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范文

2024-08-18

温州经济范文(精选12篇)

温州经济 第1篇

纵轴上, 与一贯站在经济增长领跑线的昔日辉煌相比, 温州经济不温不火的势头渐显, 以往不断突破经济桎梏的锐利锋芒, 隐约透出平滑之意。横轴上, 天津、唐山这些“新领军城市”已是突飞猛进, 连东北老工业区也进行了“颠覆式的战略转身”。经济新贵冒出的速度, 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一个转身, 他们正在涂抹的经济蓝图已是气势磅礴。但是, 温州的发展不紧不慢。2009年的统计年鉴显示, 温州市市生产总值 (GDP) 2527亿元, 比上年增长8.5%, 这样的增长水平, 在省内也算排后, GDP总量仅比第四名绍兴市多152亿元。温州近十年来35%的投资率, 也比全省47%、全国67%的数字逊色不少。

当天津、唐山等出其不意地表现出后发优势时, 温州经济的先发优势持续性反而并不那么明显。其中, 根本的症结在于温州的创新性不足, 并没有紧紧踏准时代的节拍。创新上, 别人在飞快地跑, 温州在迟缓地走, 差距怎能不越拉越大?

温州创新缺乏后劲, 首要表现在政策层面创新意识淡薄。尽管温州经济在政策层面也强调与时俱进, 强调为中小企业转型提供更为有利的政策、投资环境。但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初期相比, 领导者少了几分敢干、敢想的冲劲。改革开放初期, 很多政策模棱两可, 左右摇摆, 温州的领导干部冒着被罚甚至丢掉乌纱帽的危险, 顶着重重压力, 在政策上为温州经济发展提前开绿灯, 为温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如今, 改革到了深水区, 不再摸着石头过河, 领导干部反而更倾向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他们宁可中规中矩地执行, 也不愿创新。遇到困难, 能躲就躲, 能拖就拖。遇到利益博弈, 政府各部门扯皮事件屡见不鲜, 本应快刀斩乱麻的项目决策因互相推诿而拍不了板。

土地资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些年, 国家、省里很多项目, 都是直接给地方划拨土地指标, 外面各个地方奔着跑着争项目, 温州很多干部不善用、不会用甚至不愿用好中央、省里的政策, 以至错过了很多机遇。从天津、营口、大连一路下来, 这些沿海城市早在好些年前就轰轰烈烈推进围垦, 温州这项工作虽然起步较早, 但直到这两年才有了大动作, 围垦区开发利用不及时, 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报告称, “从发展空间来看……2002年以来, 滨海园区15平方公里启动建设, 但无法为大发展提供足够的土地储备;2009年启动建设的民科基地也只能满足今后3年的发展需要。过去几年, 由于空间制约, 一些规模以上企业外迁, 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引不进, 影响了发展后劲。”

温州经济宏观管理体制创新匮乏, 导致温州经济很多方面起了大早, 赶了晚市, 先发优势越来越弱。

除了经济宏观管理体制不足, 温州经济的主体——温州民营经济也本身也遭遇了发展瓶颈, 商业模式、技术、管理以及投资等方面创新乏力。

如今, 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人跳出固有思维, 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路径外, 绝大多数温州民营企业家不是原地摇摆, 就是杂乱无章, 并没有找到新的商业模式。温州人做生意更擅长野蛮生长, 即便把地摊和商铺升级换代成大商场、综合性批发市场, 即便采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聘请高素质的经理人管理企业, 表面的改弦更张不过是换了一种外壳, 难以掩饰发展的后继无力。

“小商品、大市场”的产业格局经不起外部的风吹雨打, 制造业升级喊了不少年, 可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 很多温州企业元气大伤。接踵而来的“用工荒”、“加薪潮”又让不少温州企业喊苦。除了转型, 他们找不到更好的救赎方式。但转型需要时间积累, 也有阵痛, 这对于温州企业是不容小觑的考验。

同时, 传统产业没落前, 温州人还没有找到赖以生存的“新大陆”。2009年有7万名温州人加入创业者的行列, 但多数人只是重走前人老路, 创新者几无。“十大振兴产业”温州寥寥无几, 不仅重工业和文化产业上乏力, 也未赶上互联网等新兴经济的潮流。互联网经济新贵行列里, 难觅温州人踪影。

传统制造领域的节节败退和新兴市场的把握不足, 致使数十年积攒的财富无法找到增长突破口, 温州资本只能频频进出房地产、矿产、重金属等投资性领域。房地产、矿产、重金属, 前者事关民生, 后关社稷, 是政策最愿光顾的地方, 一个“国退民进”的浪头打过来没几年, “国进民退”的浪头又撵过来。未来, 会打什么浪, 谁也摸不准。山西温州煤老板的没落已是证明。政策导向下的特殊行业, 温州的民间资本并不占有太多的话语权与控制权。然而, 虽知风险利润并存, 越来越迷失方向感的温州商人沉沦其中, 无力自拔。

有感温州经济发展模式 第2篇

温州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分析、总结和阐述,指出了诸如民营企业经营的灵活性,遍布全国的销售网,“小商品大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我认为上述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充分。温州经济的成功发展主要得益于四个关键要素作用的发挥,这四个关键要素是:核心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产业集群

及民间商会作用的发挥、温州文化(温州人吃苦耐劳的社会文化)及企业家精神(温州人“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精神)作用的发挥、温州市政府促进作用(在各个时期正确大胆的政策导向)的发挥。这四个关键驱动因素就像是一辆汽车的四个轮子,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高速前进。从理论上讲,这四个关键驱动因素形成了温州民营经济的钻石模型。

温州模式是在不断发展的,我总结为--过去的模式、现在的模式、将来的模式。三种模式的简单描述见下表。

------------------------------

模式/定义/生产要素整合/产业集群/温州文化与企业家精神/政府作用

过去/资本积累/劳动力/块状经济/重商 创业/保护、扶持

现在/产业提升/资金、技术/优势产业/进取 学习/政策引导

未来/全球竞争与合作/区域品牌/集群优势/开放 创新/市场规制

------------------------------

一、过去的模式(1978—1992年),是原始资本积累模式

1.生产要素作用:对劳动力进行合理的配置,一部分人员从事家庭工业,一部分人员走出温州形成遍及全国的销售大军。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民从耕地上转移出来,温州人坚持“自我改革、自求发展、自我投资、自我建设”的方针,采用简单的、分散的、以外延扩大为主的数量增长式的粗放型经济与温州手工业小城市的传统经济相结合,大力发展家庭工业;还有近10万农民跨出家门从事个体供销服务,他们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搜集市场信息,签订供货合同,采购温州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和机器设备等物资,推销温州产品,开拓新市场。

2.产业集群的作用:表现为精细的社会化分工和协作而形成的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特色的块状经济。温州的企业在产业内部分工协作方面,体现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价值链的垂直协作形式。由于温州企业在发展初期的自有资金、人员、技术都较低,只能从事经过充分细分的产业链中的某一个环节的产品制造,促使产业价值链的分工非常细,形成“块状经济”。

3.温州文化及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温州的文化是瓯越文化,提倡经世致用,讲求事功,反对离开“功利”而言“道义”,主张“功利与仁义并存”,强调个性、个体和能力,表现为对富裕生活的追求,以及为拥有财富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企业家精神表现为艰苦创业精神,很少有企业进行分红,资金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

4.政府的作用:表现为对民营经济予以保护和扶持,明确个体私营经济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经济。

二、现在的模式(1993—2003年),是正在形成的模式,即产业提升模式

1.生产要素作用:是资金和技术的驱动,对厂房和设备的大量投资,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设备,技术水平随之提高,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温州企业具有了资金优势。温州的企业将资金投资于建造现代化的厂房和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设备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管理,促进了企业技术、工艺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手段的进步,从而保证了生产的标准化和质量的稳定提高。

2.产业集群与民间商会的作用:产业集群的作用表现为以低压电器、服装、鞋革、打火机和眼镜五大优势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的雏形,相关的配套产业尚未具备产业优势,产业集群的外在规模经济性开始体现。民间行业商会作用体现在行业自律、拓展市场、协调关系等方面,促进了五大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行业自律工作:质量认证,质量检测,制订实施地方性行业技术标准,新产品维权,同行议价。拓展市场工作:举办展览会,组团参加国际展销会等。协调关系工作:协调企业与政府关系以及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

3.温州文化及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温州文化表现为富而思进,不小富即安。企业家精神表现为强烈的学习精神及灵敏的市场反应速度,不断模仿国际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方式,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政府的作用: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对优势产业进行引导,建立相关的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将来的模式是全球竞争与合作模式

1.生产要素作用:创立国际品牌和区域品牌,此阶段的竞争已经不是生产能力的竞争,而是产品附加价值的品牌竞争,只有具备更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结合温州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状况,应该塑造区域品牌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

2.产业集群和民间商会的作用:产业加工区的国际竞争力已经确立,五大优势产业成为世界加工中心,并建立了全球经营网络,相关配套产业也具备了产业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现实显现,区域经济持续繁荣;民间商会在促进企业国际化经营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同业商会将企业组织起来,统一参加相关的活动,向国际推出“温州制造”概念,创立区域品牌。

