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材与思想品德

2024-09-20

教学教材与思想品德(精选12篇)

教学教材与思想品德 第1篇

一、总体比较

人教版教材的知识较为系统, 学生容易理解, 循序渐进, 衔接较好, 知识目标清晰。如, 七年级进行心理品质教育, 八年级上册进行道德教育、下册进行法制教育, 九年级全册进行国情教育。人教版教材的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 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人民版的知识稍显零散, 甚至有些知识重复, 对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形成清晰的思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知识的构建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来编排, 一些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如科教兴国战略、科学发展观等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困难的;但人民版更重视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特别是教材安排的一些名家名作、哲理小品文, 让人耳目一新, 仔细读后也给人以启迪, 有利于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的配合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及分析、概括、归纳和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村的孩子接受这套教材觉得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二、两个版本教材的不同知识点

三、两个版本教材的相同知识点

四、教学与复习建议

通过分析比较, 两个版本教材的知识点大部分是相同的, 只有少部分知识点不同。另外, 在编排顺序、表达或阐述、内容详略等方面有所不同。为此, 我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仅供广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参考。

1.在平时教学中, 对两个版本教材中相同的知识点要作为重点内容,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知识体系、归纳整理知识点的阐述, 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切记, 不是对两个版本教材内容的重复累加, 一句话“谁说的简单易懂, 就用谁说的”。

如, 七年级上册第十课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重点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人教版教材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2) 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 在实施这一战略中, 我国要坚持哪些基本国策和什么发展观? (4) 青少年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应该怎么做?

2.在应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时, 要以《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为主, 关注两种版本中的共性问题, 把两种教材共同出现的内容作为复习的重点。

教学教材与思想品德 第2篇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教学初探

作者简介:李小平(1966-),女,湖南双峰人,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小平

(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广东 广州 510440)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课程设计中安排了大量的活动设计,如何处理和使用这些活动设计对教学来说是一种新的考验。我们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有选择地、创造性地使用。

关键词:教材;活动设计;课程标准;处理和使用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4-0011-03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 ①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①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强调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呈现方式打破了原来思想政治先给出观点,然后论述、事例论证的呈现方式,创设了学生的生活事件和遇到的问题在前台,知识、观点、结论在后台,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作为两者桥梁的呈现方式。教材中每一课都有大量的活动设计,每一单元还有主题探究②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每个单元的首页都设计了一个与该单元内容相配套的“主题探究”。 它面对整个单元的整体结构,从“全局”的高度俯瞰和统帅各个部分知识的处理,是整个单元的灵魂和核心。②。因此,如何更好地处理和使用新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活动设计处理和使用误区

(一)不加选择盲目使用

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将教材“神圣”化,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敢按部就班地全部依照教材编排来进行教学。不管学生有没有共鸣,不管活动的设计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要书上有活动就安排学生做。有的教师将活动加上观点简单地拼凑在一起,没有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观点进行分析、澄清、归纳、总结。有的甚至还没有弄懂教材的活动意图,就开始要学生活动,并不懂得通过学生活动来活化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二)完全放弃教材中的活动设计

完全放弃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有两种表现。第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按照自己的老一套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课堂教学仍没有超越“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的传统模式,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重说教,轻学生体验、感悟。上课画书、背书、默书。知识死记硬背,学生学习到的东西,是死的知识,是知识的堆砌。这种现象弱化了思想品德课程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与教材的编写意图背道而驰。第二种情况是不顾教材活动设计,花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搜索一些教学资源,设计活动,对教材中的许多资源和活动版块都弃而不用。甚至有些教师为追求“新”、“奇”,把教材资源全部抛开,只考虑开发课外资源,结果学生上课被各种信息轰炸,应接不暇,导致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三)忽视课外活动设计

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按照完成的时间和场所可分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教师一般比较重视课堂的活动设计,而对课外活动比如单元主题探究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不够重视。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教师难以组织和调控,所以干脆不开展。也有教师认为课外活动可有可无,只要不影响教学成绩就行,能不开展,就不开展。

二处理和使用教材活动设计策略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行动指南。教材的编写,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安排,都是以课标的理念来指导的。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理解、领会课标理念,处理和使用教材中的活动设计。

(一)确立新的教材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做了很充分的论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多方面的。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不应该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金科玉律,而要把它看作是一种教源。因此,教师必须摈弃 “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防止“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发生。 遵循这一理念,在处置和使用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时,就可以做到既重视它而又不完全照搬,教材中可使用的应充分利用,可经改造整合后使用的,应大量地取舍或拓展,并且能有所突破,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

(二)树立新的学生观

新教材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事例,以及丰富多彩的探究性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以“讨论”、“观察”、“辨析”、“调查”等形式出现,加强探究的力度,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①转引自课改理念100问wenku.baidu.com/view/7f17f614fad6195f312ba6ef.html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上,在处置和使用教材活动设计时,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特点、实际出发,以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总体上去把握。处理和使用上都是以学生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采用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协作、探究,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活动者、做“主角”,教师扮演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这样来达到教学目标。

(三)形成新的教学过程观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是主导”的理念即过程较之于结果,过程更重要。新的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要通过提出问题、提供资料、与学生讨论和一起活动等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教学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共同交流、创新、分享成果、探求新知、共同成长的过程。新的教学过程观要求我们在处理教材活动设计时,应充分认识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构建“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生成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在师生互动中提升师生生命的质量。

三处理和使用教材活动设计的具体做法

(一)直接使用活动设计

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使教材内容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创设他们乐于接受并有利于他们自主发展、并能对他们的思维、情感、态度构成适当挑战的学习情景,加强 “ 讨论、探究、体验 ” 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探究、理解,在活动与实践中体验、认知,在实际生活中锤炼、提升,通过自己的知、情、意、行的整体参与来创造性地消化、吸收、实践教材的内容与目标,实实在在地增强他们自我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达到引导学生明事理、辩是非、增情感、导行为的目的。教材这些活动设计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设置既增强了学科的趣味性,又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对于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我们要按照合理、科学的原则进行比较和选择,只要符合本地、本班实际情况的我们就可以直接使用。如讲八年级上册《同学?朋友》一课时,可以直接使用课本的第一个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二)加工使用活动设计

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整合活动设计。教学实践中,要整体把握和梳理这一课的各种活动,挖掘出活动之间的关联,将几个活动整合在一起,给学生一个整体体验的过程,赵銮垦生对知识的全面把握。如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同学?朋友》一课中,为解决怎样交友的问题教材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活动,有教师在教学中将三个活动整合成一个。既节约了活动的时间,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交流的机会,又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二是更新材料,完善活动。如九年级教材中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中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及时补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来更新教学内容。如有教师在进行《党的基本路线》这一框的教学时,将教材P39页的活动变成让学生观看国庆阅兵式片段,然后让学生讨论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学生积极性高,发言踊跃,在讨论交流中增强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加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同感,有效地达到了三维教学目标。三是改编活动设计。教材中有些活动设计,尽管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用起来并不那么得心应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需要对教材的活动设计进行改编,以便更乐于被学生所接受。

