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美术审美教育

2024-08-08

中职美术审美教育(精选12篇)

中职美术审美教育 第1篇

一、学会观察生活, 引导学生发现美

著名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自然界, 很多事物都蕴藏了大自然的独特之美, 都体现了大自然的独具匠心。 高山的云雾缭绕, 高大巍峨, 瀑布的磅礴旷阔, 令人惊叹, 鸟儿绚丽的羽毛, 五颜六色, 色彩斑斓的花朵……这一切都是色彩和线条的交织, 都蕴含了艺术之美。 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发现这些美的同时, 帮助他们分析这些事物为什么美, 美在何处, 这就是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核心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既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 为大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美丽景色和优美生物, 又可以带领大家走出课堂, 到校园里采用自由活动的形式, 要求学生分为几组进行观察和探索, 找出各自心目当中的美丽事物。 这些美可以是教学楼下的雕塑, 可以是花丛中飞舞的蝴蝶, 也可以是池塘里嬉戏的野鸭, 等等,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审美, 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事物, 并带回教室分享给大家, 供大家一同欣赏。 这样, 学生们不仅不会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 反而会对美术学习充满热情和动力。

二、引导鉴赏作品,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相比一些常见的课程, 美术课程教学不同于语文、数学等专业课程, 它是一门以探究和讨论为基础的学习课程。 也就是说, 美术课堂的学习氛围应该是积极开放的, 不论是学生还是讲台上的老师, 都可以根据某个议题发表看法和见解, 并互相提出疑问, 进行讨论。 对于学生们评价艺术作品的态度, 教师要积极地鼓励他们发表看法, 即便这些看法是片面的, 也应该用一些委婉的言语指出他们的不足, 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又可以使他们今后更加敢于评论艺术作品, 使得美术课堂更加积极活跃。 教师应该如何带领学生评鉴艺术作品呢?以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为例, 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这幅画之后, 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大家科普该画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画家, 其次告诉大家作者创作该画的社会背景是怎么样的。 学生可以从作者的生平和生活背景入手, 结合当时的历史大环境, 更好地感受到作画者内心的想法, 知晓画家的志向和审美情趣及他的绘画风格, 进一步品读出画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创设审美情境, 体会美术审美艺术

美术教学中, 中职美术教师需要注意运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情景教学的办法, 通过图片、歌曲、文字三者相互协调的方式, 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美术知识, 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情趣, 改善内在气质。 这种教学办法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形式, 也可以通过为学生播放动画片的方式, 使得他们在享受有趣的动画电影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 例如在学习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 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们上讲台, 讲一讲自己与父亲之间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由此激发学生对于父爱的认识和理解, 再分析这幅油画的主旨, 便显得简单容易得多了。 如果条件允许, 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有关父亲的歌曲, 供他们在欣赏油画中父亲那黝黑发亮的皮肤、沧桑的面容、布满老茧的双手的同时, 耳朵也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艺术之美,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筷子兄弟的《父亲》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效果更好, 学生们被更好地带入到那种感人至深的氛围当中。

四、激发审美意识, 让学生感悟创造美

在中等职业学院的美术课程教学当中, 美术学科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 还要引领学生的思想, 使得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培养他们敢于创新的思考方式。 因为在现代社会中, 特别是很多企业里, 都需要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人才, 相比死板地教学授课, 学生们会更加喜欢这样活跃前卫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氛围。 另外,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切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因此,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把知识转达给学生, 更应该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产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渴望, 并质疑教师的提问, 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毕加索名画《哭泣的女人》这一作品的鉴赏时, 就可以首先将时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想一想这幅抽象的画作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们各抒己见, 发表看法。 如此, 学生们就渐渐对该作品产生了热情和好奇, 为教师接下来的讲解做了铺垫。

综合上述, 在中职美术教学中需要对审美教育进行全面的指导。 对于他们的人文素养、 道德品质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 希望今后中职的美术教学可以越发成熟和完整, 使得学生们学习美术知识的效率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徐维华.小议美育教育对中职生的成长作用[J].安徽文学, 2014 (09) .

[2]陆红弟.对中职美术教学中人格塑造的思考[J].职教通讯, 2014 (12) .

