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中学生范文

2024-08-19

在校中学生范文(精选11篇)

在校中学生 第1篇

一案例解析

日前, 深圳某实验学校3名在校生涉嫌贩毒, 被龙岗区法院一审判决陈某等3名被告人管制一年零六个月, 这三名学生均为“以贩养吸”, 被捕前已贩毒10余次。该案宣判后, 引发社会关注。据深圳市检察院统计数据显示, 近三年来, 在校学生涉毒案件明显增长, 累计已有22名在校生因涉毒而被检方侦办, 这意味着毒品问题已悄悄成为威胁校园安全的又一隐患。

二在校学生涉毒特点

1. 在校学生涉毒种类

在校学生涉毒涉及的毒品种类主要是以合成毒品冰毒、K粉、摇头丸为主, 涉及传统毒品海洛因等的几乎没有。

2. 在校生涉毒案件明显增长

根据深圳市检察院28日提供的统计数据, 深圳在校学生涉及毒品犯罪案件的数量在过去三年中明显增加。2009年, 深圳检察机关办理的毒品案件, 犯罪嫌疑人中有4名在校学生, 2010年则上升为10名在校学生, 2011年也有8名在校学生。

3. 涉毒学生年龄结构

涉毒学生的年龄结构主要在15~20岁之间, 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

4. 涉毒学生所在的学校

涉毒学生多半为各类中职院校、中专、技校、职高或民办高中的寄宿学生。

5.“以贩养吸”特点显著

有涉毒违法犯罪行为的学生多为“以贩养吸”, 贩毒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购买毒品供自己吸食。

6. 毒品数量少, 贩毒次数多

目前, 在校学生贩毒以少量多次为主。主要是以零包的形式, 数量较少, 大多数都不到一克, 但是贩毒次数较多, 有些学生在被捕前, 贩毒次数已达十余次。

7. 多为团伙犯罪

目前, 在校学生贩毒主要属于团伙共同犯罪, 团伙成员有在校学生、社会闲散人员。一般以社会闲散人员为主, 学生主要负责信息联络、毒品传递。

三在校学生涉毒原因分析

1. 在校学生涉及毒品种类分析

合成毒品冰毒、摇头丸、K粉又叫俱乐部毒品, 多出现在一些娱乐场所, 许多学生由于好奇, 到娱乐场所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 误以为吸毒是很酷的行为, 是时髦、有钱、有魅力的表现。合成毒品冰毒、K粉、摇头丸等与传统毒品海洛因最大的不同是, 其生理依赖性没有海洛因强, 不像海洛因那样吸食几次就会上瘾, 不接着吸食就会导致严重的毒瘾发作。冰毒、K粉、摇头丸吸食后无明显身体依赖性, 除非长期大剂量吸食才会感觉到明显的戒断症状。涉毒青少年由于不知道这些合成毒品的毒理作用及对身体的危害, 觉得这些合成毒品没有海洛因毒性作用大, 偶尔吸食没事。殊不知这些合成毒品对身体造成的损害是永久性的、是不可逆转的, 其危害远远大于传统毒品海洛因。

2. 在校生涉毒案件增长原因分析

近年来, 随着国际毒情的改变, 毒品供求关系已发生了明显变化, 以鸦片、海洛因为主的传统毒品正逐年递减和萎缩;但与此同时, 以人工化学合成的兴奋剂、致幻剂类为代表的合成毒品迅猛增长。根据公安部的通报, 国内合成毒品问题日益突出, 滥用合成毒品人数快速增多, 滥用群体主要是青年及青少年。我国吸毒人员非法滥用的合成毒品中冰毒的量占到50%以上。而这些毒品多出现在一些青少年向往的代表时尚和潮流的娱乐场所, 所以在校生深受其影响, 涉毒案件也有所增加。

3. 涉毒学生年龄结构分析

涉毒学生多是15~20岁的学生。15~20岁的学生, 正处于青春叛逆期, 处在青少年向青年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逆反心理较重, 以为自己可以主宰一切, 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有些学生甚至有些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而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相对比较脆弱,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稍遇挫折就会走极端。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也最易涉及毒品违法犯罪行为。

4. 涉毒学生所在的学校分析

涉及的学校主要是一些中专、专科、职业技术学院及民办学校, 这些学校学习压力相对较小, 没有升学的压力, 学校管理相对松懈, 致使不少涉案学生长期无故缺课、旷课, 与校外闲散人员结交, 也没有被学校及时发现。且涉案的学生大多在校寄宿, 和家庭接触时间有限, 脱离了家庭的监管, 导致学生涉毒后家里也没有发现。

5. 涉毒学生“以贩养吸”原因分析

涉毒学生多为“以贩养吸”。涉毒学生第一次吸毒多为到娱乐场所由社会上的一些闲杂人或娱乐场所服务员提供毒品让其免费尝试。这些合成毒品的特点是, 吸食初期生理依赖性不明显, 但是心理依赖性非常强, 初次尝试过后, 在大脑特定区域留下深刻记忆, 迫使吸食者产生强烈的再次吸食该毒品的欲望。学生没有太多零花钱, 尝试这些合成毒品后, 没有钱承担高额的吸毒费用, 所以开始“以贩养吸”, 赚取毒资。

6. 多为团伙犯罪的原因分析

在校学生生活圈子相对单纯, 自己单独进行毒品贩卖的极少。主要是被一些社会闲杂人员所影响, 被社会闲杂人员吸纳入某些涉毒团伙, 帮团伙的人进行信息联络、毒品传递活动。

四对策

1. 对在校学生涉毒违法犯罪行为实行“零容忍”

在校学生涉毒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安全, 影响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全社会对在校学生涉毒违法犯罪行为实行“零容忍”, 坚决杜绝在校学生有涉毒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2. 相关学校加强学生管理力度

目前报道的涉毒学校虽然主要是一些中职院校、中专、技校、民办高中, 但是所有学校都应加强学生管理力度, 强化校纪校风, 对有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加强处理, 密切关注学生的交友情况。对行为反常的学生要及时预警, 及早帮教。

3. 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学校的监管

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校的监管和检查。特别是对中职院校、中专、技校、民办高中等, 应加强管理。对一些管理不规范、不达标的学校, 应督促其整改。

4. 对在校学生加强毒品预防教育

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 提高毒品预防教育的成效。帮助青少年掌握识别毒品的方法、提高抵制毒品的技能, 重点强调冰毒、K粉、摇头丸等合成毒品对身体的危害, 防止青少年由于好奇无知而受到毒品的侵害, 强调涉毒违法犯罪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让远离毒品, 创建平安校园的观点深入人心。

5. 对在校学生实行“校园验毒计划”

除了对学生进行毒品预防教育外, 还应对某些有涉毒嫌疑的学生实行“校园验毒计划”。“校园验毒计划”是一种强有力的毒品预防手段, 让青少年知道, 吸毒有可能被发现, 产生严重的后果, 绝对不能尝试;另一方面, 也可以帮助他们以测试为理由, 拒绝朋友的诱惑。巩固没有吸食毒品的同学继续远离毒品的决心, 即使有朋友引诱去尝试毒品, 他们也会坚决拒绝。“校园验毒计划”是一种预防毒品在校园蔓延的有效措施。

6. 公安机关加强校园周边环境及娱乐场所整治

公安机关加强对校园周边的治安整治, 对校园周边娱乐场所加强管理。重点关注经常出没于校园周边的社会闲散人员, 尤其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社会闲散人员和有吸毒、毒品犯罪前科人员的防控。

摘要:近期, 我国部分地区报道有在校学生涉及吸毒、贩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在校学生参与涉毒违法犯罪活动, 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稳定和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在校学生涉毒的特点, 分析在校学生涉毒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在校学生,涉毒违法犯罪行为,对策

参考文献

[1]环球网.1/7剑桥学生靠贩毒赚取学费[EB/OL].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2_02/26/12790163_0.shtml

[2]张玲、孟广军.深圳在校生涉毒, 高三生被捕前已贩毒10余次[EB/OL].http://news.gd.sina.com.cn/news/20120229/1249085.html

[3]郑小红、孟广军.深圳在校生涉毒案件增加学生多次贩毒以贩养吸[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20229/n336234888.shtml