(三)创造活动设计

尽管新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但是并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所有问题。教材中有的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而教材又没有设置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活动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来设置新的活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突破难点。如九年级第七课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的教学,需要教师把抽象的理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接受和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活动更具有吸引力,更加联系学生实际,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创造的智慧,在课堂中流动,让我们的课堂更丰富。

(四)拓展课外活动

人教版七―九年级的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一个单元主题探究,安排在单元的引言中,是一种前置的小课题长作业的实践活动。这是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是帮助学生走向生活、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关键,对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将“主题探究”教学与本单元其他内容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在结合的具体途径上,一方面发挥本单元其他教学内容对“主题探究”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究,更好地认识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发挥“主题探究”对本单元其他教学内容的内化作用,让学生通过探究,将教材中的间接经验加以内化、吸收,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际操作中,可以先介绍主题活动的内容,成立合作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其次,向学生提出活动的目的与要求,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资源、获得的途径;再次,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要给学生提供展示、检查、交流活动成果的机会;最后要把结果作为本学科学习状况评价的重要依据。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在处理和使用教材活动设计时,应该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遵循、整合、拓展、升华教材活动内容,真正发挥好活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①转引自刘玲.《浅谈思想品德课学生兴趣的培养》. 《教育教学论坛》第34期①,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课程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2003.

[2] 李天赐.品新教材 谈“心”体会[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8).

思想品德新教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第3篇

一、 全方位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使用新教材教学最关键是要突出一个“新”字,这就需要开发利用许多新的、贴近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有专题地去收集资料,这是开发利用新的教学资源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充分运用远程教育的优势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入生活对所需资源进行搜集,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用生活实际与教材知识相链接的过程。实践证明,随着搜集资料工作不断深化,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对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搜集到的信息也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时代特色。此外,由于这些材料是学生亲手搜集整理的,课堂引用时会得心应手,说明知识点或解决实际问题会更加具有说服力,也更容易使学生们理解和接受。

二、 精心使用“情景再现”,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而利用问题情景导入新课,是目前所普遍采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因此,精心设计引言就显得至关重要。引言,是一节课的导语,它虽然不是正文,但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如果处理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不可忽视。要使引言具有趣味性,首先要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应注意设疑游思,开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像我国古典小说那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开发了学生的潜力,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也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可视性的优势,也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其味无穷。例如,在学习《全面小康的蓝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分组有针对性地观察、拍摄生活中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住房、交通等变化的图片,启发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然后在课堂授课时通过多媒体集中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使一幕幕万众一心奔小康的场面不断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畅想小康”,为自己家乡的小康建设绘制一份蓝图。引领学生分析、讨论、探究,从而自然得出“我们应该为家乡的小康建设而努力学习”的结论。经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气氛处于活跃之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其主体地位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过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主要弊端就是教师搞“一言堂”,“我说你听,我讲你服”,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的体现,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教学中的这种不平等,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对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造成了“难学”进而“厌学”的心理障碍,并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产生了抵制的情绪,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不容忽视。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现代社会发展表明,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使学生受益匪浅。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理解运用能力等。其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我在教学中的主要做法有:①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各种现有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阅读的初始阶段,先提供给学生自学提纲或者是自学阅读思考题,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阅读;②通过指导学生“快速阅读”,使学生的阅读效率不断得到提高,适应了课堂教学的需要,也体现了当今信息社会生活快节奏的要求;③通过指导学生“仔细研读”,引领学生掌握运用相关材料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归纳、概括出相关问题的结论;④要鼓励学生敢于对书提出质疑,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去理解书中所讲的道理,把书读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助于增强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学能力。

四、 选择具有系统性、典型性、针对性的习题,巩固知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可见,巩固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练习不能盲目地追求数量,不能搞题海战术,要选择具有系统性、典型性、针对性的练习题,程度上要做到难易适中,内容上要做到突出重点,有针对性、有时代气息、有典型性,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渗透,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牢固记忆所学习的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是最好的记忆”。对于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教材,查找相关资料,或者是分组进行组织讨论,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达到通过巧练提高思维能力和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从“生疑”到“质疑”再到“释疑”的过程,就是掌握知识、提高智力和能力的过程。

教学教材与思想品德 第4篇

一、对教材使用把握不准

新的教材观认为:“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 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 教师是用教材教, 不是教教材。但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一理念, 就可能在对待教材使用的态度上出现两个错误的倾向。

1.对教材中典型事例的运用一味强调标新立异, 完全脱离教材, 造成课程资源浪费。很多教师认为:教材上的相关事例学生早已看过, 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不利于教学活动开展。造成部分教师一味追求新意, 完全脱离教材, 自己另寻一些事例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 教材所呈现的资料事例一般都是专家们精心选择和设计的, 具有较典型的代表意义。如果舍弃教材上的典型材料不用, 无疑是对教材资源的一种浪费。我们需要认真分析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和事例等再结合学生实际加以选择和利用, 这才是科学教材观的体现。

2.缺乏对教材的深入挖掘, 使教学内容浮于表面, 缺乏逻辑性, 没有深度。虽然新课程观强调“课程标准”的主导性, 但“课标”内容, 仍需要一定的理论与观点做支撑, 而这些又恰恰蕴涵在我们的教材之中, 所以深入分析教材, 挖掘知识点, 寻找其联系本身就是对“课标”的一种理性解读。而要深挖教材, 我个人认为做好对板书设计的优化, 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因为在课堂教学中, 板书主要体现为三个功用。

(1) 突出教学的重点和要点,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 提示教材内在联系,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

(3) 增强信息刺激的强度, 提高学习效率。

而要实现这三个功用, 就必须找准重点和要点, 找到它们的联系, 同时设计合理的形式来形成对学生的有效刺激。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挖掘教材的过程。

例如, 我以“面对生命的思索”这课为例, 这部分内容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板书设计。

A:面对生命的思索

1.生命的含义

2.善待生命

3.生命的价值

B:面对生命的思索

第一种板书设计:内容翔实具体, 知识也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 但内容整体缺乏逻辑联系, 把整个体系砍成了独立的几块, 这与新课程的要求“要把课程理解为一种动态的具有生长性的系统和情境”显然不符。且板书中文字信息过多, 上课时难免不使学生陷入忙于记录, 无暇思考的境地。第二种设计中, 虽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但它对本节课中三个主要“课标”支撑“生命的含义、善待生命、人生的意义”抓得准确, 且在板书中显得主次分明;两个箭头和“应该、寻找”这两个词就把这些要点联系起来, 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同时板书中画线部分会根据课堂中师生互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知识而填写, 这样板书中就具有了生成性, 富有生命力;并且文字信息大幅减少, 反而增强了有限信息的刺激强度, 实现了板书应有的功用。

二、在课堂互动中对动态生成的资源把握利用不够

课堂互动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进而达到师生心理或行为的改变。

在课堂互动中, 学生所表露出来的心理问题、思想上的困惑, 尤其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提法, 争论时冲口而出的话语, 师生合作探究时咄咄逼人的诘问等, 都是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 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所以, 作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提高课堂互动质量。因此, 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

第一,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优化课堂互动的结构和内容;

第二, 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拓展课堂互动的深度;

第三, 提高课堂监控能力, 加强课堂互动调节。

最后, 真诚地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 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能够启迪学生智慧, 促进其全面成长的殿堂。

