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分析范文

2024-05-29

综述分析范文(精选12篇)

综述分析 第1篇

形状分析是从图像中提取形状的特征信息,存储于特定的数据结构中,并用于比较、识别、分类、检索等操作的过程。它是一个涉及到多个学科分支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领域中的知识和方法。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提出了很多形状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的一些方法也趋于成熟,应用领域不断地延伸。但目前普遍认为比较满意的使用方法还比较有限,通用性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定地限制,很难说哪一种方法更加适合人们的需要。下面对各种典型形状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1 形状分析方法的分类

形状分析的主要步骤包括了形状特征提取,形状特征描述和形状分类识别三个部分,本文主要讨论形状特征描述方法部分,这也是形状分析的主要步骤。图像形状的描述方法可以分为基于内部参数(区域)和基于外部参数(边界)的两大类。基于区域的形状描述方法主要有:矩方法、形态学方法、骨架法、形状分解法、凸包法等;基于边界的形状描述方法主要有:链码、多边形逼近法、边界分解法、傅立叶描述子、形状签名法、随机过程法等。下面对一些典型的形状描述方法进行分类介绍。

1.1 基于区域的形状分析方法

1.1.1 不变矩方法

1962年Hu[1]提出了图像识别的不变矩理论,为图像识别建立了一种统计特征提取方法。区域的矩方法把一个归一化的灰度图像函数理解为一个2维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这个随机变量的属性用统计特征,即矩来描述。在二维笛卡尔空间中,密度函数f(x,y的p+q阶矩定义为:

低阶矩p+q≤2代表分布函数的几何特征,三阶矩和高阶矩p+q≥3表示函数在x轴y轴上的投影特性。Hu等人根据不变几何理论,利用低阶矩和三阶矩的广义线性组合而计算得的7个不变矩,公式如下:

不变矩是图像的一种统计特征,可以用它来对形状特征进行描述,它满足平移、旋转和尺度不变性,在图像分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Hu之后,又有多位研究人员对图像分析的矩方法进行了改进,使该方法的应用得到了延伸和完善。

1.1.2 正交矩方法

1980年Teague等人提出了正交矩理论,之后Legendr多项式、Zernike多项式等陆续应用于矩分析法中。其中Zernike矩方法[2]对于形状区域描述具有相对更好的综合性能。Zernike矩形式为:

其中:

由于Zernike优良和稳定的性能,MPEG-7标准已经将基于Zernike矩思想的方法采纳作为标准的形状区域描述子[3]。除此以外,近年来仍不断有基于矩的形状分析新方法被提出。总体而言,正交矩的方法冗余少,还原原形状精确,数学形式简洁,整体性能稳定,是较为理想的形状描述方法之一。缺点在于各个矩分量往往很难与形状的具体视觉特征相关联,此外,噪音干扰对高阶矩的结果影响相对较大。

1.1.3 骨架算法

骨架法最早由Blum[4]提出,也称中轴变换法。利用骨架表示原始图像,可以在保持图像重要拓扑特征的前提下,减少图像中的冗余信息。骨架的形成可以用下面的例子来解释:在图像的内部填满可燃物质,在t=0时刻,从形状边界的各点同时点火,火焰以相同的速度向形状中心蔓延,在某点上两股不同方向的火势将会相遇,在相遇点处火焰将会熄灭,火焰熄灭处所有点的集合就构成了骨架。如果x为骨架上的点,t为火焰从点燃到x点处熄灭所经历的时间,则可以构造一个t与x之间的关系函数,称为熄灭函数,通过骨架和熄灭函数可重建图像。用骨架法得到的骨架来描述对象形状,比较直观,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陷:该方法对噪声比较敏感,边界上小的扰动会引起骨架结构的较大变化。为解决噪声问题,Blum和Nagel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中轴变换法,增强了算法的抗噪声能力。

1.1.4 数学形态学方法

数学形态学是一类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可作为工具从图像中提取对于表达和描述区域形状有用的图像分量,如边界、骨架等。在图像处理中最有效的两种形态学基本操作是腐蚀和膨胀。大多数其它更复杂的操作都由这两种派生而来。另外形态学开操作和闭操作也是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

基于形态学原理的形状描述方法很多,P.Maragos等人提出了模式谱的概念。Loui等人使用基于形态学协方差的方法,取得了具有旋转和平移不变性的形状描述方法。S.Loncaric提出了一种称为形态学签名变换的方法使用多尺度的形态学处理方式,将多尺度图像处理技术和形态学方法的优点相结合,将复杂的形状分解为一系列的简单签名图像。

1.2 基于边界的形状分析方法

1.2.1 链码方法

链码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边界线条,链码方法就是跟踪一条曲线或一个二维形状边界,将其路径矢量化成标准方向的线段再进行编码的方法,最早由Freeman[5]提出,典型的链码有四方向链码和八方向链码。在八方向链码中,链码沿着数字曲线或边界像素以八邻接的方式移动并进行编码,最终形成一个由起始点的坐标和一个方向编码序列表示的链码。链码能够以较少的数据来存储较多的信息,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链码方法中,链码起始点坐标的确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对于同一个边界采用不同的边界点作为链码的起点,将得到不同的链码。另外,噪声的干扰会导致边界变化,从而使链码发生变化。研究者们陆续针对此问题对链码方法做了各种改进。彭铁根[6]等人将链码转化为频域表示,并结合目标边界曲线特征,较好地解决了链码起始坐标的计算问题和噪声干扰问题。

1.2.2 傅立叶描述子

傅立叶描述子是物体形状边界的傅立叶变换系数,它是物体边界信号频域分析的结果。傅立叶描述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假定物体的形状是一条封闭的曲线,沿边界曲线上的一个点开始跟踪边界,把边界上各点的位置坐标(x,y)看成是一个复数x+iy,从而得到一个复数序列,这个复数序列的离散傅立叶变换就是描述该物体形状的傅里叶描述符。在一般情况下,傅立叶描述符的高频成分反映边界的不规则性细节,低频成分反映整体形状。傅立叶描述子方法具有易于计算、容易归一化、匹配简单、易获得全局和局部特征等许多优点。对傅里叶描述符作归一化运算,可以使它同物体所在图像中的位置、大小和方向无关。通过实验比较各种典型形状识别方法的能力,表明基于物体轮廓坐标序列的傅立叶描述子具有极佳的形状识别能力。

1.2.3 形状签名法

形状签名本质上是将二维边界转换为一个一维的实函数或复数函数,然后对该函数进行一些诸如傅立叶变换、小波变换等的数学变换,从而来描述形状的方法[3]。具体实现该思想的方法有多种,Zahn等使用切线角弧长比作为一维表示函数。Bennet和McDonald通过连接边界上的点与质心的半径,以及初始点的半径的夹角正切值对弧长的函数来表示二维边界,但是这种方法对噪声异常敏感,因为噪声将直接影响到角度正切值的计算。S.Wang[7]提出使用形状的质心到边界上特征点之间的距离作为一维函数的函数值。虽然各种方法实现过程不同,但是其主要思想都是将二维边界转换为一维来解决形状的描述问题。

1.2.4 多边形逼近法

多边形逼近法是指用一系列线段的封闭集合来逼近物体的形状边界曲线。如果多边形的线段数与边界上的点数相等,即每对相邻点定义多边形的一个边,则多边形可以完全准确的表达边界。实际应用中多边形表达的目的就是要用尽量少的线段来代表本边界并保持边界的基本形状。一般以最小多边形周长、最大内接多边形面积、最小外界多边形面积、最小误差等作为近似准则。常用的多边形描述方法有:基于收缩的最小周长多边形法、基于聚合的最小均方差线段逼近法、基于分裂的最小均方误差线段逼近法。

目前,已有多个基于多边形逼近法思想的形状分析方法。T.Pavlids提出了一种分裂-合并的多边形逼近算法,这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多边形逼近法。Bengtsson提出一种层次型多边形表示方法。Chung[8]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形状多边形逼近法。多边形逼近法的抗干扰性能比链码方法好,表达所需的数据量小。其缺点是存在对多边形近似精度的选择的问题,精度过高,得到的多边形会因为边数过多而显得复杂;精度过低,抗噪声能力增强,但是容易丢失边界的细节信息。

2 各种方法比较

各类形状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都不尽相同,也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基于边界的方法只利用图像的边界信息,提取的有效信息量较小,运算比较便捷,适合处理较为简单的形状图像,但算法自身的抗噪声能力较弱,当边界受到噪声的干扰,将会引起算法较大的误差。在处理特别复杂的形状如:形状本身不连通、有内孔或形状内部包含复杂而丰富的结构时,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基于区域信息的方法充分利用形状从边缘到内部的所有信息,因此这类方法对形状的描述能力更具鲁棒性,性能比较稳定,但信息量较大,需要的存储空间相对较大,算法复杂度相对较高。

3 总结

讨论了近几十年来形状分析领域的一些方法。每种形状分析方法都各有其优势和适合使用的场合,但是每一种方法都无法胜任所有情况下对形状描述的需要。一些形状描述方法非常适合某一领域内的应用,但是换一应用领域,性能就会变差。因为所处理的图形对象有着各种不同的特性,不同的领域对形状描述的特征属性值的要求也各有差异。对于形状分析,无论从算法的简单性、通用性、鲁棒性,还是对新方法的多样性需求上,都对研究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今后深入细致地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Hu M K.Visual Pattern recognition by Moment Invariants[J].IRE Transactions Information Theory,1962,8(2):179-187.

[2]A.Khotanzad,Y.H.Hong.Invariant image recognition in zernike moments[J].IEEE Tra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1990,12(5):250-261.

[3]陈运文.形状识别与图像分割方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4]Blum H.A transformation for extracting new descriptors of shape[M].In Whater-dunn,editor,Models for the perception of speech and Visual forms.MIT Press.1967:362-380.

[5]Freeman H.On the encoding of arbitrary geometric configur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 Computers,1961,10(2):260-268.

[6]彭铁根,吴惕华.基于边界链码的幅度谱图像识别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4,21(8):149-151.

[7]Wang S,Chen P,Lin W.Invariant pattern recognition by moment Fourier descriptor[J].Pattern Recognition,1994(27):1735-1742.

盈利能力分析文献综述 第2篇

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物质的通货膨胀,全球的经济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下生存下去。特别对于奶制品而言,在经历08 年三聚氰胺事件过后,人民将购买的目光转向了国外奶制品,对于国产奶制品持相当怀疑的态度,从而导致中国很多奶制品企业都处于倒闭的边缘。盈利能力与质量的分析作为利润表分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企业获得利润最直观的表现。在中国奶制品企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不仅对自己的产品越来越重视,同时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视也逐渐加大。怎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获利的能力是各大企业所研究的重点。而盈利能力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无疑是提高净利润。本文通过结合伊利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采取正确的盈利能力模式,对于伊利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伊利公司、盈利能力、盈利质量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的企业无不把利润、竞争、创新与盈利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上,并且给予极大的重视,都希望在对市场发展和竞争对手预测的基础上拟定自己相应的对策,力图使自己在盈利能力上高人一等,并且使企业更加的强大,获得成长和胜利,而这些问都可以归结为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概述 彭新亮(2008)在《北方经贸》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指标浅 析中说道: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发展趋势的综合反映,是投资者了解公司、决定投资行为的最全面、往往也是最可靠的第一首资料,而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财务分析的核心指标。刘淑蓉(2007)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研究》中指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一直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因为它不仅联系着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同时还关系到其他关系人的利益,因此如何正确评价企业的盈利水平就显得十分的重要。目前用来评价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这些指标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进行评价,比较全面。屠芳(2002)认为,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二者各有侧重。盈利能力主要强调的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它主要是以应计制为基础,其表现为税后净收益的大小以及相关比值的大小;而盈利质量则主要反映盈利的确定是否同时有相应的现金流入,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入相伴随。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这样的盈利水平才具有较高的质量,具体表现为以应计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利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利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一般而言,这一差异越小,盈利质量就越高。陈荣奎(2006)认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通过研究利润表有关数据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及利润表中有关项目和资产负债表中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来评价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和预期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中最根本的有两个角度,即从利润形成结构来分析获利能力和从投资报酬率的角 度来分析获利能力。利润形成结构分析,主要是通过利润表有关项目之间的对比关系来分析公司获利能力,这是传统的获利能力分析的基本方法。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净利润率等。夏汉平(2008)认为,盈利质量分析主要是根据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销售收入、净利润等之间的关系,揭示企业保持现有经营水平,以及将来创造盈利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分析企业的盈利质量指标主要有销售净现率、净利润现金比率和现金毛利率等。

二、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相关指标 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书中,单喆敏(2005)对盈利能力分析的相关指标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说明和运用方法的讲解。

(一)、盈利能力指标

1、毛利率 毛利是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后的余额。毛利率是企业的毛利和营业收入对比的结果。用公式表示: 毛利率=(毛利/营业收入净额)*100% 毛利率反映每一元钱的营业收入中包含着多少的毛利,用来评价企业营业收入的获利能力。对于投资者来说,毛利率

