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园林景观设计

2024-05-31

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精选12篇)

特色园林景观设计 第1篇

1.1 从城市规划的功能来说

现代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就是要满足大家的居住、工作、交通、娱乐等几个方面, 而且环境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所以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特色园林景观的设计就是要给大家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娱乐环境。

1.2 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入突出地方的独特性

现在很多的地方都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城市规划, 很多的地区千篇一律, 或是中国风, 搭建几个亭子, 或是欧式的, 加几个欧式的柱子, 虽然给人的感觉不错, 但是不管你走到哪一个城市都是一样的话, 必然会导致大家厌烦情绪的出现, 最重要的是, 对于每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与地域特征的忽略。从城市规划方面来说, 缺乏多元化设计观念与实践。

2 城市规划中融入特色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分析

2.1 园林景观的地域文化性特征

其实对于城市规划来说, 园林景观的设计没有太多的样式, 特别是对于园林公园来说, 基本无异。要做到特色就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与文化习俗特征。比如说, 从南北方的地域差异来说, 南方就相对要柔和一些, 所以在格局布置上就不需要那么的严整, 对于植物园林来说, 南方城市的树木种类极具有多样性, 因此对于园林规划来说选择的可能性要有很多。从习俗方面来进行特色园林景观的设计时, 当然是要了解当地人民的文化。举例来说,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也是一个文化名城, 历史名都, 所以它代表的都是威严, 在城市规划上当然要够严谨, 就不能设计成南方小城一样。

2.2 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性

为什么要进行特色园林景观设计, 并且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呢, 除了以上几点, 还有就是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性。何为特色景观的目的性呢?园林景观设计, 就是通过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的价值, 日常使用的功能, 现在更要强调的是可持续性发展。还有一点就是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效益性。

谈到效益, 在进行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要有一个意识, 那就是要注重效益, 不是经济效益, 而是生态效益。在很多时候, 设计师们都把自己城市规划中特色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作了一个普通任务, 而忽略特色二字, 也忽略效益二字。城市规划中特色园林景观的设计是一种艺术, 艺术会带给人美的享受, 一种独特的艺术会让人深深的印在记忆当中。所以, 将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特色二字真正地做出来的时候, 生态效益也就自然而然的达到。可以将城市的独特文化, 独特生活特色充分地展现给大家, 吸引住每一个到达这个城市的人们, 让自己城市的人民生活在一个有着浓郁的家乡特色的环境中, 这也应该是每一个园林设计师的梦想, 与职责。

2.3 城市园林景观的具体的特色设计理念

特色设计理念主要表现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错落性、效果的凹凸性。在城市中, 现代化气味很浓, 生活节奏很快, 人们总是在忙碌中度过。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 要表现出一种雅致、错落的景象, 让城市温和一些, 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缓解人们紧张情绪作用。而这种主要就是通过搭配各种植物与景观产生。要追求特色, 就需要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加入独特的地域色彩与一种文化的品味, 还有就是当地植物景观的适宜类型。例如, 在河北唐山, 新城就是最大的一个特征, 所以在城市园林景观的特色设计上也要有新的这一个地域特征的体现。

可以看到古代的前辈们在园林景观设计上做的就很棒, 特别是在独特性上, 看北方的城池, 再看南方的园林, 没有一个不让人叹为观止, 没有一个不是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 汲取过去的经验, 也是做好特色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3 总结

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特色园林景观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 更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 要想真正做到, 就需要设计师的全心投入, 需要设计师对一个城市的深入了解, 了解这个城市的地域特征, 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 只有将这些融入到景观的设计当中, 才能真正的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城市规划可以说是一门重要科学, 特别是在中国, 自古以来对自己城市的规划都有着严谨的思想与独特的设计, 特别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布局, 南方城市园林的设计, 从某些意义上来说都是城市规划。而现代的城市规划要既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特别是在当今环境问题极为严重的情况下, 园林景观设计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首选, 本文谈论的则是对于城市规划中融合特色园林尽管设计的探究。

关键词:城市规划,特色园林景观设计,景观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 韩敏, 段渊古.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16)

[2] 关伟锋, 邹志荣.城市郊区公共绿地景观新定位——另类景观空间的营造[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0)

特色园林景观设计 第2篇

1.1植物群落的科学配置

杭州植物景观从确定树种到组织群落再到构建层次无不顺应自然规律,引人入胜。同时注重乡土树种的利用,特别是对原有古树名木的保护,并使其成为整个园林设计中的主景。杭州植物配置注重严格按照植物的生活习性进行配置。根据各种植物的喜好决定其所在园林空间的位置。不仅注重平面上的习性,耐旱植物、耐湿植物以及水生植物的合理搭配,还注重垂直面上的植物选择,喜阳的树种位于整个群落的最上层,从上至下依次为较喜阳、较耐荫、耐荫植物,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各层植物均成片栽植,层次分明,景观多样。其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地被植物的应用,其丰富了园林景观中的色彩与布局;丰富了的花径或花境,使原本比较单调、空旷的园路与周围景物协调地衔接起来,而且大量的绿化面积,给城市带来了优良的生态效应。

1.2植物造景中艺术原理的应用

杭州植物造景不仅具备科学性,其艺术造诣也较高,并掌握一定的原则性。统一的原则:注意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等要素的相似性,使整个景观和谐统一。例如在一些专类园中,如牡丹园、竹类园中,虽然运用相同种类的植物,但是其单株植物可能属于不同的亚种,因此可以表现出不尽相同的性状。如牡丹园中各种牡丹的花色、花期、以及植株的高矮或叶子的颜色都有着不同之处,但是在相同科种下的植物肯定也会表现出许多相同的特征,因此,要做到同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调和的原则: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植物景观设计相互联系与配合,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而且还会以差异和变化产生对比的效果,给人强烈的刺激感。比如杭州植物造景中,大量运用了各种大小不等的草坪。草坪周围高大的乔灌木,即划分了立面空间,又能与低矮的草坪形成鲜明对比。起伏的地形不但增高了乔灌木立面的高度,也增添了天际线的变化。这些高低、色彩、质地都不相同的植被与草坪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之美。均衡的原则: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赏心悦目。厚重感强的植物一般色彩浓重、体量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简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杭州植物配植时大都采用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韵律和节奏原则:配植中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有节奏的韵律感。如杭州白堤上间棵桃树间棵柳。

1.3园林意境的创造

提到杭州,不能不说西湖,而提到西湖,则不能不提西湖十景。西湖十景不仅以其优美的自然山水著名,其植物造景的创造也是十分成功的。而且其中很多都是以优美的植物景观特色命名的。如“苏堤春晓”,主要栽种垂柳和碧桃,并增添日本晚樱。海棠、迎春等开花乔灌木,配以艳丽的花卉及草坪,在晴朗的三月天中,把西湖的春意盎然表现的淋漓尽致;再如“柳浪闻莺”,成排的垂柳栽植在西湖岸边,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在春天,嫩绿的柳叶上偶尔停留一只可爱的黄莺,让人们在体验到园林景观设计促进环境优化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小惊喜;“曲院风荷”的夏景,充分利用水面,并在“荷”字上作文章,体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对于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造景艺术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2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杭州城市景观中大量植物的配置,即基本符合了园林植物栽植的科学性原则,又显示了植物造景中高超的艺术性,充分体现出了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特色园林景观设计 第3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乡村资源;游憩体验;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20-03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与休闲游憩业的发展实践中,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休闲经济研究的重点。我国乡村景观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以乡村景观设计来规划游憩业的健康发展,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等层面来满足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家冯骥才曾提出“我们感觉自己的城市越来越陌生,而对别的城市却越来越熟悉”。可见,从地域特色文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游憩业,将传统民族特色、地方风格及传统价值体系融入到乡村景观设计中,既能够增强乡村景观的功能性和空间性,还能从文化渗透中保护和挖掘地方特色,传递地域精神和优秀文化品质。

一、地域文化、地域特色表达与景观设计资源价值

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文化是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为生活而创造的一切设计形式及成果。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域下自然景观的差异性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积淀,也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地域的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社会习俗等内容。简单来讲,地域文化分为自然环境资源、人文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三部分。自然环境要素多从气候、植被、水文、地貌等方面进行展现,通常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人文环境与人的行为,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不同地域文化符号或类型;社会环境主要反映某一地域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及行为准则,也与该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状况紧密相连。地域特色表达是一个地区一些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色彩、形式等风貌,正如学者何小娥在《试论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改造》中所言“特色是对生活的反应,也是地域的分野,是基于地域历史、民族等特定时间、地点下典型的事物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更能够激发地域上的人们某种心灵的共鸣、感情的陶醉”[1]。

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与挖掘是依据一定标准,对相关地域游憩资源进行比较、判断,并从满足游憩者需求上来进行价值评估。自然资源中的气候,作为特定地域独特的气候形象,如庐山上的烟雨,黄山上的云雾,昆明的春光,雅安的雨;对于水体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溪泉潭池等,特别是水體的水质、水面的尺度、流速、岸线形式等特征,往往能够成为滨水游憩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承载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设计空间;地形地貌上的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等,不同地形地貌所形成的自然景观特征也为景观设计赋予了新的内容,更能够从地域特色文化的传递中增强地域性;在植被上表现为某一地域的乡土植物,如滨水区域陆生植物、浅水植物、水生植物等,还有植物与水体形成的各类滨水景观,如白莲池、红荷湖、岸堤上的迎春花、绿柳等。人文资源上主要表现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乡土风情、生活习惯及社会形态。如乡村环境中一些特色生产设施、历史文化遗址、乡村园林建筑、以及特定地域下的民间艺术、饮食文化、节庆活动、民风民俗等。