3.温州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温州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变封闭为开放,开始与世界不同文化融合,表现为温州人不再仅仅是依靠温州人自己形成的网络,而是融入国际经营网络。企业家精神表现为创新精神及成就欲,对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的不断创新,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4.政府的作用:发挥市场规制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环境。

温州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 第3篇

随着美国“次债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风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已受到“侵蚀”,并逐步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蔓延。受国内宏观调控的叠加影响,温州长期以来单纯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一、温州“困局”

1978—2007年,温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长到2145亿元,年均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38元提高到28362元,年均增长13.8%;财政收入从1.35亿元提高到293.3亿元,年均增长20.4%。进入新世纪以后,靠低成本、低价格、粗放型发展的“温州模式”已明显后劲不足。一是总量增长乏力。温州占浙江省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8.6%增长到2001年的13.4%,之后以年均下降0.3个百分点的速度进入“下降通道”,到2007年仅占11.58%;温州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0.42%增长到2003年的0.89%后,始终在0.88%左右徘徊不前。二是产业结构升级缓慢。1990—2000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但2000—2007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年均仅提高0.64个百分点,到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2∶54.2∶42.6。工业产业结构内部“代际锁定”现象非常明显:1990—2007年,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电气、皮革、纺织服装、塑料、通用设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一直稳居位居温州工业产值“排行榜”前10名(2007年前10大行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5.19%),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始终发展乏力。

二、温州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

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和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是温州经济长期粗放型增长的集中体现。转变发展观念,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探索科学发展之路,才是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之所在。总体来说,温州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必须紧抓“3+1”的优化升级路径。

所谓“3”,就是优势特色轻工产业的提升、机械装备业的集群化和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所谓“1”,就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

优势特色轻工产业提升:从加工制造走向“价值链”的两个高端。受土地、劳动力、资源环境约束和商务成本持续上升的影响,温州加工制造业已失去了比较优势,应逐步有序迁移到要素成本更低、更靠近消费市场的中西部地区甚至发展中国家(地区)。温州本地优势特色轻工产业应注重做强价值链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加强物流、电子商务和展示贸易平台等行业链基础设施建设。

机械装备业的集群化: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做好模具、紧固件、不锈钢、表面处理等基础产业的园区规划、选址、建设,继续推进大小门石化基地建设,完善产业链的上游原材料和基础配套;电工电气产业应在低压电器的基础上,将中高压和成套设备生产企业吸引“回流”,“横向”拓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设备生产,形成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引导汽摩配企业向专业化生产发展,积极引进整车生产企业,形成“前向”发展;船舶向大吨位、高科技方向发展,并积极引进船用发动机等装备产品生产企业,实现“后向”延伸;规划落实食品药品、包装等轻工机械园区,引导企业“集聚”发展。

新兴产业的集聚:目前温州的情况是,新材料、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散落在各县(市、区)的有关工业园区、基地之中,缺乏发展高新技术的公共支撑平台和氛围,也没有形势集聚效应。因此,经贸、科技、发改等政府部门应联合进行调研,摸清产业“家底”,了解企业有关诉求,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处于快速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温州经济的未来培育和储备新的增长点。

温州鞋业发展总部经济的探讨 第4篇

“总部经济”是对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特定区域集聚所形成的总部集群这一区域经济现象的理论揭示, 是我国学者赵弘等在吸收西方区域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经济学理论。在总部经济的概念和内涵方面, 赵弘认为,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 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 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藕合, 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一、温州鞋业现状

(一) 产品层次低, 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薄弱

温州虽然出现了像“康奈”、“奥康”、“红蜻蜒”、“吉尔达”等部分全国知名乃至世界知名品牌, 这些企业也进行了一定的产品研发投入和品牌营销, 但绝大多数企业生产的仍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 且出口产品多以OEM方式进行, 没有自己的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意识, 区域产品替代性强, 容易被其他地区复制。

(二) 生产要素缺乏, 鞋业成本上升, 制约温州鞋业发展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国家对中西部发展的支持, 温州鞋革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约20%-30%, 有的岗位甚至更多, 很多企业出现用工荒等问题。土地方面, 民营经济活跃, 拥有庞大企业群, 地价不断飙升, 给温州鞋业带来空前的成本压力。面对昂贵的土地价格, 一些温州制鞋企业选择离开温州。

二、温州发展鞋业总部经济的优劣势分析

(一) 优势

在优势方面, 除了相对于其他区域的经济、交通和地理位置优势外, 还有以下几点。

1.温州鞋业发展历史悠久, 已成为“中国鞋都”, 鞋业行业集群已形成, 产业链成熟, 领头企业突出。温州鞋业已集中中国名牌企业7家, 中国驰名商标企业36家, 中国真皮领先鞋王3家, 中国真皮鞋王5家。同时, 这些企业已经开始或考虑将企业总部与企业生产分离, 将本企业的生产进行外包, 本企业主要经营产品研发、营销和品牌塑造。

2.温州企业家资源丰富, 有良好的创业氛围。温州人善于把强烈的经商意识和手工业传统等人文资源组合起来, 几乎人人都想当老板, 而且敢于做大。温州的地域文化使其具有特别丰富的企业家人才资源, 而丰富的企业家人才资源对于地域总部经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3.企业家社会地位高, 参政机会多, 不少企业家成为人大代表, 所提议案得到重视。企业家参政议政意识意味着企业家的社会性得到了强化。企业家的社会性对于中心地域构成总部经济非常重要。因为总部经济形成的当事人特点不但需要量的集聚, 更在于他们质的提升, 其重要内容就是社会性。企业家的社会性首先就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家有社会责任就会有意识地推动企业所在地域的整体繁荣, 反对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企业家的社会性还表现在企业之间利益的共享意识, 他们认识到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为抱团取暖的关系, 企业之间的博弈也是非零和博弈, 不能以侵吞对方利益为生存方式;企业家的社会性还反映在企业家作为社会公众人物所承担的标杆形象的自我意识, 这一意识将决定企业在总部经济形成过程中正面的动力学意义上的作用。如果所在地域的企业家群体具有这方面的意识, 则企业家就容易抱团, 容易选择利益均沾、优势共享, 能吸引企业家向该地域集中, 从而创造了总部经济形成的最重要的基础。

4.对总部经济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在政府层面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了正面的支持和选择。温州 (鹿城) 总部经济园早已开启《温州 (鹿城) 总部经济园企业入园暂行规定》, 它的运作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 政府主张、提倡发展总部经济。

5.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形成了倒逼机制。当前, 制鞋行业利润已大大趋低, 环保制约却被大大地强化, 生态温州建设以及温州土地紧缺的现状, 使得生产性制鞋业在温州发展阻力空前。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倒逼机制。它逼迫着该行业从现有的集群形态中走出, 利用地域企业在我国制鞋企业的领袖地位, 快速升级转型为总部经济。

(二) 劣势

1.产品低端同质。温州鹿城区制鞋作为企业规模的确已能领先国内同行业, 但是作为产品品质来说尚处于国际落后地位, 它的生产方式也多倾向于相互模仿阶段, 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2.温州鞋业多数为家族制企业, 缺乏对职业经理人的信任,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尚未建立,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不足, 这将阻碍企业管理、投融资、研发、销售等服务与生产的剥离。

3.温州制鞋业高端人才缺乏, 区域内没有相关专业实力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温州大学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现已开设相关专业, 但温州区域内尚缺乏理工类的本科院校, 在鞋业基础研究方面薄弱。

4.产业总部经济配套的专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体系欠缺。高端服务体系包括高端金融、会计、法律、中介、物流和营销等。

5.政府、行业协会对企业品牌打造服务不足, 制鞋业专业化市场发展不足, 温州还未形成有效定期新产品、流行产品统一发布市场, 行业展销会规模以及影响力不足。

三、温州发展鞋业总部经济的建议

(一) 温州现有规划总部经济园位于西片中国鞋都三期的正岙村, 区位生态环境较差, 离温州行政中心、商务中心、会展中心以及机场都较远, 且交通不便, 不能有效凸显企业总部地位, 对外吸引力较差, 因此需要重新规划企业总部区域。建议在杨府山商务中心片区或东部瓯江口区域设立新的总部区域, 集中规划新的鞋业总部楼宇群, 并给予金融和税收方面的优惠。

(二) 政府和行业协会要以技术、人才和市场为主要抓手, 为鞋业总部经济形成提供服务。1.尽快在区域内建立一所理工类本科院校, 培养行业高端人才, 并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与国外专业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进行委托研发。2.制定专业人才引进方面的优惠政策, 对有关人员的入住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补贴等问题, 应做出明确规定, 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3.形成定期新产品和流行产品的统一发布市场, 重点支持在温州举办鞋类会展, 并精心组织和策划宣传, 扩大其影响力。同时成立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交易中心, 如鞋类企业商贸中心, 鞋类企业网络销售采购平台。