总是越高越好。毛利越高,表明同样的营业收入取得的毛利润越多,因此获利能力较强;反之,则获利能力较弱。毛利率的指标通常用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横向比较可以了解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水平。

2、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净额)*100% 营业利润率反映营业利润占营业收入净额的比重,用来评价公司 的盈利能力。对于投资者来说,营业利润率总是越高越好,营业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营业收入净额的获利水平较强;反之,则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弱。如果能将连续几年的营业利润率加以分析,就能了解公司营业利润率变动的趋势,从而对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变动趋势作出评价。当然在具体评价一个公司的营业利润率高低时,应将该公司的营业利润率和其他企业水平或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这样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3、税前利润率和净利润率 税前利润率是企业利润总额和营业收入净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税前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净额)*100% 净利润率是指企业净利润,即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余额与营业收入净额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净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净额)*100% 税前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反映的是每百元营业收入所取得的税前利润和税后净利润。对于投资者来说,税前利润率和净利润率都是越大越好。税前利润率和净利润率越大,说明每百元营业收入所取得的税前利润和税后净利润越多,同样的营业收入能取得更多的利润,因此企业获利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获利能力越弱。相对而言,净利润率是投资者最喜爱的,因为税后净利润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可供分配的利润的多少,因而也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水平。钱爱民(2011)在《公司财务状况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中谈到作为投资者,在从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的角度分析企业获利能力时,应将上述各个指标结合起来,并结合运用损益表中各项目的结构分析,综合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的高低、变动及其他原因。比如,营业毛利 率的上升总是和营业成本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的下降相联系的,而导致这种变动的原因不在乎是产品销售价格的上升和产品销售的下降。毛利率的上升一般总会引起税前利润率和净利润率的上升,除非营业外支出大幅度上升等,而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增减变动最终又通过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出来。以上从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的角度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各项比率,是传统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指标。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比率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真正的盈利能力和利润增长情况。因为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分别反映的是产出、耗费与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没有揭示投资者的投资与利润之间的内在关系,而投资者最关心的正是这种投资与利润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盈利质量指标

1、销售净现率 销售净现率是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销售收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销售净现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销售收入)*100% 销售净现率反映了企业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关系,反映了当期主营业务资金的回笼情况。从理论上讲,该比例一般为1.但是在实际交易中,由于有赊账情况的产生,使得实际产生的经营现金流量要小于销售收入,因此销售净现率通常要小于1.该数值越接近1 就说明企业资金回笼的数度越快,企业应收账款的数量少,反之则会搞成企业大量的资金的挤压,加大筹资资金的成本和难度,更有可能造成大量的坏账损失。当然企业的销售净现率也并非越接近1 就越好。因为高净现率可能由于企业的谨慎性的信用政策,保守的销售方式所致,这样也从侧面影响了企业销售量的提升,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

2、净利润现金比率 净利润现金比率是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净利润现金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100% 净利润现金比率反映企业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关系。当前有一些企业账面利润数值很高,而现金却入不敷出;有的企业虽然出现亏损,而现金却很充足,周转自如。所以,仅以利润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不够谨慎,如能结合现金流量表所提供的现金流量信息,特别是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信息进行分析,则较为全面客观。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所实现净利润的质量。在一般情况下,比率越大,企业的盈利质量越高。如果净利润高,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很低,说明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企业净收益很差,即使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破产。单喆敏(2005)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指出根据盈利质量与盈利能力在定义上的界定,盈利质量可以通过用应计制和现金制下有关盈利指标的差异程度来评价,因此盈利质量的评价与现金有关,而盈利质量的评价指标构成了现金流量的某些特征。盈利质量水平的高低主要可以通过看盈利是否有现金的流入,如果有现金流量的增加,则盈利是有足够现金可以保证的,盈利质量则比较高,否则盈利质量是比较低的。用现金流量来反映盈利状况的指标也有很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提供劳务、销售商品所收到的现金,分的应收股利或利润所得到的现金,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得到的现金等,这些指标在反映盈利状况方面各有优势。

三、企业盈利能力与质量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钱爱民(2011)在《公司财务状况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中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中指出: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程培先(2007)在《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企业盈利能力水平的分析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为基础,通过表内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一套指标体系,通常包括销售净利润、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息保障倍数等,然后对盈利能力经行分析和评价。但是也应该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一)、仅从销售情况看企业盈利能力 对企业销售活动的获利能力分析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重点。在企业利润的形成中,营业利润是主要的来源,而营业利润高低关键取决于产品销售的增长幅度。产品销售额的增减变化,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许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比较关注销售额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试图只根据销售额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然而,营销企业销售利润的因素还有产品成本、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因素,影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因素还有对外投资情况、资金的来源构成等,所以仅从销售额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不够的,有时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忽视税收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税收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任务,选择确立的税收分配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税收政 策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调节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企业提供有利的纳税环境,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才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符合企业税收政策的企业,则被要求缴纳额外的税收,从而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因此,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

(三)、忽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利润收入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常项目收入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所占公司的利润有很大比重,尤其主营业务收入是构成企业利润的基础。对企业的盈利水平进行分析时,很多财务人员通常只看对重对企业利润总额的分析,而忽视对企业利润构成的分析,从而忽视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水平的影响。实际上,有时候企业的利润总额会很多,但是如果只是从总量上看企业的盈利水平很好,但是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一些非经常性的项目,或则不是由企业的主营业务活动收入所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是存在较大的风险,这样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真实的盈利水平。

四、总结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出,要分析出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不仅仅只需要从财务报表的内部环境来分析,还要从公司的外部环境来分析。伊利公司盈利如想取得更多的净利润,就必须要看到,企业销售和资产总额是成正比的,总资产规模越大,取得的销售收入也就多,利润额也大;反之,企业的总资产规模小,收入相对就少,利润额也少。所以,要想要想获得利润的多少,不仅与自己产 品有关,也与企业的战略有关。如何使得企业的盈利达到合理、如何

我国会话分析研究综述 第3篇

关键词:会话分析;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应用

会话是最普遍的日常现象,看起来所有会话参与者都可以在任何时候随便地说话,好像没有什么特别需要遵守的规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彼此谁也不能约束谁。正是因为如此,会话长期被排除在语言研究之外,被认为是无规律可循的语言,不规范的语言。但事实并非如此。Sacks、Schegloff、Jefferson等会话分析学家开创性地研究了这些“不规范”的语言,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会话分析方法,证明了日常会话也有一套必须遵守的已定规则、有结构、有动机,而且是要表达一定意义的活动。

会话分析学家排斥一般科学研究中常用的问卷调查、采访研究对象、统计分析等方法,而是使用录音、录像设备记录自然交际活动,并加以转写形成研究材料。会话分析学家认为问卷调查、采访等方法往往会把研究者的主观好恶、研究倾向等强加给研究对象,使研究结果失去准确性。他们会把朋友间的面对面对话或电话中的对话进行录音、转写,然后使用一系列术语来描写日常会话,同时结合语境来研究会话的意义和功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Jefferson发明了一套转写符号,为后来的会话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会话分析的界定

会话分析与社会语言学、语篇语言学、语用学的关系都极其密切,能够为多学科提供研究角度,同时它与话语分析也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会话分析的定位,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观点。

一般认为会话分析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会话分析指任何对会话的研究。狭义的会话分析指由Sacks等人开创的会话分析,其中,Sacks、Schegloff、Jefferson等人皆为社会学家,他们使用民族方法论来对会话进行研究,进而开创了会话分析。名族方法论是美国学者Garfinkle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他广泛吸收了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国社会学家G·H 米德的角色理论,A·舒茨的现象社会学和英国日常语言哲学的思想观点,在批判传统社会学把奇迹的思想强加于社会现实而不是从社会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方法论学者主场对日常社会现象的研究就是对社会现实的研究,这就给人们的日常生活赋予了新的意义。会话分析继承了民族方法论对日常现象的关注,发现了日常会话的研究价值,将民族方法论与日常会话研究相结合,是对民族方法论的延伸和发展。

自会话分析引进我国后,许多学者纷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对会话分析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祝畹瑾(1992)、徐大明(1997)等将会话分析归入到社会语言学范畴。Levinson(1983)、何兆熊(1999)等将会话分析纳入到语用学范畴黄国文(1988)认为会话分析应该属于语篇分析的范围。刘运同(2002)则认为会话分析应是社会学的一个学派。

徐赳赳(1995)、崔国鑫(2008)认为会话分析应该是话语分析的一个分支学科。

会话分析的不同的学科定位没有正误之分,只是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语言学家关心怎样使用语言才能让我们进行会话,会话能使我们了解社会中的语言是什么样的;社会学家则关心我们怎样进行会话,会话能使我们了解什么样的社会活动。同时,由于我国语言学界对会话分析的探索和认识还有一部分是在话语分析的框架下进行的,所以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会话分析是话语分析的分支学科。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会话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国内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就目前来讲,我国语言学界对会话分析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的工作就是对美国的核心理论的介绍和探讨上。

前文曾提到过,我国的会话分析研究大多建立在话语分析的框架之下,所以我国的会话分析研究常常穿插于话语分析研究之中。徐赳赳(1995)认为会话分析可以用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对话。这与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不谋而合。马博森(1999)认为会话分析是话语分析方法中的一种。刘虹(2004)认为会话分析属于话语分析中的一个派别,其研究重点是考察在自然情况下收集到的大量数据中反复出现的模式。崔国鑫(2008)认为会话分析就是所有对会话的研究,他将会话分析视作话语分析的一个分支来进行溯源。

一些学者发现可以使用会话分析方法来给语篇研究提供新视角。刘保山(1983)认为会话分析可以被用来分析一段完整语篇。黄国文(1988)可能是最早系统介绍话语分析理论的著作。胡壮麟(1994)也是一部介紹话语分析的专著。

会话分析还是语用学的重要课题。语用学研究语言的应用,而会话是语言应用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所以有众多学者纷纷从语用学的视角对会话分析进行研究。黄衍(1987)讨论了话轮、话轮替换原则、话轮替换信号等表达方法。刘虹(1992)区分了话轮、非话轮、半话轮。丰国欣(2000)分析了话轮转换与话题转换之间的关系,提出“话轮相对转换”的概念,用以描述话轮转换的频率。孙启耀(2000)分析了Sacks等人的毗邻对概念,指出缺乏系统性、缺乏完整性、缺乏概括性、缺乏严密性等四点不足。赵丹婷(2004)讨论了会话中的修正现象,验证了Sacks等人提出的修正喜好理论。何自然、冉永平等(2009)详细介绍了会话中的结构与会话结构的语用功能。崔国鑫(2009)讨论了会话角色之间的转换以及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下的会话分析。陈靖(2012)运用会话分析理论探讨了“笑”在交际互动中的语用功能。

还有一些学者采用社会学理论对会话分析做出研究。张培(2012)以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角审视会话分析,讨论了会话分析的有效性、可靠性和泛论性,指出会话分析的有效性通过反映被研究者视角来实现,而交际细节是会话分析反映被研究者视角的近乎唯一途径。陈新仁、李民(2013)以社会行为论视角进行会话分析研究,试图理清社交因素对会话行为中语言形式选择的影响,分析特定语言形式选择的社会行为制约和意义。

nlc202309041702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会话分析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科,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不断被引进会话分析中,丰富了会话分析理论框架的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会话分析在在实际的应用尤其是英语教学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会话分析的应用

1.外语教学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

国内会话分析的研究,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与外语教学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杨石泉(1984)认为话语分析对话语结构的研究及话语连贯性的解释上十分切合对外汉语教学的要求,主张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来改造对外汉语教学。苗兴伟(1995)认为学习话轮转换机制可以使外语学习者更好学习会话技能和策略,以便提高交际能力李战子(1996)主张使用会话分析的方法,构建平等的互动对话,同时增加会话中学生的反馈,以改善英语口语教学活动。何辉英(2001)认为掌握话轮转换技巧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孙志勇(2005)从“问题——回答”这一毗邻对出发,讨论了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影响。关颖(2007)从会话的结构类型、功能类型、话轮交接三个方面对常用的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进行了考察,强调了汉语本体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建设的重要性。邵敏(2014)使用会话分析理论研究了英语课堂师生的教学录音,考察了师生互动的会话结构,旨在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然而其在研究过程中使用问卷与访谈的方式,实在有违Sacks等人的初衷,实为小瑕疵。

2.医患交际的应用

当今社会医患关系在我国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紧张的社会关系。通过对医患交际中的会话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交际中矛盾产生的原因、规律,以达到指导作用。郑欢(2005)考察了门诊医生与患者的对话,得出医生与病人之间有明显的不对等性,病人往往处于劣势。郑云敏(2006)考察了医生打断患者对话的现象,认为干扰性打断可能破坏医患关系、降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给医疗效果带来消极影响,所以需要尽力避免。朱丽萍(2014)使用会话分析的方法,从打断的原因、打断的结果等方面分析医患会话中打断现象如何体现医患关系中医生对话语的控制权势。牛利(2014)研究了医患门诊会话的结构,介绍了医患互动实践的过程、本质、特征与规律,旨在缓解医患矛盾,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3.其他学科的应用

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类应用,会话分析还广泛应用在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上,网络会话的分析上,新闻访谈的分析上等等。