摘要: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改变了学生旧有的被动学习方式和教师注重知识“满堂灌”的教法。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还学习的主动权于学生, 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真正体验到了做学习的主人的快乐。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目录 第5篇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笑迎新生活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 一 新学校,新同学

1.新学校,新同学 P4-6 2.升入中学后,我们将会有许多新的体验,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新”字?P4 二 创建新集体

1.如何创建一个新集体?P7-9

2.如何看待个人在班级中的位置?P8 第二课 把握学习新节奏 一 学习新天地

1.初中学习生活有哪些新特点?P11 2.如何做学习的管理者?——学会学习? P12 二 享受学习

1.要搞好初中学有哪些方法和策略?P12-13 2.怎样理解自主学习?P13 第二单元 认识新自我 第三课 珍爱生命 一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1、生命对于世界的意义?P25

2、为什么生命需要相互关爱?P25 二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1.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表现在哪里? P28 2.如何发挥自身的独特性?P28 三 珍爱我们的生命

1.如何发挥自身的独特性?P28 2.我们应该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P29-32

第四课 欢快的青春节拍

一 走进青春

1.青春身体变化有哪些方面?P35 2.怎样认识青春期身体变化?P36 二 感悟青春

1.如何解决青春期的内心矛盾(成长烦恼)?P38

2.我们相互交往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是什么?P39 三 祝福青春

1.怎样正确认识真正的个性、独立?P40 2.怎样正确看对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作用是什么?)P40 3.解读青春的含义?P41-42 第五课 自我新期待 一 日新又新我常新

1、如何正确认识自己?P46-48

2、通过哪些途径认识自己?P49-50 二 发现自己的潜能

1.人身上的七种基本智能P52 2.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P52-53 三 自我新形象

1.青少年为什么会喜欢明星?P54 答:喜欢明星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因为明星往往有着美丽的外表,大方的举止,其中一些人还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执著的工作热情和高尚的人格。2.怎样看待喜欢明星现象?P54-55 3.面对新期待,我们如何确定个人的成长目标?P56 第三单元 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第六课 做情绪的主人 一 丰富多样的情绪

1.情绪的含义

2、情绪有哪几大类?P61

3.情绪对我们影响有哪些?(情绪会对人产生哪些作用?)P63 二 学会调控情绪

1.为什么青少年的情绪需要调控?P66 2.调节情绪有哪些方法?(排解不良情绪有哪些方法?)P66 3.合理发泄情绪的含义P68 第七课 品位生活 一 情趣与兴趣

1.情趣与兴趣的关系?P71 2.情趣有何作用?P72 二 追寻高雅生活

1.高雅情趣和庸俗的情趣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P73-74 2.怎样追寻高雅的生活情趣? P75-78

第四单元 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第八课 学会拒绝

一 身边的诱惑

1.我们身边有哪些诱惑?P82-87

2.青少年会受到哪些不良诱惑?P82-84目题

二 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第九课 保护自我 一 身边的侵害与保护

1、青少年可能受到来自几方面的侵害:p91

2、青少年容易受到侵害的原因:P92 二 防范侵害,保护自己

1.怎样防范侵害,保护自己? P93-97 2.青少年在遭到不法侵害、实施有效自我保护的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P95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 一 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1.自尊的含义: 2.自尊的表现: 3.自尊的重要表现:

二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7、尊重他人的必要性:

1.为什么说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2.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3.如何正确对待议论和批评?为什么?

三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1.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2.如何真正做到尊重他人?

第二课 扬起自信的风帆 一 “我能行!”

1.自信的含义:

2.自信的表现: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3、自卑、自负、自信的区别:

二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为什么自信是成功之基?

2.自信者的哪些心理素质有助于成功?乐观、好奇、专注、(有目标)3.为什么自信者的这些心理素质有助于成功?

三 唱响自信之歌

1.个人自信与民族自信的关系: 2.自信的人在国际交往中怎样做?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第三课 走向自立人生 一 自己的事自己干 1.自立的含义: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自立的必要性: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学校是我们成长的温室,但是,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和温室中,终究要走进社会,经风雨、见世面;如果我们不能从现在起,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自觉地储备自立的知识,锻炼自立的能力,培养自立的精神,就难以在未来的社会中自立。

二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

1.依赖的危害:

2.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地生活。

第四课 人生当自强 一 人生自强少年始

1。自强的含义: 2.自强的表现:

二 少年能自强

1.青少年为什么要从小培养自强的品格? 2.青少年能自强的原因: 3.我们怎样培养自强的品质? 4.自强与自弃是对立的

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第五课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一 人生难免有挫折

1.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二 挫折面前也从容

1.挫折的含义: 2。造成挫折的原因

第六课 为坚强喝彩

一 让我们选择坚强

1.意志坚强的人的表现: 2.意志坚强的作用:

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我们应该怎样磨砺坚强意志: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一 走进法律

1.社会生活中的规则主要有三类:道德;纪律、规章;法律。

2.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二 法不可违

1.违法行为的含义; 2.违法行为的分类

三 防患于未然

1.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如何预防违法犯罪? 2.青少年如何防患于未然?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一 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

1.未成年人的含义: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2。我国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原因:

二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1.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途径:(1)非诉讼手段;(2)诉讼手段。2.非诉讼手段的含义: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

我知我家 „„„„„„„„„„„„„„„„„„„刘涛

我爱我家 „„„„„„„„„„„„„„„„„„„郭巍

难报三春晖 „„„„„„„„„„„„„„„„„„刘涛

第二课 我与父母交朋友

严也是一种爱 „„„„„„„„„„„„„„„„„郭巍

两代人的对话 „„„„„„„„„„„„„„„„„刘涛

第二单元 师友结伴同行

第三课 同侪携手共进

同学·朋友 „„„„„„„„„„„„„„„„„„郭巍

男生·女生 „„„„„„„„„„„„„„„„„„刘涛

第四课 老师伴我成长

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郭巍

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刘涛

第三单元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第五课 多元文化“地球村”

世界文化之旅 „„„„„„„„„„„„„„„„„郭巍

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刘涛

第六课 网络交往新空间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郭巍

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刘涛

第四单元 交往艺术新思维

第七课 友好交往礼为先

礼貌显魅力 „„„„„„„„„„„„„„„„„„郭巍

礼仪展风采 „„„„„„„„„„„„„„„„„„刘涛

第八课 竞争合作求双赢

竞争?合作? „„„„„„„„„„„„„„„„„郭巍 合作!竞争!„„„„„„„„„„„„„„„„„刘涛

第九课 心有他人天地宽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郭巍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刘涛

平等尊重你我他 „„„„„„„„„„„„„„„„郭巍

第十课 诚信做人到永远

诚信是金 „„„„„„„„„„„„„„„„„„„刘涛

做诚信的人 „„„„„„„„„„„„„„„„„„郭巍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权利义务伴我行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刘涛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郭巍

第二课 我们应尽的义务

公民的义务 „„„„„„„„„„„„„„„„„„刘涛

忠实履行义务 „„„„„„„„„„„„„„„„„郭巍

第二单元 我们的人身权利

第三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

生命与健康的权利 „„„„„„„„„„„„„„„刘涛

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郭巍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刘涛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郭巍

