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架构范文

2024-05-22

低成本架构范文(精选7篇)

低成本架构 第1篇

1 PC+云终端替代PC+PC

即以一台PC+多台云终端的方式来构建我们的电脑网络系统。

实现原理:现在的PC机都是多核CPU, 其功能很强大, 绝大多数办公环境下, 它的资源使用率极低。我们可以在其任务管理器下查看它的性能, 基本都在10%以下。所以我们可以让多台云终端同时运用一台主机的软、硬件资源和所有外部设备资源。

每一个云终端都可以做为独立的PC终端运行而不会影响到其它的终端及整体运行, 为每一个用户创造了独立和安全的使用环境。这样的一台PC+多台云终端的方式构成系统优点很明显。

1.1 成本低廉

云终端本身购入价格低, 入门级PC的1/3不到, 轻松共享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 节省LINCESE开销, 嵌入式低功耗处理器更将为用户巨幅消减用电开支。

1.2 便于维护

仅需在服务器端完成所有软硬件维护, 能够真正做到终端接近“零”维护, 大大降低管理员的维护工作量。

1.3 避免升级

云终端无需安装操作系统和任何应用软件, 并且管理员仅需在服务器端即可完成所有的操作系统及软件的升级或打补丁工作。

1.4 数据集中

通过对服务器的管理, 可以设定云终端用户的操作权限和可用磁盘空间, 云终端数据统一存放在服务器端, 方便了管理员对数据的集中管理, 如备份、还原等。

1.5 使用独立

通过在服务器上为每个云终端用户配置各自的操作权限和磁盘空间, 各用户拥有独立的账号和私有密码, 工作相互独立, 互不干扰。

1.6 易于扩展

随着用户信息系统的发展壮大, 管理员可根据需要在网络中增加服务器的数量, 从而满足更多新创云终端用户的访问需求。

1.7 强安全性—安全终端

云终端无外接存储设备的接口, 免除了私有数据的外泄, 无本地存储, 没有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用户的信息系统将更加安全。

1.8 高可靠性

云终端用户可以像使用家电一样随意开关机, 并且所有用户的文档和资料都存储在服务器端, 不会因为突然掉电而丢失重要的资料。

2 打印机的选择

打印机目前主要是针式打印机, 喷墨打印机, 激光打印机。

针式打印机主要用在打印多层纸。典型应用是税务专用打印票据。

喷墨打印机主要特点是彩色打印。初始购置价格较低, 以往主要是墨盒打印耗才太贵, 所以企业选择较少。但现在如果选择EP-SON, CANON的喷墨打印机, 可以采用连续供墨系统。大大降低了耗才费用。它的使用成本已经低于激光打印机。如果打印量不是很大, 它是一个很经济的选择。如果打印量很大, 它的稳定性还是不如激光打印机。

激光打印机根据自己的打印量来选定型号, 但一定要注意它的耗才价格, 它的硒鼓是主要使用成本, 它的配件是否便宜?硒鼓是否有芯片?事实上绝大多数应用, 使用兼容、再生的硒鼓没有任何问题, 甚至加粉效果都足够好。且很多型号硒鼓, 不用买新的, 哪个部件出问题就换, 例如鼓芯、充电辊、刮板等都可以换。这将大幅降低耗材使用成本。

3 传真服务器替代传真

传真仍然是主要的通讯手段, 是企业必备的通讯设备。采用传真服务器替代传统的传真有以下优点:

3.1 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时间及人力资源

由于改变了以往传真发送过程中的“准备传真稿件—打印—发送”、传真接收过程中的“接收—专人分发—收件人阅读”的传统方式;传真签字盖章过程中的“人工送达、人工签字 (盖章) ”、传真检索过程中的“纸张手工翻阅”的传统方式, 整个企业有关传真的发送、接收、备份、签审 (盖章) 、检索等环节都可以借助传真服务器系统来完成, 这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及人力资源, 对比传统传真处理的过程和传真服务器系统处理传真的过程便可以很清楚其中的效率提升。同样, 传统方式下花费在针对接收到的传真件的流转、送达、保存、检索 (查阅) 上的工作量也相当大, 传真服务器系统也可以大大提升这部分的工作效率, 节约时间及人力。

3.2 大幅度地节省费用支出, 包括:通信费、耗材费、设备添置及维修费用等

传真服务器系统也支持IP线路方式发送传真, 由于实现了传真发送/接收/流转/保存等环节的无纸化, 企业可以节省大量耗材 (复印纸、硒鼓、碳粉、墨盒、传真纸等) 费用的支出, 还可以节省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的添置、更新、维修等费用的支出。

3.3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传真资料的保密度和数据安全

传真服务器系统可以设置很严密的传真备份计划和传真发送工作流签审 (盖章) 计划, 这可以大大强化企业对传真信息的管理, 所有信息都保存在服务器中, 保障信息的安全保密。

低成本架构 第2篇

3D打印机

大学生100元低成本创业8.农产品营销

企业环境灾害成本核算系统的架构 第3篇

(一)环境灾害及其特性需要进行环境风险管理

环境灾害是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并通过自然环境作为媒体,反作用于人类的灾害事件。这种灾害不限于各种自然现象,同时包括那些被打上人类活动烙印的类似事件以及有损于人类自身利益的社会现象;它也不同于一般环境污染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突发性,而且在强度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方面远远超过一般环境污染。另外,环境灾害所具有的被动诱发性、群聚性、突发性与影响的持续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可控性与不可完全避免性,表明了这种灾害存有较大风险,需要我们从探索环境灾害的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客观规律出发,研究其成因机理与致灾过程,并据此确定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和抗灾对策,建立和应用包括价值手段在内的规避、防范和控制环境风险机制,最终将达到减轻环境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造福人类的目的。

(二)环境灾害外部成本的内部化需要进行环境灾害成本核算

环境灾害势必导致救灾费用、治灾费用或防灾费用的支付,这种对象化的或称为“特定环境项目费用”的支付的目的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因企业管理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而采取相应措施,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代价,通过灾害成本的会计核算,最终实现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以刺激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努力约束自己的污染物产生与排放行为,控制环境灾害损失,降低环境成本。可见,环境灾害成本的预防性、补偿性、治理性、约束性作用十分明显,其实物量和价值量的计量属性又为环境灾害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绿色GDP是价值量核算,需要从微观层面的各实体环境成本会计启动,循具体路径和方法,有根有据,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汇总为绿色GDP总量,宏观层面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也需要微观层面的企业环境灾害成本会计支持。

(三)管理决策和控制需要环境灾害成本信息,以帮助管理者改善其环境行为

提供环境灾害成本信息是环境灾害成本会计目的,通过灾害成本核算,将使企业得以发现不良环境行为导致的成本远高于其当前会计处理所揭示的金额;通过环境成本核算系统中反映的企业大量的资源耗用事实,激发其改善其环境行为,并采取行动。企业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使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减少排废、排污等以降低环境成本,提升企业价值,并进而提高其应对未来环境灾害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在行业内树立其良好形象,提升其竞争力,从而使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环境业绩并确信社会责任的切实履行。

