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下声乐教育

2024-07-31

审美教育下声乐教育(精选10篇)

审美教育下声乐教育 第1篇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

在改造社会和自然的过程中, 对美的追求不断的推动着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艺术的世界中对美得追求不仅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也是艺术本身的价值所在。所以审美教育成为了现代艺术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声乐技能的掌握和培养, 也要重视对声乐教学所具备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充分的认识审美教育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利用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感知力。

首先, 审美是艺术长存的基础。在创作音乐作品的时候, 审美观念的培养可以让人们能够借助歌词的内容更加明确歌曲的内涵和音乐的内容, 弥补高校在校生在声乐表演中知识积累局限于教材, 生活阅历相对少的缺点。让学生从整体上学会把握美感的所在, 抓住艺术的真正魅力, 从而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审美观念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所以教师必须在学生进校时就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教育和培养, 树立学生自己的声音形象, 加深学生对审美的印象, 逐渐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审美观念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审美教育可以使声乐表演者产生愉悦的心理, 切身感知自己所创作的音乐的美感,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让学生能够在优秀的音乐作品中感知现实社会之外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激发他们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 丰富学生的艺术情感, 净化和熏陶学生的身心, 让学生学会自主的追寻美好的事物。再次, 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 艺术离不开审美, 独特的审美可以使学生彰显个性, 拓宽学生的眼界,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美、发现艺术。让学生带着美得和善良的眼光看待世界, 提高学生的美育道德水平,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 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声乐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的美感中, 感受艺术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欲望。同时也可以改变只教授技巧的枯燥和单调的声乐课程, 以学生的感受为中心, 改变教育的观念。

在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不能缺少审美教育, 尤其是对音乐艺术的教育, 融入审美教育, 不仅可以熏陶学生的对音乐的感知力、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还可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二、如何把审美教育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审美教育有很大的价值, 我们可以把审美教育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 从发音练习、音乐词曲和舞台表演艺术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同时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推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首先, 在发音练习中融入审美教育。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只是介绍简单的发音技巧是不够的, 单单的拥有好的嗓音也是不够的, 在系统科学的发声练习中要教会学生让自己的声音具有艺术魅力。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靠老师的引导和学生自己的体会, 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自己的每一个发音当中都要融入自己的感情, 让美好和善良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想象自己正在呼吸着天地间的精华, 吐气如兰, 发出的声音犹如精灵般在美丽的天空中跳跃。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让自己感到身心愉悦, 同时也能让声音具有艺术魅力, 感染更多的人。这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思维意识, 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其次, 在音乐词曲的欣赏中融入审美教育。在音乐词曲的欣赏中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词汇的运用, 另一个方面是意境的表达。词曲中蕴含了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 要教会学生欣赏词曲的韵律美和音乐美。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举例子, 如周杰伦的《烟花易冷》中的歌词写到:“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在等……”这段音乐曲和词都充满了凄凉的美感, 简单的词汇塑造出来了一个古人痴情等待爱人的凄凉场景, 意境优美, 催人泪下, 给人无限的想象力。在这些例子中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讨论, 了解学生的感受, 引导学生去体会词曲中的优美意境。再次, 在舞台表演技巧中融入审美教育。声乐表演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除了要求声音优美、词曲意境优美、还要要求学生拥有较高的舞台表演技巧。教师应该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给学生进行一些形体的和穿衣打扮的训练, 避免学生在舞台上出现弯腰、皱眉等不美观的现象, 这也是审美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提高艺术的美感。最后、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并且根据学生的个性寻找不同的培养途径。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教师对美的感知程度可以感染到学生, 教师首先得有发现美得眼睛。同时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 对美得感知力不同, 不同的学生能发现不同的艺术之美, 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给与其不同的训练方式, 使艺术和学生的天然特征完美结合。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 可以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 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 人的审美观点也在不断的变化, 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观点, 所以我们应该不断的探索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把审美教育和声乐教学完美的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的艺术兴趣, 不断的在艺术的道路上追求完美。

摘要:审美教育成为了现代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对技能的掌握和培养, 也要重视对声乐教学所具备的艺术性与审美性,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 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我们可以把审美教育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 从发音练习、音乐词曲和舞台表演艺术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本文就将从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和如何把审美教育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这两个方面来对高校声乐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融合进行探究。

关键词:声乐教育,审美教育,高校

参考文献

[1]纪丽民.论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音乐大观, 2012 (11) .

[2]杨天宏.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大舞台, 2012 (5) .

审美教育下声乐教育 第2篇

自从高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实施教学,声乐教学推行审美教育课程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也向前推进了一步,除了注重对高校声乐班的学生进行声乐方面的乐理知识培训,还加强对唱音的节奏,发音的准确,呼吸换气的方法等唱功的训练,教授学生了解几种演唱唱法的特点,识别各种乐器,掌握音乐的旋律以及自我保健知识。同时也不忘对高校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关心班级、关心同学和关爱家人的优良思想品质。大部分教师都能够认真遵循新的课程方案进行课堂教学工作,都能认真领会新的方针政策,对声乐教学改革也有新认识,有正确的教学观念,认为声乐教学课程添加审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样的教学方案不光可教出好的声乐学生,更可培养思想美、行为美和声音美全面发展的优秀音乐人才。

二、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现有问题

(一)教学模式问题

以往的高校声乐教学大多采用一个教师教几个学生,教师配有专门的教室和授课用的钢琴等乐器,一般都是教师教一句发声学生学一句发声,再就是用音响播放民族音乐、通俗歌曲叫学生反复的听,学习别人的唱法,一些教师仍存在老思想还用老经验教学生,觉得还是手把手的、一字一句的教放心,学生只要练习练习再练习就可学好声乐。使得部分学生感觉上声乐课就像机械人一样太无聊了,学习声乐课的乐趣与激情慢慢磨掉了。有的声乐教师没有考虑每个学生的基本条件和音乐素质,没有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教点有难度的唱法学生无法接受,硬着头皮唱,扯着嗓子吼,感觉不到声乐的美,反而觉得学习声乐真的有点累有、有点难。

