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社会心理范文

2024-06-20

服饰社会心理范文(精选12篇)

服饰社会心理 第1篇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使得消费者购买服饰奢侈品的动因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中国服饰类奢侈品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 21世纪初至今。

一、服饰奢侈品消费现象

服饰类奢侈品是指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注重品位和质量并且主要面向高端市场的服饰产品, 用料高档、制作精良、品质卓越, 代表着服饰的最高境界, 能使消费者感受到高雅与精致的生活方式[1]。

奢侈品是指消费者对某件特定商品预期会给自己带来的体验价值远远高于该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的一类特殊商品[2]。沃夫冈·拉茨勒在畅销书《奢侈带来富足》中这样定义奢侈:“奢侈是一种整体或部分地被各自的社会认为是奢华的生活方式, 大多由产品或服务决定。”他将之形容为一种将有形的产品材料与精神价值、产品形象和品牌融为一体的整体感。按照价格的不同可以把奢侈品分为入门级奢侈品、中级奢侈品和顶级奢侈品等。入门级奢侈品主要是指日用消费的产品, 如香水、服装、箱包等, 价格一般在十万以下。这类奢侈品多强调个性和与众不同的体验, 通过创造品牌和利用品牌的感染力, 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稳定的品牌关系。

伴随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头, 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入驻国内商场, 加之人们收入也日趋增高, 因此中国变成了头号奢侈品消费的大国, 尤以服饰奢侈品消费现象为最。对于消费者而言, 服饰奢侈品稀有的数量、独特的设计和特别的纪念意义, 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愉快满足的消费体验, 这种感觉远远超越了产品本身的价值。

(一) 服饰奢侈品消费心理分析

1. 消费者心理

(1) 消费动机

消费动机是指引购买活动以实现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驱动力, 需要的多样化往往决定了动机的多样化。奢侈品消费动机 (如图1) 包括社会导向动机和个人导向动机两个部分。有调查发现:在服饰奢侈品个人导向动机中, 存在四个维度, 分别是自我取悦、自我赠礼、内在一致与品质保证。享乐主义表现为一种自我实现意愿, 期望从服饰奢侈品的消费中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愉悦价值, 追求完美则是期望通过消费获得高品质的生活[3]。众多消费群体以身穿和使用大品牌商品为荣, 通身是LV、CHANEL、GUCCI、DIOR等大牌的装扮, 不仅仅提升了个人的仪表形象, 更增强了内心的愉悦和满足感。在某种程度上, 精神需求的动机促成了奢侈品消费的实现, 欲望的满足与炫耀的心理又推动了服饰奢侈品的消费过程。

(2) 表达自我与个性

外观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 通过这种引人注目的消费, 显示出其所从事的职业、社会阶层、社会背景以及性格素质。他们喜欢用服饰奢侈品来表达自我和个性, 这些品牌商标就如同烙印一样把这些消费群体与大众平民消费区别开来, 潜隐的炫耀心理包裹在外显的服饰奢侈品下, 无声地彰显着自己的身份地位与财富。如今, 网络秀的流行更加助长了这一动机的表现, 众女性在各大论坛、博客晒自己的名牌衣服、背包、鞋子和化妆品, 将自我的搭配风格高调地展示给大家欣赏, 而追随者自会畅所欲言评头论足一番。

2. 品牌文化

服饰品牌一旦被赋予一定的意义, 便会表现出文化上的重要性。品牌文化的狭义定义是:为品牌赋予的文化内容, 通常指传统的或历史的文化内容。从文化或心理意义上来说, 品牌是一种口碑、品位、格调, 往往带有强烈的国家文化属性。大卫·奥格威认为:“最终决定品牌的市场地位是品牌总体上的性格, 而不是产品间微不足道的差异。”确切地说, 品牌的感染力影响了大部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消费者选择昂贵的产品, 消费的就是不同的品牌文化。香奈儿套装的简洁、优雅, 阿玛尼男装的地位的象征, 迪奥的华丽、女性化以及普拉达的华贵、简约, 无一不是在销售她的品牌文化和符号化了的标志。

中国消费者与亚洲富有阶级的购物方式是一样的。根据市场研究公司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 亚洲富人喜欢买那些有着显著标志以及高知名度的奢侈品牌。68%的香港受访者表示, 他们偏爱高知名度的品牌。在美国和英国分别只有36%和33%, 在印度和阿联酋该比例分别是79%和58%。Synovate首席执行官Jill Telford说:“中国人更倾向于让其他人知道自己买的是正牌货, 而不是假冒的产品。”[4]服饰奢侈品本身所具有的高品位、高质量和经典的造型, 使消费者宁可选择昂贵的产品来体验相对稳定的高品质的生活, 而不是低价的快速时尚消费理念带来的潮流冲击。

服饰奢侈品品牌致力于使消费群体认同该品牌的文化、历史及风格, 制造商与购买者之间的情感联结, 形成一种美感体验, 为消费者提供以美学为核心的品牌文化, 以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选择奢侈品品牌文化, 对于消费者而言, 更多的是将审美与自我表现的需要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过硬的品质和优良的服务, 也能满足凸显成就和声望的需要。

(二) 影响服饰奢侈品消费的因素

1. 文化观念

各种文化表现会影响消费者装扮自己的思想行为。具有同种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往往会有某些相同的信念、价值观及相似的喜好行为。对于服饰奢侈品的消费, 在中国市场, 消费者大都受到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洗礼, 喜排场好面子, 以服饰表现成就的观念, 所需要满足的社会尊重和自我表现的精神需要, 使其在产品的选择上常常注重的是奢侈品价值的象征意义, 对其品牌文化意蕴的考虑较少, 因此也会忽略产品与自身气质是否符合的层面。

像LV、Fendi、Cartier、Chanel等品牌都具有悠久的品牌历史文化, 包含着设计师的创作精神和丰富的故事, 给此类奢侈品附加上浓厚的文化因素。消费奢侈品的人群多是富裕的阶层, 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一般比较强烈, 往往希望通过消费文化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与财富。文化价值观的取向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服饰奢侈品的决策购买过程。

2. 经济收入、知识经验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各地区的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 伴随服饰奢侈品从国际市场涌入中国市场的大潮, 服饰奢侈品消费亦逐渐升温。很显然, 收入的增加会大大促进服饰奢侈品消费动机, 随着消费经验的不断积累, 对奢侈品的消费动机会愈加强烈。产品本身的知识蕴含与消费者个人的知识素养是一个相互增补的关系, 消费者的知识经验有助于解读产品的文化内涵, 反过来, 产品也能提升他们的知识资本。马斯洛的理论认为, 需要层次越高, 受后天的教育、经验的影响就越大。人不断追求需要的满足 (物质和精神层面) , 会继续出现较高层次的需要, 因此, 不同档次的消费品显示了消费者对自信与自尊的需求, 通过服饰奢侈品来体现身份, 对奢侈品的投资以帮助他们在社交中提高社会地位, 扮演更高层次的阶层。

3. 社会心理

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 并不完全是个人的独立行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 其中, 参照与比较心理是社会对个人施加影响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5]。在符号消费部分取代现实的物品消费的时代, 服饰奢侈品具有符号的象征性, 能指是服饰奢侈品, 所指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服饰奢侈品相对于生活必需品而言, 参照群体的影响作用更大, 有能力消费服饰奢侈品, 是事业成功、能力优秀的体现, 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倾羡与赞赏甚至成为别人注目的焦点, 实现符号消费以顺应各种文化的期望。

二、结论

附着奢侈服饰的身体, 像是一种携带个人思想、感觉的载体, 它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隐含着各种社会价值观。比如带有双C标志的香奈尔提包和普通的提包之间的对比, 前者是高品质生活的象征, 而后者更强调包的实用性。伴随着社会反馈与社会比较的各种历程, 消费者认为, 高价位的精英产品更能使他们体验到自身的身体满意度, 从而更具自信并自认为更具外在吸引力, 这是一种商业化的美貌文化的体现。

当奢侈品消费形成一种趋势, 追随的消费者将会越来越多, 发展到一定程度, 奢侈品消费就不再是大众不可企及的消费行为了, 而渐渐成为很多人可以实现的时尚行为, 如此奢侈将不再奢侈。

参考文献

[1]孔淑红主编.奢侈品品牌历史.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150页

[2][3][5]周云主编.奢侈品品牌管理.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29-57页

服饰演变看社会教学设计 第2篇

师:同学们,你们能评价一下老师今天穿的衣服吗?(你关注到了衣服的面料,你注意了款式,你观察到了颜色)

师:我们现在的服饰还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色彩丰富、款式多样、时尚、个性)

2、师结:如今的服饰里蕴含着这么多的内容,过去的服饰又传达了什么信息呢?服饰与社会发展又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服饰来了解社会。(板书课题)

二、新授

活动一 看服饰,猜朝代

师: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比一比哪位同学是个历史专家?

师:我将出示一些服饰的图片,你来猜一猜是哪个朝代的?(学生猜不出来的时候,提示一下:元朝看一下头饰,秦朝看一下秦始皇)

师:看了各个朝代的服饰,你想说些什么?(生: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点)

师结:不同时期的服饰有不同的特点,刚才我们了解历史上几个朝代的服饰,那么在离我们约300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穿什么呢?让我们走进时光隧道,直接穿越到远古时代去看一看。

活动二

服饰变化看社会 第一站:远古时代

师: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穿什么呢?(树叶、兽皮)(板书)出示赤身裸体、穿树叶的远古人、再到穿兽皮的远古人图片

师:其实最早人类是不穿衣服的,那后来为什么又用树叶来遮体呢?有了树叶,人们为什么又想到穿兽皮呢?

