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子技术人才

2024-09-14

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精选12篇)

应用电子技术人才 第1篇

一、中高职衔接建设思路与目标

1. 建设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 对接湖南工业领域“八大千亿产业”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电子信息产业, 选取“四大区域板块”的中、高职院校为改革试点院校, 以完善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突破, 以培养目标衔接、专业设置衔接、课程建设衔接、教学过程衔接为重点, 全面推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 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与湖南电子信息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 建设目标。

(1) 专业衔接:对接湖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电子信息产业, 确定电子信息专业大类中的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子与信息技术与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衔接专业;基于湖南省信息产业的战略性新兴十大工程的数字化整机发展工程、新型应用电子产业化工程、物联网应用试点工程等四大工程, 确定信息家电、医疗电子、物联网工程专业定位;通过岗位调研, 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明确中高职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 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 课程衔接:按照教学设计分层递进, 教学组织梯度推进, 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 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公共课教学中职阶段达到部颁教学大纲要求, 高职阶段要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专业课教学侧重电子电路分析、电路装配与调试、电路维修、PCB设计、工程布线等专业基本能力培养, 拓展信息家电、医疗电子、物联网工程等助理设计、生产工艺管理、工程安装施工等专业能力, 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方法、新设备的教学;在现有试点专业课程标准基础上, 共同开发《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分析与调试》、《信息家电产品分析与实践》、《医疗电子产品分析与实践》、《物联网工程安装与维护》等5门专业课核心课程, 实现核心课程建设中高衔接和共建共享。

(3) 教学过程衔接:研究并实践应用电子技术中高职衔接专业在培养目标、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 系统设计专业定位、教学过程、考核评价和教学管理制度, 开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中高职“3+3”分段培养方式, 研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中高职衔接中的具体实践, 创新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空间教学方法, 开发MOOC课程、“名师课堂”、“专递课堂”课程资源;联合设计《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方案》 (含岗位、实践项目和教育教学计划) ;探索以能力为核心、以作品为载体、有明确的梯度和层次要求、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方式, 联合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转段学习评价标准》;共同建立健全的日常教学、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学籍管理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4) 共建共享:两校各自发挥师资在专业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应用技术开发、专业技能互补中的优势, 进行专业师资互聘、结对帮扶、定期研讨、专项培训等方式, 优化专业师资结构, 提升专业教师团队整体水平;探索按照中高职技能复杂程度要求配置不同技术标准的教学仪器设备, 根据试点专业对接的产业 (行业) 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 双方联合企业共同建设中高职衔接共享的专业基础实训、专项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实现中高职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合理配置和衔接共享;共同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式方法改革, 开发适合专业教学实际的教材、实习实训项目等, 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库, 开发专业相关空间资源课程、微课程、名师课堂、网络课堂、专递课堂。

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非专业对口衔接, 造成知识和技能错位。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 并未严格按专业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 有的地区只是分成文、理两大类“对口”招生。由于非专业对口衔接, 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无用, 几乎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新专业, 而文化基础又不如普通高中毕业生, 严重影响高职教育质量。

2. 非一体化设计的专业对口衔接,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

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有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 许多学校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教学计划, 这样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 许多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 有些专业重复率超过60%。

3. 高职专业课程零起点, 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职与中职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理应有明显的差异,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高职专业课从零起点开始, 而且专业课学时数少于中职。

三、中高职衔接的应对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 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 如果没有一体化设计的教学计划, 无论是非对口衔接专业错位, 还是对口衔接课程与内容重复, 都存在很大损失, 严重影响职业教育质量。设计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结构, 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 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 已是当务之急。

1. 构建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前提, 是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 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 确定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 构建一个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明确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 避免中职、高职培养目标出现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重复和错位。

2. 实施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计划。

要使中高职衔接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是实现真正的专业对口衔接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应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 根据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 按照相关国家 (行业) 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 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 设计并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 制定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

3. 制定中高职衔接的接口标准。

要确保中高职课程的高效衔接, 关键是在一体化教学计划的设计中, 必须统一制定相应的专业接口标准。根据目前实际情况, 接口标准可分为专业、文化基础两部分。专业部分接口标准, 可按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四级 (中级工) 和相应的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文化基础部分接口标准, 与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考试要求一致。

4. 构建整体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要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应根据企业职业活动,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这样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 提高教学效果, 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有利于造就高技能人才。

四、结语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充分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 带动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共同发展, 形成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实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3+3”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通过中高职“3+3”衔接人才培养机制,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过程衔接为突破口, 充分利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与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 全面推进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 加快建设与湖南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摘要:长沙民政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作为湖南省首批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专业, 通过探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与湖南省5所示范性中职学校与形成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衔接及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建设湖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保障。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

参考文献

[1]史枫.技能型人才需求规格调查及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J].职教论坛, 2010, (25) .

应用电子技术人才 第2篇

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二〇一一年七月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应用电子技术

二、专业代码:590202

三、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大学专科文化层次,掌握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电子仪器测量技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技术、微电子组装(SMT)技术;对常用各种电子仪器仪表及设备,简单的自动控制装置以及民用电子设备等,具有安装、调试、运行与维修、维护的能力;具有分析、解决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一般性技术问题的能力,对传统工业设施进行技术改造的能力、新产品开发的能力以及电子企业生产过程管理、质量检测及设备维护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四、专业核心能力:

1、职业素养

(1)心理素质:有良好的自信心、进取心、自我约束性和自我调控能力。

(2)道德素质: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爱心,诚实守信,具有社会观念、国家观念、法制观念、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

(3)工程素质:了解企业文化、行业发展战略,具有工程质量观念、企业效益观念。

(4)学习素质:具有学习思想、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

(5)身体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

2、职业能力

(1)知识结构

①具有高层次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电路基本原理、电子技术基础、高频电子电路原理、通信技术知识、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和维护知识、及时跟踪电子技术新进展和尖端技术的知识。

②掌握各种电子、通讯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③掌握电子工程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

(2)职业能力

①具有常用电子仪器使用和维修的能力。

②具有对电子电气设备进行功能检测和对电子电路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③具有较强的识图,绘图能力。

④具有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的能力。

⑤具有较强的英语会话和阅读能力。

⑥具有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进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⑦具有社会交往、处理公共关系的基本能力。

⑧具有语言表达和合作的基本能力。

五、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实践环节:

1、专业课程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本专业职业基础课程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核心职业技能课程有单片机技术、电子测量技术、EDA技术、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产品维修、楼宇自动化、实用电子电路设计与调试、微机组装与维护、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可编程控制逻辑(PLC)、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数字音视频技术和DSP技术。

2、主要实践环节:专业概论实习、认识实习、常用仪表实训、电子工艺实训、模拟电子技术实训、数字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实训、高频电子线路实训、电工工艺实训、电子装配工艺实训、EDA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顶岗实习、毕业教育等。

六、就业面向: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专业方向就业主要面:

1、电子电路CAD-CAM应用,参与硬件项目开发;

2、电子产品的品质管理和电子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

应用电子技术人才 第3篇

摘 要:本文以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及珠三角地区的电子类企业和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研为基础,分析了调研结果,并针对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人才需求

一、调研目的

了解电子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用人单位对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要求;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分布、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历程;确定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方向。

二、调研基本情况

在2012年10月到2013年2月期间,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对广西南宁、北海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的53家企业的85名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生产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主管和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97名毕业生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企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岗位群及工作任务,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情况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毕业生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情况及其职业成长历程。

三、调研结果分析

1.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需求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群主要分布在电子产品制造类企业和电子产品服务维修销售类企业。电子产品生产类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就业岗位依次是电子产品装配工、检验员、调试员、维修工、营销员、仓库管理员、客服专员;电子产品服务维修销售类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就业岗位分别是手机及配件的维修与销售、通讯设备维修与销售、相机及电脑维修与销售。

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能力要求

企业和毕业生普遍认为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和学生认为比较重要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能力要求的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能力要求分析

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

企业和毕业生及学生电子技术应用对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的调研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企业认为最重的前三项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依次是人际交流能力、工作责任心和自我管理、工作评价的能力。

图2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分析

4.企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资格要求情况

在调查的53家企业中,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资格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电子产品制造类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需求依次是电工上岗证80%、电子设备装接工80%、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72%、无线电调试工52%、电子绘图员52%;电子产品服务维修销售类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需求的是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80%、电工上岗证40%、无线电调试工40%、电子设备装接工40%。

5.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职业成长分析

通过对笔者学校近5~12年毕业、在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工作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进行职业发展历程调查发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初期主要是工作在企业一线,部分毕业生经过2~3年左右时间的生产培训和管理培训,能进入管理员、组长、线长、技术员初级管理岗位,再经过1至5年的生产实践锻炼,个别毕业能进入技术工程师、车间主管、部门经理中层管理岗位。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在企业工作1~3年后回到家乡搞电子产品维修和销售工作,其中有部分是自己做老板。但在调研中也发现:近几年在电子产品生产类企业工作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能进入管理员、组长、线长、技术员初级管理岗位的人数较少,有机会进入技术工程师、车间主管、部门经理中层管理岗位的更少,进入到电子产品维修和销售类企业做维修人员的也不多。