(三) 建立高端生产服务体系。高端生产服务体系覆盖金融、保险、会展、商贸、航运、物流、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公关、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整合现有鞋业企业资源, 培育或引进高端法律、金融、物流等大公司, 由协会出面与相关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全面提升行业综合服务能力。

学习“温州精神”力促黎平经济发展 第5篇

作者吴胜贤

温州的经济发展,以“温州模式”而闻名全国。

温州的成功,在于他们依靠家庭工业和手工业相对发达的传统优势,抓住改革开放和国家政策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主体、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笔者前不久到温州考察学习,感受颇深。温州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民众思想意识之前卫,发展思路之开阔,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再认识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

温州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率先发展,一是敢于实践不争论。他们本着“不唯成分看实践,不抠比例看发展,不限速度看效益”的发展方略,坚持实事求是,只做不说,多做少说,不争论,不动摇。二是敢于吃苦不怕难。温州既没有资源,也没有销售市场,属于“两头在外”,但为发展自己,他们信奉苦熬不如苦干、苦干不如巧干、后进不如先进、先进不如冠军。三是敢于尝试不怕错。对于改革实践中的新生事物,不论股份制企业、乡镇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他们都允许试、允许改、允许干、允许失败、允许犯错误。

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温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发展上,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通过“先放开后引导,先搞活后规范,先发展后提高”的思想,不断促进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完善,进而使温州小型、分散的流通服务业和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业扩展到工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信息咨询等产业的大多数领域,并表现出强劲的投资能力。温州很多投资数千万元的公益项目,都是由民营企业投资兴建和兴办的。

“温州经验在市场”。温州的产品之所以有着强劲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规模市场体系。本地市场向集中化大规模发展。在全市500多个专业市场中,超亿元的市场有57个,并在全国各地建立规模化的连锁制、代理制、配送制等无形市场。二是规模生产基地。

温州产品在国内外大市场的导向下,形成一镇一品、一县几品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新桥镇为鞋类生产基地,日产鞋50万双,出口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金乡是商标、徽章、塑卡、红膜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全国29个省市区。三是规模企业群体。温州的工业企业大都属家庭式的工厂,单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不多、产值不高。如目前温州有鞋类生产企业4327家,服装生产企业2900多家,打火机生产企业2700多家,商标类生产企业近3000家等。这些企业按照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要求,有的生产原材料,有的从事某一种或某几种工序加工,有的直接为大企业配套生产,形成以市场交换为纽带的企业群体。

“温州模式”的精髓是“温州精神”

“温州模式”的精髓,其实就是温州人的精神。我们向温州人学习,关键是要学习温州人的精神。

胡锦涛同志对温州人有过这样的评价:“世界的人都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沿海靠山赋予他们这种开放的精神、冒险的精神,最主要的是温州人能吃苦。”有名的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老总周大虎当年举家创业,一家人挤在一间无窗无门仅7平方米的小屋,“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这是温州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国家银行不给贷款,他们就创办信用社、基金会,发展民间金融,实行浮动利率,自己给自己找资金;城里的国有商场不卖温州产品,他们就把国有商场的柜台租下来自己卖。这是温州人不等不靠,依靠自己求发展的自主精神。据统计,每年温州有200万人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经商做生意,其中40%在海外,“有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这是温州人不安分、不守旧的开拓精神。王钧瑶等从外地回家没有航班,竟然创造性地想出了包飞机,自己开辟了航线;范鸣强携妻儿到北京旅游,灵感一来,竟在北京天安门城楼旁开了一家“马列书店”。这是温州人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温州之所以成为我国思想最为解放、观念创新最为活跃、经济最为发展的地区之一,正是因为依靠这些“精神”做“支撑点”,走出一条“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路子。他们眼界善于从世界的角度去构思自己的发展定位;办法活善于借用各方面的力量发展自己;主意正从不因无谓的争论而丧失大好的发展机遇。

“温州精神”与黎平经济发展

结合温州看黎平,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经济的发展实质是人思想观念的超前;经济落后的实质同样也是人思想观念落后的结果。

面对温州,我们反思黎平,便可以看到,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还随处可见,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还大有市场,夸夸其谈的“口头改革”也屡见不鲜。“超常规”发展必须配以“超常规思维”,“创奇迹”的速度必须得有“创奇迹”的观念。墨守成规、自我封闭、患得患失,不可能实现“超常规”发展;整体素质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也不可能实现“超常规”发展。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优先发展黎平旅游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确立,为黎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难得的“双重机遇”,黎平县委、县政府确定了“把黎平建设成大西南南下出海大通道哈交通枢纽和把黎平打造成为“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建设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黎平经济的发展,可以从生态工业着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和电力能源产业,把黎平建设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生物技术基地等,标志黎平干部群众以把“温州精神”拿来为我所用。

发扬温州人精神率先走出经济困境 第6篇

拓市场保增长

赵一德市长说,能不能突破市场的局限,解决市场空间问题,是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温州人有捕捉市场的灵敏嗅觉、创造市场的独特本领和开拓市场的强大网络。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将把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增加订单、抢占市场。特别要组织企业、商会和行业协会“抱团”开拓市场,支持在外温州人利用已有的市场网络销售温州产品,争取两年内创建100家“温州名品购物中心”。

搭平台拓空间

赵一德市长指出,拓展发展空间,对温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个“发展空间”有多层含义,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更包括产业、资本、科技等领域的空间。一是以落实扩大内需方针为契机,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投资增长的新空间。二是以沿海产业带建设为抓手,推动产业布局的优化,拓展产业集聚的新空间。沿海产业带内的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已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今年将推出5000亩工业用地招拍挂,争取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三是以实施大都市区战略为导向,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四是以启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试点为动力,加强金融改革创新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拓展要素支持的新空间。

抓转型促提升

赵一德市长说,产业转型升级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必须抓紧抓好的大事。一是坚持增量推动和存量提升相结合。加大存量调整力度,加快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二是坚持正向拉动与倒逼机制相结合。把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重组整合和淘汰落后产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培育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四是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发展“总部经济”,吸引温商回归、努力促进温州人经济与温州经济互动发展。

树信心强动力

温州经济 第7篇

一、以低碳理念引领温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分析

(一) 各种制约因素是温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背景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所出现的各种制约因素成为温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背景,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⒈资源要素的限制[2]。温州市人均陆域面积少, 平原和盆地比例不高, 人均耕地只有0.47亩,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全省平均水平的1/2, 土地资源非常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导致温州地价上涨, 投资成本增高, 一方面影响本地产业和企业规模的发展;另一方面影响外地和国外大型企业到温州投资的积极性, 严重影响了温州经济的发展。温州的高级人才缺口很大, 从2010年发布的温州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来看, 温州的人力资源状况与其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其中单位就业人员中高学历、高技术职称和高技术等级的人员所占比例不仅比深圳、上海、杭州等经济发达城市低, 甚至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温州长期以家缘、亲缘或地缘为纽带而形成的家族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 与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称。加上有关引进人才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 使“人难引, 留人难”的现状没有改观。⒉生态环境的恶化。温州大多数企业规模小、产业技术水平低, 对污染物的控制和处理水平差, 导致温州经济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 也造成了对资源的大量掠夺、浪费, 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恶化。据温州市2010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温州平原河网以Ⅴ~劣于Ⅴ类水质为主, 大部分河段污染严重, 已丧失使用功能, 市区内河段污染严重, 水质较差, 局部河段水质发黑、发臭。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状况总体趋重。温州市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 酸雨污染严重。温州市区城市交通噪声和功能区噪声污染仍然严重。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无害化集中处置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未达到国家平均标准。

(二) 产业发展质量低是温州经济的显著劣势

经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温州已经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以市场为依托、以购销员为骨干的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格局, 这种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在各种制约因素的作用下, 温州经济呈现出产业发展质量低的整体劣势。温州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 占整体比重98.9%。产业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 技术水平低, 产品的附加值和加工度不高, 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效益低、利润微薄、对劳动力资源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 以质优价低为其主要竞争优势, 在全国行业地位中处于价值链的末端, 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价值链高端产业升级步履缓慢, 企业的创新能力差。温州的私营企业大多是以家缘、亲缘或地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资本具有内源性和封闭性, 这与市场经济要求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流动性和开放性不相符。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还长期存在产业优化升级困难, 经济增长缓慢, 技术进步滞后, 与外资企业对接和对流困难等问题。

(三) 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温州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国家已经明确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要把应对气候变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预示将由“节能减排”转变为“节能减碳”。“十二五”时期, 温州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已经进入整体推进阶段, 对城市功能的提质和宜居性诉求愈加强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指导温州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的总体方针。目前, 温州人均GDP已经突破5000美元的大关, 开始步入中等发达经济体的行列, 而人均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加快转变高度依赖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 温州应及早确立“节能减碳”的方向, 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抓手, 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步伐, 积极探索在有约束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和模式, 并为我国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路提供参考。从这个角度来看, 温州以低碳理念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先行先试、引领发展的积极意义。