王虹(2001)认为话轮交替机制所决定的对话交流结构对戏剧的意义有一定的决定作用。李欣(2010)考察了《简·爱》男女主人公的会话中话轮的多少、打断的多少、话轮的长短等来侧面反应男女主人公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张静(2006)分析了《一朵浮云》的人物关系与心理特点。

杜领利(2006)考察了网络聊天室中的冲突话语,分析了冲突的三个阶段及三种言语策略。郑敏(2008)考察了网络聊天室中毗邻对的特点。

党辉(2010)讨论了访谈中的话轮转换技巧。范茹歆(2011)总结了中美名人访谈中话轮、反馈和打断中的差异。梁雪言(2012)研究了杨澜与嘉宾的会话,探索了在言语交际中,主持人杨澜对语言的使用和选择的内在动机和原因。

四、总结

通过本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会话分析引入我国这几十年间,对其的研究与讨论呈不断升温的态势。但目前国内会话分析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和应用上。随着人们对语言使用研究的重视,会话分析理论也必将继续受到研究者的青睐。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 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祝畹瑾. 语言市场的价值[J] 语言文字应用,1992(2)

[3]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 当代社会语言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何兆熊. 现代语言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刘运同. 会话分析学派的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J] 同济大学学报,2002(4)

[7]徐赳赳. 话语分析二十年[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8]崔国鑫. 会话分析溯源[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5)

[9]崔国鑫. 會话分析的语用研究[J] 外语学刊,2009(3)

[10]马博森. 话语分析及其方法[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3)

[11]刘虹. 话轮、非话轮和半话轮的区别[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3)

[12]刘虹. 会话结构分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刘保山. 几种“语篇分析”理论介绍[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83(2)

[14]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4

[15]丰国欣. 话轮转换与话题转换[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16]孙启耀. 会话分析中的毗邻对理论及其不足[J] 山东外语教学,2000(3)

[17]赵丹婷. 会话中的修正现象探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4

[18]何自然、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9]陈靖. 汉语互动交际中笑的语用功能:会话分析的视角[D] 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2

[20]张培. 社会科学方法论视角下的会话分析[C] 天津: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2012

[21]陈新仁,李民. 社会行为论:会话分析的新视角[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6)

[22]杨石泉. 话语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23]苗兴伟. 话轮转换及其对外语会话教学的启示[J] 外语教学,1995(3)

[24]李战子. 从会话分析看英语口语课课堂活动[J] 外语界,1996(2)

[25]何辉英. 话轮转换技巧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4)

[26]孙志勇.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会话分析研究[D] 湖北:武汉大学,2005

[27]关颖. 从会话分析理论看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会话编写[D]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

[28]邵敏. 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会话分析——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D]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

[29]郑欢. 格式化不对等:对中国医生与病人的门诊会话分析[D] 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

[30]郑云敏. 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门诊内科医生的打断现象[D]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31]朱丽萍. 医患会话中的打断分析及对医患沟通的启示[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1)

[32]牛利. 医患门诊会话结构分析[D]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

[33]王虹. 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看《愤怒的回顾》中人物关系与性格[J] 现代汉语,2001(3)

[34]李欣. 小说《简·爱》中男女主人公会话分析[D]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

[35]张静. 运用会话分析解读《一朵浮云》中的人物关系及心理特点[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

[36]杜领利. 网络聊天室中冲突话语的分析[D] 重庆:西南大学,2006

[37]郑敏. 因特网聊天室中网络语言的会话分析[D]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聚类分析综述 第4篇

关键词:数据挖掘,无监督学习,聚类分析,电子病历

0 引言

在人类历史上, 计算机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工具发生了极大的变革, 这是因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数据存储能力都远远超过人类的大脑。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 每天产生极大的数据量, 这些数据有些是有用的, 有些是无用的, 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是计算机科学家一直以来探索的难题。数据挖掘就是一种从海量的数据中通过某种算法找到隐藏于其中的信息的技术, 它通常与计算机科学有关, 通过统计、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在线分析处理、情报检索等多种方法来达到挖掘信息的目的[1]。

将挖掘出的信息用于计算机推理、学习, 使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进行学习, 就是机器学习的领域。机器学习[2]就是计算机利用已有的数据, 得出某种模型, 并利用模型来预测未来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很类似于人的思考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机器学习已经变成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机器学习有很多种方法, 包括有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无监督学习事先没有任何训练样本, 需要直接对数据进行建模, 计算机自己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内在关系。看起来无监督学习非常困难, 因为这是一个计算机自己摸索的过程, 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训练样本的输入都分类正确, 因此会出现问题, 会导致过适合 (over-fitting) , 这个时候无监督学习就是适合的算法, 也因此无监督学习在数据挖掘中具有相比其他方法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3]。

无监督学习主要有两种方法, 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无监督学习中的更常用的形式。本文围绕无监督学习的聚类分析进行综述, 首先介绍聚类分析的定义, 之后围绕聚类分析的算法介绍它的具体步骤和算法以及应用现状。

1 聚类分析的定义

所谓聚类分析, 就是根据待分类模式特征的相似或相异程度将数据样本进行分组, 从而使同一组的数据尽可能相似, 不同组的数据尽可能相异[3,4]。它的目的是用于知识发现而不是用于预测。评判聚类结果的标准就是:组内部的数据相似度越大, 组与组之间数据的差异度越大, 那么聚类效果就越好[5]。聚类分析在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应用范围非常多, 包括模式识别、数据分析、文本挖掘等[6]。

2 聚类分析的算法

已知的聚类分析算法有很多种[7], 同时各种聚类方法也在被科学家不断地提出和改进, 在实际应用中聚类算法的选择取决于待评判数据的类型和聚类的目的, 不同的算法适合于不同类型的数据。根据近年来出现的各种聚类方法的特点, 常用的聚类算法可用被分成四种: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8]、基于层次的聚类算法、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等[9,10]。

2.1 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

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是在机器学习中应用最多的。它的原理是:假设聚类算法所使用的目标函数都是可微的, 先对数据样本进行初步的分组, 再将此划分结果作为初始值进行迭代, 在迭代过程中根据样本点到各组的距离反复调整, 重新分组, 最终得到一个最优的目标函数。最终的聚类结果出现在目标函数收敛的情况下[3]。

K-means算法是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中的经典算法之一。它的步骤可概括如下:

(1) 任意选择k个样本点作为初始的组中心;

(2) repeat;

(3) 根据组中样本点的平均值, 将每个样本点 (重新) 赋予距离最近的组;

(4) 更新样本点的平均值, 即计算每个组中样本点的平均值;

(5) until不再发生变化[11]。

K-means算法之所以成为经典算法, 是它具有的优势决定的: (1) 时间复杂度与数据集大小呈线性关系, (2) 它收敛于局部最优解。没有一种算法是完美的, K-means算法也具有它自身的确定: (1) 传统的K-means使用欧氏距离, 仅适用于球形数据, (2) 对噪声和孤立点较为敏感。

除了K-means算法之外, 常用的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还有K-medoid[12]、K-modes和K-prototypes[13]等算法。

2.2 基于层次的聚类算法

基于层次的聚类算法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算法, 它使用数据的联接规则, 通过层次式的架构方式, 不断地将数据进行聚合或分裂, 用来形成一个层次序列的聚类问题的解[14]。在层次聚类中, 组间距离的度量方法选择很重要, 广泛使用的组间距离度量方法包括:最小距离、最大距离、平均值的距离、平均距离。

按照层次分解的两种顺序, 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 层次聚类算法可以被分为两类, 一类是凝聚的层次聚类算法另一类是分裂的层次聚类算法[15]。目前, 凝聚的层次聚类算法有Karypis等[16]提出的CHAMELEON、Guha等提出的ROCK[17]和CURE[18]等;分裂层次聚类算法有Steinbach等[19]提出的bisectingK-means、Boley等[20]提出的PDDP等。

基于层次的聚类算法是一种很优秀的算法, 它的优势在于用户不用预先指定聚类分组的数目, 而且能够清晰的表达组与组之间的层次关系。同样, 它也有自身的缺点, 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在层次聚类过程中, 上一层次的组形成后, 不能在后续的聚类过程中对其进行调整, 即不能回溯[21]:第二点是大多数层次聚类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至少为O (N2) (其中N是数据点的数量) , 这导致层次聚类算法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十分低效。

2.3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 是用密度取代数据的相似性, 按照数据样本点的分布密度差异, 将样本点密度足够大的区域联结在一起, 以期能发现任意形状的组[6]。这类算法的优点在于能发现任意形状的组, 还能有效地消除噪声[3]。基于密度算法常用的有包括DBSCAN[22], OPTICS, DENCLUE等。

2.4 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

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 它的原理是把量化的网格空间进行聚类法, 这个算法一般与数据集的大小没有关系, 计算时间复杂度只取决于网格单元的数量。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大幅提高计算效率;而缺点在于它很难检测到斜侧边界的聚类, 只能针对垂直或水平的聚类。常见的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有STING[23]、Wave Cluster[24]、CLIQUE[25]等。

3 无监督学习在电子病历挖掘中的应用现状

电子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整个病人的诊疗过程中, 使用专门的医院信息系统产生的针对每一个患者个体的数字化的诊疗记录[26]。通过计算机手段对电子病历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 从中得到有助于构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和个性化医疗服务的数据在医疗大数据的时代有重要意义[27]。目前针对电子病历主流的挖掘方法是基于词典的方法和基于有监督学习的方法, 前者过于依赖词典后者需要人工标注语料作为训练数据, 而无监督学习克服了上述两种问题, 因此基于无监督学习-聚类分析的电子病历挖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自动分词是分析和挖掘中文电子病历的关键基础, 张立邦等[28]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监督学习的中文电子病历分词方法, 在3000份电子病历上面的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史柏语等[29]运用无监督学习的方法, 对甲状腺肿瘤的手术情况进行了建模, 分析得出手术范围随病灶淋巴结转移而扩大, 但不受病灶本身大小的影响。丁卫平等[30]提出了一种基于约束关系的改进核聚类算法, 用来解决电子病历中图像切割的问题, 该算法通过引入约束关系在图像分割前进行修正, 提高图像分割效果。栗伟等[31]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文本聚类方法, 用来解决电子病历中疾病诊断文本同义词识别和命名标准化问题, 该算法能够自动确定类簇个数, 并且提升了聚类的准确性。张焕君等[32]提出了一种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用来解决医疗信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对电子病历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分析。他采用了减法聚类产生初始聚类中心, 再进行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以实现模糊C均值聚类过程中的聚类中心。

4 总结

大学生创业分析文献综述 第5篇

题目大学生创业姓名汪传坤学号2013213990所在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文献类型电子文献检 索 词大学生创业文献综述信 息 源NoteExpress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

学院:物理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类班级:电信三班

姓名:汪传坤

学号:2013213990

【摘要】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2014年毕业生总量压力更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加之往年未就业学生的滚动因素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的就业矛盾较为突出。在当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寄希望于自谋职业,自己创业。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毕业选择之一,一方面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磨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平台,自主创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或推动或阻碍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当前有关创业的众多研究中,直接针对特定区域的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重点较多的集中在人格特质上,对创业意愿的研究,最著名的是博德的创业意愿维度分析,而该分析也并未针对大学生这个主体进行研究,其对大学生创业模型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现实意义并不强。因此,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应该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政府高校引导/社会关注/调查报告

【主题】

1.就业现状分析:前教育部部长周济11月20日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透露,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突出,为此,会议决定将2007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服务年。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依然是热点之一。(参考中国教育在线)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是不少应届毕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活跃而有效的经济形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业的形势有很明显的好转,不论是私人创办事业涉及的领域还是创业的发展势头,都有着健康发展的趋势。而从西方的发展历程来展望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创业将成为市场洪流中一股新的力量,新的势力。大学生的加入将为创业大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在校大学生创业也闯入了人们的视眼。

2.大学生与创业:当大学生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创业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广大的同学所了解与接受,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

3.大学生创业必备条件:首先创业必须先要创新。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创业,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带有开拓性的社会变革,是在当今改革开

放新形势下,社会应该倍加鼓励个人或群体为改变现状,实现自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拓新局面,创造新财富。而大学生作为知识素养最高的一个群体,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

因此大学生创业也要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时刻报有回报祖国,为祖国之崛起而“创业”的冒险精神。

【总结】

1.针对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种种因素,政府、高校发挥联动作用,形成合力,大学生要客观分析自己,强化创业素质和能力:

(一)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

(二)推进创业教育的改革

(三)加强大学生自我认识

2.大学生参与创业,受自身条件和环境影响,即在年轻人心智尚未成熟和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的双重影响下,大学生创业要成功,必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风险。这样,我们在了解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各个因素的前提下,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使政府、高校、大学生在创业问题上形成合力,使更多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们走上成功之路。

3.大学生创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国外有著名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大学创业,开创电脑系统行业的新纪元,苹果之父乔布斯在大学期间和同学租一间地下车库开始自己的研发之路。国内更有李彦宏创建百度,马云创建阿里巴巴,马化腾创建腾讯。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向当代大学生证明了一个道理,不要去等待所谓的就业机会,而是要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树立全新的人才观,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注意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锤练自己,广泛获取创业经验,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注重自身能力的综合培养,努力开创自己的大学创业之道。

