂上,而大容量、参与度广的课堂必须要求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发现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还能够帮助学生扫清听课学习的知识障碍,加强听课的针对性。

互动:教师调控评价是关键

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是达成课堂高效的媒质。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在小组合作的学习的活动中,担任起学生学习的向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表现作出相应的调控和指正。同时,也要成为学生展开各项活动的合理评价者,在展开的任何学习活动中,教师都应该带着不偏不倚的的态度和公平公正的行为方式管理活动的评价系统,客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出公平而又中肯合理的评价。如在牛津版7B Unit 5 “Amazing things”一课中,课上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轮流把自己预习内容中认为吃惊的事物介绍给同学们。学生们都对令人吃惊的事物感到十分的好奇,纷纷地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这个活动中,笔者分别走进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互动交流,认真观察和记录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当小组活动开展得十分顺利时,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说说意见和看法,并对他们出色的表现及时地给予表扬;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有些学生对活动不感兴趣或者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笔者及时进行调控,鼓励他们与同学们分享他们有趣的想法,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此时,教师在进行小组学习评价时,要客观、公正和公平,才能有利于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提高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生成:课后合作复习是保证

教学实践中,高效生成,除了有效预设之外还在于高效的复习巩固。只有课后复习得当,学生所学的知识才会更牢固,学生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而实现复习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小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使复习不再枯燥无味,让学生在分享中学习和积累。在复习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复习,有利于学生对复习的内容加深理解,顺利而且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此时的复习式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和相互支持,从而有效促进课堂生成。如在牛津版7B Unit 5 “Amazing things”一课中,笔者布置的课后复习任务包括:①小组成员对课文中的重点生词进行拼说读写,组长负责监督抽查并做好记录;②就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小组共同完成一篇课外阅读,每个组员负责一道题目的讲解教学任务;③小组共同完成一篇有50个单词左右的关于“amazing things”的习作,教师批改完后,将张贴在教室的成果展示板里,供全班同学鉴赏交流。在学生有效完成复习巩固任务后,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给每组打分,而有意忽略成员的分数。这样的一系列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条件。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产生真实的体验,英语综合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第6篇

关键指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001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合作意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合作学习不仅是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现实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而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只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选择有效合作学习的内容,让他们产生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形成合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我校自2005年参加自治区A类实验课题——《有效教育》的研究至今,形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以完成共同任务为目标,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将学生个体间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通过相互交流合作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将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果转化为合作组共有的成果,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把握合作时机,精心设置合作学习内容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那么,教师如何拓宽语文知识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实践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呢?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把握合作时机,创设合作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笔者出示课前设计的一张小组合作学习卡,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分工、合作简要填写书中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名称及特点,然后分别在小组内交流,最后请一名汇报员在全班汇报展示,并由师生补充或点评。这一组织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的机会,真正实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此外,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时,笔者注意设置有一定难度的、有探究价值的合作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分析,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活见鬼》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话题讨论:“生活中有没有‘活见鬼的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些学生说“有”,有些学生说“没有”。笔者抓住时机,让学生自主分成正反两方,成立合作小组,双方组员群策群力,迅速搜集论据材料展开激烈辩论。以下是辩论实录片段。

师:针对生活中是否有“活见鬼”现象的讨论,同学们是众说纷纭,今天,我们就分成正反双方展开辩论。(学生各自找好位置)

师:请看辩论要求:1.正反双方在辩论时要有礼貌,彼此注意倾听对方的意见,要有针对地进行辩论;2.双方阐述观点时应尽量从生活中举实例,不要空说道理。首先,请正方代表阐述观点。

生(正)1:我方认为,生活中不可能出现“见鬼”的现象,那些所谓的“鬼”都能从科学的角度来作解释。

生(反)2:我不赞同你的看法。你听说过百慕大黑三角的一系列事件吗?凡是进入百慕大的船只总会被一股莫名的力量卷入旋涡,弄得大家宁愿绕道而行。科学家们反复研究也没有找出原因,这不是“闹鬼”是什么?

