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英语的口译方法

2024-08-30

新闻英语的口译方法(精选4篇)

新闻英语的口译方法 第1篇

一、加大词汇量

口译之所以难, 难的就是词汇量。口译由于其内容的多变性、随意性, 对译者的词汇要求非常高。很多发言人喜欢引经据典, 经常用一些高雅词汇彰显自己的文学造诣。特别是一些文人的新闻发布会, 更是妙语连珠, 让译者十分为难。因此口译的第一步是词汇。那么如何才能够达到口译要求的词汇呢? 我认为首先要集中记忆。因为口译时间要求紧, 一般在口译开始三天之前, 就会告诉你口译的题目, 以及场合和面对的观众等, 这个时候就要准备符合这个场合能够用到、能够想到的、能够联系起来的所有词汇。对于还没有接受口译任务的, 想成为口译的人来说, 就是平时每天要花至少4个小时的时间记单词。刚开始可以背诵中国日报单词表, 上面涵盖了政治、经济上的很多专用词汇, 另外就是分类词汇记忆, 一周给自己选一个话题, 比如本周记忆金融词汇, 下周记忆科技词汇。在记忆之后, 过几天还要进行复习, 不然好不容易记住的单词会很容易忘记。通过长时间的集中记忆, 可以很有效地掌握大量单词。

二、听说训练

口译的基础是听说。只有听得懂、说得出来, 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口译译员。首先是听力。很多同学能够听得懂中国人说英语, 而且理解得非常清楚, 但是外国人一张口, 就不知所云了。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听力掌握得不好, 不能听懂标准的发音。由于受到教学条件、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的限制, 很多农村小学没有英语课, 初中英语课时也很少, 并且教师自身的口语也不标准, 高中的时候, 每天就是进行模拟考试, 老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忽视了学生的口语, 听力能力, 这就导致学生在大学时的英语听不懂、说不出。听力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贵在坚持。想要提高自己的听力, 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一般选择能听懂60%~80%的材料为宜。这样的材料, 既能理解基本的意思, 又有提升的空间。对于初学者, 要选择看着文本听。只有看着文本, 才能真正听懂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 同时能掌握句子中的连读、爆破等发音要素。刚开始要反复地听, 把一本磁带听上几十遍、上百遍, 熟悉其中的每一个发音要素, 这样听什么样的材料都能够轻而易举。其次是口语。要想快速提高口语水平, 就要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英语环境, 创造一个好的英语环境, 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随时、随地都能说英语的地方。其实这种地方完全是可以自己创造的。比如说可以在宿舍跟室友说英语, 在教室跟同学说英语, 到外教家里跟外教说英语, 没人的时候自己跟自己说英语。只要能够放下面子、放下自己的自尊, 就可以跟任何人说英语。其实英语跟汉语一样, 是一门语言, 语言只有通过重复不断地说, 才能够更加完美。很多时候, 我们学会了一些单词, 但是如果长时间不用, 单词很快就会被遗忘。如果我们能够用学的单词, 造一个句子、编一段对话, 并和搭档练习这段对话, 这样, 不仅能够记住这些单词, 还能顺便把学过的其他单词也复习一遍。英语和汉语一样, 说得多了, 自然就说得好了, 也就会更加大胆地说了。