[4]苏县辉、郑连红、康艳辉、刘岩、祝国强.当前青少年吸食毒品的原因、危害及对策[J].健康必读 (下半月) , 2011 (7) :445~446

[5]李善共.浅谈青少年吸毒原因及学校预防毒品措施[J].新课程 (教研版) , 2010 (5) :173~174

中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细则 第2篇

一、进校制度

1、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准时到校。

2、共青团员应佩带团徽,少先队员应佩带红领巾。

3、骑自行车的同学一律在校门外上下车,进出校门及在校内必须推行,应自觉将自行车摆放到指定地点,主动摆放整齐。

4、进校时,应主动向值勤老师问早、问好。

5、严禁将校外人员带人学校,不得在校内和校门前会客或等候他人。

·

6、严禁将手机、随身听、MP3、游戏玩具及与学习无关的书、报、卡通画等带进学校。

二、升旗制度

1、积极参加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集合、站队做到快、静、齐,不得无故缺席。

2、按学校统一规定着装,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佩带红领巾行队礼,唱好国歌,认真聆听教育讲话内容。

3、平时遇升降旗,应自觉面向国旗肃立,不得随便走动。

三、课堂制度

1、预备铃响后,应迅速进入教室(体育课应站好队伍)准备好上课用品(书本均放课桌左上角),静候上课。

2、上课应坐姿端正,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做好笔记。有问题时应先举手,经老师允许后方可发问,回答问题应先起立,声音洪亮。

3、自习课坚持无声自习,不随便说话、下座,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自觉保持教室安静。

四、请、销假制度

1、因事请假不能到校,应事先由家长来电话或到校与班主任请假。,2、因病不能到校上课,一天以内(含一天)由家长写出证明请假,一天以上须凭医院休假证明请假。

3、迟到、旷课、病假累计超过规定,按学校学籍管理办法和学生违纪处理规定进行处理。

五、课间制度

1、课间(包括晚自习课间)不许出校,遇特殊情况须经班主任同意且开据证明,1 并由政教处审批,将证明交传达室值勤老师,经允许后,方可离校。

2、教学楼内应轻声慢步,不得追跑打逗,拉拉扯扯,大声喧哗。不吹口哨,不讲脏话,不在楼内拍球、打球、踢球、打扑克,更不能把球打在墙壁上。

3、在楼道内(含上下楼梯)一律靠右行走,注意礼让,不得拥挤,不在门口站立,不窜班。

4、遵守午休制度午休时间教学楼内保持安静,确保师生午间休息。

5、未经老师允许,不随便进办公室。

六、两操两课制度

1、坚持上好两操两课,体育活动课远离教学楼。

2、早操做到集合快、静、齐,做操要求动作准确整齐,符合节拍要求,动作幅度大。

3、眼睛保健操要求穴位准确,力度适中,符合音乐节拍要求。

七、卫生制度

1、各班值日同学应每天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环境、楼道、教室 的清扫工作,做到卫生区内无死角。墙壁、地面、门、窗、桌、椅及所属设施干净、无灰尘、无刻痕;黑板、讲台有专人负责;桌椅物品摆放整齐有序。

2、全体同学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做到地上无纸屑,墙上无积尘、污痕,教师无粉笔头,每天倒清教室垃圾。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校园、楼道、教室的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吐口香糖,不乱扔果皮纸屑、食品包装袋,正确使用果皮箱,严禁从窗口向外抛物。

4、每周五的全校卫生大扫除,应按学校规定的区域及标准,彻底做好教室卫生区及责任区的卫生,并接受学校的检查。

八、仪表要求

1、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要求服装、发型要符合,中学生的特点,学生不佩带任何饰物,不留长指甲,不染指甲,男生不留长发,额前头发拨落不能盖住眼睛,脑后头发正常站立时不能盖过衣领,耳边鬓发拨落不能盖住耳朵1/3,要留符合学校要求的发型。女生不化妆,不烫发,不披风。头发长短适度、整齐、利落,任何同学不能把头发染成其它颜色。

2、提倡穿校服,提倡穿运动鞋,着装应端庄大方,不敞胸露怀,不穿时装,不穿高跟鞋及时装鞋,不穿过紧、过小、过肥、过大、过艳及露透服装。学生在校 2 不得穿无袖及装饰性服装,不得穿休闲短裤和运动短裤(体育运动课除外),不准穿拖鞋,运动场上不准赤背。

九、学生交往要求

1、同学间团结互助,互相尊重,正常交往,使用礼貌用语。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各自多做自我批评,不说脏话,和粗话,不讽刺他人,有矛盾和纠纷要依靠老师和学校,通过正确途径解决,严禁打架或邀集指使他人打架斗殴,违者从重处罚。

2、同学间要广泛团结,不搞小集团。提倡俭朴,不结伙吃吃喝喝学生间不摘生日聚会等吃喝、游玩、送贺卡等活动。男女同学之间要正常交往,不与异性同学单独进行约会、书信等交往。对早恋和不正常交往的行为从严处理。

十、考试制度

1、各科各类考试不得无故缺考,考试时课桌上和课桌内不得存放与考试有关的物品。

2、考试过程中,不准以任何方式作弊,发现作弊行为时,学校除给该科零分计算外,还将根据情节予以处分。

3、交卷前,自觉将试卷按页码排好,交卷后迅速离开考场,不准在考场附近逗留议论。

十一、集会制度

1、班校会时要准时进班,不做作业,不做其他与班校会无关的事情及活动。

2、集会时要按时到场,做到保持安静,认真听讲,必要时要求做记录。

3、参加校级大型活动时,听从统一指挥,不得随意走动和说笑,不做与会议无关的事情。

4、组织观影和观看演出时,不迟到,不早退,按指定位置就座,不准说笑打逗和窜位,尊重演职人员,适时鼓掌,不准起哄喝倒彩,不准吃带零食。

十二、爱护公物制度

1、各班应按学校要求,自行制定财产保管制度和节电、节水公约,将教室和环境公物保管落实到人。

2、爱护公物及学校一切设施,凡损坏公物者,要主动报告、赔偿。对故意损坏公物者,除赔偿外,学校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分。

3、不准在课桌及墙壁上涂写、刻画,不准用脚踢门,开关门窗要轻推轻关。

4、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室内无人时必须关灯,关电扇,人少时应少开电灯电 3 扇。

5、爱护学校花草树木,严禁攀折。

十三、静校制度

1、放学后应及时做好扫除,清扫后认真关窗锁门后方可离校。

2、放学后立即离校,不在学校逗留,自觉执行静校制度。初

一、初二静校时间暂定为6:10,其余年级暂定为7:10。

3、节假日,没有老师组织不得擅自到校活动。

十四、安全制度

1、上学放学时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不骑快车,不骑车带人,不闯红灯,骑车不打闹,不多人并行。

2、上体育课应按老师规定着运动装,运动鞋,做活动时要按老师讲述的要求去完成,要遵守纪律,保障安全。

3、不随意触摸电器设备和消防器材。

4、不攀爬树木和建筑物。

·

5、不将危害他人安全的器械、火种带到学校,违者处罚。

6、按老师要求上好实验课,注意安全,不动、不拿危险药品。

7、在校园内禁止在非运动场地开展体育活动。

8、非住校生,严禁进入宿舍。

十五、学生自行车停放制度

1、学生停放自行车,必须凭自行车牌停放,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停放在制定位置,将自行车锁好,排列整齐,方可离去。

2、教学时间内不得随意进入自行车棚。放学时提取自行车要互相礼让,不争抢,若因不慎,碰倒他人自行车必先扶起,方可离去。

3、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骑车安全,不骑无铃、刹车失灵的病车到校,不在校内骑车,对故意损坏他人自行车、窃取自行车、拔气门芯放气者,一经查实,给予纪律处分。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政教处

在校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3篇

一、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校外教育为广大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灵活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各种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可以使少年儿童快乐地投身其中,获取知识,提高观察、想象、判断、操作等能力。汝南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开展汽车模拟驾驶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驾驶的乐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文明行车、安全驾驶”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免费开放四驱车活动,在组装模型、轨道赛跑等一系列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开设手工制作兴趣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美术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二、校外教育是发展青少年个性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是校外教育的一条主要原则。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校教育遵照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来进行教育教学,对学生具有强制性,学生不想学也得学。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差异。而校外教育则可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使他们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场所,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汝南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对孩子进行学情调查,对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科学检测,然后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课外教育教学方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思想品质的形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校外实施德育,没有固定的课程、课时与内容,但这也恰是校外德育的优势所在,它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灵活机动地开展活动,而不是靠口头说教。汝南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放映教育片、请知名专家作报告以及讲述身边的动人故事等,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国耻国难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强化了他们爱党、爱国、爱集体、爱父母、爱自己的观念。

四、校外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而竞争就必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目前基础教育面对的青少年基本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缺乏磨炼。因此,校外教育要把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种活动之中。汝南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根据当前中小学生心理脆弱的特点,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让他们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举行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街头卖报,模拟长征等。这些活动使同学们的意志得到了锻炼,增强了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五、校外教育可以丰富广大中小学生的精神生活

孩子不仅有求知的需要,同时还有娱乐、交往的需要。汝南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开展“快乐星期天”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交友、倾诉心声的平台。孩子们和小伙伴一起快乐地玩耍,忘记了一切烦恼、忧愁,尽情唱歌、跳舞、做游戏,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和释放,一个个脸上都绽开了笑容。

总之,校外教育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实践性强等特点,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外教育机构正在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并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社会的认可。让我们同心协力,实现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出贡献!

