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范文

2024-07-26

东北三省范文(精选10篇)

东北三省 第1篇

东北三省的振兴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其中作为国家级新闻媒体的力量更加不可忽视。新闻媒体对东北三省的报道既有服务政策、扩大宣传的功能,更有塑造该地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地区媒体形象的功能。后者关乎地区各方面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在东北三省再次引起全国关注的背景下,从报道内容、报道领域、报道地区等角度研究《光明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上对东北三省新闻报道的相关情况是迫切而必要的。

1 统计基本情况介绍

在时间上,本项目以2009年1月1日为起点,止于2015年12月27日,每隔10天统计一次,做精确的抽样调查。

在报道领域上,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

在报道次数上,《光明日报》对东北三省整体、对吉林省、辽宁省的报道次数从2009年起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其中东北三省整体报道次数上升趋势较为平缓,后两者上升趋势较为剧烈。而对黑龙江省的报道次数呈现整体下滑趋势。

在报道类别上,《光明日报》2009年至2015年间对东北三省整体及各省的报道中,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成为报道的主要领域。

具体而言,对文化领域报道更倾向于报道大众文化、东北红色文化、科技进步和高校建设方面。如2009年2月10日头版名为《欢天喜地闹元宵》的图片新闻,展现了东北地区群众喜迎元宵佳节的场面;如2009年8月9日经济社会版题为《红色教育在边关》的报道,介绍了吉林边境地区贴合地区历史现实情况进行红色教育;如2009年19月26日《一汽解放项目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又如《东北师大开启校地协同培养新模式》。

另外,社会领域也是《光明日报》2009年至2015年对东北三省报道的重要领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其他6个分类中,社会领域的报道比例达到23%。对东北三省社会领域的报道更倾向于介绍东北三省社会民生的改善。如2010年2月16日题为《为困难群众送温暖为千家万户办实事》的报道,又如2014年10月13日题为《吉林棚改:搬出忧居圆梦乐居》的报道。

在报道地区上,《光明日报》2009年至2015年间对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报道的比例分别是28%、25%和47%。辽宁省在这一时期《光明日报》对东北三省的报道中地位十分突出。

2 关于树立良好地区媒体形象的意见策略

与振兴之初的“未卜先知”或“寄予厚望”相比,在政策实施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总结和反思同样非常重要。针对《光明日报》2009年至2015年对东北三省的报道情况,本文就更好地利用媒体塑造良好地区媒体形象,进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2.1 重视地区媒体形象的塑造

地区媒体形象是指某一地区在新闻媒体上所展现出来的让大众所感知到的形象。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地区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考察指标之一,也是一个地区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地区媒体形象不仅会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加强区域的凝聚力,还会极大地提高区域的竞争实力,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2.2 合理运用议程设置理论,做好政策宣传引导工作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宣传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宣传和推广各条战线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创造的经验,总结存在的问题和教训。在媒介宣传报道“振兴东北”相关政策时,需考虑各个政策的重要程度,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排序,重要议题政策反复并强调,这样可以使党的政策引导具体化、形象化,产生深远的社会反响和达到广泛的宣传作用。在报道内容方面媒体应当大力宣传中央政策,解读领导观点;突出地方亮点,对内鼓舞士气,对外展示形象;传播信息,整合信息,开发信息资源等。

2.3要结合东北三省实际,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区媒体形象(概括应有的地区媒体形象)

东北三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传统,在环境、文化等方面形成显著特点。《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强调“充分发挥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收集到的共269条关于东北三省的报道中,提及东北三省特有环境的报道为11篇,对东北三省特色地区文化(包括特色民俗、特有民族文化等)的报道更少。比如2012年3月28日名为《二人转:莫怕人家说“通俗”——访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所所长曲彦斌》的报道。这些报道对于建设具有特色的东北三省地区媒体形象是不够的。要紧密结合东北三省历史现实情况,讲报道新意重地区特色,为把东北三省建设成为国际冰雪旅游胜地和东北亚区域旅游集散中心而尽媒体应有责任。这些特色应该成为东北三省地区媒体形象中必须要着力强化的东西,而且还要把这些方面体现在平时的具体新闻事件报道中。

2.4 塑造地区媒体形象要讲求报道各地区的平衡

新闻报道要讲求平衡。新闻报道的平衡能够全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面目,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其中主要报道地区、单位的平衡是报道平衡的应有之义。在收集的关于东北三省的269条报道(不包括以东北三省整体为报道对象的报道)中,对于辽宁省的报道达到126篇,占比47%。就讲求报道平衡之一角度而言,这一比例是不够合理的。陈力丹教授说:“中央关于大开发的决策是全面的,有梯度发展的,而在具体宣传中往往为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这会给未来实践带有不应有的损失。”这一点对于东北三省的振兴亦是如此。讲求对三省报道比例的平衡,将利于三省的协调和地区整体发展。

3 结论

大众心目中的东北三省地区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传媒,而传媒自身的强大功能则极大地影响着该地区形象。在东北三省改革到达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在对东北三省进行报道时应当更加重视地区媒体形象的建设;重视议程设置理论的合理运用,以服务国家振兴东北的相关政策;讲宣传技巧,重地方特色;并且重视报道平衡。从而加强东北三省地区凝聚力,提高竞争实力,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戴金省.新闻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报道平衡[J].青年记者,2013(23):54.

[2]夏爱元,刘爱梅.浅论如何塑造地区媒体形象——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例[J].新闻世界,2012(11):51-52.

[3]赵振宇.《人民日报》东北报道研究——兼论媒体如何做好经济建设报道[J].兰州大学,2008.

[4]黄东英.论美丽云南的地区形象塑造[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4(3):108-110.

[5]李江.新媒体时代辽宁地区形象的塑造与传播[J].西部广播电视,2015(12):51-53.

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第2篇

12级地理科学(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对各类地图的判读及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2、读东北三省部分工业中心的工业结构图,举例说明其工业结构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3、引导学生对东北三省工业未来发展的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东北三省工业发展中的优势条件。

教学难点:东北地区面临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三、学习者分析:

一方面我的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对基本的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还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另一方面,在心理特征上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好表现自己,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策略制定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设计成果评价

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东北地区的农业,东北地区可以说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下面的资料,议一议为什么说东北三省是“中国工业的摇篮”。(看图归纳总结)1953年,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鞍山钢铁公司恢复并重建。1956年,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在吉林长春生产下线。

1958年,我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在大连造船厂建成下水。1960年,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在黑龙江大庆投入开发建设。

根据ppt出示的材料,引导同学分析出东北三省为什么能成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创设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归纳总结能力。

(二)东北三省中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小组讨论)材料一: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东北地区百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项目负责人张平宇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指出:东北地区随着煤炭、森林、石油及其它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枯竭,与之相关的资源型产业将随之萎缩、面临着转型的问题。

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12日电(记者殷耀、丁铭)经历半个世纪的过度砍伐,我国东北林区森林严重萎缩,成材林蓄集量大幅度下降,林龄结构趋于低龄化,可采森林资源几近枯竭。------摘自新华网 材料二:目前,东北工业以重工业为主体。2007年,重工业在东北工业中占近8成,其中,原材料工业和重加工工业占有很高的比例,分别占34.5%和30.6%,合计占东北工业的近2/3;采掘工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为14.4%。轻工业所占的比例较低,为20.5%,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14.7%,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5.8%。---摘自《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分析调查报告》

表一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辽中南地区工业图(图一)

材料三:沈阳、哈尔滨、长春和大连等城市的工业产品都是传统产品多,新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差。如上世纪90年代末,沈阳的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产值的比重不到5%,工业产品更新周期平均长达9年,比发达国家明显落后,与国际差距渐进拉大,国内比较优势日益弱化。