(二)素质问题

随着教育的大步发展,各地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走进校园学习声乐的人也越来越多,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高中、高中的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也不一样,所以走进高校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和个人思想品德也就参差不齐,高校教师面对这些新生,自己的教学想法也不一样,有的认为只要教出的学生能掌握好唱腔、唱法、音准、换气正确、吐词清晰,学会声乐的各种表演技能,学会唱好歌就可以,其他方面无所谓,可以忽略审美教育,忽略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情操和素质教育,认为声乐就是声乐,艺术就是艺术,特别像民族唱法这样传统的艺术不需要别的东西来衬托[1]。

三、将审美教育渗透进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高校声乐教师要真正了解每一名已进校学生的音乐水平,针对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方案,水平高的就增加学习难度,水平一般的就加强基础技能的练习,再结合实际从浅到深的教;其次,要培养学生从思想意识上去认识声乐、了解声乐,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声乐,怎样才能学好声乐,知道什么是声音,什么是高音,什么是低音,怎样学好高音,怎样学好低音,什么样的声音最美、最动听。而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知道学习声乐的重要性,做到可以主动的去学习、去练习;最后,高校声乐教学方式应结合目前教育改革方案,转变以往进校新生由学校统一安排专业教师的方式,换成学生、专业教师可以互相挑选的模式,这样老师愿意教学生,学生愿意好好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还可经常组织学生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注重综合培养

要将审美教育渗入高校声乐教学中,首先,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提高,自己应该在教授声乐课时不光发声、发音正确标准,而且肢体形象应和谐,使学生在学习声乐课时,从老师的授课中感觉到美,欣赏到美。同时老师在教歌曲时也应讲解每首歌词的含义,作曲者的思想,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理解歌曲作者的情感,认真聆听歌曲优美的旋律,去想象歌词中的意境,品味其中的美,用以调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习声乐的兴致,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其次,学校应该重视审美教育课程,声乐教学中加进审美教育部分,不光要教授学生声乐基础知识和技巧,也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走进大自然,在万花丛中呼吸、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祖国这个大家园的好,从心灵深处去领会审美,改善思维、更新思想,达到综合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最后,教学教材至关重要,不论教什么唱法,都应选择国内外古今优秀的作品来教学,还可配以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感知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声乐水平[2]。

四、总结

审美教育下声乐教育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渗透

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逐渐完善,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各大高校的首要目标,尤其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已经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声乐基本功,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生活品位。所以,在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审美教育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加强在教学活动中对审美教育的渗透,以加强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1 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意义

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全方位、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形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自高校实行新课程教学方案后,高校声乐教学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声乐方面的乐理知识培训,还加强了学生了唱功方面的培训。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培训,以加强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如何欣赏声乐作品的内涵和特色,并通过审美教育发掘出学生对声乐作品艺术美和精神美的理解,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色彩美的感知,让学生意识到声乐作品的魅力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 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2.1 强化对教师专业性的提升

在各大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的渗透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发挥出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巧妙地将审美教育融入声乐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开展审美教育在声乐教育中的渗透。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同时段的审美认知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高校老师要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紧跟时代的发展,提高在声乐教学中对审美教育的推进。例如:某高校安排声乐专业的教师每年寒暑假期进行为期半个月审美教育进修,目的是改变教师传统的思想观念,融入现代教育的审美理念,从而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加强教学课堂中审美观念的灌输。例如某教师在培训完毕后,充分利用我国著名词曲《诗经》,进行了现场唱法教授,通过唱与词的结合,引导学生去理解诗词中的韵律美,从而达到提高在声乐教学中对审美教育的渗透。

2.2 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一味地要求学生在练功房练习,容易忽视学生精神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慢慢对声乐学习产生了抵触感,为了改变这一种状况,尽量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实施方案,如:基本功扎实的学生,应增加其唱功,发音等学习难度,对于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应加强其基础技能的练习;第二,让学生从思想上改变对声乐的认知,知道融入审美理念后的高低音是怎样的原理,并通过练习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去研究审美教育渗透后的声乐知识;第三,高校教育应适应当前的教学模式,不再由学校统一安排教师,而是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相互的挑选,这样学生不仅愿意学习,还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审美教育在声乐教学中的渗透。所以,教学方式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对审美教育的推进有着巨大的作用。

2.3 在声音技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声音技巧教授是声乐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声乐教学阶段,高校专门设立了声音技巧课,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引导学生掌握发音及吐音技巧,并结合新时代市场的要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审美观念,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该如何发音才能体现出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还应运用多种唱法来对比不同声音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区别,并以此总结规律,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在声乐练习中培养出审美意识。例如,在讲解《映山红》这首歌时,教师用美声和民谣的方式分别演唱了一遍,然后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思考两种唱法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为声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4 在认识乐器的过程中加强审美教育

声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音乐理论基础、发声技巧练习及乐器演奏等丰富的教学内容。要想在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观念,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乐器介绍的时候,可将审美教育的内容,通过口授的方式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第二,乐器作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乐器演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各个乐器所发出的音符有什么区别和作用;第三,利用审美教育观察,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哪种乐器能增加演唱的意境,哪种乐器破坏了整个演唱氛围;第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演唱演奏过程中,加入自己本身对审美教育的理解 ,从而创造出具有学生本人意境的歌曲,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积累,提高其独特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演唱周杰伦的《东风破》时,如果采用古筝、笛子等乐器进行伴奏,则会有一种清新伤感的意境,加深了对歌曲感情的阐述。如果采用架子鼓,大号之类的乐器进行伴奏,则会让歌曲失去了原有的情感意境。

2.5 在声乐表演中优化审美教育

首先,在声乐表演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声音技巧的表现形式同乐器演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科学、合理的乐器伴奏不仅能衬托出表演者的声音特色,还能提高整个音乐表演现场的气氛和意境,所以乐器教学老师应当在这方面给予一定的重视,并且还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准确、灵活的指导学生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和表演技巧,使学生明白如何利用乐器伴奏来增强个人音乐作品的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其次,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灌输美的思想,并针对学生的个人艺术修养提出了建议;最后,巧妙的服装搭配也是声乐表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还能给观众美的感受。例如,著名歌剧《图兰花》的表演,表演者将各种艺术效果通过服饰,乐器,舞蹈及歌唱等,融合成一个有机体进行表演,不仅成功地提高了观众的观赏度,还使表演者及观众对音乐作品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当前我国审美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让学生意识到审美教育中的声乐魅力,希望能为我国培养集个人素养、审美观念和声乐知识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借鉴,让美的声音传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吴姿霖.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渗透[J].艺术教育,2014(04):94-95.