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

隐私和隐私权 „„„„„„„„„„„„„„„„„刘涛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郭巍

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

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

知识助我成长 „„„„„„„„„„„„„„„„„刘涛

珍惜学习机会 „„„„„„„„„„„„„„„„„郭巍

第七课 拥有财产的权利

财产属于谁 „„„„„„„„„„„„„„„„„„刘涛

财产留给谁 „„„„„„„„„„„„„„„„„„郭巍

无形的财产 „„„„„„„„„„„„„„„„„„刘涛

第八课 消费者的权益 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 „„„„„„„„„„„„郭巍

维护消费者权益 „„„„„„„„„„„„„„„„刘涛

第四单元 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

第九课 我们崇尚公平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郭巍

维护社会公平„„„„„„„„„„„„„„„„„刘涛

第十课 我们维护正义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郭巍

自觉维护正义 „„„„„„„„„„„„„„„„„刘涛

九年级全一册

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罗瑛 不言代价与回报 „„„„„„„„„„„„„„„„„„肖雪

第二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赵淑颖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李雪冰

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罗瑛 党的基本路线 „„„„„„„„„„„„„„„„„„„肖雪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赵淑颖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李雪冰 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罗瑛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肖雪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赵淑颖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灿烂的中华文化 „„„„„„„„„„„„„„„李雪冰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罗瑛

第三单元 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

第六课 参与政治生活

人民当家做主的法治国家 „„„„„„„„„„„„„„肖雪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赵淑颖 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李雪冰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罗瑛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肖雪 学会合理消费 „„„„„„„„„„„„„„„„„赵淑颖

第八课 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李雪冰 灿烂的文明之花 „„„„„„„„„„„„„„„„罗瑛

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

第九课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我们的共同理想 „„„„„„„„„„„„„„„„„肖雪 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 „„„„„„„„„„„„„„„赵淑颖

第十课 选择希望人生

略谈初一思想品德新教材 第6篇

05年秋学期,我校初一年级开始使用教科版的《思想品德》新教材,暑假里我接受了市级新教材培训,感触较多。

一、新教材的特点

1、教材关注了学生的品德培养。04年初一使用的人教版的教科书开始把“思想政治”改成了“思想品德”,05年教科版也用“思想品德”这个名称。与以往教材相比,教材的政治色彩淡化了,我想这可能是教育反思的结果。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谈政治似乎远了一点,而影响人的终身发展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却往往被忽视。教材名称的改变昭示着一种教育理性的回归。从教学目标来看,以前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教学目标的设置顺序一般也是先知识、能力,然后才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描述。而现在则淡化知识的教学,试图通过思想品德课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改变,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往的教材编写是基于接受性学习,而目前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是基于探究型、学习型模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就拿课题名称来说,像“走进中学”、“新的起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聪明以外的智慧”、“假如我是你”等等,亲切、通俗、富有哲理,无不渗透着一种人文关怀。

2、综合性。这一点在新教材里表现得非常突出。教材有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四个方面的内容,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也不是按照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来单独设置的。一课内容里可能四个方面的内容都会有所涉及。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反映了这样一条线索: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从自我开始到面向未来结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二、我对使用新教材的几点想法

1、新教材以生活主题整合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是构成新教材的四个方面重要内容,它不像以前初一学心理、初二学法律、初三学社会发展史,而是把这些内容分散在各个年级的教材中,综合性非常强,因此新教材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老师有一个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因为教者昏昏,无法使学生昭昭。

2、由于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体现着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因此在讲授初一内容时,不要引申得太远、太深、太偏,有些内容初二、初三还要学。如果引申得太多,一方面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不容易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影响当前的教学任务的完成。

3、新教材淡化了知识点的教学,那么是否可以一点知识都不讲了呢?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教材涉及的有关知识,老师应该讲透,学生应该学透。例如第二单元《学会学习》中提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我认为没有必要让学生归纳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概念,但是应该讲清楚,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自主学习有哪些表现形式等。

4、教材中的材料如何使用?我认为不一定要全部使用。但也不要全盘抛弃。如果老师手头有比教材中的材料更好的材料,不妨换一换。如果暂时没找到更适合的。还不如用教材中现成的。

教学教材与思想品德 第7篇

一、实现有效上课面临的主要问题———合理整合、运用教材资源的必要性

1. 我们学校是镇级的农村中学, 教材以外的校内教

育资源如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和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各种教育渠道相对匮乏, 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有效上课的实现。

2. 农村中学生知识面较窄, 社会实践经验较少, 各方面能力都不尽如人意, 影响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3. 农村学校的教师接受各级各类新教育教学理念培

训的渠道少,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采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活动, 出现了低效教学, 甚至无效教学。

为了克服外界环境存在的不利因素, 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 合理整合、运用教材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已是势在必行。

二、实现有效上课的前提———合理整合教材资源

所谓“合理”是指所整合的教材素材, 是依据新课标, 从教学目标出发,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所选择的教材素材对突出学习重点与突破学习难点, 表现出独特的支持性, 对正文内容起到明显的学习支持作用;选择的教材素材是学生感兴趣的, 有问题可想、有话可说的, 它能增加学生参与的内在动因, 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整合教材素材的具体方法如下:

1. 重组教材素材

教材中有不少素材是带有行为指导性的, 但教材素材指导原则性较强, 相对缺乏生活性和针对性, 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这样的素材要重新组合。如, 在“共筑师生情感桥梁”目题下, 教材在正文内容的前、后分别设计一个教学活动, 前面的活动以漫画的形式形象设计了三个情境:一是老师批评小鹏做操不认真, 小鹏认为老师在找他的碴儿!二是课堂上老师解几何题的方法错了, 我要不要跟老师说?怎么说?三是明明是教室值日生, 却被老师冤枉不打扫干净走廊垃圾。后面的活动用图表的形式设计了三个情境:一是指出老师的错误, 二是对待老师的批评, 三是被老师冤枉时。面对这三个待解决的问题, 要求学生讨论与老师沟通的方法。这个活动设计的问题涉及面广, 针对性不强且原则性较强, 增加了学生操作的难度。如果把两个活动进行重组, 就可以降低学生的操作难度。于是, 在前面活动原有设问的基础上, 笔者增设了一个问题:此时, 你怎样与老师沟通, 既能消除烦恼, 又能增加师生情感?把两个活动综合起来, 既有效发掘了教材素材的内涵;又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发散思维。

2. 替换教材素材

对于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远离学生生活与知识背景的素材, 学生往往不太感兴趣。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在整合素材时可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素材去代替教材素材。如, 在《发掘自己的潜能》的目题下, 教材设计了“成功企业家用语言激励自己”和“一个孩子用沙子堆城堡激励自己”两个情境, 它们都远离学生的生活, 于是笔者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取代之。素材:刘翔,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用12秒91, 创造了中国人在男子110米栏项目上的神话!成绩的背后是艰苦的训练, 他以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美国跨栏王阿兰·约翰逊为学习榜样, 每天都进行耐力长跑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 刘翔战胜了自己的偶像。赛后记者采访刘翔的夺冠技巧时, 他说:“每次比赛之前, 我都会对自己说我相信我是最棒的!”设问: (1) 刘翔有哪方面的潜能? (2) 刘翔怎样发挥自己的潜能?

