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探究范文

2024-06-25

传输探究范文(精选9篇)

传输探究 第1篇

1. 物联网常见的安全隐患

1.1 盗窃、伪造、复制或纂改物联网中标签

物联网可以取代人完成危险复杂的作业, 其感知点多安排在没有人监控的地方, 因为没有人监控, 所以他人可以很轻易地接触这些设备, 并且对这些设备进行攻击破坏, 甚至更换其软硬件。攻击者可以先窃取射频标签实体, 然后通过物理实验去除芯片封装。攻击者也可以通过微探针的方式盗取敏感的信号, 复制、纂改甚至伪造射频标签。

1.2 随意扫描物联网中标签

物联网的标签中含有身份认证、密钥等一些重要的信息, 能够自动地回答阅读器查询, 但是识别不出它的所有者。物联网的射频信号可以在穿透建筑物和金属的情况下进行传递, 所以, 物联网标签可以在一定的距离内向周围的所有阅读器扩散其信息。如果个人的私密信息或者机密的信息与物联网标签结合时, 那么就可能会导致机密信息和个人隐私的泄露。

1.3 干扰、窃听物联网通信, 使其遭受拒绝服务攻击

物联网无线信道是开放的, 其节点缺少安全的保障, 在设备之间传输无线信号时, 很容易被攻击者干扰、窃听和屏蔽。在无线网络和传感网络环境下, 如果有人进行恶意攻击, 就有许多入口可以进入, 进入成功之后, 就很容易通过网络大肆传播。在核心网络和感知层的衔接位置, 很容易发生拒绝服务攻击。物联网节点数量多, 往往集群存在。当传输数据的节点太多时, 那么就会拥塞网络, 出现拒绝服务现象。如果我国一些重要的机构需要使用物联网进行管理, 那么就可能在物联网数据信息传播的时候, 被其他的攻击者干扰物联网设备之间的通信, 或者被其他国家攻击者恶意攻击和利用传输过程中的无线信号, 导致物联网不能够正常运行, 导致全国范围内出现安全隐患, 如导致交通瘫痪、商店停业和工厂停产等等, 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秩序陷入一团糟。

1.4 利用物联网的标签进行定位和跟踪

RFID并不能区分合法的读写器和非法的读写器, 当工作的频率符合要求时, 它就会发出响应的信号, 所以攻击者们很容易通过物联网的标签对携带者进行定位和跟踪, 因此, 用户的位置就会被暴露无遗, 造成很大的安全损失。比如, 如果是敌军要利用这一点对我国的军事设备进行定位和跟踪, 那么我国的军事战略部署就可能被敌方掌握, 给我国军队带来很大的损失。

正因为物联网还存在如此多的安全隐患, 所以我们要研究物联网的安全传输模型, 减少物联网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2. 物联网安全传输模型的建立

在原有的物联网安全传输模型基础上, 引入可信认证服务器 (Trusted Authentication Server, TAS) , 在对象名解析服务 (Object Naming Service, ONS) 查询机制中加入可信的匿名认证过程, 对本地对象名解析服务 (Local Object Naming Service, L-ONS) 的平台可信性和身份合法性进行认证。安全传输物品信息能够通过物品信息可信匿名传输机制保证其信息的安全和可信。

上面的模型由可信匿名认证和可信匿名传输机制组成, 前者在用户注册阶段, 通过服务本地的对象名解析, 生成查询系统的用户名, 而且生成临时身份信息, 完成身份的合法性和平台的可信性认证。远程物品信息服务器 (Remote Information Server of Things, R-TIS) 在物品信息的可信匿名传输机制中按照响应链路中各个节点从后到前通过相邻的节点之间的会话密钥层层嵌套加密查询的信息。响应数据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每经过一个节点, 就被一层解密, 直到L-TIS (L:Local) 时, 数据解密工作才算完成。中间节点在前驱节点签密信息的验证之后, 可以通过路由信息鉴别和转发路径的真实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3. 物联网安全传输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3.1 可信匿名认证ONS查询机制

L-ONS申请查询服务时, Root-ONS通过TAS协助验证L-ONS身份合法性和平台可信性, 防止非授权L-ONS进行查询申请, 增强物联网查询可信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认证机制安全性是基于求解离散对数的困难性, L-ONS使用秘密数SL-ONS与时戳经过散列函数, 计算临时的密钥ki, 通过散列函数的安全性与SL-ONS的机密性, 确保ki不被伪造, 时戳则保证ki新鲜性。

查询机制具有匿名性和不可追踪性, 在通信消息中, L-ONS真实身份不会出现, 在注册时, L-ONS的真实身份也是以临时身份TIDL-ONS替代的。因此, 只有TAS才能正确验证用户真实身份, 保证L-ONS身份匿名性。

TAS安全存储L-ONS的配置信息, 可以保护平台信息私密性和进行平台的可信性验证。ki的保密性很强, 即使泄露了L-ONS的配置信息, 也能对密钥ki进行加密处理, 防止平台身份和L-ONS的配置信息泄露出去, 所以具有很强的可信性。

3.2 物品信息可信匿名传输机制

R-TIS将物品的信息按照链路的节点顺序从后往前进行嵌套加密, 在传输的过程中, 加密数据每路过一个节点, 就会被解密一层, 直到L-TIS, 数据才会被完全解密。而且, 链路中的各节点可以通过前驱节点签密信息, 验证数据是否完整, 再依据签名和路由信息辨别链路的真实, 物品信息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就大大提高了。

可信性也是物品信息可信匿名传输机制的一大优势, 在链路建设的不同阶段, 节点的可信性都会被验证, 通过验证之后, 节点才能接入链路, 因此链路是非常可信的。其次, 在物品信息传输过程中, 可信性验证机制和TMP为中心的节点安全保护机制也会验证节点的可信性, 所以链路是非常可信的, 物品信息的传输过程也是非常安全的。

4. 总结:

物联网安全传输模型能够增强物联网查询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信性, 减少物联网中一些常见的安全隐患, 实现物品信息安全传输和ONS查询, 保证物联网安全, 因此这种物联网安全传输模型值得人们业界广泛推广与使用。

摘要:物联网属于新一代的信息技术, 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的核心技术仍然是互联网, 是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物联网的使用户端可以扩展和延伸到任何的物品与物品之间, 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通信和信息的交换。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 它由全球定位系统、射频识别、激光扫描器和红外感应器等按照约定的协议实现互联网和物品之间的连接, 进行通信和信息的交换, 以实现对连接互联网的物品的智能化定位、识别、监控、跟踪和管理。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传输模型,探究

参考文献

[1]李志清.物联网安全问题研究[J].计算机安全, 2011 (10) .

[2]吴振强, 周彦伟, 马建峰.物联网安全传输模型[J].计算机学报, 2011 (08) .

[3]李志清.物联网安全问题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1 (10) .

[4]杨光, 耿贵宁, 都婧, 刘照辉, 韩鹤.物联网安全威胁与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0) .

