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服务模式范文

2024-06-26

就业服务模式范文(精选12篇)

就业服务模式 第1篇

一“、超市”服务模式内涵

超市最早出现在上世纪的30 年代,传入我国以后,随着经济的进步,超市在我国也不断发展壮大[2]1。它将顾客的自助服务与集中付款结合起来,一次性满足消费者需要。超市通常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不断发展。目前,超市的理念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相继出现了“房产超市”“、人才超市”等。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超市的理念也引起了图书馆服务的关注,在其中引入超市服务的模式,目的在于优化图书馆服务的模式,提高图书管理的效率。

二、超市服务模式对构建高效图书馆服务新模式的启示

1.超市的服务方式迅速快捷。消费者与商品的“零距离”接触是当前现代化超市的特点之一,也是其服务的优势所在。超市能够一次性满足顾客对于消费商品的需求,也能够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不断壮大自身的发展。超市的这种优秀的商品流通方式对于图书馆当中的文献流通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超市的这种经营模式的提示下,图书馆可以利用阅览室实现读者与文献的“零距离”接触,促进文献资料的流通,提高文献的利用效率[3]166。

2.“以人为本”是超市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在现代化的超市当中,无论是商品的布局还是超市的经营管理,都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消费者在逛超市的时候,可以对超市当中的商品一目了然,而且商品的摆放也便于消费者挑选和拿取。以上超市服务的特点对于图书馆的文献布局和管理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布局也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布局上方便读者选取文献,以提供更好的图书馆服务。

3.超市采用统一结算的方式。目前,超市的出口位置都设有多个商品结账的柜台,在这里,工作人员对商品电子读码后将记录商品详细信息的单据给顾客保留,便于他们了解商品。这对于图书馆服务的完善也具有借鉴意义。例如,电子阅览室费用的收取、图书超期罚款或丢失赔偿等都可以运用这种方式。读者在借书以后可以提供给他们一张单据,写清楚书名、索书号、借出日期和还书日期等信息,以免读者忘记了还书日期而造成逾期甚至丢失[4]98。

4.超市服务采用了物品托管的方式。方便消费者购物,超市在入口处都设置了自助存包柜以及可以人工存包的柜台。超市利用物品托管的方式大大降低了消费者购物的负担,对于图书馆服务效率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可以在图书馆的入口处设置储物柜,方便读者储存携带的物品,方便读者借阅图书。除此之外,超市在服务管理方面还存在其他值得借鉴的优点。

三、借鉴“超市”服务模式构建高效图书馆服务新模式

1.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文献布局。我国图书馆文献大多采用分类排架的组织方法。根据图书的性质、体裁以及用途等将图书馆的图书分成不同的类别,以实现对图书资料的科学管理[5]171。但是,如果读者需要寻找的是同一主题的文献或者同一作者的各种文献,那么,他还是需要在茫茫书海当中不停地翻找,寻找量大且寻找的过程复杂。这就表明,传统的文献布局的方法依然不适应当下全面开放的图书管理,暴露了图书馆在布局方面的缺陷。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一些文献资料有了电子版的形式,而图书馆也根据文献资料的新的载体形式设置了相应的管理部门。但是,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如果读者想借阅主题相同而载体不同的文献资料,就需要向不同的文献资料管理部门分别借阅,增加了文献资料借阅手续的办理次数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图书馆服务方面存在的这些缺陷,可以借鉴超市服务模式当中商品布局的方法。图书馆在文献资料的布局当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类。例如,公务员书籍、英语考试书籍等等,对主题相关的文献集中摆放。也可以将与读者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图书集中摆放,设立一个专题区域展示给读者。这样就能有效避免读者为了寻找同一个主题的书籍而穿梭于整个图书馆造成时间的浪费。除此之外,还要把相同主题、不同载体的文献资料集中起来,例如,可以在外语等级考试的书籍旁边放置相关的光盘或者工具书,方便读者查阅。这样既能够缩短读者的文献借阅时间又能够扩大文献资料的流通,提高利用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书籍布局的细微之处,体现图书馆服务的人文情怀,促进图书管理服务效率的提高。

2.通过读者的自助服务,提高图书馆服务的人性化。自助服务是超市服务的主要特点之一,通过自助服务让顾客掌握商品购买的自主权。这在图书馆服务当中也有借鉴意义[6]56。例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偏好等自觉完成图书查询检索。我国的图书馆已经在文献检索、信息查询和电子文献阅览等方面开展了基本的自助服务。图书馆自助服务项目的开展有助于节省图书馆员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另外,自助服务项目没有管理人员的参与,读者可以在图书馆中更加自主地选择寻找书籍,促进图书馆的服务的人性化程度。

3.借鉴超市“一站式”服务。超市采用的是统一结算的形式,并给顾客可以保留的商品小票。图书馆借鉴这一形式,对文献资料实行统一借还。让读者借阅到的不同文献资料统一到一个地点办理借书或还书的手续。还可以给读者打印相关的票据,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借书情况,并提醒读者及时还书,减少因为文献借阅过期或文献丢失造成的麻烦,间接促进文献流通。

4.借鉴超市的推送服务。超市采用的送货上门服务以及赠服务也值得图书馆借鉴。图书馆可根据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提供信息服务,也可将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做成简报,定期提供信息服务。也可做成精美的书签、卡片等赠送给读者,以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7]27。

5.借鉴会员服务。会员制度已经在各大超市中普遍实行,通过这一制度留住顾客,并发展了一大批常客。超市可在有优惠活动时主动告知会员,并提供给会员更多的优惠。图书馆在构建服务模式时借鉴超市的会员制度,培养一批重点读者并把他们发展成图书馆的固定读者,可以为他们提供绿色借书证,为他们提供文献资料的检索、整理和推送一条龙的服务,为他们的借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这是因为重点读者对文献的需求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越了一般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专业性和实效性等方面要求较高。另外,核心读者往往是专业的能手或者单位的骨干,能够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

6.借鉴连锁服务,增强图书馆的辐射能力。借鉴超市连锁经营的模式,图书馆要扩大服务的空间,提高图书馆的辐射能力。借鉴超市的连锁经营的成功经验,创建完善的连锁服务模式,以实现文献资源的流通和共享,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

7.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超市除了满足顾客消费者一般的购物需求之外,还针对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8]25。例如,针对团购消费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不必通过正常的手续办理。消费者还可以走进库房挑选所要购买的商品,也可以采用先交付一定定金的方式。图书馆如果遇到团体借阅文献资料时,也可以借鉴超市的做法,提供满足他们节约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如果是在书库不能够找到的文献资料,可以通过采访部门对新进未编文献资料进行查阅,也可以直接和出版社联系,准备随时零购书籍,先借阅后编目录,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要。由于对图书馆内文献资料的布局不熟悉,一些读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资料,针对这一问题,图书馆服务构建当中也可以适当做一些导引性的标识,为读者提供方向性的引导。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料信息的整合,为读者设计出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创造信息服务超市等,目前,信息服务超市在各大图书馆中已经初步形成了。

8.为读者设置足够数量的存包书柜。超市物品托管的服务方式大大方便了消费者在超市里进行自由购物。借鉴这一服务方式,图书馆可以为读者设置一定数量的可以寄存书包、物品的存包柜或者存书柜等,避免读者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时造成图书、钱财以及物品的丢失。目前这一方式也已经被各大图书馆采纳,方便读者在各个阅览室之间进出,为他们的书籍借阅提供便捷的服务。

综上所述,超市的服务模式对于构建高效图书馆服务新模式来说,具有很多的启示和多方面的借鉴意义。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图书管理服务的效率,建设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妮.数字时代阅读多样化与现代图书馆服务新模式[J].情报资料工作,2015(2).

[2]王世伟.全球大都市图书馆服务的新形态论略[J].图书馆论坛,2014,3(12).

[3]徐艳丽.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赤峰学院学报,2015,5(5).

[4]罗晓涛.探索移动图书馆服务新模式[J].图书馆论坛,2013,2(2).

[5]黄春兰.现代高校图书馆创新型服务模式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2).

[6]虞俊杰.智慧城市框架下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2015,1(3).

[7]李静丽.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可视化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2015,4(4).

创新服务模式健全服务机制 第2篇

XX县XX街道所辖4.6万人,共有离退休干部563人。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在县委组织部、老干局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牢固树立“老干部工作无小事”的观念,真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严把政策不推事,认真落实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健全服务机制,创新管理模式,为离退休干部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离退休老干部的满意和好评。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

老干部工作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离休干部服务工作,成立了以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街道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社区、村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并明确村(居)支部书记为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第一责任人。街道将离休干部社区服务列为一项重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离休干部服务工作由支部书记亲自抓,负总责。为摸透辖区内离退休干部的基本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工作,特别是对离休干部逐家走访,了解离休干部的所急所需、所想所盼,采集离休干部信息,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摸透离休干部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离休干部的不同需求情况,分类制定出服务方案,并将服务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落实具体工作目标和具体责任人,不断完善离退休干部花名册和离退休干部健康档案。

二、突出重点,创新特色

开展离退休干部服务,需要必要的服务设施。我们充分利用村(居)现有资源,改善服务设施条件,完善服务设施功能,为离退休干部搭建服务平台。

1、进一步完善学习活动设施。为丰富和活跃社区内离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街道为老干部开展活动积极提供经费保障、创造了舒适的活动环境。一是在我街道办公场地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坚持为老干部活动提供舒适的环境,在办事处六楼设立老年学校和老干部活动中心,二楼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安排了一间18平方米的办公室,做到了离退休干部活动场所固定、够用、舒适。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年初制定全年开展老干部活动计划,每一个季度分别制定出具体活动安排,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做到活动方案落实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每年围绕元宵节、“七〃一”建党节、“八〃八”健身节、“九〃九”重阳节等重大节庆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展示活动,展示当代老干部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风采。三是对于老干部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的经费给予充分保障,尤其鼓励老干部参

与县老年大学的学习,使老干部的离退休生活丰富多彩。组织老干部经常性开展文体活动,每月组织集体学习1次以上,每年分别举办一次老干部棋类赛和球类赛等。社区内学习活动设施的逐步完善,为离退休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提供了方便。