三、口译实践

很多人单词记得很快, 在集中记忆的情况下, 每天能够记住几百个甚至至上千个词汇, 但是等过些天要用的时候, 却发现能够用的、能够记住的, 不过几十个。因为大量词汇, 在不进行实践的时候, 已经悄悄地从大脑中溜走了。学以致用, 实践出真知, 只有通过大量实践, 才能更好地发挥所学知识的作用。很多同学之所以最终没有成为口译译员, 就是因为缺少实践。很多时候, 在真正的口译场合, 考验的不是译员的词汇, 而是译员的心理素质和临场经验。因为口译的场合是多变的, 想成为口译的同学可以每天在记忆了词汇之后, 进行口译现场模拟训练, 每天一个场景, 每天一个主题。可以找一个搭档给自己念, 也可以听着听力材料, 进行模拟训练。人在高压状态之下, 记忆会更加深刻, 特别是犯错误之后, 这个错误会成为人的长时间记忆, 以后可有效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四、记笔记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 要做一名合格的口译译员, 做笔记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同学做笔记的时候, 不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 结果导致该记的没有记住, 不该记的记了一大堆。做笔记首先就是要记关键词, 然后把这些关键词用线穿起来。什么样的词汇是关键词呢, 在一般的口译场合中, 发言人提到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都是关键词。在记录过程中, 很多口译专家都有特定的符号, 如果自己不熟悉别人符号记忆的东西是很难用自己的话连接起来的, 所以一定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符号。记笔记的时候, 可以用英语记, 也可以用汉语记, 自己感觉哪种方法对自己更有利, 就可以采取哪种方法。口译笔记求快求精, 但不可潦草。口译笔记使用大量常见略语, 例如:cf (compare) , Co (company) , eg (for example) , etc (and so on) , esp (especially) , ie (that is) , max (maximum) , min (minimum) , ref (reference) , std (standard) , usu (usually) , 等。如果考生将精力完全集中在笔记上, 而忽视对摄入信息的分析理解和加工处理, 那么笔记反倒会成为口译的绊脚石。所以考生一定要遵循“大脑记忆为主, 笔记为辅”的基本原则, 不能过分依赖笔记。掌握了战略原则, 接下来要考虑的自然是“怎样记笔记”这个战术问题。“怎样记”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 理论上以目标语加符号为宜, 如“power- ful country”记作“强□”, “我同意”记作“I√”, “观点, 看法一致”记作“⊙same”, “economic development。记笔记的方式多种多样, 主要主张图式笔记法, 也就是说, 把所听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层次和结构从上到下依次罗列, 并用一定的标记划分或区分不同内容的竖式记笔记方式, 它区别于一般的形式记法, 每个要点应占一行, 这样的记录使所听内容条理清楚, 便于回忆和整理思想。对于对话, 可以用双竖排并列式记录, 从而使回答相互对应, 一目了然, 而故事、段落的记录要用竖列分段式,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笔记有条不紊。除此之外, 在记录的过程中要尽量用简短的词句、符号或标记记录。1.巧用符号记录, 即运用一些简明扼要、容易记的符号代替听力内容中的信息, 这样可以加快记录速度, 并增加记忆或笔录的信息量。符号可以是现成系列符号的借用, 也可以自己不断总结创造, 如↑表示向上, 提高, 增加, ↓则相反, 如5ys←表示5年前, <, >表示比较关系等。∵, ∴表示因为、所以, ⊙, 〇表示里、外, △表示强调, ║表示并列。2.运用简略形式, 如用a.m代替morning, ad代替advertisement, photo代替photograph, beau代替beautiful, clar代替classroom, 有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 , 如用M代替man, F代替female, 等等。3.恰当用图形, 如画一张嘴角向上笑脸表示happy, glad, pleased, 一个太阳表示sunny, daytime, 一个圆圈画问号表示thinking, surprised, 练习一些简笔画的画法, 可以很快记录下复杂或较长的信息。系统化, 所记录内容有一定层次和结构, 简单化, 过分复杂的图形符号也许会使理解更难, 书写可以潦草, 讲究过于工整, 就要缩短记录更多信息的时间, 用汉语或自己熟悉的词记录, 以便做出快速反应。

五、打好汉语基本功

很多人英语学得好, 听高难度的英语材料也觉得很轻松, 但是不能翻译成恰当的汉语, 这就是汉语基本功的问题了。口译是两种语言的互换, 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想要成为口译译员的同学, 就要注意平时汉语的积累。可以多读报纸、多读小说、诗歌等, 平时多与别人聊天, 掌握实事, 多接触一些新鲜时尚的知识。只有做到各行各业都有所涉猎, 并且对自己进行口译的领域能达到专家的水平, 就可以放心地做口译了。

学习口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是只要有恒心、有耐心、有毅力, 坚持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 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人员就绝不是梦想。

摘要:近年来, 随着中国不断对外开放, 很多外资企业纷纷投资中国, 国家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但是现在很多想成为口译人员的人, 都面临口译证书难考、口译培训太贵、自己找不到方法的问题。作者从自我训练的角度讲述了如何通过扩大词汇、听说训练、笔记, 以及提升汉语基础等方面进行训练, 成为合格的译员。

关键词:口译,词汇,听说,笔记

参考文献

[1]徐东风.会议同声传译中的ABCD原则和EF原则[J].国际商务研究, 2004, 21 (6) :65-691.

[2]马继红.口译课堂教学策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26 (5) :43-461.

[3]柯克尔.从口译实践到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 2003, 24 (2) :51-531.

[4]张威.口译与记忆:历史、现状、未来[J].外语研究, 2006, 26 (6) :66-701.

[5]刘林军.论同声传译中的译员角色[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7 (2) :20-231.

浅谈新闻发布会口译技巧 第2篇

导言

目前,新闻发布会已成为中国各级政府介绍新的政策、措施,通报重大事件调查进展情况的主要方式。它以记者提问,发言人回答的方式介绍相关信息,表明相关立场、态度。高层政府举行的发布会一般以两种语言交替翻译的形式进行。现场译员采用各种翻译方法准确、快速的将发言人的话用另一种语言口头传达给记者,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各国公众。新闻发布会中,口译一定是按照这三部分来完成的,即听取信息,转换信息和表达信息。因此,译员在新闻发布会的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听取信息在口译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听取信息的质量好坏将严重影响译员的翻译质量。译员在听取原语发言人信息的时候,与一般意义上的听完全不一样。此时的听是听取原语发言人信息的意思,听出原语的逻辑与结构,为后面的口译表达做好铺垫。接收信息后,译员在头脑中马上进行了信息的转换,即把听取到的中文信息在头脑中转换成英文,或是把听取到的英文信息在头脑中转换成中文信息。在说话人停止说话的时候,译员就要马上进行信息的翻译表达了,即将听取到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由于双语的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要求译员具有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译员在会中的表现将严重影响到大会的进行,举办一次新闻发布会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译员翻译质量的好坏将决定着大会的成败,所以译员在大会的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员个人所承受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掌握翻译的技巧是每个译员必做的功课,不仅为自己的名声,更为所有为这场新闻发布会而工作的人。

