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如何抱团取暖

2024-05-09

中小企业如何抱团取暖(精选6篇)

中小企业如何抱团取暖 第1篇

在营销界里,有个词我们几乎 随处可见,那就是“强强联合”,然而这四个字可以说其实是大佬们的专属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果达成什么合作,也只能在自家新闻里Y Y一下。所以,在国内经济或所在行业不太景气的冬天,假如自谦为“抱团取暖”反而显得大气与淡定。

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常处于弱势,如果与某企业或者某品牌达成合作,那么这中间的讲究和学问自然不少,例如和谁抱?怎么抱法?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一个问题,以此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寒冬,迈向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一、和谁抱?

俗话说“与伟大的人站在一起,你就是伟大的人;与卑鄙的人站在一起,你就是卑鄙的人”,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诠释了企业合作营销的“匹配”原则。企业之间的战略目标是否有契合点,价值观是否趋同,更是直接决定着合作的前景。

此外,需要考虑企业之间、产品之间、品牌之间某些相同的D N A ,能够产生共性。犹如谈恋爱,必须有共同语言,才能真正走到一起。

1、目标市场一致

各行业在考虑品牌合作时,应充分考虑共有的目标市场具有怎样的承受能力,然后再考虑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向他们靠近,并且进一步考虑合适的整合手法,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利益价值。

2、产品定位、特征和联想一致

比如之前N B A与动感地带的合作 , 爱好篮球 者与M -ZO N E人的内在精神有着高度的共通性,带给社会大众的直接感受也是一样的,他们酷炫、潮流、年轻有活力,所以,他们二者的合作可以说品牌联盟合作、资源整合、协同营销的典范。

3、品牌具有对称性

品牌的“门当户对”是一个显性的合作原则,因为市场的领导品牌不会跟一个边缘品牌联手,比如我们看到的合作比较成功的小天鹅和宝洁,双方都是各自行业里的佼佼者;再如中石化和麦当劳,一个快餐大佬,一个石油巨头,在品牌含金量上,也都是一个等级。通常情况下,合作会使消费者把高质量伙伴品牌的情感向联合品牌转移。所以,合作之前,双方一定要自愿平等地权衡好这中间的关系。

二、怎么抱法?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抱法”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以下几种最常见的合作方式:

1、产品合作。它是指在同一市场上推出组合型的产品搭档,最为普遍的是产品之间的功能组合或品牌组合。如泡面与火腿肠的捆绑销售、雀巢咖啡与三花奶共饮的功能组合、百事可乐公司与雅虎公司的在线与离线联合促销计划等。现阶段,更适合大部分中小企业采用的是通过圈子内部的品牌合作,提高品牌集中度。

2、分销合作。主要有渠道建设合作、实体流通合作、顾客服务合作几部分。中小企业借助此种合作方式对于强化渠道管理,降低配送和流通成本都大有好处,能够将利益更多投入在产品开发和服务建设上,从而更好的获得顾客认可。

3、促销合作。这种合作方式能够进行的前提是企业商品面对共同的目标市场,具有同样的消费者,从而获得联合的契机。案例随处可见,近几年家装市场的品牌合作尤其明显,比较具备市场影响力的是“冠军联盟”组合,雷士照明、大自然家具、索菲亚衣柜、美的厨房电器等几大家装品牌的合作,为企业为消费者均带来了利益。

4、队伍建设合作。团队是企业正常运转,向前冲的最大动力,所以中小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壮大队伍也是明智之举,它包括联合起来进行营销人员的招聘、考核、培训等,目标是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的营销能力与营销水平。在合作进程中,互相照应,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一方面可以尽情的展现合作的魅力,另一方面激活了企业文化,壮大了团队气势。

总而言之,品牌之间抱团取暖的合作,出发点都是共赢或者多赢,所以希望广大中小企业放弃“弱、小、差”的自卑心理,发展和挖掘自己的长处,抓住机遇,合纵连横,努力寻找与自己有互补优势,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品牌伙伴,更好地开拓市场。

