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刍议

2024-08-23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刍议(精选11篇)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刍议 第1篇

一、认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作文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具有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的作用, 通过写作可以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需要认识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学生才能愿写、爱写、写好。

1. 润物细无声。

作为语文教师, 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写作表达能力。倘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旁征博引, 妙语连珠, 使学生如沐春风, 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 开始萌发出表达的欲望。

2. 不吝啬赞美。

初中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被肯定的需要。教师要让学生拥有展示的舞台, 可以在班上朗读, 在学校张贴, 在校报发表, 可以推荐至报刊。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促进作用。

三、观察, 再观察

从作文教学上看, 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是社会实践少, 信息量少, 校园生活枯燥单一, 造成了思维阻塞, 写出来的东西陈旧俗套, 内容单调重复;同时老师在教学中的公式化、概念化, 教学方式的单一, 这些因素互相影响, 形成了一个怪圈:学生对写作备感厌烦。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 对作文教学的改革, 首先就要改掉学生厌烦的情绪, 让学生高兴起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 怎样让学生高兴起来呢?我认为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探索尝试、让素材接近生活, 让学生的心“活”起来。

素材是写作的第一要素, 而素材来源于生活与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作文空洞, 没有真实感与生活气息, 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善于挖掘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 简而言之, 发生在身边的所有事就是生活, 只要养成了观察的习惯, 并记下它, 就是素材。当然, 长期让学生坐在教室里, 这样的写作会限制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无话可说, 时间长了, 学生就十分反感。身边的生活有时他们又觉得很平常, 没有新意, 写出来的文章空洞, 没有真实性。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不平常之处, 抓住某一闪光细节去写。

四、培养写作习惯

习惯, 是成功的基础。根据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个作文习惯。

1. 仔细观察。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察就是汲取生活的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自然、社会和生活都是语文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仔细观察、多角度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发现生活中的美丑善恶, 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 这样日积月累, 就是素材。

2. 多读。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强弱及写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阅读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读是培养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习作训练中, 必须要养成读的习惯, 进行长期的积累, 反复的历练, 从而把握写作的技巧、思维方式, 在写作中不自觉地运用。

3. 多写。

学生怕写作文, 主要原因是写作练习量不够。要想提高作文水平, 最根本的是要养成多写的习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四是课外阅读 (书籍、报刊、影视等) 中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五是经常练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 用文字表达出来。

4. 审题。

要仔细阅读作文题目的文字和文题要求, 认真品味文题中的导语, 冷静排除文题的干扰, 注意文题中的隐含信息, 从而根据文体特点, 确定文章表达的主题。可以以小见大, 也可以化整为零;从多角度思考, 由表及里等。确定文章主题后, 选材要切题, 要具体, 要新颖。

5. 拟提纲、打腹稿。

审题等方面做好后, 在进行构思中深思慎取的同时, 顺着思路拟好作文提纲。熟练之后, 要养成打腹稿的习惯。为了避免作文时提笔便写的盲目性、随意性, 倡导草拟提纲、快速打腹稿的习惯很有意义。

6. 修改。

从某种意义是说,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不仅可以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作文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 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 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方面没有大的问题, 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 内容空洞, 思路混乱, 语言太差, 就不适合修改, 因为修改也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修改作文首先要明白修改的要领, 一般可以从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入手。要坚持自己动手, 勤练修改, 实在拿不定主意, 不知道怎么修改, 再征求老师或同学的意见, 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

刍议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策略 第2篇

摘 要:初中语文长期困扰教师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因此语文成绩也不够理想。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学生的语文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只有通过分层教学才能有效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教学

一、目标分层,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不是负担”,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人说如果老师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他成功了一半,这不无道理的。当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学习任务对他来说也是很沉重的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若有浓厚兴趣是时,就会全身心投入,再艰巨的任务也会乐此不疲。我们常说:“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实际上,学生对学习也有这样的心态,他们如果觉得学习存在很大困难时,通常会主动放弃,懒得去尝试。一旦养成习惯,兴趣就慢慢地消失了。如果我们在这时候能根据学生的客观差异,采取教?W目标分层的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出他们可以达到的目标,就可以为每位同学获得成功的信心,能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

二、训练分层,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取得收获

语文学科也强调操作性,强化训练是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训练中有明显的收获,必须使学生乐于训练,主动训练。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位学生的训练都用同一标准,对学生实施无差异训练、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必极大导致学生“吃不饱”与“吃不消”现象的发生,训练就留于形式,收获甚微。要避免上述不良现象的出现,我注重训练学习、作业设计全面兼顾,不可偏废一方,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有较大的收获。

例如教学《春》一文后,围绕重点训练目标,制订了总目标和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摘抄优美的句、段。(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优美句、段。(3)精选优美句段欣赏,仿写某处优美景色的片段。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分别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能“跳一跳,摘果子”增加了学生的训练有效性,不同层次学生各有收获。