第一部分;新闻发布会口译的特点和过程

1.1 新闻发布会口译特点

1.1.1即席性

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准备有限的情况下,即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状态,进行现时现场的口译操作。在新闻发布会上,口译内容千变万化,往往难以预测。译员或许可以通过事先确定的交谈主题来预测交谈各方的话题。但是,译员的任何估计都不可能是充分的,而且主观预测也是靠不住的,甚至是危险的。此外,发言人与记者都希望能连贯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迅速传递给对方。但是由于在语言不同的交际双方之间介入了一个传言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表达的连贯性和接收的快捷性。这就要求译员具有高超的即席应变能力和流利的现时表达能力。

1.1.2独立性

在新闻发布会中,译员属单打多的个体工作者,其劳动具有很强的独立操作性,译责重大。通常,译员在整个口译过程中基本上是孤立无援的。译员必须随时独立处理可能碰到的任何问题。有些问题属语言类,与译员的双语知识有关;有些属文化传统类,与译员的民族知识有关;有些属自然科学类,与译员的学科知识有关;更多的属社会科学类,与译员的社会、文化、国情、时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有关。译员无法回避面临的任何一个问题,无路可退,只有正视每一道难题,及时处理每一道难题。在口译过程中,译员不可能查询工具书或有关参考资料,也不能频频打断说话者,要求对方重复自己所讲的内容,解释其中的难点。作为个体劳动者,译员要对自己的口译负责,不可胡编乱造,信口雌黄,自我得意;不可“自圆其说”,瞎猜乱凑,以期歪打正着;不可“你说你的,我译我的”,两条铁轨,永不相交。译员应该认识到,“译

(一)语即出,驷马难追”。自己的译语,字字句句,重如千金,随意不得。有些场合口译出错,还可期望在以后起草书面协议时予以纠正。然而许多口译,如国际会议口译,没有后道工序的补救机会。对于口译,所谓的“译责自负”原则没有多大意义。译员自知“译责”重大,只是在重要口译场合铸成大错,恐怕自己想“负”此责,也“负”不了。

1.1.3综合性

在新闻发布会中,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视”是指译

员须具有观察捕捉说话者的脸部表情、手势体姿、情绪变化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听”是指译员能够耳听会意发言人和记者的各种带地方口音以及不同语速的话语的能力。“说”是指译员能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流利而达意地表达的能力。“写”是指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能进行快速笔记的能力。新闻发布会口译属一种立体式、交叉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来源广泛,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记者,既给口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发言人和记者浓重的地方口音和过快的语速给译员带来的耳听会意的困难,同时又为口译工作创造了颇为有利的条件,如说话者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生动直观的体语表现,现场各种与口译内容有关的景物,所有这一切都是辅助口译的有利条件。

1.2新闻发布会口译过程

1.2.1信息接收

译员对信息的接收有两种渠道:一种为“听入”,一种为“视入”。听入是口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信息接收形式,是口译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发布会中,信息的接收主要是依靠译员的听来完成。语言信息的听入质量与译员的听觉能力有关。当译员听入母语所表达的信息时,除了不熟悉地方口音、怪僻语、俚语、古语、专业词语或发生“耳误”情况外,听入一般不会发生困难。当译员听入非本族语所表达的信息时,接收信息将可能构成一道难关,译员对外语信息可能会少听入或者未听入,甚至会误听。译员在接收说话人信息时,应当采取主动接收法,注重信息的意义(包括语境意义和修辞意义),而不是采用只听取孤立的单词的被动接收法。

1.2.2信息转换

信息转换是指译员对接收到的来源语的信息码进行解意,获取语言和非语言形式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新闻发布会中,原语信息码---记者的提问或是发言人的回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语言码,如语音、句法、词汇等信息,也有非语言码,如文化传统、专业知识、信息背景、表达风格、神态表情等信息,由于原语信息码丰富复杂,既呈线形排序状,又呈层次交叠状,所以译员对原码的解译处理不可能循序渐进、逐一解码。对语言信息的立体式加工处理是人脑的物种属性,译员在解译语言信号的同时会综合辨别和解析各种微妙的非语言信号以及它们同语言信号之间可能发生的关系。有必要指出,译员的感知和解码能力与其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和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译员的解码能力,会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和经验的丰富而增强。

1.2.3信息输出

信息的输出指信息的表达,即译员将目标语编码后的信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传译出来。在新闻发布会中,表达是口译过程的最后一道环节,是全过程成败的验收站,也是口译成果的最终表现形式。信息输出的成功标志是准确和流利,只有准确流利的表达才能在交际双方中间构筑一座顺达的信息桥梁。口译表达虽无需译员具备伶牙俐齿、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说才能,但口齿清楚、吐字干脆、音调准确、择词得当、语句通顺、表达流畅却是一名职业译员在新闻发布会中站稳脚的必备条件。

