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力现状论文范文

2024-09-23

地力现状论文范文(精选10篇)

地力现状论文 第1篇

1 青白江区耕地资源现状

1.1 人均耕地面积小, 后备资源匮乏

2015年末, 全区耕地面积13574hm2, 人均耕地面积0.033hm2, 仅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1/3, 且后备耕地资源短缺, 资源开垦潜力小。

1.2 耕地质量不高, 低产田面积大

全区耕地共有5个土类 (水稻土、新积土、黄壤、黄褐土和紫色土) , 10个亚类, 16个土属, 26个土种。耕地地力共分五级, 其中一级地占3.32%, 二级地占32.19%, 三级地占29.33%, 四级地占13.63%, 五级地占21.24%。中低产田 (三、四、五级) 面积大, 占64.20%。

1.2.1 各等级地分布特点及主要生产障碍

1.2.1. 1 一级地

青白江区一级地总体生产条件优越, 成土母质全部为岷江河流冲积物, 分布在平坝稍高处, 耕层厚度20~25cm, p H以中性为主, 土壤质地多为中壤, 有机质含量中等-丰富, 有效磷含量丰富, 速效钾缺乏, 排灌条件好, 土壤无明显侵蚀。土壤速效钾缺乏是青白江区一级地的主要生产障碍。

1.2.1. 2 二级地

青白江区二级地总体生产条件较优越, 成土母质以岷江河流冲积物为主, 主要分布在沿河平坝区, 耕层厚度为20~25cm, p H以微酸性为主, 土壤质地多为中壤, 有效磷含量以丰富为主, 排灌条件较好, 土壤侵蚀微弱。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 速效钾缺乏是青白江区二级地主要的生产障碍。

1.2.1. 3 三级地

青白江区三级地总体生产条件中等, 成土母质以第四系上更新统黄色老沉积物为主, 主要分布在浅丘中下部, 耕层厚度为20cm, p H以微酸性为主, 土壤质地重壤-轻粘, 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 有效磷含量丰富, 速效钾缺乏, 排灌条件较好, 土壤侵蚀不严重。土壤质地粘重, 土壤有机质相对不足, 速效钾缺乏是青白江区三级地的主要生产障碍。

1.2.1. 4 四级地

青白江区四级地总体生产条件较差, 成土母质以第四系中更新统黄色老沉积物和侏罗系蓬莱组棕紫色厚沙薄泥岩风化物为主, 主要分布在浅丘中下部和低山中下部, 耕层厚度20cm左右, 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低, 旱地p H以微碱性和微酸性为主, 水田p H呈微酸-中性, 有效磷含量丰富, 排灌条件较好, 土壤轻度侵蚀。有机质和速效钾缺乏是青白江区四级地的主要生产障碍。

1.2.1. 5 五级地

青白江区五级地总体生产条件较差, 主要分布在低山中上部和浅丘中上部, 成土母质以侏罗系蓬莱镇组棕紫色厚砂薄泥岩风化物和第四系中更新统黄色沉积物为主, 耕层厚度主要<20cm, p H以微碱性为主, 其次为微酸性, 土壤有机质含量缺乏, 有效磷含量以丰富为主, 灌溉条件较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速效钾缺乏, 灌溉条件差, 土壤侵蚀较严重是青白江区五级地的主要生产障碍。

1.2.2 青白江区耕地养分变化情况

通过对2009年以来全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5900个土样化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青白江区土壤肥力状况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 (1982) 相比, 发生了显著变化。

1.2.2. 1 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

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表明, 青白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丰富水平的仅占5.93%, 有机质含量呈中等水平的占30.51%, 有机质含量呈缺乏水平的占60.51%, 有机质含量呈很缺水平的占3.06%。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表明, 青白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丰富水平的占0.79%, 呈中等水平的占69.57%, 呈缺乏水平的占29.64%。由此可见, 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的30多年间, 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和低的比例都降低, 而中间水平的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特别是呈缺乏水平的耕地大大减少。

1.2.2. 2 耕地有酸化趋势

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表明, 全区土壤p H值在5.14~8.60之间, 微酸性土 (p H5.5~6.5) 占0.15%;中性土 (6.5~7.5) 占75.28%;微碱性土 (p H7.5~8.5以上) 占24.60%。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表明, 青白江区强酸性土壤占0.38%, 微酸性土壤占53.53%, 中性土壤占30.38%, 微碱性土壤占15.70%。微碱性土壤所占比例由24.60%减少到15.70%, 中性土壤所占比例由75.28%减少到30.38%, 而酸性土壤所占比例则从0.15%上升到53.91%。这表明, 30多年来, 青白江区耕地土壤有酸化趋势, 这与这些年来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施用量不断增加, 工业企业不断增加紧密相关。

1.2.2. 3 耕地全氮含量有较大幅度提高

30多年来, 耕地土壤全氮含量总体而言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含量呈丰富水平的耕地面积从5.93%增加到14.16%, 增加了8.23%;含量呈中等水平的耕地面积从30.51%增加到63.45%, 增加了32.94%;含量呈缺乏水平的耕地面积从60.51%减少到21.58%, 减少了38.93%;含量呈很缺水平的耕地面积从3.06%减少到0.81%, 减少了2.25%。

1.2.2. 4 土壤碱解氮含量上升明显

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 青白江区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呈较大幅度上升, 土壤碱解氮含量呈很丰富水平的耕地从无增加到占8.59%, 呈丰富水平的耕地从19.59%增加到28.30%, 增加8.71%, 呈中等水平的耕地从54.41%增加到58.30%, 增加3.89%, 呈缺乏水平的耕地从13.11%减少到4.45%, 减少8.66%, 呈很缺水平以下的耕地则从12.90%变为消失。

1.2.2. 5 土壤有效磷含量上升幅度大

比较第二次土壤普查和本次地力评价结果可知, 青白江区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有很大幅度提升, 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很丰富和丰富水平的耕地从无增加到5.57%和86.43%, 呈中等水平的耕地从5.70%增加到8.00%, 而呈缺乏、很缺和极缺的耕地则从13.71%、67.70%和12.90%变为消失。

1.2.2. 6 土壤速效钾含量偏低

由于青白江区土壤本底缺钾, 全区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总体上都偏低, 但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中等和丰富水平的耕地从无增加到19.97%和0.52%, 缺乏水平的耕地从18.21%增加到70.52%, 很缺水平以下的耕地从81.79%降低到8.99%。虽然速效钾含量很低水平的耕地也有较大幅度减少, 速效钾含量中等水平耕地有一定程度增加, 但总体上还是表现为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偏低。

1.3 土壤污染面积扩大, 污染程度加剧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 大量未经处理的废弃物向土壤系统转移, 并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汇集、残留于土壤环境中。土壤污染退化的总体现状已从局部蔓延到区域, 从城市城郊延伸到乡村, 从单一污染扩展到复合污染, 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 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 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或混合的态势。在这一背景下, 青白江区土壤污染面积在逐年扩大, 污染程度也正在加剧。

2 青白江区耕地地力提升的主要对策

青白江区人多地少, 粮食安全完全依赖耕地资源的高强度利用。而耕地资源高强度、不合理利用又会导致土壤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严重威胁着粮食生产与人体健康。因此, 地力提升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基础性重大工程。

2.1 有机物料培肥

土壤有机物料培肥就是采用有机质含量比较高的有机物料投入到土壤中,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培肥措施。常见的含有机质比较高的有机物料资源有:作物秸秆、中药材残渣、畜禽粪便、沼液沼渣、食用菌菌渣、绿肥、油枯、生活垃圾等。

2.1.1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增加土壤有机质

推广秸秆还田是稳定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作物秸秆来源广、数量大,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 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据推算, 青白江区每年秸秆资源约14.7万t, 可用于还田的秸秆约12万t, 可通过直接、过腹、堆沤等多种形式实行秸秆还田, 既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又可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2.1.2 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 扭转绿肥面积急剧滑坡局面

绿肥鲜草含有机质10%~15%, 含氮量0.3%~0.6%, 以1000kg鲜草计算, 可提供有机质120~195kg, 纯氮4~7kg。种植绿肥可提供大量优质的有机肥源, 另外绿肥还可把农田流失的肥料进行收集, 转入农田养分循环, 提高养分利用率。近年来, 青白江区的绿肥种植面积不到0.33hm2, 有机肥源大大减少。建议种植蚕豆、苕子、紫云英等绿肥, 增加绿肥还田面积, 从而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2.1.3 增施商品有机肥, 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

有机肥不但营养全面, 养分释放均匀持久, 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 而且刺激农作物生产, 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 长期使用有机肥, 还可有效缓解重茬作物带来的危害。商品有机肥是按标准生产的有机肥, 有机质含量较农家肥有保障, 且经过高温无害化处理, 大肠杆菌、蛔虫卵大幅降低, 使用更安全。