传输探究 第2篇

[关键词]传输网 接入技术 铜线接入 同轴电缆接入 光纤接入 无线接入

[中图分类号]TN9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209-02

1 概述

传输网又被称为信息传输的公路,主要负责将信号从由A点传输到B点;传输网是电信网的基础,也同时为各种业务网络提供通道。我国目前移动语音业务仍是构成中国移动的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数据业务尤其是固定数据业务占中国移动的收入中的份额相对较小。

2 传输网络接入技术

接人技术主要是为解决如何将用户与各种网络相连接的问题;接入技术作为网络中与用户相连接的最后一段线路上的技术如今已成为目前网络技术的一大热点;下面将介绍接入传输网的几大技术,它们分别是铜线接入技术、同轴电缆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与无线接入技术。

2.1 铜线接入技术

铜线接入技术是指以电话线为基础作为信号的传输介质,然后再通过各种先进的调制、编码、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提高铜线的传输性能,由于铜的金属性质使得其传输的带宽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铜线接入方式的传输速率与距离很难达到满足要求越来越高的平衡点,因而铜线接入技术很难适应宽带业务的高速发展。

2.2 同轴电缆接入技术

同轴电缆同样作为传输带宽相对较大的一种传输媒介,同轴电缆从用途上分可分为网络同轴电缆和视频同轴电缆,也称为基带电缆和宽带电缆,其中前者仅仅用于数字传输,数据率可达IOM/S;它们分别为50()和75Ω;而基带电缆又可再细分为细同轴电缆和粗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即Coaxial;由两个同心导体组成,由于导体层和屏蔽层之间共用一个轴心电缆,因而得名。最常见的同轴电缆可分为四层:中心铜线层、塑料层,网状导电层和电线外皮层;其中中心铜线可与网状导电层形成电流回路。同轴电缆传导的是交流电,中心铜线发射出来的无线电波将会被网状导电层隔离,网状导电层接地来控制发射出的无线电波。

同轴电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一旦电缆中的某一段被挤压或者扭曲变形,则会使得中心电线和网状导电层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将内部的无线电波反射到信号发送源,这种效应就会大大降低可接收的信号功率;因此需要在中心电线和网状导电层之间加入塑料绝缘层来以保证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但这使得同轴电缆僵直、不易弯曲。

2.3 光纤接入技术

光纤接入技术是面向的FTTC和FTTH的宽带网络接人技术;光纤接入网技术即OAN技术是目前电信网中发展最快的接入网技术。光纤接入技术指将交换机与用户之间的馈线段、配线或者及引入线段的全部或部分引入光纤以实现信息传输。

由于光纤具有高频宽、高抗干扰力、低成本以及许多其它传输介质无法达到的优良性能使得光纤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传输媒介意;光纤也是目前传输速率最高的传输介质,光纤已大量用于主干网中。用户环路中应用光纤可以满足用户未来对各种宽带业务的需求;宽带接入网的最终形式也是光纤接入技术。

2.4 无线接入技术

无线用户环路是指利用无线技术为固定用户或移动用户提供电信业务,因此无线接入可分为固定无线接入和移动无线接入,采用的无线技术有微波、卫星等。无线接入的优点有:初期投入小,能迅速提供业务,不需要铺设线路,因而可以省去浦县的大量费用和时间;比较灵活,可以随时按照需要进行变更、扩容,抗灾难性比较强。

无线接入技术即RIT,是Radio Interface Technologies的简写;另外,无线接人技术也被称空中接口。无线接人技术通过无线介质将用户终端与网络节点相连以实现用户在网络中与有线技术一样通信的技术。无线信道传输的信号遵循以构成无线接人技术的主要内容作为传输协议,无线接入技术可以向用户提供移动接入业务,而这是有线接入技术无法做到的。

无线接入网就是指全部或部分采用无线电作波为传输媒介以连接用户、交换中心的一种接入技术;无线接人系统的定位作为通信网的一部分,是本地有线网的延伸与补充,也可作为临时应急系统。

3 实际应用

前面介绍目前常见的几种传输网接入技术,下面将对它们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发展状况与未来前景作详细的说明与介绍。

3.1 铜线接入技术的实际应用

铜线接入网的传输媒介有音频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后者将在3.2节介绍,而前者在电话网的用户环路中应用最为广泛;双绞线是电话网中用户环路的传输介质以传输模拟电话,因为电话所需的传输带宽为4KHz,远远小于双绞线可用宽度,因而所剩的带宽可以用来兼容其他非话务业务如数据、传真等。

3.2 同轴电缆接入技术的实际应用

同轴电缆网络也是网络的基础,同轴电缆的温度特性比较稳定、衰减特性比较低,另外具有屏蔽、抗干扰、抗雷击、抗拉伸和挤压、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同轴电缆接入技术主要用于CATV系统。

短距离的同轴电缆通常应用于家用影音器材或者业余无线电设备中;曾经被广泛应用于以太网的连接中,而后来被双绞线取代。长距离的同轴电缆常被用做电台或电视台的网络上的电视信号线;其后渐渐被其它高科技器材所取代。现在同轴电缆主要的应用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微波通信系统、短波国防系统、宽带网络、陆地移动无线电系统中。

3.3 光纤接入技术的实际应用

光纤网民网是指局端与网民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的接入网。网民网光纤化有好多方案,有光纤到路边(FTTC)、光纤到小区(FTTZ)、光纤到工作的地方(FTTO)、光纤到楼面(FTTF)、光纤到家庭(FTTH)等。

光纤网络采取的光波传输技术,目前常用的光纤传输的复用技术有时分复用技术(TDM)、波分复用技术(WDM)、频分复用技术(FDM)、码分复用技术(CDM)等新型高科技技术,而且光纤网拥有较大的带宽、高速的传输速度、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而适合多种综合信息业务的传输,将会成为未来宽带网络的发展方向。但因为光纤接入技术较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等限制条件的约束,目前仅以主要在骨干网中应用,尚需时日才能广泛应用于光纤到户宽带接入。

3.4 无线接人技术的实际应用

无线接入技术体可以分为二大类:移动式接人技术、固定接入技术,其中已经趋于成熟的无线接入技术为当今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发展与改变发挥着巨大作用。如今无线接入技术主要应用于通信行业,如电话网络系统、移动通信网络系统、无绳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

在无线本地环系统中;即可采用固定无线接入方式的网络系统中,这种系统一般有专用的网络数字接口,可用于直接连到公司电话网的本地交换机,用户侧与普通机相连用于进行电话业务。但由于无线本地环系统中可用频带无法得到保证,因而限制了其发展;但无线本地环系统还没有解决漫游问题,因而各系统不必相互兼容就可以充分利用各个频段的间隙。

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移动台与负责射频资源管理和经电话线或微波通道与移动电话交换中心相连的基站通信;移动电话交换局再连接被叫用户。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谓无线通信也是一种无线接人技术,因此不涉及网络。

4 结束语

接入网技术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给我们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文介绍了四种最常见,也是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几种接入网接技术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情况,分析出它们的未来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李效军,光接入网的现状与发展[J],电子器件,1 9990):16-21

[2]纪艳苹,光纤接入网在北京郊区的应用[J],电信科技,2000(8):16-20

[3]邬贺铨,宽带接入网[J]中国数据通信,2002(1):1-5

[4]李明阳,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宽带用户接入技术,山东通信技术,1997,(1)