2、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设施。在社区率先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有专兼职助老服务员10名,建立了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19种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特别是进一步完善为离休干部的服务流程,建立离休干部健康档案,结合离退休干部其原工作单位组织的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和社区健康体检,将社区内每位离休干部的健康状况记录在案,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疗服务。

三、就近原则,管理服务

1、加强离退休干部党员就近管理和服务。支部积极与离退休干部党员及其原工作单位联系,对按规定应当或自愿将组织关系转入居住地的离退休干部党员及时予以接收,对尚末转入的,允许他们参加临时党组织生活。对于一些行动不便、卧病在床的老同志,在看望慰问他们的同时带上文件资料提供上门学习服务。

2、就近为离退休干部提供生活照顾。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及时帮助老同志消除心理上的孤独感和失落感。每逢节假日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并送上慰问品,增进老干部之间、老干部与社区干部之间的感情交流,努力为离退休干部提供更好的物质与精神服务。

四、搭建平台,发挥作用

在努力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的同时,注重发挥老干部的政治优势、阅历优势和经验优势,按照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为离退休干部搭建平台,积极组织老同志主动作为、发挥作用,形成了共赢的良好局面。根据《关于XX街道开展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XX社区老人会联合离退休支部成立了矛盾纠纷调解小组、法律政策宣传小组、环境卫生监督小组、文体活动小组和关心下一代小组等五个小组,主动融入社区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宣传政策法规。积极宣传党在农村的新政策及百姓应知应会的法律、安全、计生、环保等知识,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民主和法制意识。二是收集社情民意。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各类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及时上报社区,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群众所想所盼和一些苗头性问题,为改进社区决策提供参考。三是维护社会稳定。通过收集上报

群众需求和矛盾纠纷后,协助社区及时给予协调解决。不能及时给予解决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并进行跟踪走访。四是参与决策监督。老干部派出代表参与社区重大事项决策议定和党风廉政监督,督促开展民主理财活动和党(居)务及时公开。

舆情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模式 第3篇

关键词:輿情信息服务 缺陷 完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53-01

舆情信息工作是指信息服务部门按照上级领导的部署,建立起统一高效的搜集、整理、分析、报送社情民意的机制,全面反映社会舆情、网络舆论的总体态势,并提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从而对领导部门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效应的过程或活动。近几年,舆情信息工作日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其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1 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上重点强调了中央领导要高度重视相关舆情信息服务,在科学制定决策方面舆情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舆情,狭义上指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广义上指民众的全部生活状况、社会环境和民众的主观意愿,即“社情民意”。

图书馆开展舆情信息服务,反映了时代的脉动、社会的变迁,是相关人员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舆情信息服务所具有针对性、预见性、有效性与主动性,使得政府、企业等信息服务机构对它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大。作为极其重要的信息服务机构的图书馆,在现代社会,高效充分的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可以相应拓宽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并增加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内容。

2 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存在的缺陷

当前,我国很多图书馆都已开始尝试开展舆情服务,且已经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舆情信息服务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需要提高与改进的缺陷。

2.1 传统的服务方式时效性差,周期性长

众所周知,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信息从发出到使用之间的时间越长,信息的价值含量就越低。就目前而言,以印刷型为图书馆主要舆情信息服务的产品依旧占据着当前的信息服务市场,传统的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的产品,主要通过邮寄等以“月”为周期的方式送到用户,真正能达到以“周”“日”为周期的少之又少,这就致使我们所提供的信息时效性差而且内容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专业的舆情服务数据库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方便。例如:新华社的舆情在线。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周期性短,而且时效性强,能够提供即时应用和检索。

2.2 不重视网络舆情

我们如今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逐渐成为主要的民意反应渠道,相比于传统的报刊书籍等,民众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博客、QQ、论坛和微博帐号等移动通讯设备发表评论或意见。因此,应将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的重点放在网络舆情,通过网络舆情可以更加准确真实地加深对社会民众的动态了解,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舆情服务。

2.3 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的互动少

图书馆当前单向的舆情模式,使得用户只能被动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用户的参与度严重不足。图书馆主动提供服务,但用户只是被动的接受,两者之间的互动性严重不足,致使图书馆在舆情信息服务工作中难以实时快速了解用户的反馈与需求变化,因此无法有针对性的提供舆情信息服务。

3 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的完善策略

3.1 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服务的相关制度

从法律上讲,国家有义务保护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但国家同时有界定公民网络自由界限的责任。中国的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绝大多数为国家办学,新兴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也受到较严格的控制。中国宪法第51条,刑法第363条,出版管理条例第26条,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都应当作为图书馆制定信息管理与服务章程的依据。

3.2 加强服务创新

图书馆在当前舆情信息日益重要的前提下应转变传统的服务观念,把以市场化作为运营手段的信息服务机构作为楷模,将用户需求作为导向,通过不断的创新,主动提供给用户人性化、有特色以及现代化的信息服务,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舆情信息服务机构竞争中脱颖而出。

3.3 加强用户信息需求的把握和跟踪

服务是需求的前提,我们要明确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信息服务的方案,使信息产品的开发更具有目的性。图书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采访等方式了解用户的需求变化,并根据用户的反馈完善改进服务。大部分的商业信息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向用户提供虚假的片面的信息,严重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不利于舆情信息服务市场的良性发展。图书馆应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对用户的评价、建议应做出真实客观的反馈。

3.4 博采众长,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图书馆在舆情信息服务的工作中,应该加强与其他舆情信息服务机构的合作,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舆情产品的服务质量。例如吉林省图书馆就与新华社展开合作,充分利用新华社特有的资源与专家优势,开发了高端舆情信息服务产品—— 《吉林文化舆情参考》,获得吉林省文化系统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文化行业用户的广泛赞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5 加强利用图书馆网络舆情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的信息多元,互动性强,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较大。但是,在开展网络舆情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由于网络舆情的主体的非实名制的性质,在网络上会出现一些虚假的信息和从众而非理性的大量声音。因此,为了避免对民众产生误导以及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相关部门要注重加强舆情信息服务工作者的信息素质,加强其对海量的舆情信息能够快速科学的梳理和对失真的舆情信息正确处理的能力。

3.6 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应适当的加入市场运营的理念,在舆情信息服务工作中应该遵循舆情信息增值服务的规则和舆情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舆情信息服务工作的负责人应充分的调动舆情信息服务工作人员服务的热情以及工作的积极性,优化舆情信息服务团队在技术,设施和人才等方面的配置,促使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走上专业化、良性循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逐渐朝着多元化,外向型的状态发展,社会各个层面对舆情信息越来越重视。目前,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在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各个图书馆应借鉴先进的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改进和创新自己的舆情服务工作方式,使得舆情服务工作更加顺利地高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刘秉宇,周洪光,周伟光.舆情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模式[J].现代情报,2013(1):71-73.

[2]张勇.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2(22):82-84.

[3]贾玲.新形势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加强舆情信息服务工作的思考[J].天府新论,2011(6):122-124.

关于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的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研究

当前, 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每年都有大批的应届毕业生来到社会当中参与各个企业单位的应聘, 从而想要获得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职位。

如今社会中存在的毕业生大多为90后, 这一群体的学生有着相对鲜明的个性特点, 同时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自己明确的想法, 所以院校若想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工作, 就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角度着手。

站在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与方向之上, 从而开展相应的引导、拓展、帮助和服务工作, 实现多方联动, 共同发展, 最终帮助毕业生尽快就业。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基本模式发展过程

(一) 传统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的模式

在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高校毕业生在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 往往由政府主导,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统包统分”、“国家包分配”制度。

这一模式即要求国家承担高校毕业生所有的培养费用, 当毕业生毕业之后, 由国家统一安排, 且通过指令性计划, 深入到各个所有制单位当中参与就业。

(二) 现行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自主的模式

这一模式的出现, 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时期及其之后的一段时间内, 这段时间, 正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而高校在进行人才推荐与帮扶就业的过程中, 有着一定的自主权。

这时候传统的“包分配”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所以从1986年之后, 国家教委就下达了相关的计划, 要求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以及其相关方面的工作都可以由高校自主决定。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整个过程中, 新的就业制度也使得学校的自主权不断提升, 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通过面试的方式, 实现了双向选择, 更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资源配置提供了帮助。

(三) 创新模式———校企联动的多维互动模式

当前, 我国许多高校都为毕业生创造了校企合作的就业制度, 这一就业模式的引入使得高校毕业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有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 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学生本身的竞争实力。

校企合作制度的推行, 使得学生可以在学校期间就掌握相应的就业能力, 从而有更丰富的就业经验, 未来从业的过程中必然更为得心应手, 有的放矢。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创新型对策

(一) “基础+模块”的人才培养服务模式

“基础+模块”的人才培养服务模式, 符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所谓“基础+模块”, 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既要注重全面性、基础性, 又要注重专业性、独特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长处, 通过对其进行这样的人才培养, 可以使得学生做到理论扎实、基础夯实, 且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在未来的就业竞争过程中, 将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

(二) “导师制”就业培养服务模式

在高校, 建立起“导师制”就业培养服务模式, 可以使得就业服务教育被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可以不断提高毕业的就业水平。导师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对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会公共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有深入了解与挖掘。加之自己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充分了解当前的社会人才需求信息, 进而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将会更加具有方向性与科学性。

(三) 以就业为导向的全员育人服务模式

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服务的时候, 需要将就业为人才培养导向, 并且时刻将育人工作与全体人员教育工作紧密结合。作为高校需要明确, 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起相对正确的人生观与职业观, 还需要引领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对自己也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与认知。

通过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掌握创业的技能, 从而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应对就业压力与风险的能力, 向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以及自身个性特点的施展方向不断迈进。

(四) 校企、家校联合下就业服务模式

校企合作制度以及家校合作制度都是未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过程中, 必然要经历的一种就业服务模式。尤其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许多学校都与一些企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合同, 即要求即将面临毕业的毕业生深入到企业内部进行实习工作, 对于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 则可以实行毕业后长期聘用的形式。

而家校合作则主要指家庭与学校共同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通过彼此之间相互交流, 增强信息的沟通流动性, 进而使得家长也可以参与到毕业生就业的决策当中, 是现代学校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形式。

三、结语

针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与指导, 创新原有的就业服务模式, 可以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从而帮助毕业生早日投入到就业状态当中, 进而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帮助毕业生开始人生新篇章。