二、乡村景观设计中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整合原则

整合是基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各构成要素关联性的挖掘,积极从系统要素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架构中来实现新的秩序和综合。乡村景观设计是基于乡村多元化的景观资源,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的功能与联系,追求游憩空间的有机性和和谐性[2]。因此,在对乡村景观资源进行整合中,要遵循三点原则。一是从保护生态平衡上合理配置游憩资源,一个优秀的滨水游憩景观设计是一个地域的名片,对于促进地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品。在各类游憩空间资源配置上,要从现有地域资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上,充分挖掘各类游憩功能,赋予地域特色;利用交通优势来形成快速有效的滨水游憩空间体系,便于进出;在内部交通与游憩景观功能划分上,要保障景观设计的完整性,特别是从景观资源的组织上要体现出相应合理的序列。二是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体现出时代精神。一个地域拥有自身的历史文化,而保护和挖掘珍贵的历史记忆,更能够从弘扬地域人文关怀与时代精神中,彰显地域特色。如利用历史古迹或建筑来构建景观,凸显地域的历史气息;利用地方民风民俗来挖掘独特的生活特色;利用历史与现代手法来对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呈现等;三是注重景观设计中形象功能的渗透与融合,特别是要满足游憩需求。游憩空间的营造是满足游憩者需求的基础,对景观资源的开发要从观、玩、赏、乐中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因此,从乡村景观设计中渗透地域文化特色,将游憩产品与游憩者的体验作为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有景观、设施、服务来形成完善的综合体,便于游憩者从景观构建中来感受文化、历史、景观体验。

对于乡村滨水游憩空间景观设计,在方法上要注重两个层次的协调,即游憩空间与乡村滨水带的整合。在乡村游憩空间内部资源整合上,结合自然绿地、水体等生态软环境,将之与各个功能区域建立纽带,并成为塑造乡村游憩空间的基本要素。其次在乡村资源与滨水游憩空间的整合上,要凸显自然环境与水体的和谐共生,将乡村滨水空间与乡村人文环境进行渗透,注重游憩空间设计的层次性,凸显各滨水带状的层次性,利用植被、绿地、桥梁、堤岸、步行系统来处理好游憩空间与自然水体间的融合。一般而言,对于乡村景观设计中的游憩空间的构架,主要以乡村建筑来界定,而乡村建筑又与地域文化历史相联系,并互相依托呈现地域特色。在乡村景观功能组织上,将滨水游憩空间行为与周边建筑进行联合,如利用滨水游憩功能将建筑延伸到水体之上;在视觉形象上,通过对乡村建筑结构形态的设计,利用建筑风格、建筑的连续性、建筑与自然景观的通透性等,实现滨水游憩空间的几何形状;利用乡村民俗风貌来优化建筑结构、色彩、形状、质感、比例、尺度等,使其景观视线满足游憩者的视觉通透性要求。乡村滨水游憩空间地域特色与丰富的景观视觉元素的融合,可以从休闲、观光、科普、度假等功能区分上,将空气、水土、文化进行渗透,增强乡村滨水游憩空间的历史感与文化底蕴,加深游憩者对地域特色视觉景观形象的印象。另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要注重交通设施的合理安排,特别是在滨水区域将各功能区域建立连接时,交通路网布置方式、出入库位置选择都至关重要。

三、基于体验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构建

(一)以体验为导向来配置乡村景观资源

体验是建立在外界刺激下形成的对周围景观环境的一种心理感受,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关注游憩体验,并从景观设计的主动性上来构建丰富的体验类型,从而为增强游憩者的情感和内心感受创造条件。以环巢湖滨水带乡村景观设计为例,巢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环巢湖自然景观、人文資源底蕴丰富,湖光、山色、朝霞、夕晖、奇花、林海、故居、古庙、名作、古塔等景观丰富,八百里巢湖风光,姥山、孤山湖心岛,共同构筑起滨湖沿岸湿地游憩体系。在构建游憩体验中应该从五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强化游憩者的互动参与性,从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上,围绕广泛的参与体验来增强景观设计的活力,让游憩者能够从中获得生活情趣和艺术体验。同时,乡村景观设计在层次上要关注游憩者的差异性,能够从景观设计中来提升文化与审美价值,满足不同游憩者从中获得相应的视觉体验和感知。二是强化景观设计的美学性,审美活动是游憩者参与旅游的基本形式,也是游憩者从发现美、探索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中获得体验的关键。对于滨水区域乡村景观设计的美学思想的渗透,关键是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提炼中,引导游憩者从中获得审美情趣和艺术享受。三是关注对景观资源整体性的融合,要从每个景观的组织、设计、构建中,将景观美学价值与乡村景观人文环境相统一,从景观的布局和有序安排上,凸显游憩者的体验,并从公共配套设施、服务设施规划上实现人文、自然景观的整体统一。四是注重地域特色文化的渗透,特别是结合环巢湖旅游带的人文精神,从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中来挖掘差异化要素,构建乡村景观设计的非物质文化体系。鲜明的特色地域文化能够增强游憩者的心灵冲击力,并从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中感知不一样的艺术氛围。如对乡村原始民居、民俗、民族风情的恢复,营造回归自然的旅游体验。

(二)旅游体验主题的设计与景观配置方法

旅游体验是基于丰富的参与性活动中,对于乡村景观设计与体验主题的构建,首先要从旅游体验诉求分析上来进行评价。不同的旅游者面对乡村景观时,其追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及旅游动机是不同的。少儿朋友喜欢新鲜的事物,对游乐设施、历史文化基地、民间传统节目、传统小吃的参与度较高;青年朋友乐于交际,具有一定的自主消费能力,热于通过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来满足认知情感、体验的获得。如体验茶馆、购买文化纪念品、体验农耕文化等;中年游客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以休闲旅游为主,如参观礼教学习、庙会朝拜、体验农耕文化等;中老年游客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较强,对休闲项目的体育来放松心情,如传统礼教的学习、传统老年集体活动等。乡村景观设计在自身定位与分析中,要从旅游产品的开发商来表现人无我有的独特性。结合环巢湖滨水带不同地域的特色,从体现旅游主题上来充分挖掘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要素,以构建旅游竞争中的主导地位。在在优化旅游环境上,对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多从拼接、时空、跳跃中来呈现。拼接法以客观景物为意象点,从自然景象的衔接中来追求统一性和协调性;时空法是将不同时间、空间的意象事物营造出贯穿古今的时空情境,为游客从中体验到打破时空格局的体验;跳跃法是从某一意象点转换至另一意象点,从各个意象点的转换中把握好过渡与承接,从而为游客获得全新的体验。

1.实体景观设计与规划

对于乡村景观中的实体要素,从体验视角来进行规划与设计,细化来讲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村建筑的设计,从观赏上满足建筑结构的围合、屏障、背景功能,还能从体量、形式、色彩上与滨湖地域特色文化相统一,从而体现出独特的旅游体验主题。如在环巢湖乡村景观中的一些古学堂、古民居、古祠堂等内容,要尽力从保持原貌基础上进行布置,凸显建筑的古老氛围[3]。二是在道路设计与规划上,要做好对外交通和内部旅游步道的融合,乡村道路是连接客源市场与旅游地的纽带,在规划时要遵循景观性和便捷性原则,既要为游客提供进出便利,还要从两侧景观及环境优化上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内部步道设计,往往通过蜿蜒曲折的路径来营造不同的旅游体验和感受。如借助于地势特点来设置高低错落的步道,因地制宜的尊重自然资源现状,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增强游客体验,设置多样化道路线型,配合直线、曲线、交叉线等审美情感体验,迎合传统空间美学对游客感官的触动。三是对休闲设施的设计要合理稳妥,无论是小木屋、亭、台、榭、廊,都要从其品质上、空间便利性上进行专门设计,如避免人流密集、保持视野开阔、材料选择要个性化;对于旅游指示系统设置要清晰明了、与周边旅游主题相适应,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更要强化实用性。

2.虚体景观规划与设计

虚体景观对于滨湖乡村设计来说尤为重要,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将某一具体景观赋予特殊的人文气息,让游憩者从中感知到精神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如乡村民俗风情区域,在设计上多体现本地域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各类服饰文化、生活状态、民间技艺、婚丧喜庆、戏曲歌谣等。对于民俗村,在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展示上,要从景观符号化景点中来传递生活习俗和民风习惯,让游客从中体验、学习和感受,从而获得精神上与感官上的旅游体验。挖掘虚体景观,围绕乡村景观定位和特色[4]。从旅游体验主题是行渗透历史文化、街区风情、地方习俗,以及从历史文化时空视角来构建虚体景观。如结合乡村民间生活实际,让游客从“当一次本地人”主题中,参与做农家饭,参与做农活,参与到民间节庆活动中,体验传统服饰文化、民间音乐、民间游戏的多重感知,无形中增强了游客的情绪体验,也从虚体景观旅游体验中,实现了景观资源与游客间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乡村景观设计作为综合性规划课题,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方法上,都要强化游憩体验的方式及类型,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从视觉形象和空间环境的布置上,融入生态性、人文性特征,为游憩者营造独特的审美环境和氛围。在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表达上,要结合地域性和时代性的衔接,从创建地域化乡村景观环境中,以保留、再现、象征、隐喻、抽象等手法来进行景观设计与表达,体现出不同地域乡村景观的异化与特色,丰富游憩活动内容,打动和感染游憩者的身心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何小饿,阮雷虹.试论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创造[J].中外建筑,2004,(2):59.