“同妻”网上抱团取暖 第2篇

孤独的群体 同妻特指与男同性恋者进入合法的婚姻关系、本身为异性恋的女性。青岛大学医学院教授张北川曾估计,中国约有1600万男同性恋者会进入或已经进入婚姻状态。由于男同性恋中的部分双性恋者也会进入婚姻,因此,狭义上的同妻数量在1000万以上。这一数量惊人的群体,基本沉默无言。

上海大学对同妻群体的调查显示,她们迫切需要一个倾诉的通道。因为怕丢人,怕他人异样的目光,大多数同妻羞于启齿,内心痛苦压抑而又迫切需要一个释放的窗口。于是,虚拟的网络成为同妻之间互相交流倾诉、抱团取暖的平台。

在上海大学深度调研的30位同妻中,有94%的受访者在婚姻中都遭受了精神或身体的痛苦。其中,冷暴力在同妻家庭婚姻矛盾中的比例高达85%,成为绝大多数受访者精神痛苦的最大来源。

张颖刚离婚。结婚18年的她和前夫育有两个孩子。张颖在结婚后就感觉丈夫不對劲,她一直认为丈夫在外面有女人。直到13年后,张颖在丈夫的网络聊天记录里发现,丈夫的外遇是一个男人。在张颖看来,夫妻共同生活的十几年就是“人间地狱”, 丈夫冷漠寡言,整天阴着脸,对她完全无视。

世俗的眼光 被问到为何会成为同妻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同妻都会提到“骗婚”。

不可否认,男同性恋出于社会与家庭的压力会选择异性恋婚姻,掩饰性取向,传宗接代。还有许多同性恋者在婚前并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同,甚至部分人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者。他们急于进入符合主流文化方向的异性恋婚姻,进而摆脱自我认同的困境。

张杰今年30岁,结婚已有两年多。婚前他并不清楚自己同性恋的身份,“稀里糊涂地结婚了”。

张杰说,他现在很反对同性恋的异性婚姻,“何必违背自己的意愿又让对方不幸福呢。我不知道其他‘同志’结婚后的状态怎么样,我只知道我过得很痛苦,这样的日子很煎熬。”

未来打算怎么办,张杰说这个问题时刻困扰着自己,“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可我不能出柜,父母、妻子还有孩子不能承受那些流言蜚语。”

难说再见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疾患名册中剔除。同年,美国精神医学会证实,性倾向改变的可能性几近于零。但在中国,从医生、咨询师到焦虑的父母,很多人都在繁忙地进行“矫正治疗”。一些同妻在婚前知道丈夫同性取向的情况下,固执地相信爱可以改变一切,认为长久相处之后的异性情感可以改变同性恋取向。这也是导致同妻婚姻悲剧的一个原因。有一部分同妻虽然在婚姻中遭受着痛苦,但基于各种原因仍然选择坚守婚姻。而那些选择离婚的同妻,她们的路好走吗?上海大学的调查显示,在同妻最需要获得的帮助中,“法律问题”仅次于“倾诉途径”。

上海大学法学院何杨涛介绍,目前正在或者已经判决离婚的同妻,都未能将丈夫的性取向列入离婚理由。妻子一般通过聊天软件、短信、电话录音等证据来证明丈夫的性取向,而这些证据进入司法程序后都得不到有效认定。

松下三洋“抱团取暖” 第3篇

根据松下电器方面公布的信息, 松下将以每股131日元的价格, 收购高盛、三井住友银行和大和证券SMBC三家所持的4.3亿三洋股份, 总金额最高将达8067亿日元 (约合90亿美元) , 其中松下为此将发行4000亿日元的债券, 这一数字创下日本消费电子行业并购金额的纪录。

此次并购将产生年销售收入超过1100亿美元的电器巨无霸, 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 双方的整合能否顺利, 此前松下作出的不裁员的承诺是否能兑现都是悬念。

同处困境

促成这次双方合并的不能不提到目前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

2008年11月17日, 松下电器公告, 预计截至2009年3月的财年, 运营利润仅为3400亿日元 (约合36亿美元) , 由于重组成本及证券资产组合损失, 下半财年将出现985亿日元净亏损。