参考文献

就业模式 第5篇

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

系别:艺术设计系

班级:公共08-1

姓名:张华卿

学号:38号

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异常严峻,其劳动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优先考虑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毕业生、学校、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多方式多渠道就业,探索多元化就业模式,齐抓共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

一、形势严峻,勇对压力

金融危机全球蔓延,世界各国的“天之骄子”们几乎都发现“饭碗”难找。困扰中国多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题,今年更显突出。据调查,2009届全国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仅为33%。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短期内很难缓解

1、岗位需求急剧减少。“十一五”期间,城镇劳动力大幅增加,同时全球金融海啸从各个行业延伸,国内外企业的压力都在不断加大,用人单位的需求迅速减少,学生就业质量下降很大。

2、毕业生供给大幅增加。全国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高校毕业生随处可见,成为国家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要群体。

(二)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经济增长更多的创造了生产性岗位,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供给不足。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大都应从事脑力劳动,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然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造成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部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首先需要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需要转变增长方式,需要鼓励创新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3、大学教育改革之后,导致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是造成就业难的关键原因。大学教育缺乏创新,导致大学生过度依赖别人给予工作机会,缺乏自己创业的动机和能力。

二、利好频出,政府助力

大学生就业难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非常时期、非常责任、非常决心、非常力度”,为应对严重的就业形势,政府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覆盖面之广、措施含金量之大前所未有。

(一)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

到城乡基层一线工作,既能实现就业,又能得到锻炼,是大学生就业的大方向。对到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政府给予补贴等优惠措施。

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包括村官、“三支一扶”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等岗位。

(二)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

目前,70%以上的大学生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这一渠道还不够畅通,存在一系列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企业录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将可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

(三)鼓励毕业生参与科研项目

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项目,既可以促进科研的发展,学习和研究时间,对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有积极作用。

(四)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的一项好的举措,它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就业的问题,如果经营不错,还可以解决其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是,目前在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例如税收。

(五)鼓励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这是一个“双赢”的战略:一方面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体会或者更正自己的择业方案;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可以适时地调整机构的用人制度和人才储备计划。

然而,这些就业模式的出台只能起到“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从根本上讲,大学生要成功就业必须靠自己。转变就业观念,练就过硬的本领,才是出路所在。

三、更新观念,勤修内力

(一)摆脱误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每日睡到自然醒,薪水领到手抽筋”,这句话在大学生中非常流行,观念上的误区成为很多 就业的绊脚石。

1、“终生就业一次就业”的误区。很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他们设定的理想工作。他们把就业与终生奋斗目标直接等同。这种观念对大多数青年学生而言不现实,因此,青年学生应该书里“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

2、“金饭碗、铁饭碗”的误区。今年来,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持续不减,如果说考公务员是“金饭碗”,大学生们再择业上退而求其次就是追求“铁饭碗”的岗位,即财政供养岗位。然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经济结构布局的完成,财政供养的岗位会越来越少,非国有经济将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大局也是定局。

3、“唯城市论”的误区。大学生要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唯城是举”的主流心态是错误的。

4、“唯专业论”的误区。大学生应该本着兴趣是原动力的原则,在照顾所学专业的同时把兴趣作为择业的参考坐标,会拓宽就业的视野。

(二)明确目标,提升就业能力

1、明确目标。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是成功就业的前提。

2、注重能力。事实证明,不管就业形势如何,能力突出的大学生,一般不会遭受就业难题。

四、校企合作,促进就业

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由来已久。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是高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正常的教学环节,要拓宽这一环节的内涌,延伸外延,把大学生的就业机制注人其中,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渠道里的水活起来,这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和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创新的客观要求,“实习+就业”模式反映了这一客观要求。

1、校企对接,学生受益,学校受益,单位受益。在人才供需市场中,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合适的新员工,主要理由是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难以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才能投入实际工作。作为供应方的高校则感叹大学生就业难,工作实习锻炼时间短、内容少。针对人才市场校企供需双方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与新特点,高校应该实行“实习+就业”的探索,打通实习与就业之间的渠道,并与企业签订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这些经过实习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适应期短、上手快,再经过几年的磨练,很快就能成为单位的业务骨于。

2、方法灵活,双向选择。“就业实习”模式可操作性强。学校有关部门提前将收集到的用人单位、专业岗位、需求数量等信息上网公布,学生依据自身的专业条件、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意向等实际情况在网上自由报名。然后由用人单位进校挑选报名的学生,最后由学生和用人单位达成双向实习等协议。其中有的学生只是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或是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获取学分和毕业资格;有的学生边学习、边进岗工作,毕业时签订就业协议书。学校和企业在学生是否就业的问题上完全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给学生更多的就业选择权。

五、社会参与,保障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建立毕业生“预就业”模式以及“扩、买、稳、引、转”模式等,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缩短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方的选择时间、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预就业”模式

1、预就业”模式,解决了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为毕业生以后就业确定了明确的目标;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就业能力;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用人单位招聘到更为合适的员工有利于减少用人单位的招聘时间和培训资金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

2、使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毕业生“预就业”模式就是通过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实习,增加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对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之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趋于一致。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和就业素质的提高。加强实习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提高综合素质,使毕业生在就业之前就已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

教育学生及早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高校毕业生及早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有实现这一目标的计划和步骤,做到了解市场,了解自己,明确目标,及早实施。

(二)“扩、买、稳、引、转”模式

1、发展特色产业“扩”岗,增加区域就业容量。加快发展步伐,增加就业岗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2、加大政策投入“买”岗,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和高校毕业生主动就业的热情,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强化技能培训“稳”岗,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是促进劳动者就业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方法。

4、优化就业服务“引”岗,促进就业供需对接。通过加强就业服务机制建设,完善就业服务功能,打造优质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了求职、空岗、技能、就业的有效对接。

5、发展市场经济“转”岗,拓展域外就业空间。坚持开拓新市场的原则,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发展新的用人单位。

就业服务模式 第6篇

摘要:物流信息服务作为物流产业、服务外包以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是为制造业、商务流通企业以及物流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为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于是服务创新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基于学术要求和市场实际需求,在界定服务创新概念的基础上,采用规范性研究方法,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过程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服务创新过程中需要企业关注的工作内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今后相关服务和产业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物流信息服务;服务创新;过程模式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国内环境的不断变化,物流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其战略意义,正因如此,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随着信息的生产和利用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增加,通信、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服务的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也逐渐渗透进各种行业,并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对于物流产业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随着竞争不断加剧,传统的物流方式正向现代的方式转变,物流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手段以更大程度地满足生产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的需求,物流企业对于物流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物流信息服务便是专业化分工、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的产物,并且显得越来越重要。物流信息服务实现了从最初的依附于物流业和信息产业、到逐渐剥离于这两个产业,直到最终实现了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产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和服务产品影响企业的物流活动水平,并通过自己的劳动成果以及与客户企业的交互沟通促成或帮助他们进行创新。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的物流活动水平。

伴随着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蓬勃发展,它们也面对着许多来自于企业内、外部问题。“不创新即灭亡”,如果不开展服务创新,企业便会停滞不前,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于是,服务创新便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的物流信息服务在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产品、服务过程以及服务技能等方面还不完善,还有许多开展创新的空间。例如,现有的物流信息服务仅仅局限于提供物流信息系统,缺乏其他相关的物流信息服务,因此,亟需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活动以保证能够不断为生产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信息服务。但现有的物流信息服务的服务创新理论研究十分匮乏,无法为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因此,迫切需要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进行科学的研究,以指导实际的企业和产业活动。

在服务创新研究领域中,服务创新的过程研究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方面,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应该遵循怎样的过程模式进行服务创新:另一方面。服务创新过程中各个步骤和阶段又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工作内容,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本文通过规范性研究法提出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过程模式,并指出过程中各个阶段需要关注的工作内容。本研究的物流信息服务创新过程范畴包括:服务创新从产生到展开和实施的过程。本部分将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服务创新的产生作为起点,主要研究服务创新整个的实施过程。

二、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服务创新的概念

正如RUST等所说,“为了有效保持竞争力,所有企业都必须成为服务型企业”。因此,服务创新发生的范畴十分“宽泛”。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服务业;制造业工业;非赢利性的公共部门。因此,服务创新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界定。从广义上讲,服务创新是指一切与服务相关或针对服务的创新行为与活动。相应的,从狭义上讲,服务创新是指发生在服务业中的创新行为与活动。本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狭义上的服务创新。

邢文刚等(2005)服务创新是指提供与以前不同的服务满足,即服务组织通过服务概念、服务传递方式、服务流程或服务作业系统等方面的变化、改善或变革,向目标顾客提供更高效、周到、准确、满意的服务产品,增强顾客忠诚度,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用。

Rob Bilderbeek等f1998)提出很多服务创新是无形的。他们通常不是实物,而是一个提供解决问题的新的概念或者理念。

李刚等(2004)曾经提出,服务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或者社会利益。他们从服务包的角度出发,认为服务创新是对服务包的改变,其最终效果是达到差异化。并认为只对某些无足轻重的内容进行修改,而无法对顾客需求产生影响的活动不能叫做服务创新。服务创新是一个过程,应当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分析顾客需求。寻找可以进行创新的切入点。

正如所有的管理研究的领域一样,服务创新的概念同样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是综合看来,学者们共同认可的是:服务创新是为了改善企业提供的服务产品而开展各种活动的过程。结合本研究确定的服务创新的范畴为狭义的,即服务业的服务创新,本研究给出对于服务创新概念的界定:发生在服务业中。企业为开发新服务产品或者为持续改进现有服务产品所发生的一切活动的过程。

本文给出服务创新的定义是:企业中与开发新服务或持续改善现有服务有关的活动和过程。

三、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服务创新的过程模式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于服务创新的过程均开展了一定的研究。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Sundbo和Gallouj根据学者们构建的各种创新过程模型和服务创新驱动力模型提出的服务企业服务创新的一般过程模式。这个过程模式提出了服务创新过程的它对服务企业创新过程实施和正式组织的一般过程进行了描述,是一个适用于绝大多数创新性服务企业的典型的创新过程模式。该模式特别适用于那些采用“模块化”或“顾客化”生产方式的服务企业,