第二部分:会前译员准备

2.1背景准备

2.1.1会议背景准备

作为新闻发布会的翻译人员,对于会议的背景必须了解一清二楚。背景方面的信息包括的范围很广,如有口译对象、口译内容、大会主题等等。就口译对象方面的信息,事前了解得越详细越好,新闻发布会中的口译对象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以及问题回答者,因为有些信息对后来的口译可能会有直接的影响,必须弄清楚哪些国家记者以及记者的所在单位,中英文如何表达,最好了解该单位喜欢报到哪些方面的新闻。大会的主题是译员会前必须了解的事情,译员对大会的主题的了解将影响译员对于句子的了解的难易程度以及信息处理的时间。2010年4月28日在上海举行了上海世博会新闻发布会,此次会议主要是为了介绍世博会的准备情况、试运行情况、以及上海市民为世博会作出的贡献等等。该发布会的译员在得知要担任译员之后,马上开始了准备工作。她首先了解参加大会的主要发言人有:主持人宋超,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委员、执委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先生,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先生,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委员、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先生,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先生。查阅资料了解这几位发言人的说话用词特点,又从主办方了解参加会议的媒体记者,了解这些记者尤其是外国记者的发音特点。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中,译员表现相当良好,说话人的口音基本上没有对译员带来多大的困难。大会的内容受到了国内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译员对于大会背景的准备为译员的准确翻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2 发言人背景准备

译员应当事先了解源语发言人的口音特点,吐字清晰度,用词偏好等,以便正确理解源语发言人的内容。由于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是来自世界各国,所讲的英语必定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例如法国人说英语多少带有法语的口音在里面,他们会把上海[Shanghai]发音成【】,而印度和巴基斯坦人会将一些轻辅音全部浊化,香港人说英语尽管很流利,但是喜欢中文和英文混杂„„译员可在为大会准备期间,多听听这些国家人民的英语发音,以了解其发音特点。源语发言人的说话语速对口译也有很大的影响,若发言人语速超过了250字/分的话,译员将无法完整有效地做好口译笔记,因而无法连续准确地进行。发生上诉情况时,译员有必要提醒发言人其语速对口译造成的不利影响,取得发言人的理解,有时译员在会前也可以与发言人签订君子协定以提醒放慢语速,以便于口译。

2.2专业知识准备

专业也术语准备

担任新闻发布会的口译必须正确理解并准确翻译出专业术语,这是保证口译顺利进行得重要前提。在我国,会因为各种不同的事件举行新闻发布会,因此会涉及到各种不同的主题,如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等。为此,译员应当在会前无穷尽地收集这些术语,透彻理解其意义,并找到它在另一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否则就无法在翻译过程中完成源语信息的准确转换。如08年时,许多记者招待会都是围绕地震展开,译员就得提前准备好有关地震方方面面的词汇,如seismological seismologyseismograph seismographer aftershocksmaller tremors epicenter magnitudeRichter Scale(1—10)earthquake monitoringtsunamitsunami warning systemtidal wavesnatural disastertragedywreckagedeath toll survivorsvictimsinternational contributionsevacuationrescue team译员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或是亲自见面的方式,与会议发言人、承办方、译员的聘用单位取得联系,向他们索要往届活动中的材料、本次大会中的会程安排、与会人员名单以及采访的新闻机构名册以及个人名片等材料,进行语言材料的收集和准备。如果一些专业人士参加新闻发布会,术语的错译,漏译会严重地损坏译员的个人名誉以及聘用单位的名声。

2.3记者问题预测

新闻发布会本来就是采取记者提问发言人回答的方式进行流程,因此译员快速准确翻译出记者的提问对于整个大会的进行至关重要。在新闻发布会中,记者的提问可以说是变化多端,提前预测记者的提问可以让译员在听到记者快速提问时不会手慌脚乱,心中多一份自信。如在大会进行之前,首先要了解大会的主题,将自己换成记者的角色来猜测记者想要提出的问题,可以进行大会模拟,提前感受大会的紧张气氛,让自己的工作组一同猜测记者即将提出的问题。如这几年在经济问题上记者爱提出与通胀,与人名币汇率,房价以及我国的外汇储备相关的问题,在政治上爱提出与美国与日本与小国的关系,或是在国际社会的地

位问题。也可以查阅以往举行类似的新闻发布会的资料,看以往记者都喜欢围绕此主题提哪些问题。

2.4 心理准备

2.4.1抗压准备

在新闻发布会的整个流程中,只有一名译员在进行翻译工作,记者与发言人之间信息的准确交流完全依靠这一名译员。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服务的对象数量多,地位高,译员信息转换稍有差错便会引起听者的误会与不满,影响记者提问与发言人作答,从而影响整个大会的进行,因此译员在会中所承受的压力非同小可,在大会进行之前,译员必须做好抗击压力的准备。经过充分准备后,译员应对自己充满信心,切不可因为会议场面大,级别高,听者众,或是有同行和懂双语的人在场而对自己的翻译水平和能力产生怀疑。译员在大会开始前要准备好随身物品,如笔,纸,一小瓶水。在产生忧心忡忡和焦虑的情绪时,喝一口凉水心里暗示自己是最棒的译员,可以做好翻译的工作。

