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原医学教学改革

2024-09-23

防原医学教学改革(精选4篇)

防原医学教学改革 第1篇

1 防原医学理论知识教学

教学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基本宗旨, 主要强调教师是以传播道理、传授学业、解疑答难为根本目标。而传播、传授的技巧则要求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因时而异;针对每一专业、学科的不同, 因地制宜;对于每一专业的学生,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避免重教轻学, 重知识轻能力, 重结果轻过程[1]。

防原医学的教材 (徐辉主编《核、化、生武器损伤防治学———核武器损伤防治》) 从第一章节核物理基础到第十一章节核事故和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救援, 涵盖了物理、生物物理、生物医学和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医学知识的基础上, 同时要了解物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知识。

1.1 教学面临的问题

当前, 随着电子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普及化,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把书本上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点提炼到每一张幻灯片上面, 再加以详细陈述和解释, 这种教学模式比起以往的板书教学模式, 拓宽了知识面,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过多地应用多媒体减少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教学重点不突出, 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多媒体技术本身吸引。

防原医学作为一门军事预防医学课程, 由于电离辐射致伤及致病机理复杂且伤情重、病例少, 使学生长期以来在防原医学课程的学习中都存在学习难、应用少等问题。一方面, 他们觉得所涉及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 他们认为核战争和核恐怖袭击、核事故等情况极少发生, 所学的知识难以应用, 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并存在畏难情绪[2]。同时, 由于防原医学专业的特殊性, 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工作相互结合的并不是很多, 并且核武器和电磁电离辐射对人类的危害无法通过更多的渠道让学生去直观理解和学习, 只有通过一些有关核爆场景、家用电器、工业设施等的图片和文字以及动画模拟去展示。

1.2 教学方法的思考

教师一定要避免在防原医学教学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把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简单罗列到每一张幻灯片上的情况, 更要避免授课时照本宣科地讲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期的工作与投入上下功夫, 要通过现有的素材和资料, 把理论知识、实际生活和应用实践结合起来, 尽可能让防原医学理论知识生动化、通俗易懂;用最直观、最简单明了的方法去展示每一个理论知识点;通过使用图片、动画、文字等去解释每一个抽象的概念;通过实践操作、模拟去验证每一个结果。同时, 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专业领域里自由探索。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志义曾提出:大学教育一定要将“句号式”课堂教学转变为“问号式”[3], 我们授课的目的不只是将教材上每一章节规定内容的所有重点、难点一一讲解, 也不是把所有的问题都一一作答, 为课堂教学画上一个个“句号”, 而是要不断地抛出“问号”, 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将“问号”变成“句号”,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防原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2.1 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防原医学课程内容横跨多门学科, 许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难懂, 且部分学生对防原医学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正确。因此, 培养学生学习防原医学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纠正部分学生对防原医学专业课程的错误认识尤为重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不少学生有种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他们认为:当前社会处在和平发展时期, 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很小, 核武器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而电磁电离辐射的危害尚无明确定论, 防原医学的学习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和生活用处不大, 只需了解即可。针对学生这一思想,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注意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止, 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根本上提高防原医学教学的效果。

还有学生反映:针对防原医学, 他们手里的教材只有一本, 平时所能搜索到的资料比较少, 生活学习中接触的相关知识也偏少, 不能全面深入地学习防原医学, 这是我们在防原医学的教与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问题。虽然现在的信息渠道比较多样, 但是防原医学的资料还是比较匮乏。为此, 我们应当针对学生开放资料室, 展示国内外防原医学的发展历史, 把相关的专业知识整理起来, 让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去了解、学习防原医学;有更充分的资料和知识去解答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更广阔的平台去查询、探索防原医学知识。

2.2 要让学生高度重视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仍面临全球多个国家的核威胁。在我国周边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位于西南方向的印度、北方的俄罗斯和西方的巴基斯坦, 而位于我国东方的日本, 实际上早已具备生产核武器的能力, 随着朝鲜宣布拥有核武器, 我国四面都直接面临着核威胁。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受到美国的核威胁, 我国周边的韩国和新加坡等都是美国核武器存储、转运和发射的基地。近年来, 随着核能和相关能源的广泛利用, 核技术研究也在迅猛发展, 随之而来的各种潜在威胁也在逐步增加, 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和事故也偶有发生, 加之各种自然灾害引起的核化生、次生灾害也时有发生[4], 如2011年3月12日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 给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随着核技术的广泛应用, 核材料和核技术的泄露和扩散, 恐怖分子可能使用自行制造的粗制核武器和新型放射性武器, 如贫铀弹等, 更加剧了这一威胁。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正常发展, 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5]。