学生审美个性美术教育论文 第2篇

一、美术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的重要性

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就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体现,而审美教育的实施当然离不开美术教育课程的发展,在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审美个性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个性对于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审美个性的不同,才能创造出丰富且别具特色的审美对象来。同时在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审美个性的发展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的喜好、能力、素养各有差异,而审美个性肯定也会不尽相同。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其中个性的发展较为关键,这一点已被人们所认同。审美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在美术教育中无疑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众所周知,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专业的艺术家,美术教育的目的既是开发思维、提高能力、开阔视野。但最重要的是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净化心灵。另一方面,美术教育是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美术知识,通过不断的感受、体验、鉴赏、品评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和了解已有的艺术手法、形式、风格的基础上,并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这些技法和技巧,并对现有的风格特征与个性特色根据自己的所学去进行综合的评判,不断对自己的审美标加以反思,提高艺术观察力与敏感程度。审美教育及学生审美个性的培养是美术教育中的重点;离开了美术教育来谈审美个性,就如同人离开了空气,审美个性也将变得毫无意义。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鉴赏与品评优秀的作品及对作品的感悟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具体是通过客观形式的比较及对作品韵律与节奏的把握及美的规律的领悟和研究,从而把握形式美,培养和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的鉴赏能力。审美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培养学生富有想象能力及自由发挥的创造性等。然而美术教育正是能把具体的蕴藏着情感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供其欣赏品味和领悟,从而收获不同的情感体验与境界的享受。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创造出来的美术作品,都能体现所在社会时代的历史背景,包含着对人类真善美的`不同追求;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历史文化背景加以了解也可感受作者蕴含在作品中丰富的情感,领悟其中意境,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高审美趣味,陶冶审美情操。美术教育不较之于其他学科来说,他更为灵活性,没有绝对标准,也不会存在绝对的对错,自由认识上的差异与审美上的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自由,也不会感觉到压力,心情会比较的放松和愉悦。所以美术教育符合形象性,自由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的特点,是审美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二、美术教育中发展学生审美个性的途径

(一)尊重学生审美个性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术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画画的材料也丰富多彩,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各种需求,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更加方便了美术教育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去影响或者干涉学生的审美喜好,为适应不同学生的审美喜好,应该多选择一些风格迥异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供学生欣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所选择性的学习。在讲解或分析作品时,切忌绝对化,鼓励学生在画画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要有创新精神。大胆的去尝试各种表现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清楚看出学生所要表达的情感,顺着学生的逻辑思维,找出学生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优点;学生的画,往往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们要指出一些手法上的不足,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并客观评价自己的作品。

(二)重视师生关系的培养

美术课现在之所以备受学生的喜爱,是因为美术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体会和美的享受。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是同教师一起来欣赏美和创造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一件属于师生共享的艺术品,双方不是艺术家和观众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是相互影响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第一种模式,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只是一个演讲的角色,是课堂上的主体也是主导者,学生则是被动的听讲,强制的接受教师所讲内容,听从老师的安排,赞同老师的观点,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想法,更加谈不上一点点的反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单方面的教,学生单方面的听,师生关系像两条平行线,没有任何的交集,更加不可逾越。现在美术课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相互影响的;教师往往与学生一起来欣赏美和探讨美,从而创造美。教师在授课时,要多多考虑怎样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避免那些不良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一样,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思考的方向也不同,所画出来的画也各具特色。要知道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艺术,探索艺术,创造艺术的能力并有自己独立的审美观。

(三)编定适应学生审美个性发展的教材

美术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而教学的依据是教材。传统的美术教材主要偏向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要学会一种甚至多种技法,是很困难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与接受;而美术教材知识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更加增大了学习的难度与高度,渐渐致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了兴趣。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在编制教材时要遵循一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要灵活,能让学生有选择的可能;二是教材的内容要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这样有利于个性的展现及审美情感的流露。使学生确立自我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与自我表达的自信。

(四)寻找适合学生审美个性发展的方法

随着科教改革,美术的新教材很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个性也得到了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发展和情感的交流。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寻,人们依照美的规律,创造了这个世界,同时也依照这个规律来发展自己,在评价学生审美个性时,要考虑到学生多个方面,体现其主体性,从而突出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多种功能,要意识到美术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审美教育深入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中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感受美并创造美,最后去实现美术的审美价值。

三、结语

中职美术审美教育 第3篇

关键词:中职 美术教学 审美能力

当前,很多中职美术教师都非常苦恼,不知如何定位美术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位置。其实,在现代职教背景下,“育人”往往比“育才”更重要。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发挥美术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培养中职学生既“成人”义“成才”发挥应有的作用。中职美术课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引——激发兴趣,博览万象,领略美之形

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了感知和发现美的能力,但在生活中,他们往往不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发现美和把握美,或者说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引导,即使而对美,也熟视无睹。中职美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美,赏高山流水的自然美,观楼群桥梁的建筑美,看飞禽走兽的动态美,品奇石盆景的造型美等。就是在校园内,我们放眼望去,也会发现主教学楼与附属建筑错落有致的对比烘托之美;校园广场中的主题雕塑、小花园里的假山小品与附近环境的融合之美;校园主干道两旁的行道树四季各异的视觉所构成的相互掩映之美……带领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美,激发他们热爱生活中美的情愫。笔者所在的学校有艺术展馆,里而收藏的既有教师的作品,也有历届毕业生的优秀作品。笔者会专门安排时间,把学生带到展馆,让他们发现、欣赏、体会每件作品的美,这些活动既增加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义丰富了他们的审美体验。

