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主体范文

2024-05-28

课堂主体范文(精选12篇)

课堂主体 第1篇

一、充分理解和掌握语文教材

要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好语文教材, 对语文教材内容和结构有较好的把握。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和掌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要求学生对语文课程进行预习。在正式讲授课程之前, 应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 对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生字、生词进行查找, 将语言难点搞清楚,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同时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 争取熟练阅读文章无障碍。

第二, 为学生设置必要的问题。在学生进行预习课文之后,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问题, 来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通过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例如,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 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通过对问题答案的查找, 对课文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第三, 为学生讲解难点、重点, 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精读。在每篇课文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当对文章中涉及的生词和语句结构进行详细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同时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学生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 希望教师从教学技巧、方法和知识提升方面给予帮助, 而忽视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主体意识,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从教学教法、过程等多个方面,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 在教学准备时, 不仅仅是对教材进行分析与研读, 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了解, 包括对他们的能力层次和知识结构等, 从而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任务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他们进行主动学习、积极发言,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克服对语文的畏难情绪, 增加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再次,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正确态度, 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目的, 不仅是为了中考, 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的生活打基础。

例如,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口技》这篇课文时, 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文朗读和口技表演等, 为学生才艺展示提供一个舞台, 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也可以适时引导, 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提问, 然后让学生进行回答, 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才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 能够利用声音、图像展现教材内容, 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多媒体展现生活中的语文素材, 可以拉近语文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也可以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 将学生居于主体地位, 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大大节省了课堂板书时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让学生互相交流知识和学习经验, 并让学生就对课文的理解上台发言。例如, 在学习完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程之后, 可以让学生对某个问题举行辩论比赛, 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并将辩论台搬到教室里面,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通过辩论还可以找出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单一的课堂教学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也不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因此, 应当调整教学方式, 通过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展课堂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 例如组织演讲比赛、小组讨论以及辩论会等, 给予学生一个表现自身的机会, 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促使其形成独立的性格和学习主体意识。在开展课堂活动中, 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引导, 通过教师的指导将每个学生联系起来, 对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起着重要作用。例如, 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 需要教师将学生组织起来, 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并将学生带入到人物角色中。此外, 教师应多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 教师的鼓励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进取心,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 从指导学生理解语文教材, 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再到通过开展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才能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并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才能充分激活语文课堂, 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 从指导学生理解语文教材, 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再到通过开展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体意识,学生,教学

参考文献

[1]晁福清.语文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金色年华, 2010 (6) .

[2]王磊.初中语文课堂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初探[J].中学生优秀作文, 2010 (10) .

把握学生主体,关注课堂生成 第2篇

摘要: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一段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首先确定自己追求的是一节有意义的课,这节课追求的目的是什么,我要给学生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中不是机械的照着教案上只要完成本节课的目的,不出现教学事故,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差异,赋予学生发现的权利,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学生讨论进行有效探究。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善待学习中的不足和错误。

传统中令人拍手称快的一节课,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的话,评价可能会改变。特别是新课程理念中提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许多老师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理想,追求真实,追求创新。这无形中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和充分利用生成的事件进行引导和深入。在课堂上,学生不是观众,不是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他们的行为会在课堂中发生相互作用,呈现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一段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首先确定自己追求的是一节有意义的课,这节课追求的目的是什么,我要给学生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中不是机械的照着教案上只要完成本节课的目的,不出现教学事故,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突出学生在课堂上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差异,赋予学生发现的权利,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学生讨论进行有效探究。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善待学习中的不足和错误。在轻松快乐的互动 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获得丰富真实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备课时,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和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也进行了大量的预设。然而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接纳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获得知识的过程,数学可活动的开放性强,即使在课前准备再充分,也会遭遇一些始料未及的事情。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会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守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学生不可能和老师先前想的完全一样,肯定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适时捕捉并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恰当的处理,增加体验性更好地促进知识的生成。只有把这些意外事件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逼供内能积极地把这些以外转化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资源,就会使课堂充满真实和活力。

1、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增加教学性和生成性

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在照原教学设计上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兴趣不浓,可能是他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再面面俱到的讲显得有点画蛇添足,于是我就果断地把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你愿意说说吗?”学生听了兴趣昂然,小手举得高高的,嘴里还喊着“我,我。”有的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硬币说:一分和五分的硬币正面有国徽和国名,背面有麦穗、币值和年号。而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正面有国徽、国名、汉语拼音和年号,背面有菊花、梅花、牡丹花以及面额。有的说:100元人民币是红色的上面画着毛主席爷爷。有的说,人民币上还有少数民族的人。有的说:人民币上画着美丽的风景,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的风景真是美丽如画呀。还有的说,人民币还有防伪标志,用验钞机就能检验钱的真假呢。有的说,好象一分和五分的钱,现在怎么没有呢?孩 子们畅所欲言,你一句我一句的,不仅轻松认识了人民币,还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在小小的课堂中展示自己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到的知识,愉快的和同学进行了交流,学的非常高兴。教学点的知识学会了,还生成了许多新的知识。