生(正)3:你说得不准确。最近,我就在网上看到了有关的报道,科学家们已找到了原因,那是由磁场造成的,对方辩友要相信科学。如果不相信科学,你生病了为什么要去看医生,请个驱魔道士不就行了?

生(反)4:你还真别说,我看见林XX同学家就供有一尊菩萨,他奶奶天天给菩萨烧香,保佑他们全家平安,灵得很呢!

……

通过小组合作的前提调控,正反双方学生在辩论中分工明确,辩手激烈辩论,其他组员积极参与其中倾听对方辩词,并迅速在小卡片上写下辩驳观点,传递给发言人。学生在辩论中使问题越辩越明,达到了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恰当分组,适时进行角色分工

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方式训练课指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情况进行认真研究、设计,可以按照学生异质情况进行分组,使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实现均衡分配。从人数上可以分成小组(2~4人)、大组(5~8人)、超大组(9~16人),每一个小组的组员不是长期固定的,应当经常动态地编排、轮换。学生分好小组后,教师要进行具体的角色分工,如小组长、发言人、监督员、记录员等,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以4人小组为例,学生可以自主分工,也可以通过教师设计学习卡让学生在组内进行角色分工,各角色明确职责,如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学习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成员的讨论要点;发言人代表本组作汇报;声控员控制本组讨论的声音大小,避免干扰到其他组员。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活动自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墙报设计》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三次小组活动,通过梯度调控,引导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制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墙报作品。在第一次小组活动时,组长进行分工,安排每个组员轮流说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记录员择要记录在学习卡上。在交流的过程中,成员轮流成为“发言人”或“倾听者”。在第二次小组活动中,笔者设计活动主题:讨论谁设计的方案最好,原因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思维活跃,既对第一次活动内容进行及时反馈,又通过第二次组内探讨选出最佳设计,汇集了小组成员的“小智慧”为“大精华”。在第三次小组活动中,组长根据组员的特长进行分工,规定哪一位组员完成哪项设计任务,组员通力合作完成墙报。在小组活动中,每一个组员都得到了独立思考与尝试的机会,在小组交流时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展示,真正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学生感受着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特别是部分学困生在团队协作、同学的互帮互助下,能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其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工与合作后,教师要适当转换小组的管理角色,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通常,在一节课内无须转换,三五节课后轮换一次即可,其具体时间则由教师视学生对角色掌握的情况而定,而学习任务角色分工则要经常转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多向度的学习。

三、训练关键指标,优化合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最能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观察小组合作学习,要着重考查学生的“亲和力”“关注”“关照”“倾听”“持久性”“一般分工”和“小组贡献率”七项指标,其中“倾听”和“一般分工”两项指标的训练尤为重要。

“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也是一种美德,善于倾听的学生会逐步成为智者。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理解“倾听”的内涵,“倾听”就是当发言人发言时,自己要神情专注、眼睛注视着对方,注意听发言人表达的见解与想法,记住发言人表述的主要意思,必要时还要快速地记录要点;可以用微笑、点头表示感兴趣或赞赏,但不可以随便插话打断对方的发言。教师要对“倾听”效果及时检测,如让学生转述发言内容、复述发言要点,或让学生提出个人对发言人的反馈意见等巩固“倾听”的效果。“倾听”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能够借助同伴的见解,拓展个人的思维空间。

“一般分工”中常见的角色是“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声控员”。教师可以适当分配以上角色的人数,或一人一角色,或一人双角色,并在每次合作活动中强化各个角色的职责。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鹬蚌相争》一文时,为了有效利用课本与学生资源展开教学,笔者设计了一个六人小组的学习活动。由于教材中的《鹬蚌相争》一课既有古文又有译文,针对四句话古文,笔者安排每个小组选择一句古文,结合译文按“字—词—句”的梯度进行解意。组长迅速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并根据学习任务将组员分成了三个二人组合,其中一人负责从书本中找出相应的解释,一人边听边及时用“气泡图”的形式进行记录,如图1所示。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声控员会视情况把食指竖在嘴前,示意组员控制音量。最后,组员观察“气泡图”进行补充与修改,汇报员浏览成果,编排发言内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及时与组员沟通交流。在集体评讲中,组员聚精会神地倾听,然后提出中肯意见。经过有计划地小组合作学习训练,学生对课堂学习热情浓厚,在自主与合作活动中提高了语文素养,教师则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双方获益匪浅。