2.3 学习方法的思考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思考, 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通过思考,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将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并从自己的语言中提炼出知识点。

思考从质疑开始, 智者发现问题, 平者等待问题, 庸者没有问题;探索从思考开始, 只有在充分了解和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 才能更深入地探索, 以此来推动专业的发展。在教学中学会思考, 学会发现问题, 再经过学习、研究, 必将会升华对防原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当学生完成了防原医学理论知识学习, 掌握了一定防原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后, 再通过实验课进行实际操作及救援演练。这样,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也加强了其医学知识的系统化和联系性, 使理论知识的学习由点到面、由表及里, 最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3 结语

在防原医学理论知识的教与学过程中, 教师要反复思考和总结探索, 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才能更深入地学习防原医学理论知识, 并把知识运用于实际,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聪, 李百龙.加强防原医学教学促进学科发展实践[J].高教研究, 2012 (15) :26-27.

[2]孙慧勤, 邹仲敏, 艾国平, 等.以创新和应用能力为目标的防原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2 (3) :263-266.

[3]李志义.大学课堂教学:是“喂食”还是“吊胃口”[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1) :4-5.

[4]郎海洋, 曾丽华, 苗霞, 等.浅谈我国三防教育现状[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1) :27-28.

防原医学教学改革 第2篇

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是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强调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学科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常用免疫学实验技术在临床医疗实践和科研中的应用,为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临床本科专业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课时较多而实验课时较少,这就使得实验课程无法受到学生们的普遍重视,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教研室结合该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时、实验室硬件设施等情况不断调整实验教学大纲,在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结合专业特点,优化实验内容和方法

医学免疫学理论内容抽象难懂、知识点多,学生普遍感觉对所学知识缺乏宏观理解和掌握。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起到很好的补充和加强作用。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教研室针对不同专业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课时和教学方法,在保证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基础上,去除临床应用性差的实验项目,优化实验设计,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机会,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1.1实验内容

结合教学大纲,筛选实验内容。设定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CH50法)、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和超敏反应为医学免疫学主干实验内容。

1.2实验课堂设置

在实验课中,教师首先以简明概括的语言介绍实验内容、方法、目的和要求,讲解中注意时间的压缩,重点放在操作方法的指导上。在整个学生操作实验环节中,教师现场巡视,随时指导,为锻炼学生独立实践能力,标本的采集、实验仪器的调试、完成实验步骤等操作均在教师监督下由学生独立完成。例如,在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CH50法)实验中,3学时的实验内容涉及到四大方面,包括理论知识回顾、CH50法测定原理、操作步骤、方法评价及临床意义,教师的前期讲解控制在15min之内,重点突出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在操作前,教师示教水浴箱和离心机的使用,以便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监督下正确、熟练完成。实验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和方法评价。在此实验课中,一系列操作均由两位学生配合完成,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在锻炼了他们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协作精神,为开设综合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最后老师利用5?10min时间归纳整理思路、指出存在问题,并联系临床提出课后思考题。课后完成实验报告,以节省教学时间。整节实验课内容安排紧凑、时间分配合理、紧密结合临床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效果显着。

1.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实验课教学水平

在实验教学中,有些操作抽象难懂,多媒体教学可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展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对于应用性较强又较抽象的内容,如免疫标记技术,学生常会遇到如操作过程遗忘快,需老师反复示教等问题。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录像、动画等能明显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多媒体与板书有效结合的教学方式,可显着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提高学习效率。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到了大量的实验资源,建立实验资源库,同时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需求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课件,为实现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提供了保障。

同时,针对学生教学效果评价意见、教研室主任听课意见及教学督导抽查意见等反馈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对实验背景知识和临床应用讲解不够、留给学生操作时间少、实验结果不易控制等问题予以解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组织教授、高年资讲师和新进教师对每一实验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进行集体备课,仔细梳理,高年资教师对新进教师实行_对_带教,严把教学质量。经过不断地集体讨论、修改和补充,提升实验课教学水平。