[2]赵大海.浅谈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2012(10):243.

[3]黄媛媛.浅谈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渗透[J].音乐大观,2014(10):93.

[4]邓集勋.论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渗透[J].北方音乐,2015(06):184.

[5]董雷.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几点思考[J].大舞台,2015(11):216-217.

[6]岳彩晨.浅析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J].亚太教育,2016(13):116.

试论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第4篇

一、高校声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高校声乐教育本身就是艺术的一种,所以要为人们的带来美的体验。在当前声乐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不仅是声乐教学发展的必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然。在教学中,审美教育不仅需要具体的方式方法,还需要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挖掘声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欣赏剩余作品,观察到其中的美感。

高校声乐教育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相应的在感知能力、想象能力上都有所提高。声乐艺术,就是通过声音传递情感,与欣赏者达成共鸣等。良好的声乐表现力是需要审美作为依托的。

审美教育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明确何为美,以及如何创造美,但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技术层面的整理与教学远较情感方面丰富,这也就导致,学生在日后独自走向社会后,钢琴等乐器的演奏水平较声乐演唱水平高,能够机械的唱出完整的歌,却不能将情感带入其中,以及在作品赏析中存在的误区。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考虑到的。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不仅有必然性,也有必须性。

尽管对于声乐教学中加入审美能力教学已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审美教育的认知度不高,且缺乏审美教学的实践。在教学中,我国声乐教学始终集中于技术层面的教学,停留于“基础能力训练——教师教唱——情感带入”等几个阶段,当情感的带入都可以作为一项教学环节进行讲解时,已经意味着一种教学模式的形成,随着教学模式的僵化,人们反而会忽视了对审美工作的挖掘。除此之外,教师受制于自身的教学能力与素质,对于审美教育的展开缺乏明确的、具体的认知,在实践方面有所欠缺。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审美教育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二、高校声乐教育中如何开展审美教育

1、提高对审美能力的重视程度

在教学中,首先就要提高对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认知,这是展开审美教育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意识上有所关注,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进行方式方法的探索,也才能全面推动审美教育工作的展开。提高审美能力,就要先从源头入手,去探究声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其中所蕴含的美,只有将声乐进行明确的定位,加之深入的挖掘,才能全面提高对审美能力的认知与感悟。

2、挖掘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声乐艺术实际上就是通过声音和乐器——这些音乐语言,为我们传递一种情感、讲述一段故事。正因如此,在声乐教学中展开审美教育,首先就要挖掘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并且不自觉的走进作者所设定的情感中。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语言的描述,带领学生进入到声乐学习中,因此,教师要不断修炼自身的语言素养,在教学中用优美简练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音乐中,才能使其中蕴含的情感被充分表达出来,再给予这些情感与前辈音乐工作者对话,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简单的意境。

3、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发展的缓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组织存在问题。在声乐演唱中推进审美教育,就要求教师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素养的提高,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就是教师根据自身的体味,将“美”的信念传递给学生,带领学生逐渐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教师不仅要告知学生什么是美,并且要告知学生如何去欣赏,如不同的乐器有什么样的特点、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有哪些特点等,这些较为基础的知识都需要教师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呢养成欣赏声乐表演的能力。在另一方面,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很多时候美的感悟不是单凭教师的讲解可以实现的,更多时候是教师在日常表现出来的素质影响到学的审美判断。

4、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声乐教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欣赏声乐的美不仅要对声乐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更要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底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审美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实现审美所具有的综合素质首先包括对乐器的了解、对声乐基本知识的了解;然后是在面对具体作品时,要关注到作品的国家、年代,作品所讲述的故事以及流露出的情感。在学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这些知识的教学,包括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要不断扩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策略性思考,实现教学目标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其具备审美能力的基础,能够全面推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声乐教学中增设专门的欣赏课程或者在教学课堂直接进行引申,加入一些文化知识的传递与讲解,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审美能力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环节。

三、结论

整体而言,在高校声乐教育中加入审美教育是声乐教学发展的必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更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技巧,将美传递给学生。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更多的依赖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声乐教学绝不仅仅是演唱及演唱技巧,而是要对蕴藏其中的情感及创作动机、故事等用音乐表达出来,达成与听众的共鸣,这也是声乐称之为艺术的内涵所在,因此,声乐的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反复的练习中。

摘要: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美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在当前高校声乐教育中,审美教育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已经成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端,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挖掘声乐作品情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育,审美教育,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明明.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J].音乐大观,2014,12(8):52—53.

[2]王雷.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J].音乐创作,2016,19(2):71—72.

审美教育下声乐教育 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产业 高等音乐教育 声乐教学模式

关于教育产业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的理解是:“所谓教育产业化,就是主张要按或者要像兴办工商业一样兴办国民教育,要按或者要像办企业一样办学校,是违背教育本质的”。⑴海南大学王丽娅博士认为:“教育产业化的根本意义在于要将教育视作一个产业,并不改变教育的性质,是针对当前教育现状的一剂良药⑵”。 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解是见仁见智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产业化成为教育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在2000年前后达到极致。高等教育产业是我国第三产业中教育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给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深刻和深远的影响,如今,教育理论界、经济学界等对教育产业、教育产业化相关概念、范畴尚未作出厘定,还有很多存疑。理论的研究和争议仍在进行,而实践的教育产业化却铺展开来,并使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它的存在。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的推广典型也有失败教训的反面案例。不管我们如何理解,怎样争论,也不论高等教育产业化命题的真伪,高等教育产业化(不论以任何相关概念代之)概念下的实践已经影响并将继续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

高等教育产业化所带来影响最大的结果之一,便是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高等音乐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要伴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承担起专业音乐教育的责任。声乐教育是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学模式研究在声乐教育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一名高校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对基于当下高等教育形势下的高等音乐教育主要课程之一—声乐教育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是有意义的,也是义不容辞的专业责任、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