〔2〕车珠琳,余伶莲,卢松.江淮圩堡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研究——以肥西县四大圩堡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4,(04):54-59.

〔3〕宋晓真.以建筑设计为例浅谈设计的地域与民族特色[J].艺术科技,2014,(12):160.

〔4〕王江,赵继龙,周忠凯.乡村聚落社区化进程中规划空间与自助空间协同共生的机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05):33-38+2.

特色园林景观设计 第4篇

一、设计离不开对目标地域的认识分析

(一) 设计过程中普遍的认识和分析方法

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基地本身的设想与基地周围环境的适应计划进行综合而成的设计形式, 其应考虑的内容和方法如下:

1. 基地现状调查

基地现状调查包括收集与基地有关的技术资料和进行实地踏勘, 具体包含基地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水体、土壤、植被;气象资料;人工设施;视觉质量;基地范围及环境因子。

2. 资料表述:在基地调查时, 其结果可以使用图画或图解并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来表示。

3. 基地分析:在客观调查的基础上, 对基地周围环境的各种因素做出综合性的分析与评价, 使基地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4. 景观评价:对基地视觉控制与美感品质的分析。

(二) 地域特色

缺少了对目标地域的深刻认识和详细分析, 景观设计方案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方案上所呈现的内容就是空中楼阁。通过分析目标地域, 会让整个设计过程和最终的设计结果更加“接地气”, 也更能够从营造的氛围上展示城市, 感染观众。

二、乡土因素融入河道景观

由于河道景观可以很好的以一个单独元素作为基础, 形成一个能够让观者放松精神, 找到城市中缺少的自然元素的人造环境。

(一) 河流与农业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

人类的聚居地几乎全部都在河流沿岸, 这不仅是因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源, 更是因为在乡村、城镇出现之初, 人类的农耕活动更是离不开灌溉的水源。河流与农业的关系是一种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是一种完全不需要被证明的事实。

(二) 在城市景观中再现田园元素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加速, 城市与城镇的规模在急剧扩大。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再现田园因素, 具有如下优点:

1. 充分展现景观艺术设计与生态意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利用景观设施中的田园小环境

2. 净化城市空气, 减少噪音, 同时由于没有了需要有人定期修剪和维护的草皮, 杜绝了城市土壤的盐碱化。

3. 利用景观艺术设计体现人文关怀。田园因素本身就有了让人们参与其间的可能, 而这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是其他设施无法提供的。

4. 景观设计从其本身充分的展示了地域特色。这种并不需要花费更大成本的景观元素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能够给城市带来更自由更舒适的人居环境。

三、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构思及分区

城市河道景观有很多种设计方法, 但一般都离不开岸边的绿树、堤岸、护坡以及供人们行走休息的步道和休息平台。河道景观本身就是一个在狭长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的设计, 一般都是以河道在城市的起点或特定的地点作为开始, 以出口或特定的节点作为结束进行整体规划, 在整个流域范围内设定若干个主题区域, 并利用它们之间的绿化、通道等自然元素进行联通和过渡。

河道景观的基本结构是按照沿河道路、景观带、河岸通道、堤岸这样的顺序排列的。通过布置空间形式丰富的景观建筑群落, 来重新界定景观带的分区, 引导交通流向。而特色农业并不仅是种植在地面上, 景观建筑群落的某些上空位置也可以作为特色农业元素的载体, 这样一来, 特色农业就不仅是平面的形状, 也可以出现带有立体的多层次的效果。

四、城市农业景观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中国城市建设几年来带来了不少严重的问题。一是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 即大面积的草皮和被修剪成欧式的树木和几何图样的景观道路。二是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设计带来的环境问题。硬质的地面铺装导致了地面本身的蓄水和排水能力被彻底隔。三是日益加剧的模式化加剧了居民生存环境的窘迫感。随着生存竞争的加剧, 城市居民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 他们更需要有这样轻松的环境来调节心理状态。

因此, 在城市景观中增加农业形态的景观元素是解决城市发展问题一种有益的探索。第一, 它能够带来的新鲜感是其他景观设计所没有的。第二, 农业生态系统离不开人类作业的维系。第三, 在表现城市地域性特征上, 这是一个最能直接体现特点的好方式。

五、结论

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和追求多元化的社会, 城市建设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从道德层面上来讲, 未经雕琢的荒原, 在一定程度上胜过城市。而对于景观设计的学习, 也最终演化为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和探究。

参考文献

[1]汤振宇, 张德.《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6.7.

[2]游修龄, 曾雄生.《中国稻作文化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4.

特色园林景观设计 第5篇

关键词:市政; 园林绿化; 景观; 设计; 广西柳州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投入也不断增大,因此园林绿化景观的设计工作在整个市政园林绿化工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广西柳州的园林绿地和城市公园依山临江而建,延续生态,植树造林,秉承诗韵,顺服自然,群山拥翠,百里画廊,令人目不暇接。市政园林绿化的景观功能与作用

作为营造园林景观要素的关键组成部分,园林绿化不但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还能满足景观艺术构图及空间构成的需要,在园林绿化的空间艺术表现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其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①造价低;②工程时间短;③能够使原有城市风格不被破坏。

在实用方面,城市园林绿化还有调节温度、湿度,防风抗风,遮阳防晒,降低噪音,净化空气等作用,大大提高和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除此之外,市政园林绿化还有着分隔室外空间的作用,能够同时满足城市居民对私密性及社会性的两项要求。同时,合理搭配四季景物,可令人们感到心情愉快,在城市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2 市政园林景观设计原则及景观特色 2.1 合理规划园林景观 通常情况下,在建设市政园林景观时,园林绿化部门都要进行实地考察,掌握充足的数据资料,同时,还应充分考虑选用植被的种植范围及生长条件,切不可一味盲从,认为只要种上树即可完成任务。在建造园林景观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大量的植被因营养不良或者养护不利而导致大面积枯萎或者死亡的情况出现,因此市政园林绿化要因地制宜,并对绿化植被进行合理规划。在对园林绿化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多选择实用性及观赏性较强的植被,并在景观附近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语,保护植被不受人为破坏。2.2 加大力度开发园林的绿化功能 建造美观的市政园林绿化景观,除了要以良好的生态坏境为前提之外,还需要有较大的城市绿化面积,加快新建公园、专类园、街头小游园、城市道路绿化等工程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增加绿地总量,并努力提高园林景观的绿化水平,成为当前柳州市政园林景观绿化的工作重点之一。具体措施有以下2点:①每个城区?每年建设不小于1 000 m2的小游园两处;旧城区按“400~500 m见绿”,新城区按“300 m见绿”的要求,增建街头绿地,缩小服务半径;②响应市政府要求实施的“彩化工程”,经过对每个季度的开花植物进行筛选种植,如今柳州在不同季节都有应景的花朵依次开放。2.3 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协调性及突出地方景观特色 以“一江抱城山水美卷,紫荆花园人间天堂”为主题的《柳州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下称规划)日前已获市政府批准并公布。规划以重点打造“百里柳江、特色植物、道路门户、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五大亮点,再现工业名城文化风貌为规划目标。以“一江万象抱名城”的主题,通过收集并整合百里柳江沿岸的规划项目,利用不同景观之间风格各异、姿态万千的特点,以鲜花为纽带,装饰并串联各景观区域,打造奇山秀水、花海连绵、人文璀璨、温馨雅居的柳江沿岸,为龙城市民描绘出一幅“百里江流曲九回,红绿双壶卧太极”的山水美卷。3 绿化养护管理方法

3.1 草坪养护 草坪生产茂密,美观整齐,四季常绿是草坪养护的标准,具体养护方法有以下几点。

①除杂草。大家都知道,杂草不仅影响了草坪的美观性,还会与草坪争抢水肥,因此要经常处理,使草坪的纯净度达到97%以上。

②浇水、施肥,草坪浇水要以喷水淋水为主,人工淋水为辅,特别是在高温季节要注意淋水降温。

③病虫害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经常检查,尽早治理,对于严重威胁草坪健康、美观的病虫害要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处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草坪的抗虫害能力。

3.2 灌木和花卉的养护 生长茂盛、枝繁叶茂、修剪整体是灌木丛及花卉的养护标准,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①整形、修剪。根据植被的生长特点,使用不同修剪手段,以便使植物具有更好的造型美感,有效增强园林整体美观效果。

②施肥、淋水。科学的施肥、淋水不仅能够促进植被的生长,还能有效提高苗木抗病能力。③病虫害防治。病虫害对于园林绿化景观的破坏程度时有目共睹的,因此,在苗木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检查,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处理,有效降低病虫害对苗木的破坏程度。

3.3 乔木的管理和养护 枝叶健壮,生长茂盛,干直冠美是乔木养护的标准,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特色园林景观设计 第6篇

关键词:农家乐;院落景观;乡村旅游

山地及丘陵景观广泛分布与四川各个地区,该地形区动植物资源较丰富,气候条件适宜,民俗文化底蕴浓厚,具备开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而四川是中国农家乐发展较早较为迅速的典型,早已成为周边城镇居民休闲旅游,尤其是短期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很多学者曾对农家乐景观做过不同程度的设计方法及策略探讨,但都大多都是从观赏及地域文化角度出发。