2.2 微生物培肥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正比, 土壤微生物培肥是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基础上进行的, 目的是提高土壤微生物含量。有机肥料绝大部分养分经过微生物分解和转化才能被植物吸收, 速效性化学肥料大部分先经微生物吸收、同化再逐渐分解供给植物不断吸收利用, 微生物的固氮作用是土壤中含氮物质的根本来源, 土壤矿物质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变为溶解性的无机化合物, 变为植物可吸收的状态。目前常用的微生物肥料主要是生物有机肥料和复合微生物肥料。

2.3 化学培肥

化学培肥就是采用化学物质增加土壤养分的方法。常用的化学物质有: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如测土配方施肥、复混肥的运用、有机无机肥的运用等。

配方施肥技术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 根据作物的需肥特性、土壤的供肥能力和肥料效应, 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 确定氮磷钾以及其它中微量元素的合理施肥量及施用方法, 以满足作物均衡吸收各种营养, 通过合理施肥来平衡耕地土壤养分, 维持土壤肥力水平。青白江区耕地速效钾含量偏低, 应改变“重氮磷肥而轻钾肥”的施肥习惯, 增施钾肥。在酸性-微酸性土壤中, 少施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

2.4 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依托菜粮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5 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农业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大力促进农业内部和一二三产业间的生产循环, 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可以培肥地力, 提高农产品品质, 确保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而且可以治理农业立体污染, 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如已取得成功经验和良好效果的秸秆养畜—畜粪产沼气—沼渣、沼液作肥料的循环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健明.我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地力提升[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 (02) .

培肥地力的具体措施 第2篇

摘要:耕地地力逐年下降是长期潜在的危害粮食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希望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培肥地力是稳定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需要,培肥地力势在必行。

关键词:培肥地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73

1 地力下降的原因

一是化肥的大量使用。农村土地承包到户以来,由于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提高了粮食产量,逐渐使农民片面认识了使用方便又能增产的化肥,从而忽略了有机肥的作用;二是农户的有机肥源减少。机械的普及导致大牲畜减少,农民又不善于开辟其他的有机肥源,认为积造有机肥费时费力,忽略了有机肥的全营养和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等作用;三是以小四轮为主的耕作机具使耕作层变浅,犁底层上移,土壤容重增加,适耕性下降。

2 有机肥在培肥地力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2.1 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有机质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和生物特性,熟化土壤,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缓冲能力,能够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有机肥土壤条件。

2.2 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为农作物提供全营养。有机肥腐解后,为土壤微生物活动提供能量和养料,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活性物质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2.3 有机肥能够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有机肥含有的养分多但相对含量低,释放缓慢,而化肥单位养分含量高,成分少,释放快。两者合理配合施用,相互补充,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还能促进土壤和化肥中矿质养分的溶解。有机肥与化肥相互促进,有利于作物吸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2.4 有机肥能够提高抗旱耐涝能力

有机肥施入土壤后,可增强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在干旱情况下,可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施入有机肥后,还可以增加土壤的间隙,使土壤变的疏松,改善根系的生态环境,促进根系的发育,提高作物的耐涝能力。

2.5 有机肥能够减轻环境污染

有机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病菌虫卵,若不及时处理会传播病虫,使地下水中氨态、硝态和可溶性有机态氮浓度增高,以及地表与地下水富营养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甚至危及到生物的生存。因此,合理利用这些有机肥料,可减轻环境污染。

据肥料对比实验得出,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的地块要比单一施化肥的地块(相同养分)亩增产20%;而2003年在玉米施肥试验中,化肥配施农家肥(施兔粪与秸秆堆制的有机肥)玉米平均每穗粒干重280克,比单施化肥增产21.4%。由此看出有机肥独特的增产提质效果。所以大力积造农家肥或者购买有机肥,是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3 培肥地力的措施

3.1 加大人畜禽粪便积造力度

目前应该引导农民把人畜禽粪便、蒿草、秸秆、生活中没有污染的有机垃圾收集起来,也可以把附近养殖场废弃的粪便回收,统一堆放,经过高温多雨季节充分腐熟,能最大限度发挥农家肥应有作用,避免施用未腐熟农肥造成的病虫草害。

3.2 广泛推广秸秆还田

玉米秸秆和根茬是重要的有机肥源之一。每亩地玉米秸秆干重200~250公斤,根茬干重80~100公斤,若全部还田,相当于施入有机质5%的农家肥7.1吨。目前,秸秆还田的方式很多,主要有堆沤、垫圈、过腹、直接还田等。其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方式是过腹还田,即玉米大豆等秸秆做畜禽饲料,其粪肥还田。堆沤,即把秸秆和根茬堆积、发酵、分解成堆肥后施入农田。直接还田,即收获后的秸秆、根茬在田间粉碎撒入地表,用耕翻机械翻埋入土或者采取保护性耕作的方式站秆还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广秸秆和根茬直接还田,杜绝田间焚烧。

3.3 因地种植豆科绿肥培肥地力

种植绿肥是广开肥源,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主要方法就是采取休闲轮作,以种植草木樨、紫穗槐、沙打旺等深根系豆科作物与其他农作物轮作。豆科作物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大量养分,并能借助根瘤的作用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将2~3年生苜蓿草根系深翻入土中,可显著增加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各种后茬作物可持续连年稳产,一般可比其他茬口增产30%。

3.4 推广使用能改良土壤的新型肥料

微生物菌肥、生物有机肥、腐殖酸肥、氨基酸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肥料都可以不同程度改良土壤、提供一定的养分和提高化肥利用率等作用。

3.5 推广机械深松和测土配方施肥

这是国家推广的两项重要农业技术。深松是打破犁底层最好的办法,因为犁底层土壤过于紧实,既不利于作物扎根,又不利于保水,庄稼很难长好,深松可以2~3年进行一次,深度一般要求25~35厘米为宜。测土配方施肥一定是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配方施用化肥,这样既保护了耕地,又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地力现状论文 第3篇

1 耕地地力现状分析

耕地地力主要由三大因素决定, 一是立地条件, 如地形地貌、成土母质等;二是土壤自然特征, 如土体构型、耕作层的理化性状等;三是农田基础设施及其培肥水平等。根据宿城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及专家经验法, 选择了立地条件 (包括地貌类型、成土母质、旱季地下水位3项要素) 、理化性状 (包括质地、p H值、有机质3项要素) 、土壤养分 (包括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硼4项要素) 、土壤管理 (包括排涝模数、灌溉模数2项要素) 等四大因素13项指标作为宿城区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耕地生产性能综合指数, 全区耕地总面积39 553.33 hm2, 一级地16 420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41.51%;二级地13 673.33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34.57%;三级地7 953.33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20.11%;四级地900.00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2.28%, 五级地606.67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1.53% (表1) 。

1.1 高产稳产土壤的基本情况

一级耕地面积16 420 hm2, 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1.51%, 主要分布在潮土地区。在镇级行政区域分布上, 一级耕地分布在龙河镇、埠子镇、耿车镇、罗圩乡、南蔡乡、洋北镇等乡镇。

一级耕地土壤质地以轻壤至重壤为主, 耕作层平均厚度为13 cm, 平均有机质含量16 g/kg、全氮含量1.2 g/kg、有效磷含量15 mg/kg、速效钾含量113 mg/kg, 有效锌、硼、锰含量平均分别为0.78、0.57、5.50 mg/kg。土壤养分含量高或较高, 各养分元素平衡;耕性好, 年产量14 250 kg/hm2以上, 灌溉保证率75%, 基本可以自流灌溉。

二级地13 673.33 hm2, 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4.57%, 主要分布在各个农业区, 乡镇分布主要在郑楼镇、龙河镇、双庄镇、陈集镇、耿车镇、仓集镇、洋北镇等乡镇。耕地土壤质地轻壤至重壤, 耕作层平均厚度12 cm, 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16 g/kg、全氮含量1.2 g/kg、有效磷含量15 mg/kg、速效钾含量112 mg/kg, 有效锌、硼、锰含量平均分别为0.91、0.57、5.20mg/kg。灌溉保证率70%, 基本可以实现自流灌溉。

1.2 中低产土壤的基本情况

全区三级地7 953.33 hm2, 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0.11%, 潮土、褐土、砂姜黑土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3.06%、3.69%、3.35%。在乡级行政区域分布上, 主要在屠园乡、郑楼镇、仓集镇、陈集镇、中扬镇、洋河镇等乡镇。耕地土壤质地砂壤或黏土, 耕作层平均厚度12 cm, 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14 g/kg、全氮含量1.2 g/kg、有效磷含量15 mg/kg、速效钾含量110 mg/kg, 有效锌、硼、锰含量平均分别为0.69、0.74、5.00mg/kg。灌溉保证率55%, 需两级提水。

