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心理品质

2024-07-17

积极的心理品质(精选12篇)

积极的心理品质 第1篇

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 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使学生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学生具有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 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乐观的情绪, 可以拓展中学生的思维, 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1.以人为本, 实行积极的情感教育。“以人为本”, 实行情感教育就是要注重人性, 实行人性化管理, 其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消除消极情绪。教师必须尊重、理解、关心学生, 充分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都有能力、潜力走向成功,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体现学生的“主人”地位。积极心理学认为, 只有当学生得到尊重、理解、关心、信任, 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中的快乐, 从而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 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所以, 我们在对学生的管理中, 要做到以人为本。如, 在班级管理中, 民主竞选班干部, 在班级日常工作中, 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以形成民主、和谐的班集体。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实现成人、成功、成才。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人的精神力量来自坚定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们发展的可靠资本, 能够使学生克服障碍、摆脱心理危机, 走向成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就是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自我, 能够正确地坦然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勇敢地迎接社会生活的挑战, 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进而鼓励、激励学生;同时, 利用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等形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 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 进而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特别注重的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人性的弱点, 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寻求持久的快乐和成功。积极心理学家认为, 激发出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 人就会快乐。积极心理学认为, 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是衡量学生内在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使其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有特殊意义。所以, 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利用可以让学生产生幸福感的因素, 如带领学生参观校史室让学生产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利用学校运动会培养学生的班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等, 让学生喜欢现在的学习和生活, 产生幸福感。

2.乐观。积极乐观的人格品质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绩效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 对学生身心发展都有积极影响。所以, 班主任、任课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以及合理的情绪, 碰到困难时, 不要退缩, 要相信“失败乃成功之母”。班主任可利用每周的主题班会讲解一些名人战胜挫折的事例, 同时进行激励教育, 这样学生就会在碰到困难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问题、解决问题。

3.自我决定感。自我决定理论认为, 当三种的心理需要:自主性、关系和能力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决定感, 以提升学生的满足感、满意感, 最终实现有效教育。在教育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不但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 同时也能形成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也使学生的自我决定感得到了满足。

三、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氛围,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 是人们工作、学习的内动力。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以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

1.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校风具有一种潜移默化、渗透心灵的力量, 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接受和仿效, 成为学生的行动方向。校风和学风具有暗示性和激励性, 能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好的规范和品质。所以班主任要特别重视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养成, 可以通过制定《班级公约》、《个人争创三好规划》等形式, 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 师生平等相处, 彼此尊重, 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 体现大家庭的温暖, 满足学生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际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式。有效的人际沟通是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提高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 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3.用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教师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爱好,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人际关系, 对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 特别是教师的性格与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尤深。教师性格活泼开朗、为人随和、爱护学生, 往往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处事公道、恩威并济、一丝不苟, 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学生许多心理障碍会在教师感染下得到缓解。如果教师性格怪异, 脾气暴躁, 处事不公, 就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因此, 教师应重视自身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以促进中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总之,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 要以人为本, 实行人性化管理, 要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 帮助学生营造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终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品质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存在消极因素, 因此, 研究和培养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积极心理学注重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掘和培养, 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 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和积极的心态, 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 自主学习的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培养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心理学新进展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8.

[2]曹新美, 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 2006.

[3]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06.4.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的探讨 第2篇

1.积极心理学起源。近几年来,心理学界的重大变革之一即是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改变了我们看待个人心理健康的视框。除了传统心理治疗重视的忧郁、疾病、悲伤等负向消极的心理知识,人类心理其实还有许多快乐、幸福、追寻生命意义等重要课题值得挖掘探索。在此观念下,知名心理治疗学者Maslow,Rogers,Adler,Glasser等大师先后提出看重个人潜能、人能够为自己负责、为自己选择等从积极出发的心理学观点,Martin Seligman博士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2.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必要性。随着校园暴力事件日益增多,包括校园暴力、欺凌、飚车、自伤、意外及各类物质滥用行为等,抽烟、喝酒、服用非法药物等问题层出不穷,加上近几年校园忧郁症与自杀数目不断攀升,生活事件所引起的压力问题,使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受到关注。校园问题,受到课业、同学压力与家庭生活经验影响,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我国中学生目前生活中感到困扰之事的调查中,以“学校课业”困扰者最多,占62.8%;“未来前途”困扰次之,占32.9%;“交友人际”再次之,占23.6%。求学阶段是建立健全人格的关键时刻,也是培养健康行为的信念、态度与习惯最佳的场所,上述各种压力与困扰,中学生常发生自伤、自残、失眠、忧郁、焦虑甚至想自杀等倾向或偏差行为,校园中问题层出不穷,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逐年增加,轻型的精神疾病如焦虑症、心身症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加上自杀、暴力、性问题等偏差行为与反学校文化的产生,落实学校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整合整体辅导、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发展的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广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的基本模式

以公共卫生和心理学观点的学校卫生视角出发,可以使现阶段复杂的校园问题找到预防与服务的窗口。中学生心理服务的范围相当广,包括咨询辅导、休闲娱乐、预防发展、临床处理、人际关系等,为满足中学生社会的、心理的与生理的各层面的需要,必须通过建立整合性的合作关系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由于中学生问题越来越多元,而服务也越趋专业化,学校健康服务网络也显得不连续现象,结合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休闲、心理卫生单位的服务输出,以迎合学生需求。

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的整合性健康服务模式应基本涵盖如下方面:①发展性活动。学校常见精神心理疾病有些是先天性的,再加上后天因素诱发,更容易使其比一般人感受压力情境(如考试压力、人际关系变迁、与异性交往、社团活动等),如果能多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内涵,在推展心理健康卫生的活动中教导学生有可能发生问题时找到最佳解决方法,平时培养学生做到“陶冶性情、培养健康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处于“健康、积极”的心理境界。再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行为与习惯,()借助健康促进活动达到人际关系的培养与满足,有助于人际网络的健全;②预防性活动。预防性活动是指针对“可能会被诱发精神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预防性的辅导策略”,如举办健康支持团体、成长团体、情绪支持团体等,再从团体历程中增进其健康促进观念并可更进一步的寻找个案,做更深层地协助;③治疗性活动。由专责单位评估个案,转介系统由治疗单位协助或采用“立即性处理”策略,建立“支持性”辅导单位,进入医疗照护网络,并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网络的建立,使个案处于“支持性环境”中。

三、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可行性培养策略

1.应注重探索个人优势、潜能及其发展性。

(1)培养过程应看见中学生对自己生命的主导权。可以引导中学生去看见“个人其实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角”,并对于个人发展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其中自主选择的意含包括不管是遵循父母甚至是不做决定,仍然都是自己的自主想法,个人并非总是被动与无助。根据叙事治疗名言——“It’s not who you are,but what hold who you are(不是你是谁,而是什么使你成为你是谁)”,能够发现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与创作家,并且有责任也有权利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2)促进学生学习生涯的自我效能。学习生涯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估,是自我效能在学习生涯研究上的应用。在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中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自我能低落,裹足不前、害怕失败而总不敢跨出第一步的现象。当面对人生方向感到疑惑或力不从心,中学生容易认为是自己有许多问题,如能力不够、太被动、缺乏兴趣等,造成自我效能低落。然而,叙事治疗对人的基本假设之一:人从来就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人与问题是分开的,并且人是自己生命的.专家。因此,个人在打造自己的生涯内涵中,一定有许多技巧、能力、价值观、承诺和力量,可以引导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前进,教师应协助学生练习将生命中的坏故事缩小,好故事放大,积极探索自己的内在、外在资源及成功经验,以促进自我效能感。