三、评价分层,激起每位学生学习信心

评价是具有导向,激励功能的,它能让学生渴望或乐意去再次学习。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都是单一以学生考试、作业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种种表现的评价,这实际上是一种漠视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公平的评价,久而久之,势必打消了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磨灭了他们的进取精神,使其逐渐丧失了热情。我们知道,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每位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然而,很多时候课堂还是那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被动局面。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评价标准可分清层次,不能强求统一。对平时少开口、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即使声音小、回答不全面,甚至答错,只要能开口,我们都应给予鼓励、肯定;而对学习能力强,较活跃同学,必须有独到见解,获得赞同或鼓励,各个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这样主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期待下次得到参与和鼓励,长此以往,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信心也得到保证,课堂又何尝不活跃,学习气氛不浓呢?

四、教学内容分层

语文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最难便是对教学内容的分层,我在对教学内容分层是主要从内容的深浅程度和数量多少两方面入手。首选,在分析学生基础、学习潜力、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设定不同难度的学习目标,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达到最基本的目标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则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探讨提高性问题。做到“上不封顶,下有保底”。其次,对于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也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同样针对全体学生,此类知识数量最多,属于基础知识;第二层针对大多数学生,数量适当,属于应用型知识;第三层针对少数尖子学生,属于提高型、发散型知识,知识点数量较少。对教学内容如此分层,将知识的难易与多少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达到了供与需的平衡,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五、教学提问分层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一个班级中,因为学生层次的不同,提问也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因为学习气氛是所有学生共同维护的,只有当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提问获得自信心,产生学习的愉悦感,才有可能将良好的学习氛围保持下去。所以,教师在提问时,首先,应该让“学困生”解答基础性的问题,通过寻找他们回答中的闪光点,多加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解决问题信心;之后,提问“中等生”,问题难度加大,利用他们回答中的遗漏之处,提示引导,将问题深入下去;最后,提问“尖子生”时,借助他们的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如此,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气呵成,在分层次提问中带动全体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

语文分层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分层教学的实施还需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相互合作、配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进策略刍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旨在改变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之下,初中语文的教学也在面临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上,新课程改革给当前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不少的要求和指导。在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不断创新作文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作文能力和作文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内涵,立足于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作文难、难作文”一直以来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心头大患。当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存在的心理障碍。总结下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具体如下:

(一)学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存在心理障碍

从根本上讲,心理问题是阻碍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在初中语文的作文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对作文写作的畏难情绪,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升。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着挠头抓耳,却半天写不出一个字的现象。导致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致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无话可说;另一方面,学生的畏难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升。通俗一点讲:那就是绝大部分学生还未开始写作,就已经被自己的畏难情绪打败了,这样的心理状况,如何能够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

(二)教师的作文教学模式落后

在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都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各种文体的讲解上,学生了解各种文体的写作方式,但是这些知识都是抽象化的,学生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却难以有效地实施。此外,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作文教学和其他模块的关系,例如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关系。教师忽视了阅读积累对于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作文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得学生的写作素材匮乏,难以写出优秀的作文。

(三)学生的作文存在着过度模仿的现象

仿写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模式。在学生刚开始学习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指导学生仿写,以获取写作的灵感。但是,凡事皆有度。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应当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最终演变成抄袭,所写出的作文也缺乏灵性和内容。当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学生存在着过度模仿的现象,这样的写作现象可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远不止以上分析的几点。只是这几点属于典型案例,因此笔者重点提出。针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出几点改进策略,如下:

(一)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首先需要不断创新作文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让学生在这种兴趣的驱使下,进行构思和想象,从而完成一个优秀的作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需要教师多下功夫。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然后让学生从他们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点出发。这样,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顺畅, 写作也就不会那么被动,从而能有比较出彩的文章。此外,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爱上作文,并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积极的观察和积累,轻松写出好作文。

(二)阅读和写作相结合,通过阅读促进写作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和写作往往都是教师语文教学中的两大主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阅读正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离开了阅读的写作只能是无源之水。在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学生阅读的积累。阅读的积累,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改变传统学生无话可说局面的有效措施。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重视阅读,也就等于是重视了写作。所以说: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阅读促进写作,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不断创新作文评价模式

在传统的作文评价过程中,一般都是采取教师单独评价的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师要想实现高效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果,需要通过不断创新作文评价模式,实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作文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实行学生之间的互评,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良好的作文教学评价效果,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升。

总而言之,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结合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革和创新,改变传统落后的作文教学模式,实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又好又快发展。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结合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以笔者的作文教学经验为基础,阐述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邓太庚.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作文教学[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2).