2.4.2 突发状况准备

在新闻发布会进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非人为因素的突发事件,如,译员对讲麦克风或是记者提问麦克风突然无声,译员准备的笔纸无法突然无法正常使用,亦或是译员身体突感不适等突发事件。译员在进行大会翻译之前,得给大会的工作人员协调好,调好话筒的音量,再预备两三个可使用的备用麦克风。译员的纸笔在翻译过程中尤为重要,所以在大会开始之前,译员必须准备好足够的纸笔,供译员在大会的翻译顺利进行下去。译员在会前两三天要注意调节自己的饮食和睡眠,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保证足够的睡眠,千万不要以疲惫的身心参加到新闻发布会的翻译工作中去,否则搞砸了会场,轻则受到斥责与惩罚,重则从此翻译生涯结束。

第三部分:会中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案

3.1 信息接收问题及解决办法

3.1.1 听不清楚发言人讲话

在新闻发布会中,由于口译现场环境,讲话人语速,语音等因素,或者译员译前准备有疏漏,在场上一时疲惫分神等原因,就会出现听不清楚记者或是发言人讲话这种情况。首先要分清楚这部分内容是否重要、是否会影响对其他部分的理解,如果这部分的内容是次要的,并不影响大局,可以省略不译或采取模糊处理的方法。如果是关乎全文的关键性内容,就必须认真对待。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如果方便得体,最好立刻询问讲话人,不能硬着头皮往下译,造成误解,影响会议的顺利进行。2010年1月11日,西藏召开了两会的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主要事为了介绍西藏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涉及的数字较为多。由于西藏方的说话人普通话间杂浓重的地方口音,导致译员在听取一些数字信息时有些模糊,此时的译员深知这些数字对于说明西藏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生产总值增加的幅度非常重要,因此在没有听清楚的情况下,没有硬着头皮进行翻译,而是很有礼貌的请说话人将数字重复一下,再准确地将信息翻译出来。

3.1.2听漏了发言人说话

译员在接收说话人信息时,除了会听不清楚之外,还会出现听漏说话人信息的情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客观上讲与口译现场的环境,讲话人语速过快,浓重地方口音等因素有关,主观上讲与译员记录信息以及对信息的熟悉程度,对信息的反应速度有关。出现这种情况后,首先跟上诉情况一样要分析漏掉的内容是否会影响其他部分的理解或是影响记者提问以及发言人回答,若是不影响,就采用模糊翻译法或者不译,若是关键性内容,则必须询问讲话人,不能顾及自己的面子害怕下次主办方不再请自己做翻译而硬着头皮翻下去,这样会大大地损害他人的利益,也违背的翻译的职业操守。这样的情况可以叫说话人再次重复说过的内容,并且提示说话人放慢说话语速,以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新闻发布会的顺利进行。

3.1.3 不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在新闻发布会中,肯定会涉及许多很专业的东西,由于译员可能不是学习该专业的人,就算经过再充分的准备也可能会遇到不能理解的东西,这种情况不是译员的能力有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后,译员首先不能够慌张,把不理解的这块儿好好地记录下来,看是不是经过几秒的思考已经明白说话者的意思,要是还是不理解,则可以把说话者的话直译出来,即怎么说怎么译,逐字逐句译出来。千万不要卡壳,实在是译不出,则可以编一些不碍大意的话,若以卡壳,则会影响听众的情绪,很容易引起听众和说话人焦急和不

满。出现不理解说话人的意思这种情况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中出现次数不能过多,否则会把说话人意思传达错误,影响大会的质量。

3.2 信息转化中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案

3.2.1反应慢

译员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会出现一时没反应出说话人的原语意思,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2.2 转换意思不准确

3.3 信息输出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案

3.3.1 无法译

不会译是由于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没听懂,此时可以按照上诉的方法进行解决。二是听懂了,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此时可先直译,再按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虽然译文难免生涩,说话人的原话韵味殆尽,但不会影响大会的交流进程。在口译中遇到习语、典故、诗词、幽默,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或事前不了解讲话内容,一时很难再目标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此时要力争译出原文的大意,传出讲话人的主旨,并且使大会顺利地进行下去,哪怕译文欠妥也无伤大雅。译专有名词时,如果拿不准,还可以在译文后重复原文,听众中的专业人士很可能立刻就清楚了。在2010年三月14日的温总理答记者问上面,温总理说了许多诗经里面的诗文,这些诗文许多人连中文意思也不明白,可是译员张芦还是凭借自己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准确的翻译出了其内涵意义,获得了听众的一直好凭。张露对于诗文的理解并不是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就立马反应过来的,在召开会议之前,张译员已经彻底的了解温总理喜欢借用的诗文,并已经在本上与心里翻译出了这些诗文的意思,在温总理落音时能够脱口而出。