(本栏责编 晓 月)

在校中学生 第4篇

一、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2014年9月18日——2014年10月31日。

调查地点: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长清校区。

调查对象:经济管理系在校学生。

调查方法:通过问道网发布网络问卷, 被调查者登入指定网址在线完成调查。

调查人: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课题研究组。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676份, 涉及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业房产、国际商务4个专业, 其中:男生237人, 占比35.06%;女生43人, 占比64.94%。受访者大多来自山东本省, 只有18人来自外省, 这与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招生范围在省内有关。参加本次调查的学生中, 大一、大二的在校生占99.7%, 这主要是由于大三学生绝大部分已经参加订岗实习或已经就业。

(一) 创业概念深入学子心

在被问及“您是否有创业的想法?”时, 88.61%的学生考虑过创业, 6.21%的学生正在进行创业, 有2名学生自认为已经创业成功, 完全没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只占4.88%。以上数据显示, 创业观念已经在高职学生心中得到广泛认可。在被问到“对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关注程度”时, 只有5.18%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关注, 很清楚”, 而“几乎没有主动去了解, 知道一点”和“一点也不知道”的, 占64.64%。在问及创业想法主要来源于何处时, 排在前四位的因素分别是:自我想法、社会影响、家庭影响、朋友影响, 学校的影响只排在第5位, 可见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还是有待大幅度提高的。

(二) 创业动机多样化

在问及学生产生创业想法的出发点是什么 (多选) 时, 有56.36%的人是为了“挑战自我, 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比“对金钱和自由的渴望”选项高出43.18个百分点。可见, 财富和自我价值之间, 学生更青睐后者。而“有强烈的创业兴趣和欲望”紧随“实现自身价值”其后。可见, 高职学生的喜好与个性渐渐成为了其创业的原动力。

(三) 创业最佳时机

在问及“认为创业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大部分学生选择在“工作几年之后, 有一定的经验”或“大学期间”, 两者比例基本相当, 合计占比高达86.68%。可见, 现今大学生对创业环境及自身的创业能力更多持乐观态度。

(四) 创业优势多来源于自身资源

学生自认为创业的最佳条件是“充沛的精力和强烈的创业愿望”, 占51.92%, 而创业资金最大的来源是来自于自己的家庭, 占43.34%。这说明, 学生对于来源于社会支持的期待还没有形成主流, 更多的还是依靠自己身边的个人资源。

(五) 经验与资金成为创业最大障碍

什么是大学生走向创业路的拦路虎?“经验不足, 缺乏人际关系”首当其冲, 数据显示, 有69.53%学生认为此为大学生创业最为凶猛的拦路虎。而“资金问题”和“缺乏好的创业项目”这两项大学生创业无法回避的问题紧随其后, 分列二三位, 占到45.56%和26.92%。

(六) 学生渴望得到创业帮助

在问及“现有的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满足学生创业的要求”时, 只有2.51%的学生给予了肯定答案, 46.89%认为不能满足, 16.12%认为基本满足, 34.47%说不清楚。而“愿意牺牲一些经济收入和时间, 来换取实现创业的机会”的学生占63.91%, “不愿意”的仅占5.92%。而对于需要哪些方面的创业帮助这一问题, 学生表现出来“多多益善”“来者不拒”的渴求态度。

三、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创业政策的制定与宣传

近年来, 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相继出台, 涉及融资、工商、税务等诸多方面。然而此次调查显示, 只有5.18%的学生表示对国家出台的各类创业政策、法规经常关注。因此, 笔者建议政府部门在制定创业政策方面考虑以下问题。

1. 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

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在校的理论学习和模拟训练, 这种知识可以转化为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这也是大学生的最大财富。然而没有资金、缺乏经验、缺少人脉平台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 制定创业政策时, 要从大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将他们与下岗职工和失业青年的创业进行区别对待。

2. 要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创业目标。

创业政策直接影响创业者的价值取向和创业目标。创业政策的制定要能够引导大学生创业者树立合理的创业目标。这就要求创业政策清晰明了的体现出国家、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者鼓励支持什么, 限制禁止什么。

3. 要尽量减少限制性条件。

鼓励大学生创业, 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解决就业, 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为社会增加财富。因此, 笔者建议政府在制定创业政策时应尽可能减少创业限制性条件, 降低创业门槛, 简化创业程序, 为大学生创业铺平道路, 不断培育出各行各业的创业精英。

(二) 加强自主创业教育

首先, 高校应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当前, 大学生自主创业很多仅仅靠学生的自我摸索, 笔者建议高校应广泛开设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及举办各类创业大赛或组织创业实践活动, 系统地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成功概率。

1.加强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的养成教育。创业意识决定着创业人员的态度, 而创业态度直接决定着创业行为。良好的创意识犹如创业者的优良DNA, 是使大学生创业者将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能动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我们要在创业意识养成教育过程中, 培养大学生创业者树立勇于创新、敢闯敢干、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奋斗不息等创业精神。

2.加强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大多对未来充满期待, 他们有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以及旺盛的精力, 这些都是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他们又往往涉世不深, 抗压能力不足。作为教育者, 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会控制自我情绪等。这些既是创业者应必备的心理品质, 也是人才培养必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3.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要通过创业教育, 让大学生洞悉有关创业政策法规, 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锻炼市场洞察力、商业敏锐力, 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当前, 大学生创业配套措施尚不健全, 国家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优化创业环境。为拓宽创业融资渠道, 可通过政府、银行、社会三条渠道提供小额贷款或筹集创业资金, 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还可通过政策性鼓励, 引进风险投资。通过设立创业孵化基地, 减免场地租金。放宽企业注册手续, 减免管理费用, 部分减免税收。

参考文献

大学生在校学习状况调查 第5篇

大学生在校学习现状

教材不受青睐,推荐教材无市场关于大学生在校征订教材的调查显示:68.18%的学生选择只订一部分,仅有11.04%的学生选择全订,17.53%的学生选择一本不订。进一步的调查表明,学生“订一部分教材”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有一些课程没必要上(42.73%)和只订与自己专业有关的(40.91%),紧随其后的是“反正老师也讲不完,订不订也无所谓”(16.36%)。

考取证书积极,但是盲目性很大考证最主要的原因有:为以后的求职增加砝码(122人次,57.28%),为扩大知识面(33人次,15.49%),兴趣爱好(28人次,13.15%),随大流(23人次,10.85%),其他(3.29%)。其中考取证书方面最多的是英语等级证、计算机证书、会计证(分别占到33.42%、25.94%、23.69%),紧随其后的是小语种证书(5.24%)和商务英语证书(3.74%),另有7.98%的学生选择考取其他方面的证书。(见表1)

调查表明,现在大学生求职压力越来越大,文凭也发生了“通货膨胀”。同学们只能通过考取各种方法技能类证书,来为自己不确定的未来增加一些筹码。但是在考取证书的过程中盲目性很大,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

逃课现象严重,校园学习氛围差关于逃课的调查显示,47.40%的学生选择逃公共政治类课程,7.79%的学生选择逃方法技能类课程,22.73%的学生选择逃专业课程。逃课的原因主要是:课程内容陈旧(47.40%),教师水平低(约22.73%),仅仅7.79%的学生是因为课程难度太大。

大学生在校学习特点

毕业后期望值高,发展空间很重要目前在校大學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工作期望值均较高。毕业后的择业标准主要有:是否有发展空间(46.10%)、收入的高低(22.73%)、个人兴趣(20.78%)、工作的稳定性(15.58%)。毕业后工作的类型选择主要有:有晋升机会但工作强度大(62.34%)、收入高但是压力大(16.23%)、收入低但稳定(12.99%)、晋升机会小但工作强度小(3.90%)。调查表明,大学生更关注的是工作是否有发展空间,对工作的稳定性则要求很低。

校园服务不合理,与需求脱节严重在校园服务中,学生最满意的是校园环境(91人次,46.19%),其他如辅导员工作、去图书馆查资料的便利程度、校园购物的方便程度均占大约一成。最不满意的方面有:提供实践机会(57人次,22.35%)和学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46人次,18.04%),辅导员工作、提供就业信息、学校内部网络建设以及上网费用方面均有大约10%的学生不满意。

课余时间很充裕,但极少用于学习调查发现,有大约51.30%的学生每天有超过4个小时的课余时间,24.68%的学生选择了3~4个小时,仅仅22.73%的学生感觉课余时间每天少于3个小时。这表明在大学中,学生有较多自主安排的时间。可是进一步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并不丰富,大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在宿舍内消遣与玩游戏。虽然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上自习,可是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参加体育锻炼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详见图1。

