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研究范文

2024-05-21

结合研究范文(精选12篇)

结合研究 第1篇

对于结合面的各种结合条件, 可以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来获得不同情况下 (如不同的载荷大小和性质, 结合面材料, 结合面的加工方法及表面完整性, 润滑油性质等) 结合面的基础特性参数。关于如何运用基础特性参数解析计算实际机械结合部特性参数, 即如何把结合面的基本假设, 数学模型的理论运用于计算结合部特性参数的研究方面, 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在研究。文献[1]的作者提出假设, 组成结合部的构件在结合部处的刚度比结合面的刚度高的情况下, 忽略构件本身在结合部处变形的影响。这就使结合部复杂的变形计算问题转化成仅计算结合部的接触表面层的变形问题, 从而使结合部的变形可由构件间的相对线位移和相对角位移来表示。这是在处理结合部变形这一复杂的非线性问题上的一个突破。文献[2]的作者, 根据以上结合部的物理假设, 建立了平面移动导轨结合部变形的通用数学模型, 并编制了计算平面移动导轨结合部变形的通用计算软件。并以JISGNC数控车床横溜板为对象进行了实验验证, 证明了上述结合部物理假设为基础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是适合的, 计算程序是正确的。文献[3]的作者, 以满足机械系统解析对结合部的上述要求为出发点, 建立了圆柱结合部变形的通用数学模型, 编制了计算圆柱结合部变形通用计算程序, 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理论和程序是正确的。

在解析球面结合部时, 也应用了文献[5]提出的结合部物理假设。并通过借鉴圆柱面结合部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发展研究, 提出了球面结合部的解析方法, 编制了相应的解析程序, 并通过了理论对比论证了其理论及相应的解析程序也是正确的。

1 球面结合部理论解析

1.1 球面结合部数学模型

图1所示的球面结合部的总体坐标系xyz-O, xyz-o为球面上任一点的局部坐标系。

1.2 球面结合部位移条件及载荷结合条件的确定

1) 设球面上任意一点A处坐标 (R, φ, θ) , 其中x3表示在XYZ-O中z向坐标, 圆球的半径为R, 其中X3=R·cosφ, r=R·sinφ。球面结合部坐标系∑J—xyz-O, 球面结合面坐标系∑S—xyz-o。

从结合部坐标系∑J到结合面坐标系∑S的变换可以依次通过以下变换得到:

一次平移变换:

两次旋转变换:

先绕z轴旋转, 再绕X轴旋转。

则球面结合面坐标系∑S相对于球面结合部坐标系∑J的齐次变换矩阵为:

其中:

式中:SRJ是球面结合面坐标系与球面结合部坐标系的旋转变换矩阵;

JPS是球面结合部坐标系与球面结合面坐标系的平移变换矩阵。

2) 设球面结合部变形位移列阵为:

式中:xJ1, xJ2, xJ3———分别为球面结合部x, y, z方向的线位移;

xJ4, xJ5, xJ6———分别为球面结合部x, y, z方向的角位移。

式中:[SJJ]———球面结合面S与球面结合部J的坐标变换雅克比矩阵;

{XJS}———球面结合面的位移列阵。

则可由式 (4) 、式 (5) 可以求出球面结合面位移。

3) 由第一章和式 (5) 可以求出球面结合面上任一点处的接触变形:

4) 球面结合部反力及反力矩:

式中:FRK—作用在球面结合部上的反作用力及反力矩 (K=1, 2…6) ;

JJS—球面结合部∑J与球面结合面∑S的力雅克比坐标变换矩阵;

FRS—球面结合面上的反作用力。

当结合部受力位移后, 作用于球面上的反载荷可由求出:

1.3 球面结合部刚度矩阵的确定

当结合部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位移{XJ}后, 结合部所受的力{FJ}={F1, F2, F3, F4, F5, F6}T

可表示如下:

其中:式 (9) 的λn, λτ, λ3与式 (6) 相同。

根据刚度的定义, 可以用Fi (i=1, 2, …6) 分别对XJj (j=1, 2, …6) 求偏导数而求出刚度矩阵中的每个元素kij。即:

若以λn, λτ, λ3为中间变量, 则kij可表示如下:

现以k21为例推导出如下:

由第一章可知:

所以:

根据上面的方法可以求出圆锥面结合部刚度矩阵[KJ]中的每个元素kij。因篇幅所限, 这里省略其他刚度值的推导过程。总之, 根据式 (10) 可以推导出球面结合部的刚度矩阵。

2 球面结合部解析程序及理论验证

对前面提出的关于球面结合部的数学模型中, 含有六个待求的未知量XJi (i=1, 2…6) , 但是由于这六个未知量都是隐含的, 无法从方程组中分离出来。对于隐含的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 目前一直没有一种通用的计算方法来加以解决, 在借鉴了文献[5]中的计算程序所用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采用了求解变量轮换弦截法, 对球面结合部的数学模型, 编制FORTRAN语言程序来求解。所谓坐标轮换弦截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在给出欲求量赋初值后, 通过弦截法来改进欲求量的值, 对求解的数学模型中的每个方程轮换地进行验算, 一直到每个方程都满足给定的精度后, 输出欲求量。

2.1 球面结合部解析程序编制说明

a) 程序的基本功能

1) 确定球面结合部的位移结合条件;

2) 确定球面结合部的载荷结合条件;

3) 确定球面结合部的静刚度及动刚度;

4) 确定球面结合部的阻尼特性。

b) 程序结构流程图 (图2)

c) 程序各模块功能

1) 主程序模块:主要用来输入控制参数、基础特性参数、结构参数、载荷参数等。

2) 位移解析模块DISPLACE:用于确定结合部位移结合条件。

3) 反力计算模块REACTF:用于计算结合部反力及确定结合部载荷结合条件。

4) 面压计算模块PRESSURE:用于确定各结合面的载荷结合条件。

5) 刚度计算模块STIFF:用于确定各结合面的刚度及结合部总刚度。

6) 阻尼计算模块DAMP:用于确定结合面的阻尼特性。

2.2 球面结合部实例验证

a) 实例验证 (图3)

设作用于球面及圆柱面结合部的作用力均为:Fx=1400N, 其余方向的作用力及力矩全为零。通过编制的程序分别比较这两种情况的计算结果:

1) 设球面的半径R=0.82m, 其中取φa=89°, φb=91°, 则通过编制的球面结合部程序计算输出结果为:

2) 设圆柱面的半径为R', 则球台面等效为圆柱面的半径近似为:

Zb=R·cosφb=-0.014311m。通过圆柱结合部程序计算输出结果为:

b) 实例验证结论

由此可以看出, 当球面半径为R时, 其中φ=89°-91°, 可以把球台面近似为半径R'=R·sinφ的圆柱面求解, 通过对圆柱面结合部计算的对比就可以论证本文中球面结合部理论解析及解析程序是正确的。

3 总结

通过建立球面结合部数学模型, 然后推导出球面结合部位移及载荷结合条件, 并给出了球面结合部刚度矩阵的求法, 为以后机械系统性能分析提供通用性参数打下基础。最后介绍了编制基于FORTRAN语言的球面结合部解析程序说明, 并通过实例对比验证了球面结合部解析方法及解析程序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黄玉美, 张广鹏, 高峰.虚拟样机整机结构特性边界元仿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152-173.