【参考文献】

[1] 李扬.不需人人创业,但求各个成长[N]浙江日报,2009.1.12(7)

[2] 贺丹.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6.[3] 姜尔岚,吴成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5(256-257)

[4] 宋洪霞.大学生创业的个案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 吴吉义,柯丽敏.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与趋势[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4)

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综述 第6篇

关键词:企业绩效;管理决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9-2

0 引言

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是当今世界企业界的一个重要命题,不仅是学术界理论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政府政策制定者、行政部门调控者、企业经营者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普遍关注。目前,国外对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最活跃的三个领域分别是管理决策与企业绩效、知识和企业绩效研究、战略性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研究等。企业绩效研究已从传统资源基础理论方面向高绩效工作系统方面转移,向更加注重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等发展,但国内关于企业绩效的研究中较多地运用中介和调解变量、较少涉及管理决策、围绕知识与企业绩效研究较为纷杂。本文着重就国内外在企业绩效影响因素、方法的研究情况和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评述。

1 国外研究评述

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1 资源基础理论

Jay Barney认为那些具有价值、稀有、难以复制、不可替代特性的公司资源,可以保证公司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这些资源和能力被认为是公司所拥有的有形/无形资产;其中包括管理人员的管理才能,其组织流程和日常活动,和公司所掌握的信息及知识。该文是对1999-2001年内的学者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讨论了资源基础观点如何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在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和金融学、企业家精神、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领域。创新的补充了资源基础理论在资源动态能力和知识、企业管理、管理收购和财政风险投资、制度环境方面的应用,并且对它的方法论也提出了新的思路。

1.2 管理决策与企业绩效

管理决策与绩效模式下的企业绩效以资源基础论为基础,以一种研究管理能力的围观分析方法,管理决策过程是否(以及如何)导致资源的不均匀分布以及随后的绩效差异。这个问题尝试去扩展资源型文献,其重点是研究决策过程对那些容易获得的均匀分布的最初资源的作用,而不是在资源基础观点下的传统假设。为了探究这一论题,采用行为仿真实验来区分决策过程的两个阶段:在拥有同质资源的动态复杂和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的资源识别和资源开发,最后通过高端和工商管理硕士进行的重复模拟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公司效能绩效差别迥异,创新的将管理决策和企业绩效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研究。

1.3 高绩效工作系统与企业绩效

在发展组织中高绩效工作系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一文中,绩效工作系统的利用率与销售额的增长和创新有很大的关系,然而,员工自愿离职率的假设的调节作用并没有被证实。该文创新之处在于当发展中的企业继续寻求使他们自己不同的独一无二的资源集时,企业内部的就业模式和实践需要被认真考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知识范围的边缘部分,尽管只有少數的公司中拥有正式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他们仍然能够从提高个人企业绩效的实践中受益;在国外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理论回顾、分析与展望中,通过对国外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的回顾,总结了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的代表观点、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的构成维度、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的结果变量、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对组织资本的影响、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对组织能力的影响、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与企业绩效,总结了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的研究展望。

1.4 知识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在知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创新活动之间的调停者这篇文章中,作者验证了有价值知识与创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独特知识水平与创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的价值是正相关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的独特性是正相关的,协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的独立性是正相关的等关系。在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践,人际关系、内部知识转移研究——基于一个社会网络的视角这篇文章中发现,工作设计以及训练和发展人力资源,可以塑造结构关系。同时,在企业的社会网络中,也表现出了塑造情感和认知关系的潜力,而工作设计、训练和发展HR实务在内部知识转移方面的影响主要由人际关系引起。并证明了激励与动机的HR实务对内部知识转移有着直接的影响。

2 国内研究评述

国内较成熟的研究主要是高绩效工作系统与企业绩效。程德俊和赵曙明(2006)发现高参与工作系统通过人力资源专用性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环境动态性对高参与工作系统和企业绩效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刘善仕和刘婷婷等(2007)研究结果显示探讨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找到适合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探讨创新能力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组织绩效的中介效果。程德俊和王蓓蓓(2011)研究发现高绩效工作系统通过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同时2种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受到分配公平感的调节作用。王辉和吴荣斌等(2012)以组织知识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包含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及知识创新三项要素的理论模型,综合理论研究成果,从提升科研机构知识创新绩效的角度,对目前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内容结构、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杜旌和李难难(2014)研究显示高绩效工作系统能显著促进员工幸福感(提升工作活力、降低情绪耗竭),员工自我效能在该作用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高绩效工作系统不仅能提高员工工作产出,还能通过培养员工获取幸福的能力,来提升员工的幸福感。金昕和陈松(2014)发现企业采用人际网络构建的知识管理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概念构想活动显著正向影响最大;基于业务流程融合和知识内容积累的方式对研发生产活动表现出显著贡献;采用人际网络构建和核心能力培育对验证上市活动相对有效。陈万思和丁珏(2014)研究显示高绩效工作系统不但有助于形成关心员工的氛围、还能提高员工积极态度,并且关心员工氛围在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工作满意度间起中介作用,进一步证实了产业特征(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在该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3 结语

国内对企业绩效的研究可以发现,在高绩效工作系统对员工的影响方面,跟国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都显示出了高绩效工作系统对员工的满意度、员工的幸福感、员工信任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国内文献有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中介和调解变量的很多,同时结合中国产业问题,环境问题,都当成中介或调节作用。国外对管理决策和企业绩效进行了研究,国内目前几乎没有特别相关的研究。在知识和企业绩效方面,国内的研究是比较杂,各种知识分享,创新知识等等。

参 考 文 献

[1] 程德俊,赵曙明.高参与工作系统与企业绩效:人力资本专用性和环境动态性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3):

86-93.

[2] 刘善仕,刘婷婷,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创新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7(4):764-771.

[3] 程德俊,王蓓蓓.高绩效工作系统、人际信任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分配公平的调节作用[J].管理学报,2011

(5):727-733.

[4] 王辉,吴荣斌.基于知识学习视角的科研机构知识创新绩效差异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9):98-105.

[5] 苏屹,李柏洲.基于随机前沿的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分析[J].系统工程学报,2013(1):125-132.

[6] 杜旌和李难难等.基于自我效能中介作用的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幸福感研究[J].管理学报,2014(2):215-

243.

[7] 金昕,陈松.企业知识管理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预测,2014(3):15-33.

汉语句法分析的综述 第7篇

一、概述

句法分析是在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常见的句法分析应用有:计算机的翻译、文字的注释、一对一的问答系统、信息的自然摘录以及自动搜索等。如果对句法分析这一词不了解,那么一定知道文法分析,这是该定义不同的两个说法。句法分析说白了就是在一定规则的语法中,进行句子以及句法单位的自动识别,并按照规定输出识别。

常见的汉语理解是分几个步骤的,一般都会包含待翻译文章的输入、文章词句的切分、词语属性分析标注、生成目的标注等。长期以来句法的分析都是各个国家所研究的课题,也是公认的一个难题。句法分析的机器理念出自于20世纪的50年代,大概是在60年代时有了相应的成果。

二、句法分析的难点

(一)语句歧义。

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词都有多种意思,即便是一个很简单的语句,都有可能有很多种的结果,所以句子语法的分析非常重要。

(二)汉语的搜索量太大。

语法的分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一般完成一个语法的分析需要很多的数据支持,根据不同的语句长度也会有不同的数据要求。

三、句法的机构浅析

不同的汉语句法结构,会有不同的句法计算方式,所以先要了解句法的机构。短语结构语法和依存关系语法是现在常见的两种语法关系,当然还有其他的句法体系,在此只做简单的介绍,并不展开分析。

短语结构语法拥有不同的层级,他们之间都是阐述了语法、语言和自动机之间的关系。短语结构语法呈现一个树分类关系,句法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转换分析。每一个词的转换都是需要按照设定的树值规则进行目的性的转换。

依存语法(从属关系语法),该项理论的提出是由法国的语言家———思尼耶尔提出的,在思尼耶尔提出的概念中,依存的语法句式结构表示的一个依存的关系,并不是一个句法树。每一个依存都是由句子中的支配词和从属词构成,没有规定每一个语句的定义,也没有明确的规则来对依存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确定标记。依存语法相较于短语结构更加的自由,所以其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青睐,发展也较为迅速。

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种句法体系外,国内外都开展了对句法分析的研究。不论是国外的美国链语法、范畴语法等,还是国内的HNC理论都是目前行业内常用的语法,只是由于设定区域的不同,所以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国外的两种语法体系是由美国的CMU计算机学院提出的,国内的HNC理论则是由黄曾阳教授提出的。

四、自动句法分析的方法

计算机的句法分析系统自提出建议以来,已经拥有了50年的历史的,有关自动的句法分析也更新换代了很多,本文讲述的是有关目前国内外常见的三类分析方式,他们分别是:基于概率统计的方式、浅层句式分析的方式以及基于基础规则的方式

(一)早期的句式分析方式

在汉语句式分析的早期发展阶段基本是依靠基于基础规则的方式来进行的,基于基础规则采用的是无歧义的规则形式以及解释歧义的行为特征。其是以汉语的语言学为基础理论,并通过此计算法来强调语言学家对语言的现象认识的过程。

早期的句式分析基于基础规则的方法,在进行操作时需要的规则较多,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步骤较为繁琐,并不智能化。并且它的获取是完全依靠知识工程师的经验,具有相对绝对性,并不能保证工程师的句式分析完全符合规则。另外基于基础规则的句式分析方式的开发成本也比较的大,在应用过程中的效率利用率较低。

(二)90年代句式计算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语言资料库的计算方式也逐步的进行更新,基于基础规则的句式计算也逐渐的开始被新型的计算方式所替代———基于统计的方法。相比较早期的句式分析,这一类的句式分析更加的便捷,计算方式也比较简易。基于统计的方法是在打规模的语句资料库中获取准确的记过。在统计句式的模型中,形式简洁明朗、参数空间利用率高,工作分析的效率也较之前的有很多的提高。但是在对文章中的上下文分析上,基于统计的句式分析方法还是存在着不足。所以还需要在这基础上,针对性的增加结构信息的概率模型以及基于历史的模型等等。

(三)目前常用的句法分析方式

在有了基于统计和基于基础规则的方式后,又推出了浅层句法的分析。浅层句法的分析师将任务进行分类,一般是由两个子任务构成的,分别是句块的识别以及句块之间的依附关系。通过解决这两个子问题,然后再进行问题的合并。从而完成目的性的句法分析任务。

浅层句法的分析是在基于基础规则以及基于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新,并通过简化句式的步骤,进行句法分析的优化工作。

五、总结

目前汉语句法分析是中文信息处理的重要领域部分,早在1947年就已经有句法分析系统问世,尽管这一系统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但对句法分析的脚步却从未有过停止。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专家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些符合现代的句法分析的方式。句法分析的难点是在句子的歧义以及汉语的搜索量太大,针对这样的难点分析,得出了目前常用的两种汉语句式分析的方式,分别是短语结构语法和依存语法(从属关系语法)。当然在汉语句法分析领域目前还有很多的不足,相信随着国内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这一类的技术也会得到腾飞的发展,我们也拭目以待以后更多人机对话和智能搜索情报的功能出现,以此来便捷我们的生活。

摘要:句法分析是研究自然语言处理时的基础问题,了解句法的概念和研究方式,对深入句法分析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根据不同的语境分析,同一个句子都会产生不同的含义。早在1947年就已经有句法分析系统问世,尽管这一系统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但对句法分析的脚步却从未有过停止。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现象提点,提出讨论议题。并通过分析概念,解释现状,解决问题的几个步骤对汉语的句法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希望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帮助这一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汉语句法,计算机分析,应用,综述

参考文献

[1]郑伟发.汉语句法分析研究综述[J].信息技术,2012,07:72-74+78.