2、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发言,期待精彩,促进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探讨,并踊跃发言,但是有时候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入引导,而是三言两语地敷衍一下,错失了生成的好机会。反之你抓住了,放大生成的知识,就能创造出未曾预约的精彩,使课堂更加生动、真实。

我认为教师要学会倾听,多给学生说的机会。一位老师在教《角的认识》时,她用古诗《小池》中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利用生活中荷花开放时花苞变大变小的角引入数学中的角。通过让学生用一些准备好的小棒、吸管等材料自己动手摆一摆角。过渡到学生们创造出来的角有什么不同?重点讲比较角的大小,借助钟面分针和时针形成的角度不同来确定角有大小。学生们思维旁逸斜出,其中一生说:当分针对着12,时针对着6时,这时没有角。他认为6时分针和时针成一条直线,没有形成角。这位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老师没有一下打断他的发言,而是微笑着听完,说:“其实,这也是一个角,它的名字叫平角,老师拿出钟面把指针拨到6时的位置,引导学生观察它的顶点和两条边,强调它的两条边成了一条直线。以后我们还要学习周角呢。这位教师耐心的听完学生的理由,再一步步利用今天讲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明确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个知识点,让学生产生兴趣以及积极探究的欲望。她把学生意外问题冷静处理,生成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3、课前充分预设,课上巧妙解答,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体会。

讲一节课要使各种水平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价值的,这是我们老师最终的目的。如何实施呢?备课时就要注意认真分析各层次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的有利条件和障碍所在,设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因材施教。在教《角的认识》时我觉得学生可能会把数学中的角和生活中的角混淆起来。因此我先让学生通过在三角尺上找角,摸角感知角的边是直直的,顶点是尖尖的。接着以介绍名字的方法,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角的各部分名称。再通过主题图的教学,让学生加深对角的认识。然后把画角那个环节设计成先画一个点,告诉学生:“这就是一个角”。给学生制造一个认知冲突,因为学生对角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他们就能很肯定地回答:“这不是一个角,它只是一个顶点。”在这个时候,我再发问:“怎么样才能完整的指出一个角呢?”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在指角时基本能够注意到指出角的两条边和一个顶点。因为有了课前的预料和准备,避免了学生最爱出现的指角误区的发生。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够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师如果能够较好地控制课堂教学中突发的问题,其主导作用的有效性就得到了发挥。面对课堂教学中突发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不能紧张害怕,不能设法去防止问题的出现,而要积极灵活地去控制,期待精彩的生成。

4、给学生领悟的时间,教师适当介入,提升知识。

我在教〈〈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时,创设小红、小亮和小明三人一起在公园玩画片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一些数学信息,并整理出来,根据老师的要求,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在列式解答时,碰到24+6=?24+9=?我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桌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把24分成20和6,先算4+6=10,再算10+20=30。在交流24+9时,学生主动交流,努力探究,他们的思维在灵动,碰撞出智 慧的火花。有的说把4和9和起来,有的说把9分成6和3,有的说把24分成23和1,还有的说用竖式计算。我请这位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竖式,并和前面的口算方法比较,让学生体会哪种方法好。学生计算能力参差不齐,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均有较大的差异,我让学生自己比较笔算和口算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有利于形成师生感情的愉悦互动。

5、搭建小组合作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绽放智慧的火花,体验知识的生成

俗话所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新课改提倡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但不是所有问题都要合作,要选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每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我在教《认识方向》时,在学习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合作“以水库为中心,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先示范提”桃园在水库的哪一面?”“ 桃园在葡萄的哪一面?再让学生合作提问题。学生积极性高,听的也很认真。而且学生还提出了许多我没有设计到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思维活跃,有说的欲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主体角色多样 第3篇

关键词:高效;策略;角色多样; 反思完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14-01

1 教师应该树立一种气质

在电影《亮剑》中的八路军359旅独立团,这是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因为很简单,这支部队有一种气质!遇着再厉害的敌人都能克服困难,战而胜之;即使有牺牲的,也是死在冲锋的路上!平时看上去,这些人就是一个个不起眼的柴草,可一旦遇着战斗,一个个都变成嗜血如性、嗷嗷叫的野狼。而让这支部队起巨大变化的就是他们的团长——李云龙。而李团长本身就是一位气质突出,个性鲜明,富有战斗性的指挥员。作为老师,也应该树立一种气质,一种能让学生羡慕、佩服、崇拜的气质。学生都被你深深吸引了,你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谁不会在意?最关键的是,这有益于学生良好情感、气质的培养与形成。