[2]董献国.导结合部的变形解析、加工误差综合及其结构优化设计[D].西安:陕西机械学院硕士论文.1989.

[3]王晓春, 孔祥安.接触力学及其计算方法[J].西南交通大学报, 1996, 31 (3) :230-233.

[4]温卫东, 高德平.接触问题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994, 26 (5) :664-667.

[5]Parson B, Wilson E A.A method for determning the surface contact stresses resulting from interference fits[J].ASME J Engng for Industry, 1970;208-218.

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 第2篇

【摘要】:我国目前写作教学的现状是:一面是“写”的作用和意义在综合型语文教材或“文选”式教材中被严重忽略,而另一面却是中学课堂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课,或者课堂在从事着大量的“非教学行为”。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人们对语文课程的阅读取向与写作取向,以及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或在何种程度的关系等等问题认识不清;因而使得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成为了两个“各自为政”的“独立”领域,阅读教学省略了写作甚至“也是学习的手段”,而写作教学也仅仅剩下了“闭门造车”然后“批改作文”这样简单的行为。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将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确定为:通过中外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研究,厘清新形势下阅读观、写作观各自的取向,以及确立在此基础上的“新读写结合”观,并界定相对应于四类“选文”“样本”“例文”“定篇”和“用件”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积累性写作”“模仿性写作”“学习性写作”“评论性写作”和“探究性写作”,并在实践上用这些概念对语文教材编制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进行审议和考察。因此,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为宏观理念讨论,主要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读写结合”观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读写结合”在中外语文课程文件中的实际规划形态;在这三章基础上,本研究界定了“新读写结合”观的具体内涵。第二个方面为中观策略研究,在第四章中,本研究确立了“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核心要素的共生关系框架,界定了针对四类“选文”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描述了“新读

写结合”观的两种取向,并构建了“新读写结合”观的知识维度与阅读技能维度的框架;本部分意在解决语文课程“新读写结合”观具体展开的方式与策略的问题。第三个方面为微观操作研究,第五章主要考察五种功能性写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编制情况,并规划出相应的编制策略,第六章主要研究五种功能性写作在中学语文教学现场的具体操作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本部分为本文的行动研究部分。【关键词】:中学语文“新读写结合”观五种功能性写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33.3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13第一章绪论13-42第一节研究的缘起13-221.1究竟”写什么”:中学写作课程内容讨论13-161.2究竟”怎么写”:中学写作课程实施讨论16-201.3究竟”为何写”:中学写作课程价值讨论20-22第二节”读写结合”研究综述22-382.1国内”读写结合”研究综述22-262.2国外”读写结合”研究综述26-362.3中外”读写结合”研究的不同取向36-38第三节本研究的构想、方法及价值38-42第二章”读写结合”:多元理论视角下的阐释42-51第一节建构主义理论:读与写均是”建构”意义42-472.1阅读:理解意味着建构”认知产品”42-442.2写作:建构基于文本的”文本产品”44-452.3读与写:”意义”交融及其教学45-47第二节图式理论:写作知识的表征及其功能47-512.1图式的表征类型:作文众多的”什么样子”47-482.2”言语图式”:

如何选择与表达48-492.3图式的功能:读与写发生的机制49-51第三章中外比较视野下的”读写结合”探究——课程文件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51-120第一节我国语文课程”读写结合”考察51-781.1厚积薄发:隐形结合胜于显性结合—从《章程》透视传统语文教育读写结合的方式51-611.2科学追求:显性结合多于隐性结合—20世纪上半叶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方式61-681.3”多快好省”:”分”而后”合”—20世纪下半叶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方式68-78第二节国外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考察78-1072.1美国:”真正的学习”,实际就是”读写结合”的学习79-832.2德国:写作,多是”能表达阅读分析的结果”83-902.3法国:写作,”当然与学过的作品相联系”90-942.4日本:从”合”到漫长的”分”再到开始”合”94-982.5俄罗斯:写作,就是转述、移植、评论、创作等98-1022.6英国:写,就是读102-107第三节”新读写结合”观107-1203.1我国传统的”读写结合”观107-1103.2”新读写结合”观110-120第四章”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表现形式120-168第一节”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核心要素120-1501.1语篇写作:真实语境下的表达与交流122-1271.2文体分析:中学写作教学的新视角127-1331.3写作共同体建构:中学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133-1391.4读者意识:内涵、价值及其培养途径139-1451.5过程取向的写作教学:一种技术整合的视角145-150第二节”新读写结合”观的表现形式150-1682.1针对四类”选文”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153-1632.2”新读写结合”观的两种取向163-1652.3”新读写结合”观的知识维度与阅读技能维度的构建框架165-168第五章从”述而不作”

到”述而能作”——教材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168-211第一节针对”定篇”的评论性写作169-1811.1评论者的身份:立论的角度170-1741.2评论性写作的基础工作:积累性写作174-1781.3”移情/角色写作”:如何写评论文178-181第二节针对”例文”的学习性写作181-1942.1”学习性写作”:”结合点”便是读与写的全部181-1842.2”学习性写作”:写作知识的多种讲解方式184-194第三节针对”样本”的模仿性写作194-2013.1”模仿性写作”的原则:是就一个”触点”写”另一本”196-1973.2”模仿性写作”的方式:对照197-201第四节针对”用件”的”探究性写作”201-2064.1”探究性写作”的基点:问题意识202-2044.2”探究性写作”需要构建一个宽广的文化圈204-206第五节我国新课标高中教材三种功能性写作情况考察206-211第六章以学为主读写结合——教学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211-249第一节读与写关系措置不当及矫正——以上海市康城实验学校的教学试验为例213-2231.1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1:”图表”写作的意义213-2171.2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2:”样本”误用为”用件”217-2211.3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3:针对”用件”的”探究性”221-223第二节”读写结合”失落于乱设”结合点”——以近几年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课例为例223-2322.1针对”例文”的写作:应依然具有”例文”性223-2252.2”人物描写”:”结合点”知识的学习才是关键225-2282.3是”样本”也是”例文”: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228-2302.4”探究性写作”的前提:”命题”还是”问题”230-232第三节有效写作教学的课堂描述:从美国写作观察框架说起——以美国中学一堂”读写结合”课为评价参照232-2493.1中外中学生作文:种瓜得瓜

232-2353.2有效写作教学的课堂描述:从美国写作观察框架说起235-2453.3美国加州Portola中学的一堂”读写结合”课例评析245-249结语249-254”新读写结合”观遭遇的困境:重读还是重写?249-254参考文献254-267后记267

体教结合体制问题研究 第3篇

摘 要 从中国体育与教育结合的发展历史着眼,立足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并以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论为目标,深入探讨分析我国“体教结合”体制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体教结合 举国体制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体教结合”的体制逐渐在我国确立并且得到发展。如果从体育与教育两个层面来看,“体教结合”并没有确立项目的基础,但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一直属于分置状态,导致该命题最终被提出来,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运动员长期独立于教育系统之外,导致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的培养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逐渐影响到竞技体育的长远发展,因此,“体教结合”的课题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训矛盾依然严重