主成分分析方法综述 第8篇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PCA模型,特征提取,图像处理

1引言(Introduction)

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主成分分析,是一种数据分析的技术,主要思想是将高维数据投影到较低维空间,提取多元事物的主要因素,揭示其本质特征。主成分分析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经常和分类、聚类,以及与其他方法连用进行数据处理。它可以高效地找出数据中的主要部分,将原有的复杂数据降维,去除整个数据中的噪音和冗余。

PCA是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多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1]。它是一种最小均方意义上的最优变换,目的是去除输入随机向量之间的相关性,突出原始数据中的隐含特性[2]。PCA方法的优势在于数据压缩以及对多维数据进行降维,它操作简单,且没有参数限制,可以方便的应用于各个场合。它经常被用于人脸识别和图像压缩、特征提取等领域,是在高维数据中寻找模式的一种技术[3]。

2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2.1主成分分析方法的目标

由于原始数据的变量基数比较复杂,难以描述其特征,主成分分析提出了一种简单解决问题的思想,从事物的主要方面进行重点分析。该方法认为某个事物的特征集中在几个主要变量上,只需要将这几个变量分离出来,对这几个变量进行重点分析,用它们的线性组合表示事物的主要特征。因此,主成分分析方法的目标就是寻找x(x<n)个新变量,用这x个变量反映事物的主要特征,实现对原始数据矩阵规模的压缩。这x个新变量就是“主成分”,用它们反映原来n个变量的特征,并且这x个变量之间是互不相关的。通过主成分分析实现数据维数的压缩,将多元数据特征在低维空间中反映出来[3]。

2.2 PCA模型

PCA是一种正交变换,利用二阶的统计信息进行计算。它强调数据之间的相似和不同,是一种在高维数据中寻找模式的技术[2]。对于原始数据,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变换来提取数据间的内在特征,其中一种方法就是通过线性变换去实现[4]。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

这里是一个变换值,可以把它当作基本的变换矩阵,通过此变换来提取原始数据的特征。令为表示环境的维随机向量。假设均值为零,即:

令表示为维单位向量,在其上投影。这个投影被定义为向量和的内积,表示为:

在上式中,需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2.3特征值求解

PCA特征根求解的步骤如下:

(1)将原始数据表示为m*n的矩阵。n为原始数据的个数,m为变量个数。

(2)计算原始数据的均值。

(3)用原始数据减去均值,得到矩阵X。

(4)对XXT进行特征根分解,求特征向量及其对应的特征值。

(5)选取最大的若干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求得的主成分。

PCA方法用线形代数可以描述为:寻找一组正交基组成的矩阵P,定义Y=PX,使得CY=MYYT是对角阵。P的行向量,就是数据X的主成分,也就是XXT的特征向量,矩阵CY对角线上第i个元素是数据X在方向Pi的方差[4]。

2.4主成分数量的选取

主成分是n个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每个主成分对应一个方差,该方差为协方差阵对应的特征值,各主成分特征值之和为1。将主成分按照其对应的方差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则最大的方差对应第一主成分,以此类推。

选择主成分的数量取决于保留部分的累积方差在总方差中所占的百分比。由于所有主成分的总方差值是确定的,前面变量的方差较大,则后面的变量方差就较小。只有前几个综合变量才称得上是主成分,后几个综合变量为次成分。一般情况下,可根据问题的实际需要,主观地确定一个百分比值,当前x项的方差之和大于此百分比值时,就可以决定保留前x个主成分,而忽略后面的次成分[5]。

3主成分分析的特点(Characteristic of PCA)

综上所述,主成分分析方法有很多优点,可将其归纳如下:

(1)在数据处理时,舍弃了一部分主成分,只取前几个方差较大的几个主成分来表示原始数据,可减少计算量。

(2)主成分之间是互不相关的,消除了原始数据之间的相关影响。在选取评价指标时,消除了指标之间的相关影响,因此更容易选择指标。而且实践证明指标之间相关程度越高,主成分分析效果越好。

(3)在综合评价函数中,主成分的权数为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反映了该主成分包含原始数据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比重,这样确定地权数比较客观、合理,克服了某些评价方法中人为确定权数的缺陷。

(4)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方法比较规范,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所得到的主成分实际含义模糊,没有原始数据的含义确切、清楚。

(2)主成分分析方法只考虑了数据的二阶统计量(自相关),这对于高斯分布是足够的,但对于非高斯分布,由于高级统计量中含有附加的信息,因此PCA对其表示不够充分。

PCA方法算法比较简单,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都集中在PCA和其它方法如LDA、K-means方法、核函数、SVM、粗糙集、专家模型、GMM等方法相结合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主成分分析的应用(Application of PCA)

主成分分析主要应用是评价排序、特征提取、图像处理、图像分类、模式识别、图像压缩等方面。下面将综述PCA的主要应用范例。

(1)评价排序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要对事物进行评价和排序,但事物本身往往是由多元数据构成,且数据之间具有某些内在的联系。使用PCA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去除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又减少了工作量。在文献[6]中,作者介绍了一种基于PCA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消除了文中所确定的16个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将原来的16个指标简化为5个主成分,对这5个主成分的载荷进行分析,进而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实验结果证明,主成分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实际资料反映的情况相符,详细内容见参考文献[6]。

现在,越来越多的基于PCA的评价方法正不断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文化符号归因分析、软件质量评价、性能评估、可持续发展评价、城市交通拥挤评价、风险评价等。这些方法中,PCA都被用于降低维数并去除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层次权重如何分配是此类问题的研究重点。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PCA在该领域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2)特征提取

在特征提取领域应用最为广泛、提取特征效果较好的就是PCA方法。该方法提取了事物的主要特征元素,同时达到了降维的目的,简化了复杂模型。在文献[7]中,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重组合特征提取算法(PCA-CFEA)的文本分类方法,首先用正交变换将文本空间降维,再通过多重组合特征提取算法在降维后的特征空间快速提取代表性强的特征项,过滤掉那些代表性弱的特征项,随后使用SVM分类器对文本进行分类,详细内容见参考文献[7]。

使用PCA进行特征提取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很多基于PCA的特征提方法仅提取了事物的某些特征,根据提取的特征对事物进行检索和分类,则是该领域的应用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3)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是PCA的一个重要应用。由于高维数据对模式识别是不利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降维。以人脸识别为例,数据源是M幅不同的人脸图像,可使用PCA方法提取出人脸的内部结构特征,即所谓“模式”[8]。当有新的图像需要识别,只需要在主成分空间对该图像进行分析,就可得到新图像与原人脸图像集的相似度差异,从而实现人脸识别。在文献[8]中,作者提出一种方法,将PCA和LDA方法相结合进行性别鉴别。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和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快捷交易、快捷支付,而这都有赖于身份认证,比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在此应用领域,PCA因为其降维的特点,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同一人脸会因为光照、表情和姿态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克服光照的影响以及由于表情和姿态不同造成的差异,是该类方法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4)图像处理

PCA在图像边缘检测、图像融合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在文献[9]中,作者提出一种基于多专家的PCA边缘检测模型,该方法将一个边缘检测法视为一个专家,首先采用Sobel算子、Canny算子等五种算子建立统计模型,然后利用PCA方法对五个专家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利用提出的多个专家的检测模型融合多个专家的检测信息,得到综合的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获得很好的边缘检测结果,详细内容见参考文献[9]。在文献[10]中,作者提出一种基于PCA和总方差模型的图像融合框架,首先用PCA对源图像处理,根据提取的前几个主成分重建图像,再经下采样过程得到近似图像,然后通过上采样得到细节图像,最后将近似图像和各个细节图像累加,完成图像重构,将该框架纳入总方差模型后形成一种新的框架。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融合效果,还可去噪,而且能够保持全色图像和多光谱图像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详细内容见参考文献[10]。

PCA是图像处理领域中很有研究价值的成果之一。由于PCA具有降维的特性,而图像本身又是多维数据,因此PCA在图像处理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鉴于PCA本身的局限性,在这些应用中,需要将PCA和其他的方法相互结合。

(5)图像分类

图像的颜色使图像的主要特征之一。我们曾采用PCA和LDA进行了对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分类,首先获得图像的PCA颜色特征子空间,计算图像的LDA颜色特征子空间,将PCA算法和LDA算法的特征空间相融合,将原始卫星图像投影到PCA-LDA算法的融合颜色特征空间中,进行图像分类。该方法去除了图像的R、G、B间的相关性,去掉了原始图像中大量冗余信息,改善了光照敏感性,在该方法中了采用基于区域分类的空间一致性原则来合并空间信息。实验表明,该方法能高效的描述卫星图像的颜色特征,分类准确度高,详细内容见参考文献[11]。在文献[12]中,作者提出一种基于PCA和GMM的图像分类算法。

图像分类会使用分类器,通常使用的分类器有Euclid Distance法、Maximum Likelihood法和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前两个属于监督分类法,后者属于非监督分类法,是一种动态聚类方法算法。如何选取合适的分类器,并在分类算法中结合图像的其他信息比如的纹理信息来提高分类效果,对图像分类方法深入研究近一步提出基于图像特征的图像检索方法,是基于PCA的图像分类算法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6)图像压缩

PCA的另一个广泛应用是图像压缩。假设有20幅图像,使用PCA方法处理该图像集,将得到20个特征向量,提取其中15个主成分。使用这15个特征向量进行图像复原变换,就得到一个只有15维的数据。数据维数从原来的20降到了15,图像压缩了四分之一。该方法是一种有损压缩,但保持了原始图像中最“重要”的信息,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5]。

6结论(Conclusion)

主成分分析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经常和分类、聚类算法及与其他方法连用进行数据处理。其最大优势就是对原有数据进行简化,去除了噪音和冗余,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揭示隐藏在复杂数据背后的简单结构。当然PCA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得到更好的效果,需要对PCA进一步深入研究,结合其他算法对PCA进行改进。相信随着PCA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该方法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M.P.Dubuisson-Jolly&A.Gupta.Color and Texture Fusion:Application to Image Segmentation and GIS Updating[J].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2012(18):823-831.

[2]Kwitt.R.Meerwald&Uhl.A.Lightweight detection of additive watermarking in the DWT domain[J].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2013(2):474-484.

[3]Luo.M&Bors.A.G.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spectral coefficients for mesh watermarking[J].Signal Processing,2011(9):625-634.

[4]鲁晨.主元分析(PCA)理论分析及应用[J].图像处理学报,2007(8):38-41.

[5]高琪.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学报,2011(3):98-100.

[6]李宏明.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J].台州学院学报,2010,32(3):77-80.

[7]李建林.一种基于PCA的组合特性提取文本分类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8):2399-2401.

[8]何国辉,甘俊英.PCA-LDA算法在性别鉴别中的作用[J].计算机工程,2006,32(19):208-210.

[9]李建军,韦志辉,张正军.多专家的PCA边缘检测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44(12):92-95.

[10]潘瑜,等.基于PCA和总方差模型的图像融合框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1,23(7):1200-1210.

[11]赵蔷,等.一种基于PCA-LDA的卫星遥感图像的分类方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30(2):198-204.

金融创新机制综述与分析 第9篇

一、金融创新

“创新”一词由来已久, 早在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出版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 经济学领域的“创新”就被提出, 其含义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原材料来源创新以及生产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创新五种方式。

金融创新的行为早于金融创新概念。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使金融创新第一次大张旗鼓地进入世界人民的视野, “金融创新”一词也开始在学术界出现乃至风靡。但尽管如此, 对于“金融创新”的定义, 众说纷纭, 国内外理论界至今仍没有定论。

Miller (1986) 利用现代统计学的方法解释了“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含义。在现代统计学中, 时间序列分析者把任何一系列的价值变化分为两种, 一种是可预测的变化, 即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信息对之进行推断;另一种为不可预测的, 原著中称之为“surprise”, 在中文版里被翻译为“异常值”。米勒认为, 创新就是一种“异常值”的出现, 而“金融创新”代表了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改革中出现的“异常值”, 但是尽管它无法预料, 却也并非偶然出现。厉以宁和陈岱孙 (1991) 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内新的生产函数的创建, 是为获取盈利而进行的市场改革, 是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 他包含了金融市场中出现的新的支付制度, 新的金融工具、新的支付结算方式、新的金融制度、新的融资方式, 新的金融市场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等内容, 也是就金融市场中出现的所有的新事物。”

总的来说, 国外学者倾向于从微观范畴看待金融创新, 将其视为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创新;而国内学术界对金融创新的理解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范畴, 且大多数学者更为认可以厉以宁和陈岱孙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宏观概念, 把它放到大金融的范畴去理解, 其实质即将熊皮特对“创新”一词的定义衍生到金融领域, 认为金融创新代表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金融制度的创新与推广。

二、金融创新机制

至今, 国内外学者完整论述金融创新机制的研究仍然较少。在已有研究中, 金融创新机制理论从金融创新发展的进程出发分为金融创新形成机制与金融创新扩散机制两部分。其中, 金融创新形成机制“主要探讨金融创新活动的主要构成因素、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金融创新扩散机制是指金融创新的成果扩散到其他金融主体, 带动其他金融主体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

结合金融创新理论的分析和金融创新的历史经验总结, 笔者认为, 金融创新机制不仅包含金融创新形成机制和金融创新扩散机制, 并且还应是包含金融创新形成和金融创新扩散的循环机制.