[2]乔善梅.细微之处显神韵———初中学生作文细节的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1).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进策略刍议 第4篇

一、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作文难、难作文”一直以来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心头大患。当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存在的心理障碍。总结下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具体如下:

(一)学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存在心理障碍

从根本上讲,心理问题是阻碍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在初中语文的作文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对作文写作的畏难情绪,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升。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着挠头抓耳,却半天写不出一个字的现象。导致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致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无话可说;另一方面,学生的畏难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升。通俗一点讲:那就是绝大部分学生还未开始写作,就已经被自己的畏难情绪打败了,这样的心理状况,如何能够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

(二)教师的作文教学模式落后

在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都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各种文体的讲解上,学生了解各种文体的写作方式,但是这些知识都是抽象化的,学生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却难以有效地实施。此外,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作文教学和其他模块的关系,例如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关系。教师忽视了阅读积累对于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作文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得学生的写作素材匮乏,难以写出优秀的作文。

(三)学生的作文存在着过度模仿的现象

仿写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模式。在学生刚开始学习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指导学生仿写,以获取写作的灵感。但是,凡事皆有度。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应当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最终演变成抄袭,所写出的作文也缺乏灵性和内容。当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学生存在着过度模仿的现象,这样的写作现象可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远不止以上分析的几点。只是这几点属于典型案例,因此笔者重点提出。针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出几点改进策略,如下:

(一)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首先需要不断创新作文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让学生在这种兴趣的驱使下,进行构思和想象,从而完成一个优秀的作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需要教师多下功夫。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然后让学生从他们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点出发。这样,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顺畅,写作也就不会那么被动,从而能有比较出彩的文章。此外,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爱上作文,并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积极的观察和积累,轻松写出好作文。

(二)阅读和写作相结合,通过阅读促进写作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和写作往往都是教师语文教学中的两大主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阅读正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离开了阅读的写作只能是无源之水。在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学生阅读的积累。阅读的积累,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改变传统学生无话可说局面的有效措施。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重视阅读,也就等于是重视了写作。所以说: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阅读促进写作,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不断创新作文评价模式

在传统的作文评价过程中,一般都是采取教师单独评价的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师要想实现高效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果,需要通过不断创新作文评价模式,实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作文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实行学生之间的互评,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良好的作文教学评价效果,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升。

总而言之,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结合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革和创新,改变传统落后的作文教学模式,实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又好又快发展。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结合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以笔者的作文教学经验为基础,阐述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策略。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而言,作文更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强调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已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当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而言,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本文结合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阐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邓太庚.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作文教学[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2).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刍议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同时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途径。通过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能够将书本中的语言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声音要洪亮,咬字清晰,注意语音语调,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在初中学习阶段不仅要正确朗读课文,还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注意句子的停顿,分清慢读和快读,在朗读中合理选择朗读方式。在不断的朗读中学生的口语语言就会受到书面语的影响,潜移默化中书面语就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语言。同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给学生创设了使用普通话的情境,持续的朗读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学生会更加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

2.朗读是学生体会语言美感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欣赏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事散文问题,不仅文采飞扬,语言也是非常优美的,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余光中的《乡愁》,等等,其中引人深思的文字、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和感人的情感体验。师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语言展示文字的精彩世界,感受语言的旋律美和意境美。在这样的朗读学习中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生活。

3.朗读是学生感悟文章语感的良好途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在朗读课文过程中能迅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领悟文章的内涵。在初次朗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和风格就有了第一印象,再次朗读课文就能够把握到文章的情节、结构。同时,朗读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含义较深刻的句子,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准确理解文意。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积累的字词句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进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会越来越强。

4.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积极性的重要方式。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朗读教学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朗读将优美的语言和动听的声音结合起来,产生无穷的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对朗读产生更厚的兴趣。例如,在初中文言文中有《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展示文章主题,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就可以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式,在分角色的朗读中学生自然就能把握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诗歌学习没有任何兴趣,运用朗读教学法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进行有层次的朗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二、如何让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

1.留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中,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在一味地讲解、说教,整个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教师讲解的时间就占了一大半,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用在朗读课文的时间就更少了,甚至在初中语文中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了解,整个课堂已经结束了。相反,如果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朗读课文,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就能读出感觉,读出情感,通过在通过教师的讲解进一步感悟课文。足够的朗读时间不一定是大片的空余时间交给学生使用,初中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学生很难充分利用时间。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随时引导指正,可以将长的时间分成几个片段进行。在每次朗读课文中教师要提出不同的问题,层层递进,而非漫无目的地阅读,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也要给出中肯的意见,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想达到阅读教学效果,发挥阅读教学优势,阅读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要求读出课文的内在感情。这就需要教师将阅读技巧教授给学生,例如,在阅读中要注意停顿、轻重和朗读的语气。朗读中有很多技巧,但是这一系列技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会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要有教学侧重点,每次训练都要有教学重难点。例如,有的教师在朗读训练中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中要读出什么样的情感。这样的问题是非常荒谬的,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作用,甚至这样的问题连教师都不清楚。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朗读课文的基本元素,例如,首先要管制课文中的语调和音调,进而感受到课文中的情感基调。在长时间的阅读训练中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在指导学生朗读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给学生创设朗读教学的情境,例如,在学习《春》这篇散文时,教师在示范朗读的过程中要面露微笑,用深情的语调朗读,逐步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的朗读课堂才能表现出活力。再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课前可以给学生准备紫藤萝的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紫藤萝的美丽,然后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自己心目中的紫藤萝,从而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在教学情境的引入下,再让学生睁开眼睛,带着想象和感悟朗读课文。