2 细研教材、潜心备课,明确目标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因此,每天我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编写教案。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学生特点,明确教学方式,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

3 抓好课堂教学,突出高效

这是能否收到高效的关键环节,要充分抓好,抓扎实。

3.1 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的学生是初中生,大家都知道,初中生单纯热情,可是自制力、意志力都差,主要凭着兴趣来做事。课堂要突出高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多么的必要。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时候,就先播放了崔京浩演唱的歌曲《父亲》,在播放时,还特别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的事情,去感受父亲以及其他亲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学生们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感受着深深的父爱。学生们对亲情有了更深的体悟,兴趣也被激起,那堂课下来,效果很好。

3.2 角色多样,突出高效。

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紧扣重点、难点,明确教学的方法之后,更要注重: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要会当"向导"。在分析《背影》的里家境时,"我看到院子满院的狼藉",想到祖母的刚刚去世,父亲的差使又交卸了,"我不由得簌簌的流下了眼泪"。我便问,"我"为什么要流泪?引导了学生的思考与回答后,我又继续引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看见自己家不顺,父母亲生病,自己学习不努力,而伤心、难过,从而奋起,不断去改变呢?这样,既对文章作了分析,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要会当"演员"。《背影》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在平凡中见深情,这集中体现在父亲爬过月台给我买橘子的那段动作的精彩描写。为了让学生更准确,清晰的理解父亲的艰难,我便实实在在的"演"了一回。我先让学生勾画出动词,然后让学生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了两遍,最后,让学生们看我表演(我的身材跟文中父亲的差不多),如何的蹒跚,如何的向上缩,如何的攀爬,鲜活的、淋漓尽致的体现出父亲的不易!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要会当"伙伴"。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时,与学生一块合作,一块探究,一块交流。比如,在《背影》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去理解:现在我想来,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是聪明吗?怎么理解?问题布置了,我并参与到(班上学生公认的最差的)小组讨论中去了。我很陈恳地并鼓励地让学生先说,然后,我也发言。我把我的思考角度,思考的范围,语言的组织都向那个小组的学生作了阐释,这样一来,这个小组的学生不仅明白了道理,更多的是掌握了相关的方法。我觉着很好的。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要会当"懒人"。课堂教学的时间很有限,老师能"懒"就"懒"吧。在课堂上,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既让老师充分当了"懒人",又节约了很多板书的时间,老师利用充裕的时间,更游刃有余地灵活地驾驭课堂,让学生学得知识。

3.3 提纲挈领,善于小结。

每一课,每一单元,学习完结了,一定要总结一下,让学生有一个阶段的把握。既可老师小结,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小结。比如《背影》学习完了,我让两学生作了总结。她们也能够针对语言特点,写作特色,情感体验等方面作了较好的总结。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从中借鉴到很多宝贵的东西,可谓,一举多得。

3.4 做好辅导与检测,及时查漏补缺。

这个环节很有必要。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时时都精力集中,一定会有遗漏的地方,或者没有听懂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很有必要做好课余的辅導工作;再加上及时的检测,充分地让学生去查漏补缺,把知识学得牢靠,扎实,稳固。

3.5 做好教学反思,完善教学方法。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聪明者的教学。语文课堂的教学除了需要充满激情外,还应该需要有智慧,那么怎么才能够追求课堂教学的智慧呢?方法有一条,那就是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不断反省总结,再通过实践去探索,这样不断地循环反复,积累更多的经验,加深自身的体验,从理论上再提升,再通过实践印证,周而复始,常教常新。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要自觉地多反思,为了我们自己本身的发展,我们要自主地去反思,去不断地进行反思性实践,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我们专业素养,改善我们的教学方式,追求教学智慧,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主体 第4篇

教学———特殊的活动过程, 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所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只有双方互动, 共同促进, 共同提高,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发挥出“双主”的作用, 双方的身心都体验到一种施与受, 教与学的快乐。

1. 在课堂教育活动中给学生以主体的地位

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靠教师给予的, 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活动和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空间、情景、环境和条件, 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给予和创设。

在整个的给予和创设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要大胆放手,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动口, 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亲自实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有趣的活动中探索数学, 注重创设多种生动的情景, 使学生在教学中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 如活动参与、思维参与、交往参与, 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真正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听数学”转变为“看数学”, 由“记数学”转变为“做数学”。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 尤其是低年级儿童需要通过操作实物的活动发展思维的。”小学生的认识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所以采用直观教学。让学生运用学具, 动手动脑, 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例如, 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 当出示例题“27+5”后, 我让全班学生手摆小棒, 边操作边思考, 左边摆27根 (2捆又7根) , 右边摆5根, 把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根, 先把什么相加?7根加5根是多少?再算什么?然后找学生在投影仪上再次操作, 并说出操作过程。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们都争着说过程。得出:先把7根和5根相加是12根, 再把其中的10根扎成一捆, 同原来的2捆合起来, 再加上2根就是32根。随后, 教师在黑板上画图演示:先把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 再与整十数相加。这样,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就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的动手操作, 一方面为学生架起由感性到理性的桥梁, 帮助理解掌握新知识, 培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把客观上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 改变了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