大学生在校学习存在的问题

教学质量不达标,名师授课课时少74.68%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授课水平一般,12.99%认为质量高,11.69%认为质量差。这表明学校教学的质量还是让很多同学不满意。在希望什么样的老师授课方面:41.56%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反对“填鸭式”的教学;44.16%的学生选择能够介绍本学科最前沿动态的授课老师;仅有13.64%的学生选择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师;所有的学生均不喜欢完不成教学任务的老师。

授课形式单一,且课程设置不合理对学习形式的调查显示:43.51%的学生希望“老师指点,自己钻研”,其他选择有:老师提供话题,集体讨论(42.86%),希望全由老师讲解,自己被动接受的只占到了12.99%。大学老师应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当代学生更需要的是习得学习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调动每一名同学的积极性,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名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当取得成绩时,学生会认为自己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以后的学习动力也会更强。在高校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另外,有超过半数的学生(54.55%)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最主要的原因是:安排了太多没必要学习的课程(37.01%),重要的课程安排的学时不够与老师授课水平有限也各占到了15%左右。详见图2。

图书馆利用不充分,资源浪费严重在图书馆的利用方面,经常去图书馆的学生仅占29.22%。其中,40.78%的学生是用来打发业余时间,16.50%的学生用来查学习资料,其余42.72%的学生是去读课外读物、扩充知识面。不经常去图书馆的原因主要有:图书馆藏书自己感兴趣的太少(47.06%),网络时代不用去图书馆也能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21.57%),娱乐项目太多没时间去(16.67%),对自己有用的藏书太少等(14.71%)。

改善大学生在校学习状况的建议

加强指导学生社团,让社团“动起来”大学生课余时间充裕但是内容空洞。虽然现在有很多社团,很多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但是社团组织的活动还是很单一。许多社团仅仅是入团时交一部分钱,以后就杳无音信了。

这就需要学校在批准设立更多社团的同时,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特别注意加强对社团负责人组织活动能力方面的指导,让社团真正“动起来”。只有动起来的社团才能发挥社团本身的积极作用。

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吸引学生到课堂学习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是很满意教师的授课水平。这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多组织教师培训,现在虽然也有培训,但是“形式主义”严重,达不到提高教学能力的效果。学校的培训应在两方面加以改进:(1)培训的质量。要紧跟社会、学生的需要,注重讲课方法的培训。(2)加强监督机制。注重检验培训的效果,使其不流于形式。另外,学校还应该鼓励教师间的相互学习、请更多相关领域内的专家来讲座,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增加实用选修课,加强课堂监管调查显示,同学们最希望得到关于工作技能方面的培训,学校应该增加这方面课程的授课教师。这需要学校时时关注学生的选课情况,并加以统计分析,依此来不断调整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满足大部分同学的要求,同时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生才能学到更多实用的技能,毕业后才更加有竞争力。

在校中学生 第6篇

一、徐州师范大学学生消费的基本状况

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所需方面、通讯费方面、购物方面、学习方面、娱乐方面及其他方面的消费等。此次调查的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群集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 主要分析软件为SPSS;以全校学生为总体, 在一到四年级中按1∶1∶1∶1的比例分层抽样, 用样本调查结果推断总体。共发放调查问卷160份, 各年级男女各20份。经调查发现, 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300元以下的占13.87%, 300-500元的占44.41%, 500-1000元的占32.07%, 1000元以上的占9.65%。每月生活费为300元以下的消费群体的比重与月生活费1000元以上消费群体的比重差不多, 反映了目前社会分配逐渐趋于两极化。

1、基本生活所需方面

在生活费用中, 饮食费用应该是重中之重。按徐州地区的物价水平, 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10元左右用于基本消费饮食需要来估计, 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00元左右。调查发现, 有83.7%的女生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 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 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只选择廉价的饭菜;60%的男生达到了每月净饮食费用300元的标准。

2、通讯费方面

大学生每月的手机费一般不低于30元, 因为他们大部分加入校园集团网或组建了亲情号码群, 所以每月的消费会在30元以上。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在30-50元;而谈恋爱的学生一个月的电话/手机费都会高于未谈恋爱的学生。除此之外, 计算机网络已覆盖了许多大学的宿舍, 在宿舍上网已成为时尚, 很多同学都已经配备了电脑, 上网费也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开支的一部分, 有的大学生每月的上网费高达50元以上, 甚至更多。通常男生的上网费用高于女生, 主要是因为男生经常上网玩游戏。

3、购物方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女大学生特别喜欢逛街, 购物方面的消费占她们消费支出中的一大部分。有些女生往往会因为买一套名牌化妆品或一件名牌服装而花了自己大部分的生活费, 甚至不惜向别人借钱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同时, 男生花在这方面的消费也不少, 有些男生更换手机的周期很短, 有时为了追求一双名牌运动鞋或名牌服装花费太多……一些大学生不懂得量入为出, 攀比心理明显。

4、学习方面

学习方面的消费包括文具、书籍、复印、考证等消费。调查发现, 学习方面的消费和基本生活消费这两个方面在大学生月生活费中占了很少的比例。但是随着年级的增加, 离毕业越来越近, 出于求职的需要, 很多大学生都卷入了“考证热”的浪潮中。现有的调查数据显示, 大学生在考证方面费用支出为300元以下的占了一半左右, 在300-600元之间的占15%, 有的则超过了1500元。这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支出比重有所上升, 但仍然不及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

5、娱乐方面

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和健康方面的需要, 他们的娱乐内容包括外出旅游、跳舞、健身、去练歌房 (K T V) 等等。近年来, 大学生已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 他们每年都会花一些时间外出旅游, 在旅游内容上更注重自然风光和文化品味。据调查, 大学生中每年外出旅行消费在200元以下的占29.1%, 不外出旅游的大学生占26.9%。而从不外出旅行的人主要集中在大一新生身上, 这与他们进入大学时间较短有很大的关系, 但随着年级的增加, 外出旅行的消费比重会增加。在外出旅行支出中, 25.9%的人每年要花费200-600元, 此外近45%的人每年外出旅行支出在1000元以上, 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目前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宽裕了。同时, 女生在娱乐方面的支出要稍低于男生, 这与女生们的休闲娱乐时间主要用于购物上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6、其他方面

爱情和友情是大学生校园里两件较为重要的事情, 人情消费在大学生日常消费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同学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当了学生干部、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等等都要请客, 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够意思”。据统计, 60%的大学生各种形式的聚会聚餐花费每年在500元左右, 30%的大学生每年这类花费在800元左右, 有的甚至更多。人情风的蔓延, 给一些经济不宽裕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 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

结合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一方面, 当代大学生用于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比重在下降, 而用于改善学习的消费比重在提高, 用于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消费不断上升;另一方面, 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关键时期, 人情消费比重在上升。

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分析

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 (A M A) 的定义, 消费行为是“感情、认识、行为以及环境因素的动态过程, 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攀比消费

追求品牌, 追新求异, 敏锐地把握时尚, 唯恐落后于潮流, 这是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共同特点。有些男生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 有些女生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 会缩减自己的必要开支, 向别人借钱甚至欺骗家长获取额外的生活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可见部分大学生不懂得适度消费, 盲目地过度消费、高消费, 存在着严重的攀比心理。大学生受社会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很深。当代大学生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 于是他们选择和消费的产品或品牌成了自我表现、体现社会地位的象征。

2、情感消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由于他们的消费行为体现出追求新潮、时尚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 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容易受到感情的支配, 更容易注重感官的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也不只关注物品的价格与质量, 而是更注重物品是否能赶上潮流, 能否在使用和观赏物品的过程中获得精神和心理的满足。

3、形象消费

由于人力资源过剩和就业压力增大, 大学生们更加重视自己的形象消费。吉登斯说过, 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成为自我审视、反思、规划和改造的对象。当下的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自己的外在形象, 不惜一切代价购买各种化妆品和衣服, 以求自己的形象较原来有所改变, 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使自己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此外, 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 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加快捷, 大学生已成为善于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一族, 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形象消费。

三、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形成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今天的莘莘学子们已不再是“两耳不问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 他们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 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 他们受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 不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还注重精神生活的满足。

2、家庭、学校的引导

当代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形成了特有的消费行为。在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初期, 如果父母和老师不能给他们正确的引导, 就会影响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形成。对家庭而言, 家庭收入越高, 一般对其子女的经济供给就越多, 学生的消费行为就容易出现以上的现象。