究其原因,一是近几年较多高职毕业生充实到企业的生产一线,企业把高职毕业生培养定位为初、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二是大多数毕业生觉得企业生产一线工作觉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较简单,劳动强度大,学非所用;三是近几年的中职毕业学习基础较差和持续学习能力不强。

四、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思路

1.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

从电子产品生产类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来看,行业人才需求旺盛,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种类、多层次和多规格的,而作为中职毕业生,更多的将是从事生产一线岗位的工作。电子产品服务维修销售类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来看,主要需求是相机、电脑、通讯设备和手机及配件的维修与销售等四类岗位。据以上的调研分析,可以确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培养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主要从事电子产品装配、检测、调试、维修、运行等技术工作,并能从事电子产品市场开拓及售后服务等工作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劳动者。

鉴于目前广西地区工业生产企业较少,电子产品生产类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岗位技术含量较低且劳动强度大,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较差特点,为使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分为两个专业方向:培养电子产品维修方面的人才和培养办公设备维修方面的人才。

2.以电子产品制作为载体,开发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

学校要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从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职业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根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以电子产品制作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形成与岗位对接,突出能力培养的模块化、理实一体的项目课程体系,编写具有鲜明职教特色校本教材,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要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及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聘请来自行业、企业一线岗位的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补充现有的师资队伍, 带动整体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与合作企业根据培养目标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协商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过程的有序性、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渐进性,以及职业成长规律,共同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环节,将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共赢。

(作者单位:广西机电工业学校)endprint

摘 要:本文以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及珠三角地区的电子类企业和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研为基础,分析了调研结果,并针对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人才需求

一、调研目的

了解电子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用人单位对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要求;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分布、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历程;确定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方向。

二、调研基本情况

在2012年10月到2013年2月期间,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对广西南宁、北海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的53家企业的85名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生产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主管和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97名毕业生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企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岗位群及工作任务,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情况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毕业生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情况及其职业成长历程。

三、调研结果分析

1.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需求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群主要分布在电子产品制造类企业和电子产品服务维修销售类企业。电子产品生产类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就业岗位依次是电子产品装配工、检验员、调试员、维修工、营销员、仓库管理员、客服专员;电子产品服务维修销售类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就业岗位分别是手机及配件的维修与销售、通讯设备维修与销售、相机及电脑维修与销售。

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能力要求

企业和毕业生普遍认为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和学生认为比较重要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能力要求的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能力要求分析

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

企业和毕业生及学生电子技术应用对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的调研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企业认为最重的前三项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依次是人际交流能力、工作责任心和自我管理、工作评价的能力。

图2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分析

4.企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资格要求情况

在调查的53家企业中,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资格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电子产品制造类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需求依次是电工上岗证80%、电子设备装接工80%、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72%、无线电调试工52%、电子绘图员52%;电子产品服务维修销售类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需求的是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80%、电工上岗证40%、无线电调试工40%、电子设备装接工40%。

5.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职业成长分析

通过对笔者学校近5~12年毕业、在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工作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进行职业发展历程调查发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初期主要是工作在企业一线,部分毕业生经过2~3年左右时间的生产培训和管理培训,能进入管理员、组长、线长、技术员初级管理岗位,再经过1至5年的生产实践锻炼,个别毕业能进入技术工程师、车间主管、部门经理中层管理岗位。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在企业工作1~3年后回到家乡搞电子产品维修和销售工作,其中有部分是自己做老板。但在调研中也发现:近几年在电子产品生产类企业工作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能进入管理员、组长、线长、技术员初级管理岗位的人数较少,有机会进入技术工程师、车间主管、部门经理中层管理岗位的更少,进入到电子产品维修和销售类企业做维修人员的也不多。

究其原因,一是近几年较多高职毕业生充实到企业的生产一线,企业把高职毕业生培养定位为初、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二是大多数毕业生觉得企业生产一线工作觉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较简单,劳动强度大,学非所用;三是近几年的中职毕业学习基础较差和持续学习能力不强。

四、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思路

1.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

从电子产品生产类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来看,行业人才需求旺盛,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种类、多层次和多规格的,而作为中职毕业生,更多的将是从事生产一线岗位的工作。电子产品服务维修销售类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来看,主要需求是相机、电脑、通讯设备和手机及配件的维修与销售等四类岗位。据以上的调研分析,可以确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培养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主要从事电子产品装配、检测、调试、维修、运行等技术工作,并能从事电子产品市场开拓及售后服务等工作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劳动者。

鉴于目前广西地区工业生产企业较少,电子产品生产类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岗位技术含量较低且劳动强度大,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较差特点,为使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分为两个专业方向:培养电子产品维修方面的人才和培养办公设备维修方面的人才。

2.以电子产品制作为载体,开发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

学校要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从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职业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根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以电子产品制作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形成与岗位对接,突出能力培养的模块化、理实一体的项目课程体系,编写具有鲜明职教特色校本教材,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要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及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聘请来自行业、企业一线岗位的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补充现有的师资队伍, 带动整体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与合作企业根据培养目标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协商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过程的有序性、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渐进性,以及职业成长规律,共同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环节,将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共赢。

(作者单位:广西机电工业学校)endprint

摘 要:本文以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及珠三角地区的电子类企业和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研为基础,分析了调研结果,并针对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人才需求

一、调研目的

了解电子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用人单位对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要求;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分布、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历程;确定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方向。

二、调研基本情况

在2012年10月到2013年2月期间,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对广西南宁、北海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的53家企业的85名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生产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主管和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97名毕业生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企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岗位群及工作任务,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情况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毕业生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情况及其职业成长历程。

三、调研结果分析

1.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需求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群主要分布在电子产品制造类企业和电子产品服务维修销售类企业。电子产品生产类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就业岗位依次是电子产品装配工、检验员、调试员、维修工、营销员、仓库管理员、客服专员;电子产品服务维修销售类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就业岗位分别是手机及配件的维修与销售、通讯设备维修与销售、相机及电脑维修与销售。

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能力要求

企业和毕业生普遍认为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和学生认为比较重要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能力要求的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能力要求分析

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

企业和毕业生及学生电子技术应用对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的调研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企业认为最重的前三项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依次是人际交流能力、工作责任心和自我管理、工作评价的能力。

图2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分析

4.企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资格要求情况

在调查的53家企业中,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资格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电子产品制造类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需求依次是电工上岗证80%、电子设备装接工80%、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72%、无线电调试工52%、电子绘图员52%;电子产品服务维修销售类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需求的是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80%、电工上岗证40%、无线电调试工40%、电子设备装接工40%。

5.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职业成长分析

通过对笔者学校近5~12年毕业、在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工作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进行职业发展历程调查发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初期主要是工作在企业一线,部分毕业生经过2~3年左右时间的生产培训和管理培训,能进入管理员、组长、线长、技术员初级管理岗位,再经过1至5年的生产实践锻炼,个别毕业能进入技术工程师、车间主管、部门经理中层管理岗位。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在企业工作1~3年后回到家乡搞电子产品维修和销售工作,其中有部分是自己做老板。但在调研中也发现:近几年在电子产品生产类企业工作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能进入管理员、组长、线长、技术员初级管理岗位的人数较少,有机会进入技术工程师、车间主管、部门经理中层管理岗位的更少,进入到电子产品维修和销售类企业做维修人员的也不多。

究其原因,一是近几年较多高职毕业生充实到企业的生产一线,企业把高职毕业生培养定位为初、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二是大多数毕业生觉得企业生产一线工作觉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较简单,劳动强度大,学非所用;三是近几年的中职毕业学习基础较差和持续学习能力不强。

四、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思路

1.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

从电子产品生产类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来看,行业人才需求旺盛,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种类、多层次和多规格的,而作为中职毕业生,更多的将是从事生产一线岗位的工作。电子产品服务维修销售类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来看,主要需求是相机、电脑、通讯设备和手机及配件的维修与销售等四类岗位。据以上的调研分析,可以确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培养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主要从事电子产品装配、检测、调试、维修、运行等技术工作,并能从事电子产品市场开拓及售后服务等工作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劳动者。

鉴于目前广西地区工业生产企业较少,电子产品生产类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岗位技术含量较低且劳动强度大,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较差特点,为使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分为两个专业方向:培养电子产品维修方面的人才和培养办公设备维修方面的人才。

2.以电子产品制作为载体,开发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

学校要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从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职业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根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以电子产品制作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形成与岗位对接,突出能力培养的模块化、理实一体的项目课程体系,编写具有鲜明职教特色校本教材,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要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及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聘请来自行业、企业一线岗位的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补充现有的师资队伍, 带动整体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与合作企业根据培养目标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协商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过程的有序性、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渐进性,以及职业成长规律,共同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环节,将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共赢。

