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加减应用范文

2024-07-24

临床加减应用范文(精选12篇)

临床加减应用 第1篇

关键词:温胆汤,中草药

温胆汤是一首千古名方, 最早出现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治疗“大病后, 虚烦不得眠”而设, 历来备受名医大家的器重, 不仅仅治愈失眠, 通过加减使用, 扩大了本方的应用范围, 治愈了诸多的病症[1,2,3], 也是本人擅长使用的一首方剂, 亦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特收集整理如下。

1 心绞痛

杨某, 女, 46岁, 初诊:2004年4月10日突然发作心慌2h就诊, 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诊断:隐匿性心绞痛。经输液等治疗, 效果欠佳, 经他人推荐转至中医门诊, 心慌不已, 感觉心脏就像被悬起来的样子, 俗称“揪心”。头晕, 经休息后仍不缓解, 视物不旋转, 平素偶尔恶心, 有时候有憋闷感、濒死感, 食欲一般, 大小便尚调。视其体型偏胖, 脸成圆形, 肤色暗淡, 舌胖大, 边有齿痕, 上水滑, 苔腻, 脉弦。诊为心悸, 证属胆虚痰绕, 治以化痰壮 (温) 胆, 投以温胆汤, 制半夏12g、茯苓12g、生甘草5g、枳实10g、陈皮10g、姜竹茹12g、生姜5片、红枣15个。五剂, 温服, 2次/d, 早晚各一。5d后复诊, 病情明显缓解, 自诉揪心的感觉基本上不存在, 但仍有胸闷、心慌, 濒死感及头晕减轻明显, 脸色暗淡有所减轻。见效, 不更方, 再进7剂。1周后三诊, 患者基本上痊愈, 要求巩固治疗1周。

2 老年性耳聋

张医生之母, 江苏淮安人, 女, 56岁, 耳鸣5年, 加重半年。经多家医院确诊为老年性耳聋, 听力下降、耳鸣让患者本人烦恼不已, 张医生听过我上的中医诊断学, 后带母亲来看。患者自诉:耳鸣7年, 难为了一家人, 自己先生、女儿、儿子、兄长都是医生, 可就是解决不了她耳鸣。耳鸣时轻时重, 或入知了叫声, 或如潮水一样, 因为耳鸣, 睡眠或受影响, 平时心烦, 好胜心较强, 心胸部易汗, 偶尔晨起口苦, 刷牙易出血, 食欲尚好, 大小便质调。体型较胖, 脸园, 说话思路明确, 表述较多。舌红、苔黄腻, 脉弦。处方:黄连3g、黄芩10g、生石膏20g、制半夏10g、茯苓10g、生甘草3g、枳壳10g、枳实10g、姜竹茹10g、陈皮10g、柴胡10g、龙骨15g、灵磁石20g、生姜3片、红枣10。先拿7剂, 1剂/d, 早晚各一。因路途较远, 有问题电话联系, 有效果就原方继续用。1个月后, 张医生短信表示感谢, 母亲耳鸣明显缓解, 已去海南儿子家过冬。

3 腔隙性脑梗死

罗某, 女, 62岁, 南京某医院退休医师, 因语言不利3d就诊本院, 经颅脑CT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 2006年6月份, 本人在该医院神经内科进修, 经带教医生转介于我寻求中医治疗, 刻下:语言欠利, 但表述清楚, 睡眠时偶尔流口水, 头部感觉像是戴了一顶帽子, 不是很清醒的感觉, 时有脑鸣, 行走较为稳健, 下肢略微水肿, 饮食、二便正常, 体型比较丰满, 肉略松, 脸型宽大, 皮肤色淡白, 双侧肌力5级, 左右对称, 无阳性病理反射, 可凹性水肿 (+) 。舌淡, 舌尖部有瘀点, 苔略厚腻, 脉弦。诊为中风, 证属痰瘀阻窍, 治以活血化瘀、化痰开窍为主, 拟方温胆汤加味, 药物如下:姜半夏15g、茯苓15g、生甘草5g、枳壳10g、姜竹茹12g、陈皮10g、丹参10g、白术10g、红花5g、白僵蚕5g、石菖蒲10g、生姜3片、红枣10个。七剂, 1剂/d, 2次/d。二诊, 语言仍欠利, 但头部感觉明显轻松, 这1周睡觉没有再流口水, 脑鸣没有发作, 食欲有所增加, 下肢水肿基本消失, 自觉身体轻松。查体, 下肢水肿 (-) 。见效不更方, 续服7剂。三诊, 天气渐热, 较易出汗, 头部略有沉闷感, 倦怠、思睡, 语言欠利, 大便粘滞, 小便清长。舌淡胖, 润泽, 考虑暑湿季节来临, 适量增加解暑化湿, 调整方药如下:藿香10g、佩兰10g、姜半夏15g、茯苓15g、枳壳10g、姜竹茹12g、陈皮10g、石菖蒲10g、丹参10g、红花5g、生姜3片、红枣10个, 七剂。四诊, 头部感觉清醒, 语言不利, 饮食好, 大小便正常, 舌淡, 苔薄, 脉略弦。暑湿既除, 原方去藿香、佩兰。后服用1个月余, 语言发音基本正常, 口齿清楚, 遂停药。

4 心境障碍 (惊悸)

王某, 男, 33岁, 2003年7月7日就诊, 主诉处事易惊、失眠5年。近5年来一直觉得容易紧张, 经常梦中惊醒, 失眠, 很是苦恼, 追问病史, 患者5年前在俄罗斯留学, 并做点生意, 刚好科索沃战争爆发, 校园到处有零星的枪声, 且舍友在睡梦被射中而亡, 经常不敢入睡, 或夜梦中惊醒, 回国后, 睡眠一直不能改善。视诊:患者体型较胖, 面色淡黄, 眼球一直在闪烁不安, 两腿岔开, 上身前倾, 给人的感觉随时准备离开, 不安感很强, 语调较低, 语素徐缓有致。肌肉易紧张、抽搐。舌淡、苔白腻, 脉弦。诊断:心境障碍。处方:茯苓10g、制半夏10g、生甘草5g、枳壳15g、陈皮10g、姜竹茹10g、赤白芍各6g、龙骨15g、生姜5片、红枣10个。7剂, 1周后复诊, 睡眠得到明显改善, 曾经1次睡了将近12h, 心理也觉得踏实多了。眼球的闪烁还在, 姿势有所稳定。抽筋得到缓解, 原方续服, 月余病愈。