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多技术落后,装备老化。东北老工业基地大部分传统工业企业普遍 设备老化、技术陈旧,长期以来未得到系统改造。东北三省的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低于全国(1999年66.4%)4个百分点。---------------摘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税收行政支撑的政策问题研究》 材料四:

根据老师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通过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总结出问题。利用图形图表展示直观教学法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分组运用合作讨论法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合作探究学习力。有效的突破教学重点。

(四)东北三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呼应开头的视频,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总结未来东北三省的发展方向及调整目标。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前后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

东北三省工业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第3篇

为及时反映东北三省工业经济运行状况,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企业调查队联合建立东北三省工业企业景气调查数据库,通过对东三省1600多户工业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预期,编制东北三省工业企业景气指数。调查显示,自去年以来,东北三省企业以振兴为契机,企业信心不断增强,工业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企业生产步伐加快,设备利用率保持较好水平。一季度,东北三省工业继续保持上年的良好发展势头,企业生产总量增加,部分行业设备利用率明显提高。一季度被调查的企业中有45.39%的企业生产增长,有32.13%的企业继续保持去年四季度较好水平,企业生产总量景气指数运行在122.91的良性景气区。与生产同步增长,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继续保持在80.4%以上的较高景气区,其中采掘业中石油和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开采业;制造业中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学纤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基础原材料生产企业设备利用率达到85%以上,拉动了东北工业经济的稳步提升。

产品订货需求上升,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加大。一季度,反映产品需求状况的产品订货景气指数达125.25,比上年同期提高10.03点。特别是采掘业产品订货景气指数由去年同期的103.66猛增到152.11。与此同时,一季度,东北三省工业企业国外订货景气指数步入景气区,达101.14,分别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同期提高了6.11和5.36点。

产品销售加快,产成品库存基本合理。从企业产品销售情况看,一季度,东北三省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景气指数达119.60,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7.64点,继续保持在稳定的景气区间。43.08%的工业企业产品销售量增加,33.45%的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持平。调查显示,一季度,东三省工业产成品库存结构趋于合理,库存景气指数为130.06,比上年同期提高3.42点。

东北三省农村居民收入比较分析 第4篇

关键词:东北三省,农民收入,研究

一、黑龙江省农民收入与吉林省和辽宁省的比较

在上个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纯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吉林省农村居民平均纯收入100元左右,即使与辽宁省相比,也仅仅低100元左右。然而,自2000年以来,除2004年和2008年外,其他年限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平均纯收入增长势头弱

1978年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11.77%,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2.65%。略高于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0.14个百分点,低于辽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速度0.25个百分点。从2000年至今的数据分析,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73%、11.78%和11.39%,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提升的速度最慢。从2004年以来的数据上看,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12.84%,黑龙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速12.74%,落后全国0.1个百分点,此期间,吉林省和辽宁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23%和13.95%,高于黑龙江省0.49和1.21个百分点。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水平将逐步超过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水平。与辽宁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较,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水平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二)工资性收入差距大

农民可支配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一直是困扰黑龙江省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从数据上看,2008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为916.7元,高于吉林省102.5元,但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3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9.4%。辽宁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2035元,黑龙江省农民居民工资性收入仅是辽宁的45%。列各省排序倒数第8位。

2008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732.2元,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691元,辽宁省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1582.9元,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略高于吉林省,但不及辽宁省一半。2008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乡村干部和教师等来自非企业的报酬收入人均184.6元,吉林是118元,辽宁是452元,高于吉林省,是辽宁省的40%。

(三)经营性收入较高

东北三省农民收入比较,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比较高。2005年至2008年,农民现金收入的平均值是吉林省的117%,年均超出吉林省971元。2005-2008年,东北三省农民现金收入中经营性收入中,黑龙江省农民经营性收入最高,平均为5362.8元,高于吉林同期指标1016元,是黑龙江与吉林农民现金收入差距主要来源;2005-2008年总收入的平均值是辽宁省农民现金收入平均值的87%,平均年低于辽宁省896元,主要差距在于期内的工资性现金收入,黑龙江省农民经营收入一直高于辽宁省农民经营性收入,2005-2008年黑龙江省农民经营性现金收入平均值5362元,平均年高于辽宁省农民经营性现金收入158元,高于辽宁省经营性现金收入3%,是近几年唯一高于辽宁省农民收入的指标。

(四)农业收入高、畜牧业收入低

相比吉林省和辽宁省来看,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农业收入比较高,2005-2008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农业收入平均为2347元,吉林省为2181元,辽宁省为1550元,是黑龙江农民收入的一大亮点。相比之下,农民纯收入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比较低,2005-2008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畜牧业收入平均为244元,吉林省为425元,辽宁省为533元。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畜牧业收入很低。

二、黑龙江省农民收入与吉林、辽宁省差距的分析

黑龙江省农民收入与吉林、辽宁农民收入存在明显差距,而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性工资低

建国以来,由于黑龙江省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以及特殊的国际关系,形成了黑龙江省特殊的产业结构,工业以资源型产业和重工业为主,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据统计,2008年黑龙江省平均工资为23046元,仅为全国29229元的78%,仅高于江西省和海南省。

(二)劳动力转移力度不够

传统观念和现有体制,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行为选择;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层次;伴随结构调整产生大批城镇职工下岗,城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增加了农民在城市就业的难度;乡镇企业增长乏力,对农民转移的吸纳能力低。

(三)农村固定资产投入不足

2001年以来,黑、吉、辽三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15172亿元、17846亿元、35334亿元,而这期间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438亿元、2639元、44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例为1∶1.76∶2.32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1∶1.835∶3.070,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9.48%、14.79%、12.49%,比例为1∶1.56∶1.32。黑龙江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数量、比例全部低于吉林辽宁两省。

(四)农民生产投入大

黑龙江省农民总支出和生产性消费比较大,2005-2008年,黑、吉、辽三省农民总支出年平均值比为1∶0.80∶0.97,黑龙江省农民总支出平均每年高于吉林省1340元,高于辽宁省176元。此外,2008年黑龙江省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22.7%,上涨幅度远远超过粮食价格上涨幅度,削减了农民收入;黑龙江省农民的税费支出和财产性支出均高于吉林省和辽宁省;黑龙江农民的资金积累不足,生产投入又高,农民必须支付周转资金的成本。

(五)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来自于牧业收入偏低。2005-2008四年间,黑、吉、辽三省农民来自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平均值,黑龙江是2347元和244元,吉林省是2181元和425元,辽宁省是1550元和533元,三省农民种植业纯收入与畜牧业收入比分别为1:0.103、1:0.194、1:0.343。黑龙江省农民收入来自畜牧业比例偏低。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高,但是农民纯收入低,特别是畜牧业,产值高,纯收入低。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受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影响,粮食种植比例偏高。

(六)农民生产投资不足

从东北三省农民收入和消费比较来看,黑龙江省农民生产性支出比较大。黑、吉、辽三省农民家庭人均生产性支出分别为4473.8元、3190元、3386元,人均播种面积分别为5.61亩、3.37亩、1.86亩,三省单位面积投入分别为797.5元/亩、946.6元/亩、1820.4元/亩。

黑龙江省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大,分摊到单位面积的投资额相对就少。黑龙江省刨除农垦总局,农村单位面积机械总动力为2.9千瓦/公顷,吉林为3.6千瓦/公顷,辽宁省为5.4千瓦/公顷,黑龙江省农村单位面积机械总动力为东三省最低。

(七)农民与农垦存在竞争

2008年,黑龙江省农业播种面积为1208.7万公顷,其中农垦总局占250.2万公顷,占20.69%,农村958.8万公顷。2008年黑龙江省农林牧渔总产值2124.3亿元,农垦总局农林牧渔总产值460.7亿元,占总产值21.7%。黑龙江省农业产值1143.3亿元,农垦总局农业产值319亿元,比例高达27.9%,黑龙江省农村的农业产值相当于同期辽宁省同期的农业产值。农垦总局用20.69%的耕地,出产27.9%的产值,已经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黑龙江省农村与黑龙江农垦总局的单位面积产值比为0.86∶1.27。与农垦总局相比劳动力数量、机械化程度、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黑龙江省农村都不具优势。

