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带来的回忆

2024-07-22

音乐带来的回忆(精选5篇)

音乐带来的回忆 第1篇

音乐渗透于幼儿的生活, 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音乐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格, 让孩子感受世界的欢乐、美好, 去不断欣赏、不断品位,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 甚至创造自己的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借音乐动情的特征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喜闻且乐于接受。音乐又是实践的、表现的艺术, 根据MI的论述, 所谓音乐智能, 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它允许人们能对声音的意义加以创造、沟通与理解, 主要包括了对节奏、音调或旋律、音色的敏感性。可以说, 音乐的创作自由度是众多艺术门类中最高的,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不是封闭孤立的, 而是要成为幼儿对音乐的认识与实践相融合、相统一的过程, 是元素性音乐。实践证明, 元素性音乐教育幼儿, 能培养幼儿的性格, 净化幼儿的心灵, 升华幼儿的情感, 启迪幼儿的智慧, 陶冶幼儿高尚的情操。

一、创设元素性音乐氛围, 对幼儿进行潜在教育

置身于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中, 幼儿不仅会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 得到怎样的印象。”优美的音乐环境能陶冶幼儿爱音乐的情操, 促进幼儿优秀品质、高尚情操的形成。为此, 教师首先要对活动室的墙饰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布置, 让幼儿愉快而自然地去感受音乐的气息。教师可以绘制大型墙饰, 比如, “天籁之声音乐会”, 那流畅的五线谱、跳动的小音符以及幼儿熟悉和喜爱的动物偶像所组成的“超级乐队”, 让幼儿一走进活动室就仿佛步入了美妙的音乐会中。同时, 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音乐创作与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比如, 在活动室里开辟音乐活动角。

二、开设元素性音乐游戏, 发展自由的音乐想象

用音乐来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 不仅会使幼儿的游戏更具趣味性, 更有意义, 同时也有助于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提出的“元素性音乐活动”的有关理念, 我们认为, 要从儿幼儿自身的本能和兴趣出发, 尊重幼儿, 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与参与意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潜力和创造力。重在过程, 而不仅仅是结果。幼儿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的生活天地里取材, 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音乐, 寓学习于游戏玩耍之中。丰富多彩的音乐游戏活动, 诸如《八只小狗抬花轿》《熊和小孩》《太阳花》等, 都有角色、有故事、有剧情, 带有强烈的童话色彩, 再配以幼儿于语言、美工等游戏活动中习得的儿歌、故事表演、头饰、道具、服装等, 以明确的形象性、情感性向幼儿展示了一个瑰丽的音乐世界。我们尊重幼儿的想象和表达, 让幼儿“闻乐而思”, 通过扮演各种角色, 把音响转化为形象, 然后在头脑中反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情节。当幼儿自由地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主题时, 我们鼓励幼儿进行动作创造, 引导幼儿同伴间的合作。不但丰富了情节, 而且还充实了音乐形象。尤其在参与角色表演的动态上, 更加惟妙惟肖, 充分地体现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以音乐剧为主要表现方式的音乐游戏中, 我们放手让幼儿自己组织游戏的开始、角色的确定、组员的分工、道具的摆放等工作, 使幼儿的科学、人际、空间等智能亦呈多元的发展态势。元素性音乐是愉快而有益的游戏活动, 不仅使幼儿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愉悦, 同时也唤起了幼儿对音乐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烈的喜爱, 让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自由想象音乐、创造音乐, 激发幼儿尽可能多的音乐潜能。

三、依托多元教育媒体, 积累丰富的音乐经验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对音乐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让幼儿在欣赏音乐时, 很方便地对图像、声音、色彩等信息进行存储加工、变换, 更好地将各种信息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画面的引导下, 在完整的音乐声中, 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元素性音乐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表现和创造自己的音乐。幼儿的音乐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音乐的乳汁哺育着幼儿天真烂漫、活泼愉快地成长, 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协调共振并被陶醉时, 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 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 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 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元素性音乐让幼儿插上了灵性的翅膀, 带幼儿在美丽而愉悦的音乐世界中快乐飞翔!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艺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楼必生.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

音乐游戏带来的思考 第2篇

音乐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音乐活动形式,它不仅具有暗藏规则的特点,无形中要求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个别行为,而且能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愉悦!对于一节已经成功的音乐教学活动如何驾驭呢?这就是我这送教活动遇到的问题。