(一) 金融创新形成机制

金融创新形成机制可视为金融活动处当环境状况发生改变, 产生了对金融创新的激励, 通过研究人员、金融从业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士的研究, 最后生成金融创新的整个过程。简单来说, 从金融创新从无到有的演进进程来看可以分为两步, 第一步为激励金融创新, 第二步为金融创新的研发与生成。

对于金融创新的激励因素, (1) Miller (1986) 通过对1965-1985年金融创新的归纳分析, 将政府各方面的管制与税收政策的变化视为成功的金融创新的动力, 有同样想法的还有Kane (1984) 等; (2) Philip和Nidal (1999) 认为技术和竞争是影响金融创新产生的重要因素; (3) Silber认为金融中介为了规避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创造了新的金融产品等。

关于金融创新的研发生成, Desai和Low (1987) 基于定位理论的基础提出了金融创新的特征需求理论并且指出金融创新是不完全市场中的组合与分解过程。Ohashi (1995) 使用期货合约创新模型, 指出期货合约的创新数量与投资者拥有的信息状况紧密相关, 且信息越对称, 期货合约创新就很活跃, 而投资者拥有的信息越少, 创新的合约数量就会越受到限制。

(二) 金融创新的扩散机制

1、金融创新机制分析。金融创新的扩散过程即除金融创新源以外的企业采纳金融创新的过程和企业采纳金融创新后产生的结果。金融创新的扩散是金融创新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分析金融创新的扩散机制, 必须要分清有效金融与无效金融。根据Miller的理论, 有些金融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重要创新”, 即“有效金融创新”, 而“有些”一词也就意味着, 金融创新中也存在部分是非有效的或暂时无效的。Mason (2008) , 他将金融创新分为名义创新和实际创新, 认为名义创新仅能带来资金的周转, 而实际创新才会带来金融产品与市场多样化、促进市场竞争或资本深化这样的好处。Litan (2011) 也认为金融创新可以分为“好的”和“坏的”。

综上所述, 根据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差异, 无效的金融创新从理论上可以分为三种: (1) 金融创新活动对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即Litan所指的“坏的”金融创新; (2) 金融创新活动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作用是中性的, 即没有任何作用。这一状况已有的研究没有得出这种结论, 暂时只有理论上存在的可能性; (3) 金融创新活动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但是资源并没有实现最佳配置, 仍有优化资源配置的空间, 即Mason提到的名义创新。所以, 对于学术界在金融创新机制研究中提及的“金融创新”实际上并非包含所有金融创新活动, 而是指一个地区、国家甚至世界金融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重要创新”, 即实现了资源有效配置的金融创新, 故金融创新机制更为准确地来讲是有效金融创新机制。

那么当企业在采纳金融创新时, 有时可能并非直接采纳——如果企业采纳金融创新后, 这种金融创新仍然是有效的, 那么企业会选择直接采纳;如果企业采纳金融创新后, 由于包括政治环境、文化环境、金融黄等环境因素的差异, 导致原本有效的金融创新变为无效, 那么金融创新可以通过调整转化为有效的金融创新, 再被企业采纳——这个过程可被看做金融创新扩散机制中的调整机制。

金融创新的调整按照调整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金融创新活动本身的调整和金融创新环境的调整。金融创新活动本身的调整表示通过改变金融创新活动部分属性, 使得企业采纳金融创新后, 该金融创新仍旧是有效的。金融创新环境的调整通常是指通过政府通过调整金融创新活动所处的环境状况, 使得企业在采纳金融创新后, 该金融创新是有效的的。这一调整经常发生在金融创新的跨国扩散。

2、金融创新扩散机制综述。有关企业对金融创新采纳的研究, Molyneux和Shamroukh (1996) 使用非一致影响模型就垃圾债券和票据发行便利的采纳问题进行分析, 发现在不同金融产品创新扩散过程其采纳状况也不相同:由于银行若采纳金融创新, 易对到已开展的业务发生威胁, 从而面临很多的竞争和制度压力, 故票据发行便利更易受到内部采纳, 而垃圾债券更易受到外部采纳。Akhavein, Frame和White (2001) 对95家大型银行机构就小额商业贷款资信评级法这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金融创新工具在1997年6月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 并采用hazard和tobit模型进行分析, 两种模型均显示较大的银行机构更显容易进行金融创新活动, 其中tobit模型结果还显示出较少子银行、较多分行的金融机构更容易采纳金融创新测成果。

王仁祥、喻平 (2002) 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金融创新扩散进行分析, 建立了金融创新扩散体系并提出金融创新在国际间扩散的模式。王建琼、孟令术 (2011) 使用1747年1月到2009年1月美国商业银行相关数据研究美国商业银行金融扩散的最佳曲线和增长拐点, 并且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探索了金融扩散与经济增长, 得出结论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不仅有促进作用, 同时不同阶段其效果并不不同, 其中, 金融创新扩散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三) 新一轮金融创新形成——循环

金融创新活动一经创新和扩散之后并非保持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 投资者财富状况、科技水平、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可能发生巨大变化, 原本有效的金融创新产生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改进空间, 为了适应金融创新活动所在环境, 保证经济秩序稳定, 经济总量可持续增长, 激励无效的金融创新活动需要进行再调整, 这个过程可以看做金融创新活动的再形成或者再创新。金融创新机制又回到了金融创新的金融活动的形成机制, 新一轮金融创新的形成可以有这些状况: (1) 金融创新活动标的物的创新。20世纪70年代前, 美国期货市场交易仅限于农产品期货, 品种十分单一。1971年开始, 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 为规避汇率和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外汇期货、利率机会相应而生。 (2) 金融活动交易方式的调整。比如随着技术的创新, 金融交易的计算机的发明使用与普及改变了仅仅只有柜台交易的传统交易方式。 (3) 金融创新活动所在领域的创新, 比如备受关注的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以及 (4) 金融创新环境的调整等等。

新一轮金融创新活动形成之后, 它还将要迎来金融创新的扩散还有再再创新。金融创新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岱孙, 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1

页岩的地震属性分析综述 第10篇

页岩研究为地球物理分析的运用提供了独特的机会。页岩比泥岩更为复杂。事实上, 页岩相对于常规储层来说, 垂直方向上更具有多样性和更多的空间变化。一个页岩油气发育的有利区, 是富含总有机碳 (高含量TOC) 和一定有效储层厚度的页岩层, 并且容易碎裂, 具有一定脆性和复杂性的储层, 这样的岩体能够保持开放式裂缝或者使压裂支撑剂进入岩体来保持裂缝的张开。

近来, 地震勘探方法可以解决许多与页岩勘探和生产有关系的独特的问题;这些方面将会被一些商业经营者利用[1,2]。

1 岩石力学评价

高质量的三维地震勘探常常用来评价储层物性和岩石力学特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叠后反演和校正由此产生的地震波阻抗估算测量波阻抗和其他岩石力学性质, 这些岩石力学性质可能是岩性或者孔隙度。一个常用的应用是识别高阻抗碳酸盐岩或者识别可能是水力压裂障碍的砂岩段, 或者在潜水区域里, 砂岩段可能会比正常的阻抗响应低。这个区域能够指示孔隙度和水侵量的似然性。

常规AVO方法可以用来评估岩性和岩石的力学性质[1]。储层“甜点”区是容易断裂和具有最大复杂性的页岩层段, 从而暴露更多的岩石表面积来连通诱导裂缝。

Grigg (2001) 表明对于Barnett页岩水力压裂的主要力学性质是“脆性”[3]。他展示了在杨氏模量和泊松比之间的线性经验关系。脆性最强的岩石有比较高的杨氏模量和低的泊松比。在这方面进行拓展, Goodway et al. (2010) 描述了这些地表地震派生属性怎样用来估计岩性和研究哪些岩石更具有脆性 (容易断裂) , 哪些岩石更具有韧性 (难以断裂) [1]。

通常, 这些估计是利用叠前地震反演联合井约束进行校正。叠前反演技术最新的一项应用叫做联合反演, 该方法是叠前P波阻抗和S波阻抗联合反演, 可同时得到P波阻抗、S波阻抗和密度三个数据体。从这些岩石性质估算其他参数, 这样得到的参数可能比用 (线性化) 或者和其他学科 (工程师) 进行交流导出的参数更容易, 比如Lambda-Rho、Mu-Rho (拉梅参数λ、μ和密度ρ) 、杨氏模量和泊松比。

2 裂缝检测

天然裂缝的存在 (无论是张开的还是填充的) 对页岩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它们可以为烃 (裂缝渗透率) 提供必要的运移通道。通常天然裂缝系统相当复杂并且里面被方解石充填, 与Barnett页岩一样。被充填的裂缝有比周围页岩更低的拉伸强度并且比原岩更容易断裂。了解裂缝方位 (张开和闭合) 和裂缝密度有助于为储层设计最优完井和模拟方法。裂缝性储层里有液体填充张开的裂缝或者气体填充裂缝, 地震波在这些裂缝中传播时, 纵波或横波垂直裂缝传播比平行裂缝传播经过的路径总体硬度小。对于横波来说, 另外需要知道的是偏振与裂缝方向之间的关系。当横波的偏振 (质点运动) 垂直于裂缝时, 波的传播速度会变慢。当横波的偏振平行于裂缝方向时, 波速将以未破裂岩石的横波速度传播。

裂缝方位就是最大的P波阻抗或最大的S波阻抗的方位。当波平行于裂缝传播时, 将会以较快的速度通过较硬无裂缝的岩石, 并且其在传播时不易衰减, 所以实质上绕过了裂缝。当波垂直于裂缝传播时将不能绕过较小硬度的裂缝区域, 而且将以较慢的速度传播。不同的方位速度和衰减与密度或裂缝空间成正比, 并且在裂缝填充满物质时的速度相对缓慢。在HTI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 平行于裂缝传播的速度比垂直于裂缝传播的速度要快[4]。

Lynn (2004) 也提出使用振幅随方位变化技术 (AVA) 来研究方位Q值 (Q值衰减) 或方位频率差异, 因为它们与均匀投射在裂缝上的波前散射或流经连通性裂缝孔隙度的流体有关[4]。她提出另一个方位Q值或相位可能是定向排列裂隙介质的散射效应的原因。平行于裂缝传播时散射较少, 而垂直于裂缝传播时散射较多, 取决于地震波长与裂缝空间尺度的关系。

通常, 尽管有较高的成本和较多时间的要求, 但横波资料为裂缝特征研究提供独特的机会。垂直定向排列的裂缝会引起横波分裂。横波会分裂成一个快分量横波和一个慢分量横波。快分量横波被极化后平行于岩石较硬的方向, 而慢分量横波被极化后垂直于快分量横波。假设一组单一的定向排列裂隙集, 则快分量横波的方向指示裂缝方向。

图1显示的是在方位速度响应上无裂缝, 一组和两组裂缝的效果。在无裂缝的介质中, 各个方向上都会有速度相等的各向同性响应。一组垂直定向排列的裂缝会引起快速度方向的各向异性响应, 它与固体岩石和其他方向的慢速度相等, 这个慢速度与密度和/或充满物质的裂缝有关。第三个例子是两个正交裂缝组。在此产生的响应与各向同性的情况是相似的, 但是速度值较小, 因为波不再仅通过固体岩石传播。

3 结论

我们已经讨论了当今的地面地震方法如何提供信息来帮助优化页岩储层中的钻井, 完井和井的增产。常规三维地震方法能提供储层上的信息, 例如构造、地层、厚度、钻井事故预测和完井事故预测。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地震反演和校正能在在岩性、孔隙度、叠前反演、岩石脆性和强度提供信息。但优化页岩发展的关键是现场压裂和地应力的知识和贯穿整个开发区域的它们是怎么变化的。因此, 评估地面地震特性的这些方法是非常需要的。

描述了几个方法, 更为先进的方法需要专业的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再加上地震分析和解释新方法。页岩研究的突猛发展为这些地震方法的发展提供了主要动力, 我们希望它们的使用和改进会继续发展, 因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也越来越重要, 并且有一点需要提到的是现在此区域的研究前景广阔, 如通过方位Q值分析进一步研究裂缝特征和应力特征、方位频率和地震成像技术。要明白天然和诱导裂缝网络是在这些资源层中优化发展的基础。

我们最终目的之一应该是这些技术的发展, 比如说, 成像显示储层中的诱导裂缝和监测这些张开的裂缝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这是一个时移地震技术, 它可以通过必要的分辨率和灵敏度使张开的增产裂缝网络具有特征。更多的东西需要去学, 去做来带动我们起步较晚的地震方法 (微地震) 。

摘要:在最近几年里, 非常规页岩气和页岩油勘探已经进入公众的视线里, 引起大家的注意。这些新的成藏是地球物理学许多新发展的催化剂, 尤其是新地震属性的应用。近来, 三维地震数据和地震属性技术已经在断层、裂缝方位和密度、储层富集带, 可能的水力压裂障碍, 孔隙压力, 岩石力学以及增产的有效性和优化提供信息。下面介绍的是从三维地面地震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这些信息是怎样影响非常规页岩发展的。

关键词:页岩,地震属性,局部应力

参考文献

[1]Goodway, W., J.Varsek, and C.Abaco, 2010, Seismic petrophysics and isotropic-anisotropic AVO methods for unconventional gas exploration:The Leading Edge, v.29, p.1500-1508.

[2]Rich, J.P., and M.Ammerman, 2010, Unconventional geophysics for unconventional plays:SPE 131779, Presented at the2010 SPE Unconventional Gas Conference held in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USA, 23-25 Feb.

[3]Grigg, M., 2004, Emphasis on mineralogy and basin stress for shale gas exploration:SPE meeting on Gas Shale Technology Exchange.

[4]Lynn, H.B., 2004, The winds of change:Anisotropic rockstheir preferred direction of fluid flow and their associated seismic signatures-Part 2:The Leading Edge, v.23, p.220-236.

[5]刘振武, 撒利明, 杨晓, 等.页岩气勘探开发对地球物理技术的需求[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 (5) :810-818.