3. 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力

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 学生的个性表现会越来越突出, 对一些问题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不同于他人的思维角度、思维形式。当他们看到、听到不同于自己的做法、观点时, 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出要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的强烈要求。这是主体意识转化为主体能力的最关键之处。作为教师要能够敏锐地发现这一点, 在民主的氛围中讨论数学, (1)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 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 (2) 创设问题的情境; (3) 引导思路, 展示思维过程, 使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活动的质和量; (4) 注意个别差异; (5) 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

合作学习———通过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 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对合作性目标结构的适度认同, 成员间的积极互助, 个人责任, 社交技能与合作意识, 小组自评。

合作学习的核心问题是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问题。为保证合作学习有较高的实效性, 应注意把握: (1) 任务应有一定难度, 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 不是任何问题都合作; (2) 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 不要让合作学习时间占领集体教学时间; (3) 保证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质量, 让每个学生人人参与, 人人动手; (4) 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 让学生学会竞争, 适时进行批评与表扬;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 不搞“霸权主义”出现“一言堂”, 如在推导圆面积公式时, 不出现一人动手, 旁人看的局面。给所有学生创设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和环境。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师生共同的天下, 才能产生师生互动的效应, 才能使双方共同体验到施与受、教与学的快乐, 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才能使师生共同提高, 教学相长。

4. 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主体参与是通过构建学生的主体活动, 完成认识和发展的任务,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它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主体参与是一种认识活动, 同样是作为过程展开的。发展性教学的过程, 存在“目标———策略———评价”和“活动———体验———表现”两种基本形式。无论哪一种方式, 在教学条件下, 学生都主动参与, 其过程为:“兴趣———分析———创意———操作———评价”。带着生活的体验走进数学现代教学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 尤其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 这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实现认知与情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以及真、善、美的统一。

主体多元高效课堂100问心得 第5篇

一、我理解的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X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教学高效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X、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做好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调动和激励学生学X的积极性。三是教学中适时指导、监控、反馈、激励,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X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三、高效课堂应具备一些特点:1,学生学X过程上的学X参与度高,这就使得学生专注于课堂,能够保持较高学X兴趣取得较好的学X效果。2,评价方式的灵活高效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时、灵活的评价同样起到激励学X主动性、保持学X兴趣的作用。3,高效课堂应是长期进行的工作,最终形成一种常态的模式。它的预X、展示、反馈都应是高效进行的。4,高效课堂重视各学科基本素养的落实和训练。在科学课上对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语文课上对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等、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6篇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解惑者,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被教师占为己有,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重新审视和定位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必不可少。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新信息与日俱增,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法日趋多样,教师个人不可能拥有所有的可满足学生需求的知识,因此,我认为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中的作用应定位为:教师不再单纯的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发挥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语言的鼓舞者和学生的伙伴合作者。如果课堂活动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缺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再好的教师、再好的授课艺术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论是先进的理念还是丰富而新颖的内容,真正要在课堂上落实好就需要有适当的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假期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堂要具备以下条件:一、必须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必须是学生主体能充分发挥的课堂;二、应该是一个活动型占优势的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三、应该是一个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主、基础知识学得为辅的课堂;四、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学得主要是通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身积极探究所得。因此,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要重用;五、构建广泛交互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平台,以便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和科技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我在假期代课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借助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所采取的导语设计也不同,但我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的目的,为一堂课做好一个开始。

二、选择性精讲在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课文教学见什么讲什么,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导致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考。我在处理比较简单的课文时不再通讲全文,而是采取让同学提问的方式,让其他同学讨论并解答,学生们就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和乐趣。我这样做的目的正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学习技巧完成自己终身学习的目标。

三、精讲多练

精讲,就是讲解要精辟透彻,画龙点睛,要抓住实质,依靠大纲,钻研教材,落实每篇课文知识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在教授新知识时经常让学生加入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兴趣,获取知识。多练是指在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地进行大量有实效的练习。并且在练习中还应做到:(1)内容适当集中;(2)内容逐步加深;(3)单项练习与综合性练习并举;(4)注意全班同学反映;(5)为学生当堂解决问题。

四、通过竞赛复习检查所学内容

这种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对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并能及时掌握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听课兴趣

学生们运用英语大多在课堂上,因此时刻注意保持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满足学生学用英语的愿望,不要因为一些不利因素而影响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处理课堂上的问题时要尽量淡化。

六、尽可能提供说英语的环境

中国学生学英语缺少语境,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尽量说英语。学完一篇课文后老师可设计出一些问题或者“True or false”让学生回答,以此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不仅考察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七、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习