2.善用积极语言进行描述与对话。在传统心理品质培养的互动对谈中,常用语言去描述个人的人格特质或困扰,然而这对于现象的认识仅只有一半,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过程中,也是先探索个人的学习阻碍。因此,必须先将对话架构转化为积极框架,这其中包含对于积极特质的描述、对培养历程的描述、对培养目标的看法等。教师平时即可练习扩展积极情绪特质的词汇,使当事人的优势潜能可以被深化讨论,成为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核心议题。

3.加强中学生的学校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中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时,应注重强化同学之间的良善互动,培养同学之间良好关系,融合社会技巧教学于相关课程,使学生能妥适处理其人际关系,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另外,师生关系的强化也是重点,中学生正处理叛逆期,容易导致师生关系冲突。在教师方面,应多提供辅导知能的学习,让教师能运用辅导技能于师生关系中,以增进师生关系良好互动。学校方面提供多元沟通管道,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提供实时信息,减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因此,借助学校中参与活动、与教师及同学相处、扮演好学生角色等,能够得到不同的资源与支持,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健康不只是疾病或羸弱地消除,而是体格、精神、与社会层面的完全健全状态。生理层面的不健康会出现身体疾病,而心理不健康则可能发生适应不良、出现心理疾病,因而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之间互动的状态会影响健康。一个生理健康的人,其心灵往往因生理的健康而愈灵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生理往往因心理的健康而愈强健,人也就愈快乐幸福,由此可看出心理健康的意涵与重要性。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不只是没有心理疾病,而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安适状态,更是一个人为维持情绪上的平衡所表现出来的处理问题及适应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涛。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7)。

[2]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8)。

[3]王新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

积极的心理品质 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

导论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国家很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培养,从2001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文件和意见,指导高校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2013年张小艳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看,当代大学生心理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学生占79.1%,具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2.4%,有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7.9%,有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0.6%,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到20.9%[1]。所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表现

当前,大学生朋友的心理品质总体上是好的。但学校和家庭教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能力培养的弊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以当代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完全成熟,但心理上却未完全成熟。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良心理品质:

1、认知上的偏差

对大学生来说,智力和创造力都达到了人生的高峰期,却存在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灾难性思维等认知偏差。绝对化要求:容易出现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以偏概全等非理性思维。过分化概况:以一件事情的成败来评价自己或他人所有方面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灾难化思维:过分夸大事情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认为如果发生一件不好的事情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而陷入抱怨、自责等极端的不良体验中。

(2)、不良情绪体验频繁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在情绪上,一方面表现为情绪情感丰富,对生活富有激情,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情绪起伏波动性较大,而且体验到的负性情绪较多。有学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的结果发现:大学生自身情绪控制力较差,情绪受情景影响较大:如在“情绪起伏较大,常影响学习和休息”这一选项中,有31.7%的大学生做了肯定回答[2]。

(3)、意志上不够坚定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比较突出。树立了远大理想,却容易半途而废;自制力薄弱:对于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对于不该做的事情却去做,典型表现就是某些大学生存在“网络依赖症”。学者对南京六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百分比中,轻度依赖的学生占29.3%,较重依赖的学生占10.3%,严重依赖的学生占4.1% [3]。

(4)、欠缺优良的性格品质

当代大学生存在以下不良的性格品质:偏执:敏感多疑,无足够根据地怀疑他人的无意、非恶意甚至友好的行为;强迫:个体明知一些行为和观念持续存在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地反复出现,并感觉到紧张和痛苦;攻击性:较长时间的对环境、人和事物的敌对心理,表现出对他人的不满和厌恶,甚至对他人产生攻击和破坏行为;以自我为中心,不易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等。

了解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品质,对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二、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

1、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多渠道了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年级特点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通过测评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国内比较好的测量工具如《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积极情绪体验量表》等测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和积极心理状态。

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通过测量发现大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各个年级段的学生需要的教育方案,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让我们能切实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切切实实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

2、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笔者认为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心理调适的方法是很好的途径和渠道。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在课程中,老师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方向,努力从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注重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的理念;

(2)、改革教学目标,树立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为核心的教学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三个层次的目标,关注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并进行相应的咨询和辅导、针对部分大学生普遍心理问题而进行辅导和咨询、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笔者建议努力整合三个目标,突出开发大学生潜能和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去应对消极的情绪和体验。

(3)、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融合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在课堂中,通过个案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收集大学生中典型案例用于教学,形成典型案例分析---课堂心理活动或体验---活动或体验后的交流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3、以积极心理学为支撑,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实践促发展。只有在实践中的良好的体验才最能深入人心。而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活动中的体验、所受的感悟、心灵的触动而形成的。

笔者认为,活动本身就是实际而有效的教育刺激,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并从体验中发掘自己的潜能,所以我们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本着吸引学生“走出寝室、走出网络、走入团体、运动起来”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适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活动,比如: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手语大赛、心理电影赏析与点评、心理主题班会设计及展示大赛等等,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大胆展示,在活动中产生种种内心体验和感悟,通过活动学习如何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自信心得到增强等能力。笔者认为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开展活动的重头戏。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真诚、热情、自信、乐观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也能激发个体潜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为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大事。

参考文献:

[1] 李焕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研究[J].

[2] 张淑玲,王怀章,王艳玲,孙闻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3月.

积极的心理品质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

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积极心理学, 是针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上而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 强调人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主张[1]。塞利格曼认为, 二战后“众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应该怎样在正常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2]。中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曾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终极目标是奠基幸福有成人生[3]。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而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比临床干预覆盖面更大, 成长性更强[4]。

一、积极心理品质

指与消极心理相反的、与积极行为有关的心理过程, 包括幸福感、满意感、最佳状态、专注与投入、乐观与希望、感恩与宽容等认知和情感, 它是人类的高级潜能, 需不断练习才能学会并巩固[5]。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研究证实, 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预防心理疾病和促使心理疾病的好转, 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及个体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及培养原则

1.内容

经过大量的本土化研究, 孟万金等[6,7]的研究表明, 从中小学到大学, 积极心理品质由六大维度15项逐步分化为20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分为认知、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六大维度, 大学生分为认知、人际、情感、公正、节制、超越六个维度。可以看出维度有一致的地方但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培养任务。在中小学阶段聚合在一起的几项品质到大学阶段就分化为各自独立的多项品质。这一结果可以作为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的理论框架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科学依据。

2.培养原则

以预防和发展为主, 修复为辅;全员参与、突出自主发展;团体训练为主, 兼顾个别咨询;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为主, 兼顾认知传授[8];以阶段性重点品质培养为主并兼顾其它。

三、培养模式

1.课程内容与主题的选择

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主题圈定方式。一方面, 可根据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阶段性发展任务、日常心理咨询等拟定计划类主题;另一方面, 通过问卷、访谈及网络调查等形式从学生中选出学生感兴趣及内在需求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例如, 团队你我他、阳光校园设想、健康人格漫谈、人际交往、情绪的体验与调控、考前应对策略、放松技术、珍爱生命等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以生活化、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为主的原则来确定主题。这样可以体现当今学生的最新心理动向, 满足各阶段学生所需, 激发其自我完善的内部动机, 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2.课堂组织形式