5 自闭症

张某, 女, 25岁, 2009年3月13日初诊:语言重复, 言语不清, 社会交往困难, 有一些独特的兴趣和爱好。在南京某专科医院明确诊断为自闭症, 也是我国最早被诊断为自闭症的患者。食欲较好, 睡眠不是很安稳, 胆子较小, 脾气近来容易急躁, 大便偏稀, 容易松散。望诊:体型肥胖, 圆脸, 面色偏暗黄, 光泽度不高, 眼睛不大, 眼周发黯, 像熊猫眼, 发质比较硬, 触诊四肢肌肉不紧, 腹部较为松软, 舌淡、尖红, 苔厚腻, 脉弦。综合病证, 病机为先天不足, 胆虚痰扰, 情志化火。治以化痰壮胆, 疏肝解郁除烦。方药如下:柴胡10g、枳壳10g、赤白药各6g、生甘草3g、茯苓10g、制半夏10g、姜竹茹10g、陈皮8g、山栀10g、丹皮10g、生姜3片、红枣10个, 先取7剂, 这是本人第1次治疗自闭症, 不知效果如何, 嘱其一副药熬4次, 早晚各1次, 吃2d。二诊:2009年3月27日, 患者语言重复, 口齿不清, 面色如前, 色暗, 光泽度不高, 大小便无变化, 舌质淡红, 苔腻, 脉弦。患者进步不明显, 调整策略, 增加益智药。调整如下:茯苓10g、制半夏15g、枳壳10g、陈皮10g、竹茹10g、黄连5g、山栀10g、桂枝3g、白术10g、龙骨15g、柴胡20g、丹参10g、灸麻黄2g。先拿5剂, 用法同前。另外再开3副:益智仁20g、核桃仁20g、山萸肉20g、五味子10g、补骨脂20g、茯苓20g。打成粉, 2~3次/d, 2~3g/次。三诊:2009年4月3日, 患者表现较为平静, 语言重复减少, 母亲对目前的状况比较满意, 因天气潮湿困阻脾阳, 故略作修改如下:茯苓10g、制半夏20g、枳壳10g、陈皮10g、竹茹10g、黄连5g、山栀10g、桂枝3g、白术10g、龙骨15g、柴胡20g、丹参10g、炙麻黄2g、石菖蒲15g、远志10g、生姜3片、红枣10个, 7剂, 服法同前。后患者母亲持续用本方治疗近3个月, 患者社会交往障碍有明显改善, 语言能力有显著提高, 只在情绪来临的时候会重复语言, 睡眠质量高, 在社区的帮助下找了一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 基本上能够胜任。

本方以半夏为君, 以祛痰为主, 怪病多因痰作祟, 所以后世医家多用本方来治疗怪病为主, 临床上体现在患者对疾病的描述上, 多数患者语言表述能力较强, 主诉较多, 局限于自己的主观感受, 表现为头晕头疼、失眠多梦, 梦境多恐怖, 易受惊吓, 不安感多明显。临床还发现, 使用温胆汤的患者体型多中等偏胖, 脸型偏圆, 眼型也比较大。一部分患者还会有心理疾患, 需要结合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黄煌.十大类方[M].南京:凤凰传媒集团, 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7:193-195.

[2]黄煌.经方使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97-98.

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第2篇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六月吗?……

刚刚听了这么多的小朋友发言,老师真是替六月感到高兴因为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喜欢他。

一情境引入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喜欢六月,其实老师也喜欢六月,你知道为什么吗?

……

天气热了,我们可以吃……,

那我们小朋友在学校里能不能吃冷饮?(不能)

那我们靠什么来解渴呢?对呀,可以喝纯净水。

师:我们小学的小朋友一天大约可以喝掉几桶纯净水?

那我们想想看,明天送水的叔叔会给我们小学送来多少桶纯净水呢?现在老师再告诉你,我们小学原有纯净水某某桶。

师:看着这三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没有人说出来的话,教师可以这样引:那如果根据这三个条件,请你编应用题的话,你打算怎么编呢?)

二、新授课

(一)、根据情境编题并解答。(例题)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编题。

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题目补充完整。

请学生把题目齐读一遍。

师:看到这道题目,你打算怎么来做呢?

……

师:刚才有些小朋友都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那我们来看题。

师:根据一、二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求什么?(板书:吃了某某桶水之后,还有多少桶水。)算式会列吗?请写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反馈,并且提问算出来的数表示什么,你为什么用减法来做?

师:那么根据第三个条件我们又可以求出什么?(板书:现在有纯净水多少桶?)

算式怎么列,请写在自己本子上。反馈,并且提问算出来的数表示什么,你为什么用加法来做?

师:这道题目做好了没有?还漏了什么?集体口答一遍。(板书:现在有纯净水某某桶。)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一起把这道题给做出来了,那哪位小朋友来回忆一下,刚才这道题目我们是怎样做的?

(二)看图编应用题并解答。(尝试)

1、师:我们有些小朋友呀嘴特别的馋,在学校里喝纯净水觉得还不解渴,放学一回到家里之后,就去开冰箱,小朋友猜猜看,他会去干嘛?

师:老师这里就有一些棒冰,

那你想一想,这题该怎样编成应用题呢?

(几个同学反馈之后,同桌在互相讲一讲。)

教师出示题目(小明家原有棒冰11根,买来了8根之后又吃掉2根,现在有棒冰多少根?)请小朋友齐读一遍。

师:这题你打算怎么做呢?

师:这题是用几步计算的.?想一想第一步应算什么?

学生自己做题,教师巡视。

反馈。并及时提问:第一步算出来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或减)来做,第二步算出来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或减)来做?

2、刚才有些小朋友编了另外的题目,请看(小明家原有棒冰11根,吃掉2根后,又买来了8根,现在有棒冰多少根)

师:这题你们会不会做呢?(学生独立做题,反馈并适当的提问。)

(三)直接做文字应用题(加强练习)

师:我们出了喝纯净水、冷饮解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来解渴?(引出水果)

老师这里就有许多的水果,我们要不要去看一看。(出示水果图,有超级连接)

师:有这么多的水果我们先看哪种水果呢?

(题目:1 商店有苹果67千克,卖出32千克后又运来50千克,现在有苹果多少千克。

2 超市原有西瓜50个,又运来32个之后卖掉了48个,现在超市有西瓜多少个?)

(四)编题

A 12+5-8

师:刚才我们做了几题有关水果的题目,那你能不能根据这个算式也来编几题算式?

B 任意编题。

师:如果连算式都没有的话,你还能不能编这样的应用题?

三、总结并出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编的题目都有一个什么特点?(板书:两步应用题)

它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做的?(补充:加减法)

师:这个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四、发展题

师:课的一开始小朋友都说了,六月里有六一儿童节,所以小朋友都很喜欢六月,那你们知道九月十日是什么节吗?

四物汤加减治痛经的临床体会 第3篇

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申医院

【关键词】:四物汤;治疗;痛经

【中图分类号】R271.1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077-01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症,是严重困扰女性日常生活的妇科疾病之一,痛经发病有情志饮食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不同原因,也有子宫发育不良或畸形、或子宫过度不正等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痛经,关键是疼痛随月经周期发作,经净疼痛自消的一种病症,为此在30多年的时间中运用四物汤加减治疗痛经,收到较佳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治疗98例中年龄13~18岁46例,19~28岁32例,28~42岁20例,原发性痛经的例,继发性痛经43例。

2 治疗方法

四物汤是《仙授理后续断秘方》组成,当归、川芎、自芍、熟地等四味药,是补血调经的功用,主治营血虚滞症,本方治证由营血亏虚血行不畅所致,治宜补养营血为主,以调畅冲任血脉为辅,四药配伍,补而不滞,行血不破,补中有散,散中有收,使营血调和,即可补血,又能行血,成补血活血止痛之方剂,是妇女调经的基础方,亦可加减运用,如疼痛不移,气滞血瘀痛经、加理气化痰止痛药,桃红15g、红花10g,枳壳15g、元胡15g、五灵脂15g、丹皮15g、乌药15g、香附子15g、虎枝15g、甘草10g,如经期数日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寒湿凝滞痛经,可加温经散寒除湿活血理气药。红花10g、土牛膝10g、肉桂15g、苍术15g、台乌15g、香附子15g、川断15g、艾叶15g、干姜15g、甘草10g,如经前小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腰骶部胀痛。经来疼痛加剧加清热除湿,化瘀止痛药,生地15g、桃红15g、莪术15g、香附子15g、元胡15g、紫丹参15g、粉丹皮15g、苡仁15g、虎枝15g、小红藤15g、甘草10g,经期数日小腹隐隐作痛,喜揉按经量少、色淡质薄,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可加益气补血止痛药,苏条参15g、黄芪15g、香附子15g、元胡15g、炙甘草10g,活血调经止痛,加紫丹参15g,益母草15g、虎枝15g、甘草10g。胸胁胀痛加川楝子15g、郁金15g、荔枝核15g,潮热加、鳖甲15g、地骨皮15g,小腹空冷痛,加制附片。总之把握寒热虚实用本方、随症加减达到调理气血之目的,使气血调和,冲任通盛病自愈。