二、以低碳理念引领温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

低碳, 是指较低 (更低) 的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为主) 排放。低碳理念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体现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以低碳理念引领温州经济转型升级, 其主要的实现路径包括:

(一) 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基础。温州市应充分统筹各种科技资源, 形成有利于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转化的平台体系。一是要重视低碳技术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按照“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的基本方针, 加大人才引进和开发力度, 充分发挥温州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优势, 为低碳技术人才体系的形成和使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提高低碳技术的研发能力。充分挖掘温州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潜在优势, 掌握清洁煤技术、新能源发电方式等低碳技术的核心技术, 对收集并储存碳分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开展研究。

(二) 建立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温州经济转型升级的主线, 建立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结构是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 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⒈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 同时不断探索各个产业链条上的技术工艺过程及管理制度革新, 加快企业联合重组, 改善企业组织结构, 组建若干大型企业集团, 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严格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要求, 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实现有序健康的发展。⒉坚持“节能优先, 效率为主”, 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 加大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力度, 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尽快进入能源多元化阶段。大力培育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业, 发展节能节电和环保产业。⒊抓好节约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 大力提高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水平。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特别是再生物资的回收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发展资源再生利用的静脉产业, 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⒋注重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 以创新创意产业为方向, 加快创新要素集聚, 加快发展创意产业, 激发创业活力, 加快发展休闲、医疗、教育、文化、科研、营销等现代服务业和2.5次产业, 着力打造都市型产业聚集区, 打造天下温商总部, 从而提高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 提高城市档次和品味。

(三) 发展低碳经济实践示范区

2007年, 温州市颁布了《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秉持生态立市的理念和发展战略, 温州生态环境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发展低碳经济实践示范区将为温州生态市建设赋予新的内涵, 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在温州生态市的建设中, 可以充分发挥低碳经济实践示范区的“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作用。低碳经济实践示范区的建设可以从低碳能源、低碳产业和低碳生活, 三管齐下[3]。在能源方面, 实现滨海园区集中供热, 开展合成革行业和纺织印染行业的余热回收利用、冷凝水回收再利用, 推广天然气能源, 综合利用污泥燃烧发电, 开发太阳能等零碳能源等。通过产业升级、传统产业生态改造、环保节能产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 发展低碳产业。还要从生活点滴倡导低碳的方式。在低碳示范社区, 推广使用低碳能源, 提高燃气和天然气普及率。在低碳城市建设中, 提高城市绿化率, 提高废弃物处理率。加强对企业家的教育, “节能减碳”的认识深入人心, 有效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之,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强调的是政府、市场、企业及居民之间形成的合力, 促进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消费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变, 来实现发展与低碳的双赢。只有以低碳理念引领温州经济转型升级, 才是实现温州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必然选择, 才能把温州建设成为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

摘要:温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背景主要表现在资源要素的限制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两个方面。在各种制约因素的作用下, 温州经济呈现出产业发展质量低的整体劣势,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温州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以低碳理念引领温州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实现路径包括: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实践示范区。

关键词:温州,低碳,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叶建亮, 钱滔.阶段转型与模式转换: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浙江社会科学, 2008, (1) :56-58.

[2]柯厅敏.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1) :167-168.

温州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发展研究 第8篇

随着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对高速公路的社会经济效益的不断认识和肯定, 高速公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地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中的地位明显提高。由此衍生的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建设问题也逐渐成为交通经济研究的焦点问题。温州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初步形成了以“两纵两横两连一绕”高速公路主骨架为依托, 产业特色比较突出的高速公路产业经济体系, 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全市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高速公路网络不完善、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建设观念滞后、缺乏科学规划等。因此, 需要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促进高速公路经济带又好又快发展。

二、温州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发展现状及问题

1、基本现状

自2006年以来, 温州全力实施“高速网路工程”, 全面加快在建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截至2008年底, 温州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了204.2公里, 并形成了以甬台温高速公路国家主干线、金丽温高速公路省级主干线两条高速公路为主的高速公路主骨架。此外, 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温州绕城高速公路预计也将于2009年底建成通车, “两纵两横两连一绕”的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格局愈发明显。其中, 两纵是指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段、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段复线;两横是指金丽温高速公路温州段、龙丽温高速公路温州段;两连是指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疏港高速公路;一绕是指温州绕城高速公路。

2、发展问题

(1) 交通网络不完善。2007年, 温州GDP达到了2157.00亿元, 占全省GDP的比例为11.6%, 在浙江省排名第三, 排名仅次于杭州、宁波两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截至2007年底, 温州高速公路里程仅为204公里, 占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的比例也只有7.7%, 在浙江省排名第八, 仅高于台州、衢州和舟山三市, 与温州作为浙江三大中心城市的地位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很不相称。高速公路通路里程的差距也直接导致了目前温州高速公路网络不完善, 断头路大量存在, 已通车高速公路线路连接不畅以及主要通道交通拥挤的客观现实。

(2) 建设观念滞后。目前, 社会各界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主要差异表现为:一部分观点认为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差不多了, 不需要大规模建设了,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高速公路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尤其是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的建设将为区域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 需要新增加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不难看出, 高速公路建设观念的不统一, 对高速公路认识的不客观, 也将极大地束缚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的建设。

(3) 规划欠缺系统性。“十一五”以来, 温州陆续制定并先后出台了《温州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规划》、《温州道路运输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以及《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政策, 各规划之间彼此缺乏联系, 也没有在综合考虑经济环境、产业发展以及其他运输方式, 针对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制定专门的战略性规划。

三、温州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发展的政策建议

1、提高管理水平, 加快高速公路建设

从全省范围来讲, 由于温州高速公路建设相对滞后, 网络尚不完善, 无法有效与其他地区保持紧密的交通和经济联系, 也使高速公路对沿线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所减弱,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温州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的发展。因此, 应加快温州高速公路建设步伐, 促进高速公路与沿线产业经济带的互动发展, 通过产业经济带的持续发展来提升温州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1) 作好前期的规划和设计工作。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 并能对地区生产力布局、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而建设前期必须根据地区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布局制定高速公路建设规划。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还要与产业经济带的规划建设同步发展, 从交通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考虑高速公路路线选择与产业经济带发展范围的规划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 加强项目管理。高速公路经过前期规划和设计后须经过精心组织建设方可达到建设目的,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管理。首先, 在施工单位选择上要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方法, 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用施工单位以保证施工水平和工程费用的合理;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管理以保证工程质量;最后, 要建立科学项目管理体制以强化工程监理。

(3) 加强经营管理。要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 对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进行统一管理, 此外, 还要规范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高速公路通行服务水平, 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通过能力、交通量的吸引以至社会效益及直接经济效益的发挥和产业经济带的发展。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 完善沿线服务设施, 提高服务水平;第二, 改革养护体制, 实行养护市场化;第三, 实现集中、统一、高效、特管的交通安全与路政管理体制;第四, 规制收费额标准, 提高收费服务水平。值得一提的是, 车辆通行费标准应充分考虑高速公路对经济带贡献和影响来科学确定。按照高速公路经济带社会经济效益的类型划分, 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标准应与用户直接使用效益挂钩, 以用户节约的车辆运输成本和人工费用为依据科学确定, 并随物价的变动而调整。

2、加强高速公路网络的规划与建设

高速公路对沿线产业经济带产生影响的聚集与扩散机制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生产要素和经济组织在地域间的流动来实现, 生产要素和经济组织流动的难易及远近程度均与区域交通的通达性直接相关。高速公路沿线产业经济带所在区域远至与全国各大中城市 (资金、高新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的来源地) , 近至与本地县乡村甚至边远山区 (基本生产要素及资源的来源地) 的连通状况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区域产业经济带的发展。因此, 发挥温州高速公路对产业经济带的正向促进作用, 有必要加强公路网的规划与建设, 包括全国范围高速公路网及区域内的配套公路网的规划建设。

在高速公路网规划中, 应明确高速公路的功能和作用, 其路网的规划建设与整个公路网规划建设密切相关。理想的高速公路规划网规划模式实质上是包含于整个路网规划中的, 反映的是一种运输需求的细分。

作为一种高质量的全封闭道路, 高速公路承担主要结点间的快速运输任务, 是通道型的公路, 当然在具体的环境中, 高速公路也可能有其他的功能定位, 高速公路功能和作用的定位使高速公路网规划更有针对性。应该说, 高速公路网的形成有利于加强沿线产业经济带与较远距离外的经济中心的联系, 便于大范围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但就产业经济带内企业从事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来说, 其生产要素的获取及产品的销售很大程度上在区域内或相邻区域完成, 高速公路对产业经济带的聚集机制和扩散机制作用的发挥也因距离的扩大而呈递减趋势。所以说, 高速公路的配套公路网对高速公路沿线产业经济带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良好的辅助公路路网, 高速公路对沿线产业经济带的促进作用便难以发挥。因此, 要合理配置沿线路网, 以便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作用。