三、对黑龙江省农民增收的建议

(一)加快场县共建

加强黑龙江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与附近县、镇(乡)、村的合作。制定场县合作的优惠政策和机制,做到区域内自然资源、技术、人力资源、信息、生产资料的合理分配。要建立长期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工作机制,形成行政推动、协会协调、农户和职工自愿合作的工作模式。

(二)加大劳动力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途径,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动力。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劳力密集型产业;在城市近郊或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变黑龙江省农民半年闲的区域特征;普及农民基础教育,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推广适用技术,提高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素质,搞好上岗前培训,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合格劳动者;鼓励受高等教育的农村居民回乡。

(三)完善农业金融体系

资金问题是制约黑龙江省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完善与现阶段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农业金融体系。创新经营模式、形成轻商业性、强政策和强保险性的多种体制并存的一系列金融主体。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试行新型农业贷款模式,信贷与联保相结合,土地使用权抵押等使农民享受市民的金融待遇。

(四)规范农业服务业

规范和强化政府农业服务、规范社会农业服务行业,是保障农业稳定生产的社会基础。规范和强化政府和特别是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转变农业推广方式,整合政府资源,扩大农业推广方式;规范社会农业服务行业,加强农资商品的管理。做好农资生产、流通、检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严格落实责任制。扶持和帮助农业金融、技术推广等服务行业的进步。

(五)打造安全食品大省

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外部因素支持引导,也需要农民规范生产规范经营。做好宣传、做强品牌;要突出地方特色,发挥黑龙江自身优势,“打特色牌,走特色路”;要规范管理、诚信经营。政府要加强监管,增加服务意识,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优质发热服务平台。

(六)发展农业新型合作组织

2013东北三省三校联考全部答案 第5篇

选择题:

第一组:命题立意:农业产业集聚的表现及其对经济发展影响,从时空角度分析影响农产品品质优劣的因素。能力要求:基本读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细致读图能力。

1.B。中介服务组织、蔬菜龙头企业均不属于蔬菜生产的上游企业,科研培训不是企业,故选农业生产资料企业、种子及种苗公司,既是上游又是企业。

2.A。从生产目的来分析,该农产品商品性强,“冬暖式”大棚强调面对市场的季节差特征。问题中尤其设置“立春、立秋”种植,强调收获时间的季节差。能力要求:明确题意,理解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

3.C。蔬菜产业集聚的发展既可以促进农业创新、面向市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可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C答案强调的是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与题干中要求的是“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不符。

第二组:

命题立意:我国近几年粮食产量大增但谷物进口逐年增加,针对该现象如何理解。能力要求:阅读图表能力、计算能力、基本分析能力。

4.C。粮食总产量逐年提高,但谷物进口比率在2010~2011略有下降。粮食总量增长率最高时段出现在2010~2011年为4.53%。粮食总量增长速度在2008~2009年为0.44%小于进口增长的速度97.5%((53082×0.59%-52850×0.30%)÷(52850×0.30%))。粮食总产量比率下降的原因与粮食总产量增长幅度大有关。

5.B。我国粮食产量可以满足全国人口的口粮需求,通过读图可知粮食产量,种植业虽比重下降但产量不减反增。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物质(肉蛋奶等)需求,需进口粮食。

第三组:命题立意:世界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和技巧。

6.D。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回归线和20°经线,结合轮廓特征判读甲为利比亚、乙为埃及,图示区域地形为高原为主。本区受副高和东北信风向影响,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埃及出口棉花,地处尼罗河中下游和尼罗河三角洲,故耕地面积大于利比亚。

7.C。河流特征:尼罗河下游,水流量不大,河流在高山峡谷中多“V”型谷。因为地处河流下游,多“U”形谷该区为热带区域,河流不结冰。

第四组:命题立意:世界地理概况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综合。能力要求:阅读分析图表能力。

8.D。据图可以判断出主要陆地面中高度1000米的部分在横坐标中所占比重最大。主要陆地面积大于主要海底面积,海底面最大面积的深度区域水深超过200米,那里基本没有生物,也就没有渔业资源。海底面的深度差由0米到最深处的11034米(马里亚纳海沟)。而陆地面的高度差为-415米(死海)到最高处8844.43米(珠峰)。

9.C。陆地最高点为喜马拉雅山脉与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连线主要在亚热带地区。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为巴西高原,而最高点以北的高原为青藏高原。海洋最深处——海沟的形成为板块挤压碰撞的消亡边界,故为水平运动。其西侧岛屿为菲律宾群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南端为热带雨林气候。

第五组:命题立意:地球公转运动对地表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地理图表阅读能力空间思维能力。

10.A。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最小值为冬至日当地时正午太阳高度。故其越接近赤道附近地区,其变化幅度越不大。应为A。

11.B。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夹角的年变化幅度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一致;我国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最小的地区应为我国纬度最低的曾母暗沙,其纬度大致为4°N,则其经度与北京40°N大致相同,则其距离大致为111×(40°-4°)≈4000千米。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最小的地区即为赤道附近地区,其气候类型可能为热带雨林气候,也可能为热带草原气候。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南部,但不是最南部。所以由台湾最南至最北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为先变大后不变。

36.(24分)(1)(4分)以低山(丘陵)为主(2分)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2分)

(2)(6分)地处亚热带地区(2分),纬度较低,距冷空气源地远(且有山岭阻隔),不易受冷空气影响,冬季温和,故“冬暖”(2分),地势(海拔高)较高,夏季凉爽,故“夏凉”。(A地距海近,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较强,气温年较差小)(2分)

(3)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低,水热条件好,花卉一年四季皆可生长;河流众多,水源充足;花卉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成熟;距沿海城市(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广阔;交通与保鲜技术发展;当地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大力支持。(答其中四点,8分)

(4)经济方面: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吸引客源,引进资金技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分)

社会方面:方便人们出行,加强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社会文化联系,增加沿线地区居民就业机会;促进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完善。(2分)

交通建设意义:促进交通建设的高速化和专业化,完善高铁路网;缓解该地区铁路运输压力。(2分)

37.(22分)(1)降水分布不均匀,南北多、中部少(或由南北两侧向中部递减)(2分)。原因:北部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2分)南部冬季主要是西风带带来大量降水;(2分)中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全年干旱少雨。(2分)

(2)(西部的范围大于东部)。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在冬季受西风影响范围更大。(2分)

(3)艾尔湖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易消失。(2分)艾尔湖主要水源补给的河流为时令河,干旱时补给河流出现断流,加之湖水、河流蒸发快,湖水就会干涸;(2分)降雨量较大时,受河水和雨水的补给,湖盆蓄水,因而它时隐时现。(2分)

赞同。(2分)(引海湾水入艾尔湖,可使其获得稳定的水源补给)可使湖面(湿地)增大,可缓解当地的气候干旱度;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艾尔湖地区的生态环境。距离海湾近,便于施工。(4分,答出两点即可)

不赞同。(2分)大型工程对环境的破坏具有不可预见性和过程的不可逆性;由于沿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引水会加剧沿线地区的盐碱化;使沿线地区地下水含盐量增加;需开挖河道,工程量大,难度大,周期长,投资高。破坏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4分,答出两点即可)

42.(1)海拔较高,夏季温度不高,气候凉爽宜人,是理想的避暑地区,故为“夏都”(2分)。

(2)①交通便利: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是全省的交通中心;②旅游资源丰富,地域组合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③市场条件好:西宁是全省经济中心,省内市场条件好;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大量中东部省份游客被吸引来到景色独特的青海旅游;④配套设施齐全:作为省会,西宁是全省最大的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完善;⑤政策支持。(答其中4点,8分)