二、环境灾害成本核算方法架构

(一)内部环境成本的归集与分配

就企业内部环境成本而言,合理地将各种环境灾害成本归集并分配给各种产品(或产品组合),对于企业的环境业绩的优化来说十分关键。一个企业的内部环境成本事实上就是一般费用,可以作为一般费用中的制造费用,以产品产量为基础进行分配。众所周知,制造费用是一种直接费用,可以直接计入生产成本,但由于企业的生产与消费并不是同一过程,期初期末存在在成品、产成品和已销存货,存在着生产费用在销售成本与产成品之间、以及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之间的分配问题,其成本核算较为复杂。如果简单地以企业产品产量为基础在各生产车间之间进行分配,其结果将是污染轻的车间可能分配到超过与其实际排污量相适应水平的环境成本,而污染重的车间可能分配到低于其实际排污量相适应水平的环境成本,即发生环境影响的不同车间之间在环境成本方面的交叉补贴,其结果会使决策者无法获得环境灾害成本的真实信息,不利于作出符合获得最佳效益的生产经营决策。针对这种实际可能发生的情况,通常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的产品成本进行计算,将产生环境灾害影响的作业专门设立各排放点源作业成本库,同时确定成本动因,对属于环境作业成本分别在各作业成本库之间进行分配,以此实现内部环境成本在各车间的合理分配。

(二)环境灾害成本核算内容

在对环境灾害成本进行核算时,可以基于环境灾害成本的属性划分如下内容,并通过设置“环境灾害成本”总账科目按照各作业成本库设置明细进行核算,同时设置相应的成本项目。其形式如:“环境灾害成本——A作业成本库——资源消耗成本——材料费”,等等。

1. 资源消耗成本。

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耗用或使用的成本,即将资源产品生产所耗用的自然资源以货币形式加以表现及量化。

2. 环境支出成本。

核算企业为维护环境现状或防止出现污染和破坏而发生的环境支出,这部分成本是环境灾害成本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1)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包括产品废弃物的处理、再生利用系统的运营、对造成环境污染材料的替代、节能设施的运行等方面的成本。(2)企业对销售的产品采用环保包装或回收顾客使用后的废弃物、包装物等所发生的成本,包括环保包装物的采购、产品及包装物使用后回收利用或处理等方面的营运成本。(3)企业对环保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的调整、材料采购路线的变更和对工厂废弃物回收及再生利用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包括绿色产品的开发、增加原生产产品环保功能的研究、企业生产工艺路线的调整及材料采购的选择等方面所需要的成本。(4)土壤、水质、空气等污染预防成本、节约资源的成本、采购环保器材所发生的成本。

3. 环境破坏成本。

核算企业由于“三废”排放、重大事故、资源消耗失控等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损失。

4. 环境补救成本。

核算企业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补偿而发生的支出,包括整治修复土壤、水质和空气的成本;企业未达到环保指标而需要支付的罚款、环境事故的赔偿金与罚款;为特殊的环境问题缴纳的税款;因环境问题诉讼而发生的费用等。

5. 环境管理成本。

核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预防环境污染而发生的间接成本,包括环保专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资、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环境负荷的监测计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方面的成本。

6. 环保支援成本。

核算企业周围实施环境保全或提高社会环境保护效益的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周边的绿化、对企业所在地域环保活动的赞助、与环境信息披露和环保活动广告宣传有关的成本支出、以及开征环境税所支付的环境税成本。

7. 其他环境成本。

核算企业上述以外的环境支付成本,主要包括资源闲置成本(包括闲置自然资源的补偿价值、保护费用及有关损失等)、资源滥用成本等。

(三)环境灾害费用的资本化和收益化

1. 费用的资本化。

会计确认:环境灾害成本应在其首次得以识别时加以确认。与环境灾害成本有关的会计问题,其关键在于,成本是在一个还是几个期间确认,是资本化还是计入损益。如果环境灾害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将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当将其资本化:第一,能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第二,能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第三,起到环境保护作用(一般是事前实施的并具有预防性)。此外,对于安全或环境因素发生的成本以及减少或防止潜在污染而发生的成本也应予以资本化。

账务处理:(1)将上述企业为实施环境预防和治理而购置或建造固定资产的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借记“固定资产——环保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环保工程”、“银行存款”等科目。提取折旧时,借记“环境灾害成本”总账科目下所属的“环境支付成本”、“环境补救成本”等明细科目和相应的成本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2)将其他环境预防和治理费用及环境破坏重要资本化的赔付费用,作为递延资产,分期摊销时,借记“环境灾害成本”总账科目下所属的“环境支付成本”、“环境破坏成本”、“环境补救成本”、“环境支援成本”等明细科目和相应的成本科目,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环保费用”科目。

2. 费用的收益化。

会计确认:许多环境灾害成本并不会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而不能将其资本化,而应作为费用计入损益。这些成本包括:废物处理、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成本,因不遵守环境法规而导致的罚款以及因环境损害而给予第三方赔偿等。

账务处理:(1)将上述环境灾害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当费用发生时,借记“环境灾害成本”总账科目下所属的“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支付成本”、“环境破坏成本”、“环境补救成本”、“环境管理费用”、“环保支援成本”、“其他环境成本”等明细科目和相应的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2)当与环境有关的将来可能支付的费用,能够被合理而可靠地计量时,借记“环境灾害成本”总账科目下上述所属明细科目和相应的成本项目,贷记“应付环境费用”科目。

(四)或有环境负债是环境灾害成本核算重点

环境灾害会计成本一般都被列为环境会计的或有成本,也有的称之为或有负债或或有费用。比如:事故发生后导致的污染物质的排放进行污染治理和补偿的费用,违反法规所缴纳的罚款或排污费,以及预料外的将来费用等都属于此类。环境灾害成本计入的或有成本当然还包括其他的方面:未来依法律必须追溯支付费用,未来可能必须支付的罚款,未来的排放控制费用,未来补救费用,设备损坏维修成本,人员伤害补偿费用,法律费用,自然资源破坏,其他经济损失。

(五)环境灾害成本信息的披露

1. 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主要是企业发生的经常性环保支出,包括:企业实际排放的污染废弃物的数量和浓度征收的排污费、厂区环境绿化及维护费、专业环保机构经费、废弃物处理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土地损失赔偿费摊销、污染治理费、环境恢复费或预提环境恢复费、环保设施折旧费、绿色产品和环境保护认证费、计提环保设备减值准备、资源及环境税、城市建设维护税、维持环保设施运行的物料费等。