2.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浓厚兴趣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针对此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时,不应采取“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而应因材施教,尝试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2.1换位教学模式

对于内容单一的免疫学实验,如玻片凝集实验、单向琼脂扩散实验、双抗体夹心法的早孕诊断实验等,实行换位教学模式。即由教师在前一节课介绍下节课实验内容,布置学生预习,上课时随机请一名学生为老师和其他学生介绍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并示教,最后由教师补充内容,提出该学生讲解优点和不足并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实验完成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展开讨论,查漏补缺。

2.2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BasedLearning,PBL)实验课教学模式

PBL教学法是一种新型医学教学模式,它是以患者的疾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解决问题,其基本理念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旨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培养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中,PBL教学法得以广泛应用。例如,针对肥达氏实验,教师设计伤寒病例,针对该病例提出以下问题,如何进行标本的`采集?如何依据试管凝集反应结果来辅助诊断?如何排除接种后的回忆反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2.3引入病例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紧密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打破专业学科限制,设立免疫学实验专题。此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入临床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应用此模式的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实验:(1)病人血清总补体活性的测定;(2)应用免疫标记技术测定病人血清甲胎蛋白含量;(3)应用肥达氏反应协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4)结核菌素试验等。以上实验全过程均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和实验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2.4开放式设计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优秀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在具备一定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实验操作基础上,以医学免疫学专业内容为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由指导教师提出实验课题,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设计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在教师的监督管理下开展实验,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5]。对实验内容要求具备一定的临床实用性和操作可行性,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整个实验包括了课题的提出、文献资料收集、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完成实验、实验结果分析及总结、讨论优点与不足等流程,形成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实践,教师辅助指导的科研氛围。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让其参与到教研室课题中,进一步培养科研能力。

3.完善考核制度,培养严谨学风

在过去的实验课考核中,主要依据对学生实验报告的批阅来打分,实验课成绩仅占总分数的15%,难以体现其重要性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学院对医学免疫学实验课考核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考核方式由单一的实验报告为主转化为综合考核,实验成绩也提高到总分数的30%,现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考核。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实验预习及操作、实验报告书写等。(2)技能操作考核。从实验大纲中选取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技术作为考核内容,在考核过程中严格按照考核评分标准打分,提高了学生对本实验课的重视程度。(3)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热情、技能操作和科研思维均有了极大的提高。

4.结语

防原医学现场教学问卷调查分析 第3篇

实验教学和现场教学作为防原教学的一部分, 对学员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不仅可以加深学员对所学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也可使学员掌握本学科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 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处理相关突发性事故的能力。基于此, 我校在每年的本科学员防原医学教学中均组织一次赴上海郊区海军某部的现场教学, 安排讲授部分实验和专业仪器的操作使用, 集体观摩部队应急演练, 使学员体验到防护医学的重要性, 教学效果良好。现将2011年现场教学问卷调查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07级五年制本科学员386人, 八年制学员30人, 共416人。共发放问卷416份, 收回有效问卷414份。

1.2 方法

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 问卷针对教学内容、时间安排、教员授课质量等共设置7道选择题, 学员也可根据选择说明理由或给出意见和建议。数据分析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

2 结果

2.1 学员对现场教学内容的认同情况 (见表1)

2.2 学员对两类教员授课质量的评价 (见表2)

2.3 学员对现场教学时间安排的评价 (见表3)

3 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 超过90%的学员对现场教学安排的示教、仪器使用、综合演练观摩等教学内容表示满意, 认为对他们理解理论知识, 了解应急处理流程有很大帮助。防原医学是军事院校学员军事课程中比较重要和实用的课程,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学员培养新模式, 大力开展课程教学改革[2], 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现场教学有机整合, 精简原有纯理论知识, 适当引进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新知识、新概念, 为部队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现场教学能够给学员以直观的应急处理流程概念, 加强他们对军事医学知识的掌握。现场教学不仅是教学场地的转换, 还能使学员产生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 激发其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理论和实验教学效果。