主要以小组为载体进行。在第一次课的分组时, 若出现混班上课, 可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级进行随机分组, 学生自行选出本组组长、副组长、组名、宣言等, 并选派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情况。之后课堂内外的诸多活动都可以组为载体开展。做到人人能参与, 个个有成长。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情感、超越、节制等积极心理品质都会得到锻炼与提升。

3.课堂环境的创设

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定位。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出现[9], 在一些实践活动课中作为“观众”或“特邀嘉宾”的角色。其次是心理氛围的构建。倡导和谐、安全、自由、愉悦的心理环境是课堂的前提。唯如此, 学生们才有畅所欲言、“我秀我乐”的参与冲动。再次是物理空间。若条件允许, 可选择有活动桌椅的教室或室外进行, 空间的弹性变化与流畅更能提升人际交流的效果。

4.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多是现今课堂不可或缺的, 这里仅就适于有效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及实践活动课层面作一探讨。

(1) 体验法

“体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融入各种教学方法之中。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合理创设特定的情境,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我经历、亲自感知, 使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运用知识的一种多向传递互动教学模式[10]。以下有两种特殊的体验方式。

积极体验, 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的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11]。个体的积极体验越多越易于产生自信和完善自我的愿望, 激发自我潜能。这是种内在需要, 利于激发内部动机,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在“情绪与情感”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冥想躺在海边的情形来唤起积极的情绪体验, 也可回忆自己最开心的时刻, 这种体验可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流畅体验[5], “流畅体验”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奇克森米哈利最早提出。“流畅”即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为杰出时的那份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运动员所谓的“处于巅峰”的状态, 艺术家或者音乐家的“灵思泉涌”, 其实都是流畅体验的感觉。处于该状态中的个体感受到认知高效、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而非外部的奖罚等激励机制。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认知、超越中的心灵触动、希望与信念有很好的实践效果。

(2) 游戏活动法

具体活动可参考户外心理素质拓展的相关主题活动并结合课堂积极品质的阶段性训练内容来进行, 地点可在室内也可以延展到室外。如“进化论”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社交智慧、积极主动、乐观及思维力等积极品质;“数数字”游戏对审慎、思维等品质进行锻炼;“优点轰炸”让学生感受爱及友善、真诚、宽容, 继而焕发希望与信念等积极个性品质。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学生众多积极心理品质, 更可借助游戏进行行为矫正和塑造。

(3) 资料分享与讨论法

资料内容可以是学生身边的实例、励志案例、普通人成长中的成功故事、网络热点新闻等。来源可以是教师, 更可以是学生课堂上通过头脑风暴提供的各种资料。课堂的组织模式:教师说明课堂活动主题→呈现相关资料或鼓励学生附加资料→小组内部讨论→初步达成组内意见→组建临时评审团并说明评判标准→各组代表展示自己成果→公布评审结果→教师引导总结。为避免以往讨论课“形散”至“神散”的低效状态, 激发全体参与的热情和团队精神, 强化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这里实行“评审团”打分制。评审团成员由各组推荐1~2名组成, 成员实行弹性制, 每次讨论课可随机选出, 条件是拥有责任心、认真、热情、公正的心理品质。教师可事先设计印制好打分表及打分标准, 分发给评审团成员进行现场打分和公布结果, 在打分时采取避嫌规则。以上每个环节都可由学生来主持或参与完成, 主角是学生, 人人有机会。

(4) 自助式教学法

“自助式”教学法即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促进心理发展, 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积极心理学认为, 每个人都拥有心理自愈的力量, 关键是要有人激发这种神奇的潜能, 我们要做的是增强他们的积极力量, 让这些力量去支撑起学生强大的内心。这种方法的理论前提是广义的课堂, 即可以把课堂延展到心理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

自助式测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首先要以测评为基础, 其测试要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积极情绪体验量表、幸福和谐生物反馈系统等工具测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状态。通过比较科学的测量, 让学生自己适时从网上获得结果解释和建议, 不断得到反馈和强化, 自觉调整发展方向;老师也可通过定期追踪测量, 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趋势和培养效果, 获得科学评价和改进教育的依据。

自助式心理辅导 (或朋辈辅导) :教会学生运用同理心, 让每一个学生在寻求帮助的同时都充当辅导者, 在助人时又得到自助。如怎样培养自信心、考前心态调整、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等都可以通过朋辈辅导得以解决。

自助式心理暗示,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对话训练、写微博、说说、改变服装发型等方式, 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提升积极能量。

自助式心理激励[12]:引导和训练学生在课堂内外与人相处中可以通过接纳、欣赏、鼓励等方式彼此施加心理影响, 对取得成绩的同学赞赏、表扬, 给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同学理解、尊重和鼓励等。

自助式“营养餐厅”:为弥补大班教学受众多、学生汲取营养“旱涝不均”的不足, 可发挥网络快捷、隐蔽、实时、互动性强的特点, 开设公共信箱、QQ班级群、心理网站等, 即“营养餐厅”。在这里, 把课上布置的生活作业、课堂相关知识与技能、团队活动、学生们提出的常见问题、困惑与建议、老师答疑及日常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策略或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预防与调整等, 都可以在此归类呈现, 方便学生随时选择与适时分享。

5.课程评价方式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弱化其甄别意义, 强化发展功能, 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首先, 评价结果建议采用等级评价的考核方式。其次, 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并凸现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包括:出勤、平时生活作业、课堂讨论及发言、团队作品展示等。学生自评、学生小组内互评以及情境性测验等都可以作为平时考评依据。期末成绩的评价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以个人成长记录与反思等为内容的小论文形式上交作业。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并随时做好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的记录。在大教学班中, 可以组为单位指定专人负责记录, 教师则适当监控和课后汇总, 这样可减轻教师的课堂负担和过程记录中的疏漏。

四、注意事项

1.师资要求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对任课老师都是一种全新尝试和改革, 而师资队伍是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13]。召开阶段性的由全体任课教师、主管领导参加的教研活动, 进行发动、研讨、制订相应的教学大纲及考核方式等。统一教育理念, 营造全新的教学氛围。

对教师个体而言, 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外, 更需具备积极的个性品质, 身教重于言教。要求教师要妥善处理好自我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和困扰, 强化心理资本, 提高自我胜任感 (自信品质) , 增强心理韧性, 以良好的心态去研究教育教学活动, 并积极创设有效的课堂氛围, 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2.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要注重差异性

不同的学龄段、年级、培养层次, 有着不同的培养主题, 这就要求课程开设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的共融, 同时更可以把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而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3.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