师:是呀,人们知道了遮羞、保暖,这说明了什么?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仅知道了遮羞、保暖,还注重了服饰的美观,因此才有了刚才我们看到的各个朝代的服饰,在这些朝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朝和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清朝。

课前我们搜集了清朝和唐朝服饰的特点,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交流之前,老师有几点提示请大家看一下。第二站:唐朝

师:我们再次走进时光隧道,穿越到唐朝去看一看。学生汇报展示唐朝服饰的资料

生:唐朝服饰绚丽多彩、面料以丝绸为主(板书),通过我们小组的研究发现唐朝服饰比较华丽富贵。(还有需要补充的吗?)(评价:你能够将组内的观点简洁地表达出来,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你们组抓住了服饰面料这一点,真不错;你表达地很清晰,你们组交流的很充分)学生说到丝绸时补充丝绸之路

师:提到丝绸,中国人是相当骄傲的,因为中国是最早种植桑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你们知不知道有一条与丝绸有关的路(出示图片)师:丝绸之路有什么作用?

师结:通过丝绸之路古代的商人将中国的丝织品带到了西域,换回许多西域的奇珍异宝,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走向了世界,促进了古代中国与西域各国的商业往来,也见证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

师:是不是唐朝的人都穿丝绸做的衣服呢?老百姓穿什么做的衣服?(麻布)(在唐朝时期棉布还比较稀奇珍贵,一般都是贵族穿)师:所以说从树叶、兽皮到丝绸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麻布。师:我们看看是不是如他所说(出示图片),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唐朝的服饰吗?

师:看看这精巧美观的图案,金银彩绣的装饰以及这金光闪闪的头饰,反映出了什么?(生:唐朝的繁荣)

师:这说明服饰与什么有关?(社会经济)

师:正是因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唐朝的服饰对世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师:双胞胎大家都见过吧,你们知道吗?服饰中也会出现双胞胎(出示唐朝服饰与和服的对比图)

师:日本的和服怎么和唐朝的服装如此的相似呢?

师:受到唐朝服饰的影响,和服成了日本的国服。其实,唐朝服饰不仅对日本,还对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今天,东南亚一些国家仍然把唐朝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这说明了什么?(生:我们祖国很强大)师:可见中国服饰在世界上的影响非常的深远呀 第三站:清朝

师:了解了唐朝服饰的特点,让我们再次进入时光隧道,穿越到清朝去看一看。出示皇帝、官员、格格、老百姓的图片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互相问答的环节,看看图片,关于清朝的服饰,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可以邀请你的同学来回答,提问的时候要声音洪亮、回答的同学要注意简洁、清晰。(生1可能说:我想知道官员衣服上的图案为什么不同?师:不同的图案代表的官职大小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生2:清朝的服装袖子为什么那么紧?满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喜欢打猎,这样比较方便、利索。生3:帽子为什么不同?身份地位)

师:为什么清朝时期会穿这样的衣服?(清朝是满族统治的时期,所以在清朝时期,按照满族习俗统一着装,废除了汉民族冠冕衣服)这说明了什么?

师结:不管从样式、颜色、图案,都可以看出,从几千年到几百年前的清朝,服饰都是和权利、地位紧密联系着的,也就是说身份决定着服饰,现在凭服饰还能一眼看出他们的身份吗?为什么?(看看下面坐的老师,你能通过服饰看出他们的地位吗?现在社会提倡民主、平等,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服饰)活动三 从服饰功能看创新

师:穿越了三个时期,我们再穿越回现在,看看我们如今的服饰,除了在样式上不断地进步着,在功能上又有什么变化呢?出示图片,学生说一说(说到刘翔衣服零阻力:速度会更快。)师:看到这些功能性以及高科技的服饰,你想说些什么?(板书:科技进步)师:这说明了服饰还与科技的进步有关

师结:随着社会的进步,服饰不再限于美观、漂亮,而注重于实用性和功能性。通过服饰的变化,我们不仅看到了服饰的繁荣景象,更感受到了人类的文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再看看面料的变化,先有了树叶兽皮,又出现了麻布丝绸,再到后来的棉布,以及现在多种多样的面料,这些面料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师:通过面料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类的文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服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服饰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后面我们还将从家居文化继续来探究。)

三、拓展延伸,展望未来

透过服饰看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第3篇

又到一年如火如荼高考复习季,在这争分夺秒,时间就是分数的紧张时刻,每次测试后,都有不少学生跟我感慨:“文综太难了,特别是历史,内容太多了,五本书放在一起,根本毫无头绪!”在这不到一年的高考复习期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多的知识量,这不仅是学生的苦恼,更是我们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历史不是单一的片段,历史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于一体复合体。历史问题不能强记,得理解。最简单的是从社会生活的点滴来理解。

最常见的社会生活是什么呢?为了论证这一现象,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复习,我们从最熟悉的服饰入手,通过服饰变化来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服装发展变化的明显与否成为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如果说夏商周至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服饰是以一种甚微的趋势在变化和进步着,那么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对服饰的影响则展现出相对突兀的一面。

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腐朽的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迈入了近代史。在这百余年的社会屈辱史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走上了不屈不饶的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伴随着西方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时代先进的政治和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变革。这体现在中国人的穿着逐渐摆脱了旧规定与传统衣冠礼仪的束缚。

中国传统服饰的一大特征是中庸含蓄、重平面装饰而不重人体造型,而且在平面装饰上可能极尽繁缛之能事(等级越高越是这样)。鸦片战争后,西衣东渐,西方人的服装贴身挺拔,穿在身上精神焕发,劳作方便的特点也引发了国人的称道。鸦片战争后,买办们首先穿起了西装,但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盲目自大的统治阶级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来文化还是持排斥态度的多,西方的服饰也只是出现在个别人身上。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席卷大半个中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颁布约法,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在中国逐渐传播,并深入民心。随着西方思想的传播和中国人思想解放运动兴起,封建社会的旧习俗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服装由等级深严走向平民化、国际化。

首先是中山装。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中山装不仅是时尚更是爱国的标志!

其次是新式旗袍。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大门被列强打开了,随之而来不仅有外国的掠夺,也有外国的服饰理观念。满清袍服逐渐受日本欧美等国服装影响,形成了近代“中西合璧”的旗袍。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民国时期旗袍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传统为主,并开始移入西方的工艺,使旗袍更加合身,称经典旗袍;

第二个阶段引入更多的西式服装元素,旗袍更加西化,称改良旗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不断解放着国人的思想,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生活的追求无疑的体现在当时的服装上。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女性率先兴起“文明新装”热。最初旗袍是以无袖马甲的改良形式出现的,后演变成了现在的旗袍。它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花样年华》为什么能风靡全国,其中一大好看卖点,就是女主角变化万千的旗袍,尽显东方女性美!

新中国成立后:(1)建国初期,穿衣打扮与革命精神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不符合时代要求,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上,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昂首挺胸,集体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劳动人民的改进,变成了普通百姓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其主要特点是:大翻领、单、双排扣、斜插袋,还可以系一条腰带。穿一件列宁服,梳短发,给人一种整洁利落、朴素大方的感觉。这款服装后来成了无数中国女性那个时代最崇尚、青睐的“时装”,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精神。一般妇女则是做一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

(2)改革开放前——服装朴素,颜色单调

50年代中期,女式服装发展得特别快,新款式层出不穷。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尤其是到了夏天“布拉吉”(连衣裙)是最受欢迎的,因为这种服装节省材料,穿着舒适,款式变化多样,领和袖变化随意,不受任何限制。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在讲究勤俭的年代,服装都是靠着妇女们裁剪制作而来的,她们照着画报上的服装样式,自己动手,一件件美丽的服装出现在大街小巷。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棉花大量减产,人们买服装、棉布、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此外,还要勒紧裤腰带偿还苏联借款。为了尽可能地节约,服装一般选择结实的布料和耐脏的颜色。父母给孩子添衣已顾不上合身和美观,而是要考虑孩子还要长,衣服大一些,可以多穿几年;孩子多的家庭,还要考虑大孩子穿新的,之后弟弟妹妹可以接着穿。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好不容易挺过了三年困难,中国人生活刚有了点盼头,又迎来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文革时期,开始了“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军便服时代,神州大地到处是一片“绿色海洋”。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梦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胸前再佩戴个毛主席像章。这一身在当时可是很有派头、很奢侈的了。一般的百姓只有羡慕的份,只能盼望结婚时哪个亲戚朋友能借穿上风光一下!