四级地900.00 hm2, 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28%, 主要分布于废黄河及沿湖农业区、主要在郑楼镇、陈集镇、仓集镇等乡镇零星分布。耕地土壤质地板沙或重黏土, 耕作层平均厚度12 cm, 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13 g/kg、全氮含量1.1 g/kg、有效磷含量15 mg/kg、速效钾含量112 mg/kg, 有效锌、硼、锰含量平均分别为0.37、0.35、2.00 mg/kg。土地需要平整, 灌溉保证率40%, 需分级提水。

五级地606.67 hm2, 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53%, 主要分布于沿湖农业区的褐土区和黄河及运河夹滩地, 行政区域分布在屠园乡、中扬镇等乡镇。耕地土壤质地砂土或重黏土, 耕作层平均厚度12 cm, 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11 g/kg、全氮含量0.93 g/kg、有效磷含量15 mg/kg、速效钾含量115 mg/kg, 有效锌、硼、锰含量平均分别为0.64、0.98、5.10 mg/kg, 土地需要平整, 灌溉保证率20%以下。

中低产土壤是指常年年产粮食低于12 t/hm2的土壤, 全区有9 460 hm2, 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23.92%。中低产土壤各镇均有分布。其中, 中扬镇中低产土壤面积最多, 达2 733.33 hm2, 占全区中低产土壤面积的28.89%, 其次为屠园乡、郑楼镇、仓集镇、洋河镇、陈集镇等乡镇。

1.3 中低产土壤的类型与特点

1.3.1 中低产土壤类型。

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 一是缺素类型。面积5 153.33 hm2, 占全区中低产土壤面积的54.47%。此类土壤缺钾 (40~80 mg/kg) 、缺氮 (全氮含量0.050~0.075g/kg) 、缺少微量元素如锌、硼、锰。二是砂板瘦类型。面积2 866.67 hm2, 占全区中低产土壤面积的30.30%。其土壤质地为砂质, <0.01 mm物理性黏粒含量一般>40%, 平均为50%;<0.001 mm黏粒含量<10%;土壤板结, 通透性差, 浸水溶量>0.8 g/cm3, 平均为 (0.9±0.1) g/cm3;缺少有机质、氮、磷、钾及徽量元素。三是水湿黏类型。面积1 440 hm2, 占全区中低产土壤面积的15.22%。此类土壤地势低洼, 土质黏重, 水、涝、渍灾害经常发生。

1.3.2 中低产土壤与高产土壤的地力级差。

不同土壤的地力基础产量因土壤肥力的差异面悬殊很大, 宿城区不同类型的中低产土壤地力年产量平均为 (7 707±1 131) kg/hm2, 比高产土壤地力年产量10 515 kg/hm2[ (水稻 (6 697.5±960.0 kg/hm2) , 小麦 (3 820.5±660.0) kg/hm2]低2 808 kg/hm2, 低26.70%。根据测定结果, 全区地力年产量差距2 749.5 kg/hm2左右, 称为土壤地力间的级差。高产土壤的地力产量平均为 (10 515±1 131kg/hm2) , 中产土壤地力年产量平均为 (8 466±1 227) kg/hm2, 比高产土壤地力产量低19.49%;低产土壤地力年产量为 (7 074±867) kg/hm2, 比高产土壤地力产量低32.72%, 中、低产土壤地力产量很低, 与高产土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3.3 高、中、低产土壤地力级差的形成。

土壤的生成和发育, 是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肥力的高低, 既有土体构型的影响, 也有人为耕种、培肥措施的影响, 从而形成了土壤肥力间的差距———高、中、低产土壤的地力级差。

不同土种间的地力基础产量有很大差别, 宿城区主要是黄泛冲积平原, 由于成土过程中受水流切蚀、冲积等作用的影响,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壤, 各土种间又由于质地和结构上的不同, 带来了保肥、供肥性能的差异。淤土黏粒含量高, 结构好, 保肥供肥性能最好;砂土质地松散, 养分含量低, 保水保肥能力差 (表2) 。

2 中低产田改良对策

实施中低产田改良的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全区粮食安全水平;二是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三是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四是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改造后需达到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土壤耕层厚度, 水田18~20 cm, 旱土20 cm以上;土壤质地壤土至黏壤, 结构适宜, 适耕期长;土壤保水、保肥、供肥性能好;土壤有机质水田18~30 g/kg, 旱地15 g/kg以上;土壤有效磷含量, 稻田大于13 mg/kg, 旱地大于10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 稻田大于100 mg/kg, 旱地大于80 mg/kg;土壤污染元素含量降低至允许值, 或者逐年降低的趋势。针对宿城区中低产田的现状, 现提出改良建议如下。

2.1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宿迁市宿城区废黄河沿线线土壤贫瘠, 以沙土为主, 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如屠园乡及郑楼镇的部分田块地势高且不平整, 灌溉困难。而洪泽湖沿线地势低, 常年受涝、渍之害, 必须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改善环境条件。建成井、泵、站、桥、涵、闸、渠道、管道、电力设施配套齐全, 工程、农艺、管理等节水措施综合实施, 建成灌、排、蓄相结合的农田水利系统[1,2]。

2.2 增加肥料投入, 培肥地力

2.2.1 大力增施有机肥。

一是积造农家厩肥。要求每年耕地施农家厩肥45 t/hm2以上。二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要求稻麦两季作物收割时高留茬15 cm, 每季还草量在3 t/hm2左右。在大力实施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的基础上, 结合秸秆生化还田, 推广秸秆过腹还田, 秸秆制菇后用菇渣还田, 秸秆下沼池制沼气后用沼渣还田。三是推广河、湖泥肥的泼浇。宿迁市宿城区有丰富河、湖泥肥资源 (养分含量高, 平均含有机质71.8 g/kg、全氮3.4 g/kg、有效磷33.5 mg/kg、速效钾179.6 mg/kg) 。要求近湖、河周围耕地, 每年泼浇湖、河泥150m3/hm2以上, 鼓励村组或大户购买吸喷河泥泵, 吸喷泥肥改良土壤。四是发展经济绿肥。在冬闲田和林地, 发展肥菜、肥饲、肥粮兼用的优质高产经济绿肥。

2.2.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合理地增加化肥的投入, 要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配施[3,4], 保证土壤中养分的平衡, 同时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因土因作物施用微肥, 以满足作物高产的需要。

2.3 措施保证

一是成立工作组。成立培肥中低产土壤和标准粮田建设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技术指导和协调工作。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向上争取项目资金,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良、稻麦高产技术开发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加大粮食高产创建力度, 扩种高产优质粳稻。大力实施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培肥地力, 粮食作物 (水稻、小麦、玉米等) 秸秆全量还田既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问题, 又能改良中低产田, 一举双得。各乡镇在实施中低产田改良措施中要把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纳入其中, 以此推动大面积培肥中低产土壤, 建设标准粮田。三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优化群体质量栽培技术, 重点是水稻肥床旱育稀植, 机插秧及小麦均播技术;实施稻麦无草害工程;加大推广商品有机肥, 加快耕地质量建设;实行统一供种和统一防治病虫害。四是贯彻《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逐级贯彻《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 促使广大种植户自觉保护耕地, 改良中低产田, 确保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环境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安全和持续产出的能力[5,6,7]。

参考文献

[1]鲁明星, 贺立源, 吴礼树.我国耕地地力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 2006, 15 (4) :866-871.

[2]侯伟, 张树文, 李晓燕, 等.黑土区耕地地力综合评价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5 (1) :44-47.

[3]赵丽芳, 黄鹏武, 孔亮, 等.乐清市标准农田地力现状调查[J].浙江农业科学, 2005 (1) :43-46.

[4]陈红英.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7) :133-134.

[5]范兴忠, 冯涛, 张学军, 等.酒泉市移民区耕地现状及综合改良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 2013 (2) :127-129.

[6]赵炳华, 赵永林, 罗永春, 等.昌宁县耕地地力评价及改良利用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3) :236-238.