国际经济环境分析专家座谈会综述 第11篇

一、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总体有利

今年一季度,世界经济形势明显好于预期,世界经济仍处于相对较好的发展时期,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持续强劲

各方面对全年世界经济的前景更趋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2006年春季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可达4.9%,比2005年秋季报告的预测值调高了0.6个百分点,高于2005年4.3%的实际增长率。从2001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算起,到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连续4年超过4%,这是自1971年以来的首次。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美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今年一季度增长速度折年率达到5.3%,远高于去年第四季度的1.7%。IMF将200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调高了0.1个百分点,达到3.3%。欧元区经济前景逐步趋好,一季度GDP比上季度增长0.6%,增幅比上季度提高了0.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0%。IMF将欧元区全年经济增长率由1.8%上调至2%。日本经济持续转好,截至今年4月份,经济复苏已长达51个月,是战后第二长的景气持续时间。IMF将全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由2%调高到2.8%。亚洲、拉美和转轨国家等地区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格局。虽然受到油价高涨和企业投资增速下降的影响,亚洲地区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然保持较高水平。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06年亚洲地区经济增长率为7.2%。拉美地区经济增长与世界经济保持同步,转轨国家经济略高于2005年6%的水平。

(二)其他宏观经济指标继续向好

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胀相对温和,预计2006年全球消费价格上涨2.6%,比2005年回落0.1个百分点,通货膨胀风险处于可控状态。二是贸易与投资活跃。据世界贸易组织报告,2005年全球货物贸易额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达到10.12万亿美元,增长6%。据世界银行预测,2006年世界贸易总量将增长8.4%,比2005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保持回升势头。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约89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今年走势仍然稳健向好。三是就业形势改善。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在这方面尤为突出。美国失业率已由2003年6月的6.3%逐步下降到目前的4.7-4.8%的水平;欧元区失业率2006年3月份达到4年来的低点,已接近1998年欧元区成立以来7.8%的最低水平;日本的求人倍率已从2004年的0.56提升至目前的1.04,失业率从5.6%下降到4.1%。四是金融市场稳定。主要货币币值波动幅度不大,4月初1美元兑换0.8240欧元,兑换117.78日元,基本与去年底相当。全球股市持续上行。美国股市,道琼斯工业指数去年底为10717.5,今年3月22日最高达到11317.43,纳斯达克指数去年底为2205.32,今年3月30日最高达到2340.8;欧洲股市,金融时报指数去年底为5618.8,今年4月30日最高达到6024.3;日本股市,日经225股票指数去年底为16111.43,今年4月3日最高达到17333.31。

(三)世界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仍可持续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看,世界经济的两大“火车头”中国和美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表现明显好于预期。从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看,这一轮世界经济增长主要靠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两者都处于意愿积极、稳定增长的状态。以美国为例,今年一季度,约占GDP 三分之二的个人消费支出增长5.5%,大大高于去年第四季度的0.9%,为过去两年半来最快增速;企业非住宅固定资本投资增长13.1%,高于去年第四季度3.9%的增幅,为2004年第二季度以来最大增幅。日本的情况也是这样,前几年日本主要靠增加公共财政投资和扩大出口,是“CD”经济使然(“C”指中国,“D”指数码产品)。近两年日本经济复苏的增长方式发生了转型,主要靠国内消费与企业投资带动,基础更加牢固,也更具持久性。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供给因素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加速向有市场和成本优势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转移,使得全球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增强了世界经济内在的增长动力。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世界经济将继续呈扩张之势。IMF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7%。如果这样,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连续5年超过4%,这是前所未有的。

二、潜伏的风险压力正在加大

世界经济在持续向好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其中国际油价高位徘徊与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是油价问题。国际石油价格近三年来持续大幅上涨。布伦特、迪拜和西德克萨斯原油现货价格中间价的平均水平从2003年的每桶28.89美元上涨为2004年的37.76美元和2005年的53.35美元,涨幅分别为15.8%、37.6%和53.35%。今年以来,纽约和伦敦的原油期货价格都曾创下每桶75美元以上的新高,预示着今后一段时期国际石油价格仍将继续走高。IMF预测今年原油现货价格平均水平将涨至每桶61.25美元,涨幅为14.8%。

对于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影响,专家们有两个判断。一是尚未对世界经济构成严重的现实冲击。由于这一轮油价上涨主要是需求拉动的,与全球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势相匹配,这与上个世纪下半叶国际市场石油供应不足或中断所引发的油价暴涨有质的区别。同时,经过前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经济转型,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更多地靠科技创新推动,对能源消耗的需求明显减少,而且应对国际油价振荡的能力大大增强,美、日、德、法等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已相继建立健全。二是油价持续飙升所蕴藏的风险不容低估。高油价已经对美国、欧洲和亚洲等主要石油进口地区的生产成本和通货膨胀造成上涨压力,航空、交通运输等行业受到冲击。从我国来看,据有关国际组织测算,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续一年,我国通货膨胀将上升0.8个百分点。一旦高油价导致全球通货膨胀率上行,各国的货币政策将被迫进一步收紧,世界经济增长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此外,由于目前全球原油需求与供给处于十分脆弱的平衡状态,闲置产能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市场对原油供应安全高度敏感,一旦诸如伊朗核问题等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石油供应量大幅减少甚至暂时中断,国际油价有可能出现暴涨,这种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对世界经济造成的风险更大。

其次是失衡问题。全球经济发展失衡进一步加剧,直接体现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不断扩大。2005年达到8049亿美元,占GDP的6.4%,其中第四季度达到2249亿美元,占当季GDP的7%,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经常账户呈顺差扩大态势。IMF统计,2005年发达国家中日本和欧元区经常账户顺差分别为1531亿美元和237亿美元,其他发达国家顺差1131亿美元;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中东和独联体的经常账户顺差分别为1097、2176和1053亿美元。与经常账户失衡加剧相伴,全球储蓄失衡进一步严重。据IMF测算,美国储蓄率从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17.5%和16.1%下降到2004年的13.4%,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中东和独联体的储蓄率却大幅度上升。以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为例,1983—1990年平均储蓄率为25.7%,2004年上升到38.3%。IMF估算,2005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储蓄率将进一步升至40%左右。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带来的风险正在日益加大。一旦投资者因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的可持续性产生怀疑,势必会减少对美元资产的持有,以避免美元贬值所造成的损失,而流向美国资本的减少必将加速美元的贬值,从而引起国际汇率关系的剧烈变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给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造成重大冲击。同时,全球经济发展失衡进一步强化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而失衡问题调整不当和调整过急都有可能损害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中国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在各方高度关注的全球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中,中国贸易顺差问题始终是个焦点。中国贸易顺差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长期存在但去年以来异常突出。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对外贸易基本上都是赤字。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90—2005年的16年间,除1993年以外,有15年都是贸易盈余。特别是去年贸易顺差由过去每年的二、三百亿美元突增至1020.01亿美元。二是国别过于集中。按我国海关统计,在2005年我国全部货物贸易顺差中,对美贸易顺差达到1141.7亿美元,对欧洲贸易顺差为691.9亿美元,而对周边国家则是大额逆差。另按美国普查局统计,2005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2016亿美元,占美贸易逆差总额的26%。据欧洲央行公布的资料,2002—2005年欧元区对我国贸易逆差分别为319、391、518亿欧元。三是加工贸易是主要形式。2004、2005年加工贸易企业顺差分别为1064亿美元和1424亿美元,今年前三个月,全部贸易顺差为233.1亿美元,来自加工贸易的就达到364.7亿美元。四是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是主力军。2004、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顺差分别为141亿美元和567亿美元,其他非国有企业产生的顺差分别为408亿美元和735.8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非国有企业产生的贸易顺差分别达到160.9亿美元和148.2亿美元。五是沿海地区主导。在2005年全国1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广东、江苏、福建三省的顺差就达686亿美元,占三分之二以上;今年头两个月,这三个省的贸易顺差更是达到201.8亿美元,占到全国贸易顺差的86.6%。

鉴于上述五个特点,专家们有三个判断:一是中国的贸易顺差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和产业转移的结果,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在一定时期内应该是一种常态。二是人民币汇率调整难于改变产生贸易顺差的结构性问题,无助于解决中国贸易顺差问题。三是过高的贸易盈余不仅对外汇储备、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的实际资源提供给别人使用,造成对我不利的国际财富转移。同时,还会引发不必要的经济摩擦,甚至成为政治冲突的借口。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迫切需要妥善解决。

缓解我国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抑制出口,二是增加进口,三是扩大境外投资。专家们认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扩大出口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仍不能忽视,我们还不宜提倡“全面抑制出口”,关键是要大力推动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同时,用好规模已经较大的外汇储备,扩大进口和境外投资。为此,专家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第一,加快出口结构优化升级。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着力改善出口的质量、结构和效益。支持自主性高技术机电产品出口,提高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继续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分散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着力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加工贸易。

第二,用好现有的外汇储备。要坚持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积极扩大进口。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实施资源进口多元化战略,扩大境外能源、原材料供应渠道。不仅要增加高资源含量商品的进口,也应适当增加最终产品特别是国内市场销售的消费类商品进口。要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力度。以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为重点,加快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和保障体系,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统筹协调和风险管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和经营。

第三,进一步完善涉外经济体制。实施更加灵活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手段调节人民币汇率变化。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优化币种结构,建立外汇储备与资源储备相互转化的便捷渠道和有效方式。内外资企业税制合一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但必须找准切入点,把握好时机,积极稳妥地推进,同时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通行原则,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形成更加稳定、更加透明的管理体制和公平、可预见的政策环境,促进政府鼓励扶持对象由身份鉴定向内容和地区鉴定转变。健全贸易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和摩擦应对机制,妥善解决中美、中欧、中日之间的贸易摩擦。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稳妥推进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贸安排,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间多边、双边对话与交流,扩大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第四,理顺生产要素价格,把出口产品成本内部化。中国出口产品成本没有完全覆盖应该包括的成本,如社会保障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污染成本、安全生产支出等。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也没有理顺。应加快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步伐,制止“零地价,低地价”等不适当优惠措施,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严格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使出口产品价格基本覆盖所有成本。

中国错误分析研究综述 第12篇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动态心理过程,而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简称EA)对探索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特的语言心理模式,构拟语言学习者的动态的中介语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外的错误分析作为一种二语习得研究的手段或方法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发展于70年代。S.P.Corder1967年发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学习者错误的意义》)一文可谓开错误分析之先河。Corder认为错误分析是检验语言学习进程的重要途径,他将错误分析的步骤总结如下:(1)选择语言材料,确定分析的范围和规模,以及学生的年龄、母语背景、所处的学习阶段等(Collection of a sample of errors)。(2)识别语言材料中的错误(Identification of errors),将“错误”

用具体的词语阐释抽象的词义,用形象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4]在“Rip Van Winkle”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抽象的词语,这些词语在翻译过程中得以较好的解决。下面举例说明:

这倒不是由于他缺乏刻苦耐劳或坚持不懈的精神。译文通过“精神”这一范畴词使得抽象概念具体化。

可是他老婆不断地在他耳朵边唠叨个没完,说他懒惰,说他事事不操心,说一家人都要毁在他身上。译文用动词取代了原有的抽象名词,清楚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

他们常常坐在这儿的树荫下面,度过一个漫长的懒洋洋的夏日,无精打采地谈论些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话,或者不断地讲些令人昏昏欲睡的,不知所云的故事。

到了这一步,可怜的瑞普几乎是走投无路了。

这两句译文用“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话”“走投无路”具体的和有形象的词语使抽象意义得到了具体化。

文中还出现了一些具有笼统意义的词,如果硬译,译文效果肯定不好,所以译者还是将其具体化了。As a fine lady does her train in bad weather.(仿佛一位华丽的太太在下雨天拎着裙子下摆似的。)does具有多重含义,这里被具体化为“拎”。And

stant use.(尖刻的舌头却是一柄唯一的越用越锋利的刀子。)(errors)与“失错”(mistakes)区别开来。(3)对错误进行分类,并对每类错误进行语法描述(Description of errors)。(4)对错误加以解释,找出造成错误的心理语言学原因(Explanation)。(5)分析错误的严重程度,以便为制订有效的外语教学计划提供依据(Evaluation of errors)。

2. 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在我国,不断有学者介绍国外EA理论和报道有关研究成果。中介语作为错误分析的基础和直接对象,其理论也获得国内学者的关注和应用。

桂诗春(1985)在其《心理语言学》一书中指出,EA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学习者错误的分析能使教师发现学生的语言错误的个性和共性。同时他还列举、讨论了4种不同类型的错误及对错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王初明(1990)在其《应用心理语言学》一书中专门开辟一章就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讨论。他明确指出错误分析能使我们认识到外语学习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构造语言的过程。戴炜栋、束定芳(1994)就国外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的研究现状作过详细评述,在肯定他们的主要贡献的同时,指出了各自存在局限性和理论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戴曼纯(1996)在讨论“自然习得顺序”时明确指出,出错并不是语言能力,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应该是他生成正确句子(而不是

edged tool笼统指有刃有棱角的工具,这里被具体化为“尖刻的刀子”。

3. 主语的处理

在英语中,大量的句子以无生命的事物作主语,这同中文的表达习惯有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也须重视。

