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支出范文

2024-09-03

预算支出范文(精选11篇)

预算支出 第1篇

一、高校支出预算内容

(一) 基本支出预算

基本支出预算是高校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人员经费支出预算。人员经费支出是指高校用于个人方面的开支, 包括政府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的“工资福利支出”与“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反映单位开支的在职职工与编制外长期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 以及为上述人员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等, “对个人与家庭的补助支出”反映政府用于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2) 日常公用经费支出预算。日常公用经费支出是指高校用于单位日常公务、业务活动方面的开支。政府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属于基本支出中的日常公用经费支出。

以上项目的内容仅包括“公用支出”中的日常公用经费支出, 不包括租赁费、大型会议、大型修缮、大型购置、专项培训、大型设施的专项运行维护等按照项目支出管理的经常性专项经费。

(二) 项目支出预算

项目支出预算是高校为完成特定的事业发展目标, 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基本建设性项目支出预算。基本建设性项目是指按照国家关于基本建设管理的规定, 用基本建设资金安排的项目。

(2) 行政事业性项目支出预算。行政事业性项目是指高校由行政事业费开支的项目, 主要包括专项计划项目、专项业务项目、大型修缮、大型购置、大型会议、其他行政事业性项目。

(3) 其他项目支出预算。其他项目是指除上述两类项目之外的项目, 主要包括科技三项费用等资金安排的项目。

二、高校基本支出预算编制

(一) 基本支出预算编制原则

具体包括:

(1) 综合预算原则。高校在编制基本支出预算时, 将所有预算内、外收入 (包括单位财政补助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等) 全部纳入预算统筹。

(2) 优先保障原则。预算资金的安排, 首先要保障单位基本支出的合理需要, 以维持高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3) 定员定额管理原则。定员是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根据高校的性质、职能、业务范围、工作任务等所下达的人员配置标准。定额是财政部门根据高校机构正常运转的合理需要, 对基本支出项目所制定的指标额度。

(二) 基本支出预算控制数测算

基本支出预算的测算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制定定额标准。财政部门根据规范程序和方法, 分别制定出高校基本支出定额标准。

(2) 审核基础数据。财政部门根据各单位“一上”预算报送的基本人员情况进行整理, 提取出测算基本支出所需的人员数据, 并对人员数据及有关材料进行审核。

(3) 形成基本支出预算控制数。人员经费根据编制内实际人数与各项定额标准核定;日常公用经费以人员为计算对象的部分根据编制内人数与各项定额标准核定;以物耗为计算对象的部分, 根据单位实物数量与实物费用定额标准核定。

(4) 控制数下达。财政部门按照预算编制规程, 在规定的时间内, 将定额标准和按定额标准计算形成的基本支出预算控制数或财政拨款补助数下达给高校。

(三) 基本支出预算的具体编制

人员支出预算可以按实际标准编制, 也可按预算定额编制。日常公用支出预算原则上按财政核定的定额标准及人数计算核定, 解决部门因特殊工作需要、无法通过预算定额经费解决的专用材料及公用经费开支也可以单项核定。

高校在接到财政部门下达的基本支出预算控制数额或财政拨款补助数额后, 可在财政部门下达的基本支出预算控制数额或财政拨款补助数额内, 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有关政策、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 在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各自的"款"级科目之间, 自主调整编制本单位的基本支出预算,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财政部门。

三、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编制

(一) 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原则

具体包括:

(1) 综合预算原则。项目支出预算要体现各种财政性资金及其他资金统筹安排的要求。

(2) 科学认证原则。对项目应当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3) 合理排序原则。对进入项目库的项目要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财政部门根据当年财力状况与项目顺序, 优先安排急需的项目。

(4) 追踪问效原则。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对财政预算安排的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其完成结果进行效绩考评, 追踪问效。

(二) 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程序

项目支出预算编制需经过项目前期准备、申报、审批、组织实施等四个阶段:

(1) 项目前期准备。项目的前期准备是指项目列入预算计划之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编制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

(2) 项目申报。每年上报预算建议数时, 各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门的统一要求向财政部门提出项目支出预算申请报告, 并详细填写部门预算报表中有关项目支出的内容, 报送财政部门审核。

(3) 项目审核。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申报项目的紧迫程度, 结合申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情况, 重点从预算支出费用方面对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 根据审核结果综合排序, 并将排序结果列入项目库。

(4) 项目组织实施。对列入当年项目支出预算的项目, 项目主管部门要按照经批准的项目支出预算督促项目承担单位积极筹措资金, 与有关单位签订项目实施协议或合同, 实施项目计划;对跨年度的项目, 高校应在财政年度末向财政部门提供项目进度报告;对年度实际支出超过年度预算总额并需相应增加财政拨款的项目, 项目单位要向财政部门提出报告, 阐述理由, 财政部门审核后, 提出处理意见;项目单位在项目完成后要向财政部门报送项目实施报告书。

(三) 项目支出预算具体编制

具体如下:

(1) 高校要在优先保障单位基本支出需要的基础上, 按照综合预算的原则编制项目支出预算, 体现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的要求。

(2) 编制项目支出预算原则上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 对年初难以明确的项目, 可安排不得超过项目支出总额的30%的待定支出。

(3) 要加强对项目安排合规性、合法性的审核, 对一些模糊或不合理的项目, 要进行调整。

(4) 对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用等生产建设性支出项目, 应按照发改委、科技厅等部门确定的项目进行审核, 未经确定的项目, 除用预算外资金安排的项目外, 其他一律不得编报。

(5) 项目支出预算的核定。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部门单位的工作任务、事业发展目标, 确定当年项目支出安排的原则和重点, 并根据当年财力状况和项目排序情况, 安排项目支出预算, 列入年度预算。项目支出预算一经核定, 主管部门和高校不得自行调整。预算执行过程中, 发生项目终止、变更、调整预算的, 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项目完成后, 结余的资金报经财政部门批准同意后, 可结转下一年度使用。

四、高校支出预算执行与调整

(一) 支出预算执行

各项支出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部门财务规章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不得随意改变资金性质和支出规模。为防止损失或浪费现象的发生, 高校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1) 岗位分离控制。合理划分责任单位, 确定责任中心, 各责任中心在其权责范围内负责对支出的管理和控制;保证经办支出业务人员与审批人员岗位分离、经办支出业务人员与付款业务人员岗位分离、经办支出业务人员与审核人员岗位分离、支出审核与办理结算业务岗位分离。

(2) 授权批准控制。明确支出审批授权, 任何人不得办理支出业务的全过程, 一切支出均须事先申请。

(3) 会计核算控制。按照会计制度正确地进行支出核算, 保证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 支出审核控制。建立支出审核制度, 加强支出审核控制, 一切支出必须经审核无误后, 方可办理结算。

(二) 支出预算调整

如果国家出台有关政策, 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 确需调整基本支出预算的, 由部门报经财政部门批准后进行调整。

五、高校支出预算分析与考核

(一) 支出预算分析进行支出预算分析的内容很多,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单位支出预算的编制情况。主要是分析单位的支出预算编制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财务制度、工作任务与事业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了量入为出的原则;预算编制的计算依据是否正确可靠。

(2) 分析单位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主要是分析支出预算执行进度与工作任务和事业计划完成的进度是否一致;本期实际支出数与以前各期相比, 有无特殊变化及其原因。

(3) 分析单位支出的实际完成情况。主要是分析单位的各项支出是否按进度进行;是否按规定的用途、标准使用。

(4) 分析单位的经费自给水平。在分析收入、支出有关情况的同时, 还要分析单位经费自给水平, 即单位组织收入和满足经常性支出的程度, 分析经费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及原因。

(二) 支出预算考核对支出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是通过一系列指标进行的。主要有:

其中:实际支出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2) 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是衡量高校事业支出结构的指标。其计算公式是:

分析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 可以了解事业支出结构是否合理。

(3) 经费自给率。经费自给率是衡量高校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满足经常性支出程度的指标, 是综合反映高校财务收支状况的重要分析评价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

公式中各项收入不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 支出内容反映的是高校的经常性支出。在计算经费自给率时, 支出中因特殊原因需要扣除的项目, 应经财政部门批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讲座》, 测绘出版社1996年版。

[2]财政部:《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讲座》,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 第2篇

中央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74880.00亿元,预算数为执行数68509.39亿元的109.3%。公共财政支出分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外交支出、国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科技支出等24项支出类型,并且其中绝大多数财政支出又分为中央本级支出和对地方转移支付两种支出方式。在24项支出类型中,除了商业服务业等支出、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城乡社区支出三项公共财政支出的预算数低于去年的执行数,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未做出预算外,其他20项公共财政支出预算都相比于20的执行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见表1)。而伴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数额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如何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加满足公众的需求,取得更多的社会效益,是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管理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是指根据公共财政的目标设置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将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资源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分配、使用、管理并通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监督和评估,实现公共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的过程与活动。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结果为导向。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更加注重公共财政支出的效果,更加注重满足社会需求,以期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而不仅仅以投入作为评价指标,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入。二是将中长期预算具体化。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中长期战略性目标通过年度、季度和月度的细化,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三是鼓励创新和节约。由于预算的基层管理者掌握更多关于财政支出的信息,能够促进支出预算的实现,因此应适当加大其裁量权及对其的激励措施。四是注重科学化和民主化。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管理不再只是财政部的职责,而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及社会公众参与。

二、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如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改革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机构更加健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等,但是在财政支出预算的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显著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虽然对于绩效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传统的投入控制性预算管理理念仍占有主导地位,“重投入、轻绩效”的传统观念仍没有改变,很多公共部门及人员仍然认为财政资金只要按规定使用就可以,其使用效率或者社会效益与自己无关,对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绩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部门对于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绩效评价上,未处理好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出现舍本逐末的问题。

(二)法律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没有统一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和保障。而财政部印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也只是作为部门规章,法律位阶较低,其中也只是对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等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各地具体的执行制度不同,缺乏统一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