无线网络传输技术探究 第3篇

在这个“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时代, 伴随着有线网络的广泛应用, 以快捷高效、组网灵活为优势的无线网络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其中无线个人网是提供一种小范围内无线通信的手段, 无线局城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在无线局域网发展的同时, 又出现了无线城域网技术, 因为它的推出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宽带无线接入市场需求。

1 无线个人网

无线个人网 (WAN) 指的是能在便携式电器和通信设备之间进行短距离连接的网。WPAN的覆盖范围一般在半径l0m的区域内, 术语“特别连接”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设备既能承担主控功能, 又能承担被控功能的能力;二是指设备加入或离开现有网的方便性。蓝牙系统实际上就是解决WPAN应用的第一种技术, 它的明显特点是低功耗、小型化、低成本。但蓝牙设备的最高数据速率只有1Mb/s, 实际速率大约只有最高速率的一半。蓝牙通信链路能支持最多3路话音, 但此时留给突发数据业务的带宽就非常有限了, 甚至没有.然而, WPAN的数据速率至少要比蓝牙高一个数量级。无线局域网一般用来替代有线的局域网技术, 主要分为低速无线个人网和高速无线个人网。

1.1 低速无线个人网

IEEE 802.15.4 (Low Rate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网络设备分为两类:第一类完整功能设备 (Full Functional Device, FFD) 支持所有的网络功能, 是网络的核心部分;第二类是部分功能设备 (Reduced Functional Device, RFD) 只支持最少的必要的网络功能, 网络中一般大部分是此类设备。

无线个人网一般有两种组网形式:星型网络, 以一个完整功能设备为网络中心;簇型网络, 在若干星型网络基础上。中心的完格功能设备再互相连接起来, 组成一个树型网络。物理层主要特性为:868MHz, 915MHz, 2.4GHz ISM频段上的共27个信道。其中, 信道0.868-868.6MHz中心频率868.3Hz, BPSK调制, 提供20Kb/s的数据通路:信道I-10中心频率为906+2x (信道号一1) MHz, BPSK调制, 每信道提供40 Kb/s的数据通路:信道11-26中心频率=2405+5x (信道号一I) MHz.O-QPSK调制, 每信道提供250Kb/s的数据通路。媒体接入控制层主要特性为CSMA/CA接入, 以及可选的超级帧 (Superframe) 分时机制。

无线个人局域网是当前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 相应的新技术也层出不穷, IEEE802.11, HiperLAN2、蓝牙 (Bluetooth) , IrDA.Home RF以及超宽带 (UWB) 等6种技术。

1.2 高速无线个人网

高速无线个人网 (WPAN) 工作在不需许可证的2.4 GHz颇段.最高速率可达55 Mb/s.

(1) 高速率无线个人网的分类:高速率WAN的应用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涉及大宗 (多兆字节) 数据文档传送:第.二类涉及实时视像和高质量声音。

(2) 高速率无线个人网的应用:在第一类应用中是以数字格式存储多兆字节照片文档及视像流的数字照相机和摄像机方面的应用。在第二类应用中, 高质量声音和视像的配送方面有若干引人注目的应用。

高速率WPAN的另一应用领域是配有高质量声音和三维图像的交互式游戏。高速率WPAN可以用来在多玩家游戏控制台和高清晰度显示器之间建立无线连接。

2 无线局域网

在一个典型的无线局域网环境中, 有一些进行数据发送和接收的设备, 称为接入点 (AP) 。通常, 一个AP能够在几+至上百米的范围内连接多个无线用户。在同时具有有线和无线网络的悄况下, AP可以通过标准的Internet电缆与传统的有线网络相连, 作为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的连接点。无线局域网的终端用户可通过无线网卡等访问网络。

2.1 无线局域网的室外应用

无线局城网在室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点对点型:该类型常用于固定的要联网的两个位置之间, 是无线联网的常用方式, 使用这种联网方式建成的网络, 优点是传输距离远、传翰速率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

(2) 点对多点型:该类型常用于有一个中心点, 多个远端点的情况下。其最大优点是组建网络成本低、维护简单:其次, 由于中心使用了全向天线, 设备调试相对容易。该种网络的缺点也是因为使用了全向天线, 波束的全向扩散使得功率大大衰减, 网络传输速率低, 对于较远距离的远端点, 网络的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

(3) 混合型:这种类型适用于所建网络中有远距离的点、近距离的点.还有建筑物或山脉阻挡的点。在组建这种网络时, 综合使用上述几种类型的网络方式, 对于远距离的点使用点对点方式, 近距离的多个点采用点对多点方式, 有阻挡的点采用中继方式。

2.2 无线局域网的室内应用

无线局域网的室内应用则有以下两类情况:

(1) 独立的无线局域网:这是指整个网络都使用无线通信的情形。在这种方式下可以使用AP, 也可以不使用AP。在不使用AP时, 各个用户之间通过无线直接互联。但缺点是各用户之间的通信距离较近, 且当用户数里较多时, 性能较差。

(2) 非独立的无线局域网:在大多数情况下, 无线通信是作为有线通信的一种补充和扩展。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非独立的无线局域网。在这种配置下, 多个AP通过线缆连接在有线网络上, 以使无线用户能够访问网络的各个部分。

3 无线城域网

无线城域网的推出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宽带无线接入 (BWA) 的市场需求。虽然多年来802.11x技术一直与许多其他专有技术一起被用于BWA, 并获得很大成功, 但是WLAN的总体设计及其提供的特点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室外的BWA应用。当其用于室外时, 在带宽和用户数量方面将受到限制, 同时还存在着通信距离等其他一些问题。

结束语

回顾网络发展的历史轨迹, 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技术是一个新老更替、优胜劣汰的过程.超高速的光通信技术、高速无线通信技术等一批先进技术的出现, 使得计算机互连网络技术在未来将产生新的飞跃, 相应地产生一大批先进的新兴网络技术, 必将使得目前的网络环境和应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向“更大、更快、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的方向发展。下一代的高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将会更安全.同时, 该系统将更具有主动性、可扩展性、适应性和服务的可集成性等特征

参考文献

[1]窦文华, 张鹤颖, 郑彦兴.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2007

[2]敖志刚编著.现代网络新技术概论.2009

传输探究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微波;模拟微波;比较改造

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包含数字终端设备(如电视机等)和数字信息传输设备(如光纤传输、卫星传输、地面微波传输等设备)。MMDS因其投入小、见效快等特点被县级台广泛用作过渡传输手段,有限的频率资源、传输距离、图像质量、加扰手段等实际已无法适应广播电视大容量、高清晰度、远距离传输的需要。数字技术为有线电视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因此对现有微波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势在必行。