1 四川山地特色农家乐景观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广义上是指依托旅游整合农业、生态、农事生产、乡俗风情以及民俗民风等多元文化的综合性载体。[1]四川现有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的主要经营内容大多可概括为"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吃农家饭", 农家乐景观设计也应该在符合山地特色地貌的基础上,围绕以上经营内容进行设计,但事实上根据前期对彭州市、仁寿 县山地特色农家乐景观设计的调研,景观设计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1.1 院落规划千篇一律,院落文化及地域文化被严重淡化

四川民居院落规划虽没有皇家园林般工整严谨,但却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理应遵循布局灵活,大小空间任意组合,弱化轴线及中心对称,强调曲轴、副轴的曲折跌进、自由延伸。现有农家乐院落布局呈现出的却是为了达到节省材料和空间的目的,任意搭建、杂乱布局,没有空间层次感,甚至扰乱观景视线。

1.2 农业景观尤其是手工作业农业体验型景观缺失

农业劳作项目是农家乐项目设计的灵魂,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农业的进步和发展,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逐渐普及,农业逐渐退去原始色彩。现代农业对于农家乐来说并不一定合适,简单而原始的手工农业劳作或许更能使游客获得农业劳作带来的愉快体验。

1.3 文化体验、教育体验功能普遍较少并缺乏吸引力

将吃、喝、玩、乐作为农家乐景观设计主题本身并没有过错,但将其作为全部的功能主题便失去了越来越注重文化和教育体验的当今主流文化旅游群体的青睐。使游客感觉休闲放松是农家乐景观设计的目标,但寓教于乐却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1.4 无障碍设施、导视系统等人性化设施不够完善

农家乐景观基础及服务设施可以称之为农家乐的“景观家具”,家具是否齐全,摆放位置是否合理,尺寸材料是否舒适都关乎游客的旅游体验满意程度。现有农家乐环境设施还处于布置很不健全的基础阶段,所以离美观、舒适、生态的目标还很远,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2 四川山地特色农家乐景观设计策略分析

2.1 院落景观的打造是核心

农家乐景观的设计核心是精致院落景观的打造。“相地合宜,构园得体”[2]是院落景观设计的核心要素;地域文化特色浓厚的院落格局、建筑外观及其周边景观设计是院落景观的设计重点;融入农家特色,让倦怠的都市人有种耳目一新,清新雅致的感觉,又要着重突出农家乐的淳朴特质是设计的追求。农家乐院落景观大多是半开放式的,农家乐院落格局的规划要体现四川散点式,小聚居的特色,植物配置多选用本地植被,还要在水景观上落实地域化。

铺装材料上多选用肌理相对粗糙,色彩较为朴素,体块较小的广场砖、文化石等比较具备乡土风情的硬质或软质铺装。

院落内道路适当增加线条柔和的曲线游园步道,以迎合农家乐散步及休闲放松的需求。

环境景观设施设计要突出田园野趣、恬静舒适的情趣感,可在院落内呈现散点状重复布置生态而充满农家趣味的凉亭、坐具、照明及卫生等基础服务设施。

在绿化方面, 四川山区夏季高热高湿,冬季寒冷,属于典型的湿热气候区,[3]应充分利用原有生态植被资源,要以农田、果园为背景绿化,分层次栽种和点缀高大林木、低矮灌木和草坪,还可在路测种植彩色农作物绿化带,道路上方布置彩色瓜果休闲廊架等。

农家乐水景观多采用假山亭台,以活水为上,水中饲养景观鱼类,还可以在水中设置小舟、水车等元素,以丰富水的层次感。在景观功能设施上增加垂钓、泛舟等休闲娱乐体验空间。

在建筑外观方面,每个地域因为气候、阳光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具有实用性的建筑风格。设计师能够解读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建筑和地形地貌及地域文化间的联系并进行合理设计成为建筑外观的设计关键。

2.2 景观设计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特征

四川山地特色农家乐地形优势和劣势均在于高低起伏、层次感丰富的地形地貌特征。平远空间、深远空间和高远空间三大空间格局是山地景观所不同于其他地形的重要特征和分类方式。[4]平远空间大多视野较开阔,适合进行大面积农业或绿化景观的布置;深远空间景观层次较丰富,适合线状和点状景观等小型景观的布置;高远空间多处于位置较高地区,适合建筑或景观小品等核心景观的布局。

2.3 景观主题特色鲜明

设计应紧扣自身打造主题展开,使农家乐景观主题可以发展得更有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农家乐景观。[5]农家乐选址普遍位于风景区或城郊周边的乡村地区,其景观设计既要融入大环境中,又要具有自身的独特主题风格。景观主题的选择需要在原有地域文化和山地特色地形特征基础上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2.4 重点突出山地地形农业劳作文化体验体验式景观

充分利用田园景观的特征,着重于展示田园风光与体验田间地头的农事劳作活动;使游人在传统的农耕劳动中体验到真正的乡村生活,到田园生活带来的淳朴乐趣。[6]此外,在保持手工劳作的基础上农业景观依然要注意斑块组合设计上的美感,将艺术构成中对比例的要求引入到农业斑块的设计中。

2.5 景观设计生态化

农家乐景观相对其他设计空间对生态化要求更高,设计应以保持原有乡村风貌和自然风貌为原则,尽量以自然景观、生态景观为景观主体,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人为的辅助环境景观设施。

2.6 完善的人性化景观设施设计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主要体现在农家乐景观设计要服务和满足于游客的各种精神及生理需求。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要求有完善的安全设施保障、普及率较高的无障碍设计、精确的视觉导视系统、贴心的公共基础设施等能够提升游客旅游质量的景观设计。介于山地地貌特征,围护空间中台阶和坡道设计尤为要注意材料安全和尺度的把握。

3 结语

赋予了农家风味的院落景观设计,以及对地形地貌及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农家乐景观设计的重点。此外,还需注重景观的主题化、生态化、人性化。由于本文做出的对策分析只属于作者本人在调研基础上做出的较理性预测,还续反复验证才可确定观点的合理性。(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希望通过将以上设计策略引入到现有农家乐景观设计中来,对现有景观所存在的问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倪文彦,宋峻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计成(明).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陈睿智,董靓.面向低碳景观的四川地域气候舒适度区划研究[J].建筑科学,2012(6):57-60.

[4]王太春,张寿镒.山区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要素、格局和景观设计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59.

[5]唐军.从功能理性到公众参与西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社会脚印[J].规划师,2001,17(4):101-104.

[6]李昱午.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景观设计中区域特色体现探讨 第7篇

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 景观设计不仅仅承载着美化环境的任务, 而且传递着城市特色与风貌, 将城市之美与城市之魅以不同于其他地域性的城市设计出来, 其凝结了一个城市的生态、文化、时代特色, 而只有实现整体上的区域性特色设计, 才能够全面体现设计的价值性与成功性。

2 景观设计中区域特色体现

2.1 个性化的景观元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内部建设已不仅仅停滞在建筑、公共设施等硬性物质上, 其关注于城市内部各个景观的协调性与天然组合性, 于是, 将建筑、绿化、雕塑、公共设施、人文图景等各要素进行综合, 以艺术性手段, 将其以美丽、和谐与吻合的姿态呈现出来, 同时, 在抓住普遍性的因素时, 积极寻求城市区域特色点, 实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设计, 成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

一个优秀的城市, 不仅仅是经济发达、高楼大厦, 更重要的是追求环境的品质以及自身内涵的挖掘, 当我们走入一座城市时, 首先吸引我们的是城市的建筑、风貌、公共环境, 由此, 在景观设计中, 根据地域格局, 以地域特色进行设计, 是赢得设计的第一步。如在极具古典风味的苏州, 每一座古塔都凝集着一缕古韵, 每一座古寺都蕴藏着一份宁静, 而每一座古桥都深含着一段历史, 在其特色性的感召下, 很多设计师, 以苏州特色为基础, 对公交站点、居民楼以及广场等设施进行古韵装饰, 如新建公交站台完全运用古典建筑样式, 采用立柱、飞檐、花窗等元素进行装饰, 这就适应了古城古韵的特色点, 同时, 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 形成了整体性的古典风味;如现代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和新城区的设计中, 往往结合本地域的特色文化、物产、建筑等进行城市设计, 如青岛的世纪风、济南的荷花坛、洛阳的水景观等, 于是, 在我们走进这座城市时, 我们感受到的是它的“唯我独尊”、“个性张扬”, 而恰恰是这一份“独一无二”, 使得我们记住了这座城。当然, 在设计中, 一定要个性适度, 在进行个性化景观设计中, 一定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地貌、设施等各个元素的组合性, 对空间尺度进行分析, 以能够点缀、连接、融合于大环境空间。