3、自身消费心理的驱使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 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映, 是消费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 在消费心理的影响下, 他们往往在消费时追求知识性;由于对新鲜事物的热衷, 在消费时追求时尚性、潮流性, 强调美观大方;由于个性强烈, 会即兴消费, 冲动性购买往往多于计划购买;由于富有创造性, 也会在消费时注重个性, 追求与众不同。

四、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1、家长要改变传统的子女观念, 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

应从各方面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成才理念, 要做到该严格的就要严格、该监管的就要监管,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学校应加强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以及风险意识教育, 开展消费道德理财教育, 积极改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环境, 帮助大学生合理、适度消费, 进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2、强调“合理与适度的消费”

合理消费是指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消费。适度消费是指在保证大学生的自然生理需要的基础上, 在不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消费。要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倾向, 提倡“量入为出”;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 包括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等浪费现象。应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约消费观, 强调理性消费, 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行为。

3、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增进储蓄观念

“理财能力”, 即罗伯特·清崎所说的“财商”, “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 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财商与智商、情商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三大素质。大学生应该学会正确认识与运用金钱, 把钱用到实处, 并能将剩余的钱储蓄起来,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摘要:大学本科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 也是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 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消费内容、消费结构, 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徐州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为例, 从大学学生消费的基本状况入手, 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成因, 探讨了如何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杜绝不健康的消费习惯和观念, 进行合理的消费理财。

关键词:本科生,支出结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袁卫、庞皓、曾五一、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甘碧鲁: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3]手岛佑郎:犹太人为什么优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4]王宁:消费的欲望[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

“学生在校时间”的法律解读及对策 第7篇

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之一是学生伤害事故是在校期间发生的, 但至今对学生在校时间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 由此导致法院在判决时因对学生在校时间的理解不同, 大致相同的案件却出现了不同的判决结果。因此, 研究学生在校时间及对策, 对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无论在法律规定的层面上, 还是在学校和家长实践的层面上, 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学生在校时间的争论

案例一:大连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张某在午休时见两名同学在玩耍, 于是便想加入。其中一名学生王某见状想用拳头阻止, 由于没打到, 便将其绊倒, 随后王某把张某摁在墙上, 将其左腿踢伤。经诊断, 张某韧带损伤, 其家长为此花去医药费7000余元。出院后双方因赔偿问题未达成一致, 张某家长提起诉讼。

法院宣判, 学生在校期间学校有教育管理责任, 学生受伤, 学校应负赔偿责任。

案例二:沈阳市某中心小学学生刘成和王亮午休时间在校园里相遇, 两人用石子下起了棋。在这个过程中, 王亮不小心将刘成的食指打伤, 导致刘成左手食指骨远端骨折。经司法鉴定为九级伤残。事故发生后, 刘、王两家就赔偿问题进行了磋商, 但未达成一致。刘成将王亮、王亮父亲和该中心小学告到了法院, 要求王家赔偿医疗费、交通费、伤残补助费等共计近2万元。

法院审理认为:原告刘成身体受到被告侵害, 被告王亮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另外, 事故发生时间为午休时间, 被告中心小学在本案中无责任, 故不承担赔偿责任。最后, 法院判决由被告王亮的父母承担原告刘成的医疗费、交通费等相关费用。

案例三:柳州市某小学一年 (2) 班学生张翔午托于本校, 某日午饭后从教室跑出时意外摔伤。事故发生后, 诊断为左肋骨踝间骨折, 张翔住院期间共花费医疗费8354.6元, 护理费2580元。出院后双方未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 张翔的父母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认为, 被告某小学应赔偿原告张翔医疗费、护理费等共计3702.56元, 其余由自己承担。

三起案件的共同特点是学生的伤害是在学校发生的, 焦点在于午休时间是否属于学生在校时间。司法审判结果表明, 如果无法界定学生在校时间, 便难以保证审判标准的统一, 势必影响审判结果的公正性和一致性, 必然不能保护学校、学生及其家长的合法权益。

二、学生在校时间的界定

根据法律规定, 学校与学生之间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如果学校接受了委托, 与家长签订了“委托协议”, 便发生了监护权的暂时转移。在“委托协议”履行期间, 学校应按照协议规定, 对学生在校的生活安全履行监管和照顾的义务, 因没有履行好义务而发生学生伤害事故, 学校应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案例三中学生张翔是午托生, 因此, 张翔受伤事故发生的时间属于在校时间, 法院的判决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但是, 案例一和案例二中两位学生同样在午休时间受伤, 案例一中的法官认为午休时间属于学生在校时间, 案例二中法官的认定却截然相反。由于对学校承担法律责任前提之一的午休时间是否属于学生在校时间认定不同, 导致审判结果也不同。

那么, 何为“学生在校时间”?目前对学生在校时间众说纷纭, 根据《办法》第2条“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 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 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和第13条“在放学后, 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 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 “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 不承担事故责任”的规定, 笔者认为, 学生在校时间是指学校履行教育管理职责时间, 应据此来界定学生在校时间段, 即使相同情况的学生, 在校时间段的界定也应不同。

1. 对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的学生和寄宿生的在校时间的界定。

前者的在校时间是指学生按学校的规定集合和活动结束后的解散这段时间;后者的在校时间是指按教委或学校的规定, 学生星期日晚上或星期一早上进校门和星期五下午放学或星期六早上离校门这段时间。

2. 对走读生在校时间的界定。

如果学生中午回家就餐, 学生在校时间是指学生早晨进校门和上午放学离校门以及下午进校门和放学离校门这两段时间, 包括上课、课间操和课间休息等时间。如果学生中午在校就餐, 绝大多数人认为, 学生在校时间是指学生早上进校门和下午放学离校门这段时间, 相当于“日托生”。案例一中的法院法官就持此观点。

笔者认为午休时间不属于学生在校时间, 原因在于家长只委托学校负责学生的午餐, 而没有委托学生就餐后的教育管理, 因此午餐时间属于学生在校时间, 午餐后的时间不属于学生在校时间, 由此可见, 在校就餐生的在校时间包括上课、课间、课间操和就餐等时间。案例一中法官认为张某属于在校时间受伤, 笔者认为应认定放学时间, 而且学校也不应承担赔偿责任。案例二中刘成受伤的时间也是在午休时间, 但法官认为是非在校时间, 笔者认为是正确的, 且发生事故后, 学校积极履行了救治义务, 学校的管理和保护也是到位的, 因此学校没有过错, 不应承担责任。案例三中如果学生张翔不是午托生, 他的受伤发生在就餐后, 不属于在校时间, 学校就不应承担责任。尽管就餐后的午休时间不属于学生在校时间, 但不能因家长未把孩子接回家或到校履行监护义务便延长学校履行教育管理学生职责的时间, 把家长的监护时间无法律依据地转移给学校。为了避免午休时间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笔者建议, 学校最好像案例三那样与家长签订午托协议。

3. 对接送生在校时间的界定。

如果是校车接送, 学生在校时间是指早上学生到校车停车站集合和下午放学学生在停车站下车这段时间, 包括午休时间, 相当于日托生。如果是家长集体租车接送, 学生不在学校就餐, 在校时间和不在校就餐的走读生的在校时间相同:如果在校就餐, 在校时间和在校就餐的走读生的在校时间相同;学生在下车后和进校门期间的衔接问题, 最好由学生家长与接送车所有者签订协议时做出明确规定, 如司机接送学生时, 要点名, 发现学生没在车上, 应及时与家长和学校联系, 避免因管理不到位导致发生伤害事故。

三、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 教育教学活动时间采取的对策。

教育教学活动时间是教师按照学校的安排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时间, 是学生的非自由时间, 主要包括上课、课间操、课外活动课时间。学校要督促教师严格执行学校有关规定, 无论组织什么活动, 事先既要加强学生教育, 又要检查和消除可能存在危险的因素, 事中还要加强指导管理, 同时教育教师不能伤害学生, 如体罚等。

2. 非教育教学活动时间采取的对策。

非教育教学活动时间是在校学生按照学校规章制度要求, 自主安排并自行活动的时间, 是学生的自由时间, 主要包括上课前、课间休息、午休和放学后出校门前等时间。由于学生在这段时间活动的自主性, 使得学校对学生管理职责的履行在事实上相当困难, 因此,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 采取不同的对策, 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 学校不仅要加强教育, 而且要尽可能采取必要措施, 同时要召开家长会, 使家长知道学校的有关规定, 最好签订有关协议, 如对放学后出校门前这段时间, 很多学校都有比较好的规定:班主任要将学生交到接孩子的家长手里;如果家长没有提前告诉班主任不来接孩子, 班主任要将学生带回办公室等家长来接或给家长打电话询问情况, 对于决定不接孩子的家长, 学校要与之签订相应协议;再如, 对在校就餐生, 学校与家长要签订“午托协议”。这些规定厘清了学校和家长各自教育管理职责履行的时间段, 便于双方更好地履行义务, 不仅预防和避免了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也有助于法律纠纷的解决。对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 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的不断提高, 学校只需经常加强学生的教育即可。如果学生因不知道学校的有关规定而造成伤害, 学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于受师生比和学生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学生在自由活动时间内受到了伤害, 只要学校履行了相应的职责, 便不能苛求学校, 学校也就不应当承担事故责任。