在新课题研究的要求之下,运动员同时也担任着学生的身份,双重身份给他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方面,作为学生,要想把学习弄好,就必须认真上课、写作业、考试,这样就需要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另外一方面,作为一名运动员,要想出优秀的专业成绩,就必须集中精力去训练、备赛。因此,如果时间和精力安排的不合理,就会导致学习和训练出现矛盾,影响整个进度。

(二)体教结合目标不一致

体教结合是新的命题,但是相关的部门在对待体教结合这个问题上的目标并不一致。省级体育部门主要是将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作为主要的目标。但是在这样以国际大赛奖牌为奋斗目标的机制激励之下,越来越多的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以及就业方面受到差评,面对这样的社会舆论环境,体育部门希望通过“体教结合”来为运动员的文化负责,从而缓解社会压力;另外一方面,对于教育部门来说,他们主要立足于高水平的运动队的组建来拉动学校文化建设,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招收优秀的运动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因此,在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各自拥有不同目标的现实情况下,“体教结合”的命题最终落实不到实处。

(三)缺乏相应的配套机制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密切相关的体育部门在这个方面也已经建立了成熟的规章制度,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学校来说,并没有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首先,国家没有颁发“体教结合”相关的法律规章;其次,与“体教结合”密切相关的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并没有针对这个命题提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发展目标,在制度以及管理上面并没有主动站出来承担各自的责任;再者,整个社会也较为缺乏相关的管理激励机制来规范学校对竞技人才的培养。比如,业余参加训练的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以及目标,专业运动员文化成绩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又或者对于运动员又能从哪些方面进行约束和管理,相关训练经费来源与支出应该如何管理,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竞赛如何得到全面保障,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应对策略分析

(一)加强制度保障

制度是保障。省市级体育局应该站在制度层面的高度,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体教结合的相关监管制度,同时,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励规范学校对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比如,运动员的招考、培训、学习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相对应的管理制度进行监管和约束。

(二)健全学校竞赛体制

竞技体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参加竞赛,因此,竞赛对于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于竞技项目的布置、后备人才的培养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科学、合理的竞赛体系是较为重要的。首先,必须树立明确的竞赛目的。比如,中小学阶段的竞赛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基础训练、最终选择优秀有潜力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其次,竞赛必须分层进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良性的竞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小学阶段,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划分可以根据项目进行划分竞赛;大学时,可以根据学术水准来划分“重点大学、普通大学、专职院校”等等;每个组内部又可以根据体育竞赛的特点,划分更多专业的项目,这样来建立完整的竞赛体系。

(三)完善输送机制

由于地域的差异,各地的输送机制应该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合理统筹分配管理。根据每个地方的特点以及学校的优势,对学生各个阶段进行统筹安排,以项目作为连接线,串联整个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即一套因地制宜的纵横交错的优秀竞技人才输送机制,并将高校高水准运动队作为输送的目标,为整个竞赛体制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三、结束语

作为创新提出的“体教结合”命题,在新的环境下仍然具有较多的模式可以供我们选择,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探讨每种模式的特点,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宏伟目标的指导下,以推动人才综合发展为目的,坚持寻找最合适的方式为原则,努力探求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 冯建中.大力推进“体教结合”——在清华大学“体教结合: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高层论坛上的讲话[J].体育科学.2005.25(2):3.

[2] 池建.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4):75-77.

[3] 池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9-150.

[4] 虞重干.“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26(6):79-84.

结合研究 第4篇

氡是一种天然的放射性气体, 可对人体造成持续性辐射伤害。氡子体可分为结合态和未结合态, 其中未结合态氡子体的剂量转换系数是结合态氡子体的剂量转换系数的25倍, 不同粒径氡子体吸入肺部后, 不同区域的沉积份额不同, 将会导致不同的内照射剂量[1]。因此, 研究可以同时采集结合态和未结合态氡子体的采样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丝网模型扩散理论采集结合态和未结合态氡子体装置一般分为两种:丝网扩散组 (SDB) 和级联丝网组 (GSA) [2]。丝网扩散组是用相同目数多层丝网加上一层滤膜进行采样, 而级联丝网组则是通过不同目数多层丝网加上一层滤膜进行采样, 从而得到不同粒径段氡子体的个数。目前, 国内仅有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南华大学氡实验室对GSA进行深入研究。因此, 本文在它们的基础上进行研制和优化设计, 使得新型级联丝网组可以同时采集结合态和未结合态氡子体。

1 理论基础

1.1 丝网组扩散理论

风扇模型扩散理论是研究级联丝网组的基础。在不同粒径段, 丝网组的收集效率会有明显的变化, 这是因为不同粒径段氡子体在丝网上的沉积机制发生了变化。如图一所示, 对于很小的粒子, 扩散作用是它在丝网上沉积的主要原因。从图上可以看出, 在1nm~100nm范围内, 丝网对气溶胶收集效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说明沉积机制发生了改变, 在这个粒径范围内, 扩散作用减小, 拦截作用以及扩散拦截增加。在100nm~1000nm范围内, 各种沉积机制达到了最小, 因此丝网的收集效率降到了最低。在粒径大于1000nm以后, 惯性作用增强, 成为了粒子在丝网上的主要沉积机制[1,2,3]。

1.2 流体力学理论

本文将氡子体在采样器中的运动视为不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等截面水平直圆管中的定常层流运动。根据粘性流体建立总流伯努利方程 (见式1) , 在保证雷诺数小于1的前提下, 通过改变采样筒中通流面积, 使得圆筒中层流速度分布更加均匀, 靠近筒壁处切应力减小, 氡子体在丝网和滤膜上分布得更加均匀, 并不会集中在中间小范围内, 更加有利于氡子体沉积。

1.3 氡子体测量方法

在实际氡子体测量中分为采样阶段和测量阶段。根据文献调研, 采集氡子体实验误差会随着采样时间增加而减小, 当采样时间大于15min后, 基本保持不变, 因此采样时间选为15分钟[4]。由于考虑到多个样品同时进行测量, 因此本研究选用了多通道α谱仪来进行实验。根据本实验室中具体情况, 本文将测量时间定为7~12分钟和14~30分钟。由于RaA半衰期为3分钟, 因此本文认为30分钟后RaA基本衰变完了, 总测量时间选择为30分钟。根据误差计算, 12分钟时作为时间节点, 测量误差最小, 所以时间节点上选择为12分钟。因此可以建立本研究中的氡子体浓度测量方程:

式 (2) 中, C2、C3、C4为氡子体Ra A、Ra B、Ra C浓度;G1、G2为218Po、214Po在7~12分钟内净计数;G3为214Po在14~30分钟内净计数;V为采样流速;E为α谱仪计数效率;η和Kα滤膜为过滤效率和自吸收系数。

2 装置设计

2.1 级联丝网组

本文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基础来设计级联丝网组。如图二所示, 通过增加8个均匀对称小孔和一个小圆锥, 使得采样气体到达后能够平缓均匀地进入每个小孔, 尽可能少地产生紊流[5]。

为了保证氡子体在采样器中为层流运动, 通过雷诺数计算得出, 氡子体采样器中的最大流速为5L/min。根据式 (3) 和式 (4) 可以计算得出, 在不增加8个小孔的时候, 采样器内最大切应力为2.08×10-5N, 当增加了8个对称小孔时, 采样器内最大切应力为6.3×10-7N。切应力变小, 证明气流中氡子体内部联系得更紧密, 更容易形成层流运动。