(3)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追求时尚。

80年代初封闭的大门打开,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中国人眼花缭乱。中国人逐渐认同一个真理:美是没有界限,没有阶级之分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相联系。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时尚潮流。80年代初,三裤一裳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喇叭裤、健美裤、牛仔裤、蝙蝠衫。这里面我们最熟悉的是牛仔裤和蝙蝠衫了,喇叭裤是当时所向披靡的时尚,被称为中国时尚界最初的冒险。当然喇叭裤在街头的出现也引起过许多人的反对和抵制。在许多漫画中,戴外国商标的蛤蟆镜,留长头发、大鬓角、小胡子,穿花格衬衫和紧绷臂部的大喇叭口裤的,是典型的“二流子”形象,但是它打破了之前中国服装的“统一制”。90年代的文化衫、休闲装,国外各种款型的牛仔裤、乞丐装、披肩装、半截装等你方唱罢我登场。

21世纪:应有尽有,层出不穷,体现个性。21世纪中国人服装的主要功能已经不再是御寒保暖了,是个性魅力的展现。从众的着装观念渐被追求个性化所取代。大庭广众之下,从越来越厚的松糕鞋到新潮吊带裙、超短裙、露肚脐的半截装、短背心,女孩子们无所顾忌地诠释着对时尚的全新理念。中国服装文明元素越来越多溶入世界服装潮流中,“唐装”、旗袍热遍全球,中国服饰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加强,中国已经摆脱了盲目的从洋心理,正确认识中华文明,把中华优秀文明不断发扬光大。

服饰社会心理 第4篇

一、交流的功能

服饰作为非语言沟通的类型, 又称为“无声的语言”。人们沟通交流中, 绝大多数是在着装情况下进行的, 所以无论是发出信息的一方, 还是接收信息的一方, 总会从对方的衣着打扮获取一定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对方所展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兴趣爱好、经济能力及一些个人内在的东西。“服饰本身是没有思想的, 但是服饰作为人的创造物与穿着物, 势必带有人的意识、情感与情感结。”因此, 服饰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暗示的作用, 它是由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因素所约定的。

撑裙的出现是在18世纪的第20个年头前后。“1719年, 英国的传统舞蹈表演团在巴黎公演, 演员身穿一种内装轮形撑架的连衣衬裙, 给巴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些年轻的女性却很快的效仿起来, 随后普遍流行开来, 成为社会普遍的时尚。”这是服饰在人们非语言交流的过程中给他人带来了愉悦的心情、向往的神情。在那个时代, 一位女士穿着宽大的撑裙, 再配上紧身胸衣, 她把自己衣着信息传递给了别人, 那就是性感。服饰在这一过程中不自觉的扮演了一种交流媒介的作用。正因为服饰具有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 社会群体的非语言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靠服饰来完成的。

“乡村住宅是英国贵族活动的重要高级场所。它一方面是显示主人的好客与权威, 另一方面也是建立政治联姻或给儿女提亲的大好时机。”在这样的一个盛会上, 保持体面的外表是必须的。一套别致的服饰或者是华丽高贵的服饰会引来不少的人的赞许与爱慕, 在政治联姻上占有较大的优势。因此, 一套精致、漂亮的服饰不仅是取悦他人的工具, 彰显地位的选择, 这也是“一个人在显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能夸耀多少就多少。”这种“炫耀也是一种统治的手段, 一种需要, 其目的并非打击地位与自己平等或比自己优越的人, 而是因为每个贵族都想在社会等级结构中登上更有利的地位。从而显得更加光彩。”所以, 华丽的服饰正是他们为了炫耀的一种需要。人是有意志, 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 根据目的支配, 调节行动, 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乡村住宅的贵族活动的举行就是主人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也是主人展现自己富有与地位的象征。这种活动也可以说是各种时髦服饰展示的盛会。贵族们穿的各种款式的服饰及不同的装饰也必将成为他们之间评足的话题之一。

既然服饰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 而贵族在社会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那么, 着装华丽、高贵的贵族经常会引来中下层羡慕的眼神。在无意中表达了贵族高贵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价值。贵族同时作为社会的主导阶层, 其“一举一动被视为 (或在理论上被规定为) 其他人的楷模, 而贵族也以其在精神上的优越感而高出于民众之上, 使其他人不自觉地产生某种自卑感, 自认为在文化精神方面远远不

如。”既然出众的穿着可以获得社会优势。因此, 穷人也抛掷大量的金钱去购买服饰。在18世纪30、40年代流行的宽大的裙撑让贵妇民女争相竞穿, 并以没有裙撑为耻, 似乎低人一等。这就说明了贵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价值理念传给了中下层人们。

二、价值实现功能

我们穿衣服就像我们讲话一样, 是有一些原因的:让生活和工作更容易且更舒适, 宣告或伪装我们的身份和地位等。服饰作为交流的媒介, 同时也是在展现自己的主张、思想、价值观以及个性。

人都有对美的需要,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潜在欲求。美学家认为它表现为对形式、结构、秩序、规律的一种把握与感受的欲望。18世纪初, 紧身胸衣与裙撑的流行是贵妇人对一种性感、高贵美的追求和需要。正是这种形式与结构带来了他人的愉悦, 以得到别人的赞许与青睐, 从而实现自我的一种价值认同。

装扮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 也是夸耀阶层的一种手段。“在传统上, 过多布料不仅代表财富和上流阶层。”裙撑的服饰结构势必会消耗过多的面料。1600———1900年间, 有社会地位的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女性至少要穿三件衬裙:倘若小于三件, 人们就觉得她很可怜, 而且显示她不检点或贫穷。另外利用裙撑圈或臀垫来撑起裙子, 以便展示更大容量的布料, 因为罩裙、驼篮式撑裙和曳地裙都需要额外过多的布料。这两种服饰结构、装饰都是在宣告自己优越的地位, 是自身价值的彰显。

款式、面料、妆饰都能体现穿着者的自身价值、意识形态。当这些很难使自己处于一种优越感时, 着装者总在推翻自己的历史与现有的既定服饰形象, 极力在区别于“原我”中, 再造一个“新我”。因此, 工业革命的进展, 阶级障碍有所减弱, 财富可以更容易、更快速地变为上流时, 用颜色和样式来象征社会地位的社会结构已经开始瓦解。继而取代来划分等级的是服饰的价格:昂贵的质料、过多的缘饰和难做的款式。

长久以来, 贵族都选择比较昂贵的面料, 这样更能提升她们自身的价值。紧身胸衣和裙撑使人穿着都不舒服, 甚至严重影响人的健康。穿着勒紧的胸衣, 呼吸困难, 吃不下饭;庞大的裙子行走都极为不方便。有的裙撑甚至周长达到5.5米, 落座和进门都很困难。但是, 正是这样的装束形成了这一阶段的时尚潮流。这种现象, 用美国的社会学家韦伯伦 (T.B Veblen) 的观点来看, 她们在向人们宣告:我是一个有闲阶层的人, 我是一个高贵的人, 与众不同, 我不用参加劳动。这些都是在暗示着她的身份与地位。而女子的发型装饰却更为夸张, 她们崇尚高大的发型。除了利用假发外, 还用金属框架来支撑, 加以各种饰带、羽毛、假花、纱网等来装饰。有的甚至异想天开地在上面装饰着小型的房子、树木、动物以及整整一条军舰!最大型的头发可达30厘米左右的高度。由于假发, 理发费用都比较昂贵, 她们很少洗头发以保持发型。由此可见, 贵族阶层的妇女们用这种病态的装饰竭力来表现自己的价值与个性, 努力使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一种优势的地位。

三、“印象操作”功能

外观在对人认知、印象形成, 特别是第一印象形成中有着重要意义:人们在交往中有时会有意识地选择一定的装束、言辞、表情或动作以给他人留下一个独特的印象。这种有意识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 就叫做“印象整饰”。也叫做“印象操作”。

一个人意识到或想像到他人会如何看待或评价自己时, 便利用衣着服饰、化妆美容或其他方式, 使人形成一种好的印象来吸引他人注意, 一般来说.一个人很难改变或无法改变自己的基本相貌、体型、性别和年龄, 却可以利用衣着服饰和巧妙的化妆对外表加以修饰以突显出内己的持点, 掩饰自身的缺点。

贵族要加强对中下层的控制, 印象整饰具有重要的意义。宴请宾客、购买奢侈品、参加户外的活动、建造乡间别墅等都是贵族炫耀权威的一种方式, 也是印象整饰的途径。购买奢华的服饰是奢侈品重要内容之一。贵族在购买服饰上往往一掷千金。加上昂贵的装饰如珍珠、天鹅绒、丝绸, 这些人就把“全部的家产穿在身上”。而中下层阶级以向“向上流社会看齐”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像贵族一样的生活, 以贵族的行为、生活方式来约束自己。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既要有贵族那样的风度, 也要有贵族体面的外表。因此, 中下阶层也投入大量的钱到服饰之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 他们挣钱的机会比过去多, 花钱的机会也多, 所以, 他们往往被斥为富人的仿效者。“挥霍是当时的时髦。……。这是一个以时髦为荣、追求享乐的口味日益复杂以及人们用很大的努力来成功地满足这些欲望的时代。”因此, 购买华丽的时髦服饰自然是他们仿效贵族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贵族对自己的特殊地位和行为方式有明确的认定, 那就是自己是上等人, 在言行举止、生活方式上都要与下等人不同, 以便成为民众的“表率”。贵族的着装加上昂贵的装饰, 其价格自然不菲, 让一般人难以岌及。但还是会引起中、下阶层的羡慕、向往。因此, 贵族在展现的同时也影响了了中下层的思想、生活观念、价值理念。

四、结论

英国是一个等级观念十分强的社会, 浓厚的等级观念和对自由的向往共同构成了英国的传统文化。服饰通过服饰的交流, 价值实现, 印象的操作, 形成了非正式性的规范。实际上, 这种规范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约定”。贵族阶层利用服饰作为媒介, 向其他阶层输入其生活观念、价值理念。服饰作为一种符号, 它在社会生活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它不仅是交流的符号, 还是价值的符号。英国贵族通过服饰———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如此———的方式, 输出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 从而影响中下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并且还形成了中下层向上层社会看齐的价值规范。这是当时的社会赋予服饰的时代意义。

摘要:服饰是一个社会、一个阶层的思想和文化的反映。18世纪初期, 英国贵族时尚的追求, 直接影响了其它阶层的社会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及其价值观念, 从而以此来巩固了自身的社会优势。

论服饰变迁对服饰民俗的影响 第5篇

——以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来讲

摘要: 衣冠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故服饰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四要素中占据首位。服饰民俗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之境,文化之表征。服饰的发展与演进,始终与社会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文化的深度交流,则直接影响服饰着的变迁,使得一个民族的服俗具有了多民族性特征。关键词: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服俗