本学期因为有一次去六合送教的任务,所以我设计了音乐歌唱活动《音乐魔法》,在试教后发现,对于那里的孩子来说难度还有挺大的,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才能完成。分析中发现,音乐游戏是最能吸引孩子的音乐活动,它不受地区教育差异的限制,不受孩子能力水平的限制。所以在艺术组一致的推选下,我选择了梁洁老师原创的小班音乐游戏《小老鼠找朋友》作为送教的课程。

这节音乐游戏是对于小班刚入园不久的幼儿所设计,选材是根据“猫捉老鼠”这个老套的游戏元素,因为这类游戏永远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梁洁老师将这个老套的情节注入新的元素,设计了《小老鼠找朋友》这个游戏情节,通过动物的叫声来分辨谁是自己的朋友,还是老猫。在等待的过程中,幼儿始终被敲门后将会有谁出来这个未知的情节所吸引,直到听到猫叫后迅速的跑回家。整个音乐游戏围绕音乐的元素,在完整的音乐中加入了敲门声、动物叫声的音效,让老师逐步退出,逐步由幼儿自己跟随音乐自由的游戏。

对于原创者来说,每一节教学活动都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是在一次次试教后,不断的修改,不断总结而成为适合自己的课程。想要上好一节已经成功的案例活动,对于任何一位老师来说也是很不容易的。

这节音乐游戏设计的很新颖,很适合小班年龄段的孩子,也很受孩子们的喜爱,有些孩子甚至因为太投入而害怕的躲在“家里”不出来,有些都吓哭了。这正是音乐、音效和游戏很合理的结合带来的效果。

音乐教育能够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在音乐活动中,我们侧重对幼儿潜能的挖掘,着眼于素质能力的培养,同时紧紧抓住幼儿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从音乐特点出发,重视节奏,把动作、唱、节奏全面的结合起来。

小班幼儿音乐素质教育的培养,我发现通过灵活多样的游戏培养音乐的听觉能力是感受音乐美的基础。同时,也能更好萌生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回忆的旋律——音乐剧《猫》剧评 第3篇

这部音乐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漂亮的舞台的整体效果, 它带给观众一场感官的盛宴和享受。从整体上看这一部音乐剧, 气势宏大, 波澜壮阔, 演员规模虽不庞大, 只有36人, 但他们把整个舞台演绎得充满生机, 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把世间百态都表现了出来。各种情态、不同性格的猫们纷纷登场亮相, 用舞蹈把舞台活跃起来, 节奏忽强忽弱, 忽快忽慢, 音乐有缓有急, 光线时明时暗, 与演员的表演配合得天衣无缝, 恰到好处地向观众传达出剧作者和导演的创作想法和意图, 可以称为是一部近乎完美的音乐剧。这大概也是《猫》风靡全球二十多年魅力丝毫不减的原因之一吧, 难怪会被冠以“世纪音乐剧”的美誉。

作为音乐剧, 音乐自然是最重要的。一首《回忆》, 唱尽了女主角格里泽贝拉的心酸与对美好往事的回忆。该曲以忧伤的情调和动人心弦的旋律, 表现了思归的格里泽贝拉回忆它离开杰里科猫族外出闯荡, 经历了各种艰难遭遇和人生痛苦, 昔日美好时光的流逝, 青春不再, 夕阳黄昏, 对家乡和亲人的眷眷思念与渴望, 都在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美妙的旋律不断响起, 衣衫褴褛的老人一次又一次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 同时也在心中充满了对年轻的怀念和对家族的向往, 对从前遭受的不顺的慨叹。动听的歌声不只打动了唱歌的格里泽贝拉本人, 打开了杰利克猫族的大门, 让她得到了两次遭拒后真诚的接纳, 明白了什么是醉重要的, 更打动了千千万万沉醉于其中的观众的心。那歌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让世界都为它动容, 让人们为它忘情。这是《猫》中最为经典传神的一段歌曲, 在全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它较为舒缓, 恰好起到了控制节奏的作用, 能够使观众的心情得到暂时的放松。《回忆》和其他的音乐段落共同构成了整个音乐剧的骨骼, 完整地阐释了该剧的主题。