二、点——理论关照,精心点拨,探查美之源

即使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引领,有些学生也未必会对作品有感觉。学生缺乏基本美术理论的支撑是造成自身美术鉴赏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所以,学生在而对一件作品,甚至是优秀的作品时,完伞处于盲目的状态,不懂其优劣,更无法品评。因此,中职美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的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美术语言鉴赏作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捕捉美,甚至能通过自己动手绘画实现美的表达。例如,构图、线条、色彩以及空间等这些基本常识,对毫无美术基础、感受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就是提高审美能力的关键。如此日积月累,何愁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能提高呢?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评价时,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之后,教师再予以归纳、点评、指导和提升。

三、品——用心揣摩,仔细回味,体会美之妙

就艺术欣赏而言,其实质不是表而的观看,而是内心涌起的一种触动和撞击,欣赏者感觉的敏锐度决定了欣赏层次的高低。要想让学生“手高”,“眼高”是关键,要让学生多欣赏、多比较、多观察、多品味大师的名作,从中积累经验,提升审美情趣和能力。例如,我们能从古典风格代表人物安格尔的《泉》中体会到线条工整、构图严谨、色彩明晰、轮廓确切;从巴比松画派农民画家米勒的《晚钟》中体会到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从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包厢》中品味出鲜明透亮的色彩是如何表现出日光的明亮与颤动的氛围的……当然,“品”并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通常我们首先要品画而中的人物、场景,或者某些特殊符号;其次,要看作者的构图、笔触以及表现手法;最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审美活动,探求作品的内涵,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理念和意图,如此循序渐进,学生的品析能力自然会提高。

四、说——条理归纳,大胆表达,阐释美之韵

有人说:“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的确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感知和审美能力,能在观察、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对美在哪里、好在哪里说出自己的见解。所以,这里强调的“说”是一种基于理解、判断、梳理、归纳的较高的能力。当然,教师还要不断鼓励学生表达观点,让他们敢于发表意见,并及时肯定学生,让学生既会说,义敢说。例如,赏析徐悲鸿的《奔马图》时,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很多学生都能就这幅名作的构图、着墨、敷色、留白等说出自己的看法,更可贵的是,还有学生说这幅画作中奔马昂首奋蹄、鬃毛飞扬,透露出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精神,让人欣赏之余有热血沸腾之感;还有学生结合画作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心态指出,这幅画作中蕴含着作者深深的忧国之情,这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

中职美术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分析 第4篇

一、创设科学合理的情境,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

我们都知道,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生无论是在基础上,还是在自制力上都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中职学生无法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长此以往,就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不仅扩大了课堂的学习容量,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中职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来进行课堂教学,通过主观、生动、形象的影像,给学生以听觉以及视觉上的刺激,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我们都知道,那些纤夫的面部表情各不相同,在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播放一首与此情形相同的歌曲《黄河号子》,让学生在听觉以及视觉双重环境下,感受那些纤夫的辛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相应的审美同情。学生有了以上感受为基础,教师再对作品做出相应的剖析,使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在这样和谐、愉悦的美术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就会产生良好的互动,如此一来,不但增加了中职学生的审美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

二、活化教学,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中职教育来讲,它和高中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中职教育过程中,逃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所以,很多学生即使不喜欢文化课程,但是他们可能对专业课很感兴趣,所以,他们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那么,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中,就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将他们的优势都充分展现出来。随着审美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已有美术知识基础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学不仅吸引了中职学生的目光,还有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审美意识。

我们都知道,多数中职学生都属于好动分子,无法长时间坐在教室里,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美术教师可以将他们带出教室,走进一些景区或者是公园写生,如此一来,学生的观察对象由静止的一幅作品,转变为眼前一览无余的景观,进而提高了中职学生绘画的积极性以及对事物观察的敏锐度。与此同时,在进行室外写生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所描绘的景物中寻找事物的美,从而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利用美术技巧来表达内心的美感。

三、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美术评价,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我们都知道,中职学生在一般情况下文化课都比较差,由于在初中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经常被老师批评,很少听到有关赞美和表扬的话,长此以往,在中职学生的心里就会出现一种得过且过的想法,对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也会由此丧失。美术课程是中职学生展现自我、重新塑建学习信心的大平台。对于同一副作品来讲,欣赏的学生不同,所得出的感受也就不同。所以,美术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第一印象做出相应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角度多种多样,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讲解,还可以从作品的意境进行相应的说明,有了以上的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赏析。对于教师来讲,无论是分析还是赏析作品,其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然后针对他们的闪光点给予相应的表扬和肯定。