当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领域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笔者进行深入探究,如怎样获得有效的数据,通过比较研究来验证学生在学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获得的实质性进展等。总之,合作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它的效能发挥,教师只有把握合作学习的本质,并加以合理应用,才能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加高效地达成。

(责编 杨 春)

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第7篇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涵义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为合作学习。1970年兴起于美国,1990年兴起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实验研究,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 其基本做法是依据全班学生的学业水平、兴趣爱好、性别差异等因素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以4 ~ 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都责任分工、目标明确,小组成员通过个人努力、交流学习、合作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实现最佳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强调的是真诚的合作和积极的参与,因此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之外。

二、优选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案,责任明确,分工合作,使小组合作有序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确实起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优选教材内容,备课时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并不是所有教材都要用小组合作交流形式教学,所以教师要吃透教材,选择能够进行合作、具有一定探索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教师还必须精心设计教案, 提出明确的合作学习要求,其次,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地设计学生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做到合作学习有条不紊,活而不乱,不流于形式。为了避免讨论成为学优生的个人表演,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

三、留足空间与时间,为小组合作的开展做好保障

空间,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时间,指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堂的教学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四、把握合作时机

1. 当学生想表达而没有机会时,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一节课四十分钟,难以满足每个学生说话的需要。因此在课堂上,面对一个问题有许多同学有意见要发表时,便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满足他们喜爱说话的心理需求,而且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能使学生掌握的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2. 当学生对某一个疑难问题不能独立解决而又迫切需要解决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能产生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学生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即使问题暂时不能解决,也是有收获的。因为这样既能满足他们交流的欲望,又能养成和他人合作、倾听的习惯。

五、教师指导

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要在那里等待学生或做其他事情,应该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注意把自己内置于学习情境,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讨论过程和合作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看法和个人努力,促使学生畅所欲言,并适时的引导、介入、归纳,实施延迟评判。教学活动中教师做好一个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想法,这样才能发挥每位小组成员的优势,真正实现共同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六、做好小组评估,评比,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各小组的任何活动都采用评分制,对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也要对整个组进行评价、评估。奖惩分明,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路。使学生能够明确感受到他们的任何一次小小的努力都能够有收获。任何的一次不端正的态度都要承担后果。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第8篇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最基本的前提是根据具体目的和情境科学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实施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的方法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之基本分组法

1组建合作小组, 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组建学习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实际, 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 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 以保证各个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科学的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 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 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 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2制定小组合作的规则

教师在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时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一个一个地说, 说出自己的见解;

(2) 别人说过的, 尽可能不重复;

(3) 轻轻地说, 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清楚;

(4) 注意听, 听不懂的马上问;

(5) 整理小组研究成果, 准备大大组交流。

3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

在合作学习中成员应明确每次的学习目标。在合作中小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 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 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 而且小组角色应互相轮换, 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 与小组长的作用发挥与否有直接关系。如何对小组长进行管理和培训?刚开始的时候, 小组长可由组里成员推选, 过一段时间后, 再采用组长轮换制,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管是哪一任小组长, 教师都要对小组长进行培养指导, 教给他组织合作学习的方法。结合实际, 适时召开小组长交流会, 以增强小组长的管理经验, 提高小组长的管理水平。如怎样激励、团结组员共同努力, 怎样组织小组进行讨论、评价, 怎样将小组的结果记录、总结、反馈等。