通过替换素材和设计有梯度的综合性问题, 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转换教材素材

教材素材从呈现方式上看主要是文字、图画等, 这样的素材给学生以静态感。教师可以活化静态素材, 真正使素材有声有色。如, 在《因礼仪而优雅》目题下“常规礼仪姿态”的教学设计中, 让学生在明确“正确的站姿、坐姿和行走姿态”的要求和欣赏其图片的基础上, 请三位学生到讲台, 把三种姿态分别表演出来, 其余的学生都充当评委。通过表演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从而让学生的“知、行”统一起来。

4. 延伸教材素材

课堂小结是整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小结操作恰当, 能对该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借助教材素材进行课堂小结, 即对选中的素材作适当的延伸拓展, 可以使素材的效用最大化, 可以实现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知识转化过程, 也可以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提高教学效果。

如, 在“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的教学设计中, 用来进行课堂小结的素材是:小堂喜欢钻研电脑技术, 听说制造病毒的黑客都很聪明, 他想验证一下自己的技术实力。他先攻击同学的信箱, 后又攻击一些知名的公司网站, 竟连连得手。正当他在电脑屏幕前洋洋自得的时候, 冰冷的手铐送上门来, 他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笔者设计增加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小堂, 你将怎么做才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答: (1) 正确对待好奇心, 提高辨别觉察能力和抑制诱惑能力, 学会自我保护; (2) 遵守网络道德、友善待人; (3) 上网要遵守法律, 不做违法的事情。)

三、实现有效上课的落实———合理运用教材资源

1. 体验式

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从而推动学习价值的认同与内化, 并进而体现在以后的生活之中。进入初中后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有了一定的新体验与感觉;教材出示了素材并配了相关的图画;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 再写出1~2条体验。如:进入中学后, 我还遇到的新鲜事, 拥有的新体验有: (1) ; (2) 。

2. 讨论式

一定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载体, 离开这些载体就会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 有些教材素材完全可以作为讨论的支撑点。如, 在“我给老师画个像”的教学内容中, 笔者选用的素材为: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现代社会中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日益多样。讨论题:在知识的学习上, 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取代老师的作用吗?

通过介入具体素材进行讨论, 学生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话可说, 有效解决问题,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

3. 活动式

初中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 也乐于在活动中接受新知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活动式学习相对受学生的欢迎。根据教学实际, 活动式教学从类型上可以有动手型、动脑型和动嘴型。如, 在教学“感受家庭温暖”时, 组织两个活动, 一是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在家庭中感受到的温暖和激励”, 二是学生写“给父母寄言”。通过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感悟式

学习中真正引领学生有感而发, 使学生的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目标。这些感想建立在一定的素材与情境中更现实。如, 在教学《诚信的智慧》目题下的“诚实与说谎”时, 笔者精选一个教材素材并增设一个问题: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 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但她还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接诊的医生说:“你的病并不严重, 只要自己有信心就一定能治好。”问题是:从医生的行为中你有何感悟? (答: (1) 诚实与说谎是水火不相容的, 做诚实的人就不应该撒谎; (2) 在特定的交往情境中, 有时需要我们隐瞒事情的某些真相, 说些“善意的谎言”。这时诚实与说谎又是不矛盾的。) 通过活动, 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 同时较好突破了教学难点。

5. 友馈式

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起点。而学生反馈是比较真实的教学起点, 有助于全面、客观地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已有经验。我们只有关注了学生的现状与需要, 才能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如, 在教学“世界文化之旅”之前, 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三个预习题目: (1) 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什么来历?有哪些传统食品?有什么习俗? (2) 请你列举五个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 (3) 你知道哪些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东西?课前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有好有坏。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 笔者对本节课做了合理的定位, 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活动, 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

教学教材与思想品德 第8篇

走进初一(4)班,今天我要进行“感受生活”一课的教学。在交代完教学目标之后,学生们开始进入自学,为了让每组学生动起来,我将教材上的活动和案例分成6个任务,并下达给6个小组进行准备,如“说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我做过的感动他人的事”“你认为自己幸福吗?”“评价书上的说法”“填写感恩卡”等,然后由小组进行展示。在展示中,学生们虽然都能比较清楚地表达,但对于像“你认为自己幸福吗?”“拥有财富不等于幸福”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几处重点和难点,都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虽然我不断地进行点拨,但总是让人感到空洞、泛泛,是浮于表面的说教。

二、查找原因

是学生们的认识有限吗?还是思想品德课只能如此?亦或是教材内容只适合说教?经过一番思索,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是教学设计上出了问题,设计环节仍停留在教材的层面上,挖掘不出深层的内容。不行,要重新设计!换个班级重上!在深刻领悟教材的内涵后,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走出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

三、新的设计、新的课堂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在初一(2)班,我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课前我们进行了“时事早报”,一组学生在播报中提到了“地球一小时”活动,这恰好成为我课堂的导入点,于是我们在一种激动、兴奋的状态下开始了学习。这与之前的沉闷、死板形成鲜明的对比。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感恩精神,我加入了“善于捕捉感动”的内容。我将这部分设计为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身边的令你感动的人和事以及你做的感动别人的事,并将它表达出来”,小组找的最多的进行全班展示。这样通过组内小展示,说每个人的感动,到全班的大展示,一个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感动,每个学生都在参与,也都在感动着。这与之前的只看别人展示反差很大。

在“感受平凡的幸福”的内容中,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一组云南、贵州等干旱地区学生们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与他们相比我们的生活该有多么幸福,进而引发学生对幸福的思考。再通过“现场采访”的方式,让学生们表达此时对所处幸福的感悟,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将生涩的理论知识理解、内化。而对于“拥有财富不等于幸福”这一难点,我则通过一道选择题将其攻破,达到难题简化的目的。

最后,为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处我将其设计为“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你最想对他(她)说什么、做什么,请表达出来”的活动,还请来几位任课教师听课,结果学生们有的用拥抱的方式表达感恩;有的用鞠躬的方式表达感恩;还有的学生边哭边说,泣不成声……被拥抱的老师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一刻我的心也被感动充溢着,我知道这就是我要的真实的充满情感的却又“来之不易”的结果。思想品德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不是教会学生做题。

这一节成功的常规课,让我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对教材及不同的教学设计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课后反思

1. 注重体验。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在互相交流、启发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在活动和展示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和运用。

2. 注重设计。

一堂课的成败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要源于教材且高于教材,教师要从教材中走出去,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 具有时代性。

思想品德课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将最新、最贴近生活的时事及时传达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家、社会和他人;关注发展中的学生,再将所有的内容重新整合,来充实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教育富有生机与活力。

4. 灵活灵动。

“教学有法”,但在使用上要灵活,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处理;问题的设置简洁精练;展示的内容有代表性,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思想品德学科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第9篇

一、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的必要性

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依据课程标准,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开发, 对教材进行调整、增删和整合, 以增强教材的有效性、情趣性、时代性、生活性, 使教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让教材的教育功能得以实现。

1.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对教材创造性使用

传统中的教材是以知识的化身形式出现的, 教师教教材, 学生学教材, 教师和学生没有发挥和选择的空间。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吸收着, 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用教材, 而不是学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着和使用者, 而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开发教材, 创造教材, 对教材进行扩展和补充。因此, 新课程下,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教师“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2. 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对教材创造性使用