2. 环境负债信息披露。

包括每一类重大负债项目的性质、清偿时间和条件;或有环境负债,当负债的金额或偿还时间很难确定时,应对其加以说明;任何与已确认环境负债计量有关的重大不确定性及可能后果的范围;宜采用重置价值作为计量的基础,应披露对估计未来现金流出和确认环境负债起关键作用的所有假定,包括清偿负债的现实经济利益流出的估计金额、计算负债所使用的预计长期物价上涨指数、预计清偿负债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等。

3. 环境灾害成本会计政策的披露。

包括:企业可能将法律规定的标准作为既定政策,企业管理部门应作出负担有关环境成本的承诺。如果日后确实发生了不能履行承诺的情况,企业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这一事实和原因。在企业根本无法全部或部分地估计环境负债的金额时,企业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无法作出估计的理由,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由于存在不确定因素而难以估计环境负债的事实。还应披露政府对企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给予的鼓励,如拨款和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

三、环境灾害成本核算支撑系统

(一)遵循并能够执行的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

环境成本会计是建立在批判现行财务会计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尽管尚不成熟,但因为其涉及的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大课题,所以日益受到会计理论界的重视,而要其真正落实到会计实务中,还需要一整套完备的理论支持,并成为可操作的会计规则和方法。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的实践看,资源环境项目的会计核算内容还很有限,数据信息只能出现在管理报告中,还没有出现在正式的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中,环境披露也是盲点,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可执行的会计规则。所以,制定环境成本会计具体准则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二)宏观层面的绿色GDP政策的推动和挤压

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社会整体,而不在于某个社会个体。事实上,就会计工作而言,环境成本会计实践,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无直接和现实益处,只会是新增加的负担,因而推进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在微观单位内部缺乏原动力。离开来自社会的、公众的、道义的、政府的压力和推动力,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不可能像其他经济核算项目那样,首先在每一个社会个体基于内在需要而展开,然后上升为社会化的共同会计范畴。也就是说,尽管环境会计能够在学术研究和专业研究中建立起来,但环境成本会计要想落实到经济核算实践中,一定需要由宏观推向微观,尽管我们不否认微观的,即单位或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对个体可持续性的直接关联和对宏观环境会计核算的直接影响。

(三)“货币”和“价格”这两个市场经济要素界定

成本的确定和价值核算都离不开“货币”和“价格”这两个市场经济要素。为此,环境灾害成本核算和研究的重点应该首先考虑将环境因素引入到企业会计体系的框架中,规范环境成本项目的确认、计量、计价及计算方法,并通过一定的报告系统,将财务的和非财务的、对内的和对外的环境成本信息加以揭示。这其中,环境要素的计量标准及环境成本会计资料在资源、环境要素中定价处于重要地位,而信息的揭示至少是不会导致社会对企业产生重大误解的重要的环境成本会计信息。

(四)环境灾害成本核算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

由于环境会计方法体系的多元化,核算对象的复杂化,尤其是在计量环节上尚未突破,环境或有负债估计难以把握,使得当前环境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权衡和取舍的过程,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掺杂着会计人员的主观臆断。即使会计人员有着较强的专业素质,严格按准则行事,对相同的原始资料进行处理,不同的会计人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为了有效地制约和防止利用会计职业判断操纵会计核算、粉饰环境成本报表,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

(五)环境成本核算的道德约束和环境意识提升

正因为我国目前还没有环境灾害成本核算的架构,即便一场环境灾害后都有某些部门或媒体及时披露其损害价值大小,人们还是认为那也只是非会计核算出来的带有人为倾向性和极大模糊性的估算,至少是在那些因自然灾害对公众产生影响方面的情况下是这样。只有当环境污染直接侵害个人利益时,才有较多的人愿意采取行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另外,正确而合理的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高尚的品格、正确的行为动机、有意义的价值观念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业务知识的综合结果,而职业道德首先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以及教育的力量维持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它只发生在法规和准则对会计人员行为限制的边缘地带。同时,职业判断的合理程度也取决于这种以道德为基础的行为自律程度,只有具备高的职业道德,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会计人员才会站在全社会未来利益角度上,而不单单是企业短期利益。所以,在目前企业及其会计环境道德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技术层面的环境灾害成本核算固然重要,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更重要。

(六)环境会计启动和实施与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和一致行动

低成本架构 第4篇

与2G时代的移动通信系统以适当带宽方式(语音和低速率数据业务)为用户提供低成本、广覆盖的移动通信服务相比,无线宽带时代的移动通信系统必须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高速率的宽带无线接入服务,并且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这种服务的资费是普遍可接受的,这就意味着运营商仅仅提供更高速率的宽带无线接入服务使得用户能够享受到真实的、创新性的多媒体服务是不够的,保持甚至降低现有资费水平也是关键,尤其对于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电信行业来讲,这点尤为突出。

提供无处不在的、高性价比的、低资费水平的无线宽带服务对于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边际服务价格几乎为0(如包年、包月收费,独立于用户使用量),消费者普遍希望移动数据时代电信运营商也以相同的方式提供通信服务,但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传统的蜂窝系统在带宽方面不具备规模经济效应。这种蜂窝系统由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组成,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成本和处理能力。由于更小的覆盖范围和更高的接入能力,接入能力/传输能力正在发生缓慢的转变 (比值变大) ,无线接入系统的基础设施成本 (SC) 可被定义为以下几个变量的函数[1](给定频谱资源):

其中:

cAP:每个无线接入点的成本

NAP:接入点的数量(基站)

NUSER:用户数量

Buser:用户平均数据业务接入速率

Aservice:无线接入服务覆盖区域

f (Q) :服务质量(QoS)函数

同时,假定核心网部分(线路,转换节点,服务器和网关)的成本大致与接入点的数量同比例增长,因此它可以包括在cAP里面,成本影响因素目前通常很少源于无线技术 (空中接口) ,这主要是源于目前的调制方式和信号处理技术已经非常先进,数据传输速率已经非常接近香浓容量,以至于一个单独的信号处理能力方面的改进并不能显著地改进传输速率,但一个更宽的频谱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进传输速率。