另外, 无论在学生自由时间还是非自由时间, 学校都要建立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等的常规检查制度,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及时消除。特别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前, 教师要检查相应设施设备的安全性。

总之, 讨论学生在校时间问题并对其进行界定, 让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在各自的职责时间内都能履行各自应尽的义务, 让学生得到最安全的呵护, 并能够自由地成长, 是本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连宁, 孙葆森.学校教育法制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课程表与学生的在校生活 第8篇

一、不同的课程表, 共同的生活训练

课程表表示所安排的教育课程、各式各样的活动以周为单位的时间分配。 (2) 当中包含了对教与学的科目和时间的规定, 以便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教与学一定的内容, 从而建立教与学的秩序。这正是当年夸美纽斯孜孜不断所追求的“学校的长度全在于制度, 它包括了学校里发生的一切事。学校巩固的体制在于, 学校处处都有一套对人和事、时间和地点、书和作业以及假期的制度。” (3) 而今日兴办教育, 早已越出了这层范畴。

这是因为学校教育, 实际上是被时钟控制的。课程表就是这种控制的表现, 其模样虽小, 却决定了学生每日在校的生活节奏。而且学生自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按其规定进行学校生活, 9年义务教育便受其支配9年, 12年基础教育便受其支配12年。因而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对于教育的追求, 诚可谓“人不可貌相”。

而宽泛地说, 所有人都是“时间的囚徒”, 对学生来说, 时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需要通过时间的运用来完成空间的转换、角色的改变。学生需要接受9年义务教育, 大约1800学日, 共计10800学时, 完成由学校走向工厂的空间转换、由学生成为工人的角色定位。而“学校教育在塑造个体时间观念和最大限度维护社会秩序的训练场所具有强大的效力。” (4) 其实, 课程表本身就是这种“维护”的支撑。课程表本身是一种“隐蔽的课程”, 它向学生传递着一些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学生需要学会“守时” (几时几分必须进入学校, 又几时几分才可离开学校) 、“服从” (这些规定是对所有学生而言的因而必须遵守) 、“准备” (几时几分至几时几分需要上课, 几时几分至几时几分可休息) , 以便从一个制度化的场所 (学校) 过渡到另一个制度化的场所 (工厂) , 即几时几分可以进入工厂又几时几分方可离开, 几时几分至几时几分可以短暂休息, 而这些规定是针对所有工人的, 因而也必须全员全部执行。这也正是昔日完成工业化的各国政府之所以那么热心推及义务教育的缘由之一。只是人们不易察觉, 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虽然各国的做法会有区别, 但以课程表为表征的这层训练却是殊途同归。

二、不同的课程表, 不同的学校生活

同样是9年义务或12年基础教育, 各国小学校的节奏是不是大致相仿呢?其实, 不尽然如此。就美、英、法、德、中、日等六国而言, 对此可分为三种态度。

(一) 钟点制

学校安排以钟点计, 每天需上六节课或七节课, 一般每课教与学共计45分钟, 每节课后休息10~15分钟, 各课皆为一律, 无伸缩余地。此种安排整齐划一、节奏感强, 但有弊端, 如作文、理化、实验等, 往往时间不够, 下课时间一到必须结束, 唱歌、手工等, 或不需45分, 下课时间未到, 不得不继续从事, 直至结束的铃声响起。这种形式在我国较为普遍, 且历史悠久。德国与日本小学, 虽然也是每节课为45分钟, 但自有其巧妙之处。笔者在《从课程表看课程改革的思路》一文中曾介绍了日本一些小学校实行“午前5时间制”课程表, 上午以学科为主、下午以活动为主 (5) , 这种安排在德国小学中也较为常见。

这种形式也称“午前教授”, 虽然看起来与我国中小学一样, 9年或12年在校的生活由一节又一节45分课的组成, 但上午主要都是学科, 下午全是活动, 照顾了人的生理特征, 因为一般情况下, 不仅是学校, 工厂也是如此, 以午饭为界, 饭前、饭后的效率有高低之分。

(二) 弹性制

此制有别于钟点制之不论学科、不论年级统统都是固定课时的安排, 而是不同学科配以不同的时间, 也称“课段式”, 学生在校生活也截然不同, 如下所示。

弹性制在美联邦比较流行, 近些年来英联邦也有实行此制者。只是弹性制与钟点制效果, 究竟孰优孰劣, 怕是不能轻易下结论。

(三) 课时三分制

由法国教育界人士根据其国情况创设, 在小学校中较普遍。这种安排主要是将课程依据性质分成三类:第一类作为智力基础学科的法语 (10小时) 和算术 (5小时) ;第二类是将道德、历史、地理、观察、图画和手工、唱歌等科合而为一, 称“启蒙课程” (6小时) ;第三类是体育 (6小时) , 在编排时, 将第一类智力基础课程安排在上午上课, 第二类和第三类体育课安排在下午, 如下所示。

附注:法国实行政教分离, 学校星期三没有安排, 以便学生去教堂参加宗教活动。

一般认为, 人的精力上午优于下午, 一周开始和结束时效率较高, 中间较为平常。就上表而言, 课时三分制既符合人每日的心理变化曲线, 也符合人每周的心理变化曲线, 并且还能兼顾学科的要求, 对于基础性的学科给予较优和充足的时间, 诚然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尝试。

(四) 三者的启示

虽然同样9年义务教育或12年基础教育, 同质的训练, 却是三种态度, 三种节奏, 三种学校生活。三种方式, 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孰优孰劣, 但是这与“中”不同的课程表能带来怎样的启示。

首先课程与时间二分。法国小学校的课程表看起来似乎课程门类很多, 实际上只有三类, 再依据其性质配以不同的时段;德国小学校的课程最简单, 但如果知道德国学生在小学四年级面临着分流的问题, 对其学校课程设置还如此简单, 不得不加以佩服了。两国的做法都是上、下午安排不同性质的课业, 上午学科为主, 下午活动, 这也符合人之一般规律。学生在校的生活并不只是为了学知识的, 身体若没有得到发展, 那是相当不完全的。

其次学校生活节奏不必千篇一律, 英、法两国的尝试正是如此。两国根据课程的性质配以不同的课时, 基础性的学科所得时间高于非基础性的学科, 但并不机械地以固定的课时排列, 使得学生在校的生活不那么严谨、节奏鲜明。这也可能是英、法两国人不会遭遇用来形容德国人“木讷”一词的缘故之一吧。

再次兴办教育, 教育目的中关于培养怎样的人, 所有的一切都会落实到课程表上。由此反观, 课程表实际上是整个课程的一个缩影, 因其是真实的、每日都在运作的, 因而宣传时外敷的一些美丽词藻便被舍弃了, 它构成的是学校生活的常态。这个常态便是教育的事实。它真实地反映着人们开办学校、兴办教育的目的, 而且不是宣传时所用的目的。

三、总结与讨论

课程表问题说到底是个时间问题。时间虽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因素, 但这一变量远远比原来的设想复杂, 而对此我们缺乏应有的认识, 自然谈不上去研究、改进它了。其实早在300多年前,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告诫人们“只有努力获得才智的地方, 才最需要明确地支配时间, 使得点滴智力都能使头脑更富有创造力, 而不致无益地浪费掉。” (9) 对此, 我们兴办教育和研究教育的人士, 是否可以确信我们的学校没有浪费时间的行为么?只怕谁也打不了包票, 因为兴办新式教育百年来, 课程表的变革几乎没有, 其结构与功能早就被定型了, 学校生活一如既往、百年如一日。然而“人之规定”早已变了, 而课程表却没有变, 反映出我们对其锤炼不深, 而且还弊端丛生。

在我国, 对学生在校的生活节奏而言, 长期以来甚至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 认为课的节数越多, 质量就越有保证。有些学校, 尤其是中学, 一个学习日可以安排10多节课。笔者曾见过某所农村中学课程表每学日排有14节课。以至于学生在校的生活就是“一课接一课上, 一师接一师来”, 学生没有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此这般, 个性的形成、主体性的培养从何谈起。由此可见, 这些学校的课程表人性化程度太低。因而诸多学校坚信不疑的这条“规律”还得辩证地看。这种如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做法, 既不尊重学生, 也不尊重教师, 学生获得繁重的学习任务, 教师获得普遍的忙碌感。这一“金科玉律”有可能提高所谓的“教育质量”, 但伤害了太多人。