2.2 美丽与实用的交融

适应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动, 符合于人们现代化的心理需求, 实现现代与古典的融合, 是现代景观设计追求的一个重要方向, 而在景观设计的实用性, 则也是衡量设计价值的重要指标。现代在“复古”和“西方”的影响下, 很多景观过度追求古典, 而失去了现代因素, 很多景观过度外国化, 而丧失了本土特色, 而在设计尺度掌握不准的情况下, 形成了不伦不类的景象。所以, 在现代设计中, 不能一味追求景观设计的外形美, 更重要的是, 实现美之有用。如在现代很多城市中, 设计街道吊床, 在小空间内布置彩色板凳等, 不仅装点了城市, 而且方便了人们;如现代公交站牌越来越多地采用亭式站点, 还在站点内部布置广告文辞、城市文化宣传标语、地域人文故事等内容, 这不仅实现了等车、挡风遮雨的功能, 而且以隐性文化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如基于城市空间的限制, 很多景观设计采用立体化方式, 而将“花盆外放”、“房楼灯缀”、“绿色爬墙”等多样式的设计融入到城市建设中, 有效实现了小空间大利用, 而且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实现了绿色之下的阳光生活。诸如此类的景观设计数不胜数, 而这简单的设计在满足了人们的视觉神经的同时, 适应了人们的生活需要, 当然, 在设计中, 一定要掌握住设计点, 避免设计零碎, 同时, 尽量以实用性比例衡量的方式, 实现美丽与实用的经济组合, 以实现景观设计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

2.3 形象与环境的和谐

生态学思想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必备理念, 尤其在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中, 无不蕴含着生态学思想, 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 以本地域特色地貌为基础, 充分利用地域内资源, 同时, 在绿化设计观念的指导下, 形成多元素组合的城市特色风貌。

2.3.1 尊重原有风貌

在景观设计中, 要依托于本地域的地质、水源、山石等因素进行景观设计, 在实现资源利用的同时, 体现自身的风貌特色, 如在泰山景区设计中, 以泰山山石为基调, 在城区的广场、休闲等地区, 进行石塑、石雕等, 同时, 根据城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地势走向, 在东部和北部绿化设计中, 以高大树木为主, 以适应于地势雄伟之姿, 在西部和北部, 则以灌木、花卉等植物为主, 同时, 在其地势的影响下, 城内河流走向基本呈现自东向西, 边岸的建筑根据泰山文化, 以古建筑为主, 并在岱岳区形成了古建筑一条街, 这就有效实现了地貌条件下的元素组合。

2.3.2 植被景观塑造

在植被型景观塑造中, 尊重地貌特征, 结合本地域文化, 以实现地域内部自然景观的特色化, 如在以荷花为省花的济南, 路坛、广场、公园等场所无不可见荷花身影, 或真或假, 其搭配有调, 荷花或是含苞未放, 或是半含半笑, 抑或是仰面向阳, 各具特色;同时, 在整体化的景观塑造中, 强调景观的和谐性, 如北部, 采用工业生态化的设计观念, 将生锈的高炉、废旧的厂房、机械等工业遗迹, 进行材料设计、场地重塑, 而使得其工业结构呈现出风景画般的美丽, 在西部, 结合于本地的物产特色, 如阿胶、玫瑰等, 在景观设计中, 以阿胶文化、玫瑰园林、小城镇内部文化为主体, 这就形成了空间性的地域特征。

2.3.3 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

实现“天人合一”的设计是设计师的最终追求, 在城市设计中, 尤其在新城改造的推动下, 越来越多的城市向生态城市、园林城市靠拢,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城市景观的内部发生变化, 同时, 在景观设计中, 以地域性的建筑、设施等与自然环境形成有机的组合, 以实现建筑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4 人文与心境的相印

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城市外在形式的体现, 而且以和谐性的搭配、个性化的文化蕴含着一个城市的韵味, 尤其是一些古城, 如上面所说的苏州文化, 同时, 一座城、一个地域的特征, 根本性依托于本地域的文化, 在其文化的影响下, 以个性化、特色化的设计, 才能够实现城市的本质价值, 由此看来, 人文性设计是地域性设计的根本。同时, 在现代生活结构加速的环境下, 人们的精神追求不断提升, 尤其在紧张、高压的城市生活中, 人们需要一份安静与惬意, 这就要求在设计中依据本地域的文化特征向人们呈示一份城市之外的天然之性, 由此, 在人文设计中, 必须将地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自然景观等相结合, 以实现景观设计的整体性效能。在运河古都, 河水文化的聊城, 在进行地域性景观设计中, 依托当地的隋唐大运河, 以运河双边文化为主体, 在运河边岸设计矮草坪过渡带, 渐以中高植被过渡到蕴含隋唐风味的建筑上, 其中, 在桥路设计上, 以亭式桥路为主, 并在亭顶绘制隋唐繁荣风貌, 而桥梁设计以白石为主, 这迎合了流水, 同时, 在桥梁两侧的挡石设计上, 突出本地区的“水浒文化”, 将“一百单八将”的神姿生动刻画、事迹简单化描述, 而在平川、河水、白石、绿树的综合呼应下, 形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当人们走入这块地域时, 能够充分感受到喧闹之外的安静, 自然之内的人文, 以及人文之内的自然。

3 结语

景观设计力以建筑、设施、绿地等因素的优化组合, 来呈现城市面貌, 在地域文化与风貌的影响下, 要实现景观设计的价值, 凸显一座城的魅力, 必须以个性化、特色化的设计为支撑, 同时, 要适应于时代要求, 实现古典与现代、西方与本土的有机结合, 要适应于生态与人文要求, 实现自然与人文、人文与生活的优化组合, 而只有如此, 才能够促使现代城市呈现出独特的姿色。

参考文献

[1]王军.融于自然山水的中国古代城市[J].新建筑, 2010 (4) .

[2]俞孔坚, 李迪华, 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 2011 (6) .

[3]王颖禾.历史文化名城传统特色的提取和再现[J].南方建筑, 2010 (2) .

[4]李广斌, 王勇, 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 2012 (2) .

双城市主要景观绿地特色设计 第8篇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节点设计,双城市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研究起步较晚,建国以后才逐渐步入正轨[1]。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多学科的推动下,我国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取得长足进步,以生态学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满足人对自然的合理需求,追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2]。虽然,我国已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将工业城市作为城市特征进行表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特点。但是,工业城市绿地规划及特色设计至今仍没有形成明确的体系[3]。

以双城市为例,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速度远远不成正比。目前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还倾向于一般城市绿地的做法,尚未将经济转型后的城市产业特征对城市生态及景观的影响纳入到绿地系统的规划范围之内。在此形势下,对适合于双城市自身产业定位和生态特征的主要景观绿地特色设计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双城市城区绿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双城市绿地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及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人文环境、产业结构、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居住人群等基础条件特征,为绿地系统规划和特色景观设计提供依据。从城区规划目标与开发定位出发,通过对双城市城区进行绿地系统规划,改善人居环境,从工业区的角度来研究双城市的绿地规划建设,探索适于双城市城市发展的绿地系统规划,均衡绿地格局和功能,从而优化双城市景观格局。

1 双城市区域概况

双城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按照“哈南工业新城”总体产业布局,双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开放性城市,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坚持功能配套、错位发展的原则,确立了现代物流、食品加工和装备制造配套三大主导产业[4]。

1.1 双城市自然环境要素

1.1.1 气候特征双城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居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冬季寒冷干燥,多刮西北风,夏季湿热多雨,春季风多且大,降水少而易旱,秋季气候多变,农作物易受早霜危害,全年气候变化较大。年有效积温2 700~2 900℃,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 582h,无霜期为135~145d,年降水量平均为410 ~520mm,全年平均气温2.5~4.3℃,年蒸发量平均为1 326mm。

1.1.2 地形地貌双城市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具有平原地貌的主要特点。地势总体平坦,稍有起伏,北部较高,逐渐向南部递减,海拔145~190m,平均海拔约为165m。市区唯一的地表径流是百余年前人工挖掘的护城河,缺少山水等自然风光和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周边被大片农田和林地所包围,具有亦城亦乡的特点。

1.1.3 植被物种双城市全境成土为黄粘土,俗称黄土板。开垦前地面覆盖着茂密的草本植物,经多年的自然循环,形成肥沃黑土,呈中性或微碱性,保水保肥,土地生产性能较好。属于中温带季风性气候带,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植物种类丰富。

2 总体规划目标

按照双城市城市定位,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善绿地系统,通过调整绿地布局结构、绿地类型和分布状况,将城区绿地系统联系为一个点、线、片、带、网相结合的有机整体,以现代工业城市为背景,实现“城在绿中,绿在景中,绿连城廓,景满街心”。与此同时,根据双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现状及特点,确立园林绿化指标体系(见表1)[5],根据双城市以工业为依托的背景,增加防护绿地所占比重(见表2)。

3 城市空间特色塑造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城市生态功能的核心,是组织城市空间艺术景观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治理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方法。随着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的认识已经从简单的绿化、休闲和娱乐等功能逐步发展到对其综合功能的认识,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塑造城市特色和体现绿地特性方面,因其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对于塑造城市特色,保持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以及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现实意义[3]。

双城市作为黑龙江省的南大门,城市建设发展突飞猛进,城区开发强度日益加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但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未能同步发展。虽然近几年加大了绿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距甚远。双城市旧城区由于建成时间较长、部分街道狭窄曲折、居住区过于密集和建筑密度大等原因造成城市的绿地面积和绿地类型严重不足和缺失,绿地分布严重失衡。此外,作为哈尔滨的卫星城市,延续并补充了中心城市社会、人文和经济等诸多要素,但目前中小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大多仍模仿或照搬大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没有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绿地系统,影响了自身建设的健康发展。

根据双城市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总体规划和道路分布现状,将城区划分成现代工业参观体验区、现代畜牧业观光区、自然风光游赏区、城市风貌体验区和城市居民生活区5个区位。确立了杨树、柳树和榆树等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红皮云杉、樟子松、杜松、白桦、绦柳、垂枝榆和复叶槭等10余种树木为骨干树种;抗性较强的红皮云杉、杜松、旱柳、白桦和山杏等20余种乔灌木为优选树种[6]。