显然,移动终端用户已经习惯了广泛覆盖且接入稳定的移动通信服务,由于数据业务速率较低,因此这是可行的(2G时期即为典型例子)。如上式所示,保持覆盖区域 (Aservice) 、用户数量 (NUSER) 和服务质量 (f (Q) ) 不变,成本与用户的数据传输速率成正相关关系。每比特的传输成本是一样的,现代通信技术在网络层级上提供了一个最低水平的、受到严格保证的QoS保证,对应于较高的QoS,牺牲一定程度的QoS将会明显的降低成本,但这种降低成本的措施必须要保证仍能够为用户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不提供绝对延迟保证的分组接入技术 (如HSDPA技术) 给运营商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宽带无线接入成本与带宽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意味着移动数据时代电信运营商必将承受很大的资本支出压力,在传统的电信市场,一个垄断厂商可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背负较大资本支出压力),只要该投资可在未来二三十年收回即可,但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下,这种理想的投资经营场景已成过往,不断演进的通信技术和商业模式为潜在竞争者进入传统运营商的经营领域提供了可能,运营商正面临愈发激烈的竞争(“管道化”威胁即是典型例子)。运营商当然可以期望有企业或个人能够与它们一起分担部署大规模无线接入网的成本,但在目前国内产业政策下,这种可能性不大。基于规模经济效应的考虑,从一个长期视角及整体层面上,人们有理由认为运营商具有以低成本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的潜力,但在以上所提成本分摊机制及规模经济机制无法发挥效力的市场中,显然,这种潜力并不存在。我们应考虑无线宽带基础设施商业模式、行业管制政策及无线技术的结合也许能够为以上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了探寻更好的解决方案,本文接下来将更为仔细的研究无线接入网基础设施的成本结构以便寻找到其中的关键成本组成部分。

2 无线接入网基础设施的成本结构与成本驱动因素

图1展示了国内某领先的移动通信运营商2011年的成本结构,与营运及管理相关的成本(包括人工、销售费用、网间互联支出及其他营运支出)占总成本的比例高达60%以上,而与网络及基础设施相关的部分(如折旧、网络维护费用等)占总成本的比重低于40%。其中,固定资产折旧的占比仅为26%,若剔除固定资产中的不动产及办公设备部分的话,仅就网络设备部分的折旧而言,预计该部分的占比将更低。

其他由网络投资带来的相关成本包括局房,铁塔等配套所对应的折旧费用,一系列的证据都在显示未来由网络投资带来的相关成本将会逐渐降低(偶尔的例外可能出现在诸如LTE等新技术的引入时,但预期到这些设备制造商终会处于“学习曲线”的上升部分,这些设备的价格也最终会下降)。在本文的剩余部分,我们将主要关注与网络基础设施相关的成本。

运营商与网络相关的支出通常被区分为capex (资本支出) 和opex (运营支出) , 前者主要包括设备成本、电源成本、网络设计相关的成本、以及局房,塔桅,配套设备相关的成本。设备包括无线网设备(包括RNC等)及核心网设备。以国内某电信运营商为例,其2011年3G网络的新开工capex比例如图2所示,配套相关成本的占比(53%)已超过了包含电源及RNC的无线网设备成本 (44%) ,考虑到电源成本较高,若剔除该部分的影响,则基站配套相关的成本要远高于基站无线网设备的成本。

图3显示该运营商北京分公司最近三年集采WCDMA平均每载扇价格一直在逐年下降,与此同时,与配套相关的土地成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却在逐年上涨,这些也可以从侧面印证以上结论。考虑摩尔定律及“学习曲线”的作用。本文认为这种差距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大。

根据成本的驱动因素不同,电信运营商的opex(剔除折旧)可被分为以下三种不同的成本,如表1:

根据目前国内运营商的相关资料来看,用户驱动带来的顾客获取、营销及顾客维系等相关营业费用应该占主要部分。

opex占总成本的比例一般随着时间而逐渐变化,一般认为,在企业经营的成熟阶段,opex是影响企业成本总额的决定性因素,以国内某领先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为例,其与网络相关的opex约占总成本的四分之一。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设备成本并不是网络“资本支出”或“运营支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2) 预期未来与设备相关的资本支出占全部资本支出的比例将会逐渐下降。

(3) 基站建设的配套部分成本以及后续租金等是网络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4) 网络运行维护成本不可忽视。

3 若干可能的研究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结论,借鉴相关人员的研究结论[2][3],本文提出了若干可有效降低宽带无线接入成本的技术方法,组合这些潜在的技术方法,本文认为可从四个方向来进行降低网络基础设施成本的相关研究。

如图4所示,每个方向都对应一个或多个能够有效降低网络基础设施成本的技术方法。例如,提升单个基站的能力而降低基站数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由一组带有无线通信收发装置的移动终端节点组成的多跳无线网络也能有效降低基站数量;自配置技术能够通过降低规划和部署成本进而降低网络运行维护成本;最后,运营商之间的站址共享、无线子模块共享等也均可有效降低基站的需求数量。下面,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可能的架构方案来展现这些技术是如何被应用的,如图5。

4 降低网络基础设施成本的若干架构方案

(1) “大”蜂窝概念:高效率的基站

由于网络基础设施资本支出主要是由配套相关的成本组成,而非设备成本,一个可行的降低相关成本的选择就是减少基站的数量,当然这就会要求单个基站的覆盖范围和处理能力要提高,可以用来提升每个基站能力的措施包括:超大功率,智能天线阵列,高增益天线,超高的站点,使用较低的频段,这些措施将使基站在很多方面变“大”。

“大”蜂窝概念用于降低宽带无线接入基础设施成本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 更高效的无线资源管理(RRM)设计和集成

(2) 热点区域MIMO系统的性能

(3) 基站在生命周期中的成本结构

(4) 研发多天线移动终端的可行性及该类移动终端的生产成本

(5) MIMO中继技术的发展

(2) 部署更多的WLAN无线接入点(AP)

运营商也可通过部署更多的低成本的WLAN无线接入点来降低网络规划、部署和维护的成本。这些接入点适合部署在数据流量需求大且有线宽带网络接入非常便捷的地方,部署此类无线接入点与部署3G基站相比,可大大降低与基站配套相关的成本,与此同时,与宏基站相比,这些接入点的规划、部署速度更快,日常运行和维护更为简单,甚至可自动实现,这也就意味着能够更为有效地降低网络基础设施相关的部署成本。

此方案下,运营商应着重考虑以下关键技术:

(1) 如何设计低成本的WLAN无线接入点

(2) 制定WLAN无线接入点的频率和信道配置规则

(3) 设计无线接入点的系统管理功能(实现自动部署,自动配置和自动调谐)

(3) 网络基础设施共享

目前,国外运营商降低网络部署成本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不同运营商之间合作允许相互漫游或者运营商之间共享网络,在网络覆盖是主要问题的广大农村地区,允许相互漫游确实能够有效降低运营商网络部署成本,但在要求提供更高接入能力的大城市中,共享网络是非常有效率的,在共享网络的情况下,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建设更多的多运营商基站,根据运营商之间合作的深度,可选择站址共享,无线子模块共享,甚至是全网共享。

站点数量是在减少,而效益却在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更高效的网络设备、传输网及站点的使用,与此同时,由于站点数量的减少,站点的获取、日常运行维护成本将会降低,此方案是一种逐渐演化的策略,并且移动终端设备并不需要重新设计。

相关人员的研究表明,根据网络共享的层次不同,运营商全部网络都采用共享方式可为其降低20%-40%的资本支出,以及40%-50%的运营支出[4],显然,这对于陷入“管道化”危机的运营商而言,具有相当强的吸引力。