3.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初中语文教学有不同的教学形式,有教师示范朗读,音频模范朗读,学生齐声朗读,分小组朗读,甚至还有轮流朗读等方式。从阅读材料入手,可以分为全篇朗读、片段朗读和重点朗读。同时,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也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中的视频、录像和广播都可以成为课堂的辅助教学工具,给朗读练习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方法。例如,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读《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时,在课堂开始阶段,可以由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注意语音语调等基本元素。再由学生进行配音朗读,当学生在朗读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整体性的朗读,还要有情感上的体会。采用不同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中可以选用优秀播音员的录音带,希望对学生有更好的启发作用,提高朗读水平。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朗读学习不仅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而且是培养学生思想感悟的重要形式。在平时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摆正朗读训练的位置,认识到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学习甚至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课文的文字美、韵律美和情感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第6篇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层面语言能力而进行的教学, 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 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下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开展的学习活动,通过阅读学习,学生可以丰富语言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获得审美体验。因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教师扶持而逐渐到学生独立阅读的教学过程。

1.阅读教学是学生识字的过程

初中的识字教学再不可能像小学那样集中进行识字教学,大量的汉字的学习是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完成的, 而且在具体的文章中理解, 学生记忆效果要好于集中的识字教学, 这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汉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具体的语境当中完成的,所以在阅读时首先得要求学生将字音读准, 尤其要引导学生注意新生字、多音字,这些字的读音会对学生的理解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要记住字形,尤其是形近字;还得了解字义。这三者既是汉字所特有的要素, 更是学生掌握汉字所必须的。要实现这些目标,阅读教学是最好的途径。

2.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不但是学生识字的过程, 更是学生掌握各类文体写作方法的重要途径, 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会接触到各类文体的文章,积累大量的词汇,也会对文章立意、谋篇布局,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而这些东西会直接对学生写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3. 阅读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课本当中有各类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知识, 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籍, 以及通过现代媒体进行阅读。通过阅读,可以增加学生阅读量, 而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 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阅读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这样做不但不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文学底蕴。

4. 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提升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课本当中的文章, 选取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其思想性与文学性完美统一,学生在阅读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就可以受到熏陶和感染, 进而提升人文素养。学生通过对文章所揭示的人生真谛的感悟, 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假、恶、丑的鞭挞, 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施加着影响, 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阅读教学有这样重要的意义, 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要重视一些基本的理念, 以使阅读教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阅读教学过程要重视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是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 这三个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是分散的三个不同的部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目标并不是每一次的阅读过程都是平均分配的, 不同的文体侧重是不同的, 这些目标也不是每次都要提出的, 在刚开始教学时,都要对阅读的目标进行引导,使学生有了自主的目标意识以后, 对于阅读的目标也就不是强化的内容了, 因为在学生阅读时就会有自觉的目标。

2.阅读教学过程是一种“多元解读”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由于受学生生活环境以及生活阅历、家庭教育等诸方面的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方式也就不同, 因此不同的学生会对相同的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 阅读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不能以教师的强行分析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3.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过程也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抛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让学生通过阅读, 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累,唤醒直觉,来解构文本的具体化形态。阅读教学要“还权”于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由他们潜心研读, 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感受,更要鼓励学生有批判性地读, 让学生自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阅读教学要从整体来把握

初中语文教学刍议 第7篇

一、认真钻研教材, 做到透彻理解

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所以, 如果教师不能深入透彻理解课文知识, 就很难谈及知识的传授了。古人有云: “以其昏昏, 焉能使人昭昭。”由此可见, 教师只有仔细钻研教材, 才能更准确地拿捏教学的难点与重点, 灵活驾驭各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 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例如, 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时候, 如果教师不能追根溯源, 牢牢把握住科举制度和封建制度这两个造成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根源, 将课文吃透, 那样学生对人物的分析就只能停留于表面, 对主人公的遭遇只会报一声感叹, 而不会引起学生们的同情, 更无法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制度拥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如, 在学习《茶花赋》这篇文章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那一份对祖国的深情, 教师要在课前认真钻研, 教师自己首先要能够看出作者表面是在赞颂茶花, 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 其真正用意是用茶花的美来赞颂自己的祖国,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只有抓住了这个中心立意, 才能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正确的解析,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使教学游刃有余, 教学效果必定会事半功倍。