在这个模式中,创新过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概念阶段、发展阶段和保护阶段。其中,概念阶段主要是指概念发展和把概念转化为可实现的创新项目的初级阶段。创新概念可能来源于市场(顾客)或者企业内部的员工,还可以来源于员工与顾客的交互过程。销售员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发展阶段是创新被发展并具体实施、使用的阶段,如将某新服务产品投入市场时,进行一定的组织创新等。在发展阶段,包含若干参与者和组织部门。这个阶段又可以被划分为两个子阶段。是由一个阶段(员工企业家精神)发展到另一个阶段(项目团队)。这两个子阶段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保护阶段是指创新性企业在创新产生的时候就必须保护自己的创新不被竞争对手模仿,尤其是产品创新的时候。保护意味着首先要保护包括企业形象、市场定位和品牌,并隐藏好创新的过程和如何进行创新;然后在运用一些正式的手段,如竞争条款和知识产权等,对

企业的创新进行保护。

Stmdbo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各个分割的阶段进行服务创新过程和相关要素的角度出发,但实际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是不可能将阶段划分得如此清晰。因此,Sundbo的研究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物流信息服务创新过程模型的一个不同阶段性相关要素的理论基础。

除Sundo和Gglou{提出的服务创新的一般过程之外,另外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Voss(1992)提出服务创新的过程。Voss指出,服务创新首先开始于服务创新的概念的产生。这些概念是通过一些技术性的方法获取市场需求的信息,并以此开发新的服务概念与创意,再发展这个服务原型(Service Proto~pe)。为了确保这个创新的可行性和可控性,通常是企业内部先进行服务原型的测试,或者是通过部分顾客的使用之后再加以修正,最后才大规模提供给顾客。这个过程必须要严格遵守一点规则,那就是新服务一旦投入市场之后,必须进行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流程对其进行持续性改进,以利于下一个创新活动的产生。

Yoss的研究便是基于一个整体的过程即服务创新从产生到实施的过程,同时还伴有不断校正的作用。这个模型为物流信息服务创新过程模型提供了另一个思路。即服务创新必须要不断地进行持续改进。

除了以上的研究,国内的学者也对服务创新的过程进行了一些探讨,李刚、余倩(2004)也曾提出了服务创新过程。

OECD(1991)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并且一定要与投入市场才能称为创新。Garcia和CMantone(2002)也提出创新是一个过程。Voss对服务创新的描述也可以理解为他将服务创新定义为一个过程。笔者认为他们的研究与Voss的服务创新过程的研究角度基本相同,也与本文对服务创新的定义相互吻合,即服务创新本身应该就是一个过程,基于这种过程的思想,本文也将物流信息服务的服务创新首先定位于一个过程,因此实施服务创新活动也是对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本文提出物流信息服务创新的过程模式。

1,步骤一:服务创新的产生。本文认为服务创新过程应该是开始于驱动要素的驱动,这种要素可能是内部的,也可能是外部的,或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

关于服务创新的驱动力研究是学者们最先研究的服务创新领域之一,这是服务创新研究的一个基础性内容,J.Sundbo和F.Gafiouj在对多个欧洲国家的服务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创新驱动力模型。Sundbo和Gallouj把单个企业作为识别驱动力的界面,将驱动力主要分为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两种。外部驱动力主要包括轨道(Traiectories)和参与者(Actors),内部驱动力主要包括管理和战略(Management and Strategy)、创新部门和R&D;部门(Innovation Dpt,And R&D;)、员工(Emplovees)三种形式的驱动力。

在物流信息服务产业,根据这些重要驱动要素的相关内容,其中的社会轨道和管理轨道均属企业环境要素。而其中顾客要素、竞争者要素、和研发部门要素将直接对服务创新进行驱动,而环境要素、技术要素、服务专业要素、战略和管理要素不会直接促使企业产生服务创新,它们是作用于直接性驱动要素,并进而促使企业进行服务创新。因此,服务创新的驱动要素可按照下属方式进行分类:

(1)直接性驱动要素。直接性驱动要素主要包括顾客要素、竞争者要素、研发部门要素。

(2)间接性驱动要素。间接性驱动要素主要包括环境(社会、管理)要素、技术要素、服务专业要素、管理和战略要素。间接性驱动要素是通过直接性驱动要素作用产生不同类型的服务创新。

根据本研究前面的研究结果可知,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服务创新驱动要素包括直接性驱动要素和间接性驱动要素。其中间接性驱动要素通过直接性驱动要素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产生作用而开展服务创新活动和过程。

在驱动要素的驱使下,企业就会有创新的意愿。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在不同的驱动因素作用下具体的作用路径不尽相同,但整体模式基本相同,即直接或通过直接因素作用的间接驱动因素作用下,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此时企业产生服务创新的意愿以应对这些变化,这种意愿不一定是由企业通过正式的行政方式确定下来,很多情况下,意愿是在无意识下产生的。而这种意愿的强烈程度在一定时间内会促使企业通过正式的方式展开创新活动。

2,步骤二:服务创新的设计。在创新意愿的促使下,企业开始准备进行创新。因此,设计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在这个步骤,企业主要设计的是创新的维度,即在什么地方开展创新,以及创新的具体实施活动。

本步骤,创新设计的核心主要就是物流信息服务产品的开发与改进以及开发与改进所需要的一切活动,包括新产品创新、服务传递系统的创新等。其中物流信息服务的服务产品包括物流咨询服务、物流信息系统和其他增值服务。

设计活动中,企业要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应用知识以实现创新,开展何种类型的创新,以及采取服务创新的方法。

3,步骤三:服务创新的测试及反馈。确定设计方案之后,根据Voss对于服务创新的描述,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对这种服务创新进行测试,并及时得到反馈,以修正这些创新活动,实现最初的创新意愿,使创新能够实现其开发新服务或者持续不断改善现有服务的目标。

测试活动应该首先在小范围的部门和受众顾客范围展开,并全程监控整个过程,以便实时获取顾客和员工的反应与反馈。同时,要保证整个过程具有连续性和延续性,不能仅凭借很短时间内员工和顾客的反应就忽视测试结果反馈的延迟性。

这个过程是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4,步骤四:创新的实施及反馈。经过测试之后,创新活动就可以投入市场开始实施,这个实施过程中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的是服务创新能力。企业需要具备超凡服务创新能力才能够将服务创新的设计通过与顾客的接触传递给顾客,并且保证整个过程从始至终均能够达到预期的服务创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将创新的结果反馈。反馈过程重点关注的应该是服务创新的绩效的评价。

5,辅助活动:创新的保护。基于Sundbo(1998)年对服务创新一般过程模式的阐述,创新的保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物流信息服务本身是一种与顾客交互非常频繁的服务类别,因此,服务会完整呈现在顾客面前。随着竞争的加剧,竞争对手之间能够互相掌握各自的信息。因此,服务创新的设计、测试和实施过程均要注意辅助以创新的保护。整个过程可以通过增加申请自主知识产权等方式实现。

就业服务模式 第7篇

对此我院以改变门诊药房经营模式为契机, 积极拓展药学服务范围, 受到很好的效果, 我院门诊中西药房原来是窗口式服务模式, 只能提供单纯配方发药的职能, 药师也受窗口设施的限制不能提供完善的药学技术服务, 窗口型调剂服务模式已满足不了现代药学市场的需要和要求。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 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1];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据此我院创新药学调剂模式, 将原来的窗口式调剂模式改为“零距离”调剂服务模式。

1 门诊药房“零距离”调剂服务模式的具体做法

1.1 将药房的大玻璃发药窗口改为敞开式柜台, 让药师与患者面对面无障碍交流。

药房装修风格突出传统文化, 设置了中药展示柜, 墙体上设置中医药格言与中医药知识。我院药房取药大厅悬挂了电视机播放影视作品, 在侯药大厅设立用药知识宣传栏, 最大限度地方便消费者, 除了避免老弱病残患者较长时间的等待, 还可让患者享受免费的药品与保健知识。

1.2 在药房旁边安排专业药师给予患者咨询服务, 普及用药基本知

识, 如药物服用时间, 服用方式, 药物忌口以及临床用药禁忌等, 贴近患者实际生活, 指导患者遵医嘱, 准确, 及时, 有效的用药。认真做好患者的回访记录, 收集药物疗效的反馈信息, 为下一次的药物使用做出指导。

1.3 药师在收方以后应该认真审核处方的完整性, 方剂配伍是否合

理, 处方是否存在明显的临床使用禁忌, 处方是否有医师的签字等一系列信息。我院门诊药师总体年龄偏大, 且药剂知识已有老化趋势, 因此应对门诊药房的专业药师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 及时补充年轻药剂师, 并抓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1.4 医院启用了门诊一卡通, 药房使用了电子处方, 改善了取药流程, 极大地规范了处方, 方便了群众取药。

电子处方十分规范, 药品名称、规格剂量、用法用量等项目清楚, 并且每味药都有价格, 便于核对, 不易出错, 提高了调剂质量。由于字迹清楚、医嘱明确、项目齐全, 又能自动分类, 十分规范。也可避免因手写处方字迹潦草而划错价发错药的问题, 有利于减化患者取药流程。以前是患者先排队看病, 再排队划价, 再排队交钱, 再排队取药。现在患者在医生开处方时就知道价格了, 省略了排队划价环节。患者在交钱后药房自动打印处方, 药房能提前调剂处方, 缩短了患者取药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方便了患者。

2 我院门诊药房实行“零距离”调剂模式的效果与意义

通过实行“零距离”调剂模式, 实现了我院药学工作从传统的保障供应型向主动技术服务型的转变。药师在完成基本调剂工作过程的同时, 另一方面还可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重塑了门诊药房药师的形象。我院门诊药房迎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省卫生厅厅长等领导的视察, 得到领导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被评为章丘市的青年文明号, 和巾帼文明示范岗。

“零距离”调剂模式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建立药房自身的药学服务系统, 使药房成为药物不良反应监察、药学咨询、药品经济管理、人文主义等一系列工作的有机体的综合机构[2], 提高药学整体管理水平。在公立医院药房, “零距离”调剂模式已逐渐普及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获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可。这种调剂模式, 增强了医患交流, 有效拉近了药师与患者的关系。一方面, 患者在用药产生疑问时可以随时咨询值班药师, 及时解决用药疑问以及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 提高用药的临床疗效。另一方面, 通过与患者的即时交流, 药师可以及时获得患者的用药反馈, 并及时调整下一次用药方案, 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转归。

3 结论

药房实行“零距离”调剂模式有助于增强病患之间的相互信任, 提高医院合理用药, 避免医院出现, 提高了调剂工作的透明度, 有利于增强药师的服务意识,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以及患者满意度, 并通过药师与患者的互动作用间接地促进了全民健康水平。

摘要:新形式下医院药房如何迅速转变工作模式, 更好的开展药学服务, 体现药师技术服务的价值, 以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 我院创新药学调剂模式, 药学部门亦参与到临床疾病诊断、治疗, 努力提供药学技术服务, 提高医疗质量。

关键词:门诊药房,零距离调配模式,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信彩琴, 马瑞.改善门诊药房服务质量的几项措施[J].中国药事, 2009, 23 (5) :450-453.