松下财务主管上野山实指出, 从2008年10月份开始, 经济增长放缓和激烈竞争导致价格下降, 因此销售额减少。

而对于2002年就曾陷入巨亏的三洋电机来说, 经过两年多的重整业绩有所好转, 但此次金融危机再次让其经营陷入困境, 2008年11月10日三洋电机对外宣布2008财年净利润350亿日元的目标不会改变,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将经营利润同比调低了34%, 而净利润主要来自出售手机业务的一次性收入。

显然对于两家同样处于困境中的公司来说, “抱团取暖”是最好的选择。

松下电器中国公司在两家公司达成资本业务合作协商通知中指出, 松下与三洋电机为了强化全球竞争力, 以追求合作、进一步强化成长性, 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 开始此项协商。

对于松下来说, 在2007年提出的中期计划中, 提出2010年3月销售收入要达到10万亿日元的目标, 要达到这一目标, 除了松下电器自身业务的增长外, 利用手中丰富的资金兼并其他企业也是方式之一。

事实上, 松下管理层早在2007年就瞄准了困境中的三洋电机。

但三洋由于三年重组后自身业绩的提升, 在去年4月一度拒绝了松下电器的收购建议。但是金融危机让三洋改变了主意。

按照2006年高盛等三大金融机构购买优先股的协议, 到2009年3月高盛等可以不经过三洋同意出售其优先股, 如果三洋的业绩和股价继续下降, 则可能面临无人接手的局面, 所以三洋必须尽快找到合适的买家。同出一门的松下电器显然是合适的对象。

三洋电机社长佐野精一郎表示, “只有松下电器最了解三洋电机的价值。”

松下也很认同这一说法, 松下中国公司副董事长张仲文说, 三洋电机三洋的太阳能发电、锂电池等业务拥有全球先进的技术, 这些业务恰好可以弥补松下的短板, 而且经过从2005年开始的三年重组, 如今三洋电机亏损的业务已基本剥离, 剩下的大多是优质资产。

此外, 在日本众多的电器公司中, 只有先锋、三洋等为数不多的规模较小, 而且处于危机中的同行, 在并购方面比较容易操作, 先锋此前已经将14%的股权出让给夏普, 而被金融机构控股的三洋便成为松下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

相乘效果

松下电器对这次收购的前景表示乐观, 大坪文雄表示, 收购三洋电机公司将为子公司带来相乘效果, 松下力争在2012年度增收800亿日元 (约合61.3亿元人民币) 营业利润。

对于松下电器来说, 除了达到10万亿日元的销售收入目标外, 10%的利润率也是其中期计划的目标, 然而从去年4-9月的财务报告来看, 其利润率只有3.5%, 而三洋电机的利润率甚至不足1%, 两者合并后其利润率可能下降到3%以下, 对于松下来说提高利润率才是接下来整合的关键。

松下2000年出现4000亿日元的巨亏后, 上任的中村邦夫提出革命性的“创生21计划”, 即对松下幸之助留下的经营系统进行“破坏”, 使大量规格化生产从“笨重迟钝”中解脱出来, 创造“超制造业”的轻捷而快速的新松下。

通过7年的努力, 松下电器废除了事业部制, 改革了传统的自营渠道, 裁减了20%的员工, 到2007财年中村领导的松下电器不仅摆脱了亏损, 而且成为规模第二大、利润最早的日本电器公司。

然而来自拥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韩国三星以及拥有制造成本优势的中国企业的挑战, 让接替中村执掌松下的大坪文雄同样不敢松懈。

2008财年松下开始实施新的三年管理计划, 即GP3计划, 提出到2010财年销售额要达到10万亿日元, 股本回报率要达到10%。

通过收购三洋电机松下电器销售收入突破10万亿元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然而10%的股本回报率, 对于松下来说显然需要继续努力。

松下电器中国公司南部董事巫桂霖说, 松下与三洋合并后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继续降低成本, 因为与中国公司相比其成本优势依然难以体现。