应用电子技术人才 第4篇

我国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就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 而应用电子技术人才需要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不仅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 也要有相关实践经验。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现代科技在各个行业中应用广泛, 应用电子技术也就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更新而发展与更新。可是, 我国对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发展较慢, 因为应用电子教育起步晚, 教育模式便在一边教育、一边探索、慢慢形成的教育模式, 可现代科技发展迅速, 应用应用电子技术就面临着巨大挑战, 教育模式中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包括在针对应用电子技术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实验课内容等。目前教育模式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教育教学培养很难满足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 在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科目、专业方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方面进行改革与更新。

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定位不准确

由于没有调查过相关市场调研和没有进行过科学论证,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没有准确定位, 培养不出能够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与之差距甚远。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要求偏高, 但目前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有效的进行针对性人才的培养, 也不能对就业岗位进行定位, 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1.3 师资建设不足

应用电子技术教学对老师有很大要求, 老师既要给学生传授完整的理论思想,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的。然而目前应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老师, 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却缺少非常重要的实践经验, 在教学中多数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 其案例和项目并非真正来源于企业, 现代化教学设施缺少、实践效果差等问题都是应用电子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导致培养高质量出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受限, 无法应对社会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

1.4 教材和教学内容更新过慢

以往教学模式里,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只有教师和教材, 而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 教材和教学内容更新过慢是应用电子技术教学发展过慢的根本原因。

2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具体改革措施

2.1 根据岗位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培养目标

我们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和多手段调研方式, 就专业需求和就业岗位等进行实际调研, 明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等要求。本专业涉及到社会各个岗位, 电子产品制造业尤为突出。从业人员要掌握电子技术应用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举杯一定专业性知识, 不仅要具备电子产品中装配、调试、返修的能力, 还要可以接受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维修的能力;有可以对电子产品进行分析、测试、设计、开发的能力;并且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外语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培养出文化素质以及创新思想和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性人才。

2.2 完善课程体系, 同时培养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和职业素养的人才

我们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把职业素养课程和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作为基础课程, 把专业核心能力作为课程的重点, 加强对专业理论学习, 增加实践经验, 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可以根据课程进行技能实训、制作实训、产品维修实训等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对电子产品设计、维修等专业核心能力。在实践课程里可以采用以真实电子产品为载体,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成对电子产品的设计、装配、等过程,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有具体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 也要有自我创新的能力, 否则很难适应技术的“改朝换代”。

2.3 加强师资建设

随着科技更新, 应用电子技术也跟着更新, 那么我们教师也要跟着更新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作为应用电子技术教学中作为传授者的教师, 教学水平高低不一, 接受新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 对于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更要定期组织培训;并且在教学中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因“兴趣”而学, 不是因为“学”而学。除了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还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 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2.4 多运用网络多媒体和仿真软件进行教学

现在互联网与多媒体发展迅速,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是从书本上, 我们可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 不仅可以加快教学进度, 还能让学生彻底拜托枯燥的书本知识, 让所学的专业活灵活现出来, 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还能培养出学生创新能力;加入了仿真软件进行教学, 我们不再是“纸上谈兵”, 学生可以详细分析电路、电板等, 这样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结语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与探索, 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里, 我们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向导, 深化改革模式,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培训、能力培训、专业素养培训、文化课内容的掌握, 这样才能培养出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素质人才, 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更加快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迅.模拟电子电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5) :25-27.

[2]张瑜, 刘妍妍, 李锐.“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1, (17) :152—153.

[3]余红英.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分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36-37.

应用电子技术人才 第5篇

需求调研报告

/ 6

结合当前国内无人机发展趋势,针对无人机系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主要发展技术以及无人机应用市场及无人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调研,我校专业建设小组成员走访了福建省内从事无人机研发、应用及培训的多家企事业单位,如福建野马飞机制造商、福建畅翔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农林植保、宁德电力、宁德消防、宁德边防、宁德水利等相关部门。为我校无人机应用专业的开展提供指导意见。

一、概述

1、无人机分类及各类无人机的优缺点

a)固定翼无人机

优点:载重量大、续航时间长、航程远、飞行速度快、飞行高度高 缺点:起降场地受到限制、无法悬停 b)无人直升机

优点:载重稍大、续航时间较长、起降场地限制小 缺点:结构复杂、故障率高 c)多旋翼无人机

优点:操作灵活、结构简便、技术成熟、价格低廉 缺点:有效载荷小、续航时间短

目前,多旋翼无人机已成为市场的热点,首先复合材料、锂电池、通信系统的发展,为多旋翼无人机提供基础条件;其次,飞控技术的成熟,使得多旋翼无人机操作更加灵活、便利;再者,受惠于电子产业链成熟,零配件成本较低,应用场景广泛

2、多旋翼无人机的优势

 体积小、重量轻、噪音小、隐蔽性好  适合多平台、多空间使用  可垂直起降、不需要弹射器  飞行高度低,具有很强的机动性  可悬停、侧飞、倒飞  结构简单、控制灵活

 成本低,螺旋桨小、安全性好  拆卸方便、且易于维护

二、无人机市场发展及应用分析

我国无人机行业近年来发展快速,民用无人机市场吸引了很多企业涌入其中,通过对2017年民用无人机市场分析预测,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并成为无人机领域的重要发展力量。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不断提升,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带动了无人机的研发生产,新型的民用无人机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驱动下,业内人士预测,2019年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销售规模达到390万台,合计约6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国内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会达到750亿元,2 / 6

年复合增长率59%。而IDC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到2020年,中国航拍无人机市场将以86.5%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成长。届时,市场出货量将达到576万台,市场规模达到250亿元人民币,其中行业应用出货量占比33%,销售额占比49%。由于无人机的经济性、安全性、易操作性,在很多民用领域对无人机都有着旺盛的需求。目前我国大约有400个无人机制造商,供应全球70%的无人机需求市场。预计到2023年,我国民用无人机各细分应用领域的市场份额分别为:消费级及航拍无人机市场200亿元,农业植保硬件销售160亿元,农业植保服务485亿元,巡检、森林防火、警用安防等领域共计131.9亿元,合计976.9亿元。对于希望进入此领域的无人机制造商来说,我国市场前景广阔。国内民用无人机市场正在处于稳步增长过程,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在当前和未来由于无人机具有成本相对较低、无人员伤亡风险、生存能力强、机动性能好、使用方便等优势,使得无人机在民用方面应用较广泛,主要应用市场包括:航空拍摄、航空摄影、地质地貌测绘、森林防火、地震调查、核辐射探测、边境巡逻、应急救灾、农作物估产、农田信息监测、管道、高压输电线路巡查、野生动物保护、科研实验、海事侦察、鱼情监控、环境监测、大气取样、增雨、资源勘探、禁毒、反恐、警用侦查巡逻、治安监控、消防航拍侦查、通信中继、城市规划、数字化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

三、无人机应用人才需求分析

在《2016-2020年中国无人机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无人机市场的火热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普通消费者看到的更多的是媒体的宣传和消费娱乐级市场的繁荣,从下图可以看出,作为无人机下游产业链的人才培训市场也潜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1、为什么无人机产业需要人才系统培养的支持

/ 6

民用无人机主要分为消费级和工业级。

消费级的火热伴随着的是黑飞和不断出现的无人机安全事故,为了支持无人机的多元化快速发展即将出台的法规会在考虑安全的前提下放开消费级的管控,但是肯定会限制距离和重量以及区域等等,非室内、视距内轻型及以上等飞行,证照管理是前提。工业级的无人机现在并没有像消费级那样成熟除了行业垂直纵深没完善之外,没有合格的飞手是制约之一。特别是整机重量达30kg以上的植保单旋翼无人机(直升机),飞行的安全直接关乎从业者和使用者的人生安全。这也是植保无人机应用推广中的首要考虑要素。

在无人机的其他应用领域,如电力巡线等,超视距的飞行需要严密的地面控制站规划,涉及到气象、飞控原理、避障和图传等等。

无人机驾驶员的需求很大、要求很严,因此无人机的人才培养,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特别无人机是属于高科技的电子产品,需要电子技术作为专业铺垫以增强从事无人机应用人员的综合应用素质。我校有较强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师资力量可从事无人机应用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

2、培训的主体和合法机构

在《2016-2020年中国无人机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目前,我国的无人机驾驶员证照管理分为两大类:

(一)民航局直接管理。

这主要涉及在融合空域(是指有其他载人航空器同时运行的空域)运行的小型(是指空机质量在5700kg以下除微型轻型的无人机)及以上级别无人机和充气体积在4600立方米以上的遥控飞艇。由于这部分的无人机在实际应用中的比例极低,也不是这一波无人机市场火热的推动者,所以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AOPA管理。