就业服务模式 第8篇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峻,养老服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江苏省早于全国13年率先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到2009年底,江苏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258.8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7%。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全省老年人口的70%,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182.77万,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4.5%。伴随着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养老服务的发展建设也愈加迫切,而南京市的养老服务模式不仅在江苏处于领先地位,而且也走在了全国其他地区的前面,对其他地区养老服务的开展具有引领作用。然而笔者通过走访南京市民政局、南京市社会福利服务协会和数十家福利机构发现,南京市的养老服务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1 更新观念,发展政府引领,民间管理的服务模式

长久以来,我们关于养老服务的思维始终停留在养老服务的初级层面,认为养老主要属于社会福利事业,政府应承担无限的责任。未能从产业化、市场化角度引领养老产业的发展,到目前还没有系统地开发相关社会资源的引领性政策出台,养老市场的巨大商机未能充分发掘。目前从成本角度来考虑,仅仅是前期床位的投入就需要数百万元(一个床位需十二万),而后期的运营中政府还要大量和长期地进行性投入,才能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营。这一庞大的资金需求,仅仅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是难以承担的。如果引入民营机构,让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给养老市场输入新鲜和源源不断的血液,不仅能够让养老服务走向社会化,还能带动和实现相关就业,从而盘活了社会养老的一盘棋。

目前,全国多数养老机构由政府包办,而南京市养老服务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方式上做了大胆的尝试,据南京市社会福利服务协会会长钱国亮先生介绍,目前南京市共有245家养老服务机构,其中166家为民办养老福利机构,民办养老机构比例达到67.7%。打破了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付巨资兴办公办公营养老机构举步维艰的困境,同时注重发挥公办公营的养老服务机构的示范作用,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借鉴。目前,南京市在全国开拓了唯一一个由政府引领、民间管理的养老服务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较好地满足了南京市老年人养老的需求。

2 转变政府角色,确立以监督、考核和评估为主的地位

当前,政府在养老机构中充当的角色较多,不仅是养老机构的出资者,而且还是养老机构的服务提供者,这在发达国家是极为少见的,事实上在欧美发达国家根本没有政府办养老机构的养老模式。政府可以委托民间机构对养老机构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但是政府并不是对养老服务不管不问,而是作为监督者的角色对民间服务机构进行考核和评估,从而为民间机构提供意见和治理措施,为进一步完善民营机构的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如南京市鼓楼区对居家养老服务和养老福利机构的社会化服务进行专业评估,正确落实优惠政策、优化民营养老机构的补贴、资助方式、服务项目,让养老服务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3 调整管理模式,运用招投标方式确定养老服务机构

目前,市场对养老服务的前景认识不足,参与性较低。政府往往只有通过鼓励补贴的方式吸引民间力量,然而也给了某些投资者投机倒把的机会,出现了借助建设养老机构骗取政府资金的情形。鉴于此,南京市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只有入住率达到10%-15%政府才提供相应的补贴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随着政府对养老服务的重视,不少投资者参与到养老服务行列中来,为了避免投机者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在养老服务政策和经验还不完善的今天,政府委托多家养老服务机构投标,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养老服务机构。若老人对服务机构的满意率较低,可以要求更换服务机构,政府也可以吊销其营业执照,为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效率提供保障。如集托老、康复、临终关怀等功能为一体的南京市“金康老年护理中心”通过参与投标、竞标取得了250张床位的经营权,两年间由原来的80张床位扩展到390张。

4 完善财补贴政策,由局部试点向整体转变的补贴制度

通过走访南京市白下区民政局社会福利科周科长得知,如果新建一个民营养老院,就可以得到市政府每张床位一次性4000元的补贴,改扩建新增1张床位市政府补贴2000元。在此基础上,南京市白下区、鼓楼区和玄武区对于改扩建的床位每床区政府补贴2000元。由于区政府的补贴,使得其他区的老人有向以上三区集中的趋势,对此南京市社会福利服务协会会长钱国亮先生介绍,以上三区主要是通过试点的方式,加大老年人的补贴力度,未来南京市会统一补贴标准,为广大需要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5 推进居家养老模式,逐步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路

南京市鼓楼区早在2003年就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居家养老服务网”,以政府购买服务、民间组织具体运作的创新模式,免费为孤寡、独居老人和困难老人家庭提供照应起居、卖菜做饭、清洗衣被、打扫居室、陪同看病等生活照料服务,探索政府与民间组织互动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新思路。为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居家养老服务网”又及时推出了“1+2”服务方式,即在生活照料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安康通”呼叫服务和老年人家庭探访服务。南京市玄武区则改变传统居家养老方式,把政策调整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成立了“南京市玄武区居家养老评估中心”,对各街道、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等进行评估,拨给资金。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通过扩大社区照顾来扶持居家养老的老人,首先要意识到不是政府出资金扶持居家养老的老人,而是政府出资金购买社区照顾,不断扩大政府在社区照顾中所承担的责任、服务水平和能力。目前主要是政府出钱购买社区照顾,随着养老模式的创新,南京市目前也正在积极考虑将民营机构也参与到将社区照顾中来,实现政府和民营机构结合的方式扩大社区照顾。“小政府,大社会”是我国养老服务发展改革的共识和目标,我们需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由政府引领、民间管理的养老服务模式,大力扶持民间组织、民营养老机构和社会积极参与,实现政府与民间组织和谐互动,共同推进我国养老福利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晓英.保民生、促发展、促稳定、在服务大局中实现民政事业新发展[J].中国民政,2009,(1).

[2]白友涛.城市老年问题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3).

[3]税肖.完善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策略[J].魅力中国,2010,(1).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探讨 第9篇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概念及内涵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很多企业出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对自身成本控制和服务水平的改进提出新的要求, 这使得企业不得不重新评估财务后台功能在企业中的角色, 探求优化的可能性。财务的后台服务效率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如何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 使企业的财务流程运作保证一定的质量和效率, 改变某些功能重复运作的现状, 已成为很多企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正是在这种形势下, “财务共享中心”这一新的组织模式应运而生了。

著名经济学家马丁·弗伊将共享服务定义为企业把非核心业务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业务单元, 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在外部市场竞争的企业一样提供计费服务, 设有专门的业务机构, 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母公司内部客户服务的质量。通过共享服务的实施, 实现组织和流程的再造, 更好地为股东创造和维护价值, 使各经营单元从繁杂的日常事务处理中解脱出来。我们认为, 所谓财务共享服务就是通过将易于标准化的财务业务进行流程再造与标准化, 并由共享服务中心统一对其进行处理, 以达到降低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改进服务质量、提升业务处理效率目的的作业管理模式。或者说, 财务共享服务是以财务的各项业务为基础, 按标准化的流程和方法进行加工, 由被服务的客户选择所需的财务服务形成最终的财务产品。

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模式选择及特征

从当前的实践来看, 国内外各大企业采取的财务共享模式各有不同, 而且还在随着企业国际化, 全方位化的发展, 不断地呈现多样化趋势。目前, 理论界最为流行的财务共享模式有四种:基本模式、市场模式、高级市场模式及独立经营模式。

简单集中的初级型。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财务共享管理模式, 通过日常事务的合并达到降低成本, 规范流程的基本目的。目前, 大型公司对于某些日常基础运作, 基于成本, 内部控制或集中管理等方面的考虑, 都会强制性要求各经营部门交由总部或集中机构进行“集中处理”, 虽然名义上不称为“共享服务”, 但实质上己和共享服务初级阶段类似。例如, 应付账款、员工报销、工资支付等都是典型的内部托管类服务。

客户导向的市场型。这其一方面将控制职能与服务职能分离, 目的是减少成本, 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财务共享中心也提供专业咨询建议服务, 例如财务顾问、会计咨询等, 这些服务将与一般性事物处理混合在一起, 贯穿于服务的始终。在市场模式下, 财务共享中心将拥有自己的管理团队, 企业总部只需制定政策和行使适当的监管职能, 比初级型模式有更高的管理灵活度。

高级市场模式。这其主要特点是客户选择服务和市场定价, 如果能力允许, 可以对外提供共享服务。高级市场模式的目的是向客户提供最有效的服务选择。通常有两个以上单位提供竞争性服务, 业务部门可以对服务提供商进行对比选择, 若对内部的共享中心提供的服务不满意, 可以选择外部服务供应商。相应地, 财务共享中心将以市场价格为基础, 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用。财务共享中心的关键目标是要比竞争对手向客户提供更优的成本效益比。

追求利润的独立型。这是共享服务的终极模式, 财务共享中心作为独立体, 通过为多个客户提供服务创造收入和利润, 凭借本行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开始与主要的外部咨询、第三方外部服务机构等展开完全竞争, 服务收费也完全“市场化”。其经营目标也全部转变为创造收入及利润, 需要不断提供财务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或升级以维持老客户、吸引新客户, 不断发展壮大。表1阐述了上述共享服务中心四种模式的特点与差异:

资料来源:Barbara Quinn, Robert Cooke, Andrew Kris著, 郭蓓译.公司的金矿—共享式服务.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P42.