二、营造成功情境, 激励学生参与

学习中的成功体验, 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美好体验, 是深化主体参与和升级参与步骤的基本保障, 获得成功不仅是主体参与的结果, 更是起始点。创设成功情境是最有效的引发、促进、巩固学生参与学习的手段。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 学生通过阅读知道, 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了紫藤萝所呈现的外形以及神态, 这时我们再提问学生: 这部分的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认真探讨认识到它的语言非常生动, 主要运用了生动化语言和不同的修辞手法来调动人的感官, 这样既突出了紫藤萝的外形特点, 又把人物的内心喜悦感烘托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疑难得到了解答, 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质疑探究活动还能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 提高学习兴趣。它使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让学生从探究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获得成功的美好体验。

三、学科相互渗透, 建立知识网络

例如, 在教学《向沙漠进军》这一课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种如何培育防护林的具体方案, 为了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培育方案, 学生需要渗透多门学科。如“人工引水拯救死海”这一工程, 就涉及到地理、生物、物理等多门学科。这样的探究可以将死知识变的“活泛”,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 将知识从课内引向课外, 实现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才能补充学生知识体系的不足, 构建学生全面的知识网络。在探究过程中实现延伸, 知识的目的性、指向性更强, 更能使学生品尝到胜利的喜悦之情,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不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去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刍议 第8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文本,工具

当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状况令人担忧, 无序、无效、低效的阅读教学比比皆是, 存在着阅读文本的价值被孤立、阅读教学的方式未转换、阅读训练的角度太单一、阅读过程的训练不到位、课外阅读的指导有缺失等弊病。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紧扣宗旨、不离方向?

一、紧扣工具性, 不忘阅读教学初衷

语文阅读教学重视文学性由来已久, 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却比较漠视。事实上,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 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文本, 还包括其他各门学科的文本。

举例而言, 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重视精读训练, 教师在课堂中不论是讲解还是组织学生活动, 都做得很到位。但是, 对于那些自读课文, 却没有教会学生应当扣住哪些要素进行阅读, 从而导致学生一头雾水。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多种阅读方法的训练。比如快速阅读的能力, 这在学生解答习题时, 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 语文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跳读、略读等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 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二、根据文体特征, 确定阅读教学内容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体裁是文章的体制和格式, 是对一类文章的共性和规律的概括。把握好文体, 既为写文章所需要, 也为读文章所需要。

凡事有度, 在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前, 旧有的教学大纲一度把文体的作用强调到了不恰当的程度, 一切以文本知识为准绳, 不许越雷池一步, 结果走向了僵化。其后便是催生了第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淡化文体”的观点。“淡化文体”的提出, 有其特定的内涵, 但非普遍适用。1958 年, 汉语、文学分科取消后, 语文课程中的“讲语法”“讲修辞格”被保留了下来, 而“讲文学”则被归入“讲文章”中。以“文章”为主导思想, 很自然地就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文体方面。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文本的人文内涵, 于是相对淡化了文体知识, 更加注重题材内容的相关性。比如, 苏教版语文七 (上) 的六个单元就分别是“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和“奇思妙想”。基于这样的认识, 文本解读的重点就应当放在对文本内容及内容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上, 而不是只局限于对文体知识的把握。

须知,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阅读, 它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行为, 更是一种语言学习活动和语言实践。语文阅读的目的不只是获取文本所承载的信息, 而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语言活动。郑桂华老师在《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一文中指出,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在于, 每一篇课文都存在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点, 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 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 “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 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 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 比如科学普及价值, 社会生活认知价值, 思想品德养成价值, 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总之, 语文教学的实质, 就是尽可能地使语文课姓“语”, 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 用文体知识解读课文固然是不应当提倡的, 用课文来验证文体知识也不是好的教学方法, 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教学可以不管文体, 可以摒除文体意识。新课程改革以来,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 一度弱化了文体教学, 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作文缺乏文体特征, 写出来的文章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 违背了基本的写作范式。因此, 对教学现状反思之后的纠正是, 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教学, 一定要明确文体特征。这一点在2011 年版课程标准中已经得到了体现。

三、有机联系写作, 打通读写教学通道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 但很多教师习惯上采用“读写分离”的教学模式, 阅读课就是阅读课, 写作课就是写作课。阅读是一种领悟, 而写作则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悟的表达。只有将读写结合, 才能体现语文学科阅读、思考、表达的整体性, 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螺旋式的提高。因此, 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联系, 打通“读写通道”, 可以使得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一般来说,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 集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的优秀之作, 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本。所以, 打通“读写通道”, 可以从抓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入手, 教学生写作时如何选材;从抓阅读文本的结构入手, 教学生写作时如何谋篇;从抓阅读文本的顺序入手, 教学生写作时如何做到有序;从品读阅读文本的重点词句入手, 教学生写作时如何出彩。