对于舞台剧来讲, 灯光的使用尤为重要。怎样打光, 从何角度, 使用何种颜色, 这对加强全剧的整体舞台效果都是很重要的, 应有一个谨慎、全面的考虑和策划。该剧充分利用了灯光的特性, 根据情节设置辅以不同角度、不同强度、不同色调的光, 严丝合缝地满足了故事情节需要, 使演员的表演更易于观众接受。不断变化的光也保持着舞台的新鲜感, 强烈刺激着观众的感官, 有助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的兴趣。例如, 每当一个主角出现时, 或是演唱、或是舞蹈、抑或是简单的舞台动作, 就会有一束主光打向他并追随者他, 达到突出主体、强化该角色的作用。再如, 当猫魔术师出现解救杰克利猫首领老杜特洛内米的时候, 整个舞台基本上是阴冷的青蓝色调和充满迷幻的深紫色调, 但以”迷人猫”为首跳一段舞蹈时, 舞台上却充溢着温暖明媚的红色灯光, 这使她红色的毛皮显得分外艳丽,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类似这样的对比, 比比皆是, 更说明了光线的运用在音乐剧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与音乐类似, 舞蹈在该剧中的位置同样无法取代。演员的表演几乎全部是通过舞蹈动作来完成的, 并这样把猫的神态、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充分表现了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每一只猫都和另外任何一只猫不同, 表情各异, 情态迥然不同, 甚至连眼神都各具特色, 把各个性格的猫的特色都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了。演员似是把自己融入了角色当中, 每一个跳跃, 每一次旋转, 都充满了猫的特性, “猫”味十足。大段大段的集体舞, 节奏明快, 活泼而富有动感, 就连观众看了都跃跃欲试, 充分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例如, 该剧刚开始时, 年幼天真的白猫维克多利亚跳起《请到杰里科舞会来》的欢迎舞, 紧接着大家一起载歌载舞, 愈来愈热情和激情高涨。伴着时快时慢、时而松散时而紧凑的音乐, 舞蹈带给我们飘逸和洒脱, 带给我们放松和伸展, 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到位, 都是那么让人舒服。

在内容方面, 杰利克猫族中的每一只猫都为了能得到生命升华的机会而通过歌舞自叙身世, 希望获得新生。曼库斯特拉普是剧中较为重要的角色之一, 他始终在向大家介绍这些猫们, 把全剧连成一个整体:被遗弃的女主角格里泽贝拉, 年轻时离开群体的她想要重新回家, 却遭到拒绝和冷落;健壮肥胖的贵族巴斯特弗·琼斯, 总爱手拿一个饭勺, 用白色的爪子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恶名远扬的犯罪大师麦卡维蒂, 被称为“犯罪界的拿破仑”, 他犯下了无数的罪行却从未被捕获过;两个小偷蒙哥杰瑞和兰普蒂瑟, 是一对恶名昭著的捣蛋鬼, 专门给他们的主人添麻烦;工作在火车上的猫史金波, 有着很强的责任感, 快乐而忙碌;还有上文中提到的以及未及的其他个性张扬的杰利克猫。它们用歌唱和舞蹈完美地向观众展示了各自的特色, 把猫的特性表现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

总之, 《猫》从各个角度诠释了一个社会中不同层面的生活, 对现代人进行的褒贬不一的评价, 透漏出浓浓的世情, 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尽显其中, 很多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全剧结束之时, 老杜特罗内米告诉观众, 其实猫很像你们人类。这就是在提醒人类反省自己, 重新认识自己和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 让我们的生活更和谐, 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谭霈生著.戏剧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董健, 马俊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音乐带来的回忆 第4篇

关键词:春天里,感动与期翼,音乐鉴赏

一、《春天里》主题与演唱背景探析

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添加了很多草根元素, 旭日阳刚演唱的《春天里》得到社会各界极为热烈的反响, 这首歌本身以及主唱带给人们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

虽然《春天里》的演唱涉及版权问题, 引起了很多争议, 这里搁置不议。将《春天里》唱响祖国大地, 一炮走红是两个租住在北京小屋的光膀男人压根没有预料到的, 而踏入央视春晚的舞台, 在十几亿电视观众面前吟唱, 是他们更加始料未及的。无论汪峰还是旭日阳刚的演唱, 对《春天里》这曲歌的表现力都演绎得十分出色。