例如,在欣赏《奔马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观察,然后再用几句简单概况的话来描述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感知。在这样开放的教学环境下,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科学有效地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对于教师来讲,无论学生给出什么样的见解,都是他们最真实的感受,教师应当给予表扬和肯定。教师在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的基础上,再介绍画家创造此作品的历史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画家绘画的意图,从而让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作品、分析作品。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普遍被人们所重视,大力发展和倡导审美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是美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在中职教育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结合实际,在新的美术教学理念下,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审美能力不是人类生来就俱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断培养中形成的。在传统的中职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忽略对学生审美能力以及意识方面的培养,但是,在新教改环境下,中职美术教育将会在素质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第5篇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 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 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 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 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 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 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 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 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 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 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 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 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 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 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 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 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

中职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 第6篇

一、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加强审美方面的修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保证自身能够在课堂上准确把握语言的美、意象的美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文章的意蕴。教师应每天坚持阅读,不断积累文学知识,加强自身的语感。同时应注意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做到语言规范、表达形象生动、节奏控制得当。讲课时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妙语连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的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美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语文的美。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声情并茂的为学生阅读文章,为学生创造出文章中描述的审美情境。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赏析的角度品味作品,让自己充分融入作品中,感受作品的内涵。并且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能够更有效的体会教师通过语言创设出的美育情境。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通过文字中的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语文教学中很多形象都是反映社会的,学生在学习中直接会受到来自文学作品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影响。文学中塑造的形象都具有可感性,学生在学习时通过这些形象感受到其中的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根据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能够准确的对文章中的想象进行捕捉和分析,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作品,然后让学生感知美,并逐渐积累对美的对象的分析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并作出相应审美价值的评价,让学生能够体悟更多的东西。

如在讲解《雨中登泰山》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泰山风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泰山的美,然后再让学生通过阅读结合自己的想象,来体会文章中描述的场景,并通过分析“目视而脚不随”、“悬崖棱蹭”等词句,体会文章作者敢于攀登、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也启迪了学生勇往直前的生活哲理。通过感知文章中描述的形象的美,进而感知文章的内涵美,使得学生逐渐将身心融入到美的意境中,讓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思想内涵,并树立学生追求美的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生活元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如在讲解《蒹葭》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给学生播放一首《在水一方》,并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歌词,教师可以让会唱的学生主动唱几句,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教师可以趁机将歌词和文章中的诗句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蒹葭的学习中,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诗经的艺术特点和韵律美,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自己体会,并鼓励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将蒹葭的内容翻译出来,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朦胧美。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还应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并且应让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增长见识,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领会作品美,并掌握对文章字词句、语法、修辞等分析的方法,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内涵。如在讲解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停顿、速度、语调等,充分体会到文章中所描述的春天温暖柔和的特点,又如在讲解《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并在阅读前弄清楚一些词语的解释,并且加上教师启发式的引导,学生能够更轻松地领会到词中描绘的作者独立橘子洲头上领略到的风景,感受作者在词中融入的情感,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自然美和情感美的欣赏,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美的体会,促进语文审美教育的进行。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学生的审美领域,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生活中充满了语文,进行语文审美教育时,也需要学生通过感受生活中语文美的气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一些元素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如教师可以在写作课堂中让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广告语,让学生熟悉广告语的特征,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特点写出相关的广告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等途径查询自己家乡的风俗、历史、风景等信息,学生在查询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并且有助于学生丰富自身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创作出更好的广告语,促进学生对美的体验和感悟。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审美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审美条件,让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认识美、体验美、培养美。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中职美术审美教育 第7篇