绩效评价机制不够合理和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地方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报告质量差别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也有待考究。评价结果也仅仅作为反映问题和情况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真正与下一阶段财政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及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加强公共部门管理有效地衔接起来,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缺乏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和完善不是单一的改革,需要其他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但是,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公共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尚未与公共部门人员绩效挂钩,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人大、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的合作力度不够等。

三、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对策分析

(一)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把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即重视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和结果而不是只重视投入贯穿于财政预算管理的始终,运行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管理、事后有评价的管理系统。通过管理系统的不断循环运作,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目标、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绩效管理的流程再造。通过不断强化公共部门的责任意识,提高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彻底打破“重投入,轻绩效”的传统观念。

(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法律制度

我国至今沿用的仍是1995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在大程度上仍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法律中的部分条文和内容并不适合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为了推动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需要把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纳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当中,同时提升财政部所颁布的《政府绩效管理办法》的法律位阶,使得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有法可依。

(三)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预算管理要想成为制度化和常规化的工作,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和保障,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使其在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过程中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二是将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目标进行量化和细化,进而实现财政支出预算资金使用的绩效化;三是完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使得绩效评价有标准可依,有程序可以遵循;四是实现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流程再造,建立以“制度保障,结果导向”为原则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四)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绩效评价的结果不只是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落脚点,而且可以作为下一个预算年度良好的起点。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评价结果的充分利用:一是建立绩效管理数据库,通过数据的上传和传递,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二是将绩效评价结果向各个主管部门通报,发现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完善;三是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公开和公示,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便于社会监督;四是将评价结果与下一阶段的预算挂钩,激励各部门实现财政支出预算的绩效化。

(五)加强各项配套改革的实施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不是某一个部门或修改某一项政策就能实现的,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与改革相配套。一是要完善会计制度,把权责发生制作为统一的会计基础,建立完善的复式预算会计制度。二是加强组织内外部协调。预算管理改革不只是财政部门的职能,还需要与人大、纪检部门、审计部门及预算单位的合作与监督,保证绩效管理的规范化。三是加强财政支出预算分配方面零基预算制度的应用,注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四是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加强对公务人员的绩效评价。

四、结语

传统的“重投入,轻绩效”的计划经济观念在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中根深蒂固,打破这种传统、实现财政预算方面的绩效管理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的法律制度,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促进配套改革的实施,把财政支出预算方面的改革作为一个重点来抓。不能仅仅把这项改革作为一项简单的事情来看待,要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有足够的重视,并且要有足够的决心做好绩效管理工作,攻坚克难,通过对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的推进,逐步形成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邓毅.绩效预算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天津市财政局监察局.构建绩效预算管理体系:财政预算与绩效捆绑的视角[J].财政监督,(11).

[3]宁旭.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

[4]马蔡琛.论阳光财政视野中的公共预算绩效管理[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03).

[5]马强.公共预算制度改革路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3).

投资预算减少 民生支出增加 第3篇

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3月31日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这并不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退出的信号。他说,今年的财政预算,从支出结构上是有一些调整,像基建投资预算减少了,但要看到医疗、社保等民生支出力度在加大。

“退出前提论”引发关注

周小川在美洲开发银行年会上公开表示政府考虑退出实施的刺激政策的前提。他同时还指出,退出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需要“先后有序”,“对于许多国家而言,财政刺激政策应最后退出。”

周小川此番表态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此前,诸多分析人士倾向于乐观地认为,我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王虎认为,今年前两个月,无论是出口还是投资增长都十分迅猛,有效缓解了市场对于经济复苏出现反复的担忧。

但是,随着央行行长“退出前提论”的表态,“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则意味着刺激政策收紧的步伐或加快来临。

对此,刘尚希对记者表示,政策都是有惯性的,一旦实施就内在于经济之中了,不能轻言退出。“有些政策也不是想退就能退得了的。像货币政策,不可能一下子急刹车,就是想回也回不去。比如,有些项目搞了一半,刺激政策要退出,难道就都不搞了?”

目前,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回笼资金的力度颇大,市场自然也担心货币政策就此开始收紧。不过,今年5月3日起将履新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总裁特别顾问的中国央行副行长朱民日前在香港谈到货币政策时表示,央行在加息方面非常小心,“我们不希望影响到增长,还有其他的工具可以使用。”

加之日前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措辞几无变化,短期内央行加息甚至是刺激政策淡出的可能性不大。

积极财政总量不减

还有引人关注的一点,就是财政政策。3月25日,财政部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了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0年中央财政预算数据。其中关于中央本级支出预算的说明中,一般公共服务预算、公路铁路水路运输预算都大为减少,列明的原因都是一个:基本建设支出减少。

数据显示,公路水路运输预算数为49.03亿元,比2009年执行数减少9.41亿元,下降16.1%;铁路运输预算数为130.86亿元,比2009年执行数减少125.61亿元,下降49%。

今年,不仅仅是中央基建投资大幅减少,地方也是一样。在中央财政明列的专项转移支付中,交通运输预算数同样下降了25.2%。显然,这些预算减少的背后,正是从中央到地方公路、铁路、机场等基本建设支出的减少。

这在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看来,今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上的变化,正是体现出了积极财政政策服务于经济调结构的需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在接受采访时也认为,积极财政不能完全压在投资上,财政重心转移,但总量还是只增没减。

市场机构对积极财政政策着力点的移位还是比较看好。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新公布的政府财政预算减少基建投资,增加居民消费、住房、保障类支出,预算支出的结构性调整有利于减少中国经济中的投资比例,促进内需。

《投资者报》的观点是,专注于投资的财政刺激显然难以长久,但一旦这种刺激倾向于教育、医疗、保障、住房等民生领域,刺激政策退出的紧迫性相对变小,这对中国经济发展长久有利。我们认为,即使刺激政策需要退出,这种民生支出的力度也不能减,更不能退。

民生支出增长明显

“如果说去年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4万亿投资上的话,今年应该是体现在民生开支加大了。“刘尚希告诉记者。同时他认为,民生支出加大基建投资减少将是长期趋势。财政专家的观点,让人欣慰。

今年人大通过的财政赤字高达1.05万亿元,全国财政预算总支出为8.45万亿元,增长11.4%,其中中央财政支出46660亿元,增长幅度是6.3%。既然投资上预算大幅减少,那如此巨额的支出都增加到了哪些方面呢?

在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用于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的社会保障和就业转移支付预算数为1439.05亿元,增长19.7%;专项转移支付,教育预算增长19.2%,社会保障和就业预算增长11.9%(此项预算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助、优抚对象补助经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等),医疗卫生预算增长9%(此项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主要用于廉租住房保障、棚户区改造住房保障支出预算增长17.5%。

之所以要列出这些细项,在于财政预算的大项里根本体现不出来这个增幅。像住房保障支出,预算的一级大科目下是992.58亿元,增幅才1.4%。

浅谈如何强化预算支出管理 第4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一、预算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部门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完整。以往, 预算编制时间为每年的10月末开始到次年的1月中旬, 这里还包括财政部门审查整理时间, 预算单位真正可用的时间只有1个月, 在这么短的时间, 要想把单位的下一年度开展各项工作所需经费整合准确是很难的事情。而且, 由于部门预算编制与政府工作计划时间不一致, 导致无法准确掌握下年的工作计划, 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对预算多少适合预算单位的工作需要, 只能通过大致的需要来考虑, 无法细化部门预算。

第二, 预算编制时间短暂, 不能细化预算编制。在编制预算时, 没有将部门预算资金统筹考虑。预算单位的经费包括基本经费和专项经费, 在编制基本经费支出内容时应充分考虑项目支出的实际内容, 基本经费和专项经费不能割裂开来, 自编预算。

第三, 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不及时, 跟踪问效制度不完善。虽然我国已加快财政法制化建设的进程, 但是规范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还不完善, 预算单位年度预算资金执行情况, 尤其是专项经费执行情况、执行过程中取得的效果怎样, 财政部虽然制定了一些具体财政支出领域的绩效评价办法, 但在法律约束力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且绩效评价工作办法的要求不尽相同。财政部门也由于拨款执行的信息不共享, 所以掌握得不全面, 进而无法及时跟踪检查其落实情况, 在专项资金执行环节缺乏监督管理。

第四, 预算编制系统软件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预算编制过程中, 预算编制系统软件中预算数据的录入, 完全从零开始, 人员的增加减少, 预算经费的多少, 全部由手工录入, 不能实现当前信息化时代的数据共享, 无法和人事软件和账务数据相连接。预算编制和调整预算时, 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和资产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和分析, 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无法与会计信息系统共享。在部门决算时, 部门预算数据也不能和决算软件相关联, 浪费了可利用资源, 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大量的重复性劳动, 难以提高工作效率, 照成资源浪费。

二、强化预算支出的措施

第一, 保证预算编制时间, 细化部门预算编制。从西方国家看, 预算正式编制之前的准备时间普遍较长, 许多国家预算编制时间一般都在一年左右, 在每一个预算年度开始之时, 就着手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工作, 使得预算的编制有较充分的筹备、测算、讨论过程, 保证了经济资料搜集、指标测算、项目取舍等工作的必要时间, 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预算编制时间的调整, 既要确保预算编制工作所需时间, 又要考虑到预算收支测算指标的时效性, 以保证预算编制质量。并且, 经立法机关审议批准的预算一般不做调整, 如有特殊情况, 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必须按照有关法律程序和规定进行, 决不允许各部门自行改变预算确定的资金用途。

第二, 按照经费来源渠道, 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标准化的定员定额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在人员配置和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使用等方面所遵循的标准或应达到的水平, 是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编制、核定单位预算、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的依据。在制定标准化定员定额过程中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 节俭高效、简便易行等原则。在编制预算中, 一个部门的收支情况有一本预算, 采用综合预算的形式, 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类资金。财政部门核定的部门 (单位) 支出需求, 先由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单位其他收入安排, 不足部分再考虑财政预算拨款。这样, 将预算资金和其他各种收入统一纳入财政预算, 全面反映各部门的收支情况, 增强了财政预算的公开和透明, 也将极大地增强财政预算的权威性。