一、高等音乐院校、高等院校音乐专业传统声乐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⑶。对于合适的声乐教学模式的建立,正确的声乐教学思想和声乐教学理论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声乐教学活动的有序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而要保证声乐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甚至高效性),则必须在声乐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声乐教育的特点。天津音乐学院的石惟正教授认为声乐教育的特点有三:“其一,极强的实践性。其二,操作的主观性和非直观性。其三,声乐教学中极强的针对性及合作性⑶。”笔者认为,声乐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该将声乐教学的特点至于首位。另外,声乐教学还有不同于器乐教学的特殊情况,即声乐教学对象的乐器一旦损坏就难以修复,并且不能购买。我国高等音乐院校、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注释①基本上都是“一对一”的授课模式,并且在课程设置上,音乐院校和部分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视专业不同,每周设置一到两节声乐课,每节课是45—60分钟。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下,其一,声乐教育对象的个体声音特性、发声技术训练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歌曲演唱中的技术运用、对声乐作品的艺术理解等,都能在时间充分的基础上得到保证,声乐教学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能得到有效贯彻。其二,由于声乐教学对象乐器使用的特殊性,声乐教师在施教时必须很细心的用听觉判断学生使用乐器的对错,学生也可以使用录音设备保存自己的上课实况,下课反复琢磨和练习,对声乐学习的提高是高效的。其三,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下,学习者身心愉悦的完成了课程任务,并且每节课还有部分时间与老师交流学习心得、演唱体会,声乐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逐步的传授给学生,不单能做到教学相长,还能增强师生友谊。而这一切的活动程序的有序进行,都是建立在有时间保证的基础之上。

二、高校扩招引发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改变

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担负着为基础学校音乐教育、高校普通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我国高等音乐院校还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专门音乐人才的任务。因此,高等音乐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专业性创作表演、学术性理论研究等人才质量的培养质量的高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实施,带来了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而伴随着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高等音乐院校、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紧随其后。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扩招情况,从如下数字可管窥一斑:“1995年,河南省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招生规模总量在 300人左右,十年时间过去,其规模扩大了20多倍,年招生规模高达6000多人,这种发展速度,即使是在西方世界的一些教育发达国家,一般也需要30到5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再以具体的学校为例:1995年,河南大学音乐两个系共有在校生260人左右,至2005年,已增至800人左右,十年间增长了3倍多;周口师院1995年招收专科生50人,至2005年时招收本专科生210人左右,十年间增长了4倍多;如果说河南大学、周口师院的增长速度尚在人们心理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的话,那么有些学校的“扩招”,则真让人吃惊:商丘师院1996年首次招收音乐专科生,招生人数为39人,至2006年,当年招生已达527人,十年间增长了 3.5倍;截至到2007年底,该校音乐专业在校生规模已达1612人⑷”。如此规模的扩招程度,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必将产生不小的影响。而随着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数量的增加,高等音乐院校、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都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其中,音乐技术类课程所受到的影响最大,调整的幅度也比较大,而在音乐技术类课程中,声乐课教学模式受到的影响最大。在大规模扩招前,声乐课教学所实行的基本上是“一对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在高校扩招后,这种模式就逐步的发生了改变,扩招后声乐教学模式最初是“一对二、一对三”,随着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高校也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通过增聘声乐教师来缓解现状。由于受编制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极有限增聘的声乐教师根本无法应对猛增的学生数量,于是,“一对二、一对三”的教学模式就逐渐变成“一对四、一对五、一对——”。这种声乐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了高等音乐教育声乐课程的教学定式。

由于扩招,迫使高校不得不借教学课程改革的名义合并课程,压缩上课时间,此种声乐教学模式在高等音乐院校、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相对普遍。现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韩新莉老师在2007年对河南高师院校音教专业培养模式调查研究时有这样一组计算和描述:“目前安阳师院音乐学专业学生声乐课采取的是20人的小组课,一周一次,一次两小时。我们可以计算一下:20人上120分钟,一位学生周平均上声乐课时间为 6分钟,以一学期18周计,为96分钟,一年两学期为216分钟,四年总共864分钟,合计14.4小时。四年上不到15小时的声乐课,学生的声乐水平能好到什么样?象这种授课方式,在河南省高师音乐教育系统中已经十分普遍⑸”。 笔者作为高校的一名声乐教师,对此不但感同身受,而且还了解到全国高校音乐专业基本上都是声乐小组课,只是小组人数的多少而已。其实,学习音乐的基本都知道声乐是怎么一回事,如果让经历过两种声乐教学模式的声乐教师来评介不同声乐教学模式的学生演唱水平,其结果是不难推测的。

三、声乐小组课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弊端

由于学生数量大幅度的增长,致使声乐教师师资的相对减少,引发了传统的“一对一”声乐教学模式向“一对多”声乐教学模式的变化。声乐小组课教学模式的授课过程,高校声乐教师普遍采用的是学生一起练习几条发声练习,而后每个同学将各自的歌曲演唱一遍,老师加以指导。如此的声乐教学模式是存在极大弊端的,笔者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声乐教师,对此有切身体会。

第一,从理论层面讲,现行的声乐教学模式的形成,直接原因是高校扩招,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没有一定声乐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国外教学经验的借鉴,也没有对此种教学模式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和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更没有考虑到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可以实事求是的说,这种声乐教学模式是特殊时势条件下应急的产物,并无教学的结果预期。

第二,从实践层面讲,声乐发声技术的训练是极为精细和精准的活动,即使声乐教师全神贯注于一个学生的声音训练,有时还难免出错,况且是几个、十几个学生同时发声。即使是老师发现了某个学生较为明显的发声错误,也没有时间单独在课堂上对其详细指导。小组课的发声教学形式,很难做到改进和提高发声技术,甚至还会使学生养成错误的发声习惯、麻木的听觉,混乱的思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学生的发声技术得不到有效改进和提高,那么学生在演唱不同层次的作品时就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歌曲中旋律的高音部分,歌曲情感要求的声音渐强、渐弱处理,不同风格作品对音色明暗的要求等,所有这些都对声音技术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没有相当程度的声音技术,演唱歌曲就不可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学生声乐水平的有序发展也难以实现。