多民族性

序论:中国服饰的变迁,遵循服饰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有着观念、审美、心理的内部动因。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要满足人们美的要求,这是服饰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从众和异众的心理又促动着服饰的流行变迁。不同民族之间的碰撞融合,也在时时影响着服饰民俗的发展。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和节日生活中有关衣裤,鞋帽,装饰,佩戴,穿戴等方面的习俗惯制。如果说服饰是时代之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那么服饰民俗则是人民思想意思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它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饰民俗,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时尚,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观念,同时还能反映出群体的智慧和创造。而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服饰的发展与演进,始终与社会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文化的深度交流,则直接影响着服饰变迁。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且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因此服饰民俗也十分丰富的。

公元473 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由于他从小就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因此这位鲜卑族皇帝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冯太后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

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他首先就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后来又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当时的鲜卑人被强制穿上汉服,而随后改汉姓、说汉语、与汉人通婚、改籍贯为洛阳等一系列汉化政策使得胡人汉服这种行为更加正常化。可以说,这种长期的民族的交流(由孝文帝及其祖母之间个体的交流慢慢转化为整个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群体的交流)和融合使得穿汉服这种行为更加趋于稳定。鲜卑族原本的穿衣习俗 也就被改变,从而逐渐汉化了。这种与他民族融合而給鲜卑族造成的影响就是使鲜卑本族长期保持的服饰方面的习俗惯制完全被摒弃,而完全学习和接受了汉族的习俗管制。在汉族方面,也使汉族人的衣着装饰,逐渐丰富。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的鼎盛时期,民族之间的它上承历史冠服制度的源头,下启后世冠服制的径道,为华夏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等特点充分展现了大唐平容物、广收博彩、青春自由的大国风范。

当时的唐朝,儒、道、佛三教并立,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思潮的多元化,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在中国封建社会记载中,唐代成为我国历朝人性最解放的时期之一,整个社会的气氛和思潮也宽松了许多,为唐代汉族服饰艺术的多民族性创造了最为有利的条件。唐代经济的发达,激发了多样的社会思潮,加之唐代积极对外交流(如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通过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等)以及唐代统治者并蓄古今,博采中外的宽大胸怀,共同塑造了其多民族性的服饰文化特点。唐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活跃、打破传统、世风开放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为背景,唐代汉族服饰才能够丰富而华丽。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广为吸收,使唐代汉族服饰呈现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特色。

大唐长安人由于生活富裕,战事偏少,思想宽松,所以对一些外来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如对西域服饰极度的狂热,使得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引进不同的服饰。其中远自波斯,近自突厥和吐蕃以及回鹘等,都成为中原人主动引进服饰的对象或地区。

贞观初年,长安街上已常见“胡帽”。“胡”,即是中原人对西域人的泛称。这种被推崇为最时髦的“胡帽”一时风靡中原。衣着款式也曾以中亚和波斯 风为主。穿波斯的贯头衫、折襟衣,穿回鹘的大翻领、小窄袖、襟长至踝的长袍,穿吐火罗人的小袖袍、小口裤,穿印度妇女的长袖窄口衣等。印度妇女纱丽缠身,在中原女性看来别有一番风味,于是引进后改为帔子(也就帔巾)。可见中原人与西域人之间的交流是极为密切的。

可以公允地说,唐朝服饰的发展变化是最能体现民族融合交流而影响服饰民俗这一点的。特别是大唐中原人借鉴外来服饰,把外来服饰的优点与本民族服饰的优点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符合大众审美的服饰流行开来,一种新的服饰习俗也就相应形成了。也就是说,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不仅能改变一个民族的服饰习俗,而且还能创造一种新的服饰习俗。

此外诸如辽代契丹族和金代女真族以及元代蒙古族执政时期,服俗的变化皆是不大的,大体与唐朝时期相似,没有说哪个民族像北魏鲜卑族那样完全改变本族服俗而遵从汉族习俗的。可以说,历史上少数民族执政时期,他们与汉族人在服俗上都相安无事,满族人却想在根本上改变汉族人的服俗。

清朝入关以后,满汉长期混居。两族的服饰民俗自然互为影响。有人提出满人改为汉服,乾隆在翔凤楼集诸王及下属训诫曰:“朕每攻读圣漠,不胜钦懔感慕……我朝满洲先正之遗风,自当永远遵循。” 于是让汉人易其满服。

不过这并不矛盾,不管是怎么样的改变,都是因为民族交融文化交流的结果。可见,民族之间的碰撞,文化之间的深度对接是直接影响着服饰民俗的。

我们再来谈谈离我们最近,我们切身体会得到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前和开放初期,衣服的颜色仅限灰蓝黑这几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加强。80年代初,三裤一衫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即喇叭裤、健美裤、牛仔裤、蝙蝠衫。喇叭裤是当时所向披靡的一种时尚,被称为中国时尚界最初的冒险。当时还流行一句话: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随着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异国服饰被引进,中国的旗袍和唐装也走向了世界。2000年的亚洲峰会上,所有领导人集体唐装亮相是让唐装走向世界迈出了辉煌的一步。这是新时期以来大规模的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接轨,可见双方是互为影响的。

结语: 服饰民俗的变迁与文化交流是紧密相关的,文化交流则直接影响着服饰民俗的变迁。特别是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文化的深度交流,使得人们思想开放,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人们能够接受更多不同于本民族和自身习俗惯制的东西,服饰也就越来越多样化了,越来越具有多民族性特色了。

参考文献:

服饰社会心理 第6篇

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着装现象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作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服装消费,几乎是大学生日常消费中的除食品消费外最重要的消费开支。服饰是大学生对美的一种追求,对服饰观念认识的深与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消费心理,民办大学生应该以理性的消费心理去消费,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服饰。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其中“衣”为首,那是因为衣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人类的服饰又是人类文化中很灿烂的一部分。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所以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心理。大学生的服饰文化也在积极地发展中,他们拥有知识和青春的活力,他们追求美更加强烈。

时尚是大学生们追求的一种生活理念,服饰文化是对时尚理解的一次完美体现,校园服饰文化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独特的思想、崭新的时尚理念,是校园生活又一个美丽的亮点。

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因为他们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作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服装消费,几乎是大学生日常消费中的除食品消费外最重要的消费开支。

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既有公办高校大学生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他们对服饰的认识就很少,在高中他们对服装也只要求简单、大方、朴素就行,而对服装的个性化、多元化就没有什么概念了,有的大一新生什么叫服饰都不知道,还认为服饰就是衣服,他们对服饰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衣服上,不知道所谓服饰就是衣服加配饰。而大二的学生就比大一的学生好多了,他们通过大一在学校的学习和接触,对服饰有了一些了解,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和关注时尚元素和流行信息了。他们也了解了服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是什么样子的了。低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对服饰观念的认识不多。对所有的事物又有好奇的心理,所以在消费的时候他们会拿捏不定,不知道是买哪件好。他们在服饰消费上不太会注重衣服的质量和品牌,在服饰消费上会出现“感情消费”的心理,他们会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来消费,自己没有主见。

高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如大三大四学生,在学校已经两三年了,他们不只文化水平提高了,对事物的认知也有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接触的人也多了,对自己的着装也更注意了,追求时尚和个性成了他们对服饰的追求。特别是大四的学生,他们还面临着就业,着装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和发展。所以他们在选择服饰时会特别注意服饰的款式和颜色。他们由于受到流行及时尚元素的洗礼,对服饰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在服饰消费上会出现“过度消费”,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不顾家庭的经济状况,追求高消费,盲目的追求档次、品牌,盲目的与同学进行攀比。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时尚,把自己的生活费都拿来买衣服了,这就是典型的“过度”消费。在这服饰如此重要的时代,大学生不得不重视形象消费,也就出现了“行不由衷”的形象消费。不难看出,他们的消费大部份都是情感的消费,应该提倡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在购买服饰时,大学生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服饰的价格和质量。

整体看来,现在的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着装现状有模仿、个性、追求品牌、攀比、从众等特点。一方面,他们善于模仿名人的极端的自由独立,喜欢将自己装扮成比较成熟的模样。他们的个性比较强,要求独立自主的意识特别强烈,思想开放活泼浪漫,敢于想象,善于挑战传统,表现在服饰审美层面上就是追求新奇刺激的着装,以奇装异服为美为荣,追求独特、强调个性,以突出个人的价值。使一些大学生混乱了审美标准,着装方面失去了学生味和朝气。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处在信息轰炸的前沿阵地,他们每时每刻都深受各类信息的影响,这也使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着改变,大多都形成了追求时尚的心理,具有浓厚的品牌意识,他们关注各类时尚信息,对于各大品牌了如指掌,在服装消费方面就是这种心理的典型代表。同时,在大学这个集体中,在校大学生各方面都难免会出现相互攀比的心理,甚至相互炫耀,并且大学生普遍具有模仿和依从心理特性,往往易被同化,表现出从众的心理特点。

服饰,要根据人的年龄、性别、生理特点和谐一致,与自己的身份、职业相一致,同时与自己所处的场合、环境等相一致,这就是着装美。大学生对自身形象都十分关心,当代大学生应该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貌,得体合适的服饰、适度的化妆与整洁干净相结合,更好地体现大学生的修养和风度。

大学生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應该加强对服饰观念的认识,跟上时代的脚步,提倡理性消费,提倡适度消费,建立科学的消费心理。在着装中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盲目地模仿,要充分发挥服饰的积极作用,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服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美的!