西丰县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地力评价;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西丰县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4-0005-04

1 研究区概况

西丰县隶属于铁岭市,位于辽宁省的东北部,地处东经124°17′—125°06′、北纬42°22′—43°08′之间。东与吉林省东辽、东丰两县相连,南与清原县、西及西南与开原市相毗邻,北与吉林省梨树县相临。全境为低山丘陵,山峰海拔多为500 m左右,个别山峰可达800 m,属辽东山地的一部分,总面积为2 685 km2,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日照时数为2 716 h,有效积温2 893 ℃,无霜期132 d,年平均降水量为684.4 mm。现有耕地52 067 hm2,其中高产田29 746 hm2,分布在各个乡镇的山坡地带和河滩地。全县总人口为35.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8.5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1.5%,农业劳动力10.2万个,按农业人口计算平均每人占有耕地面积0.18 hm2,每个农业劳力平均负担耕地面积0.47 hm2。

2 资料收集和评价单元

2.1 资料收集

本研究资料主要是收集西丰县土壤图、农田水利分区图、地貌类型分区图、土壤养分图、地下水位等值线图、农作物种植分区图等基础图件及土壤志、土种志等相关文字材料。制定地块采样计划,进行土壤采样,并针对县域实际进行相关指标测定与分析,为后期耕地地力评价做好充分、可靠的数据来源准备。

2.2 评价单元

科学确定耕地地力评价单元是做好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主要应用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础图件确定评价单元。针对实际生产需要和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选择1∶10 000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耕地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其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地块空间界限及行政隶属关系明确,有准确的面积,地貌类型及土壤类型一致,利用方式及耕作方法基本相同。

3 评价过程

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总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遵循对耕地地力有较大影响、因子在评价区域内的变异较大、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稳定性、与评价区域的大小有密切关系等原则,集中专家智慧,通过专家技术组会议商议,选取耕地地力评价因子。选择四大类、12个指标作为耕地地力评价的依据,形成了适合西丰县的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2 确定权重

3.2.1 构造判断矩阵 研究中选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性(或优劣、偏好、强度等)的认识,采用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当相互比较因素的重要性能够用具有实际意义的比值说明时,判断矩阵相应元素的值则可以应用这个比值。根据专家比较同一层次各因素对上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出数量化的评估。专家评估的初步结果经合适的数学处理(包括实际计算的最终结果-组合权重)、反复研究讨论后形成西丰县层次结构模型的判断矩阵(见表2)。

3.2.2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建立比较矩阵后,就可以求出各个因素的权重值。采用和积法计算出各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根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W,并用CR=CI/RI进行一致性检验。特征向量W就是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准则层各指标因素的特征向量为[0.180 2,0.234 2,0.269 8,0.315 7],其最大特征根为4.000 0,CR=CI/RI= 0.000 004 29<0.1,一致性检验通过,因此判断矩阵的权数分配是合理的。

3.2.3 计算指标权重 通过以上的计算步骤,得出A-B和B-C的权重值(见表3)。分别将A-B和B-C的权重值相乘,得出A-C的权重值(见表4)。

3.3 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

单个评价单元的综合指数采用累加法计算。

式中:IFI为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Fi为第i个因素评语;Ci为第i个因素的组合权重。

4 评价应用

通过综合分析,对西丰县耕地地力进行等级划分应用。

4.1 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通过综合分析,将全区耕地分为5个等级,并对评价的结果进行耕地地力系统分析。根据综合地力指数分布和样点分布的频率,采用累积曲线法确定分级方法议案,划分地力等级,制作耕地地力等级图。西丰县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分等标准见表5。

4.2 各等级地力分述

1) 一等地,综合地力指数为≥0.80,耕地面积

5 504.18 hm2,占西丰县耕地总面积不到10.00%,主要分布在陶然乡、安民镇、平岗镇和房木镇,这些地区处在丘陵缓坡地带,土层较深(几乎都在100 cm以上),地势平整,土壤熟化度和养分含量都很高。质地为壤土、砂土和黏土,结构为保水、保肥、宜耕性强的团粒。这一级别的土壤属于水、肥、气、热协调性好的没有障碍因素的土壤。土壤pH值大多在4.91~6.01之间,平均为5.31;土壤有机质在21.90~39.63 g/kg之间,平均为31.68 g/kg;土壤碱解氮最小值为94.17 mg/kg,最大值为188.71 mg/kg,平均为148.93

nlc202309090946

mg/kg;土壤速效磷最大值为103.88 mg/kg,最小值为44.57 mg/kg,平均为71.39 mg/kg;土壤速效钾最大值为198.38 mg/kg,最小值为83.20 mg/kg,平均为123.49 mg/kg。该区域主要种植玉米和水稻,且产量很高,其灌溉和排涝条件都很好,是西丰县重要的高产耕地。此级土壤在日后利用中应注意改善水肥条件,培肥土壤,增加灌排设施,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施大量氮夺高产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料,实行轮作倒茬措施,合理施用磷、钾肥,以调整氮磷钾比例,也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

2) 二等地,综合地力指数为0.73~0.80,耕地面积19 386.94 hm2,占西丰县耕地总面积的31.60%。主要分布在天德镇、郜家店镇、平岗镇、安民镇大部和房木镇大部等。这一级别农田特点是土层深厚,养分含量较高,土壤pH值一般在4.87~6.00之间,平均为5.28;土壤有机质在19.44~39.93 g/kg之间,平均为30.20 g/kg;土壤碱解氮最大值为213.28 mg/kg,最小值为91.78 mg/kg,平均为144.42 mg/kg;土壤速效磷最大值为106.16 mg/kg,最小值为37.60 mg/kg,平均为69.15 mg/kg;土壤速效钾最大值为187.79 mg/kg,最小值为80.04 mg/kg,平均为123.47 mg/kg。这一级别是比较优质的土地,虽然存在排水能力差、少量漏水漏肥等限制因子,但总的来说肥力相对较好,灌溉和排涝能力较高。

3) 三等地,综合地力指数为0.64~0.72,耕地面积22 394.37 hm2,占西丰县耕地总面积的33.33%以上。三等地零星分布于整个西丰县,集中在郜家店镇、西丰镇、平岗镇、安民镇、天德镇、房木镇、金星满族乡、柏榆乡、陶然乡、德兴满族乡等地。土壤pH值一般在4.86~5.95之间,平均为5.28;土壤有机质最大值为40.29 g/kg,最小值为18.22 g/kg,平均为28.97

g/kg;土壤碱解氮最大值为219.23 mg/kg,最小值为89.19 mg/kg,平均为138.20 mg/kg;土壤有效磷最大值为98.63 mg/kg,最小值为29.07 mg/kg,平均为66.18 mg/kg;土壤速效钾最大值为193.99 mg/kg,最小值为78.41 mg/kg,平均为116.33 mg/kg。这一级别的土壤地势平坦,有少量灌溉,肥力中等水平,存在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障碍因子。

4) 四等地,综合地力指数为 0.57~0.64,耕地面积9 117.42 hm2,占西丰县耕地总面积的14.86%,主要分布在东部丘陵区和平原区,集中在房木镇大部、振兴镇大部、成平满族乡大部、郜家店镇大部,柏榆乡大部、金星满族乡和安民镇西部等。土壤pH值最大值为5.96,最小值为4.91,平均为5.27;土壤有机质在19.04~40.30 g/kg之间,平均为29.50 g/kg;水解性氮最大值为204.10 mg/kg,最小值为89.60 mg/kg,平均为140.75 mg/kg;土壤速效磷最大值为105.59

mg/kg,最小值为28.76 mg/kg,平均为65.24 mg/kg;土壤速效钾最大值为192.96 mg/kg,最小值为78.30 mg/kg,平均为118.57 mg/kg。这一级别土壤养分较为贫瘠,灌溉条件极差,田面坡度大,质地较差,土壤中各种障碍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较重。

5) 五等地,综合地力指数为<0.57,耕地面积

4 940.02 hm2,占西丰县耕地总面积的8.05%。呈零星分布在房木镇、郜家店镇、西丰镇、和隆满族乡、成平满族乡、明德满族乡和更刻乡等地。土壤pH值一般在4.88~5.90之间,平均为5.28;土壤水解性氮最大值为193.74 mg/kg,最小值为88.81 mg/kg,平均为132.00 mg/kg;土壤有机质最大值为37.82 g/kg ,最小值为18.38 g/kg平均为27.57 g/kg;土壤速效磷最大值为100.02 mg/kg,最小值为34.19 mg/kg,平均为63.06 mg/kg;土壤速效钾最大值为178.57 mg/kg,最小值为78.33 mg/kg,平均为109.54 mg/kg。这一级别土壤养分极为匮乏,土层浅、没有灌溉条件甚至没有水源、岩石裸露、大坡度田面、砾石结构为主等障碍因子严重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使作物产量持续走低。开垦时首要完成田间水利工程等基础性工作,兼顾改良土壤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桂红,孙继光,吴瑾.基于GIS的土壤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信息技术,2006(4):32-34.

[2] 孙继光,汪景宽.Mapinfo在土壤资源信息管理中的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7.

[3] 周生路.土地评价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89.