除此之外, 我国教育现场中许多学校还存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两张课程表”。何谓“两张课程表”?即一个学校内存在两套课程表:一为真, 一为假;一张用来切实执行, 一张用来装饰门面;一张用于指导师生, 一张用于应付领导。表现各有不同, 有直接说“此表是假的, 学校另有一张表, 但不张榜公布”, 也有说“此表上某个科目的安排是可以变换的”, 但是这种“变换”是不与外人道也。真实的课程表中, 与考试直接相关的科目才能榜上有名, 其他都名落孙山了。当整个学校的教育环境中充斥着谎言时, 却还要求我们的孩子“要诚实!要讲诚信!”也会宣称“构建真实环境, 培养诚实公民”, 将杜威的“不能有两套伦理原则, 一套是为校内生活, 一套是为校外生活” (10) 告诫早就丢置一旁, 如此公民训练, 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其实就课程表与学生的生活而言, 教育理论研究领域还缺少对课程表与一年级学生之间关系的研究。当儿童步入学校成为一年级的新生那一刻起, 他就得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活动, 而儿童是如何接受并遵守课程表的, 目前就国内的研究而言还是个黑箱。也有教师利用“彩图课程表—拼音课程表—汉字课程表”的过渡, 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的生活, 但这属于经验性质的总结, 缺少研究的成分, 容易将此事看成是自然而然的。或许是因为在幼儿园中已经完成了这样的训练, 儿童进入小学也就没有什么不适应, 那这就是幼儿教育过于超前了。

学生每日都需与课程表打交道, 但对此我们关注和研究得太少了。即便是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日, 也是如此。

摘要:课程表模样虽小, 却决定了学生每日在校的生活节奏, 并且学生受多少年学校教育, 便受其支配多少年。正是通过这种训练, 使学生掌握了时间观念, 并完成了角色转换, 从而维护了社会秩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课程表可视为一种“隐蔽课程”, 但长期以来, 它不为人们所觉察。

注释

1 [瑞典]胡森, [德]波斯尔韦德.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九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0.300.

2[2][日]平坂冢益德.世界教育词典[M].黄德诚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295.

3[3][9][捷克]夸美纽斯著.泛智学校[A].任忠印选编.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C].任宝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47.254.

4[4][英]Catherine Burke, LAN Grosvenor.我喜欢的学校——通过孩子们的心声反思当今教育[M].祝莉丽, 张娜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137.

5[5]张礼永.从课程表看课程改革的思路[J].上海教育科研, 2007, (8) :64~65.

6[6][8]日本文部省.五国普通教育 (苏、法、西德、英、美) [M].刘树范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71.62.

7[7]张晓瑜.课程表编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2002.5~6.

在校学生应具备社会公德意识 第9篇

它从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 并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补充和发展, 成为了人类社会长期公共生活经验的结晶。因此, 社会公德作为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是社会每个成员都需要遵守的, 也是任何社会都绝对需要的, 一个人如果缺少基本的道德修养, 其他的道德修养 (如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等) 以及崇高人格的形成, 都将是困难的。遵守社会公德, 不仅对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而且对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规范, 其基本特征如下

1. 共同性

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进行的行为规范。任何一个社会公民无论其民族、阶级和信仰如何, 只要在公共生活中活动, 其行为必须符合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所以, 它是同一社会中各阶级、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宗教教派、各社会团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规则。

2. 传统性

社会公德是数千年来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经验结晶, 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历史上凡是有利于公共生活的准则, 均被保留和继承下来, 并逐渐成为该社会的传统。如遵守秩序、敬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这些道德规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都相沿袭用, 长久流传。因而社会公德具有继承性和传统性。

3.简易性

社会公德的内容和要求通俗易懂, 易于实行, 只要具有起码的道德观念, 就可以做到, 例如, 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 不要乱丢瓜果皮核, 爱护花草树木等, 要求明确具体。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遵守社会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人们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准则, 是社会生活保持相对稳定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公共秩序是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的重要保证。遵守公共秩序, 主要包括遵守生活秩序、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和学习秩序。

凡是在公共生活的地方, 都必须要有一定的秩序和纪律。在人多拥挤, 需要排队的地方, 要讲先来后到;在需要安静的地方, 不得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 必须讲究清洁卫生, 不得随地吐痰, 乱扔果皮;对于名胜古迹和公共设施, 必须倍加爱护, 不得随意拆毁涂抹, 损坏公物等。遵守公共秩序, 决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公共生活中, 每个人都要考虑不得以个人所为影响别人的工作、休息、娱乐、安全、健康, 不能以个人的嗜好损害集体、国家、民族的利益和感情。在公共生活中, 每个人都有行动的自由, 但这只是在公共秩序允许范围内的自由, 只是相对的自由, 不是绝对的自由。如果有人把这种自由理解为可以为所欲为,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只顾自己, 不顾别人, 不遵守秩序, 则有可能成为造成重大危害的违法行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生活的各方面都渗透了集体主义精神, 社会的道德风尚和社会公德是完全一致的, 每个公民都应当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模范。对于在校学生来说, 遵守学习秩序是十分重要的, 每个同学都应自觉遵守课堂秩序, 阅览秩序, 还应遵守宿舍规则和食堂公约。

2. 尊老爱幼, 见义勇为

我国人民有尊敬和爱护长者的传统美德。对长者的敬, 不仅是有德行的表现, 也是对知识和经验的尊重, 因为老年人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社会和家庭曾经作过贡献。林伯渠同志在一首题为《徐老七十六寿》的诗中写到:“长途慢说老笨, 却异骅骝任所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不要以为老牛在长途中行动缓慢, 但却不像骏马那样乱跑乱跳, 容易误入歧途。因此, 经验丰富的老人不是社会的负担, 而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尊重妇女和爱护儿童, 也是重要的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的尊重标志, 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公德的尺度。妇女不仅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而且在家庭中也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我们应当尊重妇女的人格、劳动和感情, 尊重她们应有的权益。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人类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期, 应予以特别的照顾、培养, 使广大儿童在全社会的照顾下, 健康地成长起来。在公共生活中, 那些损人利己、恃强凌弱、粗鲁野蛮等损害公德的行为, 应当受到全社会的谴责。

3. 讲文明礼貌

礼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种表现, 是指一个人在言谈举止、交往中体现出来的对他人的尊重。文明礼貌不是一个单纯的外表问题, 而是一个人文化和素养的表现。待人礼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反映, 也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的表现, 是一个人心灵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这里说的文明礼貌是指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礼节、风度, 是指人们的言谈举止和衣着要符合礼仪。它包含着广泛的内容, 如衣着整齐, 仪表大方, 说话和气, 谈吐文雅, 待人热情, 不卑不亢, 尊老爱幼, 先人后己, 得理让人, 友情为重, 若有过失主动道歉等。

4. 爱护公共财物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属于全民所有和劳动人民集体所有的公共财物, 都是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和共同财富,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主义文明行为的重要内容。每个公民都应以主人翁态度爱护公共财物。任何损害公共财物的行为, 实质上就是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青年学生在学校要爱护学校的设施和财物, 而且自觉地同破坏这些设施和国家财产的行为作斗争。这是当代青年学生应有的文明行为和高尚品格。

5. 讲究公共卫生

这是一项文明行为, 是否讲究卫生, 不仅关系到个人身体健康, 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讲卫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项美德, 同时也是观察社会文明程度的窗口。保持公共卫生, 创建一个清新、舒适的公共活动环境, 是每个人的义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瓜果皮核等, 一些看来是小事的行为, 却能够表现一个人的公德修养。在现代社会中, 公共卫生状况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如若公共场所纸屑、痰迹满地, 污水遍地流, 只能说明人的愚昧与落后。

在校学生应该有较高的公德修养。中国的现代化大厦是以人的素质为前提的, 不可能建立在文化沙漠之上。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 应特别注意加强自身社会公德的修养。

在校大学生创业七大赚钱兼职 第10篇

1:家教

创业情报分析:适合某一门或几门学科功底扎实,善于沟通,讲解能力较好的同学。随着近期小语种学习热潮迭起,各小语种专业的同学找家教会有很大便利。

优点:工作时间固定,工作环境相对安静轻松,且待遇不菲。既可用到自己的知识储备又可接触社会,锻炼口头表达、思维和应变能力。

缺点:单纯重复以前的知识,对专业学习和动手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作用。

工资薪额:没有固定标准,一般而言,小学:20元/小时;初一至初二:25元/小时;初三至高二:30元/小时;高三:35元/小时;外语授课,雅思、托福等:60元/小时;乐器(小提琴,钢琴,古筝等):50元/小时。