第三,小组课的声乐教学模式违背了声乐艺术的本质。人们都知道,不同个体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正是因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音色,人们才能辨别出不同的人声,也正因为如此,声乐演唱也才有不同的特色,哪个是阎维文的声音、哪个是刘斌的声音,一听便知。而在小组课声乐教学模式的形式下进行声音技术的训练,声乐教师只能更多的强调学生发声的科学性,而基本忽视了学生的声音种类(如:戏剧性男高音、抒情性男高音、男中音等)——声音特性。如此一来,有特色的声音技术训练就成了合唱技术训练,其结果导致了“罐装型”声音,同时也违背了声乐艺术的本质。

四、在实践中求索

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也是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因此,对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也是一个无止境的变化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违反音乐学科本质规律的教学模式最终将被修正或淘汰。

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既有普通学科的性质,又有音乐学科的特殊性,而每门学科的授课在模式选择上都应以该学科的基本属性为前提。声乐课作为音乐学门类一门课程,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理所当然应该以声音的特性、艺术的本质为前提。我国高校的扩招使高校的教学任务、教学责任加重,部分学科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在音乐专业这样一个特殊的艺术领域更是如此。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领域的重镇,特别是在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声乐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高等音乐教育,理应把声乐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音乐院校的演唱专业更是如此。那么,为了更有效的提高声乐教学效率,对声乐教学模式的探索必须从根本上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愿与同行一起,肩负学术责任,不停求索。

注释①: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本文意指大规模扩招前的声乐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为公之学”是我们的旗帜——评“教育产业化”》,《人民日报》2006 年 3 月 23 日。

[2]王丽娅 《教育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65—67页

[3]Bruce Joyce,Marsha Well,Emily Calhoun著 荆建华 宋富刚 化清亮译 《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年

[4]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295-297页

[6]韩新莉 河南省高师音教专业现行培养模式的思考 河南大学音乐学硕士论文 2008年

[7]同5

幼师声乐教学如何体现审美教育 第6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材的内容提供, 要善于创造和安排给学生“引人入胜”的“任务”, 挖掘和发现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形象的切入点和教学包装载体, 唤起学生歌唱审美注意, 这样才能从心灵深处激起学生无意识的创作情感和学习渴望。这是一个好的声乐教师的一堂有趣、生动、富于个性创造的唱歌课所必经遵循的一个原则。只有让学生产生了思想情感、情绪之后, 才是真正进入了体验的准备阶段。

2. 作品欣赏——激活师生审美感知状态的方式

把握和注重作品的欣赏价值是又一原则所在。所有声乐教学任务都应自始至终处于“欣赏的体现意义”之中, 师生共同带着审美的态度共处审美感知状态, 共享唱歌的美好情趣, 绝不是“学会、唱会”而是“学得好”“唱得美”

3. 愉悦性——产生声乐学习动力的源泉

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所遵循的愉悦性原则, 则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主要手段, 教师的最大功力, 应是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愉悦状态, 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氛围之中。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产生强烈的个人学习、表现欲望, 进而产生持久的声乐学习动力。

4. 对话式歌唱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交流情绪

艺术不能容忍说教, 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者应形成相互提高、相互激发、互生和互补的关系。在想象、感知、创造、情感诸种音乐审美要素之间不断的交流、互动、对话。只有这样, 学生在教师位之提供的平等、自由的艺术殿堂中, 学生充分体验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与教师共同欣赏、共同创造。

5. 歌唱游戏——生动的艺术重复与再现

在教学过程中, 将技能知识的传播, 以游戏的方式去实现, 是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学习品位的实用手段, 是学生较为欢迎的教学方法, 在对学生大量调查后的一个反馈说明, 学生对枯燥、机械、重复的技巧灌输, 索然无味, 提出了许多意见。教学方法的单调, 无法启动和激活学生们内心听觉与视觉, 审美素质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歌唱游戏能在师生之间产生艺术的碰撞和融合, 产生新的生成与体验。老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 根据教材的需要, 应多创造和安排一些歌唱的游戏, 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师生共同去发现和探索音乐美的各种要素, 去进行审美创造, 进而产生审美教育效应。

6. 即兴——丰富审美创造的有效手段

当学生真正进入审美体验的阶段后, 教师应随时利用“即兴”的手法创造各种音乐情境, 唤醒学生的激情记忆, 产生下意识的创作幻想和想象, 去生成每一节课的最高任务和目标。

教师要善于创造和导演出一个个即兴的元素, 指导和带领学生完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审美体验, 充分调动不同学科的有利因素。如:表演、朗诵、美术、舞蹈等。让学生在“学声乐”的愉悦中, 尝试和体验“声乐教学”的生成实验。

7. 各种资源环境的创设

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艺术氛围的提供, 环境的创设是审美教育的关键一环。一个富有特色的、新奇的环境, 加之多媒体材料的运用、烘托。学生们在接受新的艺术、技能信息之前, 充分感受和进入教师为之提供的感受想象空间。无疑是成功的方式。如果是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创设的环境, 就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会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体会多角色的活动意义, 是构建审美结构的良好手段之一。

(1) 声乐教材的选择——审美因素的把握

教材是声乐教学的依据, 是学生获得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 所以, 选择和编写具有欣赏价值, 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作为教材, 是声乐教学审美化的基础与前提。在教材的选择过程中, 要注意把握作品的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和风格美。

①作品的形态美——按照美的规律构建的各种音乐表现因素构成的音响动态结构, 就其呈现的形态美来看, 就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不仅给人以听觉审美的愉快, 还能使人在幻想力、逻辑力的发挥上得到满足, 在情感的张弛、焦虑与解脱上得以激活并在把握结构的生命形态上得到充分的审美体验。

②作品的情态美——使作品的创作者寄托于形态美中的各种情思、这些情态能真实反映人类丰富的感情世界, 细腻、微妙的感情变化, 美好的情绪, 积极的情调。

③作品的意态美——音乐的意态指内蕴于深层的意境、意韵与意味。它可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超越。获得想象力的自由, 净化人的灵魂, 使人的心境在最美好的“高峰体验”中不断升华到完美境界。

④作品的风格美——音乐风格美使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与文化的群体或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典型特征在一定行为方式中的音响化, 它的丰富性、独到性, 可以满足人类各种审美需求。

(2) 多维的教学模式——声乐综合素质的探索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歌唱, 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 要更好的把声乐作为音乐入门手段的效能释放出来。采取大中小课同步、多维的教学模式, 对理顺和完善声乐教育学科的系统知识结构十分必要。大量声乐作品的赏听, 不断扩大学生曲目品种的数量, 注重师范声乐教学的实用性, 采用理论学习, 作品分析, 范唱、文献音像欣赏等相结合的方法, 以艺术性、科学性、广博性、实用性系统性为宗旨, 提升学生对声乐的感知, 提高学生的悟性, 欣赏能力, 自学能力, 向音乐相关领域扩展, 逐步使学生成为具备技艺、修养、文化、教学等综合素质的音乐师资。

参考文献

[1]曹文文, 朱先华.论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01.