3.3.2错译

在新闻发布会这样一个大型的会议,即便是最优秀的译员也难免出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切不可慌张,不要说“对不起,我说错了”或者“I’m sorry, I made a mistake”这样不仅会让听众产生理解混乱,还会损害译员和译文的可信度。这时可以重译,并且对正确的译文采取重音重复的办法,就像平时说话要强调某事一样。或者以解释的方式和语气,用“I mean, ”或“就是说”、“确切地说”引出正确的译文。或者在正确译文后面添加一个单词“rather。在09年3月13日的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费胜朝译员就曾经把美国借了中国大量的外汇翻译成中国借了美国大量的外汇,在立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费译员并没有慌张,而是马上将正确的译文说出来,并在后面加了个rather,以提示听众后者才是正确的。

第四部分:怎样培养译员的跨文化意识

4.1 语言技巧的培养

4.1.1听力技巧培养

对于译员来说,听力不再是简单的听。口译中的听辨和理解是整个口译的基础,如果没有听懂,后面的记忆,转换,表达等环节都无从谈起。因此,新闻发布会中,听解是口译中的关键步骤。在平时训练听力的过程中,译员要下意识地听整篇意思,而不能像练习听力做题时只听某些独立的问题部分,必须找出篇章的逻辑,并对原语进行思维加工,分析原语的意义,综合原语的信息要点,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后面的记忆,转换,表达等环节。听力过程中亦可增加词汇,听到陌生单词,通过读音使用字典将陌生词汇一一查处,以达到增加词汇量的目的。训练的听力的材料在内容和语音方面都必须广泛,在语音方面既要包括标准的语音也要包括非标准语音的训练,尤其是我国及美英国家举行的大会材料可以用来反复练习,感受现场译员氛围。

4.1.2记忆技巧培养

在新闻发布会中,译员的记忆尤其重要。由于口译包括对原语进行转换盒重新表达的环节,口译的记忆必须是理解的记忆。经过理解后,口译记忆就是对原语意义的记忆。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首先得练习笔记,每个译员都要有适合自己的一套笔记符号,在平时训练过程中,一个新闻发布会的材料至少练习10遍,熟悉自己的常用符号,因为笔记是辅助译员进行记忆的有效工具。除了进行笔记练习之外,还得记性短时记忆练习,在新闻发布会口译过程中,短时记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笔记不可能一字一句记录下说话人的全部内容,只能起辅助记忆的作用,三分笔记,七分脑记。用听后复述的方式进行短时记忆训练,选用的材

料必须是非母语的,最好选用速度适中的新闻材料,这样还可以提高耳朵对词汇的敏感度,以及材料的逻辑分析能力。每次的材料时间大约在5~6分钟,每天练习4个小时,坚持下去,根据自己的情况慢慢增加篇幅长度。如此练习,不仅提高记忆力,而且提高耳朵对于新闻中常用单词的敏感度。

4.1.3说的技巧培养

口译的基本标准是“快、顺、准、整”,在新闻发布会如此氛围中,译员要做到“自己说清楚,听众听明白”的目标要有一定方法和技巧。首先对于信息内容的传达,要尽量先说重要的,其次要注意用语意明确的实词充当主词,避免使用语意模糊的虚词。表达必须连贯,要避免“嗯嗯啊啊”的词语,注意声音是否让人信服,包括语音语调是否让人听起来信服。高声朗读是练习说的必须过程,因为这样不仅可以练习地道词汇的表达,还可以练习语音。标准的普通话和英语的发音是一个优秀的译员必备的,若是一名译员没有标准的汉语和英语发音,那么翻译得再正确,用的词汇再美妙也白费,听众并不能准确畅通地得到信息。这不仅会影响到译员作为一名译员的形象,还将严重影响大会的进行,会使所有人的辛苦劳动化为泡影。

4.2跨文化意识培养

4.2.1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当他或她接触异文化时,应根据所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充分调动自己对异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语言学习者必须注意要理解和运用目标语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文化内涵,这样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对于一个优秀的译员来说,并不是把文字的意思生硬地翻译出来就万事大吉,而是要将自己溶入到那种语言的文化和氛围中去,这样才能翻译出符合原语信息的译文,也就是所谓的地道的译文。国务院的译员挑选非常严格,一旦成为国务院的译员,将被送到国外进一步学习,不仅仅进一步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文化。

4.2.2怎样培养跨文化意识

在新闻发布会中,针对译员英语学习的现状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手段,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利用现行教材,培养译员跨文化意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译员跨文化意识;参加外籍教师或者留学者的讲座听取所介绍的外国习俗文化;最好亲身去国外进行口译的深造,进一步提高文化意识。所有这些步骤的前提是译员本身要将本体文化了解学习透彻。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译员应该认真学习每一个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比如词汇学习中除了记忆词汇的基本意义外,还应包括其情感意义、地域色彩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使译员自己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同时,跨文化意识对于译员的全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而且,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

五、总结

如今新闻发布会在国际社会活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译员在新闻发布会的地位也是不言而遇的,反过来说,译员的准确翻译在新闻发布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个原因,本文根据口译的特点,从翻译进行的各个步骤来讨论口译的技巧。