1.广播电视数字化传输的优点

1.1 频道利用率高

数字压缩技术是将模拟信号经过抽样、量化,变成数字信号(即模拟/数字转换),再经取样压缩编码,驱除信号冗余度,以一定的压缩比将信号频带压窄,将其调制到载波上,这样就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接收则以相反的过程进行:接收、解调、解码、数字/模拟转换,视频处理后还原成视频信号。国际上目前主要有两种数字压缩传输标准比较流行,即MPEG-1和MPEG-2。广播电视系统一般采用MPEG-2标准,它可以将速率为200Mbit/s的数字视频信号压缩到15~15Mbit/s。在这种标准下,如果对压缩信号采用64QAM调制方式,则CATV在每个8MHz带宽的模拟电视频道内能传送的码率为37Mbit/s,扣除FEC等因素占用的码率,净速率>32Mbit/s。如果每个频道平均速率为4~2Mbit/s,则一个8MHz模拟电视频道就可同时传输8~16套电视节目,10个模拟频道就能传输80~160套电视节目。省干线上的模拟微波均属于调频(FM)模拟微波,每套电视节目占有的带宽为f0±10MHz。实际系统设备带宽为34MHz,如果压缩编码信号采用QPSK调制和相干解调方式,则中容量480路数字微波传输系统速率34*368Mbit/s,它所要求的微波通道传输带宽为f0±8.5MHz。实际系统设备带宽也为34MHz,如果每个电视频道平均速率为8Mbit/s,则省干线上一个模拟频道就至少可以同时传输4套高质量的节目。由此可知,广播电视数字化后可以成倍甚至成十倍地增加频道的利用率。

1.2 接收门限电平低、传输距离远

原广电部GY/T106-1999标准中提出了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下行模拟传输系统要求载噪比C/N≥43dB。欧广联(EBU)给出了图像信号的5级评分标准,若要达到4级以上的良好质量,则要求信噪比S/N≥36+6dB。在模拟信号的傳输中,为防止信号的衰落,必须有6dB的衰落储备量,因此模拟调幅微波传输链路中系统设计的载噪比C/N必须≥49dB。在模拟调频微波传输链路中,由于S/N存在18dB调频改善系数,所以C/N≥31dB就够了。

同样的模拟链路,如果采用数字压缩编码方式,中频调制器采用64QAM正交幅度调制,在留有6dB储备量之后,只需C/N≥28dB就能得到DVD的图像质量。

若采用QPSK相移键控调制,则只需C/N≥18dB就可以得到高质量的图像质量。模拟调幅(AM)微波与64QAM调制数字微波相比,门限下降了约20dB;模拟调频(FM)微波与QPSK调制数字微波相比,也相差约10dB。从上述分析不难得出数字微波比模拟微波传输距离远的结论。如果原设计模拟MMDS微波传输距离为40km,在同样的有效发射功率、同样的天馈、同样的路由前提下,采用数字MMDS微波传输后,就能轻易地覆盖100km以上的距离。这样的覆盖范围对一个县来说已足够。

1.3 图像质量好,抗干扰能力强

由于采用了数字滤波、数字存储及再生中继技术,排除了噪声和失真积累的影响,改善了图像的信噪比,彻底消除了亮度干扰。接收机的载噪比C/N在门限值以上时,几乎可以得到无损伤的还原,虽经多级中继、转发也不会降低图像质量,因此数字电视传输的图像质量远远高于模拟电视传输的图像质量。

2.数字载波调制方式的比较

前面提到的QPSK和64QAM都是数字信号的载波调制方式。基本的数字载波调制方式有3种,即振幅键控(ASK)、频率键控(FSK)和相位键控(PSK)。QPSK属于相移键控,也叫正交移相键控或4相调制。64QAM属于振幅相位联合键控,也叫多电平正交振幅调制。经理论分析证明:在抗噪声性能上,PSK最好,FSK次之,ASK最差。在占据频谱宽度上,ASK和PSK相同,FSK是ASK的几倍。

经过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从抗噪声性能和提高信道带宽利用率的角度来看,相移键控是数字载波调制方式中最优越的一种,在省干线上,多跳调频模拟微波的改造用QPSK移相键控调制方式最合适。

64QAM是振幅相位联合键控,频带利用率最高,是一种高效率的数字微波方式,但它的抗干扰能力比QPSK差,64QAM特别适用于数字MMDS及微波传输跳数不多的模拟微波改造上。

3.干线微波的数字改造

3.1 调频模拟微波和数字微波收发信设备的比较

1)工作原理相同。模拟和数字微波都采用70MHz中频调制器,进行上变频至微波频率,再进行微波传输,只是模拟微波设备在发信中频调制后有一级限幅中放,而数字微波没有限幅中放这一级,其他部分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

2)传输带宽相同。现有模拟微波传输一套电视节目占有的带宽为f0±17MHz,而小容量数字微波传输34Mbit/s速率的信号,当中频采用QPSK调制和同步相干解调方式时,它所要求的微波通道传输带宽实际上也是f0±17MHz,因此两者的传输带宽要求是相同的。

3)模拟微波系统通道的部分传输性能指标,如幅频群时延指标等均高于数字微波传输系统通道性能要求,这无疑地减轻了模拟微波改数字微波的压力。

4)现在的模拟微波器件都是全固态化的,FET场效应器件、线性放大器等代替了过去的行波管、高压盘,为模拟微波改数字微波铺平了道路。

3.2 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频率稳定度的问题

模拟微波传输信号采用中频调频调制,变频用的本振采用微波介质稳频振荡器,其频率稳定度只能达10-4数量级。数字微波传输系统传输电视信号采用中频数字调制,经过数字压缩后的多套电视数字信号复接后对中频进行QPSK调制,上变频到微波频率进行传输。它要求微波发信机线性指标高,微波本振源的频率稳定度较高,不能低于10的-6次幂数量级,一般采用介质稳频加锁相稳频双重技术进行稳频,以达到这一要求。

2)相位噪声问题

模拟微波采用调频方式传输,对系统相位噪声要求不高,而数字微波采用QPSK调制和相干解调方式,传输数字压缩电视信号,因此要求系统的相位噪声低于-70dBc/Hz。在模拟微波系统中,即使各站本振源分别达到了这个要求,但由于各微波站中频转接,并且经过多次中继后相位噪声叠加,只有将传输设备的相位噪声降低到-95dBc/Hz以下,整个系统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3)线性功放问题

调频模拟微波的功放工作在非线性区,在早期发射机变频器的前端还要增加一个限幅放大器。数字调相(QPSK)微波要求三阶交调抑制>20dB,因此要求功放必须是线性放大器。

所以微波功放的线性度问题、微波频率稳定度问题及系统的相位噪声问题一解决,数字化改造就基本成功了。

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的探究 第5篇

广播电视的卫星信号在传输中主要有上行发射站、星载转发器、地面接收器三大模块来进行信号的传递。首先上行发射站是将经视频处理后的相关视频信号和伴音处理电路处理后的视频伴音信号混合处理在一起, 形成最终基带信号, 该部分完后, 要对中频载波的波段进行调制, 将基带信号调节为70 MHz的中频调谐波。然后将中频信号变成规定的发射频率。最后是将最终调成的频率由发射站的发射天线传输给卫星。

其次就是星载转发器在接收到地面发射站发射来的信号以后进行信号中转转发至地面接收器。目前的电视广播卫星上都有C、Ku等不同波段类型的转发系统, 在星载转发器工作时, 就是由它来接收上行发射站发射的信号, 随后向卫星电视广播的地面接收站进行下行信号的转发, 其中工作实质就是转换机。