3 治疗结果

98例患者,原发性痛经的55例,继发性痛经43例,无复发痊愈89例,好转9例,治疗时间最长6个周期,最短2个周期。

4 典型病例

杨XX,女,28岁,永平县博南镇苏屯人,2007年6月18日初诊,诉经前一、二日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胸胁双侧乳房胀痛,舌质黯有疼点,脉弦滑,诊为气滞血淤,肝郁气滞痛经,因情志拂郁肝经循经少腹而上,冲任气血郁滞,肝气条达则血海通调,经血不能正常畅通,则气滞血痰肝郁气滞痛经,治以疏肝理气化痕止痛为主,肝气条达则血海通调为辅。本方加减,秦归15g,川芎15g、白芍15g、香附子15g、郁金15g、柴胡15g、枳壳15g、虎枝15g、紫丹参15g、益母草15g、桃仁15g、元胡15g、乌药15g、茵香子15g、五灵脂15g、甘草10g、荔枝核15g,连服3剂。

2007年7月20日复诊,经期小腹胀痛减轻,血块少,经量好转,但自感经血不正,色紫,前后二阴坠胀,乳房胀闷,尊上方减五灵脂、乌药,加川楝子15g、升麻15g继服7剂。三月后复诊,诸症缓解,经期对月无痛感。

5 讨论

痛经病多见于年轻女性,以虚实症为多,其中实症者常见于青春发育期少女,《金匿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痛经最早见于汉代,“带下”经水不利、小腹痛,《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月水来腹痛侯》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寒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笔者认为月经期发生腹痛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致病原因、经期及其前后特殊生理状念,在素体因素影响下,导致了冲任气血不畅通,虚损以致病因,“不通则痛”、“或不荣而痛”,故痛经的病位在冲任胞官,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症,辨症要点,为痛的时间、性质、部位、量色、结合月经情况,素休情况,兼证舌脉,而分寒热虚实论治,在气、在血、痛为隐痛、疙痛,坠痛,喜揉按属虚,掣痛,绞痛,灼痛,拒按属实,灼痛得热反属热、冷痛得热痛减为寒,痛甚于胀属血瘀,胀痛属气滞,持续作痛,属血瘀或湿热,原则以调理冲经气血为主,根据不同症类,有行气、活血、散寒、清热、补虚、泻实、补血、益肾、扶脾、虚实论治,患者应注意精神调养,饮食起居须有常,切勿在痛前有畏惧感,经期时忌生冷或刺激性饮食,忌涉水、游泳、寒凉,滋腻药物慎用。做到周期性治疗,痛经病因复杂容易反复,防病重于治疗,痛经治疗;应在疼痛,未发之前进行治疗,则病可除,如正值经行疼痛之时,治之仅可缓解于一时,非治本之法也。故临证治病申,常嘱患者在经前一周就诊,经前2天开始服药,连续治病三个周期。痛经分气滞血瘀,寒凝湿滞,湿热蕴结为实证;气血虚弱、肝肾不足为虚证,特别是气滞,血瘀或气滞血瘀相伴,治疗以理气活血为主。舒肝解郁,养血调畅,在此方基础上,气滞常加木香、香附子、郁金、茴香子、川楝子、荔杖核以行气止痛;血疯常加五灵脂、紫丹参、桃仁、红花、虎杖、郁金、元胡化瘀止痛,所多年来应用本方加减治疗痛经,能产生显著的疏理经络,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最终达到气血充足调达经络通畅,脏腑调和的目的,行经不再腹痛。

血府逐淤汤的临床加减应用 第4篇

1 在内科疾病应用

1.1 缺血性心肌病

钟志明[1]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患者45例, 其中男24例, 女21例;年龄52~77岁, 平均年龄61.40岁;病程1~9.5年;心功能Ⅱ级3例, Ⅲ级20例, Ⅳ级22例。对照组36例, 男20例, 女16例;年龄50~78岁, 平均年龄60.90岁;病程10个月~9年;心功能Ⅱ级2例, Ⅲ级16例, Ⅳ级18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血府逐淤汤合五苓散治疗缺血性心肌病, 取得较好效果。

1.2 冠心病心绞痛

李君玲等[2]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剧烈胸痛可加郁金、延胡索、丹参等药物以加强活血化淤作用;气虚可加黄芪、人参、党参等药物加强益气治疗;心悸失眠可加酸枣仁、夜交藤等药物以养心安神;伴痰浊可加瓜蒌、半夏以豁痰通络;阳虚者可加附子、细辛、桂枝以温阳治疗。经多次实践证明患者症状消失或减轻。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血府逐淤汤合黄芪加减治疗冠心病血淤证U波倒置疗效肯定。

1.3 病毒性心肌炎

韩丽华等[3]用生脉饮合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0例, 水煎, 每日1剂, 1个月后判定疗效, 治愈25例, 显效2例, 有效1例, 无效2例, 有效率占93.3%, 生脉饮合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 确切。

1.4 血管性头痛

秦会生[4]用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 可改善临床症状, 具有调整脑血管的不稳定性、促进脑血管弹性和脑血流供应平衡的作用。

1.5 抑郁症

高新建[5]用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抑郁症,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30例用血府逐淤汤治疗, 对照组30例用阿米替林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抑郁症有较好疗效, 副作用很小, 值得临床推广。

2 在妇科方面的应用

2.1 子宫肌腺病

李瑞雪[6]以血府逐淤汤治疗子宫肌腺病160例, 方药:生地黄25g、赤芍20g、枳壳15g、当归20g、川芎25g、桃仁15g、红花15g、桔梗15g、柴胡20g、牛膝10g、甘草15g。每日1剂, 常规水煎取汁500ml, 分早中晚3次服用。偏寒者加炮姜、小茴香;痛剧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偏湿热者加龙胆草;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每次月经来潮第7天开始服药, 连服15d停药;待月经来潮第7天继续如上法服药, 连续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最短3个月, 最长9个月。痊愈:诸症状完全消失, 超声表现为正常120例;好转:经期腹痛诸症明显减轻, 子宫大小无改变, 肌壁回声较前减弱32例;无效:诸症无改善8例。

2.2 子宫内膜异位症

张素亚[7]对3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中药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 总有效率97.2%, 无不良反应。

2.3乳腺增生

徐春华[8]用血府逐淤汤配合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 以血府逐淤汤加减配合月经周期治疗乳腺增生60例, 每日1剂, 水煎2次, 早、晚饭后服用, 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60例患者痊愈15例, 良好40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91.7%。

3在外伤骨病方面的应用

3.1外伤头痛

熊明顺[9]以血府逐淤汤治疗外伤头痛, 柴胡9g、当归9g、桃仁12g、红花6g、枳壳9g、牛膝12g、川芎6g、甘草6g、赤芍12g、姜半夏9g、九节菖蒲6g、炒枣仁12g。服5剂, 头痛仅发作1次, 痛时已能忍受, 又服5剂, 头痛明显减轻, 持续时间2h左右, 并能入睡4~5h, 呕吐已止, 但仍恶心, 大便转干, 原方加淡竹茹 (煎水煮药) 、制川军6g, 丹参15g。又服3剂, 腑气已通, 恶心消失, 原方去姜半夏、竹茹、制川军, 加钩藤、全蝎、蔓荆子。继服10剂, 头痛锐减, 已能入睡6~7h, 舌苔转薄白, 舌质正常, 脉平, 面色转红润, 又服药20剂。随访1年, 诸症消失。用此方治疗脑外伤后之头痛, 共11例, 男8例, 女3例;30岁以下者7例, 30~50岁者3例, 50岁以上者1例;全部有外伤病史。均经当地医院较长时间的治疗, 已基本痊愈。