其中, 为平均流速;△p为压强差;u为空气动力粘度系数;l为采样器长度;R为采样器半径;r为小孔到采样器中心距离;τ为切应力。

2.2 实验参数

相关研究表明, 在典型环境中, 未结合态氡子体的粒径分布在0.5nm~5nm之间。本文基于丝网扩散理论通过公式 (1) 计算不同目数丝网半截止直径, 得到60目、100目、250目、400目丝网理论上半截止直径为1.48nm、1.99nm、3.66nm、5.22nm。因此, 这些丝网从理论上可以满足未结合态氡子体的采集。

测量实验参数对于设计级联丝网组非常重要。其中, 滤膜的过滤效率、自吸收系数是本文选择合适滤膜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比测量丙纶滤膜、FT648滤膜、Whatman玻纤滤膜等3种不同滤膜, 得到Whatman玻纤滤膜过滤和自吸收性能最好, 符合实验测量的要求[6]。通过标准源241Am来测量多通道α谱仪计数效率, 得到其最大值为0.313[7]。根据文献调研, 将丝网前总活度比定义为丝网正面测得的α粒子数与丝网上总的α粒子数的比值。根据公式 (3) , 可以计算得到当前所选择丝网的前总活度比, 400目丝网前总活度比为0.96[8]。用转子流量计来控制采样流速, 实验中流速可以稳定在1.3L/min。实验参数如表一所示。

3 实验测量结果

在典型环境中 (温度为25℃、湿度为30%、气溶胶为5%NaCl溶液) 进行实验测量, 同时用德国SAOHYMO公司生产的标准仪器Alpha GuardPQ2000PM附件进行对比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如表二所示。

通过表二可以得出, 在稳定环境下, 随着丝网目数的增加, 采集到的未结合态氡子体平衡当量氡浓度也会增加, 计算得到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也会增加。

4 结束语

本文根据流体力学理论知识, 通过改变级联丝网组中通流面积来增加氡子体在丝网和滤膜表面沉积份额来优化和研制新型级联丝网组。通过对级联丝网组进一步进行理论研究和在典型环境中进行实验测量, 得到不同目数下级联丝网组是可以对结合态和未结合态氡子体同时采样的装置。

参考文献

[1]张辉.基于Ba FX的氡子体浓度及其粒径分布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3.

[2]Chen B., Zhuo W., Kong Y.Identification and counting of alpha tracks by using an imaging plate[J].Radiat.Meas., 2011, 46 (03) :371-374.

[3]Cheng Y.S, Yeh H.C.Theory of a screen type diffusion battery[J].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 1980, 11 (03) :313-320.

[4]康玺.空气中氡、钍子体水平的α能谱法测量[D].衡阳:南华大学, 2005.

[5]张维佳.流体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6]马晓.放射性气溶胶取样滤膜性能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 2012.

[7]康玺.氡子体α能谱法测量仪探测效率的测定[J].核技术, 2005, 28 (03) :701-703.

结合研究 第5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世界观和生成性思维,其基本精神是回归现实生活,哲学的创新更要以回归现实生活为依据。不断地制造“新”名词、“新”概念不是哲学的创新,只有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中国现实、深刻反思中国问题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出路。我们应当从正在研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新的挖掘、新的研究、新的阐释和新的运用。离开了现实问题的关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孤立的抽象的研究、解释,并把自己的诠释说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这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作风。

文本研究的对象是文本的理论,但研究的指向却是现实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问题非常广泛,哪些问题需要密切关注、迫切说明是由时代的主题、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决定的。我们主张在研究当代现实特别是当代中国实践的新问题中,通过对崭新实践的科学概括和现当代科学成就的提炼,实现哲学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对时代的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凝炼出富于建设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才能在文本研究和现实研究的互动中成功地发展自身。

同一文本、同一理论,由于研究视野和视角的变换,解读者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可能大不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深刻内涵往往会通过研究视野和视角的变换与调整而得到进一步的揭示。而研究视野和视角的调整和切换,主要依据是对现实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关注与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不仅要关注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应该胸怀世界,充分考虑到当代世界的变化、当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以及国外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和提出的新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吸纳人类新的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推进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阅读;写作;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92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诗人杜甫的这两句诗,极为中肯地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读和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辩证统一体,二者不能互相脱节。换句话说,读是写的基础,同时,写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一、读,既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实际能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代学者,用“多读法”,相沿了一代又一代,其中很多文章,在今天看来,仍是不朽的名篇佳作。由此,我们认为古代学者之所以文章写得好,名篇多,就是因为“多读”造就了他们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帮助他们提高了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1.读可以促进记忆。因为反复阅读课文时学生视觉、听觉、运动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大脑左右半球同时参加活动,通过多渠道的信息反馈,协调活动,强化了记忆的敏锐性、精准性和持久性。

2.读可以加深理解。通过阅读把课文细细咀嚼,细细品味,体会出语言文字的含义和韵味,取得对课文的理解。

3.读可以提高表达力。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课文后,课文里的优美词句、语言表达方式及篇章结构,不断被吸收和累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4.读可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经过训练。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就有了良好的学习基础。阅读多了,学习语文的能力也就增强了,逐渐形成了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

5.读可以完善美育。一篇好文章,除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外,还有艺术美。每阅读一篇好文章,就会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熏陶,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锻炼了审美能力。

二、如何指导学生读好课文

朗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教会学生“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一个不能被文学作品感动的教师是不能教会学生读书的。首先,读书要眼看、心读、心想,不读破句,不掉字,不添字,读准字,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其次,要调动多种感觉,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体味表达文章的内涵。叶老说,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课文要多读才能理解,课文语言是要熟读才能吸收的,光理解,不熟读,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要求一般采取以下四步阅读。

1.学生课前预读。通过预读,可以使学生预先感知课文,形成初步印象,教师要进行预读指导,比如,文章属何种文体如何揣摩文章的脉络结构,以及感知概括文章中心以及写作特点等。

2.课上教师的范读。教师的范读要读出气势和神韵,从而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引起共鸣,这一双边活动可以说是一次艺术享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常有这样情形,许多老半天讲解不清的东西,在这“一读一听”中就通过言传而“意会”了。

3.讲读过程中学生的精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精处把握文章,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阅读中伴之于研讨,“术业有专攻”,或在主题上求教益,或在写法上受启迪,或在结构上见巧妙,或在语言上有得益。

4.课后学生的赏读。文章不厌百回读,课本所选文章,脍炙人口的佳作甚多,多为千古绝唱。应要求学生反复吟诵而求所得,使学生在阅读欣赏中领悟文章的绝妙之处,不仅受到思想情操上的熏陶和教益,而且深熟名家在写作上的技巧和风格特点。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读为本,好文章读多了,读熟了,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写起文章来,语感自来,加以一定的生活素材累积,就会“文思如泉涌”。这样,就会收到以读促写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三、读与写相互为用,“读写结合”是“教学原则”

阅读与写作也自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从读是写的基础和辩证关系看,不难理解教学中抓基础,就是要抓阅读能力的提高。教会学生读书、积累词汇和写作的规律,应是教师研究的首要问题。从思维层面,强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只有提高写作能力,学语文才能有居高临下的感觉,阅读理解能力才会产生质的飞跃。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欣赏、模仿、指导,达到理解升华。教师的范读水平,是唤醒学生潜能、提高兴趣,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唱京剧或水平很低的人,能教会别人唱京剧。学语文,读书是基本功,会读才能被文学作品感动,把握作者情感,从而加深理解,为写作奠定基础。

那么,从学生的思维层面来看,读、写是怎样结合的?教学中怎样才能生动地发挥这些结合的作用?