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特点分析论文 第5篇

[摘要]为理解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及其特性,采用自编的《青少年积极人格问卷》对湖南省900名中小学生停止问卷调查。结果显现:大局部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处于中等及以上程度,但也还有1/3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处于较低的程度;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在积极心理品质上不存在显著差别;双留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双留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但是单留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则没有显著性差别。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论文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迫留在家里,处于正在承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据5月10日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乡村留守儿童、城乡活动儿童情况研讨报告》显现:依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算,能够确认0-17周岁的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以此推断,全国乡村留守儿童约6102.55万人,占乡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与全国1%的抽样调查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乡村留守儿童增加了242万;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范围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乡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范围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1]。湖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范围占到全国的7.13%,湖南乡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超乡村儿童的半数。这标明“留守儿童群体范围确已非常宏大,且处于一种持续增长的态势。”[2]随着乡村留守儿童范围的扩展,对留守儿童的研讨也日益增加。这些研讨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的学习、道德、平安、心理等问题上。Seligman博士以为积极心理学的力气,是协助人们发现并应用本人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积极心理学家关注的是日常的鼓励和友爱。它请求人们用一种愈加开放的、观赏的目光去对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才能,研讨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开展,强调人的价值[3]。本研讨偏重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安康教育等理论的指导下,对当前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停止调查,讨论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展特性,并针对性地提出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战略。

一研讨设计

(一)研讨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办法,在湖南省的湘北、湘南、湘中、湘西、湘东各抽取了4所中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停止团体丈量,总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61份问卷,有效问卷802份,其中男生410人,女生382人,缺失10人;四年级275人,五年级293人,七年级110人,八年级121人,缺失3人;非留守儿童494人,留守儿童287人,缺失21人。

(二)研讨工具

依据Seligman编制的积极心理品质问卷修订了《中小学生积极人格量表》。该量表有5大重量表,15个积极人格因子:(1)关系品质:社交聪慧、仁慈大方、合群性;(2)生机品质:猎奇心、美的领悟、思想判别;(3)协作品质:指导力、合群性、(4)约束品质:自我控制、心情管理、慎重审慎;(5)超越品质:耐挫力、独立性、希望悲观、生活顺应性[4]。测试共68题,包括3道测谎题。经信效度检验,该自编量表的内部分歧性α的系数为0.826,重测信度为0.42,信度良好,各个维度与总问卷分的相关系数为0.68~0.80,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6~0.62,信效度到达统计学规范,可用于大范围的中小学生相关积极人格开展调查剖析。

(三)统计办法

数据采用SPSS20.0停止剖析处置。

二研讨结果

(一)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情况

总体而言,留守儿童在积极心理品质中的得分为全体被试儿童的前27%,且在这前27%的人数中所占比例比拟高,得分均接近45%,而在后27%的得分中,留守儿童的所占的比例均分在33%,低于我们的预期值(见表1)。因而,依据研讨结果,能够看出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并非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另外,由积极心理品质得分的百分数也标明,均匀有43%(最高到达51%)的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分处于前27%内,均匀有33%(最低28.5%)的得分处于后27%内。这阐明,大局部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处于中等及以上程度,但也还有1/3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处于较低的程度。

(二)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展特性

为理解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展特性,以积极心理品质为因变量以性别为自变量,停止T检验。结果标明,在积极心理品质的社交聪慧(t=-2.161*)与仁慈大方(t=-2.586*)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别显著,其他方面的因子差别不显著。男生在耐挫力、独立性、社会化、自我控制、思想判别的得分高于女生,但是在其它因子上要低于女生,特别是在仁慈大方和社交聪慧上要普遍低于女生。

(三)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比拟(M±SD)

留守的不同类型是留守儿童内部差别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表现在父母能否有一方在家等方面。单留儿童是指父母中有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双留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儿童。在此以留守儿童的不同类型为自变量,以积极心理品质为因变量,对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特性停止比拟剖析。方差剖析结果标明:单留、双留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交聪慧(F=5.50,P=0.00)、美的领悟(F=2.89,P=0.01)、慎重审慎(F=4.08,P=0.00)、社会化(F=3.34,P=0.01)方面差别显著,而在耐挫力、合群性、猎奇心、自我调理、独立性、指导力、生活顺应性、希望悲观等因子上面没有显著差别。同时,单留儿童在慎重审慎、美的领悟、独立性、希望悲观、生活顺应性、指导力、社会化、合群性、社交聪慧等因子上面的均匀分都要高于双留儿童。而在耐挫力、生活顺应性上面,双留儿童与单留儿童的得分要高于非留守儿童。由事后检验得知,双留守儿童在慎重审慎(F=-0.82,p=0.01**)、社交聪慧(F=-2.51,p=0.00**)、美的领悟(F=-1.13,p=0.00**)上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的差别。单留儿童在社会化(F=-0.39,p=0.045*)上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性差别。而单留儿童与双留儿童在美的领悟(F=-0.78,p=0.04*)上存在差别,在社交聪慧(F=-0.84,p=0.208)、慎重审慎(F=0.03,p=0.927)、社会化(F=0.41,p=0.101)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别。

三讨论

留守儿童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呈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因“生长中短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招致了学习成果不理想,内心比拟封锁等问题,进而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个性、心理开展的异常,一些人以至会因而而走上立功道路”[5],所以留守儿童是最需求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

(一)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情况

研讨结果显现,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程度较好。留守儿童在积极心理品质中得分占全体被试儿童的前27%,且在前27%的人数中所占比例比拟高,得分均接近45%,这标明不宜随便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避免将留守儿童污名化。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我们要为留守儿童营造积极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更要注重留守儿童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与潜能的激起,“充沛发掘‘留守’蕴涵的积极要素激起留守儿童的学习兴味”[6]。研讨数据标明,有约1/3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得分处于后27%低分组范围内,主要表如今生活顺应性、耐挫力和希望悲观等方面,因而,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要增强留守儿童积极悲观、生活顺应性以及耐挫性的`锻炼,注重培育留守儿童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生活顺应才能。

(二)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开展特性

调查结果标明,留守儿童在积极心理品质的社交聪慧(t=-2.161*)与仁慈大方(t=-2.586*)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别显著,其它方面的因子差别不显著。男生在耐挫力、独立性、社会化、自我控制、思想判别方面的得分高于女生,但是在其它因子上要低于女生,特别是在仁慈大方和社交聪慧上要普遍低于女生。其缘由可能是女孩比男孩更能善解人意,在言语上也具有先天优势,在人际交往中擅长寻求社会支持。故女生在仁慈大方和社交聪慧上得分更高。因而,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要增强对女生耐挫力、独立性、思想判别等方面的培育,对男生则要增强移情才能与社交技巧等方面的锻炼,引领他们安康生长。

(三)不同类型特征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开展的特性

调查结果标明,在美的领悟、慎重审慎、社会化、社交聪慧上面,单留儿童、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别。单留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只要在社会化上差别显著,在其他方面差别不显著。此结论和崔丽娟所得的结论有一定差异。崔丽娟的研讨以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顺应性存在显著的差别,且非留守儿童要显著的高于留守儿童[4,7]。人们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及生活压力的增大,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也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更何况如今是电子信息及交通极端兴旺的社会,电话、网络等缩短了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心理间隔,而高铁等交通工具则大大便当了外出打工的父母亲回家探望留守孩子。特别是单留儿童,大多数是与母亲留守在家,由于有母亲的陪伴而没有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双留儿童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的怀念十分深,固然也经常与父母通电话,但其他的照顾者一直不能替代父母在儿童心目中的位置。更何况父母不在身边,把孩子交给其别人抚育,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被丢弃的觉得,会让儿童产生较低的自自信心,在各方面不可以很好地开展,从而形成双留儿童在许多方面要差于单留儿童或者非留守儿童。因而,为了孩子的安康生长,应尽量留下妈妈或爸爸在家照顾儿童,使儿童不会由于缺失爱而在各方面遭到影响。

四结论

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在整体上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别不显著,这标明留守儿童并不是问题儿童。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目的专注、心情控制、积极认知、人际辅佐、友善仁慈、坚韧性、希望悲观、思想判别、审慎英勇、指导才干等方面差别显著,而在家庭支持方面没有显著差别。双留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双留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但是单留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则没有显著性的差别。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乡村留守儿童、城乡活动儿童情况研讨报告[J].中国妇运,(6):30-34.