3.2胸部内伤

杨靖罡[10]用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胸部内伤, 配方组成:当归、川芎、生地、赤芍、桃仁、红花、枳壳、柴胡、桔梗、牛膝、甘草。气滞甚者加木香、郁金;血淤甚者加丹皮、丹参;有淤血化热症象者加用黄芩;咳嗽明显者加浙贝、姜半夏。每日1剂, 分2次服, 服药时忌酒忌辣。治疗组的5d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35%、5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72%, 治疗组的10d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80%、18.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45%。

3.3肋骨骨折

黄天明[11]治疗肋骨骨折209例, 男134例, 女75例;年龄最小15岁, 最大81岁, 平均年龄32.6岁;骨折发生最短者1h, 最长者15d, 平均1.5d;单处肋骨骨折者141例, 2处骨折者28例, 3处者21例, 4处以上者19例;合并血气胸者25例;受伤原因:车祸伤96例, 建筑伤62例, 斗殴伤31例, 摔倒致伤11例, 其他9例。胸痛甚加玄胡15g、川楝子15g;咳嗽、痰多难咯者加法夏10g、川贝母10g;纳少、不思饮食者加焦白术10g、茯苓15g。上方每日1剂煎服, 分3次服。疗效标准:优:疼痛、肿胀消失, 骨折愈合, 呼吸无限制;良:疼痛, 肿胀消失时间较长, 骨折愈合, 偶有胸闷、胸痛;差:时有胸痛, 胸闭, 动则加重, 骨折愈合欠佳。本组209例, 优145例, 良56例, 差8例, 总优良率为96%。

4男科

4.1Ⅲ型前列腺炎

王福宽[12]用口服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Ⅲ型前列腺炎, 肾虚者, 加山茱萸、益智仁各10g;热甚者加黄柏、知母各10g;气虚者加党参10g, 黄芪15g;淤血甚者加三棱、莪术各10g;尿频、尿急者加乌药、益智仁各10g;性欲减退、遗精者加桑螵蛸、覆盆子、淫羊藿、锁阳各10g。每天1剂, 水煎, 分2次服用, 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辛辣、刺激食品。63例中, 临床治愈34例, 显效13例, 有效8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87.3%。

4.2前列腺增生症

饶应良[13]用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前列腺增生症, 方药:熟地黄20g、柴胡15g、枳壳15g、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2g、赤芍15g、川芎15g、川牛膝12g、穿山甲10g、三棱10g、莪术10g。加减:伴尿频、尿急、尿痛等下焦湿热者加扁蓄、栀子各15g, 黄柏20g;伴血尿者加白茅根15g;排尿不畅者加地龙10g;夜尿频加覆盆子15g。每日1剂, 水煎取汁300ml, 上下午各服150ml, 30d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38例 (67.86%) , 有效15例 (26.79%) , 无效3例 (5.35%) , 总有效率94.64%。随访半年4例, 随访1年12例, 随访2~3年8例, 随访4~6年3例, 复发3例, 复发率11.1%。

5其他

樊秀军等[14]辨证加减治疗银屑病, 血热型加白花蛇舌草30g、土茯苓30g、金银花20g、连翘15g;血淤型加丹参15g、鸡血藤30g;血燥型加苦参10g、黄柏15g、黄芩10g、黄连5g。瘙痒明显可加白鲜皮30g、刺蒺藜10g。84例患者经治疗3个疗程后, 治愈32例 (38.10%) , 显效47例 (55.95%) , 无效5例 (5.95%) , 总有效率为94.05%。其中治疗2个疗程治愈15例, 显效36例, 总有效率为60.71%。

6小结

加减、连减应用题练习教案 第5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连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加减、连减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1.口算:

78-17 45+54 71-34 35+24

6l-45 29+56 29+41 91-45

2.补充问题后,再列式计算。

(1)有20个乒乓球,17个小皮球,_____________?

(2)飞机上有儿童和大人一共57名,其中大人38名,____________?

(3)小明用了5张电脑磁盘,还剩下19张,____________?

3.妈妈买了一些蛋糕,上午小朋友吃了9根,下午来了8个客人,每人吃一根,冰箱里还有21根。妈妈一共买了多少根雪糕?

4.二年3班的小朋友为了迎接新年活动,做了27个红灯笼,18个黄灯笼,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15个,还剩下多少个?

5.幼儿园第一次买来小象洒水壶12个,第二次又买来29个,现在分给17个小朋友去给花浇水,还剩多少个洒水壶没有分?

6.图书馆有故事书54本,第一次借出16本,第二次借出28本,剩下的第三次全部借出。第三次借出多少本?

7.1996年和2000年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获奖牌情况如下:

金牌 银牌 铜牌

1996年 16 22 12

2000年 28 16 15

(1)1996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2)2000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临床加减应用 第6篇

【摘要】目的:观察杏苏散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8例各种呼吸道疾病引起的久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给予杏苏散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止咳药物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35%,观察组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杏苏散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咳嗽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咳嗽;久咳;杏苏散加减;艾灸

【中图分类号】R256.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083-02

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主要因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引起,久咳指的是慢性长时间咳嗽,咳嗽持续数月以上。中医认为咳嗽属于临床的“咳嗽”以及“喘证”范畴,西医则认为咳嗽是机体在拮抗呼吸道分泌物时的一种保护性反应[1],主要因呼吸道感染病毒或者细菌有关,严重者可进一步影响肺部功能。本研究针对呼吸道疾病引起久咳的患者采用杏苏散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68例呼吸道疾病引起的久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6.7±1.5)岁,急性支气管炎患者12例,上呼吸道感染1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7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6.3±1.7)岁,急性支气管炎患者10例,上呼吸道感染1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止咳药物治疗,根据不同呼吸道疾病给予相应止咳药物,主要有苏芬氏合剂(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生产,国药准字Z20110129)、复方止咳糖浆(广西日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45021946)、复方甘草合剂(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2965)以及孟鲁斯特(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70058)等,1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给予杏苏散加减联合艾灸治疗,组方:桔梗、法半夏、紫苑、茯苓、陈皮、苏叶、杏仁、百部各15g,黄芩,甘草各10g,大枣4枚,生姜3片。鼻塞流涕患者加用辛夷花10g,痰少加川贝母粉3~6g,咽干加北沙参15g,体虚加党参、黄芪15~30g,舌苔薄而少者去法半夏,舌苔厚者去大枣并加藿香15g,每天1剂,250ml水煎取120ml,分3次温服,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艾灸治疗方法为每天用艾条熏灸患者风门(双)、肺腧穴(双),每个穴位熏灸20~30min,以皮肤温热舒适为宜,治疗3个疗程。