二、科学组建合作小组之自愿结合法

一般采取6 (也可根据需要调整人数的多少) 位左右学生自愿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由于是学生自愿情况下组合的, 所以比较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运用这种自愿结合法组建的合作小组, 很可能出现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分组, 即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 (好好组合) 、学习基础薄弱学生分在同一组 (差差组合) , 或者性格外向的归在同一组 (外外组合) 、性格内向分在同一组 (内内组合) 。必然造成好好组合和外外组合的小组发言积极, 常常得分, 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多, 因此越学越有趣。相反, 差差组合或内内组合的小组就可能索然无味, 越学越没劲, 出现厌学的趋势。因此这种建立合作小组的方法比较适合课外兴趣小组的建立, 也适用于刚接新班不了解学情时的临时过渡期不宜广泛或长久使用。

三、科学建立合作小组之坐位分组法

可以采取就近的原则, 根据坐位将前后两桌的4-6位同学分为一组, 快速地结合成临时学习小组, 便于他们及时讨论、交流, 快速地解决问题, 提高学习效率。

这种分组方法的弊端和自愿结合法一样很可能出现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情形。但这种分组法方便快捷, 利于及时组织迅速解散, 不影响坐位秩序和课堂秩序也不会带来课堂的骚乱, 是一种适应课堂上即时问题的讨论和朗读背诵等的互检互相督促以及需要两个以上的学生协作完成的任务实施。

四、科学建立合作小组之功能分组法

有时可以根据需要按照小组所要承担的功能来分组。例如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 参加的同学可以划分不同的组分别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共同协作完成整个活动任务。有朗诵组、有写作组、有书法组、有小品表演组、有资料查询组等不同小组配合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协作完美的完成活动任务, 也达到了各尽所能全员参与, 让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目的。

这种分组法适用于一切将整个任务分割成若干个任务来让不同小组配合完成的情形。

五、科学建立合作小组之观点分组法

有时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还需要这几种观点交锋辩论激起思想的碰撞从而撞出智慧思索的火花。那么就可以以自己所持的观点为标准划分不同小组, 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和最充分的阐释。

这种分组法可以是几种观点也可以是对立的两个组。

六、科学建立合作小组之性别分组法

有些内容适宜于安排男孩子和女孩子分别来完成, 以形成互相激励互相促进的竞争局面。也有的教学内容适宜形成对立的两个男生女生组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这样的情形就适合按性别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和策略 第9篇

一、讨论内容选择不合理, 没有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

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曾经听过一节“等可能性”公开课,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展示汇报的形式解决2个例题, 其中例2:一只不透明的袋子有一个白球和2个红球, 这些球除了颜色外都相同, 搅匀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 会出现哪些结果?小组代表回答的都是课本给出的一种答案 (3种等可能结果) , 没有解决部分学生的疑惑 (2种可能?) 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学生进行质疑和交流, 学生回答完就完了, 而后重点交流讨论了思考题内容, 教师没有把握住这一难点、设计好讨论的内容, 没有适时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

另外, 在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上, 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缺乏深度、有的难度太大且没有层次。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有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交流的价值, 有的内容又太难了, 不易讨论出所以然来。所以应根据内容来选择学习方式。但是现在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当成法宝, 一有问题, 不管合适与否, 难易如何, 都要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内容可完全让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如果用交流合作浪费时间又收效不大。所以只有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设计, 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实效性。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由于合作小组各成员之间的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那些成绩好、性格外向、表现欲强的成员常常占有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权, 参与度高。困难学生成了听众, 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 即使发表自己的看法往往也得不到重视。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受到了压抑, 渐渐对小组活动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再加上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 不敢过多地让困难生发言, 困难生参与度低导致小组合作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这样的“合作学习”成了成绩好学生代替教师的传统教学的微缩课堂。

三、教师缺乏准确的定位

教师应当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但是在听课中不难发现, 教师在宣布学习活动开始后, 便走到学生中间, 似乎是在参与小组活动, 但一会儿就回到讲台前, 根本没有实质性参与, 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旁观者。而当合作中学生意见产生分歧时, 一些教师往往以自己认为的唯一正确答案评定小组合作所带来的不同结论。这样, 教师充当了仲裁者的角色。