最后就是地面接收站来进行信号的接收, 转播成电视有上行发射站最初发射的视频信号。地面的卫星电视接收站主要是由天线、卫星接收机以及高频头这三部分组成。天线负责接收卫星信号, 通过天线上的高频头把电磁波信号处理放大, 将其频率转换为950~1450 MHz的第一中频信号。随后, 转换后的中频信号通过电缆输送到卫星接收机来调节至广播电视适合的波段。最后将其转化成最初原始的复合基带信号进行加重处理。

2 我国广播电视卫星传输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1) 首先是人为操作不当引发的问题。这主要是该设备的安装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由于自身素质和责任心问题导致操作失误以及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挽救措施。此外, 还由于维修管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低, 在维修中检修不到位而造成的设备故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所以, 为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就首先需要制定出比较完备的维修管理和施工管理制度, 确保在全面细致的制度监督下最大程度的规避施工维修失误现象。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对设备建设人员和维修人员的素质培训, 提高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意识。另外, 为确保施工、维修工作的有效落实, 还要制定出比较科学规范的施工、维修工作指导办法, 确保设备建设的合理以及维修中遇到问题时能做到及时解决。

(2) 电磁干扰, 电视广播节目信号在传输中很容易受到各种不同类型电磁波的干扰, 这样就会导致传输中的电视信号波中的不同波段都受到影响。最终会导致节目信号的质量下降或者有的地区根本接收不到卫星信号。其中最为常见的电磁干扰主要是中、短波干扰、手机信号塔干扰以及各种设备上的雷达干扰。其中中波主要是干扰基带处理系统以及电源系统;短波主要是干扰高速数字基带系统以及L波段窄带传输系统;雷达主要是对卫星C波段中的下行信号 (4 GHz) 进行干扰。

所以, 要中波的影响, 需要确保整个传输系统的工作状态良好以及设置机房屏蔽或者屏蔽接地系统;对于来自短波的影响, 比较有效地措施是设置机房屏蔽和馈线屏蔽系统, 此外还可以采用半钢 (铜皮屏蔽) 输送电缆, 这都能很好做到对短波干扰的规避;对于雷达的干扰, 由于雷达的干扰信号是直接由接收天线传输到卫星传输系统, 所以, 地球站或者卫星单向收站对此根本无法克服。这种问题的出现只能和国家无线电输送相关管理部门来进行频率协调解决, 此外, 如果地球站以及卫星单向收站距离强干扰信号源较远并且这两种装置都有一定夹角, 可以适当加大接收天线的口径来进行解决。

(3) 卫星信号在输送中受到的外部因素影响, 由于卫星通信是一个几乎完全开放的传输系统, 所以, 卫星信号在输送中很容易受到很多外部条件的干扰。其中影响其传输的主要因素有通信信号之间的干扰以及太空天气对传输空间信号传输链路的影响等。其中太空的天气因素对卫星传输的影响主要是对卫星自身运转的影响、信号传播途中环境的影响以及地面站发射端和接收装置的影响, 具体表现是太阳活动中放射大量的高能粒子会致使装置中的存储器运行程序混乱、以及导致绝缘材料被电击穿而造成的装置元件损坏;信号在输送中穿过电离层或者对流层时, 会受到电离层的影响导致法拉第极化旋转装置降级, 造成地面接收站接收到的信号不好。

所以, 要想规避来自电磁波对传输信号的干扰, 除了要进一步加快对卫星信号输送设备的抗电磁波干扰技术以外, 还要注重对太空天气以及太阳活动等对卫星信号传输中干扰较大的外在天气因素的监测, 来及时做出应急规避方案, 减少对卫星信号的干扰。此外对于那些早就投入使用的卫星来说, 不仅仅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更应该考虑的是自身会不会因为年久而失去自身轨道参考, 所以还要做好对卫星以及信号传输装置的定期检修。

3 结语

目前在我国, 卫星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主要是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节目技术并存、Ku波段卫星电视信号传输和c波段卫星电视信号传输并存以及数字加密电视和数字非加密电视传输技术并存这三大主要现状。但是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其发射容量小、广播节目类型传输较少、覆盖率低等, 所以需要在科学进步的步伐中加快对新的卫星传输技术进行研究。除此之外, 还需要注重对广播电视卫星传输中遇到的问题做总结以及及时提出解决对策, 来保护卫星信号在输送中不受到外界干扰, 保证信号输送质量, 提高电视节目可观性。

参考文献

[1]奚向涛, 范建明.卫星接收信号的干扰和抗干扰[J].有线电视技术, 2007 (2) :51-53.

通信传输网络的设计与维护探究 第6篇

1 通信传输网络的发展现状

在互联网覆盖前, 通信传输主要依靠网络的分组交换来完成, 一旦该过程出现故障, 就只能通过寻找各个迂回电路来寻找解决的方法。因此, 长期以来通信的效率较低。因特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这种尴尬的局面, 它促使通信效率不断提高。因特网将通信传输设置成一个独立的网络部门, 但这种独立形式限制了信息间的交互、传输。随后出现的互联网将信息传输网络设置成一个可互相分享信息的网络联盟, 扩大了信息传输的网络空间。这样的改变促使人们将不同的传输介质联接在一起, 即当今的通信传输网络。

通信传输网络最早由干线网、汇聚网和接入网三部分组成, 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通信传输网络。但人们的消费需求在不断提高, 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业务需求, 例如人们对流量、宽带速率等的要求。以华为公司为例, 华为作为传输技术公司的领军人物, 研制了以SDH光传输技术为核心的新型传输技术, 为通信传输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2 通信传输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2.1 传输容量有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业务需求在不断增多, 尤其是人们对传输内容和传输容量的需求更是以指数型的增长模式飞速增长。包括移动、联通等国内几大运营商采用的都是华为公司的波分段设备和SDH大容量设备。虽然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容量需求, 但是, 传输容量的发展步伐仍然跟不上各种IP业务需求的增长速度。

2.2 智能化程度不高

由于通信传输网络日益复杂、庞大, 导致运营成本不断增加。为了减少资金投入, 几大运营公司都将目光转向了智能化业务, 但智能化业务却无法与当前的传输网络有效结合, 进而无法提高通信传输网络的智能化程度。

2.3 分组业务的适应能力较差

以往, 通信传输网络的核心业务是TDM, 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TDM业务逐渐被IP业务代替。IP业务的优点是分组能力强, 但现有的基于TDM技术的SDH光传输设备无法正常转化为IP的传送方式。因此, 许多传输技术公司都在研究能真正适应网络IP业务的光传输设备。

3 通信传输网络的发展前景规划

3.1 以前期市场调研和数据搜集为基础

通信传输网络技术发展规划的重要前提——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和相关数据的搜集工作, 仔细对比、论证现有的技术标准与发展目标, 并根据基本的业务需求, 总结、分析当前的市场发展趋势。只有这样, 才能最终制定好通信传输网络发展的长远规划。