培肥地力提高耕地土壤质量 第5篇

1 耕地质量退化的原因

1.1 可持续发展观念淡薄

掠夺式生产经营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从现有情况看, 大多数农民对土地的使用仅停留在维持简单再生产, 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 重索取轻归还, 追求短期效益, 对培肥地力没有足够的认识, 导致不合理使用耕地, 不合理施肥, 重用地轻养地, 致使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变差, 养分比例失衡, 土壤肥力下降, 给我市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

1.2 化肥使用量过多

化肥是农业生产的最大投入品, 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我国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是由于其使用量的急剧增加以及有机肥使用量的急剧减少, 造成土壤板结, 地力消耗过多, 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和更新, 导致我市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严重下降, 现有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水平在2.5%~4.0%范围内的耕地仅占40%左右, 全市现有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0%以上, 严重的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

1.3 耕作制度不合理

我市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 玉米常年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60%以上, 传统的轮作倒茬制度早已被玉米连做取代, 而且连做十年以上的现象十分普遍, 部分农户不合理的施肥模式和全市玉米大面积连做也没有给耕地留有歇息的空间和时间, 致使耕地有效养份含量下降, 自身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失调, 耕地质量下降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1.4 耕地环境污染

1.4.1 地膜、化肥、农药残留对土壤污染严重, 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1.4.2 农家肥中的污染源, 如费旧电池、塑料碎片等生活垃圾直接施入土壤;

1.4.3 利用污水进行灌溉, 致使土壤板结;

1.4.4 秸秆直接还田面积少, 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累积。

2 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的主要措施

长春市耕地土壤自然肥力有逐渐减退的趋势,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 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提高土壤肥力的问题。

2.1 增施有机肥是培肥地力的根本出路

有机肥是指农村中就地取材, 就地机制的肥料, 具体是指人畜粪尿、堆沤肥、绿肥、饼肥、泥炭等肥料。有机肥料中可被作物吸收的养分较多, 各种营养元素比例较为协调, 包含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 中量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 属于完全肥料, 并能活化土壤中的潜在养分, 具有许多化学肥料所没有的特性。其增产效果虽不如化学肥料那样显著, 但后劲较足, 可维持肥效两年以上, 用的时间越长, 其效果也越明显, 对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环境,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从根本上解决化肥对耕地土壤造成的危害, 是一种可持续良性循环, 有机肥的推广使用无疑成为提高耕地土壤质量的首选措施, 成为培肥土壤地力最直接的方法。所以, 大力施用有机肥料是必要的, 也是必须的。

2.2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

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吉林省是国家重要商品粮产地, 玉米是我省主要高产粮食作物, 栽培面积占据粮食作物之首, 仅长春市的播种面积年均都在60万公顷以上, 尤其近年来其种植密度显著增加, 在粮食大幅度增长的同时, 作物秸秆也大幅度增加, 大量秸秆资源为秸秆还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是, 由于自然条件、还田技术、配套设施等条件的限制,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在我市推广普及范围不大, 农民对玉米秸秆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秸秆还田仅局限于高根茬还田、秸秆过腹还田、堆沤腐熟后还田等起步阶段, 秋收后, 烧不完、用不了的秸秆随处堆放, 安全隐患较大;更有一部分农民图省事, 剩余秸秆就地焚烧, 这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据资料分析, 每公顷玉米秸秆完全还田, 可归还土壤氮素50kg, 磷10kg, 钾150kg左右, 这相当于每公顷土地施入尿素110kg, 磷酸二铵21kg, 硫酸钾300kg左右, 增收节支效果非常明显, 长春市每年生产的玉米秸秆, 除去一部分用于燃料和饲料外, 剩余部分如果完全用于还田, 其经济价值是相当可观的。

秸秆还田, 既可以归还部分土壤养分,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减少化肥使用量, 节省人力、物力, 又能达到培肥土壤的目的,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看都不失为一个最佳的措施。如果能坚持不懈的开展秸秆还田, 同时配合科学施肥、合理轮作等技术措施,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长春市的耕地土壤质量将会进一步得到改善, 为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3 测土配方施肥是培肥地力的最佳途径

长期以来, 农业生产中肥料的使用基本处于经验施肥状态, 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普遍存在, 什么作物、什么地、什么样的气候条件、能达到多大产量, 应该用什么肥、用多少, 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所要解决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 简单的说:就是根据作物吸肥规律, 基础地力、及目标产量确定施什么肥、施多少、怎样施, 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当前肥料应用与经济效益、耕地地力、土壤环境之间的矛盾, 具体的说, 也就是解决盲目施肥、肥料利用率低、耕地土壤质量下降、农田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提高地力和保护土壤环境的前提下, 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我市应用比较广泛, 到目前为止, 全市累计推广面积达47万公顷, 提高化肥利用率4.2~7.5%, 增产粮食1.2亿公斤, 增收1.9亿元, 节约化肥用量3.8万吨, 节支8 000万元, 增收节支达2.7亿元, 同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4 建立合理的耕作栽培制度

我市固有的以豆科与禾本科相结合, 轮翻轮作施肥制度,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改变, 形成了现有的以玉米占绝对优势的连翻连作的耕作体系, 地力消耗比较严重, 破坏了土地的产出与归还之间的平衡, 土地自然肥力日趋下降, 因此应改革现有的耕作制度, 在全市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 特别是建立以深松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 在少动表土的前提下, 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 提高土壤自身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 加快有机物料的熟化进程, 不断提高地力和土地的承载能力, 减缓耕地土壤地力退化速度。

2.5 立法保护耕地质量

耕地数量减少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但土壤肥力降低, 耕地质量退化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国家近年来已投入大量资金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改善现有耕地质量状况, 但尚未出台一部有关耕地质量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耕地质量保护缺少法律依托。农民在现有的政策体制下, 很难主动承担耕地地力保护工作。

提高耕地土壤质量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应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及土地使用者的高度重视, 一朝一夕或单纯靠某几项技术措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在于提高全民用地养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能把土地当成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分库”, 一味索取而不注重归还, 竭泽而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其后果只能是遗害子孙后代, 造成生存危机。因此, 要使作物——土壤——肥料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必须坚持用养结合、投入产出相平衡, 全面提升耕地土壤质量, 充分发挥耕地资源良性循环的无限性, 提高耕地整体产出能力, 这是发展农业生产, 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和必然选择。

摘要: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供给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生长因素, 目前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料使用量偏少, 过量使用化肥导致耕地质量和农产品品质严重下降, 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化肥, 提高肥料利用率, 培肥土壤, 提高地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持续高产稳产, 提升作物品质, 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耕地地力提升与保护的思考 第6篇

关键词:耕地地力,提升,保护

1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 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引导农民综合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 切实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

1.1 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

1.1.1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即农机部门近年来推广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新型耕作技术, 其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长期采用传统耕作方式, 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农田退化、沙化等问题。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免耕或少耕, 尽可能地降低土壤耕作的强度和次数, 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保护地表, 同时配套相应农艺栽培技术, 保护土壤自然功能和土地产出能力不被破坏, 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表明, 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抗旱节水、培肥地力、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功效, 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当前与长远兼顾、农民和国家双赢的重要农业科技工程措施。当前全国提出了到2020年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战略部署, 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这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在辽宁西部地区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十分必要, 也十分迫切。

1.1.2 对地表作物秸秆残茬进行处理、播种之前进行深松或者免耕, 之后进行合理的施肥,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减少环境污染, 降低作业成本, 进一步达到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更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这是引导农民综合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 切实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的一项技术措施。

1.1.3 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收获季节摘玉米穗——覆盖高留茬或者粉碎秸秆——免耕或机械深松作业 (深松深度达到25cm) 表土处理——免耕施肥播种——控制杂草——田间的管理。

1.2 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效果

1.2.1 提高土壤含水量和积温。

0~20cm土壤水分提高19%, 20~40cm土层提高21.6%;玉米生长期土壤积温0~25cm提高6.5℃。

1.2.2 增加N、P、K等元素在土壤中所占比例。

正常的情况下, N的含量可以提高5%左右, K的含量能提高到15%, 以上都是指速效。而全氮含量可以提高0.02%左右。

1.2.3 改善土壤的结构。

增加土壤的容重空隙度, 使渗透性达到理想的种植要求。一般的情况下, 要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04%左右。对相关的土壤容重的数据统计如下:相对保护性耕作以前下降在0.11~0.15的范围内, 其中土壤10cm深的平均容重下降的区间维持在0.11, 20cm深的平均容重下降区间维持在0.24。

1.2.4 抗旱能力强。

根据对2009年从6月初到7月初的连续30多天的高温检测来看, 低温30℃, 高温可以达到34℃, 旱情严重, 传统地块上午10时~下午5时玉米叶片大蔫, 叶片卷曲。

1.2.5 有效的减缓农田风蚀。

在6月份的季节, 大风天气经常持续6h以上, 导致尘土飞扬, 风速可以达到9m/s。根据监测的结果显示, 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覆盖地块, 集沙量仅为1.19g;而传统耕作集沙量12.88g, 减少杨沙90.8%。可见保护性耕作能够达到根茬固土的目的, 这更是治理沙尘暴的有效途径之一。

1.2.6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玉米产量提高到18%左右, 成本能降低到13%左右, 而农民收入可以增加25%左右。这是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相对社会而言, 减少用工、节约成本, 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减少2~3道工序, 节种、节肥、节省人工费44元/667m2的效益。

2 自觉提升耕地地力方面改革意见和建议, 做到切实可行, 最低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

2.1 将农业三项补贴中直接发放给农民的补贴与耕地地力保护挂钩

2.1.1 确立综合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提高耕地地力的实施作业补贴面积、作业标准。