古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坏跟任课老师有很大关系。因此在课内外要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努力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经常找学生谈心,对学生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并精心设计学生们的作业,及时为后进生补缺。

总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模式建立了一种了解、尊重、严格、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它通过学生的提问、思考、自由讨论等使学生们的学习具有主动性、持久性。这种模式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投入各种英语活动,了解掌握英语的过程、掌握英语学习的规律,从而学会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自学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改善了以往学生在升学“紧箍咒”下按老师意愿行事的传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种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调动了学生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动机、求知欲和自信心,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对提高学习成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数学课堂的“主体参与” 第7篇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课的必需环节.教师面对的是富有个性,具有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如果教师以千篇一律的教学行为、统一僵化的教学策略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去设计课堂,学生的创新就无从谈起了.我们设计数学课堂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如面对数学概念、规律、实验,教师和学生应如何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即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教学设计还应体现创造性.所谓创造性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并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材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所以他们积极动手操作、实验、主动探索和发现,这样他们获得的知识不是空洞和抽象的,而是丰富和具体的,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因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师应为此设计、组织相应的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应答性学习环境.例如,在讲“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通项公式,约五分左右的时间,学生甲自动板演:a1=a1+od,α2=a1+1d,a3=a1+2d,a4=a1+3d,…,an=a1+(n-1)d.很多同学也是这样推的.但由于出现了省略号,大家对推理的严密性表示怀疑,但对结果的正确性表示绝对的肯定.也有一部分学生在相互讨论,似乎有些不服气,这时同学乙要求板演,内容是:由{an}是等差数列,可得:a2-a1=d,a3-a2=d,a4-a3=d,a5-a4=d,…,an-an-1=d,将这(n-1)个等式相加,得an=a1+(n-1)d.在此我趁机介入,介绍了不完全归纳法以及它的特点、解数列问题时常用的叠加法和它的适用条件,在此也不妨趁着这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情,再问:已知数列1,2,4,7,11,16,22,…,求此数列的第100项.此刻,学生不仅完整地领会到了叠加法的基本思想及来源,而且学会了用叠加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也为后面讲通项公式中的不完全归纳法和叠乘法的推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们要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精心设计好课堂,只有好的设计才有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探究和创新.使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达到最有效.

构建学生主体学习的课堂 第8篇

一、现状调查,明确学科教学改进的方向

为了全面了解教学的基本情况,我们通过课堂诊断集中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现状,并借助听课掌握的一手资料,对当前的课堂教学归纳出以下主要现象。

现象一:教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少。多年来教师形成的习惯思维是教师教得多,学生获得的收益自然就多,课堂教学效率必然就高。这样的思维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的设计上,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现象二:教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教师习惯认为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只要教师讲得清,学生就能听得懂,造成的结果是一堂课几乎成了教师讲演的舞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现象三: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课堂教学中教师单向输出,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努力将知识通过讲解传授给学生,一节课下来精疲力竭,而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学生缺少获取知识的乐趣,学习也是痛苦的。

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文献考察后,回到课堂教学的原点进行思考,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定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突出学生的主体体验和感悟。”

二、实践探索,构建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基本结构

针对当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学的实效性不强等问题,按照学科教学改进的整体框架和主要思路,我们在青浦区第一中学开展为期一学期的“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题式课例研讨活动,形成了教学的基本流程:以境激情,启动思维;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互助,交流质疑;提炼升华,学以致用。

1. 以境激情,启动思维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通过设置情境,建立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新知识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的固着点,并让学生处于与其生活经验和经历相融合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下一步的自主学习提供内驱力。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创设的情境可以是文字、图表、图片等文本材料,或音频、视频材料,也可以是小品、学生的探究活动等。②情境设置要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③情境所反映的内容要注意典型性和针对性,要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④对情境材料的处理要灵活,问题的设置要围绕目标达成和情境内涵。设置的问题要有悬念,为解决悬念激发学生求取新知的欲望。

2. 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本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感知教材,培养其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基本知识教学,为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认知基础。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对于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自读要求,指导学生围绕自读要求去感知教材,联系生活,找出基本的知识,写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②对于内容较复杂的学习内容,应辅以导学提纲,引导思维方向,提高学习效率。③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后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合作互助学习提供方向和素材。

3. 合作互助,交流质疑

本环节中小组合作互助是新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教学生、帮学生,达到“以生强生”的目的;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倾听一梳理一点拨一讲评”,实现针对性教学。交流质疑则是小组间分享、质疑、辨析的过程,是学生生成知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挖掘师生潜能,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环节。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②要把握好交流的顺序,先进行充分的组内交流,在小组内部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更大范围的组际交流,在更大的范围内达成对问题的共识。③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给予学生探索质疑的机会,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激励学生;在发现典型错误处,在发现思路与方法处加以鼓励。④合作学习、交流质疑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预学的情况设定,如核心知识的理解,重点和难点的掌握,易错易混知识点的辨析等。