关于《春天里》的主题思想有人认为这是中产阶级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望, 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未知迷茫;也有人认为这是草根阶层最声嘶力竭的呐喊, 对于童年、家的无忧无虑的回想, 目前境况的窘迫展现, 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期望与幻想。由于草根阶层的演唱, 让无数人引起强烈的共勉, 因此, 笔者觉得随着演唱者的心境与状态, 对歌曲的认识也自然有所差异, 而从旭日阳刚的演唱看来, 将此作为社会底层的挣扎与呐喊, 奋斗与渴望更为贴切。

日益上涨的物价、缺失的幸福感, 以及在物欲横流中迷失的理想, 让许多奋斗中的中青年一度迷茫、失望。但迫于沉重的生活、他们又不得不继续努力奋斗, 然而现今那些梦想在现实面前越来越无奈, 金钱的味道日益大于感情的味道, 因此真情来演绎的这首《春天里》显得弥足珍贵, 更道出了当前的一种复杂心态, 充满无奈、渴望温暖、真情回忆却又对未来仍然充满了春天的期翼。

《春天里》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成名, 却2010年再度爆红, 与筷子兄弟组合的网络歌曲《老男孩》一起成为人们最关注的歌曲之一, 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组合、中青年、梦想”, 都拥有着“破木吉他”或者表演的愿望, 但都在现实面前显得无比渺小。尽管如此, 依然对未来充满了渴望, 因此都以“怀旧”、“草根”、“爱情”、“梦想”等作为基调, 点中了无数人的泪穴。

二、《春天里》旋律与表现探析

《春天里》起唱时“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你, 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 吉他伴奏音相对低沉, 并不连续, 随后“在清晨、在夜晚、在风中”, 吉他伴奏声开始连续增高, 而到了唱着“无人问津的歌谣”时候, “问津”两字汪峰启用了暗哑、嘶喊的声音, 演唱至此直指内心, 而“如果有一天, 我老无所依”将演唱推向高潮, 对未来的忧虑、惆怅、无助和迷茫也引上了高潮。

在第二段与第一段结构类似, 依然是从对过去的回忆开始, 对过去虽然物质生活简单、却十分幸福满足的生活进行了回顾, 对过去的随心所欲、过去的家、过去的梦想依然历历在目, 只是现在却面临了更沉重的生活压力, 有了更多的身不由己。

《春天里》说是演唱, 更类似内心中的一种呐喊, 整个乐曲并不复杂, 结尾前用混音表现出的内心的挣扎、迷茫与杂乱的状态, 更贴近主人公的心境。过去质朴的东西正在日益流失、而现今的生活却面临了众多压力, 未来的一切尚不可知, 整曲巧妙地抓住了人们的迷失心态, 对寂寞进行了一种渲染与诠释, 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强烈内心共鸣。

过去的时光不再, 过去的“春天里”也烟消云散, 我对未来是否“有所依”心存怀疑, 但尽管如此, 我仍然对未来拥有一定的憧憬, 本曲悲壮中又透露出一定的信心, 对现状的不满中又流露着改变现状的渴望, 所以在“把我留在这春天里”、“把我留在这时光里”时, 仍然有很强的表现力量, 可能短暂丢失了梦想的追逐, 但那些渴望与执着却一直存留于内心。

如汪峰创作手记里所述:“当我屹立在舞台上, 那些欢呼声却让我碎裂, 我知道最动人的歌声是那时望着窗外生涩的带血的呢喃和呼喊……你拥有的正在让你失去, 你失去的却永不再来。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怀旧的情调贯穿着这个音乐当中, 整曲对那个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对没有信用卡时的生活, 对那时候无比快乐对爱还充满着幻想的心境都十分的眷恋, 曾经的一些苦痛虽然随风而去, 而现在却在岁月的深渊里无法自拔。