3.2 根据业务需求预测规划结果

在传输网络组织上, 应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基础, 规划合理的组织方案。例如选择光缆的芯数和类型、设定设备的传输容量等。在组织和设计过程中, 应注意遵循“最短、最快”的原则, 以免出现过多的节点;部分地区可能存在需要后期扩容的情况, 因此, 可适当预先放置光缆和扩容设备。

4 通信传输网络的设计和维护对策

4.1 专人负责专门业务

随着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 新设备、新应用已不断涌入网络传输中。因此, 需要更加专业的人员参与日常通信传输设备的设计和维护。同时, 只有不断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训, 才能促使其掌握不断变化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技能, 从而提高通信传输网络的技术水平。通信传输网络最终是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 而服务质量取决于设计人员和维护人员的服务水平。经验丰富、洞察力强的维护人员能及时发现问题,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测试、排除故障。设备和网络检测光缆传输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 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自动报警, 但在业务量过多的情况下, 也会出现网络瘫痪和设备故障, 进而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4.2 制订网络维护的合理指标

网络的维护指标包括日常指标、设备维护指标和修复指标。因此, 制订网络维护的合理指标需要从3个不同的层次出发。维护人员不仅需要根据维护指标进行线路的日常保护, 还需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对于埋藏于地下的电缆, 要测量埋深, 确定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此外, 也要做好对架空光缆的保护措施。

4.3 利用通信软件实现操作和优化

通信传输网络中每个模块的工具选项和最终操作都不同。因此, 网络维护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管理系统, 它覆盖着网络传输的各个方面, 包括准确的故障报警、调度传输资源和用户体验等, 这些都离不开网络维护系统的整体优化。值得注意的是, 优化过程需要按照原始的功能模块分别优化。其中, 自动报警管理模块会检测光纤的衰减情况。如果存在衰减现象, 则需及时报警、定位故障点。此外, 还需做好故障原因分析, 从设计、维护的角度优化通信传输网络, 尽量不使相同的故障二次发生, 从而提高通信传输网络的服务质量。

4.4 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

通信设备和光缆传输的最终完善要依靠技术的不断创新。具体而言, 包括在技术操作、后期的网络优化设计和设备维护等方面的创新。要培养工作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 使其适应通信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通信企业, 可招收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 以应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对于工作人员, 要不断学习, 培养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 紧跟时代潮流, 尤其是在设备网络的设计和维护方面, 更要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适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通信网络传输技术层出不穷, 人们之间的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获得了良好的传输环境。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必然会加重传输网络的负担。光缆通信作为通信传输网络的基础, 已成为我国通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话、数字传输和移动通信等都需要依靠光缆通信网络, 一旦通信传输网络出现故障, 或无法满足数据信息的正常传输, 则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 通信传输网络的设计和维护是优化通信传输、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一环。

摘要:光缆通信已成为当今信息的主要传输方式之一, 是社会科学飞速发展的结晶, 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因此, 通信传输网络的设计和维护成为了信息传输技术中的关键。通过分析通信传输网络的发展现状, 提出了设计和维护通信传输网络的新方式。

关键词:光缆通信,网络维护,信息传输,互联网

参考文献

[1]李海英.通信传输网络的维护与设计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32) :36.

[2]何键.光缆通信传输网络维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系统工程, 2014 (04) :67.

[3]齐志军, 魏晓飞.针对通信传输网络的维护与设计进行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 2013 (14) :116.

关于油管传输射孔多级起爆技术探究 第7篇

一、多级起爆技术概述

最初解决油气井传输射孔中的夹层问题时, 多采用装配夹层枪, 通过导爆索、传爆管来传爆, 这种方法在夹层较小时有较好效果, 当夹层较长时, 就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于是, 多级起爆技术应运而生。多级起爆技术适用于夹层在30m以上的油气井中, 以油管代替夹层枪, 在上级射孔的枪尾部安装一个投棒或是压力发生装置, 在下级的射孔枪头部安装一个投棒撞击起爆器, 于是, 在上一级的射孔枪起爆后, 与之相连的导爆索就会使多级投棒撞击起爆器起爆、释放, 投棒下落撞击到夹层下边的第二级起爆器, 使得第二层位的射孔枪发射。

二、常见的多级起爆技术

1. 应用多级投棒起爆装置、撞击起爆器实现的多级起爆技术

该技术在前文中已提到过, 其基本原理就是:上一级的射孔被起爆后, 就会引起与其相连的下一级射孔头部的多级投棒起爆装置, 而该装置被引爆后会抛射出一个投棒, 其能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油管方向向下运动, 直到其撞上下一级射孔枪上的起爆器, 并引爆。这样, 多级投棒起爆装置、撞击起爆器就代替了传统的夹层枪的作用, 顺利完成传爆任务。而且, 还有一个自动延时功能, 就是在投棒下落后, 投棒内含的延时自毁器就会开始自动延时, 达到一定时间后, 该投棒的棒尖就会被自动销毁, 自动炸毁成效碎片从起爆器的排砂口中排出去, 这样, 当投棒没能顺利落到下一级起爆器上, 而是停留在夹层油管中的任意位置时, 棒尖的自动脱落就会避免造成油管损坏现象, 使得油管始终处于安全状态。当然, 这种多级起爆技术也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 若是油气井较浓稠, 那么必须适当更改自动延时时间, 考虑到油气井实际情况对夹层距离产生的影响, 及时观察井液, 若是井液过脏, 那么应立即洗井, 以免造成起爆器防砂口堵实问题。

2. 应用压力延时起爆装置的多级压力起爆技术

该技术就是在起爆装置的尾部安装一个筛管, 通过环空加压方式, 使得井内的压力在筛管的作用下都传递到起爆器, 使得起爆器引爆, 而起爆器起爆又会引爆延时体, 燃烧一段时间后再引爆射孔枪, 该技术的起爆成功率非常高, 尤其适用于新油气井的油管传输射孔。

3. 应用高能火药的多级增压起爆技术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借助油管内的液体来传递压力。增压装置在下井过程中, 会使得井内的液体受到一定压力, 而这个压力会通过进水装置传递到油管内, 进而导致油管内的气体被排出, 使得油管内充满液体。这样, 在第一级射孔枪起爆后, 油管内的压力会引发点火器, 使得高能火药燃烧, 产生高温高压气体, 并传递到下一级起爆器上, 完成下一级射孔作业。