哪一种模式更优, 并没有定论, 每个企业在筹建财务共享中心时可以结合企业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模式定位。每种模式都可能在不同的企业发挥最佳的作用, 也可能在某一具体企业共享服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不同的贡献。

作为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共享服务, 从其定义和模式分析, 它的基本特征包括如下方面:

(1) 规范性。财务共享中心之所以能够取得节约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的优势, 关键在于它建立统一的模式, 执行标准的流程, 遵守规范的规则。

(2) 技术性。财务共享中心的成功推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集成、高技术的系统软件和现代化通讯电子手段。

(3) 规模性。通过整合归并以前协调性差和类型有别的业务活动来形成规模经济, 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4) 服务性。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宗旨, 为集团公司内部业务单位或者外部客户提供服务。按照双方约定的协议内容执行, 条件允许下可以收取费用。

(5) 专业性。财务共享中心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单位, 拥有专业化的知识和人员队伍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共享服务。

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选择意义

财务共享中心是将各财务管理的“后台”服务职能在内部进行整合, 提供专业的、标准的服务。

1.最首要的基本贡献就是成本的降低。成本的降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业务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减少人员, 这是非常直观的成本降低;还有一种情况, 是业务量增加而人员不增加, 这也是一种相对节省的情况。财务共享中心成立后, 统一的流程, 统一的人员处理, 使工作量的单位处理费用降低, 人员较原来有所减少, 节约了人工成本, 通过建立新的组织流程和激励制度,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以减少运营成本。如摩托罗拉公司公司总部将其在亚太地区14个国家的财务服务包括总账、应付应收账款、工资、固定资产等的处理都集中在中国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亚洲会计中心, 同时该中心还为全球摩托罗拉提供应付账款服务, 而该中心的服务人员仅有180人。

2.保证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在财务共享的模式下, 集中处理一些繁琐、重复性强的业务, 实施的政策、工作流程、检查标准完全统一, 工作的效率获得显著提升, 信息的集中管理共享应用, 实现了资源集中调度下的风险集中控制。公司管理人员更集中精力在公司的核心业务, 而将其他的辅助功能通过财务共享中心提供的服务完成。

3.保持对共享业务的基本控制, 并通过合理平台架构加速企业标准化进程。财务共享平台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工作程序, 可避免地区和业务部门之间出现标准执行的偏差, 使更多的财务数据在统一标准下得以比较。另外, 作为一个服务中心, 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 开发出更专业的技术, 并在组织内得到推广。在财务共享中心, 服务是其工作的重心, 一切都聚焦在服务上。以美国辉瑞制药公司为例, 在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之前, 每一个国家的会计处理系统都采用不同的电脑管理软件, 每个分公司根据自己的需求增加新的应用软件, 造成提交的管理报表无法及时汇总。而在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后, 重新对各分公司的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检查和整合, 将其作为整个公司系统技术标准化的第一步。财务共享中心提供了标准的工作程序, 可避免地区和业务部门之间出现标准执行的偏差, 使更多的管理数据在统一标准下得以比较。

4.推动企业全面提高服务技能水平。财务共享中心将企业各个单位的后台功能集中在一起, 使得企业各个单位在这一领域的财务人员可以一起共事, 直接交流, 提高技能水平。其核心工作是提供专业的服务, 使工作人员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此, 钻研该领域的业务, 不断改进以推广实施。

5.财务共享中心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士气。通过共享, 那些原来在各子公司后台部门工作的财务人员, 因为他们现在变为前台员工了, 成为企业的主人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也提升了企业的劳动效率。

6.“节流”不忘“开源”。当财务共享中心逐步成熟面向外部客户时, 相当于为企业培养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额外的投资回报甚至可以用来投入核心业务, 直接提升企业价值。如此看来, 建立企业财务共享中心是一种长远战略考虑,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适用性分析

虽然财务共享模式能够节约企业运营成本, 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但其也不是放之四海皆适用的管理模式, 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企业价值实现的目标, 评估其可行性。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 企业才可以考虑使用共享服务模式。

1.从企业层面来看, 财务共享模式主要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大型跨国企业, 跨地区企业。因为这样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一方面, 各业务单位的非核心财务业务整合后有利于快速统一标准, 业务规则等, 继而大大提高效率和标准化程度, 间接降低企业成本。另一方面, 将各业务单位的非核心业务整合到财务共享中心可大大减少会计核算人员, 降低人力成本。二是财务共享中心还适用于那些重组, 并购, 组织结构变革比较频繁的企业。由于企业的后台支撑部门都整合到财务共享中心处理, 所以企业在建立新业务, 扩大企业规模时不必考虑为新业务, 新业务单位建立财务支撑职能。这样既可大大降低管理难度, 也能促进新业务的快速整合。

2.从业务层面看, 企业可以从业务复杂程度和关联性两个方面综合对比分析确定该业务是否纳入财务共享服务的范畴。财务共享服务通用四象限矩阵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 用于识别业务是否纳入共享服务的分析模型, 见下图:

(1) 业务关联性强, 复杂度低的A业务。这类业务相似度高, 复杂程度低, 不需要太高的决策能力及经验判断, 属于重复性标准流程化的业务, 最应该被纳入财务共享服务范围。例如, 作为各部门及分支机构都需要的差旅费报销, 具有普遍性而且又不需要决策判断, 纳入财务共享中心处理可以压缩成本、提高效率。

(2) 业务关联性强, 复杂度高的B业务。这类业务在企业正常运营中发生的概率很少, 虽然该类业务复杂度较高, 但关联性较强, 执行的流程和需要的专业技能基本相同, 因此企业将这类业务纳入共享范围。例如, 企业进行规模扩张时的项目可行性评估虽需要专业判断, 但原理和流程基本相同, 可以交由财务共享中心提供这种专业咨询服务。

(3) 业务关联性弱, 复杂度低的C业务。这类业务普遍存在, 该类业务不仅关联相似度不高, 而且复杂度偏低, 不需要较高的决策及判断能力来支撑。因此, 可以细分该业务的服务流程, 整合其中关联性较大的部分, 而关联性较小的部分仍然保留在原业务单元中。例如, 由于各分支机构规模或地理位置不同, 对业务费用报销可能存在差异, 可以由各分支机构规定业务费用报销标准和审核人财务共享中心负责最终检查所附票据是否合规、审批流程是否适当以及现金的支付。

(4) 业务关联性弱, 复杂度高的D业务。这类业务处理复杂程度高, 需要管理人员的职业判断。同时关联性弱, 存在较大的差异, 难以整合到一起, 各单位必须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相关部门或岗位。例如, 预算编制工作与实际情况密切相关, 若由财务共享中心提供, 容易脱离实际, 影响决策, 因此该业务应该由各业务单位自行解决。

五、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点

财务共享服务是基于统一的ERP系统平台, 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操作流程等来实现的, 是对公司资金、资产、账务处理、费用报销、分析报表等财务职能进行标准化作业和集中化管理, 形成集团或省级层面的宏观调控或共享服务。建立财务共享服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任何新生事物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财务共享服务也不例外。要成功地实施财务共享服务, 以下因素非常关键:

1.思想转变及队伍建设。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 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员工队伍的构建。这需要企业从高级管理人员到基层员工各级人员的大力支持, 选择合适的员工时要考虑不同特点的共享中心会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主要是处理日常工作的, 不需要很高的技巧和技术含量, 而且每天的重复工作会显得很单调, 对员工的要求是稳定性和耐心最为重要。如果现有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工作要求, 可通过外部招聘专业人员, 找到合适的人员。

2. 业务流程管理。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过程是对业务流程进行设计、选择、运行及控制的流程管理过程。通过流程的标准化, 原本复杂的事情被分解为一个个标准的业务模块。当新业务出现时, 迅速地在现有的业务模块中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 或者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流程进行优化形成新的标准处理模块, 以便更快更好地响应变化需求。此外, 标准化的流程管理也可以减少财务人员的数量, 提升共享中心的成本节约优势。

3.有效的技术支撑。财务共享服务要有统一的技术支撑, 主要是如何在投资的经济性和中心的营运效率和服务质量之间进行平衡。许多成功的实践证明, ERP 系统是财务共享服务必须借助的实现方式。财务共享服务所提倡的速度、信息、透明等理念正是ERP系统的核心优势。单据流转是技术实施方案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 在已实施财务共享中心的企业中, 一般存在两种选择方式:“邮政快递”和“影像系统”。前者主要借助于快递公司通过邮寄的方式来实现, 影像系统则借助于网络来进行电子单据的传递。

4.关注企业文化。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 文化可以说是它的灵魂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财务共享中心作为一个新兴的财务管理模式, 对文化有着更加特殊的理解和需求。一方面, 财务共享中心将业务按流程分类, 组合成标准模块, 在提供共享服务的过程中, 对服务产品、时效和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另一方面, 积极的人文活动, 像润滑剂使整个生产的链条得到润滑。尽管进行流水线似的工作, 但从事业务的人员仍能够保持成就感和荣誉感, 能够在财务共享中心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5. 绩效考核管理。财务共享中心的绩效不同于中心内每个人的绩效, 它是中心整体的运作表现。为了确定中心实际工作的绩效究竟如何, 管理者需要收集必要的信息或数据通过一定的关键绩效指标进行考核。实践证明, 大约有近一半的公司选用平衡计分卡方法作为绩效衡量模型.包括最终的财务指标 (预算执行情况、EVA) , 客户方面指标 (投诉处理率、客户满意度) , 企业内部运营指标 (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处理效率) 和学习与创新指标 (培训情况、人员在岗和流失率) 四个方面。通过绩效评估, 企业的领导层可以向员工证实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财务共享中心了解自己目前的运营状况, 不断地改进自己。

6. 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的其他关注点。第一, 成立之初要给共享中心一个宽限期, 在此期间, 通过管理层的规定各业务部门不得选择其他的服务商, 但宽限期过后, 业务部门可以选择其他的服务供应商。其次, 当某项服务功能已被整合到财务共享中心后, 任何一个业务单位都不能再重复建立该功能的财务部门。最后, 财务共享中心要与内部顾客建立伙伴般的合作关系, 不断改进自己的服务。

财务共享在关注中不断向前发展, 相信有更多的探索者将不断地对其完善和发展。围绕财务数据的业务化、核算的集中化以及财务业务的一体化所展开的财务变革对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适者生存, 在变革的浪潮中, 如果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 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将无法形成自身的能力, 并最终丧失竞争优势。而顺应潮流者必将独树一帜, 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前进的动力, 使财务共享的价值得到认可与接受。

摘要:财务共享服务是财务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 其不同于传统的集中式或完全分散的管理模式, 其实质是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 通过人员、技术和流程的有效整合, 实现财务处理流程的标准化和精简化。尽管财务共享模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但对竞争性的集团企业来说, 财务共享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文章从财务共享的概念入手探讨了该模式的特征、功能、适用范围以及实施进程中的关键要点。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Ben L.Kedia, Somnath Lahiri.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of services:A partnership model.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7, 13, 22-37.