[2]王秋香.论乡村留守儿童生态性社会化形式的构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3):13-17.

[3]SELIGMANM,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55(1):5-14.

[4]崔丽娟.留守儿童心理开展及其影响要素研讨[J].上海教育科研,(4):36-38.

[5]董颖,李维江,成夏炎.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安康现状与对策:以浏阳市澄潭江镇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15(2):24-27.

[6]杨铮传.乡村留守儿童学习兴味的调查与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14(1):40-45.

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塑造 第6篇

【关键词】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

一、中职生的心理现状

1.没有目标,整天无所事事

中职生在校期间没有升学压力,大部分学生初中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弱,自我约束力差,造成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做什么,对社会的看法越来越功利,特别是现在的90后学生怕难嫌严,求轻松图闲适,缺乏竞争精神,缺乏明确的志向和目标,缺乏踏实的学习根基和思想基础,受手机、娱乐影响较大,使中职生学习分心。加上中职生学历有限,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使一部分学生对前途不抱希望,学习动力不足,认为学习也没有什么多大的作用,学好学坏一个样,大多数只是在应付学习。

2.心理脆弱,易受负面情绪干扰

中职生处于未成年向成年的过渡期,自以为成熟却不够成熟,渴望被认可却又不够自信,双重矛盾的心理造成中职生心理脆弱,易受负面情绪干扰。大部分中职生能正视自己,愿意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与完善自己,也有一部分中职生不能正视自己,稍有不顺便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用颓废、负面的态度对待,甚至采取不理性的方式打击报复,造成严重后果。

3.青春期情感问题突出

中职生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力差,易受外界事物干扰,这也极大影响中职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极度渴望被认可和脆弱的自尊心导致情绪极易受影响,遇事时要么表现为感情冷淡,缺乏应有的朝气和热情,要么则压抑自己的情绪情感,不懂得如何正确宣泄。更有部分中职生对异性产生好奇,与异性间接触过度亲密,产生早恋或频繁与不同异性过度交往,由于人格不稳定,认知能力有限,对两性不能正确看待,而产生性心理问题。

4.人际关系不和谐

部分中职生进校后较长一段时间很难适应,有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人际关系敏感。在学校,不会与同学相处,不懂交往技巧,某些同学感觉孤独,寂寞,缺乏朋友间关怀;有些同学性格争强好胜,常因一些小事话不投机就恶语相向、大打出手;还有一些同学在交往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希望通过朋友交往得到提高、进步,或是受拜金主义思想影响,使个人交往带上极其浓厚的功利色彩,这些不良的交往都造成人机关系不和谐。

二、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意义

积极心理教育是指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掘积极的心理因素的教育活动。通过积极地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更多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来增进积极心理体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并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良好生活,使生命更富有意义。

三、培养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

首先,中职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潜力,调节学生良好心理状态。人的身体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同时心理健康也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如果长期心理不健康,心理失衡必将导致身体产生疾病,因此,培养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出现的异常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同时对扭转中职生心理问题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科学研究证实,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与人的情绪具有相关性,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有效调节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心理疾患发生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同时,还能增加个人的自信心,面对挫折和困难,持有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容易摆脱困境。因而,向中职生讲授积极心理品质的知识,使学生更多地感受乐观、满意、感恩等心理品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乐观情绪体验,对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再次,我们不断提倡要增强人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一般来说,拥有自信、乐观、感恩、热忱、勇敢、诚信、善良、友善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更能体会到幸福。幸福感强的人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积极主动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幸福感低的人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总是灰心丧气、怨天尤人,甚至走极端。因此培养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使他们走出学校到更容易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中职生的幸福感。

四、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

1.树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因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是我国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 所以在对中职生进行积极品质培养时, 教师首先必须牢固树立起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心理不健康与基本适应问题, 面向少数问题学生或学生的问题。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 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合理继承、积极超越和发展创新。因此, 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切实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提升积极情感体验

积极情感体验主要包括对过去生活的满足、对现在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及对未来充满希望。幸福的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感,即一个人对自己所作所为和整个生活质量是满意的,感受到生活是充实的。主观幸福感是积极体验的核心内容,提升中职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可从增进主观幸福感开始。幸福感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向上比较,能降低幸福感;向下比较能提升幸福感。因此,我们可选择适当的向下比较方式来提升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

3.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就意味着个体持续一贯地把自身的失败与挫折看成是暂时的、由外部原因引起的、特定性的情景事件,而把成功看成是长期的、具有普遍性的、由自己内在的原因引起并影响到自己所做其他事的情景事件。要增强学生的积极人格,需要学生自己以积极的心态解读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持续一贯地对生活事件做出积极的解释。教师在学校营造积极的校园活動氛围,带给学生积极的体验。家长在家中多关怀、多激励,激发学生潜在激情,发展学生积极品质,促使积极人格的形成。

4.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积极心理品质还来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中职生活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要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以获得心理体验,改善和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活动可以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引发学生进步的愿望, 展示学生个人的品德和才能,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养成执着、持重的品质,锻炼和培养组织协调能力,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传统形势走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为出发点,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中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获得积极心理体验,这对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人格健全塑造、幸福感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冲,孟万金,王新波.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2(3):80-85.

[2]杨文杰.论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青春岁月,2013(10):319.

[3]刘在花.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5-39.

积极的心理品质 第7篇

一、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 培养学生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内心存在着固有的积极力量, 通过后天的教育促使人的积极品质不断增长并使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 (包括潜力) 得到充分发挥, 人性的消极方面就会被消除或抑制。”所以, 英语教师在备课时, 要善于利用课内和课外的一切积极因素, 使个体品质、人格、人性得以完善, 从而形成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美德。

首先, 英语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抓住时机, 使学生通过学习既可以掌握综合语言技能, 又能提升道德情感。例如:在8A Unit1 Reading中向我们展示了“Teenagers” ( 青少年) 杂志举办的写作竞赛的三篇来稿, 题目是My Best Friend (我最好的朋友) 。第一篇提到了好友Betty的future plans (未来计划) , 接着我追问: What’s your future plan? (你的未来计划是什么?) 学生们的思维越发活跃, 于是我接着问:How can your future plans come true? (你的未来计划如何实现?) Can you realize your dreams if you don’t work hard? (如果你不努力, 你能实现你的梦想吗?) 学生们都认识到空有远大理想是不够的, 必须为理想而奋斗!