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 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1. 选择好合作学习的问题和切入点

小组合作学习用在何时才恰当呢?笔者认为: (1) 在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时, 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 (2) 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题时, 组织小组讨论有助于学生认清错误, 教师把握学情, 考虑精讲点拨的要点。 (3) 在遇到开放性问题或问题有多解时, 组织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创新意识。当然,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体, 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 才能保证小组合作的成功。

2. 构建合理合作小组

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 达到共同探究问题的效果, 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因此, 一般按照“组内差异性, 组间相类似”的原则进行分组, 同时, 也可根据学生兴趣倾向、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守纪情况、组织能力等进行小组成员合理搭配。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可以采取轮换制, 如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可由小组每个成员轮流做。一次小组活动, 各组组员必需有一个特定身份及明确的工作职责, 力保人人都有事可做, 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让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真正体验合作学习的一员。

3. 指导学生学会与人合作

可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要求, 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 如“交流时, 组长指定轮流发言”, “有不同意见组的可以提出来讨论”等, 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而不是一个“旁观者”。由于同组成员是异质分组, 一些学生思维较慢, 考虑问题可能比较肤浅, 小组要让这样的同学首先发言, 并认真倾听他们的观点, 不能因他们的观点错误或肤浅而鄙视、嘲笑他们。有些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 平时沉默寡言, 他们即使对问题进行了很好的思考也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组要主动引导他们发言, 对他们的观点要多加肯定、表示赞赏, 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4. 教师要更新观念, 正确定位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合理引导, 积极调控, 承担好合作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要走到学生中间来, 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参与学生的讨论, 关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奇异想法, 及时把握信息, 可适时调控各组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在班级交流时适时点评, 应中肯、恰当, 使评价既要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

总之,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 努力探索, 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究 第10篇

一、依据学生能力科学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是培养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有效沟通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此过程中, 如何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水平, 将其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以便于每个学习小组成员都能够发挥所长, 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得到提高, 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将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具体教学案例如下。

以5人为单位, 将班级同学划分成多个学习小组, 将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相近的学生划分在同一小组中, 以相互促进。在讲解“函数奇偶性”知识点的课堂上, 笔者面向学习小组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 我们之前已经学习过函数奇偶性了。偶函数、奇函数有哪些?而哪些函数可以同时满足偶函数、奇函数两种属性?哪些函数既不是偶函数, 也不是奇函数呢?请分别举例, 并说明理由。”各学习小组在充分讨论与交换意见后, 学习小组A的同学回答:“y=x3, y=x7是奇函数;y=x6, y=x10是偶函数;f (x) = (x+1) 4同时满足偶函数、奇函数两种属性。”学习小组B的同学回答:“y=4x是奇函数;y=x2+x6, y=x-2+1是偶函数;f (x) =x (x2+1) +3既不是偶函数, 也不是奇函数。”学习小组C的同学回答:“y=x-1+x是奇函数;y=x2n (n∈Z) , y=x2+x2+…+x2n (n∈Z) 是偶函数。”学习小组D的同学回答:“y=ax (正比例函数) , y=ax-1 (反比例函数) 是奇函数;f (x) =kx2+d (k≠0) 是偶函数。”笔者提示各学习小组:“如果分别画出以上函数的相应图像, 观察图像可以获得什么发现?”学习小组E的同学回答:“在f (x) =kx2+d函数中, 当d=0时, 可以同时满足偶函数、奇函数两种属性。”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每个小组的成员之间学习能力相当, 一方面避免了小组中学习水准高低不齐, 学习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失去了表达和发言的机会;另一方面, 学习能力相当的小组成员之间, 形成了良性竞争、相互帮助的积极学习氛围, 有利于所有学生都能够通过小组合作, 有所收获和进步。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合作学习效果