以下是运营商网络基础设施共享需考虑的关键问题:

(1) 如何更高效的部署和运营共享网络

(2) 如何公平的共享网络

(3) 如何集中不同运营商的资源

(4) 如何设计共享基站

(5) 公平的相互漫游规则

(4) Ad Hoc网络对蜂窝网络系统的扩展

在不增加现有基站数量的情况下,若想扩大现有蜂窝网络的覆盖区域,一个可能的选择就是部署具有自组织特点的AdHoc网络,此情况下。运营商的站点将会减少或保持不变,由于AdHoc网络具有自组织的特点,因此,网络规划的工作量将大大减少,诸如网络控制功能、路由功能、缓冲功能等将更多的嵌入在终端设备中,当然,这对终端的存储功能及电池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受到无线带宽有限、节点频繁移动及电池容量有限等因素的影响,无线移动AdHoc网络的网络服务质量(QoS)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5 业务场景模拟

为了评估以上所提出四种方案在降低网络基础设施成本方面的适用性,我们必须要全面考虑用户需求、商业模式和网络部署策略等因素对上述方案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提四种方案均是针对的不同业务场景,对于某个运营商而言,同时采取以上四种降低网络基础设施成本方案并不现实。本文从两个维度来界定不同的业务场景,横向为宽带无线接入的提供者,主要有运营商、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纵向为宽带无线接入提供的范围,主要分为无线广域网接入和无线局域网接入。

(1) “大”蜂窝概念

“大”蜂窝解决方案,也即高效率蜂窝系统,主要应用于广覆盖和大容量的业务场景。前者如面积广阔、用户数少、话务量低的地区,超高基站(UHS)是一种不错的接入技术;后者如人口较多的大城市等,智能天线技术可使基站的覆盖范围更大、容量更高、对多径效应的抑制能力更强,从而降低基站部署成本,以上场景均适合由运营商来部署这种高效率的蜂窝系统。

(2) 部署更多的WLAN无线接入点(AP’s)

本地无线接入点通常由所在建筑物或设施的拥有者或使用者自己部署,并归其所有,运营商也可通过租借某些场所在热点区域部署自己的WLAN无线接入点,本地接入点适用于家庭环境或企业环境,因为它们主要为用户自身所使用,如家庭成员或企业雇员。同时,对这些接入点附加稍许功能它们也能对其他用户提供接入服务,这些无线接入点的日常运行维护可由运营商或者专业的服务公司来负责。

考虑此类本地无线接入点(主要指室内接入)的主要由个人、企业、公共设施管理者、酒店、商场而非移动运营商拥有和管理,我们将会看到两类业务场景: (1) WLAN无线接入点归私人所有且主要供自己或组织内成员使用,但公众的接入也是可行的,这类情况的最主要的动因是降低使用无线数据业务的成本以及为生活或工作提供便捷,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取得收入。此业务场景一个重要适用条件是降低了网络基础设施成本(如存在有线宽带接入、建筑物归自身所有、动力接入方便等,同时,此类接入点日常维护简单也大大降低了与此相关的维护成本); (2) WLAN无线接入点归私人所有但主要供公众使用,主要目的不是为自己提供无线接入服务,这种情况的主要动因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进而支持核心业务发展,如快餐店或咖啡店提供的无线接入服务。

对于运营商而言,除了在热点区域自行部署WLAN无线接入点,在数据业务对无线网络造成极大压力的未来,是否可以考虑尝试与拥有无线接入点的私人或组织达成某种契约,以便允许后者的手机用户可以使用前者的无线接入点,这不仅有利于降低网络基础设施成本,同时也可迅速扩大运营商WLAN无线接入点的覆盖范围,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接入服务。

(3) AdHoc网络对蜂窝网络的扩展

由于AdHoc网络的分布式特征、节点的冗余性和不存在单点故障点,任何节点的故障都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具有很强的抗毁性和健壮性[5]。因此, 能快速装备、自组织的移动基础设施是这种网络区别于其他商业蜂窝系统的基本要素。AdHoc网络的适用性取决于运营商对此网络部署速度,以及对现有蜂窝系统扩展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要求。部署AdHoc网络的最主要动因在于运营商存在无法在短期内为用户提供可靠、稳定的无线接入服务的可能(如突发地震灾害区域以及临时性的接入服务等),此情形下,AdHoc网络完全可以胜任为用户提供一定程度QoS保证的接入服务。

AdHoc网络也适用于来处理热点区域特定时间的大容量数据接入服务(例如数据流量堵塞等),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不扩大现有蜂窝系统的基础上降低特定时刻、特定区域数据流量的峰值,降低运营商的网络基础设施成本。

(4) 共享网络基础设施

共享策略聚焦于不同运营商之间在一定区域为减低成本或更高效的利用资源而紧密合作,这些策略包括:站点共享、设备共享、频段共享等[6]。此情景下,降低运营商的资本开支和运营支出是主要动因。运营商之间的共享策略即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也可在一个小区域内展开,如偏远的农村地区、旅游景点或者人口稠密、站址昂贵的区域。

6 结论

本文识别了影响宽带无线接入的最主要因素,也即基础设施成本,同时对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关键成本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认为按照传统2G时代的蜂窝系统部署方案来满足3G乃至4G时代用户对移动服务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按用户规模同比例扩大蜂窝系统的规模在无线宽带接入时代给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资本支出和运营支出压力。通过分析,本文认为设备成本只是网络基础设施成本中的一个较小组成部分,从整体上考虑网络的规划、部署、维护才是降低网络基础设施成本的正确思路。最后,本文提出了四种可能的降低网络基础设施成本的架构方案,本文所提出的这四种解决方案也许并不能为运营商在数据时代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提供非常有效且具体的解决方案。但我们认为针对不同的经营环境运营商可选择通过组合以上提到的四种方案来找寻到最适合自身的降低成本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J.Zander.On the cost structure of future wireless networks.IEEEE Veh Tech.Conf, VTC97, Phoenix, AZ, 1997, 05

[2]陈凯.3G成本及降低成本方法.通信世界, 2004, (7) :17-23

[3]白春霞.降低3G网络部署成本的几种思路.现代电信科技, 2005, (5) :30-33

[4]毕猛.宏蜂窝基站与分布式基站3G建网成本对比分析.邮电设计技术, 2006, (8) :13-17

[5]方旭明.移动AdHoc网络发研究及发展现状.数据通信, 2003, (4) :15-18

低成本架构 第5篇

2005年8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发布了《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终稿》。这份指南将企业环境成本大致划分为六类,从产品的生命周期角度考虑了企业制造生产各环节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为经营者提供环境业绩的相关信息,使企业可以评估产品在生产的各个环节的相关环境成本,利于管理者对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在环境成本的分类方面,赵贺春教授(2004)认为,环境成本大致划分为四类:事前的环境保全预防成本、事后的环境保全成本、残余物发生成本和不含环境成本费用的产品成本。袁广达教授(2010)在其《环境会计与管理路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环境灾害成本”的概念。在环境成本的计量方面,西南财经的林万祥教授(2000)提出,环境成本应以货币计量为主,以实物、技术计量单位为辅;郭晓梅(2003)认为,可以运用作业成本法、完全成本会计法、寿命周期法来计算公司的环境成本。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王跃堂和赵子夜(2002)在研究环境成本管理的现有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对环境成本进行事后处理的现状,引入了一种更为合适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事前规划法。