一、加强知识与技能传承,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对于中职学校的美术教学来说,学生在校期间,主要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对课程所规定的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要学习好和掌握好,打好美术专业的理论基础,培养美术专业工作者所拥有的基本素质,以适应未来就业的需要。实际上,最为基础的东西对学生内在的历练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在实际研究中发现,对于艺术作品审美能力相对不足的学生,在作业完成、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往往都是采取“照着葫芦画瓢”的学习模式来显现的,他们的感悟能力、创作能力相对较弱。这种现状说明,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理论上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的,而是要能够理解,能够用来指导美术实践。需要加强对基本美术技能的锻炼,令学生能够从线条、构图、布局、色彩等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认知、分析与欣赏,既能临摹,又能变通,以自己的视角和创作构思来表现。也就是说,只有对基础理论知识与基础美术技能有比较扎实的掌握,才能在自我创作与欣赏上,显得得心应手,进而才能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曾有艺术家这样归纳艺术教育中教师的作用,艺术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不是将自己的所知所能传授到,而是要善于启发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的阐述所符合的也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二、利用社会环境资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为艺术提供创作资源和灵感,脱离了生活的艺术,只能是无米之炊和无本之木,缺乏其内在的能够真正感动欣赏者的魅力。美术作品同样源于生活,因而,中职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情景教学,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与美术艺术的再现结合起来认识,从中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发现某种事物和所要描摹对象美的精华和特色,才会使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而美术创作能力的形成,首先就是源于美术创作人员的一双专业性质的慧眼,因为美术是视觉艺术。对于在校学习的中职生而言,其最先接触到的自然环境就是校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校园的写生或艺术欣赏,通过带领学生对校园内的书画、雕塑、园林等进行艺术评鉴,充实学生审美训练时所需要的素材,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发现美并欣赏美的习惯,在学习与生活中培养审美能力,在学习与生活中提升审美能力。与此同时,多元化的环境往往能够为学生带来新的视觉刺激,中职美术教师也可以选择带领学生出行的方式,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资源,使学生在行走中感受美,体悟美,欣赏美。从而最终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新兴技术呈喷薄的状态不断涌现和蓬勃发展,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拘一格地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面对现今社会的多元化要求,中职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解放思想,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掌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采用现今所能够利用的多元化科技手段,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的方式,在课堂上对不同的艺术作品进行展示,并将艺术作品的多元赏析展示给学生,令学生能够打开自身的视角,从多角度出发,领悟艺术作品的美。例如我国传统国画中,笔墨是其绘画语言,它的轻重缓急、粗细淡浓、刚柔疏密共同构建起大气万千并韵味无穷的画面,对于国画的审美能力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要引导学生在临摹中在相互讨论中细细品味。在进行对《清明上河图》的赏析时,美术教师可以先通过对整篇画作的展示,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清明上河图》的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清明上河图》中所呈现的嘈杂的市井之声,使学生能够从听觉的角度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美,最终,再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的相关3D视频,将原本的静态艺术品转变成动态的状态,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其原始状态下,画作的变现张力,进而最终形成学生自身的独特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三、巧用艺术藏品与作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总结出的绘画规律,这一规律也启发中职教学要善于利用艺术作品的“物性”来启发学生审美能力的“悟性”。学生的审美能力尚不足以仅仅通过教师的口头授课来培养,还需要以实物鉴赏的形式来获得,这种获得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具体形象的感知和感悟。因此,中职美术教师在进行审美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展现大量的艺术藏品与艺术作品,使学生对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都能够有所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不同艺术作品的风格流派、作者生平与创作特点,以及各个艺术品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充分的分析与阐述,使得学生能在欣赏的过程中,对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作品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对各种艺术作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就可以进行学生的自行赏析,使学生将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

学生在进行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同时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分享手段,不仅仅让学生对自身的感受进行书面形式的作业上交,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审美交流,增加学生之间对于艺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吸收多元化的看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赏析能力,最终达到培养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教育既体现为素质教育也体现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教育,因而,在中职学校美术专业教学中,要在传授美术基础理论、提高审美能力,强化实用技术淬炼上下工夫。从社会大环境看,在社会文明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客观情况下,整个社会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面对社会的选择,中职美术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有自身成熟、独到见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欣赏和再创作的能力。中职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道路上,还需要积极探索,不断形成更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的观念和方法。

摘要:审美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感受世界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能力,美术教学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加强知识与技能的传承;充分利用社会环境资源;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巧用艺术藏品与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中职美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林羽.探析中职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3,12:107.

[2]周兴涛.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4,31:30.

[3]王颜.浅谈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速读(上旬),2016,06:81-82.

[4]邵娟.关于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讨论[J].南北桥,2015,09:137.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 第8篇

一、中学美育目的和任务

审美教育, 最终想达到什么目标呢?近代美学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教育大辞典》) 这种解说不一定是全面的, 但不可否认他看到了美育的核心, 这对我们思考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大有帮助的。中学审美教育要让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鉴赏水平, 并能形成自己的审美看法。也就是说, 中学审美教育的第一要务为:通过教育能让学生体悟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中学阶段, 音体美三科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科目。中学生正在转型期, 他们正经历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 初中生身上不可避免地有童年时爱幻想、善变等个性特征, 同时也拥有青年的一些思维特点。爱好众多但极不固定, 多动且喜欢不同寻常的事物, 但面对现实中的美丑善恶还不具有鉴别能力。这可以看到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的难度。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美术能力训练, 诱发他们潜在的、对美的强烈的渴望和追寻。

二、中学美育的内容和途径

大家要注意到《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所阐述的中学美育的任务, 我们可以把中学美育要点作如下的整理:

1. 培养美感

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 这就注定了要关注其形式。学生面对作品, 首先面对艺术品呈现出来的外在形态, 就是组成作品的所有艺术语言, 就像线条、颜色、质感、层次等。面对丰富的自然世界的形态各异的万物, 大家自然也是先感受到花的柔美、水的蜿蜒、山的巍峨等。学生对美的外在形态有了体会, 就很容易整体把握原初美和艺术美。但外在的直观的审美态势最初也许不会成为众多学生的体悟目标。如果没有执教者的分析、评价, 这一切都只能是潜在的因子。要想让学生们拥有对外形美的感知特质, 就要让其成为审美教育的核心构成要素。

中学美育的初级阶段, 第一应该让学生感受并认知线条独特的味道。我国传统绘画里, 线条是造型的最基本元素, 变化多端的线条用截然不同的粗细、浓淡、干湿、疏密的状态来表现造型不一致、质感不一样的万物。这些作品里, 线条拥有了独特而奇妙的造型力。美术教师要真正启发学生感受和体悟有典型性的精品佳作, 进而由素描练习来进一步把握和体会其精髓。素描作品的线条不但可以表现外在形貌, 而且对物象的结构和质感表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里, 我们可以让学生临摹素描佳作甚至通过写生, 来培养学生对这些造型因素的感知和呈现。通常每个人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样的, 人与人之间可能会有极大的悬殊。通过美术课有针对性的分析、体会、强化, 学生们就会体会和掌握色彩的常识和运用技巧, 形成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和鉴赏力, 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种造型语言。

2. 培养审美意趣

梁启超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钥匙都把握住了。” (《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 , 外国学者认为情感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艺术教育, 这样的看法合理性有多少, 还不好下定论, 但情感教育可以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这是没有争议的。如一次学校风景的观察与写生,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诱发学生爱护自己所处环境的意识。画作可以使人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 甚至可以达到感化人的目的, 舍科特尼科夫创作的《又是一个两分》真实再现了孩子内心的情绪。美术课要深入挖掘画作里特有的情感内涵, 使之内化为学生一种自觉的高贵的审美意趣, 让他们油然而生爱自然、爱生活和爱美的意趣。这种情感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佳作赏析、写生和临摹经典佳作等, 内容自然应不拘一格, 并作多领域多角度的拓展。

3. 培养审美理想

审美活动原初的表现状态为对美的物体的感悟和据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但这种体验, 很大程度上被审美理想限制。孩子因为自身的年龄和心理原因, 使他们缺少最基本的辨别能力, 有时体察不到自然社会的美好、丑陋。自然而然, 不一样的审美判断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情感效应。优秀的有内涵的画作, 一定会很好地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和作者健康的审美意趣和独特的品味。从而能让观赏者心灵产生快感, 发挥特有的不可忽略的审美教育作用。艺术审美活动的特点就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而这也正是我们广大教师追寻的结果。美术课时, 执教者一定要精心筛选出古代当代经典的佳作, 进行有针对性地评价, 还可以进行易操作的练习, 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学生积极的审美理想的形成发挥应有的能动作用。

4. 培养审美创造力

美术教育绝对不可以把培养学生感知美和品鉴美的能力当作终极目标, 要关注怎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让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用他们所感受和掌握的知识和技巧, 去品味多彩的生活。丰子恺曾说:“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 有形的东西, 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 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学生天马行空, 若是教师能顺势引导, 将他们的充满灵性的想象力幻化成审美体悟力和艺术创造力。我们要明确, 艺术创造是基于他们逐步提升的想像力的, 并将课堂中一点一点学到的技能、技巧灵活自如地使用。因此, 中学美术课中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自如地运用各种造型手法, 在执教者的指点下就将实现变虚无的想象为真切可感的形象的创作, 使有思想的、拥有较强审美价值的画作呈现出来。

师范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 第9篇

综上所述, 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关联, 实则表达了一个道理:要加强美育, 以培养思维和知识结构完整健全并具有人文情怀的新世纪人才。实际上, 早在20个世纪20年代,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曾大声疾呼:“没有艺术的教育, 是不完全的教育。”由此看来, 美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意义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所谓审美教育, 是指针对学生进行的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认识、欣赏、鉴别、联想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而师范美术教学在审美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任务, 是直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门学科。笔者就此谈一点认识和体会。