【作者单位:刘丙芳:南昌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张玉升:南昌理工学院服装教研室】

【参考文献】

[1]陈东生.新编服装心理学[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杨以雄.服装市场营销学[M]. 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

服饰社会心理 第7篇

在社会生活中,服饰对人而言其意义不仅是实用性、功能性,更多的承载帮助人实现社会化的重任。相应的,服饰话语则变为一种社会实践,直接建构人们的社会经验,不仅反映社会性别,而且作用于人的社会性别身份的构建。本文选取30篇隐含性别意识的英文服饰广告作为材料, 运用评价理论分析服饰话语中的态度资源, 以解构服饰话语对社会性别身份的不同建构。

2.理论依据

2.1评价理论

评价理论是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协商的各种态度、涉及的情感强度及 表明价值 和联盟读 者的各种 方式”(Martin 2003:58)。态度资源根据评价的对象可分成三类 :鉴别Appreciation评判Judgement和情感Affect。其中,鉴别可以分为三个子范畴:反应(Reaction)、组成(Judgement)和评估(Valuation)。

2.2社 会性别界定

社会性别(gender)是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意义生产的结果,既可以随社会文化变迁而改变,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玛丽·塔尔博特,2004)。因此,社会性别被看做是一种社会构建的过程, 人们主动积极地从事社会性别身份的构建。

3.研 究设计

本文分析材料选自知名时尚网站Leathericon.com, 男性、女性英文服饰话语语篇各15篇,分析只涉及广告中的正文部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重点是服饰话语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尤其是鉴别资源。

4.结果与讨论

4.1分析结果

通过对30篇不同性别的英文服饰话语语篇的分析, 发现态度资源的分布情况在两种语篇中有以下特点。

表1显示了态度资源在不同性别语篇中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 态度资源三个子系统的分布趋势在两种语篇中大致相同,即鉴别>判定>情感。另外,鉴别资源在女性语篇中的比例更 高 ,而判定及 情感资源 在男性语 篇中频率 更高一些。

从表2可以看出,女性服饰话语与男性服饰话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女性语篇中的鉴别绝大多涉及反应,而男性语篇中的鉴别在注重反应的同时,同样关注组成及价值。

4.2讨 论

以上表格显示,女性服饰话语语篇中,态度资源尤其鉴别资源丰富,而且鉴别资源中反应成分又占极大比例;相对而言,男性服饰话语语篇中鉴别资源显得稍微匮乏,且组成及价值成分比例相对大一些, 这种分布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源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服饰话语中,女性身体和容貌往往成为时尚话语中的特殊消费品,在此过程中女性变成被消费的符号。所选女性语料中,sexy及hot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大量鉴赏资源微妙得使评价对象沦为他人消费鉴赏的对象,从而把女性“非人化”。Reveal how hot you stand in this crisscross grommet detailed laced leather shorts.Add a dose of sex appeal in this scintillating and overall eye-catching style!

这则广告中,eye-catching这一显性鉴赏资源表明,女性保持hot身材,展现sex appeal,一定程度上是想获得男性的欣赏。这类鉴赏资源的使用无形中构建女性“被消费者”的社会性别身份。

男性服饰话语语篇中相对较少的反应性鉴赏通常会把男性描绘成传统意义上的有“男性气质的”男性形象,如confident。这在隐性意识形态上把男性构建为“消费者”的社会性别身份。

5.结语

服饰社会心理 第8篇

一、服饰色彩的特性

从设计的角度看, 最能创造气氛的要数色彩, 因此, 色彩运用的好与不好在很大程度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提到服饰色彩特性, 它不同于其他色彩最大区别在于它和面料的质感紧密联系在一起, 色彩不用, 会产生不同的感情, 色调不同, 所创造的气氛也是不一样的。在服装上, 面料的质感发生变化, 色彩随之产生复杂的感情作用。比如, 同样的红色, 在粗放的苏格兰花呢子上, 其色彩表情是粗犷、朴素;在真丝织锦缎上, 是豪华、辉煌;在乔其纱上, 是轻快、优美;而在人造革上则是冰冷、理智。

另外, 服装的色彩, 主要是服用者以外的人来欣赏, 不光自己喜欢不喜欢, 还要别人看着是否舒服以及跟服饰配件等搭配起来, 讲究一种协调美、形态美等问题的考虑, 由于千差万别的消费者的要求有自己偏爱的个性色彩, 着装者的体形、肤色等生理因素左右着消费者对服饰色彩的选择与使用;因此, 服饰在色彩方面丰富多彩而各具面貌, 着装者的目的、需求的不同, 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服饰色彩的爱好与消费行为。可见色彩对服装以及消费者的心理的作用是不可无视的。

二、从服饰配色美学原理上分析服饰美

色彩的组合叫配色。服饰色彩效果好坏关键在于配色上, 成功的色彩设计应把色彩的审美性与服装的实用性结合起来, 取得高度的统一的效果。

服装配色的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常有人说“这个颜色真美”。客观上讲, 任何一种颜色无所谓美不美, 只有当它和另外的色配合时, 产生的效果才能评价是否美。但是, 对于同一件作品, 由于观众的文化修养, 社会阅历, 素质以及年龄、性别等不同也有很大的差距, 尽管如此, 还是要遵循共同的美学原则, 否则就会五花八门, 失去服饰的美学价值。进而分析归纳一下几点:

(一) 色彩面积比例

色彩面积的比例关系, 直接影响到配色的调和与否。尤其是在对比调和中, 要考虑色相、彩度、明度的对比三方面。就色相对比上来, 两个色相面积比例的安排就直接影响其是否调和。如红和绿这两个补色搭配, 如果面积比例是1:1, 两个色的力量互不相让, 视觉上使人感到不舒服, 不调和, 如果让一个占优势, 处于主导地位, 另一个是点缀色, 处于从属的地位, 就会缓和矛盾,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 是一种很美的搭配效果。

(二) 色彩统一和变化

统一, 以调和而言, 就是同一和类似, 但过于统一就会显得呆板、没活气, 属于内向;变化就是多变, 但会死变化过分, 配色会陷于混乱、无秩序, 属于外向。因此服装上的配色数量不宜过多, 一般以三种颜色搭配最佳, 这样, 配色容易形成一个明确而统一的色调。再加上适度的点缀色, 在统一中求变化, 即可创造一个既有秩序又有活气的色彩气氛。

(三) 色彩平衡

平衡这个力学上的名词, 运用到服装配色上, 是指色彩在人们视觉心理上产生的安全性。色彩在视觉上除了色相、明度、还有冷暖、轻重的感觉, 因此在服装上如何达到一种平衡的效果呢?由于色彩的前进后退感、膨胀收缩感, 再加上不同质地面料产生的量, 就不能单纯的依靠面积比例所能解决的, 因此, 在考虑面积比例的同时, 还要考虑色彩量和质地量的比例关系, 以求在感觉上取得平衡。

(四) 色彩的强调与点缀

也就是说, 要求人们把注意力吸引到服装的某一部分, 在同一种谋求变化的手段之一。表现在服装的关键部位, 如肩部、领部、胸部、腰部、前门襟等处的配色, 每套服装的点缀部位不要过多, 以一只两处为宜。多则乱, 会分散注意力, 冲淡整个色彩效果, 做到“多中心即无中心, 多重点即无重点”。

(五) 肤色—不可忽视的条件色

服装是人着装后的状态, 再考虑服装配色时, 必须把服用者的肤色作为一个配色条件来考虑, 肤色是最基本的条件。从服装起源上看, 原始人的纹身, 刺痕纹身多出现在肤色较浅的人种身上, 而瘢痕纹身则多出现在黑色人种身上, 这是因为刺痕那细弱的黑色花纹线条在黑肤色的背景上就什么也没有了。因此, 黑色人种多采用更加残酷的手段, 用锐器划破皮肤, 使之结疤, 用那些鼓起来的伤疤组成浮雕的立体花纹图案。因此在服装配色时, 应考虑到衣服、鞋帽、围巾、手套等以及其它配件的色彩, 做到服装的配色应‘扬’其长, ‘避’其短。

三、结合实例论述服饰美与服饰色彩

在中国长期的附件社会里, 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 表现的尤为明显, 黄色一直是皇帝所用。而在我国唐代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是一个开放的时代, 尤其女装服饰在款式上那种袒胸露肩的大袖衬裙, 色彩的鲜艳程度, 无不表现出唐朝的开放与先进, 同时官服也有一品红色、二品以上紫色, 五品以上朱、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青等, 这种服装色彩的搭配既能显示出穿着者的身份地位, 又能反映出唐人对色彩的审美与欣赏, 体现人们对色彩美的形势美追求是无尽的。

同时当今设计的开放性, 款式设计的多样性的情况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不仅仅简单的为了穿而穿, 而是更多的注重的提高自己的品味, 因此在服饰设计中, 除了注重款式设计之外, 再加上当今流行色彩相结合, 便更增添了新颖、时髦的魅力, 更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而如果在老式的中山服、人民装、列宁装上配上最时髦的流行色, 也很难产生新颖美观的效果。这也说明服装的款式与色彩是同等重要的, 也是同时配合才能达到当前消费者的要求。正如徐志瑞先生所说的:“款式与色彩的结合, 色彩本身的形貌和它表达的含义决定了容纳它的载体的形状, 也就是说款式与色彩存在最佳的结合点, 由此可见, 新的款式需要以新的色彩来显示它的魅力, 而新的流行色又须通过新的款式才能为消费者所认识。

最后就以上所提出的服饰配色原理中的几个要点, 结合自己所设计的五件服装, 在整套服装中, 既要做到和谐统一, 又要有一定的突出点和变化, 因此在设计时除了款式上了统一之外, 最重要一点就是色彩比例关系, 摆放位置, 运用设计中对称、非对称的原理, 在特殊部位的强调和点缀, 突出自己的服装的特点, 做到服饰色彩与服饰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2]叶立诚.服饰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3]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服饰社会心理 第9篇