第三, 核查专项业务资金, 建立专项预算储备数据库。财政预算支出应首先确保机关正常运转的经费和社会保障经费, 其余部分再按具体项目进行预算支出。由于各单位上报的专项经费大大超过了财政收入预算的增长, 所以当年预算不能完全满足其要求。财政部门根据业务特点和发展规划, 结合省、市、区工作安排, 按照现有的经费政策和规定, 必要时要求预算单位提供使用专项的文件依据、论证材料, 审查专项经费的必要性, 分轻重缓急计算和排列各类支出, 依据预算收入将急、重项目优先安排到当年预算中;对于未列入预算的专项支出建立了数据库, 便于财政部门备查, 待财力超收时给予优先考虑, 安排支出。

第四, 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 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一方面, 作为预算经费的实际执行者的一级单位要按月核对预算经费拨付数额, 保证本单位、预算部门账账相符。在此基础上报送本单位预算执行的报表和详细的文字说明材料, 尤其是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要逐项列示, 包括:数量、金额, 进度情况, 取得的效果。另一方面, 财政部门研究整个财政支出报表, 在重点监督的基础上, 着重核实各个专项经费的列支情况及各款预算执行进度, 以保持各款的均衡支出。

第五, 统一项目支出标准, 规范管理预算单位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最终环节体现在各预算单位的实际支出上, 所以, 强化财政支出的管理, 就是要强化各预算单位的实际支出。更好地规范各预算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 加大财政支出核算的管理。

关于财政预算支出管理的意见 第5篇

为适应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需要,控减财政支出,促进财政平衡;防范财政风险,促进良性运转;根据改革的具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如下管理意见:

一、基本原则

1、按照“一保工资,二保运转,三保重点”的顺序安排供给财政资金。

2、按照部门(岗位)职能确定“包经费,保运转”的切块管理责任。

3、按照切块管理的结果兑现管理责任。

二、具体支出项目管理办法

1、按预算、规定时间及时拨付离休人员离休金、护理费,退休人员退休金,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工资,遗属生活补助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现役军人、伤残军人、带病回乡的老复员军人、军烈属优待金等人员经费,不得拖欠、挤占、挪用。

2、公务用车费。租用私车两辆固定为机关三套班子成员公务用车服务,东台市内车费包干定额为100000元,财政所按季平均定额凭党政办开出的出车通知单将车费分配结算给两车主;另外,为保证机关公务急需,确定东台市外用车及临时租车费包干定额为20000元,财政所按党政办开出的租车单在定额内报销。

3、公务费。根据市规定的公务费标准,我镇每人每年2600元,机关人员60人,全年定额为156000元,平均每月13000元,包含的支出项目为:办公费、印刷费、水费、电费、电话费、差旅费、其他,具体定额及管理办法如下:

⑴办公费5000元。工作笔记、文稿纸,每半年定额发放一次,班子成员每半年发放工作笔记、文稿纸各3本,其他人员每半年各2本,按定额不够使用,可经镇长批准适当增领,文秘人员用文稿纸按需要领取,每人每年发放墨水一瓶,笔芯自给,回形针、大头针每人每年领取不超过各一盒,其他办公用品节约使用,非机关人员不得领取机关办公用品。

⑵印刷费60000元。由文印中心承包,一次包死,机关全体人员都要自觉控制文件打印、复印,文件打印、复印由党委秘书把关,文印中心凭秘书签批的份数打印、复印,文件未经签批的不得打印、复印,财政所按月平均定额与文印中心结算印刷费。

⑶水费7000元。由机关水电管理员负责管理,厕所改自行水冲式为人工定时冲洗,为接待客商及领导和外地参观者也要控制广场喷泉开启时间,不得浪费,每季一结帐,每年一清算,如发生超支,由管理者负担超支部分水费的30%。

⑷电费15000元。由机关水电管理员负责管理,负责会议室及接待场所空调、照明及时关闭,检查督促办公室照明及电风扇及时关闭,办公室关电不及时,由当事人加倍负担电费,个人用电一律自负

电费,每季一结帐,每年一清算,如发生超支,由管理者负担超支部分电费的30%。

⑸电话费30000元。分机定额(含月租费)如下:书记室(5480001)3500元、镇长室(5480002)2500元、人大主席室(5481098)800元、副书记室(5480128)1000元、副镇长室(5480686)2500元、调研室(5481014)600元、党政办(5481001)2000元、党政办(5481002)450元、党政办(5481050)4000元、传真机(5481803)1500元、人大办(5481080)800元、组织室(5481018)1500元、纪委办(5482299)1000元、宣传、统战、人武办(5481666)1500元、招商办(5483595)1000元(其余招商经费安排)、财政所(5481006)1500元、财政所(5481898)800元,其他3050元,电话费定额用完后即停止呼出电话,与外界联系一律自行处理。

⑹差旅费25000元。外出开会凭会议通知,办事凭分管领导批准证明,车费按常规定额报销,市内交通费每天限2元,一天内去多处办事,酌情处理,东台市内限报车费,东台市外按规定补助,出差事由须填明开什么会、办什么事。两周内结报,当月结清,过期不予报销。如发现私差公报,以一罚十,同时由批准证明人说明情况,班子成员的车费在公务用车包干费中列支。

⑺其他14000元。由镇长及财政所按急需掌握使用。

4、招待费。按市规定的最高标准250000元纳入支出预算,包含餐费、香烟、茶叶、糖果、水果、瓜子、扑克等,实行切块定额包

干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结转下年使用,具体部门定额为:人大5000元(含人代会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经费)、党群40000元(其中:组织8000元、纪检6000元、宣传5000元、统战3000元、共青团1000元、妇联1000元、工会1500元、人武2000元、办公室2000元、老干部6000元、其他4500元)。政法(含信访)3000元、调研员(每人500元)4000元、科技1000元、工业、环保、安全4000元、农业2000元、民政3500元、土建2000元、计生2000元、交通1000元、财政、统计、物价8000元、其他174500元(含上级在我镇召开现场会、年终考核活动、接待副处级以上领导等费用)。

党群、人大、政府各部门共75500元定额招待费由财政所按季定额发放接待券,由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共同安排,凭券到机关食堂就餐,食堂在每月25日前持券与财政所结帐,非机关食堂就餐费一律不得报销。就餐以外的接待费用凭券报销;其他174500元定额招待费由镇长安排,就餐凭办公室开出就餐通知单经镇长批准后到机关食堂就餐。各部门要用较少的接待费用,获得较好的接待效果。就餐参考控制标准为:⑴工作餐:80-120元/桌(股级以下80元、科级100元、处级120元)。⑵酒席:150-250元/桌(股级以下150元、科级200元、处级250元)。用酒参考控制标准为:⑴白酒:股级以下30元/瓶、科级50元/瓶、处级120元/瓶。⑵啤酒:股级以下3元/瓶、科级5元/瓶、处级8元/瓶左右。

5、招商经费。按市规定的最高标准300000元纳入支出预算,包含客商的所有接待费用、招商用电话费、外出招商租车费、差旅费、招商人员各种补助等所有招商经费,由招商办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财政所在定额内按月审核支出凭证的合法性并经镇长批准后报销。

6、维修费。按市规定标准确定支出预算为30000元,机关维修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急需维修的项目,由党政办拿出计划,财政所在定额内审核,报镇长批准后实施并报销。

7、培训费。按市规定标准确定支出预算为25000元,由组织部门安排培训计划,财政所在定额内审核,经镇长批准后报销培训费用。

8、会议费。按市规定标准确定支出预算为30000元,含党代会、人代会等各种会议费用,根据会议的性质,由党政办列出会议费用预算,财政所在定额内审核,经镇长批准后实施并报销。

9、报刊费。按市规定的标准确定支出预算为20000元,由党政办拿出订阅计划,财政所在定额内审核,经镇长批准后征订并报销。

10、其他公用经费。一律按预算定额,按程序审批列支。

11、经费审批。人员经费一律按有权部门批准手续,按预算管理规定,按时发放到个人;公用经费一律由部门经办人承办,财政所在预算定额内审核,经镇长批准后支付;预算项目、定额以外的支出一律不得办理。

12、事业单位经费管理。由镇政府参照本意见结合事业单位实际及支出预算定额,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另行下发。

三、组织纪律

就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市纪委下发了中共东台市纪委文件东纪发[2005] 31号,为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严明了镇财政管理方式改

革工作纪律。为促进我镇此项改革工作顺利开展,要求全体财政供养人员做到下列几点:

1、统一思想认识。实施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促进乡镇财政走上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所有财政供养人员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改革政策上来,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服从改革。

2、奉行节约节支。由于老体制头灶财力丰厚,各方面经费支出较为宽裕,鉴于新体制的实施和改革的到位,各方面经费较过去偏紧,但是维持基本运转不成问题,要求所有财政供养人员要从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的高度出发,倡导勤俭节约新风尚,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用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确保机关正常运转。

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第6篇

一、衢州市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项目支出预算是部门支出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单位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

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各单位实施的项目不断增多,财政对项目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项目支出预算经费在部门预算经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在2013年衢州市级部门预算支出中,项目支出预算经费占60.93%,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衢州市通过加强项目审核、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方式,推进了项目支出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相比,衢州市项目支出预算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从预算编制上看,项目支出管理制度不健全,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相对粗放。目前,衢州市尚未制定统一的项目支出管理办法,项目论证、项目库建设、项目核定与组织实施、项目清理与滚动管理等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部门预算编制上,基本按照“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项目资金按实际”的方法。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核定,部门单位只需真实准确和完整地申报单位基础信息,按年度定额标准计算编制基本支出预算数。而对项目经费如何安排,没有明确、细化、规范的标准。部门单位申报项目预算时,项目立项依据不够充分,项目分类不够科学合理,一些项目名称和内容多年不变,使用方向互相交叉,加之预算编制审核时间较短,财政部门实行归口审核办法,在审核时存在审核标准宽严度把握不一的问题,这不仅造成部门单位之间财政资金分配上的不平衡,降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也使一些应该实施的项目因为预算资金安排不足而难以实施。而一些因前期工作不充分或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却安排了预算资金,但又不能如期实施。面对部门上报项目数量众多、资金需求较大的情况,财政部门只能在部门上报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地方财力状况酌情减压、“切块打捆”,或者采用基数加增长的方式,每年在编制下一年部门预算时,在上一年额度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增加,由此导致一些部门单位热衷于多立项目,多争资金,而忽视项目管理和资金绩效管理,造成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低等问题。