4. 提炼升华,学以致用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教与学情况的反思,也是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回顾,对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概括。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方法论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提出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公民道德素质。一个好的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起到强化知识与技能的作用。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总结、梳理,进一步落实各项学习目标。②指导践行。在归纳总结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方法论要求或思想觉悟、道德践行的要求,落实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任务,突显课程的育人功能。③问题解决。利用本节所学知识,解决在上一环节情境下提出的问题和设置的悬念,做到课堂教学首尾呼应。④深化问题。设置新的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如《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一课在结尾时,教师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环境,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校门口道路拥堵的状况。教师让学生诉说每天放学走出校门时看见道路拥堵那一瞬间的感受。在学生对改变这一面貌有迫切愿望的时候,教师提出“请大家运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是源于哪些因素?分小组合作探究,设计一个解决方案”的要求,这一设计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构建学生主体学习的课堂的成效

改善了师生关系,提升了师生课堂生命的质量。师生关系是教学的首要因素,也是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传统的课堂“教”的取向,由于缺乏对学生学习个性与特点的深度把握、理解和尊重,教师“强灌”,往往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学”的课堂教学取向,关注学生学习的意愿,强调教师是一个助学者,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因此师生关系和谐,教学中师生身心愉悦。

营造课堂气氛 落实主体地位 第9篇

一、从课堂问候开始,营造民主气氛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课堂教学尤其需要民主交流氛围,其过程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相互合作、共同作用的交际过程。传统的上课问候语总是“Class begin!”“Stand up!”“Good morning, class!”等等。这种公式化的问候只会使师生用苍白的、毫无生气的语气应付了事。这种问候形式的背后是师生地位的不平等,不利于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来设计问候语,课堂可能就会出现另一种情景。教师可以结合天气、星期等生活实际来设计问候语,如“Nice to see you again.How are you today?It's a fine day today.I'm sure we'll have a good time in class.Do you think so?”“You had a PE lesson just now.Are you tired?/You had a Chinese test.How was that?”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涉及问候语,如在学习SB (ⅡB) Unit 18时,就可以问学生“You have just learned about Australia.Do you like to travel to any othe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Which country do you prefer, USA or New Zealand?”教师可用这种自然的语气和真诚的态度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平等,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去。

二、精心设计主体活动,提供最优发展时空

英语教学的各种交流当然要通过主体活动来实现,精心设计有效的学生课堂活动应当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关键。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英语基础,要考虑英语学科特征、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要考虑活动实施需要创造的外部环境和有效气氛;在设计课堂主体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找出各因素相互作用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有效训练;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安排造句、看图说写、讲故事、情景对话、即兴演讲、角色扮演、时事点评等活动,这些都是启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课堂上教师要讲得少而精,让学生有时间充分展开思考,课后也要给学生留足预习和复习时间,让学生的自主权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内容设计和任务安排上,教师要结合实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以及形成对知识再认识和再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构建知识和能力结构。

三、合理利用注意规律,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打开学生注意这扇门,组织和吸引学生的注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我们教师要利用人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规律,合理安排和交替使用两种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调节。

在英语教学中,仅仅利用有意注意,或是仅仅利用无意注意,都是不够的。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和发展,需要有意识地去记忆,去实践,去运用,从而掌握这门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有意注意。但是我们在课堂上仅仅利用有意注意,又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长久集中于一个方面,容易造成疲劳。为此,我们要合理地结合两种注意,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刚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及时转到课堂上来,教师若能利用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唱一两首英语歌曲,或是做一两个英语游戏,以此导入新课,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换成有意注意,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在一节课中,学生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产生疲劳。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学生即将出现疲劳时,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英语活动,或是讨论一个问题,或是讨论一部电影,还可以让学生配上动作,让他们既放松肢体,休息大脑,又能营造宽松、活跃的教学气氛。这样,学生的有意注意又转变成了无意注意,为教学的下一个环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发挥主体作用, 激活历史课堂 第10篇

一、服务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条件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探究者、实践者、参与者、探索者,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 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参与, 为此教师应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 把学生推到台前,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和宽容, 帮助他们学会自控, 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 学会探究, 学会合作, 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失误的愧疚, 在合作中学业得以发展, 人格得以完善。