其次, 英语教师在备课时, 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 让学生通过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形成积极品质和美德。例如:在8A Unit4 Wild animals中, 我向学生们呈现了可爱而又遭人类捕杀、濒临灭绝的动物们的图片, 进而提问:“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endangered animals?” (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保护濒危动物?) 一方面激起学生们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一方面让学生从政府的角度来考虑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案和措施, 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另外, 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应与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也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实现教学和德育双丰收。比如:在9A Unit1 Star signs中介绍了十二星座的性格特点, 学完本单元后我设计了“Let me recommend” (让我来推荐) 班干部推选会, 让班上学生试着描述同学的优点, 并写推荐信推荐部分学生担任班级不同职务, 让大家在发现各自人格魅力和积极品质的过程中受感染、受熏陶, 从而得到启迪, 促进自身积极品质和美德的形成。

二、构造和谐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认为: “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 人会有多种行为或思想的选择, 可能是多种多样而没有规律的, 或者甚至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行为、新思想。”因此,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积极情绪, 这些对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积极品质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情境。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关系中, 这样有利于缓解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间的紧张氛围, 有利于创造学生的积极情绪,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1 This is me ( 这就是我) 的教学中, 因为是开学的第一节新课, 学生会比较拘谨, 又对新老师和新伙伴们很好奇。我常用“Icebreaker ( 破冰) ”游戏来打破这种局面, 在黑板上写出三句介绍自己的句子, 如“I’m 36 years old this year.” (我今年36 岁。) “I have been to five countries.” (我去过五个国家。) “I have a daughter.” (我有一个女儿。) 并告诉学生其中有一句是不对的, 让学生找出。句子很简单, 学生们都会争先恐后举手, 说出他们的答案。接着, 我让他们也各自编三个句子, 让伙伴猜。这样, 课堂气氛瞬间就活跃了起来, 学生们也立刻融入了活动的情境中。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外, 要想让学生的创造力有所发展, 必须要有自由而宽容的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 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限制, 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宽容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进行批评和挑剔, 使学生消除害怕被老师批评的心理障碍, 获得创造的环境, 从而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比如:在学了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4 Amazing things ( 令人惊叹的事情) 单元的The Ghost in the park ( 公园里的鬼怪) 后, 我要求学生进行Group discussion ( 小组讨论) , 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 以剧本的形式改写结尾;上了9B Unit2 Robots ( 机器人) 后, 学生们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机器人, 我为学生们举办了机器人设计展; 结束了9B Unit3 Asia ( 亚洲) 的教学后, 我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旅行社”, 制定各自的特色旅游路线, 设计宣传海报和标语, 并进行展示和“招揽生意”, 还邀请其他班的学生前来咨询, 投票选出“最佳旅行社”。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对各国的文化特色和地理环境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增强, 创造力也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三、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 增进学生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是一个探索外界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 一个人并不完全清楚自己会成长到什么程度, 并不完全清楚自己的潜能有多大。”人们常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感知自己, 然后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学生的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 “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积极人格和积极力量的一条基本途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地、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 增进积极体验, 让学生获得成长。

首先, 作业评价是情感输出的载体, 其内容蕴含的情感意义, 从某种角度上看,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好的作业评价具有积极的情感魅力, 比如对后进生的作业要批评, 但更多要鼓励, 如果他的作业语法错误很多, 但至少字写得不错, 也勿全盘否定, 可以:I find you’re good at expressing yourself, but try to avoid making too many mistakes in grammar. (我发现你很擅长表达, 但应尝试尽量避免太多的语法错误。) 或:I like your handwriting, but try to make your sentences correct. (我喜欢你的字迹, 不过句子要写正确。)

对优等生, 表扬中要指正, 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It’s good to be correct. It’s also important to be creative. ( 正确很好, 创造力也很重要。)

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搭建回答问题的平台。多让学生上台讲解题目或上台演讲, 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点滴进步, 教师就要通过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对于学生的课堂发言做出评价时, 教师可以说:“What a smart and creative answer!” (多么智慧而又有创造力的答案啊!) 、“Clear, concise, and complete!” ( 清晰、简洁、完整! ) 、“That’s quite an improvement.” ( 进步很大。)

其次, 初中生有好胜、好表现的特点, 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我上英语课时常按照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性格特点不同分成每组八人, 开展擂台赛, 由教师提出问题或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完成, 派代表阐述, 在回答正确或展示、表演后, 给小组加分, 每周评出优胜小组。这种小组合作竞赛, 学生的努力带来的不仅是个人成功而且是团体的胜利, 所获得的自我价值感将更强。最重要的是小组成员间相互的交流探讨实际上就是一种相互评价, 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会参与、交流、享受激励带来的愉悦。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与否, 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在挑战的难度刚刚高出个人能力的时候, 最容易使当事人产生流畅体验。”也就是学生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感觉。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各方面的闪光点, 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潜能。

浅谈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8篇

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成长中及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它具有一种在结构上和动力上向自我实现发展的特征。

二、培养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近年来,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关注, 帮助学生培养较好的积极心理品质, 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1、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就是在于挖掘学生的本来的积极心理潜力, 使其拥有一种积极的力量去感受自我潜能和幸福。引导学生挖掘自我内在潜能, 发现自我的积极心理, 使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 不放弃努力, 正确归因, 从而解决问题。2、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只有培养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 尊重师长, 爱护同学、保护环境等积极品质, 才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 建立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创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三、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 一) 信念希望。信念, 是个体行为意志的基础, 没有信念, 就不会有意志, 不会有积极性。希望, 是一种指引人忘却恐惧的力量, 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培养学会的拥有信念与希望, 教育学生有切合实际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 合理安排两者之间的关系, 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人生的任何困难面前都要鼓起勇气, 不仅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并且相信困难只是对自己的考验, 不怨天尤人。

( 二) 真诚。真诚指的是真实诚恳, 坦诚相待, 表里如一。培养学生的真诚品质, 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 正确看待自己, 不仅要如实根据自己的条件, 制定合理的切合实际的目标, 并对任何事情赋以真诚, 真诚待人, 真诚做事, 通过努力改善现实自我, 并能更好地协调好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 三) 创造力。创造力是指能够产生新想法, 用新的方式做事, 并取得成果的品质。中学生真是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发展和形成时期, 在这一时期, 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包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欲望, 保持对事物的质疑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 四) 领导力。领导力指的是善于鼓励、激发、协调团体成员完成任务的品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包括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顾全大局、整体规划的能力, 更该引导学生注重自己人格魅力的养成, 能够帮助团体有效、高质、和谐的完成目标。

( 五) 谦虚。谦虚是指诚实面对自己不足, 不追求被特别关注的品质。培养中学生的谦虚品质包括培养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不妄自菲薄, 更不会骄傲自大, 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空间, 让学生毫无防御地承认自己的局限与不足, 创设让学生体验成功, 是学生获得自信, 还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四、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

( 一) 宣传理念。在校内通过学习研讨、小组学习的形式给学校领导、学科教师、学生骨干进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积极心理品质知识, 将理念根植与学校师生中。领导带领下, 由专业心理教师牵头, 将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中。

( 二) 提供平台, 让中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积极心理体验。让学生在积极心理体验过程中, 会正确认识自己, 挖掘内心潜能, 发现优缺点, 提高能力等。也只有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心理体验的形式方法有很多, 如心理剧、演讲、小品、角色扮演等。学校可以提供一个平台,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积极心理体验。

( 三) 利用学科渗透的教育方式。在学校, 中学生与教师最长的接触和最大的影响便是在课堂授课时, 所以利用学科渗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渗透爱、友善、坚强、真诚等积极心理品质和人文精神; 在美术课堂渗透审美的品质; 在数学的课堂上渗透的是发散思维,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信念希望等。

( 四) 加强队伍建设。第一是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不仅要具备爱护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主的工作意识, 也要与学生定期交流, 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 做到因材施教, 积极引导。第二是培养学生骨干。在学校建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协会, 并在各班级选取学生干部加入, 通过小组学习、讲座、研讨等形式培训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 协会成员与学生干部定期举办有关活动, 积极促进学生间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协会成员和学生干部还能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 尽快与学校和老师联系, 协助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摘要:近年来,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关注,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对其日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品质的定义、培养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重要内容和策略方面简要分析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中学生

参考文献

[1]李丽玲.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修订及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4.