以上的国内外学者在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控制以及环境成本管理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极少学者对环境成本管理系统的架构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环境成本管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架构,不利于企业对环境成本的管理。重污染企业尤其需要构建环境成本系统,从源头开始预防和治理。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尝试对环境成本管理系统进行构建,使企业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最优。

二、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系统基本架构

环境成本管理是指在保护环境的大前提下,根据环保法律和企业制定的环保目标,对企业环保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

一个企业的生产运营必须依托管理中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基本职能,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亦是如此。近年来,环境污染事故频频发生,其最主要的污染源头就是重污染企业。据统计,我国重污染企业污染约占总污染的70%,其中大约一半的重污染企业产生的污染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完善重污染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系统架构的构成要素主要含有:环境成本预测、环境成本核算、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和环境成本控制。

(一)环境成本预测

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起点为环境成本预测。建立科学严密的环境成本预测是最优的环境成本决策方案和先进可行的环境成本计划的基础。

进行环境成本预测时,首先要从大处着眼,即考察国家或行业对重污染企业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预计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出台情况,思考对企业即将发生的环境成本的影响趋势及其程度。关注相关行业最新的排污标准并且对照企业本身排污的指标情况,进一步完善本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计划等。上述所提均为采取进一步的环境成本预算作铺垫。

为做好环境成本管理预测,除上述的定性预测外,更重要的是可采用预算的形式做好定量化的预测,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计划予以数字化,便于从数量的角度进行管理。环境成本预算的编制应该采用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结合的形式,即在以往环境成本预算以及实际发生环境成本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对于需要单独进行建设购置的环保设施设备则采用零基预算。另外,环境成本的发生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在进行资金预算时,要考虑通过内部资金安排,或还可考虑申请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资金支持等方式。

(二)环境成本核算

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有用的环境成本信息是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目标。企业环境成本在发生时所产生的治理数据主要是通过环境成本核算来得以反映的,运用环境成本的核算原则对环境成本费用进行相应的确认与计量。

1.环境成本确认

环境成本确认原则必须满足相关的会计原则: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而目前大多数重污染企业所产生的环境成本部分计入到产品成本中去,如环保设备的折旧费用等,部分计入“营业外支出”或“管理费用”,如排污费是列入“营业外支出”还是列入“管理费用”,不同企业处理时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有必要确定资本化环境支出和费用化环境支出的界限。

本文建议将受益期较长(通常大于一个会计年度)、属于一次性支付的环境支出进行资本化,计入环境成本科目,如环保项目投资过程中购置环保设备的价款、环境项目前期的开发费用、污水循环处理系统的建设等。而将受益期短于一年并且当期支付的环境支出进行费用化,根据受益对象计入期间费用(而不再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如环保设备计提的折旧及修理费、企业环保管理费用、企业对环境的披露支出、企业向环保局支付的排污费、企业废弃物处理支出等。

2.环境成本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确认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计量单位对会计对象进行量化的一个必要过程。传统财务会计中以货币计量为主,绝大多数采用历史成本法,只有少数选择用公允价值计量,历史成本法可以很清楚的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账面原值。但是,由于环境成本的复杂性,单独的历史成本计量很难满足计量的需求,如无法反映污染物的排放量、排放的种类等。另外,还有一些环境成本无法使用历史成本进行核算,例如,外部损失成本一般采用现值等计量属性,由此得到的结果更加的确切。

(三)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从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角度来说,环境成本的货币信息、非货币信息和记述性信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货币信息是重污染企业对环境成本管理时使用的主要信息。

1.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披露的信息主要是重污染企业发生的经常性环保支出,包括:厂区环境绿化及维护费;专业环保机构经费;废弃物处理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污染治理费;环境恢复费或预提环境恢复费;环保设施折旧费;资源及环境税、城市建设维护税;维持环保设施运行的物料费等。

2.环境灾害成本会计政策的披露

环境灾害成本会计政策包括:法律规定的标准可能作为企业的既定政策,企业管理部门作出的承诺当中应该包含有关环境成本的承诺。如果不能履行承诺的情况在日后出现了,企业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将这一情况进行披露。还应披露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后政府对其给予的相关经济上的鼓励,如拨款和税收减免、贷款优惠及难以估计的环境负债等。

(四)环境成本控制

在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都必须贯穿对环境污染成本的控制,其对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程掌控,正因为如此,环境成本控制模式也有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这三种类型。

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对整个生产工艺流程进行综合考虑,分配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支出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均在事前提出,然后对提出的各项可能的方案进行一定的价值评估,并对其未来现金流出的情况进行比较,从所有未来现金流出的情况中选择支出最少的方案来实行,从而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事前控制从产品设计开始直至最后废弃物处理,都采用对环境带来最小负荷的控制方案,注重对产品寿命周期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企业所产生的环境成本需要通过事前控制模式加以控制,用其使环保效果和效益达到最优状态,进而提高企业在环保方面的形象,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模式是在事前控制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延伸,事中控制也叫过程控制,是在实施所确定的方案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生产经营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新工艺,选择的替代材料对环境影响小。同时,对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负面因素进行跟踪监控,处理好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对环境不利的物体,以此降低企业环境或有负债产生的可能性。

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事中控制,对此,重污染企业对环境所采取的事中控制要包括以下几点:(1)原材料在存储、运输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2)环保设备更新改造、运行、维护所发生的费用;(3)副产品回收及废料循环利用投入所发生的费用。

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通常采用末端治理方式来对环境质量进行改善,企业通常在污染发生后采用除污设施和方法消除环境污染,在此过程中,企业把发生的支出确认为环境成本。事后控制并未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基础。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重污染企业对环境成本采用事后处理法,对环境污染缺乏预防意识,忽视环境成本控制的作用而导致环境故障成本的失控,与事前控制管理理念背道而驰。因此,事后控制不宜作为首选的控制方法,其实质有“亡羊补牢”的意味,通常应在突发事故下或者事前控制、事中控制无效的情况下采用该种控制模式。

三、结语

本文是对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架构研究,明确了环境成本管理中预测、核算、披露、控制的地位与作用,目的在于为重污染企业进行环境成本管理提供范式,使重污染企业在追逐利润效益的同时能做到绿色生产、清洁生产,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最终使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达到最优。

通过研究与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一)重污染企业应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最优作为自身构建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的战略目标,以该战略目标为总指导原则,统领环境成本的预测、核算、披露及控制四个过程。

(二)环境成本的预测、核算、披露及控制是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优而服务的,架构的体系只有紧密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的才是有效的体系。

(三)环境成本的预测、核算、披露及控制四大过程是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预测是出发点,完善的环境成本预测为有效进行成本管理奠定了基础;核算是关键,将成本进行量化;披露是将难以量化的成本信息辅之定性分析,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控制是最终落脚点,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需要控制来实现。

摘要:本文首先对环境成本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建立了一套适合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系统的架构;对其系统架构中的确认、计量、信息披露、控制要素进行详细的探讨;接着提出了完善环境成本管理系统架构的相关措施与建议;最后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对环境成本管理的未来提出展望。

关键词:环境成本管理,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管理系统架构

参考文献

[1]袁广达.《环境会计与管理路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孙玉娟,葛伟,张素媛.重污染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N],2010-07.