口译有着即席性,独立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所以对于译员的综合要求特别高,译员必须从每一个小的细节进行准备,包括大会的背景,说话人的背景,大会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文中也指出了译员在大会进行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包括听取信息时遇到的问题,转换信息时遇到的问题,表达信息时所遇到的问题。但从提高译员的综合能力来看,不仅要训练其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在这放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浅谈英语口译的方法与技巧 第3篇

关键词:英语口译;口译实践;口译方法;口译技巧

21世纪以来,“口译”这项工作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专门职业,无论是商业性质还是其他性质的口译员都应该遵守口译的职业原则。口译员应力求准确而忠实地传达发言人的内容。同时,也不应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口译员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够在口译实践中游刃有余。除此之外,掌握一些口译的方法与技巧也十分必要。

一、口译中的增词法

中文讲求“意合”,不强求句法结构完整,;而英文则讲求“形合”,不仅要求每一个句子完整,还对很多词类有各种限定使用规则。因此,在英语口译过程中,常需把中文里省略的结构、语法性的词进行增补,以此保证译文产出准确地道。增词法主要包括:

1.增加主语

第二次来到北京了,真的感觉一点也不陌生。

This is my second time to Beijing and I do not feel strange at all.

2.增加代词和冠词

君子动口不动手

A gentleman uses his tongue,not his fists.

3.增加介词

晚上一个人在家让她感到孤单。

At night,she feels very lonely when she is alone at home.

4.增加连词

说曹操,曹操到。

Speak of an angel and you will hear his wings.

5.增加概括和注释性的词

在人权领域,中国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In the filed of human rights,China opposes the practice of the big oppressing the small and the strong bullying the weak.

6.增加一些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词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二、口译中的减词法

减词法是指在口译过程中将源语中出现,但是目标语中不需要的词语省略的技巧。这在口译实践中不但可以精炼表达,还可以提高译语质量和信息饱和度。减词法主要包括:

1.减去冠词和代词

Water is a liquid.If we cool it,it freezes and becomes ice.

水是液体,一旦冷冻就会结冰。

2.减去介词、连词和语法功能词

We are keeping a close eye on the developments and update travel alert accordingly.

我们继续密切跟踪疫情发展,动态发布相关旅行警示。

三、口译中的词类转换技巧

1.转译为动词

一个英文句子有且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而中文里谓语动词的数量却从不受限。因此口译过程中常把名词、介词、形容词和副词等此类转译为动词。

They are waiting for a sight of the Queen passing by.

他们在等候观看女王进过那儿。

2.转译为名词

由于中英文存在不对称性,因此口译过程中经常遇到英文单词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中文表达,因此需要转换词类。

He is considered insincere.

他被人看作是伪君子。

3.转译为形容词

The security and warmth of the new house is one of our great satisfactions.

我们最满意的一点就是新房子既安全又保暖。

4.转译为副词

They went out shopping joy and relaxation.

他们轻松愉快地逛街去了。

四、口译中的拆句、合句

拆句和合句的使用是为了使译语层次分明,更合乎目标语言表达习惯,避免翻译腔。

Her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resulted in an accident to the machinery.

她没有遵守安全规则,结果造成机器故障。

它是世界第三大国,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

It is the third country in the world after Canada and Russia.

五、口译中的正译和反译

口译工作原则之一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口译员无论以任何句子成分开头,都必须正确、顺利译完该句,不能再三更改,正译和反译的技巧这时候就很有用处。

我突然想到明天是父亲节。

I suddenly think of that tomorrow is Fathers Day.(正译)

It suddenly occurs to me that tomorrow is Fathers Day.(反译)

除了以上谈到的这几点之外,英语口译中还会经常使用到重复、衔接、分流与断句等技巧来帮助产出句意完整、忠实源语、表达地道的译文。通过掌握这些常用的方法与技巧,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口译学习与训练,相信各位口译爱好者一定能够在口译这项工作中发挥出色,旗开得胜。

参考文献:

[1]冯建中.口译实例与技巧[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书海出版社,2007.

[2]李芳琴.实用口译教程新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英语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第4篇

一、口译的特点

(一) 即席性。

众所周知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准备有限的情况下, 即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状态, 进行现时现场的口译操作。在很多场合如记者招待会、商务会谈等, 口译人员往往不可能事先知道谈判或交流的具体内容, 只能对交谈各方的话题作一下预测。因此, 口译的即席性特点要求口译人员具有高超的即席应变能力和流利的现时表达能力。

(二) 独立性。

口译人员的工作往往是个体操作, 有时甚至是孤立无援。我们经常看到担任谈判、记者招待会或国际会议的译员独立工作。在这种形势下, 译员无法回避自己所面临的任何问题, 口译译员受时间的限制, 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推敲, 既不能现场求助于任何专家、学者, 也不可能查询工具书或者有关参考资料, 更不能频频打断说话者而要求对方重复或者解释其中的要点或难点。因此, 译员必须具备随时处理可能碰到的任何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