配套普通公路路网也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建设运营管理:一是对配套公路网络、沿线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进行统一规划, 公路网络规划要因地制宜考察资源禀赋因素, 路线的选择有利于地区旅游、矿产等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二是公路网络开发应大网小网并举, 广辟融资渠道, 严格按照技术标准修建公路。如县乡公路, 须达到四级公路技术标准, 路基宽度不小于6.5米, 路面宽度6米, 特殊情况下不小于5米;三是在项目建设中加强管理, 公开、公平、公正地招投标择优选用施工单位,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管理以保证工程质量, 建立科学项目管理体制以强化工程监理;四是加强公路的运营管理, 出台政策确保公路建设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点, 抓好公路绿化并对道路招标养护、分段养护, 使得公路的运营管理能提高其使用效益。

3、以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促进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生产、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排污处理等特性正适应了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所以, 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指导, 依托高速公路带来的各种优势, 必然能促进温州高速公路沿线产业经济带与沿线区域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带动广域范围内的经济大发展。第一, 要健全产业经济带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产业经济带内各企业要转变观念, 放弃“做大做全”的生产经营模式, 主动参与产业经济带内部的专业化分工, 积极实施产品生产的配套和协作。只有“做专做强”, 通过不同企业之间上下游产业链的分工协作, 才能产生良好的资源配置效应, 提升集群的整体竞争力。第二, 要充分发挥集群内部骨干企业的优势带动作用。国内外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发展的经验证明, 其内部的骨干企业无论在生产、营销、以及技术创新等领域都起着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政府机构可以打造骨干企业为切入点, 激发产业经济带的发展活力, 对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优势企业, 在利技创新、融资、土地、税收、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强化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在培育骨干企业的同时, 还要鼓励中小企业走联合发展之路, 加入到大企业的产业链中, 实现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 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 中小企业为基础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分工合作体系。第三, 要提高产业经济带内各企业产品质量, 优化产品结构, 把重点放在具有温州特色、能充分利用高速公路优势, 通过深加工等方式提高附加值的产品上, 大力推进生产由粗加工、低附加值向精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升级, 逐步提高产品档次。可通过向下游的原料或产品研发拓展、向终端产品设计、品牌塑造延伸, 以及在物流环节提供增值服务来实现。

4、加快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沿线的新农村建设

高速公路的开通为沿线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群化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沿线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首先要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带来的这些优势, 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 培养农业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 促进沿线新农村建设。一是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开发一村一品、一村一业, 发展特色种养业、来料加工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 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二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努力形成“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经营格局, 积极发展跨区域的产业化经营, 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到省外建立种养业基地。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筑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骨干,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推广组织、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农科教一体化的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和推广体系, 开展乡镇责任农技员试点, 实施每个乡镇都派驻科技特派员制度, 推进农业信息化, 推广“农民信箱”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东风、马广青、张东红:中国高速公路产业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2]刘舒燕:高速公路产业带层次结构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

[3]吴丽萍、陈传德:高速公路产业带的经济意义[J].经济论坛, 2001 (1) .

[4]张文尝:交通经济带[M].科学出版社, 2002.

[5]交通部课题组:高速公路产业带研究[R].2004.

温州经济 第9篇

一、众生喧哗的社会中, 党报需要以长期形成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主动为公众解疑释惑、指明方向, 起到端正舆论导向的“风向标”作用、起到稳定社会情绪的“定心丸”作用

2011年下半年, 温州爆发局部金融风波, 高利贷轰然崩盘、中小企业深陷融资困局, 民间借贷市场饱受非议。面对个别媒体近乎妖魔化的言论, 公众恐慌情绪加剧, 随时可能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更多的反思接踵而来:曾经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民间借贷到底发生了什么?民间借贷该何去何从?基于这样的背景, 温州日报记者经过两个多月的实地调查, 对企业、家庭、个人、政府、银行、协会等多层面进行深入采访, 积累多方素材和权威数据, 并与专家学者探讨温州民间金融的利与弊, 探究民间借贷风波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力求真实、全面、客观地审视民间金融, 寻找民间资本阳光化的途径。

2011年11月, 在温家宝总理来温州专题调研、并提出要规范引导民间借贷市场发展这一重要契机, 温州日报连续推出《炒钱之疯》《出路之困》《阳光之钥》等一组深度调查文章, 较为系统具体地阐述民间借贷疯狂爆炒的表象、出路迷茫的困顿与阳光化的钥匙。可以说, 该系列报道厘清温州民间金融发展脉络、探究民间资本阳光化路径、重塑实体经济信心、积极推进温州金融体制改革, 从更高一层意义上说, 有助于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报道一经推出, 便引起各方关注, 报道所呈现的客观事实和中肯的分析判断, 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外界对温州民间借贷近乎妖魔化的认识, 重拾了温州企业主的发展信心, 有力引导了民间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更进一步阐发主流舆论的观点, 即理性看待温州民间借贷风波, 有助于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 推动金融体制改革, 做强实体经济。

如果说, 由民间借贷资金链断链引发的温州局部金融风波使温州经济面临一场大考, 而在应对局部金融风波这一主题报道中, 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发挥舆论导向功能, 也面临着大考。温州日报给出了答卷——以深度和理性“领唱”舆论。

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欠款出逃, 这被视为借贷危机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温州日报对社会舆情进行细致分析后认为, 温州企业当下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不能让企业四面楚歌, 而要为企业递伞驱寒。2011年10月10日, “眼镜大王”胡福林在一片猜疑声中回到温州。当天晚上11时, 温州日报记者在第一时间对胡福林进行了采访, 于第二天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独家报道《信心有了, 离恐慌就远了》, 以纪实的专访形式, 用朴实无华的笔触记录了胡福林离开温州20天的行踪, 解答了社会上的种种疑问。10月12日, 温州日报又在头版刊登消息:《中行浙江省分行率先表态全力支持信泰走出困境》。这两篇不同形式的连续报道, 极大提升了温州人重振温州经济的信心, 发挥了媒体引导热点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 温州日报在要闻版重磅推出“稳定规范金融秩序, 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温州总动员”专栏, 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报道:既有直接的政策利好信息, 鼓舞人心;又有转型升级的正面典型, 给人启迪;更有对危机原因和对策的专业分析, 进一步改变了人们对民间借贷崩盘的担忧, 既稳定人心, 又给人以警醒, 予人以启迪。

二、经济发展的诉求中, 党报不仅需要具有直面社会矛盾、展开正面引导的勇气, 更需要具有进行有效正面引导的能力和方法, 具备舆论监督的广度、深度与力度

活跃的温州千亿民间资本, 曾因炒楼、炒矿、炒棉花而备受诟病。但除了少数追求高利润、高风险的民资之外, 更多的温州民间资本孜孜以求的仍然是稳健的、阳光的投资平台与空间。更多的思考也随之而来:引导温州民间资本回归, 政府到底该怎么做?

2012年, 在温州民间资本阳光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时, 温州日报及时推出了监督报道《“温”姓邮轮为何泊入“舟”家港湾?》, 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提出, 要让温州民间资本扎扎实实落地, 政府和社会需要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该篇报道的新闻线索来自市“两会”期间的一场座谈会:温州民间资本投入4亿元引进的豪华邮轮“中华之星”, 母港地点却选在浙江省内的另一座城市——舟山。疑问随之切入:“温”姓邮轮为何泊入“舟”家港湾?随后,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提出:资本用脚投票, 温州政府亟待加强软环境建设。在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水到渠成之时, 该文对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意识进行监督, 并邀请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 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从而有力促成温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决心和力度。

(1) 党报的舆论监督报道, 向来提倡建设性和指导性并存, 在监督报道的同时注重揭示正面意义, 激发舆论监督的正能量。如果只是简单地揭发、曝光, 在某种程度上等于释放了负面信息本身的能量, 扩展了它消极作用的空间, 不但起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 反而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 批评不是目的, 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才是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也是党报权威性与指导性之所在。该文见报时, 正值市“两会”期间, 迅即引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议, 并由此促成多个围绕公共服务型政府展开的建议和提案。温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此事做出批示, 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服务意识, 加大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此后, 温州陆续推行了精简机构、审批制度改革、考绩法、绩擢法、招商引资项目一条龙服务等, 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权力下放、机构改革、考绩督查等方式, 大刀阔斧地提高政府效能。

(2) 党报在舆论监督的尺度上, 更需注重适度, 既要正视现实问题, 真实反映公众愿望, 创新报道方式, 又要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有效互动。该文在采访过程中, 就体现了兼听则明、上下互动的良性效果。市“两会”召开期间, 记者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听到有委员提及此事, 敏锐地感到是个好题材。记者随即联系当事人采访, 向相关政府部门调查原委, 并就此采访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多方采访的基础上, 记者从客观事实出发, 写出这篇舆论监督报道, 引发社会各界尤其是温商的共鸣。而在写作过程中, 记者力求用事实说话, 不仅出具明确的报告原件、审批流程表等, 更向舟山市政府求证, 这艘邮轮在舟山设立母港的具体审批事项与流程进展。在有证据、有真相、有对比、有差距的前提下, 该文才有了舆论监督的巨大冲击力, 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 实施更为全面细致的“权力清单”与“负面清单”。