此外, 打通“读写通道”还可以依据课文的特点, 要求学生进行随文练笔, 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比如, 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 学生常常为柳宗元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这时, 教师就可以创设写作情境, 鼓励学生想象自己穿越到了唐朝, 恰巧在小石潭边邂逅了柳宗元, 然后以“子厚兄, 我想对你说……”为题, 写一篇文章, 说出自己想要对柳宗元说的话。

总之, 利用语文教材开展阅读教学绝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文学的熏陶, 而应紧扣工具性、根据文体特征、有机联系写作, 从而使得阅读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2]章熊.中国当代阅读与写作测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刍议 第9篇

一、正确认识教学评价的意义和目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需要对教学的评价给予高度重视。语文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的课程都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对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等进行全面地分析, 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通过语文教学评价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 教学评价还能够充分了解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目标及任务的完成情况, 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此外,教学评价还能够帮助语文教学了解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与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有三方面:首先能够全面、准确地对教师的语文教学情况进行合理评价,对语文教学的业务能力进行有效地考核; 其次,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各类信息能够通过教学评价及时进行获取,有利于教师准确地发现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并且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解决;最后,有利于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贯彻,不断促进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水平。

二、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

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师和学生水乳交融的活动中展示评价的总结、矫正、促进和催发的教学功能。 其运作机制绝不是学生被动地回答教师有心无心地提出的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主体参与性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始性机制。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分享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前提是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去参与教学活动。评价便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才能习得。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三、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反思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 总是以一 定的价值 尺度为基 础的 。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语文教学评价还是停留在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上。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科的特点是它不全是一门认知的学科,教材没有明确的内容阀限,知识的系统性也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它的教学是多元与综合的,而语文能力是一种智能和技能的综合,因此,学生语文成绩或能力,不能只用一节课、 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成绩来做量化测定”。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为了避免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就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地对语文教学评价进行优化。重视学生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等,使得教学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评价时,需要将学生评价、自我评价以及教师评价进行有效结合,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评价及同学互评等。学生的评价能力对教学评价的优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评价,让学生能够掌握评价的主动权, 从而实现学生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

(二)改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想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优化,就需要不断地改善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在教学评价标准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评价及教师的评价,并且在教学评价前需要对评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准确掌握评价标准,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评价。

四、结语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刍议 第10篇

【关键词】 课堂;有效组织;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2

我一晃在语文教学教研的路上风雨兼程地走过15个年头了,发现现如今,课堂传授知识的机械化传统化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下学生的求知需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变高了,导致课堂厌倦现象时有发生.其实,课堂应该和其它活动一样,是一件让师生愉快的事情.让求知活动变得愉快起来,如何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应当是一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回首漫漫长路,都有无限的感慨,也有深层的思考:该如何有效组织初中语文课堂呢?

一、会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有出色的开头就奠定了整堂课成功的基调。所以要构建有效课堂,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会导入,即老师通过因势利导,以自己的因势利导去激活学生创造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参与课堂的欲望,使学生积极构建他们的知识,焕发学生探究与创新的智慧活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应当充分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只有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才能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如图片展示法,在《春》的教学中我精心准备了三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优美动人的画面一下激发了学生积极探讨的兴奋点,学生既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又增强了探究的趣味;视频展示法:播放跟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能极大的吸引学生的眼球;情境导入法:设计几个贴近学生实际并感兴趣的问题,能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产生共鸣,进而跟你一起走进文本;

二、会组织

这点跟我们婚姻中的媒婆差不多,即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扮演这种牵线搭桥的“红娘”角色。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所以尽可能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发挥组织串联的作用。

思维训练组织:教学《孙权劝学》时,我运用了思维教学法,组织了两组对话:一孙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善劝;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善学。让同学们任选一组对话,同桌之间展开对话。

对话示例:孙权(语重心长地对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面露难色)曰:辞以军中多务;孙权(不悦)曰:卿言多务孰若孤!吕蒙(信服)曰:主公所言极是!通过组织学生对人物说话语气神态进行填空揣摩,调动同学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整节课气氛热烈,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还会自己加上了很多古人的动作,把人物演绎的栩栩如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这样层层推进,思路鲜明,既让学生读懂了课文,又领会了文章的精神内涵。由此可见,发挥教师的“媒婆”作用,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切入点组织:教学《故乡》时,我组织学生对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的“变化”进行讨论,他们时而合作交流,时而各抒己见,气氛异常热烈。他们从文中体会到了杨二嫂的“无耻,自私,尖酸刻薄”的旧社会转型时期妇女的巨大变化,也认识到了“闰土”的“逆来顺受,想反抗却又无奈妥协的那种矛盾心理以及寄希望于神明的迂腐可笑”真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读到这里,学生们已经领会了旧社会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因势利导的,我在黑板上写了这两个人物,并问“他们生活在哪里”,“就生活在作者的故乡”不知不觉的就点了题,又问“什么时候的故乡”“国民党统治时期旧社会的黑暗”不知不觉又深化的主旨,以“变”来组织问题导向,抓住文章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变化,只需要一个课时就可以将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都关照到。