43.(1)①纬度越高,积雪越深(北部积雪深,南部积雪浅或无积雪)(2分);

②积雪深度较大,新疆北部及东北山区积雪最深。(2分)

(2)灾前:加强对雪灾的预警,建立草料库,入冬前备足饲料,加强棚圈建设,建立监测预警系统,提前准确预报。

灾中:启动雪灾应急预案,开展紧急救援,实施机械化除雪;

灾后:启动社会保险赔偿,政府补贴,恢复重建,条件允许下,积极转场放牧。(从灾害救助的三个环节回答,得6分)

44.(1)总体南北方差异大,北方比南方污染重,淮河、海河污染最重,内陆地区和西南地区污染最轻。(北方地区污染程度最严重,西南地区和内陆地区河流污染程度较低。)(每点2分,共4分)

东北三省 第6篇

2011东北三省精品种子交流交易大会是由辽宁阳光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及东北地区多家农资流通部门共同参与的专业展览会。此次大会打破以往种子会的宾馆模式, 以“高标准、高档次、高技术”为起点, 以标准化展览场馆为基础, 以组织专业观众为重点。预计展出面积将超过10000 m2, 参观人员将达30000多人次。相信本次大会将是您展示企业实力、树立自身形象、扩大行业影响、拓宽销售渠道和选择合作伙伴的有力平台。

【参展范围】

A:种子类:粮田种子, 蔬菜种子, 花卉种子, 牧草种子, 种衣剂, 植物生长激素。

B:设备类:用于种子检验、加工、包装、印刷的机械设备。

C:交流类:农业科技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新工艺、新项目等技术交流。

【参展细则】

展位收费:标准展位 (3 m×3 m) 4000元, 角位加收500元。

净地450元/m2 (27 m2起租, 参展商自行承担特装搭建费及电费) 。

【展会亮点】

1.现代化的展馆:沈阳科学宫会展中心位于市青年大街五里河段, 交通便利。场馆现代化设施完善、配套齐全, 是承办大型展会的国际性标准化展馆。

2.强势的媒体宣传:大会通过专业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进行广泛性、全方位的宣传。另设宣传小组三路奔赴辽、吉、黑三省及周边的市、县、乡登门邀请专业客商。

3.最佳的交易时间:秋季是各地种子代理商、分销商的最佳采购时期, 此时参展, 是展示、销售种业最新品种的最佳时间, 切莫错失良机。

4.庞大的采购群体:多年成功举办农业展会, 完善的观众数据, 强势的媒体宣传, 必将吸引大量的专业买家和观众到会参观、洽谈、采购。

5.丰富的同期活动:展会期间将举办多场高峰论坛、科技讲座、新品种发布等。届时将邀请国内外知名的种业专家到会, 在展会期间与参会代表一同进行学术探讨交流。

【组委会联系方式】

电话:024-23180678

联系人:张红雨

http://www.yg-hz.com

传真:024-23180577

手机:15640001698

东北三省煤炭供需状况、问题与建议 第7篇

东北三省是我国发展较早且工业体系比较完备的重工业基地和能源保障基地,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国内的民用消费和经济建设提供了保证。但随着近些年高强度的开采以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自身能源消耗巨大,供给日趋紧张,作为主要一次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的煤炭目前已不能自给自足,从山西等地输入的煤炭量越来越大。以辽宁省为例,2009年辽宁五大国有煤炭集团年产能合计5000万吨,地方、乡镇煤矿年产能1300万吨,合计总产能6300万吨,而辽宁省年需求煤炭1. 4亿吨,7700万吨的缺口则需从外省区购进。面对这样的形势,解决东北地区煤炭供应的问题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确保国内能源系统良性发展的当务之急。“十二五”时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东北地区要强化节能降耗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区域合作,努力拓宽供给渠道,积极转变煤炭产业发展方式,采取系统措施实现供需平衡,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2东北地区煤炭供需现状

总体来说,从全国范围上看,国内每年的原煤生产总量始终处于上升的阶段 ( 见下表) 。这一方面是基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反映了我国工业的持续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升级速度的缓慢。与国内原煤产量相对应的是东北地区各省份煤炭和焦炭生产量与消费量的增长。其中吉林省不管生产还是消费的比例都相对较低,但这些地区数据的共同特征是消费量都远高于生产量。换句话说,东北地区的煤炭消费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从其他省份购买。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

由于工业起步早,煤炭开采年份长,东北三省煤炭剩余储量有限,因此扩大产量的潜能很小,目前三省合计可采储量50亿 ~60亿吨,产能约1. 8亿吨。其中辽宁省剩余可采储量20亿吨左右,按现有产能约6000万吨测算, 还可开采30年; 吉林省剩余可采储量约7亿吨,现有产能不足5000万吨,按此测算还可开采不足20年; 黑龙江省剩余可采储量不到30亿吨,当前年产量约8000万吨, 预计还可开采不足40年。预计2015年,东北地区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7. 4亿吨,其中辽宁省约2. 5亿吨,吉林省约1. 4亿吨,黑龙江省约1. 2亿吨,蒙东地区约2. 2亿吨。按三省现有煤炭产能测算,“十二五”末东北三省总供应缺口约3亿吨。

3保障东北地区煤炭供应的建议

3.1积极转变煤炭产业发展方式,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整顿关闭小煤矿,加快落实煤炭企业兼并重组

国有煤矿和煤炭企业拥有相对先进的技术,更加适宜高效能生产。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关闭效益低、 安全差、不环保的中小煤矿,加强千万吨级以上煤炭企业集团建设是解决东北地区煤炭供应不足的最快捷有效的办法。因此应该以内蒙古东部地区和黑龙江东部国家重要煤炭基地为重点,抓好国有重点煤矿改建扩建工程,提高产业集中度。另外,从技术角度上看,要大力提高机械化程度,加大勘探力度,促进煤炭高效能生产,稳定煤炭产量。煤炭企业应投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煤炭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创新,比如高硫煤的洗选脱硫技术,干法选煤技术。 要扩大原煤洗选加工比例,减少原煤直接燃烧。在煤炭从开采到利用的整个过程中,减少污染物排放,实行洁净生产、洁净加工、洁净转化,并及时处理燃煤污染排放。进一步完善工艺路线和核心技术,有序推进煤制燃料示范工程建设。探索建立煤炭储运体系,加强辽宁沿海主要港口煤炭中转储运基地的建设,提高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防患于未然,尽量减低灾害性事件对煤炭的影响。

3. 2积极落实 “十二五” 规划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强化节能降耗的生产消费观念,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重点在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工业企业中推进节能改造,鼓励企业采用节能技术、进行设备升级改造。除此之外,鉴于东北地区冬季高寒、采暖期长的特点,政府应支持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同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稳步发展核电,大力推进风电、水电、光伏发电及生物质综合利用等能源项目建设,减轻对煤炭资源的依赖。节能降耗的生产消费方式既可以减少煤炭需求,也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能够带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3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联系

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通辽、赤峰三市和兴安盟简称蒙东地区,是我国煤炭资源富集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褐煤生产基地。但褐煤的低售价将其运输半径限制在500千米以内,这恰与自产煤炭逐渐衰竭的东北三省构成互补关系。蒙东煤炭基地主要由扎赉诺尔、宝日希勒、大雁、 伊敏、陈旗、白音华、霍林河、元宝山等16个大中型矿区组成,特别是锡林郭勒盟,预测储量1800亿吨以上, 可采量700亿吨以上。预计 “十二五”期间,蒙东煤炭产量将从2. 8亿吨增至4. 8亿吨,外运量将从目前1. 6亿吨增至约2. 6亿吨,蒙东煤炭除了通过锦州、绥中等港口下海进入东南沿海地区外,可更多地向东北三省调配,基本弥补东北三省的煤炭供应缺口。因此,要加强蒙东煤炭外运通道建设,为煤炭铁路提供更多的便利。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资源优势要与辽宁和吉林的技术、人才和资本优势充分结合,推动四省区共同投资建设重点能源项目,合作开发煤炭资源。