三、在“中国梦”的实践中, 党报更需要弘扬主旋律, 展现创业创新“中国梦”的典型企业, 让读者更加近距离地了解企业砥砺奋进的实干样本, 更加切实地感受企业家顽强拼搏的独特风采

2013年6月,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集七报网刊之全力, 重磅推出“中国梦·温企创业梦——温报集团百名记者进百企”大型主题报道活动, 为永不停步的中国梦呐喊, 为百折不挠的温州人精神鼓劲。在这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 温报集团广大新闻工作者纷纷走进基层一线, 深入普通群众生活, 带着问题走访基层, 观察生活, 改进文风, 以百姓视角、基层声音, 突出反映普通群众的生活变化和切身感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企业, 强化挖掘能力和发现能力, 切实了解企业应对困难和危机的积极举措、经验教训和实践收获, 以更加扎实的采访作风和朴实的文风, 展现创业创新“中国梦”的典型案例。

此次主题报道活动历时三个月, 共推出通讯、消息、内参等各类报道百余篇。活动以百名记者结对联系百家企业为载体, 以记者跟随企业家一天或一周的实录为主线, 集中采访一批体现温州人精神、展现创业创新“中国梦”的典型企业, 全面深入地报道这几年温州企业家的心路历程、转型求索和突围经验, 让读者更加近距离地了解温州企业砥砺奋进的实干样本, 更加切实地感受温州企业家顽强拼搏的独特风采。同时, 通过公开报道和内参等形式, 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与问题, 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此次活动中采写的一大批稿件, 以“一对一”的采访实录真实还原企业家的经营实践, 再现企业家顽强拼搏, 追寻中国梦的奋斗历程, 如《华峰:低谷时先把底筑实》《“德力西”光电驱动实现“弯道超车”》《奥康, 中国鞋王的顺势而为》等稿件, 在鼓舞人心的同时更为中国梦摇旗呐喊, 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同时更突出反映时代变迁, 有力地展示了新闻战线的新风貌, 树立了新闻队伍的新形象, 走出了新闻工作的新天地, 在全社会引发了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

对于记者本人而言, 这次深入基层与温企面对面的采访体验, 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宝贵经历。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 不再停留于泛泛表面, 而是真正从企业家的转型突围中感受到“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精神;对振兴实体经济的理解, 不再局限于一企一域, 而是真正从温州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中体会到实业兴邦的重要与必要;对温企、温商、温州人的“中国梦”的理解, 不再漂浮于抽象概念, 而是真正从温州创业创新的实践中找到“中国梦”的圆梦基石。这一采写的经历与感悟, 进一步嫁接、延伸到日常报道中, 将使“走转改”成为新闻工作的自觉行动, 从而多写好稿、多出精品。

把经济报道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考量, 契合振兴实体经济的愿望与企业家创业创新的诉求, 在采访过程中, 我们记者不仅带着观察、学习的眼睛, 更带着温暖、互助的心;不仅记录企业的发展历程与突围经验, 更倾听企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实际困难;不仅通过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和思考, 更进一步推动政府、企业、银行多方携手, 一起助企强工, 发挥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与舆论担当。

摘要:温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区, 每一次经济脉动都牵动着各界关注。温州日报的经济报道始终坚定地手持“显微镜”记录历史、站立“瞭望塔”明辨方向, 吹响“集结号”提振信心, 秉笔直书温州经济的发展脉络。

温州经济 第10篇

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 温州的房地产市场与经济金融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自从温州“限购”、“金改”等调控政策陆续出台后, 以房地产投资作为投资保值者或炒房者大大较少, 温州房价已经连续34个月下跌, 普通商品房跌幅超过30%, 高端大户型楼盘跌幅逾50%。同时温州多项经济金融指标因此从此前浙江前列滑至垫底。由于房地产贷款占比高、房地产抵押物占比高和实体经济涉足房地产占比高, 房地产与经济金融关联较强, 房地产市场形势对今后温州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影响较大。本文从房地产与经济金融关联的角度进行阐述, 通过对温州房地产市场变化情况及风险防控进行分析, 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2011年调控以来温州房地产市场的变化

房地产调控措施特别是限购措施自2011年实施以来, 在温州已经发挥明显作用, 其房地产市场出现新的变化。

1.1 前期过热的房价下行较快

房价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受2013年商品房住房供应大幅增长、限购政策持续、金融信贷收紧等的影响, 据温州市住建委的统计:2014年上半年市区新建商品住房销售均价继续下行, 为2.21万元/平方米, 同比下降8.48%, 环比上升1.2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已经连续34个月下行, 受全国特别是杭州、宁波等城市房价下行大环境, 该市当前房价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根据温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与去年同期相比, 温州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 以及二手住宅价格环比指数继续下降, 在70个大中城市中, 温州住宅价格的降幅是最大的, 在新建商品住宅、二手住宅价格方面, 其排位也是最末的。

1.2 库存商品住房消化压力加大

截至2014年6月末, 据温州市住建委统计:全市累计待售商品房37163套, 建筑面积474.21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9780套;建筑面积123.35万平方米。如果按照市区上半年平均销售面积 (6.286) 计算, 需要19.6个月消化当前商品库存量;如果按照最近12个月市区平均销售面积 (9.548) 计算, 需要12.9个月消化当前商品住房库存量。同时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土地已经出让预计年内将上市项目有21个, 面积预计将达152.5万平方米。

1.3 房地产市场呈现结构化、差异化特点

在住宅价格方面, 尽管温州出现明显下调的趋势, 但是, 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变化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 物业类型方面, 限购政策对温州住宅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 对于作为纯粹投资品的商铺、写字楼等商业地产, 其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其次, 户型面积方面, 由于存在刚性需求, 销量较好的住宅主要集中在9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 “大户型豪宅”受到的影响最大;第三, 商品房成交区域方面, 目前, 温州市区成交量比较小, 现有的成交量主要来自郊县。2013年温州市一手房成交量中, 市区 (鹿城、瓯海、龙湾) 只占33.8%, 约三分之二来自平阳、瑞安、乐清等郊县。

1.4 与房地产业紧密相关的民间借贷和金融风险逐渐暴露

对于温州人来说, 在投资过程中善于运用金融杠杆, 其中一部分来自自有资金, 另一方面依靠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当温州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下调时, 在这种情况下, 会严重影响与之密切关联的温州民间借贷和银行信贷, 进而逐渐暴露金融风险。具体表现为:一是不良贷款呈现上升态势。2013年末, 全市不良贷款320亿元, 不良率4.4%。在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加大情况下, 名义不良贷款率较快上升势头得以抑制, 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年初增加57亿元和0.65个百分点。2014年1月末不良贷款323亿元, 不良率4.44%, 比去年同期增加60亿元和0.69个百分点。二是民间借贷和金融类纠纷案件呈现高发态势。据市中院数据显示, 2012年至2013年, 全市法院受理民间借贷案件27764件、涉案金额284.5亿元;金融借款合同纠纷14407件, 涉案金额493.3亿元。被查封的房地产不在少数, 仅鹿城区法院查封的房产就达1000多套。另外, 温州法院自2013年开始试点抵押房产网上拍卖, 截至年底, 即已公告拍卖1718套, 成交金额9.89亿元。

1.5 近年来温州土地供应的大提速, 住宅地价呈回落趋势

温州房地产市场的土地在2010年之前, 其供应一直处于“饥饿”状态, 在用地方面, 每年房地产开发投入不足600亩。但是, 到了2010年之后, 每年的卖地数量提高了数倍。现在温州市等待出让、开发的土地净地仍有4200亩, 而房价的未来走势必然受到这种土地放量的影响。

数据来源:市国土资源局.