此处情感表达与《老男孩》有异曲同工之处,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花开花落又是一季”、“然而当初爱着的人”却不知道现在什么模样, 春天也不知道在哪里。《老男孩》也同样使用吉他弹唱, 表达方式十分简单、歌词一样浅显易懂, 一唱三叹, 引发人们强烈的内心共鸣, 与《老男孩》不同的是, 《春天里》更是一种情感宣泄, 自弹自唱, 而《老男孩》却多处表现了很多疑问, 如谈论家常一样娓娓道来, 如“是不是应该放弃”、“春天啊你在哪里”。这个层面上说, 《春天里》比《老男孩》的抽象蕴含意义更为深刻。

三、小结

两年前就已经很红的歌曲, 在2010年再度火爆, 与歌曲的再度演唱者特殊身份“农民工”有一定的关联, 也与当前人们的生活境况密不可分。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 富者炫富却精神世界贫乏、贫者仇富却无力改变现状, 由此人们内心的沧桑感都有所增强, 歌曲的感染力也顺理成章地得到提升。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天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春天里》的演唱却充满了悲伤的情调, 直面的寂寥, 流露了难得的真诚和勇气, 在漫山遍野的绿色中弥漫着巨大的荒凉, 而在这种悲壮中的奋斗与努力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无数人热泪盈眶。这种充满沧桑感与力度的歌曲, 在现今的主流乐坛已很难听到, 无疑也是汪峰演唱中的一次强力出击。

参考文献

[1]腾讯网:《汪峰:“春天里”的创作手记》, http://ent.qq.com/a/20090521/000314.htm.2009年5月21日

[2]程民生:《音乐美纵横谈》,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

音乐带来的回忆 第5篇

一、旋律串联脉络

音乐剧《钢的琴》共两幕六节,讲述了钢厂下岗工人陈桂林的一段人生经历。他为维持生计组建了一支婚丧乐队,终日奔波。为和前妻小菊争夺女儿的抚养权,两人决定谁能买一架钢琴女儿就跟谁走。于是陈桂林在工友们的帮助下,在破败的厂房中踏上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全剧故事改编自同名电影,延续了电影“情感、幽默”的风格,但在立意上更重视励志和关注小人物,反映了城市底层老百姓的精神状态、理想追求和人生观,着力突出逆境中人性的不屈和自强。

值得关注的是,该剧音乐具有独特的原创风格,其多样化的唱段和生动的场景音乐就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一般串联起了整部戏的脉络。而音乐真正是一种通用的语言,旋律最动人心,整场戏没有多么惊心动魄的情节和太多催泪的台词,略带玄幻色彩的布景,或诙谐或荒诞的桥段,伴随着台上人物歌着、舞着、哭着、笑着、闹着,便交织了一段不卑不亢、辛酸却充满希望的故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艺术是对于生活的模仿”。当然,艺术要真,要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每部好的艺术创作都应是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生活的。音乐剧《钢的琴》就用它的音乐诠释了这一点,而且是生动的放大化的诠释。全剧的唱段、场景音乐所营造出来的剧情氛围和表现的人物情绪,均是恰到好处的。而伴随着这种恰到好处的则是一种“犯二”的风格。音乐剧官方微博上曾如此表述这部剧的目的和意义:“向工人阶级致敬,向被急剧发展、快速腾飞的社会机器甩出去却依然昂扬地做着不可能的事的‘二货’致敬。”

为此,全剧不仅广泛地运用东北方言,还融入了二人转唱段,真实地再现了“草根阶层”的生存状态,写实感很强。比如,剧中表现陈桂林与工友们在车间里热火朝天造琴的那段情节,就是一个完整的二人转唱段:“大家伙造琴的第一天呐,汪工他变成一个小青年儿呀,上下蹿腾他蹦跶得欢儿啊……大家伙造琴的第七天啊,荷花她展开愁眉,露出笑脸儿啊;翠花她放下包袱,身轻如燕儿啊……整个的二车间,生龙活虎,透着新鲜,春意盎然,春色满园。谁说咱工人阶级没有春天儿啊……”语言诙谐“接地气儿”,话虽“糙”但精神昂扬,生动地展现出“二车间”工人们性格中的“傻”气、“虎”气,但更多的是可爱。演员们每唱“一天”都伴随着相应设计的舞蹈表演,烘托出整个车间里的氛围非常欢快而充满斗志,让观众看得既有趣又为他们的顽强执着而感动。