3.4拓宽外部调入渠道,增加煤炭供给总量

尽管大力深化蒙东地区与东三省的合作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供给上的不足。但一方面这个缺口较大,单凭蒙东一己之力很难取得全面性的成果; 另一方面,蒙东褐煤热值较低,作动力煤时需要根据锅炉情况与高热值品种混合使用。此外,东北三省对工业炼焦煤需求也很大,因此从山西、蒙西等地外调煤炭量增加是必然的趋势。为此,要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利用政府的力量支持山西省对东三省煤炭的输入。同时要继续加大对通辽等地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提升煤炭物流集散能力,减少运输和储藏过程中的障碍; 充分利用锦州、营口、绥中等主要煤炭集散港口,发展煤炭流通加工和配送,大力发展煤炭分销物流,提高煤炭运输和利用效率。 煤炭企业要把握好东北地区沿边开发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的机会,借助中俄地区合作的不断深入和中蒙两国合作逐渐开展的力量挖掘商机。国家能源部门也应该对从远东地区进口煤炭提供支持,为俄罗斯、蒙古国煤炭进入东北市场提供更便捷的通道。

摘要:东北三省是我国发展较早且工业体系比较完备的重工业基地和能源保障基地,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国内的民用消费和经济建设提供了保证。但随着近些年高强度的开采以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自身能源消耗巨大,供给日趋紧张。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对东北地区煤炭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供应上存在巨大的缺口;针对这样的局面,提出了强化节能降耗的生产消费观念、加快落实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加强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联系、拓宽外部调入渠道四点建议。

东北三省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不同年代(年代Ⅰ:70年代,年代Ⅱ:80年代,年代Ⅲ:90年代,年代Ⅳ:2000年以后)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其中前3个年代三省各选3个品种,2000年以后辽宁11个,吉林10个,黑龙江12个(见表1)。

1.2 方法

试验于2010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吉林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进行,播期和插秧按当地正常时间,统一播量,插秧时每穴1苗,密度30 cm×15 cm,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田间管理按当地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实施。成熟期统一取样,阴凉处保存3个月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891-1999《优质稻谷》[13]测定碾磨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采用日本静冈制机株式会社生产的大米外观品质辨别仪(ES-1000)测定外观品质(粒长、粒宽、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白度),同时采用日本静冈制机株式会社生产的远红外透过式PS-500食味分析仪测定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食味值,用EXCEL和DPS数据统计软件对品质性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年代间、不同省份间品质性状的差异及其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碾磨品质的差异

2.1.1 年代间的差异

由表2可知,东北三省前3个年代育成的品种随着年代的演进糙米率有所提高,年代Ⅳ糙米率有所下降,各年代间差异不显著。辽宁和黑龙江各年代间无明显差异;吉林年代Ⅰ极显著低于其它3个年代,后三者间无明显差异。

注:同一列中数字后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达到1%和5%显著水平。下同。

从表2还可以看出,东北三省90年代以前随着年代的演进精米率有所提高,年代Ⅳ的品种精米率相对于年代Ⅲ略有下降,二者相对于年代Ⅰ都有显著提高,而年代Ⅰ与年代Ⅱ差异不显著。辽宁年代Ⅲ显著高于年代Ⅰ,极显著高于年代Ⅱ,与年代Ⅳ之间差异不显著,后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吉林年代Ⅰ极显著低于年代Ⅲ和年代Ⅳ,而与年代Ⅱ之间差异不显著,后3个年代间无明显差异;黑龙江各年代间无明显差异,随着年代的演进精米率成波浪状增加。

东北三省整精米率随着年代的演进而逐渐提高,年代Ⅰ整精米率极显著低于其它3个年代,年代Ⅱ极显著低于年代Ⅳ,与年代Ⅲ差异不显著,年代Ⅲ与年代Ⅳ差异不显著。辽宁年代Ⅰ与年代Ⅱ无明显差异,但二者都极显著低于年代Ⅲ与年代Ⅳ,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吉林年代Ⅰ极显著的低于年代Ⅳ和年代Ⅱ,与年代Ⅲ之间差异不显著,年代Ⅲ显著低于年代Ⅳ,与年代Ⅱ无明显差异,年代Ⅳ略高于年代Ⅱ,但差异不显著;黑龙江整精米率年代Ⅰ极显著的低于年代Ⅲ和年代Ⅳ,而与年代Ⅱ之间差异不显著,年代Ⅱ显著低于年代Ⅳ,而与年代Ⅲ无明显差异,年代Ⅳ与年代Ⅲ差异不显著。

2.1.2 省份间的差异

对各省份间碾磨品质进行比较(见表2)看出。总体来说碾磨品质辽宁最好,具体表现在糙米率辽宁>吉林>黑龙江,辽宁和吉林差异不显著,但都极显著高于黑龙江。精米率辽宁>吉林>黑龙江,且各省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整精米率辽宁>吉林>黑龙江,辽宁极显著高于其它两省,吉林和黑龙江差异不显著。

2.2 外观品质的差异

2.2.1 年代间的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东北三省随着年代的演进,粒长和长宽比属增加趋势,且年代Ⅳ品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几个年代品种。粒长辽宁年代Ⅲ显著高于年代Ⅰ,而与年代Ⅱ年代Ⅳ差异不显著,后两者与年代Ⅰ也无明显差异;吉林各年代间均无显著差异;黑龙江年代Ⅳ极显著高于其它3个年代,后三者差异不显著。长宽比辽宁各年代间差异不显著;吉林年代Ⅳ显著高于年代Ⅰ与年代Ⅲ,与年代Ⅱ差异不显著,后三者无明显差异;黑龙江年代Ⅳ极显著高于其它3个年代,后三者差异不显著。

东北三省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都随着年代的演进呈下降趋势,说明稻米的透明度越来越好,年代Ⅲ和年代Ⅳ的品种都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年代Ⅰ和年代Ⅱ的品种,辽宁年代Ⅰ与年代Ⅱ、年代Ⅲ与年代Ⅳ差异均不显著,但后二者都极显著优于前两者,吉林各年代间差异不显著,黑龙江年代Ⅱ极显著高于其它3个年代,后三者差异不显著;白度年代间无明显差异,随年代的演进呈波浪状变化。白度三省各年代间差异均不明显。

2.2.2 省份间的差异

总体上来看,东北三省外观品质,以黑龙江最好,辽宁其次,吉林外观相对较差(见表3)。粒长黑龙江>吉林>辽宁,黑龙江极显著高于吉林与辽宁,吉林显著高于辽宁;长宽比黑龙江>辽宁>吉林,其中,黑龙江极显著高于辽宁和吉林,后二者差异不显著;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是吉林>辽宁>黑龙江,相互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白度吉林>黑龙江>辽宁,且差异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2.3 营养品质及食味的差异

2.3.1 年代间的差异

从图1可以看出,东北三省蛋白质含量随着年代的演进逐渐下降,年代Ⅰ极显著高于后3个年代。辽宁年代Ⅰ显著高于年代Ⅲ,极显著高于年代Ⅱ,与年代Ⅳ差异不显著,后三者无明显差异;吉林年代Ⅰ极显著高于其它3个年代,年代Ⅳ显著低于年代Ⅱ与年代Ⅲ,后两者差异不显著;黑龙江年代Ⅰ极显著高于其它3个年代,年代Ⅱ显著高于年代Ⅲ,年代Ⅳ与年代Ⅱ和年代Ⅲ差异均不显著。