2 房地产市场下行风险及影响

2.1 房价下跌造成财富缩水, 民间投资萎缩

温州民间财富主要以房地产为载体, 因2011年前房价增长得到迅速膨胀。借助于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等融资渠道, 房地产投资高杠杆化放大财富效应, 推动了企业和个人在其他领域的投资。在民间借贷风波和温州市政府积极贯彻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背景下, 近三年房价持续下跌造成资产贬值严重, 社会财富缩水明显, 个人投资偏向谨慎, 企业投资趋于萎缩。

2.2“股权分散”加大套现难度, 企业现金流受考验

房地产开发对资金需求量大而集中, 温州中小企业多以参股形式投资。同行业、规模相近和上下游关联等多家企业通过“分散参股”形式投资开发房地产, 每家企业持股比例基本上不超过20%。在房地产投资“股权分散”模式下, 较多中小企业仅以小股东身份参与, 缺失独立决策权, 特别是在项目套牢时不能自行转售套现, 沉淀资本无法及时收回, 还需为滞销项目继续投入资金, 加剧中小企业资金压力。这种情况下贷款还本付息完全依靠实体平台的经营收入, 潜在风险较大。

2.3 大量民间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 进一步放大了投资风险和金融风险

由于缺乏其他投资渠道, 温州大量民间资金在房价高涨时, 通过民间借贷方式进入房地产市场, 这又进一步推高了房价。在房价上涨时, 投资利润不能支付高利贷的利息, 高利贷资金链一旦断裂, 房地产投资风险就蔓延发展为民间借贷风险。

2.4 信贷规模过快放大又急剧收紧, 导致资金链条断裂

2009年之后, 在宽松信贷政策下, 部分银行信贷资金通过企业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形势间接基恩如温州房地产业和民间信贷市场;再加上温州本身就是我国民间基本富裕的地区, 大量资金的涌入推动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而日益趋紧的房地产调整中增侧不仅限制恶劣房价上涨的空间, 限购措施也使投资物业失去了流动性, 再加上集中爆发的民间借贷风险, 温州企业和炒房者资金链条最终断裂。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3.1 房地产调控政策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

市场经济难免会出现阶段或局部性产品过剩情况。我国房地产市场既存在短期供给过剩可能, 又面临大量的投资投机行为。简单地将房地产运行与经济增长捆绑在一起, 或过分担忧房地产形势对经济增速下滑产生严重影响, 采取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及相应配套措施, 可能有利于缓解短期供需矛盾, 提升GDP增速, 但长期看不利于结构性调整和消除过剩隐患。

3.2 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应把握趋势和方向

应定出形势发展底线, 制定基本原则, 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让房地产市场走在长期健康道路上。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特征, 可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适时、适度调控。

3.3 开辟新的投资渠道, 引导民间投资方向

一方面, 要加大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力度, 对现有民间资本进一步松绑,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除房地产以外的其他行业。另一方, 民间资本要改变投资房地产的方向和形式, 未来的投资出路可能在于商业地产或以基金和信托为代表的房地产证券化产品。

3.4 用现代金融投资平台取代民间借贷, 规避金融风险

温州房地产市场调整引发的民间借贷危机说明, 以血缘关系、亲友关系为纽带的民间借贷, 一旦发展为陌生人间的融投资关系, 朴素的信用体系就显得很薄弱。未来要用现代的金融服务平台, 实现规避传统高利贷模式投资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周江.温州房地产市场调整及与金融的关联分析[J].建筑经济, 2012-11-05.

[2]都进.温州楼市暴跌之谜:一年卖地超过去五年[J].四川水泥, 2013-12-15.

浅谈英语对温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11篇

【关 键 词】经济全球化 温州企业 对外贸易 英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并且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官方语言。在一些国际性活动中都用到了英语,譬如奥运会、世博会等。据统计,世界上70%的邮件、科技出版物,60%的广播,以及90%以上的国际会议都是运用英语。自从中国加入WTO,我国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也愈加频繁,对人们的英语能力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用英语连接世界,不但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也能增长我们的知识,从而提高生活的水平。

一、温州经济发展走外向型经济是历史的必然

过去的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交通不便,人均耕地只有0.33亩,国家对温州的经济建设投资很少。解放后30年,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凭着硬实力赢得了先机,从十几万供销员跑遍全国,到“小商品大市场”,从个体联户到股份合作到股份集团化、集团股份化,逐步由贫穷走向富裕,创造了温州模式经济。

到了2005年,温州市开始借用“外力”提升产业层次,坚定不移地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为温州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突出“以民引外、民外合壁”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招商引资质量明显提高,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2004、2005、2006年以来在3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22.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外贸出口总额101.48亿美元,增长25.6%。2008年,温州市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9.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进口总额20.89亿美元,下降0.6%;出口总额119.04亿美元,增长17.3%。

在温州经济放缓前进步伐的时候,温州政府和企业驻立于国际市场,环顾国际经济的发展,思考了自身的优劣势,开始利用国际资源扩展国际市场。由此可见,外向型经济积极利用外资,改造提升温州民营企业,提高民营企业外向竞争力,能够推动温州经济的发展。温州只有加大进入国际市场的力度,才能更好地帮助其在全球化困境中调整结构,成功转型,克服本身缺陷,立足于国际市场。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国内市场份额已经不能满足温州,外向型经济也将是温州经济的必然选择,并将成为新的温州经济模式。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近年来温州一直引进跟产业相关联的一些著名院校、大的科研机构,以此解决产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困难,人才困难,帮助温州进行转型。温州的外贸产品主要是服装,打火机,工艺品等轻工业产品,虽然这些都属于夕阳产业,发展的空间有限。温州转型升级将淘汰落后的企业,留下来发展质量更高、成长势头更好的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连接,更促进温州企业的优胜劣汰,促进温州企业在全球化危机中积极进取,促进温州企业形成完整的规范化管理,促进企业正常竞争。

扩大开放、融入国际化能够更快地调整温州经济结构。唯有闯荡国际市场,才能锻炼提高;唯有融入国际市场,才能弥补温州自身在结构调整中的不足。再者,目前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时候,温州企业面临着技术短缺、人才短缺的困难,特别是科技人才、外贸人才、现代管理人才的短缺十分明显。温州企业应该融入国际市场,向国际优秀企业学习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引进高新的科学技术,吸纳高素质的人才。

二、温州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

英语,作为经济强国——美国的母语和全球化社会下的官方语言,也是我们连接先进科技和接受先进知识的通道。英语,在这里不仅仅指这一种语言,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化、代表我们需要学习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和一切新进的技术。只有将国际上精华的部分吸收过来转为自己的知识,才有利于温州经济的长远发展。

2008年,与温州市建立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206个,年末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6706家。随着国际间经济交流活动的增加,譬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让温州企业接触到了更大的世界。这时,企业就需有能够很好地掌握以英语为主的外语并且了解更多外国文化、国际经济惯例等的人才,很好地向外商介绍企业、推销产品。温州企业在外国屡遭反倾销后,也深深的反思,温州企业应当熟悉国际市场的变化规律,学会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行为。

众所周知,人才是现今制约温州企业海外扩展的一大瓶颈。温州企业对人才的利用还是很欠缺,尤其是对英语人才的吸纳与运用。而温州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要求更多企业打进国际市场,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然而在全球化经济下,温州企业必将面临和更多的外国企业交流与合作,这时,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必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由英语引申的文化、习俗,和由其它国家引进的各种科技、知识等在国际合作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国际合作的成败。

目前温州不少企业缺乏必要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经营技能和管理理念。而在企业升级后,有足够的资金聘请专业的英语人才。而英语人才在能够流利与外商交流时的基础上,同时还应拥有一些专业技能,如熟悉国际惯例、通晓行业形势、出口国消费习惯甚至风土人情等。因为这些都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进入外国市场。现今能够真正符合这些要求的英语人才还是很匮乏的,所以在目前,尤其是在温州企业完成转型后的不远将来,温州的英语人才有很大的工作空间和发挥才干的空间。

三、温州经济发展与英语教育结合取得的成就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加频繁。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在政治、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都无可取代。而作为温州主要经济支柱的中小型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将更加大,以此来适应这个知识时代。也只有在英语的辅助下,温州企业才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温州已经意识到英语人才的大市场,温州不仅仅在校园教学中重视英语的教育,注重英语的沟通与对专业知识的培养,各种英语教育机构也遍布温州大地。乐知、韦博、EF、新东方、勤奋英语等都为我们更好地学习英语提供了帮助。同时,还有专门的托福机构(朗阁,和环球雅思),为我们接触这个大世界提供更大的舞台。

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世界上说英语的人也越来越多。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在联合国,英语是几种通用语言之一,而且使用的最多。在国际航空、航海和体育界,英语是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英语也是最重要的媒介,连西德和日本的出口工业都要用它。在科技界,英语又是过积极性语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全球资源得到重新分配与调整,温州企业主动“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2008年,温州新批境外机构43家,中方对外投资总额7386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实际完成营业额1257万美元。温州企业境外投资形式日益多样化,目前已形成境外营销网络、境外加工生产企业、境外研发机构、境外并购、境外资源开发、境外工业园区等多种形式。

同时,温州已经加入了长三角,相信在温州政府和温州企业共同努力下,在专业英语人才的吸收后,温州企业能够获取外资带来的技术、管理、制度、理念和國际销售渠道优势。创业版的增加也能帮助温州企业更好地吸纳资金。温州在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后,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巅峰。在英语的辅助下,活力巨大、潜力巨大的温州必然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

四、英语教育促进温州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还表示一种文化。学习英语的人不仅仅是学习这种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还学习了对这种语言文化背后的知识。在人与人的沟通,文化的不同会造成很多意想不到的误解。只有了解了彼此的文化才能避免误会。同时,掌握了一种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相当于掌握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国家的一切先进技术与理念。

首先,对英语的掌握,方便与国际的接轨。企业若想跻身世界经济洪流,必须与合作者沟通,而英语为人们交流的第一工具与载体。一个企业要想打通外国的门户,必须有一个很好的沟通者,与外商洽谈,开阔外国市场,增加出口。同时,他必须了解其文化背景,从而能够更容易在谈判桌上以最好的方式获得最有利于自己的合作方案,并与其建立友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其次,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能够够开阔视野。一个对英语有很好了解的人才必须要时刻关注国际信息,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全球的经济、政治都要有很好的敏感度,捕捉有效信息,确定那方市场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譬如,现在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对世界的许诺……从而帮助企业走与时俱进的道路。可以通过对语言的敏感,快速捕捉信息,快于他人策划更新的方案。