他越尝越有味。

The rain always made a point of setting in just as he had some

每逢他要到田里去干活的时候,天就下起雨来;

When by chance an old newspaper fell into their hands from

偶尔他们手里弄到一张过路旅客丢掉的报纸。

这些英语句子均以事物作主语,中文习惯于将有生命的人或动物作为主语。所以译者对原文主语作了变通,将其主语变作“他”、“天”、“他们”。虽然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体,在中文语境下,天被神化了,也就成了有生命的一个象征。

译文忠实通顺地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在欣赏译文时,读者可以领略到原作者的幽默的文风,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独立革命批判的态度。此外,译文在数字处理、具体化和主语的处理等几方面上处理较为成功,在翻译技巧方面能给与英语翻译学习者以较好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163.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34.[3]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出版社,1999:22.[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6.产生错误)的能力。丘兆杰(1997)对EFL教学中的纠错问题展开了实验、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在纠错问题上教师的意见和课堂实践与学生的需要和期望不总是相符合的;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对纠错的期望和要求也存在差异。因此,光靠一本标准化的纠错手册难以取得外语/第二语言课堂纠错实践的成功。

另外有些学者运用错误分析的方法,从语用的角度探讨了目的语使用中的语言/语用错误。上外英语系还专门编写了《中国学生英语常见错误分析》(1980)。可见,错误分析这一有效的研究方法已经应用到对目的语的不同领域的研究。

总体看来,国内学者较偏重对国外EA理论的介绍和引进,而对汉语环境下学习外语或第二语言的中国学生展开实验调查的较少,有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也不多见。因此,回顾这些具体的实验调查研究情况才能够真正了解到中国错误分析研究的实际水平,从而展望其今后的发展道路。在引言中,提到了错误分析的五个基本步骤,在下文中,作者就将从这五个步骤入手,以近十年中国错误分析的实验调查为依据,来总结中国错误分析研究的状况。

3. 国内实证调查研究回顾

3.1 样本的收集(Collection of a sample of errors)

EA的第一步就是收集样本。根据样本的大小,基本上可分为三类:大样本(massive sample)、小样本(specific sample)和个案(incidental sample)。所谓大样本就是指为了能够得到一个综合的关于错误的详细列表,从大范围的语言学习者中搜集的多个语言样本;所谓小样本是指从有限数量的学习者中搜集的样本;而个案则指从单一学习者身上搜集的语言样本。显然,大样本的搜集难度很大,不易操作。因此,国内大多数的EA研究所选用的都是小样本和个案。此外,学习者所犯的语言错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做实验调查研究时,首先需要交代清楚的就是所用样本的详细信息。以下就是来自国内EA的几个样本:1)华南师范大学何安平(2001)的研究使用的语料库是1997年全国高考广东考生的英语作文样品1200份。它是从广东21个市、区抽出相等数量的作文考卷汇集而成。考生母语主要为粤语,一般都经过了6年的初高中英语课程学习,其英语输入主要来源于全国发行的英语教科书。在这次高考英语作文中学生要根据所给的6张图画写出一篇100字左右有关交通违章的故事。由于所有的作文都写同一题目并使用同样的图画提示,因而可以预测该语料库中的英语词汇会十分集中。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绍龙(1998)的实证所获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业英语系部分大一学生和附属学校的部分中、小学生受试。受试总数达60人。研究中对每组受试者的年龄、二语学习经历、所学教材、学习时间、学习方法以及二语学习进展过程等详细资料均予以了细致的描述。

3)刘绍龙(2000)选择的受试主要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系97级英语专业本科生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小学。另有1人来自深圳市益田小学。其中国商英97级受试总人数达60人,只选择了犯有Be动词典型错误的部分受试作为本文分析对比的对象。

4)西安外国语学院苏红霞(2002)对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中的动词错误进行分析,选取了三个高频动词learn,buy和wait作为研究对象。这三个词的语料来自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可见这是一项基于预料库的研究。

5)华南农业大学的李红梅(2003)的研究从华南农业大学在校生中选取三组实验对象。第一组实验对象(G1)为30名刚学完《大学英语》第一册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第二组实验对象(G2)为30名学完了《大学英语》1-4册并随之参加了全国英语四级统考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第三组实验对象(G3)为30名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且经过一年研究生阶段英语学习,完成了《大学英语》第五、六册内容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依据统一要求,这90名学生须在30分钟内完成一封不少于150字的求职申请信,所申请职位及信中应涉及到的主要内容以汉语形式说明。

从以上五个列举的样本来看,研究者均根据自己调查研究的主题选择了相应的样本,其中以小样本居多,因为其可操作性较强。也有使用大样本(如CLEC)和个案的。并且研究者都对影响受试者所犯语言错误的因素进行了清楚的交代,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

3.2 错误的界定(Identification of errors)

过渡语中的错误是指不符合目的语规范的表达方式(Ellis,1994:51)。在实际操作中,对错误的认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意义重大,它是错误分析中其他步骤的基础。一旦认定失误,错误分析中的其他步骤就会失去意义。错误认定有三种类型,即普通型、权威型和推理型(Corder,1987:42)。普通型指分析者以目的语规则为标准对过渡语进行研究;权威型指通过讯问说话者本人而认定的错误;推理型分析根据上下文进行,说话者一般是把母语直译为目的语。

在何安平的《学生英语拼写错误分析》研究中,第一步就是界定检索范围,即确认什么是拼写错误这里的拼写错误是指所有拼写形式上的错误,包括纯拼写错误和词素错误,但不包括词性选择方面的错误。刘绍龙在他的《英语中介语句法范畴变异的动态究—一项对儿童和大学生的跟踪调查》和《英语中介语错误及其动态范式———儿童及大学生Be动词习得错误的个案调查》这两篇文章中,均采用了普通型错误认定方法。苏红霞在《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动词差错分析》一文中采用的是推理型错误认定法。经过推理型认定,CLEC中三个动词的错误涉及拼写、语法和词汇搭配三方面。李红梅在《大学在校生书面英语表达错误的调查及分析》一文中指出:就本研究而言,确定何类错误属收集之列是首要问题。本研究收集范围仅限于词形错误、语法及词汇错误。词形错误一目了然、容易辨认,而语法及词汇错误的确定却会因标准的不同而难以把握。为此,本研究根据语料的表现形式在辨别语法及词汇错误时以《新编英语语法》(章振邦,1987)、《英语搭配大词典》(简清国,1997)及《英汉多功能词典》(王文昌,1991)作为标准。

错误认定的过程是错误分析中困难较大的部分,不仅要界定出错误,而且还要注意将错误(error)和失误(mistake)区分看来。Corder认为错误是由于学生尚未掌握所学语言的知识体系而产生的对语言规则的偏离;而失误是由于疲劳、粗心等偶然因素造成的语言运用上的偏差。一般说来,错误会在学生运用语言时反复出现,而且往往不能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失误则带有偶然性,往往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并加以改正。而区分错误和失误只需通过讯问说话者本人来认定。

3.3 错误的分类(Description of errors)

Corder从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的发展特征出发,将错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语言系统形成之前的错误,即前系统错误(pre-systematic errors)。学习者犯这种错误是因为他正在学习和理解一个新的语言,尚处于摸索阶段,对语言规则感到很模糊。第二类是系统错误(systematic errors)。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知道某个语言规则的存在,并对此规则做出一种假设,而这个假设是错误的。错误的假设导致学习者错误地运用一种语言规则。第三类是系统形成之后的错误(post-systematic errors)。学习者已经正确地掌握了某个语言规则,并能正确使用它。犯这类错误是因为暂时忘记了这个规则。

然而在八十年代初,Dulay,Burt和Krashen(1982)一改七十年代初的做法,按照四个侧重不同的标准进行重新分类:1)按语言范畴(Linguistic category)分有:语音、句法、语素、语义等方面的错误;2)按表层策略(surface strategy taxonomy)分有:省略(omission)、添加(additions)、双标(double marking)、规则化(regularization)、错位(misordering)等错误;3)按比较(comparative taxonomy)分有:发展性(developmental)、母语干扰性(interlingual)、模棱两可(ambiguous)和其他类型的错误;4)按交际效果(communicative effect taxonomy)分有:整体(global)、局部(local)错误。以上分类是迄今为止一个较全面的错误分

国内语感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

摘要:本文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两个角度对国内语感研究进行了分类讨论,并进行了简要的归纳与评析,将语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览、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语感国内研究研究综述

1.理论研究

语言学界关于语感的认识是逐渐发展、逐步全面丰富的过程。因此对于语感含义的认识也有一个阶梯式的发展过程。

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关于语感的理论性研究可上溯到

类方法,它是对以往较混乱、零散的分类的改造、吸收。实际上,在一般的错误分析中,研究者常根据自己分析、研究的需要,使用其中一个分类标准或综合运用。

国内对于错误分类的研究由蔡龙权和戴炜栋在2001年对错误分类进行了整合。他们提出:无论采用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方法错误分类应该具有自足性、交互性、系统性和客观性。他们提出的错误分类补充和整合包含三个基本平面: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行为。学习者平面包含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认知能力和认知策略。学习内容平面由目标语构成,它属于语言学的。构成语言的四大要素———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以二级分类反映这一平面的成分内容。学习行为与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注意程度紧密相关。错误分类的另一组重要参数是数量、性质和顺序。通过对错误分类补充和整合的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的三大基本平面的讨论得出彼此可以相关的三大类错误:认知性错误、语言性错误、行为性错误。

3.4 错误的解释(Explanation of errors)

错误原因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语言间转移(transfer)、语言内原因(intralingual),以及由教学造成的诱导性错误(induced from introduction)。其中转移性原因是由于直接将母语的语言规则使用到目的语中而导致错误产生;语言内原因是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则进行了错误的概括和运用。国内实验调查研究中,研究者在对错误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分类之后,都根据研究数据对相应类型错误的产生原因作了解释。

何安平总结造成发音和拼写失误的原因大致有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过度地使用规则,误解某些发音和拼写规则,教材和教师语言输入不够充分,不够清楚,等等。刘绍龙总结道:从语义、句法表层来看,母语参与或干扰的现象在目的语的句法范畴的习得和分布过程中时有表现。母语与目的语的语义/句法图式的简单匹配较集中地表现在年幼的英语学习者身上。此类错误仍属发展性错误,学习者母语迁移的迹象并不明显。与其它发展性错误一样,它是学习者第二语言发展的路标之一,它标志着学习者语言的特定的发展阶段。苏红霞在其研究最后总结:字面直译,母语无标志,误用,错误类推,错误分析,混淆,合并,过度谨慎,过度概括都是过渡语中出现差错的可能根源。李红梅指出:在对三组实验对象的语料进行分析与比较时,明显感到母语(汉语)对第一组实验对象,即刚学完《大学英语》第一册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书面表达所产生的较大影响。

研究概述

1924年夏丏尊先生的一篇题为《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与学生》的文章。在文中,作者指出语感是“对于文字的灵敏的感觉”。这是对语感一词较早的定义,较侧重于语义感。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到怎样学英语的时候,认为语感是“上下文的感觉”,将语感侧重到语篇感上。1985年吕叔湘指出:“人们常说‘语感’,是一个总的名称。里边包括语义感,就是对词语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当然还包括语音感,有的人学话总是

3.5 对错误的评价(Evaluation of errors)

对于错误的评价是一个与第二语言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它所涉及到的方面主要有:这些错误是否严重,这些错误是否会阻碍理解和成功地语言交流,是否有必要对这些错误进行更正等。

研究表明,纠正错误会打击学习者的积极性,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给学习者造成心理压力。尽管如此,大部分的学习者还是希望教师能够给他们纠正错误,以免下次再犯。因此,教师在处理学习者错误时,应考虑到学习环境、不同的学习者、课程目的及各个错误的性质等诸多因素,来决定是否纠错、纠正哪些错误和怎样纠错最有效。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当目的是学习时,那么错误确实应该纠正,因为纠错对习得有益。然而在交际过程中或当纠错给学习者带来消极影响时,就无须纠错了。而不管用什么方法纠错,都要有益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4. 结语

本文较详细地回顾了近十年中国错误分析研究的状况,并就错误分析的五个步骤对国内EA实验调查的情况进行了陈述与总结,发现近年来,在对国外错误分析理论的引进性研究较为普遍的情况下,对具体案例的实验性研究正在兴起,并且已经走上了轨道,相信中国错误分析研究一定能够更好地发展,赶超世界水平。

参考文献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蔡龙权,戴炜栋.错误分类的整合[J].外语界,2001,(4):54-56.

[3]李红梅.大学在校生书面英语表达错误的调查及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3,(2):46-47.

[4]苏红霞.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动词差错分析[J].外语教学,2002,(1):36.

[5]刘绍龙.英语中介语句法范畴变异的动态研究—一项对儿童和大学生的跟踪调查[J].现代外语,1998,(2):71-72.

[6]刘绍龙.英语中介语错误及其动态范式——儿童及大学生BE动词习得错误的个案调查[J].现代外语,2000,(1):79-80.

上一篇:婚姻中的伦理信用下一篇:天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