东北三省随年代的演进直链淀粉含量呈增加趋势(见图2),年代Ⅲ和年代Ⅳ显著高于年代Ⅰ。辽宁年代Ⅰ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其它3个年代,后三者差异不显著。吉林年代Ⅰ直链淀粉含量略高于其它3个年代,未达到显著水平。黑龙江年代Ⅰ极显著低于年代Ⅲ直链淀粉含量,与年代Ⅱ和年代Ⅳ相比略低,但没达到显著水平,后二者与年代Ⅲ差异不显著。

从图3可以看出,东北三省随年代的演进食味值逐渐提高,年代Ⅲ和年代Ⅳ极显著高于年代Ⅰ和年代Ⅱ,年代Ⅱ极显著高于年代Ⅰ,年代Ⅲ与年代Ⅳ差异不显著。辽宁食味值随年代的演进呈递增趋势,年代Ⅲ显著高于年代Ⅱ,极显著高于年代Ⅰ,年代Ⅳ极显著高于年代Ⅰ和年代Ⅱ,年代Ⅱ极显著高于年代Ⅰ,年代Ⅲ与年代Ⅳ差异不显著。吉林食味值也呈增加趋势,年代Ⅳ显著高于其它3个年代,前3个年代差异不显著。黑龙江年代Ⅲ食味值略高于年代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二者都极显著高于年代Ⅰ,显著高于年代Ⅱ,年代Ⅱ极显著高于年代Ⅰ。

2.3.2 省份间的差异

通过省份间的比较结果(见图4)看出,东北三省蛋白质含量黑龙江>辽宁>吉林,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直链淀粉含量黑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极显著高于辽宁和吉林,辽宁和吉林差异没达到显著水平;食味值吉林>黑龙江>辽宁,吉林显著高于黑龙江,极显著高于辽宁,黑龙江和辽宁差异不显著。

2.4 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进一步分析表明,品质性状间存在一定关系(见表4)。糙米率、精米率与粒长和长宽比、蛋

注:**表示达1%显著水平,*表示达5%显著水平。

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之间呈负相关,除了精米率与长宽比未达到显著水平外,其它各项均与糙米率和精米率达到极显著水平,糙米率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糙米率和精米率与食味值也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粒长呈显著负相关,与长宽比显著正相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粒长和长宽比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表明细长粒有助于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还与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另外二者与蛋白质含量也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直链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食味值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3 结论与讨论

有研究表明,粒长与长宽比增加,对碾磨品质特别是糙米率和精米率有负面影响[1,7]。该研究中东北三省近代育成的水稻品种碾磨品质稍有下降,而粒长、长宽比都有所上升,这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进一步比较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随着年代的演替糙米率和精米率分别提高了0.54%和1.47%,21世纪初育成的品种糙米率和精米率略有下降,另外,三省的糙米率各个年代的平均值都超过了81%,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粳稻的糙米率标准。长宽比随年代的演进逐渐增大,2000年以后育成的品种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早年育成的品种,粒长基本也随年代的演进逐渐增长,只是80年代略高于90年代。东北三省近代育成的品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都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早年育成的品种,而且近代品种垩白粒率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粳稻标准,白度差异不显著。东北三省整精米率随着年代的演进逐渐提高,从70年代开始提高了17%,90年代和2000年以后育成的品种极显著高于早年育成的品种,辽宁近代的整精米率达到了66%的国家一级优质粳稻的整精米率标准。随着年代的演进,东三省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直链淀粉含量呈递增趋势。70年代育成的品种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几个年代,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90年代和2000年以后育成的品种。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年代的演进东北三省食味值呈增加趋势,2000年育成的品种各个省份都极显著高于70年代和80年代育成的品种,辽宁和黑龙江90年代品种也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前2个年代的品种。中国水稻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稻单产和总产量一直处于稳步上升趋势[12]。如上所述,该研究表明在品种改良提高产量的同时,也改善了稻米品质,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东北三省水稻品质有明显改善。今后应继续加强对水稻外观和食味品质的提升,注意提高碾磨品质。

该研究表明,糙米率、精米率辽宁略高于吉林,黑龙江最低,整精米率辽宁显著高于吉林和黑龙江;粒长和长宽比均是黑龙江最高,且极显著高于辽宁和吉林,粒长吉林显著高于辽宁,而长宽比两省差异不显著,对于垩白粒率吉林>辽宁>黑龙江,且相互间达到极显著水平;黑龙江垩白粒率低于10%,达到国家一级水平,垩白度低于3%,达到国家二级水平;白度吉林>黑龙江>辽宁,相互间也达到极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均是黑龙江>辽宁>吉林,蛋白质含量三省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直链淀粉含量黑龙江极显著高于辽宁和吉林,辽宁和吉林差异没达到显著水平;食味值吉林最高,显著高于黑龙江,极显著高于辽宁,黑龙江和辽宁差异不显著。该研究与前人研究结果[2,9]略有不同,可能是品种、气候、栽培条件不同造成的,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体上吉林应注意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黑龙江应注意加强碾磨品质。

一般来说,细长粒容易降低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1,7,9,15,16]。该研究结果为粒长与糙米率、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整精米率与粒长负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与长宽比呈显著正相关,与前人研究有所不同,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王丹英[17]等对全国各地8 396份稻米样品进行测试发现粒长和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该研究中也是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粒长和长宽比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一般认为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会影响稻米整精米率[6,7,17],该研究也发现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效控制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可以提高整精米率。细长粒稻米往往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较高[15,17],而该研究结果为直链淀粉含量与粒长、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蛋白质含量只与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长宽比差异并不显著;Chen[18]等发现,籼稻食味值与粒长和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粳稻食味品质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该研究还表明食味值与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有研究表明[12,14],食味值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该试验的研究结果与前人一致。

中国东北三省与韩国相互投资分析 第9篇

一、中国东北三省与韩国相互投资状况

(一) 中国东北三省利用韩国直接投资状况

截至2006年, 韩国对东北三省直接投资项目累计达到7334个, 直接投资额度累计达1238814万美元。2000年和2006年, 韩国对东北三省直接投资总额占其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9.7%和31.8% (见表1) 。

数据来源:商务部统计数据

韩国对东北三省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辽宁省, 从表2可以看出, 1982—2006年, 辽宁省累计吸引韩国直接投资项目5407项, 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11.778亿美元, 约占此阶段韩国对东北三省直接投资总额的90%。

数据来源:商务部统计数据

2001—2005年, 韩国对辽宁省直接投资分别为597项、672项、762项、859项和839项, 合同金额分别达到4.99亿美元、9.5亿美元、18.9亿美元、15.6亿美元和23.7亿美元。韩国对辽宁省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沈阳市和大连市, 截至2005年底, 韩国在沈阳、大连两个主要城市投资创建企业累计6147家, 实际利用韩资累计达到40.70亿美元, 约占韩国在华投资总额的13%。

从韩国对东北三省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布局来看, 韩资企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由于韩国国内中小型制造企业较多, 竞争激烈, 受到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的吸引, 韩国企业逐渐把目光投向了东北三省。

辽宁省和吉林省的韩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约占两省韩资企业总数的80%, 然而吉林省韩资企业分布在住宿、餐饮以及美容等居民服务业的比重相对其它地区高。黑龙江省韩资企业的行业分布则从初期以第二产业为主, 逐步向商业、电子、信息房地产等新兴的第三产业的领域拓展。1993—2000年, 分布在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的韩资企业只有13家, 仅2001、2002年两年时间就翻了一番。到2003年8月, 黑龙江省的韩资企业分布在第一产业的只有3家, 注册资金501.46万美元;分布在第二产业的有155家, 注册资金8, 233.9万美元;分布在第三产业的仅有26家, 注册资金10, 830.54万美元。由此可以看出, 虽然注册在黑龙江省第二产业的韩国企业数量最多, 占到总数的84.2%, 但是, 投向第三产业的资金最多, 占资金总量的一半以上。