此外,剧中的唱段及各场景音乐的过渡自然而不突兀。比如音乐剧开头,一支丧葬队演奏着俄罗斯民歌,极具年代感和画面感,一下子就将观众带入到剧情当中。又如结尾一段,先是抒情的音乐和唱段“是什么让我们英雄气短,是什么让我们儿女情长……”之后,突然转为摇滚风的音乐“我们坐,我们蹲,我们跑……”虽然这两段风格截然不同的音乐之间没有太多的铺陈和时间间隔,但是观众听来却丝毫不觉突兀,仿佛一气呵成。因为它所要表达的工人们的真实生活和情感状态,已经被这两种音乐完美地揉合在一起,并通过这种疾风暴雨似的转承诠释出来,那便是——柔情,且刚强。

二、感人肺腑的合唱

李一氓在《〈阿英文集〉序》中写道:“独唱,二重唱,四重唱,合唱,场上一片寂静,只是听。”可见合唱的魅力。合唱,不仅是一种歌唱艺术,更是一种团队艺术。它能将演员们所表达的情绪放大化,将细腻的情怀如细雨般渗透到观众心里,也可以将充满力量的唱腔爆发出来震撼全场。音乐剧《钢的琴》曲调层次清晰,简单平实,容易上口。它的旋律时而抒情略带忧伤,时而加入民间小调显得诙谐生动,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样化的唱段形式,也为剧情起到了渲染、调和作用。特别是合唱部分,极富感染力,最能引起观众共鸣。

其中,“那是他的命啊”唱段和结尾曲部分是全剧中我最喜爱的两段合唱。可以说,它们一个是富有仪式感的柔情祈祷诗,一个是钢铁浇筑的铿锵奏鸣曲;一段饱含父爱如山、百转柔肠,一段高唱众志成城、百炼成钢。在“那是他的命”唱段中,先是运用碰铃发出的清脆声响加以点缀,显得韵律非常干净、透亮,同时管弦乐轻柔舒缓地奏出背景旋律,仔细听仿佛还有手风琴、三角琴的配和,好似人轻声低吟,烘托得现场氛围十分轻柔、圣洁。整个唱段都运用了极为抒情的唱法,或男声合唱,或女声合唱,以及最后的男女声合唱,都反复咏叹那句“那是他的命啊 , 那是他的心肝宝贝,那是他胸口下的软肋;那是他的命啊,那是他的死不改悔,那是他最甜蜜的负累……那是他天大的事……”旋律柔而连,起伏不大,唱词平实,但父爱之情表达得极为纯粹、真挚,从而带动观众心中翻涌的情绪,汇成涓涓细流,浸人心扉,催人泪下。

而结尾部分的唱段,曲调饱满而有张力,令人记忆尤为深刻。先是每个演员的单人演唱,声音仿佛由远及近缓缓道来,歌声慢慢铺开:“我们站在天车上,看得到比天还远的地方;我们坐在屋檐下,闻得见比花还香的芬芳;我们走在车间里,听得懂灵魂深处的歌唱……”之后进入合唱部分:“我们能把心脏当成厂房,比那江河湖海更加宽广;我们再把钢筋拧成心脏,比那三山五岳更加坚强……”歌声如溪流汇入大海,浑厚嘹亮,徜徉回荡在整个剧场。不仅悦之于耳,感人于心,还易诵之于口。在带给听众强烈震撼力的时候,令人情不自禁地起身鼓掌,也让现场每个人的情思都在这十几位演员整齐柔美的音色、清晰丰满的和声中飞扬,体会着这音乐带来的感动、凝聚力与共鸣。

三、舞台效果的意境展呈

作为音乐剧,而且是年代戏,《钢的琴》在表达自己的创作观点和初衷时没有丝毫晦涩。它在唱词中饱含了大量的抒情与写意,同时在舞台和叙事上也不乏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表达。特别是在舞台设计上,《钢的琴》做了许多有价值、独具匠心的尝试,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能够经历洗礼和考验。

设计者在舞台布景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尽力再现了一个当时的生活环境与状态,使舞台与整个演出非常协调、合体,充分地配合了演员们的表演。为此,主要运用了写实的手法,通过既有材料技术和形式上的现代美打造了一个极富年代感的破旧车间。而这个“车间”就建立在整个舞台上,也就是说整个舞台都被打造成为一个立体的车间布景。在现场,观众看到了一个灰色的钢厂“二车间”,两侧的墙壁金属质感强烈,交错分布的各种管道,悬在空中的巨大吊钩,锈迹斑驳的高炉,顿时将观众带到了那个曾经熟悉、如今却又陌生的场景。