2.1.2 补助对象:为开展秸秆还田、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农机合作社或具备相应农机作业能力条件的农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 (以下简称实施对象) 。农机合作社、农业合作组织的作业能力应在33.33hm2以上;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的作业能力应在13.33hm2以上。体现集中连片和规模效应。农机深松补助项目应优先安排开展秸秆还田项目 (保护性耕作) 的实施对象和地块。

2.1.3 作业补助标准: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提高耕地地力的实施作业补贴项目补助实行定额补助, 全省执行同一补助标准, 补助标准为秸秆还田25元/667m2、30元/667m2对于代耕作业的。

2.2 制定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耕地地力保护的措施

2.2.1 补助对象在开展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提高耕地地力的实施作业与农户或雇机对象签订作业合同。

2.2.2 建立秸秆还田、深松整地信心平台。为了保障实施效果, 开展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提高耕地力的农机合作社等补助对象应安装农机作业信息化监测系统 (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农机作业信息化监测终端) 。

3 结论与建议

1) 加强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的政策支持力度,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 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2) 民综合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 切实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

3)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 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加强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的的重要任务, 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十分必要, 也十分迫切。

4)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高度重视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的支持力度, 将农业三项补贴中直接发放给农民的补贴与耕地地力保护有机结合, 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将加强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参考文献

隰县耕地地力评价及改良利用 第7篇

隰县光热资源丰富, 年平均气温8.8℃。隰县耕地园田化和梯田化水平较低, 水资源较匮乏, 耕地地力水平低下, 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全县有耕地面积20 600 hm2, 其中水浇地面积仅仅只有400 hm2。

2 施肥现状与耕地养分演变

2011年, 全县平衡施肥面积2 000 hm2, 微肥应用面积3 333.3 hm2, 秸秆还田面积10 000 hm2, 化肥施用量 (实物量) 为20 368.7 t, 其中氮肥9 294.5 t, 磷肥7 143 t, 钾肥359.2 t, 复合肥3 572 t。

全县大田农家肥施用量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过去农村耕地、运输主要以畜力为主, 农家肥主要是大牲畜粪便。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大牲畜又呈下降趋势, 全县2006年大牲畜由1990年的15 708头下降为5 744头。猪和鸡的数量虽然大量增加, 但粪便主要施入菜田和果园等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目前, 大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主要依靠秸秆还田。化肥的使用量从逐年增加到趋于合理。据全县统计资料, 1953年化肥的施用量 (折吨) 为2 t, 1957年为63 t, 1973年为815 t, 1983年为4 684 t, 1993年为11 907 t, 2003年为16 046 t。

1984年, 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为8.9g/kg, 全氮含量为0.56g/kg, 有效磷含量为6.51mg/kg, 速效钾含量为104 mg/kg。测试2009年—2011年土壤养分的平均值, 有机质含量为11.59 g/kg, 增加了2.69 g/kg;全氮含量为0.86 g/kg, 增加了0.3 g/kg;有效磷含量为9.07 mg/kg, 增加了2.56 mg/kg;速效钾含量为143.57 mg/kg, 增加了39.57 mg/kg。2009年—2011年全县耕地耕层土壤养分测定结果比1984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普遍提高。

3 全县主要耕地地力分级及利用

3.1 耕地地力统计

隰县有耕地面积20 600 hm2, 共分为6个等级。

隰县耕地地力统计见表1。

全县三级以下等级的耕地比例大, 占全部耕地的86.86%;二级以上的耕地面积比例小, 仅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3.14%。

3.2 三级地

3.2.1 面积与分布

全县三级耕地面积为3 901.20 hm2, 主要是分布在丘陵和土石山区之间的沟谷地、沿昕水河两岸的少量河滩地和唐户垣、陡坡垣、马家垣、无愚垣、任家垣、北庄垣、后堰垣、阳头升垣等较大垣面上的部分垣地。其中, 城南乡三级耕地为862.11 hm2, 陡坡乡为235.18 hm2, 黄土镇为249.97 hm2, 龙泉镇为186.10 hm2, 午城镇为394.44 hm2, 下李乡为790.05 hm2, 阳头升乡为829.20 hm2, 寨子乡为257.97 hm2。

3.2.2 主要属性分析

三级耕地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 包括褐土性土和石灰性褐土2个亚类, 耕层质地轻壤占50%以上, 其余为中壤、重壤, 还有少量黏土和砂土。耕层厚度10~24 cm, 土壤p H值平均为8.01。垣地土层深厚, 障碍层不明显。

三级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1.7 g/kg, 全氮平均含量为0.86 g/kg, 有效磷平均含量为9.0 mg/kg, 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48 mg/kg, 缓效钾平均含量为866 mg/kg。

三级耕地粮食生产水平较高, 主要作物为玉米和苹果, 玉米平均产量400 kg/0.067 hm2以上, 苹果平均产量2 000~2 500 kg/0.067 hm2。

3.2.3 存在问题

该级耕地全部为中低产田, 其地力状况是: (1) 农田基础条件差, 只有极少数耕地能灌溉, 大部分耕地为旱地; (2) 有机肥用量少, 土壤肥力低; (3) 投入不足, 重用轻养; (4) 耕层浅。

3.2.4 合理利用

应以培肥地力为主, 要“用养结合”, 主要是: (1) 合理布局, 实行轮作、倒茬, 尽可能使豆科与禾本科轮作, 使养分得到调剂, 余缺互补; (2) 推广秸秆还田, 增施有机肥, 提高土壤肥力; (3)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4) 建设灌溉设施, 发展农田灌溉; (5) 机械深耕, 增加土壤耕层深度, 提高作物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的能力。

3.3 四级地

3.3.1 面积与分布

全县四级耕地面积为5 719.46 hm2, 主要是部分黄土台垣地、耕作条件较好的黄土丘陵和山地梯田地。其中, 城南乡921.38 hm2, 陡坡乡494.60 hm2, 黄土镇887.79 hm2, 龙泉镇287.34 hm2, 午城镇433.31 hm2, 下李乡742.92 hm2, 阳头升乡1 309.39 hm2, 寨子乡435.89 hm2, 吕梁山国有林场管理局206.83 hm2。

3.3.2 主要属性分析

四级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 包括褐土性土和石灰性褐土2个亚类, 耕层质地多为轻壤, 另外还有部分中壤、重壤及少量黏土。耕层厚度10~20 cm, 土壤p H值平均为8.00。

四级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平均含量11.8 g/kg, 全氮平均含量为0.87 g/kg, 有效磷平均含量为8.7 mg/kg, 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48 mg/kg, 缓效钾平均含量为900 mg/kg。

四级耕地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豆类、马铃薯和谷子等, 玉米平均产量为400 kg/0.067 hm2, 豆类平均产量为100 kg/0.067 hm2, 谷子平均产量为150 kg/0.067 hm2, 均处于隰县土壤养分含量的中等水平。

3.3.3 存在问题

四级耕地全部为中低产田。受地理环境影响, 农田基础设施差, 全部为旱地, 耕地保水、保肥性能差, 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养分含量低, 肥力瘠薄, 耕作粗放。

3.3.4 合理利用

四级地改良措施: (1)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平田整地, 防止水土流失; (2) 采用机械深翻, 加厚耕作层, 充分纳雨蓄深墒; (3) 增施有机肥,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因地制宜建设集雨旱井来发展农田补灌, 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

3.4 五级地

3.4.1 面积与分布

隰县五级耕地面积为7 274.32 hm2, 主要是黄土丘陵地和山地梯田。其中, 城南乡1 239.06 hm2, 陡坡乡485.47 hm2, 黄土镇441.73 hm2, 龙泉镇611.35 hm2, 午城镇966.71 hm2, 下李乡993.12 hm2, 阳头升乡1 141.64 hm2, 寨子乡491.46 hm2, 吕梁山国有林场管理局903.78 hm2。

3.4.2 主要属性分析

五级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 包括褐土性土和石灰性褐土2个亚类, 耕层质地以轻壤为主, 另外还有少量中壤、重壤及黏土。耕层厚度10~20 cm, 土壤p H值平均为8.00。

五级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1.5 g/kg, 全氮平均含量为0.88 g/kg, 有效磷平均含量为8.0 mg/kg, 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34 mg/kg, 缓效钾平均含量为894 mg/kg。

五级耕地种植作物是谷子、豆类和马铃薯等。其中, 玉米平均产量350~400 kg/0.067 hm2。

3.4.3 存在问题

该级耕地全部为低产田, 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 受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制约较大, 干旱、瘠薄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子;土壤肥力差, 有机质含量少, 田面坡度大, 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 耕作层浅, 土壤团粒结构差, 保水、保肥性能差;耕作粗放, 重用轻养。

3.4.4 合理利用

改良措施是: (1) 要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改坡耕地为梯田, 防止水土流失; (2) 深耕改土, 增施有机肥, 补施微肥,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提高土壤肥力。