1.3疗效判定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咳嗽疗效标准进行制定[2]。治愈:在经药物治疗1疗程内咳嗽症状消失,停用药物后随访1周内无复发;好转:治疗1~2个疗程内咳嗽症状消失,但是遇到刺激仅有轻度咳嗽;无效:治疗2个疗程咳嗽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治疗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病例数×100%。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肺功能改善情况。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表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见于呼吸道系统疾病,比如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支气管哮喘等。中医学认为咳嗽属于“咳嗽”与“喘证”范畴,多数犯病因外感风寒,肺失宣降;脾肺虚弱、肺气不宣;或久咳不愈等导致。现代医学则认为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主要因呼吸道感染病毒或者细菌有关,严重者细菌或者病毒侵袭肺部,出现更严重的呼吸道症状,进一步影响肺部功能。临床中咳嗽主要依靠药物治疗,但多数西药会产生对胃及肠道的不良反应。中医临床用药配方较多,杏苏散常用于咳嗽治疗[3]。方中桔梗具有开宣肺气作用,杏仁、紫苑能降气化痰,两者合用,达到恢复肺气宣降功能;法半夏、陈皮加茯苓有行气祛痰止咳功效;苏叶、生姜可以外散风寒,有利咽止痒功效。有研究表明[4],桔梗、紫苑具有促进气管分泌,稀释痰液以及祛痰的作用;杏仁具有抑制呼吸镇咳作用。艾灸则是用燃烧艾条进行熏灸人体穴位的一种中医治疗手段;是给穴位或局部经络一个温和持续的刺激,促使经络气血通畅,祛除风寒,肺气宣降,从而达到治疗作用[5]。本研究艾灸的穴位主要是风门、肺俞穴,肺俞穴属膀胱经,此穴位是肺脏湿热水气传于膀胱经的通道,艾灸此穴位,可以依靠艾的温热及药物作用刺激到此穴位,疏通脉络,具有宣肺、止咳平喘之疗效,还具有缓解气道肌肉痉挛功能。

综上所述,杏苏散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咳嗽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春婷,彭立文,程俐.加味玉屏风合剂治疗中老年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6):6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中医病证疗效判断标准、中医病证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1.

[3]陈照南,惠萍,宋天云,等.射干麻黄汤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9)11.

[4]赵杰,余林中,方芳,等.麻黄甘草药对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5):163.

[5]曾慧頻,吕露,陈兰,等.艾灸肺俞穴治疗肺结核慢性咳嗽的效果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1):2534-2535.

临床加减应用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8例患者均为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人民医院外科住院病人, 其中男性82例, 女性86例;年龄最大58岁, 最小27岁, 平均 (41±5.7岁) ;病程2~15年;混合痔61例, 环状痔疮16例, 三个以上晚期外痔68例, 反复出血内痔23例;病因以便干便秘引起最多, 共82例, 饮酒引起26例, 恣食辛辣烧炸引起27例, 久坐久立诱发例25例, 其他诱因不明但痔疮反复治疗, 及肛门反复脱垂, 水肿发炎者8例。中医辨证分型:燥火型74例, 湿热型49例, 瘀血型20例, 热毒型15例, 虚寒型10例。

1.2 诊断标准

按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内痔、外痔、混合痔诊断标准[1]进行临床诊断。凡诊断为内痔、外痔、混合痔者均纳入临床观察范围。中医辨证分型:1) 燥火型:患者因实热留置肠胃, 久而燥结化火, 或因津液耗损。一般均有便干便秘或数日排便一次的不良习惯, 年老者多为津液不足, 粪便燥结, 排便时用力过度, 发生痔疮, 舌多红少津或舌红苔薄黄燥, 脉细数。素喜煎炒烧炸辛热者, 肠内久积燥热便结, 排便时肛门努张过度而致痔疮, 舌多红或降红, 苔黄燥, 脉洪实有力;2) 湿热型:患者平素喜醇酒肥食, 以致湿热下注, 发生此症, 舌质红, 苔多黄腻, 脉濡数;3) 瘀血型:临床表现以痔外静脉丛因各种原因破裂出血, 形成瘀血阻滞为主, 舌质红, 苔黄或燥, 脉数;4) 热毒型:痔疮以红肿为重, 伴剧痛, 并有畏寒发热等, 患者舌红降, 苔黄厚, 脉实数;5) 虚寒型:患者常因感受风寒, 或过食寒凉, 以致腹痛腹泻, 泻痢过度所致, 其舌淡, 苔白或滑, 脉沉迟或沉缓。

1.3 疗效标准

按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内痔、外痔、混合痔的疗效评定标准[1]制定。治愈:症状消失, 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缩;有效:症状改善, 痔核缩小;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变化。

1.4 治疗方法

先常规手术治疗, 术后常规换药。同时应用消肿活血定痛汤辨证加减治疗。消肿活血定痛汤组成:泽泻12g, 赤小豆30g, 栀子10g, 白芷9g, 乳香9g, 没药9g, 牛膝9g, 丹皮9g, 甘草7g。在以上基本方基础上辨证加减。燥火型加麦冬15g, 玄参30g, 胡麻仁30g, 瓜蒌15g, 花粉24g。湿热型加滑石24g, 黄柏15g, 苍术1g 2。瘀血型加芒硝9g, 桃仁9g, 三棱5g, 莪术5g。热毒型加黄连7g, 蒲公英30g, 紫花地丁15g, 败酱草25g。虚寒型去泽泻加冬瓜仁24g, 白术9g, 苍术10g, 厚朴12g, 藿香9g, 茯苓24g, 扁豆15g, 薏米仁24g。每天1付, 水煎服, 每天2次, 连服7d。

2 结果

本组168例均一次手术, 治愈166例, 治愈率98.81%。有效2例, 占1.2%;住院时间最短7d, 最长17d, 平均为9.5±4.5d。术后均能忍受疼痛, 出现术后并发症较少, 仅出现尿潴留者8例 (4.8%) , 水肿4例 (2.3%) , 伤口肉芽增生2例 (1.2%) , 无术后大出血及肛门感染, 无肛门失禁、肛门畸形及黏膜外翻、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及后遗症。各类痔疮治疗效果见表1, 中医辨证分型疗效见表2。

n

n

3 讨论

痔疮多由于患者脏腑本虚, 复因外伤风湿燥热, 或其人过食辛辣, 内蕴热毒, 或久坐、久站、负重远行, 或久病泻痢, 致气血下坠, 血液郁积, 湿热下注, 热与血搏, 结聚肛门而发[2]。治疗既往多用局部热敷, 坐浴, 有一定的疗效, 但此疗法疗程长[3], 对痔疮晚期患者先行手术治疗, 急则治其标, 同时对其进行辩证论治, 分型治疗, 并采用消炎活血定痛汤加减治疗, 临床取得了较满意疗效, 因中医辩证治疗, 着眼局部, 顾全整体, 辩证求因, 因证施治, 故消肿、止痛作用快, 缩短了疗程。消肿活血定痛汤中泽泻、赤小豆、木通可通利小便, 使水液外渗, 促进局部水肿的吸收, 丹皮、牛膝活血祛瘀, 疏通经脉,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且牛膝引诸药下行, 乳没、白芷善于止痛, 并能加强诸药消肿, 活血的作用, 诸药协同, 共奏消肿活血止痛功效。临床观察本方对燥热型、湿热型、瘀血型有效率100%。而且术后后遗症很少, 说明消肿活血定痛汤对于改善肛垫及肛周组织微循环, 改善组织缺氧, 清除体内氧自由基, 修复血管内皮细胞, 改善血液粘稠度均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31-132.

[2]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144.