二、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必须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与学生建立共同探讨问题、共同研究问题的平等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学习《秦王扫六合》, 秦王陆续灭掉东方六国, 完成统一, 进而提问:“如果你是一齐国商人, 现在国家刚刚统一, 你要去咸阳去贩卖一批鱼盐, 那么你出门会遇到什么麻烦?”这样一问, 立刻会引起学生兴趣, 他们会想到此前七雄并立, 可能会遇到语言不通、文字不通、货币不能通用等问题, 进而深化问题, “就这些麻烦问题, 现在请大家想一些办法, 怎样让你的货物顺利售出。”这样的讨论, 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动手实践, 激发创新意识。新课程改革不仅是从指导思想上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并且在教材设置上也有所改变。新的教材设置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内容的设置,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 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多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不仅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而且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例如, 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结合我们学到的历史内容做一张小报纸。动手实践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 要结合学生特点多挖掘适合学生的活动, 不仅是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我们历史教学的有序开展。

三、注重题目的创设, 充分利用好课堂

注重课堂题目的创设, 这是引发学生对事件关注的切入口。某一重要历史事件, 可通过几个活动题目来完成, 目的是让学生对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在活动中一气呵成, 毫无乏味之感。如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 张骞通西域是该课的重点, 可通过4个问题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这一事件的认识: (1)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原因各是什么? (2) 以“张骞通西域”为主题, 你该如何介绍张骞通西域的概况以及经过的具体路线; (3) 如果你要去探访张骞走过的足迹, 你能给出一幅简单的路程图吗? (4) 你会发现你设计的路线图与丝绸之路的路线图有什么共同之处吗?以上四个题目的设置, 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四、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 合理创设情境,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唤醒学生的认知, 拓展思维, 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拓展历史思维, 培养创造力和演绎能力, 同时学生的思想情感由此得到了升华, 教学活动也会达到高潮。

五、注意学科整合, 培养学生思辩能力

历史课与语文课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初一学生由于语文基础薄弱, 学中国古代史内容时, 有时读不懂教材的含义, 对一些史料理解更是欠准确, 不会分析, 很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既要教历史, 又要教语文。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语言文字障碍。“读是解题的基础”, 在具体操作上还可借鉴语文课的朗读法:第一遍粗读, 浏览, 了解大意。第二遍主要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背景。注意史料与教材的联系, 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然后审读设问, 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 读懂读透。

如分析:子曰:“桓公九合诸侯, 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子曰:“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 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问: (1) “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什么时候? (2) 材料一中的“管仲相桓公”是如何“相”桓公的? (3) “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的什么策略? (4) 通过齐桓公称霸的事件, 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本段史料, 学生如果缺乏一定的语文功底, 就很难准确把握材料所涉及的问题。因此, 教师要帮助学生, 通过反复朗读和探究, 让学生认识到“霸诸侯”是春秋时期的历史, 进而进一步明确是因为“管仲改革”, 才使齐国“国富兵强”, 由此学生会想到改革的措施, 进而知道“尊王攘夷”的策略, 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人才的重要性、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等认识。所以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习惯。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衰。”评说历史是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初一学生虽然已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但思维能力不强, 如何让他们从起步阶段就能走上“正规”的评说历史轨道, 形成正确评价历史的习惯, 这非常重要。我觉得, 从初一开始, 就要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两点论”去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这样通过对问题的全面分析, 学生对秦朝的历史就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对秦始皇这个人物也就有了更加全面的看法。可见, 培养思辩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历史修养的必要环节。

尊重学生主体,构建高效课堂 第11篇

一、明确学习目标,转变角色,平等对话,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方法。创设“自觉学”“自己学”的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为师生构建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弯下身来看学生”,使教师与学生共处一个平台之上,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教师由原来的主导地位转换成了“陪练员”,就好像排球训练中的教练直接参与到了训练当中,成了陪练员,成了兼职教练。老师认识上到位了,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了,平等的对话格式形成了,学生才能学的自由,自信心才能增强,才能以自己的学习方式快乐地去学习,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授之以“渔”,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去畅游,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质疑,讨论促进——交流互长,拓展知识面”,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使学习目标圆满实现,师者何乐而不为呢?在平时的教学中,师者应精心设计自己的引导杠杆,帮助学生寻找一个力的“支点”。例如,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我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上一首古诗的学习方法: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查找资料,合作交流:当众口述,描绘美景。接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他们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课堂上气氛和谐,学生为自己的成功不时露出满意的笑容。

三、适时引导,激发创新,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1.适时、灵活变换教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有的老师一味的“抱”着教案,始终让学生围绕自己圈定的轨迹去走。为了引导学生思考,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个问题。当学生回答时,有的按教者意图回答了初步的意识心态,有的则可能比较优秀,思维具有跳跃性的,用不着回答前几个过渡问题,一下子就可以回答出问题的“根本”。聪明的教者这时会大加称赞,愚笨的教者则还是“死抱”教案的教学思路,对学生的回答漠然视之,甚至冠以一辈子都抹不去的“外号”叱之坐下。这样谁还敢大胆发言呢?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以学生为主体,适时灵活变换教法非常必要,一切方法跟着学生转变。