思想品德是一门“活”课程, 其活力和丰富性就在于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从日新月异的时代汲取新的课程资源和营养, 所以, 把握时代脉搏, 关注社会生活, 结合学生实际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使命所在。而教材编写时的一些理论或者材料, 在教材使用时已经“过时”, 所以, 教师要用“课程资源教”, 而不仅仅是“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好教材, 活学活用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中招试题全新的命题理念要求教师对教材创造性使用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 河南省思想品德中招试题在开卷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 已经初步形成全新的命题理念:依据课程标准, 注重“双基”;关注“热点”, 兼顾“冰点”;关注重大主题, 体现学科特点;关注家乡发展, 彰显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生活, 贯彻实践原则;关注国计民生, 培养社会责任感;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全新的命题理念要求教师要学会活化教材, 开发课程资源, 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 学会对教材创造性使用。

二、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的基本要求

1. 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创造性使用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和方向, 是教学工作的唯一指南, 也是教师对教材创造性使用的根本依据。要落实新课程理念, 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时效,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就要对课程标准深入学习研究、理解并注意运用。教材不是“圣经”, 而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以教材为基础, 又要高出教材, 因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 做好教材“加减法”, 广开课程资源, 对教材创造性使用。

2.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和补充

触摸时代脉搏, 紧跟时代步伐, 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社会热点是思想品德所具有的鲜明学科特点, 也是近几年来中招试题的突出特征。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知识也是不断向前的, 教材难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做好教材“加减法”,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和补充。例如:在九年级教材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第一个框题”“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 教材所选材料朝鲜问题六方会谈在中国举行;“中国年”在俄罗斯成功举办;中国医疗队在非洲艾滋病重灾区经受住了生命的考验等资料已经过时, 在教学过程中, 我抛开了教材材料, 采用新的材料, 中国成功举办第北京奥运会,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 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所起的作用, 中国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等社会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 感悟和思考教材所说的观点。在教学中, 教师每节课可拿出五分钟时间做时事播报, 引导学生平时多看报刊和杂志, 关心时事要闻, 并利用所学知识对时政进行点评,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 确立大教材观, 重组教材内容, 整合课程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层次和接受程度, 重组教材结构和知识呈现的方式, 整合课程资源, 把教材内容结构化。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教材内容结构化可以围绕两点, 一是围绕一个主要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 例如, “关于学习”七年级上册讲到了做学习的管理者, 八年级下册讲到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九年级讲到理智面对学习压力、终身学习, 教师在九年级复习教学中可以围绕“学习”这一知识进行整合, 构建知识结构。二是围绕社会热点构建知识, 重组教材内容, 例如, “节能减排问题”, “民生问题”, “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问题”等专题。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整合, 使教材内容变得更加有序, 系统完整, 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的比较 第10篇

1.旧教材是教师本位理念,新教材是学生本位理念

旧教材的教师本位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化身,并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实行以教定学。同时,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也控制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的独立性被忽视。而新教材则更注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理解与重建。

2.旧教材是知识本位理念,新教材是生活本位理念

在传统课程理念中,教材是至高无上的,其内容是从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体系中选取的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并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编排,强调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这种理念把知识看得过重,学生则被看作是一个单纯的可存储知识的“容器”。而新教材所秉持的理念由知识本位转向生活本位,在思想品德课目标上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内容上选择了学生的生活话题,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了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地做到了学以致用。

3.旧教材是接受本位理念,新教材是探究本位理念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授—受” 的教学模式之中,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旧教材是直接陈列知识点,以一种“高姿态”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虽然旧教材中也有“议一议”、“做一做”这种小栏目,以期对学生进行操作性的训练,但这还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新教材的探究本位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接受本位理念,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探索中认识问题、发现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二、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地位的比较

1.旧教材是中心地位,新教材是学材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是通过教学内容的教学来体现的,而教学内容又是以教材为载体的,教材具体规定了知识的范围、重难点和事例材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的教学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以教材为中心。而新教材则处于一种学材的地位,它更好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引导了学生的学习。在内容上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设计上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旧教材是主要教学资源,新教材是教学资源之一

由于经济水平或教师能力的限制,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材作为主要课程资源而存在,且教学资源的主体、内容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发。其实,教学资源存在于教学的全过程,凡是符合课程标准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够更好实现教学效果的所有信息都应该成为教学资源。在新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电子视听设备和技术。教师亲自设计PPT、充分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和图片等,更好地完成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体现出教材已由主要教学资源转向为教学资源之一。

3.旧教材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新教材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占主体地位的, “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1]。教师在教学中绝对地控制着学生的思想、行动,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 所以,旧教材更加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新教材则把一些固定由教师讲解的知识性内容,改为教师只提供一系列背景或问题而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并总结出的知识内容,教师只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总结。这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的表现,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编写内容的比较

1.旧教材是以知识为主线,新教材是以生活为主线

旧教材从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学科知识十分单一,仅以知识的逻辑或以时间的顺承为主线,明显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新教材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话题,整合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方面的内容为横向坐标,并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为纵向坐标,横纵坐标的交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的每一方面都突出了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且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2.旧教材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新教材注重思想品德修养

由于课程改革之前的课程名称叫“思想政治” 课,因而旧教材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政治理论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方法的基本训练,并要求学生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而对学生的心理、性格、道德方面的引导却有所忽视。与之相反,课程改革后的课程名称为“思想品德”课,所以新教材更侧重于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方面,要求学生以了解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为主。

3.旧教材的内容较为深奥,新教材的内容较为浅显

旧教材十分注重知识性,其内容是高中甚至是大学政治理论课的“压缩饼干”,内容“高、大、空”, 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增加了教师教的难度和学生学的难度。新教材的编写则相对淡化知识性,联系学生已有的个人经验加强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方面的内容。如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 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追求高雅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教材的内容由深奥到浅显,由注重知识性到淡化知识性,调整了以往“繁、 难、偏、旧”的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四、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特点的比较

1.旧教材学科性较强,新教材综合性较强

旧课程标准在序言中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2]。由此可见,旧教材一直被思想政治学科体系束缚着,其内容是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来安排的。而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3]。由此可见,新教材打破了学科间的束缚,突出了知识与生活、学生经验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而且还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内容进行了整合。因而,新教材的综合性更强。

2.旧教材可教性较强,新教材可读性较强

旧教材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所看重的是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的传授式教学模式,教材编写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因而教材可教性的特点就显得尤为突出。新教材不仅语言生动活泼、 深入浅出,而且还增加了图表的数量,既有文字的描述,又配有适量的图片,提高了新教材的综合质量,使新教材呈现出寓教于乐的特点,从而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旧教材封闭性较强,新教材开放性较强

旧教材是陈列知识和传递知识的纸质载体,适合于学生对既有知识的记忆,即使让学生亲身观察和探索,也是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却不适合学生从探索中自主得出结论。这就充分说明了旧教材的封闭性。而新教材则更具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语言上更加生动和自由,在内容上给学生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采用更多的事例和网络资源,在活动上设置更加开放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五、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结构的比较