阅读作品,读者首先捕捉的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在脑海中再现作者的创作情境、思维和情感。当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作者的理解和感受“撞击”时,就会理解作者当时的思维,读出真情实感,实现读懂。就会产生分析个人经历或生活现象,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的强烈愿望,这就是潜在的“写作激情”。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理解和感受,把学生潜在的写作激情化为写作实践。这正是读、写在思维过程中的有机结合。

阅读过程中的实质是读者“参与”作者的思考,力图参与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分析与表达,是阅读中思维活动的特征之一,这正是读写在思维层面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能动地参与了解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分析与表达是怎样同时完成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也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鲁迅先生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文章,是由于多看和练习。”这集中说明了读、写结合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璇.促进初中语文课外经典“悦读”的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3.

[2] 袁洁.初中语文课前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1.

[3] 白雪.叶圣陶日记中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 赵雯.初中语文教学中基于不同学情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差异化设计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结合环保教育开展课题研究 第7篇

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之前, 我们先对幼儿进行了一项幼儿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 针对小班、中班、大班三个不同的年龄层次, 设计不同的调查内容。最后根据调查活动汇总情况, 教师们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确立个人课题内容。

2.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注重环保行为的养成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帮助幼儿养成一定的环保行为。

(1) 结合养成活动开展幼儿环保教育。由于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较弱, 因此我们将结合养成教育充分挖掘环保教育素材,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渗透, 使幼儿在学习知识、养成习惯和规则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环保教育, 形成正确的环境观、科学观、价值观。

(2) 通过环境创设开展幼儿环保教育。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是通过环境的影响获得的。我们将通过环境创设, 让幼儿在一种美好的、易于接受的氛围之中, 受到环保教育。同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环保环境的创设, 在操作、欣赏中渐渐地形成环保意识。

(3) 利用环境节日开展幼儿环保教育。在各种环境节日活动中幼儿能够获取各类环境问题的信息, 更有机会与他人沟通环境知识, 并以点带面, 带动家庭成员、社区成员一起来参与环境节日活动, 并成为带头人及好榜样。在环境节日活动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讲授者, 而是幼儿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观察者, 环境教育再也不是空洞的教学, 而是通过各种活动, 使环保知识融入其中。

3.创设良好的环保教育校园环境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内容很广泛, 我认为, 包括户外环境布置, 活动室环境布置, 区域活动的布置。在创建过程中, 我园加大投资力度, 扩大绿化面积, 开辟种植园, 让孩子每天都置身于一个如花园般的环境中。在投入大环境的同时, 小环境的创设也尤为重要。在班级环境中, 我们有一块班级特色墙, 向家长展示宣传班级环保特色内容以及一些近期活动。其次在美工区中投放一些废旧材料, 让幼儿在区域中进行废物利用, 作品进行展示。还有利用大厅、走廊等地方制作班级特色展板, 让每一位来园的家长、幼儿直接感受我们的环保特色。

三、结合家园社区资源开展课题研究

我园除了进行家长开放日活动, 召开家长会议, 开通学校网站, 建立教师博客等方式与家长建立经常性的双向沟通外, 更主要地通过拓展家园共育活动, 推进了幼儿园、社区、家庭的互动。

如开展环保月的活动, 根据中外环境节日每月确定一个主题, 让家长们积极参与进来, 或者我们走向社区进行宣传活动。在最近的一个“利乐包装大变身”的活动中, 我们先发动家长共同收集牛奶饮料的利乐包装, 接着通过展板、宣传栏向家长介绍利乐包装的妙用, 然后联系利乐包装制作爱好者江老师来园教授制作技能、方法。在家长参与的过程中, 他们对我园的环保教育不但有所了解, 更感受到了环保的乐趣。

四、注重课题研究中资料的积累

资料的积累不但是研究成果的一个展现, 而且也是大家借鉴学习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强调过程性资料、总结性资料的积累。让老师知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案例、随笔心得、环保教育活动记载、图像、影像资料、论文……都是研究资料。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再对教师们的研究资料进行一个系统地分类汇总整理。

在我园环保教育的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们还将不断摸索探究, 力争将环保的种子埋入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播撒到每一个家庭。

(昆山市花桥花溪幼儿园)

在艺术类学科中, 音乐是最富有表现力及感染力的, 一曲美妙的音乐能够直接传达人类心灵中那些纯真、高尚的情感, 并能迅速吸引听者, 引起他们的共鸣。聆听着、哼唱着优美音乐长大的孩子一定比那些在苍白静默中长大的孩子内心世界更丰富, 人格更完善, 对生命也会更热爱, 因此, 音乐这门学科虽然不参与升学考试, 但却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 一定要潜心钻研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融入音乐, 激发他们对美的感受与创作力, 为音乐成为他们一生的伴侣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能够在中学的音乐课堂上, 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呢?结合实践,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音乐审美教育中, 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

要要想想让让学学生生去去感感知知、、体体验验一一个个具具有有美美感感的的事事物物或或环环境境, , 就就要要创创造造——个个具具有有美美感感特特征征的的艺艺术术氛氛围围, , 激激发发起起学学生生对对这这个个美美感感的的渴渴望望。。在在中中学学教教学学中中, , 结结合合学学生生的的年年龄龄特特征征, , 可可以以通通过过很很多多方方法法来来吸吸引引学学生生的的注注意意。。比比如如我我在在教教授授革革命命歌歌曲曲时时, , 可可将将教教室室四四周周多多挂挂一一些些五五角角星星、、红红旗旗以以及及一一些些革革命命战战争争时时的的图图片片, , 而而当当我我在在教教授授歌歌颂颂大大自自然然的的歌歌曲曲时时, , 可可以以在在教教室室里里摆摆放放一一些些花花盆盆、、盆盆景景及及假假树树造造型型, , 为为教教室室营营造造一一种种清清

新新自自然然的的气气氛氛。。在在这这样样——个个充充满满新新鲜鲜感感和温馨的情境境下下, , 我我再再巧巧妙妙地地设设置置几几个个悬悬念念, , 像像磁磁铁铁一样吸引住学学生生, , 使使之之产产生生新新奇奇感感, , 集集中中注注意意力力。。

二二、、音音乐乐审审美美教教育育中中, , 要要培培养养学学生生对对美的感受力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特色研究 第8篇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的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针对这种教育模式,各国都有一些自己习惯的称呼,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一百年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能过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施工学结合的关键和难点是在“如何结合”上。几年来,各地各院校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及不同专业的行业背景和需求,对“如何结合”这一问题各地做了许许多多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出现了不少具体的结合方式,“订单培养”、“顶岗实习”“项目驱动”、“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等等。