[2]林乃磊.初中生乐观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08.

[3]刘在花.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0, 11:35-39.

[4]卢翠云.如何培养中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品质[J].辽宁教育, 2014, 04:45-46.

[5]邢占乐.怎样培养中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2, 12:120.

[6]岳艳春.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15, 05:117-118.

[7]张冲.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0, 11:29-34+69.

积极的心理品质 第9篇

1 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内部稳定的心理特征, 内隐于个体之中,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 经过外界刺激才能显现出来, 需要教育者加以挖掘和培养。护士职业所需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准确的记忆力

要想顺利完成护理工作, 护士就必须具备准确的记忆力, 包括记忆的准确性、敏捷性、持久性、准备性等, 其中记忆的准备性最为重要。要准确记忆患者数量、病情、护理计划、用药种类和剂量的变化, 护士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记忆力。

1.2 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患者病情发展及心理变化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敏锐的观察力有利于护士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提供医疗救治和护理。在临床工作中, 护士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皮肤颜色等的变化, 以获取病情发展信息。此外, 还要注意患者的面部表情、动作语言、行为举止、哭泣声、叹息声、咳嗽声等, 了解其内心活动和心理需求。

1.3 独立的思维能力

护理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需要护士创造性地为患者解决问题。患者病情千变万化, 这就要求护士对每一位患者都进行护理评估、做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 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

1.4 积极的情绪品质

积极的情绪品质包括情绪平和、稳定、愉悦和接纳自己, 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 调控、转化消极情绪, 保持乐观的心态, 具有丰富、深刻的自我情感体验。护士应具有调控情绪的能力, 保持积极而稳定的情绪, 做到急事不慌、纠缠不怒、悲喜有节, 不将个人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中。

1.5 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实施整体护理重要的心理基础, 优秀的护理人员应对工作保持热情、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谨周密;为人诚恳正直、宽容豁达、乐于助人、富有爱心。拥有自信、乐观等良好人格品质的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对生活有无限的追求, 更有追求成功的动力。他们不容易被困难打倒, 更容易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 更富有创造性。

2 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

积极心理品质不仅能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 提升个体满意度和幸福感, 而且能激发个人的潜能与力量, 实现个人价值。

2.1 培养情商, 促进身心健康

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情绪更乐观, 能积极看待世界, 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情商更高。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使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开展工作;还可以促使个体自我完善, 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工作和生活。同时, 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身心健康, 使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自动调节机能处于最佳状态, 缓冲负性情绪影响, 促进个体健康发展。

2.2 传递幸福, 促进心灵成长

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提升个体幸福感, 提高生活满意度, 使人更加乐观;有利于护生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和希望、散发着青春活力的性格, 体验成长的快乐。

2.3 增强心理免疫力, 激发潜能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 护生只要坚持科学发展, 重视自我, 就能有效发挥自身潜能。积极心理品质能启发护生用积极的态度感受世界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行动激发积极的情感;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从而增强心理免疫力。

3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

3.1 树立积极观念

积极心理学提倡以一种积极的视角来审视个体发展或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培养护生积极认知自我的能力, 使其悦纳自我、欣赏自我、体会自我的独特性;遇到问题时, 能从问题本身出发, 从多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正确归因, 从中获得积极体验。因此,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目的在于帮助护生正确认识并处理消极情绪, 促进其树立积极观念。

3.2 推行赞赏教育, 增强护生的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于增强个体的积极体验, 挖掘其潜能, 培养其积极理念[2]。在教学过程中, 善于发现护生的优点和长处, 以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护生, 增强其自信, 激发其主体意识及潜能, 适时给予鼓励、表扬和奖励, 使其感受到取得进步的快乐和获得赞赏的愉悦,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通过专题讲座、心理知识竞赛、团体辅导、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剧表演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陶冶学生情操, 增强学生积极体验与积极情绪, 发挥学生自主性, 使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培养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心理品质。

3.3 多措并举, 挖掘护生自身优势

培养护生积极心理品质, 帮助护生发掘自身心理优势, 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借助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如自助式心理辅导、自助式心理探讨、自助式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训练和自助式心理激励[3], 引导护生学会用积极的方法解决问题, 用积极的思想武装自己, 消除消极心理滋生的土壤;引导护生学会创造幸福, 分享快乐, 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保持最佳状态。

3.4 懂生活, 爱生命, 实施感恩教育

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护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础。开展感恩主题活动, 引导护生感恩生命, 体验生活, 享受生命的独特。在具体实践中, 将感恩教育寓于专题讨论、演讲和主题班会等活动中, 让护生发现个体的与众不同, 分享生活感悟, 了解彼此。在活动中启发和引导护生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鼓励护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懂得感恩, 懂得宽恕, 体验生命的喜悦, 增强主观幸福感, 进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3.5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建构积极理念

威灵顿公学校长谢尔顿博士认为, 培养幸福、有成就感的人, 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4]。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护生积极心理指导, 增强其幸福感, 引导和帮助护生建构积极理念, 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给予护生生活指导, 使其将所学知识正确运用到实践中, 通过案例讨论, 将积极理念内化为个人思想。注意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帮助护生建构积极的生活态度。

4 结语

积极心理学为当前护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指明了方向, 即培养拥有积极人格、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能启发护生对生命的理解与领悟, 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 加强护生心理品质培养, 必将丰富护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拓宽护理教育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苗元江, 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62-65.

[3]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4) :51-55.

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分析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运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北京10所不同录取批次院校(一本3所,二本4所,三本3所)中抽取860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60份,收回847份,回收率为98%。其中一本学生326名,二本学生260名,三本学生261名;男生354名,女生493名;文科学生502名,理工科学生345名;农村学生235名,城市学生612名;独生子女539名,非独生子女308名。

1.2 方法

采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万金教授编制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6]。该量表共有62个题项,包括6个维度:(1)认知维度,包括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思维与洞察力;(2)情感维度,包括真诚、勇敢和坚持、热情;(3)人际维度,包括感受爱、爱与善良、社交智慧;(4)公正维度,包括正直公平、领导能力、团队精神;(5)节制维度,包括自制、谦虚、宽容、审慎;(6)超越维度,包括心灵触动、希望与信念、幽默风趣。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在0.65以上,结构效度与数标效度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实行5级计分,“1”代表非常不像我,“5”代表非常像我。运用相同的指导语,进行团体施测,施测时间为10~15 min。测试时间为2010年12月。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得分平均分为3.67,处于中等水平,6个维度中的超越维度得分最高,节制维度得分最低。由表1可见,不同录取批次院校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整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一本和二本院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显著高于三本院校,一本和二本院校大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不同录取批次院校的情感维度、节制维度和超越维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和女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整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认知维度、人际维度、公正维度和节制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生认知维度和公正维度、节制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女生人际维度显著高于男生。独生子女情感维度和超越维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节制维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整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市大学生认知维度和超越维度均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平均分为3.67,可见当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高。其中节制维度偏低,说明大学生在宽容、谦虚、审慎和自制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与李自维[7]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组[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当今大学新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物质条件好,受父母宠爱,但存在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培养不足[9]。