(二) 中国东北三省对韩国投资状况

据韩国产业资源部统计, 2006年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333项, 合同金额达到3959.5万美元, 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金额已降至1009.4万美元。2008年, 我国对韩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819万美元。截至2008年底, 我国对韩投资累计12.9亿美元, 约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5。我国对韩国投资主要来自山东、上海等沿海省份, 虽然东北三省对韩国直接投资额度较小, 却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2003年, 辽宁省对韩国直接投资的总额为2.35亿美元, 占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2.4%, 黑龙江省对韩国直接投资53.3万美元。2004年, 辽宁省对韩国直接投资总额达到了3.26亿美元。与韩国对东北三省投资相比, 东北三省对韩国投资额度较小, 而且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服务业。截至2006年, 韩国对东北三省直接投资额就已经达到34.5亿美元。

二、中国东北三省与韩国相互投资潜力分析

(一) 中国东北三省吸引韩国直接投资优势分析

1.地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2008年, 东北三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196亿元, 同比增长13.4%, 占全国GDP的9.38%;东北三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285亿元, 同比增长35%;东北三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1086.9亿美元, 占全国的4.2%, 同比增长25%, 高于全国7.2个百分点;外贸出口633.9亿美元, 增长23.6%, 外贸进口453亿美元, 增长27.2%。其中, 辽宁省外贸进出口总额724.4亿美元, 增长21.8%, ;吉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133.4亿美元, 增长29.5%;黑龙江省外贸进出口总额229亿美元, 增长32.4%。东北三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357.3亿元, 同比增长27.9%, 高出全国9.5个百分点。

2.资源优厚, 工业基础雄厚

东北三省自然资源丰富, 吸引着各国投资者前来合作开发。东北三省地处太平洋成矿带, 矿产资源丰富, 品种齐全, 且矿床埋藏条件较好, 地理分布相对集中, 便于开采和运输。东北三省是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之一。其中煤炭预测储量910亿吨, 保有储量669.1亿吨, 约占全国煤炭储量10%;石油和油母页岩蕴藏丰富, 石油储量约占全国1/2以上, 油页岩保有储量211.4亿吨, 铁矿探明储量121.1亿吨, 约占全国1/4。此外, 东北三省拥有盛产木材的小兴安岭、长白山区, 木材蓄积量达到32.6亿立方米, 多种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为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 辽宁省濒临黄海、渤海两个海域, 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 大约60%的工业家底布局在这里, 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 东北三省工业化程度较高, 大中型国有企业密集, 是全国的重工业和原材料基地。

3.劳动力供给充足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量较大和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使得东北三省拥有大批技术等级高、经验丰富、革新能力强却价格低廉的劳动力, 这将成为东三省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明显优势。投资东北三省的装备制造业, 韩国企业可以在降低人力和技术成本的同时, 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此外, 东北三省有200多万朝鲜族人口, 对韩国企业来说, 较少的语言障碍, 能够大幅度减少企业管理成本。

4.交通便利, 物流畅通

作为我国对东北亚地区开放的窗口, 东北三省南部紧邻渤海出海口, 与朝鲜、韩国、俄罗斯、日本、蒙古等国家接壤或毗邻。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海、陆、空交通, 使东北三省与东北亚各国进行经济合作时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因此, 投资东北三省能够促进韩国企业与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进行更加广泛的经济合作。

5.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获得大量优惠政策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支持和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 在政策方面进行倾斜, 并下发党中央11号文件, 要求当前先启动东北老工业基地, 西部老工业基地开放政策。近几年东北三省已经陆续放宽了对一些产业投资的限制, 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 其中, 实施更加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加大对外来投资企业的财政支持、鼓励外来投资者发展东北三省重点优势产业等, 都极大地增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更加灵活的开放政策促进了东北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中国东北三省对韩国投资效益分析

1.韩国发展态势良好, 市场消费潜力较大

2000—2007年, 韩国经济增长率均超过了4.5%。作为东亚地区的贸易大国, 韩国2006年贸易总额达6348.5亿美元, 同比增长163%, 其中进口3093.8亿美元, 增长18.4%;出口3254.7亿美元, 增长14.4%。2007年, 韩国贸易总额为7285亿美元。韩国人均GDP早在2002年就已经超过了1万美元, 2007年达到1.8万多美元, 消费市场潜力较大。

2.物流基础设施发达

韩国的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纵横交错, 海上航线四通八达, 能够为企业提供快捷便利的货物运输服务。韩国政府积极促进与朝鲜、俄罗斯、日本等国家铁路、海路、空中连接等项目建设, 未来的韩国将成为东北亚的物流枢纽和链接东亚和欧洲的输送要地。

3.研发能力强

韩国处于工业化后期, 科技发展迅速, 制造业技术水平较高, 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韩国每年投入研发的金额巨大, 数码产品、电子产品等领域的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而且韩国消费者十分乐于接受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 因此韩国不仅是亚洲同时也是全世界的新产品测试场。

4.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韩国人均实际工作时间为9~11小时, 多于任何经合组织成员国的人均实际工作时间, 其他亚洲国家的人均工作时间只有韩国的80%~9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 1994—2005年间, 韩国人的平均生产率增长速度为3.9%, 位居世界第二位。由于生产效率较高, 韩国人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为企业谋取更大的利润。

三、中国东北三省与韩国相互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东北三省利用韩国投资存在的问题

1.韩资企业本地化的能力较差

中国东北三省的某些韩国独资企业, 不仅从韩国运进企业生产所需的部分零部件和在华工作人员所需的部分食品及饮用水, 甚至从董事长、总经理到一线普通工作人员几乎都是韩国人, 即使是与中方合资经营, 企业的重要职务也很少让中国人担任。然而, 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华投资时则十分重视企业的本地化, 所需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以及生活物资大都在当地解决, 不仅一般工作人员雇用的是当地人, 甚至连总经理也由当地人担任, 融入感强, 本地化意识较高。

2.高新技术行业引资能力不足

韩国在东北三省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不高的两个领域, 一个是轻纺、金属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个是我国已拥有一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和电饭锅等低端家用电器生产领域。相比之下, 欧、美、日等国家则主要对能源、化工、汽车、机械、半导体等尖端技术领域进行投资。

3.韩资企业经营效果欠佳

由于对中方市场调查研究不够充分, 一些韩资企业凭借有限的资料及肤浅的认识来经营企业, 导致企业经营效果不佳;还有一些韩资企业投资后不注重技术革新及新产品开发, 发展后劲不足, 只能艰难地维持着初期的规模, 任由其产品慢慢退出市场, 最终导致企业破产或撤资, 蒙受巨额经济损失。

(二) 中国东北三省对韩国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对韩投资额度较小, 产业分布比较集中

东北三省对韩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韩国石油及主要工业原料等均依赖进口, 外贸依存度在60%以上, 因此韩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比较高, 对国际市场行情变化和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比较敏感, 对于处在对外投资探索阶段的中国企业, 较少涉足韩国制造业。

2.劳动力成本较高

与中国相比, 韩国的劳动力工资较高, 而其它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也比中国要高, 所以在韩中资企业必须精打细算, 周密计划, 否则就有可能亏损。由于韩国政府对劳动政策许诺甚多而兑现较少, 其推行的劳动政策又缺乏连续性和规范性, 劳资纠纷经常发生, 对企业的稳定造成困扰。

3.市场存在不公平竞争

韩国政府对于本国大型企业集团的过度保护和某些政策的不透明性, 使得市场竞争缺乏真正的公正和公平。因此, 在韩国的中资企业难免遭受不公平待遇, 从而导致经营效率下降, 企业利益受损。

4.金融安全难以保证

韩国虽然艰难地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 但韩国企业的负债率仍然较高, 尤其是一些举足轻重的大企业集团都与银行机构捆绑在一起, 从而使得韩国的金融体系显得格外脆弱, 一旦这些大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 银行必将受到严重托累, 同时, 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剧烈波动, 韩国金融业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从而牵连到相关企业集团。