三、多级起爆器的搭配组合方式

随着油气井开发数量的增加和多级起爆技术的成熟, 许多油气井都应用多级起爆技术, 取得良好成效, 并对该技术进行相应改良, 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如:辽河油田于1997年在茨榆坨采油厂牛87井第一次试验多级起爆射孔技术成果, 之后将该技术在辽河油田中推广应用。该技术在负压射孔的基础上, 一次可射开多个大夹层段的目的层, 解决了大夹层段射孔夹层枪传爆能力弱的缺点, 提高射孔成功率, 并显著降低射孔作业成本,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多级起爆技术中, 关键点在于引爆和传爆, 而这个过程中, 如何搭配使用起爆器是又一个重点。一般情况下有三种搭配方式:第一, 将投棒起爆器与压力起爆器搭配起来使用, 在最上面安装投棒起爆器, 在下面安装压力起爆器, 然后自下而上起爆, 首先在最底下开始, 通过加压放射起爆射孔, 然后在井口放压, 逐步起爆上面的射孔井段。这种方式不适用在气井和地层压力高的井中, 且井的倾斜度过大时也不适用。第二, 使用两个压力延时起爆器, 这种方式适用在需要特殊井上作业的油气井中, 将两个压力延时起爆器的时间设定为一样的, 具体时间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而两个起爆器不能同时起爆, 故而时间设定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论证分析。第三, 投棒起爆器与压力延时起爆器的搭配使用。这种方式与第一种比较类似, 但该方法有一个延时时间, 故而重点是时间差的设计。先引爆压力延时起爆器, 其迅速进入自动延时状态, 然后进行井口的放压和投棒工作。这种搭配方式下的投棒起爆器、压力延时起爆器各司其职, 能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而这里需要注意压力、延时时间的合理设计。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多级起爆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 能有效解决油管传输射孔中的许多问题, 完善射孔技术工艺, 降低作业成本。但该技术也有不适用的地方, 在斜度大的油气井中, 就不适用多级起爆技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石油行业的发展, 多级起爆技术将在推广应用中得到完善和推广, 填补射孔工艺中的某些空白点, 为石油行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裴楚洲, 刘绘新.连续油管传输射孔技术在磨030—H9井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0 (09) .

[2]秦玉英.连续油管喷砂射孔环空分层压裂技术在大牛地气田的应用[J].钻采工艺.2009 (04) .

中波传输技术的维护实践与应用探究 第8篇

1 中波传输技术

中波传输技术是指传输信息传播频率在100Hz~300Hz的信号传播[1],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传播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中波传输天线成为中波传输技术的重要传播形式,将中波传输技术手段分为中波单塔式、中波斜拉式、新型中波传播技术等形式[2]。现代中波传输传播技术手段的应用扩大了中波传输技术的应用范围,提高了中波传输中的传输稳定性,推进我国媒体传播行业技术水平的进步与创新应用。

2 中波传输技术应用中存在的维护问题

2.1 中波单塔式信号传输

中波单塔式信号传输手段的信号传输天线由绝缘底座、单塔式桅杆、信号发射球以及地面信号接收电网组成[3]。中波单塔式信号传输的传播桅杆设定是类似于塔式建筑,绝缘底座与单塔式桅杆垂直在地面上,桅杆上方的信号发射球以及地面信号接收器之间形成半球型的信号传播接受区域,增强中波信号传输的传播强度,扩大信号的使用范围。但中波单塔式的信号传输中绝缘底座与地面长时间接触容易使绝缘底座的绝缘性降低,影响了中波信号的传输效果。此外,中波单塔式的信号传输桅杆上的信号发射球内部的电离子数量容易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出现信号接收离子的带电性降低,对中波信号整体传输系统的信号传播强度造成影响。

2.2 中波斜拉式信号传输

中波斜拉式信号传输的是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中经常使用的第二种传播技术手段。中波斜拉式信号传输天线的组成部分主要有绝缘底座、斜拉中波信号传输单顶盒负荷传输天线、小功率信号传播阻抗如图1[4],为中波斜拉式信号传输效果图。这种中波传输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应用在中波传输整体功率性较低的信号传输中,中波信号的电流传输信号通过斜拉中波信号传输单顶盒负荷传输天线将中波频段的信号数据转换,中波传输信号在小功率传播阻抗中减小电流阻力,但当中波电流信号传播中的功率超出中波斜拉式信号传输的最大值时,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信号强度就会减弱,另一方面,中波斜拉式的信号传输天线的绝缘性降低也会造成信号流失,影响中波传输的传输效果。

2.3 新型中波传播技术

新型中波传播技术的应用是我国中波传播技术新开发的一种中波传播技术手段,这种新型中波传播技术在中波单塔式信号传播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将单塔式中波传输天线中的桅杆上增加了多重信号传播扩展器,将垂直桅杆进行信号转化传输,中波信号通过信号传输球与地面信号接收器形成完整的信号传播空间,而分布在桅杆不同层面的信号折射器将半球形的信号范围进行反射传播,在中波信号原有的信号传播范围进行信号二次传播,对中波信号传输范围进一步扩展,这种信号传输中的信号传输器与信号扩展器的传播强度受到桅杆总体接受信号强度的影响。此外,一旦信号转换区域内部的信号负荷数量过低和过大,则造成中波信号的传输信号不稳定,影响中波传输的正常进行。

3 中波传输技术的维护措施

中波传输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媒体传输行业的进步打开了广阔的信息传播途径,为了进一步保障中波传输技术的合理应用,加强中波传输技术的维护,实现中波传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依据中波传输技术类型对当前我国中波传输技术维护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中波传输技术应用中的问题,提出中波传输技术维护措施。

3.1 增强中波传输中对绝缘底座的维护

中波传输技术的维护首先从中波传播天线的绝缘底座入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绝缘底座在中波传输中的作用不仅能够保护中波传输与地面设定之间的绝缘管理,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保障不同类型的中波传播技术手段在传播过程中与传输各部分形成完整的信号传播循环体系。维护人员定期对中波传输天线的绝缘底座的绝缘性、斜拉中波信号传输单顶盒负荷传输天线等部分的绝缘功能的传输体系检测[5],降低信号传输中由于绝缘性降低,导致信号外露,影响了中波传输的信号传输效果。例如:维护人员应用绝缘检测设备对中波传输技术中的绝缘性进行检测,及时更换绝缘性较低的中波信号传输设备,保障中波信号传输的强度和稳定性。

3.2 对中波传输中整体运行系统进行定期检测

中波信号中的信号强度的维护在应用程度上也受到整体信号传播强度的影响,为了保障中波传输技术应用中中波传输的整体传播效果,对中波传播过程中的信号强度进行传输系统的整体检测。例如:维护人员为了检测中波传播中整体传播系统的合理运行[6],对中波单塔式信号传输过程进行传输信号检测,信号传输过程中,信号资讯的传播,桅杆高度对信号传播的影响,信号发射球以及地面信号接收网在中波信号传输过程中信号传播的强度和传播信号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这种整体分析措施从信号传播的整体性出发,同时对中波信号传输的各部分进行系统的信号传输分析,提高了中波信号技术应用水平。

3.3 保障中波信号传输中信号传播范围的稳定

从以上中波信号传输技术中的技术应用范围来看,不同种类的中波传输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不同,因此,保障中波信号传输中信号传播范围的稳定也是维护中波信号技术传播的重要技术措施。维护人员可以定期对不同形式的中波传输技术应用周围的信号传播强度及时进行检测,提高信号传播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设定自动信号检测手段,当中波波段的信号强度超出了中波传输技术的最大值,信号检测手段会发出警报信号,引起维护人员的注意,维护人员通过增强电压等措施,降低信号传输的强度,保障中波信号正常传输。

4 中波传输技术维护中的注意事项

中波传输技术维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主要从技术和人员角度分析。首先,中波传输的技术维护是为了保障中波传输整体系统的传输效果正常运行,因此,维护人员进行中波传输技术维护时,应当以中波传输整体性为主,保障信号传输的正常;其次,中波传输技术的维护也应当注重维护人员自身的安全性,提高维护人员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推进中波传输安全传输。

5 结论

随着我国现代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现代传媒技术水平也逐步提高,中波通信在现代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程度逐步加深,对中波传输技术水平中的技术维护和实践应用的探究,在现有传播技术基础上对中波传输技术进行创新探究,促进现代传媒技术手段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长线列红外中长波图像融合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4.