临床加减应用 第8篇

1 病因病机

根据我国悠久的中医文化积累, 现代医学家们又有所突破。在《河间六书》[3]有这样一句话:“燥、火、湿、暑、风、寒这六气, 皆可致咳嗽。”而张景岳还认为:“六气皆可致咳, 尤以风寒。”“夫外感之咳, 必由皮毛而入, 盖皮毛为肺之合, 而凡外邪袭之, 则必先入于肺, 久而不愈, 则必自肺传于五脏也。”因此, 导致外感咳嗽的主要原因是六淫外邪由皮毛入肺而致病, 此类属于肺失宣肃, 肺气上逆, 引起大量痰液产生, 若未能及时排出, 便会刺激气道。因此外感咳嗽主要表现为:“声盛且浊, 日夜无度, 先缓后急, 痰涎稠粘而喘急。”在清朝医学家张潞的《张氏医通》一书中也是这样认为, 六淫外邪由皮毛入肺, 致肺气失衡, 是引起外感咳嗽的常见原因。

外感咳嗽为风热、风寒或风燥三种外邪入侵而致病, 因此外感咳嗽的类型又分为:风热咳嗽、风寒咳嗽及风燥咳嗽三种类型。风热咳嗽:常咳出黄痰, 伴有流黄鼻涕、脉浮数、恶寒轻、小便黄、鼻塞、大便干、口干舌燥、舌质红、头痛、舌苔黄及高热等症状;风寒咳嗽:咳痰常为白色, 伴有全身乏力、脉浮紧、头痛、流清涕、舌质淡红、恶寒重、舌苔薄白、低热等症状;风燥咳嗽:一般无痰, 常发生在秋季, 多伴有恶风、脉细数或浮数、大便干、鼻咽干燥、舌尖红或舌质红、苔黄、苔干、发热等症状。

2 治疗方法

应用三拗汤合止咳嗽散治疗外感咳嗽, 取炙半夏、陈皮及麻黄各12g, 白前、僵蚕、百部、黄芩、紫菀、麦冬、荆芥、地龙、桔梗及杏仁各15g, 甘草6g, 分三次煎服, 取汁100m L, 每天口服一剂, 连续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基本加减治疗[4]:若患者主要表现为风热咳嗽, 应加以疏散风热药物, 以达到宣肺止咳的作用, 在三拗汤合止嗽散的基础上加桑叶、桑白皮各12g, 菊花18g。若患者主要表现先为风寒咳嗽, 则应加以疏风散寒之药物, 以宣肺止咳, 在三拗汤合止嗽散的基础上加以防风、冬花各12g;若患者主要表现为风燥咳嗽, 则应加以疏风润燥类药物, 以达到宣肺止咳的作用, 在三拗汤合止嗽散的基础上加桑叶、杏仁各15g, 以达最佳疗效。

3 治疗效果

通过临床观察, 应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 其显效率为58.6%, 有效率为31.7%, 总有效率可达90.3%, 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是治疗外感咳嗽的有效方法, 效果值得肯定。

4 讨论

慢性咳嗽在中医中属于“喘证”或“咳嗽”类范畴, 主要变现是较为反复的、长时间的刺激性咳嗽, 伴或不伴可痰, 也可伴有阵发性喘息, 口咽部干痒, 若有刺激性气体或事物刺激, 症状便会加重。一般情况下, 外感多发于外邪在皮毛部的侵袭, 外邪由皮毛进入肺部, 肺气失衡, 导致咳嗽;也可是因机体本身自我调节能力差, 当机体受到外邪侵袭后, 邪气直接作用于气道, 引起肺气失衡, 导致咳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应主要采用平喘、止咳、养阴、宣肺、润肺、清散类药物来治疗此病[5]。在处方中应用麻黄与杏仁, 达到一宣一降的目的, 来宣肺平喘;应用桔梗与陈皮来调节肺气, 达到止咳、祛痰的效果;应用紫菀、白前及百部来湿润肺组织, 达到化痰、祛痰及止咳的目的;应用荆芥来祛风解表, 达到去热的作用;应用黄芩来清除肺热, 达到化痰、祛痰的目的;应用半夏与麦冬来滋阴润肺, 达到化痰、祛痰与止咳的作用;应用地龙与僵蚕可以达到活血通络、解除痉挛的作用。配伍此类药物, 较好的发挥了升降互补、散纳有度、温而不燥的中医辨证论治的理念。通过药理学的研究发现:麻黄的作用同β肾上腺受体兴奋剂的效果相似, 可以收缩肺部血管, 降低气道内炎症反应, 降低支气管炎症反应程度及肺部黏膜的炎症反应, 麻黄是治疗喘的良药;黄芩可有抗炎与抗过敏的作用;地龙与僵蚕可舒张支气管, 使通气通常, 是平喘良药。半夏含有挥发性碱物质, 对抑制末梢神经与中枢的活性, 具有重要的总用, 是镇咳良药;百部能够放松支气管, 减轻支气管痉挛, 而且作用效果较强且持久, 使咳嗽反射下降, 具有较强的镇咳作用, 而且对细菌与病毒的抵抗较强[6]。因此, 应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门诊外感咳嗽, 疗效较好, 是治疗门诊外感咳嗽的有效手段, 值得临床科室推广应用。

5 问题与展望

如上所示, 应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 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且副作用小, 但还需中医学家进一步探索研究。因此, 中医治疗外感咳嗽还有较为广阔的研究前景。然而,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还出现了不少问题: (1) 中医治疗外感咳嗽未有明确的分类标准,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临床医师们通常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来用药, 这就可能大大降低了治疗效果; (2) 中医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轻重, 不同的患者用药便不相同, 这对临床医师的临床经验要求较高, 这也与第一条相矛盾; (3) 在临床研究中, 研究人员已经设置了咳嗽的动物模型, 动物模型虽然与人类有较多的相同点, 但动物模型还不能成为人类的标准[7]。所以, 对于外感咳嗽, 我们应加大研究力度, 增大样本量, 提高研究经费, 这样才能正确的总结外感咳嗽辩证分型的标准以及制定详细的治疗措施。重视中医临床医师的人才培养, 增加其临床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更好地标准及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Gilbert AI, Graham MF, Young J.Management of recurrentinguinal hernias[J].J Am Coll Surg, 2010, 10 (3) :371-372.

[2]张伟琦, 陈华锋, 张如云, 等.探讨中医治疗外感咳嗽的治疗方式及分析[J].四川医学教育出版社, 2009, 36 (12) :2045.

[3]Palombini BC, Villanova CA, Araujo E, et al.A pathogenic tri-ad in chronic cough:asthma, postnasal drip syndrome and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Chest, 2011, 116 (3) :279-284.

[4]Irwin RS, Correo WM, Pratter MR.Chronic persistent cough inthe adult:the spectrum and frequency of causes and successful re-sponse tospecific therapy[J].Am Rev Respir Dis, 2010, 123 (4 Pt 1) :413-417.