[3]孙傲蕾.火力发电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0.

[4]李丽娜.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2.

[5]原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的构建[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0.

[6]许官宝.我国铝业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2.

校园网两种网络架构的成本核算研究 第6篇

1、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主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 以货币为计算单位。它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 以计算总成本及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到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 同时也对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

成本核算的方法有 (1) 设立材料明细帐, 按主材, 辅材分类; (2) 确定工时单耗 (可以是计划工时, 也可是实际工时) ; (3) 按生产计划 (或作业单) 投料; (4) 汇总直接费用 (如:动力费, 制造费, 直接人工费) , 并按工时分摊费用; (5) 按完工产品品种数量结转完工成本 (在产品材料核算可以分步投料或全额投料或约当比例, 生产周期短的在产品可以不分摊费用, 待完工时时在分摊费用) ; (6) 期初在产+本期投产-本期完工=本期在产 (生产成本借方余额) 。

2、两种网络架构的综合成本核算

2.1 网络规模与建设主要设备设施

学校新校区一期工程建有教学楼一幢、实验楼两幢、图文信息大楼一幢、行政综合楼一幢、食堂一幢、学生宿舍楼三幢等。从建筑规模和网络需求分析中可知, 综合布线系统信息点共有14000个, 其中学生宿舍有5000个, 行政图书楼有2450个, 教学实训楼有3600个, 职后培训楼有2200个信息点, 机房和语音室12个, 共750个。

根据成本核算方法, 下面对两种网络架构的主要设备按综合成本进行核算。包括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接入交换机、集线器、网络配线架、12芯室外光纤光缆、6芯室内单模光纤、6芯单模铠装光缆、6芯室外单模光纤、4芯室内单模光纤、光模块、2*1.0电气配线、75-5型电气配线、6类双绞线, 3类25对大对数电缆、3类50对大对数电缆。

本次成本核算主要为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以主要设备设施成本核算为主;其它次要设备因对整个项目的影响不大, 因此, 不在本次成本核算范围之内。

2.2 校园网两种架构的综合成绩比较

3、综合成本核算结果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三层网络架构主要设备的成绩为4007743元, 两层网络架构主要设备的成本为3437637元, 两者相差570106元。通过成本核算明细表, 可以看出, 采用二层扁平化网络架构在汇聚交换机这一项中可节约1075200元, 但在接入交换机须多投入443850元、光缆部分也须多投入资金。和采用三层网络架构比较, 总投入成本可以节约570106元, 约占网络总投入15%左右。因此, 建议中等规模的学校校园网采用二层扁平化架构。

摘要:根据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对两种网络架构进行成本核算, 比较两种网络架构的投入成本, 为职业院校校园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校园网,架构,扁平化,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低成本架构 第7篇

1.1 低成本战略概念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分析行业和竞争对手的管理工具》一书中提出了三种可供采用的一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1]。其中,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取得在同行业中的最低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1.2 低成本战略对航空运输业的影响

低成本战略对航空运输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低成本可以使航空公司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收益;低成本可以使航空公司抗衡来自竞争对手的攻击;低成本构筑的行业壁垒可以使潜在的加入者望而生畏;低成本也可以使航空公司抵御来自替代品如铁路、高速公路的威胁,使航空运输显示出其优越性[2]。

但是,低成本战略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战胜对手,也向自己提出了挑战。我国航空公司要想利用低成本战略来获得经营上的优势,既要眼睛向内,着眼于航空公司内部成本规律的研究,探索成本变化的发展趋势,力求使成本结构更加合理;又要放宽眼界,借鉴国外著名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先进管理、经营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2 国外低成本航空公司的成功经验

下面以目前世界上最典型的为业内人士所公认的低成本航空公司——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为例,分析低成本航空公司降低营运成本的成功经验。

1)单一机型。

实践证明,在目前所有的同等级飞机中,737在两个小时的航线上,是实行高密度营运的最理想的机型。目前全球低成本航空公司所使用的飞机,80%为B737系列[3]。

2)简单服务。

一切以简单为原则,航空公司的简单服务不仅可以节省机上配餐成本,而且可以减少乘务员数量,缩小机上餐饮设备所占空间,增加机上座位数。

3)高飞机利用率。

西南航空公司的创始人赫伯特·凯勒尔说过这样一句名言“飞机只有在天上飞才能赚钱”,一语道破了航空运输业盈利的秘诀,高飞机利用率可以降低飞机在单位时间内的运营成本。

4)二线机场营运。

选择二线机场作为自己的营运基地,有利于降低航空公司的费用成本和缩短转场时间。

5)独特的销售方式。

加大直销力度,推出无票旅行以及网上售票,大大方便了旅客,同时也降低了营运成本,加快了资金的回笼与周转。

对于航空公司实行低成本竞争来说,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是整个经营战略的关键,离开了低成本这个基本点,航空公司之间的低成本竞争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尤其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航空运输业来说,航空公司之间实施低成本竞争,不仅可以壮大我国民航运输业,更是提高我国航空运输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民航企业与外航竞争的重大措施。

3 我国建设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航空公司实施低成本竞争,进而打造我国民航自己的低成本航空公司的时机已经成熟,其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为低成本航空公司带来了稳定、可靠的旅客来源,并且其中的旅客构成也越来越有利于低成本航空公司。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倾向于飞机这一运输方式,这些旅客更愿意享受低票价所带来的实惠。

2)由于地方性航空公司没有国有大航空集团的人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更受到大航空集团在机场、航线安排、航班时刻上的排挤,地方性航空公司想要在这种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下艰难生存,唯一的有效手段就是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营运成本。我国航空运输上的低成本竞争必将有一些体制好、管理科学的地方航空公司挑起,而国有大型航空集团迫于地方航空公司低票价的压力,也必将努力降低其营运成本,形成一种“低成本—竞争—更低成本”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整个民航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3)国际两大航空制造商波音与空客的竞争以及我国航空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有利于航空公司降低其购机成本。由于航空公司购买飞机动辄上以千万甚至上亿美金,能够在购机费用上得到部分优惠,对于低成本航空公司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有效的降低公司的整体营运成本。