四、扩大中国东北三省利用韩国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东北三省应加大引资力度, 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和水平, 与韩国拥有资本且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企业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 创造有利于其投资的环境, 以不断提高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的质量。而且每年都组织招商引资团赴韩国重要城市、重点企业、重要机构进行宣传, 利用韩国主要新闻媒体, 以举办大型投资说明会等方式广造声势, 大力宣传东北三省的优秀投资环境、政策来激发韩商投资的热情, 与此同时, 不断与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企业沟通联系, 获取更多最新最好的韩国招商引资项目, 并鼓励韩国招商团体来东北三省进行投资宣传, 以便有对外投资意向的企业获取充足的招商信息。

(二) 优化投资环境, 完善招商引资服务

积极改善东北三省的投资环境, 加快机场、港口、铁路、公路、供电、供水、通讯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制定相关促进外商投资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依法保障韩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 不仅要完善招商引资服务, 还要做好招商引资后续服务, 包括沟通协调中方与韩国投资者的关系, 快速解决韩国投资者的投诉以及韩资企业在项目规划、项目评审、项目筹建以及生产经营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

(三) 优化韩国投资结构

东北三省有关部门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在各个时期和阶段对产业结构的不同要求, 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韩国企业向政府鼓励发展、适应中国和东北三省产业发展规划的行业投资, 使外资投向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相协调, 与此同时合理调整现有韩资企业的产业布局, 改善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东北三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 大力促进韩资企业本地化

东北三省广阔的市场对于韩国企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因此要充分利用“以市场换技术”的外资利用战略, 通过开放市场来引进韩国企业的先进技术, 从而带动东北三省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但是, 对于一些技术薄弱、差距较大的部门, 应实行一定程度的市场保护, 以免冲击本地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在合资企业中, 力求掌握多数控股权, 在中方不掌握控股权时, 可以在合同中明确提供技术的种类、规格及条件;提出零部件在本地生产的要求, 选择技术先进又善于管理的本地企业进行定点生产, 以确保产品质量;要求韩国公司对当地员工进行技能培训;鼓励韩资企业在东北三省设立研究开发中心, 以取得新技术。

参考文献

[1]贺灿飞, 梁进社.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异及其变化[J].地理学报, 1999 (2) .

[2]郭力.黑龙江省与韩国贸易合作新思路与新战略[J].求是学刊, 2006 (7) .

[3]熊涓.韩国利用外资的特点及启示[J].商业研究, 2003 (9) .

[4]崔立夫, 郭跃飞.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地区各国投资合作浅析[J].对外开放, 2008 (7) .

[5]孟庆义, 刘会青.韩资企业对华投资面面观[J].学术交流, 2009 (1) .

东北三省 第10篇

东北三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况

1. 土地流转规模较小, 流转率低

截止2008年底, 辽宁省土地流转面积104.68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2.1%;吉林省土地流转面积495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7%;黑龙江省土地流转面积约占承包总面积的15%。与全国11%的平均流转率相比, 辽宁省和吉林省的流转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省与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50%~60%的流转率相比, 相差更远。

2.土地流转的对象主要是本村农户和少数企业

土地的位置会影响土地流转的对象, 城市近郊地区由于城市经济的辐射带动, 特别是在产业、企业向城市郊区转移、扩张的推动下, 土地流转到工商企业用以经营的比重会有所增加。但总体看, 农村土地流转多数依然是以利用亲属、朋友之间的关系, 进行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流转 (辽宁省农户之间的流转约占流转总量的70%以上) , 特别是在土地利用价值低、缺少工商企业参与的城市远郊或偏远农村, 90%以上的土地流转是农户之间的转包、出租和互换。

3.土地流转以短期流转为主

农民在流转土地时, 一般会考虑土地流转的收益性和能否收回土地的安全性。由于目前在土地流转中多数未签订流转合同或协议, 且多数农村在发包土地时, 并没有正规的承包协议和承包证书, 到期难以收回的风险致使农民缺乏长期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因此土地流转的期限通常为1~3年, 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户之间的一年一转包或一年一租。

东北三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问题

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较少, 带动作用有限

从土地流转较快省份的经验看, 农业龙头企业是目前土地流转市场最大的“买方”, 它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扩大农业发展空间, 客观上带动了土地的大规模流转。近年来虽然东北三省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省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但是与山东、浙江等省相比, 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仍然偏少。2008年末, 辽宁省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27家, 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9家, 而山东省2005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达45家。由于缺乏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 东北三省多数农村,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或城市远郊, 农户分散单干, 未形成对土地规模经营的需求, 即使存在零星的土地流转现象, 也多是小农经济的复制。

2. 农村劳动力的不彻底转移制约了土地流转

由于农村劳动力缺少独特劳动技能, 就业岗位的不可替代性差, 农民很难找到长期稳定的工作, 所以多数农民选择兼业性、季节性的转移;同时由于男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多于女性, 所以家庭里女性劳动力通常选择留在农村经营土地。以辽宁省为例, 外出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13%, 常年在外务工者尚不足外出务工者的六成, 近八成农民孤身单独外出。只要家庭劳动力未实现彻底转移, 家庭内的土地就不存在“富余”的问题, 土地规模流转就不能实现。

3. 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

目前, 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手续不完备。由于多数土地流转是农户之间自发的转包、出租、互换, 而且一般期限较短, 所以多数未签订书面协议, 口头协议居多;有的虽然签订了书面协议, 但是协议的内容不规范, 既不向发包方备案, 也不到土地承包管理部门鉴证, 由此导致农村土地信访案件明显增加。据统计, 沈阳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签订率只有35%, 因不办理流转手续引发的流转纠纷占农村涉地纠纷信访案件总量的39%。

4.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不到位

各地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的数量少、规模小, 流转信息不畅通, 主动为农户土地流转提供服务的很少。土地流转多数为农户之间的自发行为, 通过中介组织流转的很少, 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向企业的, 也绝大多数是通过村委会搭桥的。如沈阳市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的乡镇只占总体的35%, 而且多数流于形式, 未真正开展工作, 在流转土地面积中, 由乡、村组织提供服务的约占总流转面积的20%。

加快东北三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建议

1.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土地确权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和基础, 土地承包经营权越稳定、产权关系越明晰, 越有利于流转。因此应继续做好农村土地延包后续收尾工作, 妥善解决一些地区存在的延包遗留问题, 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 切实做到承包地块确权、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证书“三到户”,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依法保障农民对家庭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流转的权利。

2.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

各地可根据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和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 因地制宜地选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一是鼓励农户之间自行协调, 通过转包、租赁、互换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支持农户委托集体组织流转, 在引进投资项目需要连片开发的地区, 在征得农户同意的情况下, 引导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土地流转服务组织集中流转给规模经营主体;三是推行土地股份合作社;四是建立土地互换制度, 对连片开发项目, 在部分农民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导致难以集中时, 可与其他农户的承包土地或村集体预留地进行互换。

3.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

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土地新政后的新生事物, 不仅实现了产销的结合, 而且实现了产权的结合, 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入社, 合作社统一经营土地, 进而实现了土地的规模经营。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土地流转模式, 土地股份合作社仍然处于探索过程, 需要在资金、政策、管理等方面给予强力扶持。为此, 首先应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金融资金投入的积极性, 对以土地经营权为抵押的农村金融创新应不断完善进而推广;其次,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如山东枣庄市的徐庄土地合作社、北京市平谷区的百合兴盛土地合作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应对这些成功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学习、宣传和推广, 解决合作社起步阶段所存在的新问题, 不断发展壮大土地股份合作社。

4. 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体系

上一篇:模具工作模具设计下一篇:丙烯基弹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