其一,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教学中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开阔学生的眼界, 陶冶学生的情操, 升华学生的情感。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如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等作品中, 引导学生从造型、用笔、色调等方面观察作者是如何出色地表现女性美丽动人的容貌和神态, 烘托出人物的文静与端庄的个性, 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画家的不同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又如, 对教材中的南宋绘画《出水芙蓉》《白头丛竹》等作品的欣赏, 使学生看到了700 多年前的画家画的荷花是多么清丽、细致、脱俗, 刻画的白头翁鸟与竹丛是多么精到与高超, 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是多么深刻与仔细, 从而学习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再比如《转战陕北》这幅画, 是著名的长安画派领军人物石鲁的代表作之一, 画面的构图、山势的造型和用笔用墨的处理, 显现了雄浑博大的气势, 极富有感染力, 表现出革命领袖毛泽东面对敌人的围攻, 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胸有雄兵百万、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豪迈精神。对这些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同时, 也使学生了解了相关的历史、地理, 以及不同种类绘画的特色、不同画家的不同个性和艺术风格。学生只有通过欣赏大量的作品, 才能深切地体会到其中意义, 所以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其二, 在美术教学中, 各种绘画技法、图案技法的学习实践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和渠道, 它与欣赏教学所获得的审美能力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美术是技能性较强的学科, 自始至终贯穿着动手画的问题。在大量的素描、色彩、中国画、装饰图案等内容的学习中, 教师的讲授、指导、演示、讲评作品等形式对学生理解、掌握美术的基本技法、提高其审美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学生通过大量的亲身实践, 也在一点一滴地理解、学习、掌握美的法则和规律, 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如在白描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充分地体会到了线条的魅力与作用。国画家绘画用线讲究的是写, 而不是描, 用笔有中锋、顺锋、逆锋、藏锋等, 可以通过轻重、虚实等技巧创造出不同类型的线条, 如屋漏痕、锥画沙、折叉股、虫蚀木分别形容力透纸背等, 学生通过白描的学习, 体会到了中国画线条的丰富变化和无穷魅力, 还可以从线条中看出画家的性格、情绪、修养与功底。在素描写生课堂中, 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学习掌握到构图、比例、透视、明暗、质感与量感的描绘与刻画及一般性常识知识, 从而了解并掌握构图的疏与密、向与背、变化与统一, 物体组合中的对比与协调, 不同形状物体的组合与搭配, 静物体不同质感的刻画与区别, 画面色调对比的强与弱, 物体的深入刻画与概括处理, 等等。

其三, 美术教师的课堂示范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美术课大部分是让学生在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 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 并逐步提高其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直观演示与修改画面, 都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感受到客观事物中存在的美和绘画美。如在中国写意画《麻雀的画法》一节的学习中, 笔者在课堂示范时先从麻雀的头开始画起, 依次为腹部、翅膀、后背、尾部, 最后画两只爪子, 笔墨具有浓、淡、干、湿变化, 头部稍加赭石色, 腹部稍加藤黄色, 画面显得十分生动, 学生们说:“看老师画画的过程, 直观地感受到了用笔和用墨的技法和水墨画独特的美感。”教学中, 在教师的示范下, 学生学会将物体从自然形态转化为画面的艺术形态, 并逐渐发现和感受到一般人所不能发现和感受到的微妙的美。如在静物画色彩组合写生中, 使学生逐渐发现各种形体组合的美及各种色彩间微差变化的美、色彩的对比美和协调美等, 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 提高其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其四, 多带学生出去写生和多带学生出去参观画展, 也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趣味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渠道。外出写生, 大自然的阴晴雨雪、晨光夕阳、树木山林、小河流水等, 可以使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和亲近自然, 同时感受到野外的鸟语花香和山光水色, 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和美好, 并学习把自然景色转化到画面上。出去看画展, 可以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绘画原作的艺术魅力, 直观地受到绘画形式美的艺术感染和熏陶, 如中国画写意的用笔用墨方法和水与墨的交融及在生宣纸上产生的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油画颜色的绚丽与鲜艳, 用笔的塑造感, 用画刀的厚重与重叠感以及画面的气氛和环境的营造;木板版画强烈的黑白对比关系, 方刀、圆刀、三角刀等在木板上刻印出来的版画所特有的“木味”和“刀味”及肌理效果;水彩画中干画法、湿画法的透明与润泽、轻松与明快, 以及水色淋漓的独特艺术美感;等等。

此外,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生动、精炼、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也是进行美育教育的必要手段。美感需要观察、品评和回味, 没有理性的参与谈不上真正的审美, 更谈不上是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因为语言也可以使美感升华。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必须注意和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美术教学当纯粹的技术课, 光讲技术、方法, 不讲艺术修养、艺术创造、审美精神的培养。另一种倾向是只强调所谓“艺术的表达与创造”, 强调理论, 不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基本功的训练, 不注意美术的基本造型规律与美的法则。

总而言之, 美术中的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意境美等是自然美的艺术再现, 更是对学生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的调动、训练和培养的最好教材, 我们只有在美术课的欣赏教学和绘画技法教学等方面始终明确地贯穿审美教育, 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培养出素质修养全面的新世纪人才。