4)国际著名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发展无疑为我国的民用航空运输业实施低成本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有了这些经验,我国民航运输的低成本至少可以少走弯路。

5)我国民航运输业内已存在不少“准”低成本航空公司,这些航空公司具有实施低成本竞争的实力,也具有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低成本航空公司的潜力。

以海航、深航为首的一批地方航空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特别是形成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灵活的用人机制,拥有了实行低成本竞争的实力。海航通过资本运作,先后合并了国内多家航空公司,使其规模空前扩张,机队结构日趋合理。在企业规模化的同时,海航也不断在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努力降低其营运成本。深圳航空公司根据市场定位,长期以来实行低成本战略,把目标瞄准美西南的经营模式,虽然身处特区,深航仍持之以恒的坚持低成本运营,抓成本预算指标,建立源头控制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4]。其他航空公司如上航、山航等,都是机制先进的地方航空公司,均有可能成为低成本航空公司。

综上所述,世界航空运输业的低成本革命之风已经吹到我国,而我国的民航运输业也已经具有了应对这场革命的实力。对于我国民航运输业来说,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怎样抓住这个机遇,如何应对这个挑战,成了我国民航运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 我国建设低成本航空公司的运营模式及具体对策

4.1 我国建设低成本航空公司的运营模式

我国自己的低成本航空公司怎样产生,到底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关键取决于我国本身的国情以及我国政府对航空运输业的政策支持。同时,我国航空运输业目前的现状也是制约低成本航空公司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我国航空运输业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低成本航空公司还未真正形成,但是,低成本航空运输在我国已经初具雏形,以下是根据我国航空运输业的现状归纳的我国低成本航空公司有可能产生的两种方式:

1)从地方性的“准”低成本航空公司中脱颖而出,一举奠定自己在航空运输领域的主导地位[5]。目前,各大地方航空公司都具有这种实力,其中以海航、深航尤为突出。海航自成立以来,规模不断扩大,业绩不断攀升,近几年来更是通过不断的兼并,一举奠定了自己在地方航空公司中的龙头老大地位。并且,海航的机队多数均是中小型飞机,所飞航线大部分均为非干线航线,再加上海航的一支富有创业精神的员工队伍,公司营运成本不断降低,而盈利且屡创新高。深航则更是我国民航运输企业中实行低成本战略的典范。

2)在大航空集团中成立低成本航空子公司。在我国,国航、东航和南航三大航空集团成立其低成本航空子公司完全有可能,并且极有可能以重组前的地方航空公司为构架,如国航集团下的西南航,东航集团下的云南航以及南航集团下的新疆航。这几家航空公司在重组前均是盈利状况极好的企业,并且拥有自己的低成本航空运输市场,一经大航空集团的资金、技术、人员支持及刻意打造,极有可能与那些地方性的“准”低成本航空公司对抗。

4.2 我国建设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具体对策

我国航空公司的低成本营运离不开自己的国情,必将具有我国自己的特色,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我国民航运输业的目前情况,我国航空公司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打造自己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应注意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慎重选择机型,努力实现机型单一化。机型混杂是造成我国航空公司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6]。机型选择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航空公司的购机成本,而且影响航空公司以后的飞机维护、航材储备、人员培训等各项费用的支出。

2)大力提高飞机日利用率。在市场其他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飞机日利用率为航空公司所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当前,我国航空运输业的飞机日利用率平均水平仅为6.8小时/日,而国外一些低成本航空公司普遍超过10小时/日[7]。提高飞机日利用率的主要有效手段便是严密的航线安排以及高效快速的转场时间。

3)选择二线机场或一线机场的非繁忙时段营运,努力降低航空公司的飞机起降费、停场费、机场管理费等费用成本。我国的三大枢纽机场大都拥挤不堪,而处于大型机场旁边的二线机场则存在客货源不足的问题,这些二线机场希望也将会给来此经营的航空公司提供极大的优惠。

4)实施简单服务,降低服务成本。我国的大部分国内航线航程都在2小时以下,旅客完全没有必要在机上用餐。航空公司的配餐服务既增加了营运成本,又加重了旅客负担,完全可以取消。

5)制定合理的“人机比例”,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6)相关服务外包。由于我国航空运输规模较小,许多航空公司仅仅拥有几架或者十几架飞机。对于如此的小规模营运来说,航空公司完全可以将公司的值机、登机、旅客服务甚至飞机加油、签派等业务交给机场专门负责公司。如此,航空公司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设施、设备投资,免去相关人员的费用支出,而且服务包给专门服务公司,也有利于提供服务质量。

7)建立和完善网络售票机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航空公司降低销售成本提供了保障,无票旅行与网上订座成为航空公司压缩销售成本的两大最有效手段。

8)努力降低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我国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占总营运成本的比例普遍在30%以上,而国外航空公司仅维持在10%左右[8]。如果我国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能够降到外航水平,则其产生的利润将十分巨大。加强航空公司的航油消耗管理,严格制定航油定额管理制度,是降低航空公司营运成本的又一大有效措施。

9)主业经营。低成本航空公司应坚持“一心一意办民航”的方针,坚持抓好民航客货运主业,不搞所谓的多元化经营,不参与和民航无关的房地产、证券、商贸等行业。坚持主业经营,可以有效防止公司因涉足不熟悉行业而导致走弯路、背包袱,还可以降低相关的资金投入和人员支出,既避免了行业准入风险,又降低了企业营运成本。

10 )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企业的普通员工始终是企业生产的一线人员,他们不仅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为企业节省开支,更能为公司领导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降低成本的措施。

5 结束语

我国发展自己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势在必行,而航空公司之间的低成本竞争之战则是这场革命的前奏。组建我国自己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对于促进我国直线航空运输发展,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应对国际竞争,从而促进我国整个民航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波特.竞争战略:分析行业和竞争对手的管理工具[M].纽约:自由出版社,1980.

[2]耿淑香.航空公司运营管理方略[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0.

[3]于新才,王娟.中美航空公司成本结构比较研究[J].民航经济与技术,2000,225:33-34.

[4]董力加.低成本战略与深航核心竞争力[J].中国民用航空,2004,37:34-38.

[5]刘伟民,陈瑞文.中国航空运输业出路何在[J].中国民用航空,2001(7):16.

[6]周江军.我国民航运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4):92.

[7]施长芬,魏法杰.中国与欧美低成本航空公司成本结构比较研究[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6,(6):50-54.

[8]邱连中,李桂进.航油价格忧思录[J].中国民用航空,2005,49:32-36.

上一篇:数字实现算法下一篇:把握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