按照松下电器的GP3计划, 松下将成为“制造导向公司”, 除了以往的成本优势外, 还必须注重技术优势, 作为“制造导向公司”的松下, 提出要加强“黑箱”技术以确保产品竞争力。“黑箱”技术就是那些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技术, 包括知识产权, 用难以被对手复制的复杂材料、工艺和技术知识制造的产品。

对于松下电器来说, 目前在电子元器件、等离子屏、压缩机等领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但是接下来松下需要在电池、液晶面板等领域取得突破, 而三洋在锂电池、太阳能电池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和巨大产能, 恰好弥补了松下这一短板。

大坪称松下通过与三洋的合作, 将可实现正式进军此前未涉及的太阳能电池业务领域, 此外还可在电动汽车等新型环保车用锂电池业务上取得全球压倒性份额。但是, 近年来中国大陆及台湾、韩国厂商的迅速崛起已令优势难以保持。

按照松下的估算, 仅仅电池业务整合就可以每年给松下带来超过400亿日元的利润增收, 而强化经营体制和规模效应也可以带来超过400亿日元的收益。

抱团取暖,做好长期过冬准备 第4篇

这一年里,总是能听到相关包装印刷行业负面新闻,什么某某老板如何跑路和跳楼了,某某企业面临债务纠纷和停产了,包装印刷行业被互联网技术跨界与颠覆了等等。正是如此,包装印刷人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很多行业人士甚至感觉前途迷茫,对未来失去信心。

然而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本身就是一种客观规律,由于行业洗牌,包装印刷市场份额不断发生变化,活源不断向有实力的企业转移,行业企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严重的两极分化必然造成一部分企业退出,但也还有一部分企业脱颖而出,这就是2014年中国包装印刷业的新常态。

面临这种变化的新常态,包装印刷人必须要冷静思考,2015年中国的包装印刷业不会有根本性的好转,形势依然严峻,做企业的要有长期过冬的思想准备。

但是我们也绝不能因此丧失信心,要对中国经济未来有信心,要对印刷的未来有信心!印刷永远不会消亡,在互联网时代,印刷可能不再是信息传媒,但印刷一定是无处不在的工业制造。我们印刷企业要学会对印刷行业进行细分,坚定走专业化、特色化和差异化之路,紧紧抓住以客户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就能正确地转型升级,实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想起一个朋友的微言,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面对现实,有人用悬崖来自尽,有人用悬崖来蹦极,所以勇气决定你能成为何种人”。我们印刷人就是需要有这种蹦极的勇气!面对残酷的市场洗牌状态,面临活源向有竞争力的企业转移和集中的趋势,优秀企业总会抓住机遇、认清形势、拥抱变化、把握趋势,不是坐门等死,而是积极进取,不断地调整、改革、聚焦、创新,外拓市场,内练苦功,通过正确的转型升级,勇敢地杀出一条血路来。

对于2015年不乐观的包装印刷业,印刷企业勇敢转型升级时,还有三点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关注安全风险。这个时候转型升级的投资绝不能冒进,不能超出自己企业的底线,风险控制要时刻放在第一位!

第二,关注经营现金流。企业账面上有多少盈利不重要,重要的是现金流,所以包装印刷企业要减少应收账款,千万不要押款!

第三,关注网络印刷。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印刷已经是一种趋势,不能按照传统思维来运作企业,要学会“羊毛出在狗身上”的互联网思维!

2015年太阳照常升起,也照常降落。印刷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2015年可能整个印刷上下游产业链都会面临困难,但是机遇和风险同在,只有全行业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抱团取暖、共度难关,才能保证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如何抱团取暖 第5篇

到2013年11月, 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已 经满七周年, 较之前些年在北京、天津、山东潍坊等地连续举办5届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果展, 近两年来高职院校界则变得越来越沉闷与冷清。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龙头’无从谈起, 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院长憋了很久, 才说出这句格外沉重的话, “这对于高等职业教育 是一种摧 残。”

建设期结束以后, 国家示范高职校仍找不到突破口是无所作为, 还是另有隐情?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追踪调查。

20亿元示范校建设资金“打水漂”了吗

在第一批28所国家示范高职校中,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算得上是“老大哥”级的院校。在该院党委书记王君凤眼里, 学院65年发展历程就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