3.1 工业风光园

为了迎合双城市政府产业形成的目标定位,塑造城市形象,吸引投资者目光,不断开发旅游资源及产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原有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从承旭公园的延伸部位划分出一部分建设工业风光园,与绿色景观廊道共同组成现代工业参观体验区,体现人与科技的共融,使之成为旅游资源。

该工业风光园位于东直路与入城高速路口交汇处,占地面积4.2hm2,北侧为双城市经济开发区。以直线、三角形和圆形等简单的几何图形划分活动观赏空间,展示现代工业的动感。以植物造景为背景,与建筑小品、铺装、水体相融合与衔接,创造与开发区相协调的特色绿地景观。入口处以简洁的三角形树池和明亮的黄色地面铺装为前缀,运用色彩明亮的大面积花带与整齐排列的乔木围合成简单的方形空间。以工业厂区高大的建筑和烟囱为背景,整齐排列的乔木为中景、线条流畅的花带为近景,突显此处的疏朗开阔(见图1)。

3.2 郊野牧场观光区

郊野牧场观光区位于铁北工业新区新立大街南侧,占地面积约4hm2。规划时在保持周围原有畜牧场和养鸡场的基础上,建造的郊野公园、特色景观路、生态景观路和若干街头小游园,既可以发挥其生产功能,又可以结合农业生产针对本地游客开发以农事体验和农家民俗为主的旅游产品,将田园风光与当地民族文化风情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成集生产、防护、休闲、运动和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见图2)。

3.3 滨水风貌区

双城市城区缺少山体河流等地形地貌变化,由于人对自然山水的亲近性,建设和完善市区内滨水景观区域是当地城市居民的迫切需要。在现有护城河的基础上,以生态造景,文化建园为主题,形成水绿交融的水文景观,并融入城市的地方文化特色,结合现有滨水绿地,呈自然式开放式布局,开辟多元化、多层次的滨水游赏空间,以植物造景为主,并在绿地中设置一些与城市特色资源相关的景观小品,以具象的形象的方式展现古城历史和自然风貌,使活动场所能够被清晰的认知,建设“以水为脉、以绿为衣、以人为本、以文为蕴、水绿交融”的滨水景观体系(见图3)。

4 结论

特色园林景观设计 第9篇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景观是村落、农田、河流、山峰、林地的结合, 以自然、空旷的景观特点不同于城市景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新农村景观的改造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但目前大部分新农村的景观环境却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村落和山峰林地等自然景观, 破坏了农村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通过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单一的城市景观, 构建成单调、重复的空间形式和景观形式, 使得原本传统的农村景观呈现“千村一面”的现象。因此, 在多民族聚居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区, 怎样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景观, 怎样避免模仿与复制新型农村景观, 怎样注重当地风土人情和传承民族文化, 成为新疆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问题。

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1 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2013年提出的“新型城镇建设”, 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 国家给予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新疆农村的发展对于整个新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下, 党中央十分重视新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同时也加大了对新疆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在各地也引发了新农村建设高潮。

2.2 新疆新农村建设滞后

新疆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 新疆地区又是个农业大区, 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3。总体社会经济相对来说发展缓慢, 农村地区的经济更是十分落后。而城市和农村之间比较分散, 城市带动农村难度大。加之新疆地区深居内陆, 气候干旱, 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 所以新农村建设发展十分缓慢。

2.3 有利于推动新疆的稳定与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新疆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重要环节。所以新疆新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靠拢, 更是新疆多民族聚居区稳定的基础。

3 研究方法

建设新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农村景观涉及民族文化的交融和传承, 包括一些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以及民俗风情, 涵盖面比较广泛。为了提出更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类比分析、整合研究等。

4 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规划具有盲目性和单一性

自2005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义新农村以来, 新疆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也加快起来, 先后在南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开始新农村建设试点。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调研和规划依据以及新农村发展的定位, 忽视了当地的本土特色, 没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使得村镇规划只是“大房子, 宽马路”之类的千村一色的表面工程, 具有盲目性和单一性。

4.2 农村景观没有突出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 世居民族主要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此外, 新疆也是多宗教地区, 其中伊斯兰教对新疆人民的生活影响比较大。所以新疆农村的景观蕴含着多种宗教的影响, 而新农村规划建设虽然整齐划一、干净整洁, 一座座独立的二层住宅整齐排列, 门前一样大小的花坛种植着“高成本, 高养护”的城市景观植物, 代替了曾经家家户户院落里的葡萄、无花果、苹果树, 但千篇一律的农村景观, 掩盖了当地的民族风情, 破坏了传统文化, 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城市景观让农村景观变得毫无新意。

4.3 人文景观被忽视

人文景观的建设也是新农村景观建设的重点, 而在新疆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往往被忽视。比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景观以及民间艺术“麦西来甫”,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景观等, 这些都是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 是新疆新农村景观建设发掘的重点。

4.4 脱离了群众利益

所谓整齐有序的新农村住房成了“现代农村别墅”, 但很多方面却脱离了群众的实际利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大, 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导致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跟上进度, 以至于一些污水有序排放、垃圾清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新民房大部分距离农田较远, 不便于农民去田地耕作以及对农作物的看管。此外还缺少足够的室外公共场所, 不便于村民开展节日活动。比如维吾尔族喜爱载歌载舞, 每逢节日大家都要到户外相聚进行歌舞庆祝[2]。

5 具有民族地域特色农村景观的营造

5.1 建筑景观

新疆处于西北干旱地区, 降水量稀少, 冬季比较严寒。在设计中应考虑风向、日照等因素来确定建筑的方位, 注意建筑的保温隔热能力。同时还要根据村落的民族特征、宗教色彩、历史因素等方面来确定建筑的风格与形式, 并了解传统的民居形式的特点, 传承与创新结合 (表1) 。

例如南疆维吾尔生土民居建筑的是以户外活动场所为中心。空间布局是以“阿以旺”和“阿克赛”为中心的布局[3]。在装饰方面, 门窗、廊道、顶棚大部分用木雕来装饰, 涂抹色彩艳丽的彩画。另外在建筑景观营造是还要体现伊斯兰教文化对新疆民族建筑形式带来的影响, 让宗教文化与民族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交融。

5.2 庭院景观

村民庭院包括院落和房前屋后的零星空地, 庭院景观营造要体现三方面的功能: (1) 功能性。新疆农村居民多为农牧民, 耕种和牲畜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在庭院设计是要考虑建设牲畜棚、农具储物棚、仓库等一些功能性的建筑。 (2) 观赏性。葡萄架是新疆传统民居院落必不可少的景观, 葡萄棚架既可观赏也是荫凉区, 供居民乘阴纳凉以及亲朋好友聚会。 (3) 经济性。庭院的绿化景观可以应用新疆当地的经济类果树配置自己喜欢的花灌木, 果树既起到绿化的功能又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杏子、苹果、核桃等[4]。

5.3 公共空间景观

5.3.1 街道景观

新疆地处西北干旱区, 土质沙化严重。农村街道经常是“风吹尘漫天”的景象, 街道两旁栽植的树木分散稀疏, 景观效果差。所以街道两旁应设计乡土耐旱的植物作为行道树, 既可防风固沙又能美化环境, 经济性与功能性相结合。同时街道两旁还要设置固定的垃圾收购点以及垃圾桶, 方便居民处理生活垃圾。

5.3.2 广场景观

农村广场景观的营造不同于城市广场, 应该把结合村镇特色作为重点, 突出当地景观个性。把当地的历史风俗、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等特色景观元素融入农村广场的建设中, 使当地的广场成为具有当地民族特色、地域人文特色的独特景观, 增强了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新疆兵团特色的农垦文化就在博乐八十七乐团广场建设中得以体现。

5.4 建设独特民族文化景观

农村文化景观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新疆的葡萄节以及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 充分展示新疆民族民间文化。比如维吾尔族民间艺术麦西来甫、十二木卡姆艺术、秧歌社火艺术、多郎木卡姆艺术、花儿艺术等, 大力发展建设独特的民族文化景观[5]。

5.5 打造特色农村产业景观

新疆乡镇农业土地面积大, 但是种植品种很单一, 经济效益不高, 加之当地农民传统的生产模式也先限定了农业的发展, 以至于很多耕地是“高投入, 低产出”, 土地利用率低。所以打造当地特色的农村特色景观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集中规划建设特色林木园区、建设生态牲畜动物养殖区、发展建设少主民族原始部落旅游景区等, 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景观。

6 结语

新疆的繁荣发展是国家边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而新疆农村的发展是新疆稳定繁荣的基础。新疆新农村景观的建设应根据当地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 民俗风情, 以及吸取一些千篇一律的新农村改造案例的经验, 立足当地民情, 自然地理风貌, 尊重地方传统, 深入了解居民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农村景观形象, 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 从而对新疆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调查了新疆农村景观现状, 分析了当前新疆新农村景观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景观、庭院景观、公共空间景观等几方面, 提出了建设与营造新疆地域民族特色的新农村景观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疆,新农村景观,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文现.浅谈新农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2 (3) :62~63.

[2]陈震东.新疆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234.

[3]王新哲, 刘晓.新疆新农村规划的探索与实践-以巴楚县试点新农村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11 (1) :67~75.