(二)从预算执行上看,项目资金存在被挤占挪用现象,项目支出预算执行进度偏慢。由于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科学精细,加之各项刚性需求逐年增加和衢州市地方财力保障能力弱等原因,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一些可以预见的、必需的、合理的支出往往不能足额安排或未能安排,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安排也留有缺口,使得部门单位的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经常相互混用或挤占挪用。特别是2010年衢州市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以来,项目预算支出执行进度落后序时进度的现象比较突出。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项目资金需要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拨款,并须通过代理银行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部门单位项目未能实施或实施进度慢,造成项目支出预算执行进度偏慢,从而使项目预算资金大量滞留在财政,影响了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

(三)从预算监督上看,项目支出跟踪监控体系不完善,项目实施难以管控到位。目前,对项目支出的监督和绩效评价存在轻重不一的情况。由于部门项目数量较多,除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外,其他项目确定的标准不一,绩效难以细化量化,造成对项目支出的监督与绩效评价管理相对较差,项目支出管理的监督和绩效评价较为薄弱,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和工作机制尚待完善,一些项目支出的考核评价存在盲点。同时,由于公用经费等安排不足,财政部门只能默许部门单位将项目支出和公用经费等混同使用,项目资金安排方向与使用方向存在偏离情况,开展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的基础不实。加之部门单位上报的项目比较散乱、随意,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安排相对粗放,财政审核所依据的制度规定不够规范,财政部门也未能全面准确地掌握项目单位的项目工作完成情况,部门单位也并未因挤占项目经费、改变项目支出用途等受到相应的制约,财政支出的预期效果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二、衢州市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财力规模偏小,项目支出预算安排偏紧。虽然地方经济实现快速发展,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城市化水平低,加之村落分散、地理环境复杂,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成本大,地方财政仍然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要。在部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财政资金除保重点、保运转、保稳定等必须安排的支出之外,用于其他项目上的资金很少。面对部门单位上报的数量较多的项目支出预算,只能“精打细算”,视可用财力情况,低标准安排公用经费、车辆经费、编外人员工资等基本支出,使得基本支出预算与实际支出之间存在硬缺口;低标准安排项目支出预算经费,或采取“切块打捆”的方式安排项目经费,导致项目支出预算安排偏紧。

(二)部门认识存在误区,项目支出预算刚性不强。从实际执行上看,部门单位对部门预算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够,部门单位主观上把项目资金当作补充经费的来源,认为项目资金重在申报,不考虑自身事业发展具体情况,而以各种方式和理由编造项目,强调立项的必要性和资金需求量的合理性,以求获取更多的财政资金资源。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由于财政按人事劳动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和工资标准核定人员经费,与单位实际人员经费支出存在较大缺口,所以造成了许多项目资金被基本支出挤占挪用。

(三)项目论证不够充分,财政部门审核存在困难。一些部门单位在预算编制时,对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准备不充分,对一些项目在下一年度是否开展研究不够,对需要实施的项目其前期工作准备也不充分。部分单位对预算申报的项目未进行充分调研和可行性论证。有的单位甚至不进行调研和论证,而将一些不具备实施条件或实施条件不充分的项目进行立项申报。由于部门预算编制的时间短,财政部门对预算的审核时间紧,所以要完成对所有申报项目的细致深入审核难度极大。这就可能导致年度内预算支出项目未能实施或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实施完成的情况,使得项目资金大量滞留或闲置在部门单位,影响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

nlc202309021907

(四)财政管理相对宽松,项目支出监管尚不到位。在项目支出管理上,财政部门主要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核拨项目资金,对项目资金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加之预算本身安排的基本支出存在缺口,因此对部门单位挤占项目经费用于弥补基本支出缺口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平时的监管中,除对专款专用的专项资金项目监管相对严格之外,对其他项目支出的监管相对缺失。

三、衢州市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保障部门单位的基本支出需要,为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创造条件。在人员经费的保障上,应按人事劳动部门核定的单位编内人员和编外人员的基本工资等标准予以足额安排;在公用经费的保障上,应根据行政单位所承担的职能和事业单位业务特点,按部门分类归档,在核准同类单位工作量、占用的资源和相关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区分项目,进行合理的相关系数分析,将包括办公及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日常维修费、会议费、一般购置费等归为一类,将交通费、车辆运行维护费归为一类,按单位性质、工作内容等分类分档,制定科学合理的分档定额标准。定额标准一经下达,在年度预算执行中不作调整,确因特殊原因出现影响预算执行的情况,财政部门可在下一年度确定定额标准时统一考虑。

(二)做好项目支出预算的基础工作,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管理。一是建立项目库制度。预算单位要根据自身工作业务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并根据规划建立项目库管理制度,在申报年度项目支出预算时,将项目库情况一并报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根据部门报送的项目库情况,并结合部门预算和地方可用财力,安排年度项目支出预算。二是加强项目的分类管理。从支出性质上,将大型会议培训、重大调研课题(规划)、重大宣传(活动)等项目确定为专项公用类项目,将房屋建筑物购建、大型修缮、设备购置归为发展类项目。从项目申报口径上,将每个财政年度需要安排经费的项目确定为经常性项目,将在一定年限内需安排经费的项目确定为阶段性项目,将一个财政年度内一次性安排项目经费的项目确定为一次性项目。三是重视项目立项工作。部门单位的项目初步确定后,要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项目预算可行性评审,对项目内容、额度和标准等进行合理性评审,对项目支出明细子项、计量单位、数量和测算标准进行准确性评审。四是加强项目的申报管理。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对项目申报文本进行细化。五是加强项目的审核管理。财政部门对各部门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对专业技术复杂的、新增项目预算数额较大的、延续项目中项目计划和项目预算发生较大变化的,可以组织专家或者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专项评审。根据年度财力状况和项目排序,对审核确认的项目,统筹安排部门项目支出预算。与此同时,加强项目的清理和滚动管理,对一次性项目和执行年限到期的阶段性项目要在项目库中及时予以清除。

(三)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的执行管理。部门单位是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的执行主体,必须切实履行项目支出管理职责,及时有效地组织项目实施,确保当年安排的项目应在当年完成支出。要随时关注项目实施情况,以保证项目支出严格按预算执行;要通过制定预算执行进度工作目标,层层细化和分解责任,定期对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准确把握项目资金运行态势,及时发现和处理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解决预算执行进度与项目完成进度不一的问题,适当赋予部门单位一定的预算调整权限,对于一定范围内的调整申请,允许预算单位在经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审批并报财政部门备案后执行,处理好维护预算严肃性与适应工作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四)完善项目支出监督考评和信息公开制度,加强项目预算支出情况的监督。一方面,建立完善项目支出监督考评制度。把预算支出项目管理情况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对项目管理中编制虚假预算套取预算资金、改变预算资金用途、扩大预算资金开支范围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追究项目行政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另一方面,建立科学、规范的项目绩效指标体系和考评工作制度。要组织对项目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完善绩效评价指标,对项目资金运用与经济社会效益状况进行评估。对绩效考评结果应当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并将其作为下年度项目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通过绩效考评,增加违规成本,对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环节责任人产生直接约束作用。同时,积极推行财政项目支出预算信息公开,向社会公布预算编制的政策、依据、项目预算及项目绩效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提高财政决策的公众参与度。

(五)整合优化内部处室职能,完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体制。建议整合优化现行项目支出预算管理部门职能,改变按业务口子分块、多头管理的状况,根据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流程,适当整合优化内部处室职能。按照构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循环、互为前提、一体运行的“三位一体”财政组织管理框架要求,打破现有的机构设置,在财政部门内部,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专门的预算编制处室、执行处室和监督处室。

(六)加强财政管理政策宣传,营造和谐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氛围。要加大对部门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宣传力度,帮助各部门单位树立公共财政下的预算管理观念,争取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要在早编预算的基础上,主动做好与部门的沟通和服务工作,透明安排项目,确保资金在部门间的公平分配。

(作者单位:浙江省开化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浅析财政支出预算进度的不足 第7篇

关键词:预算,进度,不足

财政预算执行进度是衡量财政资金筹集和使用完成情况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国家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 财政支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 为完成支出预算进度, “年底两个月财政将突击花钱约**万亿元”的消息屡经媒体报道, 作为一项考核预算单位指标, 考核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的合理性越来越值得商榷。

一、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简述

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是指在一个预算年度内, 某一时点上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累计额与当年预算总额的比值。如某预算单位预年初批复的预算资金为1000万, 3月底预算单位完成支出200万元, 那么3月底支出预算完成进度为20%。一般的, 财政部门要求一级预算部门、上级预算部门要求下级预算部门在一个预算年度各个时点完成相应的进度, 比如“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11月前完成95%等等。目前, 预算执行进度是考核预算单位预算执行的重要指标。

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有一定的合理性。合理性在于通过督促预算单位按进度支付财政资金, 进而督促预算单位按进度完成工作任务。特别是近年来, 财政支出越来越向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民生方面倾斜, 通过考核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有利于各级预算单位按时、按期、足额的拨付财政资金, 有序的开展工作, 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进度指标存在的不足