[5]曾一鸣, 常海亮.观察应用肺宁合剂对外感咳嗽的治疗效果[J].安徽中医学杂志, 2010, 41 (11/13) :37

[6]Kang H, Koh YY, Yoo Y, et al.Maximal airwayresponse to methacholine incough-variant asthma:comparisonwith classic asthm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peak expiratory flowvariability[J].Chest, 2009, 128 (6) :3881-3887.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选取2013月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62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伴随程度不等的腹胀、嗳气、纳差和反酸等症状, 通过超声检查和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胃脘痛。其中男41例, 女21例, 年龄26~52岁, 平均年龄 (39.08±11.62) 岁;病程2~6年, 平均病程 (4.01±2.52) 年;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伴有精神障碍者, 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将62例胃脘痛患者按照治疗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1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西药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如下:硫糖铝片口服, 3片/次, 3次/d;泮托拉唑肠溶片40 mg/次, 1次/d;吗丁啉10 mg/次, 3次/d, 28 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基础药方为:炙甘草、半夏、黄连、黄芩、大枣、干姜、党参。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药方加减, 如:嗳气患者增加赭石和桂枝;反酸患者增加浙贝母、乌贼骨和煅瓦楞子;大便带血患者增加白芨和地榆炭;疼痛剧烈者增加川楝子和延胡索;大便干燥患者增加大黄和枳实;胁痛患者增加木香和柴胡;胃灼痛患者增加败酱草和金银花;胃阴不足患者增加麦冬、沙参和石斛;便溏患者增加五倍子和白术;纳差患者增加神曲、焦山楂和麦芽。以水煎服, 取汁400 ml, 2次/d, 早晚各服1次, 28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标准》进行疗效判定: (1) 显效:患者胃脘痛症状消失, 且其他伴随症状全部消失, 经胃镜检查, 原有的胃十二指肠病变也完全消失; (2) 有效:患者胃脘痛显著缓解, 其他伴随症状均有所改善, 通过胃镜检查, 原有的十二指肠病变有所改善, 其病变范围缩小50%以上; (3) 无效:患者胃脘痛没有减轻, 或减轻程度不明显, 其他伴随症状均没有改善, 通过胃镜检查发现患者原有的十二指肠病变毫无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4.5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出现嗜睡症状2例, 晕眩1例,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对照组患者出现嗜睡症状5例, 晕眩3例, 腹泻2例, 皮疹2例,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当前社会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越来越多人出现饮食不规律、工作时间延长的情况, 因此许多人会出现睡眠质量差、食欲不振和精神压力大的情况, 而精神压力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等都会引发胃脘痛。由于胃脘痛的致病因素极为复杂, 因此对于胃脘痛的治疗需要进行全面调理。胃脘痛主要是由气血不调和脾胃受损等引发, 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和六淫侵袭等都会导致患者发生气机逆乱和胃气失和等症状[1]。因此, 对于因肝气失调, 恼怒和横逆犯胃诱发的胃脘痛, 需要进行疏肝理气治疗;对于因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诱发的腹胀和胃脘痛, 虚以温通补中进行治疗, 以此达到恢复患者脾胃功能的目的[2]。

半夏泻心汤源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通常被应用于内科杂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半夏泻心汤是从小柴胡汤药方化裁而成的, 主要治疗“胃中虚, 痞气上逆”的“痞”症。胃脘痛患者大小肠和脾胃功能失调, 且中期受伤, 导致清浊升降异常和寒热互结[3]。张仲景依据其病理变化规律和脾胃生理功能, 以脾气主升和胃气主降与寒热并进进行阴阳协调, 苦降辛开, 因此取出生姜和柴胡, 增加干姜和黄连。半夏泻心汤是由黄连、大枣、黄芪、炙甘草和半夏及干姜制成。在本院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半夏泻心汤中, 半夏有辛温开散与降逆消痞之功效, 和干姜配合则有祛瘀除满、辛温开散与和胃止痛的作用, 大枣和炙甘草通过补中益气和健脾养胃, 帮助患者进行气机升降, 恢复至正常;黄芪和黄连可有清热燥湿和泄降和阳之功效。因此半夏泻心汤可通过全面调理胃脘痛患者脾胃, 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克服常规西药治疗的缺陷,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4]。

综上所述, 采用常规西药疗法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相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效果肯定,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效果。方法 62例胃脘痛患者, 将其按照治疗措施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 (31例, 常规西药治疗) 和观察组 (31例, 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4.52%,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少,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加减,胃脘痛,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坤.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9) :108.

[2]霍光旭.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90例胃院痛的疗效评价.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4) :300.

[3]单铁莲, 曹星星, 徐申.半夏泻心汤辅助治疗胃肮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25 (2) :245.

临床加减应用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2月—12月收治的66例胃脘痛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29例, 年龄为34岁~52岁, 平均年龄 (43±1.1) 岁, 病程2个月~16年;十二指肠溃疡10例, 胃溃疡7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12例, 糜烂性胃炎20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随机分为甲、乙2组各33例,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分析对比。

1.2 选取标准

病情反复发作时间大于3个月, 以胃脘痛为主合并胃脘胀满、嗳气、反酸, 均经影像学、上消化道钡透、纤维胃镜等检查确诊, 排除胰、胆、肝等部位疾病。

1.3 方法

甲组治疗方法:给予患者三九胃泰并枫蓼肠胃康胶囊治疗, 每次1~2粒枫蓼肠胃康胶囊, 1 d 3次, 15 d为1个疗程;三九胃泰颗粒每次服用剂量为20 mg, 并用开水冲服, 每天3次, 治疗15 d。乙组治疗方法:给予患者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方剂大枣4枚、黄连3 g、炙甘草6 g、人参6 g、干姜6 g、黄芩6 g、半夏9 g, 若患者为久痛夹瘀, 可加五灵脂、丹参;若有便血, 可加地榆炭、白及;若大便干结腹实, 可加大黄、枳实;若有反酸, 可加乌贼骨、煅瓦楞子;若剧烈疼痛, 可加延胡索、川楝子。1 d1副, 水煎服, 服用2次连续对患者进行为期15 d的治疗。

1.4 疗效判定

胃脘痛合并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等症状消失, 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随访观察, 疾病未出现复发, 经纤维胃镜检查病灶消失, 为痊愈;胃脘痛合并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且随访6个月患者疾病有所改善, 经纤维胃镜检查原有病灶改善, 为改善;胃脘痛以及其他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纤维胃镜检查病灶无明显变化, 为无效[1]。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例 (%)

3 讨论

胃脘痛多发生于十二指肠溃疡、胃部疾病, 也可见于胆囊炎、胰腺炎、胃下垂、胃黏膜脱垂以及胆石症等疾病。因患者的脾胃功能受损, 气血不调而导致胃脘部出现疼痛, 简称为胃脘痛。因其比较常见, 极易被患者所忽视。该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影响脾胃功能, 导致胃气不和出现疼痛, 或因饮食不洁, 饥饱无度, 或过食肥甘, 胃失和降而导致胃痛发生[2]。胃痛发生的病机主要分为虚实两端, 实证为不通则痛、气机阻滞;虚证为胃腑失于濡养或温煦。半夏泻心汤为一种中药汤剂, 可用于消痞散结以及平调寒热。该方剂可用于治疗早期肝硬化、慢性肝炎、慢性结肠炎以及急慢性肠炎[3,4]。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而得, 即去柴胡, 而增加干姜、川连。该方中干姜、法半夏可起到较好的辛温除寒效果, 和胃止呕;黄芩、川楝可起到较好的祛寒降热, 清肠祛湿功效;炙甘草、大枣、妊娠可起到较好的养胃、补中益气功效。半夏为君药, 可去苦辛燥, 散结除痞, 降逆和胃;干姜、黄连以及黄芩为臣药, 可起到温中散寒、苦寒清降功效;人参、大枣为佐药, 可起到滋补中和脾气, 生津液功效;炙甘草为使药, 调和多种药物。在多种药物的共同作用下, 可起到较好的散结除痞、辛开以及苦降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黄连、黄芩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起到较好的杀灭以及抑制作用;人参、大枣内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以及多糖, 可起到较好的免疫调节效果,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有利于改善患者身体内部环境, 有利于脏器功能的修复[5]。采用半夏泻心汤,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加减, 可起到较好的去寒热、攻补兼施功效, 从而降逆消痞, 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本文乙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给予胃脘痛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胃痛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效果显著, 值得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66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 甲组采用西药治疗, 乙组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治疗胃脘痛过程中, 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且疗效显著。

关键词:胃脘痛,半夏泻心汤,加减,疗效

参考文献

[1]樊凤杰.激光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胃脘痛疗效观察[J].激光杂志, 2011, 32 (3) :46.