摘要:师范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渠道。通过美术的欣赏教学、绘画技法的教学、教师的课堂示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以期培养出知识结构完整健全、素质全面且具人文情怀的人才。

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第10篇

一、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 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 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 诸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 面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 溪水的弯曲流动, 花卉的艳丽妩媚等, 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 构成了对自然美的艺术美的整体知觉, 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 在没经老师的讲解, 引导他们写生之前, 他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 所以, 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一环。

在美术课的最初阶段, 应先引导学生认识线条的魅力,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 轻重及抑扬顿挫, 刚柔并蓄, 变幻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的造型, 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 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教师要善于选择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传统作品,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 而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质和西画中, 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 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上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感受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 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色彩, 而画家或经过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变化及色彩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知识和能力, 全仗美术老师的讲解与点拨。

二、审美情趣的培养: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作用,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 从中受到爱美情操的感染, 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落后感到羞耻,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内在的感情因素, 提升学生高尚的情操, 还可以通过参观, 作品欣赏, 写生, 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教学来实现, 其内容也应该从自然, 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全方位的展开。

三、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产生的情感反应, 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 青少年因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 往往把握不了事非标准, 对其真善美, 假恶丑分辩不清, 美术教师应鉴情选择典型作品, 引导点拨, 通过与学生的对话, 分析, 答辩, 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课上的审美教育 第11篇

美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的正确的审美观点,也是培养人感受美和创造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审美意识是美感的深化和发展,而美术课就是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的直接途径,它的作用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因此,上好美术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小学的美术教学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不是为升入专业美术学校,而是经过有成效的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智力和非智力诸因素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一种审美素质的教育。

美术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形象的具体性、直观的生动性、感情的愉悦性。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作品及其创造性实践活动,不同于空口说教,不同于抽象言词。它全凭形象——具有感染力的形象,包含着情感的形象,能打动人心,使人愉悦,产生共鸣的形象去震撼学生的心弦。如色彩斑斓的动物羽毛、形态各异的树叶、品种繁多的果实、植物根、茎等都是学生可以利用的好材料,这些自然物能提供广阔的造型基本因素。春天有美丽的花草,夏天鲜嫩的莲藕,各式各样的叶子——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道德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发展,审美得到提高。而审美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教育水平的标志,正像马克思说的:“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你要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在美术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落实教学目的,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功能,兴趣是学生对事物活动有选择地、愉快地接受和研究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大多学生一开始总以为学美术是轻松的、有趣的,甚至是浪漫的,而事实并非如此,众多需要掌握和灵活运用的技能常使好多学生望而生畏。因而,培养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贯穿始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只注意个别学生和单纯技术性教学。让学生学习美术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美,时时刻刻都能发现美术的存在。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运用欣赏、工艺、绘画三大课业来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如对比、稳定、变化统一、和谐、均衡等都在其中。通过美术作品欣赏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因为美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艺术实践才能对美术创作和审美设计主体和客体的联想与记忆、知觉与思维、题材与形象、模仿与创造、情感的注入、对比、谐调、平衡、呼应联系、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艺术法则和艺术趣味、艺术个性等许多问题有切身的审美体验。尽管学生对它们的感受是浮浅的、朦胧的,但总是有实践感受和切身的审美体验。学生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的这些体验作用于他们的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等诸种心理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判断水平。而学生的艺术实践由不会到会取得水平的提高,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过程。审美教育是一种塑造美、创造美的教育。通过教学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好的美术作品的审美,同时通过作品的欣赏,也从中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画家的想法,即所要体现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对作品以外内容的了解,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第12篇

一、形式美感的培养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 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 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 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 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 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 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 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二、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 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 这种论断虽然未必能, 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 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 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 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 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三、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 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 但这种感受和感化, 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 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 不能分辨生 (下转第168页) (上接第167页)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 什么是丑恶的, 什么是应该歌颂的, 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 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 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 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 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 有形的东西, 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 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 我们应该因势利导, 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 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 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 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象为可视的形象, 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以上述四个方面为内容的审美教育, 应该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 要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 并用这条主线将视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 组成一部主旋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使用电化手段优化地理教学

剧振芳

电教手段形式多样, 作为其最后达到满意的效果。学生从投中之一的投影媒体, 以其直观、形影片上感知的教学内容, 印象深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刻, 记忆牢固。

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 成二、运用投影媒体, 帮助学生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建立地理概念

段。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 我认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为把电化教学运用于地理教学,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程。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

一、运用投影媒体, 激发学生概念, 通过投影媒体化虚为实、化的求知欲静为动,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就

上一篇:未来的……下一篇: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