主题活动组织:教学《春》《济南的冬天》这些名篇时,品味了大师们笔下风情万种的自然之美。于是组织了“发现身边之美”的主题摄影与朗诵活动。学生们走进自然,关注身边的种种美好的景物,拍摄了“浮空幻影”“洛江情韵”“夕颜”“校园之美”等专题照片;更写出了一批文字优美、情感真实、内容丰富的诗歌、散文,如《泉州的冬天》《夕阳之歌》等。

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字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可见教师扮演好“媒婆”这个角色非常重要,这也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也会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善做扶手,巧做红娘,还是妙做高人,就是在学生误入歧途时悬崖勒马,在学生思路散乱时穿针引线,在学生陷入迷茫时指点迷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要求,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收到语文课堂最大最好最美的效果。

三、会设计

华罗庚说过:“教师之为教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设计一步步把学生指向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不断引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做一个积极的设计者和引导者。

课堂活动形式设计:教学《公输》时,我精心组织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来解答课文的难点,并且新闻发言人和提问记者都是本班学生,我只是组织,仅此而已:先选定一名主持人负责串联,每组选一对发言人,鼓励其他三组的同学针对课文的疑难点对发言人进行提问,然后我根据同学们提的问题的深度及发言人答题的效果对同学们进行量化评分,这种别开生面的形式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能回答同学们可能提的各种“刁难”问题,发言人进行了地毯式的复习,有些人专门买了课外参考书搜集很多的课外材料来应对,相对的,提问的同学们更是翻遍课文来琢磨一些疑难点以期能考倒其他组的发言人,而我只是组织,不让课堂出现偏题怪题,把握出题方向和答题方向,剩下的就是静静的欣赏这些00后的天马行空,然后坐享其成!

课外训练活动的设计: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课外活动空间的拓展,经常以仿写,专题调研,兴趣小组等活动形式提高课堂的延伸效果,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新闻稿时,我从两个方面组织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寻找港澳回归的艰辛历程,进一步感悟祖国强大是回归的根本保障,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另一方面,我还要求学生仿照这一新闻稿,选择校园内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艺术节,运动会,学雷锋,歌咏比赛等为素材进行新闻稿的写作,学生不仅感受到其内容的新颖,而且在训练中巩固了效果。

问题设计:教学《记承天诗夜游》赏析美景时我设计了四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文章如何描绘夜色?3.你最欣赏哪句话?用这句话真妙,妙在——简要谈谈理解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境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层层深入的揭示”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豁然开朗!

四、会反思

反思就是反思课堂,指教师多次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尽全力打造“低耗高效”的课堂组织环节,是一个精雕细刻的过程。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反思呢?

反思教学目标:课堂上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目标来展开,都是为了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学目标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应该是简明扼要的,可操作的。如教学《出师表》通过反思,我的成型目标定为: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抒情语句;2.品味作者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既简洁明了又可操作!

反思课堂内容: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决定着课堂内容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内容太多太杂,会导致教师难以驾驭,学生消化不了,结果是学生云里雾里,什么都没有收获。这就需要好好反思打磨课堂内容。譬如教学《公输》,反思后课堂内容定为三块,分别为说服公输盘﹑说服楚王﹑模拟攻守演练(说服你-说服你-打服你)。

反思教学环节:许多教师为了能打造精彩的一节课,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恨不得一节课囊括多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简明扼要的,最好能一课一得,学生学的牢,教师也教的轻松。反思就是要让杂乱的教学思路清晰,使生硬的教学过程过渡自然,使各个教学模块更科学,有序,高效。教学《湖心亭看雪》时经过分析,斟酌,确定的教学内容就两字-找“痴”,即朗读找“痴”-美读品“痴”-大家论“痴”。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精心组织设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更是一个磨砺教师心智的过程,在有效教学的路上,我会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3.《教学与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版

4.《教育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初中语文教学高效方法刍议 第11篇

一、转变教学思维适应学生特点

语文是我们的情感需要, 是一种文化需求。学习语文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人生观、价值观, 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 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中流露出来。语文教学上, 我们时刻考虑着如何将教学效率提上去,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做了很多工作, 而工作效率就是提不上去, 事倍功半。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就要敢于转变我们固有、老旧的思维习惯, 从学生角度来考虑问题, 从教学内容来设计自己的课件, 具体而有针对性, 追求新的、精的教学方法, 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