一、订单培养式

“订单培养式”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结合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针对岗位要求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企业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订单培养式”常常是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按照协议(甚至以合作企业名称命名“冠名班”)进行人才培养,院校与企业一起制订培养计划,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研讨,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订单培养的学生学习目的性极强,学习效果也非常显著。在国家首批立项建设的示范性院校之一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该院畜牧兽医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办“伟嘉班”,经济管理专业开办了“万汇班”、“吉鲁班”等,全院48个高职专业均实施了顶岗实习模式,仅今年去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达到2880人,涉及企业六百多家,遍布全国19个省(市),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既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解决了学生的初次就业问题。因此,这种结合方式近年来也倍受肯定。

二、顶岗实习式

“顶岗实习式”是很多专业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临近毕业近一年时间,学校借助于校外企业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培训,使学生全方位熟悉相关岗位能力群的工作要求,使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技能诸方面达到预期的要求,在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的同时,让他们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顶岗实习一般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所承担的调研课题的全部内容,同时,撰写顶岗实习报告。被评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正泰、德力西、奥康等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211个运行有序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使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高了技能,缩短了上岗适应期,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奉献精神,锻炼了团队精神与协作共事能力,获得了就业的试岗机会。

三、项目驱动式

“项目驱动式”是指校企双方通过具体的项目作为媒介进行合作,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并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完成教学培养工作。一些软件开发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合作,选择来自企业的实际项目,采用小组或团队形式进行开发,完全遵循真实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校企双方根据项目需要,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和培训,企业为学校提供项目和学生技能学习场所,学校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也为企业客户提供相关专业毕业生,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这种结合方式特别适合与动漫设计与制造、会展策划与管理、商务等专业。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与山石动漫公司在校内建立了动漫实训开发基地,山石公司的制作室就是学生教室,学院动漫专业的在校学生就是企业员工。

四、工学交替式

“工学交替式”是指把学生的学习和实习分段交替进行,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习文化理论知识,一个学期下企业实习。学生在实践期间,一切按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企业按新员工的标准考核学生,给予学生相应的津贴。这种模式实际上是项目化教学、半工半读、订单式等培养形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比较适合技术含量不高并且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如与部分机械制造业有关的专业。旅游管理、食品及酒店管理很适合这种方式。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2008年天津一家职业学院经贸系三个专业443名学生参加了顶岗实习,有60%以上学生在结束时与企业签定了就业协议。旅游管理专业2007届顶岗实习学生中,有13人实习期间月收入在3000~4000元,有21人达到2000~3000元,60%的学生月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五、校企融合式

“校企融合式”是指通过将企业的培训中心与学校的相关专业教研室融为一体,采用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成立培训学院(有的干脆冠名“XX学院”)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措施,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完成学校学历教育学生培养任务的同时,还根据企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这种模式是前几种模式的深化,是现阶段高职教育比较理想的培养模式。尤其是开始合作的3~4年会比较顺利,能比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四川长虹成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不但接纳学生,还开展了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有七十余所学校根据长虹的用人需求向长虹输送毕业生3000余人,仅长虹广东中山工业园区一次性接纳广西、湖南10余所职业学校毕业生500余名。

通过以上这些结合形式,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利益:第一,通过工学结合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进一步消化吸收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第二,通过工学结合使学生意识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通过工学结合使学生走出校园这个“小社会”,与成年人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接触,融入到“大社会”中,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经过这种实际工作的锻炼,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第四,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

工学结合的方式远不止这些,实践表明任何一种形式都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套用现成案例,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各自专业特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办出自己的特色。工学结合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是高职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需要我们大家同心同德、不断努力,大胆探索,才能走出一条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有我国自己特色的高职教育之路。

摘要:工学结合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实施工学结合的难点是如何“结合”,结合方式也是工学结合特色之所在。通过工学结合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消化吸收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使学生意识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走出校园这个“小社会”,与成年人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接触,融入到“大社会”中。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融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国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2006.

[2]杨延.工学结合,创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根本路径[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6).

[3]冯伟国,徐静,姜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23).

[4]邢晖.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N].中国教育报,2008-01-31.

渔农结合处理池塘养殖水研究 第9篇

1 养殖水体净化方法

目前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和集成水质处理方法, 各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1.1 物理方法

池塘养殖水体的物理净化方法主要是利用物理效应, 在处理过程中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不会改变。主要包括增氧、换水、过滤、吸附、泡沫分离、栅栏、筛网、沉淀等方法。养殖水体的物理处理方法简便, 快捷, 针对不同污染类型的养殖水体选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水质污染严重时选用过滤方法, 对有机物浓度较高的池塘养殖水体选用泡沫分离技术[2]。当水体中有较大悬浮颗粒物时利用沉淀方法, 设置蓄水沉淀池进行沉淀等。

1.2 化学方法

通过泼洒有机或无机物质, 与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来改善水质, 在传统养殖中应用较广。主要包括絮凝法、中和法、络合法、氧化还原法等方法。其中臭氧处理法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渔业养殖的废水处理和水质改善, 处理和调节水质效果明显较快, 但会带来养殖成本的大幅度增加, 同时具有副作用, 且不能降低养殖池塘营养物质, 如TN、TP的浓度, 因此在渔业养殖废水的深度处理中应用较少。

1.3 生物方法

生物技术是目前渔业养殖废水处理和污染控制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水生植物法、水生动物法、微生态制剂法等方法。生物技术具有价格低廉、无二次污染、环境友好等优点。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生物净化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1.4 集成水质处理方法

池塘综合养殖是根据环境生态学原理, 将养殖水体中的各生态单元, 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比例组合起来使其具有污水净化功能的高效无污染的养殖系统。按种类来划分, 有鱼、虾、蟹、贝、藻之间的二元、三元或多元综合养殖系统。人工湿地—养殖池塘复合生态系统就是利用湿地中的底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之间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2 稻田人工湿地

稻田人工湿地能滞留沉积物和营养物质, 从而改善水环境污染, 因此在污水净化方面, 具有天然高效的特点。与其他污水处理方法相比, 湿地具有廉价、环保的优点,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人工与自然湿地用于污水处理的成功案例。

湿地对污染物质的净化机制[3]主要是通过土壤的过滤、吸附、共沉淀和离子交换, 以及水生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人工湿地的净化机制与湿地相似, 在人工湿地中除了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等分别作用外, 更主要的还是它们间的相互作用, 使得人工湿地具有较强的水质净化功能, 它能通过对污染物质的分解、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使得营养物质得以循环利用。

稻田是半人工的生态系统, 水稻生产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稻田具有净化效果明显、基本没有运行费用、管理方便等优点, 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传统的稻田单作生态系统中, 物质和能量仅按单一的循环和转化方式进行, 系统中的杂草、浮游生物被人工清除或随水流失, 带走了系统内的营养物质, 存在着不足之处。

3 渔农结合研究现状

3.1 渔农轮作

稻—渔轮作是指水稻与养鱼轮流生产, 即一年当中只种一季水稻, 其余时间则为养鱼。以冬闲田养鱼为例, 利用稻田在水稻收割后至第2年春耕前的一段时间蓄水养鱼。利用冬闲田养鱼能养殖大中规格鱼种, 鱼类能清除田间杂草和害虫, 同时能增加稻田土壤中有机质, 增产粮食, 增产水产品, 提高土地利用率, 增加农民收入。但是, 冬闲田养鱼要有相应的条件, 边远而无水源保证的田不宜发展养鱼。而且水稻田改造为鱼塘代价高, 对水源的要求也较高。