(三) 综合性。

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视”是指译员必须具有观察捕捉说话者的面部表情、手势体态以及情绪变化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听”是指译员能够耳听会意各种带地方口音以及不同语速的话语整理的能力。“说”是指译员能够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流利表达的能力。“写”是指译员在口译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记笔记的能力。“读”是指译员在视译时能快速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口译的综合性特点给口译人员的日常训练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底, 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人员。

二、口译训练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方法的问题。

口译教学旨在向学生传授能使他们成为好译员的方法和原则, 应以技能训练为主, 语言训练为辅。口译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口译技能,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变成一般的语言训练课。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的角色就是给学生讲解语言知识、帮助学生修改翻译中的语法错误、练习口语等。当然, 扎实的语言功底对口译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学习口译初期, 应该加强这些练习。但是这些练习主要是为更好地培养口译技能, 并不能完全代替口译技能的训练。

(二) 教学评估的问题。

如何对口译教学进行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估是口译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通过评估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也便于教师对口译教学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但是目前众高校采取的评估方式多为录音评估, 口译教师通过听学生的录音对其口译质量进行评定。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校园内的各种考试, 但是口译者的能力除了其必备的语言能力, 翻译能力, 还包括现场的应变能力, 非语言能力, 甚至职业道德等。而这些都是无法通过录音反映出来的。因此, 考试方式和环境越接近真实的口译现场, 其结果才越客观, 也更符合口译教学的特点。

(三) 教学设备的问题。

实际的交替传译一般都是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并且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话者的肢体语言、现场气氛、双方关系等。而在传统的语音教室, 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不能很好地互动。一般只是教师放磁带, 学生做翻译。而且, 从实践来看, 口译课的教学并非一定局限于语音室和普通教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 布置模拟的口译现场, 如小型会议场景、商务谈判场景等。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发言席、翻译席和听众席。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于克服学生的腼腆和怯场大有益处。

三、口译教学的原则

(一) 专业性原则。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 社会对专业性较强口译人员的需求急剧上升。但目前国内的现状是, 口译课程缺乏专业针对性, 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很难从事各行业中的口译工作。因此口译技能教学必须和专业知识结合。具体来讲, 口译教学应补充大量与本专业知识相关的术语和语篇材料, 如金融、法律、医学、机械等。只有这样, 口译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各专业领域中合格的译员。

(二) 时代性原则。

在口译教学实践中, 由于时事的变化日新月异, 因此填充最新的时事及词语表达译法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任何一种教材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这些词汇和语篇材料在教材中很难有所体现, 需要口译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及时总结、增补, 协助学生积累新词,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大大提高学生的口译学习兴趣, 又可以弥补各类口译教材往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局限性和不足。

(三) 灵活性原则。

口译教学实践中, 要应用大量的口译材料, 所配套的口译教材由于时间的滞后性, 不一定会符合实际的教学。口译教师可以在教学大纲范围内, 适当调整教材内容, 对现有教材进行有机整合。虽然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如果只是一味地依照教材按部就班, 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不自觉地会翻阅课后的参考译文, 而不再集中精力认真进行翻译。相反, 如果教师能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以及国内、国际时事发展动态, 在授课中适时增补一些生动、鲜活的素材。才会大大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拓宽学生的视野, 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译实践能力,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口译译员。

(四)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口译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传授学生基本的口译技能, 使其在今后的口译实践中能够比较迅速准确地传递源语的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 高度紧张的状态下, 译员会下意识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进行传译, 因此不同的译员对同一内容会有不同的传译结果。这也说明口译工作具有高度的个体性,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并不符合口译的培养目标。只有通过大量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训练和课下分组练习, 才能帮助学生激活自身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潜力, 意识到自身的特点, 不断积累翻译实践经验, 逐渐达到熟练传译的效果。口译教学应该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下进行,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该有一个互动和相互协作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口译的过程, 这种方式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四、口译的教学策略

(一) 创造较为真实的口译场景, 提高学生的口译应变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景,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口译课与其他英语课的教学不同, 学生除了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以外, 口译更注重实践, 尤其是接近真实的口译现场的实践。经贸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很多都选择到外资企业做一些与英语相关的工作, 如翻译 (包括口译和笔译) 等, 特别是口译, 如果平时没有进行大量的口译实践, 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人员。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接近真实场景的口译环境, 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二) 选择合适的口译材料,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口译教学不应局限于一本教材, 应该使用各种即时材料, 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会议口译的实况录音供学生们去操练, 也可以从CCTV-9套央视对话节目、中国日报 (英文版) 、21世纪英语报 (英文版) 或其他英文杂志上寻找一些适合现场口译的资料, 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 引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操练的过程中有收获感和成就感。

(三) 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口译实践, 合理评价学生口译表现。

在口译课堂上,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口译实践, 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译文, 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译文的优劣, 让学生从译文的比较中悟出口译的技巧, 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教师还应及时地对学生口译能力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译文的主题、精神、论点、风格、数字、用词等是否准确, 语句、口吻等是否流利。通过评价, 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 口译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无论是教学模式, 教材选用, 还是教学的评估, 都应该结合口译教学的特点及原则。只有这样, 口译课堂才会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的口译译员。

参考文献

[1].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罗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超低渗透油藏下一篇:车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