特色园林景观设计 第10篇

1 基于地域性文化的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基本理念

1.1 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涵义

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是根据地域所具有的特殊文化、历史所设计的一种景观形态, 能够在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

1.2 城市广场景观构成要素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是人文和自然条件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因此, 景观构成要素可分为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2类。2大要素在构建城市广场景观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1.3 地域文化景观载体

地域文化景观载体主要包括:水体、植被、建筑、园林道路、地形等。它是地域文化意象的载体, 不同载体在文化的传递上也是不同的。

1.3.1 水体。

地域文化景观建设中, 水体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既能为景观空间环境增添一份灵动, 又能够调节局部空气质量, 使人们产生一定的遐想。因此, 在设计地域文化景观设计中融入水体景观, 使地域景观更加富有生气。

1.3.2 植被。

植被是园林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是受当地气候所影响的景观要素。植被有草皮、花卉、乔木、水生植物、灌木等。植被不但能够对气候起到调节功能, 还能设计成不同的景观空间吸引人们视线, 因此,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巧妙地利用植被造景。不同的植物在色彩、形态上都是不同的。在城市广场设计中, 可根据植被的特色运用到景观设计中, 将地域特色发挥到极致。如国内的俞孔坚教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 就利用当地城市中的水稻、水草运用在景观设计中, 使地域特色更加丰富[2]。

2 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方法

2.1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原则

不同地域的城市广场在景观设计中会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 因此, 在景观设计中会呈现不同的设计风格。

2.1.1 地域特色原则。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想要体现地域特色, 就要在设计中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首先, 要能够尊重地域历史文化, 其次, 合理地利用地域特色元素, 在植被和材料选择上应以地域特色为主。

2.1.2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则是将人们主观意识融入广场景观设计中。在尊重历史的原则上, 对地域文化进行不同角度地解读, 能够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充分将地域历史文化表现出来。城市是人类居住和交流的地方, 而城市广场不但要让人们欣赏, 还要供人们使用。如果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不以人们活动为中心, 城市景观不仅失去了其功能性, 也失去了“以人为本”的意义。因此, 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人们对私密空间的需求, 根据人们的行为特点和心理需求, 融入景观设计中。城市景观的设计, 不但要富有地域特色, 还要成为人们所喜爱的公共休闲场所。

2.1.3 美学原则。

城市广场设计要符合美学原则, 能够让人们从视觉上产生内心的愉悦, 使人们情感和景观产生共鸣。景观设计中融入美学原则, 则要注重景观的层次感。不仅指空间和时间上的延续, 而且要在景观设计的材质选择、风格设计等方面体现出延续性[3]。

2.2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方法

2.2.1 遵循景观自然规律。

景观存在一定客观性和合理性, 因此, 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应尊重其自然文化, 营造出自然和人和谐共处的形态。

2.2.2 遵循地域文化。城市广场设计应表现出文化内涵, 对整体的景观改造方向有所了解, 最好能体现出历史价值。

3 结语

如今,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在城市设计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本文上述的分析, 对国内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从城市广场构成要素、景观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建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 对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发扬和传承, 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芬, 刘治伸.略论城市广场规划建设[J].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2016 (2)

[2] 余浩.浅谈城市广场规划设计[J].四川建材, 2015 (2)

特色园林景观设计 第11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山地特色;乡村旅游;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03

山地景观是四川地区地形地貌的重要特征,且该地形区多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气候条件适宜,民俗文化底蕴浓厚,开展乡村旅游具备先天的资源环境优势和地理优势。四川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较为迅速,乡村旅游成为当代城镇居民放松和休闲旅游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因此,乡村景观的打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恰恰为乡村旅游带来了积极的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要求把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1]。乡村景观风貌作为乡村旅游区的“外衣”,成为了实现发展山地地区乡村旅游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 乡村旅游及四川山地特色景观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国外很早就开始注重对山地乡村景观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乡村土地利用、乡村景观资源保护和文化景观方面。现阶段国内山地特色乡村旅游研究的重心集中在人口集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景观、乡村景观资源评价、乡村土地资源利用、乡村生态学、地域特色建筑的保护和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四川乡村旅游区景观设计的研究方向多倾向于对乡村观光旅游、景观规划的研究。

1.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乡村旅游景观广义上是指依托旅游整合农业、生态、农事生产、乡俗风情及民俗民风等多元文化的综合性载体[2]。其中,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因其特殊的旅游资源和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之一,它切合高节奏、高强度的现代都市人追求“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活潮流,因此山地乡村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1.2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景观构成要素

景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3]。景观设计应尽可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更宜采用合理式的决策方法[4]。村落景观要素、地形地貌要素、植被要素、道路景观要素和公共设施要素是四川乡村旅游区山地景观的五大组成部分。其中,村落景观既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规划的重心,也是乡村景观设计的核心;地形地貌要素是山地景观最具典型特色的地貌特征,是植被布置和道路规划的依据;四川山区夏季高热高湿,冬季寒冷,属于典型的湿热气候区[5],植被大多具有垂直分布带特点,海拔从低到高分别对应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低中山常绿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在海拔较高山地地区还分布有亚高山落叶针叶林;道路景观要素既是乡村旅游的交通干线和重要枢纽,也是游客旅游行为的首要观景路线,竖向道路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游客的观景视角和对周边景观的第一印象;公共设施要素是指与景区相配套的卫生、照明、休憩、交通、安全和通讯等相关服务设施。

1.3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景观空间格局

平远空间、深远空间和高远空间三大空间格局是山地景观所不同于其他地形的重要特征和分类方式。平远空间通常指坐落在视野较开阔处的村落,大多分布在山岭之间比较平旷的地方或山脚的缓坡上,可分为远山旁水式、临坡夹路式。深远空间多分布在峰峦深处或小盆地之中,道路曲折环绕,四周较为封闭,可分为环山式、下沉式。高远空间指处于视平线以上的空间,即山顶的村落、房屋依山而建,山上群山连绵,山下沟壑纵横,分为高台式、山顶式[6]。

2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乡村村落建筑外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也存在地域文化丢失、同质化等问题。其中新农村景观的设计和改造虽然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但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简单跟风、模仿以及特征不明等诸多问题[7]。存在具体问题如下。

2.1 村落景观简陋而单调

目前,大多数村落建筑的改造即在建筑外墙涂上统一颜色的外墙漆,改造样式单一,不具特色。而院落景观则因为相对隐蔽性,几乎没有统一设计和改造。

2.2 农业景观单一缺乏美观性

农业作物种植既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农业文化的根基,更是吸引游客来此观光的重要因素。现有农作物种植大多以原始种植形式为主,不具备观赏性和美观性。

2.3 配套休闲娱乐设施缺乏

丰富而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不仅能够使游客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也是旅游景观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四川地区现有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受交通和经济条件限制,大多只设置餐饮、棋牌和垂钓等千篇一律的基础休闲项目,不具备完善的休闲设施。

2.4 服务及公共设施落后

现有景区大多缺乏完善的规划设计,信息导视系统、卫生设施、交通设施等基础公共设施的缺乏和不完善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

2.5 地域文化缺失,景观设计同质化

每个乡村景区都以当地不同的村落、人文及环境资源为依托,每个旅游区的景观设计也都应根据当地不同地域特色加以区分设计,景观的差异化即是景区吸引游客的特色所在。

2.6 乡村景观文化缺乏体验性

21世纪已经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体验式旅游也将代替观光式旅游成为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人们旅游的重要形式。目前,多数乡村旅游区的建设和改造并没有设计互动和体验式旅游项目。

3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设计策略

四川山地地形分布广阔、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多样化,有利于开发山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根据本文上述内容中相关理论及目前景区景观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对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进行改造设计。

3.1 景观设计生态化策略

这里说的生态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景观的设计和改造应注重环保性,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景观打造和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尽可能不破环原有植被、土壤和水资源;在景观耗材的选择上尽可能选用环保、可重复利用材料;另一方面,是指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乡村旅游景观应以农业文化为核心进行开发建设。乡村旅游景观不同于其他旅游目的地之处在于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8]。农业文化不仅可以体现在村落建筑上,还可以以各类旅游项目的配套设施为载体,还可以落实在游客自身的旅游体验活动中,如村社外观和院落景观的改造,农耕博物馆、农事活动体验园的开设,打猎、垂钓、野炊和织布等农事活动的开展。

3.2 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山地特有空间格局布置景观

平远空间、深远空间和高远空间的空间布局形式是山地景观独有的形态,空间层次相对其他地形更加丰富,更有利与塑造出生动多变的景观造型。各类景观要素应该依据山地地形而建,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植被的破坏。例如,既可利用竖向垂直空间塑造阶梯状景观,也可根据坡地地形开展系列的攀岩、登山探险和滑梯等系列旅游项目。

3.3 旅游体验化的景观设计

旅游行为最为核心的要素即体验式旅游,如今游客已不再满足纯粹的观光式旅游,而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能实现观赏、学习、交往、放松和消费等一系列的体验式旅游活动,体验式旅游符合当今的大社会经济环境。因此,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应从观光型农业景观向体验型农业景观发展,各类乡村旅游项目均可以将场景体验化和情境化,如农耕生活的体验、乡村生活的体验化等。