改变学习态度, 寻求最优方案。现在很多初中生对语文学习或多或少有着茫然的态度, 成绩不优不差, 对提不上分感到不知所措, 甚至是失去了信心, 然后置之不理。诚然这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与语文学科的目的‘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相违背。作为语文教师应遏制住这些苗头, 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弃旧迎新, 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将“知识”转化为“桥梁”, 真正学以致用。教师应创新教学教育模式, 避免“填鸭式”教学, 比如在字音、字形、词义、实词等方面的学习, 应辅助独特新颖的方式, 浅显易懂, 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统一, 而不是考卷上单调的文字。

在课堂上采用课前思考—重点听课—针对性复习—作业巩固方式进行指导, 重视教材指导, 积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通过课上分析、讨论、比较、启发、学后思考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将创造与实践相结合, 实现理想课堂。课后应支持学生广泛阅读, 涉猎各学科知识, 注重学习与实践, 注重口语交际, 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素养, 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重基础, 重能力, 重应用的特性。

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结合教材内容, 适当增加语文应用型问题, 即“语文生活化”, 让学生真正学得到用得到。语文与物理、化学等学科是有重要关联的, 要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科学态度, 注重学科间的联系, 扩展思想维度, 善于联想和想象, 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 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和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语文的教学要立意深远, 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 扬长避短, 长善救失,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有不同层次上的发展需求, 作为教师应科学地对待, 一视同仁, 在不同教学程度上适时提出不同的教学期望, 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思维转变, 切不可急功近利, 揠苗助长。在评分考核上应考虑全局, 以课堂行为表现, 独立完成的作业、竞赛、兴趣小组学习, 学科小测以及各种考试等均衡、科学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标准, 给予学生不同层次上的辅导, 促进共同进步。

二、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培育学习语文新思维

语文的学习绝非枯燥, 教师应全面结合教学方法体系与学生的身心规律, 有目的地采取营造语文教学情境、设置情景问题、假设性问题、后续联想等手段, 全方位发散学生思维, 使学生深入其中, 感受文化的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通过多媒体教学等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个性见解, 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还要不断扩展学生视野, 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多形式、多角度感受学习语文的趣味。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并要求学生多动笔,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将文字记录下来对写作来说大有裨益。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个好的教师, 一份科学有力的教案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教案的设计要客观务实。而在这新时代背景下, 教师单一的“解惑”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 学生单纯被动地听讲和孤立地埋头做作业更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编排课程时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 由浅及深, 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讨学习, 并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与扩展。语文是一门高深学问, 需要学习者拥有夯实的基础知识, 清晰的思路以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 教师必须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方式不能太过单一, 要尝试从学生的思维角度着手, 以初中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为出发点考虑语文教学的层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成立兴趣小组, 各显其能, 资源共享, 以讲故事、开讲座、开辩论赛、书法绘画、成语接龙等教学活动将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极富吸引力, 体现语文的魅力。互联网的发展是语文教学发展的一个契机, 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个历史机遇, 学习互联网上的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 互通有无, 以全新的姿态开展语文教学。互联网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好词佳句、时代热词、热点新闻等等对于学习语文知识大有裨益。初中时段是学生思维最活跃、表达能力最好、感受能力最强、鉴赏能力最高的阶段, 因此, 开动学生的脑子, 发散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勤于思考, 乐于探究, 对其个人成长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循序渐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语文是基础性科目, 基础夯实了, 才有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初中语文教学不在深而在于广, 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素质的高低。作为学生, 应主动、自觉、自主地学习, “知而好, 好而乐”自奋其志, 自求其解, 要相信教师只是求知路上的一盏指示明灯, 学习语文的重担还是在于自己。在平时, 教师就要多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信息摄取的能力, 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能将从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真正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来, 建立健全健康的个性特点。

现在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语文是痛苦的, 上课散散慢慢, 得过且过, 作业应付了事, 完全丧失了作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思考, 学生不思进取是否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出现了失误呢?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 学生与生俱来各不相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 强调人的能力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承认尊重并处理好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不能像传统模式搞“一刀切”, 应设计有针对性、具体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发展学生个性, 发掘内在潜能。语文是门多元性、理解性、意义性、感悟性极强的学科,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使其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语文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们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教师们就要主动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 从学生角度出发、教材的特点等具体情况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 真正把语文知识教给学生, 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机会, 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完善自身的个性特点。

摘要:语文的学习讲究熏陶渐染、循序渐进,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更多的是将学习语文的方法教授给学生, 而不是单纯教学生认字、背课文。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都还处在幼稚阶段, 他们不能够完全独立判断, 这就要求教师们运用高效的方法进行引导。从学生的心智特点、教学内容的深度、课前预习、课堂气氛、课后复习等方面, 深入浅出, 旁征博引, 积极把初中语文教学引向高效的轨道上。

上一篇:人物漫画素描下一篇:小儿麻醉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