每则服饰广告必须拥有一个文化战略, 这是现代服饰广告战

略的基本思路。服饰广告需要体现出的不仅是产品的文化内涵、企业的价值趋向, 更是对生活理念、生活态度与方法的诠释。纵览历年来优秀服饰广告作品, 不难看出:任何一则优秀的作品都是一种文化理念的展现。服饰包装是文化产业之一, 文化本身是一种有个性, 有特点的东西。如同中国的书法, 在形象创作上倡导灵活的表现, 倡导独特的个性, 服饰包装同样如此。

一、服饰广告美学中的包装美学

人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东西的。包装装潢作为人的一种美的创造有着特殊的商品消费效用, 其设计是人们对于商品审美掌握的最直观的形式, 是消费者通过自己的审美观念对商品进行选择的重要依据。

审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形象性。对于美的感知,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感知形象, 消费者通过视觉审美中第一印象的刺激而感知商品的形象, 将其深深地停留在潜意识里, 从新鲜的、最初的接触中得出对包装设计的整体感受, 同时形成对商品美好的第一印象, 为消费者进入理性的认识和接纳商品奠定基础。

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美, 并按照美的基本规律去认识商品。在消费者中, 由于年龄、性别、文化、经济、民族和信仰等的不同, 他们对美的原则也有重大的差别。但是, 人们对商品的审美掌握大多依靠形象思维来完成。因此, 包装设计应该充分注意人们的图形心理和色彩心理的感受与接纳的研究, 将具有时代精神形象与标志以及人们对色彩的好恶与认同进行充分的遴选和表现, 达到正确反映商品的美与引领人们走进商品消费的美的境界。

服饰的包装设计作为人们视觉和客观物体的一部分, 除了它为商品传递信息、保护和促销之外, 就必须在设计中做到合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也就是客观地、充分地展示商品的内在品质与外观效果的完美形象。功能性和实用性是大多数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的第一要求, 而有品位的外观设计则是塑造商品完整而鲜明的形象, 使消费者不但获得货真价实的商品, 更能从外观设计中产生美感、愉悦之情, 犹如春时之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为生活设计的理念不断增强, 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同时, 受外来文化和艺术思想的影响, 更使消费者的求变求新心理愈为鲜明, 需要更为迫切, 这就让设计家在这种涌动中去发现新的审美情趣, 真切体验人们的消费冲动, 潜心进行产品的形态和外观设计;站在时代审美激流的前列, 提高商品的艺术品位, 极大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不断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优秀的包装设计作品应该使人实现美的愿望, 获得美的快感和享受。

二、服饰广告美学中的包装色彩

颜色是包装有力的工具之一, 眼球活动的研究显示, 各种包装因素中, 人对于色彩的反应最快。包装所具有的力量可能取决于如何调和对比——在商店里要活泼而抢眼, 买回家后要柔和而不刺眼。三角形和其他的图形一向引人注意, 但一如试验所显示的, 人的视线易为三角形所吸引并不等于我们喜欢三角形, 柔性形状例如圆形和椭圆形都象征着完美、接纳与包容, 这是多种包装的基调, 因为这类形状具有正面含义。但若要发挥效果, 必须与别的形象相互为用。用色方面有同样困扰。专家们认为, 最显眼的按色是黄色, 但某些产品一旦用上了黄色会有反效果。你到商店浏览, 会看到许多教你不得不看、形状尖锐、爆炸式的、刚性的标签印在包装上, 而且往往是鲜黄色的, 形状刺眼惹人注意, 其上印的是表示体贴用户的字句, 如:“最新改良”或“免费赠送”。这些标签和字句并非基本包装设计的一部分, 在业内叫做“反常动作”。这些“反常动作”供消费者选择时衡量参考。

三、服饰广告美学中的包装策略

包装是促进销售的工具, 新颖美观, 设计一流的包装, 能起到使消费者注意, 使消费者发生兴趣, 增强消费者购买欲望。为此, 工商企业不仅要研究包装的基本功能, 同时还要研究包装的策略。

以服饰包装为例, 现今衬衫、西装等服饰包装也是丰富多彩。不少服饰包装与品牌装扮相结合, 随着名牌形象的深入人心, 不管是创造名牌, 还是消费名牌, 都要打上深深的传统文化烙印, 显露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再与包装商标相结合, 如红豆服饰既有品牌形象、又有美观的包装, 从而远销国内外市场。如浙江报喜鸟集团以“报喜鸟, 喜报千万家”一句简洁的语言, 却打动了众多消费者心弦, 迅速传遍了神洲, 成了人们皆知的口头禅。正如报喜鸟品牌民族文化与报喜鸟服装赢得了市场机遇, 加上与之相适应的“报喜鸟”包装, 这一象征吉祥幸福的品牌才展开双翅、翱翔蓝天。由此可见, 改变包装犹如老面孔变为新容貌。我们要针对消费者心理, 包装也象时式产品一样, 要求工商企业生产商品时, 包装也要适应时代潮流。除适应人们的物质上的满足之外, 还要迎合精神上、心理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吴静:服装广告.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4

[2]戴蒙德:时装广告与促销.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8.9

[3]刘淑琴:包装创意与设计.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3

动漫服饰与影视剧、戏剧服饰的关系 第10篇

一、影视剧服饰

影视剧服装在创造角色外部形象的同时, 也以一种直观的语言揭示着角色的内在气质。影视服饰的发展就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真实写照。服装和演艺活动的完美结合, 是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互相渗透和组合, 是彼此的延伸和链接, 是多学科的重组, 它折射出社会历史背景、人文风俗、价值观念和审美力等。影视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 而服饰文化首先是一种形象、直观的物质文化, 但在这一形象、直观的物质文化物中, 却又包含着极其广阔、深刻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内容, 因而具有无比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内容。就电影中的服装而言, 戏服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视觉元素, 它是角色的一部分, 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中, 通过直观化的形象包装来表现一定的电影内容。

在视觉艺术中, 服装颜色的运用对影视画面有着决定作用,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主要颜色是金黄色, 尊贵的颜色, 帝王的专用色。金色的盔甲, 金黄的菊花, 使整部影片颜色纯度更加饱和, 带来强烈视觉感官效果。而《夜宴》的服饰就用了比较暗的调子, 运用大量的灰白色, 显示剧情的悲观气氛;《大明宫词》中华贵的唐代宫廷服饰, 指代了唐代的繁荣, 《金粉世家》中的服饰以婉约精致的旗袍、考究的西装、洋服反映出三十年代富商家族的生活背景[2];在影视艺术中, 服饰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同样也起着修饰画面的效果, 服饰的色彩、造型, 都能反映出剧情的年代和社会背景。因此, 服饰在影视剧中有着烘托气氛、交代故事背景、刻画人物形象、修饰画面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动画造型要在美术设计的原则下工作, 要符合影片的表现要求, 风格统一。服装造型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动画片画面的美术风格, 同时也会影响到动画片的动作语言风格, 动画片中相应的造型会产生相应的动作。如美式动画团块化、弹性的造型, 必然会产生弹性、惯性的动作, 强化细节表现;日式有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的俊男美女的造型, 弹性不宜过大, 片中人物除特殊口型外, 属直接、纯粹、总结性的表现;而中式线条流畅的造型, 决定了轻盈流畅的曲线运动方式, 可谓虚无缥缈的、理想化的表现。如《大闹大宫》里脸谱化的造型来源于主创人员对京剧的爱好, 背景建筑舞台式的处理使得美术形式完美统一, 孙悟空在空中的运动象羽毛或飘带的曲线运动模式, 恰是东方理想主义的最好注解。[1]

动画片是电影四大片种之一, 在服装设计方面与影视剧服装很大程度上有一致性, 动画中的角色与演员基本是类似的, 但演员不如动画造型好控制, 因为演员在外形、性格、语言、能力、修养、再塑造及化妆等各方面, 有太多不可预料的因素, 动画片中的造型不会存在诸如此类问题, 可随心所欲创作更接近所需的形象, 再按动画规律使之完善, 从而与想法之间的距离缩到最小。两者都会运用虚拟手段设计角色服装, 以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动画中人物的外部特征有一定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特性, 共性体现在类型化的人物性格如表现英雄、聪明、勇敢、敏捷、本领高强。特性体现人物要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特征, (如图1、2) 《蝙蝠侠》和《超人》两片中的主人公同是英雄, 但故事不同, 造型不同、色调不同、服饰不同、英雄的性格也有不同。

二、戏剧服饰

动画片融合了造型艺术、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 它吸收了文学、绘画、雕刻、产品、建筑、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 甚至向自然科学借用了很多东西。这种借鉴不是简单的拼凑和混合, 而是经过改造后, 由于多元文化的介入而产生出的新的表现方式及思想性。其中戏剧中的服饰对动漫服饰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称戏曲。戏曲演员在舞台表演时穿用的服饰, 称为戏衣, 又称作“行头”, 在现代也称剧装。中国戏曲传统剧目, 也有现代剧目, 但不论何种剧目, 人物的着装都有别于生活中的服装, 也与表演手法及演出服装相对写实的话剧、影视剧中的服装不尽相同, 而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3]戏剧服饰具有程式性、可舞性、符号性和装饰性的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在人物造型及服装色彩的运用所达到的水平, 在世界舞台史上是罕见的, 这种突出的成就概括地说:一是造型的程式化, 二是造型的装饰性。