[2]陈虎, 董皓.财务共享服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3]石慧.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浅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52-53.

[4]王惠耀.ERP创新企业财务管理[J].中小企业科技, 2003, (9) :5.

[5]张高峰, 吕巍, 张颖.企业的新“后台”服务共享中心[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3, (2) :10-11.

移动云服务模式初探 第10篇

关键词:云计算,云服务,移动云服务,PaaS,SaaS,Iaas

云计算是继PC、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以云计算为重要支撑的云服务正为用户带来更加简单方便的信息应用方式。移动互联网终端种类和数量的加速增长,伴随而来的是移动互联网上的云服务需求日益凸显,而移动运营商无线宽带覆盖和网络接入能力的提升,使移动云服务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1 云计算和云服务的概念

所谓“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网格计算、网络存储及大型数据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和商业实现,它的基本原理是,将数据计算分布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数据中心的运行与互联网相似,用户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1]。它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类似于电力系统和供水系统建设与运营模式的全新IT系统,实现对信息服务进行统一建设和管理,用户按需使用、按量付费。

云服务是指采用云计算技术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云端)为用户提供的不必下载、不必安装、上网即用、操作方便、功能丰富、价格低廉的互联网服务[2]。在云计算时代,在云端有专业人员对数据、平台、软件进行维护,而用户只需在浏览器中键入应用的网址,登录后即可在浏览器中做以前在个人电脑上所能做的一切事情。

2 云服务的特点

第一、可靠和安全的云端数据存储;第二、开放的云端软件开发和大量软件服务;第三、云端与终端设备的自动同步,不必下载软件,软件可以动态升级;第四、无所不在、无限强大的云计算,基于云端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物理位置与用户无关,用户只需通过互联网登录即用,十分方便;服务器集群相互协作,计算能力将远超过任何个人计算机;第五、终端硬件配置需求降低。只要终端能通过浏览器软件打开云端网站,就可使用云端提供的服务。

3 云服务的分类

云服务从服务类型的角度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软件即服务(Saa S),包括与应用相关的所有基础设施的提供及软件服务,用户通过基于Web的前端与此服务进行交互;;二是软件平台即服务(Paa S),包括Saa S服务、软件API、开发环境和应用工具等,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接受其中的各类服务;三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 S),包括存储空间服务、网络设施服务、带宽服务和将各种资源虚拟化网络化的服务。但是,云服务模式间的界限正日趋模糊,因为云服务提供商都试图在模式分类的上下两个方向进行扩展,以期提供一站式IT服务。

云服务初期主要应用对象还是传统互联网终端。2011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云手机和云操作系统的不断问世,云服务的服务对象从传统互联网终端逐渐转向移动互联网终端。因此笔者把云服务从其应用终端的角度分为两类,一是针对传统互联网终端的传统云服务;二是针对移动互联网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的移动云服务。

4 移动云服务特点

移动云服务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将服务从云端推送到终端的一种云服务。而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设备和传统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的互联网络。2010年第4季度中国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2.88亿人,预计2012年将突破6亿,超过互联网用户数。由此可见,移动云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因移动终端与传统互联网终端的差异性,使得移动云服务具备了一些新特点:

1)永远在线的便捷服务。移动云服务终端设备一般较为轻便,具有高便携性,其以远高于传统互联网终端的使用时间与用户体感直接接触。这个特点决定了移动云服务可以实现24小时的贴身服务,并且移动云服务的获取远比传统云服务方便。

2)隐私性。移动云服务中终端用户的隐私性要求远高于传统云服务用户,其决定了移动互联网数据共享时既要保障认证客户的有效性,也要保证信息的安全性。这是不同于传统互联网公开透明开放的特点。

3)能实现传统云服务在移动互联网的扩展应用。通过移动通信网络,移动终端可以访问传统互联网信息,这就决定了传统云服务可扩展到移动云服务中。

5 国内外主要移动云服务模式

移动云服务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庞大的潜在客户群,预计移动云计算到2013年将形成92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相信任何IT相关厂商都不愿意袖手旁观。在抢滩移动云服务市场的大潮中,传统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和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包括网络运营商都纷纷研发出适合自身特点的移动云服务模式。笔者将对国内外主要的几个移动云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模式进行分析,初步研究出移动云服务模式。

1)作为移动云服务市场的中坚力量,传统终端设备生产商提供的云服务模式往往是Paa S+Iaas和自制云终端设备相结合的模式。

苹果icloud云服务和ios终端。2011年6月6日苹果推出免费的在线存储云服务i Cloud。其服务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让文件保存在云计算中心,另一方面又具备各类苹果设备自动同步功能,无需用户下载到本地设备。当用户对使用苹果i OS系统的移动设备进行充电时,用户的文档、购买的音乐、应用程序、照相簿和系统设置等都会被系统自动进行云端备份,再自动推送到用户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台式机等所有苹果设备上。此移动云服务只能在苹果公司的产品上使用,将用户封闭在苹果终端所构建的系统之中。

华为cloud+云服务和vision手机。2011年8月3日,华为发布全新品牌理念“自在分享”,并推出华为cloud+云服务和首款云手机vision。华为cloud+云服务特色在于利用华为出身传统电信设备商,在端(终端)、管(网络)、云(应用)三个层面都有自己的布局,具有强大的服务推送能力,进行端云深度结合,实现向计算/管理云的延伸。华为终端的“icloud+”平台拥有远程管理、无线推送、存储备份的领先功能,可以让用户在远程对手机实现“定位”、“锁定”、“短信转移”、“数据管理”等操作;将各种数据和应用通过无线的方式推送到各种终端设备和客户端软件上;同时还免费为用户提供160GB网盘。华为vision手机走内容运营的路线,其搭载的智汇云应用商店与业界其他应用商店的差异化在于重质而非重数量。吸引的开发者大多为有实力的精品厂商,并由他们提供精选过的领先应用。

2)作为引领移动云服务发展的互联网企业最贴近用户,对用户的移动云服务需求有直观的了解,他们提供的移动云服务主要采用Paas+Saa S模式和定制云终端配合的模式。

谷歌安卓云服务。谷歌公司一直是云服务的领军者。谷歌2008年开始研制的安卓操作系统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智能移动终端平台,其内嵌的谷歌移动服务GMS(Google Mobile Service)是Android操作系统的灵魂,只在让用户利用移动终端使用谷歌搜索、谷歌地图、Gmail、You Tube、Android Market等谷歌服务产品。用户可以即时访问他们的收件箱、Picasa相册和Gmail联系人,只需在别的安卓系统设备上添加Google帐户;可是第三方应用设置、本地存储文件和像Wi-Fi密码这样的受保护项目,依然不能通过云访问。

阿里云OS。2011年7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云公司推出os操作系统及首款搭载该系统的天语云智能手机,把国内智能手机直接推动至“云应用”时代。阿里云OS系统区别于现有移动OS实现应用是通过接入第三方开发的本地应用程序,其支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应用软件,一方面为用户提供类似本地应用的互联网体验,而无需用户在移动终端下载或安装任何应用程序,另一方面采用互联网的Web开发模式可降低开发的复杂程度。天语云智能手机包括一整套的手机端数据备份和多种基于Web APP的信息服务以及淘宝、支付宝等阿里巴巴核心应用,提供了阿里Saa S服务。但在现行的移动网络收费模式下,移动云服务带来了较大的数据流量损耗成为一大问题。

3)作为传统互联网中发挥重要角色的独立软件开发商,在移动云服务领域的主要发展模式是和云终端厂商联盟提供Saa S的模式。微软即将发布的Windows Phone 7操作系统将支持各类云服务,微软与诺基亚的联盟将为其移动云服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金山快盘和小米手机将联手为用户提供免费的MIUI手机金山云服务,初步目标使实现云存储;网秦推出以移动信息安全为核心的云服务平台“网秦空间”,免费向网秦用户开放。

4)作为移动互联网构建者的电信网络运营商,利用自身巨大的基础设施网络优势形成电信“云”,重心于数字信息服务,采用Saa S的服务模式。中国移动提出做“移动信息专家”和中国电信提出做“综合信息服务商”,其实都是把信息和知识云服务系统平台作为一种运营商数据增值服务来提供,平台构建为多住户系统,支持众多的企业客户及个人客户使用系统平台进行存储、分类、管理和分享各类信息和知识,以此为基础来对其企业客户和普通市民提供私有的和公有的服务。

移动云服务将改变人类社会信息应用的方式,但仍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亟待解决。信息的安全性和隐密性如何保障,移动云服务在现有移动网络计费模式下高额流量费对用户接受移动云服务的阻碍如何克服等。这些问题一旦得以解决,移动云服务将更加快速深入人类生活。

参考文献

[1]林小勇.云服务下信息用户隐私权保护[J].图书馆学研究,2010(7):99-101.