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渗透

声乐是一种特有的演唱模式, 这种模式直接影响着演唱的外在表现风格。声乐演唱是歌唱者在舞台上的表演以及心理素质和声乐技巧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艺术形式, 歌唱者在舞台上的衣着和动作都得符合大众的审美观, 才在演唱的时候吸引大家的眼球。声乐教学当中审美教育对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高校当中老师应该提高审美教育的重视, 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传播美等方面的审美能力, 让审美教育渗透到声乐的各个教学当中,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审美教育的意义

1.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在生活当中人们通过美的内在规律改造自我以及改造世界, 在改造的同时人们也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用美的规律来完善自身。高校的审美教育在现代社会当中即为重要, 它让人类和社会更加完善。审美教育总体可分为美感教育和审美形式教育这两个方面, 在现代的高校当中都忽略了这两方面的教育, 没有提高我国的声乐的总体的美感。随着我国素质的提倡和教学制度的改革和现代科技的发展, 使我国高校当中的声乐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同时也存在了很多问题, 高校声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都比较传统化。在声乐教学中主要以口传心教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曲目的教学过程当中主要还是以通俗歌曲、民族歌曲和美声歌曲来划分声乐的, 没有形成针对声乐教育较强的教材, 在现代信息化比较先进科技比较发达的社会当中对高校的学生的全体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在高校声乐教学当中不能只重视声乐的教学, 而要适当的渗透审美教育, 提高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的综合竞争力。

2. 声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艺术长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艺术给我们的是一种独特感和新鲜感。艺术这一重要的特性是离不开审美观念的, 审美是艺术的一个重要基础, 审美在艺术当中充分的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声乐在人生演唱当中体现出了其重要性, 声乐从古至今都是一种重要的礼仪, 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占据着很重的地位。审美价值是声乐艺术的一项根本价值, 审美在声乐艺术当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声乐创造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注重审美的观念, 声乐创作主要包括音乐创作和歌词创作。音乐是声乐的基础, 歌词是声乐的精华, 我们只有将两个有机的集合起来, 才能将创作出来的声乐发挥出其真正的魅力和作用来。我们要借助歌词的内容和音乐的美妙来描绘出真实的意境和景物, 更得让人们体会到音乐当中的内涵和声乐当中的情感, 使人们与声乐产生共勉。在欣赏音乐的所描绘的场景的时候是需要我们自己亲身的阅历和丰富的知识积累的, 人们大脑当中没有这些画面作为基础是无法体验出歌曲当中所描绘的真实情形的。在现代高校声乐教学当中都是没有涉及社会的年轻人, 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都比较少, 无法创作出歌曲的灵魂和内涵。在声乐教学当中我们必须得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提高声乐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1. 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在声乐的教学当中老师要以情感为桥梁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声乐教学是一课情感性质的学科, 带有非常浓厚的情感色彩的教学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把音乐当中所独有的情感和情景演奏出来, 让学生在声乐当中放松自己, 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当中去学习。

2. 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时代不同审美的标准和观念也不同。例如, 唐朝以胖为美;清朝以脚小为美。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来改革审美教学, 改变教学方法, 使我们的教育方法要跟进时代的脚步。高校声乐老师要在时代发展中不断的去学习声乐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让自己掌握更全面的声乐知识和技能。教师利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要不断的创新, 不断地将音乐完善, 让审美渗透到声乐当中, 使音乐在不断的进步的社会当中总是处在整个社会的最前端, 成为人们的精神的支柱。

3. 注重声乐的性质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 其本质就是要通过表演来将声音和内涵传播给大家, 也就是要通过音乐的表演来得到大家的好评。艺术是要以教学技术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展现给人们, 技巧的掌握个实践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了审美教育的渗透, 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把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 向更好的方向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要强化学生音乐表演的完美性, 让审美教育得到升华和完善。利用审美教育让声乐以更美好的画面出现在人们的眼睛当中, 体现出音乐的表演的性质。

4. 声乐教育的声音技巧

高校的声乐教学都和声音技巧有很大的关系。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气息运用、秃子技巧和声音技巧等音乐的基础性技能进行培训和了解,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当中都会开展声乐集体课程这一基础性课程。音乐的主要魅力是通过声音进行表达的, 所以声乐教学当中的核心就是声音。在高校声乐教育当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声音的鉴别, 让他们认识到发音的真正的方法, 使他们知道如何发音才能够将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和情感体现出来, 诱发声音审美意识, 把审美教育渗透到声乐当中。教师应当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将声音规律和声音表现有机的结合起来, 对学生的感受进行引导和讲解, 加强学生对审美的意识。

三、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丰富学生知识内容, 开阔学生的视野。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引导, 让学生不局限与单个乐器和表面知识的了解, 在这个了解过程就是欣赏美得过程, 为审美教育的渗透打下了基础。审美教育是声乐教学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认识到声乐教学当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意义。我们要将声乐的教学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 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 让学生更好的创造美和传播美。

参考文献

[1]纪丽民.论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音乐大观, 2012, 17 (14) :29-31.