整体比例与局部夸张美 (长短、大小、粗细等) 、繁的秩序与简的单纯美、对称与均衡美、黑白灰变化与层次美、图案形式与人物身份的标示美。对戏剧服装来说, 服装色彩、图案在戏剧中往往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给观众更强烈的视觉效果。服装设计师常利用其所具有的鲜明、刺激、活泼的特点, 通过对色彩、图案的调度, 创造出丰富的气氛, 如悲壮、沉闷、喜庆感等等。

《宝莲灯》的来源甚早, 流传也广。早在宋元南戏中就有《刘锡沉香太子》, 元杂剧中有《沉香太子劈华山》。京剧、越剧、川剧、秦腔等多个剧种都有这个剧目。其中的情节和人物为人熟知, 传奇的色彩和民族的特性, 使熟悉的题材“陌生化”给观众提供新的审美经验。影片中的服饰设计与戏剧服饰的程式化和装饰化有着相似的作用, 三圣母与沉香的衣着色彩鲜亮, 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 (如图3、4) 。服装的色彩及款式带有一定的符号性, 传达着作品的背景, 展示出鲜明的画面服饰特征。

小结

动漫服饰来自现实服饰, 根据扮演角色的需要和民族艺术的精神, 选择和再创造了现实服饰, 从而形成了作品中丰富多变、突出角色特征的服饰体系。现实服饰的基本形制是“上下分属、整合一体”的式样和“上下连属、整合一体式”的式样, 服装的基本性质是从无限丰富的服装的具体款式中抽取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服装本质形状样式。所以, 无论动漫作品中的服装是多么复杂纷繁、创意, 也都是在这两种基本服装形制基础上的创造、发展和变化。

通过分析动漫作品中的服饰造型与影视剧、戏剧中的服饰关系, 作为虚拟存在的动漫服饰与现实服饰互为影响的认识已得到认同。动漫服饰在受到现实服饰影响的同时, 也接受了影视剧、舞蹈、戏剧和绘画等服饰的影响, 其中生活服饰是它的基础和原型, 作为动漫服饰的母体, 经过艺术创造的动漫服饰是对它的派生和丰富, 影视剧、戏剧服饰设计的程式化与装饰性同动漫服饰设计一致。服饰在动漫作品及影视剧、戏剧作品中都具有表现角色、营造独特视觉效果的作用, 影视剧服饰、戏剧服饰为动漫服饰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两种艺术元素相互影响互为增益。

参考文献

[1]潘明歌, 动画角色造型浅析[J], 美与时代, 2003, 8, 82.

[2]徐南, 服装在影视中的作用[J], 戏文, 2007年第3期, 97.

服饰社会心理 第11篇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也是中外交流的鼎盛时期,许多国家都与唐朝的交往密切,尤其是东亚和西亚的一些国家。雍容华丽、兼容并蓄的唐代服饰对亚洲其他国家服饰的影响是十分大的,特别是今天的日本和韩国。日韩的传统服饰无论是从款式色彩上,还是在图案纹样上都受到了唐代服饰的很大影响,尤其表现在在女性服饰的风格特征上。

唐代女性服饰对日本---传统和服女服的影响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也是日本的国服。在古代的日本,和服是日本人的平常穿着的服饰;在今天,重要的场合日本人还是穿和服,以示庄重。日本男性穿着的和服色彩较为单调,图案纹样也较为简单;而日本女性穿戴的和服,色彩鲜艳、图案纹样精美,腰间系的宽腰带更是织染或刺绣着华美的纹样,整件和服就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根据历史资料记录,唐代的服饰对日本和服的形成具有的影响很大,日本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指出:“[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朝廷命贤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为;本邦之文物千岁不易之定式也。”

日本与中国的交往渊源已久,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汉朝,日本就与中国有往来了,据《后汉书》的记载,汉武帝曾将汉代文化传播到“倭国”,也就是今天的日本。至隋朝时,日本更是与中国频繁往来,这样的往来使日本传统的和服受到了隋朝服饰的影响。公元603年,圣德太子模仿隋制,制定了“冠位十二阶”,成为日本的第一个服饰制度。《隋书·倭国传》记载:“至隋,始制冠,以锦采为之,以金银镂花为之,妇人束发于后,亦衣裙襦,裳皆有。”到了唐朝时期,更是与大唐的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日本曾多次派遣留学生来到唐朝学习,或者是邀请唐朝的各类人才到日本进行传授。通过对唐文化的学习,日本在服饰方面进行了很大的革新,《大日本史》卷三百四十《礼乐》七中就曾记载:“初孝德帝(645年—654年)始用唐服,至此(671年),大礼大祀,并着唐式礼服。”

日本的和服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与唐代服饰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据《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录,在原始时代(公元三世纪以前),日本男子穿横幅衣,女人穿贯衣,衣饰简陋,面料单调。在与唐往来的这近300年中,日本经历了飞鸟(600年-710年)、奈良(710年-790年)和平安(790年-1186年)这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是日本大规模学习隋唐文化的时期,尤其是奈良时期。奈良时期是中国的盛唐时期,在当时的日本上层社会,模仿唐朝的服饰和穿戴方式成为时尚,人们的服装是“唐风一色”。 当时和服的名称,都与唐朝有关,如“唐草”、“唐花”、“唐锦”等。这一时期日本的和服女服款式上和盛唐女服的襦裙装很相像:身着短襦、披帛和长裙。传世绘画作品《日本光明皇后像》中皇后所穿着窄袖衫襦、长裙、半臂、披帛、高头履,这与当时的唐朝女性穿着一模一样。唐朝的女着男装的服饰风格也给日本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种风气在当时的日本也十分流行。在这一时期,也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大量精美、华丽的纺织品传入日本,极大的丰富了日本女服的面料。所以说这个阶段是日本和服尤其是女服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它由原来简单的服装款式向华丽的女服做了一大步的跨越。

公元790年-1186年的平安时代,是和服民族化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的唐朝由衰败走向了灭亡,日本也废除了遣唐使,与中国的往来也渐渐地少了,这时候日本,开始由对唐文化模仿变为了消化和吸收移植来的唐文化的阶段。平安时代前期的女服风格与晚唐时期的女服风格相似,衣袖向宽大发展,在色彩方面也开始变的多样化。平安时代的后期,和服的款式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奈良时期上衣下裳的形式变成了上下连署的形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这是现代和服的雏形。由此可见和服女服是在吸取了唐代服饰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了时间演变与融合才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通过盛唐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盛唐贵族女子服饰和日本传统服饰表演中的传统和服女服(图1)(图2)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传统和服女服的形制上和中国盛唐时期的女服非常相似,衣裙宽松,衣袖宽大、交领以及曳地的长裙等都受到了唐代服饰文化的影响。

从织染工艺和面料材质方面上来看,唐女服对和服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和服在面料上运用的锦、绫、绸、纱等;织染工艺上运用的夹缬、绞缬、色织、还有刺绣等工艺手法都是和唐代服装所运用的制作工艺是一样的。

从图案和色彩方面来讲,和服中使用的图案纹样和色彩也是源自中国的。在隋唐之前日本人的服装几乎都是单色的,没有图案纹样。而随着隋唐文化传入日本,和服的图案纹样和色彩也丰富起来。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和服的纹样以松、竹、梅以及动植物图案为主,还有龙、麒麟、凤凰等吉祥图案。《礼记》中记载“天子服饰因季节而颜色不同,按季节、阴阳五行,分青赤黄白黑五色。”受此影响,公元605年,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按阶位用冠,自上而下是德(紫)、仁(青)、礼(赤)、信(黄)、义(白)、智(黑),以色彩来区分官位等级。

除此之外,日本女性在穿着和服时梳的发型,用的发饰,还有画的妆容都有浓郁唐风色彩,这在很多浮世绘作品中都有表现。

所以说日本的和服是以中国唐代服饰为基础, 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而形成的。和服从款式的产生、面料的形成、纹样的演变及色彩的搭配都受到唐代服饰很深的影响,它代表了中日文化的交融。

唐代女性服饰对韩国、朝鲜---韩服的影响

韩服主要是受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朝鲜半岛位于亚洲大陆东缘,北以鸭绿江和豆满江与中、俄分界,西濒黄海,东临日本海,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唐初时,朝鲜半岛上高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它们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来到强盛的唐朝,并对中国进行朝贡,促进了双方的友好交往和贸易往来,同时文化和技术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与交融。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两国的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罗向唐朝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和僧侣,他们将唐朝的文化传播到朝鲜,这一时期韩服的风格受到了唐代服饰文化的很大影响,其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他们穿着的礼服被称之为“唐衣”。

韩女服受唐代女服的影响,在形制上为中国传统的上衣下裳制,款式造型与唐代女服十分相似。唐初期的女服沿袭了隋朝服饰的特点,式样主要是窄袖短襦(图3),短襦的领型为开领和圆领;下着的裙子为高腰长裙,裙摆拖地裙身较窄。穿时将衫子的下襟束在裙子的里面,裙子的上端系在胸部以上的位置。(图4)到了盛唐之后袖子逐渐变宽,裙摆逐渐变大,尤其是在中晚唐时期盛行大袖衫,袖子和裙摆都越来越肥大。韩女服的基本款式深受唐代女服的影响,也是由短襦和高腰长裙构成,领型为交领,领子交错并由长带结成蝴蝶结系住;长裙高高的系于胸部,裙子的下摆较为宽大,胸以下的身体全部被裙子覆盖,垂直下坠的线条体现出女性的端庄秀丽。(图5)是现代韩女服韩服,款式上接近于初唐的襦裙装。(图6)是传统韩女服,式样上接近于中晚唐时的宽袖襦裙装,如长安南里王村出土的中唐时期的壁画墓---韦氏家族墓,其壁画中侍女的服饰就为中晚唐时期的典型女服,图中侍女身穿宽袖白衫,罩绿色坎肩,橘红色的阔摆高腰长裙。