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品质整体水平在性别、专业、独生子女与否和城乡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某些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当今社会对于子女教育比较重视,均能贯彻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方法,所以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影响比较相似。其中,女生人际维度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笔者认为可能与社会角色要求和期望不同以及不同性别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同有关。独生子女在情感和超越维度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可能是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关注较多,对身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非独生子的节制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原因可能是非独生子女成长在多子女家庭中,从小就学会谦让和宽容;而独生子女相对而言,对自我关注多一些[10]。城市大学生认知维度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可能是城市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家长从小就关注创造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美和创造能力,和胡健等[11]针对高中生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不同录取批次院校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整体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整体水平显著高于三本院校,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大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涵盖学习能力、情绪能力等,并且积极影响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平时学习、考试应对等,进而影响学习成绩,进入不同录取批次院校。

本研究选取大学新生的目的是由于积极心理品质不是遗传和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所以在掌握新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分布水平的情况下,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优势资源为基础,提高和完善水平较低的积极心理品质[11]。此外,本研究所采用的问卷项目可能会造成社会期许效应进而影响结果,而且结果只是通过此次研究样本得出的,其普遍性和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检验。

参考文献

[1]PETERSON,著.郑雪,译.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0-40.

[2]李林英,李健.心理资本研究的兴趣以及内容、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32(22):147-161.

[3]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31(5):41-44.

[4]戴梅竞,刘新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3(12):173-174.

[5]PARK N,PERERSON C,SELIGMAN MEP.Strengths of characterand well-being[J].J Soc Clin Psychol,2004,23(5):603-619.

[6]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16(8):71-77.

[7]李自维.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8]王新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7(11):40-45.

[9]张建英.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22(1):94-97.

[10]童力.对当前高校独生子女个性心理特征及形成因素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7(15):32-36.

[11]胡健,蔡太生,王志平.高中生16PF测试结果的城乡及性别差异[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319-320.

积极的心理品质 第11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心理品质;概念界定

一、对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界定与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它是一种以幼儿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定性的实践性课程形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创新性、整合性和发展性等明显特征。它包括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

二、积极心理品质概念的提出

2000年7月在Christopher Peterson等人的领导下,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与著作,从中归纳出了上百种人类拥有的美德,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6种普遍赞同与支持的美德。期间,Christopher Peterson和George Vaillant领导的小组通过研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6大美德和24项积极心理品质。

三、组织幼儿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里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给孩子一味地强化和灌输知识,这不是完全的教育。完全的教育,不仅需要知识,还包括情感意志、行为规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与发展。

听可能会忘记,看可能会记住,只有实践才能真正得到感悟与理解。因此,引导幼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有益补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方面的不足,通过幼儿感官去分析,把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前驱力,自我发现并提高。

四、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具备良好的积极心理素质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而心理素质是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以及心理行为的有机结合。对于任何人来说,积极心理品质不是天生就能够具备的,往往是由后天形成的,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在某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经感悟、总结、培养等方式最终来习得而形成。

1.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坚强意志的养成

拥有坚强的意志对幼儿来说很重要,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从容地面对各种挫折,有利于适应周围各种残酷的环

境。远足实践活动,幼儿需要跟随队伍一起从学校出发,然后再回到学校,一路上师生相互鼓励。他们在此活动中学会克服困难,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2.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初始阶段,他们此时品德的培养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此时的品德培养也是一个重要课程。学校的德育需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开展送美食到敬老院的综合实践活动,幼儿喂老人吃、表演节目、按摩等,从中可培养“尊老为德,敬老为善,爱老为美,助老为乐”的美德。

3.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自信心和自理能力的养成

自理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需要离开老师和父母的庇护,自主想方设法去解决难题。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可以说自信是一个人的胆,有了这个胆,你就会所向披靡。在任何时间、任何社会环境中都需要有很强的自信心。夜宿幼儿园和超时购物等实践活动,幼儿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自信心,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更有利。

4.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分享与合作精神的养成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懂得分享才会收获更多。综合实践相对于课堂来说更具开放性,注重全员参与。特别是多人组合的实践活动,幼儿间的沟通更加频繁,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分享经验。特别是在合作完成一项活动的时候,给他们带来了成功的喜悦,利于培养他们的分享与和合作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幼儿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具有它的独到之处。它脱离了课堂上简单说教模式的俗套,与生活、环境、社会、自然更贴近,幼儿也更愿意参加,其收效也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2]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

[3]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群言出版社,2010-06.

积极的心理品质 第12篇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它是一种以幼儿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定性的实践性课程形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创新性、整合性和发展性等明显特征。它包括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

二、积极心理品质概念的提出

2000 年7 月在Christopher Peterson等人的领导下,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与著作,从中归纳出了上百种人类拥有的美德,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6 种普遍赞同与支持的美德。期间,Christopher Peterson和George Vaillant领导的小组通过研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6 大美德和24 项积极心理品质。

三、组织幼儿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里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给孩子一味地强化和灌输知识,这不是完全的教育。完全的教育,不仅需要知识,还包括情感意志、行为规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与发展。

听可能会忘记,看可能会记住,只有实践才能真正得到感悟与理解。因此,引导幼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有益补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方面的不足,通过幼儿感官去分析,把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前驱力,自我发现并提高。

四、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具备良好的积极心理素质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而心理素质是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以及心理行为的有机结合。对于任何人来说,积极心理品质不是天生就能够具备的,往往是由后天形成的,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在某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经感悟、总结、培养等方式最终来习得而形成。

1.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坚强意志的养成

拥有坚强的意志对幼儿来说很重要,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从容地面对各种挫折,有利于适应周围各种残酷的环境。远足实践活动,幼儿需要跟随队伍一起从学校出发,然后再回到学校,一路上师生相互鼓励。他们在此活动中学会克服困难,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2.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初始阶段,他们此时品德的培养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此时的品德培养也是一个重要课程。学校的德育需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开展送美食到敬老院的综合实践活动,幼儿喂老人吃、表演节目、按摩等,从中可培养“尊老为德,敬老为善,爱老为美,助老为乐”的美德。

3.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自信心和自理能力的养成

自理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需要离开老师和父母的庇护,自主想方设法去解决难题。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可以说自信是一个人的胆,有了这个胆,你就会所向披靡。在任何时间、任何社会环境中都需要有很强的自信心。夜宿幼儿园和超时购物等实践活动,幼儿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自信心,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更有利。

4.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分享与合作精神的养成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懂得分享才会收获更多。综合实践相对于课堂来说更具开放性,注重全员参与。特别是多人组合的实践活动,幼儿间的沟通更加频繁,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分享经验。特别是在合作完成一项活动的时候,给他们带来了成功的喜悦,利于培养他们的分享与和合作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幼儿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具有它的独到之处。它脱离了课堂上简单说教模式的俗套,与生活、环境、社会、自然更贴近,幼儿也更愿意参加,其收效也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2]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

[3]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群言出版社,2010-06.

上一篇:温湿度控制器设计下一篇: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