现场教学任务由学校本部教员和现场基地教员共同承担, 针对总体教学态度, 知识熟悉度, 授课系统性、逻辑性和课堂氛围掌控等方面, 学员对两类教员的评价有较大差别。学校参加现场教学的教员均是本学科骨干教师,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 熟悉本学科基础和发展现状, 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掌握学员心理, 因此得到学员很高评价。现场基地教员大部分是部队一线官兵, 他们熟悉各种装备性能, 熟练掌握应急处理流程, 能规范性地执行洗消救治演习, 但他们缺乏教学经验, 理论知识不够系统, 因而整体授课效果与学校教员相比有一定差距。针对这点, 我们加强教员理论知识培训, 让两类教员提前沟通、密切配合、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受防原医学课程学时限制, 我们仅安排半天共5个学时进行现场教学, 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学员普遍反映学时安排偏少, 仪器演示和防护服穿着等实验环节安排较紧张, 演习安排也略显简练, 应增加动手操作时间。根据学员意见, 我们应尽量压缩理论知识讲授时间, 增加学员动手操作和现场模拟时间, 在有限时间内尽量增加现场教学实践内容, 增强现场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作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补充, 现场教学得到了大部分学员的好评,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培养信息化条件下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下一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摘要:目的 探讨防原医学现场教学效果。方法 采用调查表对416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绝大部分学员赞同现场教学内容安排, 认可教员授课质量, 但认为教学时数偏少。结论 现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防原医学,现场教学,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程天民.军事预防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

防原医学教学改革 第4篇

实验教学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培养手段,通过亲自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印象,锻炼其操作能力。医学遗传学由于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极强的实践性,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要加强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实验教学,只有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优化实验效果,培养其动手能力。贵州医科大学针对大学二年级春季学期的临床专业和护理专业开设本课程,共设9次实验,每次2学时。在本课程多年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作者总结了如下经验来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优化实验内容

内容滞后的传统医学遗传学实验已不再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因此,实验课程内容的改革就显得尤为迫切。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后,我校该门课程共安排了9个实验,包括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正常人非显带染色体的核型分析、人类染色体G显带标本的核型分析、人类异常核型的观察和分析、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和核型观察、性染色体标本的制作与观察、人类皮肤纹理分析、人类性状的遗传学分析和遗传病的系谱分析。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实践,将新的理论与检测实验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并补充前沿知识,有利于优化实验内容,加强实验效果。

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1PBL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PBL(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教学法的核心是以问题为导向,是基于现实世界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已广泛应用于理论教学00,在实验教学中也有应用02,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贯彻该种方法。如进行遗传病的系谱分析这节实验课的讲授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每个班级分成5组,每组同学在课前分配1个系谱图,同学之间分工协作,上课时请每组推选一位代表进行讲解,讲解结束之后,其他组学生可以提问,同学之间可以开展有益的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小结。这种教学法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学生在课前就会对课程的内容有较深入的了解,由于需要弄清楚很多概念、相关问题,学生除了看指定的参考教材之外,还会参考其他书目和查阅相关文献,这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其次,在课堂上由学生进行讲解,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对讲授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最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其恰到好处的点评对学生来说意义显著,由于有了之前同学的讲授,加之老师专业的点评,两者之间的对比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虚拟实验室的利用

虚拟实验室在教学中具有自由度大、节省投入、安全系数高、教学效果好、可延续性等优势H,本次实验课程我们选择性的使用了我校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虚拟实验室,如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和核型观察这个实验,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下,学生获得了身临其境的实验体验,在有限的时间领会和掌握课程设计的知识,有更多动脑、动手的时间。实验进行直观的演示,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3。融入科研理念

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充分融入了科研理念来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性染色质标本的制作与观察这一实验中,人类正常女性个体的体细胞的2条X染色体,其中一条在分裂间期失去活性,形成X小体,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而正常男性由于只有1条X染色体,故无法形成X小体。我们要求同学们对男性、女性都要做玻片,之后交换观察,这样可行形成鲜明的.对照,形成了科学的思维,加强了印象。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现象、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以期通过实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逐步融入科研理念,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创新改革评价体系

以实验报告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效果。这种传统的评价模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过于关注实验报告,以至于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和绘图工作,有的同学甚至直接参照教科书或实验指导上的插图进行绘图,不利于对其科学思维能力的锻炼、实事求是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仔细全面地观察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包括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效果、协作能力等,同时认真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综合评价学习效果,对于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同学,也可指导他们进行文献阅读及论文的写作。通过多种评价模式,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相关知识,得到思维、能力的全方位提升,进而完成实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5。小结

上一篇:校本教研的方式下一篇:公民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