药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药学;大学生;就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01-01

一、药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普遍性的提高和人才竞争压力的增大,一方面,药学大学生面临着以往的的学习、经济和生活适应问题;另一方面,药学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从当前药学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就业预期与就业环境的差距拉大

虽然从各类大学生的横向对比来看,当前药学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医药企业招聘需求比较稳定,但相对与药学大学生的纵向对比,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形势的压力逐渐扩大,就业的前景也面临新的考量。部分面临就业问题的药学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和水平认识不够充分,就业预期缺乏调查与考量。容易形成就业预期与就业待遇等就业环境之间的矛盾,从而不容易做出相应的调整,影响到对未来的科学规划和毁约现象的出现。

2、专业对口与职业流动的要求各异

从专业来看,药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再逐年降低,一些传统性的职位人才需求量降低,而一些新型工作面临较大的岗位需求;医药企业在人才引进中除专业对口外,更多注重对引进人才的岗位考察,上岗初期实行岗位流动制度,通过一个时间段的考察来最终确定引进人才的岗位和工作安排。这两方面首先造成了药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专业对口性降低,另一方面也引起职位流动性的提升。

3、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重心偏移

近年来,药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案例中突显出社会对于药学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要求中心发生了一定的偏移。越来越多的企业引进人才时,更加关注药学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体现,而且通过学校与药企之间的沟通渠道可以明显感觉到企业已经将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能力作为引进人才的重要考量标准。

二、药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构建的可行性

1、从就业管理到就业服务的思路转换

从就业指导的需求来看,不仅仅局限于毕业年级,更多的低年级大学生也开始关注并思考未来的规划和走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大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既丰富了就业指导的形式,也体现了一种工作思路的转换。此外,学校通过与企业建立联系,创造生产实习机会等方式,提供企业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和考察的机会,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也可以让企业了解当前药学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取向和打算,从而实现学生稳定就业与企业合理引进人才的双赢。

2、从事务处理到研究深化的方式转换

实现从事务处理到研究深化的方式转换,需要以广泛调研基础上的科学工作方案为前提,通过分析近年来企业人才引进规律和药学大学生就业取向,对人才需求和人才能力的衔接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方面的座谈、课题研究,对未来就业工作的形式作出预测和评估,从而便于从宏观角度指导药学大学生和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通过分析在医药企业方面的调研资料,了解企业招聘趋势,结合本校药学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引导学生和企业开展针对性的交流,既可以让学生走进药企生产体验,也可以让企业到高校举行宣讲,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时效。

三、药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构建的微探索

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是药学院79期3期队全体学生从适应大学生活到思考未来规划的过度阶段,为实现好这一阶段的转换,为大三、大四的合理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期队在就业创业方面开展了丰富的活动,作为药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构建的微探索:

1、开展规划未来活动,培养就业创业意识

召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我的未来我做主”就业创业培训活动,召集各位期队干部研究学校的文件精神及学院的安排部署,初步形成了期队活动策划、明确了责任分工,周密安排各项准备工作;开展了理想信念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并就收集资料及活动开展的科学方法进行了研讨。活动中由就业指导教师向同学们作有关职业生涯、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从而使广大同学更好地了解自己,并且很好地进行了自我定位。

2、借鉴学校学院平台,深化就业创业技巧

以我校推进“辽宁省2014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契机,在期队中广泛宣传、选拔、推荐人选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来;召开“就业经验交流会”,邀请正处于就业季的优秀毕业班学生为团支部各位同学作有关就业方面的经验交流,从考研、就业等多个方面为同学们解疑答惑,在豐富多彩的活动中,进一步深化期队学生创新创业的技巧。

3、开展假期社会实践,优化就业创业认知

以假期社会实践为契机,结合期队学生自身情况,开展了集中组织的就业创业团队活动和分散的就业创业体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

期队通过开展如上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各位同学更加直观的认识各种就业创业方面的问题,毕业年级同学的实战性经验总结更是对大家起到了实际性、可操作的指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了毕业年级同学的就业帮扶作用,加深了高低年级同学间互帮互助的同窗情谊。

参考文献:

[1] 王华丽.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完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第12篇

一、改革措施

(一)多举措创新管理机制

全国各地进行医联体、集团化模式试点,以管理、资产和技术为纽带,在市区以三甲综合医院为核心,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整建制并入。 如上海统筹规划联合体内各医疗机构的功能布局;在联合体内部实行人员柔性流动;加快推进预约诊疗、临床路径管理等服务;通过推动家庭医生签约、社区首诊服务。 镇江利用医疗集团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的平台, 重点推进了学科建设、 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等一体化管理;探索学科一体化管理,成立临检、影像、病理三个临床诊断中心。

(二)探索联动服务模式

全国各地积极进行联动服务模式的探索,创新建设基层服务平台, 实现资源整合,推动卫生服务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表1)

(三)加强政策引导

1、向社区引导优质资源

包括: 三级医院专家查房会诊、 设立社区首席健康顾问等人才支持;建立远程医疗信息平台,整合建立诊断、影像技术中心等技术、设备支持。

2、医保积极引导管理

明确二、三级医院需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的重点病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下转病人建立家庭病床或住院康复治疗, 参保患者的医疗费用进行单独核算。

3、物价杠杆调节

实施医药价格综合改革,适当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部分诊疗项目收费标准,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二、取得的成效

(一)分工协作机制初步形成

通过规范双向转诊机制,实施上下联动和分工协作,让患者在附近的社区得到更加便捷、规范的诊疗。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能力,让康复期患者回到社区进行后续治疗,让二、三级医院节省出更多卫生资源、工作精力用于疑难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医疗队伍的教学培训和学科建设,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的效率和效益,缓解“看病难、住院难”。

(二)社区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思路提出 “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各试点城市作为医改先行者已在进行探索和尝试,争取早日让社区卫生服务走进家庭、更加亲民化。 如上海市已在17个区(县)的18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共有家庭医生3212人,签约常住居民588万人,常住居民签约率达到32%,签约居民利用过家庭医生诊疗服务的比例为56%,建立健康档案率达到94%。上海的家庭医生采取定期上门提供家庭保健、健康咨询、康复治疗等服务方式,已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 2012年11月份, 镇江设置康复联合病房,推进“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建设, 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为下转的康复期患者提供后续治疗、护理服务,给社区居民带来健康福音,提高了社区诊疗水平。

(三)群众就医负担有效降低

通过医保政策引导,群众小病就近能获得便捷、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大病能顺利的转到上级医院,从而降低了就医成本。 主要引导政策有:社区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实行零差率;降低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个人自付比例; 规定诊断和治疗方案明确的慢性疾病参保病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免收挂号费、诊疗费。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比三级医院低50%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以上是2010年-2012年X市社区医疗机构收支情况分析表,从中可以看出:(表2)

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支出比例从2010年的4.64%已上升至21.36%, 但仍显得经费补助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主要来源于业务收入。

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配备不到位,医疗设备配备不全,技术力量不足,服务形式仍以为门诊慢性病人、老年人开药、输液为主,门诊收入占比仍在80%以上, 药占比超60%,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很难提高,影响居民到社区就诊的积极性。

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未充分发挥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因慢性病用药品种不全的问题,导致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频繁建档撤档,没有根据疾病初期、治疗康复期病人的不同健康需求, 健全慢性病健康档案。

四、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

英国、澳大利亚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执行较完善,有以下值得借鉴之处:

(一)英国借鉴

1、各司其职的团队化管理,共同发挥服务效能

全科医师团队包括:全科医师、地区护士、执业护士、健康管理助手等。全科医师为居民家庭提供初级保健和健康管理服务。地区护士每天安排督促服药,主要负责进行临终关怀,开展慢性病随访以及健康教育等。 执业护士的工作职责是糖尿病,哮喘护理以及儿童计划免疫等。 健康管理助手负责对居民进行健康档案管理及健康教育等。

2、严谨的慢性病管理体系,实现健康档案的有效建立

通过信息系统中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能让全科医师方便识别慢性病人,将其进行风险分级,并按照不同的风险级数进行疾病诊断。 同时信息系统中会非常的人性化、 智能化地提供给全科医师诊断及治疗方案,动态化管理居民健康档案。

(一)澳大利亚借鉴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式多样,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澳大利亚的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特色化的卫生服务, 如专门为出院后尚需治疗或康复病人提供服务的社区及老年保健中心;专门为儿童提供保健服务的儿童保健中心;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照顾的护理之家和老年公寓等。

2、社区护士成为服务主体,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

护士在社区分成很多专业,如全科社区护士、老年保健护士、精神卫生护士等。 社区护士通过对居民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早发现居民的健康问题,还能通过对居民宣教预防、保健知识。

(二)借鉴意义

建设全科医师团队,规范其工作职责,使其能分工协作,不断提升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效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走入家庭, 系统化、全程化地服务居民。

由于我国疾病谱变化,属于慢性病高发国家,以社区为良好服务平台进行慢性病科学管理,重视医疗的同时,不轻视防治,引导居民在社区体检,对辖区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分析,以提高健康档案的使用效率。

我国人口老龄化、引导“康复回社区”等原因,迫切需要特色服务机构,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才能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最大化地发挥护士服务效能,进行护士分层管理,不仅能配合全科医师的诊断治疗,而且将服务功能从治疗护理向疾病预防、身心康复转变。

五、改革方向

(一)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政府财政应根据卫生事业发展中 “强化各级政府经费保障责任, 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以及 “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 的要求增加经费投入, 对医疗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信息化建设项目安排专项预算资金,探索建立政府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科学规范的投入保障机制,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加强社区医疗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将培养全科医师、 专业护士列入每年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计划。 通过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和诊断、影像等技术中心的建设促进医疗优势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辐射。

要求二、三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帮扶协议,一方面安排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到二、三级医疗机构进行长期进修或短期培训; 另一方面安排二、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定期到社区进行坐诊,定期举办讲座,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工资待遇、职称聘任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鼓励二、三级医院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将优质管理理念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

(三)完善配套改革制度,积极引导分级诊疗服务

1、积极推行分级医疗和社区首诊制度

根据卫生部门制定的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并纳入对医疗机构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上转病人建立就诊绿色通道;对下转病人做好跟踪服务,提供后续治疗方案。

2、扩大医疗保险给付范围

从政策上引导参保人员主动进行健康体检, 增强参保人员的预防保健意识;适当扩大社区医院基本药物目录,满足慢性病患者的治疗需求,提升改革成效。

3、实行更多优惠政策保障

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执行“惠民医院”优惠政策,优惠减免的医药费用由救助基金或同级政府财政承担。

(四)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彰显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因目前“重医轻防”现象仍较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要转变服务观念,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应积极推行以全科医生为主的服务团队模式,发挥护士的作用,对于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以上门随访、家庭病床等服务形式为主,对医疗服务对象开展综合性、持续性、可及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根据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中医师、口腔医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或通过专科医院社区坐诊形式,开展中医药、口腔护理等特色服务。

丰富社区医疗服务项目,拓展社区医疗服务内涵,服务内容从治疗延伸到预防、养生保健、康复护理、计划生育。 积极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探索建立儿童保健中心、老年保健中心。

参考文献

[1]镇江市构建分级医疗服务模式做法[EB/OL].http://www.jsdpc.gov.cn/xxgk/wjg/shsyc/shsy/201304/t20130407_381324.html.2013-04-07

[2]上海积极推进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尽快落户[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31216/204917651002.shtml.2013-12-16

[3]王岚,杜亚平.中英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的比较与探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3):241-245

[4]李娉,雷松蕙.社区护士重视社区老年人平时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9):109-110

上一篇: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下一篇:辽宁制造业上市公司