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 可以有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点的抽象性强, 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和学生的思维分析, 学习时间花费较长, 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要多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 将数学知识转变成为图像讲解的方式, 同时也便于让各个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轮流操作应用, 制作数学图像, 观察、比较、分析数学图像的生成与变化过程, 总结得出图像性质, 从而思考函数的性质。

举例说明, 笔者在讲授“函数解析式”知识点的教学案例中, 就使用了多媒体应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 引导全班同学以5人为单位, 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轮流在计算机设备上创建y=x2n (n∈Z) , y=x2n+1 (n∈Z) , y=ax等函数的图像, 由每次取值的不同, 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也可以在一个坐标空间内, 创建数个图像, 比较、观察不同函数图像之间的差异之处和相同点有哪些。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班级同学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 轮流使用计算机设备进行画图演示, 并在小组成员之间, 针对不同函数之间的图像相似点、属性、位置等情况, 进行总结和讨论, 形成了热烈、愉快的学习氛围。同一个学习小组之间, 也通过动手上机操作、动脑思考、对话沟通等合作学习过程, 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典型教学案例。

三、关联已知与未知, 讨论沟通合作学习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图形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为根本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 帮助学生通过彼此交流和相互帮助, 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数学学习习惯, 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举例说明, 笔者在设计“三角函数”知识点的教学案例时, 紧紧围绕三角函数数形结合的教学思路, 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合作小组,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研究三角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总结图像的属性, 并推导得出函数的属性。笔者抛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过三角函数sin (α±β) 和cos (α±β) , 也清楚α、β、α±β的余弦函数、正弦函数性质与相互转换关系, 下面请同学们回想一下, 我们之前学习sin (α±β) 和cos (α±β) 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分析tanα、tanβ、tan (α±β) 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在本次教学案例中, 学生掌握了三角函数关系推导、转换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也掌握了经由已知经验、推理未知知识点的学习方法。

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美术;小组合作;策略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以个人或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已经成为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以发展学生自主性、探究性为目的的教学策略,在新课改中得到普遍认可并广为运用,使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转变。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课堂存在流于形式、调控无术、缺乏实质合作等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缺乏深刻了解,运用不得要领、生搬硬套,不懂得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施以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组际竞争、表演展示等多种策略,极大地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教学实效。

一、任务驱动策略

任务驱动就是教师布置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让各个小组紧紧围绕这些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有效地应用学习资源,进行互助协作的学习、探究,完成既定的合作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其特点是将课程分割成可操作性的具体任务,让学生在开放式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任务设计时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绘画技能,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课堂教学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时间安排上要有弹性,为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留有余地,让学生能够体验合作成功带来的喜悦。例如,在教学第七册《水资源》时,了解到学生刚刚在语文课学过《观潮》,对水资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课前布置各小组搜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并拍摄有关湖江河溪受到污染的照片。这个准备材料的过程就是该课的第一个目标任务。课堂上,各小组派出代表将各组搜集的资料照片,经过小组筛选,筛选出有代表性的资料,以课件形式进行展示交流,加深学生对水资源紧缺、污染的了解,唤起学生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这是第二个目标任务。教师从学生提供的资料中挖掘美术元素,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招贴设计及其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第三个目标是分组讨论,为节约水资源拟定一个广告语。最后布置各小组合作设计一幅以节约水资源为主题的招贴设计,完成本课的最后一个目标任务。正是这层层递进的任务驱动,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多向互动交流,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学习,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合作探究策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目标,才算小组成功完成任务,这是一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共同存在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与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新课标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评价建议指出:能否以独立和合作的方式,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进行初步的探讨。其用意在于要求教师积极为学生搭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平台。例如,在教学第八册《十二生肖》时,可以让各小组搜集有关十二生肖的文字、图片资料,从中选出有代表性、能突显美术元素的资料在班级分享,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所特有的十二生肖知识。再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组十二生肖的美术作品,表现形式不限,可以是手工,也可以是绘画。引导小组成员间共同探究、相互启发,拓展创作思维,充分展示小组个性与集体智慧,协作完成一组十二生肖作品。不少“设计·应用”课也很适合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要善于将动手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让他们在各自小组扬长避短、合作探究,达到优化组合。真正做到小组探究、集体实践,协作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合作探究,既能弥补教师因材施教的不足,让每个小组成员施展才华,促进个性发展,又能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体验参与集体活动的技能,促进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习惯。