摘要:应用大量调查化验数据, 对隰县耕地地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从而对隰县耕地地力水平进行评价, 并针对目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改良、利用耕地的措施。

中国大豆主产区域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第8篇

1 中国大豆区域布局

我国大豆生产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最集中的地点为:(1)东北高油大豆优势区,主要在黑龙江省的松嫩辽平原和三江平原;(2)东北中南部兼用大豆优势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3)黄淮海高蛋白大豆优势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流域,即黄淮平原。

2 中国大豆产量和播种面积

据资料表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在近50 a中有很大波动。1957年曾达到1 273万hm2,总产1 005万t。1977年下降到7 067千hm2,总产只有745万t。近年来,强调了大豆种植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大豆种植面积有小幅增加,2000年中国大豆收获面积为930.7万hm2,2001年达到948.2万hm2,2002年有小幅回落后,到2003年大豆收获面积恢复发展到950.0万hm2[1],由表1可知,2006和2007年种植面积略有降低,平均总产在1 500万t左右。2008年播种面积增加至950万hm2,产量近1 600万t。

3 大豆主产区地力评价

耕地地力是指所在地特定气候区域以及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状、农田基础设施及培肥水平等综合构成的生产能力[2]。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将为耕地退化治理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1 东北黑土型耕地类型区

黑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土壤资源,黑土耕地面积占东北区总耕地面积的18.08%,常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28.1%,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8%,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

3.1.1 主要特征

由黑土、草甸土、黑钙土和白浆土等黑土型土壤类型为主体,以及部分沼泽土、少量低位暗棕壤组成。还包括在上述土类上开发的水稻土。分布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吉林省松辽平原东北部,以及周围山前台地。包括低丘、漫岗、河谷阶地、河漫滩及岗间洼地,地形起伏不大,大部分海拔在50~200 m。气候大部分属寒冷湿润、半湿润类型。从北到南全年≥10℃积温2 000~3 000℃,生长季110~180 d,从西到东年降水量500~700 mm。粮食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粮豆轮作。主要包括地力等级为六至十等的耕地。

3.1.2 划分指标

东北黑土型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指标见表2。其中腐殖质层厚度和耕层厚度作为耕地地力的重要指标均随着地力等级的升高而减少(腐殖质层厚度从50~100 cm下降到30~50 cm;耕层厚度从25 cm下降到10 cm)。土壤理化性状各项指标变化有差异,总体趋势是等级升高,养分含量降低。

3.2 北方黄淮海潮土、砂姜黑土耕地类型平原区

黄淮海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18%,其农业地位举足轻重,其中大面积耕地属于中低产耕地[7]。耕地类型主要为盐碱地、风沙薄地、砂姜黑土、洼涝低湿地和旱薄地,中低产耕地作物产量低且土壤质量差,主要表现在土壤沙化、酸化和盐渍化等现象严重,土壤养分失调,土壤保肥能力低、肥效流失严重[8]。

3.2.1 主要特征

由潮土、砂姜黑土等土壤类型为主体(包括部分草甸土)。分布范围北至长城燕山,南至淮河及南阳盆地,西至太行山、豫西山地边缘,东至滨海平原。地势平坦,土体深厚。3/4以上是海拔100 m以上的广阔平原。气候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类型。全年≥10℃积温4 000~4 500℃,生长季180~200 d,年降水量500~1 000 mm。在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省、市的平原地区。粮食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主要包括地力等级为三至九等的耕地。

3.2.2 划分指标

北方平原潮土、砂姜黑土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指标见表3。这一区域的耕地地力主要分为7个等级(从三到九)。随着等级的增加,土壤耕层厚度逐渐降低,从第三级的20 cm下降到第九级的12 cm,厚度减少了8 cm。耕层质地从粉沙质壤土变为砂质壤土或粘土。耕层含盐量逐渐升高,第九级土壤氯化物和硫酸盐最高含量达到0.6%和0.8%。速效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pH和交换量有增加趋势。

3.3 北方黄淮海棕壤,褐土(含黄棕壤、黄褐土)耕地类型山地丘陵区

3.3.1 主要特征

由北部棕壤与褐土,南部向红、黄壤过渡的黄棕壤、黄褐土等土壤类型组成。主要分布于燕山、太行山地,辽宁、山东丘陵、秦岭、大巴山地,江淮丘陵山地及其周边台地,还包括吉林南部少量的棕壤、褐土类型耕地分布的地区。从北至南跨越整个暖温带至北亚热带,从东到西跨越湿润、半湿润带。气温从南到北递减,湿润程度从东到西递减,全年≥10℃积温3 200~5 000℃,生长季180~250 d,年降水量500~1 300 mm。粮食种植制度有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等多种模式,但仍以一年两熟制最为普遍和具有代表性。主要包括地力等级为四至九等的耕地。

3.3.2 划分指标

北方山地丘陵棕壤、褐土(含黄棕壤、黄褐土)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指标见表4。耕地地力等级从第四级到第九级,成土母质从河流冲积物、老洪积物和第四纪黄土变为薄层坡残积物和黄土;侵蚀程度加剧,第九级达到重度侵蚀;耕层厚度从20 cm以上减少到13 cm左右;有机质、全氮等养分含量逐渐减低。

4 结论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耕地地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耕地地力的变化对粮食生产和生产力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大豆区域耕地地力评价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耕地肥力水平,对提高大豆产量,改善大豆品质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合理的大豆施肥技术为建立高产稳产施肥体系、保障大豆粮食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应志.世界大豆生产和科研的进展(续一)[J].大豆通报,2005(1):26-30.

[2]许宏健,侯淑涛,刘建英.东北黑土区耕地地力评价因素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2):48-49,16.

[3]毛达如,陈伦寿,张承东,等.曲周作物施肥模型与系统(3HCCFS-90-曲周)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增刊):53-56.

[4]廖晓勇,张杨珠,刘学军,等.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南农业学报,2001,14(3):94-98.

[5]鲁如坤.土壤磷素水平和水体环境保护[J].磷肥和复肥,2003,18(1):4-7.

[6]Gahoonia T S,Nielsen N E.Root traits as tools for creatingphosphorus efficient crop varieties[J].Plant and Soil,2004,260:47-57.

[7]闫少琴.大豆施肥技术与施肥方案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9):82-83.

嘉鱼县耕地地力变化状况与利用 第9篇

关键词:耕地:土壤养分变化;改良:利用

中图分类号:S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164-2

嘉鱼县现有耕地面积27800hm2,其中,旱地17300hm2,水田10240hm2,农作物播种面积69060hm2,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0000hm2,蔬菜播种面积34667hm2,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县粮食、蔬菜也在大幅增产,在农作物增产肥料大量施用的同时,也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农民普遍感觉到土地的胃口越来越大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不断探索我县耕地地力变化的规律,探索适合我县农作物种植的科学的施肥方法。从1988年开始耕地地力监测工作,根据湖北省土肥站的安排,我们建立了一个部级耕地地力监测点和一个省级监测点,并坚持长期定位监测,根据监测点的作物产量变化,施肥情况变化以及耕作层及不同层次的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分析总结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1998年开始测土配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2006年我县被农业部确定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通过三年的项目实施和两年的巩固实施,共采集化验分析土样9600个。化验分析数据60600个。通过耕地地力监测和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县耕地土壤的养分现状,逐步改变了群众的施肥习惯和施肥方法,改善了施用肥料的品种结构和比例,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方法

1.1通过耕地地力监测了解耕地土壤养分的变化状况

在建点时测试耕作层和犁底层土壤养分含量及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以后每年作物收获后测试耕作层土壤,犁底层土壤每五年测试一次,每个监测点设二个处理:1.不施肥处理;2.常规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连续三年不施肥了解土壤的基础养分含量和基础产量情况。通过施肥情况,作物产量情况和土壤养分情况的综合分析,了解监测点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情况。

1.2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调查,了解土壤养分变化

把大量的土壤测试结果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测试值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耕地地力的变化情况及耕地质量状况,根据耕地地力的变化状况,提出合理的改良利用耕地土壤,改造中低产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科学的施肥方法和措施。

2结果及分析

2.1根据两个地力监测点多年的土壤养分测试结果

以及历年监测点的施肥情况,及作物产量情况进行分析,表现如下变化:

2.1.1监测点作物产量变化根据对施肥区平均产量统计、两个监测点的作物产量如:水稻、棉花、油菜、蔬菜等除个别年份略减外,其他年份基本上是逐年提高。

2.1.2肥料施用变化有机肥施用在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呈上升趋势,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仍不合理。

2.1.3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状况①PH值:从两个监测点多年测试值看,PH值变化不大,较稳定。②土壤有机质量含量两个监测点均呈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呈加快趋势。说明随着产量的提高化肥使用量的加大,耕地质量却在下降。③全氮含量较稳定,