[2]段蓬勃.蒲公英治疗胃脘痛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26) :773.

[3]魏兰福.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汤剂治疗胃脘痛临床对比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 (3) :612.

[4]潘万瑞.湿热型胃脘痛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 2007, 48 (1) :69.

临床加减应用 第11篇

【摘要】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中证属寒凝血瘀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以少腹逐瘀汤加减口服,对照组40例以月月舒痛经宝颗粒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证属寒凝血瘀型疗效确切。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药疗法;少腹逐瘀汤加减;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1.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95-01

痛经是指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亦称“经行腹痛”。西医妇产科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症等所引起的属继发性痛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00例病例全部为我院门诊患者,病程3个月~15年,疼痛时间持续2h~5d,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年龄13~38岁,平均年龄(24.75±6.58)岁;对照组40例,年龄15~37岁,平均年龄(24.37±7.4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疼痛时间、疼痛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文献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及中医痛经寒凝血瘀证诊断标准。

1.3排除标准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症、盆腔感染、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宫腔粘连、盆腔充血综合征、处女膜闭锁、阴道横隔等生殖器器质性病变。

1.4治疗方法

1.4.1治疗组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小茴香3g,干姜6g,延胡索9g,当归15g,川芎9g,肉桂3g,赤芍10g,蒲黄10g,五灵脂10g,没药10g。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经前1周起口服,至经净停服,连服3个月经周期,停药后观察3个月经周期。经期腹痛伴大血块排出或血块量多加三棱10g,莪术10g以加强破血行瘀之功;经期腹痛伴恶心呕吐,加半夏10g,姜竹茹10g以和胃降逆;经期腹痛冷痛较剧,加艾叶6g,吴茱萸6g以温经散寒;经期腹痛伴腹胀、乳房胀痛,加青皮6g,乌药6g,川楝子10g以理气行滞。

1.4.2对照组口服月月舒痛经宝颗粒(河南宛西制药厂生产)。用法:开水冲服,每日2次,每次1袋。经前1周起口服,至经净停服,连服3个月经周期,停药后观察3个周期。

2结果

2.1观察项目观察2组用药后及停药3个月经周期后经期腹痛的情况及其他伴随症状的情况。

2.2疗效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3统计学分析采用CS 10.34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4结果治疗组60例,痊愈30例,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40例,痊愈8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4讨论

原发性痛经常发生在年轻女性,初潮后数月(6~12个月)开始,30岁以后发生率开始下降。常在月经即将来潮后开始出现,并持续在月经期的前48~72h,疼痛常呈痉挛性,有时很重,以至于需卧床数小时或数日,严重影响年轻女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疼痛集中在下腹正中,有时也伴腰痛或放射至股内侧。其他症状包括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腰腿痛。目前西医给予痛经患者避孕药及止痛药口服,由于闭经等负作用及远期疗效不确定而不被年轻女性所接受。努力探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不失其积极意义。现代医学认为,痛经的痛感系多源性,由子宫收缩异常,子宫缺血、缺氧,性激素周期性变化和子宫峡部神经丛的刺激等因素所致。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由于经期及经期前后的特殊生理状态,痛经伴随月经周期而发。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盛实而骤虚,子宫、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剧,易受致病因素干扰,加之体质因素的影响,导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煦濡,不通或不荣而痛。痛经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临床寒凝血瘀证较为多见,治疗应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主。

少腹逐瘀汤由清代名医王清任首创,见载于《医林改错》。原方治“小腹积块疼痛”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方中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全方功能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可用于妇科各类疾病证属寒凝血瘀型。研究结果显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能综合改善临床症状,并有较好的远期疗效。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较月月舒痛经宝颗粒治疗该病在减少疾病复发程度、频度及改善经血质地方面,其疗效显著;②本研究为以后深入进行该方的基础与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并为临床推广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124.

临床加减应用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急性支气管炎的患者, 均符合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血、尿、大便常规, X线胸片, 心电图和肝肾功能等检查。排除严重的心、肝、肾及其他肺部疾病, 排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患者。其中男性52例, 女性48例, 年龄1965岁, 平均 (47.5±11.2) 岁, 病程均在48h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压痛、咳痰、胸闷、发热等, 查克可见双肺呼吸音变粗, 或可闻及湿性罗音等。胸部透视或拍片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将该组患者采用抽签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采用西药抗病毒常规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抗病毒口服液或配合先锋颗粒或阿奇霉素口服。 (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止咳散加减治疗, 基本方:炙百部12g, 桔梗12g, 炙白前12g, 炒紫苑12g, 荆芥10g, 陈皮10g, 炙甘草6g。加水500mL, 急火煎至300mL, 两煎取汁, 约600mL, 1剂/d, 加减:若有风热表症者加薄荷、菊花、桑叶、牛旁子;寒重者加细辛、麻黄, 有风者加防风、苏叶、生姜;有喘者加苏子、旋复花、自芥子、莱菔子;咳嗽痰多色白易咯, 舌质淡、苔白腻者加茯苓、半夏、苏子;咳嗽痰色黄粘稠者加瓜萎、川贝母;咳嗽较重者加款冬花、杏仁;干咳无痰者加沙参、麦冬;白细胞增高者加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板蓝根、鱼腥草等。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症状消失时间, 其中疗效的判定标准为[1]: (1) 治愈:治疗3d内, 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随访5d无变化者; (2) 显效:治疗3d以内, 除偶有咳嗽外。余症状消失, 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随访5d无反复者。 (3) 有效:治疗3d以内, 咳嗽明显缓解, 余症状好转但改善不明显, 实验室检查中有一项以上未恢复正常。 (4) 无效:治疗3d以内, 临床症状、体征均未改善或有所加重, 实验室指标有2项以上正常, 改用其它治疗方法者。临床症状主要观察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的消失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 用表示计量资料,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60例, 显效23例, 有效13例, 总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 (P<0.05) 。见表1。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治愈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的消失时间及痊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急性支气管炎是呼吸内科常见的疾病, 有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起, 临床表现为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如何在较短时闻内有效改善症状, 进而缩短病程, 防止病情发展, 一直是临床上关注的焦点。急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外感咳嗽范畴, 是由外邪犯肺, 肺失宣降, 肺气上逆所致[2]。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症。西医对病毒感染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可用利巴书林等, 尚存在着疗效不确切, 副作用多等问题。止咳散源于《医学心语》一书中, 方中地龙、百部止咳平喘, 苏子、半夏、陈皮化痰止咳, 杏仁、麻黄散寒宦肺, 合荆芥、连翘助解表, 达邪外出, 甘草调和诸药, 使风寒之邪得出, 诸症亦消。本方温润平和, 不寒不热, 既无攻击过寒之虞, 大有启门逐寇之势。现代药理研究, “止嗽散”组方中的诸药确具有明显的化痰、镇咳、平喘之功效, 多数尚具有抗炎作用[3]。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止咳散加减治疗的观察组在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治愈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 止咳散加减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急性气管炎的临床疗效, 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艳玫.止咳散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风寒型30例临床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 (35) :268.

[2]宋鹏杰.止咳散加减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11 (7) :7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临床加减应用】相关文章:

临床合理应用08-14

大黄临床配伍应用06-04

临床应用评价07-18

临床应用分析07-24

临床应用效果07-24

临床应用现状08-14

临床应用培训08-24

麻醉临床应用08-30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08-15

黄芪的临床应用05-10

上一篇:能量系统设计下一篇:管理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