通过这四幅图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服饰对韩服的影响之巨大,韩服的宽袖短襦、交领、高腰裙和唐代的襦裙装在款式造型上十分近似。

从面料上来说,唐代织造业非常的发达,各种织物种类繁多,织染技术在这一时期高度发展。唐代的女装大多以丝质面料为主,垂感很好,色彩也很鲜艳。早期的韩服,面料多以麻布、土布为主。到了唐代,由于两国的贸易往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唐朝的纺织品和织染技术传入朝鲜半岛,韩服的面料品种丰富起来,绸缎被大量应用于韩女服的制作中。

唐代刺绣的工艺技法以及图案纹样大量的传入朝鲜,朝鲜的服饰开始采用较多的刺绣工艺,这一时期朝鲜的刺绣工艺得到了空前发展。受唐朝刺绣文化的影响,朝鲜的刺绣图案内容非常的丰富,不仅有花鸟、树叶等来自于大自然的图案,还大量的运用了吉祥纹样,纹样秀丽,图案精美。

在色彩的运用上,韩服也深受中国古代服饰中的服色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的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五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为上层阶级所专用,表示高贵的地位;例如,国王穿的是同中国古代帝王相同的黄色服装,皇亲贵族穿的是特定色彩的服装,而平民老百姓一般穿着白色服装,所以韩国人被称为“白衣民族”。

唐代女性的服饰风格对传统及现代韩服的影响是巨大的,直至今天,在现代韩服中仍然有浓厚的唐风。

大唐服饰以其开放、包容、博大、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丰富多样的款式、质地精良的面料、艳丽多姿的色彩,独特浪漫的风格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周边国家的人们和后人们,在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史及世界服饰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服饰社会心理 第12篇

近代以前,服装的流行主要是由上层王室和贵族阶级所引领,他们的穿着决定着当时贵族的时尚;而随着民主日益深入人心,大众消费和成衣业的兴起,传统意义上的流行方式发生了改变,从下到上日渐风行,以反主流、叛逆不羁为主要特征的朋克风格就是流行方式的一个典型代表。

不久前,一个城市打工装束的“乞丐王子”现象,于2010年2月23日,仅仅因天涯论坛的一篇帖子而迅速走红,被誉为“极品乞丐”、“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乞丐王子”等,并送绰号“犀利哥”。他那打工装束、“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碴子,神乎其技的发型,还有那杂乱的头发”,被人说成“绝对日本混搭风格,绝对不输藤原浩之流”;“发型是日本最流行的牛郎发型,外着中古店淘来的二手衣服搭配LV最新款的纸袋——绝对谙熟混搭之道,从视觉色彩搭配上讲,腰带绝对是画龙点睛之笔。然而这根腰带绝非那些上班族小白领所得承受得起的,全球限量发行的GUCCIxclot混色系腰带,只有那些敢于为潮流献身的人才能懂得。”

毋庸置疑的是,他的神态、头发、衣着、纸袋、腰带,经网友之评,不仅具备了时尚的元素,而且符合了当今设计的悖论理念。

2、设计的悖论现象

一个乞丐破烂不堪的装束竟被网友推崇为时尚服饰,“犀利哥”服饰将精致与杂乱、时尚与落后、富贵与贫穷集于一身,明显是个悖论。朋克·“犀利哥”现象,说明了服饰艺术的下面一些要领:

2.1、时尚的制作

服装本是实用物品,但若达到达到极高水准,引起了人们的惊叹,便又成艺术作品。着装就是虚拟的脚色扮演,“犀利哥”的都市“打工仔”被市场赋予一种新的角色。

服装的市场认同也基于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突出认同的前卫。“工艺”为“服装”的基础,“顾客心理”为“行业”的前提,而“道德”又是技艺的“根本”。因此,“犀利哥”的现代都市品牌的丐帮搭配对我们传统设计以及工艺,从新大众角度,反映了市场的失望与厌倦,市场开始寻找新的混乱、放任、自由,追求怪异和随意性,导致透明衣料的装饰以小圆金属片流行。“犀利哥”服饰设计把都市品牌服装进行再造加工,使服装呈现出一种新的精致的风格反差。

2.2、精致的杂乱

大众化、技术化、商业化,是一种商品打开市场、赢得顾客的关键元素,处处体现着功利化特征。那么,世上还存在一种形而上的美学吗?如果商品的接受也是审美,还有什么纯艺术可言呢?朋克·“犀利哥”现象表明:多种形态的媚俗、尚未被生活文化检验,也可成为一些社会群体接受、推崇,成为一种简单的消费。“犀利哥”的品牌、都市、打工元素,是我们认识的基础,也是我们设计艺术的一种现象的概述。从经验水平来说,“犀利哥”服饰是一种市场美学的大杂烩、传播美学的艳俗。

2.3、虚拟的传播

“犀利哥”运动制造了一个大众的英雄——个以“犀利哥”为核心的集团,借助市场使得“小众英雄”被赋予“先锋”的属性。传统品牌的大师丢失了小众的奉承,服装经典颠覆了。“犀利哥”闪亮登场,用颓废另类发泄着一腔的不合时宜,表达着对前途对社会的控诉。虽然只火爆了短短的网络周期便重新回归地下,但是由于代表着打工仔的时尚、街头的反叛和我行我素的风格,它更多地成为一种代名词渗透到各个领域,将地下和街头时尚变成大众流行风潮。

3、“犀利哥”悖论设计的市场前景

时尚的制作、精致的杂乱、虚拟的传播,这三个关键词成为“犀利哥”悖论设计的基本依据。悖论何以成为时尚标签,何以被当代年轻人所接纳认同?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流行的悖论美学掩抑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个性、文化、认同,这个接受一下子被传播学简单化。当“犀利哥”以现代都市乞丐一夜之间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并以其装束为美的时候,当朋克与流行、时尚挂上钩并成为各大品牌的时尚标签的时候,那些设计后面所包含的无聊、胡闹、令人讨厌、污物、废物、垃圾、地痞流氓和平庸、无价值元素,便成为“犀利哥”悖论设计的要义。如此,以下问题必须做出回答。

3.1、“犀利哥”悖论设计是否真的具有艺术的属性

“犀利哥”悖论设计,概括起来就是:只要疯狂起来,一切都不是问题,自然具有艺术的属性。他们把头发尽可能地弄成很高,染着各式各样的颜色,像莫希干人(北美印第安人的一个分支)的发型。涂黑眼圈,画猫眼妆、烟熏妆,涂暗色调的的口红,在耳朵、鼻子、脸颊和嘴唇等部位用安全别针和撞钉穿孔,在身上绘制纹身,发展到后来开始流行穿鼻钉、舌钉等,穿黑色T恤或黑色有风帽的运动衫、牛仔裤、廉价的平底鞋等,并流行小装饰,服装上有印有不同图案和文字的各式各样的logo,以此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从不被大众时尚潮流所左右。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一种混合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新的朋克样式出现了,身着Converse、All-Stars等牌子的鞋子,格子花呢的裤子、紧身T恤、镶有撞钉的皮带、有弹性的露指手套、颜色鲜艳的运动夹克……所有的一切都被大众借鉴和模仿而成为流行,从而影响至今。

3.2、“犀利哥”悖论设计是否具有市场效应

“犀利哥”悖论设计作为感性问题和审美经验问题,是人类的一种制作活动和产品,必须从现象以及设计本身的形式、材料、市场来讨论。我们知道,漂亮姑娘比经济学家更早地警告了我们经济要走低?“口红效应”是最近听得很多的一个词,说是在经济越不景气的时候,口红的销量反而直线上升,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卖得更好,人们需要色彩鲜艳和款式夸张的衣服给自己打打气。女人在若干沮丧时刻,都会跑到商场或者淘宝网上如泣如诉地寻找美衣华裳。

如果这个理论成立,我们就可以断定:“犀利哥”悖论设计的美学具有社会、经济、文化的审美认知的基础。不过,悖论不意味着理性的“无厘头”。“朋克”是一个标志着人类某一特殊活动领域——服饰、音乐、建筑等等的概念,它是带有褒扬和赞赏意味的“形容词”或者“叹词”,是对由人类双手制作的物品(相对于自然物和自然景色)所引发的那种“奇迹”感受的一种赞赏性的表达。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这种奇迹的感受和经验,艺术活动就类似于一种仪式或者节日。

3.3、“犀利哥”悖论设计是否具有人类生活的基础

美学要把艺术和哲学重新置回生活的基础,不仅要基于生活,还要为生活奠基。““犀利哥”悖论设计”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一种新的服装样式的出现,周围的人开始追随这种新的样式,便会产生暗示性。服装流行中的从众心理,一方面反映了人们企求与优越于己的人在行为上和外表上一致,使自己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表现出模仿消费与攀比消费。现实生活中,许多年青人出于对明星的崇拜,便对其穿着方式、外在形象进行刻意模仿。正是由于这种从众心理的存在,所以流行在追求个性、表现自我的同时,又限制了个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觉得:现代设计学应走出工业化的局限,着力研究人类进化、产业结构、社会类型、文化基因、生活模式、技术系统、普世体系等新的设计归属和认同问题,在探索“红帮”服装设计模式上,力求发现浙江在浙商体系下的服装行业归属以及职业认同的价值,探讨浙商与浙东文化,不断将设计作为一种人类行为、文化创造、普世成果而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兼论邯郸市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蒋焕平.“犀利哥”红遍世界的历史思考[DB/OL].价值中国. [2010-3-10].http://www.chinavalue.net/Blog/296444.aspx.

上一篇:人文特色下一篇:新型涂装前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