视距内运行的质量大于7kg和在隔离空域运行的超视距无人机,这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无人机领域。其驾驶员的证照管理有民航局授权的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中国AOPA)管理。

但是,AOPA不直接培训,它是监督和管理机构,具体培训有AOPA授权的专业培训机构来完成(类似汽车驾校)。

/ 6

3、目前国内培训机构的情况

在《2016-2020年中国无人机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这个问题是与从业者和投资者关系最为密切的。

目前,AOPA授权的培训机构有44家,这些培训机构的培训主要围绕多旋翼无人机、、固定翼这三种证照展开,至于无人机工程师和行业应用的培训更是有待完善和提高。

由于整个无人机行业刚刚起步,为了有效提高无人机应用人才的培训水平和教学质量,可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具有培训资质的机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完成无人机应用人才的培养。

4、无人机应用人才前景预测

在《2016-2020年中国无人机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由于无人机行业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无人机应用人才培养的特点,主要分为:

(一)学满合格后就业,选择做培训机构教员、无人机公司测试员、航拍公司飞手、电力巡线、航测员等无人机各个行业应用的专业人员,这里面最有挑战的当属无人机应用项目经理。单就飞手来说薪资待遇非常不错,如果有无人机应用的统筹能力更是抢手。

(二)创业,这个领域主要在无人机服务市场,航拍和植保是很好的切入点。

(三)无人机厂家、培训机构可以尝试和职业院校开展试点合作,由于行业的可塑性和市场机会都有待开发,所以,这个领域的产、学、研大有可为。

(四)无人机应用人才主要就业方向:航空无人机应用技术 商业应用、快速物流、媒体拍摄、警务反恐、遥感测绘、应急减灾、地理探测、农作生产、电力巡线、生物监测、科研实验、海事侦查、环境监测、大气取样、人工增雨、资源勘探、消防侦察等工作,还可在无人机生产制造、技术创新和高端应用领域的企业任职。

从发展前景来看,无人机的发展前途无量。在航拍、快递、灾后搜救、数据采集等领域,无人机都已经崭露头角。虽然在监管等层面,无人机发展依然存在瓶颈,但从目前来看,无人机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无人机属于新兴行业,近年

/ 6

来有多家民企开始布局无人机行业,据AOPA估计,包括研发、生产、运营在内,我国目前有300至400家民用无人机企业,从业人员超过万人。据初步估算,我国2018年需要的无人机操作维护人员可达20万。目前,全国从事无人机飞行的“飞手”有近万人,其中有驾照的仅有数百人。职业“飞手”年薪一般在15万元,顶级“飞手”年薪最高可达50万元。全世界无人机的生产70%出自于中国,无人机应用人才为国内紧缺型人才之一,而同时具备无人机应用技术和电子技术应用的人才在我国较为紧缺。各大无人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无人机应用专业人员除了知识面宽广、容易沟通外,在工作上,更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第6篇

关键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概况

20世纪60年代,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这就需要更多既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与此同时,在德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但当时的大学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在此背景下,德国开始着手建立高等专业学校(Fachhochschule,FH),作为大学(Universit?覿t)之外的一种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1976年,德国《高等教育总纲法》(Hochschulrahmengesetz)正式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①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法定地位,之后无论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数量还是招生人数都有了跨越式发展。1998年,《高等教育总纲法》修订后进一步规定,德国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都须引入“学士-硕士”学位体系,且不同类型的高校所授予的学士、硕士学位没有地位上的差别,只有专业上的区分。同时,德国高等专业学校开始使用统一的英文名称——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以区别于原有的综合性大学,其德语名称也由“Fachhochschule”改为“Hochschule”。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Insititutfuer Arbeitsmarkt und Berufsforschung,IAB)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3.8%,而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4.3%。此外,根据卡塞尔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es Zentrum für Hochschulforschung Kassel)的调查,2007届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半后月净收入平均为2950欧元,高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2850欧元。目前,德国拥有应用技术大学247所,注册在校生约70.3万人,占德国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33%。[1]

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SRH Hochschule Heidelberg)成立于1969年10月,是德国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著名的应用技术大学之一。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隶属于德国SRH大学联盟②,提供实用、创新的课程项目,切实为职业发展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1997年,该校被认证为德国第一所坚持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办学的大学。目前,该校约有在校生2300多人。[2]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笔者以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分别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保障四个方面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释。

(一)培养目标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培养行业性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实践倾向,而且能灵活调整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1968 年组建应用技术大学的协定中有明确规定:应用技术大学应对学生进行一种建立在传统理论知识基础上的教育,使学生通过国家规定的毕业考试,能够从事独立的职业活动。应用技术大学主要培养具有各种专门职业技术的高级应用型工程师,如从事产品开发、质量检验、核算、设计、生产、装配、维修、保养、营销等工作,其毕业生职业定位为大中型企业技术骨干或小型企业管理者及技术骨干。可以说,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为导向的,并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学生培养目标。1998年之后,应用技术大学更加明确地提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除了学士之外,还培养应用型硕士,甚至和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博士[3],但无论是培养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都以实践应用为取向。

作为SRH大学联盟的成员院校之一,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与SRH集团具有共同的使命:为年轻人提供国家认可的学位,以使其在未来的求职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始终遵循这样一种理念——培养个性自由、具有主见、责任心强、拥有国际化精神和进取心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到各个院系,也都体现了这样一种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例如,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了解商业入门知识及相关理论、懂得商业操作的一线人才;应用心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处理文化、社会、经济、生活事务的应用型人才;信息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软件行业和公共服务行业的应用型人才。[4]

(二)培养内容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占有更大的比例。实践教学包括实习学期、项目教学、毕业论文、学术考察等。其中,实习学期特别受到重视,即每位学生在学习期间都必须在企业或相应组织进行一个学期的实践操作,这一过程需要将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此外,应用技术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60%~70%的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完成的,有些学校的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0%。此外,在教学内容上,应用技术大学主要以实践知识为主,即便是理论知识,也是侧重于应用层面。这一知识结构被绝大部分学生所认可,相关数据显示,在“对应用型大学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实践性”的调查中,97%的学生持认同态度。[5]

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设计都非常注重实际应用。在专业设置方面,全校6个学院下设18个学士学位专业、13个硕士学位专业,这些专业基本上都是应用型专业。

在课程设置方面,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开设有选修课和必修课,所有的必修课都是英语教学,绝大部分的选修课也是用英语教授。学校还针对国际学生学习德语的需求开设了相关语言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了解德国主流文化。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个“国际周”(international week)活动,在活动期间,学校会邀请国内外学生就某一有关社会文化的主题展开讨论。丰富的课程安排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成长,与此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并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培养方式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主要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跨学科培养、国际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学生。同时,随着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学校还进行跨学科和跨专业人才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方面,除了课堂讲授法之外,应用技术大学还使用实地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形成了著名的“海德堡学习模式”(Heidelberg Study Model),即强调理论的应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如使用案例法、管理练习(management exercise)等。具体的教学方式有:小班教学、个别交流、商业应用项目、国际实习等。值得一提的是,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一入学就能受益于学校遍布全球的商业伙伴——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与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SAP、IBM、西门子、奥迪、奔驰等,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此外,学校还与一些中型公司开展项目研究的合作。

培养方式的创新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据统计,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90%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85%的学生能够最终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6]。这主要归因于两点:一是“海德堡学习模式”的实施;二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四)培养保障

1. 制度保障

德国于1976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总纲法》确定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合法性;1985年修订的《高等学校总纲法》规定了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门应专门为应用技术大学提供科研资助,鼓励大学和企业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1998年再次修订的《高等教育总纲法》进一步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授予的学位和综合性大学具有同等地位,并且对专业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相关规定。此外,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也从立法角度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相关研究和项目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并给予相应的经费资助。为了协调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协作关系,德国制定了一系列完备的法律法规,对双方的职责及相关的激励与制约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可以说,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 师资保障

在师资结构上,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注重聘请校外兼职教师,这些教师主要来自企业,他们的实践教学和经验传授对学生的专业成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申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职称的人员须拥有博士学位以及5年的工作经验,其中3年必须在企业完成[7]。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大都具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

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基于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主要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产业结构的特点和趋势,并结合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主要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致力于从事基层一线工作。21世纪以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更加重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现了由学士向专业硕士和博士的升级,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二)紧密联系市场,重视实践课程

在专业设置上,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紧密联系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和企业的联系,重视学生在企业的实际锻炼;同时,开展和企业合作研究项目,开发一系列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进而结合项目研究的实施,以项目作为课程,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注重校企合作,多种教学方式并存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方式大致有“工学结合”“校企结合”“(政)产学研一体化”“国际联合培养”“走向社区、服务社会”等方式,在具体教学方法上,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比如采用实验法、案例法、启发法等方式。可以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以实践能力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四)重视制度建设,多项措施保障