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在促进预算单位完成年度工作任务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由于财政收支的复杂性, 通过考核支出进度指标来监管财政资金使用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备遭诟病的年底突击花钱。在考核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情况下, 11月底前未完成当年支出预算进度的预算单位, 为实现年度100%的支出进度, 预算单位必须在12月将当年的财政预算花出去, 于是产生了近年来备受社会各方面关注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在执行财政支出预算过程中, 为完成支出预算执行进度, 预算单位有时甚至采取违规的方式加快财政支出进度。一方面违反了国家有关的财经法律法规, 另一方面财政资金安全性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尽管不能将年底突击花钱等现象全部归咎于考核预算单位支出进度上, 但作为一种导向, 考核支出预算执行进度从某种程度上诱发了年底突击花钱这种社会观感不佳的现象。

二是支出预算进度管理过于粗放, 没有充分考虑预算单位支出的特点。根据财政部颁布的2011年财政收支分类, 财政支出可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 其内容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两部分。项目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 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支出, 包括基本建设、有关事业发展专项计划、专项业务费、大型修缮、大型购置、大型会议等。对于一般的序时线性支出的基本支出及项目支出, 运用支出预算进度指标可以督促工作的实施。但对于并不具备序时线性支出特点的项目支出, 由于项目自身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且不同项目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一味要求预算执行进度则不可行。此外, 财政支出预算还可能受到预算到位率、超收收入的安排使用方式等诸多因素影响。在不确定因素客观存在的情况下, 运用支出进度考核可能不利于预算单位工作的开展, 还有可能对项目的推进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是支出预算进度不利于节约财政资金。近年来,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引下, 中央历年要求各预算单位保持“三公”经费的零增长。基于此, 预算单位一般按照上年的决算数编制当年的包含“三公”经费的运行经费预算。由于物价波动、汇率变化等客观原因, 预算单位可能在实际执行中无需全部预算资金即可完成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 还考核预算单位预算执行进度, 无疑将鼓励或鼓励预算单位超额超标准支出财政资金, 对预算单位产生了逆向激励。

三、相关政策建议

作为一项考核、监管预算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的指标, 财政支出执行进度有其存在的必要。但为了不断适应财政支出的新问题、新情况, 实现财政支出目标, 建议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是进一步增强支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运用财政支出预算进度指标的前提是建立了准确的支出预算, 不尽科学完整的预算使得考核指标失去其应有的意义。要增强预算的准确性, 首先修订或完善预算基础, 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行零基预算;其次预算应符合实际用款需求, 不存在虚报预算问题, 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才能跟上工作执行进度;最后项目前期论证充分, 预算指标下达后项目承担单位即可组织项目的实施, 才能避免因项目无法执行而频繁调整预算。

二是按支出分类考核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根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特点, 分别制订财政支出执行进度考核指标, 特别是要充分考虑项目支出的影响因素, 动态监测支出进度, 并分析其原因。对于社会保障等事关民生的财政支出, 考核财政支出预算指标还是有必要的。事实上, 考核预算执行进度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 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是逐步完善财政资金结余、结转制度。目前, 项目支出类的当年预算拨款未用完, 相关款项可以结转到下一年度使用, 基本支出类一般不能结转。在考核预算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时, 可以考虑设定部分前提条件的基础上, 逐步完善现有的财政资金结余、结转制度。对于基本支出类的当年预算, 如果存在结余资金, 考虑是否同样结转下年使用, 或者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 这样起到结余财政资金的目的。

行政事业单位支出预算审计探析 第8篇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是当前各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中的主要关注点,是财政审计大格局下重要的审计内容。通常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以基本支出审计、项目支出审计及财政性结余资金审计为主要内容。笔者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从审计的角度出发,谈一些对行政事业单位支出预算审计的认识。

一、基本支出预算审计

基本支出预算审计应主要从人员经费的使用、往来账目的资金流向、“三公”等经费及超预算使用基本经费的开支情况、其他收入来源及代垫支出情况、基本支出预算及决算口径是否一致等几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一)人员经费使用的审计。

根据被审计单位编制人员经费预算的详细资料,从审查经费预算的编制依据入手,核对干部职工实有人数,是否存在虚报人员套取基本支出财政拨款的情况。必要时应到被审计单位人事管理部门和上级人事管理部门获取相应的数据资料,确保人员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会计基础数据的审计。

审查基础数据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套取基本支出财政拨款情况。重点审查被审计单位在预算执行当年年末计提的各种费用,如根据提供的基础信息表中存在年末计提绩效考核工资、目标考核奖金及其他工作福利性补贴等,计提大额会议费、出国人员经费等;关注暂付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挂账情况,防止虚列支出。这类情况的存在发生,表明编制预算时就存在虚假套取的目的,实际支出时通常情况下都不能做到专款专用,而是另作他用,或沦为单位的“小金库”。

(三)审查是否存在基本支出无预算、超预算的情况。

重点审查无预算、超预算列支办公费、会议费、接待费、差旅费、劳务费、出国费、咨询费等行政消耗性开支,查处有无挥霍浪费、贪污腐败等违规违纪行为。

(四)审查有无本单位替他人或其他单位代支费用,或将代支费用列入基本支出。

重点审查其他收入经费、暂存款和其他应收款的事项和缘由,审查替他人或其他单位代支费用的行为是否合规、合法,审查他人或其他单位是否与本单位有相关联的工作业务关系,防止发生为他人或其他单位提供贪污、挪用公款的违法行径。

(五)审查事业单位是否存在基本支出核算和决算与预算口径不一致的情况。

重点审查是否存在基本支出预算收入来源为非财政收入的工资福利支出在会计核算和决算时被会计人员列作财政经费支出,防止应由事业单位自身承担的人员工资福利补贴转化成财政负担,变相骗取财政资金。

二、项目支出预算审计

项目支出预算是支出预算审计的一个重点,在审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违规转移项目经费、克扣或延压项目资金;是否存在将项目经费挪用或挤占用作他途;是否严格按照项目经费的预算申请书安排使用资金,是否切实做到专款专用。

(一)审查是否存在分解项目到下属单位的情况。

重点审查被审计单位项目预算申报编制时,未在预算说明中明确项目具体承担单位或部门,项目决算时资料与实际执行不符的情况。

(二)审查是否存在克扣或截留下属单位专项资金,延压和滞拨专项资金。

防止因资金拨付不到位、不及时,造成专项事业任务得不到及时完成和顺利落实。

(三)审查是否存在超范围支出或公用经费挤占项目经费的情况。

重点审查项目经费签订的合同合约条款、实际采购的项目设备材料与预算中的项目明细、招标文件中合同条款是否相符,审查项目实际执行与预算内容是否相符的情况。防止挤占和挪用项目经费。

(四)审查是否按照项目预算执行经费收支。

重点审查项目申报文件内容与实际执行情况,审查实际支出与预算的一致性。防止未按规定的时效落实项目的建设,项目自筹资金不到位、套取上级财政资金,防止项目支出中超预算或列支无预算支出。

(五)审查是否存在基本经费与项目经费调剂使用、项目打包的情况。

重点审查项目之间相互调剂使用资金、项目打包合用资金的情况,审查调剂项目和打包项目的原因、资金数额和使用情况,防止专款不专用的情况发生。

三、财政性结余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审计

随着预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要。每年的决算报表中,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的数额巨大,因此必须将支出预算审计延伸至财政性结余资金方面。

审查财政性结余资金是否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实施管理,资金的结余是否真实、合规、合法。财政性结余资金使用,是否严格执行财经管理办法,是否纳入基本支出结余资金管理范围。专项拨款是否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结余的资金是否及时返还等情况。对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应分别进行核查,并与单位会计账表数字进行核对,审查结余数据是否一致,防止将项目经费结余转入基本支出结余。

参考文献

[1]、梁宇琪.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方法[J].财经界,2010,(21).1、梁宇琪.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方法[J].财经界,2010,(21).

[2]、郑敬枝.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5).2、郑敬枝.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5).

[3]、王碧秋.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J].会计之友,2009,(9).3、王碧秋.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J].会计之友,2009,(9).

加强公共支出预算绩效管理若干思考 第9篇

关键词:公共支出,预算,绩效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财政部门围绕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如何加强公共支出预算管理, 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益, 已成为财政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公共支出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完整。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源头和关键。科学、系统、合理地编制预算是确保预算核心地位的基础。当前, 在预算编制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预算编制缺乏完整性。目前, 财政部门未将全部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没有实现“收入一个笼子”, 从而导致了一部分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和监督之外, 难以对部门预算单位的全部资金使用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同时, 预算执行中随意性大、追加追减的现象较普遍。二是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根据预算法的规定, 部门预算应按照“人员经费按实际, 公用经费按定额, 专项经费按需要”的要求来编制。目前, 预算的定员、定额严重脱离实际, 从而造成公用经费支出在专项中消耗或挤占专项。同时, 在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 仍未摆脱“基数法”的影响, 仍依赖于财政部门与经费申请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 这种预算编制方法固化了财政资金在部门间的分配格局, 使预算安排脱离实际。

2、预算资金支出效率不明显。

目前, 政府在编制预算时, 很少考虑资金使用后应取得怎样的效果和效益, 更没有明确相应的管理责任。财政支出效率不明显, 基于以下原因:第一, “吃饭财政”。财政首先保障的是“吃饭经费”, 也就是基本支出。基本支出是按部门的编制数来确定的, 但该部门机构的存在是否必要, 应当养多少人, 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有效, 财政部门无权参与和评价。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行政事业机构日益增多, 财政供养人口不断增加, 基本支出比重居高不下。这种财政资金优先安排能力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二, 年底“突击拨款和花钱”。目前, 财政部门按照收付实现制实行“以拨列支”, 一经拨款即视为支出。但事实上, 财政列支后, 不少资金仍沉淀在财政部门设立的各个专户或部门预算单位里, 形成很多隐藏性财力资金。一些预算单位在申报项目预算时随意性较大, 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不多, 只想着争预算、争盘子, 致使一些项目到年底了都未实施;而财政部门为了考虑预算支出的执行率, 不得不先在各资金专户中列支。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预算的约束力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3、支出追责问效制度不健全。