1.版面设计的比较

在封面设计上,新旧教材均为全套5册,采用787毫米×1092毫米的16开本,封面和首页处都有色彩鲜艳的插图。但旧教材同一年级的上下两册封面图案相同,且均是较为简单和抽象的人物或风景图;而新教材的每一册封面图案都不相同。在内容结构设计上,旧教材色彩单调、结构单一,而新教材则采用了彩色的边框、文字或插图,在每课的标题上都配一幅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图片作为背景,生动准确地概括了该课的学习内容。这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中,就采用了“音乐符”的背景图案,使学生从感官上体会到青春带来的欢快。

2.图表展示的比较

新旧教材均引用了形式丰富的图表,有真实照片、简笔漫画、体系表等。这些插图以真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场景为内容,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生活性,比单一的采用语言叙述方法的效果要好得多。虽然新旧教材的插图都比较多,但还是有些区别的。在数量上,新教材采用了更多的插图,且在更多情况下是以表格的方式来代替文字。这种一目了然的陈述方式,远比大段的文字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认同教材内容。

3.语言风格的比较

由于旧教材的知识性较强,所以语言的表述更加书面化和规范化。虽然这培养了学生的严谨性, 但从一而终的拘谨性陈述难免有点刻板、僵化,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教材改变了那种较为生硬和教化的语言风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表述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和通俗性。同时,也特别注意了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肃性。例如,在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的语言生动灵活,而在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中又体现了语言的严肃性。

六、对思想品德课新教材编写的建议

1.突出时代性和针对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科书也不能一直停滞不前。在保证陈述的规范性和严谨性的同时, 教材所选取的内容、例子、数据和图片等必须与时俱进。陈旧的知识、观点、事例、数据已不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因而,必须对其进行调整。 可以每一学期或每一学年更新一次教材中的观点、 材料和例子,把国内外新近发生且相对稳定的大事小情纳入到新教材之中,以保证学生学到的总是新知识、新观点、新材料,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加令人信服。

2.强调准确性和科学性

教材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所以,重视教学内容和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不是编者臆造出来的,任何概念的表述都必须有据可依、有理可循,要避免语言表述歧义,更要杜绝错误。为此,在编写新教材时,要紧密围绕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这样可以避免教材内容过宽、过广的情况,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3.加强生活性和实践性

新教材虽然在体现生活性方面有所加强,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因此,教材的编制应关注生活中的情景、事件、矛盾冲突等,让学生感觉在生活中确实发生过或听说过类似的事件,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成才、学会生活的过程。因而, 新教材的编制必须时时和处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范树成.思想品德新旧课程标准比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国家教委.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初中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的比较 第11篇

摘要:通过对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可知,新教材在许多方面都优于旧教材。新教材的理念不再是教师本位、知识本位、接受本位,而是学生本位、生活本位、探究本位;新教材的地位不再是中心地位、主要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主体,而是学材地位、教学资源之一、以学生为主体;新教材的内容不再是以知识为主线、比较深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以生活为主线、比较浅显、注重思想品德培养;新教材的特点不再是学科性、可教性、封闭性,而是综合性、可读性、开放性;新教材的设计不再是版面单一、图表较少、语言刻板,而是版面丰富、图表较多、语言活泼。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新教材 旧教材

一、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理念的比较

1.旧教材是教师本位理念,新教材是学生本位理念

旧教材的教师本位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化身,并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实行以教定学。同时,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也控制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的独立性被忽视。而新教材则更注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理解与重建。

2.旧教材是知识本位理念,新教材是生活本位理念

在传统课程理念中,教材是至高无上的,其内容是从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体系中选取的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并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编排,强调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这种理念把知识看得过重,学生则被看作是一个单纯的可存储知识的“容器”。而新教材所秉持的理念由知识本位转向生活本位,在思想品德课目标上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内容上选择了学生的生活话题,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了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地做到了学以致用。

3.旧教材是接受本位理念,新教材是探究本位理念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授—受”的教学模式之中,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旧教材是直接陈列知识点,以一种“高姿态”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虽然旧教材中也有“议一议”、“做一做”这种小栏目,以期对学生进行操作性的训练,但这还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新教材的探究本位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接受本位理念,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探索中认识问题、发现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二、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地位的比较

1.旧教材是中心地位,新教材是学材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是通过教学内容的教学来体现的,而教学内容又是以教材为载体的,教材具体规定了知识的范围、重难点和事例材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以教材为中心。而新教材则处于一种学材的地位,它更好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引导了学生的学习。在内容上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设计上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旧教材是主要教学资源,新教材是教学资源之一

由于经济水平或教师能力的限制,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材作为主要课程资源而存在,且教学资源的主体、内容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发。其实,教学资源存在于教学的全过程,凡是符合课程标准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够更好实现教学效果的所有信息都应该成为教学资源。在新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电子视听设备和技术。教师亲自设计PPT、充分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和图片等,更好地完成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体现出教材已由主要教学资源转向为教学资源之一。

3.旧教材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新教材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占主体地位的,“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1]。教师在教学中绝对地控制着学生的思想、行动,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所以,旧教材更加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新教材则把一些固定由教师讲解的知识性内容,改为教师只提供一系列背景或问题而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并总结出的知识内容,教师只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总结。这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的表现,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编写内容的比较

1.旧教材是以知识为主线,新教材是以生活为主线

旧教材从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学科知识十分单一,仅以知识的逻辑或以时间的顺承为主线,明显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新教材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话题,整合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方面的内容为横向坐标,并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为纵向坐标,横纵坐标的交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的每一方面都突出了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且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2.旧教材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新教材注重思想品德修养

由于课程改革之前的课程名称叫“思想政治”课,因而旧教材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政治理论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方法的基本训练,并要求学生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而对学生的心理、性格、道德方面的引导却有所忽视。与之相反,课程改革后的课程名称为“思想品德”课,所以新教材更侧重于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方面,要求学生以了解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为主。

3.旧教材的内容较为深奥,新教材的内容较为浅显

旧教材十分注重知识性,其内容是高中甚至是大学政治理论课的“压缩饼干”,内容“高、大、空”,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增加了教师教的难度和学生学的难度。新教材的编写则相对淡化知识性,联系学生已有的个人经验加强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方面的内容。如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追求高雅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教材的内容由深奥到浅显,由注重知识性到淡化知识性,调整了以往“繁、难、偏、旧”的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四、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特点的比较

1.旧教材学科性较强,新教材综合性较强

旧课程标准在序言中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2]。由此可见,旧教材一直被思想政治学科体系束缚着,其内容是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来安排的。而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3]。由此可见,新教材打破了学科间的束缚,突出了知识与生活、学生经验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而且还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内容进行了整合。因而,新教材的综合性更强。

2.旧教材可教性较强,新教材可读性较强

旧教材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所看重的是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的传授式教学模式,教材编写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因而教材可教性的特点就显得尤为突出。新教材不仅语言生动活泼、深入浅出,而且还增加了图表的数量,既有文字的描述,又配有适量的图片,提高了新教材的综合质量,使新教材呈现出寓教于乐的特点,从而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旧教材封闭性较强,新教材开放性较强