2.2.1耕地面积的变化与二次土壤普查比嘉鱼县耕地面积减少了7950.73公顷,减少24.03%,其中,水田、旱地分别减少了3180.49公顷和4042.24公顷。

2.2.2耕地地力等级的变化与二次土壤普查比,一等地增加了3.1%,二等地減少了4.17%,三等地减少了9.56%,四等地增了10.17%,五六等地增加了3.08%。这表明:农田水利建设和耕地改良技术推广,提高了少部分耕地质量。化肥用量的增大,不合理施肥和耕地的不合理利用,耕地总体质量呈下降趋势,中低产耕地面积呈上升趋势。

2.2.3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①碱解氮的变化:我县耕地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为113.18mg/kg,其中:水田平均含量为113.8mg/kg,旱地为112.4mg/kg,水田比旱地高1.46mg/kg,差别不大。与二次土壤普查比(表4)碱解氮含量明显增加,二次普查水田碱解氮含量主要分布在60 150mg/kg三个级别,占到89.16%,本次调查显示水田碱解氮含量90 150mg/kg两个级别最多,占到97.61%,旱地二次普主要分布在30 120mg/kg,三个级别,占到93.56%,本次调查碱解在90 150mg/kg,两个级别最多,占到93.76%,上述数据说明我县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显著提高,这与近年来化肥的施用量增大,偏施氮肥有关。

②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13.1mg/kg。其中水田平均含量为12.98mg/kg,旱地平均含量为13.46mg/kg,旱地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高于水田0.48mg/k。与二次土壤普查比(表5),土壤有效磷含量有大幅度增加的趋势,二次土壤普查有效磷含量差别较大,在0 10.Omg/kg三个级别都有一定面积,占90.59%。本次调查土壤有效磷含量基本集中在10 20mg/kg一个级别,占97.88,说明近年来通过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增施了磷肥,磷肥施用基本合理。

③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111.84mg/kg,其中:水田平均值为113.9mg/kg,旱地平均值为109.45mg/kg,水田比旱地高出4.45mg/k,与二次土壤普查比,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大。本次调查也主要集中在50 150mg/kg两个级别,占97.45%,说明嘉鱼县推广配方施肥成效明显,促进了钾肥的施用,钾肥施用基本合理,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基本保持平衡。

④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全县耕地土壤有机平均值为21.38g/kg,其中水田平均含量为21.69g/kg,旱地平均含量为21.08g/kg,水田比旱地平均高0.61g/kg,与二次土壤普查比,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略呈下降趋势,二次土壤普查主要集中10 40g/kg及以上三个级别占90.45%,本次调查结果主要集中在10 30/kg,两个级别,占99.87%,说明近30年来重化肥轻有机肥,有机肥施用不足,耕地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

⑤土壤PH的变化:PH值平均值为6.52,其中水田平均值6.58,旱地平均值为6.46,水田比旱地高0.12。与二次普查结果比土壤PH值酸化趋势比较严重。二次普查PH值主要集中在5.5 7.5以上三个级别,占91.36%。本次调查耕地土壤PH几乎全部集中在

5.5-7.5两个级别,占99.98%。耕地PH值整体下降约一个级别。这说明近30年来施用肥料偏酸,低浓度含氯肥料使用偏多。

3讨论

通过耕地地力监测和测土配主施肥耕地地力调查结果显示,我县耕地土壤的解碱解氮有效磷,速有效钾,含量都有所提高,这是多年来,我们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应该注意这也是近年来化肥的施用量增加和施用比例的不合理造成的,我县耕地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有所提高,并不代表耕地土壤不缺这些养分,由于我县种植水平和产量的提高,加上我县是蔬菜大县,蔬菜、瓜果种植面积大,对土壤养分的需求量也比较高,尤其是对钾、磷的需求量较大,适当增施磷钾肥有利于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我县现有的耕地养分水平,相对高产的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对耕地土壤养分的需求来说仍是缺乏的,尤其是钾肥是缺乏的,在施肥上,要做到有机无机相配合,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潜在养分,合理控制化肥施用量。

4对策与建议

(1)针对我县耕地土壤有机质下降的现状应加快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提高耕地土壤质量,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与利用,针对不同的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物理、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根据土壤养分动态变化趋势,科学合理平衡施肥,大力发展绿肥生产增施有机肥。

(2)針对我县耕地土壤PH值下降土壤酸化的现状。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高浓度复合肥料,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尤其是减少酸性肥料的施用量,可通过撒施石灰,配合施用有机肥,施用氨盐类生理碱性肥料来逐步调节土壤PH值,使其能够达到作物生长的合适范围里。

(3)针对土壤碱解氮含量增高的现状。应调整氮、磷、钾肥施用比例,改变农民长期偏施氮肥,过量施氮肥的习惯。施肥时应做到少量多次,提高肥料利用率。

柳城县稻田地力与改良利用 第10篇

关键词:水稻,稻田地力,改良,柳城县

1 柳城县水稻生产现况

柳城县水稻土有3类成土母质比重较大:一是石灰岩溶质,占稻田面积44.9%;二是砂页岩溶质,占稻田面积27.9%;三是河流冲积物,占稻田面积5.6%。柳城县水田面积1.86万hm2,其中:常年种植水稻1.53万hm2,其余水田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出望天田、水尾田,改种桑树、水果、蔬菜等高效型经济作物。

2 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低产田面积大,占水田面积的69.2%;二是农田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善;三是种粮效益不高;四是水稻生产受春旱和秋旱影响严重,多年的气象资料表明,平均每3 a水稻生产受到一次比较严重春旱和秋旱影响;五是水稻生产施用有机肥不足,土壤培肥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有机肥的肥源较少,商品有机肥成本高,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施用有机肥很少,基本上是施用化肥,长此耕作土壤肥力难以改善;六是稻田冬种绿肥面积不大。

3 水稻田地力评价方法

笔者针对性地调查了柳城县水稻种植的分布和生产情况,对当地的耕作条件、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等进行较全面的调查统计分析和取样化验分析,以掌握柳城县水稻种植区域耕地的地力情况。

评价因子隶属函数的确定,主要包括戒上型(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耕层厚度)、峰型(p H)和概念型(成土母质、土壤质地、障碍类型、排涝能力和灌溉能力)。

利用柳城县耕地资源管理系统对全县耕地进行生产潜力评价,计算出各个评价单元的地力综合指数,按照累计曲线法进行分级,共将全县稻田分成六类:一类地:0.79145~0.90231;二类地:0.75074~0.79144;三类地:0.70302~0.75073;四类地:0.65603~0.70301;五类地:0.60700~0.65602;六类地:0.49032~0.60699。

4 稻田地力评价结果

4.1 稻田地力等级

从表2可以看出,柳城县稻田以中产田为主中产田(三级地、四级地)面积为1059.1hm2,占水田面积的56.91%,高产田(一级地、二级地)水田高产田面积为5722.4hm2,占水田面积的30.75%,低产田(五级地、六级地)面积为2295.4hm2,占水田面积的12.33%。

4.2 稻田有机质含量概况

从表3可以看出,柳城县稻田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属丰富水平,较耕地土壤总体水平高。

(注:表1中的组合权重即为各评价指标对耕地地力的贡献率。)

4.3 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概况

从表4可以看出,柳城县稻田有效磷含量属中等偏上水平。

4.4 稻田土壤速效钾含量

从表5可以看出,柳城县稻田速效钾含量偏低。

3.5水田酸碱度

从表6可以看出,柳城县水田大部分属中性至微酸性。

5 对策建议

5.1 做好中低产田利用改造

5.1.1 因土壤障碍因素造成的中低产田

冷浸类中低产田的改造途径主要有两个:第一,增设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第二,进行耕制改革,大力推广水旱轮作和半旱式栽培。渗漏类中低产田的改造途径:进行客土改良,沿河实行水旱轮作增种绿肥或蔬菜进行配方施肥等技术。黏、酸、瘦类中低产田的改造途径:进行客土改良,有针对性施肥,特别是增施有机肥或栽种绿肥。

5.1.2 栽培技术不当形成的中低产田

秧母田主要是秧苗期拉长秧苗营养不良,幼穗分化期短、穗小粒少,其改造途径为:选用优质、高产、良种,早播早插。因过度耕作而造成的低产田主要是过去对土壤掠夺式的利用,使土壤供养不足、土质下降、产量低下,其改造途径为:冬季种植绿肥培肥土壤。望天田是常年靠天下雨灌溉造成水稻因干旱减产,其改造途径为:有条件的地区可解决水源及时灌溉,无条件的改走旱路,改栽甘蔗、果树、桑树等作物。因施肥不当造成低产田,长期单一的施用磷肥等,有机肥施用少,掠夺式的栽培方式,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桔,土壤结构变差。改造途径: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合理搭配施用。

(单位:hm2)

单位:hm2

单位:hm2

单位:亩

单位:hm2

5.2 综合改造配套措施

上一篇:汽车工程测试下一篇:高中历史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