在声乐教育中审美元素的重要意义 第8篇

一、声乐教育是进行全面素质训练与培养的教育

声乐教育包括了美育教育, 而美育教育中, 蕴含了诸多的审美元素, 包括理解、想象、情感、知觉、感觉等诸多元素。在声乐教学中, 这些审美元素协调运作、互相配合, 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美的创造能力、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美育是用情架起一座桥梁, 以情育人、用情感人。所以声乐教育并非是简单的技术训练, 更主要的是全面的素质训练和培养。

声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需对声乐教学的基本规律予以遵循, 既要重视培养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声乐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帮助初学者在短时间内形成和建立关于声音的审美体验。在声乐教学中重视审美元素的培养, 不仅要教会学生具有准确的音准结构,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歌曲中往往蕴含着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 要想精准的表达和体验, 就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文学艺术修养、观察理解能力和生活实践基础, 包含了太多的审美元素, 声乐演唱中只有将演唱者的审美感完全渗透, 才能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 更好的享受美和感受美。完美契合、心声相应。所以在声乐教育和教学活动中, 既要对演唱的技巧和技能进行传授, 同时还要培养审美元素,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审美教育, 走出轻艺术、重技术的教学误区, 将声乐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范畴, 并将审美元素的培养作为核心内容。在具体的声乐教学中, 积极构建教学机制, 与审美教育规律相适应。

二、声乐教育蕴含了丰富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功能

声乐是一门歌唱艺术, 在音乐艺术中, 有着成百上千的乐器种类。而人声的歌唱, 是一种最优美的、最自然的乐器。作为一门表演艺术, 声乐将情感、语言、节拍、节奏、音准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 对音乐作品通过人声的手段予以表现。既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予以表现, 同时又能更好的诠释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给人们带来无与伦比的精神上的享受。作为音乐艺术, 声乐不仅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同时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和融合。古人云“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 说明音乐具有极强的审美特征, 能够很好的进行传情达意。而我国的声乐教育, 无论是专业艺术院校还是普通高校, 都安排声乐课作为必修课, 主要是由于声乐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独特功能。

声乐包含了轮唱、合唱、对唱、重唱、和独唱等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而从表演意义上进行分析, 声乐中还包含了民歌中与特定规范相符的欧唱、歌剧和中外艺术歌曲。由于声音中蕴含了艺术审美元素, 所以在人们传递情感和交流感情的过程中, 借助于各种技巧和歌唱技术, 用声音来表达内容, 将声音的变化作为手段和媒介, 对美和情感进行传递。

三、在声乐教育中重视培养审美元素和情感体验

在声乐教育中, 应将艺术实践和基础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作为先导主体, 声乐教师应对受教育者的审美体验进行有效引导。明确声乐审美教育的基础, 是学习发声的基本原理和掌握声乐的基本理论。同时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作品的演唱实践中, 对每一个学生的唱法、音域和音色进行理性分析, 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而不是墨守陈规。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 既要对本专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熟练掌握, 同时还要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由于声乐课属于美学范畴, 所以教师应具有崇高的审美情趣、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具有一定的评价力和理解力, 有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通过健全的音乐, 引导学生对声乐所蕴含的内在和外在的艺术规律更好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在声乐教育中, 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元素和情感体验。声乐教育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过程, 它以声音作为中介, 借助于对声乐作品的演唱, 运用已经学会的发音技巧, 对作品的情感和内容更好的诠释和表现。通过声音, 既对自身进行陶冶, 同时也用声音感染和打动别人。教师在歌曲演唱教学实践中, 应充分分析每首作品的曲式结构、音乐风格、作曲家流派和时代背景, 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审美体验。由于艺术情感是真实的情感, 是发自内心的, 所以声乐在演唱过程中, 能够将听众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有效激发出来, 通过声音的演唱形式, 来创造美、歌唱美。情是声乐艺术的核心, 声乐的情感表现决定了声乐艺术的魅力。而这种情感建立在对作品内涵的体现上。所以演唱者应对作品的情感基调和内涵准确把握, 发挥丰富的想象, 充分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 实现歌曲作品内容和情感表达的完美统一。

声乐教育是一门情感艺术, 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元素。所以在声乐课教学中, 应始终坚持情感教育的准则和标准。在声乐课教学初期, 重视培养学生的演唱审美意识。在学习声乐技术的同时, 提高综合的审美水平, 摒弃声乐教学中“重技术轻艺术”的思想。在演唱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情中有声、声中有情、用情歌唱。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元素, 播撒美育的种子, 使学生成为爱的使者, 能够充满情感的演唱。

摘要:在声乐教育中, 蕴含了审美教育, 而审美教育也被称为美育教育。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美感教育和审美形态教育。这些审美元素, 对声乐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审美意识的培养, 将教育心理和审美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全面提升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审美元素,声乐教育,结合,意义

参考文献

[1]荣蓉.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06)

[2]赵粤霞.中小学声乐教育特点研究[J].黄河之声.2009 (06)

[3]肖宏.示范教学在高等师范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 (学科教育研究) .2008 (12)

[4]陈明.声乐教学中“歌唱情感”的培养[J].剧影月报.2010 (04)

审美教育下声乐教育 第9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审美教育,音乐表演

一、强化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 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提高审美能力

声乐是声音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一首音乐作品, 情感就是它的灵魂与思想, 而有的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全部忽略了。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审美意识, 没有体会到音乐之美, 而一味追求演唱技术的结果。所以,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应把审美教育贯穿其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感表现是影响学生的最直接的因素,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通过独特的音乐艺术手段表现出来, 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个过程, 既是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过程, 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创造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发声技巧的能力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 技术部分的学习是非常难的。目前最主要的传授方式就是教师示范、讲解, 学生模仿、领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占主导作用, 学生只是机械模仿, 没有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而将审美教育渗入声乐教学中, 教师把发声技巧用具体的语言形象化, 变成学生可以感知的东西, 学生就会在审美的作用下, 注意力自然而然高度集中起来, 观察教师的示范过程也变成了一种审美过程,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对于发声技巧的掌握较快, 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发声技巧的能力。

(三) 审美教育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与其他学科不同, 声乐教学是一门创造思维的课程, 不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活跃思维, 而且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审美教育的渗入对于教师的发声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音乐修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 发声方法的科学化。教师自身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 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传授, 才能使学生领会并掌握。第二, 音乐修养的提高。由于音乐作品的形成都有它独特的环境, 教师不再一味地讲解音乐作品本身, 而是把它放入特定的环境之中, 从它的国家、语言、音乐角色、作品的理解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等进行全方位的讲解, 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创造, 用自己认为的最准确、最优美、最富感染力的方式把作品诠释出来。由此可见, 审美教育有助于教师深刻研究声乐教学方法, 在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同时,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二、声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 在声音技巧教学中强化审美意识