旧教材是陈列知识和传递知识的纸质载体,适合于学生对既有知识的记忆,即使让学生亲身观察和探索,也是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却不适合学生从探索中自主得出结论。这就充分说明了旧教材的封闭性。而新教材则更具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语言上更加生动和自由,在内容上给学生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采用更多的事例和网络资源,在活动上设置更加开放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五、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结构的比较

1.版面设计的比较

在封面设计上,新旧教材均为全套5册,采用787毫米×1092毫米的16开本,封面和首页处都有色彩鲜艳的插图。但旧教材同一年级的上下两册封面图案相同,且均是较为简单和抽象的人物或风景图;而新教材的每一册封面图案都不相同。在内容结构设计上,旧教材色彩单调、结构单一,而新教材则采用了彩色的边框、文字或插图,在每课的标题上都配一幅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图片作为背景,生动准确地概括了该课的学习内容。这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中,就采用了“音乐符”的背景图案,使学生从感官上体会到青春带来的欢快。

2.图表展示的比较

新旧教材均引用了形式丰富的图表,有真实照片、简笔漫画、体系表等。这些插图以真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场景为内容,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生活性,比单一的采用语言叙述方法的效果要好得多。虽然新旧教材的插图都比较多,但还是有些区别的。在数量上,新教材采用了更多的插图,且在更多情况下是以表格的方式来代替文字。这种一目了然的陈述方式,远比大段的文字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认同教材内容。

3.语言风格的比较

由于旧教材的知识性较强,所以语言的表述更加书面化和规范化。虽然这培养了学生的严谨性,但从一而终的拘谨性陈述难免有点刻板、僵化,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教材改变了那种较为生硬和教化的语言风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表述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和通俗性。同时,也特别注意了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肃性。例如,在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的语言生动灵活,而在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中又体现了语言的严肃性。

六、对思想品德课新教材编写的建议

1.突出时代性和针对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科书也不能一直停滞不前。在保证陈述的规范性和严谨性的同时,教材所选取的内容、例子、数据和图片等必须与时俱进。陈旧的知识、观点、事例、数据已不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因而,必须对其进行调整。可以每一学期或每一学年更新一次教材中的观点、材料和例子,把国内外新近发生且相对稳定的大事小情纳入到新教材之中,以保证学生学到的总是新知识、新观点、新材料,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加令人信服。

2.强调准确性和科学性

教材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所以,重视教学内容和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不是编者臆造出来的,任何概念的表述都必须有据可依、有理可循,要避免语言表述歧义,更要杜绝错误。为此,在编写新教材时,要紧密围绕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这样可以避免教材内容过宽、过广的情况,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3.加强生活性和实践性

新教材虽然在体现生活性方面有所加强,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因此,教材的编制应关注生活中的情景、事件、矛盾冲突等,让学生感觉在生活中确实发生过或听说过类似的事件,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成才、学会生活的过程。因而,新教材的编制必须时时和处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范树成.思想品德新旧课程标准比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国家教委.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 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邴竹(1991-),女,辽宁铁岭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孟庆男(1957-),男,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院长,教授。]

教学教材与思想品德 第12篇

教材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在当前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积极实现多元文化在教材中的渗透,是传承多元文化、构建教学文化的主要举措。因此,教材应力争做到既保留传统文化,又渲染现代文化;既弘扬民族文化,又尊重舶来文化,丰富儿童的生活世界,助力儿童的多元发展。思想品德教材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高尚情操的重任,蕴含着强烈的文化价值取向,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理解与认识,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思想品德教材文化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教材,为儿童搭建文化世界。

二、人教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选文分类与统计

关于教科书文化价值取向的权威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制定了“价值取向类目量表”,“道德类目”下包含24个子类目,“政治类目”下包含12个子类目[1]。笔者在参考上述标准的基础上, 构建出人教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文化价值取向的类目和子类目,以下分别给予分析。

经统计, 政治教育类目课文43篇, 道德教育类目课文82篇,养成教育类目课文48篇,另有11篇课文无明显文化价值取向。每个类目下详细分出若干个子类目,分布情况如下:政治教育类目包括7个子类目,其中爱国(家乡)21篇,占49%;文化7篇 ,占16%;民主和习俗各4篇 ,均占9%;团结3篇 ,占7%;权利和和平各2篇,均占5%。道德教育类目涵盖16个子类目,排在前面的依次是:爱国(家乡)21篇,占26%;亲孝9篇,占10%;快乐7篇,占9%;勤学和进取各6篇,均占7%;同理心5篇,占6%;尊重、感恩、诚信、合作各4篇,均占5%。其余还含有分享、欣赏、责任各3篇,均占4%;科学2篇,占2%;勇敢和谦虚各1篇,均占1%。养成教育类目包含7个子类目,其中自然与环保18篇,占38%;秩序与规则9篇,占19%;卫生与健康和安全意识各7篇,均占15%;文明意识3篇,占6%;时间观念和理财观念各2篇,均占4%。

从选文文化价值取向的分布上, 我们可以看出整套教材内容全面、配比基本合理。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是思想品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品质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凸显道德教育的优先性不无道理。同时,小学是儿童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其日后的学习、生活、社交大有裨益。

三、人教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的文化价值取向分析

(一 )传统 与现代交 织

爱祖国、爱家乡、爱团结、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凝聚炎黄子孙的一股力量,这在教材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教材中选取了春节、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旨在帮助儿童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缅怀先人,庆祝节日。教材还列举了我国传统发明与制造,如文字的产生、印刷术的发明、陶与青铜的制造,无不蕴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对我国的文化遗产、国宝级文物及国粹等展开描述, 使儿童深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价值取向的现代化,教材选文注意结合当前文化价值取向,表现在:重视现代社会提倡的公民合法权利、民主观念与行为, 如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正当权益;到周边看看,感受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习俗,开阔视野。

(二 )追求 “真善 美 ”

仁爱、亲孝、快乐、勤学、进取、同理心、尊重、感恩、诚信、合作、分享、欣赏、责任、科学、勇敢、谦虚凝聚着我们对美好道德品质的向往与追求。教材选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很大程度上的创新,注重从不同侧面予以呈现。如用爱回报家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经常保持愉悦心情,乐观面对挫折;勤奋好学,相信科学,勤于思考;通过“成长袋”体会进步,保持进取心;和朋友发生冲突时,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理解和尊重彼此差异;对别人的付出发自内心表示感谢,懂得感恩;履行自己的承诺,对人守信;人多力量大,乐于合作和分享;充当好自己的角色,勇于承担责任;虚心求助,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 )好 习 惯 受益 终 生

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的主要任务。从小对儿童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儿童热爱自然、热爱生命、遵守秩序和规则、讲文明、讲卫生、注意安全、守时、节约。教材在选文时注意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通过儿童身边真实的小故事、小案例加以讲解,比如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不乱丢垃圾、废旧物品再利用、节约用水;遵守课堂秩序和交通秩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洗澡,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好心态;合理膳食,不挑食、不过量,保护牙齿,预防近视;讲文明,远离毒品,不吸烟不喝酒,小心网络陷阱;懂得守时,作息有规律,学习抓紧时间,提高效率;记录日常开销,不浪费,勤俭节约。

四、结语

上一篇:农村普通高中贫困生下一篇:高校农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