3.2 渔农兼作

渔农兼作包括稻田、藕田养鱼养蟹虾、鱼塘浮床栽培水生蔬菜等, 较多研究的主要有鱼菜共生、鱼藻共生和鱼草共生系统。其中鱼稻共生是渔农兼作的一种重要模式, 它是指水稻和鱼群共同生活在稻田中, 二者相得益彰。稻田养鱼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 不但具有可养殖地域广、投资较少、养殖时间短、鱼体重增加快、经济效益好等优点, 而且养鱼后的稻田土壤疏松、水质改善, 杂草和虫害更少, 有机肥料增加, 能够提高粮食单产, 这种模式为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稻田养鱼在养殖环境存在某些不利方面, 水稻的生长局限了稻田水体的容量, 竞争水中浮游生物的光温条件, 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水生经济动物优质高产潜力的发挥。稻渔兼作模式多种多样, 如垄稻沟鱼模式、稻虾虾模式、鱼塘种禾养鱼模式、幽仔养鱼模式等[4]。藕田养鱼已有较多的经验[5], 其技术要求简单, 只要加高加固田埂、留足开挖好的鱼凼和鱼沟, 容易操作实施, 适合一家一户养殖, 是不发达地区养殖户增收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

3.3 以水分、养分再利用为特征的渔农结合

人工湿地由于具有能耗和费用低、技术要求和管理简单的特点, 在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6], 作为一种新型水处理技术, 结合了生物膜法和自然净化的特点, 人工湿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污染水体的净化, 但是在养殖废水净化的处理及回收利用方面尚不多见[7]。高云霓等[8]研究证明人工湿地可以为高密度鱼苗的养殖提供稳定健康的生态环境。李谷等[9]和Kruzie等[10]研究的人工湿地和养殖池塘复合生态系统, 可以循环利用净化后的养殖废水。以水为载体, 通过水分在养殖池塘和水田之间的流动实现水分和养分的再利用, 变池塘净水养殖为活水养殖, 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物质循环利用、资源节约的结合方式, 对水环境保护、节约水资源和生态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其简单易行, 便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周元等[11]试验研究表明, 稻田对使用渔业养殖池塘水中的营养物质具有较明显的吸收和净化效果。养殖水从稻田表面流过后可有效降低TN、TP的含量, 其中TN的去除率明显高于TP[12]。利用稻田参与池塘水分、养分的循环利用时, 除了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外, 还要在防虫治病时避免使用有农药残留、对养殖有害的药剂, 注意使用低残留、无毒、无公害的农药。

因地制宜构建渔农结合的人工湿地和养殖池塘复合生态系统可取得明显的水质净化效果, 有效改善池塘养殖环境。同时实现了水的回用, 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忠华, 宋亚洲.池塘养殖水体净化技术[J].水产养殖, 2007, 28 (4) :5-7.

[2]李倩, 胡廷尖, 王雨辰, 等.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水产, 2011 (7) :43-45.

[3]杨俊, 龚琴红, 等.人工湿地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应用[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 (2) :71-74.

[4]冉启强.藕田生态渔业养殖试验科技推广[J].内陆水产, 2004 (8) :6.

[5]张嘉君, 邓学平.藕田生态渔业技术[J].水产养殖, 2004, 25 (3) :18-19.

[6]AMELIA K.The potential for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reus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J].Ecological Engneering, 2001, 16 (4) :545-560.

[7]LIN Y F, JING S R, LEE D Y, et al.Nutrient removal from aquacture wastew-ater using a constructed wetlands system[J].Aquaculture, 2002 (209) :169-184.

[8]高云霓, 吴晓辉, 邓平, 等.人工湿地-池塘复合养殖系统中浮游藻类生态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6 (4) :1230-1234.

[9]李谷, 钟非, 成水平, 等.人工湿地—养殖池塘复合生态系统构建及初步研究[J].渔业现代化, 2006 (1) :12-14.

[10]KRUZIE A P, WHITE K D.Natural treatment and on site processes[J].WaterEnvironmentResearch, 1996, 68 (4) :498-503.

[11]周元, 朱建强, 李谷, 等.稻田对池塘养殖肥水的吸收利用效果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 2010, 30 (5) :78-81.

机械结合基础理论研究概述 第10篇

结合面参数建模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法向载荷和切向载荷共同作用下粗糙表面间的弹塑性接触。Greenwood&Williamson[1]作为该领域的先驱者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弹性接触模型, 即G-W模型。在该模型中, 粗糙表面是由许多相互独立并且半径相同的球形微凸体来进行表征的, 而且每个微凸体的变形被假设为符合Hertz弹性接触力学。G-W模型虽然比较简单, 却能够解决各种各样的微接触问题。研究者们已经将基本的G-W模型扩展到包括曲线表面、微凸体半径不相同的表面、椭圆抛物面微凸体和各向异性表面等接触表面的问题。可是, G-W模型的缺陷在于仅仅符合较低塑性指数下发生弹性变形的粗糙表面间的接触问题。Abbott和Firestone[2]则提出了一个只考虑塑性变形却忽略体积守恒的塑性接触模型。Chang[3]等人基于塑性变形微凸体的体积守恒建立了粗糙表面的弹塑性接触模型, 即CEB模型, 将只考虑弹性变形和只考虑塑性变形的两种情况进行了统一。但是, 该模型的不足之处是塑性变形开始时接触载荷的不连续性以及由弹性区到完全塑性区的转变这一过程没有对应的模型建立。Zhao[4]等人运用数学计算方法使得接触载荷和接触面积的表达式在弹性区向塑性区转变变得连续起来, 修正了CEB模型的不足, 即ZMC模型。

2 表面接触的二维分形理论

传统的G-W模型是基于统计特征来描述简化为粗糙表面与理想刚性平面的接触的两粗糙表面间接触特性的。接触表面多重尺度的特性使得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测量获得的统计学参数只能反映和取样长度及仪器分辨率相关的粗糙度信息, 而不能够将全部的粗糙度信息反映出来, 所以, 统计接触模型有其不合理性, 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进行改善。1991年, Majumdar和Bhushan[5]提出了以分形几何作为基础的接触分形模型, 即MB模型, 并在Weierstrass-Mandelbrot (W-M) 函数基础上建立了单个微凸体的接触变形模型, 首先将分形理论使用到结合面问题的研究中, 标志着结合面分形理论的初步形成。MB模型采用的是具有尺度独立性的轮廓分形维数和特征长度尺度参数来对粗糙表面进行表征的, 对于确定的表面, 这两个分形参数可以反映粗糙表面上所有尺度范围内的信息。Wang和Komvopoulos[6]则对单个微凸体的接触模型进行了一点修正, 引入了微凸体截面的接触面积, 来区分微凸体的实际接触面积从而使接触模型更加接近于实际的接触情况。张学良[7-9]基于粗糙表面接触的分形理论和MB模型以及两粗糙表面等效接触理论, 在理论上首次提出了机械结合面的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数值模拟结果直观揭示了各个参数对接触刚度的具体影响, 并且通过一些实验定性地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温淑花[10-11]则引入了微接触大小分布的域扩展因子对接触刚度模型进行了修正, 使得法向刚度和切向刚度的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3 表面接触的三维分形理论