从线条组合、造型布局上,设计者通过各处铁架爬梯的设置,构成了舞台前后、上下、高低起伏的不同层次,为演员们攀爬、倚靠、站立等多样化活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舞台空间与支点,创造了活泼的演出形式与空间结构。此外,舞台上的建筑物布景、道具等设计结构准确,非常形象地勾勒出情境中景物的主体感、层次感和纵深感,使演员的舞台活动环境产生近似生活环境的逼真,也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空间感和代入感。同时,它也向观者展示着一种拙闭、凄美壮丽、破旧颓废的意境与氛围,并深深地感染着他们。

瑞士舞台美术家阿披亚说:“布景的最好意义,是形和光的具象,用以使表演更富有生命,并增加了视觉趣味。”《钢的琴》的线索如其名,是工人们自己造一架钢琴,钢的琴。故事从开场到落幕,有变革,有苦难,更有爱,但都带有一丝追逐遥不可及梦想的虚幻和荒诞色彩。设计者恰是抓住了这个特点和基调,在场景布置上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巧用灯光与组合景片,从光色的明暗变化和多变的流动布景中,给观众以启发、暗示,生动、鲜明地表达出那个时代的悲伤与喜悦、绝望与希望。

比如,扭结、盘绕的钢管,破旧的机器,宽大的厂房,暗示着下岗工人们的迷茫和痛苦。又如,在“练习曲”一段场景中,陈桂林孤零零一人站在空旷的舞台中央歌唱:“是她生命中最初的练习曲,当我第一次触摸钢琴的时候,有个声音在我耳边这样说起。它让我听在窗外咆哮的风,它让我听在屋顶奔跑的雨,它让我听每一种能发出动静的空气,是怎样在我们的肺叶里变成了呼吸……”这时,从舞台右侧向左侧缓缓滑动出一排组合景片,上面有“为民小卖部”、“修车”、“铸造二厂”、“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等极富年代感的平面背景,配合着演员跳上流动布景台并唱出“听踮着脚尖的自行车,听打开胸腔的机器轰鸣……”同时移动布景的滑动速度越来越快,演员跳下布景台,正是意味着沧海桑田,一个时代的大江东去。

此外,在剧中小铁轨的布置非常形象传神而富有表现力。如果说舞台布景本身是一种渲染情绪的色调与笔触,那么这一条由舞台纵深处向台前延伸的小铁轨就是一处点睛之笔。它具有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双向意境延展。在前面几处出现时,演员们可以通过它做各种表演动作,但小铁轨通往舞台深处的是一片晦暗,给人以压抑的感触,仿佛通往车间远方的是迷茫、恐惧与无望。但到结尾时,舞台远景处是一片光幕下的花海,一架钢琴顺着铁轨被缓缓推送到台中,两旁的“工厂墙壁”全部开敞,顿时带给人无限明亮、开阔的感受,压抑被释放,而通往远方的是希望。

我想,生命中的美往往不在目标而在于过程,造一架钢的琴不容易,但那些“充满激情”的够“二”的想法,那些和朋友们一起为梦想而并肩拼搏的岁月,更加令人难忘。音乐剧《钢的琴》让我感动,演出结束后,它的旋律依然在我脑中回响。它把音乐语言化,并用音符和旋律真实、亲切、精彩地向我们表达了一个年代中的一段温情时光。时光易逝,岁月流金。愿我们的舞台上出现更多更好的原创音乐剧。

摘要:音乐剧《钢的琴》讲述了钢厂下岗工人陈桂林的一段人生经历。全剧故事改编自同名电影,延续了电影“情感、幽默”的风格,但在立意上更重视励志和关注小人物,反映了城市底层老百姓的精神状态、理想追求和人生观,着力突出逆境中人性的不屈和自强。该剧音乐具有独特的原创风格,其多样化的唱段和生动的场景音乐就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一般串联起了整部戏的脉络。

上一篇:怎样搞好高中英语教学下一篇:信息化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