再美的音乐只有通过声音表达出来才会让人感受到, 所以发声技巧是声乐教学的核心。在声乐教学中渗入审美教育, 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会正确鉴别声音, 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发音的方法, 这样他们才会懂得怎样发声才会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出来, 从而强化声音的审美意识。由于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 教师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不同音乐的美以及实现的方法, 进行归纳和总结,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引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为审美教育奠定基础。

(二) 加强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

声乐教学既是技术的传授, 也是情感的共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互动。审美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声乐教学渗入审美教育,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架起情感的桥梁, 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不是死的理论, 而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表达, 这就是它的特殊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重视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营造出自然轻松、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出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除了课堂讲解之外, 教师还可以用乐器演奏或者示范演唱的形式,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 教师还可以把、自身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和学生一起讨论, 以引发师生心灵与情感的共鸣, 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融洽了师生关系, 更有助于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 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升华审美教育

与其他学科不同, 表演是音乐存在和应用的唯一形式。声乐教学中的技巧必须在表演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 所以, 声乐教学中, 音乐实践必不可少。同样, 审美教育的渗入程度除了与发声技巧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外, 实践能力也直接影响着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因此, 教师应当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并且从中发现一些实际问题, 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让学生的表演更加完美, 同时也使审美教育得到升华。

在音乐表演活动开展之前, 教师应让学生对作品有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 实现对声乐的表现内容、手法特征以及创作目标的熟练掌握, 在实践中把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涵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达到完整而全面的表演。如此一来, 不仅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大大提升, 还一定程度增强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天宏.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大舞台, 2012, 5.

[2]纪丽民.论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音乐大观, 2012, 11.

[3]赵大海.浅谈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 2012, 5.

[4]郑洋.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9.

审美教育下声乐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音乐审美,综合型大学,声乐教育

在大学校园里,随处都可以听见各种各样的歌声,好听的或者不好听的,有的学生因为自己天生的嗓音和对音乐的感悟表达能力,唱歌总是跑调,便不好意思唱歌,失去自己对于音乐审美的渴望,所以在学生努力培养自己的声乐审美的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对于学生的声乐教育。

一、歌唱审美艺术的体现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从小就接受音乐对自身的感染,其歌唱审美能力就会明显得到提高。尤其是在小的时候,家长如果喜欢时常播放一些音乐或者喜欢唱歌,就会刺激孩子的声乐天赋,在这种条件下,正确的音乐信息很容易提高孩子未来的声乐能力,培养孩子的歌唱审美。现在很多人在唱歌时,都会有跑调的现象出现, 这是因为人们在平常对声乐知识的积累中,音准和音高的概念上存在错误思维的问题造成的。由于人们对音乐没有形成良好的感知能力,使之对后期的音乐审美艺术的实践能力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声乐教育最主要的是对于音乐的认知和感悟。而且,大部分歌曲的歌词都赋有一定的韵律,其中含括了呼应和隐喻的手法,能够让人轻易的产生不同的想象。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能够通过歌曲中的歌词将情感轻易的表达出来,并且能够逐渐培养自己的联想能力和感悟能力。另外,一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与心境,也会创造出不用的歌曲内容,而歌曲的表现形式会随着人的情绪变化。比方说在表演大合唱的表演,可以使人们一起感受到音乐的艺术美。

二、声乐教育的作用

声乐教育中存在一定的美育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在人们追求美的时候,人们才能够体验出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尤其是身为大学生,展现自己美好的生命意义,建立属于自己的良好的情感意识,不仅有利于自己在道德方面和理智方面的良好发展,还有利于自己以后的声乐实践生涯与歌唱审美的实施。声乐教育的活动,应该以加强学生在思想方面和知识方面的教育为目标, 让学生能够用审美的眼光认识这个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最后培养出完美的人格。在关于声乐的教学活动中,音乐作品与歌声差距比较大,如果没有特定的审美背景,就需要用审美教育为学生创造出声乐背景。比如:《黄土高坡》这首歌,不一定每个学生对于黄土高原都有了解,在对歌声的表达上就不是很一致。但是通过审美教育的教学,让学生对相关的音像制品等进行欣赏,掌握歌词表达的意思,感受歌词中的意境,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黄土高原的基本景象,唤起学生对审美艺术的表达。

三、学生对歌唱审美艺术的需求

在中学时,学校对于音乐的教学只是一些基础上的教学。但是大学的音乐教学就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教学计划,使之成为一门丰富的艺术学科。在对于声乐的学习上,学生的需求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点:首先,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将音乐欣赏作为自己的一个爱好,并没有想着去加深对于声乐知识的理解,只满足自己对于一般通俗歌曲的掌握程度,在对声乐教育的参与上和实践上还不够积极。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积极参与声乐教育活动的学生的培养,加强这些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其次,有一部分的学生天生具备较好的嗓音,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是因为缺少在这方面的培养,他们的音乐素质并不高,这类学生在校园中都是以组合的形式参加学生会组织的一些合唱活动,所以学校可以对他们进行正规的声乐方面的教学,提高他们的歌唱审美能力。最后,这些对于歌唱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声乐教育的学生,在学校对他们进行声乐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歌唱能力。

四、高校教学中的声乐教育

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大学生音乐爱好者在声乐学习方面的继续教育,使这些爱好者具备更高的声乐审美能力,所以高校的声乐教学应该运用科学的歌唱手段和审美观念对于这些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主要办法有:首先,高校可以采取开设音乐歌剧欣赏课程。歌剧是集声乐、管弦乐、舞蹈、舞蹈美术和舞台服装等各种艺术为一体的音乐形式,在教学中利用这种综合艺术的表现,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声乐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对歌唱审美艺术形成初步的感悟能力。其次,开办合唱团。学校可以通过频繁的举办一些大合唱活动,是这些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最后,对于具有声乐审美能力的学生,开设声乐课。为这些学生专门设立一些声乐课,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发声方式和声乐学理论知识,并学习各类歌曲的表达形式和表演技能,可以使学生具备更高的演唱和表演能力。

五、结语

上一篇:公正市场下一篇:精细磷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