3.4 景观设计应做到主题化和地域化相结合

目前,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景观同质化较为严重,大多没有属于自己的主题文化和景观特色。而一个景区最具特色和最能吸引游客的地方就在于该景区的景观和旅游项目是否有不同于其他景区的地方。如果想让景区具备特色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景区根据市场定位和游客需求选择相对应的特色鲜明主题;二是挖掘地域文化精髓并将该文化进行包装、打造并落实在景观和旅游活动上。如都江堰的盆景村,该村围绕盆景为主题,对村容村貌、道路景观、休闲设计进行打造,实现了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3.5 旅游配套设施应该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当前,乡村旅游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的全方位需求,具体表现为休闲娱乐项目单一,配套设施落后。餐饮、棋牌和农作物采摘三大项目成为当前多数乡村旅游区的仅有项目,住宿、购物、学习、交往、体验、探险和观赏等与游客旅游需求相关的配套设施缺乏。因此,丰富旅游项目,以及增加与其相关的景观配套设施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相关的卫生、信息、交通、照明、安全、休憩和景观小品等公共基础也应该得到进一步完善。

3.6 景观设计形式和功能相结合的策略

景观设计既要注重美观性,也要注重功能性。容易被美的事物所吸引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特质,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的塑造也应在满足旅游活动需要的基础上,本着观赏性原则进行设计。如在景区适当布置休闲座椅、垃圾桶、路灯、信息指示牌和卫生间等公共基础设施本身是功能性的体现,而通过设计使其具备地域文化浓厚、主题特色鲜明、极具观赏性的造型就属于美观性的范畴。

4 结语

本文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区的景观进行探析,通过相关理论研究和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对该类景区景观设计的方法和策略提出了初步见解。从而达到美化当地乡村风貌,改善旅游景观,丰富旅游活动的目的。最终通过吸引游客,利用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促进四川山地地区经济发展的伟大梦想。该文对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设计的分析和研究只是作者本身提出的较理性分析和预测,诸多观点仍需进一步反复实践才可验证其合理性,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为将来在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26.

[2]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倪文彦,宋峻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25-234.

[3]温全平.城市森林规划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8.

[4]温全平.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规划的范式演变[J].中国园林,2009(9):11-14.

[5]陈睿智,董靓.面向低碳景观的四川地域气候舒适度区划研究[J].建筑科学,2012(6):57-60.

[6]王太春,张寿镒.山区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要素、格局和景观设计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59-20659.

[7]郑军德.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特色的景观营造——以浙江中部地区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4(2):48.

[8]Douglas David etc. Countryside planning [M].Andrew w. Gilg,1978:44-76.

基于地域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初探 第12篇

1 项目区位背景及场地特征

本项目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 设计范围约为119300m2。永修地处江西北部、鄱阳湖西岸, 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年平均温度17.4℃, 年平均降水量为1486mm[3]。修潦河水质较好, 城郊段河流两岸以杨树林、芦苇、少量草皮及杂灌木为主。城区段河流临近道路, 有一些道路绿化。城区段已建成防洪墙, 河流已被渠化。且此段地势较低, 长期受河流冲刷, 结构较不稳定, 需要进行人工护坡。沿河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房地产开发, 城市扩张也在压缩滨河的空间。自然植被正在被观赏植物替代, 原本自然的乡野风情正在被广场、雕塑等硬质景观取代。

2 设计目标

本设计以大面积的生态绿化景观为基础, 以永修民俗风情文化为元素, 集生态、休闲、娱乐为一体, 形成具有永修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风景线。以期通过设计思想的新颖独特, 把生态、文化、现代技术和功能的关系合理地结合, 同时让游人游玩时能获得良好的游憩体验, 为市民营造一个和谐自然、安全舒适、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游憩空间。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 体现出永修当地的文化底蕴及精神, 让游客不仅能领略修潦河的秀丽美景, 更能感受到永修深厚的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

3 景观结构与构成

本设计景观结构为串珠式, 大体为“一河、一带、九节点”, 9个景观节点分布在民俗文化区、市民休闲区、湿地景观区3个区域内。

3.1 民俗文化区

本区地势较为复杂, 根据现有地形进行适当的人工改造, 该区是对外展示永修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先提取出2个较能表现永修民俗文化的元素:一为获得第二批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丫丫戏曲, 另一为永修云居山真如寺的佛教文化。设计依据修潦河沿岸用地性质和基地现状, 结合当地文化, 提炼出“修竹水阁”、“丫丫戏语”、“花溪叠翠”、“真如手印”、“文化景墙”5个主要景观节点。

其中丫丫戏语通过结合丫丫戏台、原汁原味地向人们展现丫丫戏演出时的场景布置, 并不时提供演出以供欣赏。再结合戏台、管理房、茶楼、景亭、廊等构筑物组成一个建筑群落, 供人们休息、娱乐、举办公共活动之用。文化景墙依据现有地势在民俗文化区设计一组文化景墙, 将一些典型的永修当地民俗文化, 通过雕刻表现其上, 如:白鹤王国、吴城水运、婚丧嫁娶、沧海遗珠等, 将那些可能不为外人所熟知的文化进行展现。修竹水阁保留原有客运码头的功能, 此阁以竹材料为骨架, 故得名“修竹”。真如手印取自江西著名佛教圣地云居山, 通过一双双代表佛教禅意的佛手印来体现永修的佛文化。花溪叠翠运用当地乡土植物, 道路两侧种植高大乔木, 形成林荫空间, 营造出曲径通幽之感, 行人穿行其间, 道旁花香阵阵, 令人神清气爽、流连忘返。

3.2 市民休闲区

本区地势较为平坦, 由下沉式广场, 亲水平台组成, 是举行大型活动以及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的场所。中心主广场设置一头卧牛石雕, 因永修曾遭水患困扰, 而自古有“卧牛镇水, 保一方平安”之意。广场四周环绕八面斜刻石雕, 刻有永修八景, 向游人展示永修丰富的文化及优美的景色。本区主要包括“沧海明月”、“秀域广场”、“临波观景”3个特色节点。

秀域广场源于永修“海昏秀域”之名, 故取“秀域”二字作为广场名称。广场中有一卧牛雕塑, 卧牛寓意镇水、报平。四周的八面石雕, 刻有永修八景。地面雕刻祥云图案, 象征平安、吉祥、幸福之意, 同时又谐音“云居山”。沧海明月是靠近河岸处设计的一个亲水平台, 通过将平台设计成月牙形状, 而月牙中间的“沧海明月”雕塑, 与主广场的卧牛雕塑形成呼应, 既对应当地“黄牛望月”的神话故事, 又似一弯新月在河面冉冉升起。临波观景通过设置一处张拉膜亭, 并与周边自然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半围合的景观空间, 环境安静而怡情, 供游人漫步林间小道, 欣赏初生的月色和修潦河的粼粼波光。

3.3 湿地景观区

本区地势较低, 因地制宜地将该区打造成生态湿地景观, 通过木栈道进行游览观赏, 并设置了几处垂钓平台、景亭等供游人驻足赏景歇脚。在木栈道的两侧选种一些水生植物, 形成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景观。在靠近河岸的孤岛上放置一些白鹤剪影雕塑, 让游人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鄱阳湖的候鸟文化。

湿地区域内尽量减少硬质材料的使用, 梦泽秋水依据原有地形, 将其打造为生态湿地, 在湿地中仅通过木栈道进行相接, 以供交通, 尽量种植本地湿地植物, 形成生态和谐的湿地景观。鄱阳湖是世界级候鸟保护区, 其中更以白鹤为胜, 吴城镇更被誉为“白鹤王国”, 鹤舞浪沙灵感即来源于此, 通过在湿地上放置几组白鹤剪影造型的雕塑, 形成“鹤飞芳草地, 足踏云水天”的景观效果。

4 种植原则

民俗文化区以高大乔木对场地进行围合, 形成比较独立的休闲观赏空间, 同时点缀树形姿态较为古朴的观赏树种, 形成能与本区主题相映和的文化氛围植物景观。主要运用绿化树种为香樟、丛生八月桂、垂柳、山茶、金合欢、香泡、女贞、栾树、朴树、喜树、木荷等。

市民休闲区以自然式的植物群落种植为主, 根据地形营造层次丰富、疏密有致的市民活动景观空间。通过高大乔木营造天然氧吧, 同时形成半封闭的阳光草坪景观区, 便于市民开展户外休闲活动。主要运用绿化树种为香樟、四季桂、二乔玉兰、湿地松、鹅掌楸、水杉、银杏、大花紫薇、红叶石楠等。

湿地景观区以植物季相丰富, 在水岸线高的地方进行排列式种植, 在常水位附近通过堤岸的处理, 水生植物的种植来营造形成湿地景观的自然之美。主要运用绿化树种为柳杉、水杉、垂柳、池杉、菖蒲、水葱、美人蕉、黄花鸢尾、芦苇等。

5 结论

现今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在塑造和组织中面临很多问题, 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 突出滨水景观特色性、地域性、文化性是滨水景观建设的重点。应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开发建设、批量生产和雷同的设计。因此, 滨水景观地域特色塑造应立足于以人为本、尊重历史文脉、尊重生态的原则, 把握地域性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 关注地域特征和历史文脉。本设计强调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对场地原有自然元素的尊重, 通过对场地地形、植物和旧有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来形成特色。在这个基础上, 叠加新的符合当代人生活的功能和审美的景观。只有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 才是河道可持续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鲍春, 杜新.沈阳浑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探析:以浑河干河子船闸工程为例[J].建筑与环境, 2012 (1) :121-122.

[2]李清昀, 李炳贤.御道口风景区如意河滨水景观带概念性设计分析[J].园林生态, 2014 (9) :66-67

上一篇:小学文言文教学点滴下一篇:激光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