再者,加强本企业与外国优秀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成熟技术与成功经验,根据生场地的特点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一套优秀工作制度和技术革新,同时,实行自己的技术创新,提高其科技含量,生产目标市场的理想产品。帮助中小型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完善技术、质量和服务。

现在网络的普及化和全球的紧密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式的方法去学习英语。现在优秀的网站有沪江网、普特英语、红枫英语等。我们也可以参加就近的英语培训组织,让高水准的老师亲自指点,这样可以让我们快速地有更好的提高。当英语被人们重视,比赛日益增多。我们也可以勇敢地参加比赛,锻炼自己的胆识,给自己一个机会。通过比赛,我们可以接受更多人的指点,帮助我们认识自身不足,提升自我。当然,政府和企业也应努力去创造更好英语学习氛围。可以通过开讲座向人们传授英语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传播外国先进文化;可以通过一些英语竞赛促进人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派遣员工出国工作更快地提升英语能力,更好地服务温州经济社会顺应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健康、快速、持续、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道生.英语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吕吉瑛.出口型中小企业英语人才的需求和影响因素[N].温州商报,2008-07-25.

[3]谢健,任博强.温州民营经济研究——透过民营经济看温州模式[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4]周德文.走出困局---危机下企业自救之道[J].小康.http://news.qq.com/a/20090805/000673.htm.

温州经济 第12篇

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模式”的崛起, 凸显出政府“无为而治”的管理经验, 备受全国各地瞩目。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环境中, 温州经济已经出现很多新的发展背景, 这些背景要求政府部门必须有创新的作为, 以支持和推动温州经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金融危机后, 温州政府采取积极措施, 以战略导向引领企业, 以扶持政策激励企业, 以政企互动凝聚企业, 以优化环境服务企业, 最终形成“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有机地结合。

--增强服务职能。为引导企业走出困境, 温州政府主动推进自身改革、转变职能, 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的同时, 努力做到该管的管住管好, 不该管的放手让市场调节, 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不久前召开的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对接会上, 20家企业与13家银行签订协议, 授信总额达31.16亿元。在开拓国际市场上, 温州市政府拿出2000万元专门扶持企业到境外参展;加大对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等项目的扶持力度, 保险费补助由原来的40%提高到80%。

--增强宏观调控职能。2008年12月中共温州市委连续发布《关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温州市百龙企业培育的实施意见》。2009年发布《中共温州市委关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工业转型升级321行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见》。确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原则, 通过政府宏观调控, 加快推进温州工业转型升级, 实现发展动力从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 产业链重心从制造环节为主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两端延伸转变, 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块状经济为主向现代产业集群为主转变, 企业经营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 产品层次从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为主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为主转变。

--增强指导职能。行政指导既可以认为是一种新的政府职能, 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新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2008年以来, 温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企业挖掘潜力开拓国内市场。率先在天津和江苏设立“温州名购中心”, 鼓励同行业、跨行业企业间“抱团”开辟新市场。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 举办产业对接合作交流活动等。

二、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再造民营经济发展新亮点

道格拉斯.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指出, 18世纪以来西欧之所以能出现经济迅速发展的局面,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因素”, 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产业结构、企业制度结构, 是温州企业整体突围的两大路径。实际上, 保增长对于温州企业来说不是根本的难题, 真正的难题是调结构, 转变增长方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金融危机期间, 温州企业的制度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企业重组与资源整合。形成以本地骨干企业为龙头、资产独立的联盟体系。如法派、奥奔妮、伸迪、婉甸、泰马鞋业、泰力实业等核心企业共同投资组建“优衣派”, 首期注册资金为1亿元人民币。同时吸纳100多家本地优秀生产制造企业作为产品联盟协作企业, 龙头企业拿到订单后, 分发给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生产, 代工企业保持资产独立。

--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与企业上市。民营企业是温州经济中机制最活、很有发展潜力的部分, 只有民营经济上档次、上水平, 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才能推动温州经济整体繁荣。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 温州企业的发展过多地依赖于民间融资, 长期来保持着和资本市场的距离, 一直被视为上市的“绝缘体”。在金融危机影响下, 温州民营企业上市的热潮有增无减。去年, 温州市委2008年“17号文件”确定了推进温州企业上市工作的基本精神, 就是要使“拟上市企业”总数达到30家。目前, 温州拟上市企业大致具有四个特点:一是行业众多、区域分布很广;二是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充足;三是“拟上市企业”基本上是产业中的优秀企业;四是“拟上市企业”的积极性较高, 上市的形式多样。温州企业上市的浪潮将会全面推进温州企业素质提升与竞争力提高。

三、内外扩展:寻找新的市场发展机会

拓展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是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亚当.斯密、赫克歇尔和俄林等提出的国际贸易原理都得出了贸易有利于深化劳动分工,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结论。金融危机下, 寻找新的市场发展机会不仅可以使企业化危为机, 而且可以促进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拓展产品线。在当前经济危机之下, 温州的一些骨干民企几乎不约而同地转型进军新能源领域, 开辟新的市场蓝海。华仪公司的风能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下线, 将带来产值1.7倍的增长幅度;正泰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产品下线;通领科技公司进军LED上游产业, 预计年产值可达7.2亿元;聚光科技公司从传统制鞋业跨入LED下游产业, 2009年产值将超亿元;华正从传统的塑编行业进入高科技的锂电池、电动摩托车行业;海尚与瑞典公司合作的海水淡化工程已启动, 净水器等产品也已陆续投放市场。

--拓展销售终端。红蜻蜓、奥康分别在全国建立了4000家、3000家专卖店, 正泰建立了2000个销售终端;报喜鸟在培育农村市场销售终端的同时, 在高级酒店、商务楼开设服装定制所, 为高端人群提供定制服务;柳市骨干企业在海外设立的代理处已突破80家;红蜻蜓鞋业还在美国洛杉矶西田购物中心开出形象店, 成为首个跻身世界顶级购物中心的温州品牌。

四、沿海产业带建设:产业集群升级新趋势

去年年初, 温州市政府作出了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全面启动事关未来发展的沿海产业带建设, 给温州的发展和建设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温州以往的产业集群比较松散, 沿海产业带规划把产业集群纳入一个庞大的体系, 形成临港重化板块、临港能源板块、临港物流板块、临港先进制造业板块、临港民营科技板块和临港精细化工板块。温州沿海临港产业带一旦建成, 便可以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成为浙江超大规模临港产业区。

--临港工业与物流的联动。依照规划, 依托港口条件适度发展石油化工、船舶修造、能源电力等临港工业。以苍南芦浦、乐清翁垟、洞头大小门岛为核心区块, 发展石油精细化工产业, 建成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特色石化原料深加工基地。发展原油及成品油、煤炭、液化气等中转贮存和粮食储运加工。目前, 正在建设的有南岳物流基地、洞头物流基地、海门物流中心、大麦屿物流中心、大陈岛石油储运中转基地、健跳港煤炭专业码头等项目。

--海洋渔业与海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通过优化海洋渔业结构, 压缩近海捕捞, 积极、稳妥地发展远洋渔业, 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区内外海产品资源, 发展海产品加工出口, 重点推进乐清蒲岐、苍南巴艚等海产品加工业区块建设, 形成一批海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富有特色的海产品品牌。积极开发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食品, 进一步拉长产业链。

根据规划, 到2012年温州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将超过45%。第三产业要成为温州产业结构演化格局的主体, 必须确立发展战略, 制定相关的发展第三产业对策:第一, 推动温州商贸的发展, 把温州建成浙南闽北地区最具消费活力、人文魅力, 人气集聚、商务便利的商贸物流中心。第二,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扩大物流需求, 逐步将生产制造和商贸领域以外的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流通领域的加工、整理、配送等业务有效分离出来, 按照现代物流的规律和构架, 进行整合和重组。第三, 积极发展中介咨询、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社区服务四大新兴行业。实现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融合并举, 推动服务业开放性发展策略, 实现温州产业结构转型与提升。

摘要: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典型代表, 温州作为中国经济运行的积极信号出现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温州积极应对困境、进行经济转型升级产生的累积效果, 也是温州模式转身之路的一大成效。今年一季度以来, 温州消费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工业用电量增幅持续回升、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明显缩小、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两位数增长、居民定期存款比重明显回落和贷款持续十个月出现回升。

关键词: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温州模式,转身,经济运行,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 (美) 道格拉斯.诺思, (美) 罗伯特.托马斯, 《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 (1)

[2]《关于温州市百龙企业培育的实施意见》2008.10

[3]《关于拓市场保增长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2008.12

[4]《关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2008.12

[5]《中共温州市委关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2009.3

上一篇:儒家诚信文化研究下一篇:洋务运动现代化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