在现行预算资金分配模式下, 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把精力集中在钱要投到哪里, 怎么投入。对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完成什么, 要达到什么效果, 却关注很少, 甚至从未关注。在预算编制时, 往往是哪里问题严重, 就增加预算拨款, 很少考虑支出的绩效。这种机制的存在, 使得各部门谁也不愿意少花钱把事情办好。在预算支出执行过程中, 由于缺乏投入资金与部门资金使用绩效之间的关联信息, 财政部门很难追问支出效益和效率。同时, 对公共支出效率没有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手段, 没有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部门业绩或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加以考核, 没有触及部门的利益和领导的升迁, 从而造成:财政和部门预算单位只管资金投放、不问投入效果, 只管使用合规、不问效益大小, 只强调支出的财务责任、不评价项目的执行效率与质量。

此外, 由于预算各个环节缺乏透明度和公众参与机制, 长期以来, 预算管理的整个流程都不能及时公布信息, 公众缺乏了解和参与预算编制与执行的渠道, 缺少足够的知情权, 由此造成社会监督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在于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只注重投入, 不注重产出, 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常规, 在公共支出预算中推行绩效管理, 以此来提高预算支出的透明度, 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公共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强化预算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预算绩效管理强调的是政府预算必须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标准和方法, 对支出项目进行评价, 将评价结果作为资金使用部门增减预算的重要依据。这样, 才能有效化解财政资金需求的无限性与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更能强化政府预算安排与支出执行的责任, 促使政府向增收节支并重、开源节流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

2、有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可以有效地判断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将部门职能、事业发展规划与财政资金的使用严格限定在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有效防止财政支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压缩那些预期绩效差、重复建设的支出项目, 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 提高财政支出活动的效率性。

3、有利于加强监督,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

实行预算绩效管理, 可以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渠道获得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效果与效率情况, 获取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信息, 这有利于全面掌握财政资金投入、使用、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 有利于满足管理者和公众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的信息需求, 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中的透明度。

三、加强公共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对策建议

1、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预算管理体系。

一要加快构建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管理制度监督。只有全部政府收支纳入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体系下, 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谈得上真正监督政府支出的绩效;二要以绩效管理为核心, 进一步优化预算管理流程。首先, 要科学设定绩效目标。预算单位要根据部门职责及事业发展规划, 科学、合理地测算资金需求, 编制预算绩效计划, 报送绩效目标;其次, 要严格审核绩效目标。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审核职责, 对于绩效目标不符合要求的应令报送单位调整、修改;再次, 要清晰批复绩效目标。财政预算经人代会审查批准后, 财政部门应在单位预算批复中同时批复绩效目标。批复的绩效目标应当清晰、可量化, 以便对照比较;最后, 要建立跟踪监控机制。在预算执行中, 财政部门要建立绩效运行跟踪监督机制, 定期采集绩效运行信息并汇总分析, 纠偏扬长, 促进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

2、加强预算编制管理, 提高预算活动效果。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首要环节。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预算执行结果。一要严格编制综合预算, 实现预算的完整性。要将部门预算单位的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历年结余资金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以实现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从而有效监督和控制部门预算单位全部资金使用情况, 保证财政部门合理调控财力;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费定额, 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制定科学的定员定额标准, 是保证政府预算科学性和法制性的前提。在编制部门预算的过程中, 要根据部门的职责范围, 合理确定经费定额, 严格区分综合定额和单项定额。定额标准确定后, 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得追加预算资金, 以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三要以项目库为依托全面推行中期预算管理, 以绩效为依据滚动编制政府预算。各部门单位可以根据与政府五年计划目标相一致的各自战略规划和事业发展规划来建立部门滚动项目, 编制中期预算, 将中期预算与年度预算紧密结合, 使部门的战略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年度部门预算紧密结合。

3、引入公民参与机制, 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预算公开可以使纳税人直接了解预算活动, 通过各种参与形式直接表达自己的偏好、意愿, 以此形成政府预算活动的绩效标准。每年公开的审计工作报告都对财政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揭示, 这些都将推行预算公开机制、提升财政预算透明度提上了议事日程。增强预算透明度, 改善政府绩效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引入公民参与机制。通过召开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民意调查、列席和旁听等多种方式让公众参与预算,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有效发挥公众参与预算的积极作用, 将政府预算活动纳入特定的公共过程中, 充分赋予公众应有的知情权。

4、完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提高公共支出效率。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的关系。为此, 必须完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一要明确绩效评价主体。绩效评价主体应实现多元化发展, 可以由财政部门、审计监督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共同参与。审计监督部门应扩大绩效审计范围, 将绩效审计与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对接, 对部门的具体支出进行评价;二要拓展绩效评价范围。本着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 渐进式地推进。在总结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经验上, 将其与部门预算改革中的项目库管理相结合, 试编绩效预算, 再逐步完善, 从而形成与绩效评价良好的互动关系;三要科学设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在统一的框架内建立不同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 在制定指标体系时, 要充分吸收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 使指标设置既通用可比, 又便于操作。

5、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强化追踪问效。

预算支出 第10篇

1. 新《预算法》的颁布与实施

2014年8月31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第四次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以下简称新预算法) , 该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预算法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 强化预算约束, 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 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为宗旨, 为各级财政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过程提供了更加成熟的立法保障, 有利于财政预算更加科学、规范、透明。高校作为使用财政资金的主要部门, 是落实预算公开透明、监督预算执行、进行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主体。

2. 高校项目支出现状

按照支出内容, 高校支出预算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主要是高等学校为保障单位人员经费、正常运转经费以及教育教学、科研等基本业务活动经费和医疗保障经费。项目支出是指高等学校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在基本支出之外按项目进行管理的支出。由于市属高校项目支出多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财政拨款, 按照财政隶属关系纳入部门预算。根据北京市教委每年公开的部门预算说明, 高校项目支出主要用于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科研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图书馆建设、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改造、设备购置、学生资助、北京市与央属高校共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

近年来, 高校项目支出规模快速增长和财政指标数量逐年增加, 以我校为例, 2012年至2014年的项目支出与基本支出规模对比如图1所示, 2012至2014年项目支出占总预算百分比如图2所示。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 对高校项目支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项目预算的准确性、经费支出的及时性及准确性、账务处理的精确性和经费使用的有效性等。由于项目支出在管理上与基本支出有很大差别, 需要设置项目单独核算, 专款专用。一个项目经财政审核批复后可能会分成数条财政指标, 以指标代码末尾的大写字母做出区分, 分为授权支付指标 (FCG) 、定点采购指标 (DDCG) 和项目采购指标 (XMCG) 。2012年至2014年三年财政批复的项目支出指标数量从105条增加至了174条。以往年度, 我校按每个项目设置一个项目经费代码, 但是由于在会计核算及国库经费支付过程中经常出现同一项目不同指标之间的串户使用现象, 今年改成每条财政指标设置一个经费代码, 虽然增加了经费管理的难度, 但是减少了会计核算与国库支付出现失误的概率。

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 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逐步加强对项目支出的预算管理, 如何在实务工作中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成为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核心。

二、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

预算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包括三个环节:一是预算的编制环节, 包括预算目标的确定, 根据预算目标编制、汇总与审批预算;二是预算执行与控制环节, 需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及时分析与反馈;三是预算考核与评价环节, 通过对特定期间的实际结果与预算目标或标准比较, 可以进行绩效评价。通过以上环节, 预算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规划、协调、监控与评价作用。

高校每年根据市教委下达的年度预算控制数, 严格按照项目分类编制项目支出预算。项目申报需经过充分论证和审核, 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 细化项目支出内容, 准确填列经济分类科目, 清晰体现资金支出的用途, 如会议、材料等, 杜绝预算随意性。项目经费一经批复, 高校不得自行调整。项目执行实行全过程管理, 追踪问效, 将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纳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在实务工作中, 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类问题:

1. 对预算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目前, 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体系, 对预算重视程度不够。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完成, 没有独立的预算部门。预算编制过程缺乏科学依据, 缺少事前审核环节, 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由于内部没有专门预算部门负责审核, 而财务部门对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能做到专业有效的把关, 预算申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都会导致财政审核时预算核减严重, 与原设定预算目标相差太多, 项目在今后执行时资金紧张, 达不到项目预期目标。

2. 会计人员水平亟待提高, 缺少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

高校项目支出预算是一项专业化较强的工作, 对预算管理人员的会计、财务管理水平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校预算管理人员比较缺乏, 并且缺少专业的预算管理培训。通常情况下高校并没有配备专业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人员, 该岗位通常由财务部门某一岗位兼任, 知识面局限于财务领域, 而很多项目支出预算涉及的内容非常专业, 没有专门的知识结构无法完成。

随着财政对项目支出预算的管理愈加严格和规范, 项目支出的多样化及复杂程度也逐渐提高, 这对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及账务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的会计人员相对紧缺, 且终日忙于繁重的资金核算业务, 对业务及财务软件的学习不够重视, 造成一方面急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而另一方面却无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的恶性循环。并且由于培训环节跟不上, 导致很多账务处理不规范, 对后续的报表与决算环节带来很多问题。

3. 预算编制方法传统简单, 预算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足

高校项目支出预算在编制方法上传统简单, 无法及时利用一些新的预算方法, 导致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足。预算编制过程不能准确地计算或估算项目金额, 编制方法通常采用增量预算, 导致预算数与实际执行数差异较大, 使得预算失去了其严肃性和有效性。并且预算编制主要由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完成, 在编制时缺乏对学校长期发展目标的考虑, 不能充分发挥预算的资源配置功能。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工作通常安排在年末进行, 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在短期内完成预算计划的编制, 编制时间非常紧张, 各部门之间不能进行充分有效沟通, 也会造成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 导致财政核减严重。