用王君凤的话说, 从1948年创建之初就被定位为工科高职, 面向国民经济第一线培养建设人才, 到1978年以后改为“初中后四年制中专”和“高中后两年制中专”双轨发展, 再到1998年进入国家大力发展的14所高等职业院校行列, 学院对什么是高职, 为什么办高职, 怎么办高职还是似懂非懂。

在国内没有成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 该院就与河北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一边向国外学习, 一边摸着石头过河。然而,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 国内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他们探索的进度。到2006年4月18日,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达到1105所。

为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 2006年11月, 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高职211”工程建设, 即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28所列入2006年立项建设计划,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2所列入2007年立项建设计划,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30所列入2008年立项建设计划。

从2009年开始至2011年, 100所示范高职校分批次进行验收评估。引用一所示范高职校校长的话说, “全部通过验收, 没有一所被终止立项或取消支持。”这似乎预示着国家示范高职校有望进入一个较高水平的快速发展期。

然而, 在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座谈会上, 与会的示范高职校校长却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期结束以后, 大家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发展了。这引起了一位副省级领导的质疑:“国家和地方花了这么多钱, 搞了这么多年试点建设, 示范高职校校长怎么还在迷茫呢?”

“第一批示范高职校的书记、校长老人所剩无几, 基本上换了新人, 难怪大家迷茫。”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职校长对本报记者举例说, 南方某国家示范性高职校新一任校长是从本科院校过来的, 对前任的做法基本持否定态度, 把国家示范校建设形成的理念与发展成果消磨殆尽。

一直把其挡在“玻璃门”外, 只能彻底扼杀示范高职校的创新性

示范高职校这么多年的试点建设, 探索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示范高职校探索这么多年来, 办学指导思想与定位切合市场的需求, 学生在市场上能站住脚, 找到好工作。”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覃川回顾说。

对于示范高职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志刚归纳为: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明确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不动摇;建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制度, 创新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培养行业和企业亟需的人才;突出建设“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等。

浙江某大学校长在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管平交流时, 将新建本科院校与示范高职校作了对比:“新建本科院校行业背景差, 老师没有校企合作的概念与手段。校长在这种大环境下根本推不动, 对四年制应用型人才也培养不好。”

在贵州省铜仁学院院长侯长林看来,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就应该向国家示范高职校那样办。”具体说来,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庆国认为, 示范高职校在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资金, 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 推动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然而, 较之学术界与民间对示范高职校的看好, 目前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政策调研过程中, 很少关注国家示范高职校这个改革试点群体。一位教育内部知情者向本报记者透露:“参与应用技术大学前期调研与政策设计的, 主要是1999年以来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高校。”

这可以从中部某省上报参加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 (学院) 联盟名单中得到证实。据上述知情者透露, “当时这个省有10多所高职院校与新建本科院校踊跃报名, 最后省教育厅决定让民办高校和新建本科高校上报。”

“示范校建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张亚军说, 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时已明确: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经过六七年艰苦的探索与积淀, 第一批28所国家示范高职校提出在一些新生录取分数线超过二批次的专业上开辟本科层次的教育通道, 教育部门始终不松口子。而现在, “又让那些不想干职业教育、削尖脑袋升本逃离职业教育的高校, 回来办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另一所老牌高职校长说, “这对示范高职校是一种打压与抛弃。”

张亚军认为, 国家让高等职业院校承担引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使命, 就必须给示范高职校尤其是第一批28所的优势专业松绑试办四年制专业, 与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公平竞争;如果一直把其挡在“玻璃门”外固守三年制专科层次, 只能彻底扼杀示范高职校的创新性。

“职业教育要么是悲歌, 负面新闻接二连三让心里很纠结;要么唱喜歌, 出台一系列政策, 实际上往往执行不到位。”一位接受采访的示范高职校长透露:“现在圈内人都知道说了没有用, 也没有人愿意采纳, 干脆都不说了。”