1976年的《高等教育总纲法》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985年、1998年两次对该法的修订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师资方面,对应用型、技能型、实践型的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此外,应用技术大学还拥有一整套健全的资源共享体系。

四、启示

我国地方高校在最近10余年的发展中,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然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质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等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如何转变观念,促使企业深度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这是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工作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观念,避开与研究型高校同质发展的认识误区,着力培养理论和操作并重的基层应用型人才;二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依据高校办学经验,发展特色专业,同时夯实通识教育基础,加强实践课程力度,教学内容要结合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培养方式应根据不同专业和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重点凸显实践能力的教学;四是保证教学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对于应用取向明显的专业,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五是政府统筹,加大对地方高校发展转型的规范,专设“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奖励,最大程度引导企业参与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来。惟有如此,地方高校育人模式的转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进而带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变革。

注释:

①德国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德文为Hochschule)在我国相关文献中有以下3种翻译:“应用科学大学”,属于英文直译,主要在一些学术论文中采用;“应用科技大学”,是目前我国最普遍的一种说法,媒体舆论及报告中比较常见;“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公布的译名。在本文中,笔者统一使用“应用技术大学”。

②SRH大学联盟属于SRH HOLDING集团。该集团是私立基金会机构,成立于1966年,主要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总部设在德国海德堡。联盟总共有6所应用技术大学,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诚,等: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3:12-13.

[2][4][6]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EB/OL].http://www.fh-heidelberg.de/en/our-university/, 2014-09-25.

[3]孙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特点与启示[J].清华教育研究, 2011(4):98.

[5][7]孙进.德国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色——类型特色和院校特色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11(10):67.

编辑 许方舟 王威

应用电子技术人才 第7篇

一、确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岗位

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面向行业岗位众多, 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我们通过企业技术人员访谈、同类院校相关专业老师交流、毕业生调研、分析网上招骋求职信息等贴近市场调研方式, 依据“广东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行业发展趋势, 确定将涉及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生产、售后领域中有关单片机开发工程师、SMT工程师、售后服务工程师做为专业就业岗位群中核心岗位, 并确定其职业岗位职责与职业能力, 使培养方向更具针对性。

二、构建实践育人平台,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电子专业位于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内, “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建设”属于学院国家骨干校项目之一, 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建, 对接专业引进企业, 为“校中厂”“双师工作室”“企业工作站”提供校舍企合作机制保障, 为专业“产品导向, 寓学于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育人平台, 如图1所示。“产品导向”指人才培养目标以广东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升级及轨道交通行业高铁车站岗位需求为导向, 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以电子行业中有关智能电子方向设计、制造、维护高端电子产品所需职业能力为导向。“寓学于工”指专业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将涉及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制造、检修过程中的岗位任务, 分解为具体工作任务编入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践行电子产业不同岗位工作过程中所需专业理论、技能。

1. 以“技术开发”为纽带创建双师工作室

专业依托校内实训室创建双师工作室, 其功能在于服务中小企业, 为其提供智能电子产品开发, 完成产品升级, 并培养专业人才, 提升公司竞争力。经过近二年运作, 先后为中山波比玩具有限公司、佛山柏达电子有限公司、东莞洁耀电子有限公司开发产品6项。工作室在服务企业过程中逐步完善其运行机制, 为专业教师、学生在电子产品设计领域与企业合作提供实践机会。

2. 引企入校, 创建SMT生产领域“校中厂”

珠三角做为广东电子制造业中心, 面临产业升级压力, 将由传统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自动化方向发展。为此, 我们引进德创电子共建SMT生产车间, 其功能是将PCB插件工艺改为贴片工艺, 是实现手工组装到自动化制造转变的关键工艺。我们为工作室开发电子产品样品, 进行批量生产, 获得企业服务资金10多万元。工作室承接德创电子部分生产任务, 与合作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人才共育”运行机制, 为专业学生提供电子产品贴片生产领域真实生产环境, 培养掌握SMT生产工艺及管理技能的人才。

3. 服务周边社区, 创建电子产品售后服务中心

电子产品售后服务领域人才需求在职业能力要求上出现新变化, 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成为行业发展方向。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非常迅速,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使学生接触到新器件、新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 我们与广州金迪电子在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内共建售后服务中心, 在双师教学团队指导下, 为周边社区居民及在校师生电子产品提供维修服务, 并承担广州金迪电子产品花都区售后服务工作, 培养售后服务工程师及相关岗位人才。

4. 深化合作内涵, 创建校外企业工作站

LED产业属节能环保产业, 在广东省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规划中做为优先发展产业。为了更好引领专业在LED产业方向发展, 我们在校外实训基地广东先朗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设立了企业工作站, 教师下企业进行技术开发, 解决生产工艺中遇到的难题, 并为专业学生参与顶岗实习提供指导, 为师生参与企业横向课题提供机会。

5. 校企组建“双师”团队, 共育专业人才

针对不同领域培养岗位, 由专业与企业组建双师教学团队。企业教师要求具有相关领域一线企业工作经历及专业理论基础, 能直接胜任相关领域岗位工作;学校教师则要求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应用技能, 掌握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具有相关领域企业工作背景。企业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 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引导学生学习, 并为课程教学内容提供真实企业素材;学校教师则将企业项目, 根据高职教育规律及学生认知规律, 分解为学生阶段性学习任务, 并在时间与空间层面上安排好教学组织、进度。成立学生电子协会, 在双师教学团队指导下, 可在课余时间, 参与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以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校企在产、研、服领域协同培养专业人才。

三、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合理安排课程进程表

根据电子产品辅助设计、电子产品制造、电子产品检修等职业岗位 (群) 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确定“电子元器件识别及焊接、电子产品装接及现场管理、电子产品质量检测及管理、电子产品检修及维护、音像产品应用及工程施工、印刷电路板设计及制作”等七个典型工作任务领域。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任务分解, 确定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依据职业能力要求, 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行业企业职业技能规范要求, 按照学习内容相关性将工作任务领域转化为相关学习领域, 构建6门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构建基于行动导向, 以工作体系为基础, 以工作结构为逻辑,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职业标准为依据,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行动导向强调让学生自已实践, 掌握职业技能, 习得专业知识, 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即职业能力。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一主题, 将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有机地结合, 不再单纯地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化, 而是力求工作过程的系统化, 即将工作结构转化为课程结构, 将工作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

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心, 按照由简单到复杂、感性到理性、专项到综合认知规律, 编排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进度。课程体系结构应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分为3个职业方向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课程内容编排以完成产品“智能台灯”“智能遥控风扇”设计、“智能平板电视”检修等为导向, 保持各门课程内容知识点前后紧密衔接。第一学年侧重于专业基础能力及人文素养培养, 如电路分析、电子线路制作、仪器仪表应用能力掌握, 在“电路分析”“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中, 将实际电器产品, 如电饭煲、电蚊拍等产品电路纳入课程教学。学生在参与社区售后服务中心工作时, 接触到相应售后工作任务时, 进一步强化其学习效果。第二学年侧重专业专项能力学习, 如PCB板设计、可编程器件控制、音视频工程设安装等。第三学年侧重于专业综合能力培养。

四、以学生为中心, 践行教学模式改革

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 应用电子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目的, 优化教学资源, 明晰各位专任教师岗位职责, 采用课程负责人制度, 根据各课程特点, 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

1. 推行项目化教学

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 以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生产、检修领域对从业者的职业能力要求为目标, 将岗位群典型工作过程分解为工作中的各个工作任务。结合电子产品行业标准, 确定其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把原来开设理论课、实训课内容重新整合, 形成现在的若干“教学项目”。在项目教学中,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发挥咨询和协调人的作用, 在整体上主导学习过程, 通过让学生或单独或协作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2. 分段组织教学

教学组织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重要途径。通过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模式进行改革, 建立基于行业工作岗位和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构建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例如, 针对电子产品售后服务检修岗位, 依据电子技术发展迅速, 具有知识面广, 内容抽象, 对于物理、数学基础偏弱的学生有一定难度的特点, 将该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 根据难易程度不同安排在不同学期, 第二学期“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第三学期“音响设备技术与安装维护”、第四学期“智能家电控制技术与维修”、第五学期“电子设备维修与维护课程实训”。改变现行一学期多门课程同时开设、所有课程结束再实训的这种单一教学组织模式, 探索了一种在多个学期、分阶段进行的教学组织模式。

3.“以赛促学”教学

技能大赛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开展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是检验职业教育教改成果、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技能大赛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促进学风建设, 激励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精神, 锻炼教师实践技能, 强化师资队伍业务素质, 提高校内实训资源利用率, 深化校企合作, 进而实现“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这一教学目标。我们组织学生成立电子协会, 协会成员根据年级、兴趣爱好不同分成设计、检修小组, 由专门教师指导。定时在学院层面开展相关技能竞赛, 并选拔优秀者参加国家、省、市级等技能竞赛, 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 将技能竞赛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近年来, 本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坚持服务区域企业,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在高职类电子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一项, 二、三等奖各一项, 获省、市级奖项数22项, 毕业生对口专业就业率达到95%以上。学生发展后劲足,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良好, 学生的就业岗位技能、素质要求不断提高,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为企业申请专利6项,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新课程研究, 2012, (9) .