4. 执行环节缺乏有效控制, 调整比较随意

由于项目支出预算编制过程存在问题, 预算执行环节缺乏有效控制, 调整比较随意, 预算缺乏刚性和严肃性。由于预算资金到位不及时, 执行时间滞后, 年中预算执行进度不均衡, 项目支出进展缓慢;年末集中突击花钱, 影响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部分项目前期准备不够充分, 后续报销时有些经费开支不能报销, 年底资金结余和闲置问题突出, 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因为项目支出预算专款专用, 单独设置项目进行管理, 在支出过程中经常会发生项目之间的串户现象。由于高校会计人员相对不足、资金核算任务繁重、会计入账不及时等原因, 往往忽视项目支出对账。市财政每年年初收回上年的项目结余资金, 如果集中到年底进行项目对账, 对账工作量大并且容易出现发现错误却来不及纠正的状况, 这样财政就会按照国库支付系统中的数据收回项目资金结余, 造成财政资金的低效益及资金浪费。

5. 项目支出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不能发挥有效监督的作用

项目支出绩效考核是对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和考核, 完善的评价和考核制度能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高校一般比较重视预算编制申报工作, 而轻预算执行, 导致财务预算数据与年终实际发生的决算数据不符, 不能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价功能。项目支出绩效考核主要由上级单位组织抽查少数重点项目, 考核评价程序流于形式, 指标考核体系主观性较强, 项目支出预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新预算法对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要求

1. 项目支出预算要有法必依, 硬化预算支出约束

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 作为财政资金拨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项目支出必然包括在其中。新预算法规定如果没有经过法定程序, 凡是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不能进行调整。各政府、各部门和单位的支出中, 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 如确需调整, 新预算法还明确了预算调整的范围, 并严格规定了预算调整的程序。通过这些具体规定, 可以有效避免政府支出的随意调整, 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对于高校项目支出预算, 应有法必依, 硬化预算支出约束, 所有未列入预算的项目不得支出, 预算已经批复, 不得随意调整。

2.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对细化预算编制提出更高要求

新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这是对以往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的一个重要改变。高校应当制定跨年度平衡的财务规划, 根据高校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滚动项目库。新预算法还规定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 应当编列到项;而按其经济性质分类, 基本支出应当编列到款, 这就对细化项目预算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时应遵循相关条文尽量全面、细化。

3. 树立绩效理念, 项目预算支出要进行绩效评价

新预算法首次提出要对财政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从法的角度解决过去重收入、轻支出, 财政资金不问效果的问题。把讲求绩效作为预算的基本原则之一, 并且要求人大把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作为审查决算的重点内容。对于高校项目支出预算来说, 将需要提供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相关信息, 包括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等。

四、新预算法下如何加强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

1. 重视预算管理, 建立健全高校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高校管理层应提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 成立高校预算管理委员会, 建立健全高校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加强对项目支出预算的管理。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工作中, 要对预算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梳理, 预算编制主要靠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团队, 校内审核依靠预算管理委员会, 预算执行主要是项目负责人, 预算执行的监控依靠财务部门及预算管理委员会。

高校应当且必须设置预算归口管理部门, 来配合财务部门开展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工作。原因:一是可以提升预算精度, 因为归口部门应当比财务部门更熟悉情况;二是提升预算效率, 归口部门有管辖权限, 政令畅通容易办事。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的综合管理部门, 总体负责、平衡预算工作。

2. 加强会计人员培训, 配备专业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人员

在人员配备上, 高校要安排专门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人员负责项目支出预算。在经费规模越来越大, 会计人员队伍相对紧缺的情况下, 高校要能充分挖掘潜力, 在财务部门中尽快任用并培养一些能力较强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人员, 组织参加专门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培训和学习, 并向预算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单位学习, 借鉴经验教训。

财务部门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水平及业务处理能力, 尤其是项目支出账务处理及财务软件使用的培训, 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应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会计人员应大致了解预算编制到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熟悉项目预算额度的指标计划、进度及结余情况, 这样既可有效保障项目预算的顺利执行, 又可避免盲目使用预算指标造成指标串户, 为以后的项目对账降低难度。

3. 重视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 增加科学性和合理性

由于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的难度大且对后续的审批、实施有重大影响, 因此必须充分重视预算编制, 不可盲目要求预算编制人员和相关部门短期内完成预算计划的编制。加强高校项目支出的预算编制工作, 必须强化项目论证和绩效评价, 可根据高校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滚动项目库, 拉长预算编制的时间, 将教育发展目标与技术评价方法相结合确定项目资金配置的优先次序。

在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方法上, 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应当充分利用零基预算的方法, 减少过去基数的影响, 结合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重新规划, 让预算更加贴合实际。项目支出预算要提供科学、规范、可行、高质量的项目申报文本及项目支出明细, 以保证重要且紧迫的项目支出预算足额获批, 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财政资金保障。

4. 保证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的约束力, 并加强控制

项目申报需经过充分论证和审核, 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 杜绝随意性。项目经费一经批复, 高校不得自行调整。高校必须加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对预算支出和执行进行精细化管理, 对支出项目按财政批复预算文本进行严格控制, 保证项目执行的约束力。各部门应合理安排项目进展, 及时通过经费查询系统掌握经费支出情况, 既要确保年末支出进度达标, 又要避免年末突击花钱。

高校要加强对项目支出对账工作的重视, 项目支出应做到及时对账, 尽早发现项目经费之间的串户问题。项目支出对账与银行对账内容不完全相同, 除了项目零余额账户与国库集中支付对账外, 还需要将项目支出与项目零余额账户核对, 确保项目支出的经费来源与零余额账户保持一致。

目前我校使用的财务管理系统是复旦天翼财务系统, 该系统将会计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相结合, 可利用国库对账功能实现零余额账户与国库集中支付账户的对账。并且该系统的预算管理模块, 能够对项目的各支出细目进行明细模板化管理, 可根据项目批复明细予以分预算项控制及查询的功能。在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执行与控制环节以及预算考核分析环节, 该系统都能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该也有些不足之处, 比如:子项目管理系统不健全, 母项目负责人不能看到子项目的执行情况, 不能真正实现母子项目管理。

5. 重视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 自评与市级考评相结合

项目支出预算执行实行全过程管理, 追踪问效, 将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纳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高校应做好项目支出相关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增加预算考核的透明度, 将绩效考核结果向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做好相应反馈, 对存在的问题有整改情况监督, 并与今后的预算批复挂钩。构建高校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对考核指标进行层层分解, 制定可执行度较高的细化指标。除参加市财政与市教委的绩效考评外, 高校内部应当有针对性的筛选项目开展单位内部自评, 内部绩效自评指标体系要尽量减少主观性指标, 保证绩效考核客观说服力强, 让各部门参与到绩效评价过程中, 将评价结果与校内预算指标分配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邵红云.高校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5 (13) .

[2] .蒙亲绒.基于预算松弛的高校预算管理优化研究.会计之友, 2015 (01) .

[3] .罗燕琴, 杨诗炜.基于管理学视界下的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2) .

[4] .薛朝阳, 李贺.新《预算法》主要内容介绍.山西财税, 2015 (02) .

预算支出 第11篇

二、预算单位财政资金支出不规范的原因分析

预算单位财政资金支出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体制方面、法律制度建设方面、技术方面和职业道德方面等。

(一) 监督制度软化和问责制度缺位是体制性因素

1、监督制度软化。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庞大的财政监督系统, 形成了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人大监督并立的体制格局。但是对财政资金收支监督软化的情况依然存在。一是人大监督。我国宪法、预算法、监督法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预算的职能均有规定, 但人大预算监督功能仍然没有发挥出来。 (1) 从监督主体看, 部分人大代表缺乏财经专业知识, 参政议政意识不强或者能力不足。人大财经工作机构人员配备不足, 又缺乏专业人才, 力量不够。 (2) 从监督对象看, 政府及预算单位财政资金收支信息公开不够, 一些财政资金收支游离于人大监督之外, 使人大对政府及预算单位支出活动“想监督能监督但缺乏监督对象”。 (3) 从监督方式看, 人大监督手段的单一性, 限制了人大作用的发挥。目前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预算途径主要有二:会议期间听取报告并审计;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专门工作机构听取政府职能部门的汇报。由于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预算监督往往局限于形式上、程序上的监督, 缺乏实质性内容, 对家数众多、专业性很强、内容纷繁复杂的部门预算及执行更是难以接触涉及和有效监管, 呈现真空状态, 权力部门监督财政资金收支缺位的情况相当突出。二是财政监督。财政人员专业素养较高是财政监督的优势之一。但财政部门本身是预算编制、执行的管理部门, 同时财政部门又承担预算监督责任的职能,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既当运动员, 又当裁判员”, 这种状况会导致监督力度存在打折扣的可能, 监管效果有可能被内部削弱, 加上财政机关目前业务工作面广量大、人员普遍紧张的实际, 财政监督实在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三是审计监督。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相继建立和完善, 对审计机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总体讲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财政职能变革的新情况、新问题还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 审计方式和方法没有及时调整到位, 缺乏创新意识, 观念陈旧, 工作方法和手段单一。事后查处多, 事前事中控制少;专项检查、专案检查偏多, 日常监督较缺乏经常性和连续性;传统手工查账方法运用得多, 现代化电子化审查方法运用得少;较偏重于预算执行合法性和合规性, 对部门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合理性、效益性, 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等等, 从而导致审计监督质量不高, 监督检查效果不大。

社会监督是财政监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点来看, 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加快我国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近年财政部相继下发了推行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若干规范性文件, 明确了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财政预算公开内容并要求重点公开政府预算、部门预算、预算执行、转移支付等。然而由于我国社会公众法制观念淡薄、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部门权力过于集中、政府部门、预算单位本位主义严重、社会公众参政议政意识不强、能力不高等原因, 虽然国家大力推行财政预算公开, 但实际上中央部委机关、各级地方政府及预算单位愿意公开政府预算、部门预算、预算执行情况的仍然是少数。政府及预算部门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决策过程有时就是主要领导“拍胸脯”、“拍脑袋”, 技术专家、单位职工以及社会公众缺乏利益表达、参与决策、监督问责的机制平台。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 社会监督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只有还权于民, 吸纳民众参与管理, 并接受群众监督, 实现公共财政资源科学合理地用诸社会公众, 也就是只有建立起真正的公共财政体系, 上述问题才能根本解决。