[2]于凤静.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3]胡东丽.中(云南)越边境无线电频率使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

[4]许志坚.中波天馈线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探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6(1):120,122.

[5]罗斌滨,苏腾云,潘壮志.大功率中波发射台运行维护和管理研析[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1):74-77.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数据传输方案探究 第9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通信系统,多元数据,数据传输

1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数据传输的内容与设计

通过前面的分析,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数据传输的主要内容需要满足:收费系统业务数据传递、图像监控系统数据传递;监控系统中心与场外设备的数据传递;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的数据传递, 如:办公自动化的数据传递;收费系统的视频信号的处理与传递;会议电话系统数据传递;业务电话、传真、指令电话的数据传递。综合这些业务新需求, 按照工程经验其数据传递的数据量如下:各种电话业务的数据传递需要300kpbs, 监控系统最大的数量为50kpbs (以5套远程设备为例) , 收费系统最大数据传递量为5Mbps, 信息系统正常的传递量为1Mbps, 闭路电视系统 (视频) 最大数据量为4Mbps, 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通信系统的数量, 因此通信方案的最大带宽为9.35Mbps, 其中大部分满足的是数据业务。

2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采用的传输技术与特点

按照前面的分析, 高速公路光传输系统主要是以传递数据为主要任务, 电话业务仅仅是一小部分。所以光传输的系统只要可以满足数据传输就可以满足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功能需求。在高速公路的数据业务中, 除了点对点数据传递外, 还具有大量的点对点、多点对多点、对点对对点的数据传输, 如视频数据、收费管理等, 需要数据传输系统提供对上述传输方式的支持, 并具有良好的功能。

随着网络性技术的发展, 引发了大量基于IP的数据业务进入数据传输中, 窄带网络也被宽带网络技术所取代成为了数据传输的主要技术。宽带业务对整个通信系统数据传输的方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面向电路优化的传统SDH网络方案, 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数据业务的需求, 在宽带利用、网络构建成本、业务传输速度、满足灵活性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数据传输的需求。虽然SDH技术在不断改进, 但是其固有的连接特性并没有改变, 这就使得其在办理数据业务时不能完全满足业务需要的改变。因此在构建高速公路的通信系统数据传输方案的时候可以选择以太网络为主要技术措施。以太网技术在网络组建、端到端业务实现、传输质量、管理优势、稳定性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其优势, 完全可以满足各类型的数据传输业务。在语音、视频、数据相融合的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中, 以太网络可以发挥其优势, 可以降低网络维护的费用要求, 提高通信网络的传输效率, 为高速公路数据业务提供必要的支持。

利用以太网技术成本低、结构简单、扩展方便、可以实现IP包的分组传输以及处理等。以太网技术在网络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与普及, 都证明了以太网技术优势。QoS技术针对各种不同的需求可以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 如:组建专线宽带、降低错误率、降低延时性等, 完全可以替代专门的语音系统与视频系统数据传输质量, 因此可以满足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需求。

3 基于以太网的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数据传输方案

以太网近似的应用和新功能的不断增加, 使得传统的各种业务包括了语音、视频图像等不断地进入到以太网的系统中, 并为其提供了更好的传输性能,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优势的拓展保证了各种应用功能的稳定运行。当前, 视频与语音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使得以太网成为多种数据传输的重要技术措施。在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中, 视频编码器已经成为了工程中的主要数字处理设备, 语音电话网络也在高速公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此基础上采用以太网作为数据传输的方案已经水到渠成, 其整体网络的实现方式如下:

主要传输系统构成, 光纤传输系统采用的是SDH光同步数字传输系统为系统的主干, 设计的传输速度为STM-4等级, 采用保护方式为1+1.区域通信中心设置采用的是分插复用器。

分段传输系统构成, 各个区域的光纤传输系统以及各个路段到区域通信中心的光纤网络是以太网, 各个路段设置有采集信息的集中设备, 从各个收费站到信息集中点利用100M的速率进行传输, 从信息集中点到区域采集中心则是1000M速率。各个通信站设置的有三层交换机结构, 信息集中点和路段的采集终端利用三层汇聚交换模式, 区域中心则是利用高等级路由交换机来实现功能。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信息汇集中心上设置了双通道设备互为备用。利用此种结构方案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就可利用以太网完成, 数据传输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方便可靠, 同时为系统的扩容增加了冗余的部分, 可以适应高速公路长度不等、区域跨度大的特征。

程控数字交换系统构成, 在区域处理中心, 设置有SPC设备。交换系统可以采用新一代的程控交换机, 组成综合性的数据处理网络, 主要负责整个网络的电话通信和视频交换业务, 并具有公共系统编码设施, 并实现完整的性能与系统透明度。交换机提供的是V5.2接口性能, 远端各站点的电环通过交换机V5接口和IP接入以太网络。

数据传输的实现, 区域中心的路由器提供区域系统与高等级控制中心完成数据传递, 其他本区域内的所有监控与收费数据传输通道都采用10/100M的网络通道。在ADM设备上设置有专用的网络接口来代替2M支路板, 收费系统、视频系统图、办公指令等都通过这个计算机网络完成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 这样的系统为今后的业务增长预留了空间, 只要调整每个通道的传输带宽就可以满足管理和运行中机电系统的数据业务需求, 且不需要增加过多的设备投入。

系统中各个通信站设置均为三层交换机, 设置信息中心点和路段中心点也是三层交换机结构, 区域中采用的是高端的路由交换机。这样就可以将多元数据源汇集在一起, 实现了视频、语音、数据都可以通过这样的网络实现传输。在三网合一的应用中, 利用设备分流将语音、视频、数据这三种不同的传输需求设置为不同的优先等级, 同时保证高等级的语音报文在网络出现繁忙的时候获得优先的服务, 以此将低语音通信的传输延时。网络设备还可以提供对数据流量的控制以降低网络的用度, 防止其出现堵塞, 同时保证网络堵塞的时候需要优先通信的数据优先传递, 以此降低重要数据的延时和延时抖动等情况, 这样设计可以保证数据在敏感时段的传输效率, 保证其传输的质量提高管理效果。

4 结语

综合来看, 以太网技术为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数据传输方案提供了新的方案选择, 此种以太网技术可以帮助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中的语音、视频、数据信号的传递, 通过以太网技术构建一个多层次、分布式控制网络, 进而保障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数据的传输。

参考文献

[1]王彤.吐乌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改造[J].中国交通信息技术, 2008 (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传输探究】相关文章:

关于Wi-Fi网络中的冗余传输策略探究09-11

电能传输05-06

传输原理05-13

传输业务05-18

广电传输05-26

传输监控05-30

传输电路06-30

语音传输07-02

传输手段07-05

中兴传输07-05

上一篇:企业人才培训下一篇: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