[2]马树超.职业教育也需要提高质量[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1) .

[3]周明.职业院校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6) .

应用电子技术人才 第8篇

1 我国目前在应用电子技术人才方面的需求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用电子技术行业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能力需求、学历层次需求、综合素质需求三方面。

1.1 能力需求

目前, 我国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存在严重的断层, 应用电子技术行业人才短缺, 尤其是技能型人才。随着电子技术行业的发展, 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超强的动手能力, 如:计算机操作能力、绘图能力、产品维修能力以及产品的辅助设计能力等。还应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 如电路分析知识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成为全方位技能型的人才。现在许多企业都急需既有专业技能、且知识面较广、社交能力较强又会管理的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人才。

1.2 学历层次需求

一直以来, 我国对应用电子技术行业的学历没有太多强制性的要求, 使得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学历参差不齐。现在许多企业为了提高资质等级, 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普遍需要动手能力强的大中专学生。除此之外, 由于企业竞争的白热化日益严重, 许多企业都不愿意用更多的花费进行人才培训, 为了提高人才利用率, 就需要能够直接上岗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

1.3 综合素质需求

除了要具备专业的技能水平, 应用电子技术人才还需要具备完善的综合素质, 如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现代企业无论是从人文素质方面还是职业道德方面都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应用电子技术行业的流动性和劳动强度过大等原因, 决定了应用电子技术人员必须要具有勇于奉献和吃苦耐劳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

2 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从广义上来说, 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有专长有特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并且能够适应管理、建设、服务和生产的全方位技术应用型的人才。

从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来看, 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是使技术人才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 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其次, 牢固掌握所学的单片机控、电子电路、电路分析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较好的操作和应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软件, 增强实践动手的能力, 并能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最后, 运用所学的技能和理论知识辅助电子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并进行产品的检测和维修等服务工作。

3 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新规划

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新规划是紧密围绕培养目标, 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 人才培养规划方案不但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还要突出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培训, 同时注重专业能力拓展。

3.1 坚持社会需求导向

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规划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及时关注和了解电子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目前的发展状况。对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工作, 并聘请行业专家来进行专业规划的指导以及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时刻观察社会需求变化的趋势, 及时对专业方向和专业结构作出调整, 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2 注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

在进行人才培养规划时, 应该合理的分配专业实践培养与理论培养的比重, 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强调实践培养;基础专业的培养应紧密的围绕培养目标以及新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对缺乏的工艺和人员设立相应的培养课程;加强生产实训和实践教学的培养力度, 设立现场实验、教学, 以及基本的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实行2+1的培养模式, 重视与相关电子技术企业加强合作, 开发实践教学的基地, 学生前两年可以在学校接受教育, 培养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根据应用电子技术的特点, 不断的完善培养的内容从而优化培养中的教学体系, 以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3.3 加强专业能力的拓展

专业能力拓展包括电子设计大赛、课外实验、科学实践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全省和全国的设计类以及电子制作的比赛, 争取获得相关电子行业的资格证书。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组织电子协会开展社会实践, 让大部分学生加入到电子协会的服务之中。除此之外, 开放电子制作的使用和设计实验、综合设计实验以及项目的开发和研制, 为技术人员提供更多参加研制和开发的机会。

综上所述,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 对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存在很大程度的需求,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寻求新的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规划方案。与此同时, 对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以及社会对电子技术人员的需求特点。从社会需求、专业技能培养、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规划。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多能力结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江跃珍.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新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5 (23) :123-142.

[2]李银娌.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20 (23) :46-53.

[3]徐娟, 潘庆国.技能型创新人才与高职电工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人才, 2011, 12 (25) :322-335.

人才测评技术在高职教育中应用分析 第9篇

人才测评又叫人才素质测评, 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测量学及计算机科学等理论基础上, 对人的知识、技能、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测量, 并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及组织特性进行评价, 以期实现人职匹配、人组织匹配的管理目标。人才测评技术大致包含四种主要的技术手段:笔试、标准化心理测试、面试、情境模拟测试, 将这四种技术手段综合运用的是评价中心。表1是几种人才测评技术特点的比较。

关于表1, 有以下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关于人才测评技术的内容在这里采用北师大心理学博士郭昭良提出的招聘测评七因素模型 (见图1) , 他认为招聘测评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能力、性格、兴趣、需要、价值观。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知识、技能、能力、个性特征等四个维度;二是关于评价中心, 严格来讲它是一种程序、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评价方法, 是组织针对特定的目的与标准, 使用多种测评方法, 对被测者的各种能力进行评价。

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009年1月, 课题组成员组织了唐山地区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准备现状调查, 收回了有效问卷200份。统计结果显示,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2.1 学生的实践能力差

调查结果显示, 应届毕业生最关注的是实践能力, 56%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需要学习的项目是实践技能, 59%的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是缺乏技能与实际经验, 76%的学生认为自己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欠缺实践能力。目前, 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训不够,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课堂上, 大部分教师仍以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为主, 老师讲、学生听, 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2) 一些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难以保证, 专业实习难以有效开展。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 由于其涉及到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如供应、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 学校要想安排学生将企业的管理工作全部实习一遍是不可能的。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采取短期实习 (1-3周的认识实习) 学校尽量安排, 长期实习 (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 由学生自己解决, 基本导致实习流于形式, 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2.2 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效果不佳

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率只有17%;50%的学生认为应该提供就业体验方面的课程;在就业指导方式方面, 学生的需求表现为多样性。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存在空泛化和形式化等不足, 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适用的教材, 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性太强, 不注重实际, 缺乏模拟性的求职面试等实践训练;二是指导过程缺乏互动性, 过于呆板;三是对当代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发展状况、就业心理、人格特征等缺乏了解, 只是泛泛而谈, 个性化不够。因此, 学生很难有实质性的收获就业指导效果也就得不到保障

2.3 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统计结果显示:64%的学生认为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是素质能力, 58%的学生认为若要成功就业, 就必须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另据对近百家用人单位的调查, 在考虑专业对口、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挑选学生时, 他们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是最重要的。这里的职业基本素养主要包括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方面。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基本沿用书面考试的方式, 一般只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 而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往往被忽视。

3 人才测评技术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方法

3.1 运用人才测评技术可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使人适合岗位的要求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据调查, 目前企业将人才测评功能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多的依次是:人员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人力资源规划等。已应用人才测评的企业认为, 在未来两年将深入使用的人才测评功能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心理辅导、团队诊断。这显示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关注“人”的问题。学生是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 学校对未来人力资源的培养应与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进行对接。而运用人才测评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两者的对接, 如图2所示。

3.2 运用人才测评技术可以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3.2.1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

运用人才测评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能力结构和个人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人才测评技术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诊断性信息, 通过对学生能力进行具体诊断, 得知其哪些能力强、哪些能力弱, 进而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另外, 通过人才测评技术可以确定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 从而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与管理。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将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有些测评技术本身就是培训能力和技能的方法, 比如情境模拟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演讲答辩、角色扮演、管理游戏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设定相应的教学情境, 选择适宜的培训方法, 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即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设计实践性教学项目, 缩短学生与未来岗位之间的距离。对于财经类专业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人才测评技术中的情境模拟,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岗位的适应性提供了可能。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沙盘模拟、教师设定工作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工作岗位竞聘演讲、小组案例分析讨论答辩等方式, 可以建设模拟实验室, 设置开放性的课堂, 教师据此设计综合实践项目和单项实践项目, 让学生在仿真或虚拟的工作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

3.2.2 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人才测评技术可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互动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1) 运用标准化心理测试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格测试和职业发展测试,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兴趣和价值观, 明确自己的特长和不足, 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业指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施测, 学校也可以购买这类工具, 将其放在校园网上, 学生上网自测。常用的测评工具主要有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等。 (2) 运用面试技术和情境模拟技术可以组织模拟面试或校园模拟招聘活动, 让学生参与其中, 增强就业体验, 提高择业能力和就业技巧。

3.2.3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指导, 提高其心理素质

运用标准化心理健康测验可以普查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诊断心理问题的性质、类型和严重程度, 并主动采取干预措施, 帮助这些学生增进心理健康, 提高心理素质, 以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用于心理健康评定与诊断的测评工具主要有: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MMPI) 、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等。

3.2.4 完善课程教学评价, 推进考试方法的改革

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业状况的考核评价普遍存在问题。一是考核目标模糊。高职教育评价应注重“职业性”, 考核目标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相对应;二是考核内容片面。考试是对人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全面测量, 不仅要测量职业能力, 还要测查职业素质;三是考试形式单一, 主要以闭卷笔试为主。考试方法应突出多样性, 除了笔试, 还应采取口试、实操、研讨、论文答辩、顶岗考核等多种形式, 并将其有机结合, 互相取长补短。