2、问责制度缺位。

一是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 使问责制度落实缺少法理依据。目前, 我国尚没有一部全国性专门的问责法律规范, 只有一些行政制度和散见于相关法律中的规定, 主要是《公务员法》、《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及《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在这三种规范性文件中, 只有《公务员法》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法律, 其它两种规范文件只是党内纪律规范, 行政问责还没有专门的、完善的成文法。正因为问责制法理依据不完善, 问责处理在法律上缺乏可操作的程序依据, 缺乏实施问责的内在驱动力和成熟的社会氛围。在问责制成熟的国家, 问责制的运转依赖的是“失职就必须担责”的制度驱动力, “违规即追究”、“失职即问责”成为社会常态。但在我国, 目前问责运转主要依赖于媒体和舆论的外在驱动, 多数并非制度自动驱动。如果缺乏舆论关注或压力很小, 问责程序很难会正常运转起来。在问责的范围上, 问责一般仅停留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 如安全生产事故, 在财政资金收支违法违纪方面实施问责少之又少。加上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尚未到位, 部门之间存在的职责不够清楚、权限不够明确, 以至于在追究责任时, 相关部门相互推诿, 出现谁都有责任, 谁又都没有责任的情况, 问责客体具体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模糊不清。二是问责主体缺乏独立性削弱了推动问责制度实施的权威性。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审计机关享有一定的问责权利。但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 要监督政府自身和所属部门、单位, 并对财政资金收支的违法违纪行为实施问责, 其独立性难以保障, 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许多预算单位财政资金收支不规范性和违纪违法问题, 很多与本级政府的领导意图、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密切关联。一旦出现问题, 各利害部门甚至政府都会出面要求审计监督不要过严, 基于上级领导的权利高压和各种人情关系的考量, 不少时候审计机关只会以削弱监督问责制度的执行力度做了结。许多问题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或者问题虽被写入审计报告, 但到最后不再追究责任, 问题单位及负责人员很少见到严厉的问责处罚。近年来虽然不时刮起较为强劲的“审计风暴”, 但到最后往往变成温柔的“和风细雨”。

近年来,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 纪检部门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日趋深入, 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监督系统。然而由于上述因素及其他原因的存在, 纪检部门监督主体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并没有使问责制度落实的可能大大提升。如果没有严格的问责机制, 如果不加大违法违纪者的付出成本, 关于财政预算资金违纪违法行为只能是屡禁不止、屡查屡犯。问责制度落实任重道远。

(二) 财经法律制度不健全是制度性因素

从财经法规制度建设存在缺陷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法律法规制度缺位、法律规范规章纵向、横向之间有冲突和矛盾、法律法规脱离实际、制度建设滞后等等。由于存在制度上的缺陷, 预算单位在财政预算资金支出上出现了一些“合此不合彼”、“合理不合法”等现象。

1、法律法规制度缺位。

以预算变更为例, 目前我国并无一项法律或法规全面系统地规定, 哪些预算变更可以授权部门自行决定?哪些仅需财政部门同意再报人大备案?哪些则必须报人大事前审批?而且预算法对预算调整的定义非常模糊笼统, 操作性不强, 容易使得一些重要、应事前报人大审批的预算调整可以不用报批。再说预算调剂。《预算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应当按照预算科目执行。不同预算科目间的预算资金需要调剂使用的, 必须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报经批准。这就是说预算调剂的审批权现在还控制在政府财政部门, 意味着所有预算调剂都不用经人大审查批准, 在一定程度上为许多部门的预算违规创造了条件。

2、部门规章规定上下级之间有冲突和矛盾。如,

农业系统的畜禽及畜禽产品检疫费是国家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是典型的财政预算资金。国家及省财政、农业等业务主管部门制定发布的有关文件均规定:“检疫、防疫等收入要专款专用, 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使用范围和用途全部用于兽医卫生事业, 作为防疫检疫等机构所需经费的补充, 主要用于检疫检验设施的改造更新、疫情调查、科研经费以及其他有关防疫检疫事业所必要的开支, 不得用于发放奖金提高福利待遇。除国家另有规定外, 不得随意平调, 不得挪作他用, 并主动接受财政、物价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也就是说按照国家规定, 该项非税收入主要用于畜禽及畜禽产品防疫、检疫的工作经费, 不得用于安排人员经费支出。但在实际执行中个别单位用该项非税收入安排的支出并不符合国家规定, 有大量检疫费收入被用于安排人员工资支出, 还有少量检疫费收入被统筹、平调, 形成较严重的超范围支出。以苏州市为例, 市级部门预算编制的有关办法均统一规定: (1) 全额事业单位地方补贴 (工资项目:在职及退休人员地方岗位生活补贴、差旅费包干、岗位考勤奖、考核奖) 占单位非税收入在30%以内的, 从非税收入中安排;超过30%的部分由财政拨款补助资金安排。 (2) 实行事业单位非税收入超收统筹政策, 即对事业单位年终非税收入超收部分, 全额事业单位按照40%、差额事业单位按照20%等等实行政府统筹, 用于安排社会保障经费等缺口, 即“合此不合彼”、“和彼不和此”。

(三) 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和预算约束力不强是技术性因素

“科学性、规范性与合理性”是部门预算编制总体要求。然而预算单位部门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而导致预算执行不严格, 约束力不强, 规范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财会人员对公用支出和项目支出概念掌握不清, 哪些支出可以作为项目支出, 哪些支出可以作为公用支出等把握不准, 因此预算执行中以项目支出安排公用支出的情况屡见不鲜, 有的预算单位即把大额的公务接待费用作为项目支出编入部门项目预算并执行;二是尽管财政部门每年都出台预算编制政策, 规定了预算编制原则和要求, 但实际不少预算单位预算编报不够细化、完整, 项目预算的具体支出内容过于粗略, 还未做到细化预算, 三是由于编制预算时对未来支出估计不准等原因, 导致预算额度和实际需要额度相差过大, 形成预算执行偏差。对某些项目的预算预计过低, 导致在预算执行时资金衔接不上, 无款可用, 于是将其他项目的资金调剂、挤占挪用到该项目上使用;对某些项目的预算预计过高, 脱离实际, 使该项目的资金不能及时支付出去, 而预算单位通常不情愿把花不完的资金上缴财政, 从而导致巧立名目瞎花钱、乱花钱。因此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有钱花不出去, 大量财政预算资金花在不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 急需办理的事情却无款可用。

(四) 预算单位负责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不高也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预算单位, 单位负责人肩负组织财政资金, 决定财政资金使用的额度、方向、时间, 并保证其使用合法合理、安全高效的重任, 会计人员承担财务核算、监督管理之责。即使管理制度、问责制度非常健全完善, 即使部门预算编制完全符合财政部门要求, 如果预算单位负责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作风存问题, 仍无法保证财政预算资金的规范使用。

1、有的财会人员职业操守不够、工作水平不高。

一些会计人员对预算单位财政资金收支的法律法规制度不熟悉, 理解不透, 把握不准, 用法律法规制度指导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意识不足、能力不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与预算单位负责人沟通衔接少, 使负责人缺少对财务会计工作的理解支持, 财务会计的工作局面难以打开。工作思路陈旧, 工作方式方法单一, 缺乏创新思维, 难以做到与时俱进, 会计工作难以上水平。个别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匮乏。遇到违法违纪违规的财政资金收支既不敢坚持原则勇于抵制, 也不能做到按照《会计法》等规定向主管部门、财政审计等部门报告, 结果放纵了这些违法违纪违规的发生, 甚至有的时候个别会计人员就是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产生的始作俑者和积极参与者。

2、预算单位领导职业道德素养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

有的领导公共财政观念淡化, 认为公家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心中没有爱惜珍惜财政资金的想法, 把制度的约束与控制抛之九霄云外, 热衷于应酬交际, 沉湎于吃喝玩乐, 甚至带头追求腐化堕落的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 性质极为恶劣。由于我国长期不正确的政绩观和不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的影响, 以及监督问责制度的缺位等原因, 导致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虚夸漂浮。不少领导决策前重听取汇报轻调查研究, 决策时重政绩考量轻程序控制, 执行时重任务完成轻效果实现, “拍脑袋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比比皆是, 重复建设、先建后毁的现象时有耳闻, 造成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 甚至不少思想道德不端正的领导干部从这些工程、项目中贪污、受贿, 严重影响到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加强预算单位财政资金支出管理的思路

(一) 思想认识方面

职能部门应围绕财政资金支出问题普遍开展一场“转变观念, 树立新风”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起正确的决策观、程序观、公共财政观。领导干部和广大公职人员要树立起正确的公务消费观, 营造出人人自律、相互监督的社会氛围。各预算单位应当树立起正确的财政支出绩效观, 树立起“超预算就是违纪违法”、“钱用的不好就是工作做得不好”的观念。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技术教育, 特别重视加强对预算单位负责人财经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培训。

(二) 体制机制方面

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力度,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提高财政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充分引入财政民主制度, 构建公众利益表达、参与决策、监督问责的平台, 保障人民群众依法参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促进政府及预算单位财政行为的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约束财政资金支出决策权, 针对不同层面的财政资金支出活动, 研究制定科学的、全面的、有效的财政支出决策程序。遏制不正确的政绩观导致的冲动, 应当配套改革人事管理体制, 调整干部考核标准。

(三) 管理制度方面

加强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职能, 强化财政预算约束力。完善财经法律法规, 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 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制度建设, 使制度安排有利于实现财政资金分配上的公平和效率。继续打造“阳光财政”, 建立健全阳光工程、阳光项目制度。

(四) 监督问责方面

上一篇:在线流量监测下一篇:休闲式商务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