应聘途径:通过学校勤工俭学中心介绍,或到学校周边的家教中心寻找工作信息(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周围都有信誉较好的家教中心),中介费一般为50元一条信息。交中介费之前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该家教中心是否有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许可证。街边大树上贴的广告不可盲目相信。

2:导游

北京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2008年北京奥运会,又将把北京的旅游市场推到一个新的高峰,经验丰富的导游将成为旅行社的“抢手货”。在此背景下,导游慢慢成为大学生兼职“新贵”。在考取导游证之后即可联系旅行社开始带团。

优点:工作时间弹性大,可以选择在周末或假期带团,不与学习时间冲突。报酬较丰厚,一般由基本工作 小费组成,还可以在工作中广交朋友。

缺点:工作强度大,有时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精力、体力的消耗很大,身体素质不好的同学最好不要尝试。

备注:做导游需先通过考试取得导游证,持证上岗,每年12月举行一次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为2张卷子,中文导游的面试为普通话解说景点。

3:促销员

优点:各企业多利用周末和假日进行产品促销,一般不与学习时间冲突。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耐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由于短期促销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可以结识很多同龄人朋友。

缺点:有的促销劳动强度较大,需从早站到晚,要有一定耐力和体力。

工资薪额:一般采用底薪 提成的方式支付,底薪多为每天50至80元。

应聘途径:到信誉良好,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兼职中心。

4:礼仪

优点:薪酬较高、接触高层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人的上进心。工作前一般要接受严格的形体培训,对自身形象塑造大有益处。

缺点:越光鲜的舞台,背后的风险和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如果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一定要谨慎。

工资薪额:酒楼、餐馆或小型活动的礼仪小姐基本工资不低于6元/小时,大型活动或车展礼仪小姐的工资50元左右/小时。

5:翻译

适合语言类专业学生,对外语水平要求高,口译还要求外貌端庄大方。

优点:可以锻炼自己的外语水平,工作时间十分灵活。学习与赚钱同步进行,笔译在寒冬炎夏不需出门便可获得丰厚报酬。

缺点:有的企业会因稿件质量不过关为由拒付稿酬。对个人能力要求较高,有时薪金与付出不成正比。

应聘途径:可以关注电视,报纸,杂志及专门的人才招聘网站上的招聘广告。兼职翻译要找具有一定规模,可信的翻译公司。每次翻译材料之前要签劳动合约,报酬最好分两次索取,译前拿一部分定金,译后一手拿钱一手交稿。

6:服务生

优点:必胜客、KFC、麦当劳等快餐店品牌形象良好,是认识社会的一个好窗口。工作需要你时刻保持招牌式微笑,身心自然变开朗。对反应能力,记忆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

缺点:薪水不高,一般为6元/小时。连续工作达4小时会供应一顿免费午餐。劳动强度较大,需“马不停蹄”地工作,如果不小心与顾客发生冲突则会被重罚。

应聘途径:必胜客、KFC招计时工一般都会在店外贴招聘启事,如有这方面意向可以留意周围相关快餐店,也可以登录KFC等的专门网站寻找招聘信息。

7:实习

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后便可以积极“推销自己”,到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毕竟上大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找一个好工作。实习就是为这一最终目的添砖加瓦。如果所学的是新闻、计算机等需要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实习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实践中学习,学以致用,知识会掌握得更牢固。不过,实习一般不给工资,有时车费、餐费也要自理。不管兼职工作多么吸引人,首先一定要做好自我保护。不能盲目追求高薪而忽视自身安全,赚钱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增长阅历。有的不法分子会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急于找工作赚钱的心理,骗财骗色暗藏祸水。

在校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编制 第11篇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即将完成自己的学业而走进社会, 而大学生心理疲劳现象日益增多, 并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效率, 这应引起社会与高校的广泛关注。心理疲劳又称脑力疲劳, 主观疲劳或精神疲劳, 是指精神过分集中或困扰所导致的认知疲劳。俞雯雯等人从医学角度归纳总结认为:心理疲劳是当其行为活动强度不大, 但活动的紧张程度较大或由于过程简单重复而造成的心理不安和疲乏感, 其表现是隐性的, 主要是长期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或非常的环境刺激而引起的行为活动能力的减退。

关于大学生的心理疲劳状况, 研究并不多, 而且结果比较零散, 本研究拟对大学生心理疲劳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研究从编制适合大学生使用的心理疲劳问卷入手, 对自编的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进行结构上和层面上的探讨和分析, 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等指标进行考察。然后通过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与大学生生活问卷之间的相关研究, 找到影响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相关影响因素, 根据研究结果最后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减少心理疲劳发生。本研究将对了解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现状, 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的编制

1.预备研究与预测问卷的编制。通过查找文献及访谈, 编制出《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和《大学生日常生活问卷》。并在问卷中插入四道测谎题, 以用来辨别虚假反应。同时将SCL-90的“躯体化”因子作为《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的效标题。预测问卷一共包括55道题, 心理疲劳问卷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记分方式。2.预测阶段。在预测研究中, 随机抽取广州市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一共发放172份问卷。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筛选, 一共收回有效问卷112份 (其中58位女生) , 有效回收率为65.12%。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调查。对无效问卷筛选后, 利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 删除题目为:写起文章不顺利, 予以删除。删除后, 问卷剩下54道题, 对部分题目进行修改与剔除, 组成新的测试问卷。3.正式研究。在正式研究中, 一共发放问卷520份,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筛选, 一共收回有效问卷459份 (其中244位女生) , 有效回收率为88.27%。调查方式为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对无效问卷进行筛选后, 利用SPSS15.0进行分析。通过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 发现各个项目均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予以保留。对问卷采用Cronbach a一致性系数考察自编问卷的同质性信度发现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907。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法对心理疲劳问卷的总分与SCL-90的躯体化因子之间进行相关分析, 发现心理疲劳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570, 在0.01水平上相关, 说明《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发现, 这459位大学生的问卷得分的平均值为61.94, 众数为61.00, 中位数为61.00, 标准差为16.48, 标准误为0.77。采用K-S检验发现数据分布与正态理论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大学生心理疲劳程度是呈正态分布的。从而将大学生心理疲劳划分为5个等级。分类如下:第1级:32分及以下, 意味着目前的状态很好, 未出现心理疲劳;第2级:33至52分, 为偏低心理疲劳状态, 代表目前状态还可以, 需要继续保持;第3级:53至72分, 为中等心理疲劳状态, 表明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心理疲劳的症状, 如果还不加以注意的话, 心理疲劳程度会更严重;第4级:72至92分, 为偏高的心理疲劳状态, 明显出现了心理疲劳的症状;第5级:92分及以上, 为高度心理疲劳, 它意味着目前的心理疲劳非常严重, 身心健康正受严重的影响。结果发现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二的大学生无明显的心理疲劳症状, 百分之六十八的大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

三、讨论

通过预备研究、预测研究、正式研究三个阶段, 发现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测量指标。采用Cronbach a一致性系数来考察自编问卷的同质性信度, 整份问卷的同质性信度达到0.907, 说明总问卷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研究中采用SCL-90躯体化因子作为这次问卷的效标题, 计算问卷的总分与该因子的总分之间的皮尔逊积差相关, 相关系数为0.507, 在0.01水平上相关显著, 说明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也存在一些尚需探讨的问题:

第一, 本研究研究发现不同年级之间心理疲劳程度具有显著差异, 由于时间问题, 造成这一影响的具体原因, 本次研究只是做了一些假设, 而没有探讨出真正的原因, 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探讨;第二, 本研究中在做娱乐方式与心理疲劳之间的差异分析、网络功能与心理疲劳之间的差异分析时, 由于这两题是采用多选题的方式, 而目前分析时只能采用列联表分析法, 因此无法证明娱乐方式、网络功能与心理疲劳之间是否相互独立和相应的分析。因此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中探讨多选题的分析方法, 以用来研究多选题中两个因素是否相互独立。

摘要:文章通过编制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 研究在校大学生心理疲劳与生活习惯的关系。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520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通过使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 对自编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进行结构和层面上的探讨和分析, 同时进行心理疲劳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总问卷具有良好的同质性信度, 同质性信度达到0.907;2.总问卷与SCL-90的“躯体化”因子的效标关联效度, 达到0.01显著性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疲劳,信度,效度

参考文献

[1]郭晓波, 郭海林.影响作业疲劳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 5 (6) .189-192

[2]李祎琼.心理疲劳研究综述[J].黑河学刊.2009, (8) .35-36

[3]俞雯雯, 谢海芳, 蔡伯艳.心理疲劳的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7, 20 (1) .58-60

[4]林小艳.当代大学生心理疲劳及应对策略.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 2 (5) .24-27

上一篇:移动护理工作站下一篇:安装工程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