运用人才测评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人才测评技术本身就是一种考核人岗匹配的工具, 因而它更适合于职业院校。借助于笔试、面试、情境模拟等测评技术的有效组合, 结合专业特点、课程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增强考试形式的灵活性克服考核内容的片面性增加考核的有效性。比如运用情境模拟测试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可以观察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与人交往的艺术、批判创新的品质等等。

4 科学运用人才测评技术的保障措施

人才测评技术可以应用于高职教育教学的多个领域, 但要想取得预期效果, 必须注意其科学性, 这需要从多个层面提供保证。

4.1 领导要重视

学院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人才测评技术在培养、考核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就业水平等方面的作用, 敢于投入, 为人才测评技术的应用提供必要的物质准备, 如测评工具和软件的采购、测评实验室建设等。

4.2 学生要认可

学校应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广泛宣传, 使其认识到测评的作用及重要性。只有建立了正确的观念, 学生才能在测评过程中积极投入、主动配合, 相对提高测评结果的科学性。

4.3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构建毕业生能力素质结构模型

人才测评的作用是针对某个或某些岗位, 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能力和素质, 从而为人才的甄选、培养等环节提供科学的依据。只有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认清就业岗位群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 才能明确测评目标, 设定测评标准, 这是进行人才测评的前提。

4.4 培养专业性人才

现代人才测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 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以及专业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根据测评目标, 选择科学的测评工具、组织严谨的施测过程、合理解释测评结果。目前这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太少, 尤其是高层次的专业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加紧队伍的培养是现代人才测评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4.5 正确对待测评分数

人才测评是通过人的外在行为推断其内在的素质能力特征及水平, 具有间接性。我们不能认为测验分数绝对可靠和准确, 任何测评结果都有误差。这是由测量者、测量对象的复杂性、主观性决定的。因此, 人才测评技术只是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辅助工具, 我们不能盲目迷信它, 更不能“一测定终身”。但是, 我们也不能因为人才测评技术的不完善而否定它的功能, 作为一种工具, 它能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 我们应去粗取精, 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它使它能为我们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11) .

[2]张志红等.人才测评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8) .

[3]周文等.素质测评与职业生涯规划[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8) .

人才测评技术在招聘中的应用 第10篇

一、人才测评技术的概述

1. 概念

人才测评技术就是指测评者对心理学、管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综合运用的研究成果, 通过利用情境模拟、心理测验等客观方法对被测评者的水平、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 并收集被测评者的测评信息, 然后通过简历选择, 面试, 以及业绩考核等措施综合考评, 从而对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进行筛选的一种过程。它是一种选材的方法, 其建立基础为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管理学等多门学科之上。人才测评技术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综合考察应聘者的德智体等方面, 因此现代企业在对人才进行招聘时首选该方法。由此可见, 对我国人才测评工作中的不足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成为当下企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2. 理论基础

(1) 人职匹配理论

该理论是关于职业性质与人的个体特征是否一致的理论, 也就是说在合适的岗位上安排合适的人, 从而能够使效率发挥到最大程度。所以, 如果单位上某个岗位出现空缺, 在这个岗位安排某人时, 就要根据岗位的特征与该人的特质是否匹配来进行选择。有两层含义包含在人职匹配中, 一是指对某岗位的要求某人的能力完全能够胜任, 人得其职;二是指对某岗位所要求的能力某人完全具备, 职得其人。只有当岗位要求的能力与人的能力完全匹配时, 人的能力才能发挥到最好, 才能更好的完成岗位的工作任务。

(2) “冰山模型”理论

“素质冰山模型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在1973年所提出的, 他把人的胜任特征模型比喻成一座冰山, 知识和技能等为“冰山以上部分”, 是外在表现, 且该部分比较容易测量与了解, 其可以通过培训来进行改变和发展, 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价值观、角色定位、自我认知以及品质等, 属于人体内在的部分, 且难以测量。它们的改变也不太容易受外界影响, 不过却对人员的表现与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冰上的大部分都有关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 且可使用一定手段在短时间内进行测量, 测量的具体形式有对资质证书进行考察、考试以及面谈等, 也可通过培训和锻炼使这些素质得到提高。而冰上下的部分很难进行准确的表述与度量, 与工作内容也很少有直接的关联。只有当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对工作造成一定影响时, 才会体现出来其对工作的影响。对这些方面的东西进行考察, 每个管理者都有着独特的理念与思维方式, 不过往往会由于其偏好而造成局限的产生。心理学及管理学界虽然有着一些测量手段, 不过往往由于其相当复杂而使效果不够准确或不易采用。

二、我国对人才测评技术的研究现状

在人才测评指标方面, 目前我国所建立的人才测评指标体系已相对比较完善, 随着不断扩大的应用范围, 根据不同的测评对象国内学者已建立相应的测评指标。在测评企业信息化人才方面, 有学者认为应将人才测评环节合理地引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对企业信息化人才的价值和潜质做到提前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对他们加强了解, 才能使人才流失的情况杜绝, 研究企业信息化人才要站在此目的上。她探讨了企业信息化人才测评的理论基础, 利用德尔菲法和资料分析法对企业信息化人才测评指标体系进行构建, 并对人才测评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以ABC公司软件开发岗位为例对测评标准体系的应用和建立进行了介绍, 提供了一些依据给企业对人才的招聘。对于科技人才测评指标体系, 有关学者进行了有关研究, 从绩效结果、业务素质结构以及思想素质结构三个方面对科技人才测评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 相应的提出来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标准化方法和计算方法。对于营销人员的研究, 采用了案例分析法, 指出其主要测评方面为知识、人格和能力。

三、人才测评技术运用方法

1. 对毕业生自荐材料进行阅读

包括计算机过级情况, 学习成绩表, 以及在校期间所获奖励或处罚情况等。通过阅读毕业生自荐的资料, 可以基本了解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不过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加强注意, 不能简单看其成绩单, 通常情况下, 毕业生自荐资料上的成绩都是学生课程较高的成绩, 甚至有的填写根本就不真实, 就此, 测评者可以到学生的毕业学校所在官网进行所有成绩的查询, 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了解应聘毕业生的成绩, 并且对其诚实度进行一个判断。

2. 笔试

应聘者参加笔试, 可以对其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全面的反映出来。不过要求考试题目一定要合理, 不能盲目的实施考试, 要与招聘岗位所对应的专业知识相对应, 设计题目时要明确所考察的目的, 且考试时间不宜过长, 并考试类型要便于作答, 如选择题类型。

3. 面谈

面谈可对毕业生的仪表相貌进行观察, 还可观察其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反应能力以及身体上有无明显缺陷。

4. 情景模拟

(1) 公文筐测试

它又被称为公文处理, 是在模拟的情景中进行测试, 所模拟的情景也是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情景, 比如, 客户的投诉, 请示上级, 以及同事之间的协助等。通过对其处理公文过程进行观察, 初步判断与评价被试者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计划决策能力等。该方法适用对象一般为中高层的管理人员, 如果将此方法应用到毕业生的招聘中, 由于其经验方面的局限, 会使他们手足无措, 处于同一较低的水平, 从而对真正的人才无法发现。

(2) 沙盘推演测评法

在一个模拟的竞争性行业中将应聘者引领进来, 竞争者对若干模拟公司进行分组建立, 依靠直观形象上的沙盘教具, 对企业的市场竞争与经营管理进行实战演练模拟。沙盘推演测评法可以对被试者的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决策能力进行考察, 不过该方法需要被试者对一定的管理知识要有所具备, 比如市场营销知识等。因此, 从整体上感觉, 对于招聘毕业生的工作而言, 其并不适宜, 不过, 它却十分适用于公司进行管理人员的选拔情况。

(3) 无领导小组讨论

将一定数目的被试者组成一个5到7人的小组, 进行讨论有关工作的问题, 时间为一个小时左右, 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对领导的角色不加以指定, 对被试者应坐的位置也不加以指定, 一切都让被试者自行安排和组织, 考核者对被试者的辩论说服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观察, 判断对于岗位的要求其是否达到, 由此对被试者之间的差别进行一个综合评价。对于毕业生的招聘, 该方法十分适用, 由于这项测试只对问题进行给定, 被试者对其他一切进行组织安排, 能够测试出面试和笔试方面不能测出的方面, 从而全面合理地评价被试者。

四、结语

目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人才测评技术已经成为企业进行招聘人才的主要应用方法。企业只有对人才进行作出全面合理地评价, 选择符合企业应聘岗位的要求的人才, 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其才能, 才能为公司创造出更大效益。

摘要:在现代企业招聘人才中, 主要有两大原则需要遵循, 其一是尊重和理解人性, 其二就是采用科学人才测评技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发展,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获取有创造力和有价值的人力资源。就此, 本文详细阐述了人才测评的概念, 并对我国人才测评的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应的提出了几种人才测评方法。

关键词:人才测评,技术,招聘,应用

参考文献

[1]章文锋.人才测评技术在招聘中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0) :82, 84.