三、组际竞争策略

竞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尊心、成就感,形成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良好学风,将潜在动机转化为学习动力。因此,竞争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催化剂。小组合作学习内部重合作,但外部重竞争。教学中引入组际竞争机制,通过集体表决、小组评议等方式,从各小组中评出若干积极合作、作品优秀的先进小组,并为先进小组授予小红旗,一个学期后再评出最佳合作团队奖和最优秀小组长奖,并对先进小组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各小组为集体荣誉,开展小组合作时往往先经过集体讨论、献谋献策,确定清晰的思路与任务,然后再集体动手完成创作。这无疑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第七册《材料妙用》时,课前让各小组收集废弃品,带到课堂上进行妙用再创作。由于引入组际竞争,各小组大胆想象、积极创作,制成泡塑假山、酒瓶盆景、塑料插花等栩栩如生的作品。实践证明,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比个人的作品来得更丰富、更有趣、更有价值。组际竞争激励机制还能激发各小组创先争优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动力,是构建优质课堂、形成良好学风的好方法。

四、表演展示策略

每个人的劳动与创作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与认可,小学生尤其如此。如果让各小组合作动手制作的手工、绘画等作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展演、展览,那无疑是对学生莫大的鞭策与激励。新课标“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评价建议中也指出:“根据儿歌、童话设计和制作头饰或面具等,并表演舞蹈、童话剧等。”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中,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些有趣的表演展示活动,激发学生合作探究欲望,充分展现集体智慧,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留出时间,安排各小组上台“亮相”,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各小组的构思及与众不同之处。例如,在教学第三册《剪影》时,让各小组用剪影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后,可以将课堂临时布置成一个小型剧场,安排几分钟时间,编排一个有趣的剪影剧,让各小组带上各自制成的剪影,在轻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现场皮影表演。展演时间不长,却能升华课堂,学生往往能够在这个生动有趣的游戏环节中获得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并且终身难忘。教师还要注意将写有小组成员名字的优秀作品收集,安排一个日期举办优秀作品展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一个展厅或画廊长久地展示这些优秀作品,让学生产生向上的学习动力。

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教师要贯彻新课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原则,重视教学策略的研究与运用;课堂上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施以不同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彼此交流、集体讨论、合作探究、协作完成等做法,创新教学模式,激发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何丽玲.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研究[D].成功:教育版,2009(01).

[2]王利军.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中小学教育,2011(07).

探讨初中体育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第12篇

关键词:议论文论据,定向转述,析理

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下, 在初中体育课程中越来越看重小组合作形式教学模式。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 学生不仅可以增加自我的参与意识, 培养对体育的兴趣, 调动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还能加强学生体质, 锻炼学生意志, 对完成初中体育教学任务有着积极作用。此外, 小组合作模式还能对初中体育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足进行有效的改善与提升,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体育教学效果为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初中体育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进行研究。

一、合理构建初中体育小组

(一) 自主模式分组

采用自主模式分组非常简单, 体育老师只需将一个小组的预定人数告诉学生就可以了, 学生可以完全凭自己的意愿去进行分组, 这种形式不仅大大减少上课多余的时间, 还能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跟谁一组, 也能提高一个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 使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加强, 加速了整个分组的凝聚力, 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学生的自主意愿能够让一节课能够顺利地进行。比如, 学生在上跳绳运动的课程时, 老师进行自主模式组队可以提高小组之间良好的互动, 其实互动是一个小组之中最关键的部分。可这种分组模式也会有一些缺点, 那就是很可能导致在一个小组中某一些学生被其他同学孤立, 这对于那些被孤立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因为在进行跳绳活动的时候, 讲究的是团队的力量而不是个人的力量, 一个人出差错就有可能导致一个分组的失败。所以为了不让这种状况出现, 在分组之前老师就应先在休息时间多多观察学生, 对学生交往情况弄清楚之后再去指导小组的设置进行。然而, 这个小组实质上是学生的一个参照, 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小组锻炼领导能力跟团队协作力, 更好的帮助学生组成各自理想的小组。此外, 老师也可以通过书面对小组分配, 这也是避免学生尴尬的一种方式。