Yan和Komvopoulos[12]通过改进得到了可以表征工程粗糙表面三维分形表面形貌的理论, 并建立了包含弹性和塑性的三维接触分形模型。通过二维与三维接触分析比较和弹性与弹塑性材料特性比较研究了表面形貌参数和材料特性对总的变形力的影响。该模型经过修正可以应用于各向异性表面和其他不同特性的材料的研究。金守峰等[13]采用了包含弹性、塑性和弹塑性三种变形机制的微凸体接触模型并将其扩展到粗糙表面间的接触问题, 修正了Y-K模型, 所得的计算结果与试验测试值比较接近, 但是, 载荷较大时, Y-K模型计算结果却和实验值相差较大。Sameer[14]指出所有工程粗糙表面间的接触都会阻碍电流的流动, 并且建立了正弦微凸体接触传导电流的半解析模型而非使用单一微凸体概念来建模。为了验证该解析模型的正确性, 他构建了正弦微凸体与刚性平面接触的有限元三维机电完全弹性模型, 结果可用于具有正弦微凸体的粗糙表面接触建模。

离散卷积和快速傅里叶变换技术的数值算法和单回路共轭梯度法的运用获得了一个准确有效的求解程序, 由此得到了粗糙表面热机接触的模型并由数值结果所验证。

参考文献

[1]张学良, 黄玉美, 温淑花.结合面接触刚度分形模型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 2000, 3l (4) :89-9l.

[2]张学良, 温淑花等.基于接触分形理论的机械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中国机械工程, Vol.11, No.7, 2000, 727~729.

[3]张学良, 温淑花等.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刚度的分形模型.应用力学学报.Vol.17, No.2, 2000, 31~35.

[4]温淑花, 张学良, 武美先等.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建立与仿真[J].农业机械学报, 2009, 40 (11) :197-202.

[5]温淑花, 张学良, 武美先等.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及其仿真[J].农业机械学报, 2009, 40 (12) :223-227.

[6]Yan W, Komvopoulos K.Contact analysis of elastic-plastic fractal surfaces[J].J App.Phys, 1998 (84) :3617-3624.

[7]金守峰, 宿月文, 郭彩霞.三维分形粗糙表面的修正接触模型[J].中国机械工程, 2012, 23 (19) :2316-2319.

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有效教学

小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均衡发展对其语文素养和语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一直以来两者的相关性研究和实践是语文教学中历久弥新的话题。然而在固有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下,目前的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阅读和作文教学却自成系统,缺乏互动性。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阅读和写作合则双美、离则双伤”,两者同步发展才能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一、研读课内教材,挖掘写作技法

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要求:“阅读部分中的阅读材料可作为写作训练的范例,让学生在感悟、模仿的基础上创造;能让学生调动已有积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见解。”因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潜心钻研教材,有目的地利用课内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古人说:“文贵自得、学贵自悟”,在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能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课文情感。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反复与文本进行对话之后,学生才能深刻地体会到课文中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表达方式;才能懂得怎样选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遣词造句,从而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将自身所学运用到写作当中。其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将阅读课文中运用得好的标点、字词、句子、段落等提取出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和学习到它们用得精妙之处。

二、加强课外阅读,增加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资料,给学生补给一些他们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一方面可以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报纸、杂志,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一些社会现状和政策、法规;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些科普文章和文学作品给学生阅读,让学生从不同的文字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因为课外阅读一般都为略读,不可能像课内文章一样精读,为了达到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坚持在阅读之时做笔记,或者在阅读之后写读后感,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记周记等。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若阅读是根,那么写作就是叶子,根深才能叶茂。在进行这样的阅读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慢慢地积累一定的写作技法和写作素材,从而不至于在要求写作时出现“无米之炊”的窘境。

三、勤于寫作练习,促成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只是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一部分,深入阅读课文内容和广泛阅读课外资料,是为写作打基础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勤写、勤练,使其将阅读中所学运用到写作中,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和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技法和水平。

对处于写作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教师首先要由简到繁、由浅人深,根据学生情况对其进行各项写作训练,如:低年级多侧重说话、写话,中年级强调有序的句子和段落的练习,高年级致力于有序、有物的篇章练习等等。在练习的同时,教师不要脱离了阅读教材,可以适时地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中看到自己应加强之处和优秀之处。其次,教师在批阅学生的写作练习时要多鼓励、少批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当学生不知如何下笔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多阅读相关课文,让其模仿这些范文的布局谋篇和表现手法,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都将有所提升。当学生写作的文章出现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情况时,教师也应该对其进行某些方面的表扬,让其保有写作的兴趣,同时从用词、组句等方面进行纠正和引导,让其写作逐渐走向“规范”。

总之,阅读和写作各有自己的目的和任务,但在实践中又是紧密结合、相互为用的。因此,我们要阅读与写作两手抓,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这两柄“利剑”,相信一定会“双剑合璧,威力剧增”。

参考文献:

[1]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龙文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M].上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葛丹儿.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的依互关系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4,(7).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研究 第12篇

1. 针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1 传统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深深影响着我国教育水平,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本的学习往往是采用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教学模式,在整个课堂的语文阅读学习中,虽然整体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状况比较和谐、积极,但是整个领读过程中,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是盲目跟随老师的步伐学习课本内容;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自主把握整体课本内容和内在思想,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学生会形成无法独立阅读的依赖性格,这些缺点会对整个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名言告诫我们要积极增加阅读量和培养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真实文化能力。

1.2 读书和写作相互结合。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习作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且二者之间存在极其重要的联系,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积累大量知识底蕴;写作过程恰好是将自己阅读中所积累的文字和底蕴加以分析和组合,从而结合自己的真实情感,融会贯通。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都没有注意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方法,从而将阅读和写作分割开来进行教学,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甚至忽略语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基础,也使作文的语言文字缺乏艺术感。

2. 读写结合的有关方法和措施

2.1 以读带写,读写结合。

读写在素质教学中是整体,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一个主次关系,在创新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将阅读放在重要位置,在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在对优秀作品进行阅读赏析的时候,要积极培养学生分析课文和解析文章的能力,特别注意文章中修辞手法及写作手法、语言应用等方面的重要文学方法,然后积极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从而达到用阅读引领写作的目的;针对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要积极注重以下方面,从而推进整个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首先,要“读中带写”,所谓“读中带写”就是要在进行相应的文章阅读的同时积极结合对应的素材和寓意进行写作,从而将阅读中学到的手法和技巧应用到作文中,强化作文能力。其次,要在阅读后积极安排写作任务,通过阅读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积极对文章中一些知识点做好记录,然后在课外找到相应的作文题目进行复习,达到彻底地将阅读所掌握的课外技巧融会贯通,并举一反三的目的。

2.2 综合训练,全面提高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强调听书读写的相互协调,我们在加强读写结合的能力同时,要积极结合听说读写四者的综合训练,从而提升读写能力;读和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二者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特点,因此为了提升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要积极结合读写二者之间的关系和特性,然后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综合训练,通过加强阅读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积极通过作文练习,熟悉在阅读中掌握的技巧和写作手法,通过二者之间的综合训练,全面提高读写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育成为社会关注和重视的话题,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读写结合是全面推进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两个方面,通过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的教育方法,可提升语文整体教学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月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法”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3):123-125.

[2]曹兰.闲暇意识与语文作文研究——以初中语文读写教学为例[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5(11):22.

上一篇:新闻自由下一篇:髋关节骨折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