2.注重创造性思维的保护和培养

有些联想的问题经过学生讨论可能会得出很多答案,也可能提出很多新问题。教师在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积极引导,即使学生回答完全是错的,教师也不应全盘否定,不能一棒子打死,学生自己有一套理解方式,只不过思维的发展方向不一致罢了,可能有一个更好的答案。创新的火花就这样激活了。教师应充分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去思考,灵活“掌舵”,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学“互动”合作,贯穿始终

所谓教学“互动”,即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参与。像我们经常看的综艺类节目《快乐大本营》之所以有很高的收视率,这与它设计贯穿的互动游戏是分不开的。教学“互动”合作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往日的“观众”——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我戴上头饰亲自上阵扮演赵王,主角由学生来扮演,排练了一个生动的小话剧。学生想要说好台词,小组课前排练时必须认真地探究课文、朗读课文,才能演得逼真。

四、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学是为了用,让学生把课本学习到的知识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主人翁的姿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例如,在教学“新闻”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观看校内组织的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去了解校内外新近发生的事件,再让他们学习例文格式练习写新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

走近认知主体, 体验有效课堂 第12篇

一、深挖教材, 找好切入点, 架设文本与学生主体的桥梁, 做到巧过渡

学生是具有强大能动性的学习主体, 没有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 文本的生命力便无法体现。一堂好课, 必须要有一双智慧的手, 为我们的学生架设起文本客体与学生主体的灵动桥梁, 设法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情感沟通, 及时衔接学生的生活经历, 让文本成为学生主体体验的载体。

深挖教材, 把握教材特点,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 实践主体体验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认知主体的学习主动性,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途径。

二、整体构思, 活化细节, 巧妙设计主体体验活动形式, 做到“趣、活、新、实”

1. 主体体验活动应做到“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者如能在学习中感到趣味, 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心理学研究证明, 愉悦的情绪会使人产生更有效率、更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和问题的解决方式。有了趣味性, 认知主体就更容易发现、注意和深入加工这些学习材料, 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好, 更有效率。

2. 主体体验活动应做到“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皮亚杰也说过:“智慧来源于活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灵活运用教材, 整体构思, 活化细节, 巧妙设计主体体验活动形式, 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 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使教学过程富有趣味性、游戏性、可操作性,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体验、感悟, 尝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走进有意义的学习, 使学习活动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3. 主体体验活动应做到“新”

主体体验的“新”, 即为新颖性、创造性。因为, 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事物总是更容易吸引人, 更容易引起认知主体的关注。学生在活动中, 对那些“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会更为敏感, 从而更容易发现、注意和深入加工这些学习材料, 从而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好, 更有效率。因此, 在设计主体体验活动时, 教者一定要与时俱进, 设计具有时代性的、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体验活动。

4. 主体体验活动应做到“实”

主体体验课堂, 无论采取哪种形式, 其归根结底是要让孩子们在积极愉悦的活动过程中, 快速习得, 达到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目标的省时、高效。故, 主体体验要坚决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和那些看似热闹的繁华场面, 把主题体验活动落到实处。切忌为了追求表面的热闹与场面的繁华, 而忽视了体验的本质与认知主体的习得效果。因此, 主体体验教学活动的设计, 在体现活动的趣味性、游戏性、可操作性的同时, 还应切实落实实效性。

三、创设情境, 循序渐进, 让情感自然流淌

在主体体验活动的设计中, 教者应整合教材, 整体构思, 创设情境, 循序渐进, 让认知主体的真情实感在活动过程中自然流淌, 先是细流, 然后才是奔涌的清泉。

六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是围绕“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的, 内容是向师友、母校告别。在引导学生诵读, 借用编者的话送给了老师。文中的语句已经不能够充分表达孩子们对老师的深情, 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已经在孩子们心中创生。

童年的脚印, 留在校园的小路上, 欢歌笑语, 留在花坛的馨香中……

老师, 您那似严非厉的教导, 将永远留在我心中。回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都珍藏着您的呕心沥血。老师, 谢谢您! (童帆)

六年的雨露, 六年的阳光, 六年的呵护, 使我这株小小的禾苗, 懂得了:原来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帮助, 最大的幸福是给予! (吴薇)

……

教学中关注细节, 创设情境, 循序渐进, 就能省时高效, 使孩子们情动词发, 如花儿般绽放!

总之, 深挖教材, 巧妙架设文本与学生主体的桥梁。整体构思, 活化细节, 创造性地设计主体体验活动形式, 做到“趣、活、新、实”, 使实践活动集趣味性、活动性、实效性、情感性、可操作性于一体, 就能走进主体体验有效课堂, 让认知主体在积极愉悦的活动中培养能力, 达到理解、感悟、识记、成诵、习作等目标, 使课堂真正做到省时、高效。

参考文献

上一篇:要素主义教育思想述评下一篇:化验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