(二) 团体模式分组

团体模式分组就是指老师为了使教学所达到的结果发挥到最好而按照体育成绩来进行分组, 也就是说将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跟一个成绩差的学生分到一组, 以此类推形成两极化, 这种形式实质上就是想让学生互补来提高体育学习, 教师也能按照小组成员为一体的考核标准来提高教学管理。这种分组模式有一定的强制性, 能够强化学生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不过这种模式也有弊端, 因为这种制度很容易产生学生的不满, 特别是处在容易冲动的青春期中的初中生, 会导致整个小组的不和谐氛围的产生, 甚至会将这种不和谐蔓延至整个班级。若不能及时处理这个因素, 会使一个团体的凝聚力下降, 大大削减学生的积极性, 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此外, 老师需要对学生有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 这样比较容易解决问题。例如, 在学习铅球运动的课程上, 在分组之前, 老师可以在进行示范之后让学生进行下一步的练习, 然后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在旁边观察学生抛铅球的能力, 再来进行团体模式分组, 让铅球抛的远的学生对铅球抛的近的学生进行训练指导。这样不但能有效解决团体模式分组的弊端, 还能改善一个小组之间的关系。

(三) 异性组合模式分组

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 无论男女都会对对方产生好奇心, 为了使他们消除由此引发的尴尬, 也为了阻止小组成员有早恋的倾向, 老师可以根据班里的男女生比例为标准来进行分组。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适当的男女搭配。这样可以保持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 起到“男女搭配, 干活不累”的作用。比如在课间操的课程和投篮课程上, 老师可以利用男生和女生各自的优势来进行异性组合模式分组, 这样既可以增进男女之间的互动性, 还可以使整个课程顺利的进行。不过, 在使用这种组合方式体育学习之前, 老师需要向家长或班主任进行调查, 了解学生的心理, 避免学生早恋情况产生, 对教学目标产生反效果。由此可以看出, 老师了解学生的状况是多么重要。

二、实行有效方法增添学习氛围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阶段, 他们的叛逆和特立独行的心理逐渐形成, 有时候把他们抓得越紧, 他们越是反抗。所以体育老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他们是完全行不通的, 所以, 体育老师应当给予学生进行自主发挥的权力, 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 这是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重点举措, 老师应该将这个举措发展成实质性的教学, 而不是纸上谈兵。并且, 只要老师实行有效方法, 就能增添课堂上良好的学习氛围, 加强学生对于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跟兴趣。由此可见学生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三、对初中体育小组进行指导

初中体育教学运用小组合作方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体育老师应该多多运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体育教学, 不过, 初中生在思维判断能力和对于事物的自控能力上还不够成熟。这时, 老师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即便是学生由自主性意识去进行合作小组训练, 老师也不应该在旁边袖手旁观。尤其在异性组合模式分组中, 可以说老师不去监督是不行的, 可能老师一疏忽就导致学生进行与学习无关的行为, 所以说老师的监督是很有必要的, 在初中体育课程中, 体育老师必须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的更快更好。

四、结束语

小组合作模式具备多样性的特点, 体育老师在课程中使用该模式时, 既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又要加强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这样才会对学生的自身体质起到增强作用。

参考文献

[1]陆飞.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时空, 2013 (12) :69-70

[2]姜琴.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36) :270

[3]石志斌.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功能与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 2011.1 (5) :39-40

上一篇: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下一篇:劳动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