[2]肖明星.人才测评在招聘中的应用和效果[J].当代经济, 2014, (20) :62-63.

应用电子技术人才 第11篇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 本科生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246-02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经组织了十一届。从第一届全国只有3个省市40多个队参加,到第十一届全国共有30个赛区、1037所院校、11838支队伍、35514名学生报名参加此项赛事,在规模上达历届之最。这表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越来越被全国高校所重视。我校在该项赛事成绩一直不错,连续三届获奖数量和质量名列前茅。下面谈一谈我校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对电子设计竞赛的认识及我校取得的成绩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有助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该竞赛的特点在于努力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密切结合,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紧密结合。全国电子设计竞赛要求选手们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创新。竞赛题目要求既涉及理论设计、实际操作,又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理论计算和实际涉及制作的能力。因此电子设计竞赛对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和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改革,特别是对完善与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工程能力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

我校近几年在该项赛事成绩非常突出,连续第五年荣获“优秀组织学校”的荣誉。在2013年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学生在竞赛中表现出色,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北京赛区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0项,在参赛的31所北京高校中,我校获奖总数名列第二。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和我们学校重视实践环节,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是分不开的。

2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所采取的措施

我校作为一所非“211”高校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的成绩,和以下几个方面是分不开的。

2.1 提出“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上的差异,设置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工科学生为例,我们设定了三种不同的目标定位:一是研究型人才培养定位,其目标是使约 20% 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继续深造;二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其目标是使约 40% 的学生成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三是专长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其目标是使约 40% 的学生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工业现场应用工程师。为了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我们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四种培养体系。

通过“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既给予能力高的学生更自由的学习空间,又帮助基础差的同学打牢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制定政策,促进竞赛

近年来,我校先后制定了《本科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对在竞赛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学生参加竞赛获奖可以获得素质拓展学分,该学分是本科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同时所得学分可以替代公共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或集中实践环节部分的学分。教师指导学生获奖后也可以得到表彰和奖励,并且将其作为教师聘任、职称晋升等方面的考核指标。

这些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师指导学生的热情,推动了我校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的蓬勃发展。因此我们学校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水到渠成的。

2.3 积极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待在实验室,教务处制定实施了《教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实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实验室的设备、场地等资源的利用率,规范有序地做好教学实验室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学生通过参加实验室开放项目可以获得素质拓展学分,通过学分的激励,促使更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宽广的平台。开放实验室使电子设计竞赛与学生科研训练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为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提前做好准备。

2.4 积极组织素质拓展活动,造就实践创新沃土

学校制定了《本科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主要途径:学科竞赛、学术论文、专利或软件著作权、各类认证资格考试、实验室开放项目、科研训练等),并在教学计划中列出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完成4个学分。素质拓展学分是必修学分,学生未能完成,不能毕业。

在“办法”中将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列为学生获得素质拓展学分的重要途径。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学生竞赛,如2013年我们就组织学生参加了80项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获奖人数。由于学校积极组织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营造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氛围,每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

2.5 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素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不断修改教学大纲,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改进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堂教学与实践课程合理搭配,将综合实践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相结合,按层次、分阶段实施实践教学改革。目前,在工科专业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已占到1/3。我们还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理念,确立了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实践教学观念。

3 结语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舞台,同时也推动了“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取得优异的成绩,检验了我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所采取的措施是卓有成效的。但改革创新是永无止境,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培养出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长期任务。为此,我们将不断地探索、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小滢,卞雨池.电子设计竞赛促进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6):107-109.

[2]付兴锋.以大学生竞赛活动为契机,推进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27-128.

[3]刘炎.以人为本,分成教学的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9):45-46.

[4]杨奕,徐鹏,彭小峰.电子设计竞赛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72-175.

[5]肖秀玲.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下的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71(1):75-76.

应用电子技术人才 第12篇

美国是教育技术起源地,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一直都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各高等院校强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学校行政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教育应用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它包含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思想包括现代教育观, 现代师生观和现代人才观;现代教育理论包括现代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传播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全面促进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师生角色、教育思想理论等方面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条件,是教学改革的推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变革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在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1]。如何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这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1 更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强化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水平、重视程度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

对于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是工作、学习、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以教师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学生除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其实践条件与生产实际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挑战。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传授知识量不断扩容,对知识的传播效率提出挑战。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把声音、动画、图像、视频引入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生动性、趣味性、新颖性和艺术性,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习兴趣与学习自觉性,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习成为主动过程,使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2]。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传播效率,以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观察、思考、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学生掌握知识的容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加了知识的立体效果和动态效果,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一些生产中应用的设备可以通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上认识、应用,以弥补院校生产设备的不足,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矛盾。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应培养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性,这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前提条件。高校教师既要精通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懂现代教育原理,还要能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展专业教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优势。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缺少足够的技术培训,没有很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如课件制作技术、网络技术等。要求教育管理部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大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管理意识和力度。德国高等院校教师培训的重点是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其一般采取两个措施:一是通过各种计算机培训中心培训和学院培训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二是设立咨询机构,解答教师碰到的现代教育技术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必须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强化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间接地影响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3]。因此,要适应时代发展,正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服务,实施教学改革的需要,建设高水平大学。

2.1 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

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内容和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味,同时提高了知识的传播效率。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在教学方式上,把多媒体课件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合理应用。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相结合;但多媒体课件教学应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机紧密结合[4]。结合教学内容恰当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利用巨大空间展现微观世界、简化原理、实现虚拟生产过程。教师应结合教学对象,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但多媒体的使用效果不能过度,否则,引起视听混乱,视听效果将冲击教学内容,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学习模式上,把教师课堂上传授知识与学生课后网上获取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扩展学习内容。教学手段采用多媒化、网络化。

2.2 采用虚拟仿真实践过程

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虚拟仿真实训的教学环境,进行“仿真”实验和“虚拟”实训,采用动画技术、三维技术等使实际操作场景化、直观化,使理论知识传授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增强基本原理和知识技能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从而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系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实验和反复训练的机会,达到与实际情境相同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拓展了实践技能培养的空间。使理论教学过程与实际操作一体化,生动真实,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性,提高学习效率,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但目前各高等院校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环境很少,因此高等院校院校应加大在这方面的建设,使虚拟仿真实训应用到教育教学中[6]。

3 建立和完善现代教育技术体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平台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多元的学习环境,可以拓展与延伸学生学习时间及空间,加强终身学习技能的训练,更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3.1 政策支持,增加投入,完善现代技术教育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求硬件设备完备,同时,还应具有较充足的软件资源。硬件设施及软件资源,是建设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的基础。所以,各主管部门应予以政策支持,增加经费投入。增加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相应增加教学时数和课酬,开展多种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活动,完善现代技术教育环境。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育技术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条件之一。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熟练系统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短缺,技术力量薄弱。更缺乏专业技术水平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也高的教师。因此,各高等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专兼职人员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队伍,是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活动的保证。促进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完成教学过程的优化[7]。

3.3 加大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完善软件教学环境的建设

教师掌握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基础和思想等,所以,教师应该成为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人员。课程软件的质量及适应性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应该选择那些有价值的信息或课程,组合各种教学资源,开发有趣、生动、深刻展现教学内容的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进教学质量提升。

软件环境建设与硬件环境建设同样重要。如果没有软件环境支撑,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一潭死水,无法发挥其应用的作用。软件环境包括多媒体资源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为了提高软件的建设水平,教师应加强协作,相同专业的教师可以在一起组成一个课件开发小组,共同收集资料,共同开发与设计课程、教学课件;另外,专业教师和信息技术课教师合作,制作教学课件,提高教学软件的质量和使用效率。

CAI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教学环境,教师应精心制作CAI课件,增加直观性、生动性,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通过Flash、3D等多层面的技术,展示学习内容,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使图像、动作、声音布局合理,采用强调手段,突出重点、强调难点。使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者,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延长学习时空性,网站课程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讨论区、自测题库等,学生可随时上网自学、检验自己的实际水平、讨论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等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提升大学水平的需要。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加强硬件建设,教师要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开发高质量的软件资源,采用虚拟仿真实践过程,全面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毛红鹰.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与思考[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84

[2]谢彪.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和应用的误区[J].技术物理教学.2005, 9:27-29

[3]张昕.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研究 (D) .河北师范大学.2007, 8:26

[4]宋虎珍.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与探索.2010, 10 (232) :38-39

[5]王守中.高校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6:175-177

[6]孟庆刚.湖南高校现代教育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43-53

上一篇:真空排水预压加固下一篇:煤矿安全管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