职业教育要远离传统教育导向才能走得远

“少数老牌高等专科学校进入国家示范高职校建设计划就是上错了船。”上述知情者给中国青年报记者举了一个反例:在申报国家示范高职校建设计划时, 黑龙江省曾再三做鸡西大学的工作。可鸡西大学一直不为所动, 今年4月18日, 该校已被批准升格为黑龙江工业学院。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过程中, 教育部门的出发点往往是教育内部结构调整的需求, 而不是真正满足国民经济对人才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 有的示范高职校长提出, “职业教育要远离传统教育导向才能走得远, 按传统的教育类型搞肯定搞不好。”

这就涉及到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由谁来办?张亚军认为, 应该通过两条路径探索发展, 缺一不可。一条路径是鼓励现有本科院校来办, 另一条路径是允许第一批28所国家示范高职校试点开设部分四年制专业。具体路径的选择权力下放到省级政府层面, 由各省根据省情决定。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职示范校长介绍, 五年前省委书记来校视察提出, 高职三年学制肯定培养不出鲁班式人才, 现场要求突破条条框框进行试点。即学生读3年发示范高职校毕业证书, 再读两年发本科文凭与国际认证资格证书, 至今该校已招生5届, 社会反响非常好。但是, “一直只做不说, 更没有向教育部汇报过。”校长说。

“示范校建设期间抬头‘看天’多, 现在到了夯实道路的时候了, 即注重专业与课程建设, 否则没有办法顶天立地。”覃川说, 当有38%新生超过二批次录取分线时, 示范高职校必须从老师中心论向学生中心论、注重一次性就业到可持续性就业竞争力培养方面转变, 早改早主动, 不改就被动。

遭遇危机 汽配行业抱团取暖 第6篇

2月21日,来自全国各地50多家汽配市场的负责人联名发起了成立“中国汽车配件用品市场协会”的倡议。

作为发起人之一,中国汽车工业配件销售公司总经理王笃洋表示,市场协会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我教育、社会管理、相互服务、共同保护”,使中国汽配(用品)市场在良性中循环,在有序中竞争。借助市场协会的力量加强各地市场间的合作与互补、协调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增强各地汽配(用品)市场的持续繁荣和抗风险能力。

在成立发起仪式上,记者了解到,正在蔓延的“金融海啸”成了促使市场协会成立的一大原因。

金融危机“惹的祸”

近年来,伴随着整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汽配(用品)市场也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在近12年的发展中,上规模的汽配城从1997年的100家左右发展到2008年底的700多家。正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在市场快速发展的时候,汽配市场的很多弊病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然而,随着全球车市的普遍下滑,汽配市场也遭到了来自市场的压力。“从汽车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我们也可以解读出汽车后市场的情况。”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表示,“与2007年相比,2008年车市下滑了约13%,这种深度下滑也影响了汽配行业。”

对于在汽配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江苏高力集团总经理任永成来说,经济危机给汽配市场带来的影响可能远不止“下滑”这么简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汽配(用品)市场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比如缺乏科学的指导,对市场开发与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不足,造成重复投资或空壳市场;市场自律管理薄弱,恶性竞争日趋严重,缺少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种种现象制约了汽配市场的健康发展。”任永成如此表示。

“不少做外贸的企业纷纷转到国内市场。中国汽配(用品)市场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在高速发展的时候可能被掩盖住了,现在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都开始彰显出来了。”王笃洋表示,“因此,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是当务之急。”

抱团取暖

如何解决这个“当务之急”,成了这50多位汽配市场负责人共同关心的话题。

然而,在寻求解决方式过程中,年初成立的“中国汽配市场咨询委员会”或许给了这些身处危机中的人们一些启发。

据了解,今年年初“中国汽配市场咨询委员会”成立。作为首任秘书长,姚峻表示:“此组织是一个群策群力的机构,希望能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借助市场协会的力量,协调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

汽配市场咨询委员会的成立可以把大家组织到一起,进行有序的自我管理,而且共同开发市场,甚至联合起来“博弈政府”。

可能正是出于此种考虑,在经过了一天的激烈讨论后,这50多位汽配市场负责人联合发起了成立“中国汽车配件用品市场协会”的倡议。据了解,如果进展顺利,将在今年4月份正